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杯”“赓续‘两弹一星’伟业,奋进百年新征程”有奖征文比赛作品集

发布时间:2023-2-1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中国核电杯”“赓续‘两弹一星’伟业,奋进百年新征程”有奖征文比赛作品集

目录肖 贝 又是马兰花开 /5张 雨 菲 功勋泽人间 /10贾 贺 翔 他 /15王 茜 摘星星的人 /22余 东 莘 跨过九千公里,火箭从东方升起 /27赵 庆 燕 今天,从两弹一星说起 /33徐 臻 两弹一星赋 /39肖 伟 祥 弘扬两弹精神,争做硬核青年 /41杨 增 辉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两弹一星精神生成逻辑及对青年思想的培育启示 /45师 诚 谦 让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承传光大 /55陈 海 娇 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 /61罗布加才让 黎明也曾在这片草原升起 /66成 利 圆 西北上空声声巨响,我与中华永世长存 /69李 生 燕 “两弹一星”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74崔 耀 轩 两弹一星组词三首 /81周 宁 远 西北望·纪两弹一星 /83陈 新 龙 砥砺护国路,成就满天星 /85吴 靖 宇 奔向太阳的老黄牛 /89李 媛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93王 淑 静 忆往昔峥嵘岁月,叹今朝风华正茂 /98阿 林 慧 在奔赴伟大时代的征程中回望继承“两弹一星”精神 /102张 宇 阳 昆明湖 /107周 ... [收起]
[展开]
“中国核电杯”“赓续‘两弹一星’伟业,奋进百年新征程”有奖征文比赛作品集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序言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

一的“两弹一星”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

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

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由共青团中国核能电力股

份有限公司委员会、共青团兰州大学委员会、共青团中科院近代物理

研究所委员会、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共同主办, 兰州大学核

科学与技术学院、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中科院近

代物理研究所教育处和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承办

的“中国核电杯”“赓续‘两弹一星’伟业,奋进百年新征程”有奖

征文活动近日圆满落幕。

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兰州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

研究所各类在读学生稿件 287 篇,经组委会初审、终审,确定 50 篇

获奖征文。

2

第3页

目录

肖 贝 又是马兰花开 /5

张 雨 菲 功勋泽人间 /10

贾 贺 翔 他 /15

王 茜 摘星星的人 /22

余 东 莘 跨过九千公里,火箭从东方升起 /27

赵 庆 燕 今天,从两弹一星说起 /33

徐 臻 两弹一星赋 /39

肖 伟 祥 弘扬两弹精神,争做硬核青年 /41

杨 增 辉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两弹一星精神生成逻辑及对青年思想的培育启示 /45

师 诚 谦 让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承

传光大 /55

陈 海 娇 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 /61

罗布加才让 黎明也曾在这片草原升起 /66

成 利 圆 西北上空声声巨响,我与中华永世长存 /69

李 生 燕 “两弹一星”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74

崔 耀 轩 两弹一星组词三首 /81

周 宁 远 西北望·纪两弹一星 /83

陈 新 龙 砥砺护国路,成就满天星 /85

吴 靖 宇 奔向太阳的老黄牛 /89

李 媛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93

王 淑 静 忆往昔峥嵘岁月,叹今朝风华正茂 /98

阿 林 慧 在奔赴伟大时代的征程中回望继承“两弹一星”精神 /102

张 宇 阳 昆明湖 /107

周 嘉 禾 在“两弹一星”精神的引领下逐梦青春 /110

晋 宇 辉 为了那惊世的“礼炮” /114

岳 鼎 “时代楷模”彭士禄:“深潜”一生,为核事业奋斗终身——“两弹

一星”精神学习感悟 /119

范 梦 芹 扣扉——开来继越 /123

李 航 洲 接续“两弹一星”精神,争做为国铸剑新青年 /129

徐 瑶 环 先驱碧血化蘑云 “两弹元勋”邓稼先 /132

赵 世 伟 “两弹一星”精神永存,青年一代接续奋进 /134

杨 宸 铸剑强国,核以道和——“赓续‘两弹一星’伟业,奋进百年新征程 /137

雷 彩 玲 时代青年茂风华,传承精神谱新章 /141

井 启 晨 牢记使命,赓续精神葆本色 /144

吴 志 远 赓续“两弹一星”精神 助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148

李 积 飞 《那年,雨后春笋》《今日,金黄麦浪》(诗歌) /154

3

第4页

张 歌 《横空出世》观后感 /156

龚 天 乐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赓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争做新时代强国青年 /160

蒯 乐 怡 星上苍穹 /165

林 男 风吹赤子之心,涛颂信念之魂 /166

张 朦 “两弹一星”精神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 /168

侯 慧 娟 绽放在死亡之海的蘑菇云 /172

孔 顺 莲 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175

崔 荣 隐姓埋名,创辉煌 /184

段 明 钢 赓续“两弹一星”伟业,脱贫献礼百年华章——达玉日秀村之旅感悟 /187

祁 璇 怡 观《“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系列纪录片有感 /191

倪 旭 峰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195

缪 倬 云 有这样一群人 /197

刘 小 林 寻梦“两弹一星”新征程 /198

王 昌 莉 赓续“两弹一星”伟业 奋进百年新征程 /200

张 瑞 忆古知时,共迎春日 /202

李 岱 沅 追溯星辰事迹,放歌星辉未来 /204

4

第5页

又是马兰花开

肖贝 兰州大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22 级本科生

他醒了。

“怎么又睡着了……”他在心里暗自懊恼着。

第二次大手术后,他变得越来越虚弱。下床走几步便会满头大汗。

他伸手在病床边摸索着,却发现空空如也。

偏头一看,那本《量子场论》正静静地躺在床头桌上。这是他的老朋友了。

几十年来,这本书与他片刻不离。

他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了。每每打起精神想要再琢磨一会儿试验数据的时候,

总是会沉沉睡去。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宛如风中残烛,听候上天的摆布。

目光越过爱书,他才发现,桌上不知何时多了一束紫盈盈的花束。

紫色……紫色……他喃喃道,轻轻闭上双眼。

傍晚的落日渐渐消失。病房里的钟摆敲起了沉闷的声音。一声,一声。低吟,

悠长。

而此刻,这位已是核辐射直肠癌晚期的耄耋老人心中正掠过漫漫黄沙与烈烈

西风……一

1958 年夏,北京。

浓稠的热浪一股一股涌来。

他低头盯着路上林荫斑驳的树影,徘徊不前。脑海中回荡着所长钱三强的那

句话。

“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愿意吗?”

“大炮仗?”已与原子核物理打了十几年交道的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想要

研制原子弹。

他有些激动。

夏日的风从耳边拂过。短暂交谈后,他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使命。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苦读深造多年,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报销祖国吗?他

知道,新中国太需要原子弹了。他当然也明白,自己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跋涉

在戈壁荒漠,忍受孤独寂寞,实现科技强国的使命。

5

第6页

这天晚上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如水的月光倾泻了一地。安静极了。他在床

上辗转反侧。脑子里乱哄哄的。一向聪慧的妻子早已察觉到今日丈夫下班回家后

的种种反常。

半晌,他终于开口道:“我要调动工作了。”

“调去哪里?”

“不能说。”

“干什么工作呢?”

“也不能说。”

“那到了新单位后给我来一封信总可以吧?”

“恐怕……也不行。”

“……”

或许,他这一辈子都将无人知晓。正如沙漠里的树。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这份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的一生就过得很有意

义。就算是为它死,也值得了。”

悲壮,决绝,坚定,无畏。

不久,他来到了新搬迁至西北荒漠的二机部九院研究所。带着离家的愧疚不

舍,带着对边关明月的赤子深情。那里荒无人烟,唯一能闹出动静的只有哀嚎着

的狂风。长在安徽水乡的他,却并未叫苦。

极目处,只有一片低矮的马兰花丛匍匐在沙地。《本草纲目》曰∶其叶似兰

而大,其花似菊而紫,故名。

他暗自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种下一朵属于中国的“马兰花”。二

1979 年秋,罗布泊。

每次核试验的前夕,他们都要在马兰基地待上几天。

十几年来,随着一朵朵“蘑菇云”绽放长空,马兰基地逐渐为国人所知。

他蹲在一条土路边,注视着眼前的一片马兰花。谁会想到竟有鲜花在戈壁滩

上盛开呢。十年来,蓝中透紫的小花一丛丛、一簇簇长满了整个山坡,还有一些

延伸到了路上。他不禁想起了初到马兰的日子。没有实验室,那就在寒冬深夜做

低温试验;没有试验场,那就在大漠深处扎帐篷勘察地质;没有食堂和住房,那

就躲在背风坡下就餐、脱坯烧砖挖地窖。后来,随着原子弹和氢弹试验的相继成

6

第7页

功,马兰不再是不可言说的“禁地”,而且每年都会有一批年轻人来到基地搞核

研究。想到这儿,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只有看到这些朴素的马兰,他才会感到

自己被忧虑紧裹着的心稍稍放松了些。

几个钟头前,他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傻子”。他想都没想,双手捧起了碎

弹片,如获至宝般地向同事们大声呼喊。“我找到了!”“你们别过来!让我来!”

十几天来,空投预试的核弹从高空坠下后便不知所踪。防化兵苦苦寻觅却都

是无功而返。忧惧的阴云笼罩在基地上空。五十多岁的他,决定勇敢地亲赴危险

区,搜寻碎弹片。

然而喜悦并未如期而至。

返程的路上,他和同事们静静坐在车里。谁也没有说话。

放射性钚,在大自然中的半衰期是两万四千年。1 克的钚就能毒死 100 万只

鸽子。这是人类所能承受的伤害吗?所有人都心照不宣。二机部的副部长赵敬璞

与他共事时间最久,二人早已是知己知彼的战友。赵敬璞几次转过头来,却都欲

言又止。看到他神色一如既往地镇静,像是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似的。赵敬璞的愤

怒担忧不解只能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

回到基地后,他避开了这种“尴尬”,面朝着马兰花海,沉默不语。

从往事的感怀中回过神来时,地面的尘土已打起了旋儿。起风了。他点燃了

一根香烟,长长地舒了口气。如果再来一次,他还会冲上去吗?或者说,他应该

冲上去吗?可是那一刹那,他似乎没有想这么多,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秋风袭过紫色的波澜,花浪推拥,冲他微微颔首。

“做好了这件事,我的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算是为它死,也值得了。”

