《体育世界》2024年4期

发布时间:2024-4-2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体育世界》2024年4期

创刊于 1972 年2024 年 第 04 期 总第 850 期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2-2430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61-1019/G8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13地址:西安市唐延路 69 号陕西国际体育之窗 3 号楼主管单位:陕西省体育局主办单位:陕西《体育世界》杂志社编辑出版:陕西《体育世界》杂志社指导单位: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总 编 辑:高勤银副总编辑:邓 涛特约顾问:姜晓萍 龚 军 宋 楠 狄建民主 编:郅小静执行主编:王丽红编 辑:蒋艺萌 刘梦煜 田泽鑫杂志顾问:纪军卫 刊头题字:杜中信 美术编辑:徐 剑投稿邮箱:tysjzzs@163.com联系电话:029-87850854邮 编:710075编 辑:雒小雨 高雁秋美术编辑:叶 童电子刊:《体育世界》 官方微信:体育世界杂志抖音号:体育世界杂志 快手号:体育世界杂志微信视频号:体育世界杂志随时随地畅享《体育世界》精彩内容编 委 会 Editorial Board主 任:史 兵副 主 任:赵 升 (常务) 刘长江 于少勇 万炳军 杭兰平 黄 谦 刘耀荣 刘 ... [收起]
[展开]
《体育世界》2024年4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体育世界》创刊于1972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体育类综合期刊之一。本刊为月刊,全年12期,国内统一刊号CN61-1019/G8,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2430。杂志旨在探索和研究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在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上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
文本内容
第2页

创刊于 1972 年

2024 年 第 04 期 总第 850 期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2-24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61-1019/G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13

地址:西安市唐延路 69 号陕西国际体育之窗 3 号楼

主管单位:陕西省体育局

主办单位:陕西《体育世界》杂志社

编辑出版:陕西《体育世界》杂志社

指导单位: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

总 编 辑:高勤银

副总编辑:邓 涛

特约顾问:姜晓萍 龚 军 宋 楠 狄建民

主 编:郅小静

执行主编:王丽红

编 辑:蒋艺萌 刘梦煜 田泽鑫

杂志顾问:纪军卫

刊头题字:杜中信

美术编辑:徐 剑

投稿邮箱:tysjzzs@163.com

联系电话:029-87850854

邮 编:710075

编 辑:雒小雨 高雁秋

美术编辑:叶 童

电子刊:《体育世界》 官方微信:体育世界杂志

抖音号:体育世界杂志 快手号:体育世界杂志

微信视频号:体育世界杂志

随时随地畅享《体育世界》精彩内容

编 委 会 Editorial Board

主 任:史 兵

副 主 任:赵 升 (常务) 刘长江 于少勇 万炳军 杭兰平 黄 谦 刘耀荣 刘 涛

编 委:丁建岚 王小春 王小刚 王 华 王 鹏 石 磊 宁 科 李晓红 李艳茹

李 山 任文君 池爱平 刘 阳 刘 军 杨 涛 杨小帆 杨海航 张 婧 张 洁

张宝强 张金桥 应晨林 陈善平 肖勇强 党 挺 黄 聪 薛海红 苟 波

学术顾问:于新凯 王 健 王家宏 孔垂辉 毛振明 李 强 钟全宏 咸云龙 黄汉升

编 辑 部 Editorial Department 新 媒 体 部 New Media Department

官方网站:https://www.sxsportsworld.com

第3页

版 权 声 明 Copyright Announcement

发表在本刊的文章及图片,由作者自负其

责。如出现侵权行为,本刊不承担连带责任。

本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

益,请及时通知我刊处理。

凡经本刊采用并发表的稿件,视为投稿者

同意将稿件修改权、电子版权、纸质出版

权授权本刊享有。若投稿者不同意,请事

先说明。发表在本刊上的文章及采访内容

等,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

代表本刊立场。

收 录 平 台 Indexing & Archiving

SCD 科学引文数据库

CNKI 中国知网

国家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

荣 誉 Honors

2002 年 荣获“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称号

2022 年 刊发文章入选“2021 年中国田径优秀宣传作品”

2024 年 杂志社被认定为“高成长型文化企业(省直)”

合 作 服 务 Cooperating Service

服务范围:平面设计、方案策划、创意设计及印刷制作等。

专业铸就品牌,创新引领发展,全方面满足客户需求。

印刷单位:陕西瑞升印务有限公司

发行渠道:全国公开发行

出版日期:每月 28 日

定 价:28 元

第4页

赛事一览 004

体育社会学

“冠军进校园”系列活动 走进沣西新城第四学校 008

“体育”成两会热词,代表们怎么说? 010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研究 曹然 014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陈晓旭,王玉龙 0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楚爱英,罗俊波 020

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崔洪佳 023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刘凤龙 026

“后全运”时代陕西高校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刘荃钦 029

百年红色精神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意蕴和协同路径 杨泽华 032

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雪琴 035

体育科技与产业

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打造体育产业新引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部长通道”回应社会关切 038

“不爱动”的年轻人,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白露 041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李果,刘京 045

大数据在羽毛球教育资源优化分配中的应用研究 鲁莺,吕涛 048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健身俱乐部方向教学改革探索 司红深 051

职业院校智慧体育构成要素架构体系研究 赵原 054

体育风采

绽放 何晨虹 057

体育教学

足球运动被纳入大学本科新专业!共30所高校新增为数量之最 蔡创 058

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体系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 廖志娟,苏建军 060

高校健美操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研究 曹徐爽,姚雨薇 063

关于甘肃省体育中考项目足球绕杆动作技术的对策与研究 董国生 066

以评价与教学的统一视角制定的初中体育大单元教学方案 寇全祥 069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乔纪龙 072

分层训练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优化 吴云朋 075

Contents 目录

第5页

课堂立定跳远教学中易错点分析与教学改进研究 徐王忱 078

幼儿园体育情境教学实践探究 杨海文,杨玉玲 081

中学体育与劳务教育有效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张艳珍 084

“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 张子杰,胡苏云 087

小学体育课堂垫上技巧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庄庭亮 090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效运用策略分析 高建婷,周刚 093

体育竞技与训练

FC品类电竞,正将足球打造成“电竞的大球” 孟桥 096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女运动员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 朱治丞 100

英式七人制橄榄球项目从体校引入小学的实践研究 曹金元 103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赵晨 106

基于举重运动员体能素质训练的提升策略分析 林丽 109

基于SWOT分析新时期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困境及提升路径 刘洋,律海涛 112

网球后备人才选材及培养策略研究 沈素芳 115

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监控与竞技状态调整 宋双江 118

网球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对赛事成绩的影响研究 王永民,李静 121

高校啦啦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的探析 杨波 124

国家队—省队—校队体制下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吴士广,赵振宇,等 127

奥运精神融入体育院校思政课的价值与意蕴 宋娟,宋晨 130

人物专访

散打传奇的执教新篇章——专访“陕西省十佳教练员”许家恒 刘梦煜 134

运动与健康

在都市闲余中走向运动场的人 蒋艺萌 140

春季易过敏 运动要科学 刘昕彤 143

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陈江宇 145

生理期女性科学练习健身瑜伽的探索与实践 陈静 148

贵阳市某初中学生视力和体质水平相关性分析 李崇华,李家军 151

广西城区大众篮球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李顺明,郭家瑞 154

体育游戏与心理游戏融合在小学体育健康教育中的探究 孙伯骄 157

健康中国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创新发展研究 肖卫东 160

2024 年·第 04 期·总第 850 期

第6页

3 月 29 日至 4 月 1 日,由陕西启汇斯诺

克产业有限公司、台山市恒轩台球精品有限公

司(LP 球杆)与西安文军璟点台球器材联合冠

名赞助的 2023/24 赛季“启汇球桌·LP 球杆杯”

陕西省中式台球城际联赛(西咸站)在西安三

2023/24 赛季“启汇球桌·LP 球杆杯”陕西省中式台球城际联赛(西咸站)

4 月 5 日至 7 日,2024 年世界泳联花样

游泳世界杯(北京站)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

方”进行,这是北京继 2018 和 2019 年后第三

次举办该赛事,来自 14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

名运动员在单人、双人、集体等 11 个项目中

展开角逐,中国花样游泳队共派出 25 名队员

参加全部项目的比赛,最终以 6 金 3 银位列奖

牌榜榜首。

2024 年世界泳联花样游泳世界杯

(北京站)

>>>川云璟桌球会所举办。最终,魏嘉豪夺得冠军,

王侃获得亚军,秦戈辉、陈明明并列第三名。“启

汇杯”陕西省中式台球城际联赛旨在进一步提

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倡导全民健

身新时尚,促进健康陕西的建设。

004

2024

第7页

4 月 9 日至 14 日,2024 年亚洲羽毛

球锦标赛在宁波奥体中心举行,这也是羽

毛球亚锦赛时隔四年后重回中国。今年的

羽毛球亚锦赛吸引约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 300 名运动员参赛。本次亚锦赛作为亚

洲地区羽毛球运动员争夺 2024 年巴黎奥

运会参赛资格的最后一站积分赛,竞争相

当激烈。最终,国羽五个单项全部进入决

赛,以女单、男双、混双三冠收官。值得

一提的是,国羽收获亚锦赛混双七连冠。

2024 年亚洲羽毛球锦标赛

3 月 10 日 至 17 日,2024 世 界 乒 联

WTT 新加坡大满贯赛在新加坡体育中心举

行。本赛事是 WTT 系列赛最高水平的“四

大满贯”赛事之一,也是 WTT 首站大满贯

赛事。经过激烈的比拼,国乒包揽了本届

赛事五个项目的冠军,王楚钦和王曼昱分

别夺得男女单冠军,马龙 / 林高远、陈梦

/ 王曼昱分别夺得男女双冠军,混双冠军

由王楚钦 / 孙颖莎获得。

2024 世界乒联

WTT 新加坡大满贯赛

>>>

005

2024

第8页

3 月 22 日 至 25 日,2024 年 国 际

体联艺术体操世界杯雅典站举行。本站

比赛是中国艺术体操队新赛季参加的首

场世界杯比赛,由郭崎琪、郝婷、黄张

嘉洋、王澜静、丁欣怡组成的集体组以

及个人组的王子露、赵雅婷都带着全新

编排的节目亮相赛场。最终,中国队在

本站比赛共获得 1 金 1 银 2 铜。陕西运

动员王子露在个人棒操项目摘得中国队

历史首枚艺术体操世界杯个人项目金

牌,创造了历史性突破。

2024 年国际体联

艺术体操世界杯雅典站

3 月 15 日至 17 日,由国际滑冰联

盟举办的第 48 届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

在荷兰鹿特丹举行。本次赛事共设 9 个

项目,包括男子和女子 500 米、1 000

米、1 500 米,男子 5 000 米接力、女

子 3 000 米接力以及混合团体接力。中

国队此番派出由林孝埈、刘少昂领衔的

6 男 6 女共 12 人的参赛阵容,最终夺得

男子 1 500 米、男子 500 米、男子 5 000

米接力和混合团体接力 4 金,林孝埈、

孙龙加冕“三冠王”。

2024 年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

>>>

006

2024

第9页

3 月 22 日至 24 日,2024 年国际剑联女子

重剑世界杯在江苏省南京市扬子江国际会议中

心举行。此次赛事由中国击剑协会主办,南京

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江苏省体育竞赛管

理中心和南京市体育竞赛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协

办。作为 2024 巴黎奥运会女子重剑团体项目最

后一站积分赛,此次赛事吸引了来自 35 个国家

及地区的近 200 名击剑高手。最终中国队获得

女子团体亚军,成功拿到巴黎奥运会女重团体

和三个个人赛参赛名额。

3 月 31 日至 4 月 11 日,2024 年国际举联

世界杯在泰国普吉岛进行,本届世界杯是巴黎

奥运会前最重要的比赛。根据国际举联的规定,

想要获取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的运动员必须参

加本次比赛。中国举重队以全主力出征本次世

界杯,大部分选手均为奥运冠军或世界冠军,

在 20 个级别项目中共参加 10 个项目。最终,

中国国家举重队取得 11 金 9 银 7 铜的好成绩 ,

侯志慧、李发彬、罗诗芳、刘焕华打破了 5 项

世界纪录,女子举重名将李雯雯以总成绩 325

公斤位列女子 81 公斤以上级奥运资格世界排名

第一。

2024 年国际剑联女子重剑世界杯

2024 年国际举联世界杯

>>>

2024

007

第10页

008 4 期

2024

2024 年陕西省“冠军进校园”系列活动 4

月 3 日走进沣西新城第四学校,全运会武术冠军

张寒松、短道速滑冠军李祥俊亲临学校,分享冠

军故事,传递体育精神,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积

极参与体育锻炼,以健康的体魄和成熟的心智实

现人生目标。

两位冠军的到来,让沣西新城第四学校迅

速沸腾起来,大家早早齐聚操场,个个兴奋不已,

纷纷上前请求签名、合影,记录自己的“追星”

时刻。活动中,两名冠军运动员分享了自己的成

长历程,与大家互赠签名明信片,并为广大学生

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现场体育课。陕西省体育彩

“冠军进校园”系列活动

走进沣西新城第四学校

第11页

体育•社会学 009

2024

票管理中心向学校捐赠了一批体育用品器材。

在互动环节,李祥俊分享了自己的夺冠经

历,他表示冠军之路充满了挑战与困难,一次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需要不断地付出

与积累,才能实现梦想。在孩子们的轮滑体育

课上,李祥俊针对具体的动作姿势、手臂摆幅、

技战术等现场教学指导,细心地给予点评和

鼓励。

“同学们,我的座右铭是‘不忘初心 方得

始终’,这个座右铭也一直激励着我。我们的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面对挫折和失败要勇于去

