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发布时间:2023-12-28 | 杂志分类:其他
作者: 5759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传统

{{`发布时间:2023-12-28`}} | 云展网企业画册制作 宣传册 其他 传统
茶道所蕴涵的超越、和谐、俭省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和谐”, 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协调发展,即指从那种根深蒂固的动物性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生存观念 , 求得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步调一致,做到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相结合,发展经济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同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相辅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奋、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秉赋,也需平和、寂静、清悠、素俭、精进的阴柔之素质,阴阳共济,刚韧并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养成。酒性为阳,饮酒助豪情,茶性为阴,品茶添清雅。一侠一隐,一个热烈,一个冷静,故茶对人性的完善,有独特价值。 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 [收起]
[展开]
传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C h i n e s e T e a

第6页

中国茶文化— —意义

中国茶CHINESE TEA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ea culture

第8页

中国茶文化——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ea culture

茶艺是饮茶风俗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蕴。

茶从早期的药用到后来的饮用,文人士大夫起了重要的作用 .

随社会文明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而不同,社会愈向前发展,饮茶人的层次

愈高,品味的成分自然就越大。总体上,对茶的旨趣源于饮茶人的心情与茶

性的吻合统一,只有真正的嗜茶者才能获得茶之韵味和乐趣。古人把品茶作

为一种艺术修养,讲求心平气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

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志绝尘境,栖神物外”。

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2

第9页

在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 , 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

越的精神相契合 ; 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 , 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和“厚德载物”同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相辅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奋、粗

犷、豪放的阳刚之秉赋,也需平和、寂静、清悠、素俭、精进的阴柔之素质,

阴阳共济,刚韧并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养成。酒性为阳,饮酒助豪情,茶

性为阴,品茶添清雅。一侠一隐,一个热烈,一个冷静,故茶对人性的完善,

有独特价值。

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

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

3

第10页

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

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

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

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

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

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茶源于中国,中国历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情趣。尽管,在中国历史上,

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虽是“粗

茶淡饭”,但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总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

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

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

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

乃至整个世界。

国茶文化——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ea culture

4

第11页

茶道所蕴涵的超越、和谐、俭省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可持续

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和谐”, 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维持新的平衡,协调发展,即指从那种根深蒂固的动物性的、重占有的、片

面的生存观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

调发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生存观念 , 求得

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步调一致,做到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当代人利

益与后代人利益相结合,发展经济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

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和“厚德载物”同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相辅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奋、粗

犷、豪放的阳刚之秉赋,也需平和、寂静、清悠、素俭、精进的阴柔之素质,

阴阳共济,刚韧并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养成。酒性为阳,饮酒助豪情,茶

性为阴,品茶添清雅。一侠一隐,一个热烈,一个冷静,故茶对人性的完善,

有独特价值。

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

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

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

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

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

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

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

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5

第12页

中国茶— —起源与历史

中国茶CHINESE TEA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Chinese Tea

第14页

从远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集至今日,现代人对茶的需求越来越广泛。饮

茶“以茶敬客”也成为生活中最常见的待客礼仪。古人传说始于黄帝时代,

在《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 72 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就是我

们的炎帝,我们的祖先之一。一日,他尝了一种有剧毒的草,当时他正在烧

水。水还没有烧开就晕倒了,不知道过了多久,神农在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

中醒了。他艰难的饶水喝,却发现沸腾的水已经变成了黄绿色,里面还飘着

几片绿色的叶子,那清香就来自锅中。几个小时之后,他身上的毒居然解了。

细心查找之后发现过得镇上方有一颗植物,研究之后又发现了它更多的作用,

最后将它取名为“茶”。这则关于茶的传说可信度有多大尚不可知,但有一

点是明确的。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药用功能是解毒。”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起源与历史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Chinese Tea

8

第15页

少在当时, 我们祖先已经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了。 药。 《神农百草经》 的成书不会晚于西汉初年, 至 从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 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 先之一。 一日, 他尝了一种有剧毒的草, 幸得茶叶 毒, 得茶而解之, 神农就是我们的炎帝, 我们的祖 在 《神农本草经》 中说,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 古人传说始于黄帝时代

9

第16页

起源与历史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Chinese Tea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公元780年左右,奢靡之风。 以至于到唐朝后期和宋代,茶文化中出现了一股 茶具、 煎茶的追求达到一个极尽高雅、 奢华的地步, 这一时期由于茶人辈出,使饮茶之道对水、茶、 陆羽著成 《茶经》 , 阐述了茶学、 茶艺、 茶道思想。 茶文化的形成期——唐代

