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基础护理解答

发布时间:2023-7-2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A基础护理解答

第一篇 基 础 护 理 学1.请从护患关系影响因素的角度,简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措施。 ①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善于运用语言,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减陌生感,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帮助病人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2护理活动中,护士要亲切自然,着装得体,举止大方,操作时要稳、准、轻、快,消除病人的疑虑,带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③情绪上,护士要在自我情绪认知的基础上,学会控制情绪,掌握自我调整和自我安慰的方法,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途径,提高挫折 的承受能力,并时刻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病人,为病人提供积极乐观,心身愉悦的治疗环境。④工作态度上,护士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态度来取得病人的信任,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可使病人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真诚的热情、友善的态度可使病人感受到温暖并获得支持,有助于病人疾病的恢复,促进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第二章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1.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①机体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及心理因素。②机体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诊疗活动、医院环境和医院管理体制等。 2.内源性医院感染的主要特点。 ①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病人既是感染源,也是易感宿主②传播途径主要... [收起]
[展开]
A基础护理解答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第一篇 基 础 护 理 学

1.请从护患关系影响因素的角度,简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措施。

①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善于运用语言,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减陌生感,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帮助病人建立对医

护人员的信任感。

2护理活动中,护士要亲切自然,着装得体,举止大方,操作时要稳、准、轻、快,消除病人的疑虑,带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

③情绪上,护士要在自我情绪认知的基础上,学会控制情绪,掌握自我调整和自我安慰的方法,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途径,

提高挫折 的承受能力,并时刻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病人,为病人提供积极乐观,心身愉悦的治疗环境。

④工作态度上,护士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态度来取得病人的信任,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可使病人获得安全感和

信任感;真诚的热情、友善的态度可使病人感受到温暖并获得支持,有助于病人疾病的恢复,促进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第二章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1.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

①机体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及心理因素。

②机体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诊疗活动、医院环境和医院管理体制等。

2.内源性医院感染的主要特点。

①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病人既是感染源,也是易感宿主

②传播途径主要是自 身直接接触传播。

③病原体 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个体的抵抗力下降、菌群易位或菌群失调时,成为条件致病菌而造成感染。

④病原体除可导致自身感染外,也具有传播他人的能力。

3.医院感染中常见的传播途径。

①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包括直接接 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②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 以空气为媒介,随气流流动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③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④其他;如生物媒介传播。

4.压力蒸汽灭菌时的注意事项。

①安全操作。

②包装合适,先清洗干燥,再选择合适材料包装,物品捆扎不宜过紧,灭菌包每包内放置化学指示物。

③装载重量、容积恰当。

④密切观察温度、压时费的博注底意于事市顷

⑤。灭菌后物品应冷却,温度降至室温时才能卸载;每批次器的不能重叠;器械轴节或容器盖子应打开;空腔导管腔内预先

灌满水;放入总物品不超过容量的3/4。

②水沸计时,维持≥15分钟。

③根据物品性质决定物品放入水中的时间,如玻璃器皿、金属及搪瓷类物品通常冷水放

入;橡胶制品用纱布包好,水沸后放入;如中途加入物品,则在第二次水沸后重新计时。

④水的沸点受大气压影响,海拔每增高300m,消 毒 时 间 需 延 长 2 分 钟 。

⑤ 可 将 碳 酸 氢钠加入水中配成1%~2%的浓度,以提高沸点增强杀菌、去污防锈作用。

⑥消毒后应将物品及时取出置于无菌容器内,有效期4小时。

6.紫外线消毒法主要杀菌机制。

①作用于微生物的 DNA, 使菌体 DNA 失去转换能力而死亡。

②破坏菌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使菌体蛋白光解变性。

③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

④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

7.紫外线灯消毒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1)消毒范围:空气消毒,物品表面消毒,液体消毒。

(2)注意事项:

①保持灯管清洁,定期擦拭。

②消毒环境清洁干燥,温湿度合适。

③消毒时间须从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若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需更换灯管。 ④加强防护,照射时人应离开房间。

⑤定期监测:至少每年标定1次灯管照射强度,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监测消毒效果。

8.化学消毒剂常见的使用方法。

第2页

①擦拭法:用易溶于水的消毒剂配置成规定的浓度,擦拭被污染的物品。用于桌椅、墙壁、地面等的消毒。

②浸泡法:将需消毒的物品洗净擦干,完全浸泡在有效浓度的消毒液中,达到规定时间。适用于耐温不耐热物品的消毒,如

锐利器械、精密器材等。

③喷雾法:将化学消毒剂喷洒在空间中进行消毒。

④熏蒸法: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 剂使之气化,在规定的时间和浓度内利用消毒剂产生的气体进行消毒。用于室内物品、

空气及不耐湿不耐高温物品的消毒,

⑤环氯乙烷气体密闭消毒法:利用灭菌剂气体,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消毒灭菌。

9.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①合理使用,能不用时则不用,必须用时尽量少用。

②根据物品的性能和各种微 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③严格紫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

④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检测,调整浓度。

⑤待消毒的物品必须 先清洗、擦干、

⑥消毒剂中不能放置纱布、棉花等物,以防降低消毒效力。

⑥消毒后的 物品在使用前须用无菌水冲净,以避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

⑦熟悉消毒剂的毒副作用,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

10.简述卫生手消毒的指征。(东南大学)

①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

②)接触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③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

④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11.简述无菌操作原则。

(1)操作室定期消毒;无菌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减少走动。

(2)工作人员仪表符合要求: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应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

戴口罩,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 无菌物品管理有序规范:①存放环境适宜。②标识清楚。

③使用有序。④注意储存有效期。

(4)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

①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②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③取、放无菌物 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④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

⑤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⑥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⑦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⑧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以更换

⑨ 一套无菌物品供一位病人使用。

12.简述隔离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

①隔离标志明确,卫生设施齐全。

②严格执行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加强三区管理。

③隔离病室环境定期消毒,物品处置规范。

④实施隔离教育,加强隔离病人心理护理。

⑤掌握解除隔离的标准,实施终末消毒处理。

13.简述保护性隔离适用范围和具体措施。

(1)适用范围: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病人,如严重烧伤、早产儿、白

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缺陷等病人。

隔离措施:

①设专用隔离室:地面、家具等均应每天严格消毒。

②进出隔离室要求:凡进入病室内人员应穿戴灭菌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带入隔

离区域:接触病人前、后及护理另一位病人前均应洗手。

③污物处理:病人的引流物、排泄物、被其血液及体液污染的物品,应及时分装密闭,标记后送指定地点

④探、陪要求:凡患呼吸道疾病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病人:原则上不予探视,探视者需要进入隔离

室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14.简述穿隔离衣的指征。

①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病人如传染病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等时。

第3页

②对病人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病人的诊疗、护理时。

③可能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第三章 病人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1.简述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

①卧床姿势:尽量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

②体位变换:应经常变换体位,至少每 2小时变换 一 次。

③身体活动: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病人身体各部位每天均应活动, 改变卧位时应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练习。

④受压部位: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⑤保护隐私。

2.仰卧位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1)去枕仰卧位:

①姿势: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自然放平,将枕横立于床头。

②适用范围;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

②中凹卧位(体克卧位);

①姿势;用垫枕抬高病人的头胸部约10°~20°,抬高下肢约20°~30°。

②适用范围;休克病人。因抬高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从而改普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

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使休克症状得到缓解。

3) 屈膝仰卧位:

①姿势:病人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②适用范围:胸腹部检查或行导尿术、会阴冲洗等。

3.休克患者取休克卧位的目的。

因抬高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从而改善缺氧症状;

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使休克症状得到缓解。

4.侧卧位适用范围。

①灌肠,肛门检查,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

②预防压疮。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 便于护理局部受压部位,可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③臀部肌内注射时,下腿弯曲,上腿伸直,可使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④单侧肺部病变者,可视病情采取患侧卧位或健侧卧位。