战胜困难,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张寒松向孩子们分享了自己 12 年学习武术的酸

甜苦辣,她深有感触,面对伤病,自己咬牙坚持,

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和大家一起夺得金牌。

“通过‘冠军进校园活动’,弘扬中华体

育精神,传承体育文化,不仅激发青少年体育锻

炼的热情,还可以创新丰富课程形式,激活校园

文化,相信有了冠军的榜样,以及冠军对学生们

的鼓励,他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会有不怕困难、

战胜挫折的勇气。”沣西新城第四学校执行校长

余爱东说。

沣西新城第四学校是 2024 年“冠军进校园”

系列活动的第一站。学校创办以来,将“体教融合”

纳入重要日程,大力培养、引进体育教师和教练

员队伍,积极推广落实阳光大课间,开发有特色

的校本和社团课程,致力打造“健康知识 + 基本

运动技能 + 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健康教育模式,

不仅将各班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

情况和体锻达标率、优秀率作为评选文明示范班

的重要依据,还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中小学体

育课程设置的核心,每周开设 5 节体育课,开展

丰富的体育社团活动,篮球、足球、排球、羽毛

球、乒乓球、武术、田径、啦啦操等体育社团实

现了全覆盖,学校体育工作屡创佳绩,受到上级

部门肯定和表扬。

“冠军进校园”系列活动由陕西省体育局

主办,陕西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支持。该活动已

连续开展多年,今年的“冠军进校园”系列活动

将走进省内 20 余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内容涵

盖了冠军面对面互动交流、冠军运动员实地开展

体育公开课、趣味互动游戏、体育用品捐赠、冠

军和学生互赠明信片等方面。“冠军进校园”活

动是我省着力打造的特色体育文化活动,旨在进

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深化体教融合,以榜样的

力量激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学生体

育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

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来源 / 陕西省体育局法宣处)

第12页

010 4 期

2024

青少年体育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首位冬奥

会冠军杨扬:把课间 10 分钟还给孩子

杨扬是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退役后她深耕体育行业。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杨扬持续关注着学校体育教育、青

少年心理健康等话题。她希望借助体育有效地改善中小学

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希望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走到

阳光下、走到操场上锻炼身体。”在今年的提案中,杨扬

重点阐述了定期、规律的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

益处,并分析解读了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要切实落实“学

生校内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相关要求,确保不以任

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纠正以

“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

活动的做法。针对现今青少年频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

杨扬建议,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设计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

有助于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压力,提升情绪状态,增强集体

荣誉感。

“体育”成两会热词,

代表们怎么说?

3 月 11 日,为期 6 天的 2024 年全国两会正式落幕。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与往年一样,

体育话题依然是会议关注的热点,来自体育行业的代表、委员们带来体育一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为加快建

设体育强国助力。

文 / 本刊编辑部综合组稿

第13页

体育•社会学 011

2024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促进体教

深度融合,推广青少年体育赛事

近年来,吴以环持续关注青少年健康问题,去年她就

曾提交提案,建议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早期筛查,完

善预防体系,通过打造健康监测及积分平台、强化家校共

育等方式,引导儿童青少年及家长树立健康管理理念。该

提案获得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重视与答复。今年,她将关

注的重点放在了体教融合上:“体教融合是全国都关注的

大事,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重要作用,更是对孩子

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吴以环表示,今年将建议调动社会力量促进体教深度融合,

例如,培育社会组织,鼓励退役运动员进校园,引领学生

提高体育技能,同时推广各类青少年体育比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足名宿、前国家队主教练水庆

霞:持续鼓励推动校园足球,给孩子更多比赛机会

在去年成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新面孔”之后,

2024 年全国两会,水庆霞再度来到北京。作为一名深耕体

育事业多年的体育人,水庆霞尤其关注青少年和校园体育

的状况,在她看来,这是体育发展的根基,“就像比赛中,

成年队成绩的好坏,和青少年孩子的训练水平就有很大的

关系。”当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鼓励青少

年和校园体育发展的措施,这些政策所带来的正向刺激也

是显而易见的。“(鼓励政策)对提高基层教练员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也提高了

家长对体育和学习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水庆霞分析道。

在她看来,和其他任何校园体育运动项目一样,发展校园

足球同样需要稳定而长期的政策支持,培养孩子们自身对

体育的兴趣:“创造好的赛事平台,在不影响正常训练的

情况下给予学生更多的比赛机会,只要有了一个稳定的机

制,我相信以后踢球的人会越来越多。”

体育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体育协会暨奥委会副会长霍启刚:

推动粤港澳融合发展,建议申办 2031 年女足世界杯

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业态之一,也是满足人

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

动力强。2023 年成功举办的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广

西学青会,对拉动本地区消费产生了显著作用。据统计,

成都、杭州、南宁在赛事举办期间共吸引游客 2.2 亿人次,

体育及相关消费超千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体育协会暨奥委会副会长霍启刚

带来了依托 2025 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推动粤港澳融合发

展以及申办 2031 年女足世界杯的建议。霍启刚表示,香港

一直在推动以赛事拉动经济——七人制橄榄球、LIV 高尔夫

等国际品牌赛事已经落户香港,体育及相关活动的经济贡

献高达 620 亿港元。“在赛事经济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空间,

我希望以全运会为契机,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一个国际文化

体育赛事片区,打破现有制度的瓶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在体育强国建设的道路上,除了引入国际体育赛事 IP 外,

也要着力发展属于自己‘中国制造’的体育赛事 IP 品牌,

第14页

012 4 期

2024

加大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的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

霍启刚说。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踏集团董事局

主席丁世忠:增强中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当前,以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等为代表的国际体育

组织正面临着新的变革,部分国际社团组织和国家间政府

组织也增强了对国际体育事务的关注和干预。在中国建设

体育强国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应该主动

参与国际体育秩序再造和格局重塑,以增强中国体育的国

际话语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在中国精心打造和专业运营

国际体育赛事品牌,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此,丁世忠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积极参与国际体

育格局再造和秩序建构,从战略层面构建具有中国元素的

国际体育品牌赛事;二是努力构建国际品牌赛事运营的科

学体系,梳理世界有益经验和中国成功案例,彰显中国优

势;三是积极进行三大球等职业联赛的专业改造,学习世

界职业体育发展的规律和体育联赛的管理运营方法;四是

鼓励全国各级城市挖掘体育资源,打造“体育 + 文化 + 旅游”

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呼伦贝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及永乾:

释放冰雪红利,发力冰雪 +

2 月 27 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

冬”)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圆满落幕,进一步擦亮

了呼伦贝尔冰雪名片,带动了当地冰雪旅游发展。“办好

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及永乾说,呼伦贝尔借势“十四

冬”,全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把冰雪旅游作为四季旅游

发展的重点突破口,延长冰雪经济产业链,推进冰雪旅游

产业向高端化、差异化、品牌化、特色化、品质化、开放化、

融合化发展。

对于全市旅游业发展,及永乾认为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他表示,要持续打造冬运场馆游产品,推出适合大众体验

的项目、适合青少年的研学项目以及冰上演艺项目。提升

改造呼伦贝尔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加快推动其向四季运

营发展;促进冰雪运动和文旅融合发展,推出“冰雪 + 体

育”“冰雪 + 赛事”“冰雪 + 旅游”“冰雪 + 文化”等项目,

举办冬季冰雪那达慕、群众冰雪体育、冰雪艺术展演等活动,

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同时,不断延伸和完善冰雪产业链,

释放资源红利,让冰雪产业发展成为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

新的增长点。

(2023 延安新区红色半程马拉松赛)

全民健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希望进

一步推动国球进校园

作为国球,乒乓球有其独特影响力。去年 6 月,住房

和城乡建设部、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球进社

区”“国球进公园”活动进一步推动群众身边健身设施建

设的通知》,旨在推动构建城市社区“15 分钟健身圈”。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表示,自

己今年的提案内容主要围绕国球进校园、公园展开:“乒

乓球作为国球,不仅能为国争光、争金夺银,同时在全民

健身当中也是喜闻乐见的项目。”据了解,中国乒乓球队

几乎每次比赛或封闭训练期间,都会寻找机会让明星球员

(创聚冰雪真冰场) 走进校园或社区,发挥偶像的榜样作用推动乒乓球的普及。

第15页

体育•社会学 013

2024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良渚实验

室常务副主任、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医学院教

授欧阳宏伟:拓展科技手段,助力全民健身实现健康中国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深入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推动

健康中国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巨大成效。”全国政协委员、

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良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浙江

理工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欧阳宏伟表示,“据

我观察,全国各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健身设施日益完善,

老百姓健身意识日益增强,生命质量进一步提升,健康寿

命不断得到延长。”

作为一名运动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科技教育工

作者,欧阳宏伟希望继续巩固保持现有全民健身、健康中

国建设做得好的方面,同时不断拓展科技手段,开发更多

智能健身辅助器材,例如一些可穿戴设备,帮助纠正错误

的运动方式或姿势,实时监测身体状况变化,降低运动损

伤风险,预防或改善病患情况,帮助使用者更有效地管理

健康。欧阳宏伟建议,大力拓展科技手段,研发更多的人

体修复材料和辅助康复设备,应用创新科技助力全民健身,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助推实现健康中国,“我们作为国家

科技工作者,积极献智献策责无旁贷。”

体育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弘扬中

华体育精神,让中华体育精神具象化、形象化

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在弘扬中华体育

精神的实践中,既要善于继承,又要勇于创新。全国政协

委员、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在今年两会上专门提出

了关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提案,他

表示,由登山精神、女排精神等组成的中华体育精神是中

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明的象征,其包含的历史意蕴、

文化力量、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亟须深入挖掘、精心传承,

进而使中华体育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为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体育力量。

王勇峰建议拓宽创新中华体育精神的宣传路径。他认

为,在加强传统媒体、展览展示、赛事活动等渠道对中华

体育精神宣传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和文化产业创

新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方式。应当加强中华体育荣誉馆等

体育文化载体的建设,打造中华体育精神常态化宣传阵地,

聚焦登山、乒乓、女排等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运动荣誉馆,

使中华体育精神更加具象化和形象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主任王

励勤: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助力民族复兴伟业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的灵魂和精髓,它吸收了中

西方文化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在

中国体育和体育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要与时俱进地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

“我们小时候接受这样的教育,从事体育运动不仅仅

是为了去实现个人价值,更重要的是为国家荣誉不懈奋斗,

这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说,就是要

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还要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王

励勤表示,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能够激励全社会更多的人在

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中华体

育精神的意义与价值。他以今年 2 月份釜山世乒赛团体赛

上中国队的“惊险之旅”举例说:“这是一种示范、引领

作用。我们的乒乓球选手在国际大赛当中的表现举世瞩目,

受到了很多体育爱好者的关注。他们在大赛中遇到困难、

顶住压力并取得优异成绩时,往往能够激发出更多人的民

族自豪感,增强我们在前进道路上的自信心。”

(部分来源 / 中国体育报、新华社、

中国新闻网、人民网)

第16页

014 4 期

2024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提

供了新坐标。体育教育作为推进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在

培养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技能、体育精神与审美情趣方面

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体育项目的普及,大学体育

课程已成为学科交叉与体育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不仅满

足了学生对体能、技能提升的需求,更是学生了解体育理论、

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的主要途径。此背景下,体育课程的创

新亟需结合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课

程体系,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科学管理,提升体育教学

的质量与效率。通过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框架进行分析反思、

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育教学

的实效性与趣味性,确保体育教学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同频

共振,为学生打造全面、立体的学习体验。

1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发

展的意义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对于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具有深

远的意义。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学公共体育

课程作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素养的主阵地,其重要性日益

凸显。体育课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还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规范的体育教学活动、系统

的运动技能训练以及科学的体育理论教学,学生能够树立

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对于预防疾病、

减少医疗支出有着积极作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

者和领导者,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生产

力和创新能力,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正是培养这一代人健

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基地 [1]。此外,体育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对于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随着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和教

学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

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参与度。体育课程还肩

负着传承体育文化、推广体育精神的社会责任,这对于建设

和谐社会,增强国民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意识同样重要。因

此,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不

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推动社会整体健康水

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其意义不容忽视。

摘要

关键词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

发展研究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提升健康水平的重要平台,关乎国民健康和国家未来。在健康中国

战略背景下,该课程面临着内容更新、方法改进及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分析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发展

的意义与现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课程发展创新策略,以期为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发展提供参考。

健康中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研究

曹然

(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3)

作者简介:曹然,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第17页

体育•社会学 015

2024

2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发

展的现状

2.1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理念陈旧,与现代健康观念

不符

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古老的体育理念已与当代的

健康观念产生了明显的冲突,体育课程设置的重点仍然停

留在讲授传统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这两个方面,缺乏对学

生体能、运动技能、运动心理的综合培养。体育课堂上,

体育教师往往以技能教学为主,而对于运动生理、体质健康、

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关注不足,未能将体育教育的重点

转移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健康水平上。此外,当前

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多样性和科学性上亟待提升,未能

覆盖到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健康教

育学等重要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体育

知识和技能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认知 [2]。在课程评价

方面,评价机制多数以定量的体能测试和技能考核为主,

忽略了对学生运动习惯、运动情趣、身心健康等定性评价,

未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自觉性,而这些恰

恰是健康中国战略倡导的重点。同时,在体育课程的教学

方法上,依旧是从教师为中心、教练式的教学模式,忽略

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需求,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和探索兴趣。

