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南滨》作者:南山布衣

发布时间:2023-7-1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十里南滨》作者:南山布衣

中国有个重庆市,重庆市有个龙门浩老街,龙门浩老街是一部传奇! 龙门浩老街从古老的巴国走来,从周秦唐宋元明清走来,一身风尘,满面沧桑,留下一串千年的脚印和故事。白居易在这里留下了精美的诗篇 , 苏轼又在这里挥毫为它更名。龙门浩,这个名称是东方“龙”的基因,是“炎黄”的精气神。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 21 世纪时,龙门浩老街面临着命运的抉择,是将原貌彻底抹去,代之以现代化的商业街建筑,还是保留住原生态,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之根、文化之魂,以繁衍连续的华夏血脉,昭示着历史的文明 ? 可喜的是,当下的龙门浩老街,强劲地逆袭了全国一阵风似的毁老街于一旦的滚滚潮流。而致力担承这一历史使命的具体实施者中,有一个突出的福建小子,即龙门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思诚。 在龙门浩的龙门书院,陈思诚送了我一套刚打印出来的“漫步龙门浩丛书”。丛书均出自于他手,多是近两年所为。我不禁称奇也好奇:一个初中还没有毕业,又一直在商场摸爬滚打的在商之人,怎么会去费力耗神地“码”字?况且他还是一个自走野路子的新写手,又怎么能“码”出名堂? 这套丛书含九卷,书名分别为《龙门印象》《十里南滨》《我与老街》《门里门外》《城市记忆馆... [收起]
[展开]
《十里南滨》作者:南山布衣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南山布衣编著漫步龙门浩系列丛书

南山布衣编著

第4页

中国有个重庆市,重庆市有个龙门浩老街,龙门浩老街是一部传奇!

龙门浩老街从古老的巴国走来,从周秦唐宋元明清走来,一身风尘,满面沧桑,留下一串

千年的脚印和故事。白居易在这里留下了精美的诗篇 , 苏轼又在这里挥毫为它更名。龙门浩,这

个名称是东方“龙”的基因,是“炎黄”的精气神。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 21 世纪时,龙门浩老街面临着命运的抉择,是将原貌彻底抹去,代之

以现代化的商业街建筑,还是保留住原生态,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之根、文化之魂,以繁衍连

续的华夏血脉,昭示着历史的文明 ? 可喜的是,当下的龙门浩老街,强劲地逆袭了全国一阵风

似的毁老街于一旦的滚滚潮流。而致力担承这一历史使命的具体实施者中,有一个突出的福建

小子,即龙门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思诚。

在龙门浩的龙门书院,陈思诚送了我一套刚打印出来的“漫步龙门浩丛书”。丛书均出自

于他手,多是近两年所为。我不禁称奇也好奇:一个初中还没有毕业,又一直在商场摸爬滚打

的在商之人,怎么会去费力耗神地“码”字?况且他还是一个自走野路子的新写手,又怎么能“码”

出名堂?

这套丛书含九卷,书名分别为《龙门印象》《十里南滨》《我与老街》《门里门外》《城

市记忆馆的故事》《围炉夜话》《小人物的世界》《半江烟雨半江城》《人间活法》。丛书记

录了龙门浩老街的历史沿革、风光人文、建筑趣闻等,向读者展示了老街的前世今生。

我用一个礼拜的时间逐字逐句读完了这套丛书。合上书稿,我从阳台上俯瞰从龙门浩方向

奔涌而来的长江。长江从青藏高原发源,然后为小溪为小河为大河为长江,借着高海拔的势能,一

路精神抖擞,穿越时空,汇携支流,击山切岭,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九曲十八弯,浩浩荡荡奔向

了东海。长江如此,人生不也如此吗 ?

陈思诚生长在福建的一个山村,十四岁辍学,十五岁偷偷借了亲戚 50 元钱,独闯正值建

设初期的深圳,开始了淘金的美梦。从住露天捡垃圾到做基建小工,再到做小包工头、大包工

序言

第5页

头、老板,不到而立之年,便真的梦一样实现了“财务自由”。

对于此,不能不说陈思诚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可是这种成功不是靠陈思诚一己之力完

成的,也是时代与深圳合力使然。正如孔子所言,“时也,命也。”这个时不能只理解为时间,还

应该包括空间。时空一变,命运便会不一样。也可以说陈思诚的成功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时空”说,等同于“天时地利”,而“人和”则是他谦虚好学,自强自尊,以诚待人,与人

为善的人品、人格所致,才得以有众人帮有贵人助。成功,也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在陈思诚瘦弱的躯体里,一直藏有并不为人知的精神价值追求,那就是立志做一个有尊严

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尊严之人呢?在陈思诚贫穷受辱的少儿时代,他认为有钱了才有尊严;

到了财务自由的青年时代,他又感到尊严与金钱没有必然的关系;于是他在长期的困惑和寻求

解惑的过程中觉悟到,人最重要的不是物质形象而是精神形象,而具有精神形象的人,要有真

善美的灵魂,要有文化滋养的思想境界,要有德才兼备的超群素质,要有奉献社会的大爱情怀。

于是,他转行到书画行业的文化产业了。在努力向行家的请教中,在艺术家、艺术品潜移默化

的影响下,陈思诚开阔了新的视野收获了新的世界。

又是因缘际会,十年前从未曾想过的陈思诚竟然落户重庆,全身心致力于龙门浩老街的保

护修复工作。龙门浩老街等来了陈思诚,陈思诚等来了龙门浩老街。龙门浩老街需要陈思诚,而

陈思诚更需要龙门浩老街。陈思诚的人生到了这一步,才可能在他那套丛书里写下自己关于保

护龙门浩老街的理念:“老街是城市的魂,老街是城市的根。”“老街是城市的缩影,老街是

城市的综合博物馆。”“过去是历史今天也将成为历史,每个时空的存在,才是老街的本源。

一条老街是由每个时空集合而成的,应该把每个时空都保留下来,这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老

街。”“龙门浩老街不是用游玩能领略它的魅力的,它是用来‘品’的。”

张红军

第6页

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深

造于北京鲁迅文学院,1969 年作为“高中老三届”知识青年下乡务农,当过石油地质勘探队员、石

油工人、编辑、主编、编剧等。曾出版《张红军作品集(6 卷)》《张红军剧作选》《变成太

阳的手鼓》《脚踏天山》《金沙枣》《无法说再见》等剧作、诗歌、歌词、散文小说选集。剧

作曾两次获中央宣传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十次获国家级政府奖。《垛斯》《神农袁隆平》

分别获第七届、第九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寻找金穗》获“中国政府奖”;《法官妈妈》《老

骆驼》《沙漠探险队》《野马朋友》《如日如月如歌》《神农袁隆平》等剧作获“中国广播剧奖”;

《神农袁隆平》获首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张红军剧作选》获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 《克

拉玛依真美丽》获文化部“全国首届表演唱大赛歌词创作一等奖”,《石油人的圣地》等 4 首歌

词分别 4 次获文化部“中国杯歌词创作金奖”

张红军简介

第7页

自序

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个性,都有一些

让你流连忘返的地方。但是同时拥有青山绿

水,又汇集了古今中外人文胜景的地方,还真

不好找。这样的城市,它的美,不在于炫丽的

光彩;它的雅,不在于装腔作势;大山大水是

它的气度、自然天成是它的本质。

水是浩浩荡荡的长江,山是重峦叠翠的南

山,这便是著名的山城——重庆。“十里南滨”

位于重庆市的核心区域,北临长江,背依南

山,对岸即是千年古城渝中半岛。《十里南滨》

是大重庆的缩写,是重庆精华之所在,通古达

今,汇中融西。山美、水美、人更美,它是城

市的文化名片,它是城市的会客厅。

千百年来,它是雅士的乐土;它是豪杰的

战场;它是信徒的圣地。古巴渝十二景之“黄

葛晚渡”、“海棠烟雨”、“字水宵灯”、“龙

门浩月”一字排开;重庆开埠十里洋场;抗战

陪都使馆林立。巴渝文化、宗教文化、开埠文

化、大禹文化、码头文化、抗战遗址文化如珍

珠般遍布沿线。

《十里南滨》一书,正是把这些珍珠般的

历史遗存给予整理、给予串联,全书分成“晨

钟暮鼓”、“老街旧巷”、“碧血丹心”、“十

里洋场”、“华灯溢彩”五个章节。“晨钟暮

鼓”讲述的是九座寺庙的故事;“老街旧巷”

讲述的是四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碧

血丹心”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的历史遗存;“十

里洋场”讲述的是重庆开埠十五家洋行;“华

灯溢彩”讲述的是今日南滨风彩。

我经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十里南滨”

的阁楼上,望着滚滚长江冥想、穿越,有时在

“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境中无我;有时因烟

波浩渺而慨叹。此时,明朝第一才子杨慎的《临

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难道不是“十里南滨”

的前世今生吗?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8页

目 录

第壹章 — 晨钟暮鼓

02——04 觉林寺

05——06 慈云寺

07 千佛寺

08——09 大佛寺

10 南山寺

11 涂山寺

12——13 二佛寺

14——17 老君洞

18——19 观音寺

第贰章— 老街旧巷

22——26 龙门浩老街·青砖黛瓦寻前世

27——30 龙门浩老街·华灯溢彩述今生

31——32 慈云寺老街

33——35 黄桷垭老街

36——37 弹子石老街

38 米市老街

第叁章— 抗战遗址

40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

41——42 意大利大使馆

43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

44 美国大使馆

45 苏联大使馆

46 法国大使馆

47 英国大使馆

48 美国大使馆武官住处

49 印度专署使馆

50 西班牙公使馆

第9页

51 德国大使馆

52 法国水师兵营

53 广阳营·广阳坝机场

54 《挺进报》旧址

第肆章— 十里洋场

56——58 立德乐

59 立德乐洋行

60 卜内门洋行

61 安达森洋行

62 聚福洋行

63 永兴洋行

64 隆茂洋行

65——66 太古洋行

67 日商新利洋行

68 德国德昌洋行

69——70 美孚洋行

71 白理洋行

72 平和洋行

73——74 海关别墅

75 重庆开埠遗址文化公园

第伍章— 华灯溢彩

78 重庆国际马戏城

79 呼归石花阶公园

80 海棠烟雨公园

81——82 南滨公园

83 施光南大剧院

84 长江索道

85 东水门大桥

86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

87 长嘉汇金融中心

88 特色产品·重庆数字营销基地

后记 寄语——执着的爱

第12页

十里南滨 01十里

南滨

晨钟暮鼓壹

MORNING BELL AND

EVENING DRUM

第13页

十里南滨 02

悠悠大南山,青山翠翠,碧水涓涓,山与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组成了最美的风景。有

座千年古刹,座落于南山下的著名历史文化老街——龙门浩。清水溪的溪水飞流直下,奏响了山

的巍伟、水的缠绵,携带着千年古刹的晨钟暮鼓,汇入滚滚长江,一泄东流,奔腾万里。

木鱼敲罢起钟声,透出丛林万户惊。一百八声方始尽,六街三市有人行。

宋朝名将余玠的《觉林晨钟》揭开了历史的烟云,梵音唱晚,香火旺盛,市井繁华。觉林寺

悠扬的钟声,环绕在青山绿水间。

据《巴县志》记载:觉林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年),距今已有 800 余年。明

末毁于兵乱,清康熙二年(1663 年)僧人雪痕重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僧人月江又增

建山门、莲池、亭子桥梁、石塔等。其中石塔系月江和尚为报母恩所建,塔未成而月江圆寂,由

其弟子善明继师志续修,历经 16 年完成。塔之围垣门乃小牌坊,上书“报恩塔”三字,两旁柱刻“因

传心法分三教,为建浮屠报四恩”对联,后面额携“佛光普照”四字照。

清代文人何彤云作有《游觉林寺》诗一首,诗云:一径入苍翠,寻幽来化城。小池鱼可唤,深

树鸟无名。孤塔江中影,飞泉石上声。僧闲能导客,筑履尽情行。这首诗描绘出一百多年前的觉

林寺,坐落在苍翠的茂林里,殿堂亭阁,抻以鱼池飞泉,花妍鸟鸣,孤塔倒影于水中,岩石飞泉

击石发出清澈的回响。僧人导引着筇杖芒履的游客,陶醉于山光水色中,倍增寻幽探胜的情趣。

描绘出寺庙庄严幽静的画面,令人憧憬向往 !