5.简述半坐卧位具体操作。

①摇床法:病人仰卧,先摇起床头支架使上半身抬高,与床呈30°~50°,再摇起

膝下支架,以防病人下滑。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

②靠背架法: 如无摇床,可将病人上半身抬高,在床头垫褥下放一靠背架;病人下肢屈膝,用大单包 裹膝枕垫于膝下,大

单两端固定于床缘,以防病人下滑;床尾足底垫软枕。放平时,先放平下肢,再放平床头。

6.列举半坐卧位的适用范围及原因。

①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② 胸腔疾病、胸部创伤或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

此卧位借助重力作用使膈肌下降,胸腔容积增大,减轻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肺活量增加,部分血液滞留于下肢和盆腔

脏器内, 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有利于气体交换;同时,有利于脓液、血 液及渗出液的引流。

③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

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腔渗 出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

便于引流,还可减轻中毒反应。同时采取半坐卧位还可

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

此外,腹部手术后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松弛腹肌,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促进舒适,有利于切口愈合

④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

7.端坐位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①方法:扶病人坐起,摇起床头或抬高床头支架。

病人身体稍向前倾,床上放一跨床小桌,桌上放软枕,病人可伏桌休息。必要时加床档,以保证病人安全。

②适用范围:左心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病人。由于极度呼吸困难,病人被迫日夜端

9.变换卧位的注意事项。

(1)护士应注意节力原则。

第4页

(2)移动病人时动作应轻稳,不可拖拉,以免擦伤皮肤。轴线翻身法翻转时,要维持

躯干的正常生理弯曲,避免翻身时脊柱错位而损伤脊髓。

(3) 翻 身 时 应 注 意 为病人保暖并防止坠床。

(4)根据病人病情及皮肤受压情况,确定翻身间隔的时间。

(5) 若 病 人 身上 有各种导管或输液装置时,

先将导管安置妥当,翻身后仔细检查导管是否有脱落、移位、扭曲、受压,以保持导管通特殊病人:

①若伤口敷料已经脱落或被分泌物浸湿, 应先换药再翻身。

②颅脑手术后病人,头部转动过剧可引起脑疝,导致突然死亡,因此一般只卧于建侧或平卧

③ 骨 牵 引 的 病人,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 人

1.医院的常见不安全因素及防范

(1) 物理性损伤及防范

1)机械性损伤:常见有跌伤、撞伤等损伤。

防范措施:①对昏迷、意识不清、躁动不安及婴幼儿病人应使用护具。

②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病人行动时应给予搀扶或其他协 助。

③病区地面要采用防滑地板。

④病区走廊、浴室及卫生间应设置扶手。

⑤各种导管应妥善固定。

⑥对精神障碍者,应注意将剪刀等器械妥善放置。

(2) 温度性损伤:常见有热水袋、热水瓶所致的烫伤。

防范措施:①护士在应用冷、热疗法时,应注意观察。

②对于易燃易爆品应强化管理。

③电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

(3)压力性损伤: 常见有因长期受压所致的压疮。

防范措施:注意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勤翻身,预防压疮。

4)放射性损伤。防范措施: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尽量减少病人不必要的身体暴露,保

持接受放射部位皮肤的清洁干燥。

(5)化学性损伤及防范。防范措施:护士应严格执行药物管理制度和给药原则。给药

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做好健康教育。

(6)生物性损伤及防范。防范措施:护士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技

术操作原则。加强和完善各项护理措施。消灭有害昆虫。

(7)心理性损伤及防范。 防范措施如下:护士应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与病人建立良

好的护患关系,对病人进行有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2.跌倒和坠床的防范措施包括哪些?

①对昏迷、意识不清、躁动不安及婴幼儿病人应使用护具

②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病人行动时应给予搀扶或其他协助。

③病区地面要采用防滑地板。

④病区走廊、浴室及卫生间应设置扶手。

⑤各种导管应妥善固定。

⑥对精神障碍者,应注意将剪刀等器械妥善放置。

3.简述影响住院病人安全的因素。

①病人因素;感觉功能障碍、年龄、目前的健康状况。

②医务人员因素:医务人员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业务素质等。

③医院环境因素:基础设 施、设备性能及物品配置是否完善规范,也是影响病人安全的因素④诊疗方面的因 素 。

第5页

4.保护具使用范围。

①小儿病人:尤其是未满6岁的儿童,易发生坠床、撞伤、抓伤等意外或不配春 治疗等行为。②坠床发生几率高者;如麻

醉后未清醒者、意识不清、躁动不安、失明痉挛或年老体弱者。③实施某些眼科特殊手术者:如白内障摘除术后病人。

④精神病病人:如躁狂症、自我伤害者。

⑤易发生压疮者:如长期卧床、极度消瘦、虚弱者。

⑥皮肤瘙痒者:包括全身或局部瘙痒难忍者。

5.简述保护具的使用原则。

①知情同意原则:使用前向病人和(或)家属解释使用所需保护具的原因、目的、 种类和方法,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及

配合。

②短期使用原则:使用保护具要确保病人的安全,只宜短期使用。

③随时评价原则:应随时评价保护具的使用情况。

6.简述保护具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使用保护具时,应保持肢体及各关节处于功能位,并协助病人经常更换体位。

②使用约束带时,首先应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使用时,约束带下须垫衬垫,并

定时松解,每2小时放松约束带一次,每15分钟观察一次。

③确保病人能随时与医务人员取得联系,保障病人的安全。

④记录使用保护具的原因、时间、观 察 结 果 、相 应 的护理措施及解除约束的时间。

7.护理职业暴露的有害因素包括哪些?

①生物性因素:细菌、病毒。

②物理性因素, 锐 器伤、放射性危害、温度性危害。

③化学性因素:化学药物、汞、消毒剂、麻醉废气。

④其他因素: 护患关系、超负荷工作 等 。

8.简述护士纠正锐器伤危险行为的措施。

①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

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等钱器,

③禁止用手断弯或弄真钍头。

④禁止将使用后的钍头双手回套针帽。

⑤禁止用手直接传递锐器。

⑥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废物。

9.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流程。

(1)保持镇静;受伤后护士要保持镇静,戴手套者按规范迅速脱去手套。

(2)处理伤口:①立即用手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的血液,但禁止在伤口局部挤压,以免产生虹吸现象,把

污染血液吸入血管,增加感染机会。

②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反复冲洗。暴露的黏膜处,应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③用75%乙醇或0.5%聚维酮碘(碘伏)消毒伤口,并进行包扎。

(3)评估源病和受伤护士。

4)进行血清学检测:锐器伤后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并采取相应措施。

10.简述化疗药物配制时的防护措施。

①操作前准备:配药时穿防水的隔离衣,戴帽子、口罩、护目镜、双层手套。②正 确打开安瓿:掰安瓿瓶时应垫纱布,

避免药粉或药液外溢。

③防止药物溢出:溶解药时,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晃动,以防药粉溢出。

④规范地稀释和抽取药物:抽取药液后,在药瓶内进行排气和排液后再拔针,不要将药物排于空气中。抽取药液时用一次

性注射器和针腔较大的针头,所抽药液不超过注射器容量3/4。

⑤操作后的处理: 操作结束后,用水冲洗和擦洗操作台。

第6页

第五章 病人的清洁卫生

1 .简述临床上常见的异常皮肤颜色有哪些?

