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发布时间:2023-5-2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论坛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城市创意街区的媒介地方建构——以广州东山口潮人区为例钟迪茜,何曼瑜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摘要:城市创意街区营造创意氛围,已经成为承载城市文化、生活、消费和创新的开放式空间,塑造了创意城市的文化肌理。近年来,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我国掀起了创意街区改造热潮,但仍少有研究解析创意街区的创意地方建构。尤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创意街区的地方建构已是实体空间与媒介空间交融作用的体现,但其中的机理仍是黑箱。以广府文化、中西结合的历史建筑和市井氛围为引,广州东山口聚集了大批时尚潮人、时尚品牌店、艺术馆等,在影视综艺与社交媒体的媒介建构下被誉为广州潮人的“宇宙中心”,是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创意街区的典型。本研究基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以广州市东山口为案例,剖析创意街区建构中媒介和实体空间的互相作用,凝练城市创意街区的地方建构机制。本研究基于 520 篇网络文本分析、6 次实地非参与式观察与 6.5 万字的深度访谈,构建了由经验、表演、变化、界线四维度组成的城市创意街区地方建构机制。首先,游客通过媒介与亲身游历获得关于东山口的媒介经验与直接经验,媒介经验反映出东山口的潮流特色与拍照... [收起]
[展开]
论坛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城市创意街区的媒介地方建构——以广州东山口潮人区为

钟迪茜,何曼瑜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摘要:城市创意街区营造创意氛围,已经成为承载城市文化、生活、消费和创新

的开放式空间,塑造了创意城市的文化肌理。近年来,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我国

掀起了创意街区改造热潮,但仍少有研究解析创意街区的创意地方建构。尤其,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创意街区的地方建构已是实体空间与媒介空间交融作用的

体现,但其中的机理仍是黑箱。以广府文化、中西结合的历史建筑和市井氛围为

引,广州东山口聚集了大批时尚潮人、时尚品牌店、艺术馆等,在影视综艺与社

交媒体的媒介建构下被誉为广州潮人的“宇宙中心”,是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创意

街区的典型。本研究基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以广州市东山口为案例,剖析创意

街区建构中媒介和实体空间的互相作用,凝练城市创意街区的地方建构机制。本

研究基于 520 篇网络文本分析、6 次实地非参与式观察与 6.5 万字的深度访谈,

构建了由经验、表演、变化、界线四维度组成的城市创意街区地方建构机制。首

先,游客通过媒介与亲身游历获得关于东山口的媒介经验与直接经验,媒介经验

反映出东山口的潮流特色与拍照打卡地这一媒介标签,而亲身游历则是对地方氛

围与文艺气息的感知;其次,游客基于经验认识利用手机、相机与社交媒体为媒

介,在实体空间舞台展开表演,形成了集体之于媒介中的地方建构;继而,游客

在媒介与实体空间中感知外界对自己表演的反馈,内化他者的观点与态度,强化

身份认同并做出相应的社会互动等外化行为,不断强化地方创意氛围;最后,创

意氛围构筑了东山口的潮流界线,排斥无法接受潮流文化或无法适应媒介建构的

群体,筛选创意群体的同时也在包容吸纳中形成社区共生,强化东山口潮流创意

地方的行为秩序与地方意象。地方意象又再影响到实体空间与媒介空间的互构,

创意地方在传播与实践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强化。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回应了地

第3页

方建构的媒介转向,丰富了实体空间与媒介空间相互作用的地方建构研究成果,

同时拓宽了创意旅游与创意旅游街区的研究视阈,为创意旅游街区的发展提供实

践建议。

关键词:创意街区,地方建构,媒介地理学,东山口,潮人

第4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传统手工艺产业集群的创意复兴:物质性和流动性在集群演

