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全文

发布时间:2023-3-2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全文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编辑委员会         主  任    喻晓社         副主任    邓晓华         委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尹利民  邓晓华  刘耀彬  江广金 江马益  朱学春  李  军  李德平 杨  峰  杨柱才  宋三平  旷天伟 况学文  张芳霖  陈夜雨  陈信凌 郑  璐  周子翼  饶  勇  胡伯项 钟贞山  徐  兵  徐求真  黄志繁 ... [收起]
[展开]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全文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第2页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编辑委员会         主  任    喻晓社         副主任    邓晓华         委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尹利民  邓晓华  刘耀彬  江广金 江马益  朱学春  李  军  李德平 杨  峰  杨柱才  宋三平  旷天伟 况学文  张芳霖  陈夜雨  陈信凌 郑  璐  周子翼  饶  勇  胡伯项 钟贞山  徐  兵  徐求真  黄志繁 黄细嘉  傅  春  喻晓社  彭继增         主    编    邓晓华         执行主编    钟贞山         副 主 编    周子翼  刘雪斌 南昌大学期刊社 中国 南昌

第3页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目次 2023 年第 1 期  总第 54 卷第 225 期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嬗变与传播 岳  奎  赵鹤玲(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展开 何锡辉( 11) □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 题献论” 问题   ———一个学术考察与阐释的视角 赵明晨  宋协娜(19) 超越“ 物是人非” 的文明形态 沈湘平  李松美(33) □ 经济与管理研究 工业机器人应用、上下游产业关联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赵春明  谷均怡(41) 期刊基本参数:  CN 36-1195 / C∗1963∗b∗16∗128∗zh∗P∗ ¥ 22.00∗2000∗11∗2023-02

第4页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SCI 来 源 期 刊 RCCSE 中 国 核 心 学 术 期 刊   目次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历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美联储非预期货币政策对中国企业 R&D 的非线性溢出效应 欧阳志刚  李  伟(56) 数字经济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 岳书敬  张鑫和(77) □ 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工作情感劳动的困境及其破解 袁小平  姜春燕(91) 我国政府督查治理的制度变迁、实践逻辑与机制优化 廖晓明  魏永平(99) □ 元宇宙 人工智能 大数据研究 元宇宙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诱因、样态呈现及其治理逻辑 刘  康(108)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教育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反思与完善 马其家  刘飞虎(119)       封面设计:周  缘 英文校订:熊亚菲 出版日期:2023 年 2 月 20 日

第5页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54  No.1  2023( Serial No.225) The Evolu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Discourse abou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YUE Kui  ZHAO He-ling(1) The Mission of the CPC in the New Era:Generative Logic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HE Xi-hui(11) The Issue of “ Dedi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arxism:A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Investigation and In ̄ terpretation ZHAO Ming-chen  SONG Xie-na(19) Transcending the Civilization form of “ Material Have but Human Lose the Essence” SHEN Xiang-ping  LI Song-mei(33) Industrial Robot ApplicationsꎬInput-output Relationship and the Quality of Export Products ZHAO Chun-ming  GU Jun-yi(41) The Non-linear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Fed’ s Unexpected Monetary Policy on Chinese Enterprises’ R&D OUYANG Zhi-gang  LI Wei(56) Study on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Energy Intensity YUE Shu-jing  ZHANG Xin-he(77) The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Emotional Lab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Governance: Taking Social Work Service as an Example YUAN Xiao-ping  JIANG Chun-yan(91) The Institution ChangeꎬPractical Logic and Mechanism Optimization of China’ s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Gov ̄ ernance LIAO Xiao-ming  WEI Yong-ping(99) The Incentives of GenerationꎬStatus of Risk and Logic of Governance of Risk of Ideology in the Metaverse LIU Kang(108) 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 s Educational Data Security Governance System with the Overall National Se ̄ curity MA Qi-jia  LIU Fei-hu(119)

第6页

第 54 卷第 1 期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 2 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嬗变与传播 岳  奎1   赵鹤玲1ꎬ2 (1.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马克思主义学院ꎬ湖北 武汉  430074ꎻ2.湖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ꎬ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话语是人类物质实践活动的产物ꎮ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ꎬ形成了 一系列原创性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ꎮ 随着实践的深入推进ꎬ话语呈现出内在演变与形塑的发展样态ꎮ 从话语的历 史演变来看ꎬ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经历了反思与探索、深化与拓展、转换与革新、创新与超越四个时期ꎮ 进入新时代ꎬ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迈进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ꎬ从实践和话语层面成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新道路、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ꎬ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ꎮ 新时 代ꎬ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要达到 更 好 的 叙 事 效 果ꎬ 必 须 坚 持 党 对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的 领 导 权ꎬ 增 强 话 语 实 力ꎬ 扩 大 话 语 传播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ꎻ中国式现代化ꎻ话语ꎻ演变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23)01-0001-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ꎬ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展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ꎮ 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ꎬ以中国式现代化     一、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话 语 的 出 场 与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ꎮ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 逻辑 来ꎬ就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致力实现现代化ꎬ实现国家 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ꎮ 与此同时ꎬ     话语是人的思想、意志愿望以及价值观念的语 生成了一系 列 关 于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的 立 场、 观 点、 行 言呈现ꎬ是链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纽带ꎮ 中国 动、表达、传播等表述系统ꎬ形成了新的表达范式和 式现代化话语伴随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寻 话语集群ꎮ 随着各个历史时期国际环境、历史任务 求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产生、形成、转 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ꎬ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也随之 换与创新ꎬ其间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西方现代 发生演变ꎮ 新时代ꎬ全面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话 化理论的启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ꎮ 因此ꎬ在 语的理论逻辑、内涵演变与经验启示ꎬ系统科学建构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过程中ꎬ阐释好马克思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ꎬ对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 经典作家有关现代化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指 化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世界认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 导意义、西方现代化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中的 路、认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获得与现代化发 经验启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思 想的重要影响ꎬ意义重大ꎮ 收稿日期:2023 - 01 - 07 基金项目:研究 阐 释 党 的 十 九 届 六 中 全 会 精 神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 中 国 共 产 党 百 年 奋 斗 中 坚 持 自 我 革 命 经 验 研 究” (22ZDA017) 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构建的三维路径” (20Q084) ꎮ 作者简介:岳奎 ( 1980—  ) ꎬ 男ꎬ河南南阳人ꎬ 教授ꎬ 博士生导师ꎬ政治学博士ꎬ 从事中共党史与党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ꎻ 赵鹤玲 (1988—  ) ꎬ女ꎬ湖北巴东人ꎬ讲师ꎬ2021 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ꎬ从事中共党史与党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研究ꎮ

第7页

2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 一)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理论渊源 和次序:起初是无阶级的社会———父权制原始社会ꎬ 马克思在历史发展阶段论中明确提出根据生产 即没有贵族的原始社会ꎻ然后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 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变化来划分历史发 社会ꎬ即奴隶占有制社会 在历史上继这种形式 展阶段ꎮ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中马克思、恩格 之后的是另一种形式ꎬ即农奴制 结果一种社会 斯就沿用古代、中世纪、现代三分法对世界历史进行 形式被另一种社会形式所替代———农奴制被资本主 分期ꎮ 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ꎬ马克思 义所替代ꎮ” [4]28-29 斯大林在 «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提出:“ 大体说来ꎬ亚细亚的、古希腊罗 马的、封建的 史唯物主义»中明确提出:“ 历史上生产关系有五大 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 类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 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ꎮ” [1]3 他在« 资本论» 中展示了 主义的、社会主义的ꎮ” [5]446 进一步将五种生产关系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ꎬ预见到:“ 工业较发达 的单线发展图式解释为世界历史演进的规律ꎬ认为 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ꎬ只是后者 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按照生产关系的性质来衡 未来的景象ꎮ” [1]82马克思用生产方式这一全新的科 量ꎬ从而引申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比资本 学概念来阐释社会发展理论ꎬ提出了社会进步与经 主义社会发展更高的阶段ꎮ 由于实践需要ꎬ虽然这 济发展的中轴原理:每种生产方式都是生产力与生 一公式暂时解决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俄国革命 产关系在一定历史过程中的结合ꎮ 不同的结合方式 在理论上面临的难题ꎬ但同时也导致了对现代化的 形成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或是社会经济形态ꎮ 但二 误读ꎬ较长一段时间将“ 现代化” 与“ 资本主义生产 者相互作用的合力是有规律的ꎬ即总是围绕经济发 关系” 紧密联系在一起ꎮ 展的中轴线运行ꎬ在运行的过程中生产力发展水平 的高低决定经济发展的高度ꎮ 马克思主张一元多线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ꎬ列宁提出ꎬ建设社会主 的社会发展观ꎬ他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解 义的物质基础是目前国家面临的重大任务ꎬ这个基 释为“ 一切民族ꎬ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ꎬ都 础必须通过工业化得以实现ꎮ 随后ꎬ苏联在斯大林 注定要走这条道路” [2]730ꎬ并在« 给维 伊 查苏利 的领导下ꎬ通过借助先进的生产关系ꎬ加速促进生产 奇的复信» 中明确声明:“ 我明确地把这一运动的 力的发展ꎬ走出了一条在社会经济落后的俄国赶超 ‘ 历史必然性’ 限制在西欧各国的范围内ꎮ” [2]820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ꎮ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ꎬ虽然没有明确使用 过“现代化” 一词ꎬ但早已形成“ 现代性” 的科学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ꎬ美国独享战争胜利的 念ꎬ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ꎬ蕴 果实ꎬ保持了长达 30 年的稳定与繁荣ꎬ一跃成为资 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ꎮ 马克思在« 共产党宣言» 本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中心ꎮ 以美国为中心 中辩证地提出:“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 的西方现代化学者将美国吹捧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典 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ꎬ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 范ꎬ并以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 全部生产力还要多ꎬ还要大ꎮ” [3]405 同时也揭示了资 为参照ꎬ建立起最初的现代化理论架构ꎮ 以强大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产生的一系列“ 现代 经济实力为依托ꎬ借助国家力量ꎬ成功建构了西方现 的灾难”ꎮ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主 代化话语体系ꎬ抢占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话语权、命 要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ꎬ没有形成系统 名权和议题设置权力ꎬ形成了最初的现代化美国学 的非西方世界发展的理论ꎬ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 派ꎮ 如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ꎬ现代社会只有一 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ꎮ 但在随后很长一段时 个体系ꎬ那就是以美国为领导的西方社会体系ꎬ美国 间内ꎬ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生产 居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层ꎮ “ 现代化” 的实质不 关系以及社会制度ꎬ而非生产力ꎮ 他们更多关注的 只是“ 西方化” ꎬ而是“ 美国化” ꎮ 1960 年ꎬ美国学者 是世界资本主义将在何时何处开始崩溃ꎮ 列宁在 赫尔和赖肖尔在日本箱根会议中提出了八项社会现 «论国家»中提出:“ 世界各国所有人类社会数千年 代化标准ꎬ成了后续研究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参照ꎮ 来的发展ꎬ都向我们表明了它如下的一般规律、常规 现代化理论研究所使用的一般命题、概念、研究范式 都扎根于西方现代社会ꎬ都是从西方现代化实践中 所抽象出的历史图景ꎬ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ꎬ在

第8页

  总第 225 期            岳奎  赵鹤玲: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嬗变与传播 3 很大程度上塑造了“ 现代化” 就是“ 资本主义现代 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ꎬ提出建立“ 中 化” 或“ 西化” 的误导性话语ꎮ 国本位意识” 的观点ꎮ 在这次讨论中ꎬ学者对中国发 展道路的思想认识逐步深化ꎬ主张用“ 现代化” 取代 ( 二)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历史出场 “ 西化” ꎬ并将工业化、科学化、合理化和社会化确定为 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世界历史过程ꎬ最初起源 “现代化”的基本概念ꎮ 中国学术界通过思辨与探索 于欧洲ꎮ 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等现代生产工具的发 得出的现代化概念与战后西方学者提出的现代化概 明和使用ꎬ引发了先进生产方式的变革ꎬ推动了资产 念基本一致ꎬ而且早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约 20 年ꎮ 阶级革命的发展ꎬ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ꎬ加速了欧洲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ꎮ 历史表明:欧 在“孔化”还是“ 西化” 问题中西文化论战的同 洲社会形态的转型本身就是现代化的过程ꎮ 随着机 时ꎬ还有中国是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的争论ꎬ拥护 器的普遍使用、大工业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固有矛 中国传统旧文化的保守派与国粹派主张以农立国ꎬ 盾的初步显现ꎬ更大规模的生产和更大范围的世界 梁漱溟在«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一书中明确反对中 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求ꎬ“ 正像它使农 国以“近代国家” 作为奋斗目标ꎮ 农业立国派的论 村从属于城市一样ꎬ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 点与后来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依附论的观点在精神 属于文明的国家ꎬ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 实质上耦合ꎬ而且早于依附论将近 30 年ꎮ 现代新文 民族ꎬ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3]405ꎬ由此开启了以殖民 化的支持者则主张以工立国ꎬ宣传中国应走工业化的 和掠夺为主要手段的西方现代化进程ꎮ 鸦片战争以 道路ꎮ 翁 文 灏 在 讨 论 中 提 出 “ 以 农 立 国ꎬ 以 工 建 后ꎬ中国被迫纳入世界体系ꎬ从此开启了通向现代世 国” [6]1的中国特色工业化思想ꎮ 中国思想文化的现 界的新纪元ꎮ 强大的外来因素迅速撼动了中国几千 代化与经济现代化之间呈现出内在的逻辑联系ꎬ中国 年来形成的自足发展定势和唯我独尊的文化优越主 正是在不断地论战中初步形成了“现代化” 的概念和 义ꎬ使中国经历了“ 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ꎬ中国 认识ꎬ并提出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工农之间的关系、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 工业化与政治民主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ꎮ 由此ꎬ探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ꎬ建立了新中国ꎮ 因此ꎬ中国现 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呼之欲出ꎮ 代化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从王朝天下到现代民族国 家的构建过程ꎮ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讨论和探     二、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话 语 的 演 变 与 索由此产生ꎮ 形塑 中华文明是迄今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文明ꎮ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     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形式ꎮ 作为一种政治实践 系ꎬ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出场伴随着文化思想的论 和意识形态实践ꎬ已成为权力斗争的重要场域ꎮ 现 战ꎮ 清末自强运动、维新变法等关于东西方文化争 代化起源于西方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借助学术 论的中心强调“ 保” 字ꎬ即保文化所以保国家ꎮ 在 包装ꎬ将西方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ꎬ抢占了现 “保”的前提下进行“ 变”ꎬ主张在中国的旧“ 体” 框 代化话语权ꎬ并凭借资本逻辑以及强大的国家力量ꎬ 架内引用西方的器用ꎮ 五四运动以后ꎬ关于中国出 无限扩大其 话 语 空 间ꎬ 企 图 占 领 现 代 化 话 语 霸 权ꎮ 路问题的争论焦点长期围绕东西方文化之争绕圈 中国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ꎬ根据中国国情ꎬ成功探索 子ꎬ鲜有涉及经济发展的问题ꎬ较长一段时期内关于 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ꎬ创造人类文 经济发展对现代化的决定作用认识不充分ꎮ 1933 明新形态ꎬ从实践和话语层面向世界证明了西方资 年 7 月ꎬ« 申报月刊» 刊出“ 中国现代化问题号” 特 本主义现代化一元发展道路和一元话语体系的终 辑ꎬ虽然在这一阶段还没有达成对“ 现代化” 概念的 结ꎮ 因此ꎬ有必要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进行历史考 共识ꎬ但学者认为应“ 着重经济之改造与生产力提 察ꎬ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产生、发展、转换与创 高” ꎬ反映了 思 想 界 对 世 界 潮 流 趋 向 认 识 的 极 大 进 新四个时期呈现的特点ꎮ 步ꎮ 从此时开始ꎬ“现代化” 一词被正式作为社会科 学词汇得到推广运用ꎮ 1935 年ꎬ陶希圣等十位教授 ( 一) 反思与探索:“ 实现工业化” 话语 “ 现代化是 世 界 历 史 潮 流ꎬ 那 么 学 习 和 追 赶 工 业发达国家似乎是目标性的方向选择ꎮ” [7]13 中国共

第9页

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产党人在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和寻找出路的过程中 现代化ꎬ并初步绘制了分“ 两步走” “ 实现四个现代 提出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ꎬ形成了以“ 实现 化”的战略蓝图ꎮ 此后ꎬ虽然“ 实现四个现代化” 话 工业化” 为主要表达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ꎮ 语的内涵有所调整ꎬ但“ 实现四个现代化” 话语本身 却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 鸦片战争以后ꎬ社会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ꎬ 话语的核心表达ꎮ 在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ꎬ中国共 开展救亡图存运动ꎬ试图让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ꎬ实 产党人意识到ꎬ中国的建设必须与国家的财力、物力 现国家富强ꎬ但均以失败告终ꎮ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 相 适 应ꎬ 提 出 保 持 均 衡 发 展 的 方 针ꎮ 1957 年ꎬ 认识到:要想完成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与伟大复 毛泽东首次提出在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应将实现 兴的两大历史任务ꎬ必须分两步走:一是推翻腐朽落 精神文 明 与 实 现 物 质 文 明 放 在 同 等 重 要 的 位 置ꎮ 后的社会制度ꎬ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ꎻ二是大力发展 1959 年底到 1960 年初ꎬ毛泽东完整地提出“ 四个现 生产力ꎬ推进工业化发展ꎮ 由此揭开了中华民族迈 代化” 理论ꎬ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 向现代化实践的新篇章ꎮ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也在现 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ꎮ 随着反右斗争的不断扩大化ꎬ 代化实践 探 索 中 开 始 形 成ꎮ 毛泽东 在 « 论 联 合 政 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察觉到“ 左” 的冒进倾向ꎬ但由于 府» 中明确提出:“ 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 现实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导致其行动上仍继续坚持 后ꎬ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ꎬ在若干 反“ 右倾” ꎬ依旧坚持苏联高速工业化发展模式ꎮ 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ꎬ使中国由农业国 变为工业国ꎮ” [8]1081 并提出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 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苏联支持项目的全 化的现代化目标ꎮ 自此以后ꎬ“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 部撤离以及国际社会的全面封锁ꎬ中国共产党人开 国”“实现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等 启了探 索 独 立 自 主 的 现 代 化 发 展 道 路ꎮ 1964 年ꎬ 话语多次出现在毛泽东及其他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讲 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设 话之中ꎮ 1947 年ꎬ毛泽东在«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ꎬ将“实现四个现代化” 话 务»中指出ꎬ中国人民的任务是“ 在政治上、经济上、 语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 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改革ꎬ实现国家的统一和 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ꎮ 1975 年ꎬ周恩来在四届全国 独立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9]1245ꎻ1948 年ꎬ毛泽东 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 实现四个现代化” 话语ꎮ 这 在«将革命进行到底» 中更加深入地论述了革命胜 段时期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比 利与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和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 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ꎬ使中国从一个 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ꎮ 1949 年ꎬ党的七届二中全 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初具规模的工业国ꎮ 同时重视 会确立了中国的两大发展方向ꎬ并将由农业国变为 教育事业ꎬ开展扫盲运动、普及中小学教育、发展业 工业国、实现工业化看成是现代化的目标和实现社 余教育、调整与发展高等教育ꎬ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 会转变的生产力标准ꎮ “ 实现工业化” 话语成了新 话语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ꎮ “ 实现四个现代化”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核心内容ꎮ 话语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话 语的标志性表达ꎮ ( 二) 深化与拓展:“ 实现四个现代化” 话语 新中国成立以后ꎬ中国第一次实现了高度的政 ( 三) 转换与革新:“ 中国式的现代化” 话语 治统一和社会稳定ꎮ 中国共产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改革开放结束了中国在封闭的环境下独自摸索 将工作重心放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上ꎬ并不断深 现代化建设的历史ꎮ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ꎬ中国共 化其内涵ꎬ将“ 实现工业化” 话语不断拓展为“ 实现 产党人意识到ꎬ无论是走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道路 四个现代化” 话语ꎮ 新中国成立初期ꎬ面对国际社 还是全盘西化或苏化ꎬ抑或是阻断与世界的联系独 会的封锁ꎬ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 自发展ꎬ都不 能 带 领 中 国 实 现 现 代 化、 实 现 国 家 富 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ꎮ 1954 年 9 月ꎬ周恩来在一届 强ꎮ 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ꎬ科学客观地看待西方 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 实现四个现 现代化ꎮ 邓小平提出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ꎬ“ 社会 代化” 话语ꎬ 其 内 涵 在 工 业 现 代 化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ꎬ就必须大胆 增加了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以及国防 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ꎬ吸收和

第10页

  总第 225 期            岳奎  赵鹤玲: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嬗变与传播 5 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 略目标进一步细化ꎬ即在 21 世纪头 20 年全面建成 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 管理方 小康社会ꎬ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ꎮ 党的十 法” [9]373ꎮ 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关于在社会主义初 七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等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ꎮ 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把 一系列论述为现代化话语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ꎬ指 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ꎬ深刻反映了改 明了发展方向ꎮ 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ꎬ发展太慢 革开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不断深化与转换ꎮ 也不是社会主义” [10]255 、“ 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 产力ꎬ 逐 步 消 灭 贫 穷ꎬ 不 断 提 高 人 民 的 生 活 水 ( 四) 创新与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 平” [9]10、“ 社会主义的本质ꎬ是解放生产力ꎬ发展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产力ꎬ 消灭剥削ꎬ 消除两极分化ꎬ 最终达到共同富 央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新挑战ꎬ不断进 裕” [9]373ꎬ重新将现代化的中心任务聚焦于促进生产 行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创新ꎬ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式现 力的发展ꎮ 改革开放时期ꎬ邓小平多次在会议、讲 代化新思想新理论新论断ꎮ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 话、会面等正式场合中提出“ 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ꎬ提出 “ 新三步 “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 “两步走” “ 三步走” 走”战略ꎬ并重新对“ 两个阶段” 的任务做了战略调 “ 基本实现现代化” 等新概念和新表达ꎬ这些成为改 整ꎮ 一是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从原来的 2050 革开放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的标志性表述ꎮ 年左右提前到 2035 年完成ꎮ 二是将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从“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ꎬ邓小平带头出国考 现代化国家” 表述为“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察日本、新加 坡、 美 国 等 现 代 化 发 展 水 平 较 高 的 国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ꎮ 从“现代化国家” 到 家ꎬ促使其形成了“ 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 “现代化强国” 的话语转变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实 不同” 的科学认识ꎬ并提出了“ 中国式的四个现代 践已进入全新升级阶段ꎬ全面创新了新时代中国式 化”的概念ꎮ 随后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进一 现代化话语的内涵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 步将其概括为“ 中国式的现代化”ꎮ 从 “ 四个现代 “中国式现代化” 的五大特征ꎮ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 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话语的转变ꎬ实现了“ 中国 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讲话中提出ꎬ中国式现代化以 式现代化”话语的全面革新ꎮ 一是提出要将中国式 推进“整体文明” 为导向ꎬ以“ 叠加发展” 为特征ꎬ创 的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区分开来ꎮ 强调 造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 中国 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ꎬ从中国的现状出发ꎬ明确自 式现代化新道路”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身发展的局限和优势ꎬ追求适合中国发展规模、发展 «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速度、发展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ꎮ 邓小平 指出: 的决议»明确提出“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 “ 到本世纪 末ꎬ 我 们 大 概 只 能 达 到 发 达 国 家 七 十 年 代化道路” ꎮ 代的水 平ꎬ 人 均 收 入 不 可 能 很 高ꎮ” [11]112 1979 年ꎬ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概念、目标、内涵、特征、原则 邓小平进一步将“ 中国式的现代化” 具体标准量化 等方面全面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ꎮ 党的二 为人均收入 1000 美元ꎬ同时提出用“ 小康之家” 这 十大报告指出ꎬ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一新词来形象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ꎮ 二是进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ꎮ 从目标话语来看ꎬ中国式现代化 步深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内涵ꎮ 党的十二大 从逐步实现“总体小康” 到“ 全面小康”、从“ 基本实 在“四个现代化” 的基础上将文明和民主纳入社会 现现代化”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 建 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ꎮ 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 成社会主义 现 代 化 强 国” ꎬ 凸 显 了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话 “ 分三步走” “ 基本实现现代化” 的时间表、路线图与 语在顶层设计上的不断成熟和完善ꎮ 从话语内涵来 目标值ꎮ 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 看ꎬ从 邓小平 提 出 的 物 质 文 明 和 精 神 文 明 “ 两 手 体布局ꎬ提出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 抓”ꎬ到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共同发展的 “ 三位一 实现现代化ꎮ 党的十六大在中国提前达到前两步目 体”布局ꎬ扩展为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 四位 标ꎬ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跨越的基础上将第三步战 一体”ꎬ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 五位一体” 总

