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新科技(3)

发布时间:2023-7-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农村高新科技(3)

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陕西杨凌开幕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陕西2个小麦品种入选,分别为“ 西 农 511”和 “ 伟 隆169”。据了解,“西农511”是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带领团队选 育 而 成 , 具 有 高 产 、 稳产、抗病等优势。该品种目前已经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推广超过2000万亩。“伟隆169”是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以其高产、抗逆、优质等性状综合全面的特点,成为陕西及黄淮麦区小麦骨干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800万亩。今年6月,在安徽省蒙城县小麦高产竞赛中,实收测产亩产达862公斤。“我们依托杨凌示范区科研院校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优质的技术服务,丰富的种质资源,打造一流的小麦品种。”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林说。陕西2个小麦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记者 行波 刘智辉)4 149会议主题: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减贫和乡村可持续发展 5月29日,以“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减贫和乡村可... [收起]
[展开]
农村高新科技(3)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

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陕西杨凌开幕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

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陕西

2个小麦品种入选,分别为

“ 西 农 511”和 “ 伟 隆

169”。

据了解,“西农511”是

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教授吉万全带领团队

选 育 而 成 , 具 有 高 产 、 稳

产、抗病等优势。该品种目

前已经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推广超过2000万亩。

“伟隆169”是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小麦新

品种,以其高产、抗逆、优质等性状综合全面的特点,成为陕西及黄淮

麦区小麦骨干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800万亩。今年6月,在安徽省

蒙城县小麦高产竞赛中,实收测产亩产达862公斤。

“我们依托杨凌示范区科研院校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依靠先进的

管理理念,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优质的技术服务,丰富的种质资源,打

造一流的小麦品种。”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林说。

陕西2个小麦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

(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记者 行波 刘智辉)

4 149

会议主题: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减贫和乡村可持续发展

5月29日,以“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减贫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的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杨凌示范区开幕。此次论坛由

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国家乡村振兴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 中国国际扶

贫中心、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陕西省乡村振兴局、陕西省委外办、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延安市人民政府承办。届时 将举办主论坛和3个分论坛 同期举办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

发展成果展、上合之夜”音乐会 并在杨凌、延安等地开展实地参观考察等活动。

, ,

第3页

耕地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

底线,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

础。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量已连续两

年实现净增加,两年增加面积累计超过

200万亩。目前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14

亿亩。对于一个超过 14 亿人的国家来

说,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从

这个角度来看,继续强化耕地数量、质

量、生态“三位一体”,促进节约集约用

地,严守耕地红线,是丝毫不可懈怠、时

刻不能松劲的“国之大事”。

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是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自己饭碗的必

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

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

线。诚然,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

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 1/5 的人口,

粮食产量已连续 7 年保持在 1.3 万亿斤

以上。然而,无论是从复杂多变的外部

环境、波动的国际市场还是人多地少的

内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维度考量,“什

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相反,

要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签

订耕地保护“军令状”,全面落实

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等手段,来守

护好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

线,还要结合实际问题,以案警

示,以案促改,以案彻改。近年

来,面对我国耕地保护实践中出

现的一些新苗头、新问题,中央和

地方不断丰富治理“工具箱”,提

升治理水平,强化源头严防,过程

严管,后果严惩。通过完善法律、

提升技术、严格执法督查等手段,

发现、曝光和处理了一批典型犯

罪,并督促整改。例如,部分地方

“顶风”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超标

准建设绿化带和绿色通道;一些

市县政府及其部门非法批地、违

严守耕地红线 端牢中国饭碗

· 1 ·

第4页

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

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陕西杨凌开幕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

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陕西

2个小麦品种入选,分别为

“ 西 农 511”和 “ 伟 隆

169”。

据了解,“西农511”是

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教授吉万全带领团队

选 育 而 成 , 具 有 高 产 、 稳

产、抗病等优势。该品种目

前已经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推广超过2000万亩。

“伟隆169”是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小麦新

品种,以其高产、抗逆、优质等性状综合全面的特点,成为陕西及黄淮

麦区小麦骨干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800万亩。今年6月,在安徽省

蒙城县小麦高产竞赛中,实收测产亩产达862公斤。

“我们依托杨凌示范区科研院校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依靠先进的

管理理念,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优质的技术服务,丰富的种质资源,打

造一流的小麦品种。”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林说。

陕西2个小麦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

(来源:杨凌农科传媒集团记者 行波 刘智辉)

4 149

会议主题: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减贫和乡村可持续发展

5月29日,以“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减贫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的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杨凌示范区开幕。此次论坛由

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国家乡村振兴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 中国国际扶

贫中心、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陕西省乡村振兴局、陕西省委外办、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延安市人民政府承办。届时 将举办主论坛和3个分论坛 同期举办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

发展成果展、上合之夜”音乐会 并在杨凌、延安等地开展实地参观考察等活动。

, ,

目 录

01 严守耕地红线 端牢中国饭碗

06 《陕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6月1日起施行

07 农业农村部:2023年重点培育32个品类农产

品区域公用品牌

08 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农垦两大行动支撑粮

油产能提升

09 利用数字技术把“土特产”文章吃透做好

11 种粮“百亿补贴”已陆续“到账”

14 杨凌:彩色小麦喜获丰收

15 育好小麦种 贡献“杨凌芯”

16 解开杜仲“延年益寿”之谜

17 中国农技传中亚 小麦良种“回娘家“

18 全国小麦抗病遗传育种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19 杨凌“金种子”在中亚国家生根发芽

20 杨凌:为上合减贫事业贡献农科力量

23 大国农业看杨凌

26 国家杨凌农高区:耕好现代农业“试验田”

32 西农大获批陕西省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33 杨凌科技培训 播下希望的种子

36 马建祥:把西瓜种成农民的致富果

38 李永红:用匠心守护油菜“芯”

主管单位: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

主办单位:

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

杨凌示范区科学技术协会

农业科技报社

协办单位:

杨凌老年科教工作者协会

编辑委员会

主 任:山 仑

副 主 任:袁海珍 万为瑞 徐养福

梁孝宏 唐 伟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渭玲 孙世铎 刘占德

李鸣雷 余有本 张 显

赵政阳 柴 岩 常宗堂

曹斌云 谢恩魁 蔡宇良

黎九洲 薛吉全 穆建新

准印证号:陕西出连内印字第1003号

政策聚焦

卷首语

成果荟萃

科学家精神

聚焦杨凌

第5页

P20 杨凌:为上合减贫事业贡献农科力量

40 胡必德:用匠心“登峰”玉米育种新高度

42 柴岩:让中国碗盛满营养与健康

43 张正茂:甘作上合田里的农科使者

47 新方法+新技术 助力“三夏”抢收抢种

50 环保型中药材净制撞药机在陕西汉中投入使用

5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制的猕猴桃授粉“机

器人”下田了

52 看屏种菜 一键到家 蔬菜种出“科技范儿”

54 加强草地贪夜蛾防控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57 洋葱定植后水分管理及中耕

58 高温易导致热害 注意给玉米降温

59 蔬菜幼苗娇嫩 用药莫随意

61 八月蔬菜种植指南

62 高温高湿天气下,蔬菜怎么管

65 夏季辣椒做好三点防落花落果

66 红薯生长后期田管技巧

67 香菇烂棒原因及防治

68 水产“凉策”助鱼虾安全度夏

69 火龙果栽培技术及管理要点

70 果园套种一层草灭虫成本减一半

71 八月果园管理要点

73 防淹、保树、更新 桃园涝害这样自救

74 果园挂起白色“小灯笼”绿色防控威力大

75 草莓秧子烂根 怎么防治?

76 苹果摘袋后发黄不上色啥原因

77 八月苹果园易发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78 苹果膨大着色期管理细致别大意

79 猕猴桃园热害如何应对

80 梨树上长满密密麻麻的小虫怎么办?

81 警惕柑橘四大“毁容”病害

82 畜禽养殖如何应对高温天气 (QQ 投稿群)

本刊编辑部

主 编:贺 辉

副 主 编:申小燕

责任编辑:吉 燕 闫瑜涛 梁小波

稿件统筹:张 婉

排 版:徐 娜

编辑出版发行:农业科技报社

投稿邮箱:yllkx001@163.com

278792786@qq.com

投稿邮寄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展馆

西路1号 张婉 收

邮 编:712100

联系电话:(029)87036645

15129364752

智农装备

种养技术

P18 全国小麦抗病遗传育种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第6页

P47 新方法+新技术 助力“三夏”抢收抢种

P74 果园挂起白色“小灯笼”绿色防控威力大

P5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授粉“机器人”下田了

P33 杨凌科技培训 播下希望的种子

83 奶牛养殖场如何应对高温天气

84 夏季肉食鸡饲养注意事项

85 夏季养猪,谨防这几种皮肤病

86 蛋鸡感染鸡虱有哪些症状

86 怀孕母羊吃草吐沫,怎么办

86 芦丁鸡雏鸡在脱温前期怎样管理

87 挤出的羊奶呈粉红色,怎么办

87 肉鸽0-7日龄,鸽乳需要添加氨基酸吗?

饲料怎样搭配

87 两月龄绵羊站不稳、磨牙、头拱墙、尾巴

翘,是怎么回事

88 绵羊产仔后奶水少,怎么办

88 雏鸭鹅腿软站立不起,怎样治疗

88 羊前腿没毛,如何防治

89 兔子流清水鼻涕 是感冒了吗

89 20日龄小羊磨牙是怎么回事

89 牛犊鼻子、眼睛红是怎么回事

90 小鸡站不稳、似要跌倒,但能吃能喝、粪便

正常是怎么回事

90 蚧壳虫为害苹果树,怎样防治

90 花椒树根部树皮开裂、起皮、腐烂怎么办

91 地黄需要浇水吗?哪种化肥施用效果好

91 小麦条绣病怎样防治

91 紫花苜蓿能代替豆粕喂牛吗

92 桃树种植可以用发酵羊粪作底肥吗

92 能在土坡上建棚种菜吗

92 大棚西红柿个头小,是什么原因

93 向日葵除草剂如何选择

93 怎样预防西瓜裂瓜

94 黄瓜坐果少原因有哪些

94 大葱叶尖发黄怎样解决

95 玉米雄花发育不良怎么办

95 樱桃树喷雾授粉花粉兑水量减少一半,

农服资讯

对坐果有影响吗

95 柑橘叶子有许多黑点 如何防治

96 樱桃树细菌性流胶病怎样防治

96 如何防治核桃枝枯病

第7页

卷首语 《农村高新科技》

法征地、主导推动违法占地;一些地方

补充耕地不实,有的甚至弄虚作假,等

等。此外,现实中也有部分地区出现了

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倾向。种种行

为,严重冲击着耕地红线,损害了人民

群众和整体生态环境的利益,更危害着

国家粮食安全。针对这些群众举报和

执法督查发现的问题,必然要一一强化

跟踪治理,以案警示,促改彻改。

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保

数量的基础上,更要提质量。耕地保护

本身就是生态保护的一环,需统筹好保

护和发展两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六

成左右耕地质量并不高。《全国高标准

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中提到,

从2023年起,启动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

提升,全国每年平均将改造提升3500万

亩高标准农田。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

于“技”。各地要拿出智慧,积极联合相

关机构和农民,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

良、建设水利设施、农田输配电建设等

手段综合施策,守护好耕地红线,通过

建设高标准农田,赋予土地更丰盈、更

持续的生命力。

守耕地,实仓廪,安天下。手里有

粮,心就不会慌。节约集约用地,严守

耕地红线,应当是每一天的自觉和行

动。期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群

众一起,拿出担当作为,以节约集约用

地,促进高质量发展;以严守耕地红线,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来源:人民网)

· 5 ·

第8页

5 月 31 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

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陕西省乡村振兴

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

自6月1日起施行。

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有利于加快传

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条例》明确,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事

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通

过多种方式参与、服务乡村振兴。鼓励

和规范社会资本依法参与农村土地经

营权流转和乡村振兴建设。

社区工厂是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

业、带动农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有

效途径。《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

当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的机制,通过支持发展社区工厂等方

式,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丰富乡村

经济业态,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

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

城镇化建设,《条例》规定,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

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县城对县

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因地制

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

康发展,建立健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

流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

发 展 、共 同 繁 荣 的 新 型 工 农 城 乡 关

系,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

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

《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

当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统筹城乡产

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

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布局,加

强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健全全民覆盖、

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发挥乡镇服务农民的功能,推进城

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增

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

当采取扶持措施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

体经济。支持地域相邻、资源相连、产

业相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

自主开展合作经营,拓展多元发展路

径。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建立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引导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及其成员对集体所有的森林、草

原、滩涂等自然资源使用权、宅基地使

用权、宅基地上的房屋所有权使用权等

依法进行流转交易。同时,鼓励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农村闲

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通过自主经营、

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

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健康养老

等乡村产业经营活动。

(来源:群众新闻网)