化中的作用

杨雪珂,徐红罡,倪思斯

摘要:自 1990 年代以来,手工艺品在全球范围内又重新获得了青睐,消费者开

始重新关注和重视手工艺匠人的制作技艺、创意和劳动过程。在这种新需求下,

基于手工业的小规模生产再次在发达经济体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还促进

了一些衰落手工艺集群的复兴。现有集群演化的研究多关注制造业集群,而较少

探究手工艺产业集群的演化和复兴。本研究试图探究日渐衰落的传统陶瓷手工艺

集群是如何创新地演化为陶瓷创意产业集群和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关注在这一

过程中,手工生产的物质性特征和创意阶层的流动性特征对集群演化带来的影响。

本文选择景德镇雕塑瓷厂文化创意园为案例地,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结合访谈、

参与式观察和二手资料收集数据,通过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景德镇创意

演化的过程。研究发现,嵌入于地方的原材料、传承的手工技艺和劳动过程等物

质性特征对手工艺陶瓷生产的延续具有重要作用;流动的创意阶层和知识进一步

对促进产品设计的创新和打破由原有传统手工匠人组成的锁定起到关键作用。物

质性和流动性的互相作用为景德镇陶瓷集群的创意复兴提供了关键基础,政府的

扶持政策和工作空间的保障以及跨界者的存在同样对集群演化具有重要支持作

用。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手工艺产业集群的创意复兴和物质性与流动性对集

群演化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集群复兴;手工艺创新;创意阶层;陶瓷

第5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基于游客轨迹的文旅市场运行监测与数字治理机制研究

刘亦雪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摘要: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到二〇三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之一是“基本实现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要求推进文

化和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行业监测、风险防

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以信息化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供给和需求的双轮驱动助推

了文旅市场的快速复苏,价格暴涨、恶意毁约的市场乱象也随之出现,数字化赋

能文旅市场动态监测成为推进文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求。目前,

学术界有关文旅市场数字治理直接的、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拟

构建文旅市场运行监测体系,采用大数据等手段开展动态监测,识别文旅市场存

在的突出问题,构建基于游客时空轨迹的数字治理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扎根我国旅游业实践,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探索游客

旅游中所关心的影响旅游体验的文旅市场监测相关条目,包括影响旅游体验的违

法违规方面和扰乱旅游市场运行的非道德方面,同时重点探究已有法律法规对游

客旅行中关心条目的规定,识别出基于游客轨迹的文旅市场运行监测维度:制度

环境、宣传信息合规性、合同合规性、合同履行性、文旅反馈处理,构建了文旅

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基于运行监测,研究从游客轨迹的全过程要素和监测维度上

构建数字治理机制,文旅市场监管主体可利用大数据动态监测文旅市场运行,依

托数字治理机制于移动的消费空间中约束旅游企业和服务人员的行为,利用数字

治理平台推进旅游者、旅游企业等利益相关者跨空间实时反馈,促使政府、市场

和社会主体按照有利于合作共识的方式,提高文旅市场的治理能力。研究进一步

完善了数字治理研究的理论框架,有利于拓展治理理论的研究边界与研究范畴,

也为文旅市场的监管和治理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游客轨迹;数字治理;市场监测;制度环境

第6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科技与数字休闲研究

林岚,郑颖玲,陈昱璇,丁美玲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摘要:科学技术发展深刻影响人类休闲行为和休闲体验,也不断塑造数字休闲空

间。科学技术不仅是支持休闲活动的工具,也可成为某种休闲活动,甚至是休闲

活动的制约因素。数字休闲具有虚拟现实、交互、同步性等特点,休闲“邂逅”

数字科技已成为新时代的一种客观需求。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人类数字休闲模

式不断丰富,科技与数字休闲研究日益趋向多元化。文章以“digital leisure”、

“online leisure”,“cyber leisure”、“E-leisure”、“networking leisure”等主题词,

基于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检索数据库(1900-2023 年)和 CNKI 数据库