2.2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活动形式单一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活动形式的单一性表现为在运动

项目的选择上过于保守,在体育锻炼内容上缺乏变化与创

新。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普遍选择标准化的运动项目,如

篮球、排球等,而较少涵盖现代化的新兴健身活动如普拉

提、动感单车、交叉训练等,这就导致学生的身体锻炼处

于一种相对单调的循环之中,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

情,也难以根据个体的体质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身体训练。

由于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在体能发展、技能提升以及体育

精神塑造等方面受到限制。在运动技能的练习上,学生多

停留在基础动作的重复训练上,少有机会接触到对身体协

调性、灵活性、敏捷性等综合素质的训练。此外,活动单

一还影响学生运动的持久性与依从性,由于缺少新颖性与

挑战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难以长期保持,不利

于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单一的体育活

动形式未能与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体质改善需求相匹配,缺

乏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如在运动处方的制定、身体

素质的综合评估等环节不够细致,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

合理的体育锻炼指导。

2.3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关联度低

在探究健康中国战略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意义

时,需审视课程与健康教育关联度低的问题。目前体育课

程中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难以明确体育活动与健康

之间的内在联系。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体

育技能的训练上,较少涉及现代健康理念,如心肺耐力、

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以及人体内物质代谢的平衡

和调节,这些是健康体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

健康相关课程被边缘化,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不足,无法

自主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和管理。进一步说,体育课程帮助

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功能有所削弱,缺少疾病的预防

教育、运动伤害预防和治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内容。

当前的体育课程也没有涉及运动训练原理、运动处方编制、

健康咨询与促进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难以获得全面的健康知识与健康管理能力,无法有效地在

现代社会预防和处理疾病和伤痛。

3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发

展的创新策略

3.1 更新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理念,贴近现代健康需求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理念的更新,需要顺应健康中国战

略、系统性地构建课程体系,将体适能训练、运动康复、

健康管理等概念融入课程内容,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

提升。课程设计需与时俱进,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

等学科的前沿知识融入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如何通

过科学训练提高机体功能、增强体质。课程内容方面需要

加大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模拟运动训练、体育竞

技、健身操、瑜伽、体育舞蹈等多样化课程内容,增进学

生对体育运动全面性、连续性的认识,使其在提升运动技

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变化的监控

与调节。课程设置方面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开放式、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块,鼓励学生参与体育健

康知识的探索,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增

强学生对健康信息的识别、评价和利用能力 [3]。同时,课

程应强化评价机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日常体

育锻炼表现相结合,实现对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全方位评

价。针对运动技能提升与健康素质培养的双重目标,课程

应设计运动项目的教学进程,如适应性体能训练、有氧与

无氧运动结合的循环训练、体育运动损伤预防与保护知识

第18页

016 4 期

2024

等,确保学生能够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增强体质健康。

通过引入体育测评技术,运用心率监测、身体成分分析等

现代科技手段,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体育锻炼。

3.2 创新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活动,增加体验性

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导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创新策略

的重点之一在于增强教学活动的体验性。体育教学模式应

侧重促进学生的身体与心智的全面发展,着重运动技能、

体育心理、运动生理学与运动训练学的有机结合,并落实

到实践活动中。倡导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各项运动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速度

训练和灵敏性训练,这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理论,更要在实

践中体验训练的效果。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创新性地融入

体育测试与评价,通过体质测试、运动技能评估等手段,

建立学生个人体育档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

的体育项目,提升个性化体育锻炼。课程中应穿插生物力学、

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身

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学习如何科学地分析运动过程,

提高运动效率。强调体验性教学活动的同时,需要整合多

元化课程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平台,运用高

清视频分析、互动智能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互

动性和学习趣味性 [4]。运用运动训练软件进行课程教学,

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理解并掌握各项运动技能,同时在教

师的指导下,进行运动损伤预防和运动康复的学习,增强

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

3.3 强调健康意识,融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计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需深化健康

意识,体育课程设计需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

步健全适应身心健康需求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需要通

过结构化体能训练,灵活运用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生理学原

理,结合学生身体素质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

健全的体育课程设计应包括运动技术、运动战术、运动心

理学与体育营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为学生

提供全面的身体健康支持。课程安排上需要注重体育锻炼

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教授

运动损伤预防和运动康复知识,确保学生在提升运动技能

的同时,提升自我保健能力。除此之外,课程中需融入功

能性训练、柔韧性训练与体适能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运

动表现力和心肺复苏能力,增强机体对各种生理负荷的适

应性。健康教育模块不仅涵盖运动规则、运动伦理,还应

纳入运动生态学与环境适应训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

识和自然适应能力。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

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学生运动表现的实时监控与反

馈,优化课程质量。课程设置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和社会适应性训练,将运动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中,

如自我激励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和压力管理,提升学生在

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素质。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深化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大学公共体

育课程发展应不断适应时代要求,以创新和实用为导向,

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培养。体育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

断更新,体现了体育教育在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养方面的

核心价值。通过对教学活动和体育课程设置的完善,全面

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同时,体育课程深度与广度的拓

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身运动习惯。展望未

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必将在增强国民体质、提高

人民健康水平的大背景中发挥更加积极和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永革,梁迎,梁达,等 .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模式及对策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3,13(15):69-72.

[2] 李欣,冉建,张象,等 .“ 健康第一 ” 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探析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37(5):79-90.

[3] 杨硕,刘斌 . 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J]. 内江科技 ,2022,43(1):145-146.

[4] 高军.健康中国引领下的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基于健身健美课程的视角[J].嘉兴学院学报,2021,33(6):104-108+124.

第19页

体育•社会学 017

2024

摘要

关键词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立德树人”背景对高校公共体

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需要,

也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助力实现体育强国梦的迫切需要;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引领”和“四

个结合”,能够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实践路径

包括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提高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制定顶层设计等。

立德树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陈晓旭 1

王玉龙 2

(1.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广西崇左 532200;

2. 广西医科大学玉林校区,广西玉林 537000)

2016 年 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

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

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

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

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要

深挖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

结合、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

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本文深入分析“立德树人”

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内涵和意义,

并结合实际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1“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

政建设必要性

1.1 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需要

“体育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思

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在教学方法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融入体育教学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

合的目的。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进一

步深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贯穿到

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1]。除此之外,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

设的推进也有助于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

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其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

和参与度,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大学

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

1.2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育在学生身体素质、

身心健康、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2023 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

践路径研究》(GXCVUJG2023B014)

作者简介:陈晓旭,女,中级编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产业发展。

通讯作者:王玉龙,男,中级编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第20页

018 4 期

2024

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更

多关注学生的体能,而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

验和心理变化,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因

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教学

过程中深入挖掘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体育活动,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同时,高校应坚

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使体

育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推动高校全面发展、培养时代新人的

重要举措。

1.3 助力实现体育强国梦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

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

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

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的本质在于强化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促使体育课程的育

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

展迅猛,人民群众对健康和运动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体育

事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四有”好老师,这些

“四有”好老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高

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

2“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

政建设内涵

2.1“三个引领”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三个引领”,即

目标引领、内容引领和实践引领。目标引领就是要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科

学文化素养;内容引领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中,全面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引领就是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

同行,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开展体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运动中领悟“德智体美劳”

的育人内涵。只有坚持“三个引领”,才能更好地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坚持“三个引

领”,才能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

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坚持“三个引领”,才能提升教师的

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2.2“四个结合”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但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形成协同效应。显性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

传授与体育技能的训练。隐性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

德、行为规范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

的体育品德和体育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体育课

程教学存在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的问题。因此,在公

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所蕴

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培养学生

良好的体育道德、体育意识、体育品质和体育素养。

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

政建设的意义

3.1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是

其中的关键环节。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对学生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体育课程开展思想政

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

任感和国家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3.2 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关键少数”,对学生有着直接影响,因此

在公共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

效途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

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发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榜样示

范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掌握。

3.3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对大学生进

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

展、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

途径。通过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

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

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2],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责任

担当精神。

第21页

体育•社会学 019

2024

4“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

政建设路径

4.1 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

建完整的教学体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不断

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专业教师队伍、教学场地

设施和场馆资源等。为了提高思政元素在公共体育课程中

应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

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专业

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以“立德树人”

为核心内容的趣味竞赛活动、体育赛事等活动,吸引学生

参与体育运动 [3]。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搭建网络

平台,拓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资源。这些资源能够帮

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

的反馈及学习需求,为教师优化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

供参考和借鉴。

4.2 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

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应当深入学习和理解国家的政策法

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这些理念融入体育教学,引

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提升体育教师的政治觉悟。

体育教师要坚决支持国家的政策、方针和路线,树立坚定

的正确政治信仰和政治观念,强化“四个意识”,保持“四

个自信”,实现“两个维护”,同时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需要具备浓厚的家国情怀,正确理解国家历史观,在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给学生传达正确的体育思政观念 [4]。

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

教师扮演主导角色,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

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体育教

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

值观,最大程度地传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3 提高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制定顶层设计

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引领下,为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

高校需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并制定全面

的顶层设计。高校各级领导应注重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设

计与融入,根据学校的思政教学和体育教学资源,科学合

理地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结构,突出“立德树人”的核

心理念,全面完成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5]。

高校需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方面提供有效支持,坚

决贯彻体育思政的重要精神内涵,确保体育思政理念得以

有力实施。为有效推动体育思政建设,学校应建立专门的

机构,配置专职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强化组织指导和制

度实施,以确保体育课程思政的平稳推进。在此基础上,

学校应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小组,确保在党委的领导下

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并制定相关体育课程思政文件,

为体育思政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体育教学部门应与思政

教学部门形成紧密的协作模式,以确保顶层设计具有整体

性和可操作性,共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

序展开。

5 结语

“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的实践路径研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通过深入探讨实践路径,我

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公共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促使

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辉霞,曹红敏,汪潇恒,等.“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时代价值与践行路径[J].黄山学院学报 ,

2023,25(3):135-140.

[2] 吕锡勇 .“ 立德树人 ” 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困境与纾解 [J]. 运动精品 ,2023,42(3):7-9.

[3] 赵心炜 .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 [J]. 体育文化导刊 ,2021(11):98-103.

[4] 郝宏钟 . 立德树人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38(9):103-106.

[5] 熊双,蒋毅 .“ 立德树人 ” 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20(12):48-52.

第22页

020 4 期

2024

摘要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东省

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有助于深化体育高职院校教育改革,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但目前体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跨学科融合能力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体

育学科教学及体育实践活动未能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实际,提出了提升师资队

伍跨学科融合能力,提升体育学科教学的传统文化内涵及注重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等策略。

传统文化;广东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楚爱英 罗俊波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精髓,蕴含

丰富的哲学、艺术和体育元素。广东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一直积极探索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学。

这种融合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

机融入体育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

社会。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东省体育高职院

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1.1 有助于深化体育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在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不仅符合文化传承的使命,还是体育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华传统文化与体育有着深刻的内

在联系,武术、太极拳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高职院校

课程,可以促进文化与体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

解体育的文化根源,增强专业认同感,提升体育专业人才

的文化素养,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体育从业者。在体

育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使学生更

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

的综合素养,使其在未来就业中更具竞争力 [1]。传统文化

的融入可以丰富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具多元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1.2 有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

在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有

助于形成大湾区内体育从业者的文化共识,为跨区域合作

奠定基础。在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

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从业者,这将使大湾区的

体育活动更具文化多样性,吸引更多的受众,推动体育事

业的繁荣发展。同时,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的有机融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研究项目《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20GXJK318)

作者简介:楚爱英,女,讲师,研究方向:高职中文教学;罗俊波,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体育教学训练。

第23页

体育•社会学 021

2024

合,通过在大湾区内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可以吸引更多

游客和观众,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同时,

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助于提升体育专业人才的文化修养,加强大湾区内体育

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粤港澳三地的体育协同发展。

2 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体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跨学科融合能力不足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

养过程中,师资队伍的跨学科融合能力不足是一个制约因

素。师资队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学科过程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跨学科融合能力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

效果。广东体育高职院校的体育学科建设都是围绕着体育

教学和运动训练展开的,几乎不设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

程,这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相关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人数少

的现象 [2]。一些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教师受到专业领域的

限制,只专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对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的

知识了解不足,这导致其在教学中难以将体育与传统文化

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一些体育高职

院校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存在

短板,自身跨学科融合素养不高,这导致了教师无法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不利于提

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由于体育高职院校自身定位和

特点主要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仅

限于体育理论和技能方面,未进行针对性的跨学科融合能

力培训,使得教师难以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体育学科教学未能有机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体育学科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可以

促使学生在文化修养和体育锻炼方面取得平衡,培养综合

素养,使其在知识、技能、文化等多个层面得到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和传统文化融合不足可能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并

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薄弱。一些广东省体育高

职院校的领导未认识到传统文化与体育学科教学有机融合

的重要性,未制定相应的政策,资源投入不足,且未设立

传统文化和体育教学融合目标,这导致在体育教学和运动

训练过程中学生不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3]。另外,

一些体育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跨学科研究平台,难以为教

师提供深入研究和交流的机会,从而限制了中华传统文化

与体育学科的有机融合。同时,资源不足成为阻碍有机融

合的重要原因。一些体育高职院校缺乏有关中华传统文化

与体育融合的教材、设备、场地等方面的资源,使教学难

以顺利开展。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体育实践活动未能有机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体育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能够帮助

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

中,提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虽然广东省一些体育高职

院校已经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体育实践活动结

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体育比赛和体育训练中,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