清代时期,觉林寺经两次重修后的建筑轮廓和建塔的历史,在乾隆时期分巡川东兵备道沈青

任所写的《渝州觉林寺碑记》中,曾作了扼要叙述。而今碑虽堙殁不见,碑文尚抄留,特录出供

研究。

“重庆千古为渝州。汉唐以来蜀东重镇也。踞涪、忠、姜、巫之上游,面涂山、跨字水。佛图

关扼其西,朝天嘴镇其东。鳞比万灶,翅集千帆。环以三江,襟带沪、叙、水陆要冲,胜甲他郡。

其幽林邃室,宝梵鳞宫,在城者固多,而在对江者为尤胜。余自乾隆壬寅冬,奉命为川东观察使。

巡历所至,展谒真武庙,登涂杀之巅,周览形势。概然溯江流之震撼排荡山色之葱茏幸谨,环城

气象,万万千千,经极雄观,无与伦比。及寻字水、文峰山、海棠溪、黄葛渡诸迹,又获其奇。

而朝烟暮霞,风帆沙鸟,无穷之景,触目纷然来者更饶余趣也。顾最胜莫过觉林寺。寺在龙门山

之麓。自太平门唤渡越龙门浩,迂回而入,层岩抱回不见江面。而香林大开,宝塔嘉立,历级以上,式

换新模。其前为春秋阁,入门为夫子殿,皆以崇关圣也。中为三世佛环堂,为十八应真;西为观音阁;

再西为讲堂,为客座,为鱼池,为文石,为佳卉;后为环桥,为塔院;东为僧房,为挂室,为福为厨。

其庑为斋。廊外为左右亭,为荷沼。背为阴森竹为崇冈,为环枝树,为曲流,为松阿。山如环窝,而

寺适在其中。空翠朝飞,瑞烟夜集,寂坐禅关幽禽上下,但觉风生聒耳,草树蒙葺。前人列为八

景以歌咏之。盖悠然别有天地也。寺之住持僧为善明,其师为月江。月江者误浙钱塘人,姓王氏。

祖德,官永州司马,避乱入蜀,侨于巴。遭祖母丧,殡寺侧。其父仲选迁资州,痛母墓之孤也,乃

以月江为觉林寺僧。僧之母刘念子心切,前后付金七百。月江不敢私,誓愿起九层宝塔以大亲恩。

即以后筑台,名曰报恩塔。乃事未成,而月江志卒。卒之前夕进善明,嘱之曰:‘能成斯塔,吾

徒也’。善明将欲兴作,而基已败,不可植。又卜地迁吉,取土得宋淳佑花银五流,银翘尾而色

青,重八两,古所谓一流也,其面铸淳佑年号,故知为宋时物。善明散其四而留其一,常以示人。

觉林寺

第14页

十里南滨 03惜又为偷儿窃去,其说详前学使吴白华诗中。吾闻之始疑,及见白华诗而征信。大众因其有斯异

也,群为鸠工宠材。有舍山石而后迟不与者,又荷天之灵以雷斧劈于田中,感而悉舍焉,遂以成

斯塔之巨现。始工于乾隆丁丑(1757 年)九月十七日,藏事于癸已(1773 年)八月十四日。噫

异矣哉 ! 夫天,未有不欲成善果者也,况月江以一花银,而天赐雷斧,非其肫诚感动,乌能若是哉 !

此岂独可以风世,直可以寿世者也,吾添为使者,有善必录,使者之责也。知觉林寺之幽奇静胜,更

是足记者耶?吾前为潼江守,潼有护圣寺。圣寿寺,皆起而新之。吾亦自信为佛门护法也。因果

之说不可知,而孝德可以不朽。吾深喜月江之不负其母,善明之不负其师;而大众之能共成斯胜,以

增吾渝之美谈也。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大,四川分巡川东兵备道加二级,记录六次,仁和沈青士

并撰书。大清乾隆四十九年岁次甲辰九月谷旦。”

觉林寺乃十方丛林,一直香火旺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特别是正月的前半月,善男信女

进香朝拜者络绎不绝。鼎盛时期,住有僧徒数十人,晨钟暮鼓之声响彻山谷。

光绪末,该寺住持为贺和尚(俗名贺长发,法号不详),其人在当时巴县佛教会任有职务,又

是川东道僧官,袍哥舵把子,门下徒弟数十人,颇有声势,但因德行不正,破坏教规,被巴县知

县耿保奎逮捕法办,逐出庙门。之后该寺改为重庆幼稚工厂,收容无依无靠的孤儿,既做工,又

读书,随即把设在城内南纪门的保赤所迁并于此,实际成为孤儿收容所,由重庆商会主办。先后

负责幼稚工厂的有王菊楫、李奎安、石荣延等商界名流。同时生产木器、篾器、皮革等产品,除

当时在厂里设产品展销处外,还在市中区方家什字(现重庆宾馆一带)设门市经销。后来幼稚厂

停办。约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寺已无僧,相继有宏章币厂、掐纸厂、福农猪鬃厂、川渝猪

鬃漂制厂、新华牙刷厂等先后开办于此。新中国成立之前,还作过重庆市十一区区公所驻地。

新中国成立后,此处先后兴办了新华皮鞋厂、新民塑料厂、合成纤维厂。为改建和扩大厂址,陆

续毁了佛菩萨塑像,所有殿堂亭阁都变得面貌全非,只剩下巍然七级入云间的报恩塔一座,算是

当年的旧迹。十年动乱中,原寺址已全部改成厂房、职工宿舍和居民住宅,塔也遭到破坏。

文物古迹“报恩塔”,政府曾拨款修缮塔身、塔边及围墙;在塔侧还新建了一楼一底的四间

古式房屋,为区文管所办公用房。塔的周围,新添花草树木,砌成假山,占地面积约五百平方米,被

列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觉林寺报恩塔 佚名拍摄 晚清民国 觉林寺 西德尼·甘博拍摄 民国

第15页

十里南滨 04

2019 年的夏日,政府启动了保护与修缮报恩塔的工作。淡红的塔身已恢复了往日的风彩,白

色的塔身,尽显了佛教文化的空灵,方楼阁式九级空心砖塔,砖石混合,塔身从下到上,逐层收

拢缩小,层周有外突觚棱翘角,设计精巧,造型优美,结构坚固,雄伟壮观。

暮色里,夕阳打在塔身,点点的光影斑驳。青灯木鼓梵音缭绕,路过人间烟火处,感受沁入

心底的那一份静谧。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第16页

十里南滨 05长江江畔,车水马龙的南滨路旁,有座著名寺庙,名曰:慈云寺。它很特殊,特殊在于它是

全国唯一一座僧、尼双修的寺庙。它的特殊还在于它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中式的飞檐庑

顶、西式的砖墙形制、红墙黄瓦与欧式建筑的堡楼阁脚交相融合,不同的建筑元素搭配在一起竟

然显得非常和谐,是当下正流行的“混搭风”。虽离造型改造已过近百年,但以现代人“外貌协

会”的挑剔眼光来看,如此别出心裁的外观设计也足以让人赏心悦目。寺门左侧卧一石刻青狮,与

长江对岸的白象街遥遥相望,素有“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经受着风

霜雨露,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慈云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玄坛庙的狮子山上,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

由佛教界管理使用。

慈云寺创建于唐朝,初名观音庙。1927 年,慈云法师进行重修,扩建为十方禅寺院,成为全

国佛教寺院中唯一僧、尼并有的“十方丛林”。该寺传承法系为临济宗,著名祖师和兴寺大功德

者是清乾隆年间的云岩大师。

寺庙入门,陡升石梯三十余级。上月台,便是大雄宝殿。殿内朱门石栏、金色擎柱、雕梁画栋、富

丽堂皇。殿檐正中悬挂着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的“大雄宝殿”匾额,左边悬挂国民政府参

军长吕超篆书的“法轮常转”,右边悬挂原四川督军刘湘献立的“慈云法苑”等匾,黑漆朱书,耀

眼夺目。两侧为高耸入云的钟楼、鼓楼。月台前置有高大的化钱炉一座,对面即护法韦驮菩萨的殿宇。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加牟尼佛大型玉雕像一尊,系由缅甸迎来,经福元和福通两轮领江向兴

发居士于 1931 年从上海运抵重庆,当时参与迎护玉佛的还有现为美籍华裔的寿冶法师和居士颜

顺卿、陈忠富等人。佛高一点八七米,宽一点三四米,重三千余斤,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玉佛之一,庄

严肃坐,栩栩如生(另有同样的三尊玉佛,一在北京团城、一在上海玉佛寺、一在武汉归元寺)。

佛座两侧绘有十八罗汉像,形态各异。玉佛面前挂着四个圆柱形缎彩绣制的金刚幢,上面为用五

色金线盘结粘贴而成的《金刚经》全文。精工绣作,世所罕见。爱道堂建于大雄宝殿左后侧,为

女尼等修行居息之处。

大雄宝殿上层为普贤殿,供奉普贤菩萨,并有小玉佛两尊各高五十厘米,系与大玉佛同时迎

请而来。

沿爱道堂左侧拾级而上,半山腰处有游目聘怀、瞭望广阔的“望江亭”一座和幽静的小花园,还

有数个金鱼池、一个荷花池。池内有精细雕刻的莲花一朵,莲花上立一释迦太子像,围绕着雕塑

的九条龙,不断喷出泉水,淋洒在身上,名为“九龙浴太子”。此系根据《释迦谱》记载:释迦

牟尼佛在印度兰毗尼园降生时,天空中九龙吐水,沐浴太子之意而塑设(目前九龙暂时拆除)。

池旁有五十年前自印度移来的菩提树一株,为川渝罕有,至今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笼罩着整个

