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大院与我的往事

发布时间:2022-1-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沙滩大院与我的往事

2在凹字型楼群的南侧有两个门洞,用于进入凹字型楼群院内(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图 3 我家住在天字楼圆门洞一层东侧单元的两间房(紧邻门洞的是共用厨房)其中,位于中部的是圆门洞(可以驶过车辆),洞内左、右各设置一门,形成了独特的天字楼住户双门,我家张渝家便住要东侧门内(见图 3);位于西侧还有一个方型门洞,可通过台阶上下进入凹字型楼群院内。门洞中两侧各有一个单元楼的入口,分别为洪字楼和荒字楼的大门。凹字型楼群的东向开口位置,有一组东西向的一层平房,为锅炉房、男女澡堂和洗衣房。最北侧是小灰楼的锅炉房。一为澡堂烧热水,二还设置了一组开水龙头,可以为居民提供打开水服务。所以,我们有时就会提着家中的暖水瓶去锅炉房打开水。中间是洗澡堂,分设男女两个门,包括更衣间和淋浴室。更衣间内有大格储衣柜和条椅用于更衣,还配备了少量木质趿拉板儿(一种木质拖鞋)。洗澡时,大人和小孩儿们需要拿着洗澡票进入,有的还端着自家的脸盆,穿着自己趿拉板儿进出,院子里的小道上就会响起清脆的“呱嗒、呱嗒”声。洗衣房的大门也朝西开,内部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条房间,南侧设置了一个个洗衣用的大水泥水池(半人高),每个池子近一米宽,一尺... [收起]
[展开]
沙滩大院与我的往事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职场人经常需要处理一些电子文档,然而费时费力还有达预期的情况却十分频繁。我从事了20多年有关办公软件的培训教学及教材写作工作,愿意将相关经验与各位分享,帮助人们达到提高效率和改善质量的要求。
文本内容
第1页

1

沙滩大院与我的往事

一、 小灰楼中的人物

中宣部大院的小灰楼,原本是北京大学的女生宿舍楼。整个建筑群呈凹字型,开口朝东

(见图 1)。共有八个单元门,分别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命名,故称:

天字楼、地字楼……荒字楼等(见)。其中,天字楼、地字楼和荒字楼位于凹字型的南侧,

且天字楼和荒字楼的层高为四层,玄字楼、黄字楼和宇字楼位于凹字型的北侧;宙字楼和洪

字楼位于凹字型的西侧,且均三层楼高,属于筒子楼的结构。

图 1 小灰楼平面图

小灰楼的南侧,应当为主楼(见图 2):

图 2 小灰楼全貌(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楼)当时,楼前是大操场,直到南端的红楼

第2页

2

在凹字型楼群的南侧有两个门洞,用于进入凹字型楼群院内(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图 3 我家住在天字楼圆门洞一层东侧单元的两间房(紧邻门洞的是共用厨房)

其中,位于中部的是圆门洞(可以驶过车辆),洞内左、右各设置一门,形成了独特的

天字楼住户双门,我家张渝家便住要东侧门内(见图 3);位于西侧还有一个方型门洞,可

通过台阶上下进入凹字型楼群院内。门洞中两侧各有一个单元楼的入口,分别为洪字楼和荒

字楼的大门。

凹字型楼群的东向开口位置,有一组东西向的一层平房,为锅炉房、男女澡堂和洗衣房。

最北侧是小灰楼的锅炉房。一为澡堂烧热水,二还设置了一组开水龙头,可以为居民提

供打开水服务。所以,我们有时就会提着家中的暖水瓶去锅炉房打开水。

中间是洗澡堂,分设男女两个门,包括更衣间和淋浴室。更衣间内有大格储衣柜和条椅

用于更衣,还配备了少量木质趿拉板儿(一种木质拖鞋)。洗澡时,大人和小孩儿们需要拿

着洗澡票进入,有的还端着自家的脸盆,穿着自己趿拉板儿进出,院子里的小道上就会响起

清脆的“呱嗒、呱嗒”声。

洗衣房的大门也朝西开,内部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条房间,南侧设置了一个个洗衣用的大

水泥水池(半人高),每个池子近一米宽,一尺深。池旁边有一台阶,铺着木条垫脚。我们

通常洗衣时会占用两个大池先将一大堆衣服在其中一池中泡上一泡,然后将搓板搭在池边,

打肥皂并搓洗。最后,将搓洗的衣服扔到相邻水池,里面是清水,开始投涮。记得小时候最

怕的就是洗外衣或被子,需要双人拧干,真的有些拧不动的,加上冬天水冷,更不愿意拧了。

凹字型楼院内沿楼内侧有青砖步道。从天字楼门洞向北,还有两条半斜插通往玄字楼、

黄字楼和宙字楼门口的青砖步道,部分步道边还种有矮松树(步道树)。院内生长了几棵较

大的树木,包括:槐树、榆树、合欢树等。困难时期(1958 年左右),人们还在院内的空地

开荒种菜,好不热闹。

天字楼圆门洞前有一条宽宽的南北向方砖大道,通往中宣部办公大楼。道路两边种有葡

萄,一到夏季,葡萄藤曼爬满架上(见图 4)。好年成时,架上的葡萄则硕果累累。一般我

们小孩子不敢摘食葡萄,就摘取一些葡萄须子吃,酸酸的也挺好吃。葡萄架下也常常成为夏

季纳凉的好去处,有时一家人在下面铺上一块凉席,吹着微风,讲上一个故事,有时还会将

席移到架边,面朝夜空听老爸讲星星的故事。如:怎么找到北斗七星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猎户星座如何辨识等等。放暑假时,小孩子们就在葡萄架下玩跳房子、拽包、跳皮筋等游戏。

葡萄架大道的东侧是方爷爷的花果园,用铁丝网围着,以防被淘气孩子们破坏或偷食。

尽管如此,也还是有那么几个大胆之徒,用他们的“智慧”入园偷吃。不过,一旦被方老头

捉住,那就了不得了,会拴在树上打一顿的。孩子们也很执着,每年夏季都会与方老头展开

各种斗智斗勇的活动,于是也产生了不少相关的故事。

我家 厨房窗口

第3页

3

葡萄架的西侧,早年是一片槐树林,大人们上班时会从天字楼门洞出来,斜插林间走出

一条小路,再从办公大楼西侧的一条通道绕到楼南面,通过正门前的高台阶进入办公室。其

实,办公楼北侧中部有一个后门,只是平时不开(见图 5 左)。后门高高的台阶上东西两边

各有一个花池,因为此门平时不开,又是背阴,所以当时没怎么种花,也就成为我们小孩子

玩耍之地。大楼背面的东西两侧,也各有一个高台阶的侧门,同样是我们儿时常常光顾之处

(上上下下地)。大楼北侧台阶下有宽宽的一大片水泥路面,再向北就是由中间一个葡萄架

大道分割的两片园地。东侧是方大爷的果园和暖房,西侧则为一片林地(见图 4)。

图 4 办公大楼北侧,我背后就是葡萄架和方爷爷的花果园(远处是运煤的东门)

