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见西迁——西迁馆藏品背后的故事主题展

发布时间:2021-12-2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如见西迁——西迁馆藏品背后的故事主题展

校主任。1940 年 9 月,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厂长王端骧为学校在小龙坎准备了空置的厂房、职工宿舍大小 60 间作为临时办学用房,11 月初,国立交通大学分校正式在重庆开学上课。1941 年 7 月,吴保丰接命担任交大重庆分校主任。由于小龙坎校区为临时租借,面积较小难应学校扩建发展所需,吴保丰上任不久就筹划在离市区 20 公里、嘉陵江畔的九龙坡建造交大分校校舍,1942 年 8 月交大重庆分校改为“交通大学本部”,10 月师生就全部迁到九龙坡,在不到三年时间,形成海陆空皆备,兼具管理的办学体系,既服务了战时需要,也着眼于战后发展。同其他内迁院校一样,国难期间的交大校舍简陋,图书仪器稀缺,生活艰苦。师生们凭着坚忍不拔、共赴国难的意志,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在青山土坡上造就出民族的一批精英。至 1944 年 12 月 11 日重庆的交大师生中有在校学生 1340 人,教职员 222 人,规模已经超过留守上海的交通大学师生人数。1945 年 6 月 30 日,吴保丰为国立交通大学校长。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 年教育部决定在重庆的国立交通大学复员回沪,结束在重庆办学 5 年时光,1946 年底在... [收起]
[展开]
如见西迁——西迁馆藏品背后的故事主题展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策划:

吕 青

统筹:

史瑞琼 杨澜涛

执行:

赵 磊

文案:

康雨晴 秦 鼎 邢夏菡 慕倩茜 赵 磊

策划:吕 青

统筹:史瑞琼 杨澜涛

执行:赵 磊

文案:康雨晴 秦 鼎 邢夏菡 慕倩茜 赵 磊

第3页

二〇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西迁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第一批伟大精神。为更好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交大西迁博物馆在开

馆三周年之际,特推出“如见西迁——西迁馆藏品背后的故事”主题展。

本展览以西迁博物馆馆藏为主线,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故事,通过“图

文 + 音视频”的形式,将文字阅读和扫码收听、观看音视频等相结合,

生动展现主题内容;以“溯源、西迁、致远”三部分为切入点着重展开,

铺陈出学校百廿年来留存藏品背后的故事。件件馆藏无不诉说着交

大西迁人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和爱国奋斗的实际行动。

本次展览共选三十件展品,分别从“寻根溯源 百廿追忆”“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开拓创新 筑梦未来”三个章节向参观者生动描绘了展品背

后的故事,使参观者沉浸感悟西迁人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服务

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动人细节,集中呈现出西迁人听党指挥跟

党走,始终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前 言

第6页

说起交大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 1896 年。当时,

面对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现状,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

亡图存的道路,其中洋务运动的中坚人物盛宣怀主张要通

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强国人才以实现民族自强。

1896 年,盛宣怀卸任天津海关道,担任位于上海的铁路总

公司督办,是年 10 月 31 日,他向光绪帝上奏《条陈自强大

计折》,提出“练兵、理财、育才”为国家自强之根本,这

份奏折内的附折《请设学堂片》即为他的育才具体措施,

《请设学堂片》

展品一:

第一 寻根溯源 百廿追忆

部分

第7页

文中首次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了创建南洋公学的设想。盛宣

怀在《请设学堂片》中指出,当时政府开设的新式学堂并

不能为国家培养出急需的人才,如:“同文之馆培植不为不

殷,随使之员阅历不为不广,然犹不免有乏才之叹者,何

欤?毋亦孔孟义理之学未植其本,中外政法之故未通其大,

虽娴熟其语言文字,仅同于小道可观而不足以致远也。”他

期望南洋公学能“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与他在 1895 年创

建的北洋西学学堂(现天津大学前身)一样,建成现代大学。

此份附奏还对南洋公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办学经

费及毕业出路等做了详细规划。其中还特别注重学生德行

的培养:“孔门以德行为首,科西学以修身为根本,必先贞

固乃为干事之材……保送之人,必以志操坚卓、器识深稳

为指归”。读完《请设学堂片》,清晰可见晚清政府对新式

人才的需求之急迫,更可真切感受到盛公创办新学之坚定、

考虑之周远。

扫描二维码,输入数字 003

即可收听更多内容

盛宣怀雕像

第8页

在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初创时期南洋公学留下了两份章程。

这两份《南洋公学章程》名称相同,内容却各有侧重。其中,

较早的一份诞生于 1897 年 10 月,由南洋公学首位总理(校

长)何嗣焜手书,并张贴到校内显眼之处供众人悉知。其

内容共分 15 章,对南洋公学内部管理的各类负责人、管理人、

《南洋公学章程》

展品二:

第一

部分 寻根溯源 百廿追忆

第9页

办事人、教习的职责,课堂、卧室、整洁、休假、休息等

纪律和相见仪节、程功和督过办法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何嗣焜在这份章程中确定公学的学习内容要中西并举,他