莲花池。关于菩提树来历,据说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是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尔后,开

始在鹿野苑说法,建立佛教。

山顶有大花园,园中有“八功德水”池(目前拆除)。系云岩法师扩建此庙时,根据《弥陀经》

记载的八功德池,用磨石制成。八功德水者,即谓此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

泽、六安和、七能除烦恼、八能长养善根(见《称赞净土经》及《俱舍论》卷十一)。上有假山、花

草,水中荷花盛开,瞻视者深有微妙香洁之感。附近有玲珑别致的曲廊和凭栏览胜的“浩月亭”,最

慈云寺

第17页

十里南滨 06

高处为燃灯古佛洞,香蕉林立、芳草丛生。踞高眺望,左可以视长江大桥,横卧于滚滚激流之上,形

如“玉带缠龙”;右可以纵观朝天门港口,船只往来如梭,运载络绎不绝;俯视全寺的楼台亭阁,使

人有飘渺云端之感。

大殿右厢临江依阁建有楼亭九个,上下两层,四角飞鳌翘立玲珑般的仙桃点缀于绿瓦之上,两

根红柱上的白色宝瓶,撑托亭盖,共计十八个楼亭,隔江遥望,甚为壮观。

邻近“八功德水”池,有一楼一底建筑,其上为藏经楼,原系云岩法师茅篷(即方丈)住处,至

今建筑形状未变。下层为西方三圣殿,供奉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韦驮殿两旁楼房为僧

众宿舍,右侧直进角楼,上两层分别建有观音殿、文殊殿,肃穆庄严。

大雄宝殿右侧为两层建筑,一楼供奉地藏王菩萨,二楼供奉观世音菩萨。该建筑楼梯出口左

面为药师殿,内有药师琉璃光如来及十二药叉神将塑像。

慈云寺古迹珍藏众多,藏经楼藏有珍稀本影印宋版《碛砂大藏经》一部计 6363 册,以及佛

教经典、金绣佛挂像、千佛衣、古代指书指画和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画等。寺内还有一株

民国初期从印度移植来的菩提树,十年文革浩劫时树曾枯死。没想到 10 多年后,在政府落实宗

教政策的 1982 年,菩提树又奇迹般地苏醒复活,香客僧众甚奇之。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收容和保护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慈云寺也挺

身而出,寺内僧侣们怀着慈悲为怀的善心,加入进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战中,慈云寺成为战时人们

最坚实的护佑基地。慈云寺僧侣们成立了“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援队”。由当时的方丈——澄一法

师担任总队长,以 15 人为一个小组,共有 4 个小队,救护队成员大多是 20 岁到 40 岁的体壮僧人,他

们内穿圆领救护短装,外裹大袖僧袍。相对安宁的时候,救护队员们耕田劳作礼佛诵法。遇到空袭,他

们则立马褪下僧袍,头戴“佛”字军帽,迅速结队,扛起救护用品前往救援现场。

冬去春来,暮鼓晨钟,慈云寺历经了战火纷飞,见证了山城的沧桑变迁。在一定意义上,慈

云寺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它饱含着过

去岁月传递下来的信息。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是慈云寺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愿它能在

岁月的长河中屹立不倒,愿晨钟暮鼓能常鸣耳畔。

第18页

十里南滨 07千佛寺

南滨美景,美不胜收,背依南山,前畔长江,眺望千年古城渝州府。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有

座名刹,寺内有佛尊千座,名曰千佛寺。

千佛寺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 400 余年。历经三次更名,初名大乘寺(保存的花缸上刻

有大乘寺三字),清咸丰年间更名兴隆寺(法器铁磬上刻有兴隆寺,咸丰辛亥年住持本顺造),民

国二十四年(1935 年)更名千佛寺(因大雄宝殿两侧供有高约 8 寸佛像 1000 尊,故名)。

千佛寺,建筑面积五千余方,因地势而建,在大雄宝殿旁徐步迂回木梯而上,就来到了千佛

寺的建筑中心,远处一望,嘉陵江与长江的两江美景尽收眼底,莫不令人心旷神怡。寺院雄伟壮观,设

有山门殿、韦陀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万佛殿、地藏殿、财神殿、药师殿、五方文殊

殿、钟鼓楼及两序僧寮。仰瞻法像之庄严,环顾殿阁之恢宏,默睹香烟之缭绕,欣观千佛寺之瑰

美,不觉有心静虑息、飘然出尘之感。尤其是伫立紫竹林侧,注视历代高尼圆寂后安寝之塔林,悠

悠往事引人慨叹,使人陡生思古幽情。

千佛寺也历经多次变革,1949 年前有尼众 80 多人,可谓盛极一时。1949 年后人数减少为

20 多人,后寺院被占用,改建成一个街道工业加工厂“红星塑料厂”,师父们失去赖以生存的生

活资源和栖身之地,只能被迫脱下僧衣,还俗参加劳动改造。6 人留在了这个塑料厂劳动,另有

10 人参加了慈云寺的纤维厂的劳动。

因为经过多次培修,又曾被改用为厂房,所以院内古迹并不多,但历史的停留总会让我们有

迹可寻。绕过大雄宝殿,在殿外的一个小院角里,有三块圆柱形的石头重叠摆放一边。别看它们

质朴平实,这三块石头却是明朝古物。常慧法师用手轻轻扫开上面的尘土,石头面上居然露出了

简单的花纹。很久以前,寺里的大殿房屋都是用大木柱支撑的,而这些石头就是木柱的柱础,这

是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在药王殿外门边有块牌匾,这块牌匾原本是寺院房屋梁上的一块木头,它

随着寺院经历了多少个年代已无法追溯,如今僧人们将它改为牌匾,刻字刷漆,让它永远保留在

寺内。在寺院楼廊上,大雄宝殿上方的红色格子木窗甚是好看。这木窗从千佛寺在明代嘉靖年间

修建时起便在了,算下来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寺内较为久远的古迹。

2005 年 5 月,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捐资 1200 万元,历经三年于 2008 年 6 月 11 日修复后,重

新开放。千佛寺现有尼众 10 余人,由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常慧法师主持。

随着南滨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城市客厅的定义,长嘉汇大景区的整合建设,千佛寺的

千万尊菩萨,必将点燃更多人的善心,引导着善行。

第19页

十里南滨 08

大佛寺

在重庆南滨路,内环大佛寺大桥下的长江边,有一座寺庙。江边老路上可以看到摩崖石刻大

佛,上方有“重庆大佛”四字,大佛寺因此而得名。南滨路的大佛寺来头不简单,是重庆历史上

唯一由皇帝下令修建的寺庙。

大佛寺距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上香火极盛时,寺内僧人曾达数百之多。清道光二十四年(公

元 1844 年)重建后,寺庙再度兴旺。到 20 世纪 30 年代,寺中建筑有五佛殿、大雄宝殿、观音

殿、玉皇殿、毗卢阁、望江亭、僧房、念佛堂、禅堂等,占地面积约 30 亩。历史上曾经气势恢宏,香

火兴旺,如今已经残破不堪,只剩下大佛和五佛殿。大佛的左后方是寺庙大门,门前立着两排共

十根蜡烛雕像,这在寺庙中非常罕见,应该跟明教拜火、崇尚光明有关。

大佛的前后,是南滨路通往洋人街的主干道,车水马龙。外面是滚滚长江,轮船穿梭往返。

上面是大佛寺大桥,车来车往。再上面是重庆的空中走廊,飞机来来回回。夕阳西下,遥望对面

的明玉珍皇帝陵所在地——江北城,顿生今夕何夕之感。600 多年在大佛的眼里不过是流光一瞬,但

人世间却经历了无数的沧桑轮回。

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史上曾三次建都。

一是巴国国都。周武王 11 年(公元前 1066 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巴人参与伐纣,推翻

了商朝建立了西周,周武王分封姬姓宗族于巴国。巴国的都城建在江州,就在今天的渝中半岛。

二是夏国国都。元朝至正 11 年(1351 年),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1357 年,南方红巾军领

袖徐寿辉部将领明玉珍率军西征,攻占重庆。1363 年,明玉珍称帝,定国号夏,建都重庆。

三是中华民国陪都。1937 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 月 20 日,国民政府发

表宣言,正式宣布迁都重庆。同年 12 月 1 日,国民政府开始在重庆办公。1940 年 9 月 6 日,国

民政府颁布命令,“明定重庆为陪都”。

南滨路的大佛,就是大夏王朝开国皇帝明玉珍定都重庆后,命手下大将邹兴(建国后任司徒,相

第20页

十里南滨 09当于分管人事、民政、教育等领域的官员)在长江南岸凿石建造的,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 年)

建成,距今已有 650 余年。

南滨大佛是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大佛造像,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确认的由农民

起义军政权所造的佛像,目的是镇压水患,保佑往来船只平安。

据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

方丈的著名高僧惟贤法师《大佛寺记》(1987 年 11 月)记载,大佛高七点五米,肩宽二点四米,底

部宽三点二米。两脚分开端坐,左手平放膝上,右手作说法印,披袈裟,袒右臂,头现肉髻,俨

然如佛经所描绘的如来说法相。大佛面朝长江,背靠石壁,庄严慈祥,气度非凡。此像为元代石

刻的代表作,是中国石刻艺术晚期作品,可与大足宝顶石刻媲美,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

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 年),也就是大夏国灭亡 50 年后,工匠又在大佛后面的石壁上凿了

五尊佛像,建了五佛殿。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五佛殿进行了重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

五佛殿的石龛内,中央为三佛并坐,分别为释迦牟尼的报身(卢舍那佛)、法身(毗卢遮那佛)、化

身(释迦牟尼佛)。三佛的左侧为坐青狮之文殊菩萨,右侧为坐白象之普贤菩萨。

在五佛殿里,三佛面向参拜的僧众,但二菩萨却面向三佛。而且二菩萨身着汉服,头扎红巾,眉

心无点。更让人诧异的是,普贤菩萨没有右眼,文殊菩萨竟然是“鹰钩鼻”! 自此,揭开了一个隐

藏近 600 年的惊天大秘密:右侧缺右眼的普贤菩萨像,实为大夏开国皇帝明玉珍的真容雕像。而

左侧有“鹰钩鼻”的文殊菩萨像,则是红巾军领袖徐寿辉的真容雕像。两尊菩萨的体貌特征,基

本符合历史记载。明玉珍曾经在一次作战中右眼受伤导致失明,徐寿辉的面相也符合相关文献的

描述。

兴建五佛殿时,身为大夏或红巾军后裔的工匠暗地里用徐寿辉、明玉珍头像替代了文殊、普

贤菩萨。他们相信徐、明二主为二位菩萨转世,并希望用这种移花接木的方法在官方严禁时仍能

有一个庙堂,私下供奉、祈拜、追思这二位反元英雄、义军帝皇、教中先辈。工匠们巧妙地将徐、明

二像之脸朝向中央三佛,从未有人注意到二菩萨面上特异之处。就这样,被明廷所禁的徐、明二

人神像躲过了官府的注意。

大佛寺还曾是民国时期重庆佛教华严学校的校址,有 50 多名青年僧尼在此读书习经。惟贤法

师 1995 年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抗战初期在重庆大佛寺办有一所华严学校,专门学习、研究《华