苍白、发红、发绀及黄染、色素沉着、色素脱失。

2. 简述特殊口腔护理的目的。

①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②去除口腔异味,促进食欲,确 保病人舒适。

③评估口腔变化(如黏膜、舌苔及牙龈等),提供病人病情动态变化的信息。

3. 特殊口腔护理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1)适应证:适用于高热、昏迷、危重、禁食、鼻饲、口腔疾患、术后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

(2)注意事项:①昏迷病人禁止漱口,以免引起误吸。

②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的病人,应注意观察口腔内有无真菌感染。

③传染病病人的用物需按消毒隔离原则进行处理。

④使用的棉球不可过湿,以不能挤出液体为宜,防止因水分过多造成误吸。

⑤止血钳须夹紧棉球,每次一个,防止棉球遗留在口腔内。

⑥擦洗动作应轻柔。

4.简述压疮发生的原因。

(1)力学因素;①垂直压力:对局部组织的持续性垂直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重要原因。

②摩擦力。③剪切力。

(2)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因大小便失禁、汗液、尿液及各种渗出引流液等引起的

潮湿刺激导致皮肤浸渍、松软,削弱其屏障作用,致使皮肤易受剪切力和摩擦力等损伤。

(3)营养状况:全身营养障碍致肌肉萎缩,受压处因缺乏肌肉和脂肪组织保护。

(4)年龄:老化导致皮肤易损性增加。

(5)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导致机体新陈代谢率增高,组织细胞对氧的需求量增加。

(6)医疗器械使用不当。

(7)机体活动和(或)感觉障碍:自主活动能力减退或丧失使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感觉受损造成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反应障碍,保护性反射迟钝。

(8)急性应激因素:急性应激使机体对压力的敏感性增加,且急性应激引起体内代谢

紊乱,应激激素大量释放,机体组织失去承压能力。

4. 简述压疮的易患部位。

(1)压疮多发生于长期受压及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

突处。卧位不同,受压点不同,好发部位不同。

①仰卧位:好发于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脊椎体隆突处、骶尾部、足跟部

②侧卧位:好发于耳郭、肩峰、肋骨、肘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处。

③俯卧位:好发于面颊部、耳郭、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骼嵴、膝部、足尖处。④坐位:好发于坐骨结节处。

(2)医疗器械与皮肤接触的相关部位:如无创面罩、连续加压装置、夹板、支架、尿

管等医疗器械与皮肤接触的部位。

6.简述压疮的预防措施。

(1)进行皮肤评估。

第7页

(2)采取预防性皮肤护理措施:

①摆放体位时避免红斑区域受压。

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局部不良刺激。

③禁止按摩或用力擦洗压疮易患部位的皮肤。

④失禁病人制定并执行个体化失禁管理计划。

⑤使用皮肤保护用品或采取隔离防护措施。

(3)进行营养筛查与营养评估;给予压疮高危人群高热量、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

(4)进行体位变换;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每30分钟翻身一次。

(5)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支撑面:如泡沫床垫、气垫床、减压坐垫等。

(6)鼓励病人早期活动。

(7)预防医疗器械相关压疮:

①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医疗器械。

②定期评估皮肤,做好皮肤护理

③采取压力再分布措施。④使用预防性敷料。

(8) 实施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预防压疮的知识和技能。

7.简述压疮的病理分期及临床表现。

分期临床表现

I期淤血红润期:皮肤完整,表现为红、肿、热、痛或麻木,出现压之不褪色红斑。此期皮肤完整性未被破坏,为可逆性

改变

Ⅱ期炎性浸润期:受压部位呈紫红色,皮下产生硬结,常有水疱形成全层皮肤破坏,可深及皮下组织和深层组织。有黄色

渗出液,浅层组织

Ⅲ期浅度溃疡期: 坏死,形成溃疡为压疮严重期。坏死组织侵入真皮下层和肌肉层,可深达骨面。坏死组织

IV期坏死溃疡期: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严重者可引起脓毒败血症

8.简述压疮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1)全身治疗与护理:

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营养和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等。同时加强心理护理。

(2)局部治疗与护理:

①I期淤血红润期:是去除致病原因,保护局部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压疮继续发展。

②Ⅱ期炎性浸润期:是保护皮肤,加强创面水疱内渗液的保护和处理,预防感染。

③Ⅲ期和IV期溃疡期:是清洁伤口,清除坏死组织,妥善处理伤口渗出液,促进肉芽组织生长,预防和控制感染。

9. 简述晨间护理的意义和内容。

(1)晨间护理的目的:

①促进病人清洁、舒适,预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②观察和评估病情,为诊断、治疗和调整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③进行心理及卫生指导,满足病人心理需求,促进护患沟通。

④保持病室和床单位的整洁、美观。

(2) 护理内容

①采用湿式扫床法清洁并整理床单位。

②协助病人排便、洗漱、进食等。

③根据病人病情合理摆放体位。检查全身皮肤有无受压变红,进行背部及受压骨隆

突处皮肤的按摩。

④根据需要给予叩背、协助排痰,必要时给予吸痰,指导有效咳嗽。

⑤维护管道安全和通畅。

⑥进行晨间交流。⑦酌情开窗通风,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

第8页

10. 简述晚间护理的意义和内容。

(1)晚间护理的目的;

①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夜间睡眠条件。

②观察和了解病情变化,促进护患沟通。③预防压疮的发生。

(2)护理内容:

①整理床单位。

②协助病人排便、洗漱等,女性病人给予会阴冲洗。

③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按摩背部及骨隆突部位。

④进行管道护理。⑤疼痛病人遵医嘱给予镇痛措施。

⑥保持病室安静。⑦保持病室光线适宜。

⑧保持病室空气流通,调节室温。⑨经常巡视病室,了解病人睡眠情况。

第六章 休息与活动

1.简述住院病人的睡眠特点

①睡眠节律改变:表现为昼夜性节律去同步化,表现为白天昏昏欲睡,夜间失眠,

觉醒阈值明显降低,极易被惊醒,继而出现焦虑、沮丧、不安、烦躁等症状。

②睡眠质量改变:主要是睡眠剥夺、睡眠中断和诱发补偿现象。

2.简述活动受限的原因。

①疼痛。②运动、神经系统功能受损。③运动系统结构改变。④营养状态改变

⑤损伤:肌肉、骨骼、关节的器质性损伤。⑥精神心理因素。⑦某些医护措施的执行

3.简述活动受限对机体的影响。

皮肤 活动受限或长期卧床病人,对皮肤最主要的影响是形成压疮

运动系统

会导致下列情况的出现:①腰营痛。②肌张力减弱、肌肉萎缩。③骨质疏松

骨骼变形,严重时会发生病理性骨折。④关节僵便、挛缩、变形,出现

垂腕、髋关节外旋及关节活动范围缩小

心血管系统 体位性低血压、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左下肢多见)

呼吸系统 导致坠积性肺炎

消化系统 食欲下降、厌食、便秘

泌尿系统 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

社会心理 会导致病人出现焦虑、恐惧、失眠、自尊的改变、愤怒、挫折感等

5.简述评估病人活动能力的内容和分级。

通过对病人日常活动情况的评估来判断其活动能力,可通过观察病人的行走、穿

衣、修饰、如厕等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机体活动功能可分为5级;

①0级完全能独立,可自由活动。

②1级:需要使用设备或器械。

③2级:需要他人的帮助、监护和教育。

④3级:既需要帮助,也需要设备和器械。

⑤4级:完全不能独立,不能参加活动。

6.简述病人服用地西泮(安定)类药物时,护士应注意的问题。

①服用安眠药期间,病人不宜饮酒或同时服用中枢抑制药,否则会导致中枢抑制加重。

②茶叶和咖啡中含有咖啡因,与地西泮同时服可发生药理拮抗作用而降低药效。

③吸烟可使苯二氮草类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缩短,镇静作用减弱,吸烟越多,疗效越差。

第9页

7.简述被动性ROM练习的目的。

①维持关节活动度。②预防关节僵硬、粘连和挛缩。

③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关节营养的供给。

④恢复关节功能。⑤维持肌张力。

8.简述进行肌肉锻炼时的注意事项。

①以病人的病情及运动需要为依据,制订适合病人的运动计划。对病人在练习过

程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应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以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②肌肉锻炼前后应作充分地准备及放松运动,避免出现肌肉损伤。

