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期
绿色空间
Green Space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A Metapolitan Observation on Shenzhen Mega-city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er Bay Area
SHENZHEN
PLUS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 期
绿色空间
Green Space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A Metapolitan Observation on Shenzhen Mega-city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er Bay Area
SHENZHEN
PLUS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Foreword
在全球政经关系处于百年未有变局、新冠大流行前景高度不确定的历史背景
下,以城市群、都市圈为典型代表的经济 - 社会 - 生态有机共同体成为应对新
形势、集聚新动能、挖掘新潜力的核心发展区域。以商贸兴市、依制造筑基、
借创新赋能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社会活动最为密集、制度环境最为
多样的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前沿窗口,也在深化改革开放、联
通内外“双循环”的持续过程中深度发展生产力、调整优化生产关系,并进
一步推动空间的再生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战略的承载
区、粤港澳大湾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深圳已经成为再塑大湾区空间关
系中最为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深圳的产业功能或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持续向东莞、惠州、中山等
周边城市外溢,周边城市也以跨海大桥、城际铁路等基建为契机、以边界地
区的合作开发为触媒,同步推进项目的合作、规划的衔接与机制的对接。深
汕特别合作区成为区域合作新模式的试验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出的“北
部都会区”计划则将进一步加速港澳发展要素、发展资源向内地、深圳侧的
转移。一个以深圳为核心、与周边城市互动响应、拥有 5000 多万常住人口之
巨的经济社会共同体、生态文化有机体正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逐步成型。从空
间的视角观察这一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将可
以为探讨今日深圳的空间发展出路提供来自更广阔视野和更丰富维度的思考。
前言
Contents
目录
前言 P01
01 | 定义“深圳 +” P04
02 | 城市区域的绿色空间观察 P07
03 | “深圳 +”绿色空间分布 P08
04 | 绿色空间的可达性 P10
05 | 绿色空间中的人类活动 P12
06 | 绿色空间中的产业经济 P18
07 | 绿色空间的生态绩效 P22
08 | 绿色空间发展指数 P28
09 | 主要结论 P36
10 | 创新绿色空间使用的规划实践 P38
01DEFINE “SHENZHEN plus”
定义“深圳 +”
作为粤港澳高密度城市群中相对年轻、成长速度最快但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深
圳自面临空间资源限制约束的发展挑战以来,一直试图寻找适配自身发展需求的
“城市 - 区域(city-region)”空间尺度。在市场关系的推动下,2009 年起,深
圳联合东莞、惠州举办党政联席会议,在“深莞惠”尺度形成了常态稳定但相对
松散的区域协商机制,该机制此后进一步扩大到河源、汕尾,形成“3+2”机制。
2019 年,广东省发改委提出“深圳都市圈”应包括深圳、东莞、惠州的全域和河源、
汕尾两市的都市区部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由进一步将“深
圳都市圈”扩展至“3+2”全域。
深圳都市圈协同发展示意图(来源: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0-2035) 公示读本)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作为区域政策的“深圳都市圈”受到广东省特区带动老区、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
地区、带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战略影响,与广州地理距离较近以及珠江口跨海
通道供给不足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呈现东向、东北向远距延展、西北向有所限制、
西向、南向极度受限的非对称几何形态,表现为深圳城市中心到“深圳都市圈”
边缘的交通行程由数分钟到 3.5 小时不等的高度差异化关联状态,难以直接用于
作为客观研究与深圳经济、社会、生态紧密关联区域的范围依据。对于“深圳 +”
超级城市区域的空间观察研究,需要依托一个基于客观标准的空间边界。
关于大城市紧密关联地区的范围界定,国际上通常将以核心城市为中心,1-2 小
时交通行程覆盖的区域视为与核心城市关系较为紧密的区域(这一范围被称为
“城市汇集区”,urban catchment area),或以核心城市的就业中心为基准,
将核心城市周边达到 10% 或 15% 以上就业人口前往该就业中心通勤的基层社区
划入到与核心城市关系较为紧密的区域(这一范围被称为“功能性城市地区”,
functional urban area)。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
中提出的“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 1
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的一般描述,与国际上的相关定义
接近,但在应用研究中存在对于城市中心、通勤时间计算等要素的多义解释空间。
考虑深圳及周边城市常住人口总量大、建成区人口密度高、高密度地区空间延
展范围广以及深圳市域版图形态高度不规则、福田、前海两个城市中心在市域
版图中高度偏心的特点,本研究以深圳的福田中心、前海中心为出发点,按照
现状及规划道路、轨道、铁路的 2 小时交通联系范围(包括新近开通但尚未纳
入各类公开数据库的赣深铁路以及尚未开通的深中通道、深珠通道、深汕铁路、
深茂铁路,计算时间含多种交通方式换乘时间),定义为与深圳关系较为紧密
的“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经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治理标准单元划分
指引(T/GD2021)》中的 II 级单元(区县层级)叠加并依据 II 级单元完整边界
进行范围的微调后,本研究最终使用的“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空间范围覆盖珠
江口东岸的深圳、东莞全域、惠州市区及博罗、惠阳、惠东、深汕特别合作区,
珠江口西岸的中山、珠海全域和广州南沙、佛山顺德、江门部分地区,以及香港、
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广佛都市核心区同样位于计算范围内,但不纳入本报告
的研究范围。在陆海统筹的原则下,进一步纳入深圳、珠海、惠州及深汕特别
04 / 05
总面积 1.81 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 5496 万人
合作区的海域范围。经调整后的研究范围陆域总面积 1.81
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 1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5496
万人。
其中,“深圳 +”1 小时范围涵盖深圳市域内除龙岗东北部、
坪山东部及大鹏半岛的全部区域,并覆盖香港北部都会区、
东莞塘厦、凤岗临深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粤
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中山翠亨新区等大湾区区域合作重
大平台。在“深圳 +”空间体系之下,这些平台正在与深圳
形成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
深圳都市圈协同发展示意图(来源: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0-2035) 公示读本)
0-30
180-210
90-120
120-150
270-300
60-90
240-270
30-60
210-240
150-180
与深圳福田中心或前海中心
最短交通联系时间(分钟)
其他城市陆域
其他城市海域边界
深圳海域边界
深圳陆域边界
“深圳 +”范围
II 级单元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进 入 21 世 纪 以 后, 建 立 在 城 市 经 济、 城 市 地 理 视 角 之 上 的 巨 型 城 市 地 区