在考察完盛宣怀于 1895 年创办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认

为南洋公学应该像北洋学堂那样教授西学、西艺,但必须

厚植根柢,扎实打好中课(指中国文学、历史等)基础。

这个意见被盛宣怀采纳。

另一份《南洋公学章程》则是在 1898 年 6 月,由盛宣怀呈

奏清廷的“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情形折”中的附奏,7 月光

绪皇帝在《章程》上朱批“览”字。通篇阐明了创建南洋公

学的宗旨、目标以及办学模式。

从两份《南洋公学章程》中可以看出,在晚清时期创办一

所既要得到政府承认、又能培养出国家急需新式人才大学

之艰难。更难能可贵的是,百余年前,先贤们创办新式大

学时兼容并包的思想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自信,在今天仍

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10页

第一

部分 寻根溯源 百廿追忆

校徽

展品三:

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徽最早可追溯到 1904 年,

当年的毕业纪念册封面上印有学校校徽的雏

形。此图案是由四部分构成,最外面的轮廓是

盾型,中间部分则是由铁轨、钎子以及螺栓组

成。这三个元素体现了铁路运输,进而体现了

学校的办学特色。

史料《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概览》(1914

年 ) 封面上印有学校校徽,此校徽的外轮廓是

圆形,围绕着校徽内部一圈英文文字译为政府

技术研究所,下面英文文字为中国上海。中心

图案则是盾形外轮廓。盾形的内部是三个拉丁

文单词,译为勤奋、爱和国家。由此可见,那

一时代的学生勤奋、好学以及拳拳爱国之心。

1904 年毕业纪念册

封面上校徽雏形

1914 年 -1925 年

期间出现的外文版校徽

第11页

1926 年交通大学官方发布文件确认了正式校

徽,当时也正值交通大学三十周年校庆,这一

年学校也成功举办了国内首次工业展览会。该

版校徽采用当年在校生徐震池以及刚毕业学生

杨恒的作品,并终将两人的设计稿合二为一,

请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兼监理工程师杨培、机

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杜光祖加以修改而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末期间,铁

道部交通大学校训专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了一枚新的交大校徽,此校徽的外轮廓依旧为

圆形,圆形里面的文字主题改成了交通大学,

英文为“CHIAO-TUNG UNIVERSITY”;最中间

为篆刻阴文“精勤、敦笃、果毅、忠恕”八个字,

即当年交大校训。校训外用一个包裹着滚珠和

齿轮的轴承围绕着。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交通大学又改回

1926 年时颁布的校徽。此校徽只是在细节上有

了微小的调整,将“南洋大学”改为“交通大学”,

英文改为“CHIAO TUNG UNIVRERSITY”。

1926 年 1 月

学校正式公布的校徽

二十世纪 20 年代后期—40 年代

之间出现的校徽

第12页

新中国成立后,我校曾有多年采用纯文字校徽。

但是师生校友还是钟情于传统校徽,老校徽在

校内外被广泛应用,成为学校的重要标志。不

过在使用过程中却出现了多个版本,齿轮数以

及内部图形均不统一。 为统一规范,学校于

1996 年百年校庆前夕,专门发布西安交通大学

《视觉形象识别标准手册(试行)》,对校徽

图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和美工处理。规范后的校

徽分为 18 齿和 24 齿 2 种图形标准;在校徽图

形直径 60 厘米以上的应用中,使用 60 齿的图

形标准。

2010 年,学校再次规范校徽标准,其中心为

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

程教育工读并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 1896

四字,表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砧外为齿轮,共

24 齿,寓意一年 24 节气、一日 24 小时,象

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外框像车轮,皆寓工

程与交通之意。外框内环绕着中英文校名,中

文“交通大学”在上方自右至左、英文在下方为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西安交通大学校徽

第13页

第一

部分 寻根溯源 百廿追忆

中共交大支部成立时的党员简况表

展品四:

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该时期,上海的青年学

生是民主革命的重要政治力量。陈独秀、恽代英等党的早

期领导人均有在交大(时称南洋大学)演讲活动的历史记

载。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挥党在学生中的组织作

用和影响力。我校电机科学生顾谷宜、张永和便是在校学

生中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纲领的进步学生。

第14页

1925 年初,中共上海徐家汇支部成立。顾谷宜、张永和先

后成为支部成员,负责组织和领导我校的学生运动。“五卅”

惨案发生后,交大学生在共产党和学生组织的领导下,积

极参加示威游行运动。在运动中,越来越多的进步学生认

识到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救中国。他们积极向党组

织靠拢,主动寻求共产主义真理,坚定革命信仰与理想。

与此同时,交大以其自身的重要地位和爱国爱校的优良传

统,成为中共上海党组织重点活动和组织发展的对象。

经过“五卅运动”腥风血雨的考验,交大的党团员力量得到

发展,于 1925 年底独立建成中国共产党支部和共产主义青

年团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张永和。1925 年秋,陆定

一在同学张永和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

年底,交大共有共产党员 8 人:张永和、陆定一、周赞明、

费振东、竺延璋(祝百英)、陈育生、夏清琪(夏采曦)、

周志初。陆定一由党组织安排担任首任团支部书记。

第15页

第一

部分 寻根溯源 百廿追忆

“交大学运”印章

展品五:

展品“交大学运”印章展出在西迁馆一层的“烽火岁月的奋进”

部分的展柜当中,它也见证了交大学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旗帜,积极投身革命洪流的