《陕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6月1日起施行

《农村高新科技》 政策聚焦 政策聚焦 《农村高新科技》

· 6 ·

第9页

5 月 17 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

《关于开展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工

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面启

动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工作。

《通知》指出,2023年综合考虑产业

规模、品牌基础、市场消费和国内外影

响力等因素,重点培育32个品类的区域

公用品牌,重点从品牌发展优势、品牌

竞争力、品牌发展力、品牌影响力、品牌

带动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具体包括:粮油(大豆、小麦、小米、

甘薯、花生、茶油)、果品(梨、葡萄、西甜

瓜、蓝莓、火龙果、猕猴桃、芒果、石榴)、

蔬菜(葱、山药、白菜、花椒)、畜禽(羊、

鸭、禽蛋、蜂产品)、水产(鱼、贝、甲壳、

藻)、饮料作物(黑茶、乌龙茶、黄茶、咖

啡)、中药材(参、黄芪)等。

《通知》明确,该计划培育的区域公

用品牌,是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即

在一个具有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

文因素的明确生产区域内,由相关组织

所有,由若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共同使

用的农产品品牌。

推动优势资源向精品培育品牌集聚

农业农村部对纳入精品培育计划

的品牌将重点在政策支持、营销推介、

渠道对接、海外推广、金融扶持、消费促

进等方面提供支持。2023 年将组织开

展全媒体公益宣展活动、优质渠道对接

会、“菜篮子”产品暨品牌农产品消费促

进行动、中国品牌全球行等。

按照要求,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

组织初审和推荐工作,综合考虑产业发

展布局、品牌特色优势和竞争力、市场

消费趋势、文化底蕴内涵和国内外影响

力等要素,建立科学的推荐遴选机制。

其中,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个品

类最多推荐 1 个区域公用品牌,每个区

域公用品牌推介1~3个核心授权使用主

体,每个使用主体推介1~2个核心产品,

可适当向脱贫地区倾斜。

《通知》明确,纳入农业品牌精品培

育计划的品牌,有效期为 4 年。品牌主

体须提交年度建设进展情况。农业农

村部将每年组织抽查复核及评价,有效

期内如发现虚假申报或存在违法违规

等行为,一经查实,立即撤销。

(来源:中国经济网)

农业农村部:

2023年重点培育32个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农村高新科技》 政策聚焦 政策聚焦 《农村高新科技》

· 7 ·

第10页

为充分发挥农垦保障粮食和重要

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国家队”作用,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农垦粮油等主

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2023-2030年)》《“农垦社会化服务+地

方”行动方案》,旨在聚焦粮油等主要作

物,以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着力

提高农垦单产水平,以开展社会化服务

示范带动地方提高单产水平,为实施新

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有

力支撑。

方案明确,通过实施农垦粮油等主

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和“农垦社

会化服务+地方”行动,用3-5年时间,实

现农垦系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30

亿斤,带动地方粮食增产 70 亿斤,共计

带动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100亿

斤。到2030年,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单

产水平再上新台阶。

方案指出,农垦粮

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

产提升行动按照“急抓1

年、紧抓 3 年、续抓 5 年、

长 抓 10 年 ”的 工 作 打

法。重点选择东北、黄

淮 海 、长 江 中 下 游 、西

北、华南等五大优势区

域 内 的 相 关 垦 区 和 农

场,围绕大豆、玉米、水稻、小麦、油菜、

棉花、甘蔗等作物,集成推广适宜不同

生产区域、不同耕作制度的先进成熟技

术模式,重点抓好粮油等主要作物主产

区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

方案提出,要选择一批重点垦区、

农场,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相配

套,打造一批高产样板田和整建制高产

农场,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要充

分发挥垦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

创新优势,加大科技联合体建设力度,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全面建

成高标准农田农垦先行活动,总结农垦

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和经验做法,

开展“一大一小”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

导区建设,推进粮油生产耕、种、管、收

全过程机械化,促进农机设备与信息化

融合发展;加强农垦国有(下转第 9 页)

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

农垦两大行动支撑粮油产能提升

《农村高新科技》 政策聚焦 政策聚焦 《农村高新科技》

· 8 ·

第11页

(上接第8页)农用地使用管理,在有条件的

垦区探索推进农业生产统一经营管理措施,

提高国有农场农业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

方案要求,要以带动地方农业增

产、农民增收为目标,聚焦小农户和现

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开展土地经营权

流转、全程托管、单环节托管、产前产后

综合服务、信息对接、金融保险担保等

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推广农服公司、

村企合作、联合体、龙头企业带头和党

建引领等多样化的典型服务模式,在地

方推广应用农垦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

模式,推动地方大面积提单产,带动地

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垦地高质量

融合发展。通过行动实施,垦地共同打

造一批农垦社会化服务示范点,建立一

批服务标准,培育一批服务品牌,壮大

一批集体经济组织,助力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据了解,《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大

面 积 单 产 提 升 行 动 实 施 方 案(2023-

2030年)》还围绕大豆、玉米两大重点作

物专门制定了三年活动方案,提出2023

至 2025 年在农垦系统组织开展农垦大

豆单产提升活动和玉米单产提升活动。

(来源:《农民日报》)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

前提。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

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

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

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

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为

我们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进

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乡村特色产业茁壮成

长,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

9.7万亿元,很多地方的“土特产”成为农

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然而,我国地

缘辽阔,农业、畜牧业产品种类繁多,依

然有大量“酒香”的农产品面临“巷子

深”的困境,没有能力走出区域市场。

如何把“土特产”文章吃透做好,成了当

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乡村产业的

关键所在。

“数字化能力对做好‘土特产’文章

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是中国特色

农业发展变革有力的技术支撑。”原农

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指出,

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

好“土特产”文章,为以特色产业发展推

动乡村振兴进一步提供根本遵循。在

逐步探索农业品牌化、特色化、产业化

的过程中,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绿色

循环”“小品种+大产业”“提高科技含

利用数字技术把“土特产”文章吃透做好

《农村高新科技》 政策聚焦 政策聚焦 《农村高新科技》

· 9 ·

第12页

量”及“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

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数字农业至关重

要的举措。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处副

处长延岳鹏也表示,山西拥有杂粮、水

果、畜牧、酿品等丰富的农牧产品,像陈

醋、小米等在全国都是广受欢迎的产

品。但由于农企、农民的品牌化意识欠

缺,容易陷入只愿做资源、不愿做产业,

能做广但不能做深的困境。

针对产品与品牌脱节、无法用品牌将

品质转化为溢价的情况,腾讯安心平台产

品负责人曲晓晴给出了“腾讯对策”——

在技术上,安心平台基于区块链技

术,聚焦乡村产业振兴,辐射拓展为人

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四个振兴,提供高

标准的乡村振兴服务。在四川德阳和

黑龙江哈尔滨,安心平台汇聚腾讯集团

的小程序、视频号等平台,为新农人探

索私域销售、直播销售提供数字化工

具、专家指导和培训,助力不同年龄、不

同性别的农民能够借助农闲时刻打开

销路,也帮助大量高校毕业生返乡创

业,投入乡村振兴的大潮中。

在标准上,安心平台联动生态伙

伴、政府、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采用

通过参考对比、试验等,推动标准的制

定、实施和监督,“试验+制定+实施+监

督”的模式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

准,实现质量共治。

在供销链路上,安心平台依托区块

链技术打造看得见的信任,通过小小一

个二维码,融合农牧产品的产地信息、

生产环节信息、供应商信息、出入库信

息、分销信息、和消费者数据等,实现数

据上链、纪录完整、多方鉴证、不可篡

改、数据脱敏、通道隔离。

在农品品牌助力上,通过安心平台

小程序打造中心溯源入口,为农民提供

经纬度、温湿度、土壤墒情、区位禀赋、

作物品种优势、检验检疫报告、政府及

行业认证、口碑评价等丰富的展示模

块,助力农民通过质量“自证”,将优异

的品质转化为品牌。以青海大通为例,

腾 讯 安 心 平 台 助 力 青 海 大 通 建 设

DT3090 农文旅融合全域品牌;以“世界

牦牛之都”为目标,通过区块链溯源、品

牌助力、流量助力等手段,与青海数字

乡村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打造世界牦牛

肉高端生态品牌。

在销售上,以溯源码作为基点,打

通从活动-商城-企业私域的营销链路,

有效降低农民、农企建设公域、私域营

销体系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长期运

营成本等)和建设门槛。

对于腾讯安心平台通过码链溯源

助力农产品提升品质、自证品质并通过

品质建立品牌,尹成杰给予了充分肯

定:“腾讯作为互联网平台,基于对产业

互联网的理解不断推动农业农品产业

标准的起草与制定,配合各级政府将数

字化工作做深做实,是非常好的探索。”

曲晓晴介绍,腾讯安心农品计划目

前已经助力近 50 个优秀地标农品走出

山区,走向广阔市场,建立起特色产业

的品牌。“为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土特产

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曲晓晴说。

(来源:《农民日报》)

《农村高新科技》 政策聚焦 政策聚焦 《农村高新科技》

· 10 ·

第13页

种粮“百亿补贴”已陆续“到账”

今年4月,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

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支持春耕生产。进入 5 月,种粮补贴开

始陆续发放,多地已给出“到账”时间

表,黑龙江、河南等产粮大省明确5月份

之内补到实际种粮农民手中。

自2021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已发

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 700 亿元,

其中 2021 年 200 亿元、2022 年 400 亿

元。为何要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

补贴?“百亿补贴”效果如何?

支持农民应对农资价格上涨

发放“百亿补贴”,应对农资价格上

涨是主要原因。

化肥、农药、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被

称为“粮食的粮食”,每逢春耕备耕等用

肥高峰,农资价格往往出现波动,给种粮

农民带来一定成本压力。再看收益端,

今年4月以来,受政策性粮食拍卖、进口

量增加、贸易商出货量增加以及市场需

求疲软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稻谷、小

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呈下行态势。

成本上涨、收益下行,权衡之下,种

粮农民容易打“退堂鼓”。采访中,多位

种粮农民告诉记者,粮价和农资是种粮

收益、成本两端最重要的组成,但近几

年由于化肥原料涨价、新冠疫情等因素

影响,农资价格常常比粮食价格“跑得

快”,“粮贵一分,肥贵三分”,一定程度

上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作为农资价格上涨成本的承担者,

在农业生产关键阶段,种粮农民亟需“及

时雨”来缓解资金压力,踏踏实实种粮。

为此,国家统筹考虑农资市场价格

走势和农业生产形势,中央财政向实际

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100 亿元,以

稳定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百亿补贴”不是第一次。记者了

解到,2021年6月,中央财政于秋粮生产

关键时期,安排 200 亿元一次性实际种

粮农民补贴,以弥补农资成本上涨对农

民带来的增支影响。2022年,一次性实

际种粮农民补贴则分三批于当年3月、5

月、8月发放,在春耕备耕、夏粮收获、秋

收秋种阶段为种粮农民提供有力资金

支持。加上今年春耕时节的 100 亿元,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已发放实际种

粮农民一次性补贴700亿元。

近几轮“百亿补贴”效果如何?安

徽省寿县水稻种植承包户老杨介绍,

2022 年中央财政分三批下达实际种粮

农民一次性补贴,“具体到我家,第一

批 到 账 800 余 元 ,后 两 批 都 是 近 400

元。”老杨种植了约 60 亩双季稻,春秋

两季都需购买定量的化肥用于育苗和

催芽,“补贴基本能覆盖肥料成本。要

是没有这三次补贴,购买复合肥的钱

就全亏了。”

据了解,河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

《农村高新科技》 政策聚焦 政策聚焦 《农村高新科技》

· 11 ·

第14页

《农村高新科技》 政策聚焦 政策聚焦 《农村高新科技》

份已公布本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

贴资金的拨付下达情况。此外,中央财

政还于近日下达了第一批农业生产防

灾救灾资金 12.51 亿元,支持黑龙江、山

东等省份购置粮食等农作物重大病虫

害防控所需农药、药械等物资;下达 16

亿元补助资金,在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

时节,支持河北、安徽等 22 个小麦生产

省份组织开展小麦“一喷三防”作业。

专家表示,相关资金将进一步调动农民

种粮积极性,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有效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完成全年粮食

生产目标任务。

又准又快,让种粮农民及时受益

让实际种粮农民受益,资金发放首

先要突出“准”字,确保惠农政策不打

折、不走样。

怎么定义“实际种粮农民”?这需要

把补贴对象的“线”划明白,精准识别实

际种粮农民、做好补贴面积核实工作。

财政部明确,补贴对象为实际承

担农资价格上涨成本的实际种粮者,

包括利用自有承包地种粮的农民,流

转土地种粮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

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及开展粮食耕种收全程社会化服务

的个人和组织,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

实际种粮的生产者手中。此外,在识

别、核实过程中,补贴资金发放基础数

据、粮食作物保险承保数据、农户和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身份信息等已有数据

也能提供重要参考。

补贴标准如何确定?财政部明确,

补贴标准由各地区结合有关情况综合

确定,原则上县域内补贴标准应统一。

实际操作中,各地通常按照“拨付

资金总量除以补贴面积”测算确定补贴

标准,有些省份内部各县标准不一。以

2022年补贴资金为例,记者梳理了各省

份相关文件:在云南,第三批补贴资金

稻谷种植补贴标准为每亩 13.22 元,玉

米、马铃薯和大豆等其他秋粮作物补贴

标准为每亩 8.83 元;在北京,小麦、玉

米、谷子等粮食作物按照当年播种面

积、以每亩 10 元的标准发放,各涉农区

可结合实际对补贴范围作出具体规定;

有些省份规定了上限、下限,如广西明

确每亩补贴标准控制在 200 元以内,山

东明确亩均补贴标准不低于25元。

农民需要补贴资金购置农资、安排

农业生产,以确保不误农时,资金发放

须抓住一个“快”字。

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解决

方案。记者了解到,各地在资金发放过

程中,利用已有相关补贴发放基础数据,

采取“一卡(折)通”等方式,确保及时足

额将补贴资金发放到位。一些地方将各

类惠民惠农补贴都集中通过社会保障

卡、在代发银行开立的银行卡或存折发

放,具有集中发放更便利、足不出户可领

取、公开透明可追溯等多种优势。

除了又快又准,资金实际发放过程

中,还要严格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下达

“一竿子插到底”。

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纪委监委

· 12 ·

第15页

《农村高新科技》 政策聚焦 政策聚焦 《农村高新科技》

工作人员盯住资金拨付的关键时间节

点,采取“下沉式”监督模式,走进田间

地头,确保资金第一时间划转到农户手

中。“现在上级的农资补贴拨付更及时

了,最快速度打到惠农补贴‘一卡通’

