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发布时间:2022-11-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目录附件 1:工作事记.........................................................................................................1附件 2:课题相关调查表及数据分析.........................................................................1初中古诗文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1附件 3:教师论文获奖、公开课记录、网络媒体报道一览表及证书.....................3附件 4:活动设计方案选.............................................................................................7案例一:学写游记.............................. [收起]
[展开]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目录

附件 1:工作事记.........................................................................................................1

附件 2:课题相关调查表及数据分析.........................................................................1

初中古诗文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1

附件 3:教师论文获奖、公开课记录、网络媒体报道一览表及证书.....................3

附件 4:活动设计方案选.............................................................................................7

案例一:学写游记........................................................................................7

案例二:对联知多少................................................................................122

案例三:合理想象 学习扩写..................................................................177

案例四:身边的文化遗产........................................................................221

案例五:以情境寻读构建古诗文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践研究..................29

附件 5:字卡...............................................................................................................36

(溪里方大堂楹联).............................................................................................. 41

(西周华翔山庄“望月楼”匾额楹联).............................................................. 43

(晓塘红庙).......................................................................................................... 43

(西周儒雅洋何恭房祠堂).................................................................................. 44

第2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1

附件 1:工作事记

序号 时间 内容

1 2021.06.04 课题开题会议

2 2021.06.16 地方语文资源文献查阅及实施分工

3 2021.06.27 “双减”下的暑假作业设计与研讨

4 2021.09.17 《学写游记》

5 2021.09.23 疫情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研讨

6 2021.10.13 课题论证会

7 2021.10.14 教科工作例会暨课题专题研讨会

8 2021.11.29 初三复习研讨课《湖心亭看雪》

9 2021.12.18 《对联知多少》

10 2021.12.25 “教育的活力”主题论坛

11 2022.1.16 教科工作例会暨课题阶段性总结

12 2022.03.10 学生最美对联展示

13 2022.03.29 《申遗答辩会》

14 2022.04.01 《漫步古诗苑》

15 2022.04.29 《学写故事》

16 2022.05.8 《学写游记》

17 2022.05.31 课题结题会议

18 2022.06.08 整理课题结题材料

附件 2:课题相关调查表及数据分析

初中古诗文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

自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问世以来,增加了古诗文学习的篇目,《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2011)》推荐优秀诗文背诵篇目有 136 篇。然而学生古诗文学习的现

状却不容乐观,为此特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原因,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二、研究对象

西周中学初中部学生,抽样 445 人。

三、研究方法

问卷星调查

四、问卷内容

1. 你认为初中古诗文学习( )

A 偏难 B 一般 C 偏易 D 说不清

2. 你在学习古诗文时,最让你头疼的是什么( )

A 看不懂内容 B 字词意思不懂 C 思想情感不懂 D 其他

第3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2

3. 你认为参考书、背诵翻译对你理解古诗文有没有帮助( )

A 很有帮助 B 有一些帮助 C 没有帮助 D 说不清

4. 你是否关注过我们身边的古诗文现象( )

A 经常关心 B 偶尔为之 C 从不为之

5. 当生活中看到一副春联,你会与学过的语文知识相联系吗?( )

A 经常 B 偶会思考一下 C 从不

6. 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你感觉理解状况与刚开始相比( )

A 理解得更深刻了 B 差不多 C 说不清

7. 你认为“寻读”地方古诗文有助于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吗( )

A 很有作用 B 有点作用 C 没有作用 D 不清楚

8. 你是否遇到过虽然文言字词意思接住了,但还是不能灵活运用到课外文

言阅读中( )

A 经常 B 有时会 C 很少会 D 不会

9. 古诗文阅读得分不高,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

A 字词意思太多了 B 理解有困难 C 方法不当 D 不想去记

第4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3

分析结论:从以上问卷星调查显示,初中生认为文言文难学的主要原因是看

不懂字词意思,导致理解困难;大多数学生能关注到身边的古诗文现象,但具体

到文言文的学习仍停留在借助字词翻译和参考书的书面方式上,虽然记住了课内

的字词意思,但考试中出现课内字词用法的课外迁移时,未能很好地加以联想和

运用。

因此,该校初中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表现是学习过于死记硬背,依赖机械背诵

及参考书,未能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知识迁移能力较弱。鉴于此,我们采用行

动研究法及综合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寻找身边古诗文现象中实现课内外知

识的联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迁移能力。最终提高古

诗文鉴赏能力。附件 3:教师相关论文获奖、公开课记录及部分证书

教师姓名 获奖论文 获奖时间 成果形式

朱子

《激发初一新生语文学习活

力的三重境界》

2021.09 “黄浦杯”长三角城

市群“教育的活力”

主题征文三等奖

朱子

《整合重构:统编教材学习

策略研究》

2021.12 浙江省初中语文教

学论文三等奖

朱子

《“双减”育人背景下语文

的三种打开方式》

2022.02 象山县德育优秀论

文一等奖

朱子

《基于标题的单元整体教学

探索》

2022.02 象山县教育教学优

秀论文一等奖

朱子 初三诊断性考试原创试题 2022.04 象山县初中语文原

创命题一等奖

朱子 《教学相长 评价共生》 2022.05

象山县“全员读书”

优秀读书心得一等

朱子 《遇见学生,走向立德树人》 2022.01

象山县“全员读书”

优秀读书报告二等

朱子

《正面引导:初一新生语文

学科育文策略例谈》

2021.04 象山县德育优秀论

文一等奖

周璐

《初中语文名著课文作业的

创新设计探讨》

2021.04 象山县教育教学优

秀论文三等奖

赵影

《浅谈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

教学策略》

2021.04 象山县教育教学优

秀论文三等奖

朱子、曹华、

赵影、周璐、

陈丹丹

《寻读象山:地方古诗文学

习的探索》

2021.04 象山县教育科研优

秀成果

第5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4

朱子 《琐忆》 2021.01

宁波市第十五届中

小学“教坛新秀”一

等奖

朱子

《多元·整合·自主:整本

书阅读教学探索》

2021.04 宁波市初中语文教

学论文三等奖

朱子

《激发初一新生语文学习活

力的三重境界》

2020.12 长三角“教育的活

力”主题征文一等奖

周璐 《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 2021.06 市级甬上云校公开

陈丹丹 《湖心亭看雪》 2021.09 县初三调研公开课

曹华 《孙权劝学》 2022.03 校级公开课

周璐 《对联知多少》 2021.09 校级公开课

朱子 《申遗答辩会》 2022.03 校级公开课

周璐 《漫步古诗苑》 2022.04 校级公开课

赵影 《学写游记》 2021.09 校级公开课

曹华 《合理想象 学习扩写》 2021.10 校级公开课

朱子 《学写故事》 2022.04 校级公开课

朱子 《学写游记》 2022.05 校级公开课

朱子 《朝花夕拾》 2020.10 市级甬上云校公开

朱子 《疫情下的初三复习课》 2020.04 市级甬上云校公开

朱子 《读“小人物”的闪光点》 2021.04 浙江省“三江名师”

优质课展示

朱子 《敬业与乐业》 2020.11 市级公开课

朱子

《走向自主·整合·多元的

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

2020.11 市级论坛

朱子 《简·爱》 2020.05

县级初三复习研讨

公开课

朱子 《语文公众号的使用》 2020.10 县级讲座

朱子 《市教坛新秀参赛感言》 2020.12 县级讲座

朱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

上》

2020.12 县级教坛新秀

朱子、赵影

宁波市原创试题竞赛(七年

级下册期末卷)

2020.07 市原创命题二等奖

朱子

《聚焦标题:单元阅读教学

路径探索》

2022.06 宁波市初中语文学

科论文三等奖

朱子 《教学相长 评价共生》 2022.06 县全员读书优秀报

告一等奖

第6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5

第7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6

第8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7

附件 4:活动设计方案选

【案例一】

学写游记

——以寻读溪里方为例

象山县西周中学 赵影

【学习目标】

1.通过选点绘制游览地图,明确游踪及所见景致。

2.通过定点拍摄旅途照片,多角度描绘打动人心的画面。

3.通过联结融情思于景物,抒发游览过程中独特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课内 2 课时,课外一周。

【课前准备】游记写作指南

【助读资料】

资料一:溪里方村位于象山墙头镇南部,为第二批宁波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是明代大臣、

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的后裔聚居地。保存很多民族风格的古建筑。

资料二:溪里方村最大的特色,便是保存完好的民居群,雕梁画栋,精致大气,有“九

房三堂”之称。古时大户人家居住的屋子称为“房”,中户人家居住的地方称为“堂”,小

门小户人家的屋子没有名头。九房,是方恭房、方德房、方贤房、方安房、方信房、方怀房、

方仁房、方义房,以及老大房。这中间镶嵌的这个字,连起来就是:恭、德、贤、安、信、

怀、仁、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一个家族家规的彰显。三堂,是积善堂、承志堂、福寿堂,

堂名也寄托着先族的厚望与心愿。

资料三:方氏宗谱里的一首古诗,

一溪迥绕抱村流,栖止多年景象幽。月影清波凭短槛,风鸣急湍听高楼。

西桥散步闲方好,东涧观澜淡自求。无数落花随水逝,何如溪里乐幽幽。

(选自《中国宁波网》)