爱国热忱。

1919 年北洋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使国家主

权进一步被列强瓜分。值此危局,北京青年学生首先揭竿

而起,广大群众、市民及工商业者纷纷罢工、游行响应。

第16页

五四运动的洪流以迅猛之势发展到了上海,交大学子也毅

然加入其中,召开了全校学生大会,并与其他高校学生一起,

上街游行、演说,以此来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1919 年 5 月 11 日,上海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以领导全市

各校学生的爱国运动。同时,交大学生组织成立南洋公学

学生分会,并率先加入上海学联。这是学校第一个学生会,

负责组织本校学生参加校内外社会活动,成为五四期间活

跃在学生爱国运动中的一支骨干力量。5 月 26 日,上海学

联组织沪上中等以上 52 所学校,约 25000 名学生在公共体

育场举行总罢课宣誓典礼,交大学生积极响应,从罢课之

日起一直持续到暑假。

1919 年 7 月,交大学生创办了南洋义务学校,为广大工农

群众讲授宣传爱国思想和输灌常识,目的是为了用先进的

1919 年五四运动中,南洋公

学的学生游行队伍

第17页

思想和知识来武装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头脑,力图通过团

结工农群众来共同反对专制、反对压迫。南洋义务学校以

上海劳工为教育对象,自成立起不断发展壮大,是响应上

海学联创办义校中最早、最好、最持久的一所。

在新文化运动中,交大学生不仅笃定“工业救国”的信念,

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

和家国情怀。

1921 年南洋义务学校师生合影

第18页

交通大学在建校的一百二十余年当中,曾经历过两次西迁,

我们所熟知的是交大第两次西迁——从上海来到西安,而

第一次则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1937 年 7 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京、上海不久沦陷。

交大置身危局,搬入租界,勉强维持办学。

考虑到战事及国家所需,教育部决定在重庆创办交大分校,

并请正在重庆工作的交大原化工系主任徐名材教授出任分

第一

部分 寻根溯源 百廿追忆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九龙坡校舍图

展品六: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九龙坡校舍

第19页

校主任。1940 年 9 月,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厂长王端骧为学校

在小龙坎准备了空置的厂房、职工宿舍大小 60 间作为临时办

学用房,11 月初,国立交通大学分校正式在重庆开学上课。

1941 年 7 月,吴保丰接命担任交大重庆分校主任。由于小龙

坎校区为临时租借,面积较小难应学校扩建发展所需,吴保

丰上任不久就筹划在离市区 20 公里、嘉陵江畔的九龙坡建

造交大分校校舍,1942 年 8 月交大重庆分校改为“交通大学

本部”,10 月师生就全部迁到九龙坡,在不到三年时间,形

成海陆空皆备,兼具管理的办学体系,既服务了战时需要,

也着眼于战后发展。同其他内迁院校一样,国难期间的交大

校舍简陋,图书仪器稀缺,生活艰苦。师生们凭着坚忍不拔、

共赴国难的意志,因陋就简,创造条件,在青山土坡上造

就出民族的一批精英。至 1944 年 12 月 11 日重庆的交大师生

中有在校学生 1340 人,教职员 222 人,规模已经超过留守

上海的交通大学师生人数。1945 年 6 月 30 日,吴保丰为国

立交通大学校长。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 年教育部决定在

重庆的国立交通大学复员回沪,结束在重庆办学 5 年时光,

1946 年底在校学生已达 2769 人。

扫描二维码,输入数字 020

即可收听更多内容

第20页

第一

部分 寻根溯源 百廿追忆

“护校运动”照片

展品七: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以后,经济危机日趋严重,教育事业

也遭到严重破坏。1946 年秋,迫于内战压力,国民政府

教育部压缩教育经费,还下令取消交大航海、轮机二科,

1947 年初又作出不准设立前已批准的水利、纺织、化工三

个系,由此引发了学校历史上最为声势浩大的护校运动。

1947 年 5 月 13 日,在交大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近 3000

第21页

名学生冲破层层阻拦,决定自驾火车奔赴南京请愿抗议。

学生们到达火车站后,有秩序地列队进入候车大厅,但此

时的车站接到命令不卖票,站内无一列火车。没有火车,

怎么赴京请愿?护校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商量后,决定组织

几个小组,沿各条路轨分头寻找机车和车皮。在铁路员工

帮助下,学生们终于找到了机车和车皮,机械系、航空系

几名学生开动火车驶进月台,广大学生一片欢呼。然而,

政府为了阻止学生们的抗议行为下令拆除沿路铁轨,土木

系学生随即组成抢修队重新铺设铁轨,列车才得以继续前

进。教育部长和上海军政当局被同学们的勇敢与智慧折服,

答应学科续办并批准了学校经费。

护校运动是交大师生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英勇斗争,

也是国民党统治区内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

大乃至全国爱国民主学生运动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扫描二维码,输入数字 022

即可收听更多内容

扫描二维码

即可观看相关视频

第22页

彭康,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交通大

学西迁的领导者。青年时期,彭康曾留学日本,考入著名的京

都帝国大学哲学系,主动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步确立

了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1927 年秋,他毅然回国加入创造社,

192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党在宣传和教育战线上的重

要领导职务。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彭康奋笔疾书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不到两年时间,留下了《前奏曲》《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新

社会之哲学的基础》《费尔巴哈论》等经典著作。在这些论著中,

第一

部分 寻根溯源 百廿追忆

彭康翻译的《费尔巴哈论》

展品八:

第23页

扫描二维码,输入数字 024

即可收听更多内容

他向社会呼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我的

希望是“引起多数的学者来努力从事和继续这个工作,以建设

中国特殊状态下的积极的思想——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一再

强调“哲学的任务是变更世界”。

在交大西迁博物馆彭康介绍展区有一件展馆之宝,那就是 1929

年由彭康在创造社期间,根据德文版翻译出版的《费尔巴哈论》,

即恩格斯 1886 年所著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终结》,这在当时国内尚属首次。书中还附有另外几篇马克思

主义经典著作,如恩格斯的《史的唯物论》、马克思的《法兰

西唯物论史》、恩格斯的《马克思的唯物论及辩证法》,是在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较为完备的一个译本。 彭康校长与青年教师座谈

第26页

1955 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交大内

迁西安。4 月中旬,基建科科长王则

茂和总务长任梦林两位老师去北京高

教部刘皑风副部长处接受新校址的筹

建任务。随后即携带高教部致陕西省

人民政府关于按照 12000 名学生规模

筹建交通大学的公函,前来西安察看

选择校址。西安市城市建设规划局详

细介绍了西安市的建设规划,并派专

人陪同他们到市郊 5 处可供选择的地

方实地考察。考察后,两位老师根据

行前彭康校长指示的精神,向彭校长

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提出初步意见。

5 月初,彭康校长由沪赴京开会,会

后即转赴西安亲自视察了解情况。同

时彭校长电邀学校资历深、学识渊博、

德高望重的 5 位大教授:副教务长朱

物华、电机系主任钟兆琳、机械系主

任周志宏、运输起重系主任程孝刚和

动力系主任朱麟五,来西安共商选址

大计。5 位教授在交大很具权威性和

踏勘寻址图

展品九

1955 年 5 月 10 日彭康(左 4)率领朱物华(左 1)、朱麟五(左 2)、

任梦林(左 3)、周志宏(左五)、钟兆琳(左 6)、王则茂(左 7)勘察校址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第27页

扫描二维码,输入数字 029

即可收听更多内容

代表性,当中朱物华、周志宏、程孝

刚 3 位教授于 1955 年当选中国科学

院技术科学部第一批学部委员。5 月

10 日左右,5 位教授抵达西安。次日,

在彭校长率领下,一行 8 人前往东郊

察看新校址。大家乘车到南廓门,下

车后步行向东。当时咸宁路路面尚未

修建,是一条跑大车的土路,从这条

大路向麦田中斜插一条小路,向东南

蜿蜒,老师们即从这条小路踏上尚未

开发的新交大。

参与了踏勘选址的老教授回忆道,那

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南望天际一

抹微云,终南山隐约可见,大地上良

田千顷,麦浪轻翻,一望无垠,呈现

八百里秦川的一派祥和景象,令人心

旷神怡。老教授们指点江山,兴高采

烈,尤其钟兆琳教授更是谈笑风生。

对比局促拥挤的徐家汇,如此开阔的

平原沃野使大家都很满意。特别是当

得知脚下这片土地对面是即将兴建的

西安市最大的公园——兴庆宫公园,

南望青龙寺故址,西距城区 1.5 公里,

东临规划中的环城大道,大家一致点

头赞扬,认为这是块建校的好地方。

就这样,彭康校长当即拍板,交大的

新校址定了下来,成为了我们如今学

习生活的西安交通大学。

第28页

西北参观团合影

展品十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陕西省省长赵寿山(三排左起第四人)与交大西北参观团合影

1955 年 4 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向全校师生

员工正式公布后,产生了热烈反响。

师生们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的同

时,也表达了一些担忧。大家常年生

活在上海,并不了解西北地区的情况,

学校为消除广大师生思想上的各种疑

虑,更好的开展后续宣传动员工作,

于 1956 年 1 月从全校师生员工中推

选 33 名代表组成西北参观团,由苏

庄副校长担任团长,一行人率先奔赴

西北地区进行考察。

参观团先后到徐州、洛阳、宝鸡、兰

州、西安、郑州等地参观,当然重中

之重是考察新校址所在地——西安

市。参观团到达西安后受到当地党政

领导和广大人民的热情接待和欢迎,

各有关部门的领导也都亲自给参观团

介绍当时西安市各个方面的建设情况

第29页

以及长远发展规划。时任陕西省长赵

寿山专门接待了参观团的同志,表示

将对交大西迁工作全力支持,并对交

大内迁后提出了很多殷切期望。

通过半个月左右的参观访问,参观团

的同志都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改变原先对西北地区看法上的一些片

面性和局限性,特别是对交大迁校的

必要性和正确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

识,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交大内迁后责

任的重大。2 月 9 日考察团返回上海

后,向全校师生详细介绍了此行的所

见所闻,也转达了陕西省、西安市各

级领导对于交大迁校的欢迎与支持。

全体师生听了参观团的介绍之后备

受鼓舞,决心要以愉快的心情迎接迁

校工作,力争第一批来西安新校址报

到。

扫描二维码,输入数字 030

即可收听更多内容

第30页

1955 年,党中央作出决定交通大学迁

往西安。不久,彭康校长在校务委员

会、党委会上传达了高教部关于迁校

的决定。迁校的消息在校园传开后,

一些同学刚开始对到西安去还有些不

理解,在思想上存在一些顾虑,认为

西安条件没有上海好,气候也不太适

应,饮食习惯也不同等等。5 月 26 日,

彭康校长在全校做关于迁校的报告会

后,大家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认

识到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是不会自己

到来的,必须要经过奋斗和艰苦的劳

动才能得来。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建设

者,必须积极投入到建设中去。一时

的困难终究会过去,美好的生活最终

也会到来。大家坚决地支持学校的迁

校决定,保证怀着愉悦的心情积极迁

到西安去。

1956 年 3 月 4 日,电制 53 班学生率

先提出在校园中开展象征性“跑西安”