上。补贴到账快,我就可以根据市场行

情,趁化肥便宜的时候备足货,能省下不

少钱!”汶上县种粮大户李继银说。

织牢惠农补贴“保障网”

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力度不减,各类

惠农补贴政策与农业保险、最低收购价

等惠农政策相互配合,为助农增收打出

“组合拳”。

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

港镇的一处“稻渔共作”的稻田里,插秧

机往来奔忙,无人机盘旋播撒虾饲料。

无人机、插秧机、开沟机、烘干机、自走

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种粮大户

戴国芳对各类农机如数家珍,“2021 年

至今,仅农机购置补贴这一项,中央财

政就补给我71万元。”

戴国芳说,惠农补贴通过数字化技

术手段发放,领取农机补贴可以“自主

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

直补到卡”,助推当地农民大胆探索机

械化生产。

农资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耕

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

稻谷补贴……为稳定种粮农民收入,财政

惠农补贴编织了一张“保障网”。数据显

示,2022年中央财政累计下达粮食生产补

贴资金3500多亿元。今年,中国还将进

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提高种粮

农民和粮食主产区“两个积极性”。

中央带动,地方跟上,为粮食增产

添底气。在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基础上,

各省份也在优化省级财政资金支出结

构,向农业生产重点领域倾斜。

今年,福建省级财政将支持发展

粮油生产,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

务——“粮食播种面积 1253 万亩(其中

大豆 52.8 万亩)、总产量 507 万吨、油料

面积 12 万亩。”该省推进规模种粮,产

能区项目县对流转耕地 100 亩以上、流

转时间 3 年以上的主体给予每亩 200

元一次性奖励;扶持双季稻生产,对规

模种植早稻且连作晚稻 30 亩以上的

经营主体,按早稻实际面积每亩最高

奖补 200 元;鼓励粮油生产社会化服

务,对粮油生产代耕、代种、代防、代

收、代烘等给予补助,单季每亩最高补

助 130 元。

惠 农 补 贴 政 策 能 否 形 成 长 效 机

制?有专家建议,可参考物价补贴模

式,完善农资补贴政策,从一次性补贴

转变为与价格挂钩的补贴联动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

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应确定

科学合理的补贴标准、设置农资价格上

涨补贴上限、建立农资补贴资金池,建

立农资补贴长效机制,当农资价格涨幅

达到一定水平时启动,从而给农民吃下

“定心丸”、织牢“保障网”,为保障粮食

安全发挥综合效应。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13 ·

第16页

杨凌:彩色小麦喜获丰收

眼下正值小麦收割的季节,在杨陵

区五泉镇官村的“科创中国”彩色小麦

功能农业试验田里,由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农学院研究员何一哲培育的彩色小

麦已经成熟,大家抢抓晴好天气,收割

小麦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6月7日一大早,何一哲带领团队早

早来到试验田,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在田

里忙碌着收割小麦。在麦浪翻滚的试验

田里,两台收割机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

作业,收割、脱粒、秸秆粉碎同步完成。

何一哲来回奔波在小麦田里,俨然

一副“农民的模样”,看着颗粒饱满的彩

色小麦,何一哲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麦田就是工作

地,试验田就是实验室。在这片试验田

里,种植着多个彩色小麦新优品种,因为

品种优异,长势喜人,虽然今年遇到特殊

天气,在普通小麦出现发芽霉变现象时,

这里的小麦却顺利地通过了特殊天气的

“考验”。“今年彩色小麦品种基本没有出

现发芽的现象,这也体现出彩色小麦在抗

穗发芽这一方面比较突出的特性。”彩色

小麦相比于普通小麦,在耐穗发芽方面也

是大家普遍公认的优良特性。

拨开麦穗,籽粒呈现黑、紫、蓝、绿

等颜色,这些颜色各异的彩色小麦含有

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是何一哲团队历时30余年,成功培育的

小麦品种。目前,已研究出“秦黑 1 号”

“秦紫2号”“秦白1号”等上百个彩色小

麦新优品种(系)。其中,十余种彩色小

麦品种已引种到全国各地试验示范种

植,辐射推广60万亩以上。

如今,何一哲团队研究的彩色小麦

已经与 15 家营养食品、功能食品加工、

营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发出众

多彩色小麦营养功能性食品,创新出了

一条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我们想走功能农业的方向,通过

功能栽培、功能开发把它变成产品,然

后功能应用,让消费者吃到真正安全、

营养、放心、健康的彩色小麦系列产

品。”这是何一哲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坚

持研究的目标。

下一步,杨凌示范区将借助于杨凌

食品工程创业中心,通过深加工使功能

彩色小麦更快走向市场,体现高附加

值。“我们中心会协助何一哲老师团队

将彩色小麦推广出去,走出陕西,走向

全国。”杨凌食品工程创新中心常务副

主任马文华表示。

(来源:杨凌发布)

《农村高新科技》 成果荟萃 成果荟萃 《农村高新科技》

· 14 ·

第17页

育好小麦种 贡献“杨凌芯”

仓廪满实,从一粒种子开始。五月

的中原大地,一望无际的麦田一片金

黄,静待收割。

日前,2023年全国(杨凌)小麦新品

种观摩会在河南举办。育种专家、种子

企业代表及种粮大户辗转河南许昌市、

长葛市、宝丰县、辉县以及安阳市等多

个试验基地“检阅”杨凌小麦新品种、新

品系综合性状表现。

看色、看粒、看长势……观摩团追

随麦浪,实地观摩了“西农 511”“西农

625”“伟隆 169”“西农 100”等小麦新品

种。在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的许科种业

有限公司小麦试验基地里,安徽定远兴

新家庭农场负责人费兴新捻起一株“西

农511”的麦穗,直呼:“该品种今年的综

合性状表现吸引了观摩团的目光。”

全国(杨凌)小麦新品种观摩会既

是助推杨凌优质小麦新品种快速应用

与推广最直接的途径,也是育种专家根

据市场需求确定下一步育种方向最有

效的方法。

费 兴 新 在 安 徽 省 定 远 县 种 植 了

800 亩“ 西 农 511”,自 2020 年 种 植 以

来,平均亩产连年增产。“这个品种在

安徽那边种得特别好,产量高、抗病性

强,去年平均亩产达到了 1350 斤。”费

兴新说,“趁着观摩会,要再‘淘’一些

优质小麦新品种。”

一粒好种子,从实验室里培育出来

仅仅只是第一步,将它推广到田间地头

才更为重要。

站在麦田地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教授手持自己培

育的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 511”,声情

并茂地向观摩团介绍:“该品种产量高,

抗条锈病和赤霉病优势突出。目前已

累计推广面积约3000万亩。”

在此次观摩会上,有这样一道风景

线:企业和种粮大户或蹲在地里观察小

麦长势情况,或拿着笔在本子上记录各

种小麦生长性状,或拿着相机给看中的

小麦品种拍照留存,他们就是此次最为

忙碌的种子企业代表。

在辉县豫北种业有限公司小麦试

验基地里,陕西省种业集团总经理谈宏

斌站在“西农 162”的麦田里,凝神记录

着该品种的相关数据。“这次跟着专家

出来看一下杨凌小麦品种在黄淮麦区

的表现特点,这对我们下一步在小麦推

广上起到了指引作用。”谈宏斌说。

此次展示的西农系列、伟隆系列、荣

华系列、武农系列等优质、多抗、高产的国

审小麦新品种,为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现

代农业发展贡献出了更多“杨凌芯”。

截至目前,杨凌在黄淮麦区已建立3

个试验示范站和22个新品种示范园,累计

推广46个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优

品种,面积超2亿亩,增产粮食40亿公斤。

(来源:《科技日报》)

《农村高新科技》 成果荟萃 成果荟萃 《农村高新科技》

· 15 ·

第18页

《农村高新科技》 成果荟萃

解开杜仲“延年益寿”之谜

延 年 益 寿 是 人 们 一 直 追 求 的 目

标。在过去数千年中,人们以中医药为

基础,寻找到了一些“秘方”,杜仲就是

其中之一。然而,杜仲如何发挥作用,

一直是未解之谜。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稷学

者”特聘教授赵善廷领衔的神经生物学

团队与西安医学院柴学军教授合作开

展的有关杜仲功效的研究,首次在国际

上证明了杜仲具有明显的抗衰老和延

年益寿的作用,并阐明了其潜在机制。

相关研究成果今年4月发表在国际知名

学术期刊《国际分子科学杂志》上。

杜仲又名木棉、思仲、思仙等,属于

杜仲科杜仲属植物,是我国特有树种。

其树皮为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已有两千

多年药用史。已知最早的中医药典《神

农本草经》中,就有“杜仲久服,轻身耐

老”的记载。

“虽然中医药典籍中记载的含有杜

仲的中药方多达百余个,但这些药方主

要用于治疗腰酸腿疼和保胎,近代也用

于治疗高血压和骨质疏松。迄今为止,

关于杜仲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及机

制尚无人研究。”赵善廷介绍,“我们希望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找出杜仲抗衰老和

延年益寿的作用及机制,为相关中药的

研究及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对杜

仲的描述为“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

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

肝而补肾”。“多糖是许多细菌的天然食

物,我们推测中药内的多糖可能会通过

调节肠道菌群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而多糖,就是杜仲提取物中的主要成

分。我们的研究,就从杜仲的多糖成分

入手。”赵善廷介绍,多糖在许多中药中

含量都比较高,但由于多糖不能被人类

直接消化吸收,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

中药药理研究方面的重视。近年来,大

量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类的健康

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许多疾病的发

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团队利用果蝇为模式生物,

应用行为学、蛋白质组学、肠道微生物

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先进的医学生物

学技术方法,对杜仲中多糖成分的抗衰

老作用及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果蝇依赖腐烂水果生存,个体小、

易饲养、繁殖快、生长周期短,寿命一般

在30天左右,是目前国际上研究寿命和

抗衰老最常用的一种模式生物。“经过

研究我们发现,与普通老年果蝇相比,

食用杜仲多糖的老年果蝇攀爬能力明

显增强,产卵量明显增加。这说明,杜

仲的多糖成分可以显著提高生物的运

动能力和繁殖能力。同时,杜仲的多糖

成分还可减轻老年果蝇(下转第 17 页)

· 16 ·

第19页

成果荟萃 《农村高新科技》

(上接第16页)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起

到抗衰老的作用。”赵善廷介绍,“我们

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肠道菌群结果发

现,老年果蝇肠道菌群明显失调,致病

菌明显增多,益生菌明显减少,而饲喂

杜仲多糖后老年果蝇的肠道菌群生态

明显改善,接近年轻果蝇。”

据了解,该研究成果一方面为将杜

仲开发成功能性保健食品提供了理论基

础和实验依据,为杜仲产业的健康可持

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

为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

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日本杜仲研究会研

究助成项目和西安医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

基金等项目资助。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

赵善廷的博士研究生魏晶晶和硕士研究生

李秀娟。通讯作者赵善廷、柴学军,均是陕

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专家。

(来源:《陕西日报》)

中国农技传中亚 小麦良种“回娘家“

“去年在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种下

的春小麦表现突出,比如‘西农10号’可

增产28.6%。”多年来不断往返于哈萨克

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张正茂教授,带着中国优质小麦

良种,协助中亚多地大幅提升小麦的产

量和品质。在农业科技的加持下,原产

西亚、经中亚传入中国的小麦重返中亚

“娘家”,也给当地的农户和粮食安全带

来新的希望。

“中亚五国以旱作农业为主,靠天

吃饭情况普遍存在,大部分农产品产量

都很低,无法满足本国需求。”2016 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

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并在哈萨克

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五国联合建

立 8 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广泛开展

小麦等农作物的良品种植和新技术的

推广。“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

导和支持下,小麦较去年增产 20%。”

农场主哈萨克斯坦(人名)表示。哈萨

克斯坦北哈州国立大学农学院院长

Altyn 教授认为,中国拥有先进的现代

化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为该国

开展农业研究、提升生产水平做了大

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8 个海外

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示范种植13大类115

个农作物品种,其中,2个小麦品种进入

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国家作物

品种区域试验。

(来源:大公报记者 | 李阳波)

