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精读导指
第 1 页
精读导指
目录01 虞世南(558~638) 001 16 王翰(687~726)04802 卢照邻(634~681) 004 17 王之涣(688~742)05103 骆宾王(638~684) 007 18 孟浩然(689~740)05604 李峤 (645~714) 011 19 李颀(690~751)06505 杜审言(646~708) 014 20 王湾(693~751)06906 王勃 (649~676) 017 21 丘为(694~789)07207 杨炯 (650~692) 021 22 王昌龄(698~757)07508 刘希夷(651~680) 024 23 王维(701~761)08009 宋之问(656~712) 026 24 李白(701~762)08810 沈佺期(656~715) 029 25 高适(704~765)09611 贺知章(659~744) 031 26 崔颢(704~754)10012 张若虚(660~720) 035 27 常建(708~765)10413 陈子昂(661~702) 038 28 刘长卿(709~790)10614 张九龄(673~740) 042 29 杜甫(712~770)11015 张旭 (675~750) 045 30 岑参(715~770)120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 页
第01 篇虞世南姓名 虞世南 字号 字伯施
生卒年 558 年-638 年 成就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籍贯 慈溪鸣鹤人(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
代 表 作
蝉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阅读理解
1.作者从那些方面写了蝉的特点?
答: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饮清露”,写出了蝉的品格高洁;次句写蝉声,“流响”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非是藉秋风”写出了蝉不攀附权贵的品性。
2.第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一个人品性高洁,具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明远播,取得成功。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说出这种手法的好处。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的生态、习性、鸣响,自然引出立身尊贵而品节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
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了丰富的含义,理趣情志跃然纸上、引人入胜。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2 页
虞世南历经乱世而不倒虞世南因为书法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本是陈朝人,父亲虞荔、哥哥虞世基都在陈朝做官。虞世南从小过继给了叔叔虞寄。虞氏家族在当时的名望很高,虞世南和哥哥虞世基年轻时拜在大文学家的门下读书,后又师从徐陵,在文学界有着不小的名声。
有个叫“智永”的和尚是王羲之的后代,书法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虞世南拜智永为师,学习行书和草书,深得真传。虞世南跟着智永和尚学习书法,曾把自己关在楼上,发誓不学有所成,就不下楼。后来虞世南的书法大成,人们在他发现在他房间的大瓮里装满了写坏的笔头。可见,虞世南在书法上的成功是和他的努力分不开的。
虞世南和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书法唐初四大家”。虞世南和欧阳询年纪相仿,比褚遂良要大三十几岁。薛稷是魏征的外孙,比前三人要小很多。虞世南和欧阳询与褚遂良的父亲褚亮是好友,对于褚遂良很是照顾。有一次,褚遂良问虞世南:“我的书法比起智永大师怎么样?”虞世南回答说:“听说智永大师的一个字就价值五万,你哪里能比得上?”褚遂良又问:“那我的字和欧阳询比怎么样呢?”
虞世南回答道:“欧阳询写字从来不挑拣纸笔,随便什么样的纸笔都能挥洒自如。你写字时非好纸好笔不用,还是比不上欧阳询的。”
褚遂良生气了,说道:“既然是这样,我还练什么书法呢?”虞世南说:“如果你能使手和笔相协调,互相配合,那就难能可贵了。”褚遂良听了很高兴,大受启发。
这个故事在《国史异纂》和《隋唐嘉话》里都有记载,《太平广记》也收录了这则故事。从古籍记载中看,虞世南长得不算好,但人品的评价非常高。唐太宗李世民称赞他有“忠谠、友悌、博文、辞藻、书翰”五绝。
隋炀帝时,虞世南和哥哥虞世基都在朝为官。虞世基的官职很大,相当于宰相。但是虞世基总是曲意奉承隋炀帝,又有个贪婪的继室夫人,基本上可以归为“贪官污吏”一流。虞世南则不然,虽然和哥哥住在一起,却清贫自守,不改初心。归唐以后,虞世南也是以“直言敢谏”闻名,对于“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3 页
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的时候,虞家兄弟都在江都。宇文化及要杀虞世基,虞世南冲到宇文化及的面前,要求代替哥哥一死。虞世基的儿子也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和父亲一起慷慨赴死。最终,宇文化及还是杀了虞世基一家。兄弟两人虽然品性不同,但这份亲情还是很宝贵的。同为“十八学士”的许敬宗在“江都之变”中的表现就差了很多了。许敬宗的老爹叫许善心,也是原南陈的官,后来归顺了隋朝。“江都之变”中,宇文化及杀了许善心,而许敬宗靠着磕头哀求,大拍马屁活了下来。
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以后,虞世南被挟持至聊城,后又
陷于窦建德,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任命
其为秦府参军,后一直辅佐唐太宗。
虞世南晚年遇到明君唐太宗,这位饱经沧桑的 64 岁老
人,终于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晚春。唐太宗曾令虞世南书写《列
女传》用来装屏风,当时因没有底本,可虞世南竟然默记刻
写它没有错一个字。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太宗说:“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书。”这是把他当作一本活字典了。
在李世民组织的一次诗文沙龙上,虞世南以一首《蝉》成了当日的翘楚,这首诗也成为初唐时期不可多得的妙品。后来,人们还将此诗列为“咏蝉三绝”之一。虞世南逝世于贞观十二年,享年八十一,谥号“文懿”。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阎立本绘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于凌烟阁,虞世南名列其中。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4 页
第02 篇卢照邻姓名 卢照邻 字号 字升之,自号幽忧子生卒年 634 年-681 年 成就 唐代文学家、诗人籍贯 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 654 邓王府典签代 表 作
曲池荷
轻幽的芳香朗绕在弯曲的池岸,圆实的花叶覆盖着美丽的水池。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使你来不及饱赏荷花就调落了。浮香绕曲岸,
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
飘零君不知。
阅读理解
1.诗中的曲池荷有着怎样的形象?
答:“浮香绕曲岸 ”,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花与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答:轻幽的芳香环绕着曲折的池岸,圆实的花叶覆盖着美丽的水池。这是一幅清幽美丽的画面。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5 页
少年天才卢照邻卢照邻工诗歌、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海内,史称“初唐四杰”,在初唐诗歌革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诗取材广泛,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和王、杨、骆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于当时可称一变。
634 年,卢照邻出生于幽州范阳,祖上是大名鼎
鼎的范阳卢氏。他遇见了一个好时代,赶上了李世
民的贞观盛世,也拥有一个好家庭,范阳卢氏是有
名的贵族世家。卢照邻的未来似乎毫无悬念,从出
生就含着金钥匙,他的起点是很多人达不到的终点。
然而人的一生太长,很多开始和结局并不相称。
卢照邻的人生之初是美好的,从小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十岁时,他便远赴江南跟随文学大儒曹宪、经石专家王义方学习。少年卢照邻后来去了长安,不久便得到了唐高宗叔叔邓王李元裕的赏识,把他留在了身边任职。李元裕对别人称赞卢照邻:“这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夸得小卢心里美滋滋。
李元裕府中藏书众多,卢照邻陶醉在了书海的世界,他就像一块海绵,只要有空,就绵绵不断地吸收着书本里的知识,所谓厚积薄发。
邓王去许多地方的时候都会选择带着卢照邻,就连出使西北去到塞外也是一样。站在塞外的天地之间,卢照邻更是觉得磅礴豪气,这段时间他提笔写下了不少的边塞诗,都在抒发着自己的才情。
如果能就这么过上半辈子,也算是快意之事,然而邓王是高宗的叔父,年纪已经很大了,没几年邓王魂归高天之后,卢照邻的美好仕途也一起被带走了。在他心中,他一直觉得他可以被邓王看见,就也可以被武周朝的那位上层人士看到,所以休息过后,卢照邻还是要去长安参加选拔,钻研学问仕途的。
到了长安后的卢照邻,却只遇到接二连三的打击,他的所有好运气似乎都用在了前半生,以至于后半生满满的绝望。卢照邻参加典选失败,让他大受打击。长安人才济济,想要出头并不容易。
长安是最繁华的大都市,富人的天堂,不少人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也有许多像他一样失意的长漂,游荡在这座城市,始终不能融入。长安虽大,却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卢照邻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长安古意》。写者无心,读者有意。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因为其中的几句话,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6 页
认为卢照邻是在讽刺自己,他把卢照邻关进了监狱。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家里人动用了各种关系,四处奔走,才把他捞了出来。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卢照邻生了一场大病,一病就是一辈子。这种叫作风疾的病应该就是麻风症,死不了却很折磨人,每当发作时便是锥心刺骨的疼痛。祸不单行,福无双至。有一天,他正在喝药,却听家里派人来报信,说他父亲病逝,卢照邻号啕大哭,刚喝的药也吐了出来,心情郁郁的卢照邻身体更差了。他后来求药王孙思邈为他治病,孙思邈十分欣赏卢照邻的才华,带他去山里采药,在山里养病,然而卢照邻的病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
强烈的求生欲让卢照邻病急乱投医,炼丹药,吃丹药,却把身体搞得越来越差,四肢萎缩,头发掉光。
因为治病已经耗尽家里积蓄,他只能开口向洛阳的名士乞讨。对文人来说,尊严很可贵,然而为了活下去,卢照邻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尊严,这无疑让他在肉体遭遇磨难的同时,还要饱受精神的困扰,曾经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却像乞丐。
为了躲避世俗的目光,他搬进了具茨山,独自居住,种了几亩土地,感受着无边的寂寞,无边的折磨。卢照邻把每一天都当成了自己的最后一天,他还提前为自己买好了棺材,时常躺在里面想象死亡的感觉。
日复一日,卢照邻受够了命运的刁难,当理想已经烟消云散,痛苦如影随形,他终究在命运面前认输了,卢照邻才 40 多岁,却不得不提前告别人世。
681 年的一天夜里,卢照邻艰难地在地上爬行,平常人三五分钟就能走到河边,他爬行的过程,却犹如一个世纪那么漫长。颍水边,月夜下,他看着水里的影子,那样衰老,卢照邻笑了又哭了,这是自己吗?
