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发展研究(外)202201

发布时间:2022-4-0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宜春发展研究(外)202201

产业发展2022 年第 1 期 | 1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宜春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宜春市医药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将医药产业列为主导产业之一。为抢抓国家加快发展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有利时机,推动我市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我们对全市医药产业发展优势、问题等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建议,形成报告如下。一、当前机遇1. 政策利好迭出。在国家层面上:2015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 2025》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2021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以突破性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引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道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21 年 12 月,国家药监局等 8 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从药品监管的角度推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 年 1 月,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循证评价研究报告》,顺应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趋势,拓宽中医药产业发展道路。在省市层面上:2021 年 9... [收起]
[展开]
宜春发展研究(外)202201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产业发展

目 录

产业发展

01 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宜春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城市建设

12 关于宜春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宋 茜 陈 波

调研分析

21 宜春经开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调研报告

姚 亮 杨 容 谢尚宇 易抒豪

改革创新

31 狠抓“节地增效” 增添发展动能

冷 健

第2页

产业发展

2022 年第 1 期 | 1

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 宜春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宜春市医药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几年在市委市政

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将医药产业列为主导产业之一。为抢抓

国家加快发展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有利时机,推动我市医药产业

快速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我们对全市医药产业发展优势、

问题等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建议,形成报告如下。

一、当前机遇

1. 政策利好迭出。在国家层面上:2015 年 5 月,国务院发

布《中国制造 2025》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十大重

点发展领域。2021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以突破性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引领经

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道路,全面推进健康

中国建设。2021 年 12 月,国家药监局等 8 个部门联合印发《“十

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从药品监管

的角度推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 年 1 月,中国向世界卫

生组织提交《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循证评价研究报告》,顺应全

球抗击新冠疫情的趋势,拓宽中医药产业发展道路。在省市层

面上:2021 年 9 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江西省“十四五” 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医药产业作为省战略性新兴产

第3页

产业发展

2022 年第 1 期 | 2

业,需高质量快速发展。2021 年 12 月,市人民政府印发《宜春

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打造“4+3+N”现代

化产业体系,将生物医药列为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实

施医药振兴工程。此外,各县(市、区)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如 2020 年 7 月,樟树市发布的《关于引进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的

扶持奖励政策》。

2. 市场前景广阔。从国际医药市场来看,缺口不断扩大。

世界人口总量增长、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国医疗保障体制

不断完善、保健意识增强及新冠疫情爆发等因素引发全球对生

命健康事业的愈发重视,推动了全球医药行业持续向好发展,

带动了全球药品市场的发展。2020 年,全球药品销售额约达 1.39

万亿美元,2021 年预计超过 1.4 万亿美元。从国内医药市场来

看,需求不断增加。2020 年国内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实现营业收入 24857.3 亿元,增长 4.5%,实现利润总额 3506.7

亿元,增长 12.8%,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

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

任务特别是新冠疫情冲击,国内医药产业发展仍呈现稳步增长

态势,体现庞大的医药内需。

3. 产业梯度转移。国际药企向国内转移。国内市场潜力大、

人力资源充足、综合成本低及相关政策扶持加快了世界各大医

药跨国公司将生产和研发服务向我国转移速度,跨国药企在我

国逐步建立医药价值链。同时,国外批量药物专利在国内的药

第4页

产业发展

2022 年第 1 期 | 3

品行政保护到期,也为国内仿制药生产商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国内药企跨区域转移。2021 年 1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10 个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鼓励中

部地区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20 年—2021 年,宜春市新签约医药

产业项目 58 个,总投资额 226.56 亿元,其中 50 亿元项目 1 个,

20 亿元的项目 3 个。2021 年 4 月,宜春市人民政府与上海中医

药大学通过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的“宜春—上海中医药

大学科技产业园”揭牌。

二、比较优势

宜春市已基本建成包含中药、化药、生物技术药、医疗设

备等四大板块的医药产业体系,正在大力实施“中国药都”振兴

工程,致力于打造江西医药产业发展的“宜春样板”,形成发展

医药产业的独特优势。

1. 产业体系不断完备。一是企业门类较为完备。全市规模以

上医药工业企业 165 家,医药高新技术企业 116 家,医药科技

型中小微企业 71 家,中药第三方检测中心 1 家,限额以上医药

商贸物流企业 85 家(其中国家 4A 级物流企业 2 家)。二是药品

门类较为完备。全市主要产品有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

化药、生物技术药、保健品、消杀品、制药机械、医疗器械、

药品包装等,已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 955 个,拥有国家级 1

类新药 1 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25 个、全国独家品种 54 个。

第5页

产业发展

2022 年第 1 期 | 4

三是中药、化药产业链较为完备。全市药地、药企、药市、药会

齐头并进,医药企业涵盖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药制造、化药制造、

印刷包装、研发、检测、物流等完备一体的产业链。

2.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建成樟树中药产业基地、袁州生

物医药基地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特色基地,樟树医药产业

集群入选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从 2018 年起,医药全

产业链收入连年突破 1000 亿元大关。2021 年,全市规模以上医

药工业企业营业收入 291.25 亿元,同比增长 31.9%;新增中药

材种植面积 6.9 万亩,总面积达 115.25 万亩,列全省第一;全

市限额以上医药商贸物流企业销售收入 228.27 亿元,列全省第

二,其中年销售收入过 10 亿元的有 5 家。济民可信、仁和集团

等龙头企业进入 2020 年“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分列第 11

位、第 64 位;百神药业连续第二年进入“中国中药企业百强榜”,

列第 91 位。年销售过亿元的药品品种有 16 个,其中金水宝系

列品种销售额突破 60 亿元。

3. 产业研发不断创新。全市拥有医药类科研平台 43 家、

省级生物医药创新团队 1 个,组建了中医药院士工作站和博士

后工作站以及樟帮中药饮片炮制研究中心等 9 家省级生物医药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