第9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8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

回顾课文知识展示:

课文 写作顺序 表达的情感

《壶口瀑布》 第一次雨季和第二次枯水季 (时间) 描写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

《在长江源

头各拉丹东》

草坝子-砾石堆-接近冰山—海拔六千米以上

(游踪)

表达了我对自然雄奇伟力

的赞美

《登勃朗峰》 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游踪) 表达了作者对壮美的大自

然赞叹

《一滴水经

过丽江》

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壶-中河-金沙江

(游踪)

表达对丽江的赞美,对宁静

淳朴最宁静自然的生活的

歌颂。

二、写作指导

1. 认真观察,做好笔记。课文《壶口瀑布》着力描写瀑布浊浪奔腾、前呼后拥的夺人气势,

让人读来心灵震撼。

2. 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过程写详细、具体,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写出来的文章才

能突出重点,清楚明白,才能写出游览的意义,才有教育意义。如《登勃朗峰》重点描写周

围山峰的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尤其是神奇变幻无穷的云彩联想到肥皂泡,告诉人们

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3. 景中有人,融情于景。如《一滴水经过丽江》,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

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

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4.词藻优美,调动感官。如《壶口瀑布》中,作者调动自己的视觉感受瀑布水流急、水势大

的特点;运用听觉声音的角度,写出水势浩大,上下翻涌的景象。

三、写作训练

选择一处风景来描写,如结合课前所发《美丽的文化古村——溪里方村》,挑选出印象

最鲜明乃至使你流连忘返的地方,自由命题,写成一篇游记。

四、板书设计

认真观察,做好笔记

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景中有人,融情于景

词藻优美,调动感官

一周搜集资料,实地考察

第10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9

第一小组:选取景观,实地考察。

第二小组:抓住重点,突出特征。

第三小组:整体归纳,成果展示。

大约给孩子们一周时间,把任务分发下去,查找资料,搜索图片,每个小组各司其职,

环环相扣,绝对不是单打独斗,并且在这过程中学会边看边想边记,再整合归纳,最后在第

三课时完整地呈现出来。

第三课时:汇报总结、成果展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是一种“阅读”。在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记后,

我们知道了一篇好游记不仅要写游览过程,还要描写沿途景物,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本单元

课文为我们打开了游记写作的视野,让我们积累了写作知识。在此基础上,把视角放回身边,

以“完成一篇古村溪里方的旅游推文”为情境任务,设计学习任务群,落实核心知识:游记

写作。

【任务一】选点,绘制游览地图

要求:认真观察,做好笔记。

第一小组学生汇报:

我们小组寻找的是象山的文化古村——溪里方。

首先,我们上网了解到有关溪里方村的基本信息:象山大雷山旁,坐落着溪里方村,因

为村东西两侧都有条溪,村庄里又以方姓为主,相传为方孝孺后人,所以就有了这个诗意而

有文化内涵的名字。

接着,我们走进溪里方村,看到了左侧的总导览图,据此设计了我们的寻找路线。仁三

房(古井、根雕坊、方志馆等)——仁二房——福寿堂——百福临门——方恭房(包括美术

馆)——仁大房——村里民居。

行走中看到溪里方村的方氏宗谱里,有一首词牌名为“一剪梅”的词。联想我们熟悉的

李清照的《一剪梅》。比读如下: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第11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10

一剪梅·香火盏

层峦突兀出重霄,没有尘嚣,只有兰笤。两旁岩壁自幽寥,风也难飘,雪也难飘。

威灵赫濯德音昭。闻者歌谣,见者魂销,春秋报赛杂笙箫。来把香烧,去亦香烧。

李清照的词抒发了难以排遣的孤寂、思念和离愁;方氏宗谱中的词描绘了庙宇环境的清

幽与香火旺盛,表达了宁静闲适的情感。这可以说是本次寻读之旅的意外惊喜了。最后,我

们看到了方氏祖先曾这样吟咏他们的家园故地:

一溪迦绕抱村流,栖止多年景象幽。

无数落花随水逝,何如溪里乐悠悠。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方氏祖先对家乡美景的无比喜爱和自豪之情,生于斯,长于斯,乐于

斯。这是方氏先民的溪里方,也是方氏后裔的桃花源。

【任务二】选内容,描写古村一角

要求: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第二小组学生探究展示:

我们小组寻找到的是溪里方最具有特征的一角——溪里方仁三房。

古时大户人家居住的屋子称为“房”,中户人家居住的地方称为“堂”,小门小户人家

的屋子没有名头。

溪里方仁三房,属于方仁房。我们一行人直接走向仁三房,太阳直接照在了灰色的屋顶

上,这座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老宅,如今是象山县文物保护点。灰白的墙上密密麻麻地覆盖

上了一层碧绿的爬山虎,仿佛一面绿色的瀑布倾斜而下,给古老的宅子注入了新生的力量。

踏进门槛,地面是由石板铺就的,长条形的一块一块,拼接而成。对着门的石板是横放的,

两侧的是竖放的。走进仁三房,木古窗户的纹路清晰,各式各样的小盆景随处可见,给原本

古老的灰色气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绿色情调,随后小伙伴们来到了有着质朴自然美感的根雕

馆、散发着独特大米香气的壹艺坊,以及涵藏着 200 多部志书家谱的乡村方志馆。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所谓方志,顾名思义是一个地方的记忆和历史。它们是人

类行为的“化石”,而陈列这些“化石”的地方就是方志馆。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是这个地方

存在过的证据,在文物和史料的背后我们得以感受过去的衣食住行,文物风貌,体验当地人

的人生。在宁波象山,在溪里方,我们通过方志馆,跨越时间,见证家乡人诗意的传统和文

第12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11

明,见证脚下这片土地的生长和变迁,见证过去时代里人们如何造梦乡野生活。文化在溪里

方驻守,亦步亦景亦文化,溪里方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木板上的字报,厅堂中的牌匾,

门楣上的古训,处处遗落着文化的珠玑。溪里方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就因了文化而灵动

生气。

【任务三】推送一篇公众号文章

要求:落实游记写作的灵魂,抒发情感。

学生作品:

邂逅溪里方

西周中学 王思文

许多人这一生,都在苦苦寻觅最美的风景。然而,世上最美的风景,其实就在我们生活

过的那些古村里。古道、古桥、古树……那些美的不像话的古村落,她不是我们的美好想象,

而是真实的存在。今天,我终于邂逅了一座文化古村溪里方。

位于象山墙头镇南部,背靠大雷山,坐望西沪港,因为村东西两侧有溪,自源头蜿蜒流

过村庄,村民以方姓为主,故而村名为“溪里方”。作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古村,这里

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无不镌刻着岁月流逝的斑驳痕迹。

踏着石板路上飘零的落叶,穿梭在灰墙黑瓦、房头爬满枯藤的老宅间,心下静然。好像

每一步都踩在时光的脚印上,回声悠长。这里是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的

后裔聚居地。方氏家族留下了数十栋考究的古建筑,雕梁画栋,精致大气,最大的特色便是

保存完好的民居群“九房三堂”,尤其是仁三房最具有代表性,踏进门槛,地面是由石板铺

就的,长条形的一块一块,拼接而成。对着门的石板是横放的,两侧的是竖放的。走进仁三

房,木古窗户的纹路清晰,各式各样的小盆景随处可见,给原本古老的灰色气息增添了一抹

亮丽的绿色情调,随后小伙伴们来到了有着质朴自然美感的根雕馆、散发着独特大米香气的

壹艺坊,以及涵藏着 200 多部志书家谱的乡村方志馆。

根雕馆是以竹根为原料雕刻加工成的手工艺品,具有质朴自然的美感。象山的竹根雕经

过几十年的探索,不仅恢复了传统工艺,还创造性地开发了仿古雕、局部巧雕、连体雕等多

种技法,把竹根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期。

方志馆分志书、类志书、家谱、年鉴 4 大门类,内容多元,数量丰富。有馆藏县内各类

志书达 100 余部,县域外志书 50 多部,历代县志 12 部、各部门、乡镇、村志 40 部、家谱

族谱 13 部、年鉴 30 余部,另有我县宋元时期以来的古地图若干幅。馆内整体装饰设计古朴

典雅,凸显地方特色和韵味,同时其中也有现代化服务的再升级,数字化电脑查阅系统的配

备,使游客更快更准确地获取相关资料。

走出仁三房,一抹阳光照在我们的脸上、身上、以及古老的院落里,时光似乎在这里停

滞。600 多年的村落历史长卷,就留在这斑驳的泥石墙上,流在雨水打黑的瓦楞上,画在日

子浸黄的房板上,刻在方格、菱形和井字纹的窗棂上,铺在悠长悠长的小巷石板上,飘渺在

第13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12

方氏宗祠的香火缭绕中。

文化在溪里方驻守,亦步亦景亦文化,溪里方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木板上的字报,

厅堂中的牌匾,门楣上的古训,处处遗落着文化的珠玑。溪里方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就

因了文化而灵动生气。

如果你也对乡野在地文化充满好奇,着迷于溪里方村这一方小小的“时间琥珀”——方

志馆。不如来这个海滨小村庄,安静呆上几天,换一种生活状态,偷得浮生半日闲。浸入溪

里方的每一寸自然人文风貌,让自己的灵魂在这里舒展呼吸,感受时间和文化的魔力,感受

乡土文化的生机。

【点评】

写游记作文最简便的结构方式,就是沿着自己的旅游顺序,在脑子里再“旅游”一遍,

然后用笔记录下来;其间要做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对素材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本文作者