卢照邻一头扎入了水中,死得悄然无声,水面很快恢复了平静,宛如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代才子,就这样结束了悲催的一生。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7 页
第03 篇骆宾王姓名 骆宾王 字号 字观光
生卒年 638 年-684 年 成就 诗人、作家,初唐四杰之一籍贯 婺州乌伤县(今浙江义乌)骆家塘村 655 李元庆府属代 表 作
咏鹅
鹅鹅鹅,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向天歌唱。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阅读理解
1.首句中三个鹅字,有什么作用,你如何理解?答: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
2.三四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答:三四句写鹅游泳的情景。“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以白毛红掌,浮于清水绿波之上,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3.作者这首《咏鹅》与后期他的《在狱中咏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答:《咏鹅》写于骆宾王小时候,内容天真无邪,《在狱中咏蝉》写于骆宾王成年以后,内容忧郁深沉。鹅和蝉都是高洁品质的象征,也是他自己的化身。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8 页
江南神童齐鲁才子骆宾王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骆宾王、王波、杨炯),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
骆姓是古义务望族,根据《周易·观·六四》中“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于是取名宾王,字观光。7 岁的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来访。席间祖父谈起教孙读书的乐趣,把骆宾王在吟诗习文方面的灵悟表现一一道出出。饭后大家散步走
过池塘时候,就让骆宾王以此为题,作一首诗。
骆宾王出口则出千古名句,《咏鹅》就这么诞生
了,这首诗在当时也火遍全国。年仅 7 岁的骆宾
王成了“顶流”。而这首诗也成为了很多中国人
学的第一首诗。
骆宾王的父亲被任命为博昌(今山东博兴)
县令,大约 10 岁左右骆宾王随母北上。父亲一面亲自督导,一面让他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通过在博昌的多年苦读,这位江南神童成长为一名齐鲁才子。然而不久父亲病逝,家道中衰,骆宾王决定上京赴试。
幼年成了骆宾王的高光时刻。考公务员却一直失败,直到快三十岁时才在一个王爷手下找了份工作。王爷很欣赏他,想要提拔他,希望他可以写封自荐信。可骆宾王不愿意,说了句:“我不愿自我炫耀!”。
王爷觉得骆宾王不给面子,就没再重用他。不久,骆宾王被降职去当兵,先后去了西北和四川。在四川的时候,因为他的文章确实厉害,经常把对方给气出内伤,所以他专门写打仗的檄(xí)文,也就是负责给敌人下战书。
在四川期间,骆宾王和另外一位大诗人卢照邻成了朋友,两人互相写诗和文章给对方。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他回到京城长安后,依然负责写文章。此时正值中国古代最强的女性武则天闪亮登场。那时候,唐高宗身体不好,于是让皇后武则天代替自己上班。皇帝媳妇管理天下,这叫什么事儿? 骆宾王当然看不下去,写了一堆作品讽刺。武则天心想,我的皇帝老公都管不了我,竟然还有人敢来管我?
于是有官员随便找了个理由,把骆宾王关进了大牢。
骆宾王在牢里啥也干不了,牢房窗外的槐树上有蝉,一天到晚叫个不停,正常人听了都会闹心。在牢房里,蝉鸣声更是让骆宾王的内心极为煎熬,写下《在狱中咏蝉》。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9 页
在狱中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 秋天里,蝉在鸣唱,牢房里的我在思念家乡。这黑色的蝉翼,对照我的一头白发,让我忍不住长吟。翅膀上的露水沉重,蝉难以飞行,秋风越来越大,蝉鸣也轻易被淹没在风声中。没人相信蝉的高洁,而我又要向谁表达心声呢?好在第二年秋天,皇帝大赦天下,骆宾王被释放出来。出狱后的骆宾王决定干老本行,回到军队,报效国家。
当年冬天,他就到了北方边境。这里在战国时期属于燕(yān)国,燕国有条易水河。当年,荆轲(kē)前往秦国刺杀秦王时,朋友们就在易水河畔送别荆轲。大风阵阵呼啸,河水寒冷刺骨。荆轲作为刺客, 无论能否刺杀成功,都不可能活着回来了。出发之前,荆轲高歌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荆轲《易水歌》
而九百多年后,在易水河畔, 骆宾王也要送别一位朋友。古代交通非常不便,不像现在有飞机、高铁,当朋友离开你去远方,说句“再见”,那大概率是再也见不到了。更何况骆宾王还是在易水河这个因“有去无回”而出名的地方和朋友告别,这让他非常伤心难过。他想到荆轲在这儿告别了燕国的太子丹和朋友们,慷慨激昂,怒发冲冠。当时的人,如今都已经不在了,但这河水, 却和当时一样寒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于易水送人》
几年后,唐高宗去世了, 武则天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新皇帝没干几天,就忘了真正的幕后老大是母亲武则天, 反而一直提拔自己的岳父,甚至说:“我把天下送给岳父又如何?”武则天非常生气,亲妈当皇上还等着排队呢, 你居然敢让老丈人插队!于是皇帝在龙椅上坐了才五十多天,就被武则天拽了下来。她又把另一个儿子推上去做皇帝。因为见识了哥哥的下场,这个儿子非常听话。不就是亲妈想做皇上吗,命都是母亲给的,权力我给你不就得了。武则天也就是从这个时候, 正式掌握了国家的所有大权。
这下很多王侯将军都不干了。唐朝皇帝都姓李,你武则天算老几? 更何况你还是个女人!很多人直接起兵造反,讨伐武则天。打仗就需要下战书, 此时,战书达人骆宾王又隆重登场了。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0 页
他写下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作为讨伐武则天的战书。这其实就是一篇骂武则天的文章,却入选了古代的语文课本《古文观止》。骂人骂到教科书里,骆宾王算是头一个。此文一上来就对武则天展开人身攻击。“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指武则天的权力来路不正, 性格不好,出身低下。“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年代,武则天想靠近太宗都没门儿,只能在离皇帝远远的地方站着。曾经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帮太宗换衣服时得到宠幸,拿到了后宫的入场券。
让人惊掉大牙的是,不被李世民喜欢的武则天,不知怎么和作为接班人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接上了线。更离谱的是,高宗当上皇帝后没几年,便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让武则天做了皇后,还只对她好。那唐高宗为啥只宠幸她一个人呢?因为“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但凡入宫的美女,武则天都非常嫉妒,最后没一个有好下场;她还像个狐狸精一样,卖弄风情,迷惑皇帝。
骆宾王之前因为讽刺武则天被下了大狱,这次骂武则天算是操旧业,属于伤疤都没好,还流着血呢,就忘了疼。文章几乎一半的内容都是在数落武则天。比如说她凶狠,“豺狼成性”,“杀姊屠兄”是指连哥哥姐姐得罪了她, 照样死路一条。
其实骆宾王也不算是骂人,而是如实报道。武则天前后杀掉的亲人,包括子女和兄弟姐妹在内,就有十几个。对自家人下手都这么狠,更不用说反对和批评她的大臣们了。这种情况下,“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武则天当政,别说我骆宾王受不了,就是天地神仙都看不下去。当然, 骆宾王还得鼓舞一下士气。“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yīn)呜则山岳崩颓,叱咤(chì zhà)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骆宾王说自己所在的军队,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刀剑直指天上的星辰。战士们的怒吼能使山峰崩塌,风云变色。有这样的战友,什么敌人都能战胜,什么功业都能拿下!
文章把武则天一通骂,但因为骂得太好,就连武则天也拿来读。看完开头几句,她心想,骂我的人多了, 也不差你一个。可是读到最后,确实觉得在所有骂她的人里,骆宾王属于“头号玩家”。她说: “这么有才华的人,却沦落到造反,这是宰相的失职啊!”最后的结果证明骆宾王吹了牛,他笔下的无敌军队,被武则天的三十万大军全部消灭,骆宾王的去向也成了谜。有人说他被叛军杀害了,有人说他投江自杀了,也有人说他更名改姓,出家当了和尚。总之,从那以后,只有骆宾王的诗文在流传, 而他本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1 页
第04 篇李峤姓名 李峤 字号 字巨山生卒年 645 年-714 年 成就 武后、中宗时期的文坛领袖籍贯 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 665 年进士代 表 作
风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jiě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阅读理解
1.你从诗中能够感受到风哪些特点?
答:感受到一是平和温暖,它解落秋叶,让它们脱离母体;它吹开春花,让它们报告春天的气息。二是迅猛快捷,它让大江汹涌澎湃,让竹林倾倒一片。。2.请对“过”“入”两个动词加以赏析?
答:“过”表现风势之大,掀起千尺浪头。“入”表现风速之快,迅速进入竹林就让一片竹子倾斜。
3.诗中“解”“催”用得巧妙,试分析?