第11页

6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体布局ꎬ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 家有 13 个ꎬ发达国家仅有美国和日本ꎬ两国人口总 域、关键环节和战略部署ꎬ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 数加起来只有 4.62 亿人ꎬ不到中国人口数量的三分 的基本架构ꎬ生成了一系列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话 之一ꎮ 全世界 37 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之和不到 语新表述新概念新范畴ꎮ “全过程人民民主” “ 人民 11 亿ꎮ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只有几千万 至上”“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 “共同富裕” “ 社 或是几百万ꎬ最少的圣马力诺甚至只有 3.4 万余人ꎮ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生态文明” “ 美丽中国” “ 健康 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占世界总人口 18% 的超级大国 中国” 等表 述ꎬ 成 了 新 时 代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的 导 向 性 整体迈向现代化ꎬ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ꎮ 话语ꎮ 从鲜明特征与原则理念出发ꎬ新时代提出了 一是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五大特点以及五大遵循ꎮ 这一 人均资源占有相对偏低ꎮ 新中国成立以来ꎬ中国始 系列的新表达既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ꎬ也凸 终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ꎬ不断做大蛋糕ꎬ已经发展成 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ꎬ在与西方现代化 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ꎬ但总量除以 14.43 亿的人均 相比较的话语视域内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创 就偏小ꎬ再小的问题乘以 14.43 亿都是举足轻重的 新与超越ꎮ 大问题ꎮ “人口规模巨大”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 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国情ꎬ使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充     三、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话 语 的 内 容 与 满艰辛ꎮ 二是现代化起源于西方ꎬ历史上还没有哪 特征 一个像中国这样“ 人口规模巨大” 的国家率先完成 了现代化ꎬ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可循ꎮ 因此ꎬ中国在推     话语首先关注的是说什么ꎬ即话语内容ꎮ 话语 进现代化的过程中ꎬ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ꎬ运 能否扩大认同、得到受众的信服ꎬ首要因素在于话语 用具有“ 中国特点” 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ꎬ没有可 本身能否抓住事物的根本ꎬ提炼出本质和核心理念ꎬ 以照抄照搬的模式或可复制的经验ꎬ必须坚持自力 形成科学概念ꎬ理清逻辑关系ꎬ使其具有说服力和解 更生、艰苦奋斗ꎬ坚持稳中求进ꎬ不断推进中国式现 释力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ꎬ是中 代化ꎮ 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过程中ꎬ必须讲 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ꎬ既有各国现代化 清楚、讲明白中国在推进“ 人口规模巨大” 的现代化 的共同特征ꎬ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ꎮ” [12]22 进程中的基本国情ꎮ 现代化的进程是逐步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 渡ꎬ不断迈向知识社会和更高阶段社会ꎬ完成转型升 ( 二)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的现代化:中国式现 级的过程ꎮ 在实践进程中ꎬ呈现出早期的工业化、城 代化的价值追求 市化到现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等共性特征ꎮ 西方是 现代化的先行地区ꎬ但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就是西方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 化ꎮ 现代化模式应是历史的、具体的、多样的ꎮ 中国 出发点和落脚点ꎬ也是党坚持奋斗的根本价值取向ꎮ 式现代化既体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ꎬ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 农村包 又反映了其基本差异与独特优势ꎮ 党的二十大从实 围城市ꎬ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ꎬ实行按人口平 现规模、价值逻辑、文明取向、发展模式以及路径遵 均分配土地的政策ꎬ实现了几千年来“ 耕者有其田” 循等方面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内容与个 的理想ꎮ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ꎬ中国共产党继 性特征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续推进土地改革ꎬ完成了国家在基层的社会结构重 的话语表达ꎬ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 置ꎬ初步形成了基层政治组织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ꎬ 代化的系统性超越ꎮ 走出了一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 济为主要特点的“ 合作化” 共同富裕发展模式ꎮ 改 ( 一) “ 人口规模巨大” 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革开放时期ꎬ邓小平强调ꎬ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ꎬ 的基本国情 也不是同步富裕ꎬ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 来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ꎮ 这一时期ꎬ中国共产党领导 “ 人口规模巨大” 是中国的基本国情ꎬ也是中国 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 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ꎮ 截至 2020 年 11 月ꎬ中国总 伟大飞跃ꎬ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临 人口共 14.43 亿[13] ꎮ 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 1 亿的国

第12页

  总第 225 期            岳奎  赵鹤玲: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嬗变与传播 7 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时代课题ꎮ 进入新时代ꎬ中国共 中ꎬ人作为一种价值主体ꎬ在现实自然环境中进行有 产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ꎬ实现了“ 全国 832 个贫 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ꎬ从而实现人的自然化与自 困县全部摘帽ꎬ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ꎬ近 1 亿农 然的人化ꎮ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依靠 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14]141 的时代任务ꎬ历史性地 先进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界进行野蛮的征服和掠夺ꎬ 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和区域整体性贫困问题ꎬ中国 使自然界完全沦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工具和手 从此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ꎮ 制定更加明 段ꎬ导致人与自然的决裂和对立ꎮ 这种狭隘的、片面 晰的共同富裕时间表、路线图ꎬ并选取浙江作为共同 的、以自我为中心向大自然无止境索取的发展模式 富裕示范区ꎬ先行先试ꎬ做出新的探索ꎮ 因此ꎬ在建 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ꎬ产生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 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过程中ꎬ要将党为实现人民 衡等诸多问题ꎬ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的发展ꎮ 一直以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全 来ꎬ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ꎬ随着人 体人民共同富裕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讲深刻、讲透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态的向往ꎬ实现人与 彻ꎬ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天下为公”“ 人民至上” 的价 自然的和谐共生、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ꎬ以满足人民 值追求和话语遵循ꎮ 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 要内容ꎮ 新时代ꎬ要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的现代化: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的永续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样态 发展之路ꎮ 因此ꎬ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过程中ꎬ 要重点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道路与西方 “ 物质富足、 精 神 富 有 是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的 根 现代化工业文明道路的根本区别ꎬ从而增强人民对 本要求ꎮ” [12]22人作为感性与理性的生命个体ꎬ是生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认同ꎮ 理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ꎬ这就决定了人既具有 物质需求也具有精神需求ꎮ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 ( 五) “ 走和平发展道路” 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 社会主义理论中强调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都 化的推进方略 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ꎮ 在中国式现 代化进程中ꎬ党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两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追求大同ꎬ具有悠久的 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战略举措ꎬ在不断丰盈物质基 和平思想ꎮ 自古以来ꎬ中国人积极倡导“ 以和为贵” 础的同时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的本质内 “亲仁善邻” “ 协和万邦” “ 国虽大ꎬ好战必亡” 等和 容ꎮ 尽力摒弃西方现代化的“ 资本逻辑”、片面追求 平理念ꎬ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遵循ꎮ 中国 经济效益而导致的“ 人的异化”ꎬ极力克服“ 工场手 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和平观与中华优 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ꎬ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ꎬ通过革命、建设、改革等具体实 生产志 趣 和 生 产 才 能ꎬ 人 为 地 培 植 工 人 片 面 的 技 践创造性地开拓出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 巧” [15]370 等诸多缺陷ꎬ将发展目的重新回归到人本 路ꎮ 现代化进程起源于西方ꎬ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 身ꎬ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ꎬ重 家率先通过野蛮的殖民与掠夺等方式实现了现代 建了以“ 人的发展” 为逻辑的现代化发展主张ꎮ 在 化ꎬ完成了从农业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的过渡 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西方“ 串联式” 现代化进程中产 与转变ꎬ同时给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带来 生的严重拜金主义、道德滑坡、价值失序等精神世界 了深重的灾难ꎮ 一方面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 的塌陷ꎬ克服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弊端ꎮ 因此ꎬ在中 发扬伟大的斗争精神ꎬ坚决与侵略势力和反革命势 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过程中ꎬ要讲明了、讲透彻现代 力作斗争ꎬ为和平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ꎮ 另一 化实践进程中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促进先进文 方面ꎬ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ꎬ始终以经济建 化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正目的ꎬ从而 设为中心ꎬ大力发展生产力ꎬ尊重文明多样性ꎬ增进 更好地引领社会的全面发展ꎮ 文明交流互鉴ꎬ坚持平等对话ꎬ为维护世界和平、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的支撑ꎮ 中国共产党 ( 四)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中国式现 开拓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和平发展为前提ꎬ以共 代化的生态之维 商共建共享为原则ꎬ跳出了殖民掠夺的老路和强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ꎮ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13页

8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必霸的逻辑陷阱ꎬ破解了诸多世界性发展难题ꎬ得到 好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及怎样坚持党的领导ꎬ 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认可ꎮ 因此ꎬ在建构中国式现 使受众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增强“ 四个意识”、坚 代化话语的过程中ꎬ要充分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 定“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ꎬ始终坚持党对中 持和平发展道路的路径遵循ꎬ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 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绝对领导权ꎮ 式现代化道路的认可ꎮ 二是要善于讲政治ꎬ增强受众对中国式现代化     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经验 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ꎮ 融通政治话语、学术话语 与启示 与生活话语ꎬ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用学术讲政 治ꎬ讲清楚、讲透彻中国式现代化的“ 艰” 与“ 难”、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提出ꎬ“ 国家 = 政 “普”与“特”、“ 优” 与“ 新”ꎮ 运用通俗易懂的生活 治社会+市民社会ꎬ换句话说ꎬ国家是披上了强制的 话语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ꎬ从而实 甲胄的领导权” [16]222 ꎮ 政治社会中统治阶级借助国 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ꎮ 家机器运用暴力和强制手段进行统治ꎬ而在市民社 会中则主要利用对思想和精神层面的领导实现根本 ( 二) 形成现代化概念集群ꎬ掌握中国式现代化 性的统治ꎮ 在他看来ꎬ实现对现代国家的统治不能 话语权 仅靠强制和武力ꎬ更多的是要掌握对市民社会意识 形态的领导权及话语权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 话语权在国际话语场域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 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ꎮ 因此ꎬ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 体现ꎬ能否在国际上享有影响力和感召力ꎬ除取决于 话语的过程中ꎬ党必须牢牢把握领导权与话语权ꎬ并 国家本身是否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外ꎬ很大程度上 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推进现代化实践ꎬ创新话语表达ꎬ 取决于是否 建 构 了 比 较 完 整 的、 有 效 的 话 语 体 系ꎮ 使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ꎬ看到中国的力量ꎬ认同中国 一般而言ꎬ国家通过建立强大的话语体系ꎬ形成相关 的理论ꎮ 概念、范式ꎬ积极表达、传播自身的观点、价值与主 张ꎬ以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ꎬ从而推动国际事务的 ( 一) 旗帜鲜明讲政治ꎬ坚守党对现代化话语的 发展ꎮ 因此ꎬ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实践中ꎬ要想在国 领导权 际社会中获得话语权ꎬ首先必须形成一系列科学的 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概念、话语矩阵与范式表达ꎮ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 政党的根本要求ꎬ也是党的优良传统ꎮ 列宁强调: 一是提炼出一系列鲜明的、具有标志性的中国 “ 对社会主 义 意 识 形 态 的 任 何 轻 视 和 任 何 脱 离ꎬ 都 式现代化概念ꎮ 这些概念既要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 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ꎮ” [17]327 党要善于 本质内涵ꎬ又要兼具方法论意义ꎮ 既要具有中国特 借助宣传和理论学习等方式向人民群众“ 灌输” 科 色ꎬ又要具有世界价值ꎬ并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ꎮ 目 学的理论ꎬ使其实现由自在向自为的蜕变ꎮ 早在古 前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已经建构起一系列原创性 田会议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将讲政治放在首位ꎮ 改 的基本概念ꎬ如“ 国家治理现代化” “ 人民至上” “ 人 革开放时期ꎬ邓小平提出:“ 改革ꎬ现代化科学技术ꎬ 与自然和谐共生”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物质文明 加上我们讲政治ꎬ威力就大多了ꎮ 到什么时候都得 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 等ꎮ 并在 讲政治ꎬ外国人就是不理解后面这一条ꎮ” [10]166 进入 此基础上初步搭建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基本 新时代ꎬ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 框架ꎬ形成了具有解释力和支撑力的话语矩阵ꎮ 党ꎬ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ꎬ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 领导权ꎮ 二是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国际议题设置能 力ꎬ抢占解释权与定义权ꎬ从而获得话语先机ꎮ 在全 一是要大胆讲政治ꎬ旗帜鲜明地引导社会群体 球治理中ꎬ谁优先抢占了话语权ꎬ谁就掌握了国际话 自觉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ꎮ 有效运用话语强化政 语的核心ꎮ 因此ꎬ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实践过 治引领ꎬ坚决 维 护 党 的 领 导 权 威ꎬ 牢 牢 守 住 政 治 底 程中ꎬ要善于选择关系人类命运与共、能引起国际共 线ꎮ 将党的现代化主张转化为国家现代化话语体 鸣的公共话题进行议题设置ꎬ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 系ꎬ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正确政治方向ꎮ 阐释 支持ꎮ 利用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平台ꎬ融 合声音、图像、视频等多模态语言ꎬ采用通俗易懂的

第14页

  总第 225 期            岳奎  赵鹤玲: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嬗变与传播 9 言说方式进行广泛传播ꎬ从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话 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现代化伟大成就ꎬ又要不回避 语议题设置的不断规范化与制度化ꎮ 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ꎮ 借助翔实的数据、 表格、图片以及现代化媒介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 ( 三) 深入推进现代化实践ꎬ增强话语实力和话 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 语底气 化ꎬ全景式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态ꎮ “ 软实力只有确立在强大硬实力的基础上才能 二是善用叙事技巧ꎬ用生动形象的叙事来描述 ‘硬化’(即成为真正的‘ 实力’)ꎬ也才能获得不断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ꎬ以情感人ꎮ 人们在认知 提升的物质基础ꎮ” [18]126 近代以来现代化话语权一 事物的过程中总是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 直从属于西方ꎬ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后ꎬ西方各 象的认识规律ꎮ 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实践过程中ꎬ 国相继完成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ꎬ成了 要善用明示、暗示、隐喻等表达方式将现代化理论具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中心ꎬ以其强大的硬实力优先掌 象化、直观化、形象化ꎬ运用多元符号以及多模态语 握了现代化话语权ꎮ 现代生产方式把世界各国都纳 言生动形象地向世界展示直观的、可视的、立体的现 入“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 中ꎬ包括中国在内的第 代化中国ꎻ尊重人民群众朴素的道德情感ꎬ客观展现 三世界国家ꎬ在现代化话语建构过程中呈现出失声、 现代化实践中个体真实的情感变化与体验ꎬ以情感 失语状态ꎮ 互动的方式促进心灵的沟通ꎬ以达到共情与认同的 目的ꎮ 持续推进现代化实践ꎬ为中国式话语提供现代 化硬实力支撑ꎮ 坚持“ 发展才是硬道理” 的政治主 三是坚守 正 确 的 思 想 与 价 值 取 向ꎬ 以 理 化 人ꎮ 张ꎬ不断增强国家实力ꎬ为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丰富的 故事的背后是思想、是“ 道”ꎬ在讲中国式现代化故 物质基础ꎮ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 以经济建设 事时ꎬ“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ꎬ要把‘ 道’ 贯通于 为中心” 的思想不动摇ꎬ坚持和平发展ꎬ奋起直追ꎬ 故事之中ꎬ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 道’ꎬ通过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ꎬ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 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 道’ ” [19]213 ꎮ 潜移默化、持 经济体ꎮ 国家实力、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之以恒ꎬ以达思想与价值引领的功效ꎮ 化ꎮ 习近平强调:“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ꎮ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     五、结论 一要务ꎮ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ꎬ就不可能全面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ꎮ” [12]28强大的国家实力已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ꎮ 随着现代生 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强力支撑ꎮ 产方式的不断变革ꎬ各国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 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ꎬ进入工业文明时代ꎮ 西 ( 四) 讲好现代化故事ꎬ扩大中国式现代化话语 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率先完成工 的国际性传播 业革命ꎬ实现了现代生产方式的变革ꎬ抢先开启了现 代化的进程ꎮ 在现代化实践中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当前中国传播主流价值、 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家力量积极建立西方现代 塑造大国形象、增强国际认同的重要手段ꎬ也是国际 化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ꎬ企图将世界纳入资本主义 传播的最佳方式ꎮ 习近平强调:“ 讲故事就是讲事 发展体系ꎬ妄图将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上升为世界 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ꎬ讲事实才能说服人ꎬ讲 现代化发展 唯 一 模 式ꎬ 从 而 实 现 现 代 化 话 语 霸 权ꎮ 形象才能打动人ꎬ讲情感才能感染人ꎬ讲道理才能影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质回归到人本身ꎬ促进每个 响人ꎮ” [19]212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ꎬ用现代化成就 人的全面发 展ꎬ 强 调 主 体 间 性ꎬ 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来说服人、用生动形象的叙事来打动人、用情感渲染 体ꎮ 中国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 的叙事感染人、用道理来影响人ꎬ已成为我国国际传 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ꎬ取得了巨大的成 播的战略任务ꎮ 功ꎬ得到了世界的普遍关注与认可ꎮ 中国式现代化 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式 一是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取得的成 现代化话语体系ꎬ为那些既希望独立自主又渴望推 就ꎬ以事实服人ꎮ “实事求是” 既是讲好现代化故事 的根本原则ꎬ也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一贯坚持的 优良传统ꎮ 根据事实说话ꎬ既要讲好新中国成立以

第15页

10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进现代化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ꎮ [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ꎬ1998. [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 [1]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二 卷 [ M].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ꎬ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22. 2012. [13] 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告» 第 2 号[ EB / OL] . [2022-12 - 10] http: / / www. stats. gov. cn / tjsj / tjgb / rkpcgb / [2]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三 卷 [ M].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ꎬ qgrkpcgb / 202106 / t20210628_1818821.html. 2012. [14] 曲青山.从五个维度认识把握“ 两个确立” [ M] .北京:人 民出版社ꎬ2022. [3]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一 卷 [ M].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ꎬ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 2012. 社ꎬ2016. [16] 安东尼奥 葛兰西.狱中札记[ M] .葆煦ꎬ译.北京:人民 [4] 列宁选集:第四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2. 出版社ꎬ1983. [5] 斯大林选集:下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79. [17] 列宁选集:第一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2. [6]翁文灏.中国经济建设论丛[ M].重庆:资源委员会秘书 [18] 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 [ J] .马克思主义研究ꎬ2009(11) . 处ꎬ1943.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王增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蕴及其意义[ J].福 述摘编[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ꎬ2017. 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ꎬ2022(3) . [8]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M] .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91. [9]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M] .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91. [1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93. [11] 中 共 中 央 文 献 研 究 室. 邓小平 思 想 年 谱: 1975—1997 The Evolu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Discourse abou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YUE Kui1  ZHAO He-ling1ꎬ2 (1.School of Marxismꎬ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ꎬWuhan 430074ꎬChinaꎻ 2.School of MarxismꎬHubei Normal UniversityꎬHuangshiꎬHubei 435002ꎬChina) Abstract:Discours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material practice. The CPC has formed a series of original dis ̄ cours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leading the people to promot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With the deepening of practiceꎬdiscourse shows an internal evolution and shaping development pattern.From the perspec ̄ tive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discourseꎬ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gone through four pe ̄ riods: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ꎬdeepening and expansionꎬ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ꎬinnovation and transcend ̄ ence.In the new eraꎬthe CPC has led the people on a new journey to build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in an all-round wayꎬsuccessfully expanded the new path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ractical and discourse levelsꎬ constructed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ꎬto a certain extentꎬdispelled the western dis ̄ course hegemony of modernizationꎬand created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In the new eraꎬin order to achieve a better narrative effectꎬ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ust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ꎬenhance discourse strength and expand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ꎻ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ꎻ discourseꎻevolution (责任编辑  廖金萍)

第16页

第 54 卷第 1 期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 2 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 生成逻辑与实践展开 何锡辉 (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ꎬ湖南 长沙  410016)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由党的政治基因、肩负的时代责任、面临的现实考验和高度的历史自觉所决 定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ꎬ弘扬历史主动精神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ꎬ以强烈的 政党担当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ꎮ 进入新时代ꎬ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任务有着宝贵的实践经验ꎬ这就是充分发 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ꎬ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ꎬ强化全党的政治执行力ꎬ勇于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 斗争ꎬ建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体系ꎬ塑造“ 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的使命文化ꎬ为中国共产党完成新时代 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ꎻ使命任务ꎻ生成逻辑ꎻ实践展开ꎻ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23)01-0011-0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 行使命任务的内生动力ꎮ 实践表明ꎬ新时代以来的 大会上的报告中专题阐释“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 十年ꎬ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不断增强ꎬ取 党的使命任务”ꎬ强调:“ 从现在起ꎬ中国共产党的中 得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ꎮ 这些来之不 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 易的历史成就正是履行使命任务的必然结果ꎮ 所 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ꎬ以中国式 以ꎬ党的二十大报告才着重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 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ꎮ” [1]21 表明中国 共产党的使命任务ꎬ这为今后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 共产党是一个牢记初心使命并且能够自觉担当新时 任务指明了方向ꎮ 基于此ꎬ本文以新时代以来的十 代历史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ꎮ 实际上ꎬ习近平多 年为研究视域ꎬ探索回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 次提 及 使 命 话 语ꎬ 如 “ 强 化 使 命 意 识 和 政 治 担 要履行使命任务、怎样履行使命任务以及形成哪些 当” [2] 、“ 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 [3]17 、 宝贵的实践经验等问题ꎮ “ 在新的征 程 上 更 加 坚 定、 更 加 自 觉 地 牢 记 初 心 使 命、开创美好未来” [1]3ꎬ这些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 为核心的党中央希冀全党强化使命意识ꎬ以坚定的 生成逻辑 使命自觉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ꎬ努力为中国 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ꎮ 不仅如此ꎬ党中央     如今ꎬ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还在全党开展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ꎬ 族谋复兴的使命已经成为全党共识ꎮ 中国共产党具 旨在进一步强化全党的使命意识ꎬ切实增强全党履 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的政治基因ꎬ需要走好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ꎬ面临防 收稿日期:2022 - 11 - 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高校思政课实现‘ 八个统一’ 思路方法研究” (19VSZ089) 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 “ 十八洞村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及经验启示研究” ꎮ 作者简介:何锡辉(1994—  ) ꎬ男ꎬ安徽芜湖人ꎬ讲师ꎬ法学博士ꎬ从事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ꎮ

第17页

12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时代考验ꎬ是具有高度历史 史ꎬ“赶考” 精神贯穿党的百年历史ꎬ充分彰显了中 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ꎮ 这分别回答了新时代中国 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ꎮ 理解 共产党履行 使 命 任 务 何 以 必 然、 何 以 必 要、 何 以 发 “赶考” 内涵ꎬ需要从两个维度予以考察:一方面ꎬ 生、何以可能的问题ꎮ “ 赶考” 直接 反 映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为 实 现 某 一 历 史 时期的特定目标而产生的忧患意识ꎬ这是从客观到 (一)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具有“ 为绝大多数 主观意识的呈现过程ꎻ另一方面ꎬ“ 赶考” 在体现忧 人谋利益” 的政治基因 患意识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履行使命任务ꎮ 我们从 “ 赶” 字可以看出ꎬ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特定的历史 从话语逻辑来看ꎬ履行使命任务的逻辑考量需 任务时不是选择回避ꎬ也不是退缩ꎬ而是主动 “ 应 要回答一个前置性问题:为什么人履行使命? 对该 考”ꎮ “赶考”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践履历史使命的过 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决定了政党的性质ꎬ还决定了 程ꎮ 历史地看ꎬ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共经历了 3 政党的站位ꎮ 对于资产阶级政党而言ꎬ它代表的是 次大考ꎬ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救国大考、社 某一特殊阶级的利益ꎻ它捍卫特定阶级利益的行为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兴国大考、改革开放新时 不能称为使命ꎬ而只能视为一种政党行为ꎮ 不同于 期的富国大考ꎮ 而今ꎬ新时代的“ 赶考” 仍在路上ꎮ 资产阶级政党ꎬ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以工农联盟为 2021 年 12 月 31 日ꎬ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 基础的广大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ꎬ从数量上来看代 上指出:“ 我们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ꎬ乘势而 表的是绝大多数人ꎻ所以中国共产党的行为出自公 上ꎬ砥砺前行ꎬ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心ꎬ旨在为无产阶级乃至人类的解放而贡献自己的 的赶考之路ꎬ ” [5] 所以ꎬ考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力量ꎬ这个 过 程 实 际 上 就 是 践 履 历 史 使 命 的 过 程ꎮ 履行使命任务的逻辑应当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 共产党宣言» 作为共产党的纲领性文献ꎬ不仅规定 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中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了共产党的原则和性质ꎬ而且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 化国家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新的奋斗目标ꎮ 顾 “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4]39ꎮ 这就赋 名思义ꎬ新的奋斗目标既有很多新机遇ꎬ也面临许多 予了中国共产党“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的政治基 新挑战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求实 因ꎮ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指的就是为人民群众 现现代化ꎬ而且要突出全面ꎮ 这里的全面包含地域 谋利益ꎮ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运动的领导核心力 发展差距的缩小、行业分布不均的改变、经济质量和 量ꎬ必然要求践履“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的使命ꎮ 效益的凸显等等ꎮ 也就是说ꎬ新的赶考之路要求妥 因此ꎬ我们洞察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行为 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ꎬ旨在 可见ꎬ无论是经济改革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ꎮ 因此ꎬ 动高质量发展ꎬ政治改革领域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来践履新的历 政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ꎬ文化改革领域的社会主 史使命ꎬ并以更高超的智慧来解决新的赶考之路中 义文化强国建设ꎬ还是社会改革领域的建立健全高 可能出现的问题ꎬ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效社会保障体制、生态改革领域的实现人与自然的 的目标能够圆满完成ꎬ向人民群众交一份合格的新 和谐共生ꎻ虽然以不同的具象表现形式呈现ꎬ但归根 时代赶考答卷ꎮ 结底都是践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的理念ꎬ让人 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的生产、生存和生活条件ꎮ 由 ( 三) 实践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防范化 此观之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任务是由“ 为 解重大风险挑战的时代考验 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的政治基因所决定的ꎬ它规定 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必须牢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当今世界ꎬ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ꎬ但 使命ꎬ通过政党的力量为人民谋福祉ꎬ使人民群众共 是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加[6]29ꎮ 人类社 享改革发展成果ꎮ 会已经迈入了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ꎮ 习近平强 调:“ 我们要抓住建党一百年这个重要节 点ꎬ从具有 ( 二) 现实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要走好全 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ꎬ总结运用党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 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ꎬ做好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赶考的历