的活动,来表达对学校迁校工作的热

情支持和坚定决心。这项倡议提出后,

立即得到学校各年级的积极响应,连

留在上海的造船系各班级也在“送伙

伴上西安”的口号下参加了这次活动。

发电 52 班的同学在加入活动的第一

天,就有好几个同学跑过了 1 千米。

活动的发起者,电制 53 班的同学一

周时间下来共计跑了 150 千米。同学

“上海 - 西安象征性接力跑”照片

展品十一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上海 - 西安象征性接力跑”照片

第31页

扫描二维码

即可观看相关视频

们热情高涨,每天清晨和下午甚至晚

自修后都会有很多同学在操场上奔跑

着,甚是热闹。按照当时的铁路里程

计算,上海到西安约 1500 余公里,

平均每人要跑近 50 公里,需坚持不

懈,不能放松。很多教工和同学起初

跑起来会觉得有些吃力,觉得很累,

天天跑容易疲惫,很不习惯。但是日

子久了,天天跑,路程也越跑越长,

养成了习惯,反倒觉得轻松了许多,

有时日不跑还反倒觉得少了些什么。

6 月 6 日,参加“象征性接力跑”活动

的 72 个班级中,已有 41 个班级到达

“终点”,完成班数超过一半,累计总

路程 80455 千米,这相当于绕地球

赤道跑了两圈。

其余班级也在暑假前顺利结束了活

动。电制 54 班、机制 56 班一年级全

体同学表示坚决服从学校迁校安排,

全班同学按要求按时完成迁往西安的

工作。师生对迁校工作的支持和表

态,为学校迁校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

了良好基础。

第32页

西迁乘车证

展品十二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这是一张普通的乘车证,整体为粉红

色。正面左上角印有一组图案:一座

座高楼拔地而起,书桌上摆放着书、

笔墨和盛开的鲜花,象征着崭新的校

园环境优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前程

似锦。右下角的图案是晴空万里、蓝

天白云、银鹰翱翔,一列满载交大师

生的火车飞驰电掣,穿行在祖国的壮

美山川之中。票面的中间,上部“乘

车证”三个大字赫然醒目,上方印有“向

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下

方印有卧铺号码、车次与日期信息,

并盖有“交通大学招生工作组华东区”

大印。背面是乘车注意事项,一共四

条。证件虽然朴实无华、简洁明了,

却承载着交大人那段如火如荼的激情

第33页

岁月,见证了他们“胸怀大局、无私

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

精神。

乘车证上的“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

北”10 个字成为交大西迁人的庄严承

诺。60 多年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他们不忘初心,发扬“西迁精神”,砥

砺前行,奋力书写光辉灿烂的发展新

篇章,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异的

答卷。

扫描二维码

即可观看相关视频

第34页

金精教授全家福

展品十三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1957 年金精教授举家西迁合影(后左 1 高景孟、后左 2 金精)

金精教授,生于 1922 年,辽宁海城

人,幼时遭逢抗战,一路从东北流亡

西北,只得求学于政府资助、管吃管

住的难民学校,因而金精从小便深知

唯有上学才能有饭吃,唯有念好书才

能改变中国处处受帝国主义欺辱的现

状,在高考后更是决心走工业救国的

道路,故而报考了当时因抗战内迁重

庆的交通大学机械系。

抗战结束后,1946 年金精跟随学校

返回上海并于同年毕业。毕业后,金

精选择留校任教,辅导工程画课程。

50 年代初,金精携夫人高景孟老师

前往哈工大读研,这一时期,金精教

授开始接触刀具学这一领域,并在毕

业后结合苏联资料、中国经验为交大

机械系编写《刀具制造工艺学》教材,

后成为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四年

第35页

级专业教材。

1955 年中央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内

迁西安。1957 年春,西安部分幼儿

园任务相当艰巨,学校便把高景孟老

师调来西安,负责交大西安部分幼儿

园的管理工作。当时高老师的三女儿

还不满周岁,高老师就忍下心给孩子

断掉奶水,独自一人带着六岁的大女

儿来到西安,二女儿和小女儿就留在

家里,由金老师和奶奶照顾。后来,

因为机械系教学工作的需要,金精老

师要提前到西安。暑假期间,高老师

回上海把全家老小都接到西安,包括

金精老师的奶奶、岳父和岳母。

西迁中金精教授的奶奶跟年轻一辈一

起过来了,她那时 85 岁,生活上却

也能适应。金精老师家过去一直过着

穷苦的日子,对物质生活没什么大的

要求。西迁时,金精曾征求奶奶的意

见,要不要留在上海,家里面上海也

有亲人。奶奶却说:“哪的黄土不埋人!