(1915-2023 年)有关数字休闲研究文献,借助高频关键词统计、Citespace 可视

化和文本分析等方法,重点对数字休闲研究演变特征、研究热点及主要内容等开

展述评,总结国内外关于科技与数字休闲研究的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国外数字

休闲研究较早且研究内容较丰富,研究对象以青少年和老年群体居多,研究方法

多为访谈、问卷调查、质性分析等。国内数字休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网络

休闲研究居多,研究对象涉及大学生、农民工等,相关数字休闲研究内容仍有待

于进一步拓展。最后,文章提出数字休闲行为、数字休闲体验、数字休闲效益、

数字休闲空间等相关启示与建议,期待对推动我国数字休闲研究与国际相关学术

对话与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数字休闲;休闲行为;休闲空间;休闲体验;述评

第7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守正创新:数字赋能下传统旅游目的地形象再造过程研究

王一三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摘要: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同时也频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危机事件给全球城市带来

重大挑战,增加了旅游发展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也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

然而在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事件的危机情景下,河南卫视推出《唐宫夜宴》《元

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中国传统节庆系

列节目,以媒介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内容创新,整合而成“数字化讲好中国故事”

成功在全网“出圈”;并以文化创意推动地方营造,重塑了河南郑州的城市形象,

也在培育城市韧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学者 Markusen, A., & Gadwa, A (2010)

在创意地方营造的理论研究中,揭示了艺术、文化和社区参与在设计中的战略整

合,以提升地方品质、特色和认同;因此,如何在守正创新中重塑城市形象,是

传统旅游目的地形象再造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从守正创新视角,探讨河南郑州借

助数字媒介,打造一系列传统节庆节目,以文化创意推动地方营造,重塑郑州城

市形象的过程。研究结果解析了数字赋能下的文化守正创新内涵,归纳文化坚守

与数字赋能下的地方营造机制,为文化守正创新下的地方营造实践提供启示。通

过案例研究,探索以数字技术赋能的创新文化传播作为危机期间地方营造和城市

形象重塑工具的潜力,论证创新的方法和参与性的治理,从而帮助政策制定者和

城市规划者制定创新战略,以应对全球挑战,打造更具活力和韧性的城市。

关键词:地方营造;形象再造;守正创新;数字赋能;城市韧性

第8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探析用户生成内容(UGC)的 IP 地址对地理想象建构的影响

朱璇,王庆泳

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社交媒体已成为互联网用户获取信息和了解地方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交平

台显示 IP 地址政策的实施,这一地理标签加入用户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从而被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并未将这一

地理标签与想象地理概念相互联系,尚未见有关 IP 地址对地理想象建构的影响

研究。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于 UGC 中的 IP 地址,通过对携带 IP 地址的网络文本

进行内容分析和扎根分析,探析 UGC 中的 IP 地址对用户地理想象建构是否产生

影响,产生何种影响,并以此分析结果为基础,架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进一步

针对 IP 地址和用户地理想象的关系收集访谈文本,进行扎根分析,试图探析 IP

地址对地理想象建构的影响模式。研究发现,用户生成内容中的 IP 地址会引发

用户的两种不同行为模式,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层次影响用户地理

想象的建构。本文关于数字媒介中的 IP 地址对地理想象建构的影响在理论上拓

展了想象地理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也为地方性塑造和地方创新创意提供了新的

管理思路和营销方向。

关键词:想象地理;媒介与传播地理;用户生成内容;IP 地址;内容分析;扎

根理论

第9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乡村民宿的“温度”评价——基于 CMT 理论的实证研究

周盛雨,冯娟,杨帆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助

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在乡村民宿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