(mega-city region)、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region)研究已经形成了以城
市建成空间、规划建设空间及其承载的经济、社会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
范式。在建成区与非建成区的“图 - 底”关系中,对“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
了“底”。然而,随着 SDG2030、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重大议题
甚嚣尘上,生态文明、“3060”双碳目标、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全面实施,外
部环境与政策要求正在倒逼城市经济与城市空间发展采取全新的导向和策略,
尤其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制度,构建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
体系的新阶段,有必要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观察和看待城市,加深对城市空间发
展与运行、干预规律的认识。
以山林、耕地、城市和郊野公园等形态为代表的非建设绿色空间占据了“深圳 +”
超级城市区域三分之二的陆域面积,是粤港澳大湾区亚热带高密度巨型城市区域
的”底色“,是不可忽视的城乡物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依托
的重要本底。本研究以“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的绿色空间为空间分析对象,通
过发掘绿色空间的可达性、人类活动、产业经济以及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空间表征
或空间绩效,重新审视深圳和周边地区的空间发展特征,以期从区域生态整体协
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层面为“深圳 +”将走向何处提供独立的专业见解。
02OBERSERVATION OF GREEN SPACE
城市区域的绿色空间观察
从绿色空间的视角观察大城市地区空间发展
06 / 07
绿色空间占据“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 2/3 的陆域面积,山林占据
绿色空间地表覆盖主体
以 2020 年全球 30 米地表覆盖精细分类产品为基准,扣除研究范围内建设用地尺
度大于 500 米╳ 500 米的连片斑块后,获得“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间的
空间范围,“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间总面积 1.2 万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
的 66.2%。其中,依托丘陵山地生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热带季雨林成为绿色
空间中占比最大的地表覆盖类型,达 42% 之高。绿色空间中耕地覆盖比重则随着
与深圳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在深圳、香港和莞惠临深地区,山林占
绿色空间地表覆盖的比重甚至达到 60% 以上,但耕地占比极低且分布高度破碎化。
周边城市仍将长期作为深圳、香港粮菜供给的腹地依托。
03THE GREEN SPACE IN “SHENZHEN plus”
“深圳 +”绿色空间分布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间及主要地表覆盖分布
耕地
林地
人工
水体
都市圈 _ 缓冲区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间中与深圳福田、前海中心不同距离的空间圈层内各主要地表覆盖类型空间面积(单位:平方公里)
0-10 公里 10-20 公里 20-30 公里
30-40 公里 40-50 公里 50-60 公里
60-70 公里 70-80 公里 80-90 公里
水体
水体
水体
人工
人工
人工
山林
山林
山林
耕地
耕地
耕地
0
0 0 0
50 100 0 200 0 200
500 500 200 400
150 400 400
1000
0 500 1000 0 500 1000 0 500 1000
1000 600
600 600
绿色空间总面积 1.2 万平方公里
占陆域面积的 66.2%
08 / 09
04ACCESSIBILITY OF THE GREEN SPACE
绿色空间的可达性
交通基础设施向绿色空间的延伸提高了绿色空间对城市地区的可达性,
促进局部空间走向“公园化”
以 2020 年全球 30 米地表覆盖精细分类产品为基准,
扣除研究范围内建设用地尺度大于 500 米 ×500 米
的连片斑块后,获得“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
间的空间范围,“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间总
面积 1.2 万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 66.2%。其中,
依托丘陵山地生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热带季雨林
成为绿色空间中占比最大的地表覆盖类型,达 42%
之高。绿色空间中耕地覆盖比重则随着与深圳城市中
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在深圳、香港和莞惠临
深地区,山林占绿色空间地表覆盖的比重甚至达到
60% 以上,但耕地占比极低且分布高度破碎化。周
边城市仍将长期作为深圳、香港粮菜供给的腹地依托。
深圳梅林(左)、香港九龙塘(右)郊野公园进入路径密度比较(来源:openstreetmap)
由“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中心点出发各等时圈层路网密度
由中心
点出发
时间
(min)
道路总长
面积
(km2)
路网
密度
(km/
km2)
(w=0.1)
(km)
(w=0.2)
(km)
(w=0.5)
(km)
(w=0.4)
(km)
(w=0.3)
(km)
30 33 3887 56 25 143 325 2.70
45 930 4269 131 55 338 641 1.84
60 3906 5423 440 63 484 1235 1.52
75 3529 7012 862 51 795 2297 1.06
90 2254 12437 848 188 841 3412 1.01
105 2076 13445 1017 331 640 4219 0.87
120 1618 7694 753 353 612 4855 0.49
(0, 0.48)
分圈层路网密度
(0.48, 0.86)
(0.86, 1.05)
(1.05, 1.83)
(1.83, 2.70)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轨道交通、公共汽车服务可达的“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间
绿色空间中与深圳福田、前海中心不同距离的空间圈层内轨道交通、公共汽车服务可达的空间范围占比
绿色空间中充电桩位置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30
100%
80%
60%
40%
20%
0%
轨道交通可达的绿色空间范围 共汽车可达的绿色空间范围 其余范围
地铁可达圈
公交可达圈
充电桩
10 / 11
05HUMAN ACTIVITIES IN THE GREEN SPACE
绿色空间中的人类活动
绿色空间容纳了“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近 1/4 的常住人口,也容纳
了一定规模的就业和游憩行为
绿色空间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总数达 1298 万,占到“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总人口
的 23.6%。这些常住人口主要分布在大城市主城区边缘建成区与山林空间的过渡
带,指征出相对集中的人居空间偏好。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间及主要地表覆盖分布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间中的常住人口、就业人口均集中分布在深圳主城、
东莞松山湖和惠州惠城区。由于这三片地区都呈现城市建成区和绿地高度交织的
特点,使得本研究识别的绿色空间纳入了部分分布于上述地区的常住及就业人口。
此外,对浅山地区的低密度住宅开发,使得深圳蛇口、惠州惠阳、东莞中心城区
等地的绿色空间中也容纳了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
无人区
50-80 人
20-50 人
100 人
1-20 人
80-100 人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绿色空间中的常住人口分布热力图 绿色空间中常住人口的就业地分布热力图
绿色空间中的就业人口分布热力图 绿色空间中就业人口的居住地分布热力图
根据 II 级空间治理单元统计的绿色空间夜间 / 日间活动人口比
深圳主城以及惠州惠阳、惠东地区绿色空间的夜间
/ 日间人口占比较高,表明这些地区绿色空间中拥
有较高的居住功能占比。相比之下,东莞、深圳盐