③严格掌握运动的量与频率,以达到肌肉适度疲劳而不出现明显疼痛为原则。每次练习中间有适当的间歇让肌肉得到放松

和复原,一般每日一次或隔日练习一次。

④如锻炼中出现严重疼痛、不适,或伴有血压、脉搏、心律、呼吸、意识、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应及时停止锻炼,并报告

医生给予必要的处理。

⑤注意肌肉等长收缩引起的升压反应及增加心血管负荷的作用,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慎用肌力练习,

严重者禁做肌力练习。

第七章 医疗与护理文件

1.简述医疗与护理文件书写的重要意义。

①提供信息。②提供教学与科研资料。③提供评价依据。④提供法律依据。

2.简述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的原则。

①及时。②准确。③完整。④简要。⑤清晰。

3.医嘱处理时的注意事项。

①医嘱必须经医生签名后方为有效。在一般情况下不执行口头医嘱,在抢救或手

术过程中医生下口头医嘱时,执行护士应先复诵一遍,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事后

应及时据实补写医嘱。

②处理医嘱时,应先急后缓,即先执行临时医嘱,再执行长期医嘱。

③对有疑问的医嘱,必须核对清楚后方可执行。

④医嘱需每班、每日核对,每周总查对,查对后签全名。

⑤凡需下一班执行的临时医嘱要交班,并在护士交班记录上注明。

⑥凡已写在医嘱单上而又不需执行的医嘱,不得贴盖、涂改,应由医生在该项医嘱的第二字上重叠用红笔写\"取消\"字样,

并在医嘱后用蓝(黑)钢笔签全名。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1.体温过高分几期,各期表现是什么?

①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寒战

①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主要表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

头晕头痛,食欲下降,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③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2.简述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②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②加强病情观察: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1~2次。注意发热类

型、程度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脉搏和血压、尿量以及伴随症状的变化。

③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

④促进病人舒适:注意休息、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⑤心理护理。

3.高热病人降温方法。

①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第10页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致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选用全身冷疗,

可采用温水擦浴、乙醇擦浴方式,达到降温目的。

②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

意药物的剂量。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5. 简述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要点。

①环境温度,维持室温22~24℃左右。

②保暖措施。③加强监测。④病因治疗。⑤积极指导。

5.测量体温注意事项。

①测量体温前应清点体温计数量,并检查有无破损。

②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禁忌口温测量。

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禁忌腋温测量。

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禁忌肛温测量;心肌梗死病人不宜测肛温。

③婴幼儿、危重病人、躁动病人,应设专人守护,防止意外。

④测口温时,若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时,首先应及时清除玻璃碎屑,再口服蛋清或牛

奶,以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可食用粗纤维食物,加速汞的排出。

⑤避免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

⑥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合时,要查找原因,予以复测。

6. 异常脉搏病人的护理。

①增加卧床休息的时间,必要时给予氧疗。

②加强观察:观察脉搏的脉率、节律、强弱等;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有起搏器者应做好相应的护理。

③准备急救物品和急救仪。

④心理护理:稳定情绪,消除紧张、恐惧情绪。

⑤健康教育:指导病人进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限酒;

勿用力排便;学会自我监测脉搏及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可自行随意调整药物剂量。

7.脉搏短绌的测量方法,测量之后如何记录。

①发现脉搏短绌的病人,应由两位护士同时测量,

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停”口令,两人同时开始,测1分钟

②脉搏短绌以分数式记录,记录方式为心率/脉率。如心率200次/分,脉率为60次/分,则应写成200/60次分。

7. 血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引起哪些变化。

①每搏输出量;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②心率: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③外周阻力;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对血压起缓冲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致血管的顺应性降低。收缩压

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如果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容量扩大,血压便会下降。

9.简述异常血压的护理。

包括良好环境、合理饮食、生活规律、持运动、控制情绪、坚加强监测、健康教

育七方面。

10.测量血压注意事项。

①定期检测、校对血压计。

②对需持续观察血压者,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③发现血压听不清或异常,应重测。必要时,作双侧对照。

④注意测压装置、测量者、受检者、测量环境等因素引起血压测量的误差,以保证测量

血压的准确性、

第11页

⑤对血压测量的要求:

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首诊时要测量两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

11.潮式呼吸的机制。

产生机制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只有当缺氧严重,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程度,才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恢复或

加强,

②当积聚的二氧化碳呼出后,呼吸中枢又失去有效的兴奋,呼吸又再次减弱继而暂停,从而形成了周期性变化。

12.促进有效咳嗽的主要措施。

①改变病人姿势,使分泌物流入大气道内便于咳出。

②鼓励病人做缩唇呼吸,即鼻吸气,口缩唇呼气,以引发咳嗽反射。

③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增加病人活动量,有利于痰液的松动。

④双子稳定地按压胸壁下侧,提供一个坚实的力量,有助于咳嗽。

11. 列出吸痰的注意事项。

①吸痰前检查。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③每次吸痰时间<15秒,以免造成缺氧。

④吸痰动作轻稳,防止呼吸道黏膜损伤。

⑤痰液黏稠时,可配合叩击,蒸汽吸入、雾化吸入,提高吸痰效果。

⑥电动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过久;贮液瓶内液体达2/3满时,应及时倾倒,贮液瓶内应放少量消毒液。

⑦吸痰前的30~60秒,向儿童和成人提供100%的氧。

⑧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吸痰管要小于他们使用的气管插管的直径的50%,婴儿则要小于70%

12. 缺氧程度判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动脉血氧分压(PaO₂)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₂)来确定。

轻度低氧血症

PaO₂ >6. 67kPa(50mmHg)

SaO₂>80%

无发绀, 一般不需氧疗

中度低氧血症

PaO₂4~6.67kPa(30~50mmHg)

SaO₂60%~80%

有发绀、呼吸困难,需氧疗

重度低氧血症

PaO₂ <4kPa(30mmHg)

SaO₂ < 60%

显著发绀、呼吸极度困难、出现“三

凹征\",是氧疗的绝对适应证

15. 氧疗注意事项。

①用氧前,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

②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

③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用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

中途改变流量,先分离鼻氧管与湿化瓶连接处,调节好流量再接上。

④常用湿化液灭菌蒸馏水。

⑥氧气筒内氧勿用尽,压力表至少要保留0.5mPa。

⑥对未用完或已用尽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的标志。

⑦用氧过程中,应加强监测。

16.简述氧疗的副作用和预防的关键措施。

①氧中毒:表现为胸骨下不适、疼痛,继而出现呼吸增快、恶心、呕吐、干咳。

预防措施:是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疗,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的治疗效果。

②肺不张:表现为烦躁,呼吸、心率增快,血压上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昏迷。

第12页

预防措施:是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多咳嗽和经常改变卧位、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

③呼吸道分泌物干燥:呼吸道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

预防措施:是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再吸入,并定期雾化吸入。

④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预防的关键:是控制氧浓度和吸氧时间。

⑤呼吸抑制:预防的关键:是低浓度、低流量给氧,维持PaO₂60mmHg

1.简述冷疗法的目的。

①控制炎症扩散:冷疗使皮肤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少、减慢,降低细胞新陈代谢和微生物的活力,限制了炎症的扩散。适

用于炎症早期的病人。

②减轻疼痛: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和减轻由于组织充血、肿胀而压迫神经末梢所导致的疼痛。临床上常用于牙痛、烫伤

等病人。

③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早期、扁桃体术后、鼻出血。

④降低体温;适用于高热、中暑等病人。

2.热疗的目的。

①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炎症早期用热可使血管扩张,促进毒物排出。适用于眼睑炎、乳腺炎等患者。

②缓解疼痛: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炎性水肿,从而解除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热疗还可缓解因肌肉痉挛、关节