合理设置中医药专业和樟树中医药职业学院建设。已获得中药

材“三品一标”认证 39 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3 个。拥有中

国驰名商标 10 件、医药类发明专利 366 件(其中国际专利 2 个)。

第6页

产业发展

2022 年第 1 期 | 5

全市已持有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包括金水宝、妇炎洁、可立克、

优卡丹、强力枇杷胶囊等。

三、存在问题

1. 产业结构不优,竞争水平不强。我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

有 107 家,中药企业数接近一半,营业收入占 2/3。中药以传统

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为主,化药以医药中间体为主,生物药品

种较少,医疗器械以低端产品为主。其中,原料药企业仅同和

药业、司太立、迪赛诺 3 家;制剂企业仅铜鼓仁和、华太药业、

鸿烁制药 3 家;生物药仅金思康、缘生生物、承葛生物 3 家;

制药机械仅万申 1 家。

2. 集聚程度较低,规模效应不显。我市拥有樟树、袁州两

个省级重点医药工业产业集群,但园区整体布局较分散,企业

协作能力不足,尚未形成成熟的集群式发展。一是集聚程度水

平较低。园区产业链条不完善,基于产业链的分工合作缺乏广

度和深度,园区内部沟通合作不足,未能形成知识溢出效应、

集体学习效应。二是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园区相应的人

才管理、环境保护、运营支持和生活配套等公共服务支撑针对

性不强,产城融合水平不高,现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未来发展

需求。三是缺乏龙头核心企业。除济民可信、仁和集团外,其

他医药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多数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

值低,单品销售过亿元的品种不到 20 个,缺乏产业带动力强的

特色项目,未能体现品牌效应,无法带动产业集群中下游配套

第7页

产业发展

2022 年第 1 期 | 6

跟进。

3. 医药人才缺乏,研发投入不足。医药产业研发经费支出

占营业收入比例在全市重点产业排名靠后,医药人才及资金的

缺乏导致本土企业研发积极性不高、管理水平较弱、转型升级

困难。一方面宜春对中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医药相关人才引

进机制不健全,本地对口高等院校发展受限,目前没有国家和

省级科研院所进驻,已设立的 2 个院士工作站基本上是自主运

行,院士来宜指导不多。另一方面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不健

全。校企之间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需

求不匹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程度有限。

4. 要素制约突出,多重压力并存。一是扶持资金落实困难。

我市在 2017 年就出台了中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组建了 30

亿元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10 亿元的医药大健康产业引导基

金。但随着 2018 年 4 月资管新规发布,相关金融监管政策收紧,

要求金融产品设计不允许包含期限错配、资产池、保本承诺等

条件,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产业基金募资渠道、交易结构、融资

期限等方面难以满足资管新规要求,项目投资放缓甚至停滞,

我市医药企业很难从市级产业基金中获得资金支持。二是土地

有效供应不足。医药产业园区普遍面临土地空间“有心无力”和

“力不从心”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医药园区在长久积累之后土

地空间资源日趋饱和,企业后续发展空间不足,优质项目无法

落地。另一方面,部分园区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创新链和

第8页

产业发展

2022 年第 1 期 | 7

服务链,吸引企业入驻的能力不足,空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三是环保监管压力剧增。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医药产业已成

为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场。以仁和药业为例,2018 年

被纳入省控水污染重点企业和市土壤调查重点企业,2019 年被

纳入大气及挥发性有机物省控重点企业。在环保监管日益趋严

态势下,药企需增加技术改造投入,因此造成原料药企、医药

中间体企业、制剂企业生产成本上涨。

四、对策建议

1. 明晰产业攻坚方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一是完善中药

全产业链。立足传统中药产业优势升级,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式

招商补强。第一,推广“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生产”等多种合

作模式。整合农村生产要素,引进市场需求量大、适合我市种

植的大宗药材品种。第二,发挥中药炮制技艺优势。依托“樟帮” 中药炮制技艺,利用特色中药材资源,着重二次开发名优中成

药,做大中药规模。第三,推进中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将

中药优势与温泉资源、禅宗文化有机融合,打造高附加值产品

和业态。二是推动生物药“弯道超车”。发挥生物药能耗低、经

济附加值高的优势,力争打造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第一,

探索新型生产合作模式。拓展生物药合同生产(CMO)、合同生

产研发业务(CDMO)等方式,发展飞地研发合作,积极承接

产业转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第二,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

进生物药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予以支持,着力在抗癌药、抗感

第9页

产业发展

2022 年第 1 期 | 8

染药、心血管药及高端疫苗等方面取得突破。三是助力化学药

提质扩容。优化全市化学药的产品质量和结构。第一,提高化

学药绿色智能制造水平。鼓励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原辅材料

替代、工艺优化升级、新装备应用、废物综合利用等多方面采

取措施,推动化学药集约化生产。第二,布局行政保护到期专

利药的仿制上市。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创新药研发、仿制药质量

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提升现有品种市场竞争力和临床认可度。

四是推进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拓展医疗器械产业链条,打造省

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高地。第一,提升产业规模和档次。加大

企业入驻、产品注批奖励力度,积极扶持现有优势企业,鼓励

企业加大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投入,引导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

合资合作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第二,开拓家用及康养医疗市场。

结合移动物联网、医疗机器人、3D 打印、VR 设备等前沿科技,

鼓励打造明星产品扩大影响力,加速布局大健康产业。

2. 制定专项产业政策,强化产业发展支撑。立足我市医药

产业现状,从金融、土地、激励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扶持办法,

全面支持产业发展。一是健全投融资服务网络。大力引导医药

企业运用各类金融手段满足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匹配资管新

规要求,更新本市产业基金管理办法,用好用活市级医药产业

发展基金;完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支持重点产

业化项目落地。推动优质医药企业落实“映山红行动”上市挂牌

融资。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创新服务产品,多渠道、多元

第10页

产业发展

2022 年第 1 期 | 9

化加大对本市医药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二是优先保障项目建

设用地。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土地定向供给力度,对

医药产业项目,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置、优先报批。

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推进土地“腾笼换鸟”,加强对医药园区统

筹规划。三是制定全流程指引激励方案。围绕医药产业属性以

及药物产业链关键要素的支持进行指引,突出药物创制、重点

品种、一致性评价、临床试验、药物流通等具有医药专业性的

领域,支持企业研发、技改、产业链整合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3. 培育壮大核心企业,加速产业集群发展。企业是产业发

