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精准训练》语文选必中答案

发布时间:2023-8-2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15分钟精准训练》语文选必中答案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答案全解精析第一单元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基础达标训练1.C 第一空,阐释:阐述并解释。解释:分 析 阐 明,说 明 含义、原因、理由等。“阐释”所表达的内容比“解释”更系统一些,“解释”一般用于口语。根据语境,这里应该使用书面语,故应选用“阐释”。第二空,反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驳斥:反驳错误的言论或意见。从前文的“歪曲、篡改或攻击、诋毁”来看,恩格斯所要否定的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错误的言论”,故应选用“驳斥”。第三空,批判:①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②分析判别,评论好坏。批评:①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②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根据后面的“反动谬论”,可知是对错误的理论加以否定,故应选用“批判”。第四空,宣称:公开地用语言、文字表示;声称。宣扬:广泛宣传,使大家知道;传布。这里修饰的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是广泛宣传、传布之意,故应选用“宣扬”。2.恩格斯的不屈努力,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纯洁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发展。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打... [收起]
[展开]
《15分钟精准训练》语文选必中答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

答案全解精析

第一单元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基础达标训练

1.C 第一空,阐释:阐述并解释。解释:分 析 阐 明,说 明 含

义、原因、理由等。“阐释”所表达的内容比“解释”更系统一

些,“解释”一般用于口语。根据语境,这里应该使用书面

语,故应选用“阐释”。第二空,反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

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驳斥:反驳错误的言论

或意见。从前文的“歪曲、篡改或攻击、诋毁”来看,恩格斯

所要否定的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错误的言论”,故应

选用“驳斥”。第三空,批判:①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

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②分析判别,评论好坏。批评:

①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②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

意见。根据后面的“反动谬论”,可知是对错误的理论加以

否定,故应选用“批判”。第四空,宣称:公开地用语言、文字

表示;声称。宣扬:广泛宣传,使大家知道;传布。这里修饰

的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是广泛宣传、传布之意,

故应选用“宣扬”。

2.恩格斯的不屈努力,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

性和纯洁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发展。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打造”与“科

学性”“纯洁性”搭配不当,可将“打造”改为“捍卫”;二是语

序不当,根据一般认知规律,应是先捍卫自身特点,然后促

进其发展,因此“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发

展”应与“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纯洁

性”互换位置。

3.①在批判杜林(思想) ②政治经济学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面的恩格斯写下了《反杜林论》和后面

的“的同时”可知,此处写的应是恩格斯对杜林的态度,可填

“在批判杜林”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后文内容可知,

此处要填的是“政治经济学”篇阐述的是哪一基本原理,根

据语段主要内容和“政治经济学”篇的提示可知,此处应填

“政治经济学”。

4.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

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

天赋演绎到极致。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在这里其实

就是单句变成复句,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将附加成分拆开

分别单独成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即可。

5.文段借用恩格斯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强调应立足现实,

辩证地分 析 与 创 造 性 地 继 承 和 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经

济学。

解析:该语段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对恩格斯以

及习近平总书记言论的使用,属于引用论证。论证的重心

在后半部分,通过“不能一味否定”“不要不加鉴别”可以总

结出“批判地继承”或“创造性地继承”;由“而是要结合当前

的社会现实”可以总结出“立足现实”,由此可知后半部分可

以概括为“立足现实,辩证地分析与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6.B B项,曲解文意“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错,原文是

“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7.B B项,因果倒置,原文为“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

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

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8.A 材料二的观点是:经济关系决定其他,其他又反过来影

