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研》2022年第1期丨主题:虚拟教研室

发布时间:2022-4-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高校教研》2022年第1期丨主题:虚拟教研室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编者按目录创刊词.............................................................................................................................................................................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16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深化虚拟教研室试点工作..................................... [收起]
[展开]
《高校教研》2022年第1期丨主题:虚拟教研室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杭州简学科技有限公司,由浙江大学校友投资设立,是一家专注于高等在线教育服务与新人才培养的智慧赋能型教育科技企业。
文本内容
第1页

主题:虚拟教研室

浙江大学 陆国栋

高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层教学组织

中北大学 薛英娟

“云端”虚拟教研室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设

清华大学 于歆杰

虚拟教研室试点来了,协作共享跨越时空山海

本期推荐

2022年3月

第一期 总12期 1

第2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 编者按

目录

创刊词.............................................................................................................................................................................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16

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深化虚拟教研室试点工作............................................................................................1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专题报告摘要...............................................................................................................22

各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通知..............................................................................24

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名单统计.............................................................................................................. 34

全国各省级虚拟教研室立项名单汇总表.................................................................................................................. 43

浙江大学丨高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层教学组织..................................................................................44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丨多校联合的虚拟教研平台建设..............................................................................................57

郑州大学丨固本强基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6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丨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61

湖南城市学院丨大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 62

清华大学丨虚拟教研室试点来了,协作共享跨越时空山海..................................................................................76

南开大学丨跨专业、跨地域教师的“思想碰撞”场..............................................................................................81

上海交通大学丨全国生物医学科学专业虚拟教研室.............................................................................................. 84

西安科技大学丨高新数智财会虚拟教研室来了...................................................................................................... 86

中北大学丨“云端”虚拟教研室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设.......................................................................................... 88

安徽理工大学丨长三角区域安全工程专业教研室.................................................................................................. 91

湖南农业大学丨“思政+三农+艺术”虚拟教研室上线.......................................................................................... 92

东华理工大学丨“中国文化教学与实践”虚拟教研室.......................................................................................... 93

◎ 政策前沿

◎ 立项名单

◎ 专家观点

◎ 博采众长(高校案例汇集)

第3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1

>>>编者按

创刊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教育事业经重建和逐渐发展,走过了“大众化”,迈向普及化,新时代下,信息化给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

战,师生的“教”“学”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如何应对这种新的变化需要教育研究走在前面,开创引领高质量教研,

助推高质量教学,《高校教研》应运而生。

何其有幸,应势而生,忠实记录,以奋进之笔书写“教育答卷”,2022 年 3 月专版正式创刊!

本刊旨在分享高等教育一线资讯,汇集教学教研相关案例;我们将用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梳理解读

高等教育相关板块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博采众长,分享各高校各领域专家的相关观点,提供更广阔的

视野和最前沿的高教资讯。创刊首期,《高校教研》推出主题:“虚拟教研室”专版。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是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的重中之重,也是 2022 年高等教育司教

育要点之一: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推出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深化

虚拟教研室试点工作,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

虚拟教研室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组建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是探索和布局“智能+教育”的新范式和新 体

系,是未来大学教研工作的新形态。

“专家观点”栏目,汇集了浙江大学陆国栋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王君/董明利/娄小平教授、南京

大学桑新民教授以及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相关负责人,关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标准、建设、建设机制和实

施策略等概念分享。

“博采众长”栏目介绍了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六所大学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案例,供读

者品鉴。

协同共享,跨越山海,虚拟教研室凝聚集体智慧,2022 年首批 439 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已公布,此外,

浙江、江苏、天津、河南、四川、重庆、云南等省级(直辖市/自治区)虚拟教研室立项名单也已经陆续公

示。本期,围绕虚拟教研室“如何建、建什么、怎么建”等相关话题,我们将发挥教育研究院资源优势,分

享汇集更多优质内容,以飨读者。

2022 年3 月

第4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沿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2

>>>政策前沿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摘要】2021年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 的

通知发布,在指标体系中,关于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评价指标中明

确提到,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第一类审核评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审核重点

1.党的领导

1.1 党的全面领

导和社会主义办

学方向

1.1.1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情况

1.1.2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

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情况

2.质量保障能

2.1 质保理念

2.1.1 质量保障理念及其先进性

2.1.2 质量保障理念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与运行以及质量文化形

成中的作用

2.2 质量标准

2.2.1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符合国家、社会及学生等利益相

关者诉求的一流质量标准建设情况

2.2.2 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落实情况

2.3 质保机制

2.3.1 质量监控部门及其职责,质量监控队伍的数量、结构和人员素

质情况

2.3.2 自我评价机制、评价结果反馈机制、质量改进机制的

建立与运行情况

2.4 质量文化

2.4.1 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

2.4.2 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

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情况

2.5 质保效果

2.5.1 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2.5.2 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2.5.3 师资和条件的保障度

2.5.4 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

2.5.5 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3.教育教学水

3.1 思政教育

3.1.1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

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

3.1.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情况, 按要求

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情况

【必选】思政课专任教师与折合在校生比例≥1:350

第5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3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审核重点

【必选】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20 元

【必选】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与全 校师生人数

比例≥1:100

【必选】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40 元

3.1.3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举措与实施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

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

3.1.4 学校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

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

3.2 本科地位

3.2.1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情况;党委重

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一流本科教育的举措与实施成效

3.2.2 学校在教师引进、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制度设计中突出本科

教育的具体举措与实施成效

3.3 教师队伍

3.3.1 落实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第一标准的情况,落实师德考核贯穿

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的情况

3.3.2 教师教学能力满足一流人才培养需求情况,引导高水平教师投入

教育教学、推动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上好课的政策、举措与实施成 效

【必选】生师比(要求见备注 3)

【必选】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必选】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必选】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

3.3.3 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 训

教材,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3.3.4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3.4 学生发展与

支持

3.4.1 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以及“强基计划” 的招生

培养举措与实施成效

3.4.2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系统化的学生发展和学业指

导体系,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 职

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

【必选】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1:200

【必选】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

1:4000 且至少 2 名

【必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 业生比例≥

1:500

【必选】学生毕业必须修满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 学分

【必选】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 总数≥32 学

第6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4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审核重点

【必选】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人文社科 类专业≥15%,

理工农医类专业≥25%)

【必选】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 作为基础的

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必选】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可选】本科生在国内外文艺、体育、艺术等大赛中的获 奖数

3.4.3 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十个典型案例及培养经验

3.5 卓越教学

3.5.1 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新工科、新农科、新

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 等

举措及实施成效,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 举措

及实施

成效

3.5.2 推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 推进信

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提高课程高阶性

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举措与实施成效

【必选】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

【可选】开出任选课和课程总数比例

【可选】小班授课比例

【可选】入选来华留学品牌课程数

3.5.3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相关工作机构、工作制

度健全,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明确有效; 对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

面问题的处理情况

【必选】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与学校应使用马工 程重点教材

课程数量的比例

【可选】近五年公开出版的教材数

3.5.4 资源建设,特别是优质的学科资源、科研资源转化应用于本科教育

教学的情况

【必选】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 元(备注 4)

【必选】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 款(205 类

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教学日常运行

支出统计要求见备注 4)

【必选】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要求见备注

5)

【必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要求见备注 6)

【可选】国家级教学育人基地(平台、中心)数

3.5.5 推动招生与培养联动改革的举措及成效

3.5.6 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具体举措与成效

【可选】专任教师中具有一年以上国(境)外经历的教师 比例

【可选】在学期间赴国(境)外高校访学的学生数占在校 生数的比例

【可选】国(境)外高校本科生来校访学学生数

第7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5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审核重点