展的核心,大力培育核心企业是做大做强医药产业的必经之路。

一是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大力度扶持仁和集团、济民可信、百神药业等龙头企业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

新。二是培育核心产业集群。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本地基础,

筛选产业未来发展重点,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围绕医药企业发

展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精准扶持,促进人才、技术、资金、

数据等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做大做强以樟树生物医药产业园

和袁州医药工业园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引导企业树牢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增强

产品竞争力。大力培育“中国药都”等区域品牌,立足现有品牌

优势,加大品牌推介力度,以品牌的力量激发新的增长动力。

4. 抓好人才引进培养,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加大多层次人

第11页

产业发展

2022 年第 1 期 | 10

才引进和培养,形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氛围。

一是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优化完善医药领域市场化引才机制,

加强以才引才、猎头引才。聘请专业引才顾问,努力引进带团

队、带项目、带技术的高层次创业人才落户宜春,支持企业面

向国内外重点高校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通过顾问指导、技术

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柔性引进医药高端人才或关键核心技

术人才。二是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本土医药人才培养

机制,努力发现和培养一批企业中层次技术人才、实用型人才。

鼓励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定向”委培医药型人

才,解企业之所急,向企业定向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完善

人才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引进、人才考评等相关制度,

落实人才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等形式参股,

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

5. 聚焦聚力医药产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市

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硬支撑。

在宜春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便利化改革的同时,建议效仿苏州、

武汉、天津等先进做法地区,结合自身定位和发展规划,有针

对性地制定政策助推优化医药产业营商环境走深走实,编制医

药产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一是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

推进医药行业“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窗受理”“全程代办”“一次

办好”“容缺办理”等制度机制。二是健全现代药品流通体系。推

第12页

产业发展

2022 年第 1 期 | 11

进《江西省药品现代物流条件》等标准实施,规范药品物流企

业质量管理,提高药品物流配送运输效率,推动药品物流向优

质药品供应链服务企业集中,助推药品供应链服务企业做大做

强。三是稳慎有效实施科学监督。在守牢药品安全底线的前提

下,探索与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整合

减免药品经营现场检查,对不影响药品经营安全的部分变更情

形,予以整合或减免现场检查。四是完善日常帮扶监督机制。

压实营商环境指标长制责任,加强落实营商环境定期调度机制,

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提供贴身服务。对重大医药项目实施专班

帮扶、早期介入、全程跟踪,全力做好政策、技术等服务保障,

全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难点堵点问题。

(调研组组长:胡日祥,系宜春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调研组成员:廖 侃 周乔希 唐 漫)

第13页

城市建设

2022 年第 1 期 | 12

关于宜春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 宋 茜 陈 波

近年来,全市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相

继开展城建三年大会战、三年升级战、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

年行动,先后获得国务院棚改工作激励表彰十大城市、国家园

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公租房 APP 推广试点

城市等称号,其中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获省委书记易

炼红批示:宜春市三年行动前期工作反应迅速,进展顺利。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2019 年以来,按照“一年有提升、两年上台阶、三年进一流” 的目标要求,中心城区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八大行动,取

得了一定成效。截至 2022 年 2 月,中心城区累计开工建设项目

404 个,完成投资 564.7 亿元,其中 2021 年实施项目 173 个、

完成投资 136.5 亿元。

1.整治“环境之脏”。对街道路面、建筑工地、居民小区、

垃圾处理、城市水体等进行治理,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安装在

线扬尘检测仪 108 台,严抓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以全国黑臭水

体治理示范城市为载体,投资 2 亿元,新建管网 120 多公里、

改造管网 30 余公里,3 处黑臭水体消除黑臭。在全省率先完成

生活污水处理厂一级 A 提标改造,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

第14页

城市建设

2022 年第 1 期 | 13

19.77 万吨/日,三年间提升 7.77 万吨/日。新增垃圾焚烧发电厂

1 个,绿化、大件垃圾处理厂 2 个。

2.整治“景观之乱”。推进改道路、改管网、改排污,整立

面、整线缆、整秩序,绿化、亮化、美化为内容的“三改、三整、

三化”行动,完成明月大道、锦绣大道等路段立面改造。投入 3.6

亿元对 182 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实现了“路平、沟通、水畅、

灯亮、洁化、绿化、序化”。改造老旧小区 103 个、24593 户、

260.8 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 4.5 万平方米,改造 1.23 万户用

水管网、改造 2.2 万户弱电管线、安装 2100 盏路灯、新增 3549

个停车位等,打造了先锋小区、官园小区、一机小区等一批示

范小区。

3.整治“交通之堵”。按照“窄马路、密路网”要求,进一步

优化路网布局,完成城市道路新建、改造 66 条,城市道路路网

密度达到 8.07 公里/平方公里。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新

增公交专用道 29.53 公里,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 9.03 辆,

2020 年被命名为全省“公交城市”。三年累计新增停车泊位 9000

个,非机动车停放带 8698 米。建设一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26 处充电场站通电运营,充电设施安装 362 套。

4.推进“功能修补”。率先在全省推出“房票”安置新模式,

建设教育、文体、民生设施配套齐全的“三限房”,棚改工作量

连续三年均居全省第一。按照“打造 15 分钟便民生活圈”目标,

合理配备文体、教育、医疗、养老、公共厕所等基本公共服务

第15页

城市建设

2022 年第 1 期 | 14

设施。新建改建中小学校幼儿园 45 所、医院 3 个、农贸市场 15

个、公共厕所 83 个。以宜万同城快速通道建设为载体,优化完

善境内路网结构,明月山机场站坪扩建顺利竣工。

5.推进“生态修复”。建设公园、游园 17 个,面积 3040 亩;