· 17 ·

第20页

全国小麦抗病遗传育种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

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作物

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杨

凌种业创新中心协办的全国小麦抗病

遗传育种会议在陕西杨凌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业科学

院作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赵振东发布

了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抗病小麦新

品种和新种质目录,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专家

委员会首席专家许为钢作《我国小麦品

种改良的战略性思考》报告,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致辞,农业农村部

种业司品种创新处一级调研员厉建萌,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许西利

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

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育种联

合攻关秘书长孙果忠主持。

会议围绕小麦抗病遗传改良主题,

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中

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

记刘录祥研究员作《小麦产业科

技研发现状与展望》报告,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

授王晓杰作《基于寄主与病原菌

互作探索广谱抗病材料创制途

径》报告,浙江大学教授马忠华

作《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研究进

展》报告。受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

实验室主任康振生委托,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副教授曾庆东作《作物抗病性与病

害持续控制》报告。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国家小麦育种

联合攻关抗病小麦新品种和新种质目

录,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小麦抗病育种发

展取得的成效,鉴定评选出抗条锈病品

种(系)12 个、抗叶锈病品种(系)10 个、

长江中下游抗赤霉病品种(系)14个、黄

淮南片中抗赤霉病品种(系)18个、抗白

粉病品种(系)30 个、中抗纹枯病品种

(系)8个。

此次大会通过开展试验田观摩、学

术交流、发布小麦抗病新品种等活动,

有助于促进抗病遗传育种科研人员开

展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对加快培育抗

逆高产小麦品种、实现小麦绿色高效可

持续生产、全面推进种业振兴作出了积

极的推动,切实履行保障粮食安全这个

“国之大者”的重大使命。

(来源:农业科技报记者 | 行波 仵佳伟)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18 ·

第21页

杨凌“金种子”在中亚国家生根发芽

初夏,关中平原,小麦正进入灌浆

期。茎叶吮吸着阳光和水肥,麦粒正变

得饱满坚实。

5 月 14 日午后,在位于杨凌示范区

的西农大曹新庄育种基地,上合小麦育

种创新基地专家、西农大小麦育种专家

张正茂教授带领学生在试验田中劳

作。通过量取、比对、记录,工作人员测

量一个个育种材料的株高。“育种材料

生长期的各个阶段,必须全面细致记

录。翔实的数据能够为筛选材料、调整

方案奠定基础。”张正茂解释,“随着纬

度的升高,小麦株高会逐渐降低。哈萨

克斯坦纬度较高,应选取株高较高的育

种材料进行育种。”4 月初,张正茂教授

团队前往哈萨克斯坦,安排近期任务并

落实“一带一路”硕士研究生实习规

划。回国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他和同事

们忙个不停——在三原、永寿等地试验

站观察育种材料的生长状况,与粮食加

工企业商定建设海外园区,为哈萨克斯

坦食品方向研究学者指导课题……2017

年 5 月,张正茂教授团队与哈萨克斯坦

高校合作,在当地开始建设中哈农业科

技示范园,开展育种试验。团队为哈萨

克斯坦引入中国小麦良种,并选取当地

小麦种质资源与中国优良小麦品种杂

交,培育适合在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小

麦新品种。然而,团队在哈萨克斯坦的

首次试验全部失败。“第一次试验时,团

队在哈萨克斯坦种植的是冬小麦种

子。冬小麦在当地不能完成春化过程,

不长个子也不抽穗。”张正茂回忆。回

国后,张正茂和同事前往青海、新疆等

地,考察学习春小麦育种及栽培技术。

2017 年 7 月,张正茂一行前往青海省农

林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考察,在与

哈萨克斯坦自然条件相似的地方了解

春小麦生产情况,对春小麦生长周期全

过程及栽培技术有了初步了解,并征集

到一批适合在哈萨克斯坦种植的春小

麦种子。2018年,张正茂教授团队在哈

萨克斯坦的小麦育种试验顺利进行。

近年来,团队在哈萨克斯坦完成13大类

115个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品比试验和高

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相比当地主

栽品种,试验示范的小麦优良品种亩产

增幅最高达60%。育种试验在中哈两国

同期进行。团队初步选定育种材料后,

在新疆、甘肃等省份与哈萨克斯坦自然

条件接近的地方试验种植,进一步考

察育种材料的抗逆性。“团队试图将丰

产与优质特性集中在新品种上,进一

步提高哈萨克斯坦小麦生产潜力。”张

正茂解释。在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牵线

搭桥下,一批哈萨克斯坦青年农业科

技工作者来到西农大求学。2017 年,

哈萨克斯坦青年马拉提来到西农大攻

读博士学位,后来进入赛福林农业技

术大学谷物品质理化实验室工作。“感

谢张正茂教授的指导,感谢西农大的

支持。可以说,中国开启了我不一样

的人生。”马拉提说。

(来源:《陕西日报》)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19 ·

第22页

杨凌:为上合减贫事业贡献农科力量

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成为第一个完成联

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任务的发展

中国家。

中国特色减贫的基本路径和范式,

为上合组织成员国范围内减贫行动提

供了借鉴。这期间,杨凌积极参与上合

减贫合作。其中,独特的减贫经验得到

国际组织的高度肯定,赞叹中国减贫

“成就突出”“经验丰富”。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

屈四喜表示,作为最早成立的国家现代

农业示范区,杨凌在国际农业合作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

上合舞台上的“杨凌印记”

回溯上合组织的发展进程,很容易

发现其中十分醒目的“杨凌印记”。

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西安

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被纳

入“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

爱菊集团不仅在哈萨克斯坦租赁土地,

自己种植农作物,而且还开展了

订单收购和面粉加工,将面粉和

油脂等农产品运回中国销售,受

到市场广泛欢迎。

如今,爱菊集团搭乘“长安

号”一路向西,在哈萨克斯坦北

哈州投资建厂,设立爱菊农产品

加工园区,与哈萨克斯坦的农场

主签订“订单农业”合作协议,让小麦

“买得到、运得回”。

也正因如此,哈方农场主的种植信

心有了极大地提高,对种植管理技术的

学习更加主动,从而使韩清芳教授团队

的种植技术推广更加顺利。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作为与上

合跨区域合作的典范,该集团董事长贾合

义介绍,通过“校企地”合作三方合作模式

已在哈萨克斯坦形成了150万亩的订单

种植面积,未来将会在500万亩以上。

屈四喜说,几十年前,中国的农业

基础还很薄弱,但现在,中国用不到世

界 9%的耕地和 7%的水资源,养活了世

界20%的人口。中国不仅在全国范围内

消除了极度贫困,其农业发展对全球粮

食安全也作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

国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采取有效行

动。“这些都将为其他希望通过南南合

作实现农村减贫和粮食安全的发展中

国家提供了宝贵借鉴。”屈四喜说。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20 ·

第23页

“上合”田吹来科技风

在实际行动中,杨凌更是身体力

行,为上合组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州乌

塔伊奇客地区的“中乌节水农业海外示

范园”,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

的调试应用,使当地棉花产量提高50%,

节水50%,投资减少40%。

“这样的成绩让我们感到非常骄

傲,项目能够成功实施,并带来这样大

的社会效益,技术持续不断的投入,发

挥了关键作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水利与农业机械工程大学阿利姆·普拉

托夫教授坦言。

3 年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乌兹

别克斯坦塔什干水利与农业机械工程

大学及塔什干农业大学展开深度合作,

共建“中乌农业节水示范园”,这是双方

在农业节水及精准农业领域开展的实

质性合作与交流。

在第27届农高会期间,乌兹别克斯

坦共和国驻华大使赛义多夫表示:“杨

凌正成为世界农业发展领域优秀智慧

聚集区。这里创造的创新发展有可能

影响全世界数十亿人的生活。”

地处杨凌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

土保持研究所,以水土保持和旱地农业

为主要任务,建立了“黄土高原土壤侵

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黄

土高原区域治理、旱作小麦良种选育、

旱区作物高效用水、节水农业和“以肥

调水”等方面持续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

团队从杨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

去了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杂粮品

种60多个。其中,大麦品种西引3号和

34-9 大麦每公顷产量超过 4 吨,比当地

品种产量2吨/公顷,翻了一番。

杨凌正向上合多个国家和地区提

供农业等相关技术援助。在哈萨克斯

坦农业创新园里,推广良种良技良法,

小麦亩均增产20%以上。

韩清芳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

培学与耕作学专家,一直致力于西北旱

作农田降水、养分及光资源高效利用的

研究与实践。在哈萨克斯坦农业科技示

范园,她负责作物栽培管理与技术指导。

韩清芳在使用中国引进的良品麦

种的同时,因地制宜,提高种植管理水

平,从小麦播期、种植密度等多方面进

行指导,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

上合“粮仓”来了“云管家”

前几年,受疫情影响,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冯佰利虽不能时常

穿梭于白俄罗斯与杨凌之间,但他并没

有因疫情疏于指导,而是通过“云端”,

进行“屏对屏”指导,依然肩负园区农作

物的“金管家”。

冯佰利说,“在科技合作方面,目前

我们正在商讨自己的标准,后续在新品

种、新技术等领域,将会密切沟通、交

流、合作。”

当谈到中亚地区与杨凌未来的深化

合作可能时,冯佰利说,合作不是“可能”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21 ·

第24页

而是“一定”,正因为有了这些频繁的交

流活动,为中亚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

从而改善了当地农业方面的窘境。

如今,一大批“西农”教授还会无数

次地往返于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之间,为“三农”事业和梦想奔波;将

会有更多的“西农人”搭乘这趟丝绸之

路列车,不懈求索,与“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共建、共享丰收的“金粮仓”……

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

纳说,在斯里兰卡的水稻作物种植,

在 很 多 方 面 还 是 以 传 统 方 式 进 行

的。然而中国的种植方式以传统方

式起步,适应现代发展,采用新技术、

水稻新品种、优良种子,成功消除了

农村贫困。同样,其他国家也可以做

到这一点。并且,节水也已成为中国

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斯里兰卡

这样经常遭受恶劣气候条件影响的

国家应该向中国学习。

近年来,杨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

建设,特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许多

国家的地方政府、科研单位等共同推进

了一批海外试验示范基地合作,形成了

一系列务实成果。

屈四喜表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

署与杨凌之间的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在技术援助、人才交流、科技研

发、推动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开展深度交

流合作,共同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促

进减贫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农业科技报社记者 | 耿苏强)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22 ·

第25页

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什么,杨凌就

干什么。

在中国-中亚峰会即将在陕西西

安举办之际,5 月 10 日,《人民日报》以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开局之年看杨凌》为题,头版专题报道

了国家杨凌农高区聚力西北干旱半干

旱地区及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融入“一

带一路”建设,担当创新源、辐射器,孕

育农科新成果、助力全球粮食增产,以

农业科技现代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中

国现代化。

走进陕西杨凌,田野里扑面吹来科

技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现代化

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

科技、在人才”“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

的翅膀”。

脚踩黄土,行走杨凌,目之所见,创

新的故事时刻在上演。

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这里是我国

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

区——国务院 1997 年批准建立杨凌农

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15年后陆续

批准建立其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杨凌在哪里?地处关中平原腹地,

距西安、咸阳、宝鸡均在60公里以上。

杨凌以前是小镇,只有 4 平方公

里。现在是小城,全域135平方公里,人

口 25 万多,其中 8 万多农民、6 万多学

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

学院坐落于此。

先行十八载,这座闻名遐迩的“农

科城”名不虚传——

在这里,能看到无土栽培的植物工

厂。蔬菜种水盆里,能种满 10 层钢架。

人工模拟的“太阳光”全天照射,营养液

通过管道循环供给,全年无间断生产。

在这里,“南橘北枳”的定律被打

破。青皮甘蔗、火龙果等曾经只在南方

生长的水果品种,通过温室大棚的光热

调控,实现“南果北种”。

在这里,农民会种地,“慧种地”。

大棚连上物联网,水肥一体化一键调

控,节水节肥超过六成。

从植物工厂,到“南果北种”,再到

智慧农业,这些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农业

技术,源自对困难的克服:干旱缺水、土

地贫瘠,曾严重制约西北干旱半干旱地

区农业生产。怎样种地最节水?怎样

用水更高效?发展设施农业,推广无土

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是杨凌给出

的答案之一。

“背靠大西北,面向黄淮海,国家在

区位优势明显、农业科教资源丰富的杨

凌设立示范区,旨在通过深化科教体制

改革、探索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

业发展,以农业科技现代化推动农业现

代化。”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党工委书记黄思光说。

大国农业看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23 ·

第26页

聚力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全国

现代农业发展,担当创新源、辐射器,杨

凌人坚守初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曾经多严重?

“我老家在延安,小时候上山放羊,风一

刮黄沙漫天。下了雨,泥水冲下来,常

常把羊就冲跑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许明祥说。

被问到自己对黄土高原水土治理

的贡献,许明祥连连摆手:“我做的这点

工作不算啥,一代代人的坚守才值得书

写。”

构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成果转化

到千沟万壑。黄土高原已历史性实现

主色调由“黄”转“绿”,黄土高原植被覆

盖度由本世纪初的 30%上升至目前的

60%以上,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 400

多公里。

数据无言,却凝结着杨凌一代代科

研工作者的心血。

延安的苹果红了,陕西苹果产量全

国第一。这背后,闪动着杨凌科研人员

风餐露宿的身影,离不开他们

研发的黄土高原旱作果园节

水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使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

面积降低50.83%,每年挽回损

失40多亿斤。这背后,映照着

杨凌科研人员科技报国的情

怀,离不开他们掌握的世界领

先的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防

治技术;

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

会今年将迎来第三十届。创办以来,博

览会累计吸引国内外上万家涉农企业

和科教单位参展。3000 多万客商和群

众参展参会,既“传经”又“淘宝”。

打量一项项农业科技进步的背后,

常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杨凌元素。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科技助力

全球粮食增产,杨凌人坚韧不拔——

走进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10多种

大棚映入眼帘,棚高、材质、用途各有不

同。相同的是,这些大棚都属节水型,

棚外有集雨窖,雨水经收集过滤后,可

用于作物灌溉。

这里还是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基地

实训基地之一。“不少‘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的农业发展受到干旱缺水等因素

制约,我们根据其气候特点设计不同类

型的温室,开展线下培训、示范推广。”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总规划设计师邹

志荣介绍。

2019 年 6 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

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24 ·

第27页

议上指出:“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

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

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

作。”2020 年 10 月,该基地在杨凌揭

牌,平均每年开展线上线下农业交流

培训 30 余期。

“在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共建的农业

科技示范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现代农

业技术的渴求。”每年春耕秋收时节,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常前往哈

萨克斯坦,在当地试种杨凌良种,推广

现代农业技术,“带动示范园区及周边

农场粮食增产20%以上。”

锚定农业现代化,孕育农科新成

果,杨凌人坚持不懈——

“地里的事儿,咱到地里谈。”记不

清多少次,宋协良一个电话,不到一小

时,示范区相关部门干部就来到试验

田,帮助协调解决项目难题。“19个科研

课题,涉及田间管理、良种选育、智慧农

业等方面。我们要在典型的旱地上示

范良种良技良法,用科技挖掘旱地农业

增产潜力。”宋协良说。

几年下来,宋协良的试验田里搭建

了农业物联网,配套了节水灌溉设施,

30多个农作物品种在这里选育,建起种

子仓储、加工车间。他说:“建设农业强

国,就要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

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将

来在我们试验田,在杨凌示范区,这些

方面都能看得见。”

这也是杨凌人的心声:大国农业需

要什么,杨凌就干什么。

(来源:《农业科技报》)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25 ·

第28页

国家杨凌农高区:耕好现代农业“试验田”

“枕头”上能种果蔬?