严经》。

据惟贤法师的《大佛寺记》介绍,大佛寺民国以后逐渐衰落。抗日战争中期,国民政府的兵

工厂迁入,大部分寺庙被占,佛殿、僧房受到破坏,僧人逐渐星散。新中国成立后部分房屋又分

别为废品公司、华康纱厂占住,但所余寺庙部分仍围有一丈高的土墙,里面林木深幽,有小片的

桔子园、柿子园,以及水冬瓜树、水晶葡萄等,四季瓜果不断,并用自产果品供佛,香火仍较旺盛,时

有外地法师来此讲经说法。

后来,正殿的泥塑佛像、寺内的经书因故遭到损坏,除大佛及五佛殿幸存外,其余殿堂亭阁

先后拆毁。

第21页

十里南滨 10

南山寺

重庆南山植物园旁边有座南山寺,离南山植物园往鸡冠石方向 2 公里,是原南滨路大佛寺因

2003 年受灾迁建而成。南山寺占地 26 余亩,依山而建,明清宫廷建筑风格。寺院坐南向北,背

靠南山,面临长江,远眺空港,近视黄山,青山环绕,古木参天。南山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

佛殿、西方三圣殿、千手观音殿、极乐殿,其中极乐殿为寺庙最大特色。

南山寺的布局讲究风水,所谓风水,展开说就是“藏风聚水”,讲究的是格局和要素。而南

山寺的修建,正充分体现了风水的四大格局和五大要素。站在寺院广场鸟瞰长江自然风光,呈天

然龙椅之势(如北京的十三陵:面临十三陵水库,背靠燕山;南京的中山陵:面临长江,背靠紫

荆山),尽享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之经典风水格局,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寺庙建筑所处的方位坐南朝北,背靠南山,从上往下看犹如一太师椅稳坐山腰,所谓“前有

照,后有靠,左右砂山环抱”。寺庙修建在南山半山腰,整体成椅型山,在风水中象征官运亨通。

南山一直被称为重庆的“肺叶”,树木繁盛、土壤肥沃、气势磅礴、龙气兴旺,是一条很硬的龙脉。

整个森林呈现内凹外凸,犹如一个聚宝盆,象征财源广进。左右的青龙山、白虎山遥相呼应,但

青龙山又高于白虎山。

自古青龙山象征文官,白虎山象征武将。风水学里,有“山管人丁,水管财”的说法。站在

庙门望去:长江水滚滚而来,只见进口不见出口(被白虎山挡住),预示着进来的财多,而出去

的财少。背靠南山则可保子孙后代事业发达,官运亨通,财源广进。

风水需讲究,最好的风水,在于个人的修养。曾子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与人为善,就算福报一时还没到来,灾祸却已经离你远去了,日行三善:心存善念,口吐善言,身

行善事,必得善果。

南山寺坐落于重庆南岸区南山风景区,是登山爱好者的绝好去处。周边景点包括有南山植物

园、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老君洞、一棵树观景台、南之山书店等。

第22页

十里南滨 11涂山寺

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

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展开了涂山寺山高林密、曲径幽深的胜景。此诗前两句

写诗人孤身一人在山间小道上前往涂山寺的情景,体现了诗人的兴致勃勃;后两句说诗人在此来

来去去多回,已非常熟悉,流露出诗人对涂山幽静景致的无限向往留连之情。

涂山寺位于南岸区大南山的涂山之巅,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俯视渝州半岛,望滚滚长江

向东流去。涂山寺是重庆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寺庙年代悠久,已不可考。

涂山寺中现有殿宇 8 重,房间 100 间,占地 1 万多平方米。主殿之内即供有释迦牟尼像,另

立有“禹王治水碑”,可称是佛道和睦共处的庙院。这里山势高耸,古树参天,林壑幽深,岚光滴翠。

共有殿堂 8 所,飞檐翘角,雄伟庄严,香火旺盛。史载大禹治水在涂山娶涂山氏为妻,古人为纪

念夏禹治水的功绩,在山上建“禹王祠”,其后建禹王庙、真武寺。

明万历九年(1581 年),与老君洞对换才开始成为佛教寺庙,明清时期,寺庙有所扩大,真

武寺因与禹王祠旧址合并,故人们称为“涂山寺”。这里同时供奉着道教的先贤与佛教的大德,是

一座佛道相融的寺院。登顶涂山寺,在寺院前的悬崖长廊,煮上一壶香茗,眺望渝州半岛的高楼

林立,车水马龙,聆听袅袅梵音,冥思千年的晚事秋风,晨钟暮鼓洗涤着都市的喧嚣,让人静心,观

心,觅自在。

第23页

十里南滨 12

二佛寺

二佛寺始建于明朝期间,位于素有“重庆外滩”美誉的南岸区南滨路,在被誉为“世界第一

大跨径拱桥”的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交叉口南 150 米的滨江公园内。“二佛寺”占地 10 余亩,是

依山傍水而建的仿明清木结构建筑,景色怡人。

寺庙大门上镏金楹联镌刻烫金门联“滚滚长江高歌大禹洪恩浩荡 巍巍南山抱二佛慈悲吉

祥”“听深山古寺禅钟大鸣 看青灯黄券库僧人不变”。寺院正中为大殿,上供一尊释迦牟尼佛铜像,佛

像金光灿烂、慈眉善目、神态安祥。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佛像分列两侧,姿态栩栩如生。

正殿镏金楹联镌刻烫金对联“南溪二佛广结缘 慈佛人间福永留”。以寺庙为中心向东五十米崖壁

上,留有前人墨客书镌的题记、诗咏造像等 86 字及佛像 1 尊。以寺庙为中心向西五十米建有廊

阁一座。整个寺院环境幽雅:晨钟暮鼓,木鱼轻敲,佛音缭绕;寺内草木规划有序,翠绿欲滴,百

花争艳;门前长江一泻千里,百舸争流;左侧朝天门大桥横空出世,天堑变通途。

相传重庆朝天门旁的二佛寺始建于明朝期间,常听一些民间老人传说:在怪石嶙峋的二佛岩

下,长江边上住着一个商人,常年乘船到上海做买卖,时常遭遇风险,生意一日不如一日,一家

人愁眉不展。

一日,商人夜得一梦,一白髯老者对他说,“你家门前崖山石就是佛祖化身,你可多去礼拜。

你逢险呼唤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菩萨必定闻声救苦。”此后,商人常携妻子儿女前

往崖前,对着山石捻土为香朝参暮礼。每次出川买卖,必沐浴更衣前往避祸求福。此后,商人再

无亏本之事发生,同船之人与纤夫也都平平安安,所乘船只更是一帆风顺。商人通过诚信经营,终

成乐善好施、受人爱戴、富甲一方的大善人。消息传出,常有乡邻前来焚香礼拜,也是有求必应,异

常灵念。乃至善男信女前往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香火渐盛。富商感念菩萨恩德,为了方便乡邻

礼佛,富商散尽家财就地修建寺庙,还从峨眉山请来一尊释迦牟尼佛供奉于岩上,“二佛寺”就

此诞生,并延续至今。

1891 年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始设海关。1927 年因修建朝天码头,民间踊跃捐款改扩建“二

佛寺”。1949 年的“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二佛寺”被毁,新中国成立

后 50 年代重建。

1970 文革期间破“四旧”之风盛行,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二佛寺”遭折毁;1980 年代中期,民

间信众大力捐资,“二佛寺”在原址上得以重修。

2005 年为配合修建朝天门大桥和南滨路、滨江公园建设全新要求,将“二佛寺”移至大桥墩

下左侧,构成滨江公园中宗教文化景观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晨曦晚霞,茶余饭后,休闲度假中的人们流连于香烟缭绕、佛号声声、法乐阵阵的“二佛寺”,在

古寺青灯中感受一份宁静。为自己点燃一炷心香,在精神的境界中永远种下一颗淡定的禅心,参

悟观世音菩萨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聆听古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劝诫。在

佛“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的超然中,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

平静,并沉淀出一份内心的清凉。清凉能击退灵魂的浮躁,清洗出人的善良本性;清凉能抵抗世

俗的浮躁,清洗出社会的和谐。

第24页

十里南滨 13

第25页

十里南滨 14

老君洞

悠悠南山,青松翠柏,古木参天,阴翳蔽日,幽邃静寂。青山下,古道边,有一座道观,历

数沧桑几百年,沿青牛崖壁左侧石梯上行百余米,至山顶,举目远眺,山城秀色尽在眼前,适为

修道念经、避暑游乐之世外仙境,这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老君洞。

老君洞道观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桠附近的老君山上,面对茫茫重庆城,遥看斜对面朝天门

三角洲,是重庆主城区最大最主要的宫观,也是重庆市的重要道观。老君洞始建于汉朝三国时期,正

式创建于隋末唐初,历时 1300 多年。有说法唐代原为佛教寺庙“广化寺”,同时也有记载为夏

禹之妻涂山氏神庙,成化十六(1480 年)年重修,明万历甲戌(1574 年)冬月有过拓建。明末

战乱后开始为道士管理。从此正式改为道教宫观,名“太极宫”(俗称“老君洞”)。曾经早期

为正一天师道场,后再次颓废,清代乾隆四年(1739 年)开始由全真道士住持并复兴,从而遂渐

成为全真龙门派道场。

清乾隆四年(1739 年)北京白云观邱处机真人派下十一代师朱一品道长复建老君洞,起传全

真龙门派。老君洞全真龙门派重要传人记有:十一代,朱一品(湖北人);十二代,葛阳真(长沙人);

十三代,肖来臣、曾来全(广东人);十四代,张复林、李复昆(重庆巴县人)、张复隆、蒋复分、王

复清;十五代,段本中、李本刚、李本安、王本双、陈本修、杨本伦;十六代,王合仲、杨合宽、毛

合江、赵合垣、赖合漂;十七代,罗兴教;十八代,陈永诏;十九代,晏园硅、张园江、刘园珩;

二十代,唐明仲、张明举;二十一代,彭至灵、周至清。

老君洞依山造殿,凿壁成像呈“玄”字形格局,顶上的八角亭,即为玄字上端的一点。道观

占地 300 多亩,造像 30 余尊。又依山而建有东西大门和南天门。东大门坐东向西,晨曦直射山门,意

味“紫气东来”。西大门是老君洞最早的山门,修建于明朝万历九年,距今有 400 多年。上有“太

极宫”门额,绘有八卦环绕的太极图,寓意宇宙衍化和道的玄妙。左右镌刻“紫府”“丹台”,象

征老君洞是一座神仙洞府。南天门是传说中人仙分界的地方,也是登玉皇楼必经之路。

第26页

十里南滨 15老君洞迎山门为灵官殿,沿石级盘旋而上,绵延 2 公里,依次为:明代石刻殿、五路财神殿、西

王母殿、真武殿、慈航殿、吕祖殿、七真殿、斗姆殿、五百灵官殿、玉皇殿等。

正殿为三清殿,原为明成化十六(1480)年所建,距今 500 多年历史,供奉三清天尊:殿内

坐像前排正中为太上老君,左右分别为南极仙翁与北极紫微大帝。后排为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中