新建城市绿道 63.7 公里。规划建设 12 座山体公园,配套公厕、

景亭、自行车道、健身器材、游乐设施及停车场。充分利用边

角空地打造一批街头游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建成 18 个足

球场,建设智慧体育公园及大塘、官园、张家山体育运动游园

等 7 处。海绵城市建成面积 32.9 平方公里,占比 37.2%,超额

完成年度 26%目标任务。开展市委党校、宜春学院、芦洲小学、

市广播电视台等片区生态修复试点,完成钓台小区、东湖小区

等示范小区改造。

6.推进“特色彰显”。编制了秀江两岸景观风貌、教体新区、

经开区产城融合区城市设计。立足打造 5A 级文化旅游景区,启

动袁州古城文化复兴工程,编制1512亩老城区核心区设计规划;

灵泉池公园、大成殿广场、古城路网等项目开工建设。投资 4.3

亿元的宜春天立学校、宜春幼专于 2020 年 9 月开学,宜春职院

今年建成开学,宜春学院新校区项目正在紧张施工。2021 年 2

月宜春花博园熊出没项目和熊出没水世界项目签约,华强方特

文化旅游项目正式落户宜春。

7.推进“亮化美化”。对城区 51 条主次干道 11459 盏路灯

进行 LED 节能改造,新建 100 套智慧多功能灯杆,完善照明设

第16页

城市建设

2022 年第 1 期 | 15

施智能化监控管理系统。在全省率先使用 uhpc 材料,对中心城

区 4400 个排水井盖实施统一整改,解决窨井不齐难题。彩绘

1100 个配电箱,刷新“老破旧”,增加文明内容,扮靓城市细部。

在公园、游园及学校附近建设 68 个风雨廊,增设林荫道座椅,

增设红绿灯路口遮阳雨棚,改善城区道路步行、骑行环境。

8.推进“治理创新”。整合数字城管、智慧旅游、智慧医疗、

智慧教育等平台,打造“云上宜春”,市本级汇集数据超 21 亿条。

加快推进“智赣 119”消防物联网建设,率先完成市、县两级政府

平台及运维中心的部署,全市已安装消防物联设施设备 11.95

万套,连接点位数 27 万余个,成功预警处置了奉新“10·28”县档

案馆等多起火灾事故。智慧医疗开展县市区医院数据采集,市

人民医院、妇保、三院完成电子健康码改造,可实现脱卡就医;

推动智能安防小区建设,“雪亮工程”涉及点位 100%安装到位;

建成智慧教育骨干网络,6 所市直属学校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

二、存在问题及短板

通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中心城区功能、面貌和

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老城区

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欠缺,有的甚至影响到群众正常

生产生活。

1.管网建设不到位。管网建设缺乏统筹,布局不合理,利

用不充分,特别是地下管网建设标准低,排水能力差,雨污管

网错接、漏接、混接问题普遍,50%区域未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第17页

城市建设

2022 年第 1 期 | 16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偏低,特别是城南片区排水管网缺失,

未形成有效治理系统。中心城区对排水管网监测监控覆盖率仅

为 10%,远未达到 100%的要求,建成区仍有 13.16 公里防洪工

程未达防洪标准,一下大雨城区多个交叉口大量积水,形成“暴

雨看海”。

2.交通体系不完善。近年来,由于部分城市主次干道、地

下管网、背街小巷改造等项目持续施工,影响了群众出行。还

有一些过于注重形象的“宽马路”浪费了一些道路面积,影响了

次干道、支路的修建,导致路网通达性不佳、微循环不畅,交

通拥堵形势日益严峻,高士北路特别是北湖公园段为常发性拥

堵点。此外,建成区现有停车泊位总量约 11 万个,但停车泊位

占比 0.62,与规划目标 1.1—1.5 差距较大。

3.功能布局不合理。医疗机构城南较多、城北偏少,并且

总体上数量不够、优质医疗资源不多,经开区未结合生活区建

设二级以上医院,社区医疗配建短板明显。城区教育资源配置

不均衡,中小学服务半径覆盖率不足,如宜阳新区东部、经开

区南部未布设中学。城区绿地、公园、广场及商业娱乐等公共

服务设施较为集中,新、老城区分布不均,新城区几个公园连

成一片,老城区公园游园数量较少。

4.产城融合不充分。产业园区建设以工业、仓储物流等生

产功能为主,研发、管理、娱乐、信息、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

仍然不足,园区与城市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区距离过远,人

第18页

城市建设

2022 年第 1 期 | 17

员流动呈现“钟摆式、潮汐式”特点,经常出现交通拥堵。

三、几点建议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历届全会、省市党代会精神以

及易炼红书记考察宜春时的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

一部署,贯彻全市抓落实活动年“三拼三促”工作部署,扎实推

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攻坚行动,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设计,

精心谋划项目,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

行的原则,分类分区、分期分批组织实施,让市民出行畅起来、

街区景观靓起来、古城文化活起来、城市品牌响起来,推动城

市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1.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对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打破中

心城区紧密型、块状式发展现状,在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强度、

不搞无序规模扩张的前提下,立足“东优、南连、西进、北拓、

中调”的发展战略,打造“一城四区五片”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

老城功能,优化城市格局,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1)向

东实施“城乡一体”。将彬江镇融入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以袁

州锂电产业园、袁州物流仓储园为基础,布局相关产业项目和

基础设施,近期推动老铁路货场搬迁、中石化油库搬迁等项目。

(2)向南实施“景城相连”。陆路方面,加快宜春到温汤 14 公

里明月大道旅游配套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让温汤

镇乃至明月山“揽泉入城”“揽山入城”;水路方面,充分利用清沥

江区位优势和岸线资源,打通四方井水库、草坪里、凤凰山沿

第19页

城市建设

2022 年第 1 期 | 18

途湿地和沿岸休闲业态。(3)向西实施“三产联动”。发挥西村

镇国家现代农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园两张名片,推动传统农业

向休闲观光农业、单一型农业向复合型农业转变,同时利用明

月山机场航空优势,发展临空经济,为经济开发区提供物流便

利,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城乡联动发展。(4)向北实施“产城融

合”。依托宜万同城快速通道,推动中心城区北部沿线乡镇与万

载城区融合发展,形成一批特色乡镇。特别要优化宜春经开区

产业布局,前瞻性集约化布点公共服务设施,优先满足生产生

活性服务业用地需求,经开区作为连接宜春与万载中间区域,

挺直保障“腰杆”,推动宜万同城建设。

2.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以功能完善、品质提升为主,

不搞大规模、集中式拆除建设,项目拆除面积不得大于现有面

积的 20%,同时严格控制改扩建和新增建筑的规模和强度,原

则上拆建比不得大于 2。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施,解决当下广受诟病的城市交通问题等城市病。(1)完善交