3.6 就业与创新

创业教育

3.6.1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

及成效

【可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

【可选】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 例

【可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

3.6.2 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情况

【可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 文数及以第

一作者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3.6.3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举措及成效

教育教学综

合改革

学校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协同性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 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备注:

1.审核重点中定量指标的具体要求可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其中,【必选】是指该定量 指标学校必须选择;

【可选】是指该定量指标学校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高等教育 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教

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数据中自主选择,进行等量或超量替换。

2.表中定量指标计算原则上参照《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 年版)》(教发〔2020〕6 号)。

3.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总数(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 号文件),综合、师范、民族院校,

工科、农、林院校和语文、财经、政法院校≤18:1;医学院校≤16:1;体育、艺术院校≤11:1。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硕士研究生在校生数*1.5+博士研究生在校生数*2+普通本专科留学

生在校生数+硕士留学生在校生数*1.5+博士留学生在校生数*2+普通预科生注册生数+成人业余本专科在

校生数*0.3+成人函授本专科在校生数*0.1+网络本专科在校生*0.1+本校中职在校生数+其他(占用教学

资源的学历教育学生数,例如成人脱产本专科在校生数)。

专任教师总数=本校专任教师数+本学年聘请校外教师数*0.5+临床教师数*0.5;其中: 本校专任教师须

承担教学任务且人事关系在本校(原则上须连续 6 个月缴纳人员养老险等社保或人员档案在本校);校

外教师须承担本校教学任务、有聘用合同和劳务费发放记录,聘请校外教师折算数(本学年聘请校外教

师数*0.5)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临床教师须承担教学任务且人事关系在本校或直属附属医

院。

4.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折合在校生数。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指学校开展普通本

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 类)(不含教学专项

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

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

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 业务

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

5.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 号文件):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

占比例≥10%。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 1 亿元的高校,当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 1000 万元,该

项指标即为合格。

6.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普通高校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值/折合在校生数(参照教育部教发

〔2004〕2 号文件),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工科、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5000 元/生,体育、艺术

院校≥4000 元/生,语文、财经、政法院校≥3000 元/生。

第8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6

二、第二类审核评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审核重点

1.办学方

向与本科

地位

1.1 党的领导

1.1.1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

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情况

1.1.2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情况

1.2 思政教育

1.2.1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

1.2.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情况,按要求开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情况

【必选】思政课专任教师与折合在校生比例≥1:350

【必选】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与全校师 生人数比例≥

1:100

【必选】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20 元

【必选】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40 元

1.2.3 “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

选树情况

1.2.4 学校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

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

1.3 本科地位

1.3.1 “以本为本”落实情况,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的本

科教育良好氛围形成情况

1.3.2 “四个回归”的实现情况,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

育人、学校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 面的举措与成效

1.3.3 教学经费、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

的机制建设情况

【必选】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 元(备注 5)

【必选】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

(205 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 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13%(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统计要求见备注 5)

【必选】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要求见备注 6)

【必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要求见备注 7)

1.3.4 学校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本科教育

教学工作在学校年度考核中的比重情况

2. 培养过

2.1 培养方案

2.1.1 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现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

2.1.2 培养方案符合国家专业类标准、体现产出导向理念情况

【必选】学生毕业必须修满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 学分

【必选】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

≥32 学时

B 2.1.3

B1 培养方案强化理论基础、突出科教融合、注重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情况

第9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7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审核重点

B2 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验实训内容的基础性和

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情况

2.2 专业建设

B 2.2.1

B1 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

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必选】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近三年新增专业数

【可选】近三年停招专业数

B2 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

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必选】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近三年新增专业数

【可选】近三年停招专业数

B 2.2.2

B1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

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

情况

B2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

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情况

2.2.3 学校通过主辅修、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培养等举措促进复合型

人才培养情况

2.3 实践教学

2.3.1 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情况

【必选】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人文社科类专 业≥15%,理

工农医类专业≥25%)

【必选】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

验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工程实践基地、

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数

B 2.3.2

B1 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科研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数

B2 学校与企业、行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数

B 2.3.3

B1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教师专业实践、科研课题情况

及完成质量

【必选】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

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B2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需要、实行校

企“双导师”制情况及完成质量

【必选】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

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2.4 课堂教学

2.4.1 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开展以学生学

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

第10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8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审核重点

2.4.2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

设情况

2.4.3 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情况,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

程序选用教材情况;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 情况;对教材选用工作出

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

【必选】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与学校应使用马工程重 点教材课程数量

的比例

【可选】近五年公开出版的教材数

K 2.5 卓越

培养

K 2.5.1

K1 科教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

【可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生数

K2 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

【可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

K 2.5.2 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比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情况

【必选】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的课程数

K 2.5.3 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围绕“培育高水平

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

K 2.5.4 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K 2.5.5 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K 2.5.6 优秀教材建设举措及成效

2.6 创新创业教

2.6.1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2.6.2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

与成效

2.6.3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必选】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

【必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

【可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3. 教学资

源与利用

X3.1 设 施

条件

X3.1.1 教学经费、图书资料、校园网等满足教学要求情况

X3.1.2 校舍、运动场所、体育设施、艺术场馆、实验室、实习基地及

其设施条件满足教学要求情况及利用率

3.2 资源建设

B 3.2.1

B1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及其共享情况

B2 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及共

享情况

B 3.2.2

B1 面向国家、行业领域需求的高水平教材建设举措

与成效

B2 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教材

建设情况

K 3.2.3

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 验室等教学

设施和条件建设及使用效果

K 3.2.4

K1 学科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

第11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9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审核重点

K2 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

4. 教师队

4.1 师德师风

4.1.1 保障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

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 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师德

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

方面的情况

4.1.2 教师在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

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方面的情况

4.2 教学能力

B 4.2.1

B1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能力

B2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

4.2.2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

4.3 教学投入

4.3.1 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

情况及实施效果

【必选】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必选】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

4.3.2 教师特别是教授和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

情况及成效

【必选】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

4.4 教师发展

4.4.1 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

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 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 加强思

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举

措与成效

4.4.2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举

措与成效

【必选】设有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本校教师的比例

B 4.4.3

B1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

用能力的政策措施

B2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

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的政策措施

B 4.4.4

B1 教师队伍分类管理与建设情况

B2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情

【可选】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

K 4.4.5 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

情况

5. 学生发

5.1 理想信念

5.1.1 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

5.1.2 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情况

5.2 学业成绩及 B 5.2.1 B1 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面和创新能力

第12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10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审核重点

综合素质 【可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

的论文数和本科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B2 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

实际问题能力

【可选】在学期间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数占在 校

生数的比例

【可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

刊发表的论文数和本科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5.2.2 开展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

【必选】体质测试达标率

5.2.3 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

育人效果

【可选】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

学生总数的比例

K 5.3 国际

视野

K 5.3.1 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与本科教育相关

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展情况

K 5.3.2 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内化、培育和输出

共享情况

K 5.3.3 学生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

合作研究等情况

【可选】在学期间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的学生数占

在校生数的比例

5.4 支持服务

5.4.1 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情况

5.4.2 学校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工作(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学业导 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

配备及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建设 情况

【必选】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1:200

【必选】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1:4000 且至少 2

【必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 比

例≥1:500

5.4.3 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辅修专业制度、

双学士学位制度建设情况

K 5.4.4 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

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

6. 质量保

6.1 质量管理

6.1.1 学校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6.1.2 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