他默念着。三

1985 年冬,北京。

他和妻子刚踏入地坛公园的大门,就感受到扑面而来浓浓的年味儿。如果不

是医生让他回家养病,恐怕他是不会有大把空闲时间的。对于他来说,无非是换

了个地方办公。整天在资料堆里埋头提笔写着什么。在妻子的“软磨硬泡”下,

他终于答应出来走走。

二人顺着人流逛着地坛庙会。一路上,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熙熙攘攘的男

女老少脸上无不洋溢着爽朗的笑容。“咚咚咚!锵锵锵!”他和妻子透过香火袅

7

第8页

袅的烟雾,只见一只威武灵动的舞狮,长着鲜红的大嘴,水汪汪的眼睛上下掀动。

他顿时也来了精神,身患重病的阴影一扫而空。舞狮一会挠痒,一会跳跃。在轻

重缓急的鼓声中,舞狮高高跃起,在梅花桩上稳稳落定。一舞终了,他像个孩子

一般高兴,连连叫好。

一旁的妻子注视着他聚精会神的样子,脸上也荡漾着微笑。

他与妻子结婚五年后,妻子便一个人扛起这个家的全部。“我支持你”,当

年的一句承诺,付出的是 28 年的漫长等待。教育一双儿女学有所成的是她,照

顾生病双亲生活起居的也是她,推动医学事业发展、教书育人的也是她。如今,

他终于回来了,带着核辐射癌症晚期的噩耗回来了。他心中隐隐有种预感,知道

自己陪伴妻儿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了。他对妻子的愧疚永远是最深的。

上一次和妻子一起出游是什么时候呢?他的思绪又飘回了过去。颐和园曾是

他们经常游玩的地方。那年秋天,他们在后山的小路上散步。自从受到那次严重

的核辐射伤害后,他的体力已大不如前。他累了,找了一块大石头坐着休息。夕

阳西下,游人已慢慢散去。“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此情此景,他联想

起了名篇《醉翁亭记》。几叶零星的小舟轻飏在昆明湖上,湖面上跳动起耀眼的

光斑。舟上的人像是一家人,有说有笑。他望得有些出神。他对其乐融融的家庭

生活何尝不曾充满向往。

他知道医生让他回家的用意。他现在只能做一件事:从死神手里抢时间。他

要做的事情还太多了,弥补对家人的亏欠,向中央提交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再看一眼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铁塔……一想到铁塔,他又兴致勃勃地转过头,向

妻子讲述原子弹空爆时的壮丽景象:

“你知道吗,空爆太好看了,绚烂的闪光,还有那震耳欲聋的响声!一束烟

平地而起,一会儿又变成了一个大火球,真是好看极了”

妻子在一旁笑着点点头。其实这件事她已听他讲了不知多少遍了。

核、原子弹、氢弹、罗布泊,还有那马兰花……这就是他一辈子心魂所系之

处。

这就是一个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对过往时光的眷恋吗?

他睁开了双眼。第二次大手术后,他时常陷入回忆的漩涡。

其实,他曾做过一个梦。梦见一座座核电站在华夏大地上拔地而起,梦见我

国已不再依赖苏联专家的援助,早已掌握新型核弹自主研发技术,梦见我国学科

8

第9页

体系和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完善,跻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之列。梦见“神

舟”飞天,“蛟龙”下海。梦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天安门城楼上,一群群驯鸽

从孩童手中放飞,五彩纷呈的气球与长空中划过的七条彩烟宛若浪漫的花雨。自

己站在城楼上,笑看盛世中华。

不久后,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临终前,他拉起妻子的手,微弱而又有力地说道:“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

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如果有来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死而无憾……”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几天后,党中央国务院为他召开追悼会。张爱萍将军致悼词,对他的一生给

予光辉评价:

“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奋斗了数几年……他在病重时仍不忘我国科技事

业的发展,他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我们要继承他未竟

的事业,加倍努力……”

在场的人员无不深深动容。

他的名字,叫作邓稼先。

追悼会的门外上,民众自发前来献花以表达自己对这位两弹元勋的敬意。

拥挤的花束中,一捧紫色的鲜花尤为瞩目,花叶间一个纸条轻轻飘动。

仔细看去,稚嫩的笔迹一笔一划地写道:

“我愿做中国西部戈壁滩上一株小小的马兰花。”

9

第10页

功勋泽人间

张雨菲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 2021 级本科生一、迷茫

1961 年

清晨五点,天蒙蒙亮,天边的黄沙在大风的裹挟下席卷而来,铺天盖地。屋

外的狗在睡梦中翻了个身,呜咽了两声,像是在抗议如此恶劣的天气以及这满目

黄沙的戈壁。

似乎有人,朝着黄沙深处走去。

黄沙深处零零散散矗立着几幢屋子,颜色已然湮灭地看不出了。那人走近屋

子,推开咯吱作响的大门而后赶快关上,试图用身子掩住妄图挤进门的风沙。

虽然只有五点,但屋内早已灯火通明,不,门口煤油灯滚烫的玻璃罩在无声

诉说,这光亮从来未曾断过。那人摘下帽子和围巾,抖落上面附着的沙砾,而后,

朝着屋子中央走去。

笔落在纸上的声音沙沙沙,一旁的算盘嗒嗒嗒,手摇计算机咯吱咯吱,都在

有条不紊地展示着工作情况。他想,没有问题了吧,今天应该会是最后一次演算

了。

一旁的工作人员看到他走近,连忙将这几次演算的数据递给他,几双小小的

却又明亮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黑眼圈也显得很沉重,但看的出来异常兴奋,因

为这或许就是最后的胜利了。

他看着数据,拍了拍工作人员的肩膀,示意他们,可以休息了,剩下的数据

他同七点换班的人算完。

整整一年的反复演算,中间还掺杂着来自苏联的错误数据的误导,计算工具

过于落后,只能采用手摇计算机,人力,甚至是算盘,完成一颗原子弹从零件到

发射的所有数据计算。他看着现在的完完整整,满打满算的数据,回忆起当时,

只需要一个原子弹中的关键数据,去请教苏联,苏联专家随口的一说,他们信以

为真,到后来,真正演算的时候,才发觉对不上。这时候就要靠自己一遍又一遍

地重复验算。

重复验算,是一个漫长而又极其枯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任何新数据的

加入,纯粹是用人力手把手计算,中间穿插着痛苦和麻木。他们每次都要计算几

10

第11页

万个网点,每个网点都要七到八个参数,每个参数都要解五六个方程,有时候还

需要用其他十几个数据进行纠正和替代,他带着三组人,一遍又一遍,日夜轮班

倒,终于算出来的那刻,大家激动地话也说不完整……

他回过神,看着手中的数据,感慨万千。第一个难题,总算是可以看到希望

了。但又不禁捏了把汗,接下来等待他要翻越的的会是什么呢?

二、曙光

1964 年 10 月 15 日,

是夜。

西北的天气总是让人讶异,临近入冬,气温骤降,戈壁滩刮着萧瑟的寒

风,黑夜里极为寒冷。小屋里没有暖气,只有临走前妻子给他塞的一个汤婆子还

温温的,他抱在怀中,听着外边倏忽掠过的风声,久久无法入睡。即便已经整两

天未曾合眼。

明天,明天……他在心底又默念了一次程序,一想到明天就心跳加速,手脚

麻木,难以抑制激动,只能起来点烟,红色的微光闪烁在寂静而又漆黑的夜里,

伴随着打火机清晰可听的“咔哒”声,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烟丝如同他

的情绪辗转,氤氲在空气里,无法平息。

他想起自己领导的小组;

想起一遍又一遍跟数字打的交道;

想起整整一年跟大家在一起计算过的九遍数据模型;

想起华罗庚看着他们的计算感叹: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

想起钱老叫他去办公室,跟他说:“中国要搞一个大炮仗,准备调你去”

想起妻子问他到底什么工作时,他只能重复不能说的难言之隐;

想起他因为工作,没能给孩子开门,两个孩子在大门口睡到凌晨时自己的愧

疚;

想起母亲被哮喘折磨到失声,但自己因为工作无法陪伴在身旁的无奈……

想起……

天边已然微微泛着白光。

他走到窗前,看着朝阳划破黑夜从茫茫戈壁滩上升起,照着黄沙深处的几幢

屋子,以及一个亮闪闪的大金属物件,换班的人在陆陆续续搬东西……

一切都自然、庄重、井然有序。

11

第12页

马上就有结果了。

他紧张的心情随着阳光的到来似乎也平复了不少,今天试验一成功,中国就

再也不用受有些国家的压迫,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站起来了。三、曲折

一个大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

上级说:大炮仗搞出来了,再搞一个出来。

他又扛过了这面旗帜,毅然决然,不带一丝犹豫。

当时同一时间进行研究的还有法国,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法国可以借鉴和采

用已有的苏联和美国的数据,中国当时却是一穷二白,只有手边刚刚搞完大炮仗

的一些数据。因而只能派手边的人去到上海,借助当时中国最好的计算机,进行

重复的计算。

幸运的是,结果尽随人愿,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了。

但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研制这枚大炮仗结束之后,紧接着是小型化,实弹化的演练。不同于大的研

究,每次进行小型实验时,都需要安装雷管,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而这时,

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出现在操作员之后,他笑着说,没事的,我来给你壮胆。几年

如一日,从未间断。

可这并非童话,

噩运总会在不经意间降临。

同往常一样的发射,准备,计时,可这次设想的结果却并未发生,整块沙漠

一片死寂。研究室指挥台也是所预想到的小型蘑菇云并未出现。

已经派出几百名防卫兵去搜寻了,但依旧杳无音讯。所有人都屏息凝

神,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毕竟任谁也忘不掉美军在日本“广岛”“长崎”留

下了怎样惨痛的后果。

他决定亲自去找。

同事们坚决地阻止了他。

领导们坚决地否定了他——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们的重要的多!

放射性钚,在大自然中的半衰期是二万四千年。仅一克重的钚,就可以杀死

一万只鸽子。假如进入人体,人体骨髓将会吸收这一放射性元素,这类元素在人

体的半衰期则是 200 年。也就是说,它进入人体后,将终生伤害受辐射者的身体,

12

第13页

他作为理论研究者,自然清楚这个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但他也很坚决: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让我上车。我去找。

说着,大步跨上车,直奔荒漠。

整整四个多小时不停地寻找,在一颗颗同核弹极为相似的黑色鹅卵石中仔细

地找出小小的碎片。

终于,有人看到了。他们开车赶过去的时候,他心里都在思考一系列的问题,

是什么问题导致的这次事故?是因为爆破度不够吗?想了很多很多,但唯独没有

想到自己的安全。

到达之后,凭借一个核科学家的直觉,他瞬间感受到了极大的危险,于是他

对车内其他两人说,呆着,不要下来。自己却没有一丝迟疑,走向了残骸,用双

手捧起它,笑了。嗯,还好,不是自己想到最坏的结果。

紧接着,沾染测试员赶到,却被仪表上显示的沾染浓度震的哆嗦,战战兢兢

地报告,他所在的位置,是全域放射性最重的地方。可他,依旧像是一位向前冲

锋的战士,只是重复呢喃,还好不是,还好不是。

但生死不长眼,大概是常年同放射性元素纠缠,再加之这次受到钚的严重入

侵,癌细胞在他的身体里活跃,开始疯狂摧残起这位英雄的的身体。四、熄灭

1985 年

很荣幸,他受邀去北京开会。

到达北京,按着妻子的嘱咐,他去医院做了一次普普通通的体检。

可是结果却不普通。

医生告诉他:必须尽快办理住院。

他不明所以,向医生恳求,开完会再来。

医生非常坚决:是癌症!必须马上进行治疗!跟上级报备。

他不再坚持,由警卫为他办了住院证。

紧接着,活体组织检验报一告出来,打得所有人猝不及防:他被确诊为直肠

癌,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转移……

就这样,照着组织的安排,他开始了反反复复的放疗和化疗。一次次疼痛将

这位本就在大漠艰苦环境中奔波的战士折磨得形容枯槁,可即便如此,他躺在病

床上,忍着常人不能忍之疼痛,向党中央提出了有关核试验建设的一系列建议,

13

第14页

在党要统计党员人数时,他一笔一画、意思不苟地写完了那份最后的党员登记表。

1986 年 7 月 29 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提出,要去天安门看看。

长安街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他坐在车里,饱含深情地看着这平和又热闹的

一切,恍惚中似乎看到多年前天安门上毛主席庄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看到周总理的深切告慰,叫他中国费米……

然后,在鲜花的簇拥和人们的敬佩中,他安详地、平静地、永远离开了这个

世界。

二、功勋泽人间

他叫邓稼先。

是中国核科学的领军人物;

是清华北大的知名教授;

放弃了美国的高薪职位而为祖国献身的科学家。

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

这中间,中国只用了两年多。

或许,他的健康和寿命,也大都贡献在了为祖国安全发展的征途中。

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在车上,他合上车窗,缓慢而又坚定地问到:

三十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先生,我辈从来不能忘却,从来无法忘却,您的隐姓埋名,您的不计功利、

您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以及您对于我们如今的和平盛世所做出的贡献。

我也恍惚了,恍若看到您在病榻前,对着妻子说

如果有来生

我依然选择中国,

选择核事业,

也选择你。

先生千古!