露出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亟待科学引导其提质升级。民宿被誉为“有温

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虽然国家已出台了相关的标准引导乡村民宿发展,

但现有的乡村民宿评价标准多关注乡村民宿的居住功能层面,缺乏对乡村民宿温

度层面的探讨。因此,本研究尝试以 CMT 理论为基础构建乡村民宿温度评价体

系,并以武汉市黄陂的乡村民宿聚集区为案例地,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在

对游客网络评论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探寻乡村民宿温度评价的主要理论维度。研究

发现:CMT 理论能够反映乡村民宿独特价值,扩充乡村民宿温度范畴。乡村民

宿温度评价体系包括环境—功能—情感 3 类主要维度,涵盖 7 个一级指标 17 个

二级指标。不同温度维度发挥隐喻一致性效应,呈现相互影响、相互循环的关系。

虽然学术界已经提出民宿“温度”这一概念,且也有学者开始关注乡村民宿的温

度,但目前基于乡村民宿“温度”的深入探讨以及相应的实证研究成果仍很缺乏。

本研究将 CMT 理论引入民宿温度体系的研究,并基于黄陂区民宿聚集区展开乡

村民宿温度评价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关键词:乡村民宿;温度;CMT 理论;评价

第10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乡村艺术节中游客的超真实旅游体验——以广东南海大地

艺术

王君怡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摘要:大地艺术节以乡村为公共艺术载体,通过特定主题的策展叙事,成为艺术

振兴乡村的新路径。游客在大地艺术节中的旅游体验具备现代与乡土冲突与融合

下的超真实性,展现了艺术节事对乡村人文价值的重构,能够解答艺术与乡村协

同共生的内在机制问题。南海大地艺术节作为大地艺术节项目在中国的首次完整

呈现,由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主办,以“最初的湾区”为主题,在广东省佛山

市西樵镇全域 176 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形成西樵山、平沙岛、太平墟、儒溪村、

凰岗村、渔耕粤韵 6 个分区,致力于地域创生发展,是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的首

次完整呈现。游客在大地艺术节中并非游览乡村本身,而是在艺术节事对地方人

文价值的重构中形成了“超真实”旅游体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参

与式观察等方法探索游客在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中的超真实旅游体验及其形成

路径,旨在揭示南海大地艺术节如何创造和重构地方,游客如何据此感知创意地

方,进而发展自我与地方关系的问题。研究得到三点结论。其一,南海大地艺术

节通过艺术作品与空间的相连塑造了“拟真”的南海形象。其二,游客从“拟真”

的南海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包含南海存在的真实性和自我存在的真实性两个

维度。其三,游客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情感与环境的互动、精神与环境的互

动三条路径生成在南海大地艺术节中的超真实旅游体验。其中,扎根于“乡村”

的“想象”和扎根于“大地”的“艺术节”是大地艺术节中游客获得超真实旅游

体验的触发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地艺术节”中游客超真实旅游体验的形成

路径,回应乡村艺术节事如何重构人与空间的关系,为艺术振兴乡村提供理论指

导。

关键词:大地艺术节;超真实;旅游体验;艺术赋能乡村

第11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邂逅日常的“ 身上非遗”:社会世界视角下文化活动促进

旗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化传承研究

郭云娇,梁文彦,曹诗培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摘要: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作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是我国珍贵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其

独到的制作工艺与鲜明的中国文化审美呈现,蕴含深厚的民族精神及中华文化内

涵。尽管随着国潮文化与国风服饰的兴起,源于日常生活的旗袍日渐出现于当代

大众生活的视野之中,但旗袍内在的真实本质与独特内涵往往被误读,成为了日

常“仪式化”且与日常“疏离化”的一种着装,旗袍文化内涵在当代语境中的“脱

域”限制了大众对旗袍服饰文化遗产文化性、精神性与内涵性的解读与体验,旗

袍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面临困境。而文化活动作为当下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

开发的重要途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展示空间与具身体验媒介,让大众邂

逅非遗文化,促进“身上非遗”回归个体日常生活。但文化活动如何促发非遗文

化的“活态化”传承,是以何种内容与方式建构与传递非遗文化内涵,并调试活

动参与者对非物质遗产的文化认知过程,在学界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本文将慧

霞旗袍以传承旗袍服饰文化而举办的文化沙龙活动作为研究案例,基于社会世界

(Social Worlds)理论框架,通过对 22 位亲身参与旗袍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进行深