响经济关系。A 项,只说文化,没有涉及经济关系。

9.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以下特点:①论证手法多样。综合运用

了举例论证,如“拿破仑”“凯撒”“马克思”“梯叶里”等;比喻

论证,如“曲线”“中轴线”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识与

经济的关系。②层进式结构。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伟大人

物”的出现来阐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第二个层次“历

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意

蕴层进。③立论方式。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在所有这

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

然性占统治地位”,再进行证明。

10.示例: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

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

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

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

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

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

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

才能的条件和机遇。例如抗击“新冠病毒”的英雄钟南山

院士,面对疫情肆虐,84岁的他毅然决然,逆行武汉,坚持

在“抗疫”的第一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不朽“南山”。偶然

性的存在可能每个人都能碰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和稳健的

判断力以及“医者仁心”的大爱是他成为“英雄”的必然。

所以,我们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

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综合素养提升

1.示例:①奈何不得 ②如醉如痴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语境,乌

龟把头和四肢缩进壳里,让仙鹤无可奈何,对付不了,应填

表示没有处置办法的词语,可填“奈何不得”之类的成语。

奈何不得:没有办法对付或处置。②处,根据上文“皮影则

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可推断是写皮

影戏生动多姿、吸引观众的表演场面,故填充“如醉如痴”之

类的成语。如醉如痴: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

神态。

2.画线句采用“……着”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音

韵和谐,生动形象活泼。而改句仅表明仙鹤的动作,句子韵

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部分“优

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采用“……着”的相

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着”字着重体现出

仙鹤从动作到神韵的一系列进行时的状态,生动形象活泼。

而改句“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仅表明仙

鹤的动作,句子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

3.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疑问代词“谁”的用法

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

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耳机一

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 示 任 指,指 任 何 人。A.表 示 疑

问,“谁主沉浮”中“谁”指什么人。B.表示任指,“谁都需要

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C.表示虚指,“谁知道他

竟然生气了”中“谁”是 指 表 示 不 能 肯 定 的 人。D.表 示 定

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

方都十分确定的人。据以上分析看出 B 项与例句意义和

用法相同。故选 B。

4.①戴上耳机就行了 ②应该把握什么“度”呢 ③“忍”并不

能解决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5 —

第3页

解析:本题考查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文“‘耳机一戴,

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

打扰也很容易”,可看出是在说明戴上耳机可以安静下来不

被打扰,可填“戴上耳机就行了”。②根据后文“医学研究告

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如果超过这个

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可知是说使用耳机的限度,

又联系后面的标点“?”,此处应是一个问句,可填“应该把握

什么‘度’呢”。③根据前文“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

胁耳朵的 健 康。…… 有 人 觉 得 这 都 是 小 事,忍 忍 就 过 去

了”,再结合后文“还可能逐渐升级”,可看出是说过度使用

耳机对耳朵有损伤,可填“‘忍’并不能解决问题”。

5.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

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两

处:成分残缺,“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

的信号”缺少主语,可去掉“会使”,让“听觉毛细胞”作主语;

搭配不当,“形成”与“听力下降”不搭配,可改为“导致暂时

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6.C C项,“……正是恩格斯进行的资本批判产生的后续效

应”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四段“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状

况可以看作是恩格斯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深远

的后续效应”,可知只是“在某种意义上”。

7.A B项,“这不仅需要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进行

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实践”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资本批判

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社会

的实践”,可知是“变革资本社会”。C项,“证明了恩格斯的

资本批判在当代仍然不可超越”错误,材料一第四段“在此

意义上,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在当代依然是不可超越的”,可

知选项范围扩大。D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

衰落的直接原因”错误,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第二

段“环顾当今世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历史性衰落。政治极

化、贫富分化以及各种社会认同危机不断引发混乱与动荡,

全球治理面临系统性危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

日益增多”。

8.B B项,材料二第一段第一句“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

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可知“马克思主义是不断

发展的开 放 的 理 论”是 材 料 二 的 主 旨,可 以 支 撑 材 料 二

观点。

9.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

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的继承和发展。②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中国和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

理论。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

为世界发展指明方向。

解析:“而在实践层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20世纪

的发展和波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军突起,展示了勃

勃生机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不仅解决了中华民族长期贫困

和落后的问题,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而且更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继承发展了马克

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和意旨”,可知“人

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的联

合体”的思想和意旨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引领着当代中国的发展,为破解‘中国

问题’提供行动指南,也不断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

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从而成为引领中国与影响世界双向

推进的科学理论”,可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

引领中国和影响世界双向推进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以宽广的

世界眼光、博大的天下情怀和坦诚的大国担当,牢牢占据人

类文明制高点、人类道义制高点,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的全新主张,为破解

治理、信任、和平、发展‘四大赤字’提供了有效思路,极大地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处在十字

路口的世界航船指明方向”,可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

世纪的新视野、新领域,为世界发展指明方向。

10.①首先交代写作对象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②进而论

述了恩格斯对资本批判的理论构建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的探索;③最后论述了恩格斯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解析:“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

恩格斯的名字是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一 位 多 么 值 得 我 们 深 刻 铭 记 和 隆 重 纪 念 的 伟

人”,可知一二段首先交代写作对象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

地位;“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

为变革资本社会的实践。但变革资本社会并非轻而易举,

相反,它充满艰难和坎坷。为此,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

级革命实践的方式和途径问题”,可知第三段进而论述了

恩格斯对资本批判的理论构建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探

索;“恩格斯去世后,资本主义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多变化。

诸如过去单纯的私人占有出现了社会化趋势,分配方式上

普遍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中下层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缩小贫富差距”,可知第四段、五段最后论述了恩格斯对当