以探寻古村古迹为由,与溪里方来了一个美丽的邂逅,像一条鱼一样自由穿梭在古色古香的

村落小巷,更是抓住了以描写九房三堂为主,尤其是仁三房的介绍,更是充分展示了溪里方

村的文化气息。 【案例二】

对联知多少

象山县西周中学 周璐

教学目标

1.认识对联,初步了解对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

2.赏读对联,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语感和审美能力。

3.辩读对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感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

2.把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

1.利用周末假期,组织一次大塘乡镇潮庙寻找最美对联之旅。采用笔记、拍照等形式,记录

镇潮庙中的对联,制成对联汇总表。同类比较,归纳对联特点。

2.分小组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查找过程中,注意摘抄相关知识,并

制作对联知识卡片。每张知识卡片上列一个对联知识,如对联的历史、对联的种类、对联的

格律要求等。

教学课时

2 课时

助读资料

第14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13

镇潮庙位于象山县定塘镇大塘中站村,该庙是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围垦大塘的“十八太公”

而建。庙座北朝南,中轴线为:广场、门庭、戏台、穿堂、大殿。大殿五开间,明间抬梁式,

余皆穿斗式。牛腿、梁枋构建成月亮形,柱头科及物件有部分雕刻。穿堂用抬梁式,戏台与

穿堂构体均有雕刻。东西厢房各四开间,穿斗式构架。厢房与穿堂戏台间有左右天井。东厢

房辟有后门通东偏房,东天井南端有偏门。门庭无楼,明露三门;设山门,中门过梁上嵌石

额,刻“镇潮庙”三字。因庙四周外墙皆棕红漆装饰,故俗称为“红庙”。该庙为大塘全岛

百姓共同供奉,是象山人民围海造田历史的见证,是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物。2007 年 10

月 30 日被公布为第六批象山县级文保单位。

(选自《象山县文物保护单位镇潮庙》)

一、课前任务单:探寻古庙,搜集对联

任务一:搜集镇潮庙所有对联,制成对联汇总表

序号 对联照片 拍摄时间 拍摄地点 我的看法

1

2

3

任务二:归纳分析镇潮庙对联特点

序号 对联照片 我的发现

1

2

3

任务三: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摘抄相关知识,制作知识卡片。

中国对联 知识卡片

历史

种类

格律

二、课堂展示:成果汇报,深入学习

对联中有一类特殊的形式,因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上,而得名为楹联,

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班级将开展“传承文化 寻找楹联”的语文综合

性实践活动。具体任务有三:

任务一:寻访村庙,搜集楹联;

任务二:归纳分析对联特点,小组完成研究报告;

第15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14

任务三:查找资料,制作楹联知识卡片。为期一周,分小组探究,课内进行成果汇报。

课堂展示:

一、视频导入

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电影中唐伯虎对对子的片段。引入主题:对联。对联是中国

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

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2005 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

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

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二、展示成果

第一小组任务,搜集镇潮庙所有对联,制成对联汇总表。学生展示如下:

① 塘名大泥荷花地 庙称镇潮八方颂

② 举头三尺有神明 俯首二寸蹑显灵

③ 诚虔恒祷赐吉庆 威灵显赫保平安

④ 流传后世 集古拾遗

⑤ 澄心观诸法十方朝拜证菩提 慧眼望苍生千手护持登佛地

第16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15

第二小组任务,归纳总结镇潮庙对联特点。学生展示如下:

由组一同学搜集的镇潮庙 5 组对联来看。对联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上下联字数相

等。②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语词性应该相同。③上下联节奏相同,停顿在相同的位置。

第三小组任务,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摘抄相关知识,制作知识卡片。学生展示如下:对联知识卡片

由来

古代盛传山林里住著“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

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后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

到五代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历史

对联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在一年除夕把

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

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到了宋代,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格律

要求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当 3.结构相称 4.节奏相应 5.平仄相谐 6.内容相关

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分类

按用途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

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

按修辞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

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内容 1.节令联 2.喜庆联 3.哀挽联 4.名胜联 5.行业联 6.题赠联

对照第三小组搜集的有关对联的格律要求,请同学们找到镇潮庙中最标准的一则对联。

明确:最标准的对联应该是“诚虔恒祷赐吉庆,威灵显赫保平安”。上下联字数相等,

第17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16

都是 7 字。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诚虔”对“威灵”,“恒祷”对“显赫”,

“赐”对“保”,“吉庆”对“平安”。平仄相谐,上联“庆”字为仄,下联“安”字为平。

上下联内容相关,都以神灵庇佑为主题。

小结:一副合格的对联,要符合字数、词性、结构、节奏、平仄、内容这 6 个要求。

三、拓展提升,联结对联考点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各大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考点。接下来请

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在了解题型中,寻找答题策略。

1.区分上下联

(1)看句尾平仄,先看末尾字,做到“仄起平收”。

例 1:春风堂上通佳气 夜雨庭前种好花

上联的末字是仄声(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末字是平声(一声或二声)。“气”是仄声,当上

联;“花”是平声,为下联。

(2)看字词含义或词语习惯。对联通常上联是引导句,下联是引申句,上联的价值多在引

导出下联的含义,下联才是主角,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

例 2:春风轻拂千山绿 旭日东升万里红

此联用初春的意境带出吉祥的祝福。

(3)看时序先后。

例 3:冬至梅花呈白玉 春来柳絮发黄金

此联中时序较早的冬至是上联,较近的春天是下联。

(4)看字意范围,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

例 4:一门天赐平安福 四海人迎富贵春

“一门”范围小,是上联,“四海”范围大,是下联。

总结:

对对联顺口溜

对对联,不用慌,仔细审题明方向;

划节奏,辨词性,寻找突破巧联想;

实对实,虚对虚,内容上下两相望;

平仄合,音韵谐,句子通顺不牵强。

练习:将下面四副对联正确贴在墙上。

①万家忧乐到心头 四面湖山归眼底

②风吹杨柳千门绿 雨润杏桃万户红

③风送莺歌辞旧岁 雪伴梅花迎新春

④勤俭持家家道昌 团结建国国事兴

第18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17

五、课堂小结

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我们初步认识

了对联,知道了对联的基本特点。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真正步入神奇殿堂,去领略对联文化

的博大精深与无穷的乐趣。

【教学反思】

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出现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

第三块。它也是各大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点,所以我设计了这一课。想要通过对对联

的搜集、认识、应用,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让学生对对联产生兴趣,同

时也能应对考试。我采用实地考察,搜集身边的对联,将学生带入意境。再通过与书本、网

络资料的对比,概括出对联的一般特征。最后利用真题,让学生学会运用。 【案例三】

合理想象 学习扩写

象山县西周中学 曹华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中心,合理选择重点环节。

2.运用描写方法,对重点段落扩写。

3.通过合理想象,补充情节,将文章写生动。

教学重难点:通过合理想象,补充情节,运用描写方法,将文章写生动。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案例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

【语段一】鲁达一拳打歪了郑屠的鼻子,第二拳打破了他的眼眶,第三拳打在太阳穴上,打

死了郑屠。

【语段二】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

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

裂,乌珠进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

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

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

学生活动:

1.试谈谈两个语段在写法上的不同。(请把自己或是别人的理解及时记下来)

2.小结“扩”的方法:运用修辞方法,增加修饰内容;运用多种感知方式,从多角度展现;

案例二:画梦录·白莲教某(节选)

第19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18

【语段一】白莲教某人会法术。出门前,把两个盆对扣,嘱咐门人别打开。他走后,门人打

开一看,只见一盆清水,上面一只草编的小船。用手一拨,就翻了;连忙扶起,盖好盆。师

父回来斥责他,门人不承认。师父说:“刚才翻了船,差点把我淹死。”

【语段二】从前有一天,白莲教某人出门了,屋里留下一个木盆,用另外一个木盆盖着,临

走时吩咐一个门人:“守着它,别打开看。”白莲教某人的法术远近闻名,来从学的很不少,

但长久无所得,这个门人,年纪轻,学法的心很诚恳,知道应该忍耐,经过了许多试探,才

能获得师傅的欢心和传授。“别打开看,”这个禁止引动了他的好奇,打开:半盆清水,浮

着一只草编的小船,有帆有樯,精致得使人想用手指去玩弄。拨它走动吧。翻了,船里进了

水,等待他慌忙的扶正它,再用盆盖上后,他的师傅已带着怒容站在身边了,“怎么不服从

我的吩咐!”“我并没有动它。”“你没有动它!刚才在海上翻了船,几乎把我淹死了!”