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以阐释主义范式解构文化沙龙活动所形成的社会世界,创

新性地从个体自我认知转变与文化认同生成层面,剖析不同类型参与者在文化活

动中的交互、破壁与黏合过程,旨在揭示文化活动重塑个体对非遗文化认知的心

理机制,阐释活动促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个体参与者所能发挥的功能性价值与意

义。研究发现:(1)旗袍文化沙龙活动,通过物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充分交叠构

建了一个社会世界,该社会世界是将日常生活美学融于物理空间,以隐性的文化

空间和氛围重构参与者的具身审美体验。(2)旗袍文化沙龙活动参与者是由陌生

第12页

人、游客、常客、内部人四类人构成。不同参与者对由活动促发的非遗日常化的

认知和行为,存在浅层与深层的表现差异。(3)文化活动促进旗袍非遗文化传承

日常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从建立参与者认知穿着旗袍与日常生活的连接,到推进

参与者穿着旗袍行为的“日常化”,再到旗袍文化内涵转化的“价值化”。(4)旗

袍非遗文化的“ 价值化”源于参与者对自我身份和旗袍文化的认同,在引发社

会世界产生诸多子世界(活动)的同时,不断形成对旗袍精神文化理念的延伸与

渗透。本研究对如何丰富与创新非遗文化活动参与者的感知体验提供策略参考,

且对如何通过各类文化活动有效构建和诠释非遗在当代语境中的文化价值和生

存潜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活动,社会世界,旗袍,日常化传承

第13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虚拟流动中的地方体验:基于“精神重庆人”现象的研究

吴传龙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摘要:“精神某地人”是当代青年群体用以表达对籍贯地与常住地之外的某地认

同与喜爱时使用的地方身份标签。“精神某地人”通过赛博空间时刻关注并体验

着特定地方,并在赛博空间中积极地表达对该地的至爱情感,塑造出互联网时代

的新型人地关系。事实上,随着现代人与特定地方的相遇越来越多地发生在赛博

空间中,虚拟流动逐渐成为地方体验的重要方式。然而,现有研究基本关注的焦

点仍是现实流动中的地方体验,少数提及虚拟流动的研究也只是将其视为现实流

动中地方体验质量的影响要素,尚未单独考察虚拟流动中地方体验的过程及效果,

由此难以揭示虚拟流动中地方体验的丰富社会文化意涵,也无法为目前赛博空间

的新型人地关系治理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基于对 30 位“精神重庆人”的深度

访谈,本文探索了青年群体在虚拟流动中的地方体验过程及效果。研究发现:(1)

“精神重庆人”因所喜爱的流行文化中带有强烈的重庆地方印记而激发了对重庆

的旅游欲望;(2)赛博空间中有关重庆的媒介产品与社群网络使“云旅游”成为

常态,“精神重庆人”得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虚拟流动对重庆进行高质量的地方

体验;(3)地方体验中不断积累与升级的想象快乐驱动了“精神重庆人”对重庆

地方依恋的形成,这种媒介化的地方依恋展现了当代青年与特定地方之间的存在

主义联结,同样具备熟悉感、归属感、认同感、依赖感、根深蒂固感的特征。由

此,本文揭示了虚拟流动作为重要地方体验方式的理论价值,强调了想象快乐在

地方体验中的重要作用,扩展了现有研究关于地方依恋形成机理的理解。

关键词:地方依恋;虚拟流动;想象快乐主义;媒介融合;云旅游;媒介地理学

第14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艺术与地方: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内容创作和意义生产

洪雨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摘要:艺术正以多种实践方式参与到我国乡村发展热潮中,在助推乡村振兴的同