间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左侧是太上道君灵宝天尊,右侧是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殿前有明代“五龙捧圣”

浮雕石碑一块,镂刻工艺精湛。

祖师殿后为古涂洞,原祭祀大禹之妃涂山氏,清咸丰十一(1861)年修祖师殿改奉真武祖师。

1997 年重建,仍奉真武祖师,同殿祀奉的还有十大元帅、水火二神将。殿前存有元代石刻“全真

七子朝老君”一幅。慈航殿是 1994 年在原址重建的殿堂,供奉圆通自在天尊,又称观音殿。同

殿随祀的有“后土皇地祇”(音同“其”)(也称“后土娘娘”“地母”),碧需元君(泰山奶

奶)。催生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西王母。玉皇楼系 1999 年在原址重建的楼阁,高四层,第

一层供奉全真七子,称“七真殿”;第二层供奉众星之母——斗姆元君、六十甲子等神,称“元

辰殿”;第三层祀奉真武祖师统率的五百灵官,称“灵官殿”;第四层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左

右分别陪祀南、北五祖。玉皇楼登楼墙壁壁画系临慕山西永乐宫“朝元图”,描绘了众神朝拜元

始天尊的壮观场面。

此外,老君洞、三丰洞、纯阳洞、石猴洞、仙源洞、三圣洞、燃灯洞、黎山老母洞 8 座神仙

古洞与众多石刻散布于山中。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普陀岩石刻。普陀岩石刻为明代古迹,刻画了观

音救八难、文王访贤、伯牙抚琴、娥皇女英访大舜、李亚仙刺目劝学、“渔”“樵”“耕”“读”

等故事,形象生动,极富文物价值。花园鱼池石壁刻“犹龙”两个大字,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孔

子对老子的赞词,字体遒劲,倒影池中,水波荡漾,仿佛真龙游动。山中石壁上还有“涂洞参天”“有

仙则名”“玄关一窍”“紫气东来”等历代石刻,笔力雄浑,气势磅礴。山顶青牛岩上的浮雕青

牛,四蹄腾空,形象生动。山间亭台小榭,石桌石凳;山路蜿蜒起伏,曲径通幽;梯道惊险挺拔,直

上云霄。老君洞的建筑石刻等多为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其中有记述太平军的史料弥足珍贵。

后山坡还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到石斧、石镰、石椎等石器 22 件,具有考古和研究价值。

太极宫明代石刻殿(普陀岩)庙宇慈航殿上雕刻有碑铭“真武传道”,三清殿前石刻有“五

龙捧圣”岩造图象老君骑青牛,周文王拜相,节

子访贤,日月星辰等石刻浮雕,文人墨客的

题字多在岩壁上,技艺尤为精湛。老君洞道

观内多崖刻佛道故事图像,其中以九龙碑和

八难岩两处石刻浮雕最具艺术价值。另有摩

崖石刻文字多处。

自 1989 年老君洞恢复宗教活动以来,至

2005 年,先后有 30 余名道长拜住持周至清

为师,在老君洞出家。同时,皈依弟子万余

人,老君洞道教法事活动日渐兴隆。每日

晨钟暮鼓,众道长上殿做早晚功课 ; 每月初

一、十五举办庙会,纪念道教众位神灵,进

行“转天尊”法事活动。

本道观清咸丰十年《家规永定》所载,“此

庙乃成化十六(1480 年)重修,不知谁年落

第27页

十里南滨 16

成。”民国《巴县志》则说老君洞始

建于唐代,原名广化寺。另据曹汴碑

记,此地为夏后涂山氏神庙于明万历

甲戌(1574 年)冬月拓建。明末乱后

始为道士经营,改建三清殿,建大山门。

山门刻“上清仙界”四字,并绘制太

极图于门牌楼上,更名“太极宫”,亦

名“老君洞”。

清乾隆四年(1739 年),北京白

云观朱一品道长云游来重庆,见老君

洞因战乱年久失修,颓废不堪,焚献

乏人,于是留任道观住持,招徒传代,为

道教全真龙门派在重庆地区的传衍起了重要作用。咸丰六年(1856 年),李复昆为巴县道门领袖,苦

心募化,新建邱祖殿,培植周围墙垣,兴办庚申斗会;八年(1858 年),引陈协昌、江右泉重修

正殿西殿,新建文武阁;九年(1859 年),引李小敬建王爷亭以培风水;十年(1860 年),引

李万青立斗姆阁;是年,又募得小函谷等处,老君洞由废而兴。同治元年(1862 年)二月,大兵

临境,老君山四周皆扎大营,观中道长卷单逃去,张复林与李复昆坚守五月余,诚心哀恳,并仗

神力,方获保全,是年九月,建玉皇殿,塑祖师、十帅、灵祖金身,更建桂苑、池塘等处。同治

三年(1864 年),李复昆巳冠巾,并培植祖堂抱厅、乐楼;金烁乐捐洞青场田土,而就庄上设立

义学。所得资产除束修外,余作焚献,道观面貌始为之庄严,规模始为之光大。民国时期,道长

晏园珪任老君洞住持 30 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收徒 80 余人。其间,川军师长、重庆卫

戍司令王陵基为其母在斗姆阁上加修了一个念经楼,并题赠“天外一人”匾额悬挂楼檐。新中国

成立时占地 300 余亩,有三清殿、祖师殿、慈航殿、玉皇殿、文武殿、斗姆阁等殿堂 11 座,道

长 20 余人。1953 年,被南岸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57 年市中区关岳庙与南岸各庙道长集居老

君洞道长共有 10 余人,由于收入少,生活费用由民政解决。

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日机轰炸,由市中区朝天观移至南岸四公里玉鼎山玉皇观保存的 4 尊唐代

铸紫金铜钟神像,于 1958 年转至老君洞。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中,老君洞的神像及摩岩浮

雕人物头像全被捣毁,《道藏辑要》及单本经书共 1000 余册,与字画、衣冠等文物被焚烧,100

余件法器、乐器全被砸坏,铁钟铜罄被当作废品卖掉,连 1958 年转来老君洞的 4 尊唐代铸紫金

铜钟神像也被当作废品处理了。道长受到冲击,宗教活动停止。住持刘园珩与老道长们先后辞世,道

观无人管理,殿宇房屋由房管部门经管,除正殿、三丰殿分别借给人民银行作“战备”帐册库房

与南岸区绿化指挥部作办公用房的 2000 余平方建筑得以保存外,其余 70000 余平方建筑均被拆

作他用。多起匾额、家俱散失。幸有大山门古建筑物、各洞府字刻、山顶摩岩字刻及部分石壁浮

雕碑记尚存。1984 年,重庆市政府将老君洞列为重庆市名胜古迹之一。

1986 年,为防老君洞滑坡,重庆市财政、市城乡建委共拨款 128 万元,打防滑桩,修环山防

护堤,建黄桷桠至老君洞老山门公路一条。同年年底,周至清道长致信重庆市宗教事务处,请求

重庆市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恢复开放老君洞道观。1988 年 9 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68)

号文,批准老君洞作为市级道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11 月,从成都青羊宫接回道长周至清,负责

老君洞教务与修复工程。12 月,重庆市政府拨款 10 万元修复山门及三清殿,除草铺路,经一期

修缮,老君洞面貌一新。

第28页

十里南滨 171989 年 2 月(农历正月初一),老君洞道观正式对外开放,迎接国内外香客游人,由周至清

道长任住持。4 月,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张继禹莅临老君洞指导;7 月 13 日,中

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天元大师亲临老君洞指导道观复建。1990 年 6 月 22 日,重庆市副市长肖祖修

莅临老君洞视察。10 月 2 日,成立“老君洞修复管理筹备小组”,由周至清任组长,彭明丰任副

组长。同时,设立老君洞财务室,由张玉莲任会计,游月辉任出纳。是年,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

天元大师、副会长许性友大师来老君洞视察指导。1991 年农历 2 月 15 日,老君洞为三清殿神像

开光,举办斋醮仪式,香客众多,盛况空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元天大师、四川大学著名道教

学者王家佑教授前来祝贺。

1992 年,重庆市政府将老君洞题刻列为文物保护(据《重庆文物总目》载,老君洞列入文物

之物有:老君洞山门、老君庙(即三清殿)、老君洞摩崖得造像、“七二”惨案石刻题记)。

1995 年 10 月,重庆市南岸区政府为老君洞颁发“宗教活动场所”证书,周至清任住持。周

至清、文理德、何理诚、司理进获“教职人员”证书。

1996 年 4 月,老君洞住持周至清举办道教知识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 70 多位道长、居士,在

学习道教经忏、科仪的同时,也学习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多数成为区县

道教骨干,有的成了道观的住持和当家,为道教在重庆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2000 年 5 月 20 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秘书长袁炳栋莅临老君洞考察,题有“紫云

胜景”“关帝庙”匾额留存。

2001 年,重庆市反邪教协会成立,老君洞住持周至清当选为理事。2002 年重庆市道教协会

成立,周至清道长任会长,何理富道长当选为市道协副秘书长。

2003 年 3 月,周至清道长在京开会期间突发脑溢血,造成偏瘫,而后丧失了语言功能。在周

至清道长生病期间,按市民宗委指示,成立老君洞管委会,宫观所有工作由老君洞管委会集体领

导,具体由副监院何理富负总责。

在周至清主持教务与修复工程的 1989—2002 年,先后修复重建了祖师殿、慈航殿(观音殿)、七

真殿、元辰殿、灵官殿、玉皇殿、财神殿、吕祖殿、三丰洞、纯阳洞、仙源洞等殿堂洞府;重塑

道教神像数百尊,凡道教主要神灵,老君洞均有塑像,基本满足了南岸区与重庆市,乃至中外道

教信众朝拜的需要。

2004 年 6 月 2 日,全国道协副会长张继禹、秘书长炳栋来老君洞道观指导工作,并看望病中

的周至清道长。是年,老君洞购《道藏》1 部及其他经书,充实藏经。

2005 年 7 月,经过长达 15 年的争取和多方支持,老君洞获得房地产使用证,使用权面积

149312 平方米,合 223.96 亩,拥有各类房产共 28 幢,其中殿堂 13 座,除三清殿为清代培修的

木石结构外,余为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重建,多为钢筋混凝土建筑。

在飞檐翘角之间,在青烟围绕之中,在暮鼓晨钟之下,在青衣方帽之侧,揽一阵清风,品一

杯香茗,听一段诵经,观一阵夜景,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第29页

十里南滨 18

观音寺

玉瓶甘露滴,紫竹惠风生。

观音也就是观世音菩萨,佛教菩萨名,为梵文 Avalokitesvara 的意译,亦译作“光世音”,新

译“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阿弥陀佛的

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为大慈大悲的菩萨,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