田、大鹏以及惠州惠城、博罗地区绿色空间的夜间
/ 日间人口占比相对较低,其中东莞西部地区最低,
表明这些地区的绿色空间中容纳了相对更高比重的
就业、游憩功能。
0.49-0.50
0.61-0.65
0.56-0.60
0.51-0.55
0.66-0.68
夜间 / 日间活动人口比例
高
低
绿色空间常住人口分布
值
高
低
绿色空间就业人口分布
值
高
低
绿色空间常住人口就业地分布
值
高
低
绿色空间就业人口居住地分布
值
绿色空间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总数达 1298 万
12 / 13
互联网经济推动绿色空间中的高价值空间场景转化为网红打卡地,
将城市建成区的人流量导入绿色空间
在分享经济、流量经济的推动下,“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间中的“高颜值”
景区涌现出一批网红打卡地,成为周末、节假日里的“临时性小城市”。
根据平台数据,普通周末就近出游偏好明显,市内一日游群体成为主要的客流来
源,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东莞松山湖景区是“深圳 +”最具吸引力的景区。
与普通周末相比,黄金周期间绿色空间打卡地对中远途游客形成了更强的吸引力,
惠州巽寮湾、深圳大梅沙等景点均在黄金周显示出可观的跨城流量。互联网媒介
使得景区得以进一步突破“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空间作用桎梏,绿色空间
的可达性与吸引力因而被流量所重塑,也对局部地区的交通设施供给与休闲旅游
管理提出了额外的要求。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网红打卡点
都市地区景区热度
郊野地区景区热度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网红打卡点热度(来源:小红书)
城市建成区打卡地 热度 绿色空间打卡地 热度 绿色空间打卡地 热度 绿色空间打卡地 热度
淇澳岛 2459 小琅环公园 17899 永乐农庄 39 平峦山公园 8032
深圳湾公园 54622 圆明新园 4454 滨海湿地景区 300 簕杜鹃谷公园 1564
明湖城市公园 55 尖峰山公园 277 青青世界旅游区 700 石岩湿地公园 8478
锦绣中华民俗村 1686 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 172 海龟湾旅游区 3900 罗田森林公园 122
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 5326 黄山鲁森林公园 371 野生动物园 3000 凤凰山 26118
欢乐港湾 17456 中山温泉旅游区 158 园山风景区 8800 塘朗山公园 10838
中山公园 1785 孙中山故里旅游区 1 平海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 5400 笔架山公园 3116
深圳中心公园 23260 中山市树木园 359 碧海湾旅游度假区 4200 小南山公园 30482
莲花山公园 16668 长江水世界 2362 巽寮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 4300 南山公园 62211
宝安西湾红树林公园 9223 翠湖公园 16254 东江纵队纪念馆 100 月亮湾公园 12471
铁仔山公园 7688 江滨公园 6062 水底山旅游度假区 500 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 3283
石芽岭公园 2458 莺歌咀水文公园 46 清溪银瓶山森林公园 800 大梅沙海滨公园 2168
大万世居 268 黄圃公园 385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 1100 深圳仙湖植物园 6069
立新湖公园 1083 顺峰山公园 6016 东平窑陶瓷文化园 90 黑沙环海滨公园 2300
燕子岭公园 179 金紫公园 3265 松山湖景区 3400 二龙喉公园 300
观澜湖生态运动公社 352 天湖森林公园 909 阳台山森林公园 2036 黑沙水库绿色空间公园 1300
龙城公园 1870 长鹿旅游休博园 7637 南门山森林公园 1326 观音莲花苑 200
红树林公园 499 北滘都宁岗森林公园 259 银湖山绿色空间公园 56790 香港公园 40000
观澜版画村 1126 滨河景观公园 595 新圩观音山 3 香港动植物公园 300
凤岭公园 2174 乐从国家水利风景区 1115 五矿 • 哈施塔特文旅小镇 9780 太平山顶 10000
石龙西湖城市公园 300 白水带公园 2014 紫溪半岛花海世界 4379 大榄绿色空间公园 10000
江海区白水带风景区 766 南山公园 62211 香港海洋公园 6400
古劳水乡 1200 金山湖公园 9199 西贡东绿色空间公园 2200
龙舟山森林公园 76 红花湖景区 1204 南丫岛 2700
古兜温泉旅游度假村 1800 惠州市植物园 948 佐敦谷公园 1200
御温泉度假村 4300 惠州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 110427 石澳绿色空间公园 2700
罗西尼工业旅游 200 湖滨公园 ( 湖滨路 ) 651 香港湿地公园 1300
仙踪龙园 1400 雅居乐 • 白鹭湖 33606 大帽山绿色空间公园 6700
石博宇宙城 200 马峦山绿色空间公园 17456 黄龙瀑布 2500
卓旗山庄 24 东部华侨城 7647 天坛大佛 600
百万葵园主题公园 1500 宝安公园 16772 维多利亚港 10000
14 / 15
绿色空间打卡地 客流人数
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 282084
巽寮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 254049
松山湖景区 124890
深圳仙湖植物园 111534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 106288
大梅沙海滨公园 89546
东部华侨城 78191
凤凰山 76894
红花湖景区 62390
野生动物园 57069
雅居乐 • 白鹭湖 43374
银湖山绿色空间公园 37542
金山湖公园 36927
马峦山绿色空间公园 32868
石岩湿地公园 19979
清溪银瓶山森林公园 19782
南门山森林公园 16914
笔架山公园 13989
五矿 • 哈施塔特文旅小镇 13799
南山公园 10333
青青世界旅游区 10226
塘朗山公园 10118
宝安公园 9801
惠州市植物园 7886
海龟湾旅游区 7367
阳台山森林公园 7296
园山风景区 4861
罗田森林公园 4597
水底山旅游度假区 3886
簕杜鹃谷公园 3615
月亮湾公园 3122
紫溪半岛花海世界 2611
平峦山公园 2582
东江纵队纪念馆 2479
湖滨公园 ( 湖滨路 ) 1732
平海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 1616
南山公园 1424
小南山公园 724
惠州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 446
碧海湾旅游度假区 388
新圩观音山 257
叶挺将军纪念园 189
东平窑陶瓷文化园 14
2021 年 10 月 1日黄金周首日深莞惠范围绿色空间网红打卡地客流人数
2021 年 10 月 1 日黄金周首日深莞惠范围绿色空间网红打卡地客流来源及流量
14-3000
30001-50000
10001-30000
3001-10000
50001-282084
客流人数(2021 年 10 月 1 日)
0-500
网红打卡地
2001-5000
1001-2000
501-1000
> 5000
客流来源人数(2021 年 10 月 1 日)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绿色空间打卡地 客流人数
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 160727
巽寮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 119252
松山湖景区 106707
深圳仙湖植物园 84107
红花湖景区 49484
凤凰山 49429
东部华侨城 44830
银湖山绿色空间公园 41033
雅居乐 • 白鹭湖 39395
野生动物园 36995
金山湖公园 35589
马峦山绿色空间公园 28445
大梅沙海滨公园 21940
笔架山公园 18730
石岩湿地公园 16575
南山公园 14371
塘朗山公园 14206
五矿 • 哈施塔特文旅小镇 13845
宝安公园 13670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 12779
南门山森林公园 10893
阳台山森林公园 7802
清溪银瓶山森林公园 7155
惠州市植物园 5452
青青世界旅游区 5098
罗田森林公园 3565
平峦山公园 3385
海龟湾旅游区 3281
园山风景区 2979
月亮湾公园 2670
平海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 2515
簕杜鹃谷公园 2362
水底山旅游度假区 2116
湖滨公园 ( 湖滨路 ) 1599
南山公园 1489
小南山公园 896
东江纵队纪念馆 885
紫溪半岛花海世界 520
叶挺将军纪念园 499
惠州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 418
碧海湾旅游度假区 210
新圩观音山 110
东平窑陶瓷文化园 21
2021 年 10 月 16 日普通周末深莞惠范围绿色空间网红打卡地客流人数