第18页

  总第 225 期            何锡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展开 13 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 行使命任务ꎻ但是践履使命之所以能够从理论到实 备ꎮ” [7]17-18 一百年来ꎬ 我们党总是在不断解决风险 践ꎬ从自发到自觉ꎬ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的主体觉醒ꎮ 挑战中取得成功进步的ꎬ在肯定党领导人民群众取 结合新时代的实际ꎬ中国共产党能够履行使命任务 得显著历史成就的同时ꎬ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ꎬ深 的主观因素在于其是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马克思主 刻认识如今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是前所未有的ꎮ 相 义政党ꎮ 党的百年历史表明ꎬ党从建立之时就明确 比于以往的风险挑战ꎬ新时代应当重点关注政治安 了实现共产主义、打破封建旧制度、建立人人平等的 全、意识形态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 社会等政治理想ꎻ尽管百年以来党取得了令世人瞩 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等领域的重大 目的历史成就ꎬ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强烈的 风险挑战ꎮ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 历史忧患意识ꎬ并由此而生成高度的历史自觉ꎮ 即 战和履行使命任务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给出了答 是说ꎬ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凭借高度的历史自觉来 案ꎬ他强调:“ 彩虹和风雨共生ꎬ机遇和 挑战并存ꎬ这 审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ꎬ不断优化改进国家治理方 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ꎮ” [8]696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 式ꎬ旨在释放出更好的执政绩效ꎬ以造福人民群众ꎮ 战和践履历史使命是辩证统一的ꎬ防范化解重大风 正是这种高度的历史自觉ꎬ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 险的过程就是践履历史使命的过程ꎮ 换言之ꎬ践履 践履使命任务的自觉ꎬ推动履行使命任务从自在进 使命任务是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ꎬ是旨在解决中国 入自为的状态ꎮ 共产党治国理政所面临的实际问题ꎮ 所以ꎬ新时代 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履行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 使命任务的“ 靶向”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防范 实践展开 化解重大风险挑战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风险点的存 在和风险的防范程度ꎮ 中国共产党可以据此制定出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任务是从理论到实 有针对性的防范举措ꎬ能够更好地担负起稳定社会 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ꎮ 中国共产党推进全 和促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使命任务ꎮ 面从严治党、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和平与发展ꎬ将政 党、国家和世界有机结合ꎬ从整体上展示了履行使命 ( 四) 政党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 任务的新时代实践样态ꎮ 历史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 一) 推进 全 面 从 严 治 党ꎬ 坚 持 自 我 革 命ꎬ 把 自 考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任务的新时代逻辑ꎬ 己锻造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主要是从客观因素考 虑的ꎻ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履行使命任务ꎬ还有 “ 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 来自主观的因素ꎬ即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历史自 性、永得民心、永续执政的宝贵历史经验ꎮ 坚持自我 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ꎬ能够保持强大的政党调试能 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新、自我净化的本质力量ꎬ 力ꎬ做到主动担当历史使命ꎬ实现履行使命任务的客 反映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根本要求ꎮ” [9]14 中国共 观与主观、外在与内在的统一ꎮ 马克思主义认为ꎬ事 产党以鲜明的自我革命精神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ꎬ 物的产生和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ꎬ内因是 把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ꎬ以此夯实中国共产 起决定性作用的ꎮ 具体到履行使命任务的新时代逻 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ꎮ 辑而言ꎬ亦是如此ꎮ 我们既要从客观因素审视新时 代履行使命任务的“ 拉力” ꎬ也要从主观因素审视新 中国共产党至今已经执政 70 余年ꎬ成为长期执 时代履行使命任务形成的“ 内在驱动力”ꎮ 新时代 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ꎮ 习近平强调:“ 党的初心和 履行使命任务固然需要分析“ 拉力” 因素ꎬ即“ 为绝 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 大多数人谋利益” 的政治基因、走好全面建设社会 现ꎬ越是长期执政ꎬ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的实践要求、新时代 色ꎬ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ꎬ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面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时代考验 精神ꎮ” [8]118为了更好地夯实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ꎬ 等ꎬ这表明历史和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履 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ꎬ通过发扬 自我革命精神ꎬ为践履使命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ꎬ从 而达成自我革新和长期执政的目标ꎮ 具体地看ꎬ以

第19页

1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自我革命精神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主要体现在两 创造人类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ꎮ 中国共 点ꎮ 第一ꎬ通过自我革命改造主观世界ꎬ即加强党的 产党自成立之日起ꎬ就开启了现代化的探索之路ꎬ只 自身建设ꎬ将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ꎬ目的是胜任履 是不同历史时期对现代化的理解和追求是不同的ꎬ 行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重任ꎮ 毫无疑问ꎬ践履使命的 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 工业化” 的现代化目 核心诉求是让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ꎬ党的领导核心 标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将现代化目标从“ 工 作用得到充分发挥ꎬ以此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 业化”拓展到“ 四个现代化”ꎬ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协调各方的作用ꎬ将各战线的资源汇聚至履行历史 鲜明体现ꎮ 党的十八大以后ꎬ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 使命的实践中ꎮ 因此ꎬ自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党中央以 式现代化的概念ꎬ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推进中国 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ꎬ通过全面从严 式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基本问 治党狠刹党内不正之风ꎬ“ 加快构建内容科学、程序 题ꎮ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ꎬ习近平强调:“ 中国式现 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败制度体系” [10]9ꎬ 代化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ꎬ既有各 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ꎬ党内各项制度逐 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ꎬ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 渐建立健全ꎬ初步实现了用制度管党、管人、管事的 色ꎮ” [1]22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实现现代化的一般共 目标ꎮ 这些实践举措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 性ꎬ又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ꎬ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 任务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ꎮ 第二ꎬ党进行自我革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 命既包括对自身的革命ꎬ也包括对党肩负的历史使 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 命或推进事业的革命ꎻ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 展道路的现代化ꎮ 即是说ꎬ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高度 政的政党ꎬ自我革命不仅会对政党本身产生影响ꎬ还 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结合中国实际而提出的新命 会对党领导的事业产生深远影响ꎮ 换言之ꎬ自我革 题、新内涵ꎮ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强调生产力的发展 命内在目标是打造和锤炼自我ꎻ外在目标是改造客 进步ꎬ创造出更为雄厚的物质财富基础ꎬ而且突出强 观世界ꎬ完成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ꎮ 党的十八大以 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全体人的共享、物质与精神的协 来ꎬ中国共产党在推进自我革命的同时ꎬ以成功领导 调ꎬ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ꎬ极大地超越了 改革开放事业、成功应对风险挑战、成功推进伟大社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ꎬ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 会革命为支撑ꎬ展示了党履行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历 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ꎮ 史使命的能力ꎬ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ꎮ 应当看到ꎬ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 ( 二)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ꎬ弘扬历史主动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ꎬ也明确了中国式现代 精神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重要的使命任务ꎮ 所以ꎬ推 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弘扬历史主动精神ꎬ统筹中华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被历史 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ꎬ 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之一ꎮ 百年以来ꎬ中国共产党 主动研判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的机遇和可能出现的风 以实现现代化为己任ꎬ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历 险挑战ꎬ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ꎬ切实 史篇章ꎮ 党的十八大以后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履行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ꎬ创造人类文 党中央赓续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ꎬ并原创性地提 明新形态ꎮ 出“ 以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全 面 推 进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1]21ꎮ 不过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并非一帆 ( 三) 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ꎬ以强烈的政党担当 风顺的ꎬ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ꎮ 所以新时代以来的 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年ꎬ中国共产党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 大势、坚定历史自信、践行历史担当ꎬ坚定不移地推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ꎬ人类社 进中国式现代化ꎬ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新时代发生 会早已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ꎮ 与此同 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ꎮ 时ꎬ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ꎬ种种不确定性因 素明显增加ꎮ 这就迫切需要发挥政党的力量ꎬ为人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过程和阶 类的和平繁荣贡献出新的政党担当ꎮ 基于此ꎬ党的 段ꎮ 现代化的过程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ꎬ也是 十 八 大 以 来ꎬ 中 国 共 产 党 广 泛 进 行 政 党 外 交ꎮ

第20页

  总第 225 期            何锡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展开 15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 的优良传统ꎮ 进入新时代ꎬ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使 重要讲话ꎬ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敢于担 命任务ꎬ形成了宝贵的经验ꎮ 这就是必须充分发挥 当的百年大党ꎬ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历史 党的领导核心作用ꎬ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使命ꎬ拓宽了履行使命任务的实践范畴ꎮ 旨ꎬ强化全党的政治执行力ꎬ建构“ 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的制度体系ꎬ塑造“ 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的使 2021 年 7 月 6 日ꎬ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 命文化ꎬ最终将践履使命内化为全党的自觉行为ꎮ 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 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 的重要力量ꎬ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ꎬ担起为人民谋 ( 一)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根本保证 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ꎮ” [11]3 而今ꎬ世界形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 势云谲波诡ꎬ各国政党更加需要发挥促进人类和平 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ꎬ 发展的作用ꎬ不断加强对话交流ꎬ切实履行政党的世 系统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 九个必须”ꎬ其 界责任ꎮ 习近平还进一步要求:“ 我们要倾听人民 中“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 [12]10 居于首位ꎮ 心声ꎬ顺应时代潮流ꎬ推动各国加强协调和合作ꎬ把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很好地履行历史使 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ꎬ朝着 命ꎬ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发扬自我革命精神ꎬ使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ꎮ” [11]4 虽然世界各 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ꎮ 毫无疑问ꎬ领导中 国政党所要承担的责任很广泛ꎬ但一个共同的价值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ꎬ必 共识就是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责任ꎮ 党 然要求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ꎮ 然而ꎬ发挥党的领 的十八大以来ꎬ中国共产党一直呼吁世界各国共同 导核心作用不能停留在思想认知层面ꎬ而是需要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ꎬ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当 过实践的锤炼来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ꎮ 进入新时 世界使命的生动体现ꎮ 在国际关系领域ꎬ中国共产 代ꎬ中国共产党在践履使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领导 党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和与邻为善的原则ꎬ坚定维 核心作用体现在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两个方面ꎮ 从 护国际公平正义ꎬ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 总揽全局而言ꎬ中国共产党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 型国际关系ꎮ 在国际发展领域ꎬ 中国共产党传承 变局ꎬ准确研判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变迁ꎬ与时俱 “丝路精神”ꎬ着力构建共赢互利的“ 一带一路”ꎮ 如 进地提出了新时代的“三步走” 战略ꎬ鼓励全党为把 今ꎬ“一带一路” 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 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的国际合作平台ꎬ中国共产党为世界的繁荣发展 强国而奋斗ꎮ 这是中国共产党从总体上发挥把方 作出了重要贡献ꎮ 在全球治理领域ꎬ中国共产党在 向、明大局的领导核心作用的鲜明体现ꎬ推动全党形 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 成了正确的新时代总体使命观ꎮ 从协调各方而言ꎬ 领域发挥积极作用ꎬ号召各国以建设性的态度参与 中国共产党能够发挥自身的组织动员优势ꎬ广泛发 全球治理ꎬ为破解人类面对的世界难题提供了世界 动人民群众参与履行历史使命的实践ꎬ是因为中国 治理智慧ꎮ 共产党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具有一致性ꎮ 从一定意义而言ꎬ中国共产党 正如习近平所言:“ 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 完成历史使命的过程就是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美 命运ꎬ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ꎬ中国始终是 好生活的过程ꎮ 因此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力强调 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 发挥领导核心作用ꎬ将各级各地各方面组织积极调 维护者!” [12]16中国共产党不仅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 动起来ꎬ把广大党员凝聚起来ꎬ把亿万人民群众动员 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ꎬ而且具备为世界谋大 起来ꎬ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ꎬ形成履行使命 同的世界情怀ꎮ 所以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 任务的不竭力量ꎮ 政党担当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ꎬ进一步彰显了 (二)秉 承 以 人 民 为 中 心 的 发 展 思 想 是 核 心 中国共产党不断履行使命任务ꎮ 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党中央相继开展了 5 次党内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任 集中教育ꎮ 尽管每一次党内集中教育都有着独特的 务的实践经验     善于从党的历史实践中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

第21页

16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问题导向和实践要求ꎬ但都一以贯之地强调全党必 奋斗目标奋勇前进ꎮ 此外ꎬ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强 须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ꎮ 这表明新时代履 化政治执行力ꎬ使我国在内政、国防、外交领域皆取 行使命任务将维护好和代表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 得了历史性的成就ꎬ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更高ꎬ人民生 最高价值追求ꎬ并以此形成全党履行使命任务的实 活水平更好ꎬ国家的综合实力更强ꎬ中国迎来了从富 践自觉ꎮ 究其缘由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 起来迈向强起来的历史飞跃ꎮ 实践表明ꎬ中国共产 党的性质的鲜明体现ꎬ也是新时代履行使命任务的 党既是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政党ꎬ又能以高度的政 重要内容ꎮ 虽然履行使命任务的内涵是多样化、全 治执行力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ꎬ逐一兑现了中国 方位的ꎬ但是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秉承以人民为中 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ꎬ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认可ꎮ 心的发展思想ꎮ 所以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每 所以ꎬ新时代履行使命任务又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 一次党内集中教育都安排了学习党的性质、宗旨的 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执行力ꎬ推动中国共产 内容ꎬ积极引导全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 党履行使命任务从理论引向实践、从目标到达行动ꎮ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ꎬ使全党深刻认识到要想完成好 简言之ꎬ新时代履行使命任务高度重视提升中国共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ꎬ就必须秉 产党践履历史使命的政治执行力ꎬ通过在解决历史 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ꎮ 宗旨意识深刻指引着 和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不断履行使命任务ꎬ以 践履使命的实践行为ꎮ 马克思主义认为ꎬ思想认知 此促进历史向前发展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ꎮ 和实践行动是辩证统一的ꎬ正确的思想认知是正确 的实践行动的前提ꎮ 所以ꎬ通过党内集中教育来坚 ( 四) 勇于 进 行 新 的 历 史 特 点 的 伟 大 斗 争 是 必 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ꎬ有助于将以人民为中 由之路 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使命实践ꎬ将新时代中国共产 党所要履行的历史使命逐一付诸实践ꎮ 由此可见ꎬ 恩格斯指出:“ 一个知道自己 的目 的ꎬ 也知 道怎 新时代履行使命任务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重视并发 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ꎬ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 挥党内集中教育的优势ꎬ坚定全党以人民为中心的 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 发展思想ꎬ使全党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践履使命的 党ꎬ———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ꎬ ” [14]139 新 概念、逻辑、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等ꎬ推动全党形成 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履行使命任务ꎬ勇于进行新的 高度统一的思想认知ꎬ进一步履行使命任务ꎮ 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ꎬ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的事ꎬ解 决了过去许多想解决的问题ꎮ 众所周知ꎬ事物的发 ( 三) 强化全党的政治执行力是实践遵循 展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ꎬ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 必 过程ꎮ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亦是如此ꎮ 中国共产党在 须增强政治意识ꎬ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ꎬ善于把握政 履行历史使命的过程必然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挑 治大局ꎬ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 战ꎬ这就要求坚定不移地进行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 行力ꎮ” [13]240 践履历史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基于自 斗争ꎮ 一是通过进行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来充 身的政党性质以及为完成既定的政治目标而从事的 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ꎮ 伟 实践行为ꎬ具有很强的政治性ꎬ必须强化全党的政治 大斗争是有目标、有原则的ꎬ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就 执行力ꎬ在践履历史使命的实践中强化中国共产党 是要瞄准改革发展的难题、管党治党的要求、人民群 的使命任务ꎮ 基于此ꎬ新时代履行使命任务必须坚 众的诉求等ꎬ以此明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目 持强化政治执行力ꎬ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履行历史 标ꎮ 二是通过进行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来激发 使命的各项要求ꎬ努力完成党中央的既定目标ꎬ不断 全体党员的担当精神ꎮ 履行使命任务表现在全体党 推动历史向前发展ꎮ 进一步而言ꎬ新时代中国共产 员层面就是具有高度的担当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党强化政治执行力ꎬ就是要将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 能力ꎮ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 斗目标作为重要的使命ꎮ 如今ꎬ中国共产党能够充 特点的伟大 斗 争ꎬ 要 求 全 体 党 员 勇 于 担 当、 苦 干 实 分发挥领导核心、组织动员和汇聚力量的作用ꎬ如期 干、攻坚克难ꎬ特别是在一些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 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ꎬ目前正朝着第二个百年 题上态度鲜明ꎬ敢发声、敢交锋ꎬ同一切歪风邪气坚 决作斗争ꎬ坚定不移地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ꎮ

第22页

  总第 225 期            何锡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展开 17 实际上ꎬ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体党员勇于进行新的历 化ꎬ这种政治文化可以从党的组织、党员干部和党员 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过程就是不断强化全党使命任 三个层面予以认识ꎮ 从党的组织而言ꎬ新时代履行 务的过程ꎬ并将履行使命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推动 使命任务铸就了各级党组织以实现党和国家中心任 历史进 步 有 机 结 合ꎬ 彰 显 了 履 行 使 命 任 务 的 价 值 务为价值追求的政治文化ꎮ 党的力量来源于组织ꎬ 所在ꎮ 组织优势是党的重要优势ꎮ 从一定意义而言ꎬ党的 决策部署能否落到实处ꎬ关键是看各级党组织的综 (五)建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制度体系是 合能力ꎮ 所以ꎬ新时代以来各级党组织以高度的历 有力保障 史使命感ꎬ积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ꎬ努力将党的各项 决策部署贯彻落实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 履行使命任务并非朝夕之功ꎬ而是需要久久为 问题ꎬ把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ꎬ充分发挥党组 功ꎬ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将履行使命任务的各项举 织的领导核心作用ꎬ从而形成了以实现党和国家中 措固定下来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建立“ 不忘 心任务为价值追求的使命文化ꎮ 从党员干部而言ꎬ 初心、牢记使命” 的制度ꎬ这是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 新时代履行使命任务铸就了党员干部积极践履党在 任务的重要依托ꎮ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 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的使命文化ꎮ 进入新时代ꎬ党中 长期性ꎬ要想从根本上强化新时代的使命任务ꎬ归根 央明确提出了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 等时代奋斗目 结底是要依靠制度形成刚性的约束ꎮ 党的十八大虽 标ꎬ这要求党员干部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ꎬ为践履党 然没有明确提出使命制度的概念ꎬ但建立的一系列 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作出贡献ꎮ 实践表明ꎬ党内涌 制度体系实际上就是建立健全使命制度的实践行 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践履历史使命的党员干部典型ꎬ 为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是以党内集中教育主题 形成了强有力的正面示范引领作用ꎬ鼓励带动更多 形式出现ꎬ再经过中央全会将其作为党内一项重要 党员干部主动投身于践履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ꎬ 制度安排ꎮ 这不仅表明党中央建立使命制度的决 从而形成了积极践履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的文化 心ꎬ而且揭示了建立使命制度需要将党的初心和当 氛围ꎮ 从普通党员层面而言ꎬ新时代履行使命任务 下的历史使命相结合ꎬ以铭记初心履行使命任务ꎬ以 铸就了在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善于作为的政治文 使命彰显党的初心ꎮ 这就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化ꎮ 进入新时代ꎬ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全党要发挥 制度的真谛所在ꎮ 从制度供给来看ꎬ在“ 不忘初心、 先锋模范作用ꎬ想人民群众之所想ꎬ急人民群众之所 牢记使命” 核心制度的规约下ꎬ还形成了构建使命 急ꎬ以善作善成的精神履行党员的历史使命ꎮ 正因 制度的综合供给ꎬ如经常性的党性教育制度ꎬ“ 政治 为如此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才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 体检” 制度ꎬ履职尽责、攻坚克难的制度ꎬ完善鼓励 决却未得到解决的难题ꎬ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却未 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的制度ꎬ调查研究制度等ꎮ 办成的大事ꎬ“ 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的使命文化蔚 这些综合性的制度供给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履行历 然成风ꎮ 史使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ꎬ使党员干部能干 事、敢干事和干成事ꎮ 故而ꎬ新时代履行使命任务的     四、结语 十年实践启示我们ꎬ必须牢固树立制度意识ꎬ扎实构 建使命制度体系ꎬ推动新时代履行使命任务逐步迈     总而言之ꎬ党的二十大确立的新时代新征程中 向制度化、长效化ꎮ 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赓续历史、回应现实和指引 未来的必然结果ꎮ 立足新时代的今天ꎬ我们不仅要 (六)塑造“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的使命文化是 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生成逻辑ꎬ还要 要旨所在 透视实践举措ꎬ并据此总结新时代的历史经验ꎬ力图 较为完整地呈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理论 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ꎮ 习近平 样态和实践要求ꎮ 需要注意的是ꎬ履行新时代中国 在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 共产党使命任务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ꎬ全党必须做 班式上 勉 励 广 大 年 轻 干 部 要 “ 勇 于 担 当、 善 于 作 到“ 三个务必” ꎬ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来履行 为” [15] ꎮ 新时代履行使命任务的十年实践在党内塑 造了浓厚的“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的使命文化ꎮ 这 种文化氛围可以理解为履行使命任务的一种政治文

第23页

18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ꎬ勇于克服履行使 [4]马克思ꎬ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 命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风险挑战ꎬ做到化挑 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ꎬ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18. 战为机遇、化逆境为主动ꎻ也需要明确重点ꎬ这就是 突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 [5]习近平.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 核心要义ꎮ 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国家富强和人民幸 报ꎬ2022-01-01(2) . 福的美好向往ꎬ极大地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ꎬ 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ꎬ为人类对更好 [6]张颖.“坚持独立自主” 宝贵历史经验的三维释读[ J].四 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ꎮ 为此ꎬ我们应当 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ꎬ2022(3) . 毫不动摇地将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和推动中国 式现代化三者有机结合ꎬ通过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 更好地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础ꎬ提升中国 人民出版社ꎬ2021. 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以及向世 界展现百年大党的光辉形象ꎮ [8]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ꎬ2021. 参考文献: [ 9] 钟贞山ꎬ周品秀. 中国共 产党坚 持自我 革 命 的 理 论 逻 辑、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 实践遵循与现实路径[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 版) ꎬ2022(1) .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22. [ 10] 阳平ꎬ蔡志强. 中 国 共 产 党 权 力 监 督 思 想 的 内 涵、成 就 与 [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创新[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ꎬ2022( 2) . 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和« 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五轮巡视 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N]. [11] 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 人民日报ꎬ2020-09-01(1) . 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ꎬ2021. [3]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J].求 是ꎬ2022(13) . [1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21. [13] 中共中央党 史 和 文 献 研 究 院. 中 国 共 产 党 一 百 年 大 事 记 (1921 年 7 月—2021 年 6 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21.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 社ꎬ1974. [15]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努力成为可堪大 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N] .人民日报ꎬ2021- 09- 02( 1) . The Mission of the CPC in the New Era: Generative Logic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HE Xi-hui ( School of MarxismꎬCentral South UniversityꎬChangsha 410016ꎬChina) Abstract:The mission and task of the CPC are determined by the political gene of the partyꎬ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ꎬthe practical tests it faces and a high degree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In the new eraꎬthe CPC insists on self revolutionꎬcarries forward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ꎬ comprehensively promotes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ꎬand constructs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ith a strong political party initiative.In the new eraꎬthe CPC has valuabl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fulfilling its mission.This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re role of the Party’ s leadershipꎬ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conceptꎬ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execution of the whole Partyꎬbe brave in carrying out great struggles with new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ꎬbuild an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 never forge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keep in mind the mission” ꎬ and shape a mission culture of “ being brave in taking responsibility and being good at acting” . These experiences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PC to complete the mission and task of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Key words:CPCꎻmission and taskꎻgeneration logicꎻpractice developmentꎻnew era (责任编辑  胡海金)

第24页

第 54 卷第 1 期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 2 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 题献论” 问题 ———一个学术考察与阐释的视角 赵明晨1   宋协娜2 (1.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ꎬ上海  200433ꎻ 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山东行政学院) 校刊编辑部ꎬ山东 济南  250103)     摘  要:马克思向达尔文题献« 资本论» 这一“ 题献论” ꎬ诞生于 1930 年代初的苏联ꎬ之后在西方被广泛传播ꎬ其 扭曲了“ 马克思-达尔文” 的智识关系ꎮ 究其原因ꎬ该“ 题献论” 源于 20 世纪前三分之一世纪在欧洲和苏联存在的 社会主义道路和科学路线之争ꎬ其中“达尔文”始终处于意识形态竞争的前沿ꎮ 然而ꎬ对于题献所指、题献动机、“ 马 克思-达尔文”精神内核之间的冲突以及达尔文回信所提内容与现实不一致等各种争议和质疑长期存在ꎮ 通过对 爱德华 艾维林作为与达尔文通信主体的重新假设ꎬ以及“ 1880 年 10 月 12 日信件” 和« 学生的达尔文» 作品的发 现和关系论证ꎬ“ 题献论” 的神话最终被解构ꎮ     关键词:马克思ꎻ达尔文ꎻ题献ꎻ达尔文主义ꎻ爱德华 艾维林     中图分类号:A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23)01-0019-14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部思想批判史、斗争 达尔文的思想独立地位ꎮ 例如ꎬ恩里克 尤里纳、约 史ꎬ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对所处 翰 斯帕戈等人的“ 利用说” ①ꎬ认为马克思以« 资本 时代各种主义、实践理论进行辩论和批判斗争的结 论» 题赠给达尔文是出于有益于该著作在英国的传 晶ꎮ 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ꎬ常常伴随着各种误 播ꎻ特里斯特拉姆 亨特、杰瑞 伯格曼等人的“ 达 解甚至有意歪曲ꎬ这需要我们正本清源ꎬ其中之一便 尔文决定论” ꎬ 将 达 尔 文 学 说 置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世 界 是以“题献论” 为中心的“ 马克思-达尔文” 关系魅 观或唯物主义知识起源上ꎻ艾兰 安格斯、克里姆特 影ꎮ 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议题ꎬ它在不 堤米利亚泽夫等人的“ 同行说” 认为ꎬ达尔文与马 同领域中广泛衍用ꎬ不仅歪曲了马克思早期对达尔 克思是并肩前行的革命者ꎬ或者马克思自己以及鼓 文的积极评价和敬意之辞ꎬ而且有违于马克思之于 励政治伙伴加入达尔文主义者行列之中ꎻ其他如刘 收稿日期:2022 - 10 - 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补齐中国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短板研究” (18VZL012) ꎮ 作者简介:赵明晨(1984—  ) ꎬ男ꎬ山东临朐人ꎬ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讲师ꎬ政治学博士ꎬ从事政治观念史研究ꎻ宋协娜( 1962—  ) ꎬ女ꎬ山东 济南人ꎬ教授ꎬ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ꎮ ①关于“ 利用说” 的作者及观点参见 Enrique M. UrenñaꎬMarx and Darwinꎬ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ꎬ1977( 9) ꎬp557- 558ꎻ Allan MegillꎬKarl Marx: The burden of reason.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ꎬ2002ꎬ p54ꎻ John Spargoꎬ Karl Marx: his life and workꎬNew York:B.W.Huebschꎬ1912ꎬp200. ②关于“ 达尔文主义论者” 的作者及观点参见 Lewis S.FeuerꎬThe Case of the ’ Darwin-Marx’ Letter:A Study in Socio-Literar ̄ y DetectionꎬEncounterꎬ1978(10) ꎬpp76-77ꎻD.A.StackꎬThe First Darwinian Left:Socialism and Darwinismꎬ1859—1914ꎬCheltenham: New Clarion Pressꎬ2003ꎬp4.