14

第15页

贾贺翔 兰州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放射化学专业 2019 级本科生

两个月之后,当他在失控的飞机中蜷起身子抱紧那个黑色皮包时,准会想起

第一天见面时看到的那抹清亮的月光。壹

1968 年 10 月,青海某基地外。

“哥,这地方可不比你们兰州那享清福的好地方,嘿,这塌,那是来吃苦的。”

眼前这个娃娃兵,年龄不大,脸膛晒得黝黑,嘴唇厚实,透着憨直和忠厚之色。

他笑了一笑没有说话,看向吉普车外面,放眼望去,只有一片漆黑、辽远的荒漠,

除了零零散散一闪而过的歪脖子胡杨,剩下的就只有追着这辆吉普车的黄沙。

娃娃兵也注意到他没接话,借着月光目光悄悄飘过来打量起这位大哥。帽子

下的黑发又短又硬,根根直竖。线条分明的脸庞上,有着刀削斧劈般的硬朗之色,

那双眼睛中的锐利顺着目光倾泻而出。视野飘下,黑瘦的双手倒是引人注目,手

背青筋突起,犹如鹰爪一般的凌厉。这人看着年龄也不大啊,娃娃兵揉揉眼睛思

索着,连长让自己过来接人,不要多说话,不知道刚才絮絮叨叨一大堆话是不是

冲撞了这位“客人”。

他从窗外回过神来,转过头打量了一下突然熄火了的孩子,开口道:“六子,

你是哪里人?”闻言,娃娃兵愣了一下,这还是从县城接到客人之后,他第一次

开口问事,随即高兴起来,“欸,我也是兰州滴,这我就要跟老哥你说一哈喽,

我们大盘道那块的百合……”他咧开嘴笑笑,回过头望向前方,一片灯火慢慢在

远处的小山坳后浮现出来,今晚的月亮可真亮啊,他默默在心里想,耳边飘荡着

六子的家乡。贰

今晚月亮真亮,以这个夜间照明条件要是在打仗,部队可得做好隐蔽。马军

边想着边推开了他那间办公室嘎吱作响的门,马军闻到了墨水夹杂着煤烟的味道,

看到了他正缩在台灯小小的灯光下。钢笔静静躺在桌子上,他的眼睛死死盯着眼

前的纸。马军四下打量了一下,房子空荡荡的,宽大的房子被各种各样的文件覆

15

第16页

盖着,最显眼的就是墙脚的书桌和旁边一张只有被子枕头的铁板床。

等了几秒,看到他抬起头,马军赶紧朗声道:“郭先生,政委叫您去他办公

室。”

“马干事,王政委是有什么事情找我吗?”男人端起桌上的搪瓷缸子吸溜一

口,问道。马军不好意思地咧了咧嘴“郭先生,我也不知道,您过去看看就知道

了。”他盖上旁边的笔盖,站起身穿上挂着的大袄子,跟着马军走了出去。

今晚月亮真亮啊,他抬头看着天空中,天空中除了一轮银色的圆盘之外只有

孤零零一朵云在空中,在倾泻而下的银白色衬托下,像一张挂在星空下的黑剪纸

画,空荡的夜空犹如一幅山水画,大片的留白给夜空无限的遐想。叁

毫无疑问,这就是任务目标,马干事带进来的这个男人透露着典型的知识分

子气息:高高瘦瘦的身上套着一件宽大的袄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副大框的

眼镜盖不住有神的眼睛,他一点一点地观察着进来的男人,心里琢磨着。

王政委见到来者,赶忙笑着走上前去“郭先生,这么晚了还叫您过来,真是

不好意思,但这有个同志要向你介绍一下。”说着指了指伫立在办公桌前的男人,

“这位是牟方东同志,郭先生您以后的保卫工作、生活起居都由这位同志负责

了。”

王政委转过身道“牟方东,这位就是郭永怀,郭先生。组织把郭先生的工作

和生活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保障好郭先生的安全和生活!”

牟方东干脆利落地敬了军礼道:“保证完成任务!”

交代一番后,牟方东二人走出办公室,两人并肩走着。

“小牟你是第一次来青海这边吗?”郭永怀突然开口问到。

牟方东看着周围的基地,“是的,这还是我第一次来。‘邱小姐’的时候,我

在新疆那边做政治保卫工作。”

“我也最近刚过来几天,这次是为了可能要进行的试验,会比较忙,要辛苦

你了小牟。”郭永怀说着,又向牟方东笑了笑。

牟方东听罢摇摇头道:“郭先生您都不休息,我要还有意见,这认识上怕是

要出大问题了。”

二人慢慢向前走着,突然郭永怀停下来脚步。

“我们离成功很近了。”郭永怀把目光移向远处高耸的铁塔,远处的照明灯

16

第17页

在他的眸中映出两团小小的火焰。

牟方东也看着铁塔,是啊,离能回家的日子不远了。肆

眼前的场景总感觉特别熟悉,郭永怀看着眼前这些忙忙碌碌,不断讨论的年

轻人们,思绪有些漂浮。他摘下眼睛揉一揉有些酸困的眼睛,目光移向窗外,遥

望西天残存的那一抹晚霞。

郭永怀嘴角微微翘起,这样熟悉的场景在十几年前的美国时常出现。那时,

美国的学生们也常常为了某个问题讨论不休。自己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学习,

认识了挚友,还认识了她。

想到这,郭永怀瞬时有些怅然,她和孩子们在北京不知道怎么样了?这么多

年了,她也习惯了自己突然“无影无踪”、“了无音讯”的生活。虽然嘴上没说过,

但是夜晚辗转之际,她心中应该也会有一些孤独和无奈吧。这次结束再回去也该

好好陪陪她和孩子们了。

“郭先生,您喝口水吧,热的。”牟方东的声音把郭永怀正在大洋彼岸的喧

闹和北京的深夜中徘徊的思绪拉回了西北广袤的荒漠中。

“谢谢你啊,小牟。”郭永怀接过搪瓷杯子,吸溜一口。短短接触下来,这

个警卫员,心思细腻,做事小心谨慎。就是平日里不言苟笑,连研究组里的小姑

娘调侃他是郭老师的“木头人”,也没见他作何反应。短短几次闲聊中,也就在

提到他的家乡时,他的外壳才会裂开一道缝隙,透露出些许的欢喜。

把搪瓷杯放在桌子上,郭永怀重新戴上眼镜,眼下预计的试验日期将至,能

这样随意开小差的时间可不多了,他重新研究起手里的文件。

牟方东见郭永怀埋头开始工作,便悄悄走出房间。看着天边的晚霞,牟方东

鼻尖仿佛闻到了家乡担担面的香味,这样一个傍晚要是能吃上一碗担担面,那该

是多好啊。

“牟干事!”背后传来一声呼喊,牟方东回头看去,六子抱着一床褥子跑了

过来。

“怎么了?这是干什么?”牟方东问道。

“李处长说,郭先生来了基地咋没有领褥子呢,光领了被子枕头,咱这是铁

床,让我给郭先生拿过来。”

17

第18页

牟方东看了一眼六子手中的褥子,回头望向办公室道:“不用了,六子,谢

谢李处长,郭先生说了,他不要这个。”

“啊?郭先生睡得可是铁床,这不要个褥子咋睡?多冷多……”望着六子诧

异的脸,牟方东耳边听到的不是他的疑惑。

郭永怀的声音飘荡牟方东的耳边“谢谢你小牟,这个褥子你先拿回去吧,我

有时候工作晚了,困的时候,在床上浅睡一会。这硬铁床冰一些,也硌人一些,

直接睡这上面我就不会睡太熟了,方便我起来工作。咱们现在到了试验前最重要

的阶段了,我一定要争分夺秒把咱们都盼望着的东西做好!这光铁床我也睡了这

么多年了,你放心,早就习惯了。”

六子看着牟方东略微发红的眼睛,有些不知所措。牟方东回过神来,用手轻

轻拭过自己的眼角。“没事,六子,谢谢你,麻烦你转告李处长,郭先生说他不

用这个褥子。”

说着,拍拍六子的肩膀,牟方东转身慢慢走了。我会成为郭老师的“褥子”。

牟方东心里补了一句。伍

1968 年 10 月 4 日,青海某基地内。

“郭老师!这可从来没有出现过啊,这就是咱们一直想找的那个解!”一声

惊呼如晨间惊鸟从郭永怀办公室飞出。站在门外的牟方东疑惑地回头望向办公室。

沉寂,死一般的沉寂。好似过了一秒,对牟方东又好像斗转星移。

“牟方东!”郭永怀的声音炸响在楼道里。

“到!”

“马上去联系,我现在需要去北京!快!”

“是!”

牟方东转身向外跑去。

屋内,郭永怀盯着着手上的纸,眉眼紧皱,片刻后慢慢蹦出一句话:“这个

结果可靠吗?”

年轻人也双目圆睁,紧盯着郭永怀的脸,说:“郭老师,肯定没有问题,这

是我们结合几次的试验数据算出来的,几次的数据都呈现这个趋势!”

郭永怀轻轻把纸按在桌子上,沉思片刻,“我得赶紧去北京,向领导汇报这

个情况,这关系到试验的成败!”

18

第19页

“报告!已经安排好了!”牟方东喘着粗气站在办公室门口高声道。郭永怀

迅速拿起旁边挂着的黑色皮包,把桌上的一些文件和眼前的这几张纸飞速扫进去。

“走,我们现在就走,小曹你们继续处理最近一次的数据,一有结果,马上

想办法告诉我!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郭永怀一边换衣服一边嘱咐道。

“好的,郭老师,我这就去!”曹姓年轻人也闻言而出。

不一会,荒漠中直直地卷起一道沙石,直插东方。

在兰州机场小小的值班等候室里,牟方东看看眼前的时钟,已经晚上十点了,

西北的大风在跑道上肆虐发出阵阵尖啸。

郭永怀头偏向左肩膀把电话固定在耳边,伏在小小的桌子上,手下不断记录

着东西。

“小曹,你们组这次发现的这个趋势很好,可帮了咱们大忙啊!”郭永怀看

着手上演算的数据,兴奋地说道。

“好,很好,就这样,你们继续进行我们预期的计划,一定要注意控制系统

误差!”说罢,郭永怀挂断电话,看向牟方东道:“小牟,安排怎么样了,咱们什

么时候能出发?”

牟方东犹豫了一下,走到郭永怀身边弯下腰说:“郭先生,现在只有一架刚

回来的飞机能走,而且空军那边同志也讲了,夜间飞行不是很安全,咱们要不缓

一缓,休息一晚上,明天一早再出发?”

郭永怀马上摇了摇头,抬头对上牟方东尖锐的目光“不行,这次情况紧急,

我要尽快面见北京的领导们,这次的线索关乎试验的成败,绝对不能拖,你去告

诉他们就说是我说的,今晚无论如何必须走!”