通体系。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快速、主、次、支路级配合理的道

路系统,严格控制道路宽度,加快建设宜春大道等主次干道。

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打通“断头路”,推进交叉口渠

化建设,增加人行过街设施,疏通道路堵点。同时加强停车设

施建设,利用闲置空地,推进环城南路明月北路交叉口西北等

一批公共停车场建设。(2)完善基础功能。加大“十四五”期间

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力度,推进袁州古城项目建设。结合

第20页

城市建设

2022 年第 1 期 | 19

海绵城市要求,开展内涝点排查与整治,加大地下管线普查力

度,全面查清地下管线现状,逐步推进城南片区雨污水管网新

建与改造。加快消防站建设,新建经开区消防救援大队消防站、

宜阳新区消防救援与特巡警合建站。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力

争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达到 5 个公厕,实现“步行 10 分钟左

右有一座公厕”的目标。(3)完善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场所

建设,让市民在 15 分钟生活圈内,就能满足日常生活、养老、

医疗、娱乐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教育资源,加快推

进宜春十中、实验中学、袁山学校等中小学校续建扩建。结合

创文标准与要求,加大中心城区 55 个老旧小区、13 条背街小巷

改造力度;新建箭道农贸市场、丽湖农贸市场、珠泉农贸市

场等。

3.进一步彰显优势文章。充分利用宜春良好的生态优势,

按照“显山露水、尊重自然,修复生态、完善功能”原则,让城

市融入大自然,让大自然嵌入城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

水、记得住乡愁。(1)把“山”打开来,打造秀气城市。中心城

区大小山体 43 座、面积 15.8 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 18.2%。

山体就是城市“绿肺”,在做好总体规划之后,分批分步打造成

公园游园,按照依山就势、从简节约的原则,配套建设游步道、

登山路、公共厕所、观景亭台等,满足居民休闲游憩、运动健

身需求,起到“花小钱办实事、建小园惠大众”的效果。(2)把“水”

露出来,打造灵气城市。充分开发利用中心城区秀江和湖田河、

第21页

城市建设

2022 年第 1 期 | 20

温汤河、南庙河、新坊河、三阳河、雷河六条河生态优势,做

好生态修复和连通,推动河湖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转型、土地

优化利用、防洪功能提升。近期可对秀江“一江两岸”进行提升,

以新建五个节点带动周边用地开发,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

水于民、还景于民,打造更富功能性、多样性的滨江界面。

(3)把“线”串起来,打造大气城市。以沿岸步道和绿带为“串”,

以有条件的块状绿地为“珠”,串珠成链、以链串珠,通过畅通

水道、打开风道、提升绿道,形成独特的生态空间,让人居环

境更优美、更通透。启动 33 公里环城绿道建设,围绕锦绣大道

与环城南路所形成的环线,串联多个大型公园绿地、区域绿地。

完善城市驿站、引导标志、休闲座椅等城市家具和便民设施等

公共服务设施,以主题慢行道美化、道路种植带彩化等方式,

优化道路环线景观。

(作者单位:宜春市住建局)

第22页

调研分析

2022 年第 1 期 | 21

宜春经开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调研报告

❖ 姚 亮 杨 容 谢尚宇 易抒豪

为进一步了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切实增强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按照关于开展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的要求,我局金融口相关同志组成

调研组深入园区,通过实地调研、座谈、网上调研等方式,对

照先进地区做法,结合园区实际,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区持续发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在金融生

态优化方面,继宜春农商银行落户我区后,2021 年成功招引九

江银行在我区设立支行,同时也引入上饶银行在行政服务中心

金融服务窗口坐班,为园区企业和群众提供开户、融资、理财

配置等金融服务,其余类型金融服务机构暂无;在政策性扶持

贷款方面,2021 年全年审核通过“财园信贷通”资金需求 3.93 亿

元,银行支持 73 户企业放款 3.85 亿元,同比增长 35%,截至

目前未发生代偿情况;区财政设立了 1500 万元“科贷通”风险补

偿金,为企业争取科技贷款 5450 万元,惠及园区 17 家企业,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自 2020 年开办“创