学生活动:

1.试谈谈两个语段在写法上的不同。(请把自己或者别人的理解及时记下来)

2.小结“扩”的方法:展开合理的想象,增加情节、细节、对话等;

作业:《望江南》扩写

①不改变原诗的人物、情感、意境,主要情节与原诗保持一致。

②合理想象,增加从诗歌扩展的人物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也可以增加一些议论、抒情。

③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第二课时

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都是关于联想和想象的作品,落实单元写作任务合理

想象,学习扩写。以寻找象山典籍中的神话传说为素材,创设项目情境:“借亚运东风,展

蓬莱神韵”为迎接亚运会,宣传象山地方文化,展现海山仙子国神秘的传说之美。亚运会组

委会开展了象山深化故事评选活动。现面向广大市民征集象山神话故事。

任务一:从单元课文中整理出“合理想象 学会扩写”的三把钥匙,①添加起因;②添

加经过;③添加心理。

任务二:运用三把钥匙开启神话扩写的大门。出示《象山县志》中记载的象山的神话传

说(古文),疏通大意后进行当堂扩写实践,集体写作修改完善。

任务三:说故事,组内模拟,推选,班级故事比赛。

【任务一】方法回顾

自读课文《女娲造人》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看看课文添加了哪

些内容,哪里最见想象力;又删去了哪些内容,为何这样处理,在文中圈点勾画及批注。

出示《风俗通》语段: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 ,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

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

第20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19

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后来人们就说,

富贵的人,就是女娲抟黄土造的,贫贱的人,就是女娲甩绳子溅落的泥点变成的。女娲在神

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明确:1.添加了造人原因;2.造人经过;3.改编了藤条、因置婚姻。让女娲形象更丰满,

拥有人情味,有人的勤劳智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小结方法:合理想象,学会扩写的三把钥匙——

①添加为什么。(起因)

②添加怎么样。(经过)

③添加我心想。(心理)

【任务二】写作实践

用策略(三把钥匙)开启神话扩写的大门。当堂练习扩写。

第一步:吃透原文,忠于原文。

1.出示《象山县志》姜王庙传说语段。生读疏通大意后。

姜毛庙县南四十步。二人皆贾(商)人,卒①而有灵,乃②庙于此,多著灵异。病者祷神,

多授以药,次日服之即愈。邻火四及③见朱④衣者立殿屋上,飞瓦掷之,火遂⑤灭。有一人

泛⑥海遇寇,呼神即得脱。皆近时事也。民因匾⑦曰“护国庇民”云。

【注释】①卒:去世。②乃:于是。③及:波及。④朱:红色。⑤遂:于是,就。⑥泛:

漂浮。⑦匾:匾额。这里名词作动词。

(1)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注释,疏通文意,遇到疑难之处,请先组内讨

论解决,无法解决的可提出来有其他组成员帮忙解答。

(2)请组内代表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文章,有遗漏之处,请其他组成员帮忙补充。

(3)教师最后补充。

明确:姜毛庙位于县城南面四十步距离的地方。姜毛二人都是商人,死后显出灵异,于

是乡人为他们在这里立庙,非常灵验。只要有生病的人向神灵祈祷,大多会被给予药物,第

二天吃下就会痊愈。有一天,边上的人家失火了,火势四散波及,有民众看见有个穿着红色

衣服的人站立在庙顶上,把瓦片投掷到着火的地方,火就熄灭了。又有一个人曾在海上遇到

了贼寇,大声呼唤姜毛二神的名号,就安全脱身了。这些都是发生在近些年的事情。百姓有

感于这些,于是献上了一块“护国庇民”的牌匾。

第二步:找扩写点,详略得当。

组内讨论,找出文章的扩写点。

扩写点汇总:

①姜、毛二公的生平事迹,他们为人如何(略写)

②姜毛二公死后曾经如何显灵,值得乡民为他们立庙(略写)

③文中两次具体显灵的事迹(详写)

第21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20

④民众献匾的场景(略写)

第三步:展开想象,大胆扩写。

提示:要进行合理想象,增加由原文扩展的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也可以增

加一些议论、抒情,增加必要的资料。

2.利用三把钥匙,扩写文章。

(1)用第一把钥匙 添起因。

语段呈现,集体修改完善:

在象山县城里有着一座古老的庙宇叫作姜毛庙,里面供奉的是唐朝的姜、毛二公。相传

他们二人生前以经商为生,为人乐善好施,死后仍不忘显灵帮助世人。乡里人为了纪念他们,

就修建了这座姜毛庙,希望他们可以一直保佑自己。

(2)用第二把钥匙 添经过。

(提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语段呈现,集体修改完善:

语段一:一穷人重病,可没钱看大夫,只能无奈等死。走投无路之下,他到姜毛庙向神

灵祈求,希望获得保佑。等他抬起头来,意外发现供桌上出现一个装着草药的纸包,他拿回

去煎服之后,重病马上就痊愈了。

语段二:一居民家中失火,火势瞬间蔓延。这时,有人发现在姜毛庙大殿的屋顶上,站

着一个身穿红衣的老者,只见他拿起屋顶的一块瓦片,往熊熊燃烧的大火中一扔,火就立即

熄灭了。

(3)用第三把钥匙 添心理。

(学生讨论,选择其中一个事例进一步具体化,加上心理描写)

语段呈现,集体修改完善:

语段一:穷人心想:反正现在雨那么大,我还是先在这里躲一下吧。他走到神像下的

供桌旁席地坐下,觉得心中有一大堆的话想找人诉说,却无人可寻。

语段二:男主人看着周围的一切,心中感到一片绝望,心想,这该怎么办呀?他无力

地跪倒在地,对着姜毛庙方向默默祈祷,姜毛二公,希望你们可以显显灵,救救我们吧,

不然我们就都完了。

【任务三】说故事

(1)组内模拟讲写成的神话故事讲出来,组员评价,完善。

(2)班级故事大赛,请各组派代表上台讲故事,每人 3 分钟,学生评委进行点评。

附:评价表

五星级作文评价标准

栏目 具体要求 星级

忠于原文 不改变原文故事精神,能赋予新的意义 ☆☆☆☆☆

第22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21

详略得当 为了突出中心的需要,能做到详略分明 ☆☆☆☆☆

构思新颖 为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能大胆创新构思 ☆☆☆☆☆

合理想象 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能合情合理想象 ☆☆☆☆☆

描写生动 为增加细节的真实性,能生动具体描写 ☆☆☆☆☆

自评意见

他评评语

【案例四】

身边的文化遗产

象山县西周中学 朱子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担当。近年来,我们在项目化学习理

论的指导下,以“寻读家乡的语文学习资源”为路径,探索地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

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有助于落实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立足学生核心素

养发展的育人理念。通过创设寻读情境,引导合作探究,走出教室,走向身边广阔的语文学

习生活,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同学们通过语文的方式,代言家乡,解读家乡。

【活动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参与小组讨论,推荐并评选文化遗产项目。

2.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等,小组合作撰写并修改申遗报告。

3.通过召开申遗模拟答辩会,深入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意义。

【课时安排】

活动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 2 课时,课外时间设定为两周。

【课堂呈现】

一、导入

中国是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她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先民在这块土地上

繁衍生息,耕耘创造,孕育出了无比璀璨的文明。她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为后

世子孙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宝贵遗产。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文化遗产呢?今天,让我们

一起走进家乡西周,去寻找身边的文化遗产。

二、文化遗产推荐评选

1.查阅资料,制作文化遗产资料卡。

(1)据八上语文书第 154 页“资料一”,通过百度搜索、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资料。

(2)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区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考

身边能体现象山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3)参考八上语文书第 155 页“资料二”,制作身边的文化遗产推荐卡片。

【助读资料】

资料一:“文化遗产”指的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它包括名胜古迹、民间技艺、

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彰显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第23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22

而从存在形态上区分,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

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

与群众生活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资料二:推荐观看央视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

资料三: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呢?一、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

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

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二、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

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

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三、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2.召开小组讨论会评选“申遗”项目

(1)组长负责收集各组员提交的卡片,召集组织讨论。

(2)每位组员根据卡片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成员认真聆听并作客观评价。

(3)组内推荐认同度最高的一项作为本组的“申遗”项目,全体讨论提出完善意见。

第24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2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每小组都有明确具体的分工,如搜集、评选、考察、

文字、撰写、答辩等。分工明确之后,每个同学都有事情做,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能被

调动起来。一共 6 组学生,分别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进行寻读之旅。

第一小组文化推荐卡初稿

项目名称 长春桥

遗产类别 历史文化遗产

所在地 西周镇杰上村

遗产概述 位于杰上村,横跨大溪坑,是一座石桥,建成已有百余年。

推荐理由 历史悠久,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小组讨论,通过网络与书籍的查询,补充资料,修改完善。

六个小组通过推荐和讨论,最终确定本组的申遗项目:

①长春桥②庆丰桥③欧阳桥④官山信大房⑤长庆桥⑥乌饭麻糍

第25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24

第26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25

三、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

1.实地考察申报项目。

a.考察前,了解背景;准备笔记本、资料夹、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了解路线。(参

考“资料链接”的“链接一”)

b.考察中,详细记录观察所得、访问权威人士,深入了解其独特价值,注意保护环境。

第27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26

c.考察后,整理资料,分类,汇总资料;讨论分析与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2.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索,访问老人等方式获取资料。(参考“资料链接”中的“链

接二、链接三”)

3.小组分工合作,撰写申请报告。报告包括:a.遗产概述。b.人文、历史价值。C 遗产

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d.拟采取保护措施。要求:图文并茂,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引起人

们的关注。

关于长春桥“申遗”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西周中学八( )班的学生。我们现在正在开展“长春桥申遗文化遗产项

目”活动。希望您你能认真填写这份问卷,基于我们真诚的帮助,谢谢!