第25页

20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易斯 S. 福尔、D. A. 斯塔克等人的“ 达尔文主义者 之所以首次出现在苏联ꎬ源自 1920 年代柏林的社会 论” ②ꎬ直接将马克思本人描述为达尔文主义者ꎮ 对 民主党档案馆将马克思信件的一些复印件寄给了位 于这些基于“ 题献” 论调及其变体的歪曲和武断ꎬ必 于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时任主任大卫 梁 须进行说理的和事实上的祛魅和重构ꎮ 此前ꎬ费伊、 赞诺夫———他正为出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全集而收 福尔ꎬ以及引用他们的拉尔夫 考尔普、鲍尔等人围 集有关材料ꎮ 在这封信前端ꎬ该研究所附加了一个 绕达尔文与马克思的通信作了相当大的贡献①ꎬ我 简短的导言ꎬ称这封信具有“ 重大的历史意义” 而予 国科学史学者吴德铎等人也翻译或转载了外国学者 以首次出版ꎮ 其中在提到 1873 年马克思寄给达尔 的论文内容和通信②ꎮ 然而超越“ 通信” 本身ꎬ通过 文的赠书时ꎬ还错误地将其说成« 资本论» 法译本ꎮ 学术上对“ 题献论” 进行祛魅和重构ꎬ从而澄清和阐 该导言对“达尔文拒绝题献” 进行了武断解释ꎬ认为 明这一误解及其背后的理论视野ꎬ可以为规范研究 这是达尔文对马克思将« 资本论» 第一卷第 12 章和 “ 马克思-达尔文” 关系提供帮助ꎮ 第 13 章题献给他的拒绝ꎮ 据此该导言对达尔文进 行了批判:“ 达尔文担心自己会被怀疑同意这部诽     一、“ 题献论” 的产生、传播与形成 谤资产阶级的作品ꎬ害怕暴露自己无神论身份ꎬ因而 动因 向无产阶级革命世界进一步证明了意识形态是如何 影响科学创造的ꎮ” [2]203紧接着这封信和导言的是一     (一)“题献论”的产生 篇题为«关于达尔文所谓的“不可知论”» 的文章ꎬ其 “题献论”作为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 马 作者是恩斯特 科尔曼ꎮ 正是他负责在 1930 年代 审查苏联物理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内容ꎬ并 克思-达尔文” 关系的误读ꎬ并非指由爱德华 艾维 致力于在科学工作中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 林于 1897 年首次公布的达尔文回复马克思的“1873 位ꎬ也正是他在“1880 年信件” 公布前同意了马克思 年信件” ③内容ꎬ而是指“1880 年书信” 事件ꎬ即一封 恩格斯研究所的解释ꎮ 科尔曼的文章进一步批评了 所谓 1880 年 10 月 13 日达尔文写给马克思的回信ꎮ 达尔文否认其自己的无神论观点的资产阶级妥协 信中达尔文表达了对某一“ 题献” 的拒绝:“ 以任何 性ꎬ认为其“ 面对资产阶级学问家滥用达尔文的进 形式发表你对我作品的评价ꎬ真的不需要我的批准ꎬ 化论———将社会分化称之为进化从而为上层精英统 我不希望这一部分或这一卷献给我( 尽管我感 治地位辩护、将达尔文自然主义诠释为近乎自然神 谢你有意给 我 的 荣 誉) ꎬ 因 为 这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意 味 论而为宗教意识形态辩护———无动 于 衷” [3]205-206 ꎮ 着我对该一无所知的丛书的认可ꎮ” [1]335 由此ꎬ“ 题献论” 成为科学史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一段学说思潮ꎮ 在“ 题献论” 出现 3 年之后的 1934 具有“题献论” 内容的信件ꎬ首次以“ 达尔文写 年ꎬ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所新任主任阿多拉 给马克思的信” 为篇名ꎬ发表于 1931 年 2 月苏联的 茨基ꎬ在其主编的« 马克思:生活与工作年谱» 一书 «马克思主义旗帜下» 杂志上ꎬ署名为“ 马克思恩格 斯研究所” (1931 年 11 月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与列 宁研究 所 合 并ꎬ 成 为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列 宁 研 究 所 ) ꎮ ①关于“ 马克思-达尔文” 通信研究的学者及观点参见 Margaret A.Fayꎬ“ Did Marx Offer to Dedicate Capital to Darwin? A Re ̄ 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ꎬ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ꎬ1978( 1) ꎬp141ꎻLewis S. Feuerꎬ“ Is the ‘ Darwin-Marx correspondence’ Authentic?” ꎬAnnals of Scienceꎬ1975(1) ꎬp4ꎻRalph Colpꎬ“ Multiple Independent Discovery:the ‘ Darwin-Marx’ letter” ꎬ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ꎬ1979(3) ꎬp479ꎻTerence Ballꎬ“ Marx and Darwin:A Reconsideration” ꎬPolitical Theoryꎬ1979(4) ꎬpp469-483ꎮ ②该翻译内容参见吴德铎:« 达尔文给马克思信件的新资料» ꎬ« 社会科学战线» ꎬ1979 年第 8 期ꎬ第 10-11 页ꎮ ③1873 年马克思向达尔文赠送« 资本论» 第一卷德语第二版副本ꎬ4 个月后达尔文回信内容为:“ 1873 年 10 月 1 日 / 亲爱 的先生:感谢您寄给我您的大作« 资本论» ꎬ这是我的荣幸ꎻ我由衷希望我能对政治 经济学 这 一深 刻而 重要的 学科有 更多 的 了 解ꎬ从而更有资格接受它ꎮ 虽然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ꎬ但我相信我们都渴望扩展知识ꎻ从长远来看ꎬ这一定会增加人类的 幸福ꎮ / 亲爱的先生ꎬ您忠实的朋友ꎬ达尔文 / ꎮ” 该信件内容见 Edward B. Aveling. “ Charles Darwin and Karl Marx” ꎬNew Century Reviewꎬ1897(1) ꎬpp11-12ꎮ

第26页

  总第 225 期      赵  明  晨    宋协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 题献论” 问题———一个学术考察与阐释的视角 21 中ꎬ提到了“ 1873 年信件” 和“ 1880 年信件” ꎮ 对于 件”来作为达尔文拒绝题献的说辞③ꎮ 这种混淆直 后者ꎬ该书作出了微调ꎬ认为达尔文所提到的“ 部分 到 1970 年代仍然存在ꎮ 马克西米连 鲁贝尔路就 或卷” 指的是“ « 资本论» 第二卷” [4]344ꎬ但未对此变 直接将 1873 年马克思赠书视为“ 题献” ꎬ臆测马克 动作出进一步解释ꎮ 思出于在英国宣传«资本论»的目的ꎬ“ 不仅将« 资本 论» 题献本 送 给 达 尔 文ꎬ 而 且 还 送 给 了 他 的 死 敌 赫 ( 二) “ 题献论” 的溢出与传播 伯特 斯宾塞” [7]291ꎮ 历史学家雅克 巴赞则在称 “1880 年信件” 于 1931 年“ 被发现” 之后ꎬ“ 题 赞“绅士的达尔文” 下的脚注中提到ꎬ“ 达尔文拒绝 献论” 也成为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在涉及“ 马克思 - 了马克思在一封羞怯的信中题献请求的荣誉ꎬ而马 达尔文” 关系时所持有的主流观点ꎮ 该信件 1931 年 克思主义者 ( 就此) 选择称达尔文为‘ 非利士人 当年便在德国的两份共产主义期刊«世界报» 和« 红 ( Philistine) ’ ” [8]85ꎬ并错误地声称“ ( 马克思) 最喜欢 船»上刊登ꎬ英国的«泰晤士报»翻译转载了德国« 世 的自我形象是‘ 社会学的达尔文’ ” [8]169ꎮ 作者标注 界报»上刊登的德文版内容①ꎮ 自此之后ꎬ其便以不 了关于“ 题献” 的来源ꎬ正是恩斯特 科尔曼于 1931 同用途和价值被应用于各个场景ꎬ其中既有达尔文 年发表的« 马克思与达尔文» 一文④ꎮ 及科学史研究者ꎬ也有马克思研究者ꎮ 达尔文研究 者往往以达尔文为中心ꎬ将马克思的“ 题献” 作为对 “ 题献论” 甫一产生ꎬ在溢出、传播过程中ꎬ达尔 达尔文科学界地位确认的手段ꎮ 例如ꎬ生物学家马 文学者、西方评论家便以“ 题献” 论调用于抬高达尔 塞尔 普伦南特在其 1938 年法语版« 达尔文传记» 文在社会科学及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地位ꎬ或者以 中就提到ꎬ“ 1880 年马克思要求达尔文审阅 « 资本 此贬低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方面的独立性ꎮ 论» 第十二 章 和 第 十 三 章 的 英 文 译 本ꎬ 达 尔 文 以 健 与此同时ꎬ社会主义科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科学 康原因拒绝了” [5]43ꎻ杰弗里 韦斯特则在其英文版 史专家也没有通过各种渠道向藏有达尔文档案的机 « 达尔文传记» 表示“ 马克思希望将« 资本论» 献给达 构咨询以核实和求证这些观点的准确性ꎮ 这一方面 尔文ꎬ但是达尔文本人却坚决拒绝与任何形式的社 源于当时苏联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所在马克思 会主义有任何联系” [6]324ꎮ 马克思研究者之中ꎬ同样 主义研究方面的声望ꎬ导致传播者自身没有运用批 存在关于题献论的引用和讹误ꎬ如西方颇具影响力 判性思维和方法去考证而选择默认ꎻ另一方面源于 的以赛亚 伯林在说明达尔文婉拒言辞时的内容实 1930 年代后科学领域与生产事业的高度意识形态 际上出自“1873 年信件” ②———伯林后来在 1978 年 化ꎬ“题献论” 的传播满足了各方的需求ꎬ导致福尔 对此作出了修正ꎬ这给后来援引这位权威学者作为 所言的“气候论”ꎬ即“ 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信仰意 论据之人提供了一个错误的样本ꎮ 类似的是ꎬ美国 志ꎬ超过了学术的自我克制和本有的研究范式ꎬ为其 保守主义历史学家希梅尔法布在谬称“ 社会主义者 形成和接受卡尔 马克思个人要求题献给查尔斯 可追溯到达尔文” 之际ꎬ也错误地援引 “ 1873 年信 达尔文的神话提供了气候” [9]76 ꎮ ①« 泰晤士报» 转载内容可参见“ Letter from Darwin to Marx” ꎬTimesꎬ1931-05-18(11) ꎮ ②在以赛亚 伯林 1978 年更正“ 题献” 观点之前的 1939 年、1948 年、1959 年版« 卡尔 马克思» 中ꎬ不仅表示“ 马克思对 达尔文的智识崇拜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任何其他人”ꎬ而且还认为“达尔文在一封礼貌而措辞谨慎的信中迅速婉拒了马克思‘ 题 献’ 给他的荣誉ꎬ说他不幸地对经济科学一无所 知ꎬ但 向 作 者表 达 了 他 对 人 类 知 识 进 步 的 良 好 祝 愿ꎬ 认 为 这 是 他 们 的 共 同 目 标” ꎮ 显然ꎬ这一伯林关于婉拒题献的话语挪用自 1873 年信件内容ꎮ 参见 Isaiah BerlinꎬKarl Marx:His Life and Environmentꎬ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ꎬ1939ꎬp 218ꎮ 关于 1978 年后伯林纠正自己的题献观点可参见 Isaiah Berlinꎬ“ Marx’ s Kapital and Darwin” ꎬ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ꎬ1978(39) ꎬp519ꎮ ③希梅尔法布称“ 尽管马克思提出要把« 资本论» 题献给达尔文ꎬ遭到了达尔文的拒绝ꎬ但达尔文却礼貌地将该书收下作 为其礼物:虽然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ꎬ但我相信我们都渴望扩展知识ꎻ从长远来看ꎬ这一定会增加人类的幸福ꎮ” 参见 Ger ̄ trude HimmelfarbꎬDarwin and the Darwinian RevolutionꎬNew York:W.W.Nortonꎬ1968ꎬp421ꎮ ④该文内容可参见 E.Kolmanꎬ“ Marx and Darwin” ꎬThe Labour Monthlyꎬ1931(11) ꎬpp702-705ꎮ

第27页

22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三) “ 题献论” 形成动因:意识形态与科学的 民党路线方向的«埃尔福特纲领» 中ꎬ继续模糊着对 张力 “国家”的讨论ꎮ 面对高涨的罢工浪潮ꎬ他也不像卢 森堡那样激化工人斗争ꎬ而是积极主张恢复议会策 “ 题献论” 产生于 1930 年代前后绝非偶然ꎬ它 略ꎬ与右翼和解ꎬ因而也无力阻止德国两次滑向世界 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及机会主义斗争的时 大战ꎮ 战后德国社民党成员埃里希 马蒂亚斯甚至 代产物ꎬ也是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技术领域争夺意识 创造“ 考茨基主义” [16]151 一词来描述战前德国社会 形态话语权的表征ꎮ 主义的革命不动主义ꎮ 伯恩斯坦则于 1897 年 1 月 进行的费边学会演讲宣示了其达尔文主义和修正主 1.达尔文学说处于社会主义范式斗争的精神内 义的转向———他渴望把马克思主义展示为一种与生 核之中 物进化完全和谐的进化社会理论ꎬ并使之符合在德 国进行的社会民主主义实践ꎬ认为“ 真正的马克思ꎬ 达尔文学说一进入德国ꎬ便实现了“ 生物学在 是一位人类和自然史、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进化论 19 世纪后期的知识霸权” [10]96 的局面ꎮ 不同于盎格 者” [17]35ꎮ 他还否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理论ꎬ 鲁-撒克逊圈子的英国和美国———他们直接将达尔 主张在现存国家中以政治参与推进务实的改革ꎬ将 文学说用于为经济自由放任主义辩护ꎬ在德国缺乏 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化为乌有①ꎮ 这一“ 达尔文 经验主义哲学和理性主义的唯物主义特征也不足的 范式”ꎬ 在 政 治 实 践 层 面 促 使 德 国 社 民 党 的 右 倾 情况下ꎬ达尔文学说很快便成为针对基督教极右翼 化———在“ 哥达纲领” 后选择了“ 埃尔福特纲领” 的 力量时的重要武器ꎬ几乎被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 议会之路ꎮ 在第二国际层面ꎬ达尔文范式则导致无 者所同时接受ꎮ 作为指导全德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 产阶级政党放弃革命斗争的低潮ꎬ 它们转而寻求 运动的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 SPD) 成员大多是 “ 以一种自发、持续的和不可抗拒的方式ꎬ非常平静 不同程度的达尔文主义者ꎬ他们用达尔文的知识来 的发生ꎬ像自然过程一样获得权力” [18]105 ꎮ 伴随德 解释和整合马克思主义ꎬ重新阐释社会主义理论和 国社民党领导的魏玛共和国实践ꎬ 它持续影响到 路线ꎬ这一现象在马克思去世后的德国最为显著ꎬ正 1930 年代ꎮ 可以说ꎬ作为一种共识ꎬ达尔文学说在 如阿弗里德 凯利所评价的“ 达尔文主义在德国比 社会中的应用ꎬ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 在任何 其 他 国 家 都 更 是 一 种 压 倒 性 的 哲 学” [11]5ꎮ 广泛渗透ꎬ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对德国以及欧洲社会 他们当中ꎬ倍倍尔在转向马克思主义者后ꎬ就始终未 主义的理论领导ꎬ也削弱了欧洲工人阶级及其政党 克服其自身的达尔文范式ꎬ认为“ 社会主义是达尔 的革命 性 和 国 家 重 建 的 动 力———沦 为 一 种 “ 弱 德 文理论的逻辑结果” [12]138 ꎮ 据此ꎬ他倾向于接受现 之美” ꎮ 状ꎬ反对“ 破坏和重建”ꎬ否定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的“ 主观能动性” [12]257 ꎮ 而考茨基则自称“ 通过达尔 马克思主义者对此进行了抨击ꎮ 列宁在« 国家 文主义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 [13]6ꎬ尽管在理论维度 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 上转向了某种程度的马克思主义———“ ( 在我看来) 革命中的任务» 等文章中批判了考茨基及其“ 中间 为种族生存而斗争的纯粹达尔文主义因素就越让位 路线” ꎬ认为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机会主义 于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因素” [14]355 ꎬ但他拒绝将 的歪曲ꎬ粉饰了马克思主义核心命题———革命和无 “国家”视为“ 阶级统治的工具”ꎬ认为“ 国家” 随着 产阶级专政的国家ꎬ认为只有既承认阶级斗争又扩 资本主 义 的 到 来 而 具 有 了 超 越 阶 级 统 治 的 新 功 展到无产阶级专政ꎬ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ꎮ 列宁 能———这些新功能使工人阶级能够通过现有机制来 还批判了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 在哲学方面ꎬ修正 实现经济和政治目标ꎮ 基于此ꎬ他认为“ 社会民主 党是一个革命党 ( revolutionary party) ꎬ 但不是一个 闹革命( makes revolutions) 的政党” [15]34ꎮ 在关系社 ①伯恩斯坦的« 进化社会主义» 一文可参见 Eduard Bernsteinꎬ“ Evolutionary Socialism” (1899) [ 2022-09-10] .https: / / www. marxists.org / reference / archive / bernstein / works / 1899 / evsoc / ch03-2.htmꎮ

第28页

  总第 225 期      赵  明  晨    宋协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 题献论” 问题———一个学术考察与阐释的视角 23 主义跟在资产阶级教授的‘ 科学’ 的屁股后面跑ꎮ 共同之处) 总是努力否定和掩盖每一种有利于这种 跟着他们爬到从哲学上将科学庸俗化的泥潭里 遗传类 型 的 新 发 现” [22]69ꎬ 并 且 断 言 “ 拉 马 克 因 素 面去ꎬ用‘简单的’(和平静的) ‘ 演进’ 去代替‘ 狡猾 (后天特征继承的外部因素的影响) 实际上是唯一 的’ ( 和革命的) 辩证法ꎮ” [19]13 在政治上ꎬ十月革命 能够解释变异原因的因素” [23]15ꎮ 在后天决定论的 后布尔什维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实践与机会主义的 气氛中ꎬ达尔文遗传学、孟德尔基因学说及其支持者 孟什维克分道扬镳ꎬ苏俄为实施新经济政策并克服 被描述为“ 悲观和无能的” ꎬ不符合变革和寻求变化 国内的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进行了激烈的内部斗 的社会政治需求ꎬ他们被视为为旧秩序辩护的“ 反 争ꎻ在共产国际层面ꎬ1928 年第六次大会和第九次 革命” 和资产阶级代理人ꎮ 执委会( ECCI) 扩大会议ꎬ对右翼化的德国社会民主 党、英国工党的 “ 反革命” 倾向进行批判成主要声 焦点二ꎬ农业科学和生产领域的“ 李森科主义” 调ꎬ并进一步强调了资本主义的危机观和无产阶级 ( Lysenkoism) ꎮ 为了 满 足 增 加 全 年 农 业 收 成 的 愿 及其政党的革命观①ꎮ 可以说ꎬ从马克思本人到列 望ꎬ李森科通过春化实验ꎬ对冬季种子进行寒冷和潮 宁及其之后ꎬ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一直面临着对达 湿的处理ꎬ认为经过简单气候调适处理的种子会产 尔文范式的巨大克服ꎮ 生新一代植物种子ꎻ也就是说ꎬ通过春化这一外部环 境影响获得的特性ꎬ可以遗传给后代ꎮ 作为“ 科学 2.达尔文是苏联经济发展和自然科学之争的意 事业和生产事业”以及“科学事业与社会建设” 之间 识形态焦点 的冲突ꎬ李森科的后天性状遗传和达尔文的遗传决 定论之间的矛盾被意识形态化ꎻ加之达尔文和孟德 焦点一ꎬ1920 年代苏联“ 关于人类遗传学的大 尔知识作为一门外来科学ꎬ且是由一个“ 政治上不 争论”ꎮ 该科学争论的背后ꎬ事实上是“ 苏联的优生 受欢迎的” 社会阶层发展起来的ꎬ都导致科学技术 学”和社会共同体建设ꎮ 这场争论中ꎬ获得性遗传 意识形态上的“ 反达尔文” 现象ꎮ 而李森科学说则 或环境决定论与先天决定论之间的冲突存在于几个 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ꎬ至 1948 年李森科主义成 群体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孟德尔学派或古典遗 为苏联唯一的官方生物学ꎮ 传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优生 学家ꎮ 其中ꎬ马克思主义科学家和学者以及后来更 因此ꎬ当“题献论”被发现时ꎬ其中达尔文的“ 拒 大范围的公众ꎬ更加认同环境决定论和人民自我改 绝” 论调和 拒 绝 理 由ꎬ 有 利 于 诠 释 和 定 性 达 尔 文 知 善的能力和潜力ꎬ认为“ 对后天特征可遗传的理解 识的阶级属性ꎬ被赋予解释性内涵的“ 达尔文拒绝” 给我们带来了拯救的信息ꎮ 通过这一学说ꎬ我们可 成为一种资产ꎮ 一方面ꎬ在政治领域ꎬ通过借此批判 以假定人类的行为和思想可以传承给后代ꎬ从而产 达尔文在宗教中的妥协胆怯和害怕马克思著作的革 生一个崇高之人” [20]364ꎮ 1924 年一篇题为“ 马克思 命性ꎬ进而用于否定“进化社会主义” 或社会民主主 主义和生物进化理论” 的论文强烈支持拉马克主义 义路线的反革命和反阶级斗争论调ꎻ另一方面ꎬ在经 ( Lamarckism) ꎬ宣称引导进化过程的“ 一般力量” 是 济与科技领域ꎬ在“ 农业急需的时候ꎬ不应该用详细 “ 环境的影响” [21]15ꎮ 这些观点都强调教育和社会 的研究来拖延进展” 的情况下ꎬ解决苏联经济技术 改革ꎬ通过后天特征的继承和环境改变来改变广泛 发展过 程 中 的 科 学 路 线 选 择 或 排 除 问 题———促 使 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原本差异化、发展水平不一的苏 “拉马克 -李森科主义” 逐步占据了科学主流ꎮ 同 联公民遗传性和固有特征ꎬ以寻求建构共同特征、发 时ꎬ它有助于“ 再次证实无产阶级的信念ꎬ即资 产阶 展水平和人民共同体ꎮ 他们认为“ 在资产阶级国家 级声称的‘ 学术自由’ 是虚假的” [2]204ꎮ 因此ꎬ也就 发展起来的优生学( 无产阶级优生学与之没有任何 ①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和第九次执委会对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工人阶级政党存在的右倾保守化问题给予了强烈批 判ꎬ相关文件信息可参考:Jane Degras( ed.) ꎬ“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ꎬ1919-1943” ꎬDocuments( Vol.2) ꎬLondon:F.Cassꎬ1971ꎬ p428ꎬp443ꎬpp475-481ꎮ

第29页

2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不难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在首次发表 1880 年 基础ꎬ以至于他想到要将« 资本论» ( 第一卷第一版ꎬ 信件时所说的“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ꎮ 1867 年) 献给达尔文ꎮ” [26]31 其次ꎬ以历史学者希梅 尔法布、进化论生物学家朱利安 赫胥黎、美国精神     二、对题献的争论与质疑 病学家拉尔夫 考尔普、胚胎学家葛文 比尔为代 表的学者持有的观点是“«资本论» 第一卷英译本”ꎮ     (一)对题献“所指”的争议 其中ꎬ考尔普还揣测 “ 马克思可能认为ꎬ将 (« 资本 对“1880 年书信” 所含“ 题献” 的疑问ꎬ首先是 论»第一卷) 英译本题献给达尔文会使他在英国更 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ꎬ并武断地认为ꎬ“ 达尔文 围绕请求题献的部分“ 是什么” 进行的ꎮ 由于缺少 知道« 资本论» 中提及他的第二处脚注的英文翻译ꎬ 通信者给达尔文的去信ꎬ达尔文回信中所言的“ 部 马克思通过提出题献意愿ꎬ迫使达尔文阅读并回应 分或卷” 所指内容便充满了争议ꎮ 他的观点” [1]335ꎮ 再次ꎬ德国历史学家艾哈德 卢卡 斯的“法译本” 观点ꎮ 他认为马克思将其发展了历 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的解释以及苏联科学 史社会演化理论的« 资本论» 法语译本中的一部分 家和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主要是«资本论» ( 第一 献给达尔文ꎬ以便使达尔文允许自己在一本小册子 卷) 的第 12、13 章ꎬ理由是这些篇章及脚注涉及达尔 中使用其名字ꎬ来批判当时滥用马克思和达尔文科 文及其进化论ꎮ 莫斯科大学阿列克谢耶夫则将从回 学理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ꎮ 据此ꎬ他指称像« 劳 信内容中进行的臆测杜撰成为马克思在去信中的本 动月刊»、普伦南特« 达尔文传记» 的记载和阐释都 人表达ꎬ其在主编的« 达尔文主义» ( 1951) 中说道: 是以讹传讹[27]469ꎮ 最后ꎬ以心理学家霍华德 E. 格 “ 马克思在去信中说ꎬ愿以« 资本论» 第 12、13 章题 鲁伯、政治学理论教授戴维 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 献给达尔文ꎬ 可是达尔文害怕以任何形式牵涉 历史学家马克西米连 鲁贝尔为代表的一些人持有 进马克思的革命著作中ꎬ拒绝接受题献ꎮ” [24]388 之后 的是«资本论»第二卷或者第二卷英译本ꎮ 其中ꎬ麦 在 1952 年第二版« 苏联大百科全书» 中ꎬ出现了将 克莱伦在被认为是 1918 年之后最重要的一部马克 达尔文所拒 绝 的 题 献 内 容 解 释 为 “ 法 文 版 « 资 本 思传记中说道:“ 马克思自然希望把« 资本论» 第二 论» ” 的转 变ꎬ 并 继 续 保 留 对 达 尔 文 拒 绝 题 献 的 解 卷献给达尔文ꎮ 但这仅仅表明马克思欣赏达尔文的 释:“ 因为他 害 怕 把 自 己 的 名 字 和 伟 大 的 革 命 家 的 作品ꎬ并不是说他以达尔文对待自然的方式对待历 名字联系起来 而反对基督教的普世论点不会给 史ꎮ” [28]395 ②鲁贝尔则注意到了ꎬ致力于反对资本主 达尔文带来好处ꎮ” [25]369 义体制和阶级斗争的马克思ꎬ早已将« 资本论» 第一 卷题献给了其曾经的助手———布鲁塞尔通讯委员会 在 1950—1970 年代ꎬ西方不同领域的学者也出 和« 新莱茵报» 的编辑威廉 沃尔夫ꎬ正如« 资本论» 现了对“部分和卷”所指的多样性分歧ꎮ 首先ꎬ以人 第一卷第一版(1867 年) 扉页上所书“ 献给我难以忘 类学家阿什利 蒙塔古、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 怀的朋友、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教授唐纳德 G.麦克雷以及马克思研究者以赛亚 伯林为代表的学者持有的观点是“«资本论» 第一卷 第一版” ①ꎮ 其中ꎬ蒙塔古还杜撰了一个“ 题献” 理 由:“ 马克思 对 达 尔 文 关 于 自 然 竞 争 的 论 证 非 常 满 意ꎬ因为这为他关于阶级斗争的概念提供了生物学 ①认为“ 卷或部分” 指“ « 资本论» 第一卷第一版” 的作者观点可参见:Donald G. MacRaeꎬ“ Darwinism and the Social Sci ̄ ences” ꎬin S.A.Barnett( ed.) ꎬA Century of Darwin. London:Heinemannꎬ1958ꎬp305ꎻIsaiah Berlinꎬ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 ̄ mentꎬ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ꎬ1959ꎬp232ꎮ ②麦克莱伦所持“ 题献论” 观点至英文第三版时仍然如此ꎬ参见 David McLellanꎬKarl Marx:His Life and ThoughtꎬNew York: Macmillanꎬ1973ꎬp424ꎮ 但在 2005 年之后ꎬ英文第四版修订时ꎬ正如第四版序言中他所说:“ 在这一新版中我对正文做了一些修 改ꎬ在注释中增加了很多新材料ꎬ还大大扩充了参考书目ꎮ”其更正了自己的观点ꎬ在原文中删除了“ 马克思自然希望把« 资本 论» 第二卷献给达尔文” 这句话ꎬ并在第八部分第 46 处注释中作出了进一步解释ꎬ参见戴维 麦克莱伦:« 卡尔 马克思传» ꎬ 王珍译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6 年ꎬ第 420、445 页ꎮ