大楼北侧宽广的水泥路面,西侧的部分,常常就变成了我们的小足球场。下课放学后,

两个书包摆在地上当球门,不踢到家长们吆喝是不肯回家吃饭的。

图 5 中宣部办公大楼北侧中门,小灰楼南侧的林间扫雪

东侧那片水泥路面,通常用于堆放冬季取暖用煤,像一座座小山似的。这里,也是我们

男孩子经常光顾之地。在那玩打仗什么的。

后来,因冬季取暖储煤的需要,大楼北侧东面的路面显得太小,不足以堆放冬季的所有

用煤。于是就砍伐了部分西侧林木,也用于堆放取暖用的周转煤。原来,锅炉房在大楼东侧

的地下室内,所以从西侧路面的煤堆处取料方便。每到十月后,就有一辆辆卡车将散煤运来,

堆放在这两处位置,随着使用情况再进行转移。不论是大楼东侧路面,还是这片林地上,煤

常常堆得像小山一样高,还一个“山峰”连着一个“山峰”的。于是,这煤山就成为我们男

孩子玩耍的乐园。也正因为此,成天搞得衣服破,黑鼻子黑眼,脏衣服的,回家就被家长们

训斥。其实,训斥的最主要原因应当是我们将那煤山搞得乱七八糟的,给烧锅炉的工人师傅

东侧花果园

东门

西侧林地

葡萄架大道

第4页

4

添了不少麻烦,人家总是向领导“告状”所致。可我们小孩子哪管得了这许多,你说你的,

我们依旧玩我们的。

冬季雪后,父母常带我们到林间小路去扫雪,于是一条弯曲的黑色土路,将白色的林地

划出两个大大的斜三角(见图 5 右)。偶尔,我们还会借着扫出的雪,在小路边堆上个大雪

人什么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有除四害之风,还曾在林间哄赶麻雀等,觉得挺好玩的。

在凹字型楼前,南侧沿路边东西方向种有一排年头较长的槐树,因为它们长得比较粗壮,

就被家长们拴上铁丝成为晾晒被子的好去处。每逢阳光好的日子,满树间都是花花绿绿的衣

被,你不早点抢占位置,自家的被子就晒不出去的。但是,每到夏季,树上就会拉丝垂帘般

飘浮着一些绿色肉虫,我们称它为“吊死鬼”,可讨厌了。它们落到地上后,如果被人踩到,

就留下一滩绿色和白色相间的、十分恶心的液体。小孩子们也会经常用它来吓唬其他小朋友。

现在这些大槐树有些还在呢,只是打了药后,夏季少有“吊死鬼”出现了。

记得大槐树下还有两、三个木制奶箱。正面呈一个个小隔门状态,每个隔门上有一把小

锁,还有各户的名称,各家用钥匙打开自家的隔门取奶。奶箱的背面,一般都是两扇大门,

钥匙由送奶工掌管,以方便其打开后,逐一将各家奶瓶分发到对应的小隔中。牛奶用玻璃瓶

装,有大瓶装(每瓶一磅),有小瓶装(每瓶半磅)。瓶口用印有蓝色奶牛图案的方形蜡纸封

盖,下套红色猴皮筋(这种猴皮筋其实就是用旧自行车内胎剪出来的)。瓶内盖内还有一块

圆形硬纸板盖,掀开硬纸板盖后,其背面粘有一层厚厚的白色奶油。我小时候母亲订了奶就

从这里取回家的。原来,我和姐姐每天可以喝到一瓶鲜奶。后来,每天取奶就只省下给我的

一瓶了。好像是爸妈发现姐多次将牛奶倒入厕所下水道所致。

在小灰楼生活的日子,应当是儿时最难记忆的时光。也是在这里结识了我第一批儿时的

同伴。那么,我就从我家这个楼洞(天字楼)开始说起吧(转一圈到荒字楼):

1. 天字楼

小灰楼在这个凹字型建筑中,唯独“天字楼”比较特殊(应当是主楼)。

天字楼层高为:东侧三层,西侧四层,但第四层只是一个小小的阁楼宽度(见图 2),

应当是旗楼吧,因为它的墙外有一个旗杆(四层向西延伸的则是荒字楼了)。四层除六间住

房外,还有一个通往屋外的阳台大门。这个阳台有遮阳区(水泥地面)和露天区(小石子沥

青面),一直延伸到地字楼的东端。我们偶尔也能上去玩耍拍照(见图 6 右)。

图 6 天字楼顶层的大阳台(对面就是中宣部的办公大楼)

