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城事 扫码看新闻
2024年2月2日 星期五
责编/王晓松 美编/韩国栋 文检/张一帅
德州热心市民向市博物馆
捐赠15件老物件
本报讯(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祜昊 通讯员
徐静)
为加强文物保护与征集工作,德州市博物馆
长期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各类文物和近现代物
证。近日,德州市热心市民谢文新先生将多年珍
藏的 15 件老物件无偿捐赠给市博物馆,并讲述
了藏品背后的故事。
此次捐赠的物品有 1975 年东风牌半导体收
音机、1980年美多牌收录两用机、20世纪90年代
粮油食品供应证以及70年代重要的历史文件、木
印章等,这些物品都是德州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
见证物,对研究德州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州市博物馆非常重视近现代物证的征集
工作,希望更多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博物馆发展
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赠和保护重要物证,共
同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重任,讲好德州故事,助推
文旅事业繁荣发展。
春联送进社区
喜庆来到身边
本报讯(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祜昊)
近日,“文明共建、文化迎春”送春联进社区
活动在德城区向阳温泉小区举行。
活动中,由市政协组织邀请的 8 位书法家走
进小区,现场挥毫泼墨,为社区居民书写春联和
新春祝福,将节日的喜庆提前送到居民身边。前
来领取春联的居民络绎不绝,大家手捧吉祥喜庆
的春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图说渤海铁军西征记》
印刷发行
本报讯(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祜昊)
近日,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宁津县渤海
军区教导旅党性教育基地共同编纂的《图说渤海
铁军西征记》正式印刷发行。
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是一支整建制由渤海
区翻身农民组建的部队,1947 年 10 月从山东庆
云县出发向西开进,一路走一路打,1949年11月
进军新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唯一一支从
祖国东部打到西部的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
立后,他们就地转业,至今仍战斗在建设边疆、保
卫边疆的第一线。
本书用珍贵的历史图片展现了渤海军区教
导旅从建立、战斗、屯垦戍边到就地转业的发展
历程,为公众了解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提供了深
入浅出的参考,为德州地方党史研究补充了不可
或缺的重要一页。
陵城区三洄河村:
历史悠久的“红色美丽村庄”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为深入挖掘和展现德州村
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本报长期开设“说说俺们的村史”专栏,以村民口述、记者记录等形式,深入挖掘村风村俗、
村规村约、好人好事。
如果您也想为家乡留住乡愁,记录演变发展,欢迎向栏目投稿。邮箱:911463691@qq.com
征稿启事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南
在德州市陵城区滋镇,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三洄
河村。这个村落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中,经历了民族纷争,列
强进犯,又经历了革命战争的洗礼。这个古老的村庄无数次经
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近代史上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三洄河人
民也谱写了可歌可颂的壮丽篇章。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三洄河
人民又捷足先登,走上了幸福的小康路。
近日,记者走进三洄河村,听村民讲述他们的故事。
传承600余年,因三河溃口交汇得名
三洄河的得名与河水密切相
关。
村子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但
它的历史渊源更长,因为它与西汉
末期开挖的商河相依为命。
早在公元前 17 年,朝廷为治
理河患,曾派河堤都尉许商,在
黄 河 下 游 的 漯 川 和 笃 马 河 之 间
开挖了一条新河,并以许商的名
字命名为“商河”。公元 684 年前
后,商河因年久失修,河道淤积
严重,遇到洪涝,河水肆溢,在今
三 洄 河 村 西 南 端 共 发 生 三 个 大
溃口。其中,老商河决口为主溃
口,向东向西两个溃口为分洪溃
口。从而形成东西向、东北向、正
北折东向三条河道。三条河源头
是三个溃口,因此取名叫“三溃
河”。后来古人又因三河汇水莲
花湖,故又改名“三汇河”。久而
久之,又将“三汇河”叫成“三迴
河”,抗战初期又将“三迴河”改
成“三洄河”,至此,三洄河村的