10

第17页

此外,宋代的茶饮活动从贡茶开始,又衍生 宋时称为茶肆, 当时临安城的茶饮买卖昼夜不绝。 饮茶文化的融合,开始出现茶馆文化,茶馆在南 宋代是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由于南北

“绣

茶”“斗茶”“分茶

”等娱乐方式。

茶文化的兴盛期——宋代

11

第18页

起源与历史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Chinese Tea炒青、烘青等品类,茶的饮用已改成 明清之际, 茶馆发展极为迅速。 此时茶已出现蒸青、 “摄泡祛”,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紧琐,但茶风趋向纤弱。 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 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茶画卷》《品茶图》等。茶叶种类增多,泡茶的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 如唐伯虎的 《烹 茶文化的持续发展期——元明清

12

第19页

活动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 界的健康饮品之一。各种以茶为主题的文化交流 富,饮用方式越来越多样,茶已经成为风行全世 叶加工成干茶储藏备用。近代随着品种越来越丰 饮用三个阶段。利用方式从直接食用鲜叶到把鲜 茶在中国被人们利用的方式经历了药用、食用和 茶文化的再现辉煌期——当代

13

第27页

中国茶— —种类

中国茶CHINESE TEA

Types of Chinese Tea

第29页

我国的茶叶历史非常悠久,到现在最少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我国也是

属于茶叶大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国茶叶的品种绝对是非常的多。其分类

方式也如下多种多样。

加工工艺分类: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黄茶、黑茶

发酵程度分类:不发酵茶(如绿茶)、轻发酵茶(如黄茶、白茶)、半发酵茶(如

乌龙茶)、全发酵茶(如红茶)、后发酵茶(如普洱茶)

焙火程度来分类:轻火 ( 生茶 ) 、中火 ( 半熟茶 ) 、重火 ( 熟茶 )

萎凋程度不同分类:不萎凋茶、萎凋茶

再加工茶类:花茶 、紧压茶 、萃取茶 、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

以季节分类:春茶、 夏茶、 秋茶、 冬茶

产地分类:浙茶、闽茶、台茶、滇茶、赣茶、徽茶等

质量级别分类: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外形分类:针形茶、曲螺形茶、片形茶、兰花形茶、单芽形茶、直条形茶、

曲条形茶、珠形茶

创制时间:历史名茶、现代名茶

茶——种类

Types of Chinese Tea

23

第30页

红 茶

绿 茶

第31页

白 茶

黄 茶

25

第32页

黑 茶

乌龙茶

11

第33页

花 茶

普 洱

27

第34页

果 茶

萃取茶

第35页

含茶饮料

药用保健茶

29

第36页

30

第37页

中国六大茶系

Types of Chinese Tea

中文名:红茶

英文名:Black tea

茶类:全发酵

特征:因干茶色泽、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以红色为主调而得名

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

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

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 90% 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

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我国红茶中主要有:祁门红茶、政和工夫、闽红工夫、坦洋工夫、滇红工夫、

九曲红梅、宁红工夫、宜红工夫等等,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

茶类。

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制作多了一道发酵工序(发酵程度大于 80%)。

红茶干茶色泽乌黑油润,香气一般较高扬持久,有股甜甜的花果香味,口感

香醇无涩。汤色和叶底都呈红色。

性质温和,因茶碱较少,兴奋神经效能较低。

代表性茶叶:祁门红茶、滇红、宁红

31

第38页

中文名:绿茶

英文名:Green Tea

茶类:未发酵

特征:成品茶的色泽、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均以绿色为主调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

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

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

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 85% 以上,叶绿素保留 50% 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常饮绿茶

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我国绿茶中主要有:西湖龙

井 、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等。

它的工艺特点在于鲜叶采摘后迅速以高温杀灭鲜叶中的酶类物质,抑制茶多酚氧化(不发

酵)。

绿茶有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的“三绿”特点。

绿茶富含叶绿素、维 C,茶性较寒凉,茶碱含量高,较易剌激神经。

代表性茶叶: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

32

第39页

中国六大茶系

Types of Chinese Tea

中文名:黄茶

英文名:Yellow tea

茶类:轻发酵

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

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如沩山毛尖、平

阳黄汤、雅安黄茶等均属黄小茶。三峡库区蓄水以后,秭归山区常年雾气笼罩,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秭归黄茶,也属于黄小茶。

