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十 岁
的 老 父 亲 回
忆 起 他 年 轻
时 的 最 大 愿
景,那就是:
“秦腔、旱烟、
臊子面。”是
满足、也是奢
望 。 是 精 神
上的享受,更
是 物 质 上 的
祈 盼 。 在 他
看来,这就是
妥 妥 的 人 生
赢家。
16 兰苑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责编 瞿学忠 美编 杨加丽 校对 孙利先
本报地址:兰州市雁南路299号 邮编:730010 印刷:兰州日报印务有限公司(电话:6132608) 年定价:132元
扫码下载 观澜新闻
沮渠蒙逊,北凉建国的君王,一个残暴弑兄的皇帝,也
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统治者。他从南古崛起,建立了强大的
北凉国,也把南古拖入了战争的泥潭。
公元400年前后,沮渠蒙逊推翻昏庸的段叶,建立了北
凉王国,疆域一度西至敦煌,东到武威。那时的南古被称临
松郡。
马蹄寺挂在南古以西高耸的祁连山悬崖,风清气朗,鸟
雀和鸣,森林茂密,流水潺潺,天然一处修心隐居的胜地。
一个人,让深山幽谷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也让这片莽荒之
地走向了开化。这个人就是郭瑀,东晋时,来自敦煌的大学
者。他在马蹄寺一带的山岩开凿石窟,开宗讲学,以仁义和
道德的礼教教化着游牧的子民。在他的时代,南古一片箫
声,战火原没有燃烧到中原的边陲、这片无人觊觎的塞外之
地。这就给了泸水胡人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从父辈手中接过权力的魔杖,沮渠蒙逊聪明的才智得
到了淋漓的发挥。就像中原的汉民,文化的包容也不能不
让他卷入嫉妒和流言的漩涡。两位伯父的罹难,让他感到
了空前的威胁,于是悄悄退隐在祁连山的牧场,过着牧马山
涧、醉舞狂歌的游牧生活。但南古的天空,早已无法遮蔽他
通天的野心和睿智的才华。在临松古城,他和他的族人,偷
偷酝酿着一场血雨腥风的变革。泸水胡人信奉佛教,沮渠
蒙逊把高远的政治目标,交给了佛祖。他发动国民在马蹄
寺一带的祁连山悬崖峭壁开凿石窟,彩塑金身,供奉香火。
在他眼里,他是天之骄子,而他的母亲,就是上天派来让他
拯救世界的神灵。他照母亲的容颜,在马蹄寺石窟,塑下一
尊尊慈祥富贵的菩萨,由此让魏晋遗留的文化脉络,流到了
现在。与马蹄寺同时开凿的,是云雾缭绕、森林遮蔽的金塔
寺。两座寺庙,南北呼应,牢牢护佑着沮渠蒙逊的北凉小王
国。这让临松古郡流淌着皇家的血脉,千年不朽。
柳谷,是南古镇西端的一个小村。据传一千七百多年前的
三国时期,一方瑞石突降柳谷,有龙、马、鹿、凤凰、仙人等图像,
寓意魏国兴旺。后瑞石图案突显变化,异人推断晋将代魏而治
天下,果不其然,遂使此石声名不胫而走。现在瑞石早已不在,
而故事却使这个地方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千年传袭。
柳谷村在杨武家河西岸。沿着这条河谷向南不足十
里,便是千年石窟马蹄寺,和巍峨高耸的祁连山。胡狼,羚
羊,野牛,梅花鹿,蓝马鸡,盘旋的鹰,勾画着一幅原始的画
卷。远古以来,这里松林茂密,灌木丛生,历史上称为薤谷,
薤者,草也,说明这是一片好牧场。乱石嶙峋的河谷,更适
合柳柴生长。但现在,柳柴不在,松树无存,只有凌乱的白
杨树,散布在柳谷村的沟沟岔岔,述说着荒寒的历史。
岔家堡,一个在南古镇南端,架在高高悬崖上的孤村。
马蹄河不舍昼夜的流淌。历史上这是一片无比肥美的牧
场。循着马蹄河走进祁连山,翻过源头,巍巍高耸的雪峰,
便是青海地界。那里有一个更加强大的民族──吐蕃繁衍
生息,牧马祁连。为防外族入侵,这里自汉便筑城屯军,保
护着这片西域美丽的江山。现在岔家古堡遗址尚存,苍黄
的土丘,凄风苦雨,居高临下,默默守望着塞外久远的历
史。与此毗邻的,是瓦房城,同样的古堡。现在这里修了一
座水库,高峡起平湖,阻挡了滔滔河水。也许古城早已淹
没,但两岸峭壁悬崖之上的烽燧,依然以无比雄壮的姿势,
坚守着这片热土。而沮渠蒙逊,是否站在高高的城堡,怒视
天狼,点燃了一统河西的第一把狼烟?