小灰楼的住房普遍只有 9 平方米左右,所以屋内其实只能放下两张单人床,一个二屉桌

的空间。不过,房间内有一个挺大的壁橱,约 1 平方米吧,经常被我们当作玩“捉迷藏”的

最好去处,自然也常常会将那壁橱的东西,搞得乱七八糟。

天字楼的一层大门,位于圆门洞两侧。主楼大门在西侧(见图 7 中),双开门。进入后

一层有台阶和水磨石地面一个厅和走廊。走廊一角还放置有公用电话台(当时每个楼洞内都

第5页

5

安装有一部内部用公用电话,黑色的拨号电话,用于家长与办公室境的联系)。由于该层西

除大厅外,最里间是一个大房间,相当于普通住房的五、六倍,估计这里以前是活动空间。

我们居住时,是中宣部家属的服务社,处理缝缝补补一类的服务。一层还四个小间,便成为

服务社的办公室和储藏间了,所以这边没有住户。服务社的领导我们称她戴阿姨,父母都叫

她戴大姐。人特别好,温和、热情。

图 7 天字楼圆门洞东、西两个大门

天字楼的楼梯比其他楼都宽,一至二层的楼梯也是水磨石地面(见图 7 右)。从二层开

始至四层,这三层都是居住层了。

天字楼一层的东侧,也有一个小门(见图 7 左)。从一个四、五级的台阶上去,就可以

进入我家那个独门了。此门内可住两户。其中,住房有四间(南北各两间),还有两个共用

间,一个是南侧的厨房(挨着大门洞),一个是北侧的厕所(最里间)。家中南侧小屋一般都

给孩子们住了,北侧的父母们居住。

前面提到的,我家和张渝家在此居住若干年。张家有一对女儿,姐姐叫张蓉,年龄大我

3 至 4 岁,所以我比较常与妹妹张渝(同龄)来往,甚至在楼道中同坐马桶聊天的。幼儿园

时还是同班(见图 19 一排右 3),可为青梅竹马了。同住一个门洞若干年后,张家再生一女

(张红),他们家就搬到荒字楼二层,当然就扩大成三间房了。此后,搬进来的是刘光辉一

家,有两个儿子,刘京生和刘燕生(小黑子)。都比我小一些,偶尔会带他们玩儿的。

天字楼南侧窗下,贴着墙边建有一个细长的花池。可以在春夏之时种些花草蔬菜什么的

(见图 8 左)。宽宽的围楼步道对面,就是方爷爷的花果园。我们小孩子都称他为“方老头”。

对小孩子们有时可亲,有时很凶暴,当然是对那些爱偷食他园中果子的淘气男生。说实在的,

方爷爷维护的花草和水果就是很棒的。在这个花果园的北侧,也就是我家窗外对面,是园中

的一个暖房,用于存放珍贵花草和育苗之用。

图 8 窗下小花池,种花、种菜,养小鸭

窗下这条小路,向东就通往机关理发室那(东墙边)。小路南侧有一排松树、两棵臭椿

树和几块大石头(见图 8 右)。小路就在我家窗外,又不常人有走过,所以就成为我们家人

经常的休闲之地。夏天,臭椿树上常爬着一些“臭大姐”(飞蛾类昆虫),玩时就将其捉杀。

第6页

6

有时雨后,我们还在松树旁低洼的积水坑边,放自己用糖纸折叠的小船玩。

值得一提的是:天字楼主楼二层西侧的两间南侧房外,有个半弧形的阳台(见图 9),

阳台外面印有四个红色大字“民主广场”,至今仍存(应小松和吕声瑞家就应当住在其中,

各一个窗口)。

图 9 蒋梦麟校长奠基石碑文,标语“民主广场”至今留存

在天字楼“民主广场”阳台下,就是一层机关服务社窗口。服务社南侧的大玻璃窗由三

扇组成,可显其中空间。窗下有一个与二层阳台形状相同的台阶,约 80 公分高 60 公分宽,

还是水磨石材料的。我们小孩子们常在上面休息、玩耍。如耍羊拐,拍三角、耍冰棍棍等(见

图 6 左)。

天字楼二层,还有李方方家,李是一个特别淘气的男生。每到夏季,经常去偷方大爷果

园中的果实(儿时因为他看园子时显得特别“凶”,所以我们都叫他方老头),常被抓到过,

还挨过打。更奇葩的是,因他家住在天字楼圆门洞上方二层,有一年他打开两把雨伞,学着

跳伞运动员玩伞降,从二楼窗口一跃而下,可想而知,伞面翻过去了,人自然就摔伤了。李

方方家还有两个妹妹,要不大,要不就小,所以都少来往。

还记得天字楼二层有个阳台吗(就是写有“民主广场”的那个位置)?应家在此居住,

一子应小松,一女(不记得姓名了)。这个应小松属于蔫淘类型。文革期间不用上学了,有

次他别出心裁地转到中宣部图书馆楼后,顺着雨水下水管向上攀爬,眼看快要爬上楼顶时,

意外发生,管子因年久失修断了,人整个就从上面掉了下来。图书馆楼看上去虽然只有两至

三层,但其层高比住宅楼高很多,掉下的高度也有 20 几米呢。结果自然是送了医院。好在

图书馆楼下是潮湿的土地,应小松算是捡了一条命的。

二层还有一个吕声瑞家,其父好像是什么摩托车厂的厂长,其母在一层服务社工作,还

有一个小妹(吕小玲)。两个子女的岁数要不大我几岁,要不就又太小,所以也就偶尔才在

一起玩的。

二层最东侧住的是龚育之家(名人,笔杆子、理论家)。其子龚克,属于比我小的男孩,

当时少交往。后来,他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校长。好像姜敬地家在此楼居住。

天字楼三层住着李奎德一家。儿子李键是我儿时的好朋友,他有个妹妹应当叫李键荣。

我们经常在两边家中玩捉迷藏,满床下、柜子中躲藏,将水泥地板都擦得倍儿亮,柜子里的

第7页

7

衣物搞得倍儿乱。其父李奎德后来调往外文出版社工作,所以他们搬家到二里沟那边。记得

有一年冬天,我还同四楼的王克强等人骑自行车去他家玩过一次。途中实在冻的难受,就在

百万庄商场停下来,进入其中并在场内的一人高大炉子边烤手。那时的二里沟地区人烟稀少,

到处是农田。取暖后,我们沿着一条铁路向西找到了李键的家。这个新家是单元式楼房(当

时感到很新鲜)。相比我们住的筒子楼方便多了。那次去时,李健的妹妹就大夸其新宅,还

带我们到处参观。后来就很少见面了。也就是从宁夏回京后,打听到李键在 5 路公交上班,

司机。见过一面,后又失联了。

天字楼的四层住着两家。王里一家,四子女,两女两男。王庆华、王丽华、王克强、王

克俭)。大女儿王庆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上大学,挺让人羡慕的。王丽华好像与我姐同年级

(常在一起玩儿)。我与王克强基本同岁,一起玩的也较多些,其弟王克检比我们小一点,

当时还不怎么带他玩呢,只是后来他就职于联想数码公司时,还有见过。

呼和夫妇一家,有一男一女,呼燕燕和呼南南。因都小于我们,也少有来往(当时院里

孩子们交往大多这样,一般不太待见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只愿跟着年龄相同或稍大一点的

一起玩儿)。我家与王家的孩子们比较熟悉,因孩子的年龄相近。

2. 地字楼

地字楼一层,有一个性格倔强的二拐子(哥仨),因患有小儿麻痹症所致,总被人欺负

还特别淘气,杵着个双拐还到处爬墙爬树什么的。

二层住有父母的同事韩愚仲和赵冰立夫妇(其女儿赵韩婴)。他们家应当是小灰楼中最

为时髦的家庭了,韩叔英俊,赵姨美丽。当时,那么小的房间(9 平方米),还能放下一个双

人的沙发,显得特别洋气。我上小学时,有一阵子母亲让我学习制作半导体收音机(见图 10

左),就时常带我去韩叔叔家学习,调试。因为他们家有相关设备,如“万用电表”,用于测

试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什么的工具(见图 10 右)。我家没有这个万用表(当时母亲只