黄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较少见。

黄茶在绿茶基础上加以闷黄工艺,因此形成黄叶黄汤之特点。

滋味甘香醇爽,和绿茶比要更柔和,有回甘生津。

性温和,可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消食化滞。

代表性茶叶: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

33

第40页

中文名:乌龙茶(青茶)

英文名:Oolong tea

茶类:半发酵

乌龙茶,亦称青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

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

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 1725 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我国主要的青茶有: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东方美人、武夷岩茶、罗汉沉香,乌龙红茶、

红乌龙等等。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主要产于中国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乌龙茶属工艺复杂费时,其中做青是重要工序,特殊的香气和绿叶红镶边就是由此形成。

乌龙茶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香气从清新花香到熟果香都有

性温凉,略具叶绿素,维 C、茶碱约有 3%。

代表性茶叶:冻顶乌龙、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

34

第41页

中国六大茶系

Types of Chinese Tea

中文名:黑茶

英文名:Dark tea

茶类:后发酵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

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传统黑茶采用的黑毛

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黑茶属后发酵茶(渥堆发酵

是形成品质之关键),主要产于湖南、云南、四川等地,为方便运输,多数

被压制成紧压茶,如砖茶、沱茶等。

与其他茶类不同的是,黑茶发酵不是利用茶叶本身的酶,而是来自微生物产

生的酶,所以它有助消化和顺肠胃的作用。

黑茶干茶一般色泽乌润,汤色澄黄透亮,香气醇和,滋味醇厚回甘。

性温和,可促进消化与吸收,降三高。

代表性茶叶:湖南安化黑茶、普洱茶、六堡茶

35

第42页

中文名:白茶

英文名:White tea

茶类:轻发酵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

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

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

如银似雪而得名。

白茶属轻度发酵茶,主要产于福建福鼎一带。

白茶的制作工艺最自然,采摘多毫的幼嫩芽叶后,只需自然摊晾和文火烘干,

让茶叶中的茶多酚自然氧化(微发酵)即可。

白茶成茶满披白毫,如银似雪。

其汤色浅,味清鲜爽口。性清凉,有退热降火之功效。

代表性茶叶:白毫银针、白牡丹

36

第43页

中国茶— —茶马古道

中国茶CHINESE TEA

Tea-horse road

第45页

茶马古道

Tea-horse road

茶马古道,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

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

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

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

的交通网络。地跨陕、甘、贵、川、滇、青、藏,外延达南亚、西亚、中亚

和东南亚各国。 茶马古道主要干线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

茶马古道的存在推动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凝聚了各民族的精神,加强

了各民族间的团结。 茶马古道是推动民族和睦、维护边疆安全的团结之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统一的历史见证,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2013 年 3 月 5 日,

