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大学篆刻创作教程
学习篆刻必须首先学习篆书,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学习篆书首先必须掌握小篆的一般原理和基
本规律。《说文解字》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篆字书——历来人们都把这部书作为学习小篆的“金科
玉律”,奉其为圭臬。然而,从篆刻学的角度而言,它的意义却并不是那么直观而明显,而更多的
只是表现为“基础”的含义。在大量的古玺印中所使用的是大篆,而汉印则多用摹印篆,二者所使用
的都不是《说文解字》中的篆书标准体。汉代许慎在篆书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实用的历史舞台
之际,推出了这部文字学著作,所以它更为主要的意义则在于:为篆书从不很规范、不太定型的大篆
向应用型的摹印篆的过渡提供了一种“标准型”,而这种“标准型”的存在同时又是篆刻艺术的基本
依托。《说文解字》的问世,给后人学习篆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虽然它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玺印中
的文字及其艺术性没有起到显著的对应作用和直接效应,然而他通过对标准篆书的阐释和结构上的研
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与研究古玺文字和汉印文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依据。
当篆书失去其实用地位一千多年后,到了元、明二代,纯粹意义上的篆刻艺术才开始真正崛起。
其时,由于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即使在文人篆刻家当中,对于篆刻也都会有一个感到生
疏的最初过程,因而,对于篆书的学习和研究便变得极为重要,从而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了。
而《说文解字》也确实为我们在篆书领域里确立了一个时空坐标,通过它既可以上溯到三代先秦
文字,又可以下推至印篆甚至九叠文。所以,《说文解字》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理解印篆的基石。
明清印人在篆文方面的大量著述,便足以证明后代对篆法的重视和早期篆刻艺术家对篆刻艺术基
本形式的侧重。“究心篆法”的风气在明清印坛的盛行,使得《说文解字》在篆字领域中的权威性和
象征性影响。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通过唐宋以来篆书书家和小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篆书在上贯千年的
漫长历史进程中得以薪火相传。更有意义的是唐宋人在发掘篆书的文字学价值的同时,又发掘了它所
具有的古典文化价值,这也就为明代篆刻艺术的兴起和清代篆书的兴盛提供了一个契机。唐代李阳冰
在《论篆》中提出了篆书的“形”“度”“容”“势”等艺术标准,这已经超越于衡量文字正误的标
准之上了。至于说到印面,以书法中的“篆”应用于印章,形成艺术立场上的“摹印篆”式的改造,
则更是对这种古典文化价值的再阐释。 “重篆书”作为一个恒定观念,并非单一重书法中的篆书,而
更趋向于寻找自己的印篆系统。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印章中篆法的艺术标准并非仅仅是篆书的艺术
标准,因为我们已经明确了印章文字并不完全等同于书法之“篆”,其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①小篆(标准型)→大篆(初始型)、摹印篆(应用型);②书篆(篆书标准)→印篆 (篆刻文
字标准)。
许实夫在《说篆》中讲道:“凡作一印,先将印文配合,章法毫发无憾,写过数十方,择而用
之,自然血脉流通,舒展自如。”这就很明确地指出合乎篆书者不一定就合乎印篆。印章所特有的摹
印篆是在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它作为文字的一种衍生形式、一种传统在历史的进化过程中逐渐
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一种新的法则和规范。于是,我们也才在《说文解字》之外又看到了《汉印分
韵》和《缪篆分韵》。前者是书法文字,后者则指向篆刻。
总之,书篆和印篆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矛盾的统一。如何把握住书篆和印篆之间的有
机联系,使印篆既符合篆书的规则,又能更充分地在印章中表现其艺术价值,从而创作出真正的篆刻
艺术作品,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篆”是篆刻艺术创作的基本内容。但在篆刻讨论中过分强调
海上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