购买了一些基本用料和工具,如电烙铁、焊锡、焊油等,万用表的价格确实有点贵,我妈就

没买)。所以,我每每完成收音机的简单安装后,总是不能自然收音(不响!)。母亲带我到

韩家找叔叔进行调试(她与赵冰立阿姨聊天)。记得,那时常常我会为此感觉很自卑的。因

为,同时和韩叔叔一起学习安装半导体收音机的赵光,人家怎么就不用去韩叔家调试,安装

后就能让收音正常完成。后来我才知道,赵光家也有自己的万用表。其实,当时也不懂如何

按收音机线路进行调试的方法。直到后来上了大学后,学到此门知识时才真正明白。也是此

时,才真正明白一个道理。做好一件事常常是有条件的(或需要投资的),所以学习的过程

中这些条件也是需要认真学习和实践,盲目侥幸不得!同时也深感工具的重要性。

图 10 儿时学习安装半导体收音机的用品

在地字楼中,还有一位叫高成林的叔叔(家有一小女),高叔叔是我后来在中宣部五七

干校(宁夏)的入团介绍人。篮球打得不错,当年应当是中宣部篮球队的成员呢。

第8页

8

3. 玄字楼

玄字楼,位于凹字型灰楼北面东侧,紧邻澡堂锅炉房和通往新灰楼的通道。前面所以的

方大爷,就住在此楼一层。他是一个勤勤恳恳的老头,一天一天地打理着中宣部大院内的中

各处花草(花种的特别好,人人都夸的),重点就是我家窗外对面的果园和温室花房。人看

上去很“凶”的,其实处好了是个一特别有意思的老头。记得有一年他园子里的葡萄大丰收,

还分享给我母亲来着。妈妈总要求我们要尊重他的。

玄字楼的三层,应当就是赵光家了。其母胡淑兰好像与母亲的工作还有交结。儿时就是

因为学习安装半导体收音机,我和赵光有过一段交往,还总觉得他比自己棒来着。文革期间,

他好像在中科院做电影放映员,也让我十分羡慕。再后来,干校时他也去了,但上学应当比

我年级低。回北京后,好像我还去过他三里河的家,那时他热衷于制作各种药酒。之后他在

中科院的亚运村那边,承包了一个旅馆,也曾要求我过去看过。那次,他还拿出了自己存留

的茅台酒,我们在附近的酒店中痛饮一回,他的家好像也搬到团结湖了。赵光家还应当有一

个大哥和大姐,年龄比我们大得多了些,好像还不是胡淑兰阿姨所生。

在玄字楼二层住有一位我的崇拜者,那就是古淑环阿姨的丈夫,他是一个军人孙叔叔。

古阿姨与我母亲应当有工作关系,所以相对较熟悉。记得我四、五岁时,有一年古阿姨的丈

夫回京探亲,带着枪。其中有一支小马枪(步枪类)。母亲带我去他们家串门时,我对那枪

特别感兴趣。叔叔还让我摸过的。好像从那时起,我就有了想当兵的念头。

玄字楼三层应当住有袁克伦和刁茂群夫妇一家(刁阿姨也是幼儿园的老师,但没有教过

我)。两个儿子,袁路和袁杉。也是两个小皮蛋,但总是被我们这些大他们一两岁的男孩子

“欺负”。在干校时,袁叔叔好像与我父亲常一组工作,我们还时常在化建路边散步呢。

4. 黄字楼

黄字楼,大门位于凹字型灰楼北面中间,基本上与天字楼门洞对着。该楼一层是和山仁

家,家中两个儿子(和铭和和林)。二层是齐景和、何学祺夫妇一家,大女齐燕霞,接着齐

小嘉和齐智勇兄弟,最后还有一个小妹齐艳蓉。两个女儿在院中都属于美女,两个儿子都挺

会玩的。记小嘉打弹弓特别准,我们院没人能比。粘知了(蝉)也用绝活,尤其是用轮胎橡

皮筋熬胶。不但粘得好,还会将其裹上泥巴,到食堂的炉灶口,扔进行后一会儿,再取出剥

去泥巴,好香的。我们那里都是从他这学到此法的。记得有一年他还买了鱼钩,三个捆在一

起且下面再坠一个大螺丝帽,制作成“锚”型再系上鱼线。一天,他招呼我们一同到院外故

宫东北角的筒子河边,将锚甩至河心位置,然后用力一下、一下地往回拽锚线。一次又一次

的。居然,这天他锚到了一条大大的草鱼。将它拉上岸后,怕管理人员看到,他一把就将那

湿淋淋的大鱼,揣入怀里,然后拔腿就往回家的路上跑,好不惊险。

其弟齐智勇也是一个会玩的主儿,文革期间是耍冰棍棍。后来,据说在玩“虫”(斗蛐

蛐)方面,还能算得上京城一大号呢。

齐景和家主妇何学祺阿姨,是一个非常热心、和善,又勤奋的阿姨。记得三年困难时期,

国家鼓励老百姓自己自足。那时,大院中的干部们就利用空地种植蔬菜和蓖麻等。好像,她

家的菜地总是特别兴旺,受人关注。那时,凹字型灰楼里的中间地带,都种满了蔬菜。我家

则在南侧窗下的花坛中种植。后来,到了宁夏干校,何阿姨与母亲常常在厨房工作,而且同

为面案。我有时也去帮厨,还学到不少揉馒头的方法。

黄字楼二楼有一位大哥级人物,叫林洛晏(其母好像是中宣部幼儿园院长林力)。他比

我们大了不少(当时已经是中学生了。我们特别羡慕他是北京市少年宫摩托车队成员)。林

洛晏是我们小灰楼一片男孩子们的领军人物。不过,他并不时常自己出面,出面就常常是齐

小嘉了(代言人)。

黄字楼三层(顶层),还有一位能折腾的男孩子,叫王刚,我们都叫他“钢球”(其妹王

第9页

9

春霞)。圆圆的脑袋,脸有些黑,同样是一个好玩的主儿。其父王葆春,好像在中宣部保卫

处通信处工作(母亲叫高秀霞,在电话总机室工作)。钢球,在文革时可以算是一个小玩儿

闹了,养鸽子。因他家住在顶层,也有一个小阁楼可以通往凹字型灰楼顶部北侧的大阳台。

他便借此条件搭建了鸽子窝。也是他,最先与院外的孩子们交往(开始就是因为放鸽子)还

打架、拍婆子什么的。据说还进去了一阵子。后来,他又跟着姜文拍过几个电影。是一个闲

不住的人。

5. 宇字楼

宇字楼,在凹字型灰楼的西北侧。因为是拐角位置,所以我记忆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它的

楼梯,沿整个拐角呈方形环绕而上,中间自然有一个天井式空间。

宇字楼的一层好像住有小刘光辉一家,也是个大皮蛋(爱打架,惹事)。父亲的中宣部

的司机,好像脾气挺大。儿子惹了事后,常檩着皮带追着打。刘光辉还有一个姐(刘景丽)

和一个妹(刘景景)。

宇字楼的二层,我印象较深的就是梁、孟庆田一家。(孟阿姨应当也是图书资料室的员

工)。家有两个儿子,老大梁都都(英年早逝),老二梁民民。

沙滩大院中,在孩子们心目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叔叔,叫王树人和郭玉倩夫妇也住在宇字

楼。说王叔叔有名,且我们大多熟悉他。一是,因为他与我父亲同一办公室,自然见多就熟。

二是他特别爱与大院里的孩子位玩,不论哪个院的,所以人人都知道他。其妻在相当有名,

因为他们在教育楼结的婚,我们小孩子们都去参加过。特别让我们大家一起参加起哄的过程,

就是让他俩咬草果那一刻。郭老师当时是我们景山学校的老师,也不知道是机关那个人给他

们介绍。

6. 宙字楼

宙字楼的一层,我记得住有赵明和廖彩碧老师(幼儿园)一家。家有一女(赵晓燕)和

一子(赵学锋)。都比我小些,所以少来往。倒是赵明叔叔这对夫妻,我们的交往相对多一

些,那是后来在宁夏的中宣部五七干校中。

宙字楼的二层有著名的“五朵金花”一家。家长关敬城。妻张秀玲,家中四个女儿,与

母形成了五朵金花。老大关群、老二关晓慧,老三关晓宝(与我姐同龄),老四关平,是我

的发小同学(从小学到初中)。

7. 洪字楼

洪字楼一层,应当住有王庆林一家,是机关房管处的干部,当时在机关中特别爱管事,

好像我们都不喜欢他。两个儿子却截然不同,分别为王仲齐和王鱼齐。王仲齐后来在中宣部

图书馆工作,还做了馆长。他最突出的一件大事,就是将中宣部图书馆的藏书电子化了,是

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可惜他英年早逝。其弟王鱼齐当年年龄小也不怎么来往,但 2017

年起,他积极组织大院发小进行郊游活动,联系大巴车和野景点等,十分热心。我还跟着参

加了几次活动。

二层住有李海娜一家(其母卢淑兰,兄李海军),记得还有一个妹妹李海洋。有一年学

校组织课外学习小组时,我们为一组,她就将自家的小桌和凳子搬到楼,我们在树荫下展开

活动的。

洪字楼好像还住有孙大克和孙小克一家,花放和花实一家(其母花光武),还有严泉兴

和唐桂兰唐夫妇家(当时,唐阿姨是幼儿园的年轻老师)。其他都不记得了。

洪字楼外侧(西),有一个通往地下一层的通道(见图 11 左),这里就是小灰楼的锅炉

房,所以远处看洪字楼的顶部还有一个大烟囱(见图 11 右)。

第10页

10

图 11 通往小灰楼锅炉房的地下通道

记得小时候,文革期间没有什么事做,小孩子们就找各种玩的方法。一次齐小嘉(黄字

楼的)带我们几人,好像还有宇字楼的刘光辉等,从地下通道旁边的矮窗撕破纱窗钻进去,

干什么呀?当然是捉野猫了。

当时感觉十分刺激,过程好不惊险呢。记得捉野猫要钻到地下一层的暖气管道间,那管

道间细细长长的沿凹型的楼基结构延伸。我们钻进通往地字楼方向的通道。通道十分低矮,

不容一人站立。所以,我们几乎都是猫着腰爬行,不时还会碰到壁顶的管子。虽然我们大都

带有从家里“偷”出来的手电筒,但仍有些紧张,总是跌跌撞撞地前行。一般都会将野猫逼

到通道的尽头。手电照到它时,一对明亮的眼睛还真的让人更加紧张。这时,就看谁更有勇

气,上前一把将其抓住了。好像比较勇猛的,一般都是齐小嘉或刘光辉了。

8. 荒字楼

荒字楼,说起来也有些特殊,它位于凹形小灰楼的正面(南侧),两个门洞(圆门洞和

方门洞)中间,在与方门洞高台阶的平行位置也设置了沿墙花池,向东连接上机关服务社窗

口的平台。只是花池中间是断开的,此位置是一张石头条椅。条椅上方有一块汉白玉石碑,

即当时国立北京大学宿舍楼的奠基石,由当时的校长蒋梦麟手书(见图 12)。可惜的是,文

革期间蒋梦麟先生的名字,被人抠吃掉了(也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图 12 国立北京大学宿舍楼奠基石