牟方东听完看着郭永怀眼镜后射出的严肃,只得起身出去。

飞机缓缓飞起,一头扎进漆黑的夜空中,闪烁着的航行灯,慢慢被吞噬,融

入星空之中。

一夜无话。

“郭先生,快到了。”牟方东叫醒睡了不到一个小时的郭永怀。坐在飞机上,

郭永怀依旧心思不宁,一直翻阅着文件,一直到一小时前才在牟方东的强烈要求

下睡了一会。

“要到了吗?”郭永怀扭头看向舷窗外,确实已经可以看到地面了。牟方东

再次检查了一下郭永怀的安全带,打趣道:“您这么拼啊,回去得让政委弄死我。”

19

第20页

飞机开始平稳地降落了。

牟方东伸手去拿放在旁边的黑色皮包,在指尖勾住的一刹那,皮包从椅子上

飞了起来,同时飞起的还有放在一旁的帽子,它直上天花板,待在了那里。牟方

东感觉自己的屁股也离开了座椅,在安全带的作用下他并没有飞上天。

霎时间,牟方东和郭永怀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开始拽着他们飞翔侧面。

“牟…方…东!文件!”

牟方东余光瞥到舷窗外光影纵横,云转月飞。

“文件!”

那一瞬间,两人目光相对,时间骤停下来,周围的机舱在变形,两人的脸也

在变形,如冰雪消融一般。机舱崩塌消失了,两人坠落下去,穿过山河,穿过地

壳,世界一瞬间崩塌了,绽放出绚丽的颜火,烟火散去,空间一片晶莹。群星颤

抖着,慢慢聚拢,光点飞速密集最后,整动着迸发开来,将二人的声音无限放大。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

“这是我们誓死保护的东西!”

“这是为了一切更伟大的梦想!”

空间回转回来,时间重新流逝,郭永怀接过黑色皮包,牟方东一手紧紧抓住

郭永怀,一手猛地打开安全带,力量爆发,把自己的身体拉到郭永怀面前,张开

双臂,蜷起身子和郭永怀紧紧抱在一起,黑色皮包被二人组成的“褥子”包裹起

来。

飞机腾转,清亮的月光洒满了天空

轰!

京郊的玉米地里坠落了一颗流星,在大地上炸裂开来,响声整天,火光冲天,

这是一片炽热!

年轻人把一个黑色皮包被放在桌子上,表面虽然有些龟裂,但依旧完整,流

转着牛皮的透亮。

“这就是老郭和小牟最后护着的东西?”

“是的,首长。”

沉默,好似永恒的沉默。

“他们人呢?”

20

第21页

“……”

“说吧,没事。”

说话的年轻人两眼通红,抿着嘴唇,双手成拳微颤,呜咽道:“他们人已经

烧成碳了,我们费了好大劲从他们怀里找到了这个包。”

男人打开皮包,拿出里面还溢墨香的纸,标题上“导弹”、“热核武器”等字

眼闪烁着光芒。

1968 年 12 月 25 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本文完

本文由真实故事改编

人物简介:

郭永怀,力学家、应用数学家。1909 年 4 月 4 日生于山东荣成。1935 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 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 年被选聘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8 年 12 月 5 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被追认

为烈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

究院副院长等职。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跨声速流和奇异摄动理论

(PLK 方法)方面的成就为国际公认。倡导了我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

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

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 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

牟方东(1942 年-1968 年 12 月),男,四川省万县市人。

生前为解放军总字 819 部队保卫干事,1968 年 12 月在北京牺牲。

[2]

引用

[1] 中国科学院学部.郭永怀[EB/OL].

http://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ygysmd/200906/t20090624_1810

098.html

[2] 中华英烈网.牟方东[EB/OL].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1011545/68485vkh6b28CCNptEdAjULhDlMjTlyT4f

yrofO33O71BKe32uZ7Ic_h4gF9bv0pLnLZWq_GvylwjzhYsC7k8RuMRZjOU7dfeq85P4Zu

FH4Ytqb2ixNr-v4PjUg-zFC_29J2zt93D8OTfPl-QKiokKU2I8MHlSV8-m2G

21

第22页

摘星星的人

王茜 青海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专业 2019 级本科生

星星,承载着无限浪漫与想象,每次仰望星空,看光路来回穿梭,都能感受

到宇宙的无垠,更觉人类渺小,宛如一粒微尘。但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伸出臂

膀,踮着脚,奋力向上,探索着地球之上,大气层的奥秘。他们便是“摘星星”

的人,在苍穹架起一条条光路,路过螺旋星系的浮浮沉沉的气体云,穿过无数闪

着光的罅隙和深沉的黑洞,将那一颗颗缓慢移动,犹如跳着探戈的星星摘下。星

星的浮光,铺就成一项名为“两弹一星”的事业,穿透无边无际的黑,将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夜空,点缀得分外绚烂,在孩子们的窗前投下淡淡的清辉,为山川湖

海敷上好看的光明。摘星星的人啊,我们永远记得,永远追忆,永远跟随。归来·热爱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摘星星

的人的队伍中,钱学森先生便是那位意气风发的“领头人”。在他的书房中,除

了挤挤挨挨的书和图纸、手稿,有两件东西最为重要,一是父亲钱均夫的肖像照,

二是一幅名为《西湖一角》的国画。那幅画上,题着四个字“他日归来”,正是

钱学森求学海外,又毅然归来的真实写照。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1935 年 8 月,24 岁的钱学森,乘船远赴美

国留学,在大洋彼岸的星空上熠熠闪光。那时的他,多么羡慕美利坚共和国的星

空啊,那样闪耀,那样辉煌,仿佛四周永远是白昼,一切都是那么光明。假如能

摘下这无尽星河中的一些星星,照亮自己的祖国,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于

是在留学期间,钱学森与夫人蒋英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终于在 1949 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也拥有了一片星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突出的科学成就,已经在美国过上优渥生活的

钱学森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祖国需要我。钱学森毅然辞去了在美国的一切职

务,准备和妻儿返回祖国,但这片拳拳爱国之心,却遭到了美方的阻挠,他们称: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

中国去!”无论美方怎么威逼利诱,钱学森归国的意志也没有动摇一分。

1950 年,在美方眼中“冥顽不灵”的钱学森,被美国司法部拘禁,此后便

是长达 5 年的软禁。在这暗无天日的五年里,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回国的执念,终

22

第23页

于,1955 年,在祖国的交涉下,他得以脱身踏上归国之路。除了钱学森,邓稼

先、王淦昌等多位有着同样理想的“摘星人”也漂洋过海,回到故土。这片当时

一无资料、二无技术的土地,这个连像样的武器和汽车都造不了的国家,这个面

前有着重重困难的地方,却是他们心中最热切的渴盼。

这群摘星人,在祖国百废待兴之时,他们执笔如剑,披荆斩棘,擘画出“两

弹一星”事业的蓝图;这群摘星人,拨亮夜晚的灯火,用夜以继日的奋斗,让中

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历程,至少缩短了二十年;这群摘星人,扎根在黄沙漫漫

的大漠深处,创造了属于中国的“天方夜谭”。十年磨一剑,蘑菇云升空,石破

天惊,浓稠天幕之上,有了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那一颗闪耀星星。摘星人们,

用巨人的决心,伟人的筹谋,将军的指挥,结出奋斗的结晶,让他们的归来,成

为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隐没·奋斗

中国两弹的成就,当惊世界殊,但待到星河长明时,他在云中笑。本来应该

功成名就,名垂千古的摘星人们,却在很多年后国家崛起之时,才让人知道了他

们的名字。此前的三十年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如同隐

没在云翳里的星星。

“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将毕业心血

与才华都献给了国家核武器事业的无名英雄于敏,只因为一句嘱托,便许下了一

生的承诺,将自己的名字隐没了整整 28 年。他用一生践行着“爱国”二字,用

默默无闻的奋斗,诠释着自己的初心,这一切,只因他深爱着这个国家,深爱着

这里的人民。

于敏的成长历程,便是旧中国的一段血泪交织的历史,“离乱中寻觅一张安

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对侵略者的痛恨,激发了于敏一生“科

学救国”的不竭动力。他立下誓言,要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坚

定地诉说着自己的抱负:“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在这样

的动力下,他埋头苦读,考入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正当他在研究所大展拳脚之时,一个选择摆在他的眼前,他被上级领导任命

为副组长,领导参加氢弹理论预研工作。氢弹,一样能让妄图侵犯我国的无耻之

徒们闻风丧胆的利器,是真正的“国家绝密工程”。一旦参与,就代表自己将要

常年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即使做出了突出贡献,军功章上也可能并没有自己的

23

第24页

名字,也不能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发表相关科研成果。这样的抉择,对于一位刚刚

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无疑是艰难的,但于敏却并没有犹豫,“我不能有

另一种选择”,他毫不犹豫放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苏联留学机会,放弃了心爱的

物理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转向研究氢弹,开启了一段隐姓埋名的“奋斗”,“于

敏”这个名字,连同艰苦卓绝的研究过程,一起变为了国家的“绝密”。扎根·坚持

没有姓名的摘星人,在那个年代,绝不止于敏一个,他们要面对的困难,也

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每一项都是开天辟地

的大事业,看似轻松的步伐,每一步摘星人们都承受着万钧的重量,都走得异常

艰难。

我国开始“两弹一星”事业,源于抗美援朝时美国的威胁,毛主席用铿锵的

语调说到:“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

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在我国展开研究之初,苏联派出了一众专家帮助中

国完成相关工作,但正当研究工作如火如荼进行时,国际局势波谲云诡,苏联撤

走了所有援助专家,带走了一切相关资料。

面对处处受制于人的境况,心怀理想的摘星人们,绝不甘于被威胁牵制,他

们始终不曾放弃过,他们牢牢地记得毛主席说过:“我们中国人自己干,也一定

能干好”。于是,他们从无到有,走出了一条“两弹一星”的中国之路。

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苏联方明确拒绝提供相关参考资料的情况下,

带队出征,领着一众刚毕业的大学生,从零开始进行原子弹研究。原子弹教学的

模型厅,是靠他们肩扛手提,用一筐筐土、一块块砖垒起来的;没有科学计算机,

无数个复杂的推导公式,都是靠他们用一颗颗算盘珠打出来的,一时间,整个研

究室,都是一片拨算盘的声音。在邓稼先的带领下,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时刻,淌过一条又一条河,攀过一座又一座高山,走不动了,便互相搀扶,遇到

困难,便彼此鼓励。

终于,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仅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便建成了核反应堆,

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破。原子弹的成功爆破也为氢弹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成

功范例,他们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小到一个零件、一片图纸。他们心里

深深地明白,只要错了一点点,氢弹研究也会面临失败,而当时的国家,承受不

起这样的失败。很快,他们创造了另一个奇迹,仅用了两年多时间,氢弹便成功

24

第25页

爆破,成为世界上研发氢弹速度最快的国家。

两朵在我国成功爆破的并蒂的“蘑菇云”,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欢欣鼓

舞,令顽固的帝国主义分子胆战心惊,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腰杆子,从此挺了起

来。拨开了长久以来笼罩在我国上空之上的阴云,明朗的夜空,繁星分外闪烁。星火·传承

星星之火,接续传承。从我们这一代人记事起,就未曾经历过那些革命年代

的烽烟炮火,祖国发展时期的举步维艰,从无到有的开拓之旅,内忧外患的困难

局面。我们拥有的这一切,却都有这些摘星星的人的一份力,他们中的绝大部分,

已经化为了中国夜空之上的一颗最明亮的星星。

我们虽然不曾有机会亲眼见证他们的青春,但我们都和这些摘星星的人,有

过几面之缘,在仰望天空之时,在书本上,在荧幕里,在人世间。我想,他们各

个都担得起国之脊梁、国士无双的称呼,但我们无法停驻光阴,随着历史的车轮

向前走去,这个时代注定告别很多国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长相斯文,身材

清瘦,但他们仍用甚至有些细弱的胳臂,奋力托举过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

也正是因为他们曾拼尽全力,才将如此重的车轮,推到了国家崛起、民族复

兴的康庄大道之上。国家用一枚枚闪光的勋章,记载着他们的突出贡献,也永久

保留着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的“两弹一星”精神。甘为拓荒牛,无畏前路难,时光匆匆,物换星移,他们的