杨凌高级职业农民马新世向记者

展示“有机营养枕”:55 厘米长、30 厘米

宽的小枕头,装的是牛羊粪、枯枝落叶、

植物秸秆等调配的营养基,成本7元多,

实现农业废弃物利用,还能供两茬果蔬

生长。再配套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节

肥六成以上。

小枕头,大用场。马新世联合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研发的这项技术,已

在西北地区多个市县推广。“西北戈壁

荒滩土地瘠薄,研发不受耕种环境限制

的农作物生长基,结合当地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等自然资源优势,种出的果

蔬产量高、品质好。”马新世说。

小枕头,服务的是农业生产需求,

彰显的是思想引领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

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新时代十年,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坚持科

技创新,服务推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及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年科技示范推广

面积约1亿亩。

“胸怀‘国之大者’,我们将持续耕

好现代农业‘试验田’。”杨凌农业高新

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黄思光说。

01、改土增效

用科技改良土地,助推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听说张小阳家的苹果园有“三宝”,

记者慕名前往。

一是油菜秸秆。头年冬天,陕西延

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万庄村村民张小

阳在果树行间套种油菜,初春花开,吸

引游客,4 月下旬花落,就地深翻还田。

“一花两用,发展了乡村旅游,还培肥了

地力。”扒开果树根系覆着的油菜秆,张

小阳捧了一把土给记者看:深褐色的土

壤,潮湿松软,可见腐熟的小颗粒。

二是地里的土坑。果树行间相隔

不远便有一个,里面插着管子,管子里

放营养液,等降雨时,水流进管子,带着

营养液渗入地下,汇入四周果树根部。

“用土坑存蓄雨水,解决黄土高原农业

用水难题。”张小阳说。

三是枯枝落叶。镇上利用黄土高

原沟道气温低、适合育菇的独特优势,

建起食用菌加工厂,专收枯枝落叶制菌

棒。张小阳家有16亩果园,他说:“去年

卖枯枝落叶,赚了约1000元。”

目前,河庄坪镇已发展油菜套种 3

万多亩,带动春季乡村旅游超过 2 万人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26 ·

第29页

次,食用菌产业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为河庄坪镇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

持的,是位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

这里,有老一辈杨凌人的坚守。已

故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为攻克黄土

高原水土流失难题,40多岁时举家从江

苏南京迁往杨凌,毕生致力于让黄河水

变清;90 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60

多年辛勤跋涉在黄土高原,至今仍指导

科研工作……老一辈水保所的杨凌人,

常年吃住在野外试验站,向国家献策黄

土高原国土整治、建议退耕还林还草,

研发推广配套技术,助推陕西绿色版图

向北推进 400 多公里、黄土高原年入黄

泥沙量降低约80%。

这里,有新一代杨凌人的传承。这

些年,水保所所长冯浩带领团队常年在

设于河庄坪镇的试验站开展科研。“综

合利用地貌、气候、水土等条件,提升旱

地农业效益,开展小流域系统治理。老

一辈杨凌人让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绿

起来,我们要让它富起来,助推黄河流

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冯浩说。

用科技改良土地,杨凌紧跟国家需

求拓展新课题——

陕西宝鸡市凤翔区柳林镇东吴头

村,绿油油的小麦正抽穗扬花。“今年这

穗子,明显好过往年。”村党支部书记王

仓儒说,去年村里开展高标准农田改

造,修道路、建泵站,还给土壤体检。“地

里缺哪些元素,杨凌的专家取土化验,

指导我们科学施肥。”王仓儒说。

2021 年 4 月,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

提升创新中心成立,去年在宝鸡凤翔区

等 10 个县区开展 19.5 万亩高标准农田

示范改造,还从全国各地采集 11.4 万份

土壤样品,涵盖60个土类、229个亚类的

土壤类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

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我

们开展示范建设,同时研究不同地区土

壤类型成分、土地退化因素,为全国耕

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

供科研支撑。”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

升创新中心副主任罗林涛说。

02、精育良种

坚持种业优先发展,突出体制机制创

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没

想到,老天爷的三次考验,让“西农511”

小麦品种脱颖而出。

2015年冬,该品种在某地做区域试

验,第二年春天便赶上当地小麦赤霉病

流行。许多测试的新品种都蔫了,“西

农511”依然长势良好。

此后两年,当地先赶上小麦条锈病

流行,后遭遇严重的倒春寒,“西农511”

凭借亮眼的表现,2018 年通过国家审

定,迄今已在全国推广近 3000 万亩,并

被纳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农作物

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

杨凌良种,源自杨凌人的长期耕

耘。2006年起,为培育“西农511”品种,

吉万全历经十几个寒暑,经常待在地头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27 ·

第30页

观察小麦长势——蹲下去又站起来,这

样的动作一天重复几十次。他笑言:

“常能听到膝盖‘嘎嘣嘎嘣’响。”

育种工作苦,吉万全不怕。如今通

过设施大棚,室内就能实现种子的全年

繁育,他仍坚持到南方地区的试验田,

利用当地光热条件开展种质资源加代

繁育。他说:“自然条件下长出的种子,

产量、性状表现最真实。”

杨凌良种,还得益于协同创新、区

校融合机制的有力推动:研究作物抗逆

性的专家团队为吉万全团队提供影响

小麦生长的病菌,用于检验选育小麦品

种的抗病能力;学校打造共享试验平

台,组织多学科协同创新;杨凌示范区

帮着示范推广,利用在多地的试验站开

展品种示范种植。

协同创新,激励跟上。按相关政

策,“西农 511”小麦品种通过科技成果

转让,获得455万元转让费,80%奖励给

吉万全团队。

“我们坚持种业优先发展,突出体

制机制创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探索建立以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

等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杨凌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局长赫思远说,近

年来示范区审定通过农作物新品种

806 个,其中小麦良种在黄淮海地区累

计推广3亿亩。

2021年初,杨凌示范区成立种业创新

中心,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政府、科

研、市场协同推进种业发展新机制。

当年 7 月,吉万全团队通过“揭榜

挂帅”,成功竞标种业创新中心发布的

“优质高产抗病耐旱节水小麦新品种培

育”研究项目。单看名称就知道,这个

项目不容易做,但吉万全有信心:“项目

实施单位有学校、示范区、种业企业,政

企研携手,协力攻关。”

03、发展产业

试验站示范带动,打造发展现代农业产

业前沿基地,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

记者前往延安市洛川县采访时,塬

上漫山遍野的苹果树盛开着粉白色的

花。石头镇果农崔卫东带记者参观他

家果园:一人多高的果树,都是矮化品

种。果树株距很窄,相隔1米便有一棵,

行距很宽,足足2米,方便机械化采摘。

矮化品种叫“秦脆”,优点不少:树

矮能密植,好管理,节水肥,还高产。“头

一年种,第二年就开花结果,加上种得

密,产量自然高。”崔卫东说,过去种高

大的乔化果树,剪枝采摘要爬梯,果树

株距要拉大,产量低,还耗水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在实验

室做分子育种实验。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28 ·

第31页

“秦脆”研发地——西农大洛川苹

果试验站,坐落在几十公里外的凤栖街

道芦白村。2012 年 3 月试验站开始建

设,洛川县出地,学校出技术,杨凌示范

区提供项目课题等支持,开展苹果品种

选育、技术示范推广。

2019 年 8 月的一天,听说试验站组

织观摩新品种,崔卫东一早就来了。

“‘秦脆’酸甜可口,营养丰富……”试验

站首席专家马锋旺、副站长邹养军被果

农围在中间,人越围越多,他们讲得越

发起劲。崔卫东既心动又纠结:“头一

年家里果园更替老化品种,5 亩地刚种

上苹果苗,难不成给拔了?”

两个月后,试验站种的苹果成熟,崔

卫东赶来品尝,咬一口“秦脆”,又甜又

脆。第二年3月,他当真拔掉头年种下的

乔化果树,将5亩果园全部换种“秦脆”。

2020 年春,新品种定植,次年便挂

果。2022 年是栽植第三年,崔卫东的 5

亩苹果套了2.8万只果袋,卖了18万元,

“果型好的装礼盒,一个苹果卖15元!”

好树好果,离不开专家指导。“邹养

军教授定期到我的果园转一转。”崔卫

东边说边指:水肥一体化滴灌,将一株

株果树根部串点成线,果树上方搭起细

密的防雹网,他说:“这些节水防灾的好

办法,都是专家支的招。”

近年来,一个个苹果试验站从杨凌

铺设到黄土高原,培育“秦脆”等新品种

10 多个,示范推广超过 100 万亩。通过

与高校、企业、当地政府合作,杨凌在全

国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350 个,

既推广良种良技,更聚焦培育发展特色

主导产业。

“一个试验站,就是一个发展现代农

业产业的前沿基地。”杨凌示范区党工委

副书记何玲说,通过试验站示范带动,当

地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发乡土资

源,突出地域特色,推动产业振兴。

04、培养人才

做优培训、跟踪服务,就地培养爱农

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没想到,杨凌农民在外地受到那

么高的礼遇。”杨凌本地农民王艳告诉

我们。

一次驾车去外省指导果农种火龙

果,看到果园拉起的“热烈欢迎杨凌专

家”横幅以及赶来的乡镇领导,王艳说:

“当时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下车。”

专家称号,王艳其实当得起。她是

高级职业农民,还是火龙果种植大户。

2008年初,她返乡试种适宜南方地区种

植的火龙果,大获成功,并把种苗卖往

全国,多数还是西北干旱地区。

南果北种靠什么?

走进王艳经营的杨凌青皮她园火

龙果示范基地,大棚里一株株果树枝

条细长,根茎不粗,耗水少,都是耐旱

品种。大棚装上物联网,通过手机操

控水肥光热等,便能模拟出南方的温

润气候。

“南果北种,看品种,看管理,关键

靠科技。”王艳感慨,试种头几年,果树

干枯、冻伤、病害,都遭遇过,很多原本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29 ·

第32页

可预防。“比如冻伤,提前在风口搭草

帘子,做好大棚保温就能大大缓解。”

王艳说。

2013年初,王艳报名参加杨凌职业

农民培训,到一些田间学校参观,看品

种选育、栽培技术,开了眼界,回家后立

马照着学。农业部门牵线,还给她介绍

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专家牛永浩。

王艳说,这些年基地培育的火龙果

树苗销往10多个省份,推广种植5万多

亩,“牛老师常年在我们基地选育品种,

都是耐旱型的,很受市场欢迎。”

树苗热卖,还得益于线上销售。直播

间设在基地,王艳讲栽培方法,还带着网

友“云参观”,看果树长势,用事实说话。

说到兴头时,切几个果子,晶莹透亮的果

肉,既印证树苗好,还捎带着卖果子。

2019 年初,农业部门面向职业农

民、种植大户组织电商培训。王艳报名

参加,收获不小,“过去,我们带着树苗、

果子线下给客户推销,成本高,效率

低。如今网上带货,客户更多,去年靠

卖树苗、果子,纯收入超过400万元。”