记得儿时,我们也常常会在这个石条椅上晒太阳、休息和玩耍。

再仔细观察,奠基石碑上方的窗户,是由两对窄窗框架组成(见图 2),好像这间房比

其他房间大一点似的。记得该楼的二层就住有皮声乐一家。因其行五,又特别调皮,人称“皮

老五”。他家兄弟五人(没有女生)。包括:皮声洪、皮声扬、皮声浩、皮声援和皮声乐。

有一年不知道什么原因,黄字楼的林洛晏大哥还在大花园中给我俩拍过一张照片呢(见

图 13)。

第11页

11

图 13 小学期间林洛炎在大院花园拍摄

荒字楼中还住过王笑和蔡长华一家,家了独生子王虹。蔡阿姨是我母亲的同事,好像还

是印尼华侨,所以日常穿着打扮比较讲究,平时也爱逗小孩子们玩,与大院中的孩儿们关系

都不错。可以,不知道谁家的“坏孩子”给她起过一个不太好听的外号——“菜包子”。可

能就是因她说话有点嗲声嗲气的吧。蔡阿姨的儿子叫王虹,比我小些。但后来上干校后却常

常一起玩的,包括打篮球,捉青蛙、爬砖窑什么的,那时还总带着王子光叔叔的儿子王小军。

文革后,我家从宁夏干校回到北京后,好像我们也曾在荒字楼二层住过一阵子。我记得

我和姐的房间就在最东头朝阳那间(挨着写有“民主广场”的阳台)。

荒字楼三层,住有王金祥和薛亚琴一家,两个儿子王小俊和王新,都比我小。但是,文

革期间那个王小俊学习吹小号,凡一吹起来,满院都能听到。一开始就是噪音,后来慢慢地

就有调子。后来,我家搬到学院南路时,他母亲薛亚琴家就住我们楼下。

第12页

12

(三) 沙滩大院各楼区

大院平面图(见图 14):

图 14 沙滩中宣部大院全景(马力手绘)

1. 新灰楼

在凹字型小灰楼的后面(即北侧)有一个南北向的住宅楼,叫新灰楼(见图 15)。通常

可以从凹字型小灰楼的东北角豁口过去,也就是在玄字楼与澡堂之间,有一个通道可以绕到

新灰楼院内。

工字楼

幼儿园教学楼

第13页

13

图 15 新灰楼,有两个大门和高大的窗户

记得有一年我们小灰楼院内孩子们养了一群鸭子,在院子中央搭建了一个鸭窝,为了让

鸭子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据说需铺沙地。不知道谁说的,在这个小灰楼与新北楼之间的空

地下可以挖出沙子,说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叫沙滩,就是因为地下有大片的沙滩。果不奇然,

我们真的在这两楼的捌角处挖出沙子(不过十几厘米深就有)。原来,“沙滩”这个地名并不

是因为以前曾是大海的沙滩,而是旧时河道的河岸。另外,为了让鸭子可以戏水,也不知道

谁从哪里搞到了一口大锅(食堂做饭用的那种),我们将它埋在鸭窝前院的空地上,还时不

时地续上水。

新灰楼坐北朝南(见图 14),东西各有个大门,楼东侧有自己的锅炉房(还有一个高高

的烟囱)。新灰楼的住房面积比小灰楼大很多,且只有南向房间,北侧为走廊。记得张小雄

一家(其父时代,还有其兄张西宁,弟张小鹿,好像还有个妹妹)和龙卧流家住在这个楼中。

该楼中还有我幼儿园同班生岳小进(见图 19 二排右三),姐岳小玲,兄岳小玉。他还是大院

后期活动的积极分子呢。

新灰楼的后身(大院最北侧位置),有两组平房大院子,分别住着林涧清(其子林树、

林冬,女林葆)和童大林两家,女儿童燕齐,儿子童天奇。属于高级领导干部的住宅。好像

于光远家也在此居住过。大哥林树是我们大院中唯一的将军,毕业于哈工大,是我们仰慕的

对象,待人十分亲和,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小点孩子。林冬当时属于那种有点诡异的孩子,特

别爱逗我们这些小一点的屁孩儿。我上小学时,他是学校排球对的主攻手,也是让我们仰慕

的大哥哥。林葆好像也属于调皮女孩,经常逗我们这些小的,尤其是在游泳池中,还时常会

露出一些鬼笑。

新灰楼还有李小沛家、有林家,两个儿子有为和有非。

2. 小平房

新灰楼的西侧有一组东西向的平房。是机关司机师傅们的住宅。好像住有三家,司机田

玉山和张宝柱家在这里。其中,张田玉山的儿子田克明与我幼儿园同班(见图 19 一排左一)