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曾因唐代避讳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称“观音”。

南山下,闹市中,有座观音寺,位于南岸区五公里,坐东向西。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又在

玉溪河畔玉溪桥边,故得名玉溪桥观音寺。新中国成立前为家庙,现为尼众从林,临济正宗。解

放后宗教活动停止,尼众散去,寺庙毁坏。观音寺 1982 年重新开放后,新建佛殿和附属房屋,面

貌一新。今有比丘尼 11 人,常住居士 20 余人,佛教信徒达到 4 万人。

观音寺占地面积 1704 平方米,由 3 栋楼房构成,现有房屋建筑面积近 6000 平方米,全部为

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高 30 米,红墙黄瓦,飞檐翘角,雄伟壮观,有 11 重殿堂,1 楼为弥勒殿、七

佛殿、财神殿。1 楼至 2 楼的夹层设有地藏殿、阿弥陀佛殿、玉观音殿。2 楼设大雄宝殿、韦陀殿。

3 楼供奉有木刻四面千手观音一尊,4 楼为藏经楼。殿堂建筑面积有 2200 平方米,南岸观音寺的

这种殿堂建筑结构在寺庙建筑中是少见的。主楼东面为综合楼,一楼为历代老观音殿。南面为五

观堂。

南岸观音寺大山门在 2003 年学府大道扩建时被拆除,门柱上镶刻的惟老楹联一幅亦被毁坏。

南岸观音寺弥勒殿即为山门殿。居中供奉泥塑穿金弥勒佛,佛像高 300 厘米,自在座,莲台,彩

绘背光。两边供奉泥塑穿花金四大天王,各手持兵器,脚踩小鬼。

第30页

十里南滨 19观音寺山门内左右两侧供奉泥塑彩绘哼哈二将,各手持兵器。七佛殿供奉有泥塑穿金七佛,佛

像高 300 厘米,脚踏莲座,彩绘背光。七佛殿南面供奉泥塑穿金眼光菩萨手持法眼。

观音寺北面供奉泥塑穿金药王菩萨。西北面供奉泥塑穿金文武二财神,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东

岳大帝、南岳大帝、十殿阎王及诸多小鬼。地藏殿北面为阿弥陀佛殿,供奉石刻穿金阿弥陀佛,佛

像高 100 厘米。西北面为玉观音殿,供奉琉金彩妆玉石观音,佛像 180 厘米,脚踏莲座。

1993 年 8 月由常敏法师从缅甸请回本寺,陈正伟居士供奉。主楼二楼为大雄宝殿,建筑面积

225 平方米。释迦牟尼佛居中面北,结跏趺座,泥塑穿金,佛像高 300 厘米,彩绘背光。左右为

阿南迦叶二位尊者,泥塑穿金,佛像高 180 厘米。释迦牟尼佛背后供奉西方三圣,佛像高 500 厘米。

南面供奉文殊菩萨,北面供奉普贤菩萨,均为泥塑穿金,佛像高 300 厘米。大雄宝殿西面为韦陀殿,居

中面东,供奉泥塑穿金韦陀菩萨,佛像高 300 厘米,手持降魔杵。左右供奉泥塑穿金八大金刚,佛

像高 180 厘米,各手持兵器,彩绘祥云背光。北面为修庙功德墙,有惟贤长老的功德碑记。功德

墙由 31 块汉百玉组成,青石底座浮雕龙珠图饰,青石墙顶,人字斜水,椽瓦造型。

观音寺主楼三楼为十面千手观音殿。居中供奉木刻穿金四面千手观音,佛像高 470 厘米,莲

花须弥座,座高 100 厘米,观音手持各种法器。1996 年由常敏法师从青海省塔尔寺恭请回本寺安

放,观音寺西北、西南分设钟楼、鼓楼。综合楼观音殿居中面北供奉石刻穿金观音菩萨、铜铸穿

金观音菩萨、铜铸穿金药观音菩萨、琉金玉石卧佛、铜铸穿金弥勒佛。

寺庙现有重点文物六个,木刻四面千手观音一尊、玉石观音一尊、玉石卧佛一尊、木刻药师

佛一尊、石刻财神一尊、丝绣金刚幢一对。其余佛像均为泥塑生漆脱胚穿金,共有 300 余尊。有

木刻匾额 7 块、对联 17 对,做工非常精细形成了一个集宗教文化艺术、正常宗教活动为一体、功

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好场所。

第31页

十里南滨 20

第32页

十里南滨 21十里

南滨

老街旧巷

THE STREETS BATHED IN HISTORY

第33页

十里南滨 22

龙门浩老街·青砖黛瓦寻前世

一、青砖黛瓦寻前世

下浩兴旺诗

冯玉祥

双龙拱卫世难觅,

古迹新貌处处境。

世外桃源在哪里,

八方汇聚下浩兴。

巍巍南山,峰峦叠嶂,连绵长江,浩浩荡荡。千百年来,无数历史的尘埃湮灭在这烟波浩渺之中。

老街旧巷龙门浩就在这山与水之间,山环水绕,百川归海,河山带砺,生生不息。龙门浩老街位

于重庆会客厅——南滨景观带,邻,滚滚长江;依,悠悠大南山;眺,千年古城渝州府;是重庆

最具盛名的文人雅士挥笔泼墨、吟诗作对、风雅集颂之乐土;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演出展览、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文化高地,也是产业平台、企业会客厅。

龙门浩老街地处重庆主城核心区域——南滨路,占地三百余亩,共计十八万平方米,由两百

多幢不同时期的建筑组成,是重庆主城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老街。历史悠久、上

溯千年、遗迹众多,包含了 18 栋优秀历史文物建筑。开埠文化、抗战文化、巴渝文化、宗教文

化在这里异彩纷呈,老街更是古巴渝十二景之——“龙门浩月”所在地,无数文人墨客争相题咏。

龙门浩老街是重庆文化精华之所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标杆,内陆城市的桥头堡及国际

窗口,中西文化交融典范。

第34页

十里南滨 23二、苏轼更名

千年前的南岸长江边,江中的石梁(观音梁)中部有一断缺处犹如一道门,石梁内自然形成

了一弯宽阔的湖水,方言称之为“浩”。北宋嘉佑元年(1056 年)春,苏氏三父子自嘉州乘船东

下去汴京赶考,船至恭州(重庆),惊见长江主流南岸段一条顺江巨大石梁被巧夺天工劈开,可

容船只进出浩内,豁口两侧雄距酷似龙头巨石。苏轼三父子被此景所吸引,于是令船夫驾船进浩。

苏氏父子停船起岸信步游览,见这个濒临长江边叫“江口”的小村落群山相依、秀水环绕、清

雅明丽、市井繁华、田土丰茂、柴门书声、民风淳朴,甚是喜欢,苏轼视地形物貌给小村取名“龙

门浩”并以独具特色的行草一挥而就,贤老将苏轼题写的“龙门浩”镌刻在渡口高岸,“龙门浩”

自此得名。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下浩留诗“东坡取名龙门浩,不愧文豪眼界高。天赐胜迹贯古今,谁

不叹服此景妙。”

三、龙门浩

重庆很多地名,都是按地貌特征来取的,诸如坪、坝、坡、湾、岩、坎等等。其中一些地貌名称,却

又是重庆特有的,外地人往往弄不明白其意思,如碚、沱等,浩也是一个。最著名的是龙门浩,以

及由龙门浩引申出来的上浩、下浩。

浩本来是指水广大的意思。但重庆人所说的浩,却是指江边被碛石隔开的水域。如果说沱是

江湾往往宽阔,那么浩就是一条长长的往往又不宽的水域。龙门浩在南岸长江里,一条数公里长

的碛石从瓦厂湾延伸到野猫溪,中间不知何故又被拦腰截断,形成一个浩口。浩里水势平缓,波

浪不惊,除特枯水位外,水也较深,适合停船。当涂山上升起明月,倒映在浩中,于是便形成龙

门浩月的美景,成为古代巴渝八大美景之一。龙门浩正对重庆古城的太安门,太安门本是闭门,20

世纪 20 年代为打通到南岸的交通,才被拆除。由于太安门正对着龙门浩,人们便叫其为望龙门。

于 , 传统规范的太安门之名,反而被掩埋到历史的尘埃中去了。

龙门浩得名于那数公里长的碛石。枯水季节,那碛石俯卧在长江的碧波中,犹如长龙戏水。

当年,那石上刻有“龙门”二字,乃宋绍兴年间的古迹。江边有龙门浩,岸上也就有了龙门浩的

街名。由于龙门浩有上浩、下浩之分,那街道也就有了上浩街、下浩街之别。旧时因太安门为闭门,出

重庆城去南岸,只能走东水门,与东水门相对的是下浩。早在清朝初年,下浩就已经形成街道,从

江边蜿蜒到涂山脚下。清水溪从南山奔腾而下,把下浩街分成左右两条半边街,然后注入长江。

那时,清水溪的水质特好,有人便在下浩开设粉房,用清水溪的水做粉丝,竟红极一时。后来,闭

门打开,到南岸走望龙门方便得多,上浩也才开始红火起来。抗战开始后,重庆人口猛增,上浩

得到扩建,于是有了上、下新街的称呼。这两条街后来合在一起,叫做上新街。

上新街很快就发展起来,加上当时的南岸区政府也驻在此,上新街就成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取代了过去相当繁荣的海棠溪和弹子石。

四、晨钟暮鼓的再生

新中国成立后,觉林寺改建为新华皮鞋厂、新民塑料厂、合成纤维厂。为改建和扩大厂址,陆

续毁了佛菩萨塑像,所有殿堂亭阁都变得面貌全非,只剩下“巍然十级入云间”的报恩塔一座,算

是当年的旧迹。十年动乱中,原寺址已全部改成厂房、职工宿舍和居民住宅,塔也遭到破坏。

2019 年的夏日,政府启动了保护与修缮报恩塔的工作。淡红的塔身已恢复了往日的风彩,白

色的塔身,尽显了佛教文化的空灵,八方楼阁式九级空心砖塔,砖石混合,塔身从下到上,逐层

收拢缩小,层周有外突觚棱翘角,设计精巧,造型优美,结构坚固,雄伟壮观。

第35页

十里南滨 24

遐想,暮色里,夕阳打在塔身,点点的光影斑驳。青灯木鼓梵音缭绕,路过人间烟火处,感

受沁入心底的那一份静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五、龙门浩月

龙门浩月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

旧时观之在洪水退去后,浩内水平浪静、浩外波涛汹涌,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每当皓月当空,江

舟归来之时泊于湾内,月光照耀下的江面倒映着渔家人燃起的点点渔火,并泛着温柔橘色的波光。

面对如此奇景,当引得迁客骚人在此留下墨宝并对此美景赞赏有加。天上一明月,水中一明月,对

酒当空,举杯邀月,对于这一景,文人墨客争相题咏。通过才子们的文笔,“龙门浩月”名声大噪,成

了重庆当时一文人聚集地,不少佳句从这里诞生。清乾隆川东道张九镒,《渝州十二景龙门浩月》

诗中写道:“石扇划地轴,一涧流淙淙。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俯看波上下,波静影相从。