第30页

  总第 225 期      赵  明  晨    宋协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 题献论” 问题———一个学术考察与阐释的视角 25 威廉 沃尔夫” [29]6ꎮ 据此ꎬ他认为ꎬ马克思请求题 惰” ———不分析历史上不同形态中的具体生存斗争 献的作品是« 资本论» 第二卷ꎬ而且此时期马克思也 形式ꎬ而将“ 全部历史可以纳入一个唯一的伟大的 正在创作第二、三卷[7]318 ꎮ 自然规律ꎮ 这个自然规律就是‘ struggle for life’ ꎬ即 ‘ 生存斗争’ 这一句话ꎬ而这句话的内容就是马尔萨 从出版时间来看ꎬ« 资本论» 德文第二版于 1872 斯 的 人 口 律ꎬ 或 者 更 确 切 些 说ꎬ 人 口 过 剩 年问世———事实上这也是 1873 年马克思寄送给达 律” ꎮ[32]671-672 事实上ꎬ恩格斯在这一点上也持有与 尔文样书的一版ꎬ今天仍然存在达尔文藏书室中ꎬ并 马克思相同的观点①ꎮ 对达尔文学说的价值判断转 且未被剪开和阅读ꎬ显示出达尔文对马克思引用其 变ꎬ加之 1866 年 后 马 克 思 对 特 莫 雷 及 其 “ 一 本 好 观点的注脚内容应不了解ꎮ 其法语版出版于 1875 书” ———«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起源与变异» ———在建 年ꎬ而英语译本于 1887 年在恩格斯指导下由爱德华 立历史进步必然性之自然科学基础方面的肯定ꎬ让 艾维林和萨姆 摩尔翻译出版———此时达尔文与 1880 年“ 题献论” 失去了价值依据ꎮ 因为此时马克 马克思均已过世ꎮ 第一卷此前已经献给沃尔夫ꎬ而 思认为“ ( 特莫雷) 这本书比起达尔文来是一个非常 对于第二、三卷ꎬ正如恩格斯所言ꎬ“ 马克思多次对 重大的进步 比达尔文更有意义和更有内容ꎮ 对 我说过ꎬ« 资本论» 第二卷和第三卷是献给他的夫人 于某些问题ꎬ例如民族特性等等ꎬ在这里第一次提供 的” [30]25ꎮ 因此ꎬ关于题献的具体卷本或部分的各种 了自然的基础” [33]250-251 ꎮ 尽管后来恩格斯在回信中 争议和论证充满矛盾ꎮ 对此予以反驳ꎮ 另外ꎬ在 1876 年“ 东方问题” 上ꎬ马 克思也表达了对达尔文立场的现实反对ꎮ 英国伙同 ( 二) 对题献逻辑合理性的质疑 向来被马克思视为“ 整个欧洲反动力量有力后盾” 作为一个解构路径ꎬ对题献行为和内容逻辑的 的沙俄ꎬ共同瓜分了土耳其在东南欧的利益ꎮ 对此ꎬ 质疑ꎬ成为一个超越文本的挑战ꎬ这与前述基于承认 马克思认为这是对整个欧洲革命前景的打击———俄 “ 题献” 事实前提而进行的争议是不同的ꎮ 罗斯本已处于马克思判断的革命前夜ꎬ 他原希望 1.对题献动机的质疑 “ 土耳其好汉” 通过打击俄国来加速欧洲革命进程ꎮ 马克思对达尔文的重新认识源于 1862 年重读 然而ꎬ达尔文在欧洲革命进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 « 物种起源» 之际ꎬ其敏锐觉察到达尔文思想的两个 色ꎮ 他站在帝国和旧势力一方ꎬ作为圣詹姆斯会议 来源———英国经验主义的自然法哲学与马尔萨斯主 召集人ꎬ与前首相格莱斯顿一道促成了英俄同盟ꎬ延 义ꎮ 在马克思看来ꎬ达尔文只不过是将英国的工业 缓了欧洲革命势头ꎬ“ 很遗憾ꎬ查理 达尔文也让自 社会竞争和分工ꎬ以及马尔萨斯的“ 生存斗争” 应用 己的名字加入了这个龌龊的示威” [34]31 ꎮ 于动植物中ꎬ本质上是“ 霍布斯的一切人反对一切 人的战争”ꎮ 如果说黑格尔将市民社会描写为“ 精 可见ꎬ无论是知识价值层面ꎬ还是工人运动或无 神动物的世界”ꎬ那么达尔文则是“ 把动物世界描写 产阶级进步贡献层面ꎬ“ 题献论” 缺乏致敬的动力ꎮ 为市民社会” [31]252 ꎮ 因此ꎬ马克思拒绝并坚决回应 在这一角度上ꎬ唯一作出挑战的是以色列著名政治 任何将他与达尔文学说联系起来的尝试———包括路 学家什洛莫 阿维内利ꎮ 作为一名马克思研究者ꎬ 德维希 布赫纳和弗里德里希 朗格等人将“ 阶级 他在充分考 察 马 克 思 知 识、 经 历 及 其 书 信 集 后ꎬ 于 斗争”庸俗化为生物学意义上普遍的“生存斗争” 这 1967 年提出“ 马克思把« 资本论» 献给达尔文更像是 类知识 努 力ꎬ 马 克 思 将 他 们 批 判 为 “ 思 想 上 的 懒 ①1875 年 11 月恩格斯致彼得 拉甫罗维奇 拉甫罗夫的信中说:“ 在达尔文的学说中我同意他的进化论ꎬ但是我认为达 尔文的证明方法( 生存斗争、自然选择) 只是对一种新发现的事实所作的初步的、暂时的、不完善的说明ꎮ 自然界中物 体———不论是死的物体或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既包含和谐ꎬ也包含冲突ꎬ既包含斗争ꎬ也包含合作ꎮ 因此ꎬ如果有一个 所谓的自然科学家想把历史发展的全部多种多样的内容都总括在片面而贫乏的‘生存斗争’ 公式中ꎬ那么这种做法本身就已 经判决自己有罪ꎬ这种公式即使用于自然领域也还是值得商榷的ꎮ” 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版第三十四卷ꎬ北京:人民 出版社ꎬ1972 年ꎬ第 161—162 页ꎮ

第31页

26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一个玩笑”ꎮ 这一判断是他基于马克思后期对达尔 会之中ꎬ通过将生存斗争归咎于人口压力导致的竞 文的厌恶态度而作出的ꎬ即“ 把达尔文的科学意义 争ꎬ合理化了曼彻斯特学派的自由放任学说ꎬ为“ 工 降低到仅仅是资产阶级社会的‘ 意识形态’ 投射ꎬ很 业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由” [39]412 ꎮ 难想象马克思会把自己和达尔文放在同一个位置 可以说ꎬ达尔文及其追随者ꎬ如斯宾塞、赫胥黎等ꎬ将 上” [35]32ꎮ 尽管多次引用那些坚持“ 题献论” 作家的 工业时代的社会“ 自然化” ꎬ成为当时自由主义的一 其他观点———例如雅克 巴赞的著作ꎬ但他却刻意 种意识形态ꎬ以至于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 霍夫施 回避“ 题献论” 这一点ꎬ足见其在 1960—1970 年代 塔特评价道:“( 达尔文主义) 早期阶段主要是作为 对该问题的巨大克服ꎮ 自由放 任 思 想 的 辩 护ꎬ 因 为 它 强 调 个 人 主 义 的 竞 争ꎮ” [40]6建立于“ 自然化社会” 基础上ꎬ达尔文反对 2.围绕“ 马克思 - 达尔文” 内在矛盾性进行的 工会组织ꎬ理由是它将削弱自由竞争ꎬ并危害人类未 质疑 来的进步ꎬ因此他同意苏黎世大学法学教授海因里 希 菲克反对创造社会经济平等的理由———使弱者 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将达尔文« 物种起源» 称 受益而获得优势②ꎮ 此外ꎬ在 1878 年鲁道夫 魏尔 为“ 划时 代 的” [36]396 ꎬ 并 在 两 处 引 用 了 达 尔 文 的 观 肖与恩斯特 海克尔就达尔文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 点ꎬ还在与李卜克内西、拉萨尔、恩格斯等人的通信 的辩论中ꎬ达尔文便站在了海克尔一边———后者认 中ꎬ多次赞扬达尔文不仅“ 第一次给予自然科学中 同经济竞争和不平等的必要性ꎬ并认为“ 达尔文主 的‘ 目的论’ 以致命打击” ꎬ而且“ 为历史上阶级斗争 义只能是贵族主义的ꎬ肯定不会是民主主义的ꎬ更不 的观点提供自然史 ( 科学) 的 根 据” [31]574-575 ꎮ 但 事 会是社会主义的” ꎬ“ 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个人平等是 实上ꎬ两者的精神内核和实践目的差距巨大ꎮ 不可能实现 的ꎬ 它 事 实 上 与 实 际 存 在 的、 处 处 存 在 的、不可避免的个人不平等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 首先ꎬ达尔文的自然与历史观是自然主义与自 中” [41]92-93 ꎮ 对于 社 会 主 义 者 利 用 “ 进 化 论” 的 观 由主义的ꎮ 在早期ꎬ他基于从斯密那里获得的经济 点ꎬ达尔文本人的态度则言明于 1879 年 12 月写给 学知识ꎬ就不屑于火地岛当地人的经济平等ꎬ认为这 奥地利博 物 学 家 和 外 交 家 卡 尔 谢 尔 策 的 信 中: 阻碍了文明的发展ꎬ只有通过“ 引入私有财产和财 “ 像一些德 国 社 会 主 义 者 所 建 议 的 那 样ꎬ 通 过 自 然 富积累才能实现发展” [37]230 ꎮ 在与德国波恩大学经 选择将社会主义和进化论结合起来是一个愚蠢的想 济学教授雨果 蒂尔的通信中ꎬ达尔文也表明了对 法ꎮ” [42]413 这场辩论ꎬ恩格斯也卷入其中ꎬ他在写给 自然主义应用于社会领域的某种同意①ꎬ对蒂尔的 拉夫罗夫的信中说:“ 德国达尔文主义者ꎬ响应魏尔 观点———如“ 由于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受制于同样 肖的呼吁ꎬ出来坚决反对社会主义ꎮ” [34]315 的自然法则ꎬ社会中的生存斗争无法被摧毁” “ 国家 绝不应该促进经济上的平等ꎬ生存竞争已经证明它 其次ꎬ马 克 思 的 自 然 与 历 史 观 是 人 道 主 义 的ꎮ 是不切实际的” [38]485 ———给予赞同ꎮ 达尔文还在自 1859 年 1 月马克思完成了他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 ꎬ 己的«人类的由来» 一书中发展了« 物种起源» 所未 明确的观点———将马尔萨斯主义直接应用于人类社 ①1869 年 2 月ꎬ达尔文回信给波恩大学经济学教授雨果 蒂尔( Hugo Thiel) ꎬ以感谢寄送给他的文章« 论农业合作社的 几种形式» ( “ Ueber einige Formen der landwirthschaftlichen Genossenschaftten” ꎬ1868) ꎮ 蒂尔的文章认为ꎬ由于人类和其他生物 一样受制于同样的自然法则ꎬ因而社会中的生存斗争无法被摧毁ꎮ 相反ꎬ社会制度的秩序应该是使竞争最大化ꎬ让更有能力 的人获胜ꎮ 蒂尔还担心合作社会偏袒弱者ꎬ他们的成功将拖垮社会ꎬ因此他以达尔文式的观点反对合作社ꎮ 参见 Hugo Thielꎬ Ueber einige Formen der landwirthschattlichen GenossenschaftenꎬMittheilungen der koniglichen landwirthschitftlichen Akademie Poppets ̄ dorf 1868(1) ꎬp132ꎬp134ꎬpp143-45ꎮ 这一论断得到了达尔文的肯定ꎬ后者在回信中说:“ 你将会相信ꎬ我如此充满兴致地注意 到ꎬ你对道德和社会问题所采用的观点ꎬ就像我对物种演变所采用的观点一样ꎮ” 参见 Darwin to Hugo Thielꎬ25 February 1869ꎬin Francis Darwin( ed.) ꎬThe Life and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Vol2ꎬNew York:Appletonꎬ1919ꎬp293ꎮ ②达尔文给海因里希 菲克( Heinrich Fick) 的回信中表达了他反对工人团结起来而阻碍自由竞争的观点ꎬ参见 Richard Weikartꎬ“ A Recently Discovered Darwin Letter on Social Darwinism” ꎬ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ꎬ1995(86) ꎬpp609-611ꎮ

第32页

  总第 225 期      赵  明  晨    宋协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 题献论” 问题———一个学术考察与阐释的视角 27 标志着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着手创立的历 进行的质疑 史唯物主义走向成熟ꎻ也是在同一年的 1859 年 11 “1880 年 10 月 13 日 回 信” 中ꎬ 达 尔 文 提 到 了 月 24 日ꎬ达尔文的« 物种起源» 问世ꎬ这意味着马克 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独立或并行于达尔文的进化 “感谢您邮寄来的信件和附件”ꎬ以及“ 我的目标一 理论而不是起源于后者ꎬ而且他选择的政治经济学 直是避免写宗教方面的文章ꎬ我把自己局限于科学 阐述范式也不同于后者基于实证的生物学ꎮ 在马克 领域ꎮ 然而ꎬ如果我以任何方式帮助对宗教的直接 思这里ꎬ自然史进化到人类史阶段后ꎬ历史的意义和 攻击ꎬ可能会给我的一些家庭成员带来痛苦ꎬ这可能 目的就在于人的目的和实现ꎮ 自然与历史既区别于 会使我受到过度的偏见” [2]204ꎮ 这些涉及反宗教、对 人ꎬ也统一于人ꎬ并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或劳动确定人 达尔文作品的评论以及作为附件的现成作品等内容 与自然关系的本质ꎬ即自然是“ 人化的自然”ꎬ“ 在人 指向ꎬ与马克思此时的创作和经历是不一致的ꎮ 针 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ꎬ是人的现实的 对此ꎬ美国社会学研究生玛格丽特 A.费伊于 1974 自然界ꎻ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 年 11 月向« 思想史杂志» ( JHS) 投稿便提出ꎬ此时马 形成的自然界ꎬ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43]307 ꎮ 克思并未创作任何反宗教的著作的观点ꎬ认为马克 劳动目标则是“ 人的生活的对象化” [43]274 ꎻ社会也是 思“ 不可能向达尔文题献此类著作” [45]141 ꎮ 几乎独 “由人生产的”ꎬ“ 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 立开展工作的加拿大社会学教授刘易斯 福尔也提 一ꎬ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ꎬ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 出了相似质疑ꎬ认为即便是题献之“ 卷或部分” 是指 自然界实 现 了 的 人 道 主 义” [43]301 ꎮ 而 对 于 世 界 历 «资本论»或其内容ꎬ“ 其中也并没有直接反对基督 史ꎬ由于人类的有意识劳动和本质力量ꎬ它就不能仅 教和有神论的内容ꎬ也没有任何与( 达尔文回信中) 仅被片面理解为自然的历史ꎬ而是一个“ 人化的历 ‘ 思想自由’ 有关的东西” [46]4ꎬ并且 1880 年马克思 史” ꎬ即“ 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 没有创作任何涉及达尔文的作品ꎬ这与达尔文提到 生的过程ꎬ 是 自 然 界 对 人 来 说 的 生 成 过 程” [43]310 ꎮ 的“你对我的作品的评论” 也不相符ꎮ 可以说ꎬ正是 这一“ 人化自然” 的人类史和自然观要旨ꎬ不仅表明 由于上述围绕题献动机、精神内核的冲突ꎬ以及回信 是人创造了人自身ꎬ而且使得基于爪牙器官进化的 内容与现实的不一致等问题的质疑和释疑困难ꎬ推 “ 生存竞争” 让位于占有生产工具的阶级斗争ꎬ自然 动了“ 题献论” 转向从事实依据上寻求澄清与重构ꎮ 历史的无目的性也就演化让位于人类历史有意识的 主观能动性ꎮ 这一点上完全超越了达尔文的自然主     三、事实与重构:对“ 题献论” 的正 义或“自然化人”范式ꎮ 马克思的“ 人化自然” 要旨ꎬ 本清源 从经济科学上赋予劳动者和无产阶级以历史的和现 实的主体性地位ꎬ从而为政治上的革命提供了阶级     对质疑的替代性、合理化解释的需求ꎬ为“ 去题 动力ꎮ 因而ꎬ达尔文自然主义及其“ 自然化人” 的生 献化”提供了某种动力ꎮ 学者们首先对通信主体进 存斗争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及其“ 人化自然” 的阶 行重新假设ꎬ 随后因 “ 1880 年 10 月 12 日信件” 和 级斗争是存在内在冲突的ꎮ 因此ꎬ基于两者的精神 «学生的达尔文»的发现和确认ꎬ“题献论” 得以最终 悖论ꎬ马克思向达尔文 “ 题献” 的真实性便值得怀 完成事实性重构ꎮ 疑ꎮ 对于这一点ꎬ瓦伦蒂诺 格拉塔纳便保留了疑 问ꎬ认为“ 马克思敏锐地意识到达尔文理论之中包 ( 一) 对与达尔文通信者假设的转向 含的马尔萨斯主义的成分和意蕴ꎬ这显然与马克思 含有“ 题献论” 的“ 1880 年信件” 抬头部分ꎬ并 本人的 意 识 形 态 相 对 立” [44]80ꎬ 但 其 仍 坚 持 “ 题 献 未书写 收 信 人 姓 名———达 尔 文 只 写 了 “ 亲 爱 的 先 论” ꎮ 生” ꎬ这为通 信 者 身 份 的 重 新 讨 论 提 供 了 足 够 的 想 象空间ꎮ 福尔和费伊各自于 1974 年独立完成并分 3.对“1880 年信件” 中通信者题献内容不一致 别于 1975、1978 年发表了两篇文章( « “ 达尔文和马 克思的通信” 是真实的吗?» 和« 马克思是否向达尔 文题献过‹ 资本论›?»)ꎮ 其中他们提出了一种假

第33页

28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说:伦敦大 学 的 科 学 博 士 爱 德 华 艾 维 林 可 能 是 对于受过教育、有教养、有思想的人来说ꎬ这一切还 1880 年信件的收件人ꎬ其所编纂的« 学生的达尔文» 好ꎻ但是大众是否已经成熟” [49]5? 他还表示自己不 及所属丛书是达尔文回信中的“ 附件” “ 卷或部分” 再相信基督教ꎬ因为“ 没有证据支持这一信仰”ꎮ 他 “整套出版物( 或丛书)” 的所指ꎮ 这些关乎求证的 表达的不是反对宗教ꎬ而是反对否定宗教的激进方 细节耦合ꎬ可以从两方面展示: 式ꎮ 这一谈话内容ꎬ几乎与“ 1880 年 10 月 13 日回 信” 内容完 全 一 致ꎬ 也 与 达 尔 文 对 待 宗 教 的 态 度 相 1.艾维林本人当时的思想状态和所从事工作符 吻合:达尔文在回信中倡导通信者“ 避免直接攻击 合通信指向 基督 教 ” ꎬ 并 认 为 通 过 最 佳 方 法———阐 明 科 学 进 步———来“ 促进思想自由” ꎮ “自由思想” 的宣传是艾维林当时全力从事的 活动ꎬ他本人是指导无神论组织———“ 全国世俗协 2.艾维林的地位赋予信件混杂的可能性 会”和« 国家改革者» 杂志的激进主义“ 三巨头” 之 艾维林作为马克思女儿埃莉诺的丈夫ꎬ在马克 一———其他两位分别是主编查尔斯 布拉德劳特 思逝世后一度协助恩格斯对马克思遗作以及恩格斯 ( Charles Bradlaugh) 和安妮 贝珊夫人 ( Annie Be ̄ 作品进行整理和翻译出版ꎬ如« 资本论» 第一卷和 sant) ꎮ 19 世纪 70 年代ꎬ他积极以达尔文学说为武 «社会主义:乌托邦与科学» 的英文版等ꎮ 在恩格斯 器ꎬ创作和出版一系列战斗性的世俗无神论小册子ꎬ 逝世后ꎬ马克思信件便遗赠给了埃莉诺ꎬ艾维林遂成 并从 1879 年 1 月开始在« 国家改革者» 上发表 6 篇 为协助保管者ꎻ并根据埃莉诺所起草的遗嘱ꎬ成为埃 系列文章ꎬ题为«达尔文及其观点»ꎮ 他将之编辑成 莉诺财产继承人和唯一的遗嘱执行人ꎮ 同时ꎬ编辑 书ꎬ命名为«学生的达尔文»ꎮ 该书被国际自由思想 马克思剩余未出版手稿的任务则被委托给了卡尔 出版公司作为“ 国际科学与自由思想图书” 之第二 考茨基ꎮ 也正是在埃莉诺与艾维林保管马克思信件 卷出版———该丛书的第一卷是德国著名唯物主义者 文档这段时间ꎬ艾维林于 1897 年发表了« 查尔斯 布赫纳的«动物的思维»ꎮ 艾维林的作品ꎬ如« 学生 达尔文和卡尔 马克思的比较» 一文ꎬ其中他首次 的达尔文»« 科学和世俗主义» « 上帝之死:自然仍 披露了达尔文回复马克思的“1873 年信件” 和马克 存»«科学与宗教» 等ꎬ通常充满了无神论或唯物主 思向达尔文赠书一事ꎮ 1898 年埃莉诺去世后ꎬ这些 义战斗论调ꎮ 其中他极力攻击基督教ꎬ认为“ 世界 材料经由马克思的另一位女儿劳拉( Laura) 及其丈 是一个伟大的战场” ꎬ“ 每个人都是以实玛利( Ishma ̄ 夫保罗 法拉格之手转移到了柏林德国社会民主党 el) ” ( 不是神的应许之 子ꎬ 而 是 血 气 所 生 的 常 人) 档案部那里ꎬ由劳拉与考茨基继续编辑并为出版而 “ 它的手与 其 他 所 有 人 作 对ꎬ 所 有 其 他 人 的 手 都 反 准备ꎮ 就此ꎬ费伊提出一个假设ꎬ即“ 在埃莉诺在世 对它” [47]9ꎻ并称“ 达尔文对宗教的谴责比任何人都 的 1890 年代和她去世后的一小段时间里ꎬ艾维林所 多ꎬ尽管他否定攻击宗教的想法ꎬ但他写的每句话ꎬ 整理的马克思文件ꎬ与现在保存在阿姆斯特丹的材 他发表的每一个理论ꎬ都是对宗教的攻击” [48]7ꎮ 这 料是同一份ꎬ其中一封达尔文写给艾维林的信ꎬ可能 样就与达尔文所指出的通信者题献著作的 “ 反宗 会被塞进马克思未发表的遗作之中” [45]143-144 ꎮ 教”倾向相印证ꎮ 关于对宗教的攻击也互证在艾维 对于艾维林的信件为何会出现在马克思的文件 林与达尔文的唯一一次会面谈话之中ꎮ 艾维林与布 档案中ꎬ有一种猜测是归之于艾维林本人ꎬ即艾维林 赫纳在 1881 年 9 月于伦敦举行的第二届自由思想 从达尔文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ꎬ希望在 家大会结束后拜访了达尔文ꎬ达尔文在午餐后主动 达尔文与马克思之间建立某种联系ꎮ 在 1891 年到 将讨论话题从科学问题转向了宗教ꎮ 尽管艾维林没 1897 年ꎬ艾维林« 学生的马克思:对马克思之‹ 资本 有在 1897 文章中提及此谈话内容ꎬ但是他在更早出 论› 研究的介绍» 三次出版ꎬ书中处处表达着两者的 版的« 达尔文的宗教观» (1883) 之中却展示了它:达 比较和关联ꎬ无论是出版目的ꎬ还是两者从品德、精 尔文微笑着质问艾维林ꎬ“ 你为何如此咄咄逼人? 神到研究方法上的相似之处等ꎮ 艾维林还提到了他 试图将这些新思想强加于人类大众有什么好处呢?