答:“解”字巧用拟人,把秋风扫落树叶之迅即利落的状态形象地写了出来。“催”运用拟人手法,风促花开,暗示春风使万物生长,促发生机。4.诗中四组量词是本诗一大特色,请简要赏析?答四组量词都在句子里同样的位置,却不显得呆板。三秋、二月还算是实指,千尺、万竿就夸张起来,把江面壮观的浪涛和竹林幽寂的景致都写活了。这首描写风的小诗,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2 页
他三次拜相史评褒贬不一李峤在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他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但他历仕五朝,先是依附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继而又追随韦氏一党,其人品多受诟病。史家评价,贬抑居多。梦得双笔
李峤幼时曾梦到一个神人送给他两支笔,从此学业大进,终成一代文豪。后世遂用“双笔”比喻文才出众。
见义勇为
李峤与张德裕、刘宪一同复核狄仁杰谋反案。张德裕与刘宪慑于来俊臣淫威,明知是冤案,却不敢如实上奏。李峤道:“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我岂能明知狄公负冤却不为他申明冤屈。”他上奏为狄仁杰伸冤,结果忤旨被贬。
龟息贵寿
相传,诗人李峤有兄弟五人,都不到三十岁便去世了。其母担心李峤也不能长寿,便请相士袁天罡(gāng)为李峤看相。袁天罡看后,认为李峤也难以活过三十。李母大惧,请袁天罡再看卧相。当夜,袁天罡与李峤同榻而睡,发现李峤睡觉没有喘息声,用手一试,鼻中已经断气。他吃惊不已,察看良久才发现李峤是用耳朵呼吸。次日,袁天罡对李母道:“你放心吧,你儿子睡觉用的是龟息,定能大贵长寿,只是要切记不能富裕奢华。”后来这些果然应验。李峤中进士之后,随唐高宗发兵征讨岭南。他当时担任监察御史,在军队担任监军,几乎没花朝廷太多的力气,不战而屈人之兵,立下大功。
后来,即使李峤在武后、中宗时期当上了宰相,他也始终保持着清贫的作风,卧室里用的是粗绸帐子。武则天认为宰相如此有损大国体面,便赏赐他宫中御用的锦绣罗帐。当夜,李峤睡在锦绣罗帐中,结果通宵难以安睡,觉得身体好像生病一般,极不自在。他恳求皇帝:“臣年轻时,曾有相士对我说,不能奢华。如今用这么好的帐子,所以我睡不安稳啊!”武则天无奈,只得任由他用旧的粗绸帐子。
公元 713 年去世,时年七十岁。要知道,古代的七十岁,比现在的百岁老寿星都难得啊!宰相安贫
李峤虽官至宰相,但家中一直清贫,卧室里用的是粗绸帐子。武则天认为宰相如此有损大国体面,便赏赐他宫中御用的绣罗帐。当夜,李峤睡在绣罗帐中,结果通宵难以安睡,觉得身体好象生病一般,极不自在。他对皇帝道:“臣年轻时,曾有相士对我说过,不应奢华。如今用这么好的帐子米,所以睡不安稳。”武则天无奈,只得任由他用旧的粗绸帐子。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3 页
李峤无儿
根据笔记小说《松窗杂录》记载,唐中宗曾召见宰相苏瑰和李峤的儿子,对他们道:“你们想想自己读过的书,说一说可以对我讲的。”苏瑰之子苏颋道:“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意思是,木头依照墨线就直,国君听从劝谏就圣明。李峤的儿子李某(名字失载)则道:“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意思是,斩断早晨过河人的小腿,挖出贤人的心。唐中宗认为李某学识远不如苏颋,叹道:“苏瑰有子,李峤无儿。”
李某的本意与苏颋一样,都是在规劝皇帝。他是提醒君王,不要有“斮胫”、“剖心”一类的暴君之行,以致“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可惜唐中宗未解其意。政治生涯
公元 692 年,李峤在武皇面前据理力争,为被诬陷的几位大臣鸣冤。这还了得?武则天当时就怒了,一声令下,李峤就被贬去了润州。
还好只是贬斥,到底小命是保住了。到了公元 698 年,李峤成了武朝宰相,当然这里边也是有张易之、张宗昌兄弟的功劳。从这个时候起,李峤大概也就明白了要想在官场立足,光靠赤胆忠心是不成的,还得懂得君心,八面玲珑。
李峤任宰相期间,有件事还是很有趣的,那就是公元 700 年,张锡被任命为宰相了,这人是李峤的舅舅。古人是很讲纲常的,外甥与舅舅同级,别扭,于是李峤就从宰相位上退下来了。703 年再次拜相。
到了公元 705 年,唐中宗上位了。他一上位就诛杀了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依附二人的李峤也受到了牵连被贬。公元 706 年,李峤再次出任宰相,此时李峤因在任上于吏治上不力,自己上书请皇帝中宗责罚。而这种吏治的混乱,正是因为李峤大量增加编外官员,拉拢人心所致。可见其人至此,为官已有为私之欲。
等到中宗病逝,太平公主、韦皇后与李隆基的夺权斗争就开始了。在这场斗争之中,李峤站在了韦皇后和太平公主这一派,如果说站队失误只是身为朝臣的他完全不得已之举,而他私下里的一个行为,就几乎可以为他找来杀身之祸。他显然看到了李隆基这个人的危险,于是密奏韦皇后,要她千万不要把这个人留在军中。而这这封密奏,在李隆基夺权登位之后被搜了出来。这真是太险了,假设当时李峤奏请的不是调离李隆基,而是诛杀他,恐怕他的老命也就休矣了。在中枢令张说的劝说之下,唐明皇终究还是放了政敌一派的李峤一命。最后李峤活到了七十岁,这个历任五朝,三度为相的政客,是在官场上走完了他复杂的一生。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4 页
第05 篇杜审言姓名 杜审言 字号 字必简生卒年 646 年-708 年 成就 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籍贯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祖父时迁居洛阳巩县(今河南巩义)。
670 年进士代 表 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阅读理解
1.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答: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独有”“偏惊”两个词,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结构上引出下面对江南新春景色的描写。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这首诗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江南新春景物,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烘托了悲伤的感情。3.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答: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
4.体味中间两联几个动词出、渡、催、转在诗中描写的作用?
答:形象地展示了早春气候逐渐变化的特点。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5 页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爷爷”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杜审言自幼熟读经书,文采斐然。25 岁时,他进士及第,次年担任汾州隰城(今山西隰县)县尉,前途不可限量。杜审言有家世、有才华,年纪轻轻考中了进士,他不仅是有点“飘”,还恃才傲物,说话行事都“狂”了起来。苏味道是唐朝时著名的诗人,苏轼的祖先,善于写律诗,当时他和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为“文章四友”。但是杜审言对这一称号却很不屑,他认为只有学士崔融才勉强与自己并称,其他两人比自己差远了。苏味道做天官侍郎时,相当于我们现代做文化部负责人,此时杜审言是部里的一般官员,有一次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杜审言对人说:“味道必死!”听者惊问何故?答曰:“彼见我判,必羞死!”众人倒,这是对自己的才华有多大的自信啊,他的判词好到惊天地泣鬼神啊苏味道见了要羞愧而亡?!或许这也是才子朋友间的狂妄玩笑,苏味道并未放在心上。杜审言还说过更炸裂的话:“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为: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说话张狂、矜诞,就注定了杜审言一生坎坷颠沛的命运。
杜审言步入官场后,才华横溢的他本该一帆风顺、一路高升,然而因为他不注意言辞,很快便得罪了大官被贬职。公元 699 年,杜审言从洛阳被贬到吉州(今江西吉安)当司户参军。在当时,江西算是很偏远的地方,从神都洛阳到偏远小城,这落差不可谓不大。可是,虽然因“狂妄”栽了一次跟头,杜审言却依旧我行我素。很快,他便在吉州吃到了更大的教训。
武周圣历元年(698 年),被贬吉州司户参军,作诗送行者有陈子昂、宋之问等四十五人。杜审言来到吉州后不久,就把吉州当地的官员得罪了。其中最讨厌杜审言的,莫过于吉州司马周季童和司户郭若讷。不幸的是,这俩人没有苏味道那么宽广的胸襟,反而十分心狠手辣。两人合伙将杜审言诬陷入狱,想要杀掉他。
周季童将杜审言下狱后,在家中大摆宴席,宾客云集。杜审言13 岁的儿子——杜并,偷偷混进司马府,趁周季童不备,拔出匕首冲了上去,刺向周季童,最后被护卫乱刀砍死。而周季童也不治身亡,在他临死前,他说:“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杜审言有这样孝顺的儿子,我不知道,郭若讷误导害了我啊。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6 页
好在杜审言的大儿子杜闲,也就是杜甫的爹,并没有跟随父亲去吉州,要不然,说不定就跟杜甫他二叔一起赴死替父报仇去了,我们的诗圣杜甫就连出生的机会也没有了。因为杜并的轰动之举,杜审言被调回洛阳,还被武则天召见启用。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张易之被杀,武则天被迫退位,被认为与张氏兄弟有关联的杜审言、苏味道等都受到了牵连,杜审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境内)。
世事两茫茫,相继传来文章四友中苏味道和崔融的死讯,让人感怀神伤。许是朝廷惜才,召回了杜审言,任国子监主薄、修文馆直学士,直到病逝。
杜审言的“狂”是刻在骨子里的,虽历经坎坷,他至死没有改变这种性格。据说他病重在床时,好友宋之问和武平一来看望他,
问他有没有什么话要交代。杜审言说道:“甚为造化
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
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这句话意思是,上天把我害得这么苦,还有什么
好说的。但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一直压着你们。现在
我要死了,你们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只是可惜没有一
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能接替我的位置啊!
这样一个“狂人”,要是知道自己的孙子杜甫在诗歌上获得那么大的成就,恐怕也会得意地捋着胡须说一句“不愧是吾孙”吧。
一代狂人杜审言卒于公元 708 年,四年后,杜甫出生,隔代遗传到了作诗天赋,日后那句传世佳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否有其祖父之风?所以杜甫曾言“诗是吾家事”,说作诗是杜家的传统手艺,真也不为过。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7 页
第06 篇王勃姓名 王勃 字号 字子安生卒年 649 年-676 年 成就 骈文,初唐四杰之首籍贯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666 年幽素科代 表 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阅读理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B.“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C.“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从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方面简要赏析?答: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处处扣住别意,扣住友情,没有悲伤,只有乐观和豁达,没有儿女般的依恋,只有真诚的激励。
3.“风烟望五津”的“望”字改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8 页
神童、最耀眼的天才坐落在江西南昌赣(gàn)江岸边的滕王阁是我国古代三大名楼之一。这座楼阁最早是由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修建的,李元婴被封为滕王,这座楼阁也就被命名为滕王阁。而滕王阁之所以能扬名天下,是因为唐代初年,有位年轻的诗人在这里写下了一篇命题作文。公元 675 年,南昌的地方官阎伯屿(yǔ)把才建造二十多年的滕王阁修葺(qì)一新,并在重阳节这天在阁中大开酒宴, 邀请了众多的达官贵人、文
人学士齐聚滕王阁。宴席上,阎伯屿让仆人们端出笔墨
纸砚送到每位客人面前,请大家以“滕王阁”为题,写
诗作文,共庆盛事。
座中有很多颇有才华的文人,可当纸笔送到他们面
前时,大家都纷纷推辞。这些人不肯动笔, 并不是因
为他们一门心思光想着吃大餐,懒得写作文,而是因为
大家都知道,阎伯屿这次大宴宾客,除了共贺新楼竣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他想把自己的女婿介绍给当地的名流,好让女婿混进文化圈。所以他早就让女婿写好一篇文章,只等着在宴席上为大家念诵了。
可是,当纸笔送到一个在角落里落座的年轻客人面前时,他却毫不客气地接过笔,提起袖子就准备开写了。原来,这个年轻人并不是本地人,他只是碰巧路过这里,受到邀请来参加这次宴会,当然不知道背后还藏着这样的隐情。
阎伯屿一看还真有愣头青要写,满心不高兴,但又不好表露出来,只好借口说要上厕所,起身离席了。阎伯屿坐在阁外,让手下及时过来报告那年轻人都写了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文章开头这样写道。豫章是南昌在汉代时的名称,洪都则是唐朝时的称呼。阎伯屿一听,舒了口气,不屑地说:“也不过是些套话嘛。”接着手下又来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 控制楚地, 连接瓯越。这两句气势非常宏大,一般人可写不出来。阎伯屿听后沉默了。等到手下人过来报“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忍不住拍案叫绝,大声说道:“这小子还真是一位奇才!”