举头问清影,银蟾隔几重。”清人王邦镜,对龙门浩月也有题咏,诗中说:“禹门山势郁嵯峨,掩

映中霄玉宇和。庾亮登楼宾正满,王猷鼓棹兴偏多。夜光投处逢青眼,宝箧开时见素娥。闻道阳

阿空郢调,联行可许和高歌。”

还是清人,奉节知县姜会照,到重庆时,也写过巴渝十二景,在《龙门浩月》一诗中,他写道:

“骊龙珠走字江边,水镜空明别有天,不比蚌胎盈复阔,玉轮终古浪花圆。”

六、百年开埠

1890 年,随着《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签署,明确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后

来便在重庆设立了海关,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至此,重庆正式开埠。

1891 年 5 月 26 日,极富冒险精神的英国商人立德乐租用木船改造的机动船,悬挂英国国旗,携

同夫人及随从,经宜昌,在重庆龙门浩码头停泊上岸,拉开了西方国家在中国西部开展贸易的序幕。

龙门浩码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国外商船的必经之路,龙门浩码头岸上

一带,洋行林立,商贾云集,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外商聚集地,来自西方的商人、货物、文化、建

筑随着长江水逆流而上,渗入重庆。

第36页

十里南滨 25目前,在龙门浩老街遗存了原海关别墅、立德乐洋行、卜内门洋行等开埠时期的历史遗迹。

七、抗战风云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1937 年至 1946 年间,美、苏、英、法等 30 多个国家先后在

重庆开设大使馆,其中原意大利大使馆、原美国大使馆临时办公楼、原美国使馆酒吧、原美国大

使馆武官别墅群、原比利时大使馆、原新华信托储蓄银行等就坐落于龙门浩老街,这里成为抗战

时期重庆重要的外事机构驻地及其活动区域。

第37页

十里南滨 26

第38页

十里南滨 27龙门浩老街·华灯溢彩述今生

一、漫步龙门浩

看得见消逝的历史,

摸得着建筑的质感,

闻得到久违的味道,

唤得醒沉睡的记忆。

龙门浩老街是一座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备了时代时尚元素的老街。

2016 年,老街启动了保护与修缮工作,开始了极具匠心的打造。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下,修旧

如旧,业态布局以历史文化特性为原则,配置了以西式业态与文化艺术为主导的业态结构。

龙门浩老街,是最具山城特色的老街旧巷,上下近 50 米的落差,带你感受属于重庆的“爬坡

上坎”,青砖黛瓦,层层叠叠,青石甬道,烟雨骑楼,中西融合的独特建筑风格、厚重的文化记

忆,赋予了每一栋建筑物不同的格调和品味。青山,绿水,古树,宅院,老街旧巷。漫步龙门浩,穿

越在历史的时空,聆听觉林寺的晨钟暮鼓,眺望长江落日的彩霞纷飞。烟波逐浪千秋事,半江烟

雨半江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车水马龙,龙门浩老街又是重庆夜景最佳观赏地,华灯溢彩的渝州半

岛,变化多端的东水门大桥,五彩缤纷的江中游轮,魔幻的山水都市,历史与当下,经典与时尚,古

今中外,在这里共生共融,奏乐着时代的交响曲。

二、城市记忆

历史文化老街是一座城市的缩影,是一座城市的综合历史博物馆。

坐落于龙门浩老街枣子湾片区的“城市记忆馆·里外巷子”,更是见证了重庆的发展变迁,属

于过去城市记忆里的精华只有在这样的老街巷才能寻回。穿越历史烟云,探寻故人足迹,那些生

动鲜活的城市记忆长卷就此展开。

“城市记忆馆·里外巷子”通过以文化为载体的全新模式打造集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公

共文化空间,其中包括老街记忆、南滨记忆、红色记忆、堂屋记忆、巴渝记忆、开埠记忆、匠心记忆、三

峡记忆、幸福记忆、本草记忆、市井记忆、童年记忆、巷子记忆、禅心记忆、书香记忆等三十余间“记

忆展厅”。并通过以展厅与产业结合的方式,让常被束之高阁的优秀历史文化活起来,串联起完

整产业链,打造产业新生态。

漫步于“城市记忆馆·里外巷子”,再次拾回那些被遗忘的记忆珍宝,通过每一间展厅、每一

件老物件,将历史展现于眼前,将城市记忆留存延续。

三、保护与再生

文化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龙门浩老街历史文化研究委员会以老街为基础,以深挖

历史文化、保护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为宗旨。龙门浩文化产业公司自老街试运营以来,投

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塑造完成了以下的成果:

第39页

十里南滨 28

(一)出版物

漫步龙门浩·系列丛书

《龙门印象》

《十里南滨》

《我与老街》

《门里门外》

《城市记忆馆的故事》

《围炉夜话》

《小人物的世界》

《半江烟雨半江城》

《人间活法》

(二)艺术创作

龙门浩月

十里南滨 / 长卷

龙门浩赋

龙门浩二十四帧历史人文故事

(三)龙门文娱

龙门阵

琴音雅集

龙门妙悦·自然音乐会

龙门剧秀

(四)戏剧表演

川江号子 / 国家非遗

逗乐坊相声

原声社原气喜剧

脱口秀大会

(五)文化空间

共计三十七个文化空间:

渝水·兰亭诗刊社

南山琴社

龙门书局

拾己书局

可之艺术馆

琨典艺术馆

龙门剧场

龙门老茶馆

金山红茶楼

龙门书院

水墨禅院

城市记忆馆

第40页

十里南滨 29龙门浩老街·南岸区图书馆文史分馆

……

四、留影打卡

开放区域——首开区

揽月台

观江台

地铁最佳拍摄点

福门

龙门石窟·六妙门

城市客厅

城市记忆馆·里外巷子

月老阁

原美国大使馆武官别墅

原意大利大使馆

原美国大使馆临时办公楼

原新华信储蓄银行

原海关别墅

原美国使馆酒吧

五、业态

(一)文化艺术

龙门壹号

龙门剧场

龙门书院

水墨禅院

舍今书院

可之艺术空间

南山琴社

天之红

金山红

拾己书局

少林堂

高老头漫画

龙门老茶馆

龙门浩老街·南岸区图书馆文史分馆

中古汇

舍今书院

(二)美食合集

第41页

十里南滨 30

MR.T 画里江景悬崖餐厅

BANANA Pie

乐檬咖啡馆

既下山·重庆望耳餐厅

Tiira·媞拉西餐厅

走廊咖啡

素天天

BANANA Brunch&Bar

川東道

猴哥酸菜米线

麦窝烘焙

ALWAYS EMBASSY BAR 使馆酒吧

許久 FOR LONG·西洋古董餐厅

許久鲜果奶茶

万物间 茶·酒·餐·空间

香漫南滨

茶泡饭

农家小土碗

灶门前

校门口老串

芋圆冰粉

龙门七号

串烧大咖

重庆酸辣粉

蜜檬

GANSO 元祖食品

龙门九号

(三)休闲娱乐

天台礼宴

独家设计师轻奢女装

既下山·重庆

洞中洞手工坊

臻物·手造

龙门剧秀

衩衩裤的年代

龙门汉韵

里外有礼

壹秋堂

观江月缘·庭院民宿

有福记

第42页

十里南滨 31慈云寺老街

慈云寺老街,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一侧,依山傍水,占地 75 亩。与繁华的渝中半岛隔

江相望,连接南岸海狮支路、黄家巷、八角巷,其间更是有许多清朝时期的民居。历史文物建筑

有慈云寺、安达森洋行、中央电影摄影厂、白杨故居、重庆茶厂、黄家大院等。最为著名的当数

千年古刹慈云寺,老街也因慈云寺而得名。还有一处,历经百年沧桑,是为我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之传承做出独特贡献的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略显遗憾的是,慈云寺沿江部分建筑物在设计

规划上,未能把握修旧如旧的原则,给原本厚重的老街,裹上了一件不该有的现代外衣。

慈云寺,它很特殊,特殊在于它是全国唯一一座僧尼双修的寺庙。慈云寺的特殊,还表现在

它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中式的飞檐庑顶,西式的砖墙形制,红墙黄瓦与欧式建筑的堡楼阁脚交

相融合,不同的建筑元素搭配在一起竟然显得非常和谐,是当下正流行的“混搭风”。虽离造型

改造已过近百年,但以现代人“外貌协会”的挑剔眼光来看,如此别出心裁的外观设计也足以让

人赏心悦目。寺门左侧卧一石刻青狮,与长江对岸的白象街遥遥相望,素有“青狮白象锁大江”

之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经受着风霜雨露,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位于安达森洋行旧址,介于南岸区慈云寺片区与字水片区之间,总

建筑面积 2800 余平米,现存单体建筑 8 栋,其中文物保护建筑 4 栋、优秀历史建筑 1 栋、传统

风貌建筑 3 栋以及缆车遗址一座。

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是抗战时期故宫博物院组织的一场文物保护行动的见证,始于

1933 年 2 月,1938 年 5 月沿着长江水路来到重庆。这批文物在重庆渝中川康银行和南岸安达森

洋行、吉利洋行等地存放。其中,安达森洋行仓库面积大、空间高,有十分便利的水运交通,且

瑞典是二战期间的中立国,其商民资产不易遭到日军轰炸,共有 3694 箱故宫文物秘密存放在安

达森洋行的 4 个仓库,为保护国宝、传承中华文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交通

公交:乘 338、373、375 路公交车在字水宵灯站下车步行约 160 米可达。

自驾:内环高速,上新街口下,下南滨路,约 1000 米。

轻轨:上新街出口,通过龙门浩老街,下到南滨路,前行约 1000 米。

第43页

十里南滨 32

第44页

十里南滨 33黄桷垭老街

“千年黄桷垭,一道通古今” 。

一千多年前,崇山峻岭的巴渝大地,山峦叠翠,松柏林密,人烟稀少。南山上有一条古道,是

渝府连接黔、桂、滇的要道。近千年来,蹄蹄嗒嗒的马蹄声飘洒在岁月的时空里。无数的商人、挑

夫、马帮都通过这条山路与外界进行联络。这就是著名的巴渝第一古道——黄葛古道。

黄桷垭老街起源于巴渝第一古道——黄葛古道,始于唐朝,兴于宋元,盛于明清,逾千年历史,是

著名茶马古道的一部分。商队负重从长江边到达黄桷垭,人困马乏,此处便成为背夫、马帮集中

歇息之地,成为黄桷垭老街的起源。

黄桷垭老街乃历代渝黔、渝桂、渝滇商贾必经之路的地理之要。古巴渝驰名的青铜、瓷器等

工艺品,丝绸、蜀绣等纺织品,汇集于重庆城,由商贾组织渡船过江,再由马帮、背夫驼运,首

经黄葛古道运往黔、桂、滇。与此同时,云 南、贵州有名的茶叶、药材、皮毛、土纸等货物最后

经黄葛古道进入重庆城。

黄桷垭老街位于重庆南岸区崇文路 12 号,长约 600 米,175 栋风格独特的巴渝建筑分布两旁,因

道路两旁尽是黄葛树而得名。

黄桷垭老街,是目前重庆地区,既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修缮风格又集具巴渝风格的历史老街。