第34页

  总第 225 期      赵  明  晨    宋协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 题献论” 问题———一个学术考察与阐释的视角 29 写作« 学生的马克思» 的目的跟他之前编辑« 学生的 果” [52]29ꎬ安德鲁 卡内基则从基督教转向了达尔文 达尔文»时一样ꎬ是为了“ 那些阅读过和没有阅读过 主义并成为斯宾塞的密友ꎬ美国甚至还被称为“ 达 « 资本论» 第一卷之人” [50]1ꎮ 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尔文主义国家” ꎬ但是ꎬ许多州却将进化论排除在生 后ꎬ艾维林仍然对达尔文学说充满深深认同ꎬ并试图 物学课程之外———甚至出现了禁止在公立学校中讲 从理论上融合二者ꎮ 正如他高度赞扬达尔文的进化 授进化论的 1925 年斯科普斯判令( The Scopes Trial 论对科学概念的革命性贡献:“ 只有达尔文告诉我 of 1925) ꎮ 进入 1960 年代后ꎬ一方面是美国国内的 们ꎬ 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的起源以及人的起源的 反战运动、女权运动和种族平等的民权运动兴起ꎬ使 阐述ꎬ他引导人类回到并巩固了生命本身是一种发 美国社会学转向了以“ 性别” 和“ 种族” 为基本分析 展的观念ꎮ” [51]9-10 在此基础上ꎬ他将马克思的“ 剩余 单位的范式ꎻ另一方面是 1968 年美国最高法院最终 价值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ꎬ并说“ 许多反 推翻了禁止讲授进化论的法律ꎬ该法院裁定“ 仅以 对者认为达尔文和马克思的教导是对立的ꎻ特别是 进化论被认为与某一宗教教义相冲突为唯一理由而 自然选择理论与我们反对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对立 禁止讲授 进 化 论 是 违 宪 的 ” [53]81ꎮ 这 些 因 素 都 为 的ꎮ 我认为这完全不准确ꎮ 两者之间绝对没有 1970 年代美国进化生物学ꎬ以及基于自然选择、族 任何矛盾ꎮ 社会主义确实是进化论的必然结果ꎬ它 裔和性别的社会学理论———包括关于“ 代际冲突” 最有力的科学支持来自达尔文的教导” [51]11ꎮ 在此 辩论在内的社会关系理论———提供了宽松的学术和 处ꎬ他甚至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声称ꎬ马克思对达尔 公共话语空间ꎬ进而提高了达尔文及其学说的重要 文的所有著作都了如指掌ꎬ将马克思置于达尔文知 性和接受度ꎬ也促进了对达尔文书籍、达尔文书信文 识框架之下ꎮ 这为后来人们对艾维林是否有意将此 献的整理和出版ꎮ 于 1974 年启动的“ 查尔斯 达尔 信件放置于马克思的信件档案中留下了争议和想 文书信集” 项目中ꎬ其成员美国科学史专业的研究 象ꎮ 此外还有一种猜测ꎬ认为这是右翼化的德国社 生托马斯 卡罗尔ꎬ在剑桥大学图书馆达尔文书信 会民主党有意识制造的神话或无意识中的错误归 库中找到了一封 1880 年 10 月 12 日艾维林写给达 档ꎮ 在将马克思主义达尔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 尔文的书信ꎮ 信中艾维林提到ꎬ他与布拉德劳、贝珊 态的达尔文范式转向中ꎬ加之“ 一战” 前后德国的动 夫人准备以“ 国际科学与自由思想图书” 的名义出 荡局面ꎬ可能会如福尔所说的“ 一位不知名的德国 版一系列伟大科学家和自由思想人士的著作ꎬ并提 社会民主党档案管理员错误地分类了 1880 年 10 月 出“ 我希望就本丛书的第二卷作为我在您著作和教 13 日的信件” [9]78ꎮ 这或许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导基础上的工作ꎬ因此ꎬ我再次写信给您ꎬ想知道这 将马克思根植于达尔文主义这一意识幻想或知识幻 样的计划是否会得到您的同意以及由此带来的明显 觉的回应ꎬ一种自我合理化的行为ꎮ 裨益”ꎮ 为了在“广大人群” 中传播达尔文思想ꎬ他 还“ 请求您 的 许 可ꎬ 以 使 我 的 工 作 和 我 自 己 得 到 荣 ( 二) 物质材料的发现:“ 1880 年 10 月 12 日信 誉ꎬ将前者题献给您ꎮ 如果这不会给您带来太 件” 与« 学生的达尔文» 多的麻烦的话ꎬ我将很高兴在我的作品出版后寄给 您” ꎮ[54]386-387 此后ꎬ该叙事沿着两个方向进展:一个 1880 年 10 月 12 日艾维林的去信和« 学生的达 是在“ 题献论” 的发源地苏联ꎬ莫斯科自然科学史研 尔文» 在达 尔 文 藏 书 房 的 发 现ꎬ 则 为 通 信 者 主 体 假 究所于 1975 秋年迎来了美国学术协会名誉主席、 设提供了强力和直接的证据ꎬ在事实上重构了“ 题 “ 查尔斯 达尔文书信集” 的联合编辑之一弗里德 献论” ꎮ 里克 伯克哈特( Frederich Burkhart) ꎬ其携带来了 1880 年 10 月 12 日艾维林写给达尔文的信件副本ꎮ 1. 美国 进 化 生 物 学 环 境 转 变 与 艾 维 林 去 信 的 之后ꎬ参与编写俄语版« 达尔文书信集» 的盖西诺维 发现 奇( А. Е. Гайсинович) ꎬ引用费伊、卡罗尔等人的新 长期以来ꎬ尽管达尔文主义在美国经常被用来 为商业行为辩护ꎬ如约翰 洛克菲勒曾直言ꎬ“ 大型 企业的发展只能是适者生存 是自然法则的结

第35页

30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材料更正了原有的主流观点ꎬ并在苏联期刊« 自然» 至此ꎬ笼罩了半个世纪之久的马克思“ 题献论” 被事 上发表« 关 于 达 尔 文 写 给 马 克 思 的 信 的 新 证 据» 实所重构ꎬ该讹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科学史研 (1977) 一文ꎬ将“1873 年通信” 与“1880 年通信” 进 究领域终究得以澄清ꎮ 行了理清和追溯①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所批准 了该文的发表ꎮ 另一个是在西方ꎬ卡罗尔基于社会     四、余论 学者福尔的«“ 达尔文和马克思的通信” 是真实的 吗?» ( 1975 ) 一 文 的 涉 猎ꎬ 以 及 将 之 与 新 发 现 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 题献论”ꎬ产生于 “1880 年 10 月 12 日” 信件进行了关联ꎬ于 1976 年 1930 年代的科学与意识形态张力之中ꎮ 其后被苏 与福尔取得联系后ꎬ二者合作发表了« 关于卡尔 联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 马克思未收到查尔斯 达尔文 1880 年 10 月 13 日 义者、达尔文主义者和科学史研究者等所传播和利 信件的进一步证据» 一文ꎬ由此公开确立关于“10 月 用ꎬ最终成为持续半个世纪的迷雾ꎬ扭曲了本已错综 12 日信件” 和“10 月 13 日信件” 两者之间的确定关 复杂的“马克思-达尔文”的关系ꎮ 通过对“题献论” 系ꎬ解构了“ 题献论” 神话的信件来源ꎮ 起源、传播、动因、质疑和重构的学术论述和廓清ꎬ其 历史和学理性全貌得以观见ꎮ “ 题献论” 神话破除ꎬ 2. « 学生的达尔文» 的确认及其内在思想的互证 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关于马克思对达尔文的“ 崇拜 达尔文的藏书室中保存着一本属于“ 自由思想 说”ꎬ破除了一部分人利用“ 题献论” 做文章、进行基 ( 图书) ” 丛书的 1881 年版« 学生的达尔文» ꎬ以及由 于某种意图的叙事基础ꎮ 但是“ 题献论” 的变体ꎬ仍 达尔文编撰的剪贴本———其中包含“ 达尔文及其作 然被人们所利用ꎬ他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关于达 品” 的前两篇文章ꎮ 在这本小册子中有一处关于 尔文的碎片化话语和“划时代的工作” 的钦佩中ꎬ以 “国际科学与自由思想图书”的自我定位和“ 广告”ꎬ 其他形式继续着这种“ 误解”ꎬ以满足他们建构某种 其中说道:“ 自由思想出版公司致力于出版那些惠 知识图谱或意识形态框架的目的ꎮ 因此ꎬ终结“ 题 及普通读者和科学学生的作品ꎬ并使( 德国的唯物 献论”的神话本身之外ꎬ对隐藏在“ 题献论” 背后的 主义者) 布 赫 纳、 海 克 尔 能 像 赫 胥 黎 和 达 尔 文 一 样 隐喻及其变种———“ 达尔文决定论” 的魅影进行知 为英国公众所熟知ꎮ 德国的科学是世界的荣耀之 识性祛魅ꎬ廓清“ 马克思-达尔文” 知识关系边界仍 一ꎻ在德国ꎬ自由思想使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成为 然是一个课题与任务ꎮ 自由思想者ꎬ现在是它给予英国自由思想同样帮助 的时候了ꎮ 德国思想在我们的大学里传播异端邪 参考文献: 说ꎻ让它们在我们的非德语读者中传播异端学说吧 ” [54]389显然ꎬ这解释了达尔文所说的“ 发表任何 [1] COLP R. The Contacts between Karl Man and Charles Dar ̄ 关于我作品的评论都不需要我同意”ꎬ以及“ 我希望 win[ J]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ꎬ1974(35) . 部分或卷不要献给我ꎬ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 我对该一无所知的丛书的赞同” [2]204 之间的差别和 [ 2 ] ИНСТИТУТК - МАРКСАИФ - ЭНГЕЛЬСА. Письмо 转折ꎮ 前者指的是达尔文自己本人的作品和内容ꎬ Чарльза Дарвина К. Марксу [ J ] . Под знаменем 而后者则指的是自由思想出版公司为宣传无神论而 марксизма.1931(1-2) . 出版的系列丛书ꎮ 这也解释了信中达尔文关于以任 何方式直接攻击宗教将给其家庭成员带来痛苦的担 [ 3 ] КОЛЬМАН Э. О так называемом « агностицизме » 忧ꎬ因此ꎬ达尔文可能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以被纳入 Дарвина[ J] .Под знаменем марксизма.1931ꎬ(1-2) . 这样一个“ 反宗教” 定位的丛书方式题献给自己ꎮ [ 4 ] АДОРАТСКИЙ В В. Карл Маркс: Даты жизни и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1818--1883) [ M] .Москва:URSSꎬ1934. [5] PRENANT M.Darwin[ M] .Paris:Editions Hier et Aujourd’ huiꎬ1938. ①« 关于达尔文写 给 马 克 斯 信 的 新 证 据» 一 文 参 见 A. Е. Гайсиновичꎬ “ Новые данные о письмах Дарвина Марксу” ꎬ Природаꎬ1977(2) ꎬC.92-97ꎮ

第36页

  总第 225 期      赵  明  晨    宋协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 题献论” 问题———一个学术考察与阐释的视角 31 [6] WEST G.Charles Darwin:A Portrait [ M] .New Haven:Yale 之ꎬ译.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ꎬ1954. University Pressꎬ1938. [ 25 ]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 M ] . Москва: [7] RUBEL MꎬMANALE M.Marx Without Myth:A Chronologi ̄ « Большой Советской Энц » иклопедии? и Госуда cal Study of His Life and Work [ M] . Oxford: Basil Black ̄ рственного научного издательстваꎬ1952. wellꎬ1975. [26] MONTAGU A. Darwi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 M] . New York:Henry Schumanꎬ1952. [8] BARZUN J. Darwinꎬ Marxꎬ Wagner: Critique of a Heritage [27] LUCAS E. Marx ’ und Engels ’ Auseinandersetzung Mit [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ꎬ1981. Darwin:Zur Differenz zwischen Marx und Engels[ J] . Inter ̄ 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ꎬ1964(9) . [9] FEUER L S. The Case of the “ Darwin - Marx” Letter: A [28] 戴维 麦克莱伦.卡尔 马克思传[ M] .王珍ꎬ译. 北京: Study in Socio-Literary Detection[ J] .Encounterꎬ1978(10)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5. [29] 马克思恩格斯 文 集: 第 五 卷 [ M] .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ꎬ [10] GUMPLOWICZ L. Sociologie und Politik [ M ] . Leipzig: 2009. Duncker & Humblotꎬ1892. [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 M] .2 版.北京:人民出 版社ꎬ2003. [11] KELLY A. The Descent of Darw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ꎬ Darwinism in Germanyꎬ1860—1914[ M] . Chapel Hill:Uni ̄ 1975. 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ꎬ1981.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 社ꎬ1975. [12] BEBEL A. Women in the Pastꎬ Present and Future [ M] . [3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 London:Zwanꎬ1988. 社ꎬ1972.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四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 [13] KAUTSKY K.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 M] . 社ꎬ1972.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ꎬ1988. [35] AVINERI S.From Hoax to Dogma:A Footnote on Marx and Darwin [ J] .Encounterꎬ1967(28) . [14] KAUTSKY K. Autobiography [ J ] Social Democratꎬ 1902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 M] .2 版.北京:人民出 (12) . 版社ꎬ2001. [37] DARWIN.The Voyage of the Beagle[ M] . New York:Dou ̄ [15] KAUTSKY K.The Road to Power[ M] .New Jersey:Human ̄ bledayꎬ1962. ities Pressꎬ1996. [ 38 ] THIEL H. Wirthschaftliche Selbstverantwortlichkeit und Versicherungszwang [ G ] . Jahrbuch für Gesetzgebungꎬ Ver ̄ [16] MATTHIAS E.Kautsky und der Kautskyanismus:die Funk ̄ waltung und Volkswirtschaft im Deutschen Reichꎬ 1887 tion der Ideologie in der deutschen Sozialdemokratie vor dem (11) . ersten Weltkriege[ J] .Marxismusstudienꎬ1957(2) . [39] MILNER R. The Encyclopedia of Evolution: Humanity’ s Search for Its Origins[ M] .New York:Facts on Fileꎬ1990. [17] HIRSCH H. Der Fabier Eduard Bernstein: Zur Entwick ̄ [40] HOFSTADTER R. Social Darwinism in American Thought lungsgeschichte d.evolutionären Sozialismus[ M] . Berlin:Di ̄ [ M] .Boston:Beacon Pressꎬ1955. etzꎬ1977. [41] HAECKEL E.Freedom in Science and Teaching[ M] .T.H. Huxley( trans.) .New York:D.Appletonꎬ1879. [18] COLLETTI L. From Rousseau to Lenin [ M ] . New York: [42] DARWIN C.The Life and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Vol.II Monthly Review Pressꎬ1972. [ M] .Francis Darwin( e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2009. [19] 列宁全集:第十七卷[ M] .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88. [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 . 2 版. 北京:人民出版 [20] KAMMERER P. The Inheritance of Acquired Characteris ̄ tics[ M] .New York:Boni and Liverightꎬ1924. [ 21 ] ЛЕВИТ. Г. Эволюционные теории в биологии и марксизме ( 1924 ) [ J ] . Вестник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медицины.1925(9) . [22] VOLOTSKOI M V.Fizicheskaia Kul’ Tura s Tochki Zreniia Evgeniki[ M] . Moscow: Izdatel’ Stvo Instituta Fi Zicheskoi Kul’ Tury Imeni? P.F.Lesgaftaꎬ1924. [23] GAISSINOVITCH A E. The Origins of Soviet Genetics and the Struggle with Lamarckismꎬ1922—1929 [ J] . ADAMS M B ( tran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Biologyꎬ1980(13) . [24] 阿列克谢耶夫. 达尔文主义:上卷第二分册[ M] . 罗颖

第37页

32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社ꎬ2002. [50] AVELING E B.The Student’ Marx:An Lntroduction to the [44] GERRATANA V. Marx and Darwin[ J] . New Left Reviewꎬ Study of Karl Marx’ s Capital[ M] . London:Awan Sonnens ̄ cheinꎬ1892. 1973(82) . [45] FAY M A. Did Marx Offer to Dedicate Capital to Darwin? [51] AVELING E B.Charles Darwin and Karl Marx:A Compari ̄ son[ J] .The New Century Reviewꎬ1897(4) . 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J] .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ꎬ1978(1) . [52] GHENT W. Our Benevolent Feudalism [ M ] . New York: [46] FEUER L S. Is the ‘ Darwin - Marx Correspondence’ Au ̄ Macmillanꎬ1902. thentic? [ J] .Annals of Scienceꎬ1975(1) . [47] AVELING E B. Darwin Made Easy [ M] . London:Progres ̄ [ 53 ] MAGNER L N. Evolution and Creationism in American sive Publishing CO.ꎬ1887. Public Schoolsꎬin Science and Its Times Understanding the [48 ] AVELING E B. Irreligion of Science [ M ] . London: Fre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M] . SCHLAGER Thought Publishing Co.ꎬ1881. NꎬLAUER J( ed) .New York:The Gale Groupꎬ2000. [49] AVELING E B. The Religious Views of Charles Darwin [ M] .London:Free Thought Publishing Co.ꎬ1883. [54] FEUER L S.The ‘ Darwin-Marx Correspondence’ :A Cor ̄ rection and Revision[ J] .Annals of Scienceꎬ1976(4) . The Issue of “ Dedi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arxism: A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Investig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ZHAO Ming-chen1  SONG Xie-na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ꎬFudan UniversityꎬShanghai 200433ꎬChinaꎻ 2.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ꎬShando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the CCPꎬJinan 250103ꎬChina) Abstract:Marx’ s dedication of Capital to Darwin— this “ dedication issue” was born in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early 1930sꎬand was widely spread in the West laterꎬwhich distorted the intellectual relationship of “ Marx-Dar ̄ win” .The reason is that this “ dedication issue” originated from the dispute over the socialist road and scientific line in Europe and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first third of the 20th centuryꎬin which “ Darwin” was alway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ideological competition.Howeverꎬthere have long been various disputes and doubts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dedicationꎬthe motivation of the dedicationꎬ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pirit core of “ Marx-Darwin” ꎬand the incon ̄ sistency between the content of Darwin’ s reply and the reality.The myth of “ dedication issue” was finally decon ̄ structed through the re assumption of Edward B.Aveling as the subject of communication with Darwinꎬas well as the discovery and relationship demonstration of the “ letter of October 12ꎬ1880” and “ The Student’ s Darwin” . Key words:MarxꎻDarwinꎻdedicationꎻDarwinismꎻEdward B.Aveling (责任编辑  徐福来)

第38页

第 54 卷第 1 期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 2 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超越“ 物是人非” 的文明形态 沈湘平  李松美 (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ꎬ北京  100875)     摘  要:人与物的关系是理解文明形态的基本视角ꎬ正是在人与物的非此不可的关系中ꎬ文明才得以产生和发 展ꎮ 从人和物的关系视角可以将文明分为物非人非、人是物非、物是人非、物是人是等类型ꎬ其与马克思所说的人 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相契合ꎮ 西方现代化及其现代文明形态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ꎬ另一方面造成了人 的全面“物化”ꎬ在根基处具有“物是人非”的特性ꎮ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的是“ 物的全面丰富 和人的全面发展”ꎬ它不是简单的扬人而抑物ꎬ而是要让物和人都“是其所是”ꎬ从而在本质上朝向“ 物是人是” 的理 想文明形态ꎮ 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张扬基于人的存在理性的实践理性主义ꎬ是马克思所谓“历史之谜” 的当代自 觉解答ꎬ实质上指向人类的公共文明形态ꎮ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 物是人非” 的文明形 态ꎬ这一进程具有无比的艰巨性、复杂性ꎬ特别需要一种表现为历史耐心的历史主动精神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ꎻ人类文明新形态ꎻ人与物的关系ꎻ物是人非ꎻ物是人是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23)01-0033-08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越“ 物是人非” 的文明形态ꎮ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ꎮ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ꎬ更具有     一、人与物的关系是理解文明形态 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 的基本视角 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 五个方面的“ 中国特色” ꎬ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     人最基本的状态就是在世ꎬ即在世界中存在( In 求最终是“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1]21-24 ꎮ 中国式现 -der - Welt - Sein ) ꎮ 人 为 了 生 存 必 须 与 非 人 的 代化的“中国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 新” 无疑是相 物———首先是自然界———发生关系ꎮ 正如马克思所 对于西方现代化及其创造的文明形态而言的ꎮ 中国 说的:“ 全部 人 类 历 史 的 第 一 个 前 提 无 疑 是 有 生 命 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现代化 的个人的存在ꎮ 因此ꎬ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 及其创造的文明形态不是“ 同时代” 的关系ꎬ而是超 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 越、扬弃的 关 系ꎬ 是 摒 弃、 超 越 “ 老 路” 走 出 的 “ 新 然的关系ꎮ” [3]519不同于动物ꎬ人是以生产的方式来 路”ꎮ 正如习近平在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的ꎬ 获得生活资料以保障生存的ꎮ 而且人在生产中“ 善 中国式现代化是“ 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 假于物” ( « 荀子 劝学» ) ꎬ即擅于制造和使用工具ꎬ 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 所生产的物质资料也不再完全是天然物ꎬ而是人造 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 [2]9ꎮ 其实ꎬ从人与物的 物ꎬ人通过劳动使自在自然变成了人化自然ꎮ 正是 关系角度来看ꎬ就是要以“ 物是人是” 的文明形态超 在物对于人的这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ꎬ在制造和使 用工具的对象化活动中ꎬ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ꎬ世界 收稿日期:2022 - 12 - 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 (21&ZD014) ꎮ 作者简介: 沈湘平 ( 1971—  ) ꎬ 男ꎬ 湖南浏阳人ꎬ 教授ꎬ 博士生 导师ꎬ 哲学博士ꎬ 从事马克思 哲学、 人学、 价值与文化问题研 究ꎻ 李松美 (1991—  ) ꎬ男ꎬ江西上饶人ꎬ2019 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ꎬ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ꎮ

第39页

3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或物通过人的方式得以“ 打开”:“ 整个所谓世界历 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9]52 的社会形态ꎬ 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ꎬ是自然界 人与物的关系是贯通到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之 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ꎮ” [3]196这便是人类文明产生和 中的ꎬ没有人与物的关系发展就没有现代文明ꎮ 发展的真 实ꎮ 汤 因 比 在 提 出 其 著 名 的 “ 挑 战—应 战”的文明起源理论时指出ꎬ“ 就人类而言ꎬ决定的 在实际的文明发展中ꎬ人们对人与物的关系的 要素———对胜败举足轻重的要素———绝不是种族和 理解和处理以及最后的效果是不同的ꎬ从人或物的 技能ꎬ而是人类对来自整个大自然的挑战进行迎战 角度就 有 了 各 自 的 “ 是 ” 与 “ 非 ” 的 问 题ꎮ 所 谓 的精 神” [4]71-72 ꎮ 布 罗 代 尔 也 认 为ꎬ 讨 论 文 明 就 是 “是”ꎬ就是要让其“ 是其所是”ꎬ按照亚里士多德的 “ 讨论空间、陆地及其轮廓、气候、植物、动物 等有利 说法ꎬ所 谓 “ 是 其 所 是”ꎬ 即 按 照 自 己 的 本 质 而 存 的自然条件” ꎬ就是“ 讨论人类利用这些基本环境所 在①ꎮ 亚里士多德认为ꎬ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ꎬ脱 创造的东西———农业、畜牧业、食物、居所、衣物、通 离城邦者ꎬ非神即兽ꎮ 因此人既不能按照神的本质 讯、工业 等 等” [5]29ꎮ 无 论 如 何ꎬ “ 文 明 是 实 践 的 事 而存在ꎬ也不能按照动物的本质而存在ꎬ人只能按照 情” [3]97ꎮ 人们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的能力以及方式ꎬ 人的本质而存在ꎮ 而人的本质ꎬ正如马克思所说ꎬ一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方式ꎬ构成了文明 方面在于人是“ 自由的存在物” [3]161ꎬ“ 自由的有意 的最基本层面ꎮ 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3]162ꎻ另一方面ꎬ人 的这种自由的类本质不是先验的ꎬ而是历史性地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ꎬ正由于人文效法天文ꎬ人 成的ꎬ “ 在 其 现 实 性 上ꎬ 它 是 一 切 社 会 关 系 的 总 道效法天道ꎬ在人类与自然万物发生关系的过程中 和” [3]501ꎮ 因此ꎬ人应当在社会的现实实践中历史性 才有了文明ꎮ « 易经 贲卦» 有云:“ 刚柔交错ꎬ天文 地实现自己作为人的自由本质ꎮ 而按照中国传统哲 也ꎮ 文明以止ꎬ人文也ꎮ 观乎天文ꎬ以察时变ꎻ观乎 学的观点ꎬ人按照自己的本质而存在ꎬ前提是要道法 人文ꎬ以化成天下ꎮ” 文明即是要遵天文之时律以行 自然、顺道而为ꎬ目标则是安所遂生、安身立命:一方 人文之教化ꎮ « 尚书 舜典» 称赞舜帝为:“ 浚哲文 面是人要安其所、守其位ꎬ才能生存和发展ꎻ另一方 明ꎬ温恭允塞ꎮ” 唐代孔颖达对“ 文明” 二字注疏曰: 面ꎬ人在天地间的正确站位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合 “ 经纬天地曰文ꎬ 照临四方曰明ꎮ” [6]125 虽然是从圣 理方式ꎬ就在于赞助而非设计性地改造世界ꎬ即“ 赞 人美德的角度解释ꎬ但其中内蕴着人把握、沟通与自 天地 之 化 育” 而 “ 与 天 地 参” (« 中 庸» 第 二 十 二 然万物( 天地) 的关系以照拂、教化天下生民的意 章) ꎮ[10]115-117 由此可见ꎬ人的“ 是” 与“ 非” 就是指人 旨ꎮ 通中西之学的胡适认为:“ 文明是一个民族应 能不能历史性地实现自己作为人( 而非神或兽) 的 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ꎬ“ 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 自由本质以安所遂生、安身立命ꎮ 同理ꎬ物的“ 是” 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 ꎮ[7]3 梁漱溟对东西文 与“非”即指物能不能按照物的本质而存在ꎮ 当然ꎬ 明作了一个不同问题对应不同态度的历史评述ꎬ提 这里的“ 物” 已不是天地原生的“ 万物” ꎬ而是打上了 出所谓“世界文明三期说”ꎮ 他认为:“ 人类生活中 人的烙印的“ 万物” 以及人所制造的自然界本没有 所遇到的问题有三不同ꎻ人类生活中所秉持的态度 的“ 器物” ꎮ « 周易 系辞» 有言:“ 备物致用ꎬ立成器 ( 即所以应付问题者) 有三不同ꎻ因而人类文化将有 以为天下利ꎮ” 明代方以智说:“ 圣人制器利用以安 次第不同之三期ꎮ” [8]183 其中ꎬ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被 其生” ꎬ而“ 生寓于身” [11]35ꎮ 在马克思看来ꎬ自然界 其作为应该先于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而被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ꎬ是“ 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 解决的“第一问题”ꎬ并且认为“ 现代文明仍属在第 与之 处 于 持 续 不 断 的 交 互 作 用 过 程 的、 人 的 身 一期 中”ꎬ 主 要 解 决 的 就 是 人 与 物 的 关 系 问 体” [3]161ꎮ 可见ꎬ“ 物” 的本质或主要功能就在于使 题 ꎮ[8]183-184 这与马 克 思 的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思 想 也 相 人“安身”ꎬ物是( 物丰、物阜)ꎬ则人身安ꎻ物非( 物 契合ꎬ马克思不仅将人与物的关系作为人类文明发 贫、物寡) ꎬ则人身无所安ꎮ 展恒常的基础ꎬ而且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 以 按照人、物与是、非的关系来看ꎬ人类各种文明 ①“ 是其所是” 是苗力田从希腊原文词组“ to ti en einai” 直接翻译而来ꎬ他认为“ 这一词组是从日常生活来的ꎬ它就是要回 答何以事物是如此如此的样子” ꎮ 参见苗力田主编:« 亚里士多德全集» 第七卷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1993 年ꎬ第 33 页ꎮ