这个年轻人名叫王勃,他写下的这篇文章就是《滕王阁序》。文章写完后,王勃意犹未尽,又挥笔写下了八句诗。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19 页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精彩绝伦的诗文一下子就赢得了满堂彩,阎伯屿的女婿算是白准备了一场。那这个王勃到底是什么人呢?
王勃来自山西绛(jiàng) 州一个诗书世家, 他的爷爷王通是隋朝时的大学问家,叔爷爷王绩更是唐朝初年出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被称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出生于这样的家庭,王勃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天赋。他五岁就能作诗,八岁时写了一本书纠正当时一位大学问家书中的错误,十五岁就通过了科举考试,在朝廷里有了一份正式工作。他写的一篇庆祝皇宫大殿落成的文章也赢得了唐高宗的高度赞赏。有一年在长安,王勃一位姓杜的至交好友被任命为蜀州县尉,也叫少府,相当于县公安局长。王勃设宴为他送行。
酒桌上, 王勃想到朋友马上就要远行, 遥远的巴蜀之地,离热闹繁华的长安城不知道几千里。同在官场,今天朋友要离开,说不准哪天朝廷一纸任命,自己也要奔向不可知的远方。王勃叫人拿来纸笔,写了一首诗送给朋友。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后来成了千古名句,人们在送别朋友时常常会想起这两句诗。
后来,王勃经人介绍,去了唐高宗的儿子李贤的沛王府工作。有一次,沛王李贤和弟弟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鸡,为沛王的鸡加油助威。结果唐高宗看到这篇文章后大发脾气,认为王勃分明是在挑拨自己儿子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人怎么能留在王爷身边? 于是下令把他赶出了沛王府。
王勃万万没想到,一篇玩笑之作竟然让自己没了工作,丢了大好的前程。长安算是待不下去了, 王勃想到了蜀州的杜少府, 于是就去四川投奔朋友去了。王勃在四川一待就是三年,在蜀地一带游山玩水。可是,在长安的时候不觉得,一旦离开后, 才发现心里满满的都是思念。
有一年重阳节,一帮朋友聚在一起为一位要离开蜀地的朋友送行。在一片觥筹交错的嘈杂声中, 几杯酒下肚的王勃不由得恍惚起来: 我是谁? 我在哪里? 我在这里做什么?
这高高的望乡台,别人的宴席,别人的家乡, 举起为别人送行的酒杯。待在这南方之地的北方人,已经厌倦了在异乡漂泊,只想着回去,可北方的大雁,却还不管不顾地朝这里飞来。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20 页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蜀中九日》到了第三年,思乡之情越来越浓, 连去长江边随便走走,满眼都是悲伤的场景和颜色。那平日里滚滚奔流的长江水,今天好像都因为悲伤而停滞,远离家乡万里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故乡。再加上又是这让人愁闷的秋天黄昏,带着寒意的秋风劲吹,重重深山,黄叶漫天飞舞。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思念是一种病,王勃终于再也忍受不了思乡之苦, 不顾一切地选择了回到长安。后来, 王勃在河南虢(guó)州找了份工作,当了个小小的参军。可是没过多久,灾难落到了王勃头上, 他卷进了一场人命官司, 被抓捕入狱。连他在京城工作的父亲都受到了牵连,被贬到南方的交趾当县令。
幸好赶上朝廷大赦,一些罪行较轻的罪犯被赦免,王勃被放了出来,而且恢复了官职。可王勃拒绝就任。父亲因为自己被贬到了那么偏远的地方,让他心里充满了愧疚,所以他重获自由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交趾看望父亲。
王勃之所以会出现在滕王阁的酒宴上,正是因为他去交趾,路过南昌。然而,王勃的人生充满了太多意外, 才华满腹的他不会想到,这篇《滕王阁序》竟会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篇杰作。公元 676 年,王勃探望父亲后踏上归途, 在渡过南海时遇到大风,落水身亡。这一年,他才二十六岁。初唐四杰: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21 页
第07 篇杨炯姓名 杨炯 字号 字令明,世称杨盈川生卒年 650 年-692 年 成就 诗人、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籍贯 华阴(今属陕西) 676 年制举代 表 作
从军行 烽火映照着都城长安,我的心中难以平静。出征的号令从皇宫传出,精锐的骑兵包围了敌人的都城。纷扬的大雪使彩旗暗淡,呼啸的寒风夹杂的战鼓声。
我宁愿做军中一个小小的百夫长,也胜过我做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理解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写边疆有紧急军情,以“照西京”来渲染边情之紧急,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而感到心中不平。B.颔联以“牙璋”“凤阙”与“铁骑”“龙城”分别照应,写出了将士们从受命出征到包围敌人。C.颈联没有直接写在龙城的战斗,而是从侧面烘托,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刻画了将士们在风雪中作战。D.尾联用“宁为”“胜作”明志,抒发了只要国家需要愿意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答:从雪暗、凋旗、杂鼓声,可以看出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感官写出战争场面。3.“凋”与“杂”字用的尤为巧妙,请简要分析。答:“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使动用法,通过视觉描写雪搅昏天使得军旗褪了彩色,通过色彩变化于对比间突出环境的恶劣,反衬将士的英勇无畏。“杂”,使动用法,杂乱、裹挟、交织,通过听觉写出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大风呼啸,伴随着战鼓作响,烘托士兵们誓死保卫边塞的情景。两个字使得视听结合,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震撼力。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22 页
九岁少年顺利通过童子科考试九岁神童
杨炯出身于弘农杨氏,是当时的望族之一。杨氏一族中有多位族人曾入朝为官,杨炯成长在一个儒学氛围浓厚的大家庭中。杨炯从小就受到家学熏陶,加之天资聪慧,文采出众,九岁时他顺利通过童子科考试,成为人们眼中的神童。在唐代只有十岁以下的小孩童才能参加童子科考试,小小年纪的杨炯不仅在考试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文学天赋,又能以沉稳的心态应对考试,被当时人称为“神童”一点也不为过。
杨炯十岁待制弘文馆,因为年纪很小,他入仕的愿望并不强烈,倒是在弘文馆中能接触到许多文献典籍,让小小的杨炯眼界大开。随着知识与阅历的增长,杨炯入仕的心情变得迫切起来。弘文馆待制十六年后,杨炯于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获得秘书省校书郎的九品官职。杨炯任秘书省校书郎时,正逢吐蕃、突厥多次侵扰甘肃一带,杨炯想象自己也来到了边塞的战场,写下了著名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气宇轩昂的诗作中,诗人通过想象到达了边塞,措辞俊雅,韵律和谐,既能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又可以感受到诗中日趋刚健质朴的气息。杨炯的五言律诗已走向成熟,在初唐四杰的推动下,唐诗渐渐远离了魏晋以来的绮丽华藻,走向刚健雄浑的盛世之风。沉寂多年终获提升
杨炯在秘书省工作的几年中,没有得到提拔,这一时期杨炯写了许多表明自己情志的文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浑天赋》。后来杨炯终于遇到一位提携他的贵人,当时的中书侍郎薛元超,薛元超正是王勃好友薛华的父亲。得到薛元超的举荐,杨炯成为崇文馆学士,后又被擢升为太子詹事司直(主要负责校订书籍和为皇太子提供顾问)。这次晋升使杨炯获得了七品官的职位,可以说仕途有了长足进步,这让杨炯欣喜不已。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杨炯感恩帝王给自己琮来的恩荣,对前途充满信心。
与王勃深厚的友情
在杨炯任职待制弘文馆时,他与当时正在沛王府任侍读的王勃有了交往,两人个性相投,成为不错的朋友。王勃因写作《檄英王鸡文》被逐出沛王府,后游历川蜀。在王勃人生低谷时,杨炯还与沈佺期一同看望王勃。怎奈王勃年仅二十六岁时就结束了短暂的一生,杨炯得知好友离世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23 页
的消息悲痛不已。后来正是杨炯在崇文馆任职期间,得以为好友王勃编纂诗文结成文集,并为王勃的文集写了一篇《王勃集序》,表达了对好友文章功业的赞颂和深切的追思。因从弟参与叛乱,杨炯被贬仕途受阻
正当杨炯为自己的前途努力奋斗时,现实却给了杨炯沉重一击。光宅元年(684)李敬业在扬州发动兵变,杨炯从弟杨神让参与了这次兵变,武则天派兵迅速剿灭叛乱,参加叛乱的主要人员都被杀掉,被杀的人中就包括杨神让和他的父亲杨德幹。杨炯作为他们的亲戚也受到牵连,于垂拱二年(686)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在长安二十六年的安稳生活就此终结。就在杨炯被贬的前两年,提携他的薛元超病世。贵人离世,仕途无望,杨炯在官场之中无所依附,这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奈。唐代官员一般任期为四年,杨炯在梓州司法参军任上做满四年之后,回到洛阳。
武则天命令杨炯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掌管教习宫人书算之类的工作。这段时间杨炯与宋之问的友情发展很好,两人常常形影不离。虽然杨炯对低微的官职有所不满,但他还是愿意歌颂武则天的功绩,宫中给佛寺分送盂兰盆,武则天与群臣在城楼上观看,杨炯借此事向武则天献上一篇《盂兰盆赋》,并寄希望于武则天成为帝王的楷模。
终迹盈川
如意元年(692)冬,杨炯出任盈川(今属浙江衢州市)令。刚刚就职盈川县令,杨炯发现当地治安混乱,常常发生盗窃案件,他深入调查这些盗窃案件。杨炯严厉打击当地的土匪,使盈川当地治安得以改善。杨炯还动员百姓开拓荒地,种桑养蚕,增加收入。衢州当时常常发生旱情,杨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修建九龙塘。由于修建水利项目钱款不足,杨炯甚至捐献出自己为他人撰写碑文的钱。工程竣工后,百姓将九龙塘改名为杨塘。