政策好,人努力。2019年初,王艳获

评高级职业农民,种植基地也从

起初的小规模试种扩大到 200

亩。大棚扩建后,设施配套、种

苗选育,样样花钱。2020 年 7

月,她向银行申请到300万元贷

款,“按照支持高级职业农民创

业的政策,其中100万元贷款额

度免担保、免抵押,这可是真金

白银、雪中送炭。”王艳说。

“农业科技,要靠示范带动。我们

做优培训、跟踪服务,就地培养爱农业、

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杨凌

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杜伟莉说,杨凌持续培育新型职业农

民,2200多人通过初、中级资格认定,40

余人通过高级资格认定。

政策好,示范带动热情高。王艳每

年要自驾穿越10多个省份,行程超5000

公里,“线上卖树苗,线下教技术,我们

每年上门指导新客户,回访老客户,把

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王艳说。

05、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让杨凌连通世界,为

全球粮食增产贡献力量

盼了好几个月,等快收获时,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心里凉了半

截:开春时种下的小麦、油菜、大豆,苗

长得不理想,有的甚至没抽穗、没开花。

2017 年 7 月,张正茂收到哈萨克斯

坦专家发来的引种试种失败的照片。

就在几个月前,他作为学校专家到那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30 ·

第33页

里,同对方两所农业大学推进在当地共

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合作。

没过多久,张正茂便飞往哈萨克斯

坦,同当地专家分析原因,还到与中亚

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等相似的我国西北

部分地区调研,筛选适合哈萨克斯坦推

广的良种和栽培技术。每到春播秋收,

他和同事都要多次往返杨凌与哈萨克

斯坦,同合作专家开展试验示范。

几年下来,边试种,边总结,张正茂

对示范园能种什么品种、怎么开展田间

管理了然于胸:当地日照长,作物生育

期短,一些作物要选晚熟品种;小型农

机、节水灌溉等要配套……

“我们在示范园试种良种,筛选优

质本地品种,还带去国内先进的小型农

机具,推广良种良技良法。”张正茂说。

示范推广带来效益。位于哈萨克

斯坦北哈州的一处示范园,试验示范小

麦良种,带动周边家庭农场种植,增产

20%以上。北哈州农场主鲍尔江是受益

者之一。过去,他家农场闲置地多,粮

食产量低,销路成问题。现在他按杨凌

专家的方法试种,地盘活了,产量增了,

粮食由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订单收

购,收入也提高了。

依托科研示范,西安爱菊集团近年

来在位于北哈州的示范园周边150万亩

的家庭农场开展订单农业,去年带动当

地农产品销售约 14 万吨。张正茂和同

事定期为集团员工、周边农场主开展农

技培训,产学研融合,带动当地粮食增

产、农民增收。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高校、

企业,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建成1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带

动当地增产,还增进了人员交流。

这两年,杨凌果蔬种植大户李海平

的设施大棚里多了位外国专家。来自

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金乐天,2022 年 9 月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西农大从事

博士后研究。他常到李海平的大棚取

土化验,指导他科学施肥、改良土壤,两

人成了好朋友。“去年春节,他就在我家

过的。”李海平说。

金乐天这几年走访了杨凌在黄土

高原的多个农业试验站,对中国农业科

技进步感受更加真切。李海平则获评

高级职业农民,还定期参与上海合作组

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组织的

线上培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技

人员、专家、种植户授课,主讲适合在中

亚、西亚干旱地区推广的设施大棚管

理、节水技术。

2020年10月,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

重要倡议,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

培训示范基地在杨凌揭牌。此后,平均

每年开展线上线下农业交流培训 30 余

期,张正茂、金乐天、李海平、王艳都曾

参与授课。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些年

来杨凌参观的外国专家多了,来西农大

深造的留学生多了,‘一带一路’建设让

杨凌连通世界,为全球粮食增产贡献力

量。”张正茂说。

(来源:《人民日报》)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31 ·

第34页

西农大获批陕西省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日前记者获悉,陕西省教育厅印发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省级未来技术

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名单的通知》,确定

并公布的9个首批省级未来技术学院和

18 个第二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

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申报的“生物育

种未来技术学院”获批建设。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与多组学、基

因编辑、基因组选择等前沿生物技术的

快速发展,世界种业进入了“生物技术+

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4.0时

代”。如何破局未来生物育种技术并掌

握国际种业话语权,已成为当前我国农

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未来生物育种

发展依赖于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信息

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的突破创新,为

新农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

对新时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

新的挑战。

据了解,西农大生物育种未来技术

学院将紧密围绕粮食安全、生物种业等

重大国家战略,依托西农大“双一流”学

科畜牧学和植物保护、传统优势学科作

物学和园艺学等,由教务处、研究生院、

动物科技学院、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

动物医学院、生命学院、园艺学院、葡萄

酒学院和未来农业研究院等部门协同,

联合国内外多家生物育种优势单位进

行建设。

(来源:《三秦都市报》)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32 ·

第35页

杨凌科技培训 播下希望的种子

“什么时候能把杨凌农科专家请到

紫阳来给群众讲课就好了,我们这里的

群众都很渴望科技知识的浇灌。”电话

那头,陕西省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方先念的声音满是诚恳。

早在 2022 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

方先念了解到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科技

创新局与农业科技报社经常联合开展

义务科技下乡时,专门联系本报记者

进行了解沟通。于是,就发生了开头

的一幕。

今年 5 月 22 日,应方先念的邀请,

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与紫阳县农业

农村局开展了一场全县 17 个乡镇共同

参与的系列科技培训活动,播下了希望

的种子。

雨中培训 科技渗透

“我们紫阳茶园种植面积有 26 万

亩,是全国闻名的天然富硒茶大县,茶

产业是我们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部分

乡镇根据地情地貌还发展了蜂糖李、中

药材、魔芋、莲藕、金钱桔等产业,我想

让群众多学习这些作物的种植技术。

既然做农业,就得从科学管理上提高品

质,农产品有了好品质,群众才能增

收。从今年年初截止到目前,县农业农

村局已经开展培训 175 场次、9700 多人

次。下一步,我们还将在产业致富带头

人、农村乡土人才、高素质农民培育等

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当方先念谈起紫

阳县农业发展现状时,脸上洋溢着对农

业工作的热爱。

紫阳县红椿镇尚坝村茶园综合管

理培训原定时间是下午2点,但不到1点

半,前来听课的群众已经把教室外面的

楼道都坐满了。老人拄着拐杖,妇女抱

着小孩,井然有序。红椿镇农综站站长

江东升不停地为后面到来的群众找凳子

安排座位。但随着群众越来越多,眼看

楼道也坐不下了,群众都建议冒雨在村

委会广场听课。于是在濛濛细

雨中,在偌大的广场上,响彻着

老师清晰有力的讲课声,五颜

六色的雨伞构筑了一道美丽的

风景线。江东升说:“茶业是红

椿镇的地方性支柱产业,群众

的主要收入来源就靠种茶、采

茶、制茶,所以每逢政府组织培

训,大家总是积极参与,都想从

专家那里多汲取一点知识。”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33 ·

第36页

今年,在紫阳县400多家茶企里,红

椿镇的紫阳春茶厂脱颖而出,获得“中

亚峰会招待用茶”殊荣。当紫阳春茶厂

总经理江祖友得知陕西省茶叶产业技

术体系岗位专家席彦军要来村上开展

培训时,非常期待。刚见到席彦军,他

就打开了话匣子,各种问题接二连三,

各种新思路不断碰撞,两个同行业人有

着说不完的话题。说起紫阳茶叶的发

展史,江祖友有些哽咽,“从刚建厂的艰

辛,到现在政府的定期培训、收购鲜叶

补贴10%,再到逾千万的贴息贷款等各

项支持,当初的苦到现在的甜,离不开

好政策的支撑。”

身残志坚 科技帮扶

“这个虫子叫蝼蛄,也叫蛄蛄,但它

可不是咱家亲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教授花蕾指着大屏幕上的图片,风趣幽

默的讲解,赢得培训群众开心的掌声。

紫阳县洄水镇小河村的科技培训

原定在早晨 9 点开始,年轻干练的副镇

长李科峰早早就组织好了小河村及附

近种植中草药的群众前来参加。可是

由于雨水天气导致山体滑坡,去小河村

的一段道路发生堵塞,李科峰立刻联系

附近修路的挖掘机疏通,虽然专家到达

的时间将近10点,但来参加培训的群众

没有一个提前离开。

在洄水镇茶稻村的茶叶栽培技术

培训现场,李科峰安排了镇上8个村和2

个社区的务茶骨干来学习,100 多人的

课堂里,除了专家的讲课声,没有一丝

嘈杂。联沟村残疾人张胜兴拿着杨凌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发放的茶叶图书,标

记着席彦军讲解的技术要点。培训会

后,他告诉记者,他之前是一名贫困户,

202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领到了3千元补

助,镇政府干部帮他开发了十多亩山坡

地,种上了茶叶,现在他的年收入能达

到 3 万元,是种茶让他彻底摘掉了贫困

户的帽子,现在只要有茶叶科技培训,

不论多远他都会来参加。

理论培训课结束后,群众跟着专家

和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去山上茶园现场

学习修剪技术,近两公里陡峭的山路,

张胜兴虽然走得很慢,但却执着坚定。

基层工作 科技“助攻”

在东木镇关庙村培训现场,紫阳县

驻村扶贫干部方瑜玲拉着专家,一会请

教李子树的管理技术,一会咨询新品种

农产品的价格。说起关庙村、柏杨村的

农业现状,每一组农业数字,他都了如

指掌,“柏杨村种植蜂糖李1500多亩,是

村民朱堂双从贵州引进的新品种,含糖

量达到24%,去年大果5个一斤,每斤售

价 200 多元,在京东等销售平台成了热

销水果。因为发展前景好,县上非常重

视。在县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推广下,全

县已经种植了8000多亩,成了一张除富

硒茶外代表紫阳县农业发展的新名片,

这次培训肯定能将果农的管理技术再

提升一个高度!”方瑜玲说道。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34 ·

第37页

“师傅,在山区道路上开车转弯时

一定要鸣笛,山里骑车的人多。”培训路

上,紫阳县农业农村局王晓斌股长叮

嘱着同行的司机师傅。“大哥,你种了

多少玉米、大豆?种植面积超过 1 亩,

可以去村上可以领补贴 200 元哦!”山

里碰见正在地里干活的群众时,王晓

斌便会停下车交待一句。在这次的

系列培训中,王晓斌让记者看到了一

名普通的农业干部对工作的热爱和

为 人 民 服 务 的 赤 诚 之 心 ,他 对 全 县

176 个村子的村名、位置、种植结构都

烂熟于心,随时提问都能对答如流。

“能把杨凌农科专家请来给我们做培

训,对我们基层的工作推动简直是如

虎添翼!”王晓斌对记者说道。

6 天时间,2 组专家,全县各乡镇 21

场系列培训圆满结束了。在农业科技

报社的对接下,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

安排的乡村振兴农业技术培训,让紫阳

群众享受了一场科技“盛宴”,杨凌农科

专家播下的科技种子,也必将在紫阳群

众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农业科技报》)

《农村高新科技》 聚焦杨凌 聚焦杨凌 《农村高新科技》

· 35 ·

第38页

“马老师,快看看!我都没治了!”4

月上旬以来,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的杨凌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温度异常偏

高,西瓜种植户张红莉拍了一张凋萎的

西瓜苗照片,急着向陕西省科技特派

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

农”)园艺学院研究员马建祥发出“呼

救”……

马建祥端详研究照片许久,把诊断

结果发回给张红莉。

2008 年,马建祥走进距离杨凌 6 公

里的官村,开始进行西瓜品种推广。在

长期种植小麦、玉米的关中乡村推广西

瓜种植,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他把老乡拉到自己之前推广西瓜

的西安市鄠邑区同心村,让大伙儿实地

感受好西瓜长啥样,可大家担心“没种

过,卖不出去怎么办”。马建祥苦口婆

心,酷暑天站在瓜地,边请村民品尝西

瓜,边给大家算着种植账,讲了几天,3

名村民被马建祥说动了心。

从这天起,马建祥下定决心,非做

出点样子让大家瞧……“马老师每天骑

着摩托,全村 160 亩瓜田、100 多个瓜棚

挨个看,手把手教我们搭建棚、催芽、播

种和育苗。”如今已是杨凌绿香安果蔬

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凌职业农民创新

创业园合伙人之一的高级职业农民魏

群劳说。

“农户的意识都是慢慢培养起来

的。”马建祥还记得,2008 年正月十五,

气温度突然升高,牵挂种苗的马建祥跨

上摩托车直奔官村。他赶到时,瓜农们

都去逛庙会了,棚里的温度已经快把苗

子烧死了。他赶忙启棚放风,这才让种

植户的瓜苗没有出问题。

经过努力,试种的西瓜皮薄肉脆,

根本不愁销路。其他老乡见状,纷纷请

马建祥到自家瓜田里指导。第二年,试

种的 3 户人家中两户挣了大钱,一户贫

困户有了积蓄,还上了 4 万多

元的外债。官村的瓜田,一下

子从20亩发展到了160亩。

蒲城是陕西西瓜种植大

县,“西瓜大王”郭银科是当

地农技员,也是马建祥将优

良 种 源 落 地 蒲 城 的“ 中 转

站 ”,负 责 农 作 物 品 种 的 筛

选、繁育和推广。

马建祥:把西瓜种成农民的致富果

《农村高新科技》 科学家精神

· 36 ·

第39页

在马建祥指导下,郭银科种出的

“彩虹瓜”,3斤多就能卖50元,一亩地的

瓜能卖到 5 万元。“我种瓜就用有机肥、

用蜜蜂授粉,坚决不用‘坐瓜灵’,想多

挣钱,必须老老实实听专家的话。”郭银

科说。如今,每年西瓜还没下来,回头

客不断给他打电话,他却淡定得很:“总

得等瓜熟了才能卖,不然吃着不好,明

年谁还找我买?”