茶马古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

第46页

茶马古道概述图

40

第47页

茶马古道

Tea-horse road

在中国各民族生活中,藏族由于“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

非茶不解”,而将茶作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但藏族所居的青

藏高原地区,素不产茶。为了将川滇的茶叶运入藏区,同时将藏区的土特产

输入中国内地,于是,一条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交通线,在藏汉民族商贩、

背侠、驮队、马帮劈荆斩棘下,被开辟出来。由于唐代以来这种贸易关系主

要是以内地之茶与藏区之马进行交换的形式进行,故历史上称之为“茶马互

市”,或“茶马贸易”。伴随这一贸易而开通的商道,因而被称为“茶马古道”。

汉代的茶马古道——“南丝路”的一段。四川古称“天府”,是中国茶

的原产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已将茶作为商品进行贸易。当时,

蜀郡的商人们常以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的牦(旄)牛夷邛、笮等部交换牦牛、

莋马等物。茶作为蜀之特产应也在交换物之中,这一时期进行商贸交换的道

路古称“牦(旄)牛道”,它可算是最早的“茶马古道”。其路线是:由成都、

临邛(邛崃)出发,经雅安、严道(荥经),逾大相岭,经旄牛县(汉源),

过飞越岭、化林坪至沈村(即荐都,为西汉沈黎郡治地),渡大渡河,经磨西,

至木雅草原(今康定县新都桥、塔工一带)的旄牛王部中心。邛崃由于是当

时蜀郡的商贸中心和茶、铜铁器的主要产地,故成为汉代茶马古道的起点。

唐代,伴随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下嫁而兴起的唐蕃政治、经济、文化大

交流,使吐蕃出现“渐慕华风”的社会风气。唐人饮茶之习也被传入吐蕃,

逐渐成为社会风习。

宋代,中央政府正式与藏区建立起了“以茶易马”的互市制度,随着茶

第48页

马贸易的加强茶马古道亦随之有了较大的展拓。这一时期的茶马大道主要为

“青藏道”,即通常所说的“唐蕃古道”。唐蕃古道在前期主要是一条政治

交往之路,后期则成为汉藏贸易进行茶马互市的主要通道。这条道路东起关

中地区,经过青海,从四川西北角的邓玛(原邓柯县),过金沙江,经昌都

地区、那曲地区至拉萨(逻些)。这一时期虽在四川的黎(汉源)、雅(雅安)

亦设立茶马互市口岸,专门供应康区茶叶。但由于当时所易之马主要产自青

海一带,故大量的川茶是从川西的邛崃、名山、雅安和乐山等地经成都、灌

县(都江堰)、松州(松潘),过甘南,输入青海东南部,然后分运至西藏、

青海各地。

元代,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为发展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交通,元政府

在藏区大兴驿站,于朵甘思境内建立 19 处驿站,从而使四川西部与西藏间

的茶马大道大大延伸。

明代,政府特别重视茶在安定藏区、促进国家统一中的作用,制定了关

于藏区用茶的生产销售、贩运、税收、价格,质量、监察的一系列法规和制

度,抑制茶商投机倒把。开辟了自碉门(天全)经昂州(岩州,今泸定岚安

镇)逾大渡河至长河西(康定)的“碉门路”茶道,并于岩州(岚安)设卫,

驻军以保护茶道畅通。明成化六年(1476 年),规定乌思藏、朵甘思各部朝

贡必须从“四川路”来京,于是,四川不仅是边茶的主要生产地,而且成为

了“茶马互市”的最主要贸易区。明代川藏茶道分为“南路”(黎碉道)和“西

路”(松茂道)两条。“南路”茶道中,由邛崃、雅州至打箭炉段又分为两路:

42

第49页

一路由雅安经荥经,逾大相岭至黎州,经泸定沈村、磨西,越雅加埂至打箭

炉,因其是自秦汉以来就已存在的大道,故名为“大路”,另一条是自雅安

经天全两河口,溯昂州河,越马鞍山(二郎山),经岩州,过大渡河,至烹坝,

到打箭炉,因系山间小道,故又称为“小路”。自打箭炉至西藏的茶道路线

是:打箭炉北行,经道孚、章古(炉霍)、甘孜,由中扎科、浪多、柯洛洞、

林葱(原邓柯县)至卡松渡过金沙江,经纳夺、江达至昌都。然后经类乌齐、

三十九族地区(丁青、巴青、索县等地),至拉萨;“西路”茶道:由灌县

沿岷江上行,过茂县、松潘、若尔盖经甘南至河州、岷州,转输入青海。

清代,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四川与西藏关系的密切,进一步

推动了川藏“茶马贸易”。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在打箭炉(康定)

设立茶关。之后,又于大渡河上建泸定桥,开辟直达打箭炉的“瓦斯沟路”。

原由碉门(天全)经两河口、昂州河、岚安、烹坝、打箭炉的茶道,改为天

全—两路口—门坎山—马鞍山—泸定桥—打箭炉—线。岚安口岸由此衰败,

打箭炉成为川茶输藏的集散地和川藏大道的交通枢纽。清代打箭炉至昌都的

南、北两条茶马大道是南路大道:由打箭炉经里塘、巴塘、江卡(芒康)、

察雅至昌都。由于这条路主要供驻藏官兵和输藏粮饷来往使用,故习惯上称

之为“川藏官道”;北路大道:由打箭炉经道孚、甘孜、德格、江达至昌都。

此道原为明代川藏茶马古道的大道,是运茶驮队主要行经的道路,故习惯上

被称为川藏商道”。两道汇合于昌都后,由昌都起又分为“草地路”和“硕

达洛松大道”两路,至拉萨汇合。

茶马古道

Tea-horse road

43

第50页

于小东《茶马古道》

4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专业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