业担保”贷款业务以来,惠及企业 10 余家。在鼓励融资租赁、

股权投资基金、供应链金融等多种金融产品落地方面,我区已

出台了《关于促进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股权投资产业发展若干

第23页

调研分析

2022 年第 1 期 | 22

意见》《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服务区功能规划方案》等文件,

强化政策助推金融服务落地,同时,我区联合市创投公司积极

对接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力促社会资本投资园区项目,与园区

内龙头企业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与市人民银行合作推广应收

账款信用融资贷款,争取更多地金融创新服务来支持园区经济。

总体来看,园区在金融营商要素环境上的力度越来越大,政策

性财园信贷通、科贷通放款规模逐步增长,惠及企业数量增大, 但园区实体经济融资仍以传统银行信贷为主,金融服务生态还

未形成,外部的资本及融资渠道对我区实体经济的直接支持力

度仍然较弱。

二、存在的问题

1. 现有普惠金融政策落地受阻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工作,各家金融机构也纷

纷下达指标任务,但金融创新手段不足,主要表现在“惠而不

普”、“普而不惠”两个方面。

我区目前成果比较显著的普惠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上主要

还是依靠政府类财园信贷通、科贷通、创业担保贷款三种。虽

然政策性贷款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受限于

国有资本担保能力及风控要求导致覆盖面太窄。财园信贷通、

科贷通存量贷款仅惠及百余家企业,还有很多中小微企业难以

覆盖或者支持额度太低。

在金融服务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很多银行有普惠金融任

第24页

调研分析

2022 年第 1 期 | 23

务,亦推出一些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但从 2020 年度及 2021 年

度各银行机构支持园区企业的横向对比来看,除了宜春农商银

行、中国银行普惠贷款额较大外(主要是财园信贷通、科贷通

体量较大),其余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扶优扶强及市创投及旗下

的相关公司,如园区“映山红”企业,较优质的生产企业,而很

多小微企业反馈贷款难、门槛高,真正创新的普惠金融产品实

际落地的很少。从历史代偿来看,亦存在个别银行为完成业务

指标置换贷款的嫌疑,对于急需支持的新型新兴企业,沿用既

往评价办法,重贷前审查轻贷后管理,风控管理原本是整体管

理,但目前普遍是将所有风控工作和任务都放在贷前,造成获

贷门槛仍然较高,即便放款,企业实际能得到的支持也不足。

2. 投产前项目市场化融资渠道断层

近年来,我区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取得突破,但在企业落户配套

资金上压力大,一是区属平台公司转型面临压力,融资成本居高不

下;二是投产前项目市场化融资渠道断层,当地暂无创业风险投资

基金公司落户。银行早期引进的一些项目因未投产,未产生税收和

账户流水,缺乏有效资产担保物,难以通过银行风控审批;同时,

园区政策性贷款申请对象需满足正常经营条件、最低税收门槛,出

现政策金融也难以匹配投产前项目的矛盾,直接导致招商引资谈判

抓手不足、议价能力弱、项目落地难。

3. 构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体系进程缓慢

2020 我区出台了《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服务区功能规

第25页

调研分析

2022 年第 1 期 | 24

划方案》,从服务功能定位、顶层设计、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

明确,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进程缓慢。究其原因,一是招引

金融机构落户的抓手不够。纵观现有的市级与地方的金融机构

招引政策,缺乏有竞争力的金融专项政策,使得在工作推进中

缺乏有效抓手,方向不清晰。二是当地经济不活跃、金融环境

欠佳。经济活跃是金融机构聚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虽然有

大量外部市场化的机构频繁拜访我区,希望在我辖区内开展业

务,但成功率极低。当然企业和资方各有需求和考虑,从陌生

到达成业务合作本就需要磨合,但不可否认的是平台和市场没

有得到充分培养,产业经济薄弱,缺乏持续沟通基础,偶尔为

之成功率自然无法提升。

4. 民营小微融资成本压力不减

从融资成本来看,中、小微企业因自身资质、企业信用等

各方面因素,融资成本多在 6%以上,园区重点拟上市后备企业

及规模较大的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年化成本 5%以下的利率。非

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外埠机构提出的融资成本在 10%—12%

之间,居高的成本很容易打消园区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在高成

本和高速发展之间需要大智慧和大魄力来权衡,资方也在高收

益和高风险之间押注和徘徊。一方面,这往往和资金供给方是

二次成本有关,即其持有资金本身就是融资而来,成本堆加,

层层成本压力传导至实体生产企业上;另一方面,也凸显本地

化的融资供给不足。

第26页

调研分析

2022 年第 1 期 | 25

5. 政府平台市场化引导带动实体经济能力弱

政府平台已经成为我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经济增长

新动能、实现产融互动发展的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政府引导

基金同时承载产业引导与资本撬动的双重任务,而政府引导基

金管理团队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普遍缺位,这始终制约其产

业培育和扶持作用的发挥。从区级平台投资项目运行情况来看,

部分投资项目出现违约逾期,市场化运作项目很少。有些负面

案例,特别是反馈和评价的一刀切使得投资意愿和主动性受到

打击。

市级国有金融集团服务实体经济的带动引导作用有限,普

遍存在“市场化”这一观念不够深入,业务和市场的培育方面发

展滞后问题,企业和金融机构过于依赖政府和政策,缺乏自主

性,企业习惯于有问题打报告要政策,金融机构习惯于要支持

可以需政府兜底。真正完全的纯市场化融资成果和成功案例较

少,个别案例难以复制和推广。

6. 园区信用环境任重道远

全面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

型监管机制,对于提升政府监管效能,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

济规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园区很多企业缺乏信用意

识:一方面,企业运作不规范,企业存在为了贷款而贷款,盲目

进行囤积式建设,及“短贷长投”的现象,导致企业经营抗风险能

力不足,一次震荡导致若干年经营成果尽毁;另一方面,不注重

第27页

调研分析

2022 年第 1 期 | 26

自身主营业务的发展规划,利用某一时间段如金融机构政策宽

松等契机,不顾风险仅追求短期利润,将贷款资金挪作他用,

最后因风险传导影响主业,造成公司经营困难,乃至倒闭。

三、对策建议

1. 用好用足普惠政策

一是用好用足现有普惠政策。依托企业特派员及园区产业

办的下沉服务队,对企业需求建立台账、找共性难点,联合区

域内银行、国有金融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优化服务项目,着

力提升政策到位效率,从而让惠企金融政策精准渗透园区企业。

二是创新工作方法,主动贴近企业需求,将政策落在实处。

即主动对比选取有竞争力的普惠金融产品组成产品包,联合金

融机构,在双创产业基地推广实施,构建金融孵化科技创新企

业示范区,进而总结经验,推而广之。同时建立常态化银企对

接会机制及搭建政府投融服务窗口,促进银企双方互动交流合

作,如充分利用行政服务中心企业流量,邀请一批金融服务机

构及企业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需的中介服务机构,解决企业落

户之忧,全面提升园区营商环境。

2. 优化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一是着力破解投产前项目落户困境,建议有针对性地对投产

前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项目出台专项金融信贷政策,深

化政银担合作机制,如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用补助,中

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等,鼓励更多地科技企业落户我

第28页

调研分析

2022 年第 1 期 | 27

区,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助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力争金融创新服务在我区试点或落地,形成示范效应,