家,其姐田美娟;张宝柱家有儿子张铁成、女孩有张和平和张和里。那时,张家的母亲就在

理发室工作,后来理发室又新来一个年轻女人。平士贤家有女儿平慧明,儿子平辉正和平慧

明。

3. 新北楼

平房向西,有一个小空场,当时这里好像还挖有一个冬季储存蔬菜的地窖。再往西就是

处长们的住宅——新北楼了(见图 16)。红砖楼房,主楼四层(南北向),东西两配楼为三

第14页

14

层。各家的大阳台均与屋同宽,室内有红色木地板,属于单元套房(每门自成一户,自带厨

房和卫生间)。记得我幼儿园同班生老弟(张月平)家和沙小青家,王小群家,都住在这个

楼中(见图 19 三排左四和五,和二排左三)。老弟家住新北楼最西侧一楼,有一哥一姐(都

比我们大)。沙小青家有一大姐(沙红叶)和二哥沙大海,也是打篮球的好手(其父沙洪)。

王小群家还有大哥王开平(文革时受到一点刺激,脑子有了点问题),我们在宁夏干校时,

时常一直聊天、活动。还一起报考工农兵大学生来着(包括童天齐三人)。

新北楼还住有龙卧流叔叔家(妻丰道清),他与北京景山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在

宁夏干校时,我们混得还挺熟悉的。文革期间,其侄子王宪(姐王宁)来北京住过一阵子。

我和王宪还曾经是不错的玩伴呢。记得有一次他将一个大竹梯子搭在新灰楼东侧的锅炉房墙

面上,想登梯子爬上锅炉房,再去攀登那个大烟囱。结果都快爬上去了,梯子滑下来。我们

都没有来得及去扶就落地了,摔得他眼睛都肿了,后来送宣武医院去看的病。

这个楼里还住了一些大哥、大姐类的人物。有些还是我儿时十分崇拜的偶像。例如:大

哥级人物秦川家的三兄弟,大哥秦友苏,二哥秦友友和老三秦朝英(爱篮球太挺有竞争性,

在与机关大人们的比赛中,我们会疯狂为他们加油的)。篮球打得好的大哥哥好像还有赵青

青(赵进的大儿子)、史大东、陈健(其父陈道)、沙小青的小哥等。记得在这楼住的人还有

高华沙一家(其弟郑韶山);马铁簏(外号“马耗子”)家;还有苏星一家,哥俩苏刚和苏小

冬;陈茂仪一家的两个儿子陈小宝、陈小亭;,杜大公家的两个儿子杜谦和杜宁等(见图 16)。

图 16 小刚哥俩、陈小亭、杜宁

4. 中宣部幼儿园

在新北楼南侧小马路的南面,就是中宣部幼儿园的区域了。从北向南分别有锅炉房、厨

房区、教学楼(见图 17)和两个操场院等。

图 17 幼儿园教学楼、苏联院和老的西大门

进入幼儿园教学楼后,向东穿过走廊可以出大楼东门,门外就是大班院。之所以叫“大

班院”(操场)),应当是大班孩子们活动的院落吧。因为,在大班院中有各种运动设备,如

滑梯、攀登架、转椅、跷跷板、沙坑等。

第15页

15

记得大班院的北侧墙外还有一排南北向的平房,好像住着幼儿园的职工和家属,平房西

面也有一个小型花房。花房再往西有一条通道可转到教学楼的后面,那里应当是幼儿园的厨

房重地(所以有个门,我们一般都不能进入)。幼儿园厨房的北侧有高墙和大门,将幼儿园

与住宅区分割(称幼儿园北门)。幼儿园的北门外,就是新北楼大院了。

大班院的东侧墙外,有一条南北向的马路,隔着马路东侧,就是我家居住的小灰楼和新

灰楼西侧了,邻这条马路的灰楼,应当就是宙字楼和洪字楼的窗口。大班院的南墙外,是一

条紧邻周杨大院的东西向林荫小道(参见图 20 左),记得小道中间还设一道小门。平时关

着,周末或晚间都是开的,可以穿行。

当年我上幼儿园时,就要从小灰楼(天字楼)出发,西行到小灰楼拐角后向北,再沿着

这一条东西走向的林荫夹道向西,就可以进入幼儿园大院,穿过苏联院就是教学楼的大门

(参见图 20 左)。

幼儿园的教学楼大门,在我印象中特别华丽。双开大铁门,门两侧墙面呈弧形状态。弧

形是光滑的墨绿色水磨石墙壁,其间还横向镶嵌着一组金色铜丝条,光滑无比,显得十分耀

眼。尤其是正午时分太阳可以照射至此时,靠着墙面晒太阳真是一件十分舒服的事。

教学楼前有一个半弧形的不规则花园广场,当时我们称其为苏联院,也属于幼儿园的广

场。院内有起伏的草地,灌木、花丛,还有合欢树、松树等大型树木,常常是孩子们游戏的

场所。好像我还在园中排练过蒙古舞蹈呢(见图 18)。

图 18 我上幼儿园的第一张照片 在苏联院排练蒙古舞蹈

苏联院,通常也是幼儿园小班同学们锻炼、休息、玩耍之地(见图 17)。周末时,人们

也可以来此遛弯散步。记得这个园子里长有一棵槡树,那年家中养蚕时,母亲还带我们到此

采过槡叶(见图 18 右)。那采槡叶用的竹杆,估计应当是父亲制作的。

1960 年秋季,我在此毕业,留下终生难忘的全班合影(见图 19)。

图 19 年幼儿园毕业班合影(1960 年)

第16页

16

第一排:田克明、田娜?、周恒、张渝、张小成、袁和

第二排:小马丽、王小荷、王小群、大马力、岳小进、李娜、孙菊华老师

第三排:王秀华老师、刘京、高宪文、张月平、沙小青、陈子光

5. 周杨大院

在中宣部幼儿园苏联院花园的东侧,以及大班院的南侧,挨着的是一个叫孑民堂大院,

是一所两进行的中式四合院(见图 20 左)。当年,这个院子住着中宣部部长周杨。所以,我

们都叫它周杨大院。

图 20 从中宣部办公大楼北窗看到的“孑民堂”院和幼儿园教学主楼

但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大约 4-5 岁吧),孑民堂最北侧的二进堂屋还是公用的。

机关有一年在这里举办过新年晚会。后来就重新装修了,便归部长专用了。在文革期间的抄

家活动中,据说不少能折腾的男孩子们,都进去打过劫。我只听打劫的孩子们说,他们家的

厕所特别高级,是有抽水马桶的那种。

图 21 孑民堂的正门

孑民堂,是我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的纪念堂。原为清乾隆大学士

傅恒府邸。1931 年傅恒后人将其售予北京大学,先后成为北大文学院、北大图书馆。1947

年,改为“孑民纪念堂”。该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式四合院,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落,有

正房、垂花门等,院内四周环以游廊。1995 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孑民堂的正门的门楼下有平台和一对石头狮子,好威武的(见图 21)。儿时,这里也是

我们常常玩耍之地,骑狮子,跳高摸那垂花门上的两个木质绣球。

第17页

17

通常,周杨的家人进出都不走垂花门,而进出于东侧的小偏门。女主人苏灵扬会偶尔出

现,是一个十分精致、讲究的女人。

孑民堂的正门就是办公大楼北侧的水泥马路,并沿办公大楼的西侧向南,进入办公区。

冬天,这条路因是南北向,常常形成一个大风口。我们从食堂回家时这里是必经之地,就需

要顶着风,使劲跑才能通过。有时风太大了,就躲在风口南侧大楼角下晒会儿太阳。

6. 工字楼

苏联院花园南侧,紧邻一个工字形的三层小楼(见图 22)。人们称它工字楼。这个楼比

较特殊,是中宣部高级干部们的住宅,内部相对豪华,有黄色小块拼接的木地板那种。记录

小学同学王万万家在此居住,其父王慧德,母刘敏。这里还住有赵进家。长子赵青青(篮球

高手),还有赵老四。在文革时赵老四还拉我组织了一个叫“全无敌”的战斗队。派我去天

桥印制战斗队的红袖标。挺可笑的一件事,好像也没有做什么。

图 22 工字楼(西门)

文革时,我们到处蹿着玩,在工字楼中间的过道二层半位置,爬出窗外站在小平台上,

就可以摘到甜美的黑枣。有时,还会登上顶层阳台,在阳台边那宽宽的边沿上行走,比比谁

的胆子更大。好像,也曾有人掉下来楼过。不过,虽然只是两层楼房,因为掉下去的一侧是

柔软的土地草坪,据说没事,爬起来就走了。

当年,孩子们不上课,就会做一些这种冒险的游戏,应当是寻求刺激,学习“英雄”吧。

前有天字楼的应小松,爬图书馆楼掉下来,后来有龙卧流叔叔的侄子王宪,好像还有人爬过

新灰楼锅炉房的灰砖大烟囱(像姜文所拍《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等等。

7. 图书馆

工字楼南侧有一条斜插向东的弯曲小路,通向办公大楼大院的西侧。小路夹道在东侧,

有副部长姚真的院子。小路南侧就中宣部图书馆的北侧(见图 23)。

图 23 中宣部图书馆楼正门

这个图书馆是父亲一直工作的地方,所以我会比较熟悉,一共有三个门。正门位于南侧,

第18页

18

双开大铁门,特别的沉重。进入大门后,左右各有一个耳房,是清洁工的领地。然后上一个

高台阶,接着是一个平面大厅(水磨石地面),两侧各有一扇推拉型的高大木门,里面就是

资料室。大厅正北面,是一面玻璃框架墙,底层有水泥台窗口,干部们写文章时常来此查卡

片借书。借到书后,就可以在大厅两侧的阅览室看资料什么的。

高台大厅的南侧两边,各有一个通往二楼的水磨石楼梯,钢质的楼梯栏杆上有圆型木质

扶手,十分光滑。所以,这里就常常是我玩滑梯的去处。因为图书馆楼的层高很高。所以上

到二层时需要从中间折返,于是形成一个折返层平台,平台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门,分别是

男女厕所。折返后的楼梯在中间,宽宽的直达图书馆的二层大厅。

当年,图书馆的内部办公区(即我父亲工作的办公室),一般不让外人进入的,更不用

说里面的书库了。文革期间稍微松一点时,我还有可能进入父亲的办公室。但是,书库好像

我也就进过一次,而且没有让我深入,只在门口望了一下。

据说,中宣部图书馆内的馆藏,还真有些历史感,有些资料十分宝贵、珍惜的历史文献

呢(应当是老北京大学那时代的遗留吧)。

图书馆一层大厅北侧,分别向两侧各有一条走廊,东侧走廊尽头下楼梯北拐有个出口,

可通向图书馆的锅炉房和办公大楼的南广场。西侧走廊尽头下楼梯北拐也有个出口,面向工

字楼和幼儿园方向。

图书馆的西侧小马路对面,有机关的电工房(见图 32 左)和西门传达室了(见图 24)。

图 24 中宣部大院西门(旧时还有个门楼)