2021 年 10 月 16 日普通周末深莞惠范围绿色空间网红打卡地客流来源及流量
21-3000
30001-50000
10001-30000
3001-10000
50001-160727
客流人数(2021 年 10 月 16 日)
0-500
网红打卡地
2001-5000
1001-2000
501-1000
> 5000
客流来源人数(2021 年 10 月 16 日)
16 / 17
06INDUSTRIAL ECONOMY IN THE GREEN SPACE
绿色空间中的产业经济
绿色空间并非城市经济的主要发生地,但是由于绿色空间提供了用于增量空间开
发的土地资源,并且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支撑能力和景观特征,成为经济产业发
展与城市功能空间配置的重要区位。从企业工商注册数据可以观察到,“深圳 +”
绿色空间吸引了批发零售、制造业、仓储物流、ICT 产业、商务服务与社会服务
功能落地。
制造业是绿色空间容纳的最主要的产业经济功能,使得绿色空间也
成为大湾区工业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
除批发零售业以外,制造业企业占据“深圳 +” 范围内绝大部分空间圈层以及佛
山顺德、中山、东莞、惠州等行政辖区绿色空间内企业总数的最高份额,约占各
类商事主体总数的三分之一。足见“深圳 +” 绿色空间并非仅仅承担城市地区的
生态服务功能,它同样成为大湾区生产性景观的一部分。利用近山、靠山不规则
用地承载生产空间的特征体现了该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高度灵活性。
缓冲
距离
(km)
房地
产业
(%)
建筑
业
(%)
交通运
输、仓储
和邮政业
(%)
教育
(%)
科学研
究和技
术服务
业(%)
农、林、
牧、渔
业(%)
水利、环
境和公共
设施管理
业(%)
社会
服务
类(%)
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
息技术服
务业(%)
制造
业
(%)
租赁和
商务
服务业
(%)
0-10 6.26 5.54 4.71 3.43 8.13 1.11 1.07 17.30 21.31 2.98 12.28
10-20 3.71 5.62 3.79 1.96 5.07 1.79 1.41 17.16 9.33 23.13 15.89
20-30 5.24 4.80 8.40 1.47 4.49 2.67 0.31 22.49 5.91 14.98 22.22
30-40 4.77 5.45 5.98 0.93 8.67 3.67 0.66 19.98 3.88 22.92 17.62
40-50 4.55 6.21 2.14 0.97 8.14 5.52 0.76 21.78 4.14 20.56 20.34
50-60 4.14 7.45 2.70 0.83 6.22 6.82 0.76 16.45 3.86 30.16 12.98
60-70 4.64 6.69 3.05 0.49 2.39 13.67 0.76 17.74 1.67 30.64 9.17
70-80 5.16 6.79 3.06 0.56 2.51 12.37 0.81 18.83 1.74 28.24 11.11
80-90 3.46 5.88 2.69 0.32 3.45 13.42 0.79 18.34 1.84 32.02 9.96
90-130 2.04 4.20 3.02 0.32 1.78 20.18 0.59 17.70 0.79 36.46 6.08
绿色空间中与深圳福田、前海中心不同距离的空间圈层内特征产业类型企业注册数量占比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行政区 房地产业
(%)
公共管理、社
会保障和社
会组织(%)
建筑业
(%)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
政业(%)
教育
(%)
科学研究
和技术服
务业(%)
农、林、
牧、渔
业(%)
水利、环境
和公共设施
管理业(%)
社会服
务类
(%)
信息传输、软
件和信息技术
服务业(%)
制造业
(%)
租赁和
商务服
务业(%)
东莞 3.97 0.00 5.29 2.54 0.92 9.22 2.01 1.17 11.80 4.14 34.02 19.39
惠州 4.22 0.00 6.09 2.88 0.24 1.06 15.45 0.80 19.11 1.87 32.68 6.85
江门 1.11 0.00 5.30 2.99 0.38 2.37 15.10 0.77 17.08 0.52 42.40 5.07
广州南沙 2.90 0.00 7.37 11.54 0.25 14.02 5.50 0.23 14.44 6.91 12.11 18.19
汕尾 0.70 0.00 1.05 1.92 0.52 0.35 44.23 0.00 19.93 0.17 22.73 2.45
深圳 4.37 0.00 4.58 3.21 2.26 4.68 2.98 0.89 28.64 10.28 12.09 15.88
佛山顺德 2.80 0.03 3.50 2.59 0.49 4.58 4.44 0.73 17.39 2.24 43.98 9.31
中山 2.78 0.00 6.45 2.27 0.87 2.45 12.37 0.91 16.44 1.58 37.90 7.70
珠海 8.93 0.00 9.10 2.65 1.17 8.73 6.47 0.58 15.95 2.86 11.30 26.08
绿色空间中不同行政区内特征产业类型企业注册数量占比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教育
制造业
建筑业
社会服务类
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农、林、牧、渔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采矿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房地产业
产业占比
2,300
18 / 19
绿色空间对 ICT 服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承载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也正在为都市
型消费提供特定的场所
年份 房地产业
(个)
建筑业
(个)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
政业(个)
教育
(个)
科学研究
和技术服
务业(个)
农、林、牧、
渔业(个)
水利、环境
和公共设施
管理业(个)
社会服务类
(个)
信息传输、软
件和信息技术
服务业(个)
制造业
(个)
总计
2000 年 95 36 15 3 19 87 11 114 4 705 1405
2005 年 247 155 95 11 119 195 42 402 119 2175 4322
2010 年 575 366 254 22 405 865 85 1323 274 4908 10760
2015 年 1066 1132 734 107 1014 3048 190 3888 718 9747 25969
2020 年 2735 3855 2145 525 2969 6205 485 11824 2357 16858 63082
增长倍数 29 107 143 175 156 71 44 104 589 24 45
年份 房地产业
(%)
建筑业
(%)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
政业(%)
教育
(%)
科学研究
和技术服
务业(%)
农、林、
牧、渔业
(%)
水利、环境
和公共设施
管理业(%)
社会服务
类(%)
信息传输、软
件和信息技术
服务业(%)
制造业
(%)
租赁和商
务服务业
(%)
2000 年 6.76 2.56 1.07 0.21 1.35 6.19 0.78 8.11 0.28 50.18 4.13
2005 年 5.71 3.59 2.20 0.25 2.75 4.51 0.97 9.30 2.75 50.32 4.53
2010 年 5.34 3.40 2.36 0.20 3.76 8.04 0.79 12.30 2.55 45.61 5.06
2015 年 4.10 4.36 2.83 0.41 3.90 11.74 0.73 14.97 2.76 37.53 7.29
2020 年 4.34 6.11 3.40 0.83 4.71 9.84 0.77 18.74 3.74 26.72 12.89
占比变化 -2.43 3.55 2.33 0.62 3.35 3.64 -0.01 10.63 3.45 -23.45 8.76
绿色空间提供了高密度城市地区相对稀缺的自然景
观,而景观资源是 ICT 和科研活动惯常依附的空间
载体之一。自 2000 年至今,信息技术服务业、科
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深圳 +”绿色空间内快速
增长,深圳中心城区以及东莞松山湖、广州南沙、
珠海香洲的绿色空间成为相关企事业单位青睐的选
址地。与此同时,依托绿色空间环境容量的卫生、
体育、教育等社会服务设施也在绿色空间快速布局。
加之《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等绿色空
间管控规则仅允许市政、旅游、农业、教育、科研
等功能在绿色空间内布局,进一步强化了绿色空间
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导向。
另一方面,绿色空间同样得益于由城市驱动的休闲
消费经济。紧邻深圳的大鹏半岛因市场驱动的餐饮
与民宿开发而形成绿色空间中的住宿餐饮业集聚地,
但这一集聚水平仍然远逊于香港的港岛和九龙,后
者为珠三角城市提供了一种将消费经济与绿色空间
相结合的重要参照。
绿色空间中典型产业注册企业数量及倍增幅度