第40页

  总第 225 期            沈湘平  李松美:超越“物是人非”的文明形态 35 状态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ꎮ 一是“ 物非人非”ꎬ “物是人非”的文明状态ꎮ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ꎬ这个 即物质生产力不发达、人也不自由的文明状态ꎮ 既 阶段的生产和交往极大发展ꎬ形成了“ 普遍的社会 指物质贫瘠且精神贫乏的文明状态ꎬ也指物质贫瘠 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 而精神异化的文明状态———虽然心有所系ꎬ但所系 力的体系” [12]52ꎬ此为“ 物是” ꎮ 不过ꎬ不仅这一切都 为对绝对至上神( 宗教)ꎬ诚如马克思所说ꎬ宗教这 以物的依赖为基础ꎬ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要以物作 一“ 虚幻的太阳” 在带来慰藉的同时也使人异化、虚 为中介ꎬ而且人被全面“ 物化”ꎬ每个人也“ 不是把他 无化ꎮ 二是“物非人是”ꎬ即一种物质虽然短缺但人 人看做自己自由的实现ꎬ 而是看做自己自由的限 文精神却十分饱满、社会相对公平正义的文明状态ꎮ 制” [3]41ꎬ此为“ 人非” ꎮ (3) “ 自由个性” 阶段就是真 “贫而乐道” ( 孔子)ꎬ“ 贫贱不能移” ( 孟子)ꎬ“ 贫穷 正的“物是人是” 的文明状态ꎮ 这个阶段并非对第 不易行” ( « 晏子春秋 内篇问下» ) ꎬ“ 穷且益坚ꎬ不 二个阶段创造物质财富的简单否定ꎬ恰恰相反它是 坠青云之志” ( 王勃) ꎬ“ 身贫而心富” ( « 菜根谭 评 以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为前提基础ꎬ而且使这些物 议» ) ꎬ这些虽 然 是 个 人 生 活 境 界 的 表 达ꎬ 但 纵 观 人 质财富回归物的位置ꎬ为社会化的人类所支配ꎮ 这 类群体(民族、国家) 的发展阶段ꎬ这也可以是具有 就是马克思所说的ꎬ“ 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 某种整体性特征的文明状态ꎮ 三是“ 物是人非”ꎬ主 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 [9]52ꎮ 同时ꎬ不仅全部 要指物质丰富但人的发展走向歧路、精神贫瘠的文 物的力量成为人发展的力量ꎬ而且人因为自由时间 明状态ꎮ 人为物役( 庄子)、心为形役( 陶渊明)ꎬ形 的增加而获得个人全面发展ꎬ个人和类在此已经互 成( 商品、货币、资本) 拜物教( 马克思) ꎬ人成为单向 为本体:“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度的人(马尔库塞)ꎬ都是指这种“物是人非” 的文明 的条件ꎮ” [13]422 总之ꎬ在这一理想文明状态中ꎬ每个 状态ꎮ 四是“物是人是”ꎬ指的是物和人都各是其所 人都能作为人类总体的一个自由个体而发展自己作 是ꎬ物质全面丰富、人自由全面发展ꎬ人文精神繁荣、 为人的自由个性ꎬ而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成为从属 社会生活昌明的理想文明状态ꎮ “ 重己役物” (« 荀 于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财富ꎬ人尽其性ꎬ物尽其用ꎬ 子 正名» ) 、 “ 物阜民安” ( « 后汉书 刘 陶 传» ) 、 人与物各归其位、各得其所ꎬ因而文明状态总体表现 “ 应物而无累于物” [12]640( 王弼) 可谓中国古人对这 为“ 物是人是” ꎮ 种“物是人是”的理想状态的畅想ꎮ 显然ꎬ我们所说 的文明状态并不等同于文明形态ꎬ但不同的文明形     二、西方现代化创造的西方现代文明 态确实会从总体上决定人们的文明状态ꎮ 形态在根基处具有“ 物是人非” 的特性 众所周知ꎬ马克思在 «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     尽管人们迄今关于现代化的内涵众说纷纭ꎬ但 稿» 中从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角度提出了人类发展 大多又对如下一些描述拥有很大程度的共识:现代 的三阶段理论:“人的依赖关系”ꎬ“ 以物的依赖性为 化起于西方近代ꎬ是人类社会从前现代走向现代的 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ꎬ“ 自由个性” [9]52ꎮ 从人与物的 整体性的历 史 变 迁 与 变 革ꎬ 这 一 变 迁、 变 革 包 括 政 关系以及上述文明状态的四种类型观之ꎬ马克思关 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ꎬ但工业化是最基础 于人类历史的“三形态”也可作如是观:(1)“ 人的依 的动力ꎬ理性化则是最本质的规定ꎮ 现代化是人类 赖关系”阶段总体上处于“ 物非人非” 的文明状态ꎮ 文明发展中极其深刻的变革ꎬ西方所开辟的现代化 在前现代社会ꎬ人的生产能力低下ꎬ局限在孤立的地 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极其伟大的历史作用ꎮ 但 点上和狭小范围内ꎬ物质上总体是贫乏的、贫瘠的ꎬ 是ꎬ毋庸讳言的是ꎬ当今人类面临“ 何去何从” 的整 此为“物非”ꎮ 同时ꎬ正因为如此ꎬ个人不得不从属、 体性困境ꎬ也正是西方现代化及其文明形态所造成 依赖于起初是自然形成的群体ꎬ只是“ 一定的狭隘 的ꎮ 尽管西方社会内部也不乏对其现代化、文明形 人群的附属物” [9]5ꎬ总体上谈不上人格独立、自由个 态进行反思批判和修正ꎬ但都未能也不可能真正解 性ꎻ并且人的能力也只能在一定的群体内以及群体 决这些问题ꎻ因为西方现代化及其文明形态的内在 所在的狭小地区范围内进行发展ꎬ个人与其所在群 逻辑是资本逻辑ꎬ从根基处就具有“ 物是人非” 的 体以外的世界是相对隔绝的ꎬ此为“人非”ꎮ (2)“以 特性ꎮ 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阶段总体上处于 首先ꎬ工业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ꎬ但遗忘

第41页

36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了人的存在ꎮ 工业化是西方现代化作为先行者所奠 主义和理性科层制架构起西方社会的“ 钢骨”ꎬ在以 定的重要的“ 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ꎬ任何一个国 “ 祛魅” 而获得以往无与伦比的效率的同时ꎬ疏离了 家如果没有实现工业化 ( 包括部分实现和完全实 人的价值、情感ꎬ困于工具理性编织的社会“ 铁笼” 现)ꎬ那就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现代国家ꎮ 自现 之中ꎬ结果是:“ 无灵魂的专家ꎬ无心的享 乐人ꎬ这空 代化于西方发轫以来ꎬ人类已经经历了机械化、电气 无者竟自负已登上人类前所未达的境界ꎮ” [15]188 质 化、信息化的三次工业革命ꎬ目前正处于智能化的第 而言之ꎬ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这一“ 普照的光” “ 特 四次工业革命之中ꎮ 其实ꎬ工业不过是人以本质力 殊的以太” [9]31 为中心ꎬ它支配着社会的一切ꎬ它才 量处理物的一种现代性方式ꎬ正是工业使得物得以 是所谓“ 理性” 的本质所在ꎮ 在这种冰冷的理性化 迅速丰富ꎬ愈是高度发达的工业愈直接地凸显人与 过程中ꎬ只有通过“ 人” 的贬值才能成就“ 物” 的增 物的关系ꎮ 1844 年马克思就指出:“ 工业的历史和 值ꎮ 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ꎬ是一本打开了的 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 最后ꎬ西方现代化及其文明的物质主义造成了 人的心理学ꎻ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 人的心灵“物化”ꎮ 马克思身处西方现代化早期ꎬ其 人的本质的联系ꎬ而总是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 对西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以及商品拜物教、 关系来理解ꎮ” 近[3]192 180 年后再以马克思这段话来 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为我们所熟知ꎮ 他 检视西方现代化依然是精准的ꎮ 工业化的产业技术 还以箴言的方式警示道:“ 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ꎬ 逻辑和资本增殖逻辑相互加持ꎬ一方面魔法般地促 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ꎬ而人的 进生产力发展ꎬ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ꎻ 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ꎮ” [13]776 这正是西方现 另一方面ꎬ以资本为中心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物质 代化及其文明造就人的心灵物化的生动写照ꎮ 随着 发展ꎬ不仅导致社会贫富分化、自然环境危机、人的 西方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ꎬ西方现代文明对人的物 存在被遮蔽ꎬ而且西方“ 通过战争、殖民、掠夺” 的 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ꎬ物化的形式也变得十分多样ꎮ “ 损人利己、 充 满 血 腥 罪 恶 的 老 路” ꎬ 将 这 些 危 机 带 贝尔认为ꎬ进入“ 后工业社会” ( post-industrial socie ̄ 到全世 界ꎬ “ 给 广 大 发 展 中 国 家 人 民 带 来 深 重 苦 ty) 的资本主义文化已经发生了危机ꎬ韦伯所揭示的 难” [1]23ꎮ 西方工业化及其历史效果所呈现的“ 心理 以入世禁欲节制精神和天职观为代表的“ 宗教冲动 学” 之所以 为 西 方 自 己 所 不 能 读 懂ꎬ 是 因 为 其 根 基 力”已经无可挽回地衰竭下去ꎬ“随着‘ 宗教冲动力’ 处就遗忘了人、“ 见物不见人” ꎮ 的耗散( 这是一段自行发生的复杂历史) ꎬ对经济冲 动力的约束也逐渐减弱” [16]30ꎬ这使得贪婪攫取 的 其次ꎬ理性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组织效率ꎬ但导 “ 经济冲动力” 成为后工业社会的绝对主宰ꎬ人的心 致人的贬值ꎮ 在很大程度上ꎬ西方现代化是西方近 灵变得完全世俗化功利化ꎮ 这正与马尔库塞所揭示 代启蒙现代性的现实展开ꎮ 理性是西方启蒙现代性 的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只有物质逐求没有精神追求的 的核心所在ꎬ启蒙现代性以理性为信仰ꎬ高扬作为理 “单向度的人”相呼应ꎮ 在马尔库塞看来ꎬ资本这个 性存在物的人的主体性ꎬ相信并实践着通过理性活 现代社会的隐匿上帝对人的控制形式已经由显性转 动控制自然、构建社会ꎮ 正如韦伯最先洞明的ꎬ理性 为隐性ꎬ控制的领域已经由社会生产领域转向人们 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分ꎬ西方现代化的所谓合 的日常生活领域ꎬ人的心灵已经被现代资本力量柔 理化过程实际体现为工具理性无限扩张ꎮ 工具理性 性地俘获ꎬ“ 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 本来只是用来处理人与物的关系ꎬ但随着现代社会 隶ꎬ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 [17]32ꎮ 资本还擅于精心制 的发展却逐步渗透至人与社会的关系乃至人与自身 造出各种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诱人景观ꎬ使人在其 的关系之中ꎬ人们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他人、社会和 中迷失自我ꎬ于无意识中顺从、肯定着现存体制ꎮ 诚 自己ꎮ 这样的种子早在西方现代文明诞生之初就已 如德波所说ꎬ景观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新宗教ꎬ 经埋下ꎬ新教伦理就不仅重视工具理性ꎬ而且把人自 “ 景观是宗教幻觉的物质重构” [18]9ꎮ 鲍德里亚则在 己也变成上帝的工具ꎬ基督徒的“ 尊严正在于此ꎬ因 德波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将“景观社会” 确认为“ 消 为他正想成为一种理性地改造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有 费社会” 的实质内涵ꎮ 所谓“ 景观” 其实正是一种 用的工具” [14]300 ꎮ 最终ꎬ这种工具理性以经济理性 “ 物体系” ꎬ资本主义文化的当代形态正是一种消费

第42页

  总第 225 期            沈湘平  李松美:超越“物是人非”的文明形态 37 主义文化ꎬ这种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使人们不再满 位、各得其所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物质富足、精 足于消费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一般性商 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1]22ꎬ“ 物的 品ꎬ而是不断追逐各种具有符号价值和社会身份地 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两个“全面” 更是表明 位象征意义的个性化商品:“ 人们从来不是消费物 了物和人都“是其所是” 的深刻意旨ꎮ 一方面ꎬ在学 的本身( 使用价值) ———人们总是把物( 从广义的角 习和继承西方现代文明“ 物是” 的全部积极成果基 度) 用来当 做 能 够 突 出 你 的 符 号ꎬ 或 让 你 加 入 视 为 础上ꎬ始终坚持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ꎮ 理想的团体ꎬ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ꎬ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 团体ꎮ” [19]41因而ꎬ生活的意义或幸福就在于消费ꎬ人 主义现代化强国” [1]28ꎮ 坚定不移地“ 不断厚植现代 消费故人存在ꎬ人消费差异性符号之物人才获得自 化的物 质 基 础ꎬ 不 断 夯 实 人 民 幸 福 生 活 的 物 质 条 己所谓的个性化存在ꎮ 件” [1]23ꎮ 当然ꎬ物的发展也不是放任的ꎬ它不仅必 须是“全面” 的ꎬ而且一定是“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 新发展理念” 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 新形态朝向“ 物是人是” 的理想目标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28ꎮ 另 一方面ꎬ相对于“物是人非” 的文明形态ꎬ人的“ 是其     由于历史的原因ꎬ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内生的ꎮ 所是” 无疑 是 最 重 要 的ꎬ 即 新 型 文 明 形 态 要 让 人 充 1840 年以后ꎬ中国积贫积弱ꎬ民不聊生ꎬ在西方现代 分实现作为人的全部本质ꎬ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安 化及其文明的映照下ꎬ可谓沦入了“ 物非人非” 的境 所遂生和安身立命ꎮ 一切物质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 地ꎮ 1949 年后中国人站起来了ꎬ人民当家做主ꎬ精 展ꎬ“人是”是“ 物是” 的根本尺度ꎮ 首先ꎬ作为指导 神昂扬向上ꎬ 但 国 家 财 力 物 力 很 弱ꎬ 可 以 说 进 入 了 全部工作的党的创新理论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 人是物非” 的阶段ꎮ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ꎬ 经过 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首要就是“ 必须坚 40 多年的发展如今终于富起来了ꎬ历史性地解决了 持人民至上”ꎬ强调要“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 物质贫困的问题ꎬ但明显地存在着“ 物是人非” 的危 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1]19ꎮ 其次ꎬ中国 险ꎬ需要跨越西方现代化的陷阱ꎬ破解西方现代化造 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ꎬ“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ꎬ 成的人类诸多难题ꎮ 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ꎬ促进人 伟大复兴为现实目标ꎬ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本 与自然和谐共生ꎬ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ꎬ创造人 质目的ꎬ就是要自觉避免和努力超越“ 物是人非” 的 类文明新形态” [1]23-24 ꎬ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 西方现代文明形态ꎮ 从人与物的关系来看ꎬ党的二 为本的逻辑和胸怀天下、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情怀ꎮ 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最为核心的论述是把 再次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 “ 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1]23 作为它的 重大原则中ꎬ特别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重要特征、目标诉求和工作要求ꎬ这其实就是把中国 思想ꎮ 维护人民根本利益ꎬ增进民生福祉ꎬ不断实现 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明确定位为“ 物 发展为了人 民、 发 展 依 靠 人 民、 发 展 成 果 由 人 民 共 是人是” 的新型文明形态ꎮ 从本质上来说ꎬ人类文 享ꎬ 让 现 代 化 建 设 成 果 更 多 更 公 平 惠 及 全 体 人 明新形态与马克思所说的第三大社会形式即自由个 民” [1]27ꎮ 事实上ꎬ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 性的共产主义文明形态具有一致性ꎮ 不过ꎬ当今中 新形态开辟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人的 国总体上还处于“ 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现代化为本质的文明形态ꎮ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 物 阶段”ꎬ故而面临着“物是人非” 的危险ꎮ 因此ꎬ中国 是”不同于西方文明形态的“ 物是”ꎬ归根到底是因 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自由个性的共 为它基于“ 人是” 的前提而不是以“ 人非” 为代价ꎮ 产主义文明形态( 物是人是) 为朝向目标的文明形 态ꎮ 第二ꎬ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的是基于人的存在 的实践理性主义ꎮ 我们说各国现代化虽有不同特色 第一ꎬ人类文明新形态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就是 但都有“共同特征”ꎬ从哲学高度来看ꎬ这个“ 共同特 让物和人都“ 是其所是”ꎮ 超越“ 物是人非” 的文明 征” 最根本的就是理性化ꎮ 中国式现代化走过的 70 形态不是简单的扬人而抑物ꎬ 而是要让物和人都 多年ꎬ事实上经历了浪漫主义、经验主义阶段ꎬ终于 “是其所是”ꎮ 即都按照自己的本质而存在ꎬ各归其

第43页

38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到达了理性主义阶段ꎬ也意味着进入成熟状态ꎮ 但 的超越ꎮ 一方面ꎬ在人与自然之间ꎬ人类文明新形态 是ꎬ不同现代化的差别最根本的一条也是对理性的 不仅在价值理想上将人与自然视为“ 生命共同体”ꎬ 不同理解ꎬ超越西方现代化不是要反对理性和理性 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ꎬ而且强调“ 坚定不移 化ꎬ而是超 越 西 方 对 理 性 和 理 性 化 的 独 断 式 理 解ꎮ 走生 产 发 展、 生 活 富 裕、 生 态 良 好 ” [1]23———走 三 韦伯当年追问中国为什么未能走上现代化道路ꎬ认 “ 生” 有幸( 福) 的文明发展道路ꎬ也即在继承人类文 为“ 问题的 核 心 毕 竟 是 在 于 西 方 文 化 所 固 有 的、 特 明已有的全部生产力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绿色转型ꎬ 殊形态的‘ 理性主义’ ” [15]前言12 ꎮ 这种以工具理性为 “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50ꎻ 核心、强调改造和控制世界的理性主义实质是基于 另一方面ꎬ在人和人之间ꎬ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样不仅 个人主义的经济理性主义:“ 以个人主义为动力的 强调“ 维护 和 促 进 社 会 公 平 正 义ꎬ 着 力 促 进 全 体 人 现代增长被认为是发展的实质ꎬ 一切有利于发展 民共同富裕” [1]22的价值目标ꎬ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实 ‘ 个人’ 和推 动 这 种 高 增 长 的 方 式 与 方 法 都 被 认 为 实在在地以制度的完善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ꎬ坚持 是‘ 合乎理性’ 的 东 西ꎮ” [20]183 概 而 言 之ꎬ 表 面 上 从 公有制为主体ꎬ不断健全完善“ 惠民生、暖民心” 的 (经济)人出发ꎬ实则见物不见人ꎬ依然是“ 无人身的 分配制度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1]46-48 ꎮ 人类理性” [3]608ꎮ 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是马克思 主义的实践理性与中国传统( 适应世界) 的实用理 第四ꎬ人类文明新形态最终指向的是人类的公 性的结合ꎬ是有人身的、基于人的“ 安所遂生” 的生 共文明形态ꎮ 正如很多中外有识之士指出的ꎬ中国 存理性( survival rationality) ꎮ 借用海德格尔的说法ꎬ 不是西方式的民族国家政治实体ꎬ而是典型甚至是 西方现代化是遗忘存在、执着于存在者( 物) 的现代 唯一的文明型国家( civilizational state) ꎮ 中国以文 化ꎬ中国作为特殊的此在领悟到了人类存在之道ꎬ而 化而不以种族为疆ꎬ故能包容、承载众生ꎬ使其实际 非存在者之道ꎮ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 上成为世界历史中唯一真实存在过的 “ 拟人类文 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为理论底色的人类文明新形 明”ꎮ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ꎬ其以中国 态ꎬ其所吁求的实践理性主义本质上正是张扬人的 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以西方现代化创 生存理性或存在理性( existent rationality) ꎬ存在( be ̄ 造的西方现代文明的差别ꎬ在立脚点上可以用马克 ing) 和好存在( well beingꎬ幸福) 正是中国式现代化 思一句经典的话道破:“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 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底线和终极追求ꎮ 民社会ꎬ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 的人类ꎮ” [3]502面对人类何去何从的世界之问、时代 第三ꎬ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 历史之谜” 的 之问和历史之问ꎬ中国不仅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当代自觉解答ꎮ 人类文明新形态要超越 “ 物是人 推进民族伟大复兴ꎬ而且坚持胸怀天下ꎬ为人类谋进 非”、追求人的“ 是其所是”ꎬ按照马克思的说法ꎬ这 步、为世界谋大同[ 1] 21 ꎬ以 全 新 的 视 野 深 化 对 人 类 社 就是要朝向“ 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ꎬ因而是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17ꎬ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 普遍 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ꎻ因此ꎬ 关切” [1]21ꎬ把握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 人心所向、大 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 势所趋” [1]60ꎬ选择“ 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 复归ꎬ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ꎬ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 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1]23ꎻ同时尊重各国人民自主 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ꎮ 这种共产主 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ꎬ倡导并模范遵循“ 以 义ꎬ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ꎬ等于人道主义ꎬ而作为 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 完成了的人道主义ꎬ等于自然主义ꎬ它是人和自然界 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1]63 的文明交往原则ꎮ 无论 之间、人和人 之 间 的 矛 盾 的 真 正 解 决ꎬ 是 存 在 和 本 是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ꎬ还 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 是人类文明 新 形 态ꎬ 都 自 觉 超 越 了 民 族、 国 家 的 狭 的斗争的真正解决ꎮ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ꎬ而且知 隘ꎬ贯穿着“ 人类” 的逻辑ꎬ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明 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3]185-186 ꎮ 人类文明新形态正 自古的“天下” 意识与“ 和实生物ꎬ同则不继” (« 国 是对上述历史之谜的马克思式的当代解答ꎬ而且是 语 郑语» ) 、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ꎬ 道并行而不相 自觉的解答ꎬ它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超越绝不是仅仅 悖”(«中庸»第三十章) 等思想ꎬ不仅始终以差异为 只有抽象的价值超越ꎬ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历史运动 前提、为基础ꎬ而且以承认、尊重差异ꎬ实现人类多样

第44页

  总第 225 期            沈湘平  李松美:超越“物是人非”的文明形态 39 性并存、共生为基本目的ꎬ以此守护着人类整体的公 牛’ 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1]26 ꎮ 共利益ꎮ 西方现代文明之所以出现危机ꎬ正在于它 从整个人类历史的高度来看ꎬ马克思当年关于 始终未能超越自身的特殊利益ꎻ而中国式现代化所 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则走向了人类公共性ꎬ它不 新旧制度交替时的论述也适合今天现代化新老路、 仅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ꎬ也指向着全人类的 人类文明新旧形态的转换:一方面ꎬ“ 历史是认真 美好未来ꎮ 的ꎬ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 ꎬ人类 文明进步需要漫长、系统的努力才能“ 愉快地和自     四、实现从“ 物是人非” 到“ 物是人 己的过去诀别” [13]6ꎻ另一方面ꎬ人类文明新形态在 是” 的文明超越特别需要表现为历史 世界历史上的最终确立决不会一帆风顺、水到渠成ꎬ 耐心的历史主动精神 而是充满曲折ꎬ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 经常 自我批判ꎬ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ꎬ返回到仿佛已经     超越“物是人非”、朝向“物是人是” 这种新旧文 完成的事情上去ꎬ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 明形态的转换ꎬ绝不等同于一般古代的王朝更替ꎬ也 遍ꎻ它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行动的不彻底性、 不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一般递进ꎬ而是如马克思所说 弱点和拙劣ꎻ它把敌人打倒在地ꎬ好像只是为了要让 的从“史前史” 进入真正的“ 人类历史” 的伟大历史 敌人从土地里汲取新的力量并且更加强壮地在它前 事件ꎮ 正由于这种文明形态的转换是一种具有伟大 面挺立起来ꎻ它在自己无限宏伟的目标面前ꎬ再三往 历史意义的根本性转换ꎬ也由于现实中文明发展的 后退却ꎬ直到形成无路可退的局势为止” [13]672 ꎮ 对 诸多悖谬以及历史演进的“理性的狡计” ( 黑格尔)ꎬ 此ꎬ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ꎬ要 因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创造人类文明形态这条 具备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ꎬ“ 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 “ 新路” 绝不 会 一 帆 风 顺ꎬ 绝 不 是 轻 轻 松 松、 敲 锣 打 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1]26 ꎮ 鼓就能实现的ꎬ其“ 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1]22ꎮ 在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的当下中国ꎬ推进 艰巨性和复杂性既体现在观念改变上ꎬ也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及人类文明新形态ꎬ尤其需要“ 保持 在实践方式上ꎮ 就前者而言ꎬ现代化的“ 老路” 不仅 历史耐心” [1]22ꎬ尤其需要以大历史观发挥真正的历 在彼岸的西方人的观念中ꎬ也在此岸的中国人的观 史主动精神ꎮ 这种历史耐心既是基于中国深厚历史 念中ꎮ 习近平曾指出:“ 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 文化养成的 历 史 理 性 信 念 与 定 力ꎬ 是 一 种 理 性、 深 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ꎬ没 沉、缄默的文化自信ꎬ又是基于对人类历史悲剧性进 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国ꎬ这样就难以真 程的深刻洞察的历史领悟ꎬ是一种冷静、明睿、深刻 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ꎮ” [21]6-7 其实很多中 的生存智慧ꎮ 基于这种历史耐心而发挥的历史主动 国人乃至中国的学人也是如此ꎬ不仅看待“ 中国” 如 精神就意味着:要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 此ꎬ看待“文明”同样如此ꎬ未能跳出西方给定的“ 老 史民族意识ꎬ不争一城一地一时的得失ꎻ要充分认识 路”ꎬ这样的观念的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ꎮ 就后者 自己的受动性ꎬ在制约“ 人是其所是” 的瓶颈处发 而言ꎬ中国式现代化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先进思想 力ꎻ要始终把激情保持在伟大历史悲剧的高度ꎬ知其 观念只有找到符合实际、具有自己特点的发展途径 难为而为之ꎮ 和推进方式才能真正成为现实ꎮ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 告所指出的ꎬ 我 们 始 终 要 从 国 情 出 发 想 问 题、 作 决 参考文献: 策、办事情ꎬ而“ 人口规模巨大” 是“ 中国特色” 的集 中体现ꎬ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基本的国情ꎬ我们要推进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 的是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 十四亿多人口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 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 [1]22ꎮ 而人口ꎬ正如马克思所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22. 说ꎬ绝不是“ 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ꎬ而 是一个 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 [9]24ꎮ 在人口 [2]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J]. 众多、差异性极其复杂的当代中国ꎬ还遭遇了“ 不确 求是ꎬ2022(1) . 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ꎬ各种‘ 黑天鹅’、‘ 灰犀 [3]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文 集: 第 一 卷 [ M].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ꎬ 2009. [4] 阿诺德 汤因比. 历史研究[ M] . 刘北成ꎬ郭小凌ꎬ译. 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05.