8. 办公大楼和花园操场

老北京大学的民主广场被中宣部改造后,中间修建了办公大楼(见图 25),南侧改造成

花园和操场(见图 26 中)。

图 25 中间新建了中宣部办公大楼,大楼南侧布置了花园至红楼

办公大楼前的西侧,有一棵千年老槐树(见图 25 左),3-5 人才能围抱过来。儿时,在

树下修了一圈木椅,供人休息,也是我们常常玩耍的地方。母亲的办公室窗口(资料室),

第19页

19

就位于大树木椅上方的二层。

办公大楼的南侧,东西各个有一个小型广场(其实就是停车场)。可别小看这个地方,

西侧的区域,就是我们儿时的露天电影场。每逢有电影预告时,我们都会早早地将自家小板

凳或马扎类物件,摆放在路面广场的合适位置,先将坐位占住。电影的荧幕,就挂在大楼靠

墙的一侧,放映机则架设在路面南侧。放电影前,由于占好了位子,我们就常常跑到楼前花

园中去玩捉迷藏一类游戏。当然,也少不了回来后坐位被他人抢占(移走了我们占位的小凳

子)而打架的事。

每到十一这样的国庆日,这个广场上就会运来一对特殊的东西,也是让我们小孩子特别

感兴趣的,那就是大型探照灯。在办公大楼正门坡道的两侧,各架设一台。国庆节当晚开灯

时,一束白色强光光柱直冲夜空,官兵还不时按电话的指令操控探照灯,让光柱在夜空中做

各种划动动作,与北京城其他位置安装的探照灯灯光相交舞动,好不威武。其实,节前还有

几次排练。此时,我们小孩子们都会来此围观。

大楼南侧是个大花园(见图 26 中),由松柏灌木将其分割成若干小园子,里面种有花

卉和果树什么的,中间用方砖道路连接。这里,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大花园中

间有个圆形的喷水池,水池一圈种有带刺的玫瑰花,外围还有一圈垂杨柳。小时候经常在此

捉蜻蜓、粘知了(蝉),甚至用弹弓打过鸟。

图 26 办公大楼南的大花园的操场

大花园的南侧是个操场。操场东侧有个游泳池(见图 26 左),中间一个篮球场(见图

26 右),西侧是的土地场子。文革时,在土场子南侧还修建了几个水泥的乒乓球台,我们放

假时就会在此打乒乓球。当然,球网也只能用砖头代替,很容易就将乒乓球打碎的。

图 27 父亲参与组织并修建的机关游泳池

操场区值得一提的就是那个游泳池。它虽然不大,长 25 米,宽 12 米。北面是浅水区,

水深约 1.5 米,南侧为深水区,以中间划线,有斜坡而下,最深处为 2 米。入口在泳池的东

侧中央位置,还要经过一个小小的洗脚池。洗脚池外,南北向有两间更衣间,这个区域再用

一个栅栏东西向隔出一个面北入口小院。

别看这个游泳池不大,它却是我们大院孩子们儿时的天堂。每到暑假期间,整个下午我

第20页

20

大概都是泡在这里的。通常是 2 点开门前,我们就早早地等候在此。一开门便冲向泳池,看

谁第一个跳入水中。那时,我们常常在家就换好了泳裤,门一打开,冲入后先将其他衣物什

么的往更衣室一扔,就直奔洗脚池,趟一下水就挤着往池中跳去。整个下午,就在这池中一

边游一边闹,不玩到下午 4 点关门,一般是不出来的,还常常因赖着不走而让管理员哄出

来。

凡在中宣部大院生活过的孩子们,就是因为这个游泳池,几乎没有不会游泳的人。这也

为我们日后畅游大江大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下午 4 点以后,这个游泳池就归大人(干部)们使用了,他们有时还有晚场。我的父亲

虽然那时还不会游泳,但就是在这个小小的游泳池岸上,他却教会了无数的初学者,也算是

个奇迹了。因为这个游泳池的修建好像与父亲有关(参与),所以他也就常常出现在这里,

还被人称为旱地游泳教练。

家长们一般都知道孩子们玩了一个下午后必定会饿的。所以,有时会给我装点钱。如果

遇到这种时候。离开游泳池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西穿过操场,在小马路西面就是机关的小卖

部。通常会买一个甜圆面包充饥。如果妈妈给的钱多一点,就毫不犹豫地买上一个金黄色的

维生素面包或果子面包(见图 28)。

图 28 儿时常吃和各种面包

图中的那种乳白面包,是当时义利食品厂生产最贵的,也最好吃的一种面包。也只有妈

妈高兴时买回家才能吃到的。

9. 机关食堂

机关小卖部的南侧,就是我们吃饭的大食堂了(见图 29)。儿时经常会在这里吃饭,但

主要是早餐和中餐(尤其是假期)。食堂大门面南,进入后分左中右三厅,中间有两排圆形

柱子隔开。各厅内放着方形木质餐桌和条凳(每桌 4 个),整整齐齐。最北侧是一面玻璃窗

柜台,即:打饭口。里面便是厨房了。有面案(在中间),大锅灶(依北墙),后面还有储藏

间。北侧厨房内东西各有一门,东门出去向北一拐,就是机关小卖部。

图 29 中宣部大食堂

记得早餐如果有钱的话,我就可以买一根香肠或鸡蛋夹馒头吃。一般都是买点咸菜或酱

豆腐夹馒头的,有时还会有烤红薯。如果早餐不喝粥时,就拿着馒头或红薯边走边吃。从大

第21页

21

院西门出去后,南行百十米过五四大街,向学校的方向。当时学校为保证小学生们的安全,

在五四大街与沙滩北街的路口北侧,还设了岗。每看到我们这些边吃边走的小孩子们,就叫

停我们,非让我们在路边吃完了才能过马路。

中餐时,食堂窗口的左侧为主食区,最左侧窗口一般可以买到米饭(但需要米票,很少

的!),中间几个窗口买馒头、窝头和花样什么的。右侧有组窗口是买菜食的,好像也有规律。

就是从左至右各个窗口,菜品的价格会依次降低。最便宜的当属大锅菜(烫烫水水的那种),

好像是 2 分左右吧。也是我们最不愿意买的那种。但是,每月父母分配的饭票和菜票是固定

的,到了月底,如果没有算计好,恐怕也就只有吃大锅菜的份了,应当是 5 分钱一份。

小灰楼的孩子们,如果玩耍时粘到了知了(蝉),常常也会到食堂东偏北的位置(那里

做饭炉灶的火口),将裹上泥巴的知了,趁大师傅不在时仍到炉灶口中。然后,在操场上玩

一会儿,再回来将其巴拉出来。磕破烧硬的泥巴,掰开冒着热气的美味,取出知了脊背上的

那块肉,好香的呀。好像现在都能感觉到那种滋味。

还记得,学校四至五年级时学雷锋活动,学校还组织我们回机关食堂进行帮厨劳动。当

时的主要劳动内容就是摘菜。所以,有关摘菜的方法,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习到。印象最深的

是摘夹角,师傅要求我们一定要先用有尖的那头将豆角丝拉出,拉到尾部时不许抻断,再接

着拉出豆角另一边的丝,形成一个完整的,中间带有一个小墩儿的豆角丝。好像,我现在清

理豆角丝,依然在延用着这个方法。

10.印刷厂、教育楼和车库

机关大食堂的北侧,过小卖部一排平房向北,还有两排平房建筑,那就是机关的印刷厂

了。当时,这里是用铅字排版的一个内部小工厂,专门负责为机关印刷文件什么的。另外,

中宣部直属的一个央产杂志社,《红旗》杂志,当时也在大院内办公。月刊的出版也依靠这

个印刷厂的。

印刷厂平房的北侧,就挨着机关大院西门东沿的大马路(见图 30 左)。印刷厂区的平

房西,有一栋大门向北开的二层楼(见图 30 右),人们叫它“教育楼”。这个楼有专门的用

途。一层东西两侧各有几间会议室,二层是一个像礼堂的大空间(可称大会议厅),会议厅

南侧有一个小舞台,厅的中间则摆放着一排排的会议桌椅。平时,这些设施都是用于各种会

议和干部们学习、开会等。可能因此而称“教育楼”吧。

图 30 翻新后的教育楼(但三扇大门好像还是以前的)