据说盈川县又逢旱情,杨炯带领百姓祈雨三日,却并未降下一滴雨水。情急之下,杨炯纵身跳入井中,以身殉职。随后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旱情得以缓解。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民捐躯的父母官,建立了杨侯祠奉祀,后来又改建成盈川城隍庙,世代供奉,香火甚盛。杨炯并无子嗣,死后其弟扶棂北上,将杨炯安葬在洛阳。杨炯好友宋之问为杨炯营造墓茔,写下《祭杨盈川文》怀念杨炯,后又为杨炯编纂文集。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24 页
第08 篇刘希夷姓名 刘希夷 字号 字延之生卒年 651 年-680 年 成就 诗以歌行见长籍贯 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 675 年进士代 表 作
代 悲 白 头 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一作题为:代悲白头吟阅读理解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的这一部分写洛阳女子看见花落花飞而生发出红颜易老的感慨。B.诗的开头两句起兴,写的是洛阳城落花时节,桃李纷飞的暮春景色。C.诗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艺术地表达出作者对过去和未来的幽思。D.此诗充满浓郁的感伤情调,但并不颓废,风格含蓄蕴藉,曲折幽微。2.加色部分四句诗包含着怎样的哲理思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两句,意思是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揭示出物是人非、宇宙永恒的客观规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是说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表现青春易逝、世事无常的感叹。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25 页
诗人传记刘希夷,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多才多艺,弹得一手好琵琶,诗也写得好。可是由于绝大多数是闺情题材,在诗坛也不很知名。
1300 多年前,一个暮春的日子,在铺满落花的宛洛古道上,一个身着白衣的俊朗男子骑着灰色的毛驴,拖拖沓沓地一路东行,在和煦的春风里,名噪朝野的刘希夷返回汝州故乡。刚刚进士及第的刘希夷从京城归来,本应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歌笑语,然而他的词意却悲苦,不为时人所重视。再加之无意仕途,一张傲冷的脸上,竟兀自写满了忧郁和伤感。太阳西沉,奔波的毛驴腿脚疲倦,步履维艰。刘希夷的腰身也有点酸痛,遂翻身落地,站在坎坷曲折的古道上凝目远眺:看那物华更迭,时光流逝如飞鸿;想那刹那芳华,昔年红颜弹指老;更有那竞相怒放的锦绣春红,转眼竟变得落英缤纷。他清澈的眼眸里,忽然就溢出了苍凉的泪水。于是,他抑郁的脸愈发悲情,刚毅的双唇微微开启,自顾自地念出了空前绝后的一行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是个美男子,史书上说他“美姿容”。
刘希夷自幼聪明,很有才华,与舅舅宋之问年龄相
仿,同师学习,一同成为初唐著名诗人。唐上元二
年(675),24 岁的刘希夷与宋之问赴长安会考,
双双考中进士。
他喜欢音乐,弹得一手好琵琶,还喜欢喝酒,
饮酒数斗不醉,是位风流才子。刘希夷风流倜傥,
豪放洒脱,是典型的浪漫派诗人。他与张若虚等人
的诗作,赞美青春、赞美生命,追求美好、追求永恒,同开唐诗浪漫之风,对人们影响很大,就连李白、杜甫这样的唐朝大家,也是读着他们的诗歌成长,是初唐诗坛的领袖人物。刘希夷的文学成就,自唐丽正殿大学士孙昱编《正声集》推其《代悲白头翁》为集首,一直有着很高的历史评价,所以流芳千古。
刘希夷考中进士后,因社会经验欠佳,工作很不顺利,有时连正常的生计也无法保证,更加喜欢出外旅行。他常邀诗友到名山大川中激发灵感,以此调节心情。正因为生活的逆境,让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光阴飞逝,初唐大诗人刘希夷陨落庙下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故事,无从考据,但有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诗在,就该认定那古道上吟诗的刘希夷,谓之诗祖乃实至名归。
遗憾的是,既然确定这是一位给汝州历史上赢来最大清誉雅望的唐代诗祖,多少朝代更迭,竟没一个人出来整理一下这位初唐才子的逸闻趣事,留下的竟然是千古遗憾。谜一样的生,谜一样的死,一代诗祖啊!就这样苍凉地被时光的流水一程一程地送到了历史深处。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26 页
第09 篇宋之问姓名 宋之问 字号 字延清生卒年 656 年-712 年 成就 五言排律初唐之冠籍贯
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
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
675 年进士代 表 作
渡汉江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阅读理解
1.视的前两句里的”断”和”绝”反应了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答:诗人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人和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3.按常理后两句应该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为什么用”怯“和”不敢“?答: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得真切、耐人咀嚼。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4.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矛盾且复杂的内心。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27 页
大诗人却伴着“耻辱”死去作为一个诗人,宋之问不但是一个好诗人,而且在诗坛有着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唐诗中的新体诗歌格律就是在他和期的手里达到成熟的,因此他和沈佺期被后人合称为“沈宋”。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多才多艺,“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
然而,好的诗人并不一定有好的人品,宋之
问不甘心只作一名诗人,他一心想要做大官,于
是便在政治的变化趋势当中趋炎附势,妄想依附
权贵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以至于做下许多不
耻之事,宋之问就是这样的人。
在武则天和唐中宗两朝,宋之问靠着阿谀奉
承颇得宠幸,唐睿宗执政后,他的罪状被人揭发,
被发配岭南,其心中自然是充满了苦痛和哀伤。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站时,望着那苍茫的山色、长空雁群,想到明天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贬谪失意的痛苦,怀念故土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
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全诗写的是“愁”,却不见一个“愁”字。尽管如此,读者还是能感受到愁绪满怀,凄切斐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是因为诗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得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真实的感受,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龙门夺袍
武则天举办了一次诗会,获胜者将获得一领锦袍。东方虬一挥而就,赢得了锦袍。宋之问交作品虽然慢了半步,但是武则天认为宋之问写得更好。宋之问诗的尾联“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拍对了武则天女皇的马屁,于是下令把东方虬手中的锦袍夺过来,转赐给宋之问。要是宋之问一心只做诗人的话,以他的诗歌才华一定会取得极大的成就。可是他想当官,想当大官,还想更快更好地当大官。这就限定了宋之问的发展只有两种捷径,第一种捷径是依附权贵,第二种是卖友求荣,而宋之问为了达到当大官的目的,无耻的把两件事都做了。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28 页
武则天为了把持朝政,设立了北门学士,作为自己的心腹智囊。宋之问就想弄个北门学士当当,却被武则天一口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很奇葩,宋之问的牙齿长得不好看。但据后人推测不是宋之问牙齿不好看,而是他有极重的口臭,要武则天每天对着这样的人,这女皇怎么能受得了。但武则天还是给宋之问留了面子,所以用牙齿不好拒绝了他。宋之问只好退而求其次,改攀附武则天宠幸的张易之。放下文人的自尊和清高,竭力巴结张氏兄弟,极尽谄媚之能事。但是万万意想不到的是,张易之很快倒台了,他也跟着被贬到泷州。
宋之问在泷州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觉得自己是时运不济,每天唉声叹气,看着当时泷州的穷山恶水、猿猴野兽,越想越气,他实在住不下去了,就偷偷摸摸地跑回了长安。在逃经家乡的时候他写了一首题目为《渡汉江》的诗歌。
他从发配地偷偷跑回来,是罪上加罪的行为,哪里敢回家?即使看见乡亲都不敢说话,害怕别人会告发自己。他既然不敢回家,就跑到朋友张仲之家藏着。张仲之对宋之问是情真意切,不但窝藏他这个罪犯,还款待的很好。但是宋之问却一点都不领情,他听说张仲之正在策划一个除去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的计划,觉得自己的机会又来了,决定采取升官发财的第二种捷径——卖友求荣。于是他唆使自己的侄子宋昙出面告发张仲之。张仲之被逮捕斩首,他则戴罪立功堂而皇之地当上了鸿胪丞。
鸿胪丞是个五品官,显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官职既然不满意,那么能发点财也可以。正巧他被任命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于是就大肆向考生们索取贿赂。这时候中宗复位,听到这件丑闻之后,就把他贬到了浙江。中宗对宋之问知根知底,宋之问也不敢幻想中宗会饶恕自己。好不容易熬到中宗驾崩,睿宗即位,宋之问觉得自己又有出头之日了,赶紧写诗给刚登基的睿宗皇帝表示效忠。在睿宗皇帝的圣谕下达之前,宋之问还一直抱着官复原职的幻想,终于圣谕颁布了,等来的却是睿宗赐给他“狯险盈恶”四个字和流放广西钦州的指示。除了依附权贵、卖友求荣之外,他还做了一件无耻之尤的事,就是杀死了自己的外甥——诗人刘希夷。