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的情 况

6.2 质量改进

6.2.1 学校内部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及接受外部评估(含院校评估、

专业认证等)情况

第13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11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审核重点

6.2.2 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与改进效果

6.3 质量文化

6.3.1 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

6.3.2 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及年度质量报告

7. 教学成

7.1 达成度

7.1.1 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7.1.2 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情况及跟踪评价结果

7.2 适应度

7.2.1 学校本科生源状况

B 7.2.2

B1 毕业生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情况、就业质

量和职业发展情况

【可选】升学率(含国内与国外)

【可选】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

B2 毕业生面向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情况、就

业质量及职业发展情况

【可选】升学率(含国内与国外)

【可选】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

7.3 保障度

7.3.1 教学经费以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艺术场馆等资

源条件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必选】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必选】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7.3.2 教师的数量、结构、教学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

学投入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情况

【必选】生师比(要求见备注 8)

【必选】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50%

7.4 有效度

7.4.1 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有序运行情况

7.4.2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持续提升情况

7.4.3 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十个典型案例及培养经验

7.5 满意度

7.5.1 学生(毕业生与在校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7.5.2 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7.5.3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备注:

1.第二类审核评估分为三种,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且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2.二级指标和审核重点包括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

——“统一必选项”无特殊标识,所有高校必须选择;

——“类型必选项”标识“B”,选择第一种的高校须统一选择“B1”,选择第二种的 高校须统

一选择“B2”;选择第三种的高校原则上选择“B2”;

——“特色可选项”标识“K”,高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自主选择,其中: 第一种

与“K1”选项对应,第二种与“K2”选项对应;第三种原则上与“K2”选项对应;

——“首评限选项”标识“X”,选择第三种的高校必须选择,其他高校不用选择。

第14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12

3.审核重点中定量指标的具体要求可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其中,【必选】是指该定量指标学校必

须选择;【可选】是指该定量指标学校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至少 8 项。

4.表中定量指标计算原则上参照《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 年版)》(教发〔2020〕

6 号)。

5.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折合在校生数。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指学校开

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 类)

(不含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

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

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

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

6.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 号文件):年新增教学科研仪

器设备所占比例≥10%。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 1 亿元的高校,当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 1000

万元,该项指标即为合格。

7.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普通高校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值/折合在校生数(参照教育部教发

〔2004〕2 号文件),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工科、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5000 元/生,体育、

艺术院校≥4000 元/生,语文、财经、政法院校≥3000 元/生。

8.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总数(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 号文件),综合、师范、民族

院校,工科、农、林院校和语文、财经、政法院校≤18:1;医学院校≤16:1;体育、艺术院校≤11:1。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硕士研究生在校生数*1.5+博士研究生在校生数*2+普通本 专

科留学生在校生数+硕士留学生在校生数*1.5+博士留学生在校生数*2+普通预科生注册生数+成人 业余

本专科在校生数*0.3+成人函授本专科在校生数*0.1+网络本专科在校生*0.1+本校中职在校生数

+其他(占用教学资源的学历教育学生数,例如成人脱产本专科在校生数)。

专任教师总数=本校专任教师数+本学年聘请校外教师数*0.5+临床教师数*0.5;其中: 本校专任

教师须承担教学任务且人事关系在本校(原则上须连续 6 个月缴纳人员养老险等社保或人员档案在

本校);校外教师须承担本校教学任务、有聘用合同和劳务费发放记录,聘请校外教师折算数(本学

年聘请校外教师数*0.5)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临床教师须承担教学任务且人事关系在本 校

或直属附属医院。

第15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1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

通知

教高司函〔2021〕10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

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2018—2022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

支撑。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

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

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等文件精神,探索推进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经研究,我司决定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建设一

批类型多样、动态开放的虚拟教研室,建强基层教学组织,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 为高等教

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试点建设目标

首批拟推荐 400 个左右虚拟教研室进行试点建设,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

设路径、运行模式等。

通过 3—5 年的努力,建成全国高等教育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建设一批理念先进、覆盖全面、功能完备

的虚拟教研室,锻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

量文化,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三、试点建设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虚拟教研室,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

动,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重点增强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为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筑牢基础。

(二)坚持协作共享。加强跨专业、跨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推动高校协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

优秀教学案例库、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等,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第16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14

(三)坚持分类探索。鼓励有关教指委、高校以课程(群)教学、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改革等为主题

开展多元探索,构建多层级、多学科领域、多类型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

四、试点建设任务

(一)创新教研形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

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活力, 厚

植教师教学成长沃土。

(二)加强教学研究。依托虚拟教研室,推动教师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

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提升教学研究的意识,凝练和推广研究成果。

(三)共建优质资源。虚拟教研室成员在充分研究交流的基础上,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 知

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实训项目、数据集等教学资源,形成优

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四)开展教师培训。组织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

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发展。

五、试点推荐要求

(一)建设类型

1.在建设范围方面,虚拟教研室分为校内、区域性、全国性教研室。鼓励试点建设全国性、区域性虚

拟教研室。

2.在建设内容方面,虚拟教研室分为课程(群)教学类、专业建设类、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教研室等 类

型。

(二)推荐主体及名额

1.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每所高校可推荐 1-2 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每个省份可推荐 1-3 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3.2018—2022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每个教指委可推荐 1-2 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三)试点建设条件

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应具备如下条件:

1.教研室负责人应由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一流课程负责人等高水平教师担任。

2.教研室成员不少于 10 人,具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和实践团队。全国性虚拟教研室必须有中

西部高校教师参与。

3.教研室所依托专业或课程已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或“一流课程”。

4.虚拟教研室已有实体教研室建设基础。

第17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15

5.学校能够为虚拟教研室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在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等方面明确激

励机制。

(四)试点推荐材料报送方式

请各推荐单位登录“高等学校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网址:http://vtrs.hep.com.cn),根据操作手

册,线上填报推荐材料,无需提交纸质版材料。

材料报送时间:2021 年8 月23 日8:00—9 月 24 日24:00。

六、后续工作安排

(一)试点建设。在有关单位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设资质、建设类型、覆盖面等情况,研

究确定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并推动建设。

(二)推广使用。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各学科领域推广使用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

构建全国虚拟教研室体系。

(三)选树典型。遴选一批示范性虚拟教研室,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七、联系方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单蕾、郝杰,010-66096949、010-66097419。

高等学校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覃洁琼,010-5858135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1 年7 月12 日

第18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1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

通知

教高厅函〔2022〕2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

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2018—2022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有关部署,加快虚拟教研 室建设,经各地各高校和教育部高等学校

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专家综合评议,我部按相关工作程序确定了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现予以

公布(名单见附件),并将试点建设事项通知 如下。

一、建设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探索建设新型基层教

学组织,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提升教育教学

能力,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任务

请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认真落实相关文件要求,以课程(群) 教学、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改革等为主

题开展多元探索,重点推进以下建设任务。

创新教研形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

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

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师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

方面的研究探索,提升教学研究的意识,凝练和推广研究成果。

第19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17

共建优质资源。虚拟教研室成员在充分研究交流的基础上, 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

图谱、教学视频、电子 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实训项目、数据集等资 源,形成优质共

享的教学资源库。

开展教师培训。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

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发展。

三、质量监测

请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加强管理和质量监测,完善持续改进机制。

做好安全防控工作。请各教研室所在高校和教研室负责人切实担负起管理职责,在虚拟教研室运行过

程中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和信息安全防控工作。

建立进展报告制度。建立虚拟教研室建设进展年度报告制度, 请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根据要求报送建