容融入其中,学生过多专注于体育实践活动,无法运用体

育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一些体育

高职院校由于地区资源限制,教师未能安排学生实地考察、

参观传统文化场馆、参与传统体育活动,亲身体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与体育的结合,这使学生无法了解传统文化与

体育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的意义。

3 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策略

3.1 提升师资队伍跨学科融合能力

跨学科融合能力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

方法、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科

之间的联系,为学科整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为了更好地提升师资队伍跨学

科融合能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体育学科中的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应制定长远计划,

根据自身资源,为教师提供定期培训,举办跨学科研讨会,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传

统文化,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 [4]。鼓励师资队

伍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开展跨

学科研究项目,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将

其运用到具体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引入具有中华传

统文化背景或相关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作为体育高职院

校的兼职或全职教师,为师资队伍带来更丰富的文化视野;

在体育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招聘专业

传统文化教育人才,提升中文教学团队水平;传统文化教

师团队可以与体育专业教师团队形成协作关系,推动中华

传统文化与体育学科的深入融合。

第24页

022 4 期

2024

3.2 提升体育学科教学的传统文化内涵

提升体育学科教学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丰富他们的学科认知,提升教学质

量。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教师应当融

入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体

育项目、传统体育赛事、传统健身方法等,使他们在学习

体育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注

重传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学习传统体育文化蕴含丰富的

价值观,如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坚韧不拔等。体育学科

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这些传统价值观,引导他们在体育活

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体育专业中,体育高职

院校可以专门设置传统体育文化的课程,深入探讨传统文

化对现代体育的影响,弘扬传统文化在体育领域的独特价

值。同时,体育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参与传统体育文化活动,

如传统体育比赛、文化体验活动等。通过实际参与,学生

能够更深入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体育的认

同感。鼓励学生选择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研究课题,进行深

入的研究和探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独立

思考和研究能力。传统体育文化中通常包含丰富的礼仪,

如武术、拳术中的礼仪规范等。体育高职院校在体育学科

教学中可以通过传授这些传统礼仪,培养学生的文明修养

和自律能力。

3.3 注重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体育高职院校应注重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

人文素养,使体育不仅仅成为运动的工具,更成为人文精

神的表达和培养的平台。在体育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武术、传统舞蹈等,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对文化传承的热爱。通过团队运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

和沟通能力,强调共同目标的重要性,有利于塑造学生的

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体验

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传统工艺体验等,使学

生通过体育实践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内涵。

此外,体育高职院校教师应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

精神,包括拼搏、坚持、公平竞争等,使其在运动中领悟

人文精神,不仅让学生注重个人表现,更注重与他人的合

作与竞争。同时,在体育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思考个体在团队中的角色和影响,培养自我认知和对他人

的理解,从而提升人文情怀。体育高职院校教师要注重对

学生体育艺术的培养,如舞蹈、体操等,通过这些艺术形

式表达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艺术修养,

体育高职院校应设计专门的体育人文课程,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体育活动与人文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

4 结语

在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为深化我国体育高等教育改革、传承中华文化,提

高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养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在研究过程

中,本文深入分析了广东省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总结了现状,并提出了一系

列可行的人才培养策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广东

省体育高职院校将培养出更多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全面人

文素养的体育专业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和传统文

化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韩杨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J]. 辽宁师专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6):94-96+100.

[2] 邓威,唐风云 .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路径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1,11(33):203-205.

[3] 赵莉 . 中华传统武术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对策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44(S2):212-214.

[4] 张成飞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融合实践路径探索 [J]. 教育与职业 ,2022(12):108-111.

[5] 崔爽 , 王海山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2):54-56.

第25页

体育•社会学 023

2024

摘要

关键词

论民族传统体育

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随着如今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保护和传

承民族传统体育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议题之一。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的活动,

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运动的需求,还能够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凝聚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

发展。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高校体育文化中,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深入

探究。

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文化

崔洪佳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

断变化,传统文化的没落问题也愈发突出。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在高校体育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

将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发挥的作用,以期

引起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1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它具有丰富

的文化内涵和体育元素,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内涵各不相

同,但都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体现了民族传统的

生活方式、习俗和价值观念,还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特

色,中国民间武术就是一种集合了中国文化、哲学和历史

内涵的综合体育运动。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民族传统

体育呈现不同的形式,有些是以舞蹈、音乐为主,有些是

以器械操、拳术、柔道等为主,还有些是以竞技比赛为主,

这些不同的形式都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彰显出强烈的个性和自我表达特色。在

民族传统体育中,不同运动员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不仅

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传递了民族文化的自

信和魅力。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认同,

在古老传统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技能和

规则。人们在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时,不仅能获得乐趣,同

时也有助于文化传承和增强文化认同。民族传统体育是民

族文化和体育运动的结合,是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表达。

高校教育应对传统体育进行保护、传承和推广,以保护民

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体育为载体,在高校对学生

进行体育素质教育,以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团队精神和培

养领导力的一种教育文化。高校体育文化除了具有一般的

作者简介:崔洪佳,女,助教,研究方向:体育英语、国际体育跨文化交流。

第26页

024 4 期

2024

文化内涵外,还包含体育的特殊性质以及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

现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活动一般包括体育竞赛、

体育课程、健身活动等,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也培养

了学生的自信心、毅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校园文化是指在

高校内涵盖的所有文化元素,包括思想文化、艺术文化、

科技文化、人文文化等,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和支撑,

它构成了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学生承受着

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各种压力,而校园体育活动则是他

们释放压力、锻炼身心、培养自我和社交的重要途径。不

仅如此,学生还能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活动培养团队协作意

识,增强民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最

终目的是实现全面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强健意志、

开拓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这也符合高校的育

人使命和教育目标,既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满

足了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和发展的要求。

3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

作用

3.1 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形式,其规则、器

材和技艺都可以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一部分,教师通过引

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扩大体育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

性,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例如,中

国的太极拳、踢毽子,印度的瑜伽,日本的剑道等都是具

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们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

涵可以为高校体育课程注入新的活力。民族传统体育作为

一种体现特定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体育形式,可以提

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

体验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

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全球竞

争力。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促进校

园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教学通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校园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促进校园

文化建设。教师引入民族体育项目到高校体育课程中,可

以促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特别在受到外来文

化的冲击和影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边缘化的背景下,

将民族体育教育内容纳入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让更多的年

轻人接触和了解民族传统体育,从而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

的文化遗产。

3.2 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融合了丰富

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也承载了民族的传统智慧和生活方式。大学生通过参与民

族传统体育活动,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

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保有对体育锻炼

的执着和坚持,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在高校校园,

可以通过举办民间武术比赛、民族舞蹈表演等形式来呈现

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大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亲

身体验到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与其他学生

交流和切磋,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等多重压力,

身心健康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而民族传统体育注重身心的

和谐发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技巧,帮助大学生达到

身心平衡的状态。大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

中,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调节,减轻压力,增强身体的

抗压能力,这种身心的平衡和谐为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

炼的习惯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现代大学生普遍缺乏

运动,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和健康问题增加,而传统体育项

目注重身体的自然运动和身心的和谐,能够帮助大学生更

好地调节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通过

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锻炼,大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

魅力,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终身锻

炼的良好运动习惯。

3.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

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校积极推广和组织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传统

文化,感受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历史传承

的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深入

学习和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

化的生活方式所冲淡,大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根源和身份认

同有所欠缺。大学生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助于

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树立起自己作为

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第27页

体育•社会学 025

2024

传统体育项目追求的是内外统一、身心统一的境界,

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培养自己自律、坚

持等美德,也需要保持谦虚、尊重和团队合作的态度,这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道德水

平和人文素质。很多传统体育项目都融入了诗词歌赋、礼

仪习俗等文化元素,使大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文化

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传统体

育项目通过历史传承的延续、文化认同的加强和道德修养

的培养,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增强对传

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

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4 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将

民族体育活动引入到高校教学中,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

聚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

交流和融合。大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与同学共同探索、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增强彼

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民族传统

体育的展示和传承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加和了解,

同时也能够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和

传统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增

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传统体育强调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民族精

神是团结、勇敢、拼搏、进取等特点的集合体,能够为增

强民族凝聚力提供重要支持。大学生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

育活动,能够进一步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和民族特色的魅

力,同时也能通过表演自己的才能来展示民族特色,这种

感受和体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由

于不同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有其特点和独特技术,因此在

比赛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各民族间的沟通和

交流,促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体育活动中的交流和

互动能够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理解和友谊,也能进一步增强

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认同感和自豪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文化中扮演着重

要角色,它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集体意识,

更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深刻感受中华民族

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从

而形成强烈的民族凝聚力,这对于培养具有强烈民族自豪

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以及促进社会各界的融合与发

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转丽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9):1-3.

[2] 陈谦 . 发展哈萨克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 —— 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 [J]. 体育科技文献通

2021,29(12):154-156.

[3] 潘文文,宋智梁,吴迪,等 .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J]. 高师理科学刊 ,2021,41(9):62-65.

[4] 何晓丽 .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与发展略谈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1,11(20):172-174.

[5] 王彩霞 .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与发展 [J]. 汉字文化 ,2020(18):177-178+196.

第28页

026 4 期

2024

摘要

关键词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

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学校课程和教育体系逐渐完善,阳光体育运动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课余时间

的体育活动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着学生的整体发展。为

了解决这些问题,深圳市宝安区小学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在此背景下探讨深圳市宝安区小学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并从中总结出其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

优势和不足,为其他地区学校的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同时,也可为探讨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提供有益

的思路和切入点,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发展。

阳光体育;长效机制;探索实践

刘凤龙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径贝小学,广东深圳 518102)

1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理论基础

1.1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概念与特点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明确

的目标、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持续的参与和推动,实现体

育活动的常态化和长期发展的一种机制。它强调学校体育

活动的广泛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推动学生形

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它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

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注重体育活动的多样性,

它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包括传统体育

项目、户外探险、健身保健等,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第三,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强调持续性和稳定性,

它通过制定长期计划、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确保体育活动能够持续进行,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学

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持久收益。

第四,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强调综合评价和终身发

展,它不仅关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成绩表现,还

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能力。

1.2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学习理论支持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多种学习

理论的支持和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积极

参与体育活动,与环境互动并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意义。

首先,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

育活动和探索、构建知识的机会。其次,社会认知理论认

为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进行学习。在阳光体

育运动长效机制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参与他人的运动

作者简介:刘凤龙,男,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

第29页

体育•社会学 027

2024

行为,学到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技能和策略,并通过互动和

合作来加深理解和学习。最后,自主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通

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

能力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2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的实施与管理

2.1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在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实施与

管理方面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学校设

立了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组员

由相关学科教师、体育教师以及校医等组成,共同制定发

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学校将阳光体育运动纳入日常管理体

系中,每个班级设立阳光体育运动小组,由班主任和体育

教师共同负责,定期组织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此外,学

校还建立了阳光体育运动的监测和评估系统,通过定期的

体质测试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和成绩进

行监控和评估。

2.2 师资培训与能力提升

为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有效实施,深圳市宝

安区小学注重师资培训和能力提升。学校定期组织教育培

训和专业学习,加强教师的体育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鼓

励教师参加体育教学的研究和交流活动,提高他们对阳光

体育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此外,学校与专业体育机构

和外部专家合作开展教师培训项目,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

训课程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运动指导和

管理能力。

2.3 资源与设施保障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注重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资源

与设施保障。学校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增加

体育运动的经费投入,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不断改

善体育设施,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

体育活动环境;与社区体育馆、运动俱乐部等合作,为学

生和家长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资源和参与机会。

相关数据显示,在深圳市宝安区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

动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

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占总人数的 90%,80% 的学生表示阳光

体育运动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动力有积极影响。学校

监测的数据显示,学生的体育素质也有所提升,体质测试

结果较前期明显改善。

3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活动

内容与形式

3.1 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项目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项目,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除了

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学校还鼓励学

生参与户外探险、健身保健等活动。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

与徒步、登山、骑行等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体

验身心挑战和成长。此外,学校还注重开展健身保健活动,

如瑜伽、舞蹈、太极等,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运动项目,培

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2 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方法

在深圳市宝安区小学的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中,活

动的组织与指导方法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学校鼓

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的体育活动,并设立阳光体育运动小

组,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共同负责组织和指导。活动的组

织和指导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采取小组合作、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也注重竞赛和表演的机会,通过校际比赛、班级

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学校

定期举办校内体育比赛和运动会,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和

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市级、区级的

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比赛经验。

3.3 阳光体育运动在课内与课外的融合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将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将体育活动

与知识学习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例如,

在语文课中,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的故事、诗歌和阅读材料,

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价值;在数学课中,学生通过分析

运动数据和计算运动成绩,培养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此外,

学校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体育运动和活动,

学生可以在课后、周末和假期参加社区的体育锻炼课程、

俱乐部活动等,丰富个人体育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据相关数据显示,深圳市宝安区小学在实施阳光体育

运动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根据学校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率从 60%

第30页

028 4 期

2024

上升到 90%。此外,学校还对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和问卷调

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测试得分和体育活动满意度有

明显提升。

4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问题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

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

问题。第一,体育设施不足。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的体

育设施数量明显不足,设施的老化和使用寿命的终结影响

了正常体育教学和运动活动的开展,这对学生身体素质、

技能和兴趣的培养有一定影响。第二,体育教师的素质参

差不齐。一些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滞后,缺乏

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创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

果;而一些优秀的体育教师在教育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下,

难以发挥其应有水平,影响了学生的运动效果。第三,学

校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体育教育规划。在推动阳光体育

运动长效机制的实践过程中,学校没有建立起专门的体育

教育规划,缺乏统筹规划和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训,这无法

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影响了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5 探索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问题对策探究

针对深圳市宝安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实践

与探索中所遇到问题,提出以下三项对策措施,旨在全面

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5.1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为解决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学校应该积极争取各种

形式的资金支持,并且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例如,可以吸引

社会力量投入,引入体育俱乐部或者运动品牌,鼓励其在学

校内开设运动专业课程,提供完善的体育器材。此外,学校

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例如校园的空地或者公共场所等,

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借助社区、学校等多种渠道,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打造更好的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5.2 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管理

为解决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

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管理。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体

育教师培训机制,培训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专业水平较

高的体育教师,针对各个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

同类型的培训。

例如,可以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法的研讨和培训,为体

育教师提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体育课程的创新思路,在

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实现创新和提高。同时,学校可以制定

一套更完善的体育教师管理制度,激励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

5.3 建立完善的体育教育规划体系

为解决学校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体育教育规划问题,

可以建立适合本校的体育教育规划体系,确保体育教育与

学校教育目标相适应,并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起体育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具有可操

作性和实际价值的体育教育计划。体育教育计划应该明确

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并且注重体育课程的连续性和长

期性。同时,要注重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确保体育教育

和学校其他教育活动的协调发展。

6 结语

深圳市宝安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

索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升的一次有益尝试。在

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体育设施不足、体育教师素质参差

不齐以及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体育教育规划等问题,提

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

教师培训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体育教育规划体系。通过这

些措施,相信可以进一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发

展,提升学生体育素质和运动能力。同时,我们也希望深

圳市宝安区小学以及其他地区的学校能够不断探索创新,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培养更多热爱运动的青

少年。

参考文献:

[1] 李志鹏 . 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J]. 新课程学习:下 ,2013(10):1.