早几年,鄠邑区瓜农杜甫生聘请了

一位外地技术员教他种西瓜,但因对关

中气候不了解,种出的瓜老有部分果肉

呈紫红色,瓜种周围的果肉还像注了

水。在农技师推荐下,杜甫生找到马建

祥——“马老师很快就来了,地里走一

圈就看出了问题,让我从‘平畦’改为

‘高垄栽培’,就这一步,我的瓜商品率

提高了20%。”

西瓜种好的同时,好品种更是关

键。马建祥把他们研发的农科大 4 号、

农科大 5 号带给农户。“靠老品种、老办

法,绝不可能有这样好的收成”。杜甫

生兴奋地告诉记者。在陕西的村村落

落,不同的西瓜种植品种对应不同的西

农研发“代号”,这些代号成为农民致富

响当当的金名片。这背后,是马建祥及

西农整个涉农团队科技支农的成果。

要想富,不仅要掀开重山来造路,

还要丢掉旧的思想包袱。品牌意识是

马建祥带进官村的一股清风。

在他带动下,杨凌各合作社的西瓜

对外销售时全部贴上了二维码。用手

机扫一扫,消费者就能查询出西瓜种植

户、种苗来源、施肥时间、采摘时间、检

验销售等全部信息。这样的西瓜“身份

管理”和标准化生产,让杨凌打出了无

公害西瓜的独有品牌。

不仅如此,马建祥还带领官村农户

打造出“一品官村”品牌。“通过理念转

化,用好市场规律,从全过程扎实推进

现代农业,才能让农产品从低端销售转

向高附加值运行,从杨凌走向全国。”马

建祥说。

2010年8月,在哈尔滨双城市(现双

城区)水泉乡的调研中,马建祥发现当

地很多西瓜的皮上都有大型不规则的

水浸状斑。通过研究,他确定这些西瓜

染上了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这种病通常

是因制种环节出了问题,对农户伤害极

大。回到学校,马建祥立即着手制定相

关标准,5年后,他主持制定的国家标准

《西瓜种子产地检疫规程》出台,从源头

提升了我国西瓜种子质量。同时,他还

主持制定陕西省标准《塑料大棚西瓜栽

培技术规程》,有效提升了陕西省大棚

西瓜栽培标准化水平。

就这样,马建祥让越来越多的农民

鼓起了腰包。如今已是陕西省西甜瓜

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的马建祥说:

“农民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让我

们更感到身上的责任与压力,只有提供

最好的科技服务,才对得起他们的信

任,对得起科技特派员这个身份。”

(来源:《中国青年报》)

科学家精神 《农村高新科技》

· 37 ·

第40页

李永红:用匠心守护油菜“芯”

一粒种子被种进土里直到收获,背

后是无数农人日日夜夜的付出,其中,

担任植物保护工作的人被称为守护农

作物的“打更人”,日晒风吹、风餐露宿

是他们的工作常态。陕西省杂交油菜

研究中心研究员、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

李永红就是其中一员。

从 1992 年毕业来到陕西省杂交油

菜研究中心工作至今,31 年来,李永红

一直在全国各地的油菜田里和实验室

两头跑,开展油菜植保相关工作,从病

虫害预防、油菜品种抗病性鉴定到化学

杂交育种……他一直默默奉献,用心用

情用力守护着油菜的丰收。

“我学的是植保专业,工作第二年

的时候,遇到了油菜田间最难防控的害

虫油菜茎象甲的大面积危害,由于当时

对该虫的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还

不清楚,错过了最佳防控时期,结果关

中不少油菜田受害严重甚至绝收。”经

历了茎象甲对油菜田的灭顶之灾后,李

永红就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和努

力,在我国油菜植保领域这个基本空白

的领域蹚出一条路来。通过实地监测

和观察,李永红的团队掌握了油菜茎象

甲的发生规律,研制出防控技术,有效

控制了西北地区茎象甲的危害。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食用油料作物,

近年来,陕西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共育出

油菜新品种29个,示范推广20多个,推

广面积达35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35亿

元,一个新的油菜品种能否大范围进行

推广种植,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抗

病性鉴定。李永红从事的工作就是通

过鉴定,让这些新品种安全地从实验室

走向田间地头。

李永红研究方向是油菜抗病与化学

杂交育种技术,在实验室与试验田里,油

菜抗病种质的创制、筛选与鉴定,品种抗

病性评估,成了李永红每天必备的功课。

1996 年,在一次油菜病虫草防控

中,由于喷雾器在使用药剂后的少许残

留,导致油菜产生药害,但在随后采取

补救措施时,意外发现产生药害的油菜

变成了雄性不植株。

兴奋之余,李永红和团队对该药剂

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研发出了新型油

菜化学杂交剂 SX-1,李永红说,它具有

高效、微毒、无残留、低成本便于使用的

优点,是目前较为理想、应用范围与面

积最大的油菜杂交剂。

如今,李永红团队研制出化学杂交

剂“SX-1”及其化学杂交育种与制种技

《农村高新科技》 科学家精神

· 38 ·

第41页

术体系以及对CMS的微粉控制技术等,

解决了杂优利用中的多项技术难题,奠

定了我省在国内外油菜化学杂交育种

的领先地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

园。如今,作为我国油菜植保领域的专

家,李永红非常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

养,“青年人才是我们科研路上的主力

军,希望他们能够在后续研究中做出更

多原创性的成果,勇攀科技高峰,为我

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李

永红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培养青年人才,李永红最大的心得

是言传永远不如身教。“一定要自己坚

持在一线工作,和青年人才一块成长,

教学相长,这样才能让他们尽快掌握科

研的方法。”

5 月 24 日下午,在杨凌旱区农作物

中试(展示)基地,田间的温度已经达到

30多度,今年57岁的李永红带着学生和

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钻进茂密的油菜

田,一株一株对油菜根茎进行观察,统

计和监测油菜黑胫病的发生情况。

“今年,我们跟着李老师一起跑了武

功、太白、汉中、甘肃等地,6月份还计划

去青海,每次李老师都是亲力亲为,带着

我们一起下地观察,像他这个年龄的专

家,还能这么敬业确实很让我钦佩,也很

荣幸能成为他的学生。”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李星昊说。

在同事的眼里,李永红是一个“拼

命三郎”。办公室、实验室在晚上经常

灯火通明,周末加班加点,全年很少休

假也是他的常态。在李永红的办公桌

日历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他忙碌

的科研时光。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助理研

究员唐改娟说:“看见一个将近 60 岁的

导师都这么拼,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怎

能不努力?”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一片片丰收

的油菜田不仅让李永红收获群众的赞

誉,更为他的人生增光添彩,他主持或

参与完成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

关、“十三五”国家和陕西省重点研发计

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多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 1 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及陕西省发明专利

奖一等奖1项;参加编写专著《中国农作

物病虫害》(第三版)和《油菜》两部,发

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参加选育并通

过国家(省)级审定或登记的杂交油菜

品种15个。

近年来,随着杨凌示范区上合农业

基地建设的推进,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

中心充分发挥油菜育种优势,不断加强

“一带一路”国家油菜品种选育,目前,

已经在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进

行试验示范种植。

“下一步,我们团队将针对上合国

家的气候生态环境和主要油菜有害生

物的防控技术开展相关研究,为保障更

多杨凌的油菜新品种,走出国门,走向

世界而努力。”李永红这样谋划着未来。

(来源:农业科技报记者 | 魏争亮 何乐)

科学家精神 《农村高新科技》

· 39 ·

第42页

胡必德:用匠心“登峰”玉米育种新高度

1956年,20岁的胡必德怀着一腔热

血,跨越千里,来到了陕西杨凌求学。

1960年,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分配

到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工作,胡必德立志

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自此开启了

坚守了一生的育种事业。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从湖南腔

调到浓浓陕西口音,他用大半辈子坚守

着育种的初心,一晃 67 年过去了,大西

北成了他真正的家。

日前,记者来到了胡必德研究员的

育种“仓库”,见到了正在忙碌的胡老。

只见胡老熟练地一边整理装袋一

边编号,他告诉记者,袋子上的每一串

数字就像出生证明一样,可以追溯到它

的“亲生父母”。

“育种就跟养孩子一样,甚至比娃

娃都要亲,你要了解它的生长规律、知

道它的个性。”胡老语重心长地说。

“以株型为基础,抗病为中心,高产优

质为目的。搞好三群种质,打倒三把尺

子,坚持两个基本杂交模式。”

这六句话是胡老玉米育种的战

略思想,是具体的育种技术路线,也

是他一生育种实践的精炼总结。

他说:“ 我这一辈子只做了这

一件事,我不敢说我做得有多好,

但起码我问心无愧。”

从 1976 年开始,面对制约玉

米育种的种质资源贫乏、匮乏等现

实问题,胡老在广泛搜集国内玉米资源

的基础上合成了黄硬粒陕综 3 号、长穗

大粒陕综 1 号和短粗多行陕综 2 号等 3

个各具特点的玉米改良群体;80年代又

合成陕综 5 号和陕综 6 号两个群体,并

把这些改良群体完整地保存下来为优

质品种的选育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胡老的育种“仓库”一角,堆放着

近两米高的一摞摞绿色塑料盒,这里就

是他的宝贝——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

不懈努力,创新积累普通玉米、白玉米

以及高蛋白玉米和特种玉米等近万份

各类自交系材料。其中,有的已用于大

面积生产,有的正在进行组合决选。

2016年,退而不休的胡老成立了杨凌

登峰种业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继续自

己的育种事业。陆续育成的高农号、登峰

号系列和雄性不育系杂交种近20个。

最让胡老骄傲的是该公司选育的

新玉米品种“登峰 308”,通过了陕西

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

《农村高新科技》 科学家精神

· 40 ·

第43页

编号为陕审玉 2020067 号。

该品种优势明显,高产稳产、抗病

抗到、适应性广,春播生育期 119 天,株

型紧凑,株高 2.2~2.5 厘米,穗位 98.9 厘

米,果穗筒型,穗长 28~30 厘米,穗行 18

行,行粒数 54 粒,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中间型,百粒重 34.6 克,出籽率 87.8%;

高抗纹枯病、穗腐病、大斑病和南方锈

病,中抗茎腐病、感灰斑病和小斑病等

多种病虫害,适宜在春播区种植的玉米

品种,亩产超过1200斤。

随后,胡老带着记者来到了他的试

验田,指着一行行玉米苗告诉记者:“这

里每一行都是一种材料。”他说,只要有

时间,就会来试验田看看,记录每一个

阶段的各类材料的生长特性。

“我这辈子就想为后来的青年育种

人留下一些好的种质资源,让他们在玉

米育种事业上取得大的成就,为老百姓

的吃饭问题作出一点而贡献。”胡老意

味深长地说。

胡老用一生的育种实践,诠释了

老一辈育种家“初心”。杨凌种业硅

谷的内涵,也因他们的不懈奋斗,不

断丰富。

(来源:农业科技报记者 | 万英俊)

科学家精神 《农村高新科技》

· 41 ·

第44页

柴岩:让中国碗盛满营养与健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

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

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

在杨凌有这样一个人,他说:“我们不仅

要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还要让中国碗

盛满营养与健康。”他就是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小杂粮专家柴岩教授。

在联系约访柴岩教授的电话里,他

告诉记者自己要动身去陕北了,因为最

近到了糜子的播种期,他要去查看指导

今年的播种情况。“逮”住动身陕北的前

半天,记者和柴岩教授约在杨凌老科协

的办公室里聊了起来。

记者了解到,柴岩教授今年已经72

岁了,尽管如此,他全年有超过一半的

时间活跃在田间地头,“下乡”是他生活

中的高频词,虽然是教授,但呆在办公

室的时间却是屈指可数。

从事小杂粮研究、示范与推广50多

年,他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扎根基层,

围绕糜子、荞麦、豆类等小杂粮产业发

展,开展小杂粮研究、推广和开发利用

工作。先后完成陕西省 1900 多份糜

子、荞麦品种资源的整理、鉴定、编目

任务和全国糜子、荞麦品种资源的编

目入库,研究制定了糜子质量标准;育

成并推广了糜子、荞麦等小杂粮品种

20 余个,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小杂

粮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柴岩教授获

得了“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

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

科委扶贫办振华科技扶贫奖、全国农业

技术推广先进个人等多个表彰奖励。

“最初搞小杂粮,就是为了让干旱地

区的百姓们得实惠。像一些旱作农业

区,根本种不了大宗粮食,百姓们日子过

得贫苦,粮食是稀缺物。”柴岩说道。

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让他印

象深刻,1974年毕业后便一直致力于研究

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情况。环境不好,沟

壑纵横,干旱少雨,黄土高原在不适合种

大宗粮食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在这些贫瘠

的土地上种出高产作物?让农民提高收

入?具有独特抗干旱、耐瘠薄能力的小杂

粮进入了柴岩的视线,在灾害频烦、粮食

不充裕的年代,糜子、谷子一类的小杂粮,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救命粮”。

“小杂粮过去一直作为补缺的救灾

作物,普遍种得比较少,产量也不高,收

益也不好,投入人工成本(下转第43页)

《农村高新科技》 科学家精神

· 42 ·

第45页

(上接第42页)又高,所以很多百姓已经

不种了,很多好的资源差点就要丢失

了。”柴岩说。

这些年他带领团队一边研究新品

种,一边在旱作区推广种植,一边接引

进较为成熟的深加工企业进行衍生品

的生产。柴岩说:“既然要做小杂粮的

科研推广,就必须紧盯产业,要让农民

实实在在受益,否则就是空壳”。

在他们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推进杂

粮高效栽培体系建设中,加强品种资源

保护和优良资源筛选,促进政产学研密

切合作,杂粮产业发展得以提升,有机

小杂粮种植基地建起来了,高标准农田

项目加快了推进,深加工企业把产品卖

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带动小杂粮产业

高质量发展,在丰富人们餐桌的同时,

也帮助了旱作农业区百姓们致富增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

高,随着小杂粮被国家确定为特色农业

产业,杂粮从曾经的“糊口粮”变成了健

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柴岩说:“杂

粮食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备天

然、绿色、营养、健康的品类特征,这些

年在各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们吃饱

了,但同时也需要吃得健康营养。”

在谈到未来时,柴岩说:“我最放心

不下的就是黄土地上的农民,他们都是

我的好朋友。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

杂粮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实业家,积

极投身这个事业,提升杂粮产业的科技

创新水平和市场影响力,让我们中国人

不仅吃饱,更要吃好吃出健康。

(来源:《农业科技报》)

张正茂:甘作上合田里的农科使者

6月1日,距离芒种节气还有几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

场,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看着眼前即将收割的小麦,张正茂

教授更牵挂远在六千公里外哈萨克斯

坦的“孩子”——杨凌农科专家培育的

作物良种。

专情,奔赴在跨国种田的挑战下

说起为什么把“孩子”送得那么

远?还得从六年前说起。

2017年春节刚过,张正茂接到学校

的任务: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计划与哈萨克斯坦

两所大学合作,在当地的阿拉木图和阿

斯塔纳合作建设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

学校请他挑起重担。

“学校希望我去,我自然责无旁贷,

但心里也没底儿。国际合作没做过,涉

及方面太多了。”接手任务的张正茂感

科学家精神 《农村高新科技》

· 43 ·

第46页

觉这是一个棘手活儿。

把试验示范基地建到中亚,显然

没那么容易。如何规划、明确责任、

经费支配、协调专家、中亚自然条件

和气候如何……工作千头万绪,一时难

以理清。

杨凌这边的小麦育种试验田和中

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筹备工作交织在一

起,让张正茂甚是焦灼,忍不住在老伴

儿面前发些牢骚。

“看你劳心费神的样子,考虑那么

多干嘛!你就是个农民么,有什么好上

火的?”老伴一句玩笑话让张正茂乐了。

自己不就是个在异国他乡种地的

“农民”么?“既然答应了这事,就得操这

个心。拿出农民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

儿好好干!”