临松古城,是这里的皇都。四方四正的规格,超大的体
量,默吊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这座小城曾无数次设立政权,统
御着青海的祁连以及民乐全境。而这一切,和皇都的荣光相
比,都黯淡的不可一提。沮渠蒙逊就是在这座土堡,规划了他
一统河西的战略思想,也是在这座古城,设坛祭天,发起了第
一声我为王者的呼号,头戴金冠,荣登宝座。但笼子永远无法
让狮子沉睡。小小的临松城,仅是英雄潜伏爪牙的地穴,一旦
时机成熟,定会飞龙升天,释放霸气。这座小城再也装不下沮
渠蒙逊的雄才大略和称霸河西的野心。他带着他的子民,牛
羊,军队和妃子,风卷残云,征战四方,定都凉州,从此再也没
有回来,留下一座古城,流淌着皇氏的辉煌血脉,一梦千年,固
执的屹立河西,仿佛在招引那段风干的历史。
散布于古城周边的,有新天堡、杨坊堡、韩家营等村镇,
无不带有浓重的战争色彩。但这些古村古镇,不过是临松
皇都的跟班,是外城的侍卫,一荣俱荣,一衰俱衰,休戚与
共,走到了今天。
一个游牧民族历史的终结,便是另一部历史的开始。
北凉小王朝匆匆几十年,便被历史淘汰,在前秦的铁蹄下,
化为尘埃。南古郡的人民,也几经迁徙更迭,走进了农耕社
会。明朝洪武年间的大移民,彻底更换了南古的血液。但
这片土地,却没有忘记她曾经的辉煌,悬崖上的马蹄寺和金
塔寺,依然以无比倔强的神情,瞻望河西!
其实,正宗的臊子面发源地就在我
们西府宝鸡的京当镇一带。以纯手工擀
制的面条为主食,配以灵魂臊子肉,佐料
很讲究,鸡蛋饼、蒜苗、豆腐、木耳、黄花、
红萝卜、豆角等,也就是红、黄、绿、黑、白
等五种颜色食材搭配,既相生相克,又融
为一体。把臊子面的特点,煎、稀、汪、
薄、筋、光、酸、辣、香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几天,碰见一位从青海退休回家
的“老岐山”,大家聊到臊子面时,他边
摇头边叹息,“如今的臊子面就是一个
招牌,一个名词,哪里还有当年的味
道?”看着众人不解的样子,他说:“家乡
的臊子面不仅有三千年发展历史,更是
本地的一种特色文化、一个响当当的招
牌。这几年,我高档饭店去了,特色民
俗村去了,街边的小馆子也去了。可就
是吃不出心中的念想和存留的记忆。”
这是不是现代版的《芋老人传》呢?当
然不是,其实留存在他心间几十年的味
道依然是家的味道。后来,这位朋友总
结出了原因,正宗的岐山臊子面一定要
吃农家的,尤其是婚丧嫁娶席面上的臊
子面,才是最最正宗的家乡味。
如今人们的生活标准提高了,吃饭
不仅是为了饱腹,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家
乡味的眷恋。你看,现在待客过事,又
新添了一道程序──“尝汤”。目的就
是让大家先评评厨师的手艺,尝尝臊子
面的味道合不合大众的口味,“众口难
调”一词在这里是派不上用场的,他们
有自己的一把“尺子”。臊子面好吃与
否,汤是关键。汤味正宗,无论面条是
手工还是机器压制,也不管面粉筋道还
是软糯,都会得到大家的好评。这时
候,男女老少,人人可都是最佳评委。
说到汤,当然不能抹去汤的灵魂──
岐山香醋。一般的调味醋大多是化学勾
兑,哪有香味可言?厨师手艺再精湛,也
逃不出众“评委”的味蕾,只一口,便会嘟
囔“,这醋不行,味道差远了……”醋在臊
子面中必须是挑大梁的。时至今日,乡亲
们还是用高粱、玉米、大麦、麸皮等食材发
酵后自己酿制,因为有了粮食,当然就散
发出五谷的浓郁和香味。
臊子面的汤是很有讲究的。不同
的手法调出来的味道也不尽相同。先
是炝锅,一把葱花,一撮姜末,热油爆
香,倒入香醋,只听“嗞啦”一声,整个厨
房、庭院便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你
不流口水,我是绝对不相信的。再加入
适量的深井水,沸腾后依次是食盐、油
泼辣子、配菜和肉臊子,用少许的白糖
和五香粉提鲜增香,最后撒上飘花,简
单不失纯粹,一锅红艳艳、亮晶晶的臊
子汤即刻完成。
臊子面的传统吃法是回汤的,这在
当下有失大雅。既不文明,又欠卫生,
但这却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原始吃
法。这几年,很多家乡人都尝试改变这
种所谓“陋习”,但说句大实话,感觉味
道真不如从前。我始终提倡回汤,家里
来了客人,我做的臊子面都是回汤。
在崇尚周礼文化的这片厚土上,要
想改变臊子面的实质和吃法,撼动臊子
面的地位,那绝对是不现实的。这些传
统的地方风味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它不
仅是一道风味美食,更是一种有着鲜明
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南古帝王故里的
□宋轩 就爱这口家乡味
□彭小宁
今天,我说南古的
历史,不从匈奴说起。
匈奴太遥远了,南古的
历 史 和 民 乐 的 历 史 一
样,在永固古城,被乌
孙、月氏和匈奴统治了
几千年,被霍去病解放,
划归中原版图。这些已
经无数次说过。但南古
就是南古,他有自己完
整的历史。这部历史,
当从五胡十六国的北凉
说起。
北凉国为泸水胡人
所建。泸水胡人是匈奴
的后裔。匈奴从秦朝就
侵袭中原,一直没有停
止,以致延续了一千多
年,深深影响着中原的
文明。其实在民族大融
合中,匈奴的文化早就
成 了 中 原 文 明 的 一 部
分。据说在西晋时,内
迁的匈奴人口超过了中
原的汉族。而南古的历
史,正是从一个匈奴部
落的崛起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