[2] 朱新军 . 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分析 [J]. 体育时空 ,2013(1):37-37.

[3] 李默思 . 区域性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实证探索 —— 以郑州市金水区为例 [D]. 郑州:河南大学 ,2012.

第31页

体育•社会学 029

2024

摘要

关键词

“后全运”时代陕西高校学校体育

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文章首先从多个角度对传统高校体育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全运会后陕西的实际政策,对“后

全运”时代陕西高校体育发展的内涵特征进行了探究,最后结合实际问题构建了“后全运”时代陕西高校体

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希望能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

十四运;陕西;高校体育

刘荃钦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710021)

通过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运会,陕西省积累了丰富的

体育资源和经验,使得高校体育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发展机

遇和挑战。在全运会的组织过程中,各级政府、体育机构

以及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建设了一系列世界一流的体育场

馆和设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管理和组织人才,积累

的这些资源和经验为高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体育的热

情,为高校提供了更多发掘和培养体育人才的机会,同时

也为高校体育的竞技水平提升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支持。

通过总结和借鉴全运会成功的经验,可以推动高校学校体

育的规范化管理,提升体育场馆设施水平,促进青少年体

育人才的培养,推动体育与学术的有机结合,实现高校学

校体育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1 传统高校体育建设的主要问题

1.1 体育场馆资源匮乏

由于建设和维护体育场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很多

高校在体育场馆建设上并未达到满足学生和老师体育需求

的标准,学生的体育活动场地狭小、设备不足,难以实现

多样化的体育锻炼目标。由于场馆资源匮乏,高校体育场

馆的使用效率往往较低。某些时间段内,可能有大量场馆

空置,而在其他时间段却因为场馆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

运动需求,不仅浪费了体育场馆资源,也制约了体育活动

的开展。同时,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年久失修,不仅

影响了体育活动的质量,也存在安全隐患。由于资金有限,

更新设施的难度较大,导致一些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滞后

于时代发展。

1.2 健康指导服务不足

传统高校体育建设中,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健康指导

师资力量,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和健康咨

询服务,这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可能存在不良运动

习惯,增加了受伤和健康问题的风险。同时,缺乏系统而

有效的健康宣传,使得学生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有限。

健康不仅是体育锻炼,还包括饮食、心理等多个方面。缺

少全面的健康宣传使得学生对于健康生活的理解不够深入,

难以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更多的传统高校在体育建设中

表现出对于个体差异化健康需求关注不够的问题。学生的

身体状况、兴趣爱好、运动能力存在差异,但健康服务往

往过于“一刀切”,缺乏个性化的定制方案,导致一些学

生可能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锻炼方式。

作者简介:刘荃钦,女,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

第32页

030 4 期

2024

1.3 体育活动活力不足

一些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注重传统的体育

项目而缺乏新颖的课程内容,这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

厌倦感。由于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组织,使得校园体育失

去了吸引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校园体育

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足。此外,一些高校对体育文化

的深入挖掘不足,导致校园体育活动缺乏深刻的内涵。

2“后全运”时代陕西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

内涵特征

2.1 体育资源丰富化

陕西高校学校体育在“后全运”时代呈现出明显的体

育资源丰富化的内涵特征。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为陕西省

内的高校体育提供了先进的体育场馆和设施。通过全运会

所建设的一系列世界一流的场馆,如综合体育馆、游泳馆、

田径场等,使陕西高校体育得以享受到这些先进设施的红

利。这些场馆的开放和共享使得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

源,举办更多、更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和培训活动。同时,

全运会作为一个大型综合性体育盛会,促使高校体育管理

层意识到优秀教练队伍对于培养体育人才和提升竞技水平

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学校体育加大了对教练的培训力度,

引入更多经验丰富的专业教练,提升了学校体育的专业水

平。除此之外,全运会的成功也为高校学校体育带来了先

进的运动装备和科技支持。各类运动项目的专业化,要求

高质量的运动装备和科技支持,而全运会作为一项国家级

赛事,通常能够吸引和获得国内外一流的运动装备和科技

支持。这种资源的共享使得高校学校体育在培养运动员、

提高竞技水平方面更具优势。

2.2 全民健身意识增强

全运会后,陕西高校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意识方面增

强。一方面,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体育

的热情,不仅体现在对专业体育赛事的关注,更在于广大

学生对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热情。高校体育积极响应国家

全民健身政策,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和健身活动,

拉近了体育与广大师生的距离,使得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

心。另一方面,高校学校体育加大了对体育课程的投入和

改革力度。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运动项目普及,高校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全运会的成功为

高校提供了更为先进的体育理念和方法,促使高校学校体

育更加注重将体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使全民健身成为

一种生活方式。

2.3 体育与学术的有机结合

全运会后,陕西高校更加注重体育与学术的有机结合,

比如更加注重体育与学术项目的深度融合,通过将体育项

目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结合专业领域的

体育项目。例如,在体育科学专业中融入实践性强的运动

训练项目,或者在医学类专业中设置运动医学等相关课程,

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同时,

促进学科交叉,拓展体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设立交

叉学科的研究中心、支持相关学科的合作研究项目,高校

鼓励体育与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有机结合,

为体育研究注入新的思维和方法。

3“后全运”时代陕西高校学校体育高质量

发展的实现路径

3.1 合理利用体育资源

3.1.1 与相关体育馆开展沟通和合作

为了解决体育场馆资源匮乏的问题,陕西高校可以积

极与相关体育馆进行沟通与合作,包括与当地体育局、社

区体育馆、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

高校可以借助外部体育场馆的资源,拓宽体育活动的场地

选择范围,提高体育赛事和培训的举办水平。与体育馆的

合作还可以涵盖共享资源、人才交流等方面。高校与外部

体育馆建立起双向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地区体育事

业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本地区整体体育水平。

3.1.2 合理利用现有场馆资源

除了与外部体育馆合作,高校还应合理利用现有场馆

资源,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首先,通过科学的场地规划和

时间安排,确保各类体育活动能够在不同时间段得到充分

的利用。例如设置弹性的开放时间,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

需求,包括学生、教职工和社会公众。其次,高校可以加

强对场馆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局限于体育竞赛,还可以开

展体育文化活动、康体活动等,充分挖掘场馆的多功能性,

这不仅可以提高场馆利用率,还可满足广大师生多样化的

运动需求。

3.1.3 重视设施更新与维护

体育场馆的设施更新与维护是实现资源丰富化的关键

环节。高校需重视场馆设施的更新,确保设施设备处于良

好状态。定期进行设施检查和维修,及时更新老化设备,

以提高场馆的整体质量和服务水平。设施更新不仅是对硬

第33页

体育•社会学 031

2024

件的投入,更是对体育发展的长远投资。引入新型的运动

设备和科技支持,使得体育场馆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体育

需求。这种更新与升级不仅提高了体育场馆的现代化程度,

更为体育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同时,高校还需重

视设施的定期维护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的设施维护体系,

保障设施的长期可持续使用。这样,不仅延长了设施的使

用寿命,也降低了维护成本,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健康发展

打下了坚实基础。

3.2 健康指导服务全面化

3.2.1 邀请专业体育人员开展讲座和指导

为了提供更专业的健康指导服务,陕西高校可以邀请

专业人员开展讲座和指导活动,包括运动科学专家、营养师、

心理医生等。这些专业人员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运

动方案、饮食建议和心理健康指导,学生也可以更全面地

了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还可以预防运动损伤,

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2.2 基于高校学生情况开展健康宣传和个性化服务

高校可定期组织健康宣传活动,包括举办健康知识讲

座、发布健康资讯、制作宣传海报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

向学生传递健康理念,增加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

同时,基于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学校可以利用相关软

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通过收集学生的身体数

据、运动习惯、饮食偏好等信息,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的运

动计划和健康建议,这种服务不仅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也提高了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全面提升体育活动活力

3.3.1 丰富学校体育活动组织

为了提升体育活动的活力,高校可以开展各类多样性

的体育赛事,包括传统体育项目、极限运动、团体竞技等。

通过增加比赛的类型和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提高赛事的吸引力。同时,举办各种康体活动,如健身操、

瑜伽、登山徒步等。通过提供多元化选择,满足不同人群

的运动偏好,使体育活动更贴近大众生活。此外,可以促

进高校之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举办跨校赛事、友谊赛等,

加强学校体育联盟的建设。通过跨校交流,丰富体育活动

的层次感和竞技水平。最后,还可以创办体育文化节,包

括体育展览、演出、体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通过文化

节展示体育的魅力,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提高学生对体

育活动的兴趣。

3.3.2 推动体育文化深入校园

体育文化深入校园是提升体育活动活力的关键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体育艺术节,展示体育与艺术的结合,

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等表演形式。通过艺术的手段,让

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体育的乐趣,提升体育活动的文

化内涵。同时,促进体育与文学、艺术、科技等学科的融合,

推动跨学科的文体活动。例如,开展体育与科技创新的比赛、

举办文学创作关于体育的活动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体

育的多维度理解,使体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4 结语

总而言之,陕西体育“后全运”时期在城市中的发展

方向主要集中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多公

共健身设施,推动运动场馆对公众的开放,发展体育旅游

产业以及注重青少年体育培养和发展等方面,旨在推动陕

西体育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高校可以借此机会对自身的体

育教学进行进一步优化,从而构建出更加符合本地学生实

际情况的教学体系。本文首先从多个角度对传统高校体育

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全运会后陕西的实

际政策,对“后全运”时代陕西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内涵

特征进行了探究,最后结合实际问题构建了“后全运”时

代陕西高校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希望能为相

关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立会,王飞雄 . 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功能及实施途径研究 [C]// 中国班迪协会 ; 澳门体能协会 ; 广东

省体协会 . 第九届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大会论文集 . 陕西师范大学 ;2023:4.

[2] 康聪,梁慧敏,杨艳 . 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16):94-96.

[3] 郭卫松,马保雷 . 赛后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与管理运营研究 —— 以第十四届全运会西安高校场馆为例 [J]. 价值工

程 ,2023,42(20):22-24.

[4] 张磊 . 全运会时期陕西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与策略研究 [D]. 西安:西安体育学院 ,2023.