强直而引起的疼痛。常用于腰肌劳损、肾绞痛、胃肠痉挛等病人。

③减轻深部组织充血。

④保暖:适用于早产儿危重、末梢循环不良病人。

⑤促进创面愈合:热疗可以促进局部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肉芽组织生长。

3.冷疗的禁忌及机制。

(1)血液循环障碍:冷疗使血管收缩,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变性坏死。

(2)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因冷疗使局部血流减少,妨碍炎症的吸收。

(3)组织损伤、破裂或有开放性伤口处:因冷疗可降低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损伤。

(4)对冷过敏:对冷过敏者使用冷疗可出现红斑、尊麻疹等过敏症状。

(5)慎用冷疗法的情况:如昏迷、感觉异常、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关节疼痛、心脏

病、哺乳期产妇胀奶等应慎用冷疗法。

(6) 冷疗的禁忌部位:

①枕后、耳郭、阴囊处:容易引起冻伤。

②心前区: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房纤颤、心室纤颤、房室传导阻滞。

③腹部:易引起腹泻。

④足底:反射性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还可引起一过性的冠状动脉收缩。

4.热疗法的禁忌证及机制。

(1)未明确诊断的急性腹痛:热疗虽能减轻疼痛,但易掩盖病情真相。

(2)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感染;易造成颅内感染和败血症。

(3)各种脏器出血、出血性疾病: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而加重出血。

(4)软组织损伤或扭伤的初期(48小时内):热疗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重皮下出血、

肿胀、疼痛。

(5) 其他;

①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大面积热疗使皮肤血管扩张,减少对内脏器官

的血液供应,加重病情。

②皮肤湿疹;热疗可加重皮肤受损,病人痒感增加而不适。

③急性炎症;有利于细菌繁殖及分泌物增多。

④孕妇;热疗可影响胎儿的生长。

第13页

⑤恶性病变部位;热疗可使细胞加速新陈代谢而加重病情,又促进血液循环而使肿瘤扩散、转移。

⑥睾丸;用热会抑制精子发育、破坏精子。

⑦麻痹、感觉异常者、婴幼儿、老年人

5.使用冰袋的注意事项。

①随时观察,检查冰袋有无漏水,是否夹紧。冰块融化后应及时更换,保持布袋干燥。

②观察用冷部位局部情况,皮肤色泽,防止冻伤。倾听病人主诉,有异常立即停止用冷。③如为降温,冰袋使用后30分钟

需测体温,当体温降至39℃以下,应取下冰袋,并在体温单上做好记录。

第十章 饮食与营养

1.半流质饮食适用范围及饮食原则。

①适用范围:口腔及消化道疾病;中等发热:体弱;手术后病人。

②原则:食物呈半流质:无刺激性:易咀嚼、吞咽和消化;纤维少,营养丰富;少食多;胃肠功能紊乱者禁用含纤维素或

易引起胀气的食物;痢疾病人禁用牛奶、豆浆及过甜食物

2.流质饮食适用范围及饮食原则。

①适用范围:口腔疾患、各种大手术后;急性消化道疾患;高热;病情危重、全身衰竭病人。

②食物呈液状,易吞咽、易消化,无刺激性;)所含热量与营养素不足,只能短期使用;通常辅以肠外营养以补充热能和

营养。

3.高热量饮食适用范围及饮食原则。

①适用范围:用于热能消耗较高的病人,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大面积烧伤、

肝炎、胆道疾患、体重不足病人及产妇等。

②原则:基本饮食基础上加餐2次,可进食牛奶、豆浆、鸡蛋、藕粉、蛋糕、巧克力及甜食等。>总热量约为3000kcal/d。

4.高蛋白饮食适用范围及饮食原则。

①适用范围:用于高代谢性疾病,如烧伤、结核、恶性肿瘤、贫血、甲状腺功能亢

进、大手术后等病人;低蛋白血症病人;孕妇、乳母等。

②原则:基本饮食基础上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尤其是优质蛋白。供给量为1.5~2.0g/(d·kg),总量不超过120g/d。总

热量为2500~3000kcal/d

5.低蛋白饮食饮食适用范围及饮食原则。

①适用范围:用于限制蛋白摄入病人,如急性肾炎、尿毒症、肝性脑病等病人。

②应多补充蔬菜和含糖高的食物,以维持正常热量。成人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不超过40g/d。

肾功能不全者应摄入优质动物性蛋白,忌用豆制品;

若肾功能严重衰竭,甚至需摄入无蛋白饮食,并静脉补充氨基酸肝性脑病者应以植物性蛋白为主。

6.低盐饮食适用范围及饮食原则。

①适用范围:用于心脏病、急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重度高血压但水肿较轻病人。

②原则:每日食盐量<2g,不包括食物内自然存在的氯化钠。

禁用腌制食品,如咸菜、皮蛋、火腿、香肠、咸肉、虾米等。

7.少渣饮食适用范围及饮食原则。

①适用范围:用于伤寒、痢疾、腹泻、肠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咽喉部及消化道手术的病人。

②原则:饮食中应少含食物纤维,不用强刺激调味品及坚硬、带碎骨的食物:肠道疾患少用油脂。

8.简述胃肠内营养中管饲导管插入的途径。

根据导管插入的途径,可分为:

①口胃管,导管由口插入胃内。

②鼻胃管,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

③鼻肠管,导管由鼻腔插入小肠。

④胃造瘘管,导管经胃造瘘口插入胃内。

⑤空肠造瘘管。

9.简述要素饮食的注意事项。

①每一种要素饮食的具体营养成分、浓度、用量、滴入速度,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

②应用原则一般是由低、少、慢开始,逐渐增加。

③配制要素饮食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④已配制好的溶液应放在4℃以下的冰箱内保存,于24小时内用完。

⑤要素饮食不能用高温蒸煮,口服温度一般为37℃左右,鼻饲及经造瘘口注入时的温

度宜为41~42℃。

⑥要素饮食滴注前后都需用生理盐水冲净管腔。

⑦滴注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应及时查明原因。

⑧应用要素饮食期间需定期记录体重,做好营养评估。

⑨停用要素饮食时需逐渐减量,骤停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第14页

⑩临床护士要加强与医师和营养师的联系,及时调整饮食;要素饮食不能用于幼小婴儿和消化道出血者;糖尿病和胰腺疾

病病人应慎用。

10.简述鼻饲法的注意事项。

①插管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食管黏膜,尤其是通过食管3个狭窄部位时。

②插入胃管至10~15cm(咽喉部)时,若为清醒病人,嘱其做吞咽动作;若为昏迷病

人,则用左手将其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利插管。

③插入胃管过程中如果病人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表明胃管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胃管。

④每次鼻饲前应证实胃管在胃内且通畅,并用少量温水冲管后再进行喂食,鼻饲完毕后再次注入少量温开水;鼻饲液温度

应保持在38~40℃左右,避免过冷或过热;新鲜果汁与奶液应分别注入,防止产生凝块;药片应研碎溶解后注入。

⑤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梗阻的病人禁忌使用鼻饲法

⑥长期鼻饲者应每天进行2次口腔护理,并定期更换胃管,普通胃管每周更换一次,硅胶胃管每月更换一次。

11.简述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①机械性并发症,如气胸、皮下气肿、血肿甚至神经损伤、血胸、空气栓塞。

②感染性并发症,如穿刺部位感染、导管性脓毒症、肠源性感染。

③代谢性并发症,如糖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

第十一章排泄

1.尿潴留病人的护理措施。

①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②调整体位和姿势。

③诱导排尿。④热敷、按摩。

⑤心理护理。⑥健康教育。

⑦必要时根据医嘱实施导尿术。

2. 尿失禁病人的护理措施。

①皮肤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压疮的发生

②外部引流:必要时应用接尿装置引流尿液。

③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

④对长期尿失禁的病人,可行导尿术留置导尿。

⑤心理护理:尊重和理解病人,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使其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如何重建尿失禁患者正常排尿功能。