人是宝,人是活宝!”也毅然和金精

教授一起西迁,一起在西北扎根。

金精教授曾提到交大的诸多特点之一

就是革命传统浓厚,新中国成立后最

集中的体现就是响应党中央号召西

迁。西迁时,金精教授还不是党员,

在一大批中青年党员和团员的带动

下,以金精教授为代表的一般的青年

教师都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听党指挥

跟党走,义无反顾地扎根西北,创

业奉献。在金精教授看来,西迁就是

胸怀大局,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身的精

神,祖国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

哪里,没有任何条件,党的一声号令,

我们就立刻行动。

第36页

2019 年 10 月 29 日,一辆车头印有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标志的前

进 1956 火车模型由西迁老教授屠善

洁老师及家人捐赠给了交大西迁博物

馆。该机车模型是由屠善洁老师的外

孙姜忆帆制作,是在考证了大量文献

资料以及走访了全国近百家还在使用

蒸汽机车进行生产任务的厂矿企业及

地方铁路后,结合制作者多年学习经

验,按照 1:35 的比例手工制成,基

本还原了前进 1956 号机车的原貌。

作为交大西迁的亲历者,即使退休

后,屠善洁老师也十分关心交大的发

展。她说:“我在报纸上经常看到中

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新闻,非常关

注,这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大事!”

祖孙三代合影图

“前进 1956”机车模型

展品十四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前进 1956”火车模型在西迁馆展出

第37页

“前进 1956”火车模型简介图

屠善洁老师的女儿程向明老师,曾在

学校物理实验中心及国家级物理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工作,于 2019 年 6 月

退休。外孙姜忆帆在学校基金会工作。

外孙姜忆帆说:“外婆是交大西迁的

亲历者,很关注有关西迁的报道,在

观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交通大学西迁

记录片时,外婆看着电视中,拉着白

烟向远方开行的蒸汽机车时,她很兴

奋。外婆说她们当时都是坐这样的蒸

汽火车从上海来西安的,要坐几十个

小时。从她的言语中,使我深深地感

受到一张乘车证和一个火车头,在过

去,满载着西迁人的理想,而今天,

给外婆带来的是满满的回忆。因为我

会做车模型,外婆提议让我做一个火

车头模型赠送给学校西迁博物馆。”

由于平时工作中经常涉及公益活动及

捐赠,所以外婆的提议,也正是他考

虑了多时的想法。于是,他计划为学

校西迁博物馆,制造一台具有特殊意

义的蒸汽机车模型。这台机车模型经

过 3 个多月的电子图纸绘制、3D 打

印零件、装配和喷漆等数道工序后,

于 2019 年 10 月顺利完成组装。10 月

29 日,屠善洁老师一家三代“交大人”

将小火车模型捐给了西迁馆。

第38页

西迁馆二层的“贯彻决定雷厉风行”版块的

展柜中,静静地安放着一台产于 1908 年的

意大利 Olivetti 打字机。这台已有百年历史

的打字机,它的主人正是我校机械学院的

西迁老教授卢振荣。

2018 年 7 月 27 日,交大西迁教授卢振荣重

返母校,向学校捐赠了打字机、各类证书、

照片等多件珍贵的西迁相关实物。62 年前,

他跟随学校西迁,在西安扎根。

时隔多年,这台打字机仍旧令卢振荣不舍,

忆起父亲送他远行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父子情深,打字机既是离别留念,也是父

亲的一份嘱托,他珍藏了一辈子。

1908 年, 一 批 英 国 组 装 的 意 大 利 品 牌

打 字 机 上 市, 随 后 被 上 海 工 部 局(The

Municipal Council)购入,漂洋过海来到中

国上海。在当时,工部局是上海公共租界

行政管理的执行机构。一位卢姓的英文打

字员曾在这里供职,他就是卢振荣的父亲。

淞沪会战爆发后,工部局解散,上司将他

常用的一台打字机送给了他。卢振荣听父

亲说起过,当时上海外白渡桥上的英文就

是父亲用这台打字机打出来的。

时 至 今 日, 这 台 打 字 机 的 机 身 和 键 盘

依 然 完 好 无 损, 正 面 清 晰 可 见 watson's

typewriters Ltd 与并排的 Olivetti 字样,背

面的产地标识 Italy 一目了然,是一款出自

意大利打字机品牌奥利维蒂的老式打字机。

1951 年,卢振荣考入交通大学机械系,四

年后毕业留校,成为画法几何及制图教研

组的一名教师。1956 年,卢振荣响应国家

英文打字机

展品十五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第39页

号召投身西北,人生轨迹也随之完全改变。

临别前,父亲将打字机送给自己。于父于子,

这台打字机都格外珍贵,卢振荣带着这份

念想,离开故乡,奔赴西安。

在随后的人生岁月中,这台父亲赠予他的打

字机从未离开过他的工作和生活。那些年月,

学校的许多对外信件经由它完成。它也见证

了卢振荣潜心于科研奋斗的扎实脚印。

西迁落定后,卢振荣始终“拼命”学习,上

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他投身计算机绘图研

究,深入耕耘,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奖教学

成果、省级奖教学成果奖励。

上世纪 80 年代,卢振荣以访问学者的身份

出国交流,回国后率先在国内引进 CAD 技

术,推动中国计算机绘图(CG)和计算机

辅助设计(CAD)技术发展,助力相关专业

排名跻身国内各高校前列,所在学院专业也

成为全国 CAD 研究推广重点基地,收获教

学、科研累累硕果。卢振荣教授在工程制图

领域更是享有盛名,学界有“南应北卢”之称。

扫描二维码

即可观看相关视频

1955 年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教研室暨首届毕业同学合影

(第四排右四为卢振荣)