第34页

032 4 期

2024

摘要

关键词

百年红色精神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

思政建设的时代意蕴和协同路径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在百年红色精神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

设应将百年红色精神及其内涵作为育人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挖掘百年红色精神蕴含的思想政治教

育价值,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新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育人作用。

百年红色精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

杨泽华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以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为代表的一

系列红色精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传承

红色基因,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在百

年红色精神视域下,要探寻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

意蕴,探索出新的协同发展路径,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健

康发展。

1 百年红色精神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

设的时代意蕴

1.1 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是中华

民族伟大精神的源头,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

源头。“红船精神”蕴含着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敢于牺

牲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及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弘扬,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革

命精神的传承。首先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红

船精神”为引领,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

怀。首先,要将“红船精神”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中一个重要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对

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1]。其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

要突出“红船精神”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引领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红色革命历史故事、红色体育活动等蕴

含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贯穿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

全过程;另一方面要通过“红船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再次,要积极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将“红

船精神”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

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最后,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

中要不断丰富红色革命故事、红色体育活动等教育资源。

通过“红船精神”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结合,使学

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厚植

爱国主义情怀。

1.2 以“长征精神”为引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品格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

伟大革命精神,它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共同理想

基金项目:北海职业学院 2022 年度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体育》(2022KCSZ11)

作者简介:杨泽华,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竞技体育。

第35页

体育•社会学 033

2024

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在新时代的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教

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作风,

培养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在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以“长征精神”

为引擎,将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充分挖掘

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长征精神”与体育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可增加“长

征”主题相关内容,在乒乓球教学中可增加“长征”相关内容。

其次要积极挖掘体育专业教师自身的红色故事和红色资源,

发挥体育专业教师优势,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例如在

足球教学中可增加“长征”相关内容。最后要以高校大学

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类

红色体育竞赛、文艺演出、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营造积

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

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例如在新生军训时可以安排“长征”

主题班团会、主题演讲等活动,在新生入学后举办“长征

精神”主题辩论赛等。

1.3 以“井冈山精神”为支撑,塑造学生实事求是

作风

井冈山斗争时期,面对敌人的围剿,中国共产党人坚

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

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方针,通过灵活机动的斗争

策略,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教

学中紧密结合“井冈山精神”。一方面,高校要注重挖掘

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如红色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另一

方面,要将“井冈山精神”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 [2]。高校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以红色文化为例,在体育课堂中可以融入

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通过组织

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参加红色文化体验活动等形式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真

正做到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注入灵魂。

1.4 以“长征精神”为导向,激发学生艰苦奋斗动力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

宝贵精神财富,它体现了革命先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

崇高精神境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以“长征精神”

为导向,以长征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开展体

育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体育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育竞

赛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弘扬红色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学校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以及组

织学生观看革命历史纪录片、红色电影、红色文艺演出、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学

生在体验中感悟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奋斗

品质,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激发

他们奋斗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动力。

2 百年红色精神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

设的协同路径

2.1 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发挥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近年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探索

和完善,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却相对滞后,体育教育功能

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加强对“大思政课”的理解

和认识,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功

能 [3]。一方面要将百年红色精神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融

合,另一方面要将百年红色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育教学相结合。在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挖掘、

提炼红色精神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育人元素,利

用体育课开展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激发学生

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通过组织开展红色体育竞赛、红色

文化宣传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团结协作、

团结奋进的优秀品质。总之,要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

中融入红色精神资源和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2.2 强化红色基因传承,挖掘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蕴含

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

育人功能,使高校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学有所

得,学有所悟。而红色基因传承就是要在高校体育课程思

政建设过程中,通过强化红色基因的传承,以红色基因为

引领,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挖掘与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

素,构建红色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的红色育人模式,一是

要将红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内容设计中,二是要将红色基

因融入体育教学实践中。

2.3 弘扬体育精神文化,厚植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土壤

在百年红色精神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坚

持“以文化人”的理念,在传承红色精神文化中厚植体育

课程思政教育土壤,实现育人功能,一是通过体育活动弘

扬体育精神文化,二是发挥体育社团的育人作用。高校可

以在校园内设立“红色体育文化”专栏,通过宣传、展示

第36页

034 4 期

2024

等方式宣传红色体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传播先进

思想、先进理念、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践

行红色精神 [4]。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类运动会、

体育赛事等平台宣传红色精神,通过对历届运动会的回顾

与总结,展现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增强学生对党和

国家事业的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同筑梦”百校联盟主题活动等形式庆祝党的百年

华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在体育课程思政建

设中融入红色精神元素,实现红色精神与体育课程思政的

有机融合和协同育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

效性。

2.4 完善体育教学内容,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将百年红色精神的内涵融入体育

教学内容,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首先,要坚持红

色精神引领,以体育课程为载体,把红色精神贯穿于高校

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体育教学中结合百年红色精神开

展相关内容的教育,如在教授武术项目时,可向学生介绍

党在革命时期所形成的红色武术精神;在教授田径项目时,

可向学生介绍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色田径运动精神 [5]。

其次,要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如在教授足球、篮球、排球、

田径等体育项目时,可通过对党领导中国体育事业取得的

伟大成就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党的历史记忆;在教授武

术时,可通过对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进行的艰苦探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

资源来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如将中国共产党百

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红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通过将红色精神与高校体育课程相结

合来创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2.5 构建体育教师队伍,提升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学校、

教师的一己之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构建高素质、

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

能力。首先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发挥教师在

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挖

掘红色资源,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意识,注重

引导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受红色精神的魅力和价值,营造积

极向上、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其次要构建多维联动育人

机制。高校应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

视程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

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并纳入教师

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学督导评估体系中。最后,要完善政策

保障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从政策层面为高校体育课程

思政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

3 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深入挖掘红色体育元素,充分发挥其育

人功能,更好地体现新时代育人要求。通过红色体育课程

思政建设,不断增强学生对党的深厚感情,不断提升学生

在政治、思想、情感以及理论等多个层面上的认同感,让

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学生血液中,成为青年学生永远听党话、

跟党走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 吕凯 . 建党百年红色精神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 [J]. 教育波兰 ,2021(6):219-220.

[2] 张学军,何亚丽 .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意蕴及路径研究 [J]. 学校体育 ,2022(6):139-142.

[3] 董翠香 .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确立的理论依据与结构体系建构 [J]. 体育学刊 ,2020(1):7-13.

[4] 刘文芳,李孟璐,付耀霞 . 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J]. 武术研究 ,2021(5):113.

[5] 刘少卓 . 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0(12):35.

第37页

体育•社会学 035

2024

摘要

关键词

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幼儿教师的体育教学胜任力,对于培养幼儿的

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健康生活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的

现状,探索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为提高幼儿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提供参考和

借鉴。

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

张雪琴

(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 410000)

本研究选取了长沙市内的幼儿园教师 1 000 名、幼儿园

园长 100 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深度

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幼儿园教师,调查

内容包括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胜任

力情况;实地观察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了解教师的教

学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深度访谈主要针对幼儿园园长,了

解园长对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的评价和期望。

1 研究对象与样本

本研究选取的幼儿园教师 1 000 名,幼儿园园长 100 名,

涵盖了湖南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具有一

定的代表性。其中,幼儿园教师 1 000 名,年龄在 20 ~ 30

岁之间的占 52%,31 ~ 40 岁之间的占 37%,41 岁以上的占

11%;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的占 47%,本科的占 48%,硕士及

以上的占 5%。幼儿园园长均为各幼儿园的负责人或分管教

学的副园长,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

表 1 幼儿园教师年龄以及学历情况

项目 类别 人数 比例(%)

年龄

20 ~ 30 岁 521 52%

31 ~ 40 岁 369 37%

41 岁以上 110 11%

学历

大专及以下 471 47%

本科 478 48%

硕士及以上 51 5%

2 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因素的分析

2.1 专业知识与技能

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这是确保

幼儿体育活动有效进行的基础。幼儿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

应包括幼儿身体发育特点、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理论等

方面,而技能方面则应包括基本运动技能、运动教学技能、

运动防护技能等。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自学、

交流经验等方式,不断更新和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基金项目:2022 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诊断与提升路径研究》(22C1484)

作者简介:张雪琴,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幼儿体育、体育教育。

第38页

036 4 期

2024

2.2 教学方法与策略

幼儿教师需要掌握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幼儿

对体育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应

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

采用游戏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探索式教学等多种方式,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

幼儿教师还应注重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采用不

同的教学方法。

2.3 安全意识

幼儿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确保幼儿在体育

活动中的安全。幼儿教师应在课前对场地、器材进行检查

和准备,排除安全隐患;在活动中密切关注幼儿的安全状况,

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

结和反思,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幼儿教师还应

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有效

的应急处理。

2.4 沟通能力

幼儿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幼儿、家

长和其他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在与幼儿的沟通中,幼儿教

师应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耐心倾听幼儿的表达,理解他

们的需求和问题;与家长的沟通应注重及时反馈幼儿在体

育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同时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

和方法;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则应注重协作和配合,共同促

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5 创新能力

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和内容。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幼儿教师的角色已经从

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因此,

幼儿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如利用现代科

技手段进行体育教学、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等。

3 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水平现状分析

3.1 体育教学理念方面

在调查当中,有 998 名幼儿教师、100 名园长都能够

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实

践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

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幼儿对体育活动

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表 2 体育教学理念现状

研究对象 人数 比例(%)

幼儿教师 998 99.8

园长 100 100

3.2 教学方法方面

在调查当中,有 951 名幼儿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游戏化、

情景化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 928 的幼儿教师认为,可以

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

习欲望。然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课

堂秩序的维护成为一大难题,幼儿们往往因为过度活跃而

难以管理。此外,尽管教师们努力调动学生参与,但仍有

部分幼儿参与度较低。

表 3 体育教学方法现状

教学方法 人数 比例(%)

游戏化、情景化体育教学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951 95.1

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合作 928 92.8

3.3 实际操作能力方面

在调查当中,52 名园长表示,目前幼儿教师的实际操

作能力普遍较弱,69 名园长认为幼儿教师在体育教学设备

使用和课堂应变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提高体育教育质

量,95 名园长认为幼儿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和专业技能,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课堂管理方面。

100 名园长建议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以帮助幼儿

教师更好地应对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挑战。

4 幼儿教师体育教育胜任力诊断

4.1 缺乏系统的体育教育培训

大部分幼儿教师在从事自身职业前没有接受体育专业

知识与技能培训,导致其体育教学能力相对薄弱,虽然有

些幼儿教师也接受过职业培训,但是缺乏系统的体育教育

培训,还是存在教学能力较差的情况。目前,许多幼儿教

师的体育教育培训主要来自学习经验或是短期的培训课程,

而这些培训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这导致他们在指导幼

儿进行体育活动时,可能存在动作不规范、教学方法不当

第39页

体育•社会学 037

2024

等问题,从而影响幼儿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提高。

4.2 体育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幼儿园存在体育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其中最突

出的问题是体育设施不完善和教学设备短缺。由于资金、

场地等限制,一些幼儿园的体育设施较为简陋,难以满足

幼儿的多样化运动需求。例如,一些幼儿园缺乏足够的运

动场地、游泳池、运动器材等,导致幼儿无法进行某些特

定的体育活动。

4.3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存在评价

标准不明确、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这导致评价结果可能

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无法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幼

儿的体育发展状况。

5 提升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的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专业培训

幼儿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其进行有效体育教

学的基础。因此,加强专业培训是提升幼儿教师体育教学

胜任力的关键措施之一。各类开展学前教育的高校要加强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以提升幼儿教师的

教学水平。同时,对于在职的幼儿教师,教育部门和幼儿

园应定期组织培训课程,针对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提供

系统化、针对性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这些培训课

程可以涵盖体育教育理论、基本运动技能、教学策略和评

价方法等方面,帮助幼儿教师全面提升自己的体育专业素

养。同时,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线上、线下培训、

集中培训、分批培训等,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5.2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提高教学效果。教育部门和幼儿园应鼓励和支持幼儿教

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并提供相关培训和实践机会。例如,

幼儿教师可以学习游戏化教学、情境化教学等新的教学方

法,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情境设置,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

兴趣。此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多

媒体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

学习体验。

5.3 提升沟通能力

幼儿教师的沟通能力是其与幼儿、家长和其他教师进

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教育部门和幼儿园应通过培训和实践,

提高幼儿教师的沟通能力。这些培训可以包括沟通技巧、

倾听技巧、表达技巧等方面,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理解幼

儿的需求和问题,以及有效地与家长和其他教师进行沟通。

同时,幼儿教师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来完善自己的沟通技巧。

6 结语

通过对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的深入调查,我们发

现当前幼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自身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

提升和优化。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促进幼

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

法等,以帮助幼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

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娟娟 . 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及提升策略 [D]. 济南:山东体育学院 ,2023.

[2] 张雪琴 . 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诊断与提升路径研究 [J]. 拳击与格斗 ,2023(4):37-39.

[3] 陈俊,张丹波,简前辉 . 幼儿体育师资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3,13(6):5-10.

[4] 朱俊杰,邵宇昆,潘宏伟,等 . 卓越幼儿体育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3(1):44-47.

[5] 张晓靖 . 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胜任力的研究 [D]. 济南:山东体育学院 ,2020.

[6] 李卓为 .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研究 [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20.

第40页

038 4 期

2024

2023 体育工作“晒账本”

体育强国建设在路上

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体育工作。高志丹也在“部

长通道”总结了 2023 年体育各项工作。他表示,党的十八

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作出 2035 年建成体育

强国的决策部署,擘画了体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2023 年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年登高、

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日、大众冰雪季等群众体育活动贯

穿全年各季,覆盖大江南北,‘村超’‘村 BA’等民间体

育赛事火爆出圈,‘国球进公园、国球进社区’丰富完善

了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和活动。体育场地设施快速增长,

2023 年我国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89 平方米,全民

健身步道达到 37.1 万公里,比 2019 年增长了 107%。大运

会、亚运会、学青会办赛精彩、参赛创佳绩。青少年体育

生机勃勃。体育消费快速增长,‘中华体育精神’广颂远播,

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打造体育产业新引擎

——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部长通道”回应社会关切

3 月 11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开启,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围

绕体育强国建设、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社会关切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第41页

体育•科技与产业 039

2024

高志丹表示,要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立

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与

时俱进,不断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和全民健身场

地设施服务与供给;立足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气,

高质量做好巴黎、米兰奥运会备战参赛工作,争创佳绩,

为国争光;立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积极推动体育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中发挥积极作用;立足于立德育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

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和体育

素养;我们还要立足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国家软实力,

进一步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讲好体育故事,传递正能量。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大体育改革力度。高志丹

表示,要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个“关键一招”。围绕

不断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和体育治理能力,统筹做好体

育行政部门、体育事业单位、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构建职

能明确、管理顺畅、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统筹做

好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推动体育强国

建设的共识和合力,鼓励基层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探索,把

基层的创新创造汇聚成体育强国建设的普遍实践。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 高志丹)

高志丹同时强调,建设体育强国,我们更需要不断加

强体育领域党的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体育系

统正在以中央机动巡视整改为契机,全面加强党对体育工

作的领导,坚决惩治体育领域腐败,坚决打击“假赌黑”,

大力整顿行业风气,持续净化体育生态,为体育强国建设

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和保障。

体育对外交往促进民心相通。可以说,体育强国建设正走

在路上,各项奋斗目标正在不断实现。”高志丹说。

但与此同时,体育事业仍有不少短板和弱项亟待解决。

高志丹表示,体育各领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等老问题仍待

破解;体育管理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新发展需要、创新能力

不足等新矛盾日益凸显;体育改革滞后,足球领域发生系

统性、塌方式腐败,“三大球”成绩持续下滑,这些都与

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改革创新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谈及下一步工作部署,高志丹强调,要牢固树立“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目的是服