一、选择题

1.请问您是西周本地人吗?( )

A、是 B、否

2.您认为长春桥有“申遗”的必要吗?( )

A、有必要 B、没必要 C、无所谓

3.您认为长春桥“申遗”能否成功吗?( )

A、能 B、能,但需修缮 C、不能

4.您认为长春桥“申遗”的目的是什么?( )(多选)

A、保护历史遗迹 B、提升当地知名度

C、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D、没有看法

5.您认为长春桥以后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

A、受保护的历史文化遗迹 B、日常使用的普通桥梁

C、网红旅游景点

6.您认为长春桥是该被保护还是该被改造?( )

A、保护 B、改造 C、没有看法

二、简答题

1.请您对保护长春桥提几点建议。

2.您对长春桥的“申遗”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申遗报告通过小组展开课堂讨论,对内容进行局部修改,同学建议如下:

1.语言过于形式化,缺少真情实感,不够动人,可附上相应的文章来打动评委。

2.内容形式过于单一,可图文并茂,加深感官印象。

文化遗产申请报告

申报项目类别:历史文化遗产

申报项目名称:欧阳桥

申请目的 为了刚好地维护欧阳桥,让人们去了解并重视他的存在,使其成为家

乡历史文化的底蕴,一张历史名片。

项目说明 一、欧阳桥概述

欧阳桥座落儒雅洋村东北之西沙岭脚,东西向跨县内最大溪流缘溪。

第28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27

宋宝庆《四明志》载:“儒雅阳桥,县西三十里。”可见宋时已有之。原

木结构桥,桥址现桥上游约 250 米处,原名“儒雅洋桥”,始建年代不详。

明嘉靖《象山县志》载,“同知欧阳懋过之,适遇交桥,里人请名”,乃

改名“欧阳桥”。并题咏:“欧阳子过欧阳桥,千载奇逢在圣朝。潮涨东

溟连渤海,峰高西岭逼云霄。隔林啼鸟声声巧,傍水闲花树树娇。试问象

山离远程,居民犹道去程遥”。清乾隆时,邑人欧允峨损资重修。嘉庆十

一年(1806),欧夏氏再修。同治初被洪水所毁,同治六年(1867)移现

桥址,改建石桥,次年完工。光绪十年(1884),桥中段被水冲毁数丈,

胡李氏修复。清郭传璞撰《欧阳桥记》。民国十二年(1923)、三十七年

重修,现仍可见旧迹。

系二墩三孔陡拱石拱桥,全长 52 米,正桥长 28 米,东、西引桥各长

13 米、11 米,桥高 7 米、面宽 5 米—5.3 米。中跨 9.6 米、矢高 6.1 米;边

跨各 8 米,东跨矢高 5.12 米、西跨矢高 5.33 米。半船形桥墩,条石平顺错

缝叠砌,下部用石规整,为原筑,迎水面分水尖突出桥身少许。毛块石纵

联砌置法成券,桥壁乱石砌,略有收份,毛块石拱板,宽阔金刚墙保护桥

台。桥面稍拱,以鹅卵石铺筑,弹出花纹。正桥桥面两侧排列毛块石为护

栏,高 0.5 米。大砾石砌筑护水坡。桥东依山有石木结构硬山顶桥亭 3 间,

亭南原有石塔,另有桥碑二块异地他用。欧阳桥昔为县西古驿道重桥,历

史悠久、规模最大多孔石拱桥。1990 年 1 月 14 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

位。1998 年,受 1997 年 11 号台风洪水损坏过水坝坎,后重修。2009 年,

因上张水库蓄水淹没,实施水下保护工程。

二、主要价值

1、欧阳桥的文化价值

欧阳桥作为一座古桥,宋代就已存在于世。千百年来,他见证了朝代

的更迭、岁月的变迁。在他身上也留下了众多承载着深厚底蕴的文化作品,

如清代郭传璞的《欧阳桥记》,以及清代赖余煌的《欧阳桥》、清代欧阳

懋的《过欧阳桥》。

2、欧阳桥的建筑及其价值

欧阳桥一开始是一座木桥,在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礼,当地百姓几经修

缮,已变为一座石质拱桥。虽然桥梁的结构和材质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

他千百年来为西周人民的日常出行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承载了一

代代当地人的成长,见证了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历史的见证

者,更是当地人民的情感依托之一,值得我们好好去保护他。

附学生习作

家乡的名片

西周中学 张隽涛

我的家乡本没有名片,生活的久了,也便有了它独特的名片。

第29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28

儒雅是绝非要写在名片上的,只因这是片儒雅的净土,乃至万物灵长

都是儒雅的,山间野陵,最常见的莫过于成千上万的劲竹,殊不知人想象

力的极限是多少,也许对其数量的猜测仅止步于此或更是遥不可及,与平

时的竹子没有多大差异,竹子就是竹子,挺拔的,苍劲的……这不能可怜

这片儒雅的竹林,可怜的,是人。置身于此,才可知其韵味,其魅力所在,

立在眼前的也绝不再是那平凡的竹子了,挺在那的,是节节高升又从来虚

心的儒士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耳畔回荡的水声,是银色的记忆,

清澈的美丽,流啊,伴着那儒雅的竹林,不禁感慨予观夫家乡胜状,全在

于此,也许他们早已知晓了世间的奥秘,不,是一定,因为他们就存在着,

就是这个宇宙。没到过此的人,是无法领会的。

古墨幽香又如何能从家乡的名片上划去?漫步于石铺成的欧阳桥上,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任凭那光透过桥洞,倒显得

极为惬意了,放眼望去,桥面上栩栩如生的“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所依。桥面反射了光,映射在苍穹之上,我仿佛看见,欧阳懋骑马度过桥

头,口头吟道“欧阳子过欧阳桥,千载奇逢在圣朝”,便渐渐隐没于天际。

直往前走,深吸一口气,是竹叶的清香,沁人心脾,是萝卜团诱人的香味,

一口下去,油汁四溢,萝卜与笋的搭配,宛若神来之笔,画龙点睛,叫人

止不住的心喜。不错的,唯有家乡人民的手,才做的出这种味道,这是单

属于家乡的手艺,若是外人来做,即便做到此物只应天上有的地步,失了

灵魂,也就没有意义而言了。提笔收尾间,一个小巧玲珑的竹艺悄然诞生

于世古有善口技者,而今有善编艺者,来去自如的手法,绘出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的娴熟,得心应手的技巧,道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勤。

如此韵味,数不胜数…….更别说浓缩于短短的文章之间。

从东海之边到蒙顶山塔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何地不是家乡的

名片?

我的家乡本没有名片,生活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名片。

现状问题 作为一座“古桥”,虽然当地政府为方便居民出行便利,曾多次进行

修缮,但在这过程中基本忽略了他作为一座古桥的历史价值,只是强调他

的实用价值。当地居民也对于他的历史文化价值知之甚少。

四、班级召开模拟答辨会

(一)人员安排

答辩人员:各小组推荐一名“申遗代表”。

评委:语文老师或相关学科老师担任首席评委,每个小组再各推荐一位组员担任评委。

组织人员:班长和学习委员组织,确定答辩顺序、时长、流程等。并将各组的申请报

告复印,分发给所有评委以供参考。撰写主持词,主持答辩会。

(二)答辩流程

1.自我介绍。要求:申遗代表简洁地说明自己所属的小组即可,态度要从容、面带微

笑,语言要礼貌得体。

第30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29

2.答辩人陈述(不超过 5 分钟)。本环节是答辩会的最为重要环节,答辩人要将本小

组所完成的申请报告对现场评委进行详细陈述,可以手拿申请报告作为参考,但不要一字不

落地生硬地照着读,要做到对自己所申请报告的内容了然于心,可以从所申报项目的特征、

价值、当前状况等方面来介绍,语言要简洁而有条理。

3.提问与答辩(5 分钟左右)。评委提问化解安排在答辩人陈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

活的环节,一问一答,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本环节初定为 3 个问题,采用由浅入

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4.总结(1 分钟左右)。上述程序完毕后,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

包括两方面的总结,一是对建议文化遗产、撰写申请报告这一过程的体会;二是参加答辩的

收获。

5.宣布答辩结果。几位评委要结合纸质的申请报告和答辩人的现场答辩情况,对各小组

的申请报告和答辩人员的表现进行点评,评出“最佳申请报告奖”和“最佳答辩奖”,并给

予一定奖励。

通过课堂展示与讨论,全班一致决定,将欧阳桥定为班级文化申遗项目,并撰写“文化

遗产申请报告”。

五、活动反思,文化遗产我来谈

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打算为保护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做些什么?