绿色空间中典型产业注册企业数量及占全部企业比重变化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绿色空间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分布热力图
绿色空间中的社会服务类企业(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和社
会工作、住宿和餐饮业)分布热力图
绿色空间中的农林牧渔业企业分布热力图
绿色空间中的旅游类兴趣点热力图
绿色空间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分布热力图
绿色空间中的农林牧渔业企业分布热力图
绿色空间中的休闲娱乐类兴趣点热力图
高
低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值
高
低
社会服务类
值
高
低
旅游类
值
高
低
农林牧渔业
值
高
低
休闲娱乐类
值
高
低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值
20 / 21
07ECO PERFORMANCE OF THE GREEN SPACE
绿色空间的生态绩效
绿色空间成“天然空调”,林地与城市建成区夏季温差达到 10 摄氏度,填海区、工业区、
大型公建热岛效应显著
地表覆盖 平均地表温度
(K)
平均地表温度
(℃)
耕地 308.00 34.85
林地 303.94 30.79
人工 313.46 40.31
水体 305.51 32.36
地表覆盖 低温区 常温区 高温区
耕地 170.3 3864.2 291.1
林地 1544.7 3058.6 51.7
人工 19.1 1656.2 2184.7
水体 375.7 1319.8 85.5
地表覆盖 无热岛 弱热岛 中热岛 较强热岛 强热岛 极强热岛
耕地 2132.1 892.5 606.0 346.3 184.3 164.4
林地 4067.7 283.6 157.9 81.8 36.5 27.5
人工 195.9 265.6 456.3 596.4 658.4 1687.3
水体 1384.8 158.5 87.8 53.8 36.2 59.9
绿色空间是亚热带高密度城市地区重要的“降温冷源”,占总面积三
分之二的绿色空间塑造了占比二分之一的无热岛区域。遥感数据显示,
在绿色空间的各类地表类型中,山林植被地表降温能力最强。得益于
此,深圳主城区和香港等山林覆盖比重较高地区的热岛效应并不显著,
热岛主要位于深圳宝安、东莞、佛山顺德等工业集聚地。但是建筑在
填海区之上的机场、港口、口岸以及位于建成区内部的火车站、会展
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则有着强烈的热岛效应。
高温区
常温区
低温区
极强热岛效应
较强热岛效应
强热岛效应
中热岛效应
弱热岛效应
无热岛效应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0 2000 4000 6000 8000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不同热场、热岛强度区地表覆盖统计
夏季某日“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不同地表覆
盖平均地表温度比较
不同热场内地表覆盖面积(km²) 不同热岛强度区地表覆盖面积(km²)
耕地 林地 人工 水体 耕地 林地 人工 水体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热岛强度空间分布及统计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热场分布及统计
低温区
高温区
常温区
14%
68%
18%
53%
13%
11%
9%
8%
6%
较强热岛效应
强热岛效应
极强热岛效应
无热岛效应
中热岛效应
弱热岛效应
22 / 23
绿色空间提供的碳汇能力对“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落实国家“双碳”
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以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作为量化生态系统碳源 / 汇的指标,测算绿色空间
固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发现“深圳 +”绿色空间承担了陆地生态系统绝大部分的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全域植被覆盖度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间植被覆盖度
无植被覆盖
中植被覆盖
中低植被覆盖
低植被覆盖
高植被覆盖
无植被覆盖
中植被覆盖
中低植被覆盖
低植被覆盖
高植被覆盖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碳汇职能。其中,山林植被地表覆盖尤其是紧邻香港、深圳、珠海、东莞等地高
密度城市建成区的山林具有最强的碳汇能力。在一定的温湿、降水条件下,香港
新界、深圳大鹏半岛、惠州惠东、深汕特别合作区范围的季雨林系统成为区域内
最重要的碳汇库,使得“深圳 +”超级城市地区的东部发展地带有条件通过对植
被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成局部的碳平衡发展。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全域碳汇分布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间碳汇分布
高
低
固碳量
值
高
低
固碳量
值
24 / 25
基本生态控制线等管制政策扼制并逆转了绿色空间生境适应性下滑态势,
改善了局部生态质量
以生境适宜度指数(HSI)作为反映绿色空间对物
种生存环境因子的适宜程度和支撑能力、表征生物
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参数,通过模拟分析
发现,“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内适宜动植物生存
与多样性发展的地区主要围绕山水林田湖资源分布,
生态高价值地区呈现密集点状发展,香港、深圳、
东莞、惠州惠阳因城市组团密集开发出现较大的生
境质量内部差异,而河湖水系成为联系高质量生境
斑块的空间媒介。
经过多年数据比对,近 20 年来,“深圳 +”超级城
市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但是深圳市内的生境适宜性指数则呈现先降低后升
高的两阶段态势,尤其在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内更
表现为显著的“倒 V 型”库兹涅茨折线。至 2020 年,
深圳基本生态控线范围内的生境质量已接近 2000
年的初始水平,并带动深圳全市生态质量下滑趋势
出现重大逆转,且在深圳全市范围内,担负生态文
明体制改革任务的大鹏新区在生态质量的改善方面
尤为突出,表明近十余年来以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
(2006-)、设立大鹏新区(2012-)为代表的系列
生态管控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区域生物多样
性的维持与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正向作用,是被实践
证明可推广的规划和政策工具。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生境适宜性分布
高:5
低:1.15
生境适宜性指数
值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2000-2020 年“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全域生境适宜度指数增减变化
2000-2020 年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生境适宜度指数增减变化
3.4
3.2
3.0
2.8
2.6
2000 2010 2020
2000、2010、2020 年“深圳 +”、深圳市及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生境适宜度指数变化
“深圳 +” 深圳 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
年 年 年
-2.80-0
0-2.80
生态适宜性指数变化
-2.72-0
0-2.45
生态适宜性指数变化
26 / 27
08GREEN SPACE DEVELOPMENT INDEX
绿色空间发展指数
基于“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中的粤港澳大湾区Ⅱ级空间治理单元,从各单元的
绿色空间规模、人口承载、可达性、产业经济活动、生态功能绩效等五个维度评
价 II 级单元尺度的绿色空间发展指数。
绿色空间面积
绿色空间面积比重
规模指标
绿色空间人口
绿色空间人口比重
人口指标
绿色空间路网密度
公共交通支撑指数
可达性
指标
降温指数
生境适宜性指数
生态绩效
指标
绿色空间注册企业数量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比重
社会服务类企业比重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企业比重
制造业企业比重
产业经济
指标
绿色空间
发展指数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Ⅱ级空间治理单元绿色空间面积比重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Ⅱ级空间治理单元绿色空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