设进展、建设成效等信息, 根据质量监测信息推动持续改进。

构建交流共享机制。我部将委托虚拟教研室建设专家组组织相关线上、线下活动,促进经验交流互鉴

和资源共建共享。

四、建设平台与技术支持

请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通过“虚拟教研室平台”(含 PC 端、移动端)开展建设。可通过高等学校虚拟教

研室信息平台(网址: http://vtrs.hep.com.cn/)下载相关软件,查看开通建设虚拟教研室的操作指南和技

术支持方案。

附件: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注:下转第47页,查看名单)

教育部办公厅

2022 年 2 月 15 日

第20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18

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

--推进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

2022-02-08来源:教育部

21.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

法,发布首批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及管理办法,试点建设一批学科交叉中心。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

育人质量工程,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加

强和改进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

业紧缺人才。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推动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

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推进国

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高端医疗装备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中心,推进虚拟教研室试点

建设,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

研制《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加快紧缺领域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规范高等学校在

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西三角”,实

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精准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深入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发挥四

方联动机制作用,纵深推进部省合建工作。加强部部共建合作,启动省部共建 2.0。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

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办好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

旅”活动,办好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好第十

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召开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三十一次全体会议。组建第八届全国高等

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指导各地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统筹开展高校设置工作与独立学院

转设。合理确定高校办学规模和结构,加强高校异地办学等机构规范管理。

第21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1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2 年工作要点

--推出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

2022-02-23 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2 年工作要点:教育部高教司印发的 2022 年工作要点指出:推出虚拟教研室信

息平台,深化虚拟教研室试点工作。

第22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20

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虚拟教研室的方式,提高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素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

2021-12-27 来源:封面新闻

【摘要】“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虚拟教研室的方式,系统性的、专业化的培训 10000 名西部优秀教师,

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素养,来带动西部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吴岩说。

2021 年 12 月 27 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情况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

实践活动成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会上介绍,加大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中东部地区招生名额的

投放,新增研究生招生计划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成效显著的高校和学科专业倾斜。

吴岩表示,要主动布局重大的平台和资源,在西北、西南、中部这三个区域,分别布局建设高等教育

创新的综合平台,依托各地一批高水平大学。建立一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教

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乡村振兴研究院等一批重点机构。

他介绍,大力推进中西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我们要探索“互联网+教 育”

的高等教育新形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非常重要,要创建国际化的示范学院、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更多地与西亚、东亚这些国家进行国际合作。

“精准实施对口支援,要建立东中西部高校全国性支援合作对接平台,特别要支持中央高校‘订单式’ 培

养西部发展的急需人才。”吴岩表示,要加强与中西部高校省份开展共建地方高校的工作,整体上是加大政策支

持力度,促使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开展线上教育方面,吴岩指出,目前要成立慕课建设工作组,持续把好课送到西部去,成立实验教

学工作组,要从原先的课堂教学,更多拓展到实验教学方面。要成立图书文献保障工作组,除了课程以外, 还要

保障图书情报资源。通过这样的拓围,会把图书文献资料、虚拟仿真资源、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等等

第23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21

都引入到西部高校。

他还表示,鼓励东部的好老师团队跟西部的老师团队共同打造和培育建设 1000 门符合西部高等教育发

展、人才培养规格特点的一流课程,提升西部高校教师的课程建设水平。

“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虚拟教研室的方式,系统性的、专业化的培训 10000 名西部优秀教师,

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素养,来带动西部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吴岩说。

第24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2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专题报告

2019-2022 来源:教育部

从2019年-202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多次在公开专题报告中提到关于基层教学组织、虚拟教研

室建设相关内容:

2022 年 2 月 25 日,全国高教处长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顶天立地 久久为功——深化新

教改 打造新形态 提高新质量》专题报告中提到,2022 年深化新教改,打造新形态,提供新质量,高等教育

发展要从谋篇布局转到全面落实,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开展虚拟教研室推广工作。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专题报告2022.2.25·重庆

第25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2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专题报告2019.1.24·郑州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专题报告2021.4.1·陕西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专题报告2021.5.24·北京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专题报告2022.1.13·重庆

第26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24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的通知

浙教高教〔2019〕91 号

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及《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

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

〔2019〕6 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浙教高教〔2018〕101 号),牢

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

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立德树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课堂教学创新等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

用,现就加强普通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基本 单

位,在落实教育教学任务、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联系

教师与学生、学科与专业、专业与课程以及落实教学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基本教学组织,其建设和管理

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旨在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变

化,贯彻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要求,强化教学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组织形式,明确职

能定位,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激发组织活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形成结构

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切实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推动高水平本科教育建

设和一流人才培养。

二、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式。高校要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有利于教

学活动组织与管理的原则,按专业、课程或课程模块等设立基层教学组织,创新组织形式,加强与学科、

科研等基层组织的有效衔接与融合。鼓励跨学科、跨院系交叉设立。鼓励组建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

同育人中心,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三、明确基层教学组织职责。学校要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职责,落实其在教学组织、专业建设、

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教学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任务。

第27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25

1.组织教学活动。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组织落实教学任务,严格学业管理,严格课堂

纪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加强对各教学环节(如备课、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考试考查、毕业设

计或论文)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建立和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

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

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严格命题、监考、阅卷、成绩统计等环节的管理,建立健全试卷和毕业设计(论

文)抽检制度。

2.推进专业建设。加强学科发展前沿和产业人才需求跟踪与研究,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及要求,鼓励和引

导教师积极参与一流专业建设,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优化整合教学资源,促进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协助

做好与本专业相关的质量评估工作。

3.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组织制定并规范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加强一

流课程建设,每一个专业都要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课程。严格落实新开课准入制度,严把新教师开课关。 组织

教师集体精心备课、磨课。落实课程动态调整制度,及时将最新的学科前沿、产业发展、科研成果融入课

堂教学。落实“互联网+教学”行动计划,着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组织编写(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严格教材选用或编写,组织教师编写高质量讲义或教案。负责推进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4.强化实践教学。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规范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严格落实实践教学学分要求,科

学安排实习内容,加强高水平实践平台建设。加强课程实验、阶段实习、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环节的指

导。推进实习实践信息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毕业实习过程监管,选好配强实习指导教师,合理确定指导教

师与实习学生的比例,明确教师实习指导的职责要求,完善实习考核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

大学生开展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

人机制。

5.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

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加强教学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 组织相

互听课、教学观摩、说课和教学竞赛,开展同行评议。每一个基层教学组织每学期开展以教学为主题的专题

教研活动应不少于 4 次,要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定期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情,调研教学质量

并及时反馈。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及时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

第28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26

6.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潜心育人。落实和督促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加强

教学梯队建设,严格落实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建立健全对青

年教师实施传、帮、带教学指导的制度。有计划安排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培训。

四、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管理。高校要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和任

务、运作流程、负责人条件、权限和待遇等事项。鼓励选聘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教学管理经验丰富,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管理、教研活动、听课评议、

教学督导等管理制度。明确二级学院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的责任,加强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教学发展中

心等组织的协同联动,提高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

五、加强基层教学组织保障。学校要高度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保

障教研活动用房及相关办公设施,为基层教学组织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与环境。院系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的主体,要赋予其在团队组建、经费使用、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强日常规范管理,促进基层教学

组织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联系基层教学组织的制度,推动所有从事本科教学工作

的任课教师(含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师资)均参加所在院(系)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动,完善基层