名字仍然响亮,这些勋章永不褪色,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中发光。

但他们曾托举过的时代,终究要靠着一代代人去接力,作为青年的我们,便

责无旁贷。平凡的我们,也许并不相信自己可以如同他们一般,摘下星星照亮夜

空,但若只是等待,坐观英雄出现,难免虚度了青春。不如振臂呐喊,有一份力,

则尽一份力,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重担当,轻推诿,从力所能及做起,从身

边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千锤百炼的凡人。前

辈们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为新中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作为后辈,我们见证着中

国的崛起,也应当沿着这条路,继续实现中国梦的腾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千秋家国业,尽在平凡间。

我辈青年们跋山涉水而来,历山川湖海,来自四面八方,活跃于不同领域,

有着不同的理想,发出不同的声音,但这样的不同却汇聚成同样的一句话——“走

好新征程,实现中国梦”,立足“二十大”的新时期,展望神州大地的美好未来,

25

第26页

继续抒写上一辈摘星人们的情怀,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也在苍茫无尽的天空

中,做一颗小小的星子。

“英雄”并不能永存于世,但英雄终将化为星辰守护苍生,当我们喜看万家

灯火,不再担忧纷飞战火,而是乐呵呵地在坚实的土地之上望着星空中那一颗颗

如水晶般璀璨的星星时,那些摘星星的人啊,便欣慰地闪出了一道微笑的光。他

们的“航天梦”“军工梦”“复兴梦”,在祖国发展的新时期,都融汇为全民族

的“中国梦”。

二十大的号角催人奋进,新征程的脚步笃定踏实,无数个小小的我们,沿着

摘星人们的脚步,奋勇向前,遇山开路、逢水架桥,开创着祖国更美丽的未来。

他们的精神,已镶嵌在每一寸星空中,在那里,分明有许多颗星星。有的星,成

为传奇的缔造者;有的星,凝望着历史发展;有的星,见证着平凡的人间故事;

有的星,在无尽的苍穹中,向着中国的方向闪烁,四海昌隆,山河无恙,千里万

里团圆,山南山北欢歌。

26

第27页

跨过九千公里,火箭从东方升起

余东莘 兰州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原子核物理专业 2019 级本科生

时间回到上海交通大学新校史博物馆开馆时,展品中有这样一份试卷颇受青年学生的关

注和喜爱。这份试卷卷首时间为 1933 年 6 月,课程是水力学(Hydraulics) 这份考卷书写工整,

整洁漂亮,连等号“=”都像是用直尺画的一样,中英文字写得秀丽端庄·卷面整洁,解题一

气呵成,6 道题全部解答正确。只是最后一题公式推导中“Ns”漏写了一个“s”,被扣去 4

分,得 96 分。

那么这份试卷是谁的呢?这份试卷是由钱学森大学时期的水力学老师金悫于 1980 年捐赠

给上海交通大学。当时交大老师出考题时,总有一两道难度很大的题,几乎没有学生能全部

答对,而钱学森总能以他非凡的智慧和扎实基础,使难题迎刃而解。

今天的主人公,感动中国是这样评价他的,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

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

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

范。

今天,我要讲的是两弹元勋钱学森的故事,他的传奇人生才刚刚开始。

1

1911 年,钱学森生于上海。他生于乱世,残酷的社会现实让他决心一定要发奋读书,才

能够用实业救国。钱学森报考大学前夕,他的中学数学老师认为他数学好,应报考数学系;

国文老师认为他文章写得好,应报考中文系;美术老师则认为钱学森在艺术上有天赋,建议

他学画画。

1929 年,此刻钱学森做出人生里第一次选择:报铁道工程,学造火车头!同年他考入铁

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学习。

1932 年,在 “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目睹着天空中肆虐的日

军飞机,钱学森做出人生的第二次选择:改学航空工程,学造飞机。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航

空方面的书,还发表了多篇关于航空的文章。1934 年毕业后,他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第七批庚

款留美学生,专业是航空工程。

抵达美国后,他放弃了之前的专业,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硕士,在麻省

理工学院,钱学森学习上如鱼得水。但是他不能容忍美国同学瞧不起中国人的态度。他对同

学说:“中国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期末考试时,有位

27

第28页

教授出了一些难题,大部分同学做不出来,认为老师故意刁难学生。谁知他们来到教授办公

室门前,看到门上贴着钱学森的试卷,卷面工工整整,试卷右上角有老师批阅的分数,一个

大大的 A 后面还跟着三个+。本想闹事的学生看着这份试卷,目瞪口呆,从此对钱学森刮目相

看。

在美国,钱学森发现当时航空工程的工作依据基本上是经验,很少有理论指导。他想,

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航空工程,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此,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为研究航空理论。他

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入学申请,并成为世界著名力学家冯·卡门教授的博士生。获得硕士学

位后,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在卡门的指导下,年轻的钱学森脱颖

而出,成为当时美国科学界最闪亮的明星,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 年 7 月至 1955 年 8 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

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

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35 岁时,钱学森就已经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的终身教授。而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其他教授通常是花大半生的时间才得到的。

2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爱国游子和夫人立刻准备出发回国,为祖国效力。此时,钱学森已

经是美国政府的科学顾问,拥有自由进出五角大楼的特权,还被破例授予上校的军衔。然而,

当时的美国却因为害怕新中国的威胁,正在美国国内掀起一股全面追查共产党人的狂热。钱

学森突然被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执照,回国登船失败,竟在港口被抓,之后被抄家拘留、

软禁和监视了五年之久。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阻止钱学森投奔祖国的一颗赤胆忠心。

1955 年 9 月 17 日,钱学森带着夫人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码

头上挤满记者,记者追问钱学森是否还打算回美国。钱学森回答说:“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

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

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同年 10 月 8 日,他终于回到了让他魂牵梦

绕的祖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站在天安门广场,面对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钱学森感慨道:

“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回国后,钱学森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筹备建立力学研究所。一次,陈赓大将问钱

学森:“钱先生,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

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钱学森并没有料到,国家会把研制导弹、火箭的任务交给他,让他来做技术方面的负责

28

第29页

人。国家的需要,使钱学森做出人生的第四次选择: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

钱学森受命组建新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之后的几十年间,他带领新中国的科学家们完成了数不清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钱学森

晚年曾经跟他的秘书说:我实际上比较擅长做学术理论研究,工程上的事不是很懂,但是国

家叫我干,我当时也是天不怕地不怕,没有想那么多就答应了。

1960 年 11 月 5 日,中国第一枚弹道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

员,也为后世的强军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6 年 10 月 27 日,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获得成功。

1982 年,从行政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钱学森年已 70 多岁了,为国家做出了这么大贡献,

他完全可以休息了,写写回忆录、做做报告……但是钱学森又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五次选择:

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

此时全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劲,要把被文革耽误的时间夺回来。钱学森认为,自己没有任

何理由置身事外。他以独到的研究角度,从 71 岁到 85 岁,在诸多领域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他提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为系统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创建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

集成方法”的理论及其实现形式,给出了人们认识和解决复杂巨系统问题所应遵循的方法论

和有效途径;他潜心研究系统工程理论,并把该理论从工程系统工程进一步发展成社会系统

工程,使之成为社会各领域为取得长期和整体最佳效益而采用的科学方法。

这五次选择都是钱学森,将炽热的爱国情怀,融入学习和工作后作出的决定。习近平总

书记在 2013 年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曾说:“志当存高远。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

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

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钱老的故事更是有力的佐证。有大作为、成大器者,就是把握国家和

社会的脉搏,进而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祖国的命运相结合。共和国的科学元勋们,做的都

是民族需要的学问、社会需要的学问、国家需要的学问,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获得民族、

社会、国家的认可。

3

如今当我们重访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翻看钱老生前所写书信和文章时候

发现,钱老在做出“两弹一星”的科研贡献后,钱学森学习、思考和研究的脚步依旧不停。

1992 年,钱学森写信向国家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信中说,“在此形势下,我们绝不应

再等待,要立即制订蓄电池能源的汽车计划,迎头赶上,力争后来居上。钱学森认为,21 世

29

第30页

纪,环境保护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863’中我们已突破重要关卡。那为什么不立即下

决心搞电动汽车,跳过汽油车这一阶段?”

如今,蔚来、比亚迪、理想、吉利、小鹏等国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在汽车

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穿梭于国内国外的大街小巷。

1998 年 6 月 18 日,87 岁的钱学森写了一篇短文《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其中写道:

“我们传统文化正好有一个表达这种情况的词‘灵境’;这比‘临境’好,因为这个境是虚的,

不是实的。”早在 30 多年前,钱学森就已关注到 VR 技术,并为 VR 取名为“灵境”。

如今虚拟现实技术(VR)已为人熟知,并且衍生出的许多产业和概念也在蓬勃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起,钱学森就关注人工智能领域,90 年代起,又在研究人工智能基础上

关心 VR 技术的研究进展,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观点可总结为“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在

1990 年的一次系统学讨论班上,钱学森提醒当时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具体处理的还是

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说不上什么智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人与机器的结合。”

1998 年,我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的开创者郭光灿筹办“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

香山科学会议。当时,量子信息在国内的研究者寥寥,郭光灿立刻提笔给钱学森写信,诚挚

邀请他来主持香山科学会议。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钱学森的回信。信中写道:“我很同意您

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此事关系到国家大事。”还就如

何“组织全国力量”表达了看法。

21 世纪以来,中国量子研究取得多项重大原创成果:多次刷新量子纠缠数量的世界纪录、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显微镜、量子计算原型机……

钱学森还在一篇名为《谈宇宙航行的远景和从化学角度考虑农业工业化》文中说,“我想

以任务带学科的精神向物理学家们提出这么一个任务:创造能释放能量当量为静质量几分之

一的超高能燃料,并提出利用这种超高能燃料的火箭设计原理。”到另一个恒星附近去,发现

新的太阳系……

这些大胆的“预言”,正是钱老对科学多年的深耕和对科学发展精确的把握,而在这些领

域,也期待我们新一代年轻人迎头赶上。

4

当毛主席问钱学森,为什么执意要回国时,他回答:“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钱学森引用了《礼记》中的短短的八个字,就是这简短的八个字浓缩了一位爱国人士的

情怀,也让毛主席感动得热泪盈眶。毛主席曾说,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导弹的发射向前推

进了至少 20 年。

30

第31页

如今的发展大势中,蛟龙入海,嫦娥奔月,中国越来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担

当大国使命。看阅兵时,当看到那些雄赳赳气昂昂走过天安门广场上的火箭军,我想,美国

人终究低估了钱学森的价值,他的价值远不止五个师,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更是源远流

长……

初中时《钱学森传》是我床头前必备的读物,郭永怀、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记得

高中时看到这些先辈们的事迹,便立下了小小的愿望。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很荣幸我能实现梦想,来到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也在大学四年里作为杨澄中核

学菁英班的学生,能够多次前往近代物理研究所进行学习,接触到科研一线的工作者们,体

会物理其中魅力。也真实的一次次被“铸剑强国,核以道和“这八个字所感动。来到西北,

在课堂上、实验室里,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立于西北一隅纵观神州大地,他们心中

有火,眼里有光,肩负家国理想,固国安邦。

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学习基础物理的课程时出现的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也让我常常遥

想,当年的他们,是何模样。是和我们一样的年轻面庞,一样的笑容张扬,和我一样怀揣梦

想来到这里,和我一样的学习着这些知识,慢慢在心头立下报国志向。

5 “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

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我谨申请入党。”

1959 年 11 月 12 日,钱学森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样的,他也用终身的奉献达成了青

年时立志报效祖国的梦想。他用传奇的一生写下: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2009 年 10 月 31 日,北京时间上午 8 时 6 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 98 岁。这位科

学泰斗一生热爱祖国,他用忠诚和智慧铸就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辉煌人生。在人生的高光

时刻,他毅然选择回到当时的祖国。而如钱老一般,为此做出不懈努力、隐姓埋名的科学家

们还有很多。

1948 年 5 月,钱三强与何泽慧,抱着他们半岁的女儿,离开法国居里实验室, 回到中

国!