游老街,渝州半岛一览无余,又是绝佳的观景平台。山峦围绕之间,只见古道悠长而蜿蜒,璀璨

的灯光与山下火树银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老街历史遗迹众多,是体验巴渝风情的一个好去处:

一、贵州商会馆

清光绪年间,在渝黔商日益壮大,为了维护黔商利益和资助家乡建设,在黔籍川东道员黎庶

昌鼎立支持下,黔商在黄桷垭老街建立了贵州商会会馆。

二、孔香苑

原本是黄桷垭老街上最高档的黄葛饭店,因得罪孔祥熙的二女儿惨遭查封,孔二小姐轻松“竞

得”饭店,重新布置装修,更名为“孔香苑”。

三、张京营寨

张京营寨建筑面积 1415 平方米,位于黄桷垭老街中段,是一座突出于地 面的多层工事,具

有居住、观察、射击、防御等功能的综合性建筑,为明末清初著名反清复明将领张京在南山安营

扎寨的主营。

四、谢家大院

1935 年,谢其昌在黄桷垭老街上开建了一幢中式四合院,名为“谢家大院”。1937 年,国

民政府从南京退守重庆,征用谢家大院作为国民政府卫戌总司令部稽查处。

五、云南商会馆

以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为主题,以云南手工艺品为主体,充分展示出彩云之南的绚丽多彩。光

第45页

十里南滨 34

第46页

十里南滨 35绪 17 年(公元 1891 年),云南商会会馆在黄桷垭老街成立。会馆内陈列有云南民族服饰、新华

村银器、个旧锡器、东巴画等云南特色产品。会馆里设有民族服饰体验区,游客可以穿着民族服

饰拍照留念,在重庆就可以体验云南民族风情。南岸区还与刘晓庆团队合作,将云南商会馆作为

全国首个刘晓庆影视文化艺术陈列馆选址。展馆面积约 1000 平方米,将展出刘晓庆从影 40 多年

来珍藏的奖杯、戏服、剧照、影像等物品,带领观众领略刘晓庆荧前幕后的艺术人生,感受她不

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六、大夏驿站

“渝黔古道第一栈”的大夏驿栈,明玉珍称“帝”后,建大夏国并定都于重庆,在渝黔古道上

设置了第一个出渝入黔的官府驿站,用于传递官文、军情以及来往官员途中换马食宿,后在光绪

三十二年,被改为私营客栈“大夏驿栈”。

七、三毛故居

这里是很多人特意寻觅的地方,是中国台湾著名现代作家三毛的出生地。三毛,原名陈懋

平,1943 年生于重庆黄桷垭,幼年在黄桷垭喜爱荡秋千、看宰羊、戏水缸、逛坟地,特别喜欢看《三

毛流浪记》漫画。从事写作后,总觉得自己像《三毛流浪记》的主人公,于是取笔名为“三毛”。

八、李奎安故居

李奎安先生是民国时期“重庆五老四学士”之一。他弃教从商,由工厂的一名技术人员成长

为董事长,并先后组建或重组财团、生丝、自来水等公司。关注教育,率先提倡创立重庆大学;

提出“政为统治所用,政为民生所谋”的主张,得到上至高官、下至平民的认可,并于 1940 年

重庆被定为战时首都时,当选重庆市参议会副议长,成为政界、商界、文学界“三界”名人。

九、天顺祥商号

天顺祥商号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天顺祥票号”的前身,讲述的是云南难民王炽逆袭的传奇故事。

逃难至重庆时加入黄葛古道马帮的他,同治四年 (公元 1865 年),在黄桷垭开办起“天顺祥”商号,随

后开钱庄,不断发展壮大,遍及全国 15 个行省和中国香港、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成为一代钱王,一

品红顶商人。

交通

公交:

346 路(解放碑—南坪—黄桷垭);

347 路(菜园坝火车站—南坪—黄桷垭);

329 路(四公里—黄桷垭);

177 路(长生—茶园—黄桷垭)。

自驾:

1、四公里立交—内环快速路—向黄路—黄桷垭;

2、朝天门大桥—慈母山 1 号隧道—腊梅园公路—南山植物园—黄桷垭;

3、上新街—龙黄路—黄桷垭;

4、广黔路—福寿路—黄桷垭。

第47页

十里南滨 36

弹子石老街

两江相汇处,高楼林立中有一条设计感极强的老街。或许是时光的优待,于流光溢彩间它隐

藏了岁月的洗礼,于人声鼎沸中它缺失了那份该有的古朴与厚重,于繁花似锦里它少了岁月的沧

桑与历史的沉香。然而,它却是一处把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美学融合到极致的街巷空间。

长嘉汇弹子石老街,最早起于 19 世纪初,是长江南岸有名的最早开埠的水码头之一,与黄葛

渡、海棠溪、龙门浩、玄坛庙齐名,有“南岸五渡口”之称。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原有的弹子石

老街已经消失,法国水师兵营、王家大院等开埠文化的根脉依旧留存。

弹子石老街以“老街新趣”为打造理念,游客可在原址复建的老街里欣赏到筑台、悬挑、吊脚、梭

箱等川渝传统建筑营造手法,品味山城古建筑之美。漫步老街,正面可眺望长江与嘉陵江交汇,背

向近观,目光沿 80 米高差梯步蜿蜒而上,市肆商号星罗棋布,品味“正看江,背看城”的独特风貌。“一

街两埠四院十景”构成了弹子石老街的核心景观。“一街”,即弹子石老街;“两埠”即下江和上埠。

“四院”指王家大院、孙家花园、夏家大院、青阳公馆;老街往上,则是海关石、映月池、青云桥、花

朝门、余音阁、利川号、涂山窑、爱情墙、一德堂、百岁坊等“十景”。

弹子石老街的修建,将吊脚楼风格和现代建筑审美融合,整体表现巴渝特色和中国传统建筑

文化,同时有很强烈的外来元素融入。为配合和衬托出项目的传统元素,弹子石老街的新建建筑

均采用现代中式建筑风格,所设置的框景门窗以及图案隔栅和屏风作为景观导向,能够引导视线

以最佳方式观赏。

传统的青砖瓦片糅合现代材料,感觉焕然一新,古典的图案也被重新包装成现代几何图案,演

绎典雅美感。进入北侧大门所见的基督教堂——一德堂,还有日本熊本熊奶茶、新加坡书局、法

第48页

十里南滨 37国杜莎夫人蜡像馆等,弹子石老街通过引进了一些世界各地有名的品牌,使国外元素的融入更加

自然,不突兀的显现现代中式风格。

整个长嘉汇弹子石老街,基于重庆两江交汇、80 米高差城市九级坡地立体地貌而建,设计师

选择达成多平台布局的构思,顺应天然地势将影响减至最低,并给人丰富的空间体验感。

高低不一的平台均以楼梯、电梯或其他垂直移动方式连接起来,辅之以足够、清晰的标牌指

路,人流通行无阻。同时,一期购物公园与二期老街部分通过青云桥巧妙连接,更使整个老街的

整体性加强。多平台的设计同时也能全面发挥地块临江的优势,让游客可以从多角度欣赏江畔景色。

老街内建筑多为平房或矮楼,令空气更流通,炎炎夏日亦能享受沿岸微风的舒爽。

弹子石老街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泰昌路 68 号。

交通

谦泰路口站:119 路,338 路,394 路

卫国路站:119 路,373 路,375 路长嘉汇站,119 路,338 路,373 路,375 路,394 路

旅游专线:长江索道至长嘉汇观光巴士专线 T026 路,两江夜景观光巴士 T041 路

地铁环线:可搭乘地铁环线至弹子石站 3 号出口,步行至弹子石老街

第49页

十里南滨 38

米市老街

站在南滨路上,一处中西合璧的老建筑格外显眼,大门上方的石质牌匾上,隐约可见“合记堆店”

四个大字。这栋老房子就是米市老街的标志性建筑,无论是在开埠时期,还是如今,只要看到这

栋老房子,就知道米市老街到了。

米市老街就紧挨着这栋老房子,狭窄的街巷仅容两人并行,依着山势蜿蜒而上。和百余年前

一样,如今的老街两旁,分布着 5 栋中西合璧的洋房子。

除了一栋孙家大院做过民居外,其它四栋在开埠时期是洋行的办事处或仓库所在地。白理洋

行、孙家院子、附属仓库……这 5 栋楼都始建于开埠时期,都是中西合璧的风格。青砖灰瓦的它们,有

中式的筒子楼结构,也有西式的大拱门,大开窗加上精致的木雕,西式塔楼和中式阁楼造型相间。

米仓库成老街地标建筑

红砖砌成的老房子上,嵌着一块已经模糊不清的石质老匾额,在阳光的照射下,匾额上的“合

记堆店”四个石刻大字依稀可辨。“堆店”是干嘛用的?它又经历过哪些历史变革?

“堆店”就是旧时人们对仓库的别称,这个“合记堆店”是重庆开埠之后的老仓库。仓库里堆

放的货物,与米市街的得名有着巨大的关系。民国时,重庆长生、老厂、黄桷垭一带的米商在这

里贩卖大米,逐步形成集市和街区,米市街因此得名。这个仓库就是米商们堆放大米的地方。

因为仓库位于米市街的龙头位置,自建成以来,就一直成为米市街的地标性建筑。老房子的

这个功能如今依然存在,从南滨路一路走来,看到这栋红房子,就知道米市老街到了。

但这栋老房子并不仅仅只有这点来头。1939 年,这个老仓库和附近建筑成为当时内迁重庆的

武昌中华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临时办学地。

武昌中华大学选址米市街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 年武昌中华大学在南岸米市街筹建临时校舍。

抗战期间,作为战时的首都,重庆汇聚了各方人才。时任武昌中华大学校长的陈时邀请郭沫

若、邹韬奋、邓朴民、杨杰、陶行知、冯玉祥、邵力子、范长江、李公朴等有影响的学者、名流

到大学演讲。

抗战后期,为了配合盟军对日作战,国民政府军队和机关急需大批懂外语的人才。军事委员

会外事局会同教育部在 1944 年、1945 年两次向重庆各大学招收翻译人员,征专科以上学校师生

共计 5000 余人。武昌中华大学不少师生都通过了英语和其他考试后应征入伍,集中在当时的北

碚复旦大学和嘉陵新村中央训练团培训,毕业后享受少校军衔,随即奔赴抗日前线从事翻译工作。

武昌中华大学在重庆走过了 7 年岁月,1946 年春季,抗战结束后,全体师生工友由重庆迁回

武昌旧址。

第50页

十里南滨 39十里

南滨

抗战遗址

RIGHTEOUS BLOOD AND LOYAL HEART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