①指导病人每日白天摄入液体2000~3000ml。因多饮水可以促进排尿反射,还

可预防泌尿系统的感染。

②观察排尿反应,定时使用便器,建立规则的排尿习惯。使用便器时,用手按压膀胱,协助排尿,注意用力要适度。

③指导病人进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

3. 留置导尿管术的目的。

①)抢救危重、休克病人时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量尿比重,以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②为盆腔手术排空膀胱,使膀胱持续保持空虚状态,避免术中误伤。

③某些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后留置导尿管,便于引流和冲洗,并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促进切口的愈合。

④为尿失禁或会阴部有伤口的病人引流尿液,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⑤为尿失禁病人行膀胱功能训练。

4. 留置导尿的护理。

(1)防止泌尿系统逆行感染的措施:

①保持尿道口清洁。

②集尿袋的更换:通常每周更换集尿袋1~2次,若有尿液性状、颜色改变,需及时更换。

③尿管的更换:定期更换导尿管,一般为1~4周更换1次。

(2)留置尿管期间,若病情允许应鼓励病人每日摄入2000ml以上水分,达到冲洗尿道的目的

(3)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可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夹闭导尿管,每3~4小时开放1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

能的恢复。

(4)注意病人的主诉并观察尿液情况,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有结晶时,应及时处理,每周检查尿常规1次。

6.影响排尿的因素。

①疾病因素。②治疗及检查。③液体和饮食摄入。

④心理因素。⑤环境因素。⑥个人习惯。⑦气候变化。

⑧其他因素如女性在妊娠或月经周期等可影响排尿。

7.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病人,第一次放尿不得超过1000ml的原因。

对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病人,第一次放尿不得超过1000ml。

因为大量放尿可使腹腔内压急剧下降,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内,导致血压下降而虚脱;

又因为膀胱内压突然降低,导致膀胱黏膜急剧充血,发生血尿。

8. 便秘病人的护理措施。

①提供适当的排便环境。②选取适宜的排便姿势。

③腹部环形按摩。④遵医嘱给予口服缓泻药物。

第15页

⑤使用简易通便剂。⑥以上方法均无效时,遵医嘱给予灌肠。

⑦健康教盲:帮助病人重建正常的排便习惯,合理安排膳食,鼓励病人适当运动。

9. 大量不保留灌肠时的注意事项。

①妊娠、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等病人禁灌肠。

②伤寒病人灌肠时,溶液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不得超过肛门30cm)。

③为肝性脑病病人灌肠时,禁用肥皂水,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钠潴留病人禁用0.9%氯化钠溶液灌

肠。

④准确掌握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

⑤灌肠时病人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应嘱病人做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⑥灌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应立即停止灌

肠并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急救措施。

10. 商红不高观中所治仪反注息事坝!

①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肠道排空有利于药液吸收。

了解灌肠目的和病变部位,以确定病人的卧位和插入肛管的深度。

②保留灌肠时,应选择稍细的肛管并且插入要深,液量不宜过多,压力要低,灌入速度宜慢,以减少刺激,使灌入的药液

能保留较长时间,利于肠黏膜吸收。

③肛门、直肠、结肠手术的病人及大便失禁的病人,不宜做保留灌肠。

第十二章 给 药

1.给药的原则。

①根据医嘱准确给药。②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③安全正确用药。④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2.给药原则中,\"三查七对\"的内容。

给药原则中,\"三查\"是指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七对”是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3.常见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有动静脉、吸入、舌下含服、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4.注射原则的主要内容。

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②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③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④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⑤注射药液现配现用

⑥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⑦注射前排尽空气。

⑧注射前检查回血。⑨掌握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⑩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5.注射给药的特点。

注射给药法具有药物吸收快、血药浓度升高迅速、进入体内的药量准确等优点,

适用于需要药物迅速发生作用或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口服药的病人。

但注射给药法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引起疼痛及潜在并发症。

6.无痛注射技术的要点。

①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取合适体位,使肌肉放松,便干进针。

②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即进针、拔针快,推药速度缓慢并均匀。

③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细长针头,进针要深;

同时注射多种药物,一般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7.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①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向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

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骼后上棘至股骨大转子连线),

即为注射区。

②连线法:从骼前上棘至尾骨作一连线,其外1/3处为注射部位。

8.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定位方法。

①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骼嵴、示指、中指之间

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其示指与中指构成的内角为注射区。

②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的手指宽度为准)。

9.注射给药注意事项。

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②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注射时,注意配伍禁忌。

③对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其臀大肌尚未发育好,注射时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最好选择股外侧肌、

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

④注射中若针头折断,应先稳定病人情绪,并嘱其保持原位不动,以防断针移位,同时尽快用无菌血管钳爽住断端取出。

⑤对需长期注射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并选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

第16页

10.简述特殊病人的静脉穿刺的要点。

①肥胖病人:由静脉上方进针,进针角度加大(30°~40°角)。

②水肿病人:用手按揉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使静脉充分显露后再行穿刺。

③脱水病人:作局部热敷、按摩,待血管充盈后再穿刺。

④老年病人:用手指分别固定穿刺段静脉上下两端,再沿静脉走向穿刺。

I1.简述雾化吸入法的目的。

①湿化气道。②控制感染。③改善通气。④祛痰镇咳。

12.超声波雾化吸入器的作用原理。

超声波发生器通电后输出的高频电能通过水槽底部晶体换能器转换为超声波声能

声能震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作用于罐内的药液,

使药液表面张力破坏而成为细微雾滴,通过导管在病人深吸气时进入呼吸道。

13.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注意事项。

①水槽内应保持足够的水量,水温不宜超过50℃。

②水槽底部的晶体换能器和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薄而质脆,在操作及清洗过程中,动作要轻,防止损坏。

③观察病人痰液排出是否困难,若因黏稠的分泌物经湿化后膨胀致痰液不易咳出时,应予以拍背以协助痰液排出,必要时

吸痰。

④治疗过程需加入药液时,不必关机,直接从盖上小孔内添加即可;若要加水入水槽,必须关机操作。

14.简述过敏反应的预防措施。

①用药前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对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止做过敏试验。对已接受青霉素治疗的病人,停药3

天后再用此药时,或使用中更换药物批号时,须重新做过敏试验。

②正确实施过敏试验,准确判断试验结果。

③做过敏试验和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反应,并备好急救药品,如盐酸肾上腺素等。首次注射青霉素者需观察30分钟

④青霉素水溶液极不稳定,放置后除引起效价降低外,还可分解产生各种致敏物质,因此使用青霉素应现用现配。

⑤配制试验液或稀释青霉素的生理盐水应专用。

15简述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

步骤 含量

80万U青霉素瓶内注入4ml生理盐水 每毫升含青霉素G20万U

取上液0.2ml加生理盐水至1ml 每毫升含青霉素G2万U

取上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 每毫升含青霉素G2000U

取上液0.1ml或0.25ml加生理盐水至1ml 每毫升含青霉素G200U或500U

每次配制时均需将溶液混匀

16.青霉素试验结果如何判断?