对于我们孩子而言,我们对这栋楼最关心和热衷的,是二层大会议厅。逢年过节时,常

常在此搞联欢活动,或放电影。记得父亲在一次活动中,还表演了二人表演唱《逛新城》,

好像表演过程中父亲的化装胡子掉了,还引得全场哄堂大笑呢。

这个大会议室还有一个专门用途,就是电影审片。因为,当时中宣部宣传处有一个职责

就是对新片、进口电影进行预审后,才可以上市。所以,这里经常会放映一些参考片。当时

院中有一些大点的孩子,还会在获得“情报”后,预先偷藏在教育楼中,待电影开始放映时,

第22页

22

就钻上二层偷看电影。也经常被管理员抓住并遣返出来。我当时还小,不曾跟那些“坏孩子”

玩这个的。

教育楼门前(北侧),是一个小的水泥地广场。早年时,广场上安装了两台加油枪箱子

(红色的),地下一定还埋有储油坑。它用于为机关的各种车辆加油。机关的车库、车场和

司机班办公室,就位于教育楼的西侧,紧邻大院西门(见图 32)和西墙(至南侧)。

图 31 文革前重建的西门和内部停车场(印刷厂区)

当时机关有一些小轿车(供领导们乘坐),也有几辆解放牌大卡车。平时用于运货,但

每年春秋,还会用卡车载上机关人员和家属去郊游。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乘车前往十三陵

水库。游玩返程时,有一段山路的路面,可能因雨后有三个大大的凹陷,卡车开过去时颠婆

特别大,像过山车。人们都在大叫,我还觉得挺好玩。不有一次是上八达岭长城,卡车过了

居庸关后,特意停在穆桂英的点将石路边,让大家下去体验这块大石头上,几个突出的马蹄

脚印。如今,这个穆桂英的点将石已经位于高速公路一侧,路上一闪而过,几乎看不到的。

此地也因下车不便未列入旅游景点,所以,一般游客大多不知道这个位置。文革后我回京,

我有了私家车时,还专程寻找了一回,才标记住自驾旅游此地的位置。

大院西门,早年是有门楼的(见图 30 左),可能是因需要进出大卡车不方便,文革前就

重新修建了开放式大门(见图 31)。西门南北两侧,各有一组班房。前面已经说过,南侧的

平房是司机班办公室和车库,北侧则为传达室、接待室和男女厕所,瓦房结构(见图 32 左)

和一栋水泥平顶房,此处是配电室和电工房(见图 32 右)。电工房右(东)侧的小马路,紧

邻图书馆西墙,小路向北延伸可到达工字楼和幼儿园的苏联院(见图 14)。

图 32 大院西门北侧的传达室、电工房和图书馆夹道(通往工字楼和幼儿园)

11.红前楼和红后楼

沿教育楼东侧小马路向南,左手可见一个圆形的红砖大烟囱,它又是一个锅炉房,负责

相邻几个建筑的冬季供暖,包括教育楼、车库、食堂,以及大院最南侧的两栋住宅楼。他们

就是红前楼和红后楼(见图 33)。两个楼的建筑结构相同,各有三个单元门洞,是大院中级

第23页

23

干部们的住宅楼。其中每层两门,每门中因人口多少居住一户或两户。这个楼内的住房属于

单元套房,每一个门户中都自有厨房、厕所和洗澡间(记得还中瓷澡盆)。

图 33 红前楼和红后楼相对而建,房屋结构基本相同。

红后楼基本上与大食堂南门齐平,中间一个长方形院子,南侧就是红前楼。红前楼又与

北大红楼的位置基本持平,它的南侧还有一个不宽的小花园,就接上大院的南墙了。墙外,

就是五四大街,有沙滩公交车站(见图 34)。当时这个车站过往的车辆,包括电车 103 路、

111 路和 109 路。103 和 111 路经美术馆、东四和王府井向南至终点,一个在北京火车站,

一个是崇文门;向北经景山、故宫和北海公园、北大医院、阜成门、百万庄可到达北京动物

园。109 路东起红庙(途中过朝阳门、东四),西南经景山、故宫和北海公园、西四、西单、

宣武门至天桥。是我家常乘坐的路线。记得,当年公交车站旁边有一个银行和一个邮局,门

脸都不大。有时跟母亲进去过。

图 34 五四大街上的沙滩公交车站(和红楼)

因红前楼和红后楼距离我家小灰楼比较远(大院最南侧),虽然紧邻大食堂,但也只是

上学后,因有同学在此居住,才认识几个人。包括:幼儿园同班生陈子光和袁和(见图 19

三排右二和一排右一)。陈子光初中毕业后与姐同往吉林插队,回京好早逝。其弟陈幼光退

休后还与我有点处理电子相册的交集。袁和与纪宏家好像住一个门中。袁和有一弟袁江(后

来在宁夏立岗中学上学时,也是同学,只是小我几年级。包括王力宇(谢玉珍儿子,我们在

干校时比较熟悉的)。纪宏的父亲是纪志坚,记得唱一口好的京剧,联欢时演刁德一。韓家

五女两男:韓小兰、韓晶兰、韓秋兰和韓江兰、韓老六(与我同年级)和韓老七(与王力宇

同年级)。

我上初中时,红前楼的刘志伟,就像我的保护伞一样,成天拉着我一同上学下学的。其

父刘林,母,还有一个妹妹刘敏。

王子光叔叔(母亲在中宣部资料室的同事),也住在这个楼中,其养子王立军我们是在

第24页

24

干校认识的。

在这两栋楼中,文革期间比较出名的孩子头儿人物是赵海虹(其父赵正晶)、俞其欣家

的俞小凡、俞小敏兄弟、刘俊岐家的刘利和其弟,都是特别能折腾的那孩子。还记得有戴临

风家的戴安安和戴安弟一姐弟;刘晓柳家的徐海林和徐加林等。

12.大院周边卫星地图

图 35 沙滩周边卫星图

附:沙滩北街的由来

沙滩北街在宣统时期称松公府街,因街内有松公府而名,民国时沿用。1965 年改称沙

滩北街。一等忠勇公府后来改叫成松公府,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傅恒去世后,一等忠

勇公爵位由次子福隆安承袭。因福隆安娶乾隆女和嘉公主,故在公府附近的公主府居住。傅

恒后,此宅先由子福灵安和福长安居住,福隆安去世后,一等忠勇公爵位由福隆安与和嘉公

主所生的儿子丰绅济伦继承。丰绅济伦开始时官授镶蓝旗汉军副都统,后升迁为兵部侍郎,

负责指挥銮仪卫,最后官至盛京兵部侍郎,并迁回公府居住。所以人称其府为松公府。另一

种说法是,丰绅济伦之后,爵位依次为富勒浑凝珠、庆兴、果齐逊。果齐逊卒后无子,光绪

十七年,由本家松椿承袭。一等忠勇公府被改称为松公府。但据史料所载嵩祝寺前街被改称

松公府夹道的时间是在宣统年间。

北京景山学校

中宣部

大院

景山公园

故宫博物院

美术馆

东四人民市场

嵩祝寺

五四大街

沿

地安门

人民

教育

出版社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本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