教学组织长效运行机制。

六、完善基层教学组织考核激励。高校要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作为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和评估的重要

观测点,纳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作为院系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院系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监督考核,

建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对考核优秀的基层教学组织,学校要给予相应奖励,并在经费投入、教改立项、 教学

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支持。省教育厅将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作为本科高校校(院)长本科教育述职的重要

内容,并视建设情况适时认定一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各高校要积极探索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

验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一流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各高校要结合实

际制订本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浙江省教育厅

2019 年12 月26 日

第29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27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教学能

力提升的指导意见

苏教高〔2022〕1 号

各普通高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会议精神,根据《教

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和《教育部高等教育

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0 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全面深化教育教

学改革,大力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水平,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江

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教学

组织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筑牢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高校基层教学

组织建设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新模式,推动江苏高等教育现代化。

2. 总体目标

探索江苏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新路径和新机制,推动教师教学发展相关职能部门建设,健全教学规

范、提升教学技能、改革教学评价、增强教学动力,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持

续改进机制,大幅提升江苏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为江苏高等教育实现高水平发展奠定基础。

3. 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根本任务,推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切实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坚持分类发展。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遵循学科专业建设规律,完善教师

教学能力建设新机制,探索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分类指导、分类推进、特色发展新模式。

——坚持协同育人。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抓手,加强科教、产教融合发展,丰富新型基层教学组织

第30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28

形态,建立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培育一批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成果,推动高校健全教学能力提升长效机制。

二、主要措施

4. 建立教书育人长效机制。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 学

方向,推动健全“三全育人”大格局,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课程思政改革创

新,建强课程思政团队,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5. 构建教学能力建设新体系。高校要做好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从学校、

院系和基层教学组织三个层面,系统构建富有校本特色的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新体系。要进一步规范主讲教

师资格认定,把好教师资格、主讲资格“双证上岗”关口。推动本科院校加强教师教学发展相关职能部门

建设,科学规划与管理,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能力发展支持与服务。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管理,推

动课堂教学规范、在线教学规范、考核评价规范等制度建设,推动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研究、

教师职业成长规划等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提升教师整体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推动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投

身“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等教学改 革实

践,持续提升综合素养。

6. 建设开放多元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制定《江苏省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基本标准》(见附件),推

动基层教学组织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创新基层教学组织载体和运行方式,依托课程(群)、学科专

业、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实验团队等,以课程(群)教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为主题开展多元探

索,做到教学环节全覆盖、教师全覆盖。鼓励跨课程(群)、跨学科专业、跨校、跨区域、跨行业构建多层

级、多学科领域、多类型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

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学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将培养研究生助教的教学规范和教学能力纳

入基层教学组织工作范畴。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和运行模式, 建设一批时

空交互、功能齐备、动态开放的虚拟教研室。

7. 营造追求卓越的教学学术氛围。适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

学,形成追求卓越的教学学术文化。一方面推动教师教学与研究相融通,以教学为基础,以研究为支撑, 通过对

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开拓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案,形成教学新发现、新

思想、新理论;另一方面创新教师教学学术成长的形式与载体,构建教学学术交流平台,设立教学学术研

究课题,组织开展教学观摩及各类教学学术活动。推动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学分

第31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29

互认,探索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等改革试点,提升教学运行效果。

8.提升教材建设水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要求贯穿于教材的建设理念、内容选材、体系编排、呈现方式等各环节。引导、鼓励任课教师对马工程

教材加强研究。积极挖掘不同学科专业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加

快建设一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高校新形态教材,根据产业

发展动态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完善数字教材。抓好优秀教材的宣传与推广,

扩大优秀教材跨校、跨区域使用,实现优质教材资源共建共享。

9. 打造教学相长的师生学习共同体。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推动教师充分认识教学的思想性和 育

人价值,熟练掌握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针对课程目标和学生学习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

生开展深度学习并达成教学目标。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鼓励名家大师走进课堂。完善学业指

导制度,健全教师担任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配套制度,打通第一、第二课堂,不断拓宽教师教书

育人的工作内涵和形式载体,多途径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构建全过程、多元化的评

价体系,建立学业预警和学业帮扶制度,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压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10. 建立教学能力全周期培养制度。持续关注教师教学能力全周期培养,为每位教师建立个性化教学

档案,培育并积累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根据教师教学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能力建设规

划和重点举措。健全新教师为期一年的教学见习制度,开展系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助教适岗、试

讲演练和企业实践(或社会调查)等活动。为青年教师配备校内外教学“双导师”,通过教学研讨、教案点评、

教学公开课、教学竞赛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掌握先进教学理念与技能,开拓视野,夯实教学基本功。

推动骨干教师教学学术成长,鼓励和支持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学改革和研究能力。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师

教学能力建设路径,围绕公共基础课教学特点和规律,组织专项教研活动与教学赛事,全面提升公共基础

课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推动五年一周期不少于 360 学时教师全员研修制度的落实。

11.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教学工作坊、名师讲堂、教学诊断等形式,树立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领衔的高端教学研训项目,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品

牌活动。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 打造

一支师德高尚、师能卓越、结构合理的省级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指导专家队伍,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

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方法。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形成可供借鉴推

第32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30

广的经验和模式。

12. 加强教学能力提升支持条件建设。加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训条件配置,建设微格教室、教

学研习室、教学咨询室等专门场所,为教师研训活动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基本条件保障。紧跟信息化时代人才

培养的新趋势,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推进现

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开发江苏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云书院”(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打造

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优秀教师研训资源库等,为教师提供教学能力建设在线示范课程、专

业指导、专题讲座、精品微课、优秀案例、教学素材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13. 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促进高校科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办法,加强教学质量内部保

障机制和外部评价机制建设,组织实施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

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推动高

校有效使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作为促进教师持续改进教学的抓手,纳入教师综

合考评,在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多方面予以体现。

三、组织保障

14. 加强组织领导。高校要建立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联动、院系推进落实的教师教学能力建

设工作新格局,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纳入学校教学工作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江苏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教

师教学发展专门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统筹制定重大政策,搭建共享、协作的交流平台,指导高校不

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5. 加强保障机制。高校要加大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学能力提升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资源统筹, 确

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本科教

学工作审核评估、校院教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各校要根据本指导意见制定本校实施细则。

省教育厅

2022 年1 月 4 日

第33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31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指

导意见

晋教高〔2019〕11 号

各普通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意见》(晋教高〔2019〕1 号),进一步完

善教学管理体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树牢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全面提高

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目的意义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开展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

革的基本教学单位,是联系教师与学生、落实教学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

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多年建设,我省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教

研教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青年教师的持续增加,

基层教学组织不同程度存在着教学组织功能被忽视、教研教改活动弱化、青年教师培养滞后、教师教学共

同体缺失等问题。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振兴本科教育号令。振兴本科教育,必须坚持“以本为

本”、推进“四个回归”;必须营造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必须打造 “金

课”,淘汰“水课”,落实这些任务主要靠基层教学组织。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职

能职责,创新组织形式,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切实发挥

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任务

(一)组织安排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分析。

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基本制度。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严肃课堂教学纪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加强各个

教学环节(如备课、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考试考查、毕业论文或设计、新进教师试讲、新课程试

第34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32

讲及成绩评定等)指导、检查和督促。

(二)组织开展专业建设。加强相关学科、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研究,制定落实专业

建设规划,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在专业评估、专业认证、专业建设与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组织课程与教材建设。建立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组织制定并规范课程建设规划、教

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前沿、产业发展、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加强现