绿色空间面积
非绿色空间面积
绿色空间
行政面积
耕地
林地
人工
水体
绿色空间
绿色空间面积
绿色空间规模指数:惠州下辖单元以及珠海西部、香港新界、深圳
大鹏的绿色空间面积大、占比高
绿色空间面积的最高值出现在惠州博罗,其次为惠州惠东、惠阳。六成单元的绿
色空间面积占总面积比例超过 50%,其中江门台山、深汕占比最高。
28 / 29
绿色空间人口承载指数:超过两成的 II 级单元绿色空间内承载的人
口比例高于 50%,城乡发展形态多样化
“深圳 +”范围内各 II 级单元绿色空间内常住人口比例存在极大的差异。既有如
澳门一般 52.63% 的绿色空间仅承载 9.97% 的人口、城市集中建设区与绿色空
间人口分布分明的空间模式,又拥有江门台山这样绿色空间承载的人口比重高达
91.62%、城镇化率尚不足 50% 的单元。大湾区核心城市业已形成的成片集中高
强度开发形态,不应成为超级城市地区中所有单元必须参照的蓝本。那些区位与
土地资源条件适宜的地区应鼓励形成城镇空间与绿色空间交融、开发强度与建设
密度适中的人居形态,增强特大城市地区空间系统的形态多样性和空间适应性,
提升“深圳 +”外围地区尤其是特色中小城镇的区域竞争力与特色品质。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Ⅱ级空间治理单元绿色空间人口分布及比重
1-20 人
80-100 人
50-80 人
20-50 人
100 人以上
绿色空间人口数
非绿色空间人口数
无人区
总人口数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Ⅱ级空间治理单元绿色空间路网密度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Ⅱ级空间治理单元绿色空间公共交通可达性
绿色空间可达性指数:高密度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实现高水平公交支
撑,顺德、松山湖另辟空间可达新模式
香港九龙、港岛、深圳福田、澳门的绿色空间为公交服务充分覆盖,顺德中、东
莞松山湖依靠较发达的绿道网络加强了城市和绿色空间的联系。
支撑指数
公交可达圈
地铁可达圈
(0, 0.32)
(0.70, 1.15)
(0.46, 0.70)
(0.32, 0.46)
(1.15, 1.65)
单元路网密度
30 / 31
绿色空间产业经济指数:惠州、珠海等地绿色空间承担关键的产业
经济职能,成为重要的“生产空间”
惠州博罗绿色空间中企业注册数最高,惠州惠东、惠城、惠阳、珠海斗门、广州
南沙等 II 级单元内绿色空间的注册企业数量亦位居前列。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Ⅱ级空间治理单元绿色空间注册企业数量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Ⅱ级空间治理单元绿色空间产业类型比重
2,900
数量
单元注册企业数量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教育
制造业
建筑业
社会服务类
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农、林、牧、渔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采矿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房地产业
产业占比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绿色空间生态绩效指数:沿海 II 级单元降温能力较高,全域生态适
宜性总体良好
深汕降温指数最高,其次为深圳大鹏、惠州惠东、香港港岛等单元。顺德北、顺德中、
中山西等位居内陆、绿色空间占比较低单元易受到热岛影响。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Ⅱ级空间治理单元绿色空间降温指数及热岛面积比重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Ⅱ级空间治理单元绿色空间生境适宜性指数
6.76-27.76
55.18-75.05
41.16-55.17
27.77-41.15
75.06-90.52
生境适宜性指数
无热岛面积
无热岛面积
3.15-6.75
区县面积
降温指数
32 / 33
II 级单元 面积(km2)
规模指标 人口指标 可达性指标
绿色空间面积
(km2
)
绿色空间面积
比重(%)
绿色空间人口
(万人)
绿色空间人口
比重(%)
绿色空间路网密度
(km/km2)
公共交通
支撑指数
深汕 464.25 451.39 97.23 5.31 81.19 0.11 0.01
宝安南 184.85 86.04 46.55 20.79 9.32 0.68 0.37
宝安北 190.46 35.96 18.88 11.36 5.00 0.62 0.11
中山中 341.97 236.63 69.20 29.02 25.81 0.32 0.21
火炬 216.14 141.77 65.59 22.68 39.65 0.58 0.53
中山西 368.22 143.47 38.96 23.30 16.28 0.46 0.23
中山南 364.76 270.08 74.04 30.59 37.31 0.45 0.21
中山北 275.27 145.45 52.84 23.62 25.91 0.54 0.23
翠亨 193.32 172.75 89.36 8.38 63.30 0.29 0.22
大鹏 287.77 269.63 93.69 10.64 68.33 0.30 0.09
龙岗西 125.48 25.96 20.69 23.58 9.70 0.85 2.80
龙岗东 263.96 129.67 49.12 27.68 17.82 0.32 0.28
顺德中 220.29 79.00 35.86 21.29 17.14 1.06 0.59
顺德西 365.84 231.14 63.18 36.05 36.67 0.60 0.56
顺德北 220.44 82.14 37.26 20.81 20.79 0.82 2.21
临深 469.69 227.95 48.53 22.83 14.56 0.26 0.06
东莞东 472.78 111.94 23.68 10.52 5.91 0.39 0.03
滨海湾 474.99 148.01 31.16 24.46 10.42 0.46 0.19
水乡 268.09 99.30 37.04 9.68 13.09 0.34 0.30
南沙 674.70 512.19 75.91 48.31 57.16 0.63 0.75
罗湖 79.02 46.87 59.31 18.59 16.22 0.70 2.05
福田 74.21 14.90 20.07 7.99 5.13 0.86 5.54
南山 175.03 67.87 38.77 25.99 14.47 0.71 3.16
盐田 73.87 55.70 75.40 9.23 43.17 0.80 1.16
龙华 176.54 50.23 28.46 26.78 10.59 0.58 1.03
坪山 165.04 88.35 53.53 12.28 22.31 0.25 0.17
光明 155.75 74.60 47.90 18.44 16.79 0.46 0.34
香洲 402.54 262.56 65.23 52.81 34.69 0.40 0.38
斗门 617.97 554.00 89.65 40.53 62.36 0.45 0.33
金湾 524.71 459.87 87.64 19.25 71.90 0.30 0.36
蓬江 324.45 199.75 61.56 38.93 45.59 0.39 0.21
江海 110.30 57.36 52.01 6.07 16.66 0.40 0.29
新会 708.51 672.43 94.91 71.17 78.30 0.27 0.09
台山 150.90 148.91 98.68 83.11 91.62 0.38 0.02
鹤山 374.31 314.98 84.15 24.54 46.29 0.35 0.06
惠阳 1196.05 929.23 77.69 35.91 37.36 0.26 0.05
博罗 1379.70 1233.72 89.42 63.63 52.44 0.23 0.19
惠东 1135.29 1078.33 94.98 60.53 59.41 0.23 0.10
东莞中 293.70 64.19 21.86 16.02 7.43 0.85 0.00
松山湖 455.59 153.27 33.64 23.39 12.45 0.90 0.01
九龙 46.06 10.06 21.85 14.75 7.61 1.65 1.08
新界 987.19 814.17 82.47 77.73 23.88 0.67 0.38
港岛 84.48 67.40 79.78 36.56 36.05 1.15 5.19
澳门 53.90 28.37 52.63 5.37 9.97 0.96 0.87
惠城 635.44 493.04 77.59 50.34 42.53 0.40 4.52
仲恺 331.70 267.11 80.53 11.80 31.08 0.23 2.69
“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 II 级空间治理单元绿色空间综合发展指数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产业经济指标 生态绩效指标
绿色空间发展指数
绿色空间注册企业
数量(个)
科学研究和技术
服务业企业比重
(%)
社会服务类
企业比重
(%)
信息传输、软件和
信息技术服务业企
业比重(%)
制造业企业
比重(%) 降温指数 生境适宜性指数
572 0.35 19.93 0.17 22.73 90.52 3.23 4.92
954 7.65 10.27 9.64 32.81 41.15 2.66 2.63
93 4.30 17.20 3.23 29.03 20.68 2.58 1.36