2017年5月,张正茂与韩清芳、黄镇

三位专家先后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国立

农业大学、赛富林农业技术大学,和专

家们一起谋划筹建示范园,做好试验田

规划、施肥、整地等基础工作,征集品

种,办理相关手续,为哈萨克斯坦引进

中国小麦、玉米、油菜、荞麦、绿豆等作

物良种,安排种植引种品比试验。

专注,沉浸在风吹麦浪的时光里

开疆拓土不会一帆风顺。看着中

哈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回来的第一年引

种试验照片,张正茂感到一头雾水:蓝

天白云下,小麦试验田裸露出一块块斑

驳的土地,多个品种只有一尺高,没有

起身拔节,更谈不上孕穗开花结实。瞅

着屏幕上的照片,他很肯定地判断:这

次小麦试验失败了。

“我们准备种子的时候,对哈萨克

斯坦的自然环境条件不是很了解,只考

虑了种子的优良特性,忽略了自然环

境,春天播种的冬小麦种子在当地不能

完成春化过程,肯定不长个子、不抽穗,

一个个弱不禁风。”实地查看后,张正茂

的心情十分沉重。

种子选择不当和播种太晚是人为

错误,与种子优良与否没有关系,只有

重新寻找合适的种子才行。

农时不等人。一回国,张正茂就带

着研究生立即前往青海、新疆等地实地

考察春小麦育种及栽培技术,因为这里

与哈萨克斯坦气候条件有相似的地方。

2018年初,精心准备的80公斤春小

麦品种从陕西杨凌寄往哈萨克斯坦阿

斯塔纳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张正茂

与郭东伟、胡银岗、冯佰利几位专家也

立即启程前往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

为了方便示范园小块试验田的耕作,张

正茂向学校特意申请购置了拖拉机、播

种机、旋耕机、翻转犁等配套设备,运往

哈萨克斯坦。

这次小麦引种品比试验进行得很

顺利。当年 8 月底,金灿灿的麦子在蓝

天下摇曳着身姿,有几个小麦品种表现

突出,穗多、穗大、成穗率高,令人喜出

望外。

“当时,张老师把手机一把塞给我

说:‘快给我和麦子拍张合影!’”同行的

郭东伟副教授回忆。

《农村高新科技》 科学家精神

· 44 ·

第47页

专业,深耕在“穿梭育种”的农田中

在张正茂看来,种子是现代农业的

“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一带

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最重要的方面。

张正茂团队在哈萨克斯坦六年间,

共完成13大类115个优良农作物品种的

品种比较试验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

示范。筛选出的小麦品种比当地主栽

对照品种增产极为显著,其中最高产量

的参试品种比当地对照品种最高增产

达60%以上。

小麦育种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辛

苦活儿,时时考验着人的体力、耐力和

判断力。在中哈两国同时进行小麦引

种、育种试验研究更是难上加难。而品

种选育工作一旦铺开,不是一年半载就

有结果,一个小麦品种从引种到备案登

记至少需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育种时

间就更长了。从接手建设中哈农业科

技示范园到现在,张正茂和他的专家团

队就像“候鸟”一样,往返中哈两国之间

20多次。

从事耕作栽培研究的韩清芳教授

深有同感,“今年 4 月,疫情进入常态化

防控阶段后,张老师因病住院一周多,

眼看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小麦播种

在即,他自己的血糖还没稳定就要求出

院,踏上前往哈国的飞机,着急和赛富

林农业技术大学、北哈州国立农业大学

的专家、农场主对接落实春播试验。”

“中国小麦品种农艺性状较好,在产量

和抗逆性方面有优势,而哈萨克斯坦小

麦品质好,我们根据中哈两国小麦优势

性状互补的原则,配置杂交组合,分别

培育适合中哈两国自然生态条件下高

产优质抗逆的优良品种。”张正茂告诉

记者,他们团队通过优选哈萨克斯坦小

麦品种,与中国高产抗逆优良品种配置

杂交组合,采用水旱交替和在甘肃、宁

夏、新疆等多地多生态区穿梭育种,选

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小麦优良品种。

“我们以这种穿梭育种的方式解决

哈萨克斯坦春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等

抗病问题,把品种的丰产性与优质特性

聚合在新品种上,进一步提高哈萨克斯

坦小麦生产潜力。”张正茂解释道。

专项,领跑在丝路农业的最前沿

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

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

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

兹别克斯坦等五国联合共建8个海外农

业科技示范园,筛选出适合当地生产的

4大类、9个作物品种。其中,2个小麦品

种进入相关国家作物品种区域试验。

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再加上

企业的订单收购,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

全产业链。2017 年,在张正茂的对接

下,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也加入“丝

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哈

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粮油物流加工产业

园区,租赁土地种植农作物,与当地农

场主签定粮油作物生产订单,收购、仓

储、物流和国际贸易一条龙,将哈萨克

斯坦优质面粉和油脂等农产品源源不

科学家精神 《农村高新科技》

· 45 ·

第48页

断运回中国,满足国内市场多样化、高

端化的需求。

一系列举措,让哈萨克斯坦农场主

的种植信心大增,订单农业解决了卖粮

难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

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作物管理

能力。拥有3万公顷土地的北哈萨克斯

坦州农场主卡萨克斯坦表示,去年他的

小麦增产超过 20%,今年他要在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继续春播小

麦优良新品种,在小麦产量和品质上有

新的突破。

“我们去年在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

种下的春小麦种子,有 4 个品种表现突

出,特别是西农 10 号较当地品种增产

28.6%,西农12号增产超过20%。目前,

正在选育的高代小麦新品系具有抗旱、

抗寒、高产等特点,估计很快将在哈萨克

斯坦开展种植试验。”张正茂激动地说。

曾经,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为我国

带来了石榴、葡萄等西域作物;而今,从

农产品贸易到农业国际合作,新品种、

新技术、新模式,源源不断地从新丝绸

之路送往中亚各国。

像张正茂一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还有很多农科专家都成为中国与中亚

五国在农业领域高效合作的“友好使

者”,他们肩负使命,帮助解决制约当地

作物产量、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问题,

把旱区农业致富的金种子和科技的火

种传播到中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2013年,习近平主席着眼人类前途

命运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一

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

力下,“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

2023 年,习近平主席主持首届中

国-中亚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携

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

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续写千年友谊,开辟崭新未来。绵

延 2000 多年的中国-中亚友好交往史

上将谱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今年,张正茂已经62岁了。“母亲经

常问我,‘你准备干到啥时候?’”张正茂

笑笑,“心里总是放不下,只要这身子骨

还行,还能干得动,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来源:农业科技报记者 | 吉燕 唐艳丽)

《农村高新科技》 科学家精神

· 46 ·

第49页

当前我国多地小麦进入收割季,在

越来越多的地方,“三夏”大忙时节却

“只见农机不见人”,从农机装备到智慧

农业平台,如今的粮食生产离不开科技

的力量。从多种农机联合作业到无人

驾驶、北斗卫星导航的大农机,一幅幅

“科技农耕图”在广袤田间铺展开来。

6 月 5 日,正值麦收时节,江苏徐州

单集镇的一块小麦田里只有机器人在

“劳作”:一辆智能测产收获机一边将麦

穗吞进“肚”一边计算麦田产量;另一旁,

麦情巡检机器人来回移动“观察”田块环

境与作物长势,精准记录小麦表型数

据。它们是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

院曹卫星教授团队利用数字麦田技术和

麦情遥感监测技术研发的智慧麦收设

备。据悉,该团队已利用数字麦田技术

为全省25个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

系示范基地建立田间“数字档案”。

“麦情巡检机器人身躯不大,却搭

载了多光谱、深度相机、激光雷达、可见

光等多个传感器,监测半径是 0.6~1.2

米,正好在小麦冠层上画一圈,高效

收集从群体到单个叶片的作物表型

数据。”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

团队副教授张小虎介绍,麦情巡检机

器人能够帮助种植者了解田块的小

麦长势与生产力。

智能测产收获机则能在收割之

时绘制出一幅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

图。团队副教授曹强介绍:“有了这张

图,田间管理者可以高效获取小麦产量

的空间分布情况,如果把这些数据积累

下来,3 年、5 年甚至 10 年,就能根据时

间跨度和气候类型精确预测不同环境、

不同位置田块的产量,为后期的栽培管

理方案提供参考。”

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团队

田永超教授介绍,两个机器人的正常

“劳作”,主要依靠数字麦田技术和麦情

遥感监测技术。“数字麦田的目标是‘一

地一码’,好比给每个田块都建立起精

确的‘数字’档案,扫个码就知道这是谁

的田、有多大面积、什么品种、长势如

何、历史产量如何,以及与这块田相关

的土壤、气候等环境信息。麦情遥感监

测技术主要指利用空、天、地的立体化

监测平台,面向田块、园区、区域等多尺

度,依托监测仪、物联网、无人机、卫星

遥感及应用系统等对小麦长势与生产

力进行精确预测。”

最终,现场经智能测产收获机测得

新方法+新技术 助力“三夏”抢收抢种

智农装备 《农村高新科技》

· 47 ·

第50页

该块麦田亩产482公斤。江苏省农业技

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江苏小麦产业技术

体系首席专家王龙俊表示,这一结果与

专家评估结果相近。

苏垦农科院副院长张正东表示,智

慧麦作技术涵盖小麦生产管理中的信

息实时化采集、管理智能化决策等全流

程,为规模农场应用推广提供可嫁接、

可移植、可推广的模式。

北斗“神器”助力智慧农业科技为

夏收保驾护航

近日,在河南滑县上官镇的麦田

里,多种农机正在联合作业。在收割机

后面紧跟着的是搂草机和秸秆打捆

机。搂草机将散落的秸秆搂成行,打捆

机紧跟着吸附秸秆、收草打捆,运输车

辆将码好的秸秆拉往养殖场、发电厂进

行综合利用。

在安徽天长,当地借助北斗农机作

业监测终端和 5G、物联网等技术,上线

了智慧农业指挥调度平台,能够更高效

地调度各类资源,实现人、机、地有机结

合,做到精细化管理和网格化服务。种

粮农户需要农机作业时,只需要电话反

馈,调度中心就会定位到合适距离的空

闲农机前往作业。

科技助力也让农机装备更新换代。

从湖北到江苏,农机手方红兵驾驶着最新

款的收割机已经持续跨区作业 20 多天

了。他告诉记者,如今虽然在炎炎夏日里

麦收,但舒适度可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

方红兵说:“我们正常收割的时候,

空调一开,凉气对着人吹很凉爽,(因为

不用开窗)还比以前干净一点。”

新收割机不仅驾驶舱环境比以前

好得多,由于配套了北斗系统,收割的

路线以及收割的面积都清晰可见,这也

大大减少了农机手与农户对作业面积

数值产生分歧的情况。

麦田热火朝天的时候,远在千里

之外的收割机后台服务指挥中心也是

一番忙碌景象。那里的工作人员正通

过信息收集和分析,全力做着决策和

保障工作。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部王丽颖介绍:“从当前的平台上

是可以看到,目前平台当中运营的车辆

是19万余辆,当时当刻在线也就是作业

当中的农机数量是42266台。”

随着麦收高峰期到来,越来越多基

于北斗的收割机投入到了“三夏”作业

中。在一台农机抢收作业的同时,太空

中就有十几颗卫星在不间断地提供收

割机作业轨迹、作业状态等数据信息。

按照每一辆收割机的实时定位,夏收期

间,收割机作业较为集中的区域附近都

会配备有一辆配件服务直通车提供保

障工作。直通车里备满了各种收割机

的零部件,每辆直通车还配备 2 辆田间

救援车和 5 名服务人员,24 小时全天候

待命,确保农户顺利完成夏收。

新方法新技术助力 抢收抢种压茬推进

三夏作业一头连着夏粮保收成,另

一头关系着为秋粮播种打基础。在黄

淮海地区,抢收抢种正压茬推进。

为了加快夏种进度,山东省成武县

《农村高新科技》 智农装备 智农装备 《农村高新科技》

· 48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的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