1950 年,曾就读于西南联大的 26 岁的邓稼先,在美国一拿到学位证书,获得博士学位,

就开始收拾行李,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

1956 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年幼的女儿。舍弃了美国三层的小洋

楼,动身回国!

1955 年 10 月 1 日,钱学森被美国监禁 5 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

31

第32页

他们在祖国最危难时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热情颂歌;他们隐姓埋名,

无怨无悔;在西部戈壁,在大山深处,在无人知道的角落;用生命的光和热,为共和国创造

出太阳和惊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这样好的时代里面,我们更该心怀

感激,感谢科学家们的付出,将他们的精神作为我们前进的标准,学习科学家们坚毅,不懈

奋斗,追求真理,家国家下的优秀品质。既要感恩科学家们的努力,又要做到不断进取,为

祖国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非凡气质,但只有坚守信仰、崇

尚光荣者,才能定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今天讲述故事的我们,也正是要在缅怀中唤醒记

忆,在表达中传递真情。

九千公里是美国坐船到中国的距离,更是钱老燃起的一程理想信念的坚守。如今当我们

循着时间的轨迹回望,他们的光耀在历史的风沙里越来越清晰明朗,他们从不信长夜难明,

因为早已身作繁星,星星映在他们眼底,星光洒在我们身上。在最后,我想以一个对你我的

美好期冀来给这个九十七年的故事写下句号。

“愿祖国繁荣昌盛,

也愿你我都能摆脱冷气,

沐前人星光,做中国之热气青年,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32

第33页

今天,从两弹一星说起

赵庆燕 青海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 2021 级本科生

阿妈说,玛尼轮转够轮回的圈数时,象征福泽的星子便会来到身旁。从那时,

我便开始仰望星空,终于群星汇聚攒够了耀眼的光芒,继而又四散开来降落到我

的身旁,追随一颗星子,我在空旷寂寥的大草原上遥望,金银滩的土地让我热泪

盈眶。我的星子分成五份深深地嵌进了在迎风飘扬的红色旗帜上,凝望着我的星

子,旗帜在青藏高原的寒风下发出了声响,侧耳倾听,随着风的方向看到远方,

一座纪念碑拔地而起。我终于找到了我的方向,今天,我们从两弹一星说起…… (一)混沌

轰隆,天空一声巨响,黑色的蘑菇状云像一张有力的大手罩住了西方半边天,

魔鬼的爪牙伸展到了东方的土地上。四面楚歌,风声鹤唳,乌云卷席着狂风狰狞

到了城墙脚下。他们说去吧,我们应该向高原上走去……

从两弹一星说起,那些藏匿在万里山河下的故事历经沧海桑田的洗礼一一呈

现在我的眼前,被风吹走飘飘然的部分后留下的都是刻骨铭心的回忆,这是剑拔

弩张下最为混沌的一段时刻,我的星子在魔鬼的爪牙下黯然失色。1950 年 6 月,

朝鲜战争全面爆发,彼时的美国已经研制出原子弹并空袭了日本的广岛、长崎,

拥有了原子弹仿佛就拥有了制霸世界的无敌武器,军事实力远超中国的美国不顾

一切警告,迫不及待地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上。一次次的模拟核袭击不仅仅是

挑衅和讹诈,更是对刚经历二战创伤不久的中国做出的试探。

楚歌四起刹那间,波涛暗涌危机伏。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毅然

决然地决定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要研究出原子弹的伟大目标。新中国的步伐尚且摇

摇晃晃,如此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要想研制出核武器则是难于上青天的艰巨任务,

但凭着一股子冲劲和干劲,毛泽东在听取钱三强、李四光等人关于发展原子能事

业的可行性报告后,多方讨论下终于正式作出了要发展核事业的战略决策。

相对而言,作出研发核武器的决定简单,但是作为一个刚起步的国家,要在

以美国为主的霸权主义国家的虎视眈眈之下研制出足以与之权衡的原子弹确是

及其困难的。且不说完全没有核武器相关技术基础下一旦发生意外导致核泄漏造

33

第34页

成的危害有多大,在多方监视下要完全保密地去完成这个任务就是一个巨大的考

验,所以研发地址的选择便是开始伟大事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多地考察研究和

多方探讨之后,1958 年七月,邓小平正式作出批准选址报告,最终确立了以青

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作为核武器的研制基地。

青海,最遥远的记忆。高远惨淡的太阳徘徊在高原的脊梁上,阴森寒冷的风

呼啸不出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这里,我的星子伫立于世界之巅傲视群雄,红色的

布上是五份耀眼的金色光芒,五星红旗到得了的地方就有希望!位于青海的金银

滩草原作为远在青藏高原深处的一片辽阔天地,深处高原腹地地得天独厚的地理

位置保障了核武器研究的隐秘性,同时金银滩草原总面积达 1100 多平方公里,

广阔的面积提供了研发的场地,在选址报告公布之后,金银滩草原上的 1279 户

牧民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就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发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自此,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221

厂”上的传奇故事开始拉开了序幕。(二)坚守

在那遥远的地方,没有我心爱的卓玛姑娘,干冷的寒风拍打着我的脸庞,妈

妈的呼唤也只能停留在梦乡。我悄悄的来到这片土地,静候那朵蘑菇云盛开在天

上,扎根在金银滩的草原上,只管停留去守护我的“邱姑娘”……

漉漉雪雨,时事恍兮。恰如萤火般的千万光芒汇聚,才让历史的扉页变得鲜

活明亮,转眼时间来到 1958 年的秋天,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告诉

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工作并严格执行保密原则。

上升到家国命运的大事时,邓稼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回家后对妻子许鹿希也

只是简单地解释说自己要调到“保密单位”工作,便匆匆收拾行囊离开了家,此

后的相见的日子屈指可数,直到 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许鹿希才

意识到丈夫口中的“保密工作”指的是什么。家国命运面前许鹿希坚守民族大义,

此后的 28 年里她独自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对丈夫的工作绝口不提,古稀之

年与被核辐射影响身患重病的丈夫重逢时,二人都已是两鬓斑白,许鹿希也终于

陪伴在丈夫身边走完了他的一生。

当时的中国在尝试核武器研究的最初阶段,有苏联这个“老大哥”全力的支

34

第35页

援和帮助,数次指示下在短短的时间内我国研制核武器的脚跟就已经开始慢慢站

稳。但是表面的平静下却是藏不住的掩盖暗流汹涌,即使有苏联的全力支持,不

能把武器牢牢握到自己手里始终会暗藏危机。果然,不久后随着苏联大国沙文主

义的弥漫,中苏两国关系出现了裂痕。1960 年 8 月,在赫鲁晓夫的指示下,所

有援华项目终止,在中国的 1390 位苏联工作人员连夜从中国撤离,还留下了中

国“二十年也搞不出来原子弹”的嘲笑。

面对这种无耻的嘲笑和技术上面临的难题,参与实验研究的科学家们迎难而

上,不懈努力,甚至用生命的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的研发工作中去。与此同时,

无数的热血青年们也背井离乡,踏上条这次神秘又未知的高原之路。二十世纪五

六十年代,研发核武器的几年里,数以万计的专家、技术骨干、朝鲜归国志愿军、

大学毕业生、工人和工作人员源源不断地进入“211 工厂”,他们之中只有极少

数人知道“211 工厂”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但是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里,始终都遵

循着“一问三不知”的原则。美丽的草原有着大西北独特的辽阔荒凉,也有着青

藏高原来自零下十几度的高寒气候,年轻的小伙子们来到这里非但看不到美丽的

卓玛姑娘,甚至连故土也在踏进金银滩的那一刻成了回不去的远方,四年之后答

案揭晓,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守候着的是那位足以让祖国雄起,让中国人

都为之自豪的“邱”姑娘。

伟大先驱郭永怀先生,是唯一一位为“两弹一星”事业建设付出了生命的科

学家。1956 年郭永怀从美国归来后就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 年,

作为空气动力学家的郭永怀和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恒武等人根据

上级指令参与到了原子弹的研发工作中去,在青藏高原这片土地上一扎根就是半

辈子。在青藏高原凛冽的寒风中,郭永怀始终坚持着为祖国事业做贡献的准备,

用热情似火的态度积极地投入到每一次探索和实验中去,终于尘埃落定,苦尽甘

来,那朵巨大的蘑菇云盛开在了华夏的上空。1968 年,为了不耽误深入研发的

郭永怀先生在前往北京参会的飞机上坠亡,事故现场有两具遗体胸口前夹着一只

公文包紧紧抱在一起,这正是伟大先驱郭永怀和警卫员牟东方。生死关头,郭先

生将科研资料保护地完好无损,生命的芳华转瞬即逝,而他所留下的宝贵财富却

将永远传递……

“假如生命终结以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是著名

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先生对祖国的真诚表白,也是无数为“两弹一星”事业奉献者

的真实写照,王淦昌、赵九章、钱三强、姚桐斌……金银滩草原上空的星子永远

35

第36页

守护着他的故乡,那些明媚鲜活的面庞也将永远如千万颗星子般明亮。 (三)黎明

这是 1964 年的秋天,我看到了一张张热泪盈眶的脸,他们用干裂的嘴唇亲

吻着我,大手小手抚摸我土黄色的脸,我是罗布泊,是中国土地上的万分之一,

罗布泊啊罗布泊,万分之一的你就是 1964 年的中国!