预设 1.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2.向周边的人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人们明白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底蕴、民

族文化的根基。

3.向当地政府部门提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合理方案:

(1)必须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范和监督,维护重奖,破坏严惩。

(2)开办文化遗产学习、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让人们耳濡目染,感受中华传统文

化遗产的魅力和文化遗产存在的必要性。

4.用实际行动保护它,同破坏它的人进行坚决的斗争。结合教材 P148“资料三”和 P149 “资料四”,以“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文化遗产保护

的认识和思考。 【案例五】

以情境寻读构建古诗文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践研究

象山县西周中学 朱子

摘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担当。学好古诗文,是打好传

统文化精神底子的首要途径。本文以“寻读家乡”为主要措施,探索地方古诗文学习,旨在

打好学生古诗文基础以及培养家国情怀。对扭转古诗文学习理念,有效落实统编教材综合性

学习和写作教学理念起到了辅助作用。

关键词:寻读情境;古诗文教学;家国情怀

第31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30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和其他教材相比,很显著的区别之一是,传统古诗文篇目的增加。据

统计:七至九年级一共收录 241 篇课文,其中古诗文 125 篇,占课文总数的 51.9%。七年级

37 篇(占 46.8%),八年级 46 篇(占 56.1%),九年级 427 篇(占 52.5%)。可见,古诗

文在教材中的占比之大,地位之高。

古诗文中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滋养学生良好品性的极好养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信心。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古诗文阅读,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时代

相隔遥远,语境变迁巨大,很难引起与诗人作者的情感共鸣,学生对古诗文兴趣不大,课外

古诗文阅读得分不高,学生自我构建能力不强。

因此,如何让古诗文的学习从课本走向生活,活学古文,消除学生对古诗文的隔膜,增

强对古诗文深厚文化内涵的认同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以“寻读家乡”为情境的

古诗文创新教学模式。

一、分门别类,让古诗文教学有体可依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消除学生对古诗文的畏惧心理,就得先揭开古诗文的神秘面

纱,了解古诗文,让学生在起始阶段就对初中三年的古诗文学习有一个宏观的感知,知道自

己在学什么,了解不同体裁古诗文的在应用场合、表达目的、情感抒发、文化传承等方面的

区别。以便循序渐进打好古诗文基础,从古诗文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让古诗文“与时俱进”,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为此,笔者梳理了统编教材七至九年中古诗文各体裁分布篇数统计表(表 1),按照不

同体裁分类,古诗类有:绝句、律诗、古体诗、词曲等;古文类有:说、记、书、铭、序、

表等。具体篇目如下:

表 1: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各体裁分布篇数统计

古诗 古文

记 序 表

七年级 20 2 2 1 4 2 1 1 1 2 1

八年级 1 11 11 7 1 1 8 1 2 3

九年级 10 3 15 4 4 1 3 1 1

总计 21 23 16 23 8 3 1 6 10 3 3 6 1 1

纵观上表,教材中古诗文形式丰富、体裁多样,分布面广,几乎涵盖了古代各种文体形

式。教材编者根据学生年龄程度,七到九年级所选古诗文篇幅上从短到长,文字难度上由易

第32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31

到难,思想深度上由浅入深,意在让学生在三年的古诗文学习中循序渐进地亲近古诗文、积

累知识,逐渐适应专业阅读。

比如,古诗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

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学习律诗工整对仗的言语形式,对学生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是有

积极作用的。在炼字推敲中,对语言品析能力的提高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帮助。

再如,古人通过书信,或起到教子目的(《诫子书》);或分享山川美景(《与朱元思

书》);或寄托人生志趣(《答谢中书书》)。特别是家书,寄托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浓厚

情感内涵,对照当今学生与父母情感逐渐淡漠的现状,有着启发和借鉴意义。

分门别类梳理体裁,让古诗文教学摆脱盲目识记,实现有体可依,学以致用,是教师通

过古诗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所在。

二、专题探究,让古诗文教学特色鲜明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组元,围绕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四个方

面,设计具体的单元主题。其主题设计丰富多样,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古人生活的放方面

面,体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具体梳理如下:

表 2: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单元主题统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年级上 四季美景 挚爱亲情 学习生活 人生之舟 动物与人 想象之翼

七年级下 群星闪耀 家国情怀 凡人小事 修身正己 生活哲理 科幻探险

八年级上 美景依然 情操志趣

八年级下 养性怡情 情趣理趣

九年级上 游目骋怀

九年级下 家国之思 浩然正气

(一)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

理,是一种使国家民族虽身处苦难仍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

教材中的古诗文有许多爱国诗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最佳素材。思乡题

材是家国之思的典型代表。古代游子出门在外,或因军旅生活不顺,或因仕途之路坎坷,或

因生活艰辛,常常被一物一景所触发,牵出绵绵不绝的思乡情。例如,杜甫的《春望》,历

来被称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典范之作。诗歌前四句抒发对国家的伤感忧思,后四句表达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全诗寥寥八句,却写尽家国之态,作者之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表达了宁死不屈、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

第33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32

歌》则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这些心系国家、舍己为人的家国情怀,是任何时代最崇高的价值追求。当今时代疫情之

下,无数“战疫”英雄就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践行与真实写照。

(二) 修身智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传统文人的共同追求,教材古诗文中也渗透了这种

极强的传统魅力。作品中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修身理想等都是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学习

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极大作用。

比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写莲花生长在肮脏的环境,却始终保持高洁的风骨,

来表述个人对洁身自好崇高素养的渴求;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个人对待陋室

的心态,展现他内心深处对品德修养的寻求;再如《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等等,都是在教诲古人克己修身,对当今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处世原则

古人在遭遇挫折时,总能在沉郁中发现前进的动力,在失败中寄寓美好,用达观应对失

意。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不因政治失意而消极悲观,而是表

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既来之则安之”的洒脱境界;刘禹锡的《陋室铭》《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在政治失意时,豪迈的抗争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读来令人振奋。阅

读这些古诗文名篇可以让学生获得精神的熏陶感染,从而提升个人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

根据教材古诗文所展现出来的以上三类突出主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以某一诗人为主的

专题探究活动,在了解诗人生平、年代背景、代表作的同时,引发与诗人的情感共鸣,获得

精神动力。

表 3:

探究专题 诗人 代表作 探究发现

家国情坏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家国情怀

修身智慧

李清照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家国情怀

修身智慧

杜甫

《春望》

《望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家国情怀

处世原则

修身智慧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家国情怀

处世原则

修身智慧

第34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33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处世原则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陋室铭》

《秋词》(其一)

家国情怀

处世原则

修身智慧

陶渊明

《饮酒》(其五)

《桃花源记》

修身智慧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家国情怀

处世原则

修身智慧

经过探究发现,家国情怀、修身智慧、处世原则是每位诗人的共同追求,同一位诗人的

一篇文章中有时兼有这三种主题。教学中以专题探究的方式,重点强调千古文人的共同价值

追求,能让古诗文教学特色鲜明,为学生厚植精神文化的基因。

三、情境寻读,让古诗文教学联结生活

情境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具体情境,并置身其中,营造主动探究

的学习情境。李镇西老师说过:“走出校外,去拥抱大自然、社会,他们所带来的学习内容

远远超过课堂教学所得。”古诗文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中,也在学生生活的家乡。通过寻找·品

读·探究,我们可以让古诗文的学习,回归生活,在真实的寻读情境中,让古诗文教学联结

生活,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

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

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

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据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的分布统计:7-9 年级一共有 15 个综合性

学习主题,其中与古诗文学习相关的主题 10 个,占总数的 67%。七年级 5 个,八年级 4 个,

九年级 1 个。

表 4: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统计

二 三 四 六

七年级上 有朋自远方来 少年正是读书时 文学部落

七年级下 天下国家 孝老敬老,从我做起 我的语文生活

第35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34

八年级上 人无信不立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身边的文化遗产

八年级下 倡导低碳生活 古诗苑漫步 以和为贵

九年级上 君子自强不息 走进小说天地

由此可见,教材里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关注古诗文所占比之大,表明古诗文在综合性学习

中地位之高,以综合性探究活动的方式开展古诗文学习是教材编者给不同学校、地区留有的

创造空间,也为激活学生古诗文学习的热情创造了新的可能。

(一)关注寻读过程,让综合性学习更贴生活

新课标建议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

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加强教师在各环节的指导作用。

例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寻找“最美对联”,设计活动任务,

利用课前一周分小组完成任务:

★寻读家乡,寻找身边最美对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现在还普遍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无论是在名胜古迹,还是市井闾巷,我们常常会发现对联。这些对联与周围的环境相映

成趣,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奥妙、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意蕴。

寻找“最美对联”任务单

【任务一】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摘抄相关知识,制作知识卡片

中国对联 知识卡片

对联历史

对联种类

格律要求

【任务二】搜集身边的对联,制成对联汇总表

序号 对联照片 拍摄时间 拍摄地点 对联种类

1

2

3

注:比如,居民住宅门口的春联、祠堂寺庙的楹联等。种类如春联、寿联、名胜古迹联等。

【任务三】归纳分析对联特点

序号 对联照片 我的发现

1

2

3

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评选“最美对联”。如“最有趣的对联”“最巧妙的对联”“最

第36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35

长的对联”等,全班同学投票评选出相应的“最美对联”。

通过学生主动的寻读活动,获得了直接经验,并内化了对联知识,学习对联工整对仗的

言语形式,进而有意识地形成凝练对仗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增强表达的质感,获得文化的审

美体验,对联知识的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痕内化。

(二)创设寻读情境,让写作教学更接地气

如,学完了八年级下册游记单元,从单元课文出发总结出游记写作知识。以寻读象山:

千年文化古村溪里方一日游策划为情境,落实核心知识:学写游记。分三个子任务:

任务一:定点,绘制游览地图,落实游记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线索(所至);

任务二:选角度,描写古村一角,落实游记内容写作(所见);

任务三:联课文,抒发情感,推送一篇公众号文章,落实游记灵魂(所感)。

真实的写作情境,身边的写作素材,让写作教学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由此可见,以综

合性探究活动的方式开展古诗文学习,是对教材学习的补充和迁移运用。

(三)内化寻读成果,让语文要素融入日常

以寻读家乡为情境任务,开展地方古诗文学习的探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

条拓宽教材古诗文学习的创新模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古诗文的学习,渗透在有形的

教室里和无形的节假日中,将古诗文元素无痕融入学生学习的日常。

比如:将课内外古诗文名句以标语的形式,设置在图书馆、教室、走廊、食堂、草坪等

地,创设符合其情境内容的标语,使古诗文妙语无痕进入到学生内心深处,在潜移默化中提

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再如,利用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关联相关

古诗文专题学习,强化传统文化精神,营造生活处处可学古诗文的氛围。

以“情境寻读”创新古诗文教学的模式,其价值在于打通课内外古诗文学习,实现知识

的迁移运用。拓展了活动教学,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真实的情境寻读中,丰富了

人文底蕴,深化古诗文学习的内涵;实践出真知,情境寻读解释了语文学习的本质,为构建

古诗文教学多元综合课堂开启了一扇窗。

第37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36

【字卡】

(西周华翔山庄 赵朴初题字“归真”)

(黄埠古居“荣阳氏”)

02 荣

金文字形上从二火,表示火焰上突的样子;下像

火炬交错之形,为「荣」之初文。战国文字其上

仍从二火,其下则称为「 」,并增一「木」

字,成為从木、声之构形,而为篆文、隶书及楷

书之所本。「木」为树,作为形符,表示义与木

有关;「?」为举火照明,于此仅作为不示义的

声符,表示音读。在六书中,金文字形属于会意

附加实像,而战国文字以后之字形,则属于形声。 03 陽

金文承甲文字形,字用作地名、人名,亦见阴、阳并称,或某地某水之阳的用法。由〈农卣〉

的「对阳王休」一句,见字亦借为扬。战国秦简亦多见阳字,亦有通用作扬。篆文字形承秦

简,从阜、昜声。《说文》:「阳,高明也。」段注:「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

山南曰阳,故从阜。《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隶楷字形均承篆文而来。

在六书中属于形声。

01 归

“归”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帚(妇)

自声,甲骨文「妇」作「帚」,在六书中属于

形声。金文有的同于甲骨文构形,有的添加形

符「彳」、「辵」。战国楚简、秦简定形为从

帚(妇)、从止,为篆文、隶书和楷书之所本。

金文形符「彳」、「辵」与战国文字、篆文形

符「止」,义近相通,都表示行动之义。

第38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37

(陈汉章故居宅名“戬瑴”)

(西周华翔山庄寺庙名“常乐寺”)

04 瑴

Jué 瑴为珏的繁体字。玉名:\"中黄瑴玉。\"双玉:\"公为之请纳玉于王与晋侯,皆十瑴。 05 戬

戬,灭也。从戈,晋声。――《说文》。戬是一个汉字,拼音是 jiǎn,本意是指剪除,灭

除,也有铲除,歼灭之意。 06 樂

“乐”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表示在木的上面有两股丝质的琴弦,像古代的琴。金

文字形在中间加“白”,像调弦之器。隶变后楷书写作“樂”。汉字简化后写作“乐”。

《说文·木部》:“樂,五声八音总名。”(樂,五声、八音的总称。)“乐”的本

义为乐器,读作 yuè。音乐使人愉快,所以又引申为快乐,此时读作 lè。不仅音乐能愉

悦人的心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能使人快乐,所以又引申出对某事甘心情愿之意。

如“乐此不疲”、“乐善好施”。作动词时,读 yào,意为喜好。如《论语·雍也》:

“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39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38

(西周华翔山庄 马山石刻)

07 馬

象形字。甲骨文(图 1、2)的“马”像马的侧视形,头尾四足俱全,头颈部的鬃毛是它

的特征。周代相继出现了如图 3(毛公鼎)、图 4、图 5 的金文,与甲骨文的形体相比,

笔画有所减省,但基本保留了大眼、修尾、长鬃的特点,望形还可知义。战国齐系文字

中马字写作图 13 等形,或省去马首,而用重文或省字符号代替,写作图 14。楚系文字

(图 15)中,马身或演变为肉,与象字的下部作肉相同。秦代小篆的“马”(图 8),

则把马鬃和马头、马眼连成三横,下部变成四条腿,马尾也变成秃尾,看去还有点马的

形迹。汉代隶书(图 10、12)、楷书把“马”字从古文字的线条化变为今文字的笔画化

以后,四条腿讹变为四点,象形意味丧失殆尽。汉简中潦草的写法中,“马”字下部的

四点有时也写成一横(图 11),这一点为后代草书继承,并一直延续到简化字中。《简

化字总表》规定,“马(繁体)”作为单字或偏旁时,一律简化为“马”。

第40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39

(华翔山庄鲤龙潭)

(溪里方石刻“德”)

08 鯉

“鲤”为形声字。小篆从魚,里声。隶变后

楷书写作“鯉”。汉字简化后写作“鯉”。

《说文·魚部》:“鯉,鳣也。从魚,里声。”

(鯉,鲤鱼。从魚,里声。)

“鲤”的本义为鲤鱼。如“鲤鱼跳龙门”,

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或是逆流

前进。 09 龍

“龙”是象形字。甲骨文形象地表现出了龙

的形体。金文的龙有角。小篆由金文演变而

来,并线条化了。隶变后楷书写作“龍”。

汉字简化后写作“龙”。 10 門

“门”是象形字。甲骨文上部是一条嵌入

门枢的横木,下部像两扇门。金文去掉了

门楣。小篆承接金文。隶变后楷书写作

“門”。汉字简化后写作“门”。 11 德

“德”是会意字。甲骨文从彳,从直,会视

正行直之意。金文另加义符“心”,突出心

地正直之意。小篆承接金文。隶变后楷书写

作“德”。

《说文·彳部》:“德,升也。从彳,声。”

(德,登升。从彳,声。)

“德”的本义是登高、攀登。如《易·剥》:

“君子德车。”引申指感激、报答。如《左

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用作名词,指道德、品行。如《荀子·非十

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

然后为德。”又引申为恩德。如《史记·秦

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

第41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40

(溪里方村楹联)

12 縣

“县”是会意字。金文从木,从

系,从(倒首),会悬首高杆示

众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縣”。

汉字简化后写作“县”。 13 會

“会”是会意字。金文下边是仓

体,上边是仓顶,中间是仓门,

用储存谷物的粮仓来表示会聚之

意。小篆承接金文而来。隶变后

楷书写作“会”。 14 藝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上是“木”,表植物;右边是人用双手操作。又写

成“埶”,从坴(lù),土块;从丮(jí),拿。后繁化为“藝”。“艺”从“帅”,乙声。本义:种植)艺,种也。——《说文》

15 術

“术”简化为“术”。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 。《说文解字》:“术,

邑中道也。从行、术声。”。大道之脉络是术之范式。

本义:方法、谋略之路数。如:战术、权术、心术。

衍义:引申指“技艺”的套路。如:艺术、武术、学术、不学无术。 16 創

“创”是指事字。金文像一个人形,手上脚上的小竖表示受了创伤。小篆的写法基本上同于金

文。隶变后楷书写作“創”。汉字简化后写作“创”。

第42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41

(溪里方大堂楹联)

(溪里方“德治馆”匾额楹联)

17 書

“书”本为会意字。甲骨文会手执笔书

写之意。金文变成了从聿、者声的形声

字。小篆与金文基本相似。隶变后楷书

写作“書”。汉字简化后写作“书”。

《说文·聿部》:“書,箸也。从聿,

者声。”(书,写在竹帛上。从聿,者

声。)

“书”的本义为著写、记载。如成语“罄

竹难书”,字面意思就是(事情多到)

把所有的竹子用尽也写不完。比喻事实

(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尽。

18 禮

礼,读作“lǐ”,汉字一级字,最早见

于甲骨文。《说文》:礼,履也。所以

事神致福也。本义作动词:击鼓奏乐,

奉献美玉美酒,敬拜祖先神灵。引申为

动词,尊敬、厚待;名词,敬重的态度、

言行。

第43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42

(西周华翔山庄马山石刻)

(西周华翔山庄“望月楼”匾额楹联)

19 聲

20 遠

“远”是形声字。金文从辵(辶),袁

声。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遠”。

汉字简化后写作“远”。

“声”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左上部是悬磬

的形状,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敲打磬的小

槌,合起来表示敲打石磬,传声入耳之意。

隶变后楷书写作“聲”。汉字简化后写作“声”。

《说文·耳部》:“聲,音也。从耳,殸声。”

(聲,乐音。从耳,殸声。)

21 縱

“纵”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糸,从從,

從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縱”。汉字简

化后写作“纵”。22 夢

“梦”是会意字。甲骨文右边像一张床的形

状;左边是一个人躺在床上,手抚额头在做

梦。金文下部增加了“夕”字。小篆整齐化。

隶变后楷书写作“夢”。汉字简化后写作

“梦”。

第44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43

(晓塘红庙)