时,也引致了乡村地方的社会空间重构。已有研究充分探讨了艺术实践引致的乡

村重构现象,并强调乡村景观的艺术化生产在其中的核心作用。然而,鲜有研究

对乡村景观的艺术化生产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导致艺术参与乡村发展实践中

艺术与地方可能的积极互动关系未能得到有效揭示,有关艺术参与乡村的去地方

化负面批判也难以得到正面回应。基于对大地艺术节这种艺术参与乡村发展新实

践方式的跟踪观察,本文借助佛山南海大地艺术节案例重新审视了艺术参与乡村

发展实践中艺术与地方的互动关系,深入剖析了乡村地方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体

验过程中的生产与再生产。研究发现:(1)艺术作品的在地化创作基于艺术家主

要的灵感来源和艺术作品的地方根植性主要呈现出四种不同层次的地方意义,体

现了艺术家对地方“回应-创意-追寻-发展”的不同表达。(2)南海大地艺术节中

艺术与地方的互动、联系过程是双向的,在地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对地方再现

的简单表达,也是对地方意义的重构和创造,能够进一步影响和塑造地方文化,

让艺术逐渐成为地方的一部分。(3)在大地艺术节的环境下,艺术参与构建地方

意义的过程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在地体验和互动。政府、游客和居民在艺术节中感

受到历史、当下和未来的交织,体现了艺术对地方不同阶段的叙事以及地方与超

地方的表达。研究旨在得到艺术在地化创作过程的学理性理解,借此回应艺术与

地方、乡村艺术节、地方意义生产中艺术创作视角缺失的问题。同时,在实践层

面上,研究通过探讨艺术作品中丰富意涵的构成内容与形成逻辑,对有效实施艺

术乡村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艺术节;地方意义;艺术家;艺术创作;乡村振兴

第15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与物质共生演进:佛山剪纸非遗工艺的生产实践与可持续发

吴悦芳 1,徐红罡 2

1.佛山职业技术学院;2.中山大学

摘要:当代西方国家机械化批量生产的衰落使小规模、精细的手工制造重新涌现,

传统工艺的复兴成为一种网络化的社会、文化、政治集体实践,涌现广泛的研究

话题。从地理学的视角,传统工艺是一种扎根的、社会的、地理的活动,人们在

制造的活动中通过与物质的联系认知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手工和工艺的制造

实践和文化日益多元化,产出更多可能性。与大规模生产或创意阶层推动的创意

产业对非物质性的知识、信息技术和信息流动要素的关注不同,物质被放置于传

统工艺研究的中心。西方地理学者不仅确认复杂的手工实践的发展潜力,还对物

质生产中的技能实践、劳动、记忆、生产、体验进行深入探讨,倾向认为工艺的

制造是一种具有活力的物质性对话,根植于人类日常生活的传统工艺并非单纯的

文化要素,而是与物质世界、自然世界互动的结果与产物,工艺、技艺和制造活

动为城市带来的新的精神性、时间性和空间性。认识物质并聚焦物质背后的时间

和空间演化、嵌入在物质系统中的多元社会关系,以及研究物质本身的变化,是

研究工艺制造和传承中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在非遗重回日常生活等倡议大量涌

现的背景下,工艺美术和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重要话题。然

而中国语境下的传统工艺研究仍然对工艺、创意和制造者场景,以及物质、地方、

劳动、意义等关键要素之间的交错关系缺乏深入解析,人类劳动与实体材料的相

互转化并未与物质循环、匠人技艺、生产组织、产品演化等效果相互联系,工艺

传承的时空演进和可持续性的内在机制仍有待解释。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地方民俗活动及手工业、商业发展而来的一种民

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及南海区的部分乡镇。佛山剪纸在 2006 年进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以广东剪纸、山西剪纸为代表的