犹如在黑暗里开出一朵璀璨的花,经历了一天疲惫的太阳总是会在傍晚时分

开始踏上回家的路,在暗黑色的长夜里短暂而孤独地隐藏自己的金黄,直到酝酿

出足够耀眼的璀璨光芒,才会迎来黎明破晓,万物鲜活。笑谈渴饮苦水浆,工程

建设人力扛。在核武器技术全面封锁的情况下,开发出制造原子弹的铀矿对于没

有任何经验的建设者们来说便是如太阳在黑暗里踽踽独行般煎熬。艰苦恶劣的环

境下,他们喝着面糊糊和苦浆水摸着石头过河,边勘测、边设计、边建工,终于

在重重困难的打磨下,开发出了这块将要开启中国核工业发展道理的石头,为此

74 位为找铀采铀的战士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长眠在了漫漫的黑夜之下。苏联援

华项目的突然终止让我国的核事业研发陷入了短暂的困境,但是凭着一股子冲劲

和干劲,科研工作者们硬是拼出来了一座二氧化铀简法生产厂,到 1962 年底这

座生产厂已经提供了吨量级的高纯度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大大加速了第一颗原

子弹的研发过程。

为了搞清楚所谓“氢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科学家们甚至将好几个月的《纽

约时报》借来一页一页翻阅,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一张书桌、一把计

算尺、一块黑板、一颗不知疲倦的大脑,这便是大量计算工程中最主要的设备,

二十多个月日复一日的纯靠人力计算,否定了一个又一个计算结果后,一项伟大

的科学奇迹终于在千万人的努力下诞生出来。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新疆罗布泊的上空一颗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

在天空中绽放成一朵硕大的蘑菇云,刹那间在场的人群中爆发出热烈地欢呼声,

紧张的汗水和激动的热泪挥洒在了罗布泊的土地上。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邱小

姐”也在这次成功的试爆中闪亮登场。举国欢庆的喜讯立马传到了人民群众耳中,

这一天,中华儿女的目光都凝聚在了罗布泊的上空,而全世界的目光都凝聚在了

中国的奇迹上。仅仅 26 个月后,1967 年 6 月 17 日,依旧在罗布泊沙漠的腹地,

36

第37页

一朵紫色的蘑菇状云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卷起沙尘,以雷霆万钧之势再次横扫戈壁

滩,这也宣告着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照试验成功,中国核弹事业也终于书写下了一

页美好的篇章,万里山河终于跨过漫漫黑夜迎来黎明破晓后的曙光!

1970 年 4 月 24 日,历经艰苦难关,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被送

上了天空,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成功发射卫星的

国家,打破了西方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中国人的脚步也踏入了探索太空的行

列中,“两弹一星”事业也圆满落下帷幕!

(四)超越

我时常遥望星空,疑惑眨着眼的星星到底是什么模样,五星红旗飘啊飘,它

还飘到了外太空的星球上。这是一个站起来的中国,奔跑在时代的赛道上,“嫦

娥”奔月、“神州”启航”,那是我踮起脚尖就能够得到的远方,把民族精神牢记

在心底,可以到达任何想去的地方!

从两弹一星说起,一颗星的闪耀是群星汇聚的光芒,“两弹一星”工程创造

了世界瞩目的奇迹,也衍生出来了伟大先辈们践行者,给与我们无限力量与启发

的“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

勇于攀登”的精神已经牢牢注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去。“两弹一星”让中国站了

起来,也让中国国防安全和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了拼搏的底气和勇气。在党中央的

领导下,我国积极投入核电事业建设,建立了我国首个核电站—泰山站,1991

年实现首次并网发电,实现了中国核电“零的突破”。我国成为世界殊第七个掌

握了自行设计、自行建设核电站的国家。之后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核电

站运行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并为世界核电发展贡献着中国智

慧。

不仅仅是核电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始,我

国的航天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 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

类送上太空的国家,2007 年至今,“嫦娥号”、“神舟号”、“长征号”等人造卫星

不断革新并被送上太空,五星红旗也飘在了月球的表面上。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多个领域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的领跑,但追溯到这一切的源头,

还要从那片神秘美丽的金银滩说起……

37

第38页

千万颗星的汇聚才有了一颗新星的升起,“两弹一星”精神在六十多年的发

展和演变过程中,它继承了中国优秀的精神基因,在沉淀、扬弃、创新和发展中

哺育了一代代优秀的航天儿女。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站

在新起点,站在“两弹一星”功勋们的肩膀上,我们手可摘星辰,我们不必再去

跌跌撞撞追寻一颗星子的升起,我们知道五星红旗飘扬的方向便是无数颗群星闪

耀,我们也应当永远铭记历史,将鸿鹄之志化为脚下路,如所有为“两弹一星”

事业奉献的前辈们一般,在最好的时代绽放出最好的年华!

(五)后记

我手中的玛尼轮也开始回转,阿妈的呢喃声在耳边响起,她说:“那是 1958

年的一天,一群星子跨越万水千山来到了草原,三声巨响换来了崭新的今天”。

于是,我便不再等待我的星子带着福泽来到身边,这一路上我看到了我的星子停

留在金银滩草原,它是五星红旗上闪烁的金黄色五角星,是万众一心为祖国奉献

的前辈先驱,是罗布泊的蘑菇云,是九天之上的探索……我知道我的星子还停留

在金银滩,也一直行走在时代里,朝着它的方向,我要成为一颗星子闪耀在明天!

38

第39页

两弹一星赋

徐臻 兰州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放射化学专业 2020 级本科生

巨龙长吟破晴空,两弹共升啸西风,东风浩荡,星游苍穹。思接百年而远,

追忆五十八载,横空出世,罗布泊震惊寰宇;视通千里犹近,历经三十二月,惊

天动地,蘑菇云坐地腾空。朝晖笑沐瀚海,华夏雄立陆东。箭舞长空,志伸苍穹,

携雷霆之势,合两弹之锋,向天问,哪个虎豹豺狼妄行?星游太虚,步履青云,

寻访嫦娥宫,聆听东方红,看中华,有我炎黄子孙护定! 赞不世殊勋,筑神州

之屏翼;创千秋伟业,塑民族之精神。

笑谈中国今日安好,遥想星弹成时艰难。忆国之初建,内忧外患,残敌未肃,

百废待兴,美帝蛮横,烽火近邻。盼安宁,求发展,何其难哉!起义兵,跨鸭绿,

御敌于国门之外;阻临江,护青川,驱虎于睡榻之畔。张正义不畏强权,援友邻

何计艰辛。倚核武美帝猖狂,抗霸权我军英勇。敌虽败虎狼环伺,战方胜恐吓犹

在。欲绝狼子野心,必建核武;欲立世界之林,必强军工。而伟人决策,群贤响

应。遂谋划布局,发开业基石于斗牛;调兵遣将,列俊才群星于瀚海。堆器工成,

设所金城,五厂起,三矿兴,纵横南北,辗转西东。

然友背信前苏毁约,天不顺饥荒频仍。外援北走,技术空白,民生不保,经

济困窘。自力更生,不移研发壮志;艰苦奋斗,攻坚技术难关。家国有难共担当,

无数精英,冲破阻挠归故土;民族兴盛齐努力,各类人才,不计名利来荒滩。奋

战犹酣无问名姓,纪事唯真五九六名。凿郴衡之石,炼矿物之精,皋兰二分核素,

酒泉三刀铀球。成于金银滩,名曰邱小姐。恰若好姑娘,窈窕正梳妆;轿起罗布

泊,出嫁银河乡。绿草苍苍,马兰盛放,云海茫茫,娇姿宇扬。一颗红心,两行

清泪,壮志酬,忘却风沙咸甜;丹心报,犹记祖国欢笑。

裂变既成,聚变在望,氘氚聚,中子生,光热灼而生物灭,山川震而汤池崩,

怀揣利器,心存方正。破理论迷雾,明结构深机,科学无境止,探索岂停步。九

所先研,地基以筑。拨珠盘而证模型,声响坠珠落玉,以究过程之疑;析算纸而

察关键,纸堆山高岭峻,而探路途之险。百日会战成方案,设计装配精计算。故

有双日共耀罗布海,寰球齐惊巨龙吟。三十二月掐指算,远迈美苏非等闲。咏叹

人间奇迹,屈指华夏第一!

回望弱水汤汤,胡杨莽莽;遥想骠姚勒马,单于旗扬;风景依然,古人不在。

且看今日东风砺剑,他年寰宇尘安;东风吹破虎狼胆,红旗招展蓝天净。神游宇

39

第40页

宙,气傲清虚,火箭直上九天;近访月宫,远探火星,北斗巡视万域。壮哉,两

弹一星!起于艰难,成于贫困,打破讹诈,心怀和平,保全金瓯,圆梦太虚。伟

哉,前辈仁人!隐姓埋名,宏谋忘身,戮力齐心,紧缚苍龙,强国砺剑,奠基铸

盾。国已雄立东方,正繁荣向富强;名亦书就丹青,定永垂且芬芳。

余,三尺微命,青衣学子。幸入萃英门,修习放化之业,砥砺核学之道。仰

先辈之功业,愧己身之鄙陋。感伟业之困苦,怀报国之长志。修核学,以前贤为

范;酬壮志,应祖国之需。循现物之荣光,毋忘铸剑初心;继核学之担当,常存

核道使命。余欣于胜事,敢竭枯肠,奋于时代,勇而作赋。生逢其时,起舞于天

地辽阔;踔厉前行,激扬于前途光明。望党旗之所向,铸强国之梦想。圆初心而

尽使命,担重任以行大道。仰星空而立实地,勇作为而全始终。求知音以击节,

访同道而并行。无畏浅薄,直陈寸心,青春自信,畅叙真情。言至真而泪自涌,

行至纯以哂自忘。兰大学子,徐臻泪书。

40

第41页

弘扬两弹精神,争做硬核青年

肖伟祥 兰州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专业 2021 级研究生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

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讲话令我们青年一代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

2003 年 10 月 16 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

国成为第三个有自主能力自行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2021 年 10 月 16 日,神州

13 号发射圆满成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开启了自主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

的时代。2022 年 10 月 16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向全世

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跨越时空的同一天,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奋进前行,彰显着中华民

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精神,也呼唤着我们中国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

棒,矢志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奋斗、一代代接续奋斗,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青春

之歌。

以史为鉴,不忘初心。人无精神而不立,国无精神而不强,青年一代更需要

在伟大精神的指引下,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善作善成。一块块黑板、

一把把计算尺、一张张演算稿纸,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用火热的中国

心发出愤怒的呐喊。东风划破苍穹、龙吟响彻天地、龙珠遨游太空,让不怕一切

困难的中国人挺起了脊梁!“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

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

精神财富。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新时代中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

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其中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核电技术等取得重大

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将革命加拼命的强大

精神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才取得了这一系列新时代标志性成果。人是

需要精神的,当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

关键时刻,我辈核学青年,自当有一脉相承的坚守,有开拓创新的作为,从自己

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弘扬两弹精神,争做硬核青年。

41

第42页

一、筚路蓝缕不忘初心,做一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青年

如果青春有底色,那一定是爱国;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碱水

咸菜戈壁黄沙,身躯血肉铸就忠诚,惊天动地之壮歌的背后是隐姓埋名的民族英

雄,“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的邓稼

先先生、“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钱学森先生、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的彭桓武先生等元勋们的高尚爱国情怀时

而如马兰花静开滋润青年心脾,又时而如邱小姐呐喊鼓舞青年斗志。爱国主义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一次又一次在最危难的关头闪耀出最灿烂的光彩。

铸剑强国,核以道和,躬身入局,为民造福。2017 年,我怀着满腔热情和

无限期待考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之后坚守兰大攻读硕士研究生,我始

终不忘“服务国家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努力成为一名

光荣的兰大核学人。兰州大学核学科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优势学科,未来发展的

重要方向,创建和北大一样早,坚守与清华一样好。在这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良

好的科研创新氛围中,在一步步成长历练中我深深地感悟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必须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既要