23 樓

“楼”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本从婁

会意,婁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樓”。

汉字简化后写作“楼”。 24 氣

“气”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的形体就

像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小篆的形体承接

甲骨文、金文。隶变后楷书写作“氣”。

汉字简化后写作“气”。

25 镇

“镇”是形声字。小篆从金,眞声。

隶变后楷书写作“鎭”。汉字简化后

写作“镇”。

《说文·金部》:“鎭,博压也。从

金,眞声。”(鎭,广泛地镇压,从

金,眞声。)

“镇”的本义为对物体施加压力。引

26

第45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44

(晓塘红庙)

(西周儒雅洋何恭房祠堂)

27 戲

“戏”是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戈,会手持

兵器,在鼓声中比武角力之意。隶变后楷书

写作“戲”。汉字简化后写作“戏”。 29 虜

形声字。战国文字从戌,从毌,从力。上面

的“‘图 A’(虍)”像虎头之形。《说文》:

“虏,获也。从毌,从力,虍声。“毌”是

甲盾之义,所以“虏”字的本义就是指战俘。

《包山楚简》19:“娄‘图 B’虏。”“虏”

用为人名。也引申为“仇敌”之义,如“敌

虏”。由于古代战俘常被用作奴隶,故“虏”

也引申奴隶。 28 禮

礼,读作“lǐ”,汉字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

文。《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本义作动词:击鼓奏乐,奉献美玉美酒,敬

拜祖先神灵。引申为动词,尊敬、厚待;名

词,敬重的态度、言行。

30 華

“华”是象形字。金文的上部像花朵的形状,

下部是花蒂。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

“華”。汉字简化后写作“华”。

《说文·華部》:“華,荣也。从艸,从。

凡华之属皆从华。”(華,花朵。由草、由

会意。大凡华的部属都从华。)

第46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45

(何恭房祠堂)

(华翔山庄局部)

(华翔山庄局部)

31 講

“讲”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言,从冓(两相

交接),会讲和之意,冓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

作“講”。汉字简化后写作“讲”。

《说文·言部》:“講,和解也。从言,冓声。”

(講,和解。从言,冓声。)

32 實

“实”是会意字。金文从宀,从贯(钱财),

会屋中充满钱财之意。小篆承接金文而

来。隶变后楷书写“實”。汉字简化后写

作“实”。

《说文·宀部》:“實,富也。从宀,从

33 興

“兴”是会意字。甲骨文的四角是四只手,

中间抬着一个“井”形器物,会一声号子四

手共同抬起一个井盘放到井上之意。隶变后

楷书写作“興”。现在简写作“兴”。

《说文·舁部》:“興,起也。从舁,从同,

同力也。”(興,兴起。由舁、由同会意, 34 業 同是同心合力的意思。)

“业”是象形字。金文像古代乐器架的横

木上起装饰作用的大版。小篆线条化、整

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業”。汉字简化

后写作“业”。

第47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46

(何氏宗亲会歌)

35 孫

“孙”是会意字。甲骨文从子,从糸(表

示连续),会子与子相连续之意。金文、

小篆与甲骨文大致相同。隶变后楷书写

作“孫”。汉字简化后写作“孙”。

《说文·系部》:“孫,子之子曰孙。

从子,从系。系,续也。”(孫,儿子

的儿子叫孙子。由子、由系会意。系,

是连续的意思。)

引申泛指后代子孙。如苏洵《六国论》: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芥。” 36 历

“历”本是会意字。甲骨文从二禾(表示一

列列的庄稼),从止(脚),会从庄稼中走

过之意。金文加了“厂”(山崖)。小篆承

接金文。隶变后楷书写作“歷”。汉字简化

后写作“历”。

《说文·止部》:“歷,过也。从止,厤声。”

(歷,经过。从止,厤声。)

37 報

“报”是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左边是

一个刑具,右边是一只手抓住一个人给

其加上刑具的样子,会给人治罪之意。

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報”。

汉字简化后写作“报”。

《说文·幸部》:“報,当罪人也。从

幸,从。,服罪也。”(報,判决罪人。

由幸、由会意。,按罪定刑。)

第48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47

38 衛

“卫”是会意字。甲骨文从(表示城邑),

从止(脚),表示卫兵绕着城邑巡逻。

金文变为四足。隶变后楷书写作“衞”,

汉字简化后写作“卫”。

《说文·行部》:“衞,宿卫也。从韋、

帀(zā),从行。行,列卫也。”(衞,

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的人。由韋、帀

(zā)、由行会意。行,是排成行列来

卫护的意思。)

“卫”的本义是护卫、保护。如《公羊

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

39 發

“发”是会意字。甲骨文像手执一长棒,

棒的左右是两只脚,会执棒前进之意。

金文加了“弓”,持武器之意。隶变后

楷书写作“發”。汉字简化后写作“发”。

《说文·弓部》:“發,發也。从弓,

癹声。”(發,发射。从弓,癹声。)

“发”作为“發”的简化字,本义是出

发,读作 fā。引申指射出、送出去、交

付。如“例无虚发”、“发配”、“发

放”、“收发”等。 40 盡

“尽”是会意字。甲骨文上为手拿着炊帚,

下为器皿,表示刷洗食器。金文与甲骨文

相似。小篆从皿从会意。隶变后楷书写作

“盡”。汉字简化后写作“尽”。

《说文·皿部》:“盡,器中空也。从皿,

声。”(盡,器物中空。从皿,声。)

“尽”的本义为器皿中空。引申指完、没

有了。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

方尽。”

41 揚

“扬”是会意兼形声字。金文,像一人双

手举璧之形。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揚”

与“敭”。汉字简化后写作“扬”。

《说文·手部》:“揚,飞、举也。从手,

昜声。”(揚,飞起;举起。从手,昜声。)

“扬”的本义是举。如“扬鞭”,指举起

鞭子。引申为升高。如“扬帆远航”。

第49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48

(红庙观音殿)

慈悲普度信者得救融通正觉

过化存神礼之 * 福金容无生

43 悲

“悲”是形声兼会意字。小篆从心,非声,

非兼表违背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悲”

《说文·心部》:“悲,痛也。从心,非声。”

(悲,悲痛。从心,非声。)

“悲”的本义为哀伤、痛心。如范仲淹《岳

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引申

指眷念、怅望。如陆机《赠从兄车骑》:“孤

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

42 普

“普”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日,从并,

会日色到处相同之意,并兼表声。隶变后楷

书写作“普”。

《说文·日部》:“普,日无色也。从日,

从并。”(普,太阳没有光色。由日、由并

会意。)徐锴曰:“日无光则远近皆同,故

从并。” 44 信

“信”是会意字。金文从人,从口。小篆

改为从言,用“人”口所“言”会真实之

意。隶变后楷书写作“信”。

《说文·言部》:“信,诚也。从人,从

言。会意。”(信,诚实。由人、言会意。)

45 救

“救”是形声字。小篆从攴,求声。隶变

后楷书写作“救”。

《说文·攴部》:“救,止也。从攴,求

声。”(救,禁止。从攴,求声。)

“救”的本义为制止、阻止。如《孟子·离

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

46 融

“融”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下从土,上

从蟲,会冰雪消融、春气升腾,蛰虫蠢动之

意。金文大致相同。隶变后楷书写作“融”。

《说文·鬲部》:“融,炊气上出也。从鬲,

虫省声。”(融,煮食物的蒸气向上冒出。

从鬲,虫省声)

第50页

古韵寻踪:地方语文资源的学习探索成果附件

49

51 世

“世”是会意字。金文的形体是三个带圆点的竖,就是古代的三十(卅)。在小篆中,

三个小圆点变成了一小横。隶变后楷书写作“世”。

《说文·卅部》:“世,三十年为一世。从卅而曳长之。亦取其声也。”

50 长

“长”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位老人拄

杖而立之形。隶变后楷书写作“長”。

汉字简化后写作“长”。

《说文·長部》:“長,久远也。从兀,

从。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亾声。

者,倒亾也。凡长之属皆从长。”(長,

长久;长远。由兀、由会意。兀是高而

又远的意思。表示长久就变化。

48 神

“神”是会意兼形声字。金文像闪电的样

子,或另加义符“示”。小篆整齐化、文

字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神”,从示从申

会意,申兼表声。

《说文·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

者也。从示、申。”(神,天神,引发出

万事万物的神。由示、申会意。)

47 正

“正”是指事字。在甲骨文字形中,上面

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止”(足),

会朝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之

意。隶变后楷书写作“正”。

《说文·正部》:“正,是也。从止,一

以止。凡正之属皆从正。”(正,正直无

偏斜。从止,(“一”是古文“上”字,

表示在上位的人)将“一”放在“止”上

(会上位者止于正道之意)。大凡正的部

属都从正。 49 无

“无”是象形字。小篆像人手持舞具舞蹈

的样子。隶变后楷书写作“無”,汉字简

化后写作“无”。

《说文·林部》:“无,亡也。从亡,无

声。,奇字无,通于元者。王育说,天屈

西北为无。”(无,没有。从亡,无声。,

奇字“无”,是小篆“元”字丿画向上贯

通的结果。王育说,天向西北方倾斜叫做

无。)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