第40页

西迁馆二层的西迁专列展区中,一个斑

驳的棕红色樟木箱子,也是西迁“随行者”

之一。它的主人是我校著名材料科学家姚

熹院士,交通大学西迁的亲历者。姚院士

1957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后留校任

教,同年随校迁往西安。姚熹院士在西迁

精神专题报告会中,曾提到这个箱子:当

时学校为了西迁专门定制的,由学校的总

务科搬迁到西安、而后珍藏多年。

这些随行的物品虽然不会说话,但却向

我们勾勒出一件件西迁途中后勤服务的

故事!考虑到教职工的生活用品繁多,

学校总务科专门到外面工厂定制了这些

樟木箱子。当时一个的价格是 16 元,学

校以成本价卖给教职工。其实不只是樟

木箱子,教职工需要搬运的所有物件儿,

大到家电家具、小到锅碗瓢盆,都由学

校总务科打包组负责统一打包托运,要

求就是西迁物品不能损坏、不能遗失、

不能弄乱,物品运到西安之后,学校专

人接运,直接送到学校宿舍。

搬迁工作分工明确,总务科的每个工作

人员都有明确的任务,有负责打包的、

有负责在上海运送的,有负责在西安接

货的……即便这样,其他的后勤工作总

务科也都争分夺秒地完成了任务:校园

西迁樟木箱

西迁樟木箱

展品十六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第41页

的卫生清洁和环境绿化,办公用品的发

放,采购各种设备设施,商店、食堂等

各种生活场所的规划,水电、锅炉等工

作的管理和联络,都实现了全面落实。

当时的生活条件困苦,电话联系很不方

便,任务非常繁重,交通又不便利,只

能靠总务科的工作人员步行或者骑自行

车来跑东跑西。虽说是迁校,却又不仅

仅是把学校迁来那么简单,为了能让教

职工们更能适应西安的生活,学校可以

说是把一个小上海都迁来了西安!从幼

儿园、小学,再到后来的附属中学,还

有澡堂、理发店、服装店、修鞋铺等都

开进来了。为了在伙食方面和上海地区

齐平,把上海当地许多厨师也都迁来了。

为了让西迁教职工在西安的宿舍中能有

一个家的感觉,总务科的工作人员把家

属宿舍打扫得很干净,尽量把宿舍按照

教职工上海家中的原貌复原,或是按照

主人的意愿摆放家具。第一批搬迁的几

百户人家,没有一家丢掉任何一样物品。

《迁校中有关私人行李的搬迁规定》

第42页

西迁卧式铣床位于西迁馆二层草棚大

礼堂展区,它也是随校西迁而来的随

行者之一。这台机器是美国“哈挺”机

床公司生产的卧式铣床。“哈挺”是世

界机床行业的领导者,这台机床见证

了交大西迁的历史,同时也代表当时

交大教学科研的先进水平,也由此可

以看出当时交通大学所使用的教学设

备都是与世界接轨的。

通过铣床的搬迁可以看得出,学校不

仅把教工生活用品一件不落的运送至

西安外,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搬迁更

是做到了严丝合缝。从上海运出一直

到西安的实验室安装到位,整个过程

都做到了安全、细致,这些都能体现

总务科老师的细致入微。部分设备为

精密仪器,所以总务科的老师们也必

须做到面面俱到。不仅如此,学生用

的课桌和椅子也做到了搬迁的谨小慎

微。由于课桌和椅子的数量比较多,

时间十分紧张,对于总务科的工作而

言,任务的艰巨不言而喻。虽是这样,

学校仍然做到了没有因迁校“晚开”一

天学,没有因搬迁“少开”一节课,没

有因安装“少开”一门实验!

据校史记载,1956 年 5 月 31 日,有

西迁卧式铣床

展品十七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第43页

1000 多吨教学用品和公私家具抵运西

安。之后,实习工厂、仪器设备以及

各类图书、教材也都陆续运抵西安,

可见工程量之大!