刘希夷曾经写过一篇《代悲白头吟》,其中有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被宋之问看到了,非常喜欢,就向刘希夷索要。刘希夷是很珍惜自己的作品的,有些时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怎么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给别人,让他来欺世盗名呢?宋之问恼羞成怒不择手段,他指使奴仆趁刘希夷睡觉的时候用土囊把他压死了,过后对刘希夷的家人说刘希夷是暴病而亡,他自认为做的天衣无缝,岂不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最后事情还是败露了,当时唐玄宗刚即位,听到此事后大怒,直接下令将宋之问赐死。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29 页
第10 篇沈佺期姓名 沈佺期 字号 字云卿
生卒年 656 年-715 年 成就 诗人、作家籍贯 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 675 年进士代 表 作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阅读 山岭是广阔天空与大地的分界,远离故乡只看得到无边的白云。洛水两岸风光何其美丽,这里的重山雾瘴难以忍受。你可渡过那风高浪急的南海,北边归去衡阳的大雁阵阵。两地间隔着遥远的距离,何时才能面圣明君呢?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阅读理解
1.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答: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2.有人评价这首诗“衰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3.诗中第二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答:对比手法,将洛浦美丽的风光与岭南崇山恶劣的瘴疠之气对比。突出现在被流放的凄苦,抒发了思国怀乡的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答: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岭南、去国离家的凄苦,对友人杜审言和家乡的思念,以及渴望重回朝廷,得到重用的情感。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30 页
“沈宋”相似人生不同结局公元 656 年,河南内黄,沈佺期出生了,不巧宋之问也是那年出生的,这两个人的人生交际经历由此展开,在他十八九的时候,也就是公元 675 年,沈佺期高中进士,可谓是少年得意马蹄疾,偏巧沈佺期又看见一故人,还是宋之问,那个阴魂不散的家伙怎么也在?原来他们是同年中的进士。
690 年武后登上皇位。沈宋二人同为武皇赏识,成为当时著名的宫庭侍臣。两人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都是粉饰现实、点缀升平的“应制”之作。
武皇后期宠爱二张,沈宋二人也都谄媚于张易之,沈佺期和宋之问都是武则天的御用诗人陪伴左右。公元 705 年,武则天的三子李显复位成功后,两人都是因为攀附张易之而被贬外地,其中宋之问被贬广东,沈佺期被贬越南,真是一对难兄难弟,人生的经历如此之相似。关于获罪,历史上有些分歧,有一个说法是沈佺期跟宋之问一样攀附张易之而获罪,还有个说法是沈佺期跟宋之问不同,沈佺期是被韦后诬陷而获罪,所以韦后被诛杀后,沈佺期随即被平反,而宋之问靠卖友求荣来了一个回光返照。
公元 705 年秋,跟宋之问差不多时期,沈佺期也踏上了发配的行程,从长安出发,经四川、湖南、云南最后到达流放地驩州(今越南北部),总共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受尽折磨吃尽了苦头,最后他在流放地还生活了五年,这里跟宋之问不同,他没有逃回来,也没有东山再起,更没有跟武三思、安乐公主等大腿交际上。
公元 710 年,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为帝,流放者沈佺期被政府平反并于次年返回长安任新职。可能是被贬一路受尽了折磨落下了病根,或者是受到越南瘴气长期的侵蚀,公元 715 年沈佺期病死在任上。712 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因太平公主案直接被赐死于徙所。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31 页
第11 篇贺知章姓名 贺知章 字号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生卒年 659 年-744 年 成就 诗人、书法家籍贯 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 695 年状元代 表 作
咏柳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阅读理解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写得极妙,试从一个角度进行赏析?答:这两句用比喻和设问、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柳叶的细、春风的巧,突出春风孕育万物、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烘托无限的美感,体现了作者对春风的赞美,对春天的喜爱。洋溢着作者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2.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体现了作者对早春美景的喜爱,洋溢着作者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3.这首诗借柳树来歌颂什么?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借柳树歌颂春风。
诗人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它裁处了春天的勃勃生气,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32 页
人生赢家贺知章衣锦还乡真荣耀公元 659 年,贺知章出生在浙江杭州。那时是唐朝初期,政权还掌握在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手里。直到三十六岁时,贺知章才考上状元,这时武则天都做了五年皇帝了。虽然年纪有点儿大,但他却是武则天亲自面试选定的状元,含金量很高。同时他也是浙江历史上出的第一个状元。因为学习好,贺知章被分配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负责教王侯将相的后代。他学识渊博,文章写得也好,不断被皇帝们提拔。之所以说皇帝“们”,是因为从参加工作开始,皇帝换了好几任,贺知章也从初唐走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盛唐。
在唐玄宗时期,贺知章已经成了礼部侍郎,相当于文化部、外交部、教育部三个部门合在一起的副部长。随着国家的强盛,对接班人太子的教育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是一想到唐朝那群不靠谱的太子,唐玄宗就头疼。
之前的太子究竟有多不靠谱呢?有杀了哥哥逼父亲退位自己当皇上的,有娶了父亲的妃子的,有想把江山让给老丈人的,还有把皇位直接送给亲妈的。甚至唐玄宗自己本来也做不了皇帝,原来的太子是他哥。后来他哥一看,弟弟比我强太多了,咱哥儿俩关系这么好,还是你来做皇帝吧!这才有了唐玄宗的皇位。
为了防止自己的接班人也闹出笑话来,唐玄宗想找个明白人做太子的陪读,让太子别走前人的歪路。既然贺知章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王侯将相的孩子们当老师,那这次就干脆让贺知章来做太子的陪读吧。
这工作一点儿都不轻松,贺知章不仅得陪太子上课, 放学之后还得经常辅导太子做作业。不过一来二去,虽然年龄差距挺大,但是贺知章和太子的关系处得非常好。甚至在太子长大后,贺知章一边做着秘书监,负责整理国家典籍,一边还兼职做着太子宾客,指导太子的言行举止。工作了将近五十年,八十多岁的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 开始犯糊涂了,于是跟皇帝说要退休回家当道士。唐玄宗虽然非常舍不得,但最终还是准许了。换做别的高官退休,手上一下子没了权力,一定会郁闷。贺知章却不在乎那些,满心都是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等他到了浙江,当地的大小
官员都来等着迎接他。此时正是春天,他看到像丝
带一样垂下来的众多柳条上长满了碧玉般的柳叶。
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33 页
贺知章手头没了权力,当地官员们还来迎接他,那是因为他回家当道士,可是皇帝亲自批准的。唐玄宗舍不得贺知章,还写了首诗送给他。平时和他关系很好的太子更是亲自率领百官挨个儿与贺知章握手告别。贺知章离开京城后,空出来的房子唐玄宗也不让别人住进去,贺知章信奉道教,皇帝就干脆把这里改成了道观,用来怀念他。
既然皇帝和太子都这么看重贺知章,那地方官员更得在这个时候好好表现表现。贺知章从京城到浙江,一路上都受到了各地官员的热情招待。等他回到浙江,排场更大了,地方官不仅早早迎接,更是全程陪同,从码头到客栈,最后一直把贺知章送回了乡下老家。当地的百姓从没见过这么大的人物,纷纷从家里走出来看是谁,就连不认识他的小孩子也好奇地跑来凑热闹。回乡偶书(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是指古代能活到七十岁
以上的人非常稀少。贺知章这时都已经八十多岁了,可以算
得上是稀客中的稀客。他离开家乡太久了,周围的人和事变
化太大了。家乡的亲人朋友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已经搬走了。留下的人里, 很多都来求他办事儿,这让贺知章十分苦恼。
回乡之前,唐玄宗把贺知章家乡镜湖的一片水域赏赐给他,让他当作放生池。贺知章看着周围有点儿陌生的环境,好像只有家门前的湖水是自己所熟悉的,当春风吹拂湖面,泛起的水波也和五十年前离开家乡的时候一模一样。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本来想回家做个道士,结果道士没做成,亲友没见到几个,家里却成了办事处,比过去还热闹。贺知章心想, 我一个老头子,管了一辈子事儿了,回家就是想图个清闲,结果现在却这么烦恼,退休咋就这么难呢?