856 2.22 13.67 2.22 36.92 51.59 3.01 3.52
810 1.48 16.91 1.85 33.33 36.19 2.98 3.34
910 0.77 15.27 1.32 47.47 17.71 2.77 2.21
1542 2.08 17.44 0.71 35.41 44.35 3.10 3.90
545 2.57 15.96 1.28 46.42 36.76 3.03 3.03
841 6.06 18.55 2.73 31.99 65.33 3.26 4.38
2482 1.45 56.33 2.50 4.23 89.18 3.26 5.18
178 9.55 17.98 23.60 7.87 23.83 2.33 2.14
643 4.04 15.40 7.47 34.84 46.55 2.77 2.74
742 8.36 15.23 4.72 31.40 14.60 2.78 2.46
1640 3.17 18.96 1.28 47.26 25.19 3.26 3.85
476 3.57 15.34 1.68 52.31 6.75 2.71 2.45
1078 5.10 12.80 1.21 45.55 55.17 2.88 2.98
326 5.83 12.58 0.00 56.75 36.51 2.78 1.91
941 3.83 15.20 1.38 46.12 33.57 2.86 2.38
329 3.95 26.75 1.22 23.10 25.08 2.96 2.17
4343 14.02 14.44 6.91 12.11 45.80 3.05 5.21
1752 4.57 18.89 12.21 11.13 64.43 2.87 3.75
440 5.45 14.32 16.59 3.18 30.22 2.53 2.64
1493 9.31 21.63 25.12 0.07 39.29 2.51 3.13
906 2.98 28.81 5.63 3.53 75.05 3.09 4.20
232 6.03 14.22 11.64 23.28 28.91 2.51 1.98
308 2.92 36.04 4.22 18.83 63.13 2.80 2.83
446 3.59 17.49 4.48 36.55 35.31 2.69 2.38
3795 12.99 15.18 5.64 6.19 46.98 2.99 4.29
3622 4.64 17.15 1.21 13.86 51.49 3.26 5.31
2276 8.00 15.29 1.41 13.71 49.79 3.18 4.73
1135 3.52 12.33 1.32 50.13 32.55 3.12 3.57
281 2.49 15.30 0.00 56.58 20.30 2.94 2.33
2098 2.24 18.59 0.52 39.80 54.60 3.35 5.70
182 1.65 29.12 0.00 22.53 27.76 3.40 4.82
1527 1.77 17.35 0.07 40.01 50.15 3.07 4.11
3871 1.08 17.62 1.42 33.92 71.55 2.96 5.16
5748 1.08 14.49 1.17 38.17 —— 3.12 6.50
5306 0.68 21.47 2.71 28.72 87.84 3.23 6.68
692 8.09 10.40 3.03 21.68 18.37 2.70 1.77
1946 15.98 7.45 8.68 24.20 25.28 2.72 2.66
—— —— —— —— —— 30.11 1.99 1.64
—— —— —— —— —— 77.88 2.92 5.92
—— —— —— —— —— 85.98 2.71 5.82
—— —— —— —— —— 49.74 2.93 3.30
4006 1.57 24.11 2.15 26.31 —— 2.97 5.72
1274 0.94 19.00 1.96 40.74 59.71 3.02 4.27
34 / 35
09KEY FINDINGS
主要结论
绿色空间占据“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 2/3 的陆域
面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本底。绿色空间的
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缓解空间资源紧约束局
面,重建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生态联系,创新应对气
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议题,具有战略意义。
绿色空间容纳了“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近 1/4 的
常住人口,承担了部分就业、居住职能,并以其景
观资源和环境容量优势,容纳了可观的 ICT 生产、
科研、文教和休闲游憩功能,成为城市生产与服务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为区域内的新兴产
业经济活动提供场所。
网络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绿色空间对于城
市建成区的可达性,支撑绿色空间走向“公园化”。
高密度城市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建设使得部分绿地
进入站点服务范围,使之具备塑造多元城市功能的
潜力。绿色空间的“城市化”前景已在香港、澳门
高度可达的绿色空间中得到呈现,为内地城市的日
常空间优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
移动互联网流媒体通过移动基站、智能设备充电设
施等“新基建”而延展到绿色空间中,使绿色空间
被网络流量所重塑,一批绿色空间“网红打卡地”
相继涌现。随着景区品质和综合服务功能的持续提
升,这些“网红打卡地”具有扮演“临时小城镇”
角色、重构区域空间格局的潜力。
以山林地表为主体“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绿色空间
具有亚热带高密度城市地区“天然空调”的功能,绿
色空间与城市建成区夏季温差可达 10 摄氏度。国土
空间布局优化应充分利用绿色空间的降温效应,营造
建成区与绿色空间的温能通道,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对
大型交通设施、工业园区、物流仓储设施等热岛的绿
色改造,加强对城市更新项目气候效应的研究。
绿色空间动植物多样性的庇护所。以基本生态控制
线和大鹏新区生态管理体制改革为代表的干预行动
已经逆转了绿色空间生态适宜性下降的趋势。近年
来,“深圳 +”绿色空间中也陆续发现多个新物种。
同属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深圳 +”超级城市区域
需要协同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生境斑块联通工程,
共同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界基因库。
通过对 II 级单元绿色空间发展指数的综合测度,惠
州惠东、博罗、惠城、惠阳、香港新界、港岛、江
门新会、珠海斗门、广州南沙、深圳大鹏的绿色空
间发展水平最高,深圳宝安北、龙华、东莞东、东
莞中的绿色空间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滞后地区需将
提升绿色发展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空间治理目标。
在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新时期,永久基本农田、
生态保护红线等“刚性”空间管控政策强势介入绿
色空间。当前,“深圳 +”绿色空间中位于永久基
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内范围的人类活动干预总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体低于绿色空间总体水平,生态绩效则较好于绿色
空间总体水平,表明“两线”划定具有合理性,但
尚未实现对生态绩效最优地区的整体保护,仍具有
优化空间。
本研究揭示了“深圳 +”绿色空间与城市建成区
作为城市空间有机整体组成部分的重要特征。研
究建议,绿色空间的用途管控与功能准入可在维
持和提升生态绩效的前提下进行适应性调整和优
化。2020 年,自然资源部提出支持深圳设立“自
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探索“规划期实施
总量管控模式”以及“高度城市化地区公园绿地
管理新模式”。在此背景下,可通过创新性的规
划设计尝试,逐步探索绿色空间有机承载城市功
能的可持续路径,通过对绿色空间的合理使用以
及对绿色空间和城市交界地区的创新设计,构建
城市建成区对绿色空间的功能牵引通道,强化绿
色空间对城市建成区的生态支撑。
36 / 37
10PLANNING APPLICATION
创新绿色空间使用的规划实践
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 年)纲要:基于绿色空间评价,
构建山水田园新城格局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以“飞地”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试验平台。2017 年,广东
省提出以深圳市一个经济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合作区包括
原汕尾市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陆域面积 468.75 平方公里,山、水、林、
田要素资源丰富,绿色空间占陆域面积的比重超过 95%。