有干惊天动地事的格局和视野,更要有做隐姓埋名人的情怀和境界,以“扎根西

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不断增强信仰、

信念、信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

改革伟大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铸

大国重器、亮国家名片。二、山长水阔不辞其远,做一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青年

学核史,中国核工业可谓是白手起家铸国之脊梁,巩固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

学校史,兰大人树立和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精神,克服

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学党史,我们党出生于忧患、成长

于忧患、壮大于忧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

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

联毁约停援,撤走所有援助我们的科学家和相关工业设备,我们并没有屈服,反

而更加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念。写诗、写好诗、写大诗、写中国人自

己的诗,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一锹一镐创新业,一

42

第43页

锤一斧立新功,一夯接一夯打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值此新时代,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吴王锁教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

钻研放射化学与核环境安全、核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国家最需

要的地方撑起一片“兰”天。从兰大学子到兰大教师,再到终身兰大人,秉承一

个信念、坚守一份事业,吴王锁教授用他的成长经历,让我们看见了“两弹一星”

精神是如何指导着书写一份坚守与奋斗的兰大核学故事,也呼唤着我们新一代核

学青年要有“南北纵横十万里”的决心和勇气,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

我”的境界和胸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毅前行、开创未来。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主动接过先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接力棒,坚定

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对我们核学

青年来说,就是要做到不等、不靠、不要,最大限度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

成长困惑和复杂局势面前,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有效应对危机中

抓住新机、开拓新局。习总书记指出:“在哲学意义上,‘难’是在任何领域前进

道路上永恒的命题。”当此我国核工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核学青年如初升的太

阳,朝气蓬勃、充满能量,要将奋斗的心系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知难而进、迎

难而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牢记过去的辉煌不是捡来的,是先辈们用鲜血和

奋斗换来的,未来的荣耀一定是拼出来、闯出来、干出来的。我们青年一代要在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紧紧把握时代主题、时刻强化责任意识,以青春

之朝气、青春之力量、青春之情愫,用心用情用功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三、赴汤蹈火不改其志,做一名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青年

习总书记强调,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两弹一星”

是新中国规模空前、高度综合的大科技工程,覆盖范围广,系统性和全局性强,

协调难度高,用集体的力量书写了一篇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

失的中国文章,这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才能将个体的力量

集中起来,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成就一番大事业,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显著优势。戈壁滩头响夯歌,神州大地起惊雷,东风压倒西风,赤色照亮宇宙,

万千中华儿女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狠下一条心,共圆中国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考验和磨练不同、使命和

责任各异,但将个体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个人梦想汇聚中国梦想的初心必定是清

43

第44页

澈纯粹坚定不移、历经风雨绝不动摇的。近年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在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甘肃乃至全国核产业链方面,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

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解决关键“卡脖子”问题的

能力不断增强。青年教师潘多强教授同样是兰大学子再到终身兰大人,不忘报国

初心,不负祖国期待,勇于登攀核科学建设新高峰,在环境放射化学领域开展了

一系列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工作,书写了一篇篇具有兰大特色的西部文

章,更是在“两弹一星”精神指引下成长的兰大核学青年的榜样与骄傲。对我个

人而言,要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培养锻炼“舍我其谁”的使命

意识、“攻城拔寨”的果敢作风、“善作善成”的能力本领,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

际行动中,以理想照亮航程、以担当彰显力量、以品行展示风采,以行动凝聚科

技力量,以拼搏激发创新梦想,聚焦科学问题、践行初心使命,发出兰大核学青

年的时代声音,力争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民族复兴

的伟大事业中。

“两弹一星”铸就中华民族精神脊梁,引领中国青年笃志前行。循大道,至

万里,高举永远跟党走的光辉旗帜、高扬永远跟党走的主旋律,怀抱梦想又脚踏

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肩上有责、心中有德,立志

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硬核青年,凝练核学特色、争创一

流,弘扬两弹精神、再续辉煌!

44

第45页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两弹一星精神

生成逻辑及对青年思想的培育启示

杨增辉 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21 级研究生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征程孕育与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

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顽强拼搏、创造奇迹的精神

密码。“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在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建设。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看“两

弹一星”的实践过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及其重要且独具风采的“两弹一星”

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中特殊的精神样态。马克思主义的

立场、观点与方法丰富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内涵,生动演绎了

中国共产党能不断成功建设伟大事业的历史逻辑,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崭新的历史视角诠释中国共产党如何完成中国式

现代化使命任务。传承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对新征程中加强青年

思想培育,发挥青年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两弹一星”精神;逻辑;青年培育

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风雨历程,是中国共产党

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顽强拼搏的奋斗史,在艰苦环境中积极向上,创造举世

瞩目成就的奇迹史。在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中,孕育并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

大精神谱系这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

45

第46页

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当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背

景下,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历史产物,内涵丰富,蕴含着为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国家安全而体现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与道德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伟大事业的责任基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协同、勇于

攀登,不断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看“两弹一星”精

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

践应用的成功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两弹一星”精神的

历史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2022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

记在给航天青年回信中写道:“广大青年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强化使命担

当,勇于创新突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青年发起“坚定不

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

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强烈号召,要求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

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传承与弘扬“两弹一星”

精神,培育广大青年为国贡献的崇高理想,坚持伟大的爱国情怀与正确的价值追

求,对新的历史阶段提升青年的凝聚力、强化青年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意义。一、

“两弹一星”精神的唯物史观内涵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殊环境下产生的,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为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独

立自主,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

中形成的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为

主要内容的精神形态。作为一种独具风采的时代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与以往

的“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雷锋精神”等诸多时代精神不同,这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生动实践和历史写照,是中国共产党在

这一时期将唯物史观创造性的实践应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

共产党人不断汲取精神力量的精神土壤和动力源泉,构筑了伟大的精神谱系。“两

弹一星”精神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

中国人民不断走向成果的精神密码。 (一)、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价

46

第47页

值内涵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实质上是由绝大多数人的爱国

精神汇聚成的一种社会价值观,从属于上层建筑,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爱国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大多数人的愿望,体现了当时人民的价值取向。“热爱

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奋斗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爱国主义精神应当在取得政治统治的基础上,将无产阶级的

共产主义事业同自身的民族命运相结合。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

民族几千年来的雄厚精神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举步维艰的发展基础和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一大难关,面对复杂的国内国

际环境局势,全党紧密的团结在以毛泽东和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做出正确的价值

判断,坚持个人与国家利益相统一的价值选择,将个人价值实现在国家建设过程

中,充分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始终坚持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伟大追求,坚定马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的把握历史方向,发挥全党和全国各

族人民精神力量,切实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取得了重大胜利,中国人民由此有

了稳定发展的大环境。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深化爱国

主义精神,才能更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二)、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历史主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所体现的斗争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

握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面对复杂的国内

与国际环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客观

规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面对风

险挑战,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一种不怕牺牲、排除万难

的勇气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面为危及国家安全、危害人民群众利益,以毛泽

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挥“原子弹就是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历史前瞻性,高瞻远

瞩的指定正确的方针策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

将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与人民保持紧密联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

47

第48页

位,发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用,主动迎战,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把握斗争主动权,创造了“两弹一星”,求得了稳定的国内发展环境。在

新的伟大事业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思想,

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客观规律,发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主体

地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其自觉参与

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在新阶段的伟大事业建设过程中,正视风险,把

握机遇,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伟大胜利。 (三)、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创新性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内涵是“两弹一星”精神创造过

程中能动性的生动总结,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

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理

念。作为注重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创新是一个民

族进步的灵魂,“两弹一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伟大事业,中华民族面临巨

大威胁,在国内一穷二百和国外严峻封锁的条件下,没有经验或模式去参考,因

此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不断的总结经验,先辈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在崇高的理想支持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对现有的

条件进行升华创新、合理构建,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的理想,推动了

社会主义的建设。从创新的角度为理想的实现实现了思想上的延申,充分体现人

的主体性,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时期,面对新的历史

任务,我们要积极发挥创新精神,在新的伟大事业过程中时时进行理论创新、政

策创新、实践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好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二、唯物史观视域下“两弹一星”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立场逻辑:坚定的人民立场

坚定的人民立场是“两弹一星”精神人民性的体现,是否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一道分水岭,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的

48

第49页

秉持人民立场,将为民族谋复习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初心使命,充分的认

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进步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两弹一星”精神诞生于新中国

成立初期的特殊环境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刚结束内战,百废俱兴,物质财富

极具匮乏、经济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依然是一个小生产的农业

国,工业化没有搞起来,物质及其匮乏,我们要以一个极有可能挨打的出发点来

发展,不能走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优先发展工业技术,还要发展国防事业,突

破尖端,使霸权主义不敢欺负我们,为之后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提高捍卫独

立的能力和反对霸权主义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中国人民为了自身的国家安

全和国家领土的完整与国家的独立,攻坚克难,坚定的维护人民利益,坚持国家

利益高于一切,以“在青海海北州的茫茫戈壁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

地,研发和改进了原子弹、氢弹等一大批核武器,为我国战略化核力量的建设和

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我国战略威慑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向科技创新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正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始终坚定人民立场“两弹一星”的

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了国际地位,塑造了崭新的大国形象。60

多年来,“两弹一星”精神在生生不息,基因相传,精神永续。中国人民以“两

弹一星”精神为根脉和灵魂,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伟大实践,熔铸锻炼了一批

批先进模范代表人物,培育了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伟大精神。正因为我

们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始终坚定人民立场,紧密的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切,充分

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了“两弹一星”的迅速研发,中华民族也因

此有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由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进行伟大新的伟

大事业建设。 (二)、自主逻辑:独立自主、自立更生

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逻辑基点。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

事物的发展,其发展变化是由事物的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二者的地位不

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是条件的促进作用,

外部条件要想的到具体利用,还是要依靠内部因素的决定作用。“外因是变化的

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理,在一个国家和民族

49

第50页

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是究其根本还是要考本国的内

部因素,即本国人民的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外部良好的条件支持只是锦上添花。

只有将发展的基本点放在内因的重要积蓄上,才能实现最终的革命或建设目标。

在“两弹一星”开始研发之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

行全面封锁的霸权主义政策,政治上孤立—扶持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统

治集团占据中国的联合国席位,禁止其他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军事上包围

—在中国周边建立军事基地,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对台湾进行军事控制,出

兵朝鲜,并对中国进行“核威胁”、“核讹诈”,严重威胁中国的独立和安全。经

济上封锁—美国在 1950 年悍然宣布中国在美国的全部公私财产由其管制,禁止

美国国籍船只开往中国,之后更是操纵联合国大会非法通过了对中国禁运的协

议。在中苏关系恶化前,苏联曾提出中国不需要有核武器,苏联有就可以了,在

中苏关系较好的发展阶段,党内一部分同志对苏联产生了不切实际的依赖思想,

在 1960 年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撤走了大量的专家,对中国的工业援助中断,

中国在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上也陷入了困境。1969 年,由于中苏关系破裂恶化

后的长期矛盾摩擦,中国和苏联在中国东北部边境发生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中

国预先有准备,苏军伤亡较大,苏联领导层反映十分强烈,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

永逸消除中国,力主通过远东地区的导弹搭载核弹头,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

等重要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面对两大阵营的封锁威胁,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意识到外部援助发展“两弹一星”这样的国之利器是

不可能的,也是不能的,必须坚持走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道路,“两弹一星”

的成功研制使许多党员和干部丢掉了依赖思想,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

主义社会只能靠自己,“两弹一星”精神也蕴含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

神。三、

“两弹一星”精神对青年思想的培育启示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事业中,要实现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以伟大的精神

培养青年,引导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回望中国共产党百

余年的峥嵘岁月,归根结底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青年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50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pdf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