结果 局部皮丘反应 全身情况

阴性 大小无改变,周围无红肿,无红晕 无自觉症状,无不适表现

阳性 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cm,周围

有伪足伴,局部痒感

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

生过敏性休克

16.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机制。

青霉素降解产物进入机体后与蛋白质或多肽分子结合而发挥完全抗原的作用,

产生相当量的IgE 类抗体。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变应原与上述细胞表面的IgE 特异性地结合,所形成的变

应原-IgE 复合物,能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

从排出的颗粒中及从细胞内释出的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激肽、白三烯等

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

18.简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主要临床表现。

①呼吸道阻塞症状:胸闷、气促伴濒死感。

②循环衰竭症状:面色苍白、冷汗发绀、脉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等。

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脑缺氧所致,表现为头晕眼花、面部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④皮肤过敏表现:瘙痒、尊麻疹等。

第17页

19.请叙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急救措施。

①立即停药,协助病人平卧,报告医生,就地抢救。

②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

③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

剂。必要时气管导管、气管切开。

④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类药物。

⑤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

⑥若发生呼吸心搏骤停,立即进行复苏抢救。

⑦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和尿量等病情变化。

20.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的配制和结果判断。

(1)配制方法:用1ml注射器吸取TAT药液(1500U/ml)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1m)内含TAT 150U),即可供皮试使用。

(2) 皮试结果判断标准;

①阴性:局部无红肿、全身无异常反应。

②阳性: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cm,红晕范围直径超过4cm,

有时出现伪足或有痒感,全身过敏性反应表现与青霉素过敏反应相类似,以血清病型反应多见。

21.简述破伤风抗毒素阳性反应的脱敏注射法。

次数 抗毒血清(ml) 生理盐水

注射

1 0.1 0.9 肌内

2 0.2 0.8 肌内

3

0.3 0.7 肌内

4 徐量 加至1ml 肌内

22. 脱敏注射基本原理。

小剂量注射时变应原所致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量少,不至于引起临床症状;

短时间内连续多次药物注射可以逐渐消耗体内已经产生的IgE,最终可以全部注入所需药量

而不致发病。但这种脱敏只是暂时的,经过一定时间后,IgE再产生而重建致敏状态。

第十三章 静脉输液与输血

1.晶体溶液的特点及临床常用的晶体溶液的种类。

晶体溶液的分子量小,在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纠正体液及电解质平

衡失调。

常用晶体溶液包括:

①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

②等渗电解质溶液(常用的等渗电解质溶液包括0.9%氯化钠溶液、复方氯化钠溶液和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③碱性溶液(4%和1.4%的碳酸氢钠溶液和11.2%和1.84%的乳酸钠溶液)。

④高渗溶液(20%甘露醇、25%山梨醇和25%~50%葡萄糖溶液)。

2.胶体溶液的特点及临床常用胶体溶液的种类。

胶体溶液分子量大,其溶液在血管内存留时间长,能有效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提高血压。

临床上常用的胶体溶液包括:右旋糖酐溶液(中分子右旋糖酐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代血浆(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氧化

聚明胶、聚乙烯吡咯酮)和血液制品(5%白蛋白和血浆蛋白)。

3.静脉输液的目的。

①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常用于各种原因

引起的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病人,如腹泻、剧烈呕吐、大手术后的病人。

②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及微循环灌注量。常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③供给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维持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经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的病人。

④输入药物,治疗疾病。如输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输入解毒药物达到解毒作用;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等。

3. 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预防感染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②根据病情需要安排输液顺序,并根据治疗原则,按急、缓及药物半衰期等情况合理分配药物。

③对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

④输液前要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药液滴尽前要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拔针,严防造成空气栓寨。

⑤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⑥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⑦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

⑧若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要严格掌握留置时间。一般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3~5天,

最好不要超过1天

第18页

5.输液过程中,出现液体不滴可能的原因,判断及处理方法。

(1)针头滑出血管外。①判断:局部肿胀并有疼痛。②处理: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①判断: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身体位置时,滴注通畅。

②处理,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身体位置,直到滴注通畅为止

(3)针头阻塞、①判断:用一手捏住滴管下段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的说有:于不天是由表示针补品限塞②处

理:更换针头另系门州:身刺胶体暴露程冷的环境中时间过长载输火的液体温度过低选意品穿刺面义无其他导致液体不滴

的原因。②处理:局部热敷以缓解痉挛。

)压力过低。①判断:抬高输液瓶后液体开始下滴,说明液体不滴是由压力过低造

成的、②处理:适当抬高输液瓶。

6.调节静脉滴注速度的方法。

①根据年龄调节;一般成人40~60滴/分,儿童20~40滴/分。对年老体弱、婴

幼儿速度宜慢。

②根据病情调节;心肺疾病病人输入宜慢,脱水严重、心肺功能良好者速度可适当加快。

③根据药物性质调节:利尿脱水剂,输入速度宜快,高渗盐水、含钾药物、升压药物等,滴入速度宜慢。

4. 简述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①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②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③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巳睡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④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⑤微粒剩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或形成肿块。

5. 静脉输液时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1)预防: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②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适当放慢点滴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

③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3) 处理:

①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溶液行湿热敷。

②超短波理疗。③中药治疗,将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

④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6. 循环负荷过重反应(急性肺水肿)的原因及预防。

(1)原因:

①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

②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预防: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

更需慎重。

10.循环负荷过重反应(急性肺水肿)的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

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11.循环负荷过重反应(急性肺水肿)的措施。

①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病人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

流,减轻心脏负担。同时安慰病人以减轻其紧张心理。

②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6~8L/min。同时,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

③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④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

⑤静脉放血,但应慎用。

11. 空气栓塞的原因。

①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

②拔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穿刺点封闭不严密。

③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均有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

12. 空气栓塞如何急救和预防。

(1)预防:

①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输液导管内的空气。

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添加药液或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应安排专人在旁守护。

③拔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必须立即严密封闭穿刺点。

(2) 处理:

①应立即将病人置于左侧卧位,并保持头低足高位

②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③有条件时可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④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14.简述发生空气栓塞时,让病人呈左侧头低脚高位的原因。

该体位有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

第19页

随着心脏的舒缩,空被血液打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

15.输血的目的。

①补充血容量。②纠正贫血。③补充血浆蛋白。

④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⑤补充抗体、补体等血液成分。⑥排除有害物质。

16静脉输血的原则。

①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②无论是输全血还是输成分血,均应选用同型血液输注。

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无同型血,可选用O型血输给病人。

AB型血购病人除可接受O型血外,还可以接受其他异型血型的血(A型血和B型血),但要求接交叉配血试验阴性(不凝集),而

间接交叉试验可以阳性(凝集)。因此,在这种特陈情况下,必须一次输入少量血,一般最多不超过400ml,且要放慢输入速

③病人如果需要再次输血,则必须重新做交叉配血试验,以排除机体已产生抗体的情况。

7静脉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①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②贫血或低蛋白血症。③严重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

(2)禁忌证,急性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栓塞、恶性高血压、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肾功能极度衰竭及对输血有变态反应者。

17. 简还护士在输血前的准备。

①病人知情同意,

②备血;根据医嘱填写输血申请单,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③取血:根据输血医嘱,护士凭提血单到血库取血,并和血库人员共同认真查对。

④取血后注意事项: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破坏而引起溶血。库存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

变性而引起不良反应。如为库存血,需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后再输入。

⑤输血前核对:输血前,需与另一个护士再次进行核对,确定无误并检查血液无凝块后方可输血。

19. 简述输血的注意事项。

①在取血和输血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在输血前,一定要由两名护士根据需查对的项目再次进行查对,

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②输血前后及两袋血之间需要滴注少量生理盐水,以防发生不良反应。

③血液内不可随意加入其他药品。

④输血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巡视,一旦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并按输血反应

进行处理。

⑤严格掌握输血速度。

⑥对急症输血或大量输血病人可行加压输血,输血时可直接挤压血袋、卷压血袋输血或应用加压输血器等。加压输血时,

护士须在床旁守护,输血完毕时及时拔针,避免发生空气栓塞反应。

⑦输完的血袋送回输血科保留24小时。

20. 输血发热反应的原因。

①由致热原引起,如血液、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②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受血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和血小

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③输血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污染。

21. 输血发热的护理。

①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以自行缓解。

②反应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及时通知医生。

③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④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贮血袋一并送检。

23. 输血过敏反应的原因。

①病人为过敏体质。②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

③多次输血的病人,体内可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发生输血反应。

④供血者血液中的变态反应性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一旦与相应的抗原接触,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24. 防止输血发生过敏反应的方法。

①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②选用无过敏史的供血者。

③供血者在采血前4小时内不宜吃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宜用清淡饮食或饮糖水,以免血中含有过敏物质。