务人民大众。我们将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为本,塑造民族

精神,强健人民体质,培养青少年良好素质,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对体育的新期待、新要求。

第42页

040 4 期

2024

发挥体育产业“三个效应”

今年两会,冰雪经济、体育产业成为热点话题。谈及

体育产业,高志丹表示,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呈现了持

续发展的良好态势。2012 年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年

均增速 15.4%,2022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了 3.3 万

亿元,实现增加值 1.3 万亿元。

对于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高志丹总结为

“三个效应”:第一是“乘数效应”。越来越多的城市通

过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有力塑造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

市能级、拉动了经济发展,体育赛事的流量变成了消费的“能

量”和经济的“增量”。据上海有关方面统计显示,参与

型体育赛事外地参与者的体育直接消费对吃、住、行等间

接消费的带动比例高达 1 ∶ 13。大运会、亚运会、学青会、

十四冬举办期间,成都、杭州、南宁、呼伦贝尔实现体育

及相关消费超过了 1 300 亿元,较赛事举办前环比增长超过

了 10%。第二是“融合效应”。体育总局积极推动体育与相

关领域融合发展,培育体育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

体育赛事走进乡村、商圈,体育引流搭台、文旅项目唱戏,

文体旅商综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和各地提振经济的重要手

段。春节期间,26 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游客接待量和

文体旅综合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了 50%。第三是“带动效应”。

当前,冲浪板、桨板、滑雪板“新三板”运动蓬勃兴起,

飞盘、腰旗橄榄球等新兴运动也频繁“出圈”。今年春节

期间,海南万宁 30 多家冲浪俱乐部天天爆满。去年云南举

行的 2023 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吸引了超过 2 万名业界

人士和户外运动爱好者参与。新的运动项目备受年轻一代

的追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体育

用品企业正在从传统的制造业向创造业转型升级,国产体

育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对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后续工作,高志丹提出,下

一步,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从体育赛事和体育制造业两端发力,促进体育健身休闲消

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着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打造一批观赏性强、

参与度高的体育赛事。承办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

国际体育赛事。鼓励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赛

事活动。研制后冬奥时期冰雪运动带动冰雪经济发展的政

策措施,巩固和拓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

与有关部委继续合作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

商圈”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充分发挥体育赛事

的综合效益。

其次,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推动体育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创新,鼓励体育用品

企业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推出国产

体育潮牌,不断丰富国产优质户外运动和冰雪运动装备器

材的供给与服务。

最后,稳步扩大健身休闲消费。丰富健身休闲服务的

消费场景,完善投融资促进和消费者保障体系。大力发展

户外运动,打造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深入实施“户

外运动 活力山水”行动计划,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

动,践行“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民美好生活。

(来源 / 国家体育总局)

第43页

体育•科技与产业 041

2024

随着气温转暖,人们对于运动的热情重新高涨起来。

社交平台上,年轻人为过去一整个冬季的放肆饮食、疏于

运动深深忏悔,“赴 GYM 请罪”成为时下的网络热梗。而

此前关于“脆皮大学生”的论调也提醒人们,这届年轻人

似乎不太爱运动。

但与“不爱运动”的印象形成鲜明的是,近两年从飞盘、

徒步到骑行,各种小众运动轮番掀起新的运动流行,且其

中又不乏年轻人的身影。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这届年

轻人真的不爱运动吗?

1 运动、不运动的 100 种“理由”

参与运动的理由有很多,既可以是随着天气转暖,导

致户外活动的机会增加。也可能是要为夏天露肉、穿好看

的衣服紧急修炼“魔鬼身材”。但如今有不少人开始运动

的原因,是因为遇到了健康问题。

在外资金融上市公司工作的 95 后小高,最近就因为一

份体检报告开始运动起来。“体检报告上的血压偏高、中

度脂肪肝这些诊断让我有点不可置信,感觉自己还是个年

轻人,高血压这种慢性病应该不会找上我,但是体检报告

真的刷新了我的认知。”

医生告诉小高,他的脂肪肝和高血压单纯是因为体重

太大导致的,减减脂肪就好了。而此前因为身体问题,小

高也长期存在头疼、失眠的身体问题。为了达到减重的目的,

小高买了私教课。

“主要也是监督我的饮食,然后做一些中低强度的有

氧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运动之后,小高明显感觉

到头疼、失眠的症状得到了缓解,“虽然血压没啥变化,

但是体重确实降了,睡眠也好了很多。”

从业 8 年的私教东东告诉惊蛰研究所,因为健康问题

才开始运动的人有很多,“我的一些学员来了就直接告诉

我,公司体检查出来有脂肪肝、高血压,医生建议要多运动,

他们就来报班了。除了慢性疾病外,还有一部分年轻白领

面临体能、体态问题。”

虽然年轻人大多认同运动对保持健康很重要,但是大

多数年轻人的现状是没时间运动。

每经新闻发布的 2022—2023 年度《中国美好生活大调

查》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工作日平均休闲时间为 2.76

小时。而对于大多数的都市人来说,一天 24小时的行程表中,

2 小时在路上,8 小时在上班,2 小时在吃饭,1 小时在加班,

1 小时在洗漱上厕所化妆梳头刮胡子,2 小时用来做家务刷

手机,只剩下 8 小时,也就只够用来睡觉了。

“不爱动”的年轻人,

给产业增长开了一扇门

文 / 白露

第44页

042 4 期

2024

长时间的工作、加班以及通勤占用了年轻人大部分的

时间,运动的时间就只能靠挤出来。惊蛰研究所日前联合

Keep 发布的《2024 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显示,超过半

数的人在晚上 5 点到 11 点之间进行锻炼,其中有 28.2% 的

人常在 20:00 ~ 22:59 运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年轻人们

见缝插针式的运动安排。

“平时学习、工作就很忙了,哪里还有时间折磨自己

的身体?”在深圳生活的运动爱好者 Lulu 说,过去人们对

于运动的认知更像是一种休闲消遣,所以运动需要单独找

出一个固定的时间,身心愉悦的时候来完成。“如果是抱

着这样一种目的去运动,恐怕很多人都未必能够坚持下来。”

东东也告诉惊蛰研究所:“我有很多学员明明约好了

上课时间,结果因为要加班或者临时有事不来了。要不就

是直接说最近太累了,想休息。还有一些学员跟他约了很

多次,都不回消息。”

抛开疾病因素,从现实环境来看,开始运动或许不难,

难的是将运动变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 社交激活运动积极性

通常来说,在运动中的获

得感,是决定能否坚持运动的

一个主要因素。

Lee 告诉惊蛰研究所,“很

多人起初都很有干劲,也能配合

饮食要求完成训练计划。但是如

果运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体重

变化不大,或者是肌肉线条不明

显,会觉得运动没有效果,之后

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在 Lee 看来,长期运动是无比枯燥的。特别是当抱着

减脂、塑形的明确目标进行运动时,过程的煎熬往往会让

目标越来越模糊,这个时候,来自外部的刺激或者激励往

往是让你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们在学员积极性下降的时候,

就会强制跟踪饮食记录,提醒学员保持饮食习惯,另外在

运动的时候也会给到更多鼓励,让他能够坚持下来。”

运动爱好者 Lulu 也告诉惊蛰研究所,想要养成运动习

惯除了要有空闲时间,运动之后的反馈特别重要。“当你

发现自己的运动能力在不断提高,做得比之前更好,这种

成就感会激励你继续坚持下去。另外,如果可以找到一个

运动搭子,大家互相督促,也是一种保持运动的方式。而

且朋友之间的相互夸奖,也是一种能够激活运动积极性的

外部激励。”

Lulu 描述的“运动搭子”对养成运动习惯的积极影

响,其实已有理论依据。此前,一篇发表在科学期刊《PLOS

ONE》上的研究论文中提到,研究人员新开发了一个数学模

型,用于研究社交因素对体育活动的影响,而研究结果表明:

久坐的人与适度运动的人互动会受到影响并发生积极的改

变。简单来说,就是运动的人与久坐的人的互动,能够帮

助久坐人群更多地参加运动。

从福格行为模型(Foog's Behaviour Mode)理论角度

理解,一件事的达成需要有动力、能力和触发条件共同作用。

对于运动这种对抗懒惰、贪玩本性的行为而言,“搭子关系”

作为亲密关系的平替,既可以成为外部动力,也能作为触

发条件,促使运动行为的产生。因此,结伴运动可以说是

促进运动习惯养成的最佳方式之一。

事实上,结伴运动已经成为不少运动爱好者保持运动

频次的主要方式。惊蛰研究所联合 Keep 平台发布的《2024

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显示,Keep 平台运动频次达到每

周 4 次及以上的人有 57.3%,而选择偏好结伴运动的用户中,

每周运动次数在 4 次及以上的人达到 61.7%。

第45页

体育•科技与产业 043

2024

体逐步了解以及坚持运动;其次,基于对运动相似的认知

和理解,个体与个体之间能够产生共鸣,更容易找到“运

动搭子”,从而相互激励。

此外,许多人都喜欢记录自己的运动行为,并且希望

得到肯定以获得情绪价值。但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在熟人社

交圈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所以不是那么熟、但又有共同

话题的“运动社交关系”,就以定向社交的方式提供了情

绪价值。

Lulu 向惊蛰研究所解释道:“本身每个人对运动的理

解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

有些人就会觉得你在朋友圈发个自己运动的照片,是不是

有别的意思,然后留言的内容就会很影响心情。所以,与

其在身边的社交圈层寻找共鸣,不如直接找到准确的圈层。”

除了情绪价值,运动人群聚集而成的社交圈层也具备

可观的流量价值,特别是运动爱好者更加集中的运动社区,

因为兼具运动与社交的双重属性而成为吸引垂类人群的根

据地。并且运动爱好者通过日常打卡、分享运动经验产生

的内容,也自然而然地吸引到社区用户的注意力从而产生

流量。

《2024 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中的数据显示,Keep

平台上的百万粉丝达人账号达到 49 个,另有 10 个粉丝过

百万的官方运营账号。而在 2023 年,Keep 平台的 1 300 余

位达人共产出超过 6 万节达人课程,且带动平台用户跟练

超过 4 亿次。

从平台运营角度来看,“高浓度”运动人群自带的运

动习惯就意味着极高的用户粘性,而不论运动记录还是输

出训练课程,基于社交功能产生的内容则在平台内部不断

孵化出各种达人。于是,融合了社交和运动两大特质的运

动社区,也就有了成为流量高地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社交和运动两大日常生活场景的融合,

使得运动对于用户的价值不断丰富起来,运动的动机也不

此外,还有 72.9% 的用户选择与朋友结

伴运动作为周末约会的主题,这一人群占比

超过了“吃饭”(55.8%)和“看电影”(42.2%)。

“我现在就经常周末约朋友出来攀岩,结束

之后有空就再一起吃个饭。如果只是约我吃

饭,我可能得再看看时间,但是约我攀岩,

我铁定有时间。”Lulu 说道。

3“运动 + 社交”的大融合时代

实际上,近两年出现的运动流行现象,已经反映出运

动与社交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例如在 2023 年,骑行和徒

步的突然爆火,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社交平台实现了超高

曝光。

根据小红书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 1 月—10 月,小

红书平台骑行相关的笔记发布量增速近 400%,笔记量超

180 万篇,“骑行”话题有近 13 亿阅读量;相同时间段,

徒步相关笔记发布量增速近 300%,笔记量超 150 万篇,“户

外徒步”相关话题阅读量近 25 亿次。

借助社交平台的“种草”功能,各类运动项目得以快

速普及、形成热门话题,甚至是成为一种人人跟随的流行

生活方式。而随着运动流行的更迭,运动与社交的联系也

越来越紧密,并由此产生一种现象:当一种运动开始流行,

人们也开始进入或自发集结成为各种运动社群。

据《2024 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数据显示,豆瓣平

台上,与“骑行”相关的小组数量达到 323 个,其中成员最

多小组人数达到 10 220 人。而与“徒步”有关的小组数量

达到 249 个,成员最多的小组人数则达到惊人的 437 094 人。

虽然运动通常情况下只是个体行为,但由运动爱好者们自发

形成的社群,已经成为进行各类运动项目的基础单位。

因为爱好同一种运动而聚集在一起,这种现象并不奇

怪,但这种因为运动建立的新的社交关系,则体现出了更

多特别的价值。

首先,运动群体内部天然存在一种氛围,能够带动个

第46页

044 4 期

2024

再是单纯的减肥、瘦身,而是收获乐趣、提升自己,达到

一种自律自信的生活状态,这也为整个运动行业开启了新

的商业思路。

4 如何撬动运动商业新增长?