巨轮出海,离不开压舱石。伟大西迁,

忘不了搬迁人。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交大的顺利西迁是当年总务科每一份

子用肩膀扛出来的、用双手干起来的、

用心血塑造出来的!每一位交大人,

把西迁精神早已融入到每一个普通的

工作岗位上,平凡而又伟大。

《交通大学迁校工作方案》节选

扫描二维码,输入数字 036

即可收听更多内容

第44页

位于西迁馆二层“教授率先垂范”展板

处的展柜中展示着一首《工程师之歌》

的词谱,这首歌曲是由我校西迁教授

陈学俊院士所创作的。

工程强国梦,一世西部情,陈学俊是

享誉海内外的能源动力工程科学家。

他出生于动荡国难之时,早年毕业于

中央大学,后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深

造,学成后矢志工程报国,他创办我

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开创多

相流热物理学科,为中国工程事业奋

斗了一生。他还曾先后受到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人的亲

切接见。1941 年时,22 岁的陈学俊

在全国工程师学会的年会上宣读了中

国锅炉制造方面的第一篇论文,同时

这篇论文也开启了他矢志献身中国动

力工业发展的征程。当时他还创作了

一首《工程师进行曲》:“争名利,

陈学俊创作的《工程师之歌》词谱

展品十八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第45页

无意义,学工程,有志气,为人民,

谋福利,为社会,求进取,我们大

家一致把心齐,爱团体,我们永远

为中国工程奋斗到底。” 陈学俊也

是倾尽了毕生的心血去“演绎”了这

首歌曲。

他曾先后创办国内第一份热能工程

学术刊物,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燃

气轮机》专著,创建了国内第一个

锅炉专业,培养出我国最早的锅炉

科技人才。1955 年,陈学俊开始培

养锅炉和热能工程研究生,并根据

国家需要创建了国内外领先的实验

平台,自主开展多相流与传热理论

研究。在此期间,他还主持筹办了

国内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动

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

国内组织主办多次多相流和热传国

际学术会议,推动了我国热能工程

研究与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他和

爱人袁旦庆带头拥护交大西迁,1957

年全家来到西安,为西安交通大学

能动类专业的发展倾尽心血。

由于在我国动力工程及能源工业方

面的杰出贡献,陈学俊于 1980 年当

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6 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同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陈学俊教授在备课

扫描二维码

即可观看相关视频

第46页

在交大校园内曾经有一座特别的建

筑,这座建筑用竹竿和茅草搭建,故

名“草棚大礼堂”。那么当年为何要在

校园内搭建这样一个草棚当礼堂呢?

这就要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了。其

实在西迁的校园规划中是有礼堂建设

的,但其后由于国家基建资金紧张,

礼堂的建设费用便被压缩掉了。为了

解决学校没有礼堂这一问题,彭康校

长与时任总务长任梦林曾经讨论过

“大礼堂”的替代方案。当时交通大学

的干部多数是南方人,大家自然就想

到了用竹竿搭建礼堂。方案确定后,

总务干部便立刻到江西采购了大批毛

竹,又从上海请来了能工巧匠,前后

历时一年多,终于在 1957 年新生开

学之前将草棚大礼堂搭建完成。这座

礼堂虽然能遮风挡雨,但是却冬冷夏

热、四处透风,地面更是只用砖、泥、

沙混合铺设的,坑洼不平。礼堂内更

是连一张像样的椅子都没有,只摆放

位于西迁馆二层的“草棚大礼堂”场景还原

“草棚大礼堂”场景还原

展品十九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第47页

了一条条长凳,每当全校师生在此举

办活动,总要七八个人挤在一张长凳

上才行。这座草棚大礼堂虽然条件简

陋,但却是学生们听讲座、看电影,

乃至举办开学典礼的重要场所,承载

了那个时期学生们铭记在心的美好记

忆。伴随了交大学子整整七年,后来

由于年久失修不得不在 1964 年年底

拆除。

草棚大礼堂作为一座建筑虽然消失

了,但她却作为一段历史永远留存于

人们的记忆里,成为西安交通大学西

迁创业的标志。

扫描二维码,输入数字 037

即可收听更多内容

第48页

“中心楼”模型

展品二十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老一辈西

迁人带来并栽植的梧桐苗,如今已

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从空中俯瞰,有

一栋规模宏大、梧桐树簇拥起来的红

瓦坡顶建筑群,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西安交大的中心楼,其整体

规划和建筑风格都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征。灰色的墙面配以红顶的建筑,

很好地融合了当时“中苏”的两种风格,

在整体规划时还遵循了对称的布置

格局,并且处于学校南北中轴线上。

西安交通大学中心楼建成于 1956 年。

2014 年,包括中心楼在内的交大主楼

群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6 年夏天,载满交大师生员工的

西迁列车从上海向西飞驰而来,而处

于渭河之滨黄土大地上的新校园中,

一座名为“中心楼”的恢宏建筑正在等

待着他们的到来。据学校资料记载,

1956 年 9 月 10 日,交大内迁的第一

届学生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开学典

礼后,首批 4000 名西迁学生就先后

在中心楼内开始上课。

交通大学(西安部分)校园模型(1956-1959)

第49页

“交大的中心楼历史悠久,它见证了

学校的西迁,也见证了学校的成长和

发展。”西迁老同志、西安交大原党

委书记潘季回忆说,“我 1957 年随校

西迁,那时中心楼已经建起来了,非

常气派。它既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

也是主要的教学楼。当时中心二楼和

中心三楼的大教室是全校数学、物

理、化学等基础课的授课场所。在

那个时代,办学空间有限,很多教师

就把实验室搬到了这座楼上。西迁教

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当时就经

常在中心楼内指导学生们做实验。”

通过加固和维修,现在的中心楼依然

在用于教学。师生们表示,“虽然中

心楼是文物古迹,但是现在交大的学

生仍然会在中心楼上课。这座建筑是

一个时代的印记,时刻提醒着交大学

子不忘西迁这段历史,牢记交大为国

为民的使命担当。”一代又一代的交

大人在这里完成了他们的学业,奔向

为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中心楼也很

好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因其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完好的保存,它还

成为众多纪录片、影视剧的外景拍摄

基地,在此取景的影视剧有《西京故

事》、《平凡的世界》等。

扫描二维码,输入数字 032

即可收听更多内容

中心楼实景图

第50页

1961 年高教部委托我校修订高等工科学校本科(五年制)基础课程

和各类专业共同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全国教学计划表

展品二十一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