于是他干脆不再去理会那些纷纷扰扰,每天看看会稽山上的花草树木和门前镜湖的风景,悠闲度日。
采莲曲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贺知章一生,见识过初唐的风云动荡, 也自豪于盛唐的兴盛繁荣。他为几位帝王工作过,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34 页
唐玄宗时期还一直辅佐太子,算是为朝廷辛苦了一辈子。不过他的诗写得乐观随意、趣味十足,一点儿没有大官高高在上的样子。
贺知章除了爱喝酒,贺知章还非常喜欢交朋友。性格豪放的他,朋友圈里有很多唐朝名人,其中就包括大诗人李白和书法家张旭。
可惜的是,贺知章回到故乡还不到一年,没享受多少清闲的退休时光,就生病去世了。几年后,大诗人李白前来探望,得知贺知章已经去世,非常伤心,写下了两首诗悼念他。而他当年陪着读书的那位太子,后来也登上了皇位。
阅读链接>>>>>>
金龟换酒
贺知章在结识李白之前就读过他的诗句,十分喜欢。李白到长安后,有一天,去一座著名的道观游玩,碰见了贺知章,两人都非常欣赏对方,一见如故。他们俩都喜欢喝酒,贺知章便热情地邀请李白去酒馆,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可是等到结账时,贺知章才发现自己没有带钱。请别人喝酒吃饭没带钱,就像到了学校才发现没背书包,这种事儿太丢人了。于是贺知章解下了随身佩戴的金龟当酒钱。这可吓坏了李白,这种金龟是唐朝皇帝赐给高级官员的配饰,怎么能把皇家的赐物随便拿来抵账呢?可是性格豪放的贺知章才不管那些,他和李白一直喝到尽兴后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贺知章觉得李白很有才华,便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唐玄宗读了李白的诗后,就把他召进宫,留在身边写诗作文章。
后来,人们就用成语“金龟换酒”形容一个人狂放热情、通达好客。李白和贺知章的友谊也成了一段佳话。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35 页
第12 篇张若虚姓名 张若虚 字号 字号不详生卒年 660 年-720 年 成就 孤篇盖全唐籍贯 扬州(今属江苏) 兖州兵曹代 表 作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阅读理解
此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歌行。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突破了梁陈宫体诗的狭小天地,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唱诵,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36 页
1.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 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4.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答: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
5.体会《春江花月夜》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并找出有关词句,具体说明。答:①景。诗人把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形成了寥廓、宁静的意境。②情。以良辰美景衬出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之苦,“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怅惘;又以细节描绘“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表现一种愁苦。③感。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深沉而有意味。6.《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答:。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37 页
一首长诗孤篇盖全唐在唐朝,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仅有两首,但其中的《春江花月夜》被人们誉为“孤篇盖全唐”,现代诗人闻一多也赞美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不过,如果你以为《春江花月夜》从一开始就广为流传,
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首诗被创作出来后,就一直淹没在唐
朝浩瀚的诗海里,直到将近一千年之后的清代,人们才重
新认识到它的工整优美,这才有了“孤篇盖全唐”的说法。
以这样一首长诗称霸江湖的就是张若虚。史书上对张
若虚的记载只有十几个字,说张若虚曾经是兖州的兵曹,
兵曹这一职位是属于兵部的,是管兵事的,且职位不高。而且兖州是今天的山东,远离政治中心。就连进入史书的这十几个字,张若虚都是蹭了状元诗人贺知章的热度。春秋战国时期,浙江和江苏一带属于吴国和越国,人们常用吴越来指现在的江浙一带。江苏扬州的张若虚作为浙江人贺知章的半个吴越老乡,也就这样被顺带记载进了史书中。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在唐代没有大红大紫,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属于古代一种特定的诗体——宫体诗。宫体诗在内容上多描写宫廷生活,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的词藻。历史上很多亡国的君主都非常喜欢宫体诗,他们不理朝政,贪图享乐,最后把国家弄没了。在唐朝之前的隋朝, 就有个臭名昭著的暴君隋炀(yáng) 帝杨广,他不仅喜欢听、喜欢唱,还喜欢写宫体诗,其中最有名的两首恰恰也叫《春江花月夜》。隋炀帝整天不干正经事儿,写个歌词都幻想着自己遇见河里的女神。他通过自己的各种花式操作,把国家都给玩没了。隋朝灭亡之后,唐朝建立,为了吸取教训,整个国家都把隋炀帝当成反面教材。
当时的人们还来不及欣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华丽优美,就被反面教材隋炀帝给吓跑了。权威的官方机构躲还来不及,自然也不敢记录这首“隋炀帝同款”。张若虚和他的诗,在唐朝没有流行起来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现在也无从得知张若虚具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创作这首诗的,但从诗的前两句不难看出, 他多半是在一个春夜, 在江边赏月观潮时写下了这首诗。张若虚流传下来的诗词还有一首《代答闺梦还》。张若虚也犹如落月一般,留下仅存的两首诗后, 就沉寂在唐朝的历史中。在唐朝,诗人们各展英姿,张若虚在他们面前,连过客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一个旁观者。
可是千年之后,张若虚仿佛隐居的侠客, 带着《春江花月夜》这把宝剑重出江湖。只是,人们给予他的赞扬他已经听不见了。或许他在乎的根本不是名扬天下,而是像他一样的普通游子是否都已经趁着晚上的月光回到了家乡。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38 页
第13 篇陈子昂姓名 陈子昂 字号 字伯玉,后世称其为“陈拾遗”生卒年 661 年-702 年 成就 初唐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籍贯 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 684 年进士代 表 作
登幽州台歌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阅读理解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 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3.本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绝唱。其原因是?答:①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②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39 页
恨!幽州台上不见当年燕昭王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表面上天下一片太平。但是武则天不听人劝,经常一言不合就把大臣拉出去砍头。到了后来, 别说批评武则天,就算是拍她马屁没拍好,都会被送进监狱。公元 696 年,唐太宗时期归附唐朝的契(qì)丹起兵造反。武则天环顾四周,一个能打的武将都没有,会打仗的不是在牢里关着,就是已经被她杀了。最后实在没办法,她只好让自己的侄子武攸(yōu) 宜带着几十万军队去打仗。而武攸宜的参谋, 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陈子昂,他的工作是负责给主帅出主意。
可还没等武攸宜抵达, 先头部队十几万人就被契丹杀得片甲不留。武攸宜吓得够呛,赶紧躲进蓟(jì)州城里, 几十万大军就这么做了缩头乌龟。陈子昂受不了这种窝囊气,他好几次劝武攸宜出兵,都被拒绝了。有一天,陈子昂终于忍不住了,对武攸宜说:“给我一万兵马,让我做先锋去杀敌!”武攸宜却笑了笑说:“你一个读书人, 就别凑热闹了。”当了缩头乌龟, 本身就咽不下这口气, 还被一个草包嘲笑,陈子昂愤怒到了极点。之后多次请求又都被拒,他选择向皇帝武则天告状。陈子昂一个外人,跟武则天说她侄子的坏话,当然不会有好果子吃。他也从参谋被降职为军曹,这职位顶多算个小队长。这把陈子昂给郁闷坏了。有一天,他登上了位
于现在北京的幽州台。他心想,过去这里是燕国的
土地,燕昭王招揽天下有才之人,我咋就没赶上呢?
如果未来有明君,凭借我的才能,一定会被重用,
可是这样的皇帝又在哪里呢?
他一个人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天地无边无
际, 失落孤独的感情涌上心头。大片被契丹占领的土地就在眼前,陈子昂悲伤得忍不住流泪。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有些人当兵,恨不得天天躲起来,不用打仗, 可陈子昂不一样,杀敌报国是他的梦想。他出生在四川,是当地有名的富二代,从小就喜欢武侠故事,一心想要当个侠客。陈子昂长到十七八岁都没读过书,直到因为打架伤人,他从心底里觉得做错了事儿,于是与狐朋狗友们绝交,发愤读书。没过几年,他就已经博览群书,于是决定离开家乡,到京城去施展才华。四川是个盆地,周围都是山,陈子昂想去京城,要经过巫峡,先去湖北。那时候的富二代陈子昂,满肚子装的都是才华,满口袋装的都是钱,满眼看到的都是新鲜事儿。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40 页
陈子昂一腔热血,自信心爆棚,路过荆门山时,想到自己这么优秀,将来功名利禄都不在话下,于是狂傲地写下了一首诗。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度荆门望楚》
可他到京城后,诗文写了不少, 却一直无人知晓。这可把陈子昂愁坏了。传说有一天,他路过集市时,看到有家店铺在卖一把胡琴,价值百万,引来许多人围观。陈子昂走过去说:“这是把好琴,我买了!”围观群众见都没见过这么贵的琴,更别说听了,于是起哄让他演奏。陈子昂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想听?没门!明天我开场音乐会,到时候你们都来吧。”第二天,来看他表演的人围了个水泄不通。陈子昂出来后,对大家说:“我是四川人陈子昂,来京城这么久,写了很多诗文,却没人欣赏。这琴再贵,也不值得我演奏。”说完,就当着众人的面,把价值百万的琴摔了个粉碎。在场所有人都十分惊讶。还没等众人回过神来,陈子昂已经把自己的诗文散发到大家手上。虽然没听到胡琴演奏,但是大家看完手上的诗文,纷纷称赞,觉得没有白来一趟。不到一天,陈子昂的名号和他的诗句就传遍了整个长安城。陈子昂考上进士后,写的一篇文章非常符合武则天的心意,于是武则天让他做了自己的右拾遗。所以后来人们也称陈子昂为陈拾遗。“拾遗”本来的意思就是捡东西,相当于捡漏儿。这个职位负责给皇帝提意见,找皇帝说话做事的漏洞。
说是让他提意见,可武则天哪承认自己有错误啊, 她找陈子昂就是想让他拍自己马屁,平庸的夸奖听腻了,想听才子陈子昂能流传千古的赞美。陈子昂却理解错了,以为自己这匹千里马终于遇上了武则天这个伯乐。既然她这么赏识我,特意让我来纠错,那我就加倍努力提意见。陈子昂非常尽职尽责,把武则天的过失说了个遍:今天说她身边都是奸臣,没一个好人;明天说她滥杀无辜,把有用的大臣都杀光了;甚至说她不体谅百姓,劳民伤财。武则天心想,你这是故意跟我唱反调啊,没过多久就找了个借口,把陈子昂关进了大牢。出狱以后,陈子昂想起了少年时放弃的侠客梦想, 既然做文人做得脑袋都差点儿搬家,不如重新做个侠客,杀敌报国。于是,陈子昂跟随军队去了西北。再之后,就有了本篇开头的故事,契丹发动叛乱,陈子昂作为随军参谋,前往幽燕之地迎敌。
一千年前,这里是燕国的国土。燕国当时非常弱小,被旁边的齐国欺负。燕昭王筑起黄金台,招揽天下英才,让国家变得强盛富足。如果陈子昂生活在那个时代,也一定是燕昭王需要的人。可是,眼前只剩下长满树木的丘陵,当年的燕昭王又在哪里呢? 自己一肚子的雄才大略无从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41 页
施展,感叹了一番, 最后也只能黯然神伤地骑着马回营去。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燕昭王》
这场战争最后也以非常可笑的方式结束。契丹请求重新归顺朝廷,条件就是要把北方的部分地区划归契丹。
陈子昂越来越不理解,明明打了胜仗,国土却越来越小。明明所有人都夸赞武则天贤明,但奸臣却越来越多,能臣却越来越少。明明宫殿越来越富丽,但百姓却越来越困苦。陈子昂把自己的困惑与批评都写成了硬朗的诗句,改变了当时浮夸浓艳的文学风格。可惜的是,能文能武的陈子昂最后还是被冤枉入狱,没过几年就死在狱中。陈子昂没有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不过他的诗文成为刚健文风的代表,就连之后的大诗人张九龄和李白都是他的“小迷弟”。陈子昂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当年的他确实前不见古人,但后面的来者却看到了他,并把他记在心中。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42 页