④对有过敏史的病人,输血前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25. 输血过敏反应程度。

①轻度反应: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局部或全身出现荨麻疹。

②中度反应:出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口唇高度水肿。也可发生喉头水肿,现为呼吸困难,两肺

可闻及哮鸣音。

③重度反应:发生过敏性休克。

26. 输血准备及过敏反应处理。

第20页

①轻度过敏反应,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

米松、用药后症状可缓解。

②中、重度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

敏药物。

③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

④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⑤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27. 输血溶血反应的原因。

①输入了异型血液: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血管内溶血向血管外溶血的演变,反应发生快,后果严重。

②输入了变质的血液:输血前红细胞已经被破坏溶解,如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过高、血液被剧烈震荡或被细菌污染、

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的药物等,均可导致红细胞破坏溶解。

28. 输血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

①第一阶段:红细胞凝集,病人出现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等反应。

②第二段;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同时伴有寒战、

高热、呼吸困难、发绀和血压下降等。

③第三阶段:引起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或无尿,管型尿和蛋白尿,高钾血症、酸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

28.输血溶血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1)预防;

①认真做好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②输血前认真查对,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③严格遵守血液保存规则,不可使用变质血液。

(3) 处理:

①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②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遵医给予升压药或其他药物治疗。

③将剩余血、病人血标本和尿标本送化验室进行检验

④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解除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⑤碱化尿液增加血红蛋白在尿液中的溶解度,避免阻塞肾小管。

⑥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都发生肾衰竭,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

⑦若出现休克症状,应进行抗休克治疗

⑧心理护理。

29. 枸橼酸钠中毒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护理。

①原因:大量输血使枸橼酸钠大量进入体内,如果病人的肝功能受损,枸橼酸钠

不能完全氧化和排出,而与血中的游离钙结合使血钙浓度下降。

②临床表现:病人出现手足抽搐,血压下降,心率缓慢。心电图出现O-T间期延长,甚至心搏骤停

③护理:遵医嘱常规每输库存血1000ml,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发生低血钙。

第十四章 标本采集

1.简述标本采集的原则。

①遵照医嘱。②充分准备。③严格查对。④正确采集。⑤及时送检。

2.尿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①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并按要求留取。

②尿液标本应避免经血、白带、精液、粪便等混入

③送检标本时要置于有盖容器内,以免尿液蒸发影响检测结果。

④常规检查在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最好不超过2h,如不能及时送检和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如冷藏或防腐等。

⑤留取尿培养标本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标本污染影响检验结果。

第十五章 疼痛病人的护理

1.简述疼痛的原因。

①温度刺激。②物理损伤。③化学损伤(如强碱、强酸等)。

④病理改变:疾病造成的局部血管腔堵塞,组织缺血、缺氧。⑤心理因素。

2.疼痛程度分4级。

0级无痛

1级轻度疼痛,平卧时无疼痛,翻身咳嗽时有轻度疼痛,但可以忍受,睡眠不受影响

2级中度。静卧时痛,翻身咳嗽时加剧,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

3级重度。静卧时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

3.简述疼痛的护理评估内容。

对疼痛的评估应列入护理常规,并全面持续地评估。除病人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诊断、病情等)和体格检查外,

应评估疼痛经历和病史、社会心理因素及镇痛效果等。

第21页

4.简述疼痛的护理措施。

①减少或消除引起疼痛的原因。 ②合理运用缓解或解除疼痛的方法。

③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④恰当地运用心理护理方法及疼痛心理疗法。

⑤积极采取促进病人舒适的措施。⑥健康教育及随访。

5. 三阶梯镇痛疗法的基本原则。

①口服给药:其特点是方便,能应付各种多发性疼痛,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小,可以减少医源性感染,并将耐受性

和依赖性减到最低限度。

②按时给药:按医嘱所规定的时间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保证疼痛连续缓解。

③按阶梯给药;选用药物应由弱到强,逐渐升级,最大限度减少药物依赖的发生。

④个体化给药:对麻醉药物的

⑤密切观察及宣教。

6.三阶梯镇痛疗法的内容。

敏感度个体差算很大,所谓合适剂量就是能满意镇痛的剂量。

①第一阶梯:使用非阿片类镇痛药物,酌情加用辅助药,主要适用于轻度疼痛的病人。

②第二阶梯:选用弱阿片类镇痛药物,酌情加用辅助药,主要适用于中度疼痛的病人。

③第三阶梯:选用强阿片类镇痛药物,酌情加用辅助药,主要用于重度和剧烈癌痛的病人

第十六章 病情观察及危重症病人的管理

1.简述意识障碍的分类。

①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障碍。

②意识模糊;其程度较嗜睡深。

③昏睡:病人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

④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2.简述呼吸、心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

①突然面色死灰、意识丧失。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停止。④瞳孔散大

⑤皮肤苍白或发绀。⑥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

⑦伤口不出血。但其中以意识突然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这两项最为重要。

3.简述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指标。

①能扪及大动脉(股、颈动脉)搏动,血压维持在8kPa(60mmHg)以上。

②口唇、面色、甲床等颜色由发绀转为红润。

③室颤波由细小变为粗大,甚至恢复窦性心律。

④瞳孔随之缩小,有时可有对光反应。

⑤呼吸逐渐恢复。⑥昏迷变浅,出现反射或挣扎。

4.简述洗胃的注意事项。

①首先注意了解病人中毒情况。

②准确掌握洗胃禁忌证和适应证。

③急性中毒病例,应紧急采用“口服催吐法”,必要时进行洗胃。

④当中毒物质不明时,洗胃溶液可选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待毒物性质明确后,再采用对抗剂洗胃。

⑤洗胃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的面色、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口、鼻腔黏膜情况及口中气味等。

⑥每次灌入量以300~500ml为宜,灌入液量与引出量应平衡。

⑦为幽门梗阻病人洗胃时,需记录胃内潴留量,以了解梗阻情况。洗胃宜在饭后4~6小时或空腹时进行。

⑧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及对康复的信心。

⑨洗胃后注意病人胃内毒物清除状况,中毒症状有无得到缓解或控制。

5.洗胃的禁忌证和适应证。

①非腐蚀性毒物中毒,如有机磷、安眠药、重金属类、生物碱及食物中毒等可采用洗霄。

②强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碱)中毒、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胸主动脉瘤、近期内有上消化道出血及胃穿孔、胃癌

等禁忌洗胃。

③病人吞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药物,禁忌洗胃,以免造成穿孔。可按医嘱给予药物或迅速给予物理性对抗剂,如生奶、

豆浆、蛋清、米汤等以保护胃黏膜。

④上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胃癌等病人一般不洗胃,昏迷病人洗胃应谨慎。

第十七章 临终护理

1.死亡的判断标准

①无感受性及反应性。②无运动、呼吸。

③无反射。④脑电波平坦。并排除体温过低(低于32℃)及中枢神经抑制药物的影响,即可做出死亡判断。

2. 简述临终关怀的理念。

第22页

①以照料为中心。 ②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

③提高临终病人生命质量。 ④加强死亡教育以使其接纳死亡。

⑤提供全面的整体照护。

3.根据布勒罗斯提出临终患者整个阶段心理反应过程,举例说明五个阶段的心理特点。

①否认期:病人其心理反应是拒绝接受事实。此反应是一种防卫机制,它可减少不良信息对病人的刺激,是心理表现第一

期。

②愤怒期:病人常表现为生气与激怒,往往将愤怒的情绪向医护人员、朋友、家属等接近他的人发泄,以弥补内心的不平。

③协议期:病人接受临终事实。此期病人变得和善,能积极配合治疗。

④忧郁期:病人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出现悲伤、情绪低落、沉默、哭泣等反应。

⑤接受期:为临终的最后阶段。接受即将面临死亡的事实,病人喜欢独处,睡眠时间增加,静等死亡的到来。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