第45页

40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5] 费尔南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M] .肖昶ꎬ等译.桂林:广西 印书馆ꎬ1995. 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03. [15] 马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M] .康乐ꎬ简 [6]孔颖达.尚书正义 / / 十三经注疏[M].阮元ꎬ校刻.北京:中 惠美ꎬ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07. 华书局ꎬ1980. [16] 丹尼尔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M] .赵一凡ꎬ等译.北 [7] 胡适文集:第四卷[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1998. 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1989. [8]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05. [17] 赫伯特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M] .刘继ꎬ译.上海:上 [9]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文 集: 第 八 卷 [ M].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ꎬ 海译文出版社ꎬ2006. 2009. [18] 居伊 德波.景观社会[ M] .张新木ꎬ译.南京:南京大学 [10] 沈湘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根基[ J] .中国社 出版社ꎬ2017. 会科学ꎬ2022(8) . [19] 让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M] .刘成富ꎬ等译.南京:南京 [11] 方以智.物理小识:上[ 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ꎬ 大学出版社ꎬ2014. 2019. [20]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M] . 上海:华 [12] 王弼集校释[ M] .楼宇烈ꎬ校释.北京:中华书局ꎬ1980. [13] 马克思恩格斯 选 集: 第 一 卷 [ M] .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ꎬ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3. [21]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ꎬ增强历史自觉 2012. [14] 马克斯 韦伯.儒教与道教[ M] .王容芬ꎬ译.北京:商务 坚定文化自信[ J] .求是ꎬ2022(14) . Transcending the Civilization form of “ Material Have but Human Lose the Essence” SHEN Xiang-ping  LI Song-mei ( School of Philosophyꎬ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ꎬBeijing 100875ꎬ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material is the basic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form of civi ̄ lization.It is in the indispens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material that civilization can emerge and develo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materialꎬcivil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both material and human lose their essenceꎬhuman have but material lose the essenceꎬmaterial have but human lose the essenceꎬboth material and human have their essenceꎬ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Marx’ s theory of three stages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Western modernization and its modern civilization formꎬon the one handꎬhave created huge material wealthꎻon the other handꎬhave caused people’ s all-round materializationꎬ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 ̄ tics of “ material have but human lose the essence” at the foundation.The new form of human advancement created by Chinese modernization pursues “ all-round enrichment of materials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It is not simply to promote people while suppressing materialsꎬbut to make material and human “ to exist as it is” ꎬso it towards essentially the ideal form of civilization that “ both material and human have their essence” .The new form of human advancement essentially advocates practical rationalism based on human being’ s existential rationalityꎬwhich is the contemporary conscious answer to Marx’ s so-called “ historical mystery” and essentially points to the public civilization form of human beings.Promot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ꎬcreating a new form of human advancementꎬand transcending the civilization form of “ material have but human lose the essence” are extremely arduous and compli ̄ catedꎬand it is especially necessary to have a kind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which shows historical patience.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ꎻnew form of human advancementꎻ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materi ̄ alꎻmaterial have but human lose the essenceꎻboth material and human have their essence (责任编辑  徐福来)

第46页

第 54 卷第 1 期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 2 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工业机器人应用、上下游产业关联与 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赵春明1   谷均怡2 (1.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ꎬ北京  100875ꎻ2.国际关系学院 经济金融学院ꎬ北京  100091)     摘  要:基于 2006—2015 年中国沪深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海关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ꎬ从上下游 产业关联视角探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ꎮ 研究发现:行业内和行业间前向关联渠道机 器人应用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ꎬ行业间后向关联渠道机器人应用对企业产品质量变动不存在显著影 响ꎻ各渠道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与企业所有制类型和行业要素密集度密切相关ꎬ其中 同行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仅体现在食品和饮料业以及木材和家具业ꎬ对纺织和服 装业的产品质量升级具有负向抑制作用ꎬ但不显著ꎻ工业机器人应用存在资源再配置效应ꎬ行业内和行业间前向关 联渠道机器人应用对核心产品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ꎮ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ꎻ上下游产业关联ꎻ出口产品质量ꎻ行业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23)01-0041-15     一、引言 抬头更让中国制造雪上加霜ꎮ 基于此ꎬ如何实现产 品质量的提升ꎬ完成制造业和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ꎬ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 升级ꎬ是中国当前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ꎮ 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ꎮ 出口产品质量一 阶段ꎬ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ꎬ必须以 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ꎮ 改革开放以 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ꎬ而在这个过程中以机器 来ꎬ中国凭借成本优势实现了出口奇迹式增长ꎬ但是 人为典型代表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发展正在改变全球 “唯数量论” 的生产模式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 制造业布局ꎬ也为中国制造业产品升级提供了新的 链分工中长期处于低端位置ꎮ 中国当前正处于外贸 机遇和可能ꎮ 因此ꎬ深入研究工业机器人对中国企 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ꎬ出口产品质量作为国家国际 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问题ꎬ不仅有利于厘清 竞争力 的 集 中 体 现ꎬ 是 转 型 期 内 中 国 制 造 业 摆 脱 在当前中国“ 双循环” 发展格局下自动化技术如何 “ 低 端 锁 定 ” 困 境、 提 高 国 际 市 场 地 位 的 重 更好地促进企业出口提质增效的内在机理ꎬ而且为 点 ꎮ[1]477-527 反观现实ꎬ 随着人口 红 利 的 消 失ꎬ 中 国 落实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构建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局 逐渐失去了加工代工方面的传统优势ꎬ而发达国家 面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ꎮ 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和数字霸权以及贸易保护主义 近些年来ꎬ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和研究贸易自 收稿日期:2022 - 11 - 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工业智能化应用对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22AJL012) ꎮ 作者简介:赵春明(1964—  ) ꎬ男ꎬ江西崇义人ꎬ教授ꎬ经济学博士ꎬ从事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研究ꎮ 通信作者:谷均怡(1995—  ) ꎬ女ꎬ吉林省吉林市人ꎬ讲师ꎬ经济学博士ꎬ从事国际贸易研究ꎮ

第47页

42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由 化 、[2]1033-1051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3]289-298 融 资 约 和现实意义ꎮ 束[4]390-416 、上 游 行 业 垄 断[5]116-129 、 政 府 补 贴[6]27-37 、 人力资本扩张[7]97-115 以及企业生产率和规模[8]307-339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等因素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ꎮ 而在机器人对 产品质量的影响方面ꎬDestefano 和 Timmis 以不包括     本文在 Baldwin 和 Harrigan[13]60-88 垄断竞 争 模 中国在内的 59 个国家为研究对象ꎬ从国家—行业层 型基础上ꎬ借鉴 Fan 等解释进口中间品质量对企业 面证明了机器人对制造业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 出口价格影响的模型ꎬ构建了一个包含中间投入品 著的提升作用ꎬ但该研究结果不足以为中国提供充 质量在内的分析框架[4] ꎮ 足的经验证据[9] ꎮ 蔡震坤和綦建红进一步利用中 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数据ꎬ研究发现ꎬ机器人应用显著 ( 一) 消费者行为 提高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ꎬ这一效应主要来源于机 假定消费者效用取决于产品消费数量和产品质 器人应 用 引 致 的 企 业 生 产 率 提 高 和 边 际 成 本 降 量ꎬ 代 表 性 消 费 者 的 效 用 函 数 为 不 变 替 代 弹 性 低[10]17-33 ꎬLin 等 得 到 了 一 致 的 结 论[11] ꎮ 上 述 文 章 ( CES) 形式: 虽然从微观企业层面分析了机器人对企业出口产品 质量的影响ꎬ但是主要集中在水平行业内效应ꎬ忽略 σ-1 σ 了机器人与本地产业的垂直关联效应ꎬ没有系统研 究行业内和行业间机器人的使用是否对产品质量存 [xjλj] σ dj 在差异性影响ꎬ进而可能导致影响效应被低估ꎮ 以 {∫ }U = σ-1 (1) 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普遍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 洲为例ꎬ机器所导致的劳动替代率最高的行业是金属 j∈Ω 制品业、 塑 料 制 品 业 和 工 艺 品 及 其 他 制 造 业ꎬ 约 为 20%ꎬ而像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这类劳动密集型行     其中ꎬΩ 表示最终产品集合ꎬxj 表示消费者购买 业ꎻ尽管机器人使用密度并不低ꎬ但是由于只能完成 某种固定的工序ꎬ无法完成需要精细缝合柔软布料的 的最终产品 j 数量ꎬλj 表示最终产品 j 的质量ꎬσ>1 车缝环节ꎬ使得劳动替代效率较低ꎬ仅为 4%左右[12] ꎮ 对于这类劳动密集型行业ꎬ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企业 表示不同产品间的替代弹性ꎮ 出口目的国代表性消 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有限ꎬ甚至可能因固定成本增 加而产生负向抑制作用ꎬ此时上下游产业的配套能 费者的预算约束为: 力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ꎮ ∫E = pjxjdj (2) 鉴于此ꎬ本文研究的贡献在于:一是从上下游产 j∈Ω 业关联的视角ꎬ较为全面地探究不同渠道机器人应 用如何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ꎬ弥补了现有文献的     其中ꎬE 表示出口目的国的总支出ꎬpj 表示最终 不足ꎻ二是考虑了机器人对不同类型企业产品质量 的异质性影响ꎬ这为政府制定更为精准的机器人产 产品 j 的价格ꎮ 在既定的预算支出下ꎬ根据消费者 业扶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ꎻ三是基于资源再配置 角度进一步研究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核心产品 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代表性消费者对产品 j 的需求 和非核心产品出口产品质量的差异性影响ꎬ丰富了 研究结论ꎮ 本文的研究对优化我国机器人产业结构 函数: 和发展水平、全面深入理解制造业自动化生产在中 国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ꎬ具有重要的理论 xj = p - σ λ σ - 1 E (3) j j P1-σ     其中ꎬP = { ∫ p1-σ λσ-1 dj} 1/ 1-σ 为消费者面临的 j j j∈Ξ 经质量调整后的总价格指数ꎮ ( 二) 生产者行为 假设每个企业生产一种产品ꎬ且产品间具有差 异性ꎮ 参考樊海潮等[14]97-121 的研究ꎬ假设企业在生 产质量为 λ 的单位产品时不仅需要投入劳动力ꎬ还 需要投入上游行业的中间品ꎮ 生产函数为柯布-道 格拉斯形式: λ = ( φe β λ1-β ) 1 (4) m α     其中ꎬφ>0 表示企业生产率水平ꎻe 表示最终品 生产过程中劳动投入质量ꎬ即生产最终品时员工的 努力程度ꎻλm 表示中间投入品质量ꎻβ 和 1-β 分别 刻画劳动力和中间投入品的产出弹性ꎬ在这里 0<β< 1ꎻα 为边际成本对产品质量的替代弹性ꎮ 为了简化分析ꎬ我们假定员工努力程度即劳动

第48页

  总第 225 期           赵春明  谷均怡:工业机器人应用、上下游产业关联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43 投入质量与其工资成正比:e = w / κꎮ κ>0 为常数ꎬw 用的代理变量ꎬ研究发现采用机器人的企业与未采 用的相 比ꎬ 劳 动 生 产 率 要 高 7. 45%[15]127-142 ꎮ Bon ̄ 是员工 付 出 努 力 所 获 得 的 报 酬ꎮ 参 考 Kugler 和 figlioli 等、Koch 等研究亦发现了机器人应用对企业 生产率的提升效应[16]ꎬ[17]2553-2584 ꎮ 据此得到假说 1ꎮ Verhoogen[8] 的研究ꎬ进一步假定中间投入品市场完 假说 1:工业机器人应用有助于提高企业出口 全竞争ꎬ忽略中间品进口关税ꎬ中间投入品质量 λm 产品质量ꎮ 依赖于中间品生产者的生产率水平 1 / am 和其劳动 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ꎬ本文进一步从上下游产 业关联的角度分析机器人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具 投入质量 emꎮ 这样ꎬ中间品生产者的生产函数为: 体作用机制ꎬ即工业机器人应用可能通过行业间前 向关联渠道和后向关联渠道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 λm = em (5) 量ꎮ 一方面ꎬ上游行业为下游企业生产提供中间投 am 入品ꎬ由公式(4) 可知中间投入品质量上升能够直 接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ꎬ即∂λ / ∂λm >0ꎮ 而工     据此ꎬ根据利润最大化ꎬ可以得知质量为 λm 的 业机器人的应用有助于提升企业自动化生产水平ꎬ 进而有效提高产品精度和科技水平ꎮ 因此ꎬ上游行 中间投入品价格 pm( λm) = κamλmꎬ换言之ꎬ单位质量 业的机器人应用为下游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中间 品ꎬ进而推动了下游企业产品质量升级ꎮ 另一方面ꎬ 的中间投入品价格为 pm = κamꎮ 给定工人付出单位 机器人应用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的可变成本ꎬ使 得受自动化技术影响的产品价格下降[16] ꎬ进而降低 努力程度所获得的报酬 κ 以及单位质量中间投入品 下游企业生产成本ꎬ增加企业利润ꎬ促使下游企业拥 有更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ꎬ从而促进了下游企 价格 pmꎬ根据生产函数(4) 和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 业产品质量升级ꎮ 此外ꎬ上游行业机器人使用规模 件ꎬ得到企业生产质量为 λ 的单位最终产品的边际 扩大显著降低了该行业劳动力就业ꎬ导致在机器人 使用过程中遭受负面冲击最大的低技能劳动力群体 成本函数: 向下游行业转移[18]80-98 ꎬ进而引致下游企业的人力 资本水平下降ꎬ这将阻碍下游企业产品质量升级ꎮ MC = κβ( κam ) 1-β λ α = æc ö λα (6) 基于上述分析ꎬ上游行业机器人应用对下游企业出 φββ(1 - β) 1- 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取决于以上三种因素的综合作 β ç ÷ 用ꎬ考虑到劳动力挤出效应对下游企业产品质量的 影响相对较小ꎬ总体上上游行业机器人应用对下游 èφ ø 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将占优ꎮ 由此ꎬ得到 假说 2ꎮ     其中ꎬc = κβ( κam ) 1-β >0 为常数ꎮ 假设企业固定 ββ(1-β) 1-β 假说 2: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行业间前向关联 渠道促进了下游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ꎮ 成本包括生产固定成本 fdλr 和出口固定成本 fexport ꎬ 即 F = fexport +fdλrꎮ 其中ꎬfd 为常数ꎬγ>( 1-α) ( σ-1) 对于行业间后向关联渠道ꎬ下游行业机器人应 表示生产固定成本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弹性ꎮ 用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影响上游企业出口产品质 量ꎮ 首先ꎬ下游行业机器人使用将对中间投入品提 ( 三) 工业机器人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出较高的质量要求[9] ꎬ这将倒逼上游企业进行技术 创新ꎬ从而推动上游企业产品质量提升ꎮ 其次ꎬ由于 根据企业生产成本和需求函数ꎬ企业生产最终 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不存在垄断竞争的动机ꎬ在生 产品所获得的利润:   π = (p - MC) p -σ λσ-1 E - fexport - fdλr (7) P1-σ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ꎬ最终得出企业出 口产品质量的决定方程: êéêë 1-α æσ - 1ö σæ φ ö σ-1 E úûúù 1 γfd σ ÷ ç÷ P1- τ = ç ø ècø λ σ (8) è     其中ꎬτ = γ-(1-α) ( σ-1) >0ꎮ 根据公式(8) 可 以看出ꎬ企业生产率 φ 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λꎮ 进 一步ꎬ将 λ 对 φ 求偏导可得: ëéêê1γ-fdα σ - 1ö σæ 1 σ-1 E 1 σ ÷ ç c P1-σ ∂λ = 1 æ ø è ö úûúù τ 1 -1 ∂φ τ τ ç ÷ φ > 0 è ø (9)     公式(9) 显示ꎬ企业生产率提高可以提升出口 产品质量ꎮ 李磊和徐大策使用 2000—2013 年中国 制造业数据ꎬ以企业是否进口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使

第49页

44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1 期  产过程中二者具有一定的协同性[19]118-135 ꎮ 下游企 的国-年份以及年份固定效应ꎬ并将标准误聚类到 业为了获得最优的中间投入品ꎬ会对上游企业进行 技术指导ꎮ 这种技术外溢效应能够有效提升上游企 企业层面ꎮ 业产品质量ꎬ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外溢效应的实现 需要上游企业自身相符的技术水平作为支撑ꎮ 与投 ( 二) 核心指标构建 资较少、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ꎬ技术 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具备一定的试错能 1.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力ꎬ更愿意进行倒逼式创新ꎮ 此外ꎬ这类企业往往具 有更高的技术吸收能力ꎬ能够从技术外溢效应中获 本文借鉴 Khandelwal 等[21]2169-2195 的方法ꎬ通过 取更多ꎮ 由此ꎬ得到假说 3ꎮ 需求函数倒推产品质量ꎮ 具体测算过程如下: 假说 3: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行业间后向关联 渠道提高了上游企业出口产品质量ꎬ但提升效果与 假定代表性消费者效用函数满足 CES 形式ꎬ在 企业要素密集度密切相关ꎮ 限定消费者支出 E 的情况下得到 t 年 c 国对企业 i     三、实证研究设计 产品 k 的需求量:     (一)计量模型设定 为考察同行业、上游行业、下游行业的工业机器 qikct = p λ-σ σ -1 Ect ( 11) ikct ikct Pct 人采用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ꎬ本文在理 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基准计量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ꎬ下标 i、k、c、t 分别表示企业、产品、出口目 qualityikct = α0 + α1lnrbjt + α2lnrbupjt + 的国和年份ꎬσ>1 表示不同产品间的替代弹性ꎬpikct α3 lnrbdownjt + γXijt + μi + μk + μct + μt + εikct 和 λikct 分别表示出口价格和质量ꎬPct 表示 t 年 c 国的 产品综合价格指数ꎮ ( 10)     其中ꎬ下标 i、j、k∈j、c、t 分别表示企业、两位码 进一步ꎬ对公式(11) 两边取对数可得: 行业、HS6 位码产品、出口目的国以及年份ꎮ quality 表示 t 年企业 i 出口到国家 c 的 HS6 位码产品 k 的 lnqikct + σlnpikct = ( σ - 1) lnλikct + lnEct - lnPct 质量ꎬlnrb、lnrbup、lnrbdown 分别表示 t 年企业 i 所属 行业 j、行业 j 上游行业、行业 j 下游行业的工业机器 ( 12) 人使用密度ꎮ 为避免缺失重要解释变量所引致的有 偏估计问题ꎬ还加入了一系列其他控制变量 Xꎬ包     令 χ ct + χ = lnEct -lnPct ꎬ χ 表 示 出 口 目 的 国 - 年 括:(1) 企业规模( size) ꎬ用企业年末员工数量表示ꎻ k ct (2)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tfp) ꎬ参考刘莉亚等采用 LP 方法进行估计[20]1329-1360 ꎻ ( 3) 企 业 资 本 劳 动 密 集 度 份联合固定效应ꎬ控制出口目的国的需求冲击、偏好 (kl) ꎬ用企业固定资产净值除以年末员工人数表示ꎻ (4) 企业利润率( profit) ꎬ用企业年末利润总额与主 变动等ꎬ χ 表示产品固定效应ꎬ控制 HS6 位码产品 营业 务 收 入 的 比 值 表 示ꎻ ( 5 ) 企 业 融 资 能 力 ( fi ̄ k nance) ꎬ用应付利息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表示ꎻ (6) 企业年龄( age) ꎬ用观测年份减去成立年份加 1 间的个体差异ꎮ 令 εikct = ( σ-1) lnλikct ꎬ则 εikct 为涵盖 表示ꎻ(7) 行业市场集中度( HHI) ꎬ采用赫芬达尔指 数表示ꎬ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所在行业主营 产品出口质量的残差项ꎮ 进而构造出本文最终的质 业务收入的比重ꎮ 回归中控制了企业、产品、出口目 量测算估计方程: lnqikct + σlnpikct = χ + χ + εikct ( 13) ct k     本 文 选 用 Broda 等 估 计 出 的 行 业 间 价 格 弹 性 ꎬ将[22]759-783 σ 设 定 为 4ꎬ 同 时 对 公 式 ( 13 ) 进 行 OLS 回归得到残差项的估计值 ε^ ikct ꎬ而 ε^ / ( σ - 1) ikct 就是本文所需的出口产品质量对数值( qualityikct ) ꎮ 为了使得不同企业、不同产品间的质量跨期可比ꎬ借 鉴施炳展和邵文波的方法[23]90-106 ꎬ对 HS6 位码产品 的出口质量进行离差标准化处理: qualityikctꎬstandard = qualityikct - minqualityikct maxqualityikct - minqualityikct ( 14)     其中ꎬmaxqualityikct 和 minqualityikct 分别表示 t 年 产品 k 出口质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ꎮ qualityikctꎬstandard 为标准化后的企业-产品-目的国-年份层面的出口 产品质量ꎮ 本文计算并绘制出了 2000—2015 年中 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均值变化ꎮ 如图

第50页

  总第 225 期           赵春明  谷均怡:工业机器人应用、上下游产业关联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45 1 所示ꎬ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行业间差异较大ꎬ 密度年均值的变化趋势ꎮ 从图 2 中可以看出ꎬ 在 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15) 是出口产品质量 2006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基本为 0ꎬ随后呈 最低的行业ꎬ仅为 0.274ꎻ通用设备制(35) 是最高的 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ꎬ尤其是在 2013 年以后增长速 行业ꎬ出口产品质量为 0.803ꎮ 度加快ꎬ2015 年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为 0.748 台 / 百 万小时ꎮ 图 3 表示中国分行业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 度情况ꎮ 如图 3 所示ꎬ中国各制造业细分行业间的 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差异较大ꎬ其中机器人使用密 度最低的行业是纺织业( 8—10) ꎬ每百万小时工作 的机器人数量约为 0.001 台ꎻ最高的行业是汽车及 其他交通业(23) ꎬ机器人使用密度约为 2.002 台 / 每 百万小时ꎮ     注:行业分类为 CIC-2 位码行业ꎬ包括 25 个制造业细分 行业ꎮ 作者根据相关测算结果绘制而成ꎮ 图 1  2000—2015 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 出口产品质量均值 2.行业内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 图 2  2006—2015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变化趋势 本文借鉴 Graetz 和 Michaels[24]753-768 的做法ꎬ采 用每百万小时工作的工业机器人数量( The stock of     注:行业分类为 IFR 行业分类与 KLEMS 行业分类匹配 robots per million hours worked) 来衡量各企业所在 后的结果ꎬ共 13 个制造业细分行业ꎮ 作者根据相关测算结 细分行业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 rb) ꎬ具体测度公 果绘制而成ꎮ 式如下: 图 3  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均值 robotsjt = 0.9 × operationalstockjt-1 + installationsjt ( 15) 3.前向关联渠道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 借鉴 Wang 等对来自中国进口竞争的上游影响 rbjt = robotsjt ( 16) 渠道和下游影响渠道的度量[25] ꎬ本文将上文度量的 workinghoursjꎬ2005 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与投入产出关系相结合ꎬ对中 国制造业上游行业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进行度     公式(15) 中ꎬ参照 Graetz 和 Michaels 设定固定 资产即工业机器人的年折旧率为 10%[24] ꎮ 由于中 国从 2006 年开始逐步使用工业机器人ꎬ因此本文以 2005 年为基期ꎮ operationalstockjt-1 表示 t - 1 年中国 行业 j 的工业机器人存量ꎬinstallationsjt 表示 t 年中 国行业 j 的工业机器人新增安装量ꎬrobotsjt 则为 t 年 中国行业 j 的工业机器人使用数量ꎮ 公式( 16) 中ꎬ rbjt表示 t 年 中 国 行 业 j 的 工 业 机 器 人 使 用 密 度ꎬ workinghoursjꎬ2005表示 2005 年 ( 基期) 中国行业 j 所 有企业的员工工作时长( 百万小时)ꎬ数据来源于 WORLD KLEMS 数据库ꎮ 图 2 表示 2006—2015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3d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