村名才算真正“落地”。
三洄河村的村民,来自 1403
年左右,山西省洪洞县的一批移
民百姓。其中分流的丁、刘二姓
来到商河三溃口附近歇脚时,发
现这里自然环境尚好。于是两家
决定在这块高岗地上建园落居。
1420 年 左 右 ,许 姓 一 家 从 山 东
省 即 墨 县 迁 此 落 户 。1430 年 左
右,魏姓一家从山东省寿光县迁
此落户。从此,该村落延续发展
至 今 ,成 为 228 户、1250 人 的 村
落。
这个古老的村庄,至今延续着
数千年的古老传说,沉淀着数百年
的传统文化。
“堡垒村”的红色历史,是村民的骄傲
1939 年至 1951 年的 12 年,是
三洄河人民永远难忘和怀念的一段
光荣历史。抗战初期,共产党、八路
军最早在陵县(今陵城区)开辟了以
三洄河为中心的第一个抗日根据
地,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抗日
战争时期,三洄河创造出入党人数、
参军参战人数、抗战牺牲人数、掩护
抗日志士人数、县区抗日脱产干部
人数等十几项全县之最,成为陵县
最耀眼的璀璨明珠。由此,三洄河村
当时被地、县、区广大抗日军政人员
认同为“小莫斯科”。
从 1939 年到 1945 年,全村共
发展党员 64 名,成为全县村级党
员人数最多、掩护救治抗日志士人
数最多的“红色堡垒村”。当时流传
着“进了四区等于进了安全区,进
了三洄河等于进了保险院,进了魏
玉坤家等于锁进了保险箱”的说
法。同时,三洄河村人民也为抗日
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抗日战争时
期,这里遭日伪扫荡清村 84 次、抢
走粮食两万一千余公斤,英勇牺牲
的烈士有11名。
3 年解放战争中,三洄河村曾
一次报名参军 87 人,被地、县、区
授予“三洄河参军一个连”的荣誉
称号;土地改革中,三洄河是四区
土改先进村、样板村,并奉命派出
武装队和农会组织先后帮助 8 个
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打开了这些
村土改新局面。
1951 年,三洄河农民魏永征
被 评 为 全 国 劳 动 模 范 ,参 加 了
1951 年国庆典礼,是陵县第一个
与毛泽东主席握手对话的人,第一
个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握手的人,第一
个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赴朝慰问
团的人,第一个应华北、华东野战
军邀请,到天津、南京、上海等地介
绍模范事迹的人。这段闪耀历史,
三洄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也必将
激励后人。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实现美丽乡村愿景
三洄河村的村民从未忘记自
己骨子里的红色血脉,他们一直发
扬着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
中,在生产责任制的激励下,以充
满信心、昂扬激奋的精神状态,撸
起袖子,挽起腿子,甩开膀子,踏实
有印地拼搏了几十年,开发了大农
业,改造了大自然,发展了生产力,
建成了新农村。
不仅如此,近年来,三洄河村
依托红色历史,全力建设特色美
丽 村 居 ,实 施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
2019 年 9 月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美
丽村居省级试点村庄,2021 年被
列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项目。
该村先后荣获陵城区、德州市党
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者不断。
现在的三洄河村高起点站位,
高标准规划,丰富“红色洄河逐梦
田园”旅游产业园项目,打造“红色
文化”品牌,统筹推进美丽村居建
设。如今,村内建有何郝炬故居、鲁
派民居示范院、地下交通站、抗战
小诊所、柳编艺术馆、乡村记忆馆
等。同时坚持产业引领,村东种植
金丝皇菊,“千米金丝皇菊观赏长
廊”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解决了周
围村庄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村西
建有洄河特色农业产业园,大棚内
种植富硒西瓜、甜瓜、西红柿等瓜
果蔬菜。同时,建设冷藏库、蔬菜交
易市场等,使观光、品质农业与旅
游产业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接受红色教育,感受绿色发
展,蝶变的三洄河村,它正在用自
己的努力让其感染力、影响力逐步
扩大。
情法结合调解轻微刑事案件
本报讯(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俞荣 通讯员
高忠祥)
近日,一起故意伤害案件当事人贾某在陵城
区检察院的“检调对接办公室”内向受害人徐某
道歉,两家关系由此“破冰”和解。
原来,贾某和徐某在务农期间因琐事发生口
角,继而引发肢体冲突,导致徐某左侧肋骨骨折,
经法医鉴定为轻伤二级。这起案件事实清楚,案情
简单,但两家不仅是邻居,还有亲戚关系,如果一
判了之,会加深双方积怨。于是,检察官刘萌采用
“情理法”调解三部曲,对案件进行调解。经过了1
个半月的努力,最终双方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
据了解,2023年5月,陵城区检察院被确立为
全省“事心双解和为贵”刑事检察办案机制试点单
位。目前,达到事心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9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