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的开发与应用。选用或编写高质量教材和指

导用书,进行教材、教辅资料、课件、题库、资源库、开放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设。

(四)组织安排实践教学。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规范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安

排实验教学、阶段实习见习、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指导。推进教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教学场所的建设与管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

大学生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

协同育人机制。

(五)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组织教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

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加强教学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申报各级各类

教学研究项目、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组织相互听课、教学观

摩、教学竞赛,开展同行评议和学生评教。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议,及时了解教学改革领域的

最新动态。

(六)指导教师教学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学团队

建设,制定教师培养计划,严把新教师开课关,对青年教师实施教学指导,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

有计划推荐教师赴国内外高校、相关单位进修培训、访学考察。

三、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一)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有关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基层教学组织的议事决策制度、教学管理制度、 教

研活动制度、听课评议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质量考核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

(二)探索建立符合新要求的基层教学组织。各学校应以有利于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为原则,组建基

第35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33

层教学组织。教学组织要涵盖本校所有专业或课程。组建基层教学组织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跨学科、跨

院系交叉设立教学研究室或教学团队。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参加到一个或多个教学组织。

四、加强条件建设和组织保障

各高校要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摆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设立专项经费, 保

障教研活动用房及相关办公设施,为基层教学组织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与环境。院系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的主体,要选配责任心强、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赋予基层

教学组织在队伍组建、经费使用、教学考核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保障基层教学组织教研活动时间,明确

管理部门,安排专门人员,加强管理,规范运行,促进基层教学组织健康发展。

五、强化考核激励

各高校要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作为教学评估、专业评估的重要观测点,纳入教学质量报告,作为院系

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日常管理,定期监督检查,做好年度考核;要及时总结推广好

的经验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给予考核优秀的基层教学组织相应奖励,在经费投入、教改立项、 教学

成果评奖等方面优先支持。省教育厅将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纳入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

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订本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报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备案。

山西省教育厅

2019 年3 月15 日

第36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34

>>>立项名单

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名单

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

规划有关部署,加快虚拟教研室建设,经各地各高校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专家综合评议,教育

部按相关工作程序确定了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39个。

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应具备 如下条件 :

1.教研室负责人应由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一流课程负责人等高水平教师担任。

2.教研室成员不少于10人,具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和实践团队。全国性虚拟教研室必须有中西部高校

教师参与。

3.教研室所依托专业或课程已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或“一流课程”。

4.虚拟教研室已有实体教研室建设基础。

5.学校能够为虚拟教研室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在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等方面明确激励机制。

首批虚拟教研室大多是一流课程(课程群)的教学团队或一流专业建设点。

虚拟教研室分为三类:课程(群)教学类、专业建设类、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首批439个虚拟教研室中,课

程(群)教学类237个、专业建设类137个、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65。所属高校分布(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第37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35

其中清华大学(含与北京大学联合申报的一项)、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12个位列第一,获得数量超过5个的高校

如下:

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按省市分布表如下:

第38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36

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按分管部门统计数据如下: 主管部门 数量 主管部门 数量

教育部 275 中央统战部 3

工业和信息化部 34 江西省 3

江苏省 16 交通运输部 3

辽宁省 10 军委 2

黑龙江省 6 贵州省 2

上海市 6 内蒙古自治区 2

国家民委 5 湖北省 2

云南省 5 四川省 2

浙江省 5 天津市 2

公安部 5 河南省 2

山东省 5 安徽省 2

北京市 5 吉林省 1

广东省 4 司法部 1

陕西省 4 中华全国总工会 1

湖南省 4 山西省 1

河北省 4 中国科学院 1

福建省 3 宁夏回族自治区 1

重庆市 3 海南省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 1

广西壮族自治区 3 国家体育总局 1

第39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37

各校各类虚拟教研室统计数据如下:

学校 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 课程(群)教学类 专业建设类 总数

清华大学 3 8 1 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1 7 4 12

北京大学 2 6 3 11

西安交通大学 1 7 2 10

东南大学 3 5 2 10

同济大学 1 3 5 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 4 3 9

中国人民大学 5 3 8

大连理工大学 7 7

浙江大学 2 3 2 7

北京师范大学 2 4 1 7

厦门大学 2 3 2 7

南开大学 2 5 7

南京大学 1 2 3 6

山东大学 1 3 2 6

华中科技大学 2 2 2 6

中国农业大学 1 1 4 6

重庆大学 1 4 1 6

武汉大学 5 1 6

北京外国语大学 3 2 5

上海交通大学 1 1 3 5

华东师范大学 2 1 2 5

天津大学 2 2 1 5

北京林业大学 2 3 5

四川大学 1 4 5

哈尔滨工程大学 2 2 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 2 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 2 1 4

北京理工大学 3 1 4

湖南大学 3 1 4

中国医科大学 2 2 4

复旦大学 3 1 4

华中农业大学 2 2 4

武汉理工大学 2 2 4

中国海洋大学 1 3 4

南京师范大学 2 2 4

中山大学 1 2 3

中南大学 3 3

中国政法大学 3 3

第40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38

学校 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 课程(群)教学类 专业建设类 总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 1 3

华南理工大学 3 3

中国传媒大学 3 3

南京农业大学 3 3

上海财经大学 1 2 3

北京中医药大学 3 3

云南大学 3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2 3

中央民族大学 1 1 1 3

中国矿业大学 3 3

西南交通大学 1 2 3

北京交通大学 1 2 3

大连海事大学 1 2 3

福建农林大学 1 1 2

哈尔滨医科大学 1 1 2

东北大学 1 1 2

江南大学 1 1 2

国防科技大学 2 2

电子科技大学 2 2

东北师范大学 2 2

陕西师范大学 1 1 2

兰州大学 2 2

北京邮电大学 1 1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 2

上海中医药大学 2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 1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2

西南大学 1 1 2

内蒙古大学 1 1 2

东北林业大学 2 2

西北大学 1 1 2

东北财经大学 1 1 2

华东理工大学 1 1 2

中国药科大学 2 2

暨南大学 2 2

北京语言大学 2 2

吉林大学 1 1 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 2

华中师范大学 2 2

第41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39

学校 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 课程(群)教学类 专业建设类 总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 1 3

华南理工大学 3 3

中国传媒大学 3 3

南京农业大学 3 3

上海财经大学 1 2 3

北京中医药大学 3 3

云南大学 3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2 3

中央民族大学 1 1 1 3

中国矿业大学 3 3

西南交通大学 1 2 3

北京交通大学 1 2 3

大连海事大学 1 2 3

福建农林大学 1 1 2

哈尔滨医科大学 1 1 2

东北大学 1 1 2

江南大学 1 1 2

国防科技大学 2 2

电子科技大学 2 2

东北师范大学 2 2

陕西师范大学 1 1 2

兰州大学 2 2

北京邮电大学 1 1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 2

上海中医药大学 2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 1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2

西南大学 1 1 2

内蒙古大学 1 1 2

东北林业大学 2 2

西北大学 1 1 2

东北财经大学 1 1 2

华东理工大学 1 1 2

中国药科大学 2 2

暨南大学 2 2

北京语言大学 2 2

吉林大学 1 1 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 2

华中师范大学 2 2

温州医科大学 1 1 2

第42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40

学校 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 课程(群)教学类 专业建设类 总数

西南财经大学 2 2

西北工业大学 2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 2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1 1 2