深汕特别合作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
生态保护极重要区
行政边界
种植业不适宜区
种植业适宜区
种植业生产适宜性
图例
极重要
行政边界
重要
生态保护重要性
图例
生态极重要区
行政边界
城镇建设不适宜区
城镇建设适宜区
城镇建设适宜性
图例
合作区包括原汕尾市鹅埠、
小漠、鲘门、赤石四镇,陆
域面积 468.75 平方公
里,山、水、林、田要素资
源丰富,绿色空间占陆域面
积的比重超过 95%。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在对全域进行系统调查并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城镇
建设适宜性评价工作基础上,规划依托深汕特别合作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格局,推
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出“一湾、一屏、三山、三河“的生态格局,形成”多中心、
组团式”的城乡空间结构。规划提出自然 / 郊野公园 - 城市和社区公园、绿道 - 碧
道相互交织的游憩绿地系统,推动绿色网络、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网络布局融合。
将绿色空间资源作为重要高端要素资源,围绕绿色资源布局现代服务、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康养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山水田园新城。推动绿色资源与乡
村振兴联动,实现农田区位化管理,城中田重点突出科技实验功能,城边田重点
突出休闲体验功能,城郊田重点突出观光种植功能。
深汕特别合作区全域要素布局规划图
38 / 39
深圳国际食品谷空间规划纲要:融于林田,营造风景中的特色科创
聚落
为支撑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战略,深圳市对标荷兰瓦格宁根食品谷,以打造世界
一流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领先示范区为目标,提出聚焦大鹏新区高标准建设深圳国
际食品谷。
规划依托大鹏新区优质的生态环境,将自然的海岸、山林和农田“溶解”为国际
食品谷的公园基底,突破常规产业园区生产、生态的割裂关系,围绕优质的绿色
空间来组织城市空间。在合理应对基本生态控制线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外两侧的
空间管控要求、强化对山、水、林、田、海、科技、人才和文化等多元要素科学
配置的同时,充分契合国际食品谷的发展特征,将自然空间和开放式创新功能有
机穿插,促进食品科技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科研试验的室内外一体化,
塑造多元共享的“第三空间”,形成轻松惬意的科创和体验氛围。
深圳国际食品谷限制性空间要素分布 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总平面图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城市设计:精细化匹配点状开发与山林关系,以
视线、游径立体化渗透城市与绿色空间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位于深圳南山区羊台山与塘朗山之间,规划面积 69.8 平方公里,
区内集聚深圳半数以上的高校和高层次人才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片区。
总体城市设计对蓝绿基底和城市风貌的总体统筹,“既打造国际一流科教城,也
建设独具魅力的生态休闲胜地”。以深圳山海连城计划为指导,形成“望大湖、
亲小水,登高峰、游小丘”的特色蓝绿空间设计策略。同时重视生态功能的产品思维,
转移和置换原有的文旅功能发展空间,形成羊台山生态休闲旅游大本营、西丽湖
学术文化交流与疗养中心、红花岭山海观景台等生态休闲产品,服务科学家与市民,
并为生态保护空间内的村落提出创新性的规划与发展思路,协调基本生态控制线
内建设管制与社区发展、社区产业升级之间的矛盾,以现状为上限、试点探索减
量发展实施路径。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城市设计鸟瞰图
40 / 41
2021 年 12 月,国际分类学杂志《Phytokeys》发表了一种新的植物种类“深圳双扇蕨”。该物种在深圳发现,
且目前只发现在深圳有分布,是“深圳 +”绿色空间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征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
Shenzhen plus
APPENDIX: DATA SOURCE
附录:数据来源
1:100 万基础地理数据:中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2021 年,http://www.webmap.cn.
2020 年全球 30 米地表覆盖精细分类产品 V1.0 :刘良云、张肖,2021 年, https://data.
casearth.cn/sdo/detail/6123651428a58f70c2a51e49.
30 米全球地表覆盖(GlobelLand30):中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2000 年、2010 年、
2020 年,http://www.globallandcover.com/.
Landsat 8 OLI_TIRS 卫 星 遥 感 数 据: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and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2021-1-19/2016-09-27,
https://earthexplorer.usgs.gov/.
GDEMV2 数 字 高 程(30m):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2021 年,http://www.gscloud.cn/.
MODIS/Terra 年度数据产品 MYD17A3H(500m):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2020 年,https://ladsweb.modaps.eosdis.nasa.gov
区 域 人 口 分 布:WorldPop an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Information
Network (CIESIN), Columbia University,2020 年,https://dx.doi.org/10.5258/SOTON/
WP00645.
II 级单元常住人口: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20 年,各地统计局 .
日、夜间人口活动及分布:百度地图慧眼,2021 年, https://huiyan.baidu.com/ .
兴 趣 点 及 交 通 导 航 时 间: 百 度 地 图 API,2021 年,https://lbsyun.baidu.com/index.
php?title=webapi; 高 德 地 图 API, 2021 年,https://lbs.amap.com/api/webservice/
summary.
工商企业注册信息:天眼查,2020 年, https://www.tianyancha.com/.
网红打卡地热度:小红书,2021 年, https://www.xiaohongshu.com/.
42 / 43
本研究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
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综合决策和协同服务研究与示范”课题一“城市群协同
发展理论与统筹机制”(2019YFB2103101)、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基
金联合资助。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的支撑内容,研究得到深圳大学郭
仁忠院士、黄正东教授以及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
究院、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的支持和协助。深
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合作伙伴百度地图慧眼、联通智慧足迹为本研究提
供了部分数据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研究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数字城市规划和空间配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技术主管:司马晓
执行负责:李启军
技术统筹:郭磊贤 雷 祎 彭琳婧
技术支持:郭晓芳 于 敏 戴雅婷 刘全景 冯 舒 严泽幸
项目供稿:刘可心 戴妍娇 洪 涛 周 易
ACKNOWLEDGMENT
RESEARCH TEAM
致谢
研究团队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超级都市观察 绿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