通过试点切口,打开局面,营造活跃金融氛围,抢占市场机遇。

借助国轩高科、宁德时代、富临精工等产业龙头企业项目落地

契机,通过相关政策制定、平台企业引导等方法,吸引社会资

本充分对接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内的项目或企业,为园区金融环

境注入活水。

三是围绕金融服务区规划方案,借鉴学习优秀地区的先进经

验和举措,设立或引入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多种金融服

务机构及金融服务中介平台,完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

助力园区实体经济发展。

3. 推动建立健全园区信用体系

一是在大数据体系还不完善时,可结合园区政务服务和监

管工作,创新性推进信用+金融、信用+公共资源交易等应用方

向,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信用创新应用案例,进一步发

挥信用体系建设在服务“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推进政

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如中国人民

银行推出的应收账款融资产品,利用该行大数据系统,了解企

业账户流水,掌握企业信用及回款情况,在此基础上解决难以

确权的痛点,可以将该产品积极推广落户我区,形成示范效应。

二是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信用知识培训。结合纯信用

信贷产品、法律政策、信用修复知识,在园区范围内开展系列

第29页

调研分析

2022 年第 1 期 | 28

培训活动;也可在官方网站开设信用动态专栏,将园区失信企

业进行公示。通过一系列举措,营造信用氛围,全面推进园区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上台阶。

4. 建立政府平台运作容错纠错机制

一是明确多部门协调的容错机制顶层设计。对容错机制的

实施作出清晰界定,对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团队履职尽责的边界

作出明确划分。联合纪委、财政、政府平台公司等多个业务部

门,探索实施对政府引导基金的整体投资计划等大方向的管理,

平衡产业发展、产业扶持和基金返投的诉求,提高财政资金使

用效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管要求等多个矛盾点,形成统

一的监管方向和监管标准,从而推动政府引导基金容错机制的

落地实施。在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团队容错的边界界定方面,未

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管理团队是否按照引导基金的常规投

资决策流程执行对外投资的决策;管理团队投后管理环节是否

按节点跟踪和对接已投子基金运行情况、监督子基金执行全国

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完成重大事项更新

等;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机构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外部监

督制度和风险约束机制;政府引导基金从投资子基金退出时,

应当按照约定的条件退出,若前期没有约定的,应聘请具备资

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出资权益进行评估,作为确定投资基金退

出价格的依据。

二是优化政府平台绩效评价体系。平台投融资绩效考核是

第30页

调研分析

2022 年第 1 期 | 29

应从政策效应、管理效能、信用水平、经济效益等多维度进行

绩效考核评价。对已履行规定程序作出决策的投资,如因不可

抗力、政策变动或发生市场(经营)风险等因素造成投资损失,

不追究决策机构、受托管理机构责任;政府引导基金绩效评价

应从整体效能出发,对引导基金政策目标、政策效果进行综合

绩效评价,不对单只母(子)基金或单个项目盈亏进行考核。

三是先行先试探索容错纠错机制。对照先进地区优秀经验,

结合我区实际,通过某支具体政府引导基金,建立健全容错纠

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切实为敢于担当

的干部撑腰鼓劲,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营造敢想、敢干、敢担当的党内政治文化。在实施过

程中需要切实把容错与纠错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有错必纠、有

过必改,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对失误错误及

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干部汲取教训、改进提高,让他们放下

包袱、轻装上阵,从具体案例中锻炼队伍,完善容错纠错机制。

5. 不良资产资源化、项目化、金融化

一是安排区属平台公司承接我区自身不良债权,集中人员

力量形成专班,按破产清算、破产重整路径司法化方式处置一

批,委托合规资产管理机构托管一批。通过实务锻炼队伍,完

善流程、形成机制、盘活资产,将无效静滞资产变为招商、项

目和重组资源,做活资产端。

二是按照进一步加快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工作方案的要求,由

第31页

调研分析

2022 年第 1 期 | 30

财税部门出台制定不良资产处置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银行机构和

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降低不良资产处置成本。全

面落实全市府院联动会商机制,形成经发、财政、招商、金融办、

公安经侦、银行等多个归口部门参与的不良资产处置领导小组,

简化优化流程,为银行机构敢贷、尽贷解决后顾之忧。

三是由区金融办及市创投公司启动金融化解决不良资产处

置相关问题政策性研究,对接金融市场,学习先进地区资产处

理方式方法,激活园区资产市场。

(作者单位: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财政局金融办)