南京林业大学 2 2

贵州大学 1 1

北京化工大学 1 1

大连外国语大学 1 1

曲阜师范大学 1 1

苏州大学 1 1

西南石油大学 1 1

沈阳农业大学 1 1

青岛科技大学 1 1

新疆财经大学 1 1

宁夏大学 1 1

河北农业大学 1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 1

四川农业大学 1 1

北京服装学院 1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 1

中央美术学院 1 1

云南财经大学 1 1

安徽建筑大学 1 1

上海海事大学 1 1

重庆邮电大学 1 1

山东建筑大学 1 1

南京审计大学 1 1

河海大学 1 1

中国音乐学院 1 1

合肥工业大学 1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 1

哈尔滨商业大学 1 1

西北民族大学 1 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1 1

南京理工大学 1 1

广西大学 1 1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1 1

沈阳师范大学 1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 1

深圳大学 1 1

第43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41

学校 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 课程(群)教学类 专业建设类 总数

南华大学 1 1

扬州大学 1 1

南方医科大学 1 1

新疆师范大学 1 1

辽宁大学 1 1

新疆农业大学 1 1

西安理工大学 1 1

陕西科技大学 1 1

昆明理工大学 1 1

北京警察学院 1 1

江西中医药大学 1 1

北京工业大学 1 1

江西师范大学 1 1

河北医科大学 1 1

江西财经大学 1 1

河北大学 1 1

江苏师范大学 1 1

海南大学 1 1

江苏警官学院 1 1

哈尔滨师范大学 1 1

江苏大学 1 1

中央财经大学 1 1

浙江中医药大学 1 1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1 1

浙江师范大学 1 1

贵州民族大学 1 1

吉林农业大学 1 1

广西师范大学 1 1

浙江工业大学 1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 1

重庆理工大学 1 1

福建中医药大学 1 1

长沙理工大学 1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 1

中央音乐学院 1 1

东华大学 1 1

华侨大学 1 1

东北农业大学 1 1

华南农业大学 1 1

上海音乐学院 1 1

第44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42

学校 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 课程(群)教学类 专业建设类 总数

天津医科大学 1 1

上海体育学院 1 1

天津师范大学 1 1

中南民族大学 1 1

长江大学 1 1

常州大学 1 1

华北理工大学 1 1

上海大学 1 1

华北电力大学 1 1

北京协和医学院 1 1

湖南师范大学 1 1

北京体育大学 1 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1 1

山东师范大学 1 1

太原理工大学 1 1

北京科技大学 1 1

湖北大学 1 1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1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 1

西南政法大学 1 1

河南师范大学 1 1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1 1

河南大学 1 1

安徽理工大学 1 1

南京邮电大学 1 1

南京医科大学 1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 1

第45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43

全国各省级(直辖市、自治区)虚拟教研室公示立项名单汇总表

序号 省份 数量 推荐国家级 小计

1 浙江省 31 3 31

2 黑龙江 16 3 16

3 河南省 30 3 30

4 江苏省 20 6 20

5 吉林省 18 3 18

6 陕西省 37 5 37

7 重庆市 48 3 48

9 四川省 10 1 10

10 云南省 15 3 15

11 天津市 15 3 15

合计 240 36 240

第46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44

>>>专家观点

高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层教学组织

陆国栋 孙健 孟琛 吴华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年第 1 期

【摘要】作为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成长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层教学组织

在大学组织结构转型时却遭遇职能弱化的尴尬,主要表现在教学职能渐被忽视、行政职能突出、教师队伍

建设滞后等方面。文章在梳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剖析基层教学组织职能渐进式微的表

现;以团队建设及组织生态系统为理论基础,阐述基层教学组织应有的特征及建设原则;以浙江大学基层

教学组织建设为案例,初探高校教师教学共同体的建设,以强化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职能,提高高校

办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基层教学组织、组织建设理论、建设路径、教学共同体、高校

【收稿日期】2013 年 11 月

【作者简介】陆国栋,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孙健,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研究员;孟琛,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一、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历史沿革

对高校教育教学战略发展和组织制度创新提出的挑战。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趋势以再造高

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层教学组织,形

成怎样的基层教学组织设置与管理原则以适应当代中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在大学中实现基层教学组织

的机制创新,是当前国内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文章

就基层教学组织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以期为各校最

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层教学组织的模式创

新与工作推进提供借鉴与参考。

教研室作为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研活动、推进

教学改革的载体,自 1950 年从苏联引进,在提高教

学质量、壮大师资队伍、培养多层次人才方面发挥了

积极作用,是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主流形态。新

形势下,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社会日益进步,

社会现实或潜在需求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的要求

日趋增强,教研室建制的基层教学组织模式已无法应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

学发展、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承担群体性教学活动的

最基本教学单位,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广义的基层教学组织包括院系、教学部、教学团队、

教学基地、教研室、教研组、课程组和实验教学中心

等;狭义的通常指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室或课程组。

第47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45

1.初步建立阶段。

新中国成立,面对百废待兴的政治经济局面,中

共中央决定“以俄为师”,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

取消学院制,实行“学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

在系下设置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通过将课程性

质相近的教师组织在同一个教研室,来实现落实教学

任务、开展科研活动、管理师资队伍的职能。1950 年

8 月 14 日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

“教学研究指导组(简称教研组)为教学的基本组织,

由一种课目或性质相近的几种课目之全体老师组成

之。”为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基层教学组织,在教育部、

高等教育部的指示及前苏联专家意见的指导下,各高

校进行了教学组织改组工作。到 1956 年,我国高校

基本上都已建立起教学研究组,后改名为教学研究室,

即教研室。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方面

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保证了教学工作的组织性和计划

性,加上当时高校教学任务单一、学科交叉不明显,

2.探索发展阶段。

1961 年教育部草拟《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

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十六条》),对保证

教育质量起关键作用的教研室作了专门论述,“教学

研究室是按照一门或者几门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

[1]《高教十六条》的颁布实施,使科学研究得到鼓

励,教学质量得到较快提高,教研室逐渐走上教学与

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后经历了动乱十年,高校教研室没发挥相应职责,

基本处于停滞发展状态。在改革开放后,教研室建制

的组织模式恢复活力,发挥积极作用。1978 年试行

《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指出,“教研室

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同时也是进行教学

研究的基本单位。”同时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学科

交叉融合的趋势,一些大学为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水

平,进行了教研室建制改革的探索,在教研室下成立

教学研究组、学科组分管教学和研究工作。教研室的

职能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与分化,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科

研相结合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至此我国不同类型高

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制基本类似,教研活动频繁。

3.渐进式微阶段。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高校基本职能的多元化

扩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不断突显,社会对高

校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

教研室通过分配教学任务,管理教学活动,为国家培

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建国之前,我国各类大学基本都仿照欧美大学的

学院制,实行“学校—学院—系(所)”三级管理,

由系(所)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没有集体性的基层

教学组织。建国后,我国高校仿照前苏联的高等教育

组织结构,取消学院制,实行“学校-系”两级管理

体制,在系下设立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随着国

内外形势变化和高等教育发展,基层教学组织模式与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经历了初步建立、探索发