显然,在各种运动流行不断迭代的当下,“这届年轻

人不爱运动”的论断有些过于片面。而通过拆解“不爱运动”

的具体原因,也更直接地为运动行业找到了挖掘新增长的

方向。

以身体和人性的角度来说,“不爱运动”其实完全符

合天性,因为运动消耗能量的结果以及由此产生的肌肉酸

痛,远比肌肉力量、心肺功能增强等器官功能的提升更容

易被身体所感知。因此,人们往往有各种理由逃避运动。

此外,相较于运动之后能够产生抑制食欲的效果,心

肺功能,肌肉力量增强这些微小的正反馈在被感知之前,刚

开始运动之后的酸痛(医学上称为迟发性肌肉痛)会在剧烈

运动之后的 12 ~ 48 小时之内让人深刻体会到“痛的领悟”。

不过也有一些抵消肉体上的负面影响的方法。例如增

加运动的趣味性以及积极的运动反馈,使运动不再是一件

枯燥的事。

东东告诉惊蛰研究所,目前就有一些更具趣味性的户

外运动课程,比如“打水漂”“将石头甩出水面的过程涉及

到俯身、屈膝、弯腰、发力等动作,涉及到通过肩关节外旋

达到锻炼的目的。”在这种环境中,运动不再是枯燥乏味地

举铁,而是“玩”。不仅能收获到锻炼的快乐,也能收获到

玩耍的快乐,让身体更容易适应更高强度的锻炼。

除了减少运动对肉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达到让更多

人开始运动的目的,提升运动的“附加值”也能促成更多“新

玩家”加入到运动阵营中来,提高市场消费力。其中最简

单的一种做法,就是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吸引外部圈层

用户。

例如《2024 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中提到,2023 年 6

月—8 月期间,Keep 平台与某知名二次

元游戏 IP 合作组织的一项赛事,吸引

了超过 100 万名用户参与到付费和免费

版的赛事中,成为该年度参与人数最多

的平台赛事。而在整个 2023 年,Keep

平台组织的赛事活动超过了 200 场。

还有一种提升“附加值”的方式,

则是以运动为核心,引导运动爱好者向“专业化”发展,

由此带来“专业化消费”。

“之前我玩徒步的时候就发现,国内的运动爱好者虽

然实际运动能力不一定达到专业化水平,但普遍对装备有

一种迷恋。特别是在参与运动之前,他们往往会采购各种

专业装备,从登山杖、徒步鞋到冲锋衣,没有万把块下不

来。”Lulu 说道。

惊蛰研究所在《2024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中也指出,

2023 年骑行相关运动消费呈现巨大涨幅,从骑行裤、骑行

服、骑行鞋、自行车手套、骑行头盔、骑行袜到骑行眼镜、

自行车包,各类骑行装备的年销售额均实现了 100% 以上的

同比增长。其中,骑行裤(2 472.30%)、骑行袜(1 067.87%)、

自行车手套(889.80%)、骑行鞋(522.62%)、骑行服(309.83%)

位列骑行装备销售额增速前五名。

除此之外,从精神层面挖掘运动本身的意义,或许也

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方法。Lulu 告诉惊蛰研究所,“我之前

去爬印尼的火山,就是单纯享受沿途的自然风光,看看外

面的世界。我现在又爱上攀岩,也是因为我觉得攀岩带给

我的就是一种自己独自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体验,

探索的过程非常有趣,征服了一条线路也会特别有成就感,

这些都跟外在的目的无关。”

在当下的年轻人看来,运动的本质并不是为了一个长

期的目标,进行枯燥、艰苦、日复一日地练习,而是重新

观察生活、审视自我的机会。而比运动形式更重要的,或

许是运动的目的和心态。

因为现实因素“不爱运动”的年轻人,其实缺少的是

打开运动的正确方法。当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

由兴趣驱动运动,给人带来快乐;它可以是一种新的社交

场景,维系日常的社交关系;它也可以是一种向内探索的

渠道,让爱好运动的人在汗水中找到自我价值。由此看来,

“不爱运动”的年轻人想要的其实比运动更多。

(来源 / 惊蛰研究所)

第47页

体育•科技与产业 045

2024

摘要

关键词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改革与实践

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体育学基础课程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为例,探讨该课程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和实践研究。该课程以解决教学内容脱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

为导向,通过构建基于“SPOC +学习通+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创建“一核三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以及探索符合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推动

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李果 刘京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体育科学研究原理

与方法的学科基础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并重的课程 [1],

也是一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方面极其重要的

课程。该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理论创

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解

决教学内容脱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

随着教学研究工作的推进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教学

理念、技术层面为该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奠定了

基础。以下就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以贵州

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探讨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体育课程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的改

革与实践。

1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解

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1.1 教学内容脱节

课程缺乏地域性特征,与培养民族地区基层骨干体育

教师的目标脱节,导致学生服务乡村意识不强。解决此问题

需要重构教学内容,增加区域性、特色型教学资源,引导学

生立足毕节,面向基层,立志献身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

1.2 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导致学生学

习投入度偏低、深度不足 [2]。要改善这些问题,需创新教

学方法,利用信息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获得学

习成就感。

1.3 教学评价单一

以往课程考试中重知识而轻能力,导致学生存在高分

低能的情况 [3]。为此,需强化过程性评价,制定更科学、

全面的考核方式,实现由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

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1 确立基于 OBE 理念的课程目标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

结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培养服务基础教育需要的一

基金项目:2022 年贵州省级“金课”建设项目《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体育科学研究方法〉》(313);贵州省 2022 年贵

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2022B026);2022 年贵州

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2022292)

作者简介:李果,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刘京,女,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第48页

046 4 期

2024

线教师为目标”的办学定位,以及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

中学体育骨干教师为目标,以服务乡村振兴和弘扬中华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核心使命”的人才培养理念,基于 OBE

教学理念确立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形

成对体育科学研究的总体性认识,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类型、

程序及研究方法,熟知本科毕业论文要求,能够对研究课题

及其目的、价值、研究的内容有整体性认识和把握。能力目

标:使学生具备使用电子资源查阅文献的能力,具备研究资

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掌握课题选题、开题报告及

论文撰写理论知识及方法,能够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运用

科学研究的方法服务基础教育、发展农村体育、传承和弘扬

民族体育等。素养目标: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

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培养和提升

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出具备家国情怀、山乡情怀和服务乡村、

扎根山乡的奉献精神的优秀体育人才。

2.2 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思维导图工具构建“SPOC +学

习通+思维导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全过程(课前、

课中、课后)育人、全方位(线上、线下)育人。

2.2.1 课前导学

针对 00 后体育专业学生注意力不稳定的特征,以及碎

片化、移动化的学习需求,体育教师在课前录制“短小有趣”

的 SPOC 微课视频。学生自学微课视频,完成课前测验和思

维导图制作,将自学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提交至课程讨论

区。教师整理讨论区问题和学生思维导图作品,分析课前

测验情况,确定线下教学内容。

2.2.2 课堂研学

教师在课上围绕课程讨论区生成的问题,结合线上自

学数据,以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式开展课

堂研学,精准化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翻转”课堂以及现

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4],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氛围,

激发了创作热情,实现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进阶”。

2.2.3 课后温学

课后教师反馈课堂数据,提供复习资源,让学生回忆

和反思课堂学习,完善思维导图,纳入课程总图,并根据

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温习 SPOC 微课视频。

2.3 建设基于智慧化平台的课程资源

2.3.1 重构课程内容

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特点,为了更好地支撑民族地区体

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学习与职业发展需求,重构教学内容:

在具体研究方法及其设计中,突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理

论与实践;在体育科学研究选题与设计、文献检索与综述

中,充分融合毕业论文要素。除此之外,特别增加了民族

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和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开发研究等内容,

并且围绕课程知识点建立了课程思政案例库。

2.3.2 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

一是通过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一核三进”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教育紧密围绕“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实现核心思想进教

材、进课堂、进头脑 [5]。将课程知识点与“乡村振兴”战略、

“健康中国”战略、“四新”精神等有机融合,提升思想

政治理论的说服力与实效性。二是通过在超星建立课程资

料库,运用智慧化教室将每次课堂的教学实录视频分享至

资源库,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三是学

校首创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实施大纲 , 让课程的实施

更具可操作性。四是与超星达成合作,搭建一体化教学平

台,开设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SPOC 线上课程,配合线下课

堂的讲授,为学生拓展了学习途径,突破了教学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

2.4 革新课程评价方式

强化过程性评价,制定更加科学全面的考核方式,实

现由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教师利用学习通强大的

运算能力,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生成动态化的课程

成绩。学生可随时查询自己的学习数据,获知自己的课程

成绩 [6]。

3 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3.1 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学生学习满意度和学习获得感明显增加,目标达成度

较高,2020 级学生课程目标 1、2、3 达成度分别为 0.851、

0.844、0.852。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明显:

近两届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论文优良率以及写作规

范均有明显提高,本专业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4 篇,参

加“挑战杯”比赛获省级二等奖 6 项和全国三等奖 1 项。

3.2 教学评价优秀

4 年来本课程学生评教均分 93 分以上,课堂教学评价

得分为 93.8,列全校前 20%,课程负责人连续 3 年师德考

核为优秀,连续 5 年综合考评为优秀等级。

第49页

体育•科技与产业 047

2024

3.3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明显

此教学模式实施以来,课程负责人曾获省级教学成果

奖(2022),校级教学成果奖(2023),第四届全国高校

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中获“设计之星”,校级“优秀

教师”,校级“教学骨干”,市级“师德标兵”等称号。

曾指导学生获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技能类一等奖

(2019),贵州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

(2020)、二等奖(2021),第五届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

竞赛二等奖(2021),第七届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

等奖(2023),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二等奖(2021)等。

3.4 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丰富

课程教师团队,近年来发表教学研究类论文 15 篇,国

家级、省级、校级教改课题立项共计 8 项,体育教育专业

多门课程先后获得省级金课、校级一流课程、校级课程思

政示范项目等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立项。

4 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点

4.1 基于“SPOC +学习通+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经过四个学期教学实施,课程形成了“SPOC +学习通

+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实时更新,师生及生

生实时交流互动,学习评价实时记录。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

符合一流课程“两性一度”标准,翻转课堂知识点选取有

高阶性,项目化教学中的项目设计要求体现高阶性和创新

性,案例教学与实际学科竞赛主题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挑

战性。利用云平台以及智慧教学工具对教学过程全方位记

录,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评价,并形成数据分析,

为后续教学的优化提供指导。

4.2 创建了“一核三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从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切入方式融入思政教学,实

现“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核心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

头脑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理念和目的,融入教材专业

知识和理论,形成课程思政内容模块,设计与之适应的目标。

通过“理论→实验科研→调查实践”逐层递进切入,提升

了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与实效性,SPOC 平台数据显示课

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度为 0.852,课程思政成效显著。

4.3 探索出符合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

针对体育生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运用思维导图对知

识点进行重构,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更好消化;录制“短

小生动”“直击重点”的微课教学,满足 00 后学生碎片化

学习、移动学习的需求;使用智慧化教学工具,提高他们

的专注力、学习的积极性及课堂的参与度,检测教学效果。

5 结语

通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可以看到该课程在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评价效果、教师教

学能力、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

该课程还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SPOC +学习通+思维导图”

的教学模式,创建“一核三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探索出符合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的道路。这些创新点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

能力,以及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值得在其他课程中

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雁 . 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体育科研方法》任务化教学实验研究 [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7,31(6):62-68.

[2] 张倩苇,张敏,杨春霞 .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准备度现状、挑战与建议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43(1):46-53.

[3] 金石,璐露,宛敏 .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反思与策略优化 [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11):72-77.

[4] 陈婧 . 论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2(1):87-98.

[5] 谢洪珍,干宁,李天华 . 化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 三维度一核心 ”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以化学与社会为例 [J].

大学化学 ,2022,37(10):43-49.

[6] 李海东,吴昊 . 基于全过程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 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为例 [J]. 中国大学教

学 ,2021(5):65-71+91.

第50页

048 4 期

2024

摘要

关键词

大数据在羽毛球教育资源优化分配中的

应用研究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资源优化分配中的潜能逐渐被挖掘。在探讨大数据在羽毛球教育资源

优化分配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时,首先概述了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其次

分析了当前羽毛球教育资源的分类与分布,以及教育资源优化分配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构建了一个适用于羽毛球教育资源优化分配的大数据模型,并在实际案例中进行了应用分析,验证了模型的

有效性。在实践应用章节中,详细介绍了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过程,并指出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与挑战。最后,总结了研究结论,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羽毛球教育实践提出了建议,

对于理解和实施羽毛球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数据;羽毛球教育;资源优化分配;数据分析

鲁莺 吕涛

(河海大学体育系,江苏南京 210000)

羽毛球是校园体育教育和业余体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羽毛球运动的普及对促进群众体质健康、推动体育

产业发展以及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技

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对海量数据

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揭示复杂现

象背后的规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体育领域,大数

据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着训练方法、竞赛分析、运动员管

理及体育营销等方面,为体育科技进步和体育产业发展带

来新的机遇。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

教育公平的关键。在羽毛球教育领域,优化分配教练资源、

训练设施、资金投入等是提升教学效果、培养优秀运动员

的必要条件。

1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1 大数据技术概述

大数据通常指的是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进行有效捕

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即“4V”:

大容量(Volume)、快速(Velocity)、多样性(Variety)

和真实性(Veracity)。大数据的处理涉及复杂的数据分

析技术,以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大数据技术的

关键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

据可视化。数据采集技术用于获取数据,数据存储技术用

于有效地保存大量数据,数据管理技术保障数据质量和流

程的顺畅,数据分析技术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而数据

可视化技术则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在体

育领域,大数据技术被用于运动员表现分析、健康管理、

战术规划、观众参与度分析、商业决策等。通过分析大量

的比赛数据、运动员生理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教练和管

理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表现,优化训练计划,并提升

比赛成绩。

1.2 羽毛球教育资源现状

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场馆、设备等硬件设施。场馆的分

基金项目:河海大学 2023年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羽毛球实践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研究》(49)

作者简介:鲁莺,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吕涛,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电脑版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