第14 篇张九龄姓名 张九龄 字号 字子寿生卒年 673 年-740 年 成就 唐玄宗开元时的宰相、诗人籍贯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西) 702 年进士代 表 作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阅读理解
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 首联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B 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 因“思”生“怨”, “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竟夕”, 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C 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吹灭灯烛,因为满屋的月光,柔柔的、静静的,使人怜爱,催人联想,逗起了相思之情;“披衣”,到庭院走走,时间一久,不觉露水打湿了衣裳,而相思之情更为浓重。D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2.概括“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答:意境雄浑阔大;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43 页
一代名相张九龄唐玄宗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国库经过之前几位祖宗的折腾,已经没有多少钱了。看到国力衰微, 他就拼命工作, 恨不得一天工作二十五个小时,一周上八天班。国家没钱,作为皇帝,他带头勤俭节约, 他把自己老婆孩子的金玉首饰全部没收,并下令全国不能编织绸缎,也不能开采玉石制作玉器。
社会上原本崇尚奢华、互相攀比的坏风气,没过多久就让唐玄宗给刹住了。整个国家齐心协力,百姓安居乐业,军人奋勇杀敌。到了开元年间,唐朝的实力到达了顶峰,文化、经济、政治,都碾压全世界其他国家,史称“开元盛世”。文学上的盛唐也就此到来。要说开元盛世最有名的宰相,就是诗人张九龄。他是诗人里官做得最大的,又是宰相里诗写得最好的。清代文人编辑的《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就是张九龄的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是唐朝最出色的宰相之一,放眼历史,他也是属于宰相里最优秀的那一批。可是这首诗并不是他在当宰相的时候写的,而是他被罢相后写下的《感遇》十二首里的第一首。这么好的宰相,怎么就被罢免了呢? 那是因为做宰相难,做唐玄宗的宰相更难。唐玄宗让唐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所有人都赞扬他的圣明,边境的很多小国纷纷归顺唐朝,日本、朝鲜等国也派人来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时间一长,唐玄宗越来越自大,就开始贪图享乐、不爱干活了。这可愁坏了张九龄,他不断给皇帝提意见,督促他认真工作。
据说唐玄宗非常喜欢下象棋,经常找棋艺高超的张九龄下棋。有一天,张九龄又劝皇帝抓紧工作,唐玄宗却说不急,先下盘棋再说。张九龄只好坐下来陪唐玄宗下棋。开局没多久,张九龄就被唐玄宗接连吃了很多棋子,他却一点儿都不着急。到后来,将帅也快被吃了,张九龄还说不着急。唐玄宗很纳闷地说:“这时候再不着急,你就输了!”张九龄这才说:“处理国家大事就像下棋, 如果一开始被吃掉一两个棋子时不重视,那就像棋盘上的将帅,到了最后再没有其他棋子可用,满盘皆输。”
类似的劝谏还有很多,这让唐玄宗很不高兴。时间长了,唐玄宗对张九龄越来越不满。此时有一位奸臣李林甫,他嫉妒张九龄的才华,天天跟皇上说张九龄的坏话。最终,张九龄的宰相职位被罢免。
祸不单行,张九龄被罢相一年之后, 他之前推荐的一个官员惹怒了唐玄宗。唐玄宗觉得光惩罚这个官员不解气,还把怒气撒到了张九龄头上,又降了他的职,让他去荆州做一名长(zhǎng)史。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44 页
长史在唐朝属于虚职,十分清闲,没有任何实权,所有事都要听地方长官的安排。张九龄的心情跌到了谷底,他用诗句记录下了自己的不公遭遇,便有了之前说到的《感遇》十二首。感遇(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盛世之下,好像只有张九龄一个人看到了危机。在一片赞美声中,唐玄宗只看得到被世人夸赞的桃李,却看不到像丹橘一样的张九龄。张九龄想起自己当年的雄心壮志,如今已生出白发,却只能在这里虚度年华。无奈与苦闷之中,仿佛只有镜子里满头白发的身影在一直陪伴他。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照镜见白发》
张九龄所有孤独的情感,终于在一个月夜爆发出来。他仿佛从安静的室内一脚踏进喧嚣的闹市,脑海中无数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其中一缕弱小的声音传来,告诉他,你又何尝是一个人在苦恼。亲人想念你,正如你想念君主的圣明;亲人担忧你,正如你担忧天下的兴衰。月光洒满天下,又逐渐过滤掉了其他杂音。安静的夜里,只留下了对家人的愧疚与思念。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罢相四年后,六十多岁的张九龄无法忍受思乡之苦, 向皇帝请求,趁着春天回广东老家给祖先扫墓。张九龄回到家乡后不久,便因病去世。
在张九龄之后,唐玄宗没有贤相辅佐, 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先后独揽大权。玄宗也更加沉迷于寻欢作乐,最终安史之乱爆发,盛唐瞬间崩塌。张九龄没有看到大唐的衰败,他的生命停留在了唐朝最鼎盛的时刻。
如今,我们无法回到张九龄所处的年代,亲眼见证盛唐的风采,却依然可以透过诗句,感受他一代名相的志向与风度。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45 页
第15 篇张旭姓名 张旭 字号 字伯高,一字季明生卒年 675 年-750 年 成就 三绝(草书),“吴中四士”籍贯 吴县(今江苏苏州) 荐举、征辟入仕代 表 作
桃花溪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阅读理解
1.赏析诗中“隐隐飞桥隔野烟”中的“隔”字的表达效果?答:“隔”字巧妙点出人与物、景的距离,暗示诗人是在远视,使景物产生朦胧美。“隔”字使桥和野烟相映成趣,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野烟使桥化静为动,桥使野烟化动为静。
2.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句既表达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1 分),又自然而然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世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境。3.这首诗用了一个典故,是什么?
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3.“隐隐飞桥隔野烟”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试简要分析。?答: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仙境里飞腾,营造出一种烟雾迷蒙、幽深神秘的氛围。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46 页
张旭的狂草人生张旭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仿佛命中注定似的,他与书法天然就具有特
别的缘分。他的母亲是初唐大书法家陆柬之的侄
女,虞世南的外孙女。
在中国,江苏常熟是个有名的城市。因为许
多人都知道,那里有阳澄湖、大闸蟹、沙家浜。
但要说到那座历史文化名城里有一条名叫“醉尉
街”的街巷。
这条“醉尉街”是这样得名的:在唐朝开元年间,生活在常熟小城的百姓,常常能看到一个浑身散发酒气,衣不遮体的男子,在一条小街上呼号狂奔,然后飞扬起火把似的长发奔回太尉府,以头蘸墨、以发代笔,跳舞般狂书一幅书法作品。
即便在世风开化,见怪不怪的大唐,这个青年男人的行为也把人吓到了。但因为他是当地的父母官县尉,人们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给他取了个“张癫”的绰号,供茶余饭后在坊间笑谈。这个大醉呼号裸奔的青年县长,就是开一代草书先河,几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书法,赢得“草圣”盛誉的张旭。
后来,常熟百姓知道了他们这位县长举世无双的价值,由引以为羞到引以为荣,就将他醉酒裸奔的那条街更名为“醉尉街”,还在城里建起“草圣祠”供人瞻仰,并用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凝炼出家乡人对这位草书之圣的深深崇敬。
张旭的书法有多受欢迎呢?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
张旭穿上官袍上任常熟县长没多久,来了一位老人击鼓告状。张旭审理案情后,即在状纸上书写了判决。可是没过几天,那位老人又来了。张旭有些不高兴地问那位老人:“你的案子我不是判决了吗,你怎么又来了?你该不是来胡搅蛮缠的吧?”老人赶忙摆手,回答:“我不是来跟你争论判决的,县长大人。我是看到你批判状纸的字写得太好了,想把这么奇妙珍贵的书法装裱好,当做传家宝珍藏起来,特来向您表示感谢的。”
张旭听后觉得很新奇,就问老人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回答说:“先父也是个喜爱书法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47 页
的书生,也有些墨迹遗存在世。”
张旭一听,转烦为喜,立即走下公堂,跟随老人去见识他先父的墨迹去了。另一个故事:
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豪爽,为人慷慨,就托人带话给他,希望能得到他的一些资助。张旭同情邻人处境,想出办法后,便写了一封信,让带话的人转交邻人,告诉他:“你只需说这信是张旭写的,便可以在市面上以百两银子的价钱叫卖。”邻人照着他的话上街卖信。果然刚一摆出,众人一看张旭的落款,毫不犹豫都要收购。最后,不得不以竞价的方式出售,售价早已超过百两的底价,让他的穷邻居大为惊讶。他哪里知道,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这位疯疯癫癫醉邻人的片纸只字,都一定会视若瑰宝,世代珍藏的。大家都知道张旭是狂草书法家,却不一定知道他
还是一个别具一格的诗人。即便在强手如林的大唐
诗坛,张旭也是能博得一席之地的。书法和诗歌,
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各自独立。但张旭的
精神和气质早已使它们产生了互动,早已让它们在
创作中交融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能量。
金瓯潋滟倾欢伯,双手擎来两眸白。延颈长舒似玉虹,咽吞犹恨江湖窄。昔年侍宴玉皇前,敌饮都无两三客。蟠桃烂熟堆珊瑚,琼液浓斟浮虎珀。流霞畅饮数百杯,肌肤润泽腮微赤。天地闻知酒量洪,劝令受赐三千石。飞仙劝我不记数,酩酊神清爽筋骨。东君命我赋新诗,笑指三山咏标格。信笔挥成五百言,不觉尊前堕巾帻。宴罢昏迷不记归,乘惊误入云光宅。仙童扶下紫云来,不辨东西与南北。一饮千锺百首诗,草书乱散纵横划。《醉歌行》这首诗字字蒸腾着酒精的诗歌,丝毫不输“酒仙”李白的醉意。其气吞山河的气势,恐怕连李白也望尘莫及。那大开大合,奔腾跌宕,甚至有些横冲直撞的意境,不就是另一种奔放纵逸的狂草吗?
张旭并不是靠“喝酒、裸奔”等行为艺术而火起来的。他可不是什么“书法家中诗写得最好的,诗人中字写得最好的”。支撑他不朽声名的是他那些绝无仅有,无法替代的作品。
勤学早读书,开卷多有益第 48 页
第16 篇王翰姓名 王翰 字号 字子羽生卒年 687 年-726 年 成就 诗人、作家籍贯 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710 年进士代 表 作
凉州词二首·其一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举杯痛饮,忽然听到马上弹奏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我醉倒在沙场(战场)上,请君莫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阅读理解
1.这是一首 边塞诗 ,“凉州词”是一种 曲调名。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激烈的战争场景)而写(将士们开怀痛饮),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请根据诗的意境写一写。答: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4.下列对此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前两句借葡萄美酒、夜光杯、马上琵琶,三个带有西域特点的事物,点明并烘托了边塞征战的气氛。
B.第三句写将士们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死且不怕,酒又何惧。C.第四句暗示战争十分残酷,将士生死未卜,只有借酒来麻醉自己。D.从全诗看,这是一首描写将士利用战斗间隙举行庆功祝捷场面的诗,豪情激励,充满甘洒热血、不怕牺牲的报国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