第32页

改革创新

2022 年第 1 期 | 31

狠抓“节地增效” 增添发展动能

❖ 冷健

节约是大战略,发展是硬道理。上高县地处赣西,自然资

源禀赋先天不足,土地要素瓶颈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为破解

土地资源要素制约瓶颈,必须惜地如金,尽善其用。在省市的

正确领导下,上高县通过清理低效闲置用地、开展亩均效益评

价、“标准地”改革、土地开发整理等方式,做好“增”地、“盘” 地、“挖”地、“生”地文章,清理闲置用地 1068.3 亩、盘活土地

777.8 亩、消化批而未用土地 1913.3 亩、新增耕地面积 2546.4

亩,大大拓展了用地空间,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土

地保障。

一、创新机制“增”地。紧盯制约经济发展的要素瓶颈,着

力创新工作机制,率先在全省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

价试点工作,部分做法纳入省级实施细则推广。一是创新评价

指标体系机制。在省级 6 项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上高产业现

状,探索增设亩均社保费附加指标,将亩均社保费附加指标权

重增设为 10%,纳入指标体系一同考核评价,更多体现企业社

会责任担当,把企业的发展与本地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

上高“6+1”特色指标评价体系。二是建立科学公正评价机制。

在保证企业评价数据取数规范、准确的同时,为充分确保评价

科学公正,上高结合实际调整评价计分规则,按平均值的 1.5

倍设立基准值,充分体现优势企业与低效企业差距;每项指标

第33页

改革创新

2022 年第 1 期 | 32

最高得分不超过该项指标权数的 2 倍,避免单一指标主导评价

结果。同时,明确保档、限档、加分和一票否决特别规则,对

规模效益好、经济贡献大、社会认可度高的企业进行加分和保

档,对发生环境污染、安全事故、恶意欠薪等违法违规行为的

企业实行“一票否决”。三是深化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制定上高

县“亩产效益”领跑者工作试行方案,将评价结果按 ABCD 四档

分类(A 类优先扶持、B 类激励提升、C 类整治提升、D 类限制

倒逼),以评价结果为依据,统筹金融、财税、土地、能源、用

工等政策,对企业实行差别化政策扶持,使资源要素向好企业、

好项目集中。通过亩产效益评价试点机制,全县规上工业企业

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亩均固投等各项指标实现稳步增长。

如江西金利隆橡胶履带有限公司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R&D

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等主要指标,分别由 2019 年度的 4.5

万元/亩、205.1 万元/亩、1.9%增长至 2020 年度的 11.4 万元/亩、

271.8 万元/亩、2.1%,亩均效益大幅提升,并获批省级企业技

术中心,同时入围江西省 2021—2022 年度“映山红”企业。截止

目前,全县纳入评价的144家企业,亩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7%,

亩均固投同比增长 60.8%,单位排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1.2% ,

R&D 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同比增长 7.3%,企业土地使用效

益全面提升。

二、清理闲置“盘”地。大力开展低效闲置和批而未用土地

清理,推动二次开发,着力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一是深

挖存量。大力推动园区低效闲置用地清理,出台《工业园区闲

第34页

改革创新

2022 年第 1 期 | 33

置和低效用地清理处置暂行实施办法》,设立 5000 万元低效闲

置土地项目收储周转金,依法依规对超期未开发建设、停建停

产且无力复工复产等类型的项目用地予以清理处置。2021 年累

计清理拓康医药、鑫纬业环保、益和新材料等低效闲置用地

1068.3 亩,同时做好清理低效闲置土地的高效利用,2021 年签

约引进的领能锂业、迪合永欣医药、信敏惠新材料等企业在清

理出的低效闲置土地上实现了快速落地。二是挖潜效能。深入

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引导企业在原用地范围内进行技术

改造,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或实施厂房改造加层增资扩产,对

增加容积率部分免收土地出让金,对容积率大于 1.0 的厂房给予

一定的奖励,鼓励企业通过整体转产、重组、并购等方式促进

退低进高。2021 年全年累计清退“僵尸企业”21 家,盘活土地

777.8 亩,新签约引进投资 20 亿元的富祥药业有机硅等项目利

用清退的“僵尸企业”地块实现快速开工建设。三是加速消化。

积极开展批而未用土地消化攻坚,逐宗核查记录地块信息,一

地一策制定处置方案,建立实时消化清单,实现批而未用土地

上图入库建档。同时强化批后监管,完善土地利用动态巡查机

制,推动落实未建未供用地项目,推进未供先建地块举证消化,

加速存量用地开发,2021 年共消化批而未用土地 1913.3 亩。

三、深化改革 “挖”地。坚持约束与激励并重,大力推行“标

准地”改革,积极探索和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奖惩机制,引导企业

合理节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一是从要素配置中要

效率。在土地出让前统一组织完成区域节能分析、规划环评、

第35页

改革创新

2022 年第 1 期 | 34

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报告,形成“多评合一”的

综合评估结果,供入园项目共享使用,着力提高审批效率;同

时根据区域有关评估结果,完善入园项目准入要求,严格按照

“净地出让”规定,确保开工项目具备通水、通电、通路等基本

条件,最大限度缩短项目开工前期准备时间,实现“签约即开

工”。二是从指标约束中要效益。结合产业准入、功能区划和区

域评估要求,合理制定标准、细化行业分类,明确新增工业项

目“标准地”投资、能耗、环境、亩均税收等各项指标,约束控

制用地途径和规模。对不能完全履行“标准地”出让要求的项目,

取消享受的招商优惠条件,并补交前期减免的一切费用,确保

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三是从项目监管中要效果。实行“标准地” 企业契约制,建立“标准地”企业投资项目全过程信用档案和严

重失信名单制度,签订“标准地”投资建设协议,明确用地标准、

开发建设标准、审批承诺清单、违约责任等。同时,对项目建

设、竣工验收、达产复核、股权变更等环节实施协同监管,并

将企业落实承诺行为信息记入信用档案,作为企业享受差别化

优惠政策的重要参考,形成激励倒逼机制,推动土地要素资源

向优质企业集聚。通过“标准地”改革,2021 年签约落户的华煌

家居实现当年引进、当年投产,极大缩短了企业建设周期,企

业建成投产后也达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条件,实现政府与企业

“双赢”。2021 年,全县共出让工业“标准地”9 宗,面积 489.32

亩,“标准地”供地占比达 100%。

四、建设项目“生”地。农田是土地使用的“重头戏”。上高

第36页

改革创新

2022 年第 1 期 | 35

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农田集约

化利用,实现以项目建设“生”地。一是优地段“选”。以粮食主

产区为重点,实行项目申报竞争机制,优先选择自然禀赋好、

重视度高、班子凝聚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坚持整村整

段推进、做一片成一片,保证项目整体性。二是高标准“建”。

统一设计流程和标准,成立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对项目进行分片

指导,定期核查施工进度、质量,并邀请退休干部、农户担任

义务监督员,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确保高标准建设。

三是大力气“管”。建立“县负总责、乡镇监督、村为主体”的建

后管护机制,按 15 元/亩的标准安排项目建后管护经费,明确自

然村村长为管护员,负责日常巡查管护工作,压实高标准农田

建后管护责任,做好建管结合文章。以田心镇为例,通过高标

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面积 312.9 亩,新增旱改水面积 547.3 亩,

1700 亩农田由“一季田”变为“二季田”,耕作条件的改善促使农

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 50%以上,耕地流转租赁费用从建设前的

200 元/亩增长至 300 元/亩。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高产稳产、

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10.7 万亩,部分废弃田块实现复垦、部

分边角田块得到利用、部分地区耕作条件大幅优化,全县 31250

亩“一季田”变为“二季田”,新增旱改水面积 3339.4 亩,并实现

新增耕地面积 2546.4 亩,新增耕地率达 1.7%以上,获评 2020

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励评价先进单位。

(作者单位:上高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