第16页

中国剪纸正式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佛山剪纸的

工艺形式、应用场景、符号意义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剪纸本身的物质利用与物

质特性作为生产中最具有能动性的部分,在剪纸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中产生重要影

响。本研究借鉴 ANT 方法,以佛山剪纸传统工艺为研究对象,跟进传统工艺制

造中的物质以及劳动过程、工艺技术、生产组织、传承结果与物质性的相互塑造,

解构制造和传承中的非稳定性和非对称性,凸显非人类主体在扩大这种非平等关

系中的效应。通过解析工艺的制造和传承过程,解析影响工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机制,为推动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物质性;行动者网络;非遗;佛山;剪纸

第17页

36.数字媒介与地方创新创意

主场外交活动何以激活地方文化?基于数字记忆视角的实

证探索

翟雪婷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摘要:国家(政治)活动是会展与活动(Events)研究的重要构成。其中,主场

外交是指在一国(境)内开展的,由东道主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并能对维护和拓

展该国国家利益发挥积极影响的各类重要双边或多边外交活动,包括领导人会晤、

峰会等形式。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主场外交”这一重要概念,

我国主场外交活动数量不断增加,且主题内容更趋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等诸多领域。除政治和经济功能外,主场外交活动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国家

形象的展示与对外传播,尤其是对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例如,2001

年在上海召开的 APEC 会议,穿着红色或蓝色“新唐装”的与会首脑们吸引了世

界目光,引领了唐装服饰潮流。2016 年 G20 杭州峰会欢迎晚会,实现了“西湖

风光、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和深厚底蕴。现有关于主场外交活动的研究主要以传播学、政治学和国际

关系学为主,虽对主场外交的国家形象和文化传播展开了学术探讨,但以阐释性

研究为主,且聚焦于对外传播,尚未从地方和活动的视角,揭示主场外交活动对

地方文化的激活、传播与认同的影响机理。基于此,本研究在社会世界(social

world)和数字记忆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人—地方—文化”的理论框架和逻辑

视角,以 2001 年上海 APEC 会议、2016 年 G20 杭州峰会和 2023 年马克龙到访

广州这三起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主场外交活动为例,探讨主场外交活动激活地

方文化传播的发生过程机理。基于对微信、微博和抖音的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的文

本和视频分析,研究初步发现:①地方传统文化元素是主场外交活动场景策划和

媒介传播的核心构成要素,并在地方文化风物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转译中形成中式

审美传播。②主场外交活动中的地方和文化元素的大众传播力高于政治和经济议

第18页

题。以马克龙到访广州为例,“高山流水”“松园”等岭南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元

素的微信指数高于“政治”“经济”议题。③在公众主动的文化知识搜寻和中式

审美认同的过程中,实现由短时活动传播到长期文化符号记忆的转化。本研究对

主场外交活动的文化传播和数字记忆的探讨,将深入对会展活动的文化杠杆效应

的理论探讨,并为活动传播与地方文化创新提供实践启示

关键词:主场外交、地方文化、媒介传播、数字记忆

第19页

37.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文旅创新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何以赋能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来自

“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刘贤明,刘佳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以数字赋能驱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是培育旅游经济增长强劲

动能的必然选择与实践需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这一过程的数字底座与

关键抓手,其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尚未在学术上得到系统性梳理,且缺乏基于

地级市尺度的精准刻画和经验证据。本文借助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基于 2003~2019 年中国 279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样本,综合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

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外生冲击和空间溢出视域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

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

进了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该结果通过匹配双重差分法、工具变量法、安慰剂检验、

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2)优化数字发展环境、激发旅游市场

活力、提高技术创新支持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因区域创新吸收能力差异而

存在马太效应,表现为对区域发达程度、城市发展线级、旅游资源禀赋具有比较

优势的城市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进而释放“数字红利”。(4)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的外部性,不仅促进了本地城市旅游经济的

发展,而且还依托促进要素流动而产生“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进一步通过

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本研究系统揭示了数字基础设施

建设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结论对于地方政府和旅游业更好地理

解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的旅游经济发展的数字赋能机制和制定策略具有

重要价值。

关键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宽带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准自然

实验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