展和渐进式微三个阶段。

第48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46

国外较为典型的德国讲座制和美国学系制高校基

层教学组织成为国内高校模仿的对象。以教师会为最

初雏形形成的“大学—学系—研究所”三级结构,或

“学校—学系/研究所”两级结构形式是德国大学典

型的组织结构模式。随着科研职能的不断加强,我国

很多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为鼓励师生开展科研活动

多模仿此模式。但在讲座制度下,教授是研究领域唯

一的讲座持有者,研究所唯一负责人,集研究与教学

于一身,拥有领导研究所、设置课程、组织考试、自

主进行研究的权力和拥有资金的直接支配权。我国高

校则直接将教研室缩小、撤销或边缘化,成立研究所

或研究中心负责科学研究和发展,导致教学沦落为在

组织开展科研活动前提下的附带任务。

也有高校模仿美国将学系作为大学的基层组织结

构,但美国高校集体治学和教师自主性的理念,并没

有在国内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学术事务管理权上

得到体现。另外高校的教研室架构虽在,但职能重心

已被转移,基本名存实亡。在全国高校趋同化、升格

潮的形势下,各校基层教师教学共同体或缺,教学管

理不规范,同行间的教学研究与交流缺乏,尤其是研

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创新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功能

弱化,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尤其

不利于激发青年教师教学学术创新。

由此可见,国内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演变可总结

为:20 世纪 50 年代初,教研室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教

二、基层教学组织渐进式微的表现

基层教学组织渐进式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有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等外部

环境的原因,也有大学职能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多元

化等内部体制原因。基层教学组织日渐式微表现在教

学职能渐被忽视、行政管理职能突出、教师队伍建设

滞后等方面。

1.教学职能渐被忽视。

教学与科研是基层教学组织最基本的两项职能,

一般说来,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教

学如果没有科研作为底蕴,教学本身将缺乏活力,教

学质量也难以提高。同样,没有教学做支撑的科研,

就是失去了寻求灵感的源泉,失去了将研究成果转化

为知识的平台,但在实际运行中经常会出现教学与科

研分离、有“研”无“教”、偏重科研忽视教学的现

象。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高校组织结构

改革,一些研究型大学为应对日益增加的科研任务,

专门成立了承担科研工作的研究室(研究所),这就

始学习欧美高等教育模式,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改革。 学和培养师资,多为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60 年

代,教研室的职能从单纯的教学向理论联系实际方向

发展,走上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的道路;80 年代末开始,随着高校科研职能的不断增

强、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部分研

究型大学将教研室改为研究所或研究中心,高校学术

组织制度创新,但基层教学组织制度缺失;21 世纪以

后,逐渐有高校试点恢复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

发展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教师教学共同体。

第49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47

针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渐进式微的现状,各高校

均采取不同措施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或组建课程

造成了承担研究工作的研究室与承担教学任务的教研

室的分离,无法及时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

去。此外,在职称评定制度的激励作用下,一些教师

急切追求科研成果,对教学反思与改革的关注度不够

,严重影响了教学与科研的均衡发展。这都使得基层

教学组织的两种职能得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科

研职能由于学科组、研究所等新的机构的建立而得到

强化;教学职能由于组织机构转型缓慢、创新不足,

职能渐趋弱化,甚至已经趋于停滞,基层教学组织形

同虚设。

2.行政管理职能突出。

教研室不仅是系主任管理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

还是协助系主任管理教师的基层行政组织,其“与生

俱来”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建国初期我国的计划经济体

制有关。后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基层教学组

织的行政管理职能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消解,仍旧承担

着教务调整、业务考核、学术水平鉴定、工作考勤等

任务。事实上,教研室的工作重心应在建设学科课程、

提升教学质量、整合专业教材等方面,但基层教学组

织承担了过多的管理职能,如学校政策的上传下达、

召开例会、布置教学任务等零散、琐碎的工作,这就

分散了其集中开展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行政

职能过于突出。此外,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一般具有

学术和行政双重身份,奔波于教学事务与行政事务之

间,一方面要带领本组织成员做好教学研究,稳步提

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行政事务,做好院系

指令的传达、组织、协调工作,如何正确处理行政事

与学术事务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3.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而专家的指导也

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

个去处:一个是达到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

同行所在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

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2]组建一支年龄结

构与知识结构互补的教师队伍,定期组织跨学科交流,

交流教学心得,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

专业成长。然而,现实中的基层教学组织却存在教师

队伍建设滞后的现象,青年教师学历虽高,理论基础

虽好,但是缺乏需要一定时间累积的教学经验。与资

深教师相比,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有极大的

提升空间,若是缺乏及时有效的正规训练和来自资深

教师的指导,教学就变成了纯粹的个人行为,不利于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基层教学组织内、外互

动性较差。组织内部不经常开展教研活动,课程建设

和教学研究时有时无,教学观摩、听课评课流于形式,

致使教师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组织还具有较强的封

闭性,很少与外界开展学术交流,这都不利于教师间

的思维拓宽,学术间的交流互补,从而阻碍了高水平、

复合型教师的培养。

三、建设基层教学组织的理论基础

第50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48

1.团队理论及团队建设。

团队理论是一种基于人性假设理论和人学思想的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根据斯蒂芬·罗宾斯、彼得·德

鲁克、乔恩·R·卡曾巴赫等人的团队理论,可将团

队定义为“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

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正式群

体”[3],团队的基本特征是“实现集体绩效的目标、

积极的协同配合、个体或者共同的责任、相互补充的

技能,其核心是团队精神。”[4]

另外,团队建设还有“7原则”,即确定团队规

模、完善成员技能、分配角色、树立共同目标、明确

领导与结构、建立绩效评估与激励体系和培养相互信

任精神;“5P”要素,即 Purpose(目标)、Place

(定位)、Power(职权)、Plan(计划)和 People

(人员)等。[5]这些来自企业团队建设的原则和方

法与高校教学团队并不十分吻合,因此,在进行教学

团队建设时应考虑高校教学的工作性质及教师群体的

特殊性。

群,或成立教研团队。为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并提升

管理层次与水平,借鉴管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就显得

尤为必要。

2.构筑组织的生态体系。

组织生态系统是受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影响形成

的组织理论学派,旨在研究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及组织

如何适应环境,认为组织也像生物一样优胜劣汰,适

者生存。但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注重组织生态体系

建设的观点,面对扁平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组织

不再完全视自己为独立单位,只从自身的发展考虑,

而是通过使特定的外部边界变得便于跨越,实施组织

团队建设作为团队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代表性

的观点主要有“四途径”理论,即主贝尔宾提出的团

队角色途径、魏斯特提出的价值观途径、卡特森伯奇

及史密斯强调的任务导向途径和人际关系途径。其中,

价值观途径认为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就

共同价值观和某些原则达成共识,团队建设需要遵循

五个原则:明确的团队目标、价值观及指导方针:团

队成员相信并愿意努力去实现目标;目标必须是现

实并能实现的;团队成员支持这一观点并达成共识;

团队具有未来发展的潜力。团队角色途径认为,成功

的团队是将不同性格的人结合在一起,每个团队既承

担功能又承担角色;能在功能与角色间找到平衡;团

队的效能取决于成员间力量调整程度;成员的个性与

智力决定了他在团队的角色;具备范围适当、平衡

的团队角色才能发挥最佳优势。任务导向途径强调团

队要完成的任务,任务的挑战,所需技能并发展成具

体的目标和工作程序,以保证任务的完成。人际关

系途径认为,实现团队任务、促进团队发展与成熟

,是每个团队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两个相辅相成的目

标,就必须在团队中建立起积极的互赖性,也就是说

团队成员要运用积极倾听、有效反馈、学会授权、冲

突管理等人际交往的技能,在良好交流的基础上形成

较高程度的理解、尊重与信任,以此来推动团队工作

间合作战略,实现组织 的 整 合 和 创 新 。 两 位 杰

出 的 管 理 学 者 詹 姆斯·弗·穆尔( JamesF.

Moore)和马可·颜西提(MarcoIansiti)认为,

未来组织间的竞争将转化为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或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c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