今世界的影响。

2 改造我们的学习

基础达标训练

1.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② 筚路蓝缕 ③ 峥嵘岁月/丰功

伟绩

解析:第一处,语境形容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不畏艰苦、靠自

己奋斗的精神,可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

艰难困苦,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自力更生,形容依靠自己

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第二处,语境有“披荆斩棘”,形容老

一辈革命家创业的艰辛,可用“筚路蓝缕”。筚路蓝缕,指驾

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

的艰苦。第三处,语境形容党中央在延安的历史功绩,可用

“峥嵘岁月/丰功伟绩”。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丰

功伟绩,指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创造过巨大业绩。

2.党的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著

名的“窑洞对”,都是在这里召开、开展、进行的。

解析:短句变长句,画线句共三句话,首先整合主语部分,把

三个句子陈述的对象整合在一起,变为句子的大主语:“党

的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著名

的‘窑洞对’”。然后再整合谓语,三个句子谓语分别是“召

开”“开展”“进行”,共同用“在这里”修饰限制,整合在一起,

就是:“都是在这里召开、开展、进行的”。

3.(1)比喻:本体是“延安”,喻体是“新中国的摇篮”,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作为革命发源地的延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2)对偶:“巍巍”对“滚滚”,“宝塔山”对“延河水”,字数相

等、词性相同,音节整齐匀称,凝练集中地写出了革命圣地

的特色,给人崇高又久远的精神洗礼。

(3)拟人:“滋养”把延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延安用

艰苦的物质条件养育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寄寓了对延安恩

情的永远怀念。

解析:首先准确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构成,再结合具

体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

的摇篮”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把“延安”比作“新中国的摇

篮”,体现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彰显了延安在中国革

命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语言生动形象。“巍巍宝塔山,滚滚

延河水”由两个偏正短语构成,其中“巍巍”与“滚滚”是两个

叠音词,描摹事物突出其高峻与绵长;“宝塔山”与“延河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6 —

第4页

是名词,也是延安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体现了革命圣地的特

色。形式上,字数、词性均符合对偶的特点,运用对偶修辞,

韵律整齐,语言凝练。“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

发展壮大”一句中“滋养”一词,本义为供给养分,养育,是人

的行为,此处说延安用“五谷杂粮”,也就是用艰苦的物质条

件养育了伟大的中国革命,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这里运用

拟人修辞,赋 予 “延 安”人 的 行 为 特 点,表 达 了 对 延 安 的

深情。

4.C 原文中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 项,表示直接引用;B

项,表示 特 殊 含 义;C 项,表 示 特 定 称 谓;D 项,表 示 反 语

讽刺。

5.①才能感动读者和听众 ②不打地基只盖楼房 ③即适当

引经据典

解析:第一处,前面有“先感动自己”,后面应说“后(才能)感

动……”,结合“如何感动读者和听众”可知,应填“才能感动

读者和听众”。第二处,“不能 ……”“更不能 ……”形成递

进,结合前面“只打地基不盖楼房”和后面“楼房肯定要坍

塌”可知,应填“不打地基只盖楼房”。第三处,前文“一是言

之有情”“二是言之有理”后面紧跟着是对前句的解释,此处

是说“言之有典”,后面又有“引经据典”,据此应填“即适当

引经据典”。

6.A B项,“对革命危害最大”是错误的。由原文“这种对待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

上的干部,害处更大”可知,这种做法是有害的,但是并没有

说对谁危害最大。C 项,“是 因 为 要 向 孔 子 孟 子 等 圣 人 学

习,且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是错误

的。由原文“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

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

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可

知,共产党员之所以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修养原

因应是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D 项,

“既要……也要……”是错误的。由原文“我们的党员,不但

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

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

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可知,原文为递进关系,而

选项变成并列关系。

7.C C项,“只要……则”是错误的。由原文“必须在广大群

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

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

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

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可知,经历各种艰难困苦,加

强修养,总结经验,锤炼自我,则能使自己成长、成熟是成为

政治坚强、品质优良的革命家的必要条件,选项说法太绝

对化。

8.D D项,“以邻为壑”是错误的。缺乏调查研究并不包括

为了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9.①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类比论证

等论证方式。②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用通俗浅显的语

句,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解析:材料二引用了孔子、孟子、毛泽东的名言来说明加紧

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重要性的问题,这是引证

法;同时举了孔子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采用了例证法;通

过孔子和孟子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从而也说明中国共产党

人也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采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所以材

料二在论证上来看论证方式多样。材料二通过各种论证方

法的使用,使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的道理更加通

俗易懂,并且语言非常通俗浅显,所以在论证上论证语言浅

显明了。

10.①首先提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

②其次从三个角度阐述“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

大的缺点”;③最后总结这三种作风都是极坏的作风,会害

了我们的同志。

解析:材料一第一段说到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

的二十年。第二段提出“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

大的缺点”这一观点,并且三、四、五段分别从研究现状,研

究历史,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

遍真理三个角度阐述“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

的缺点”这一观点。第六段总结这三种作风都是极坏的作

风,会害了我们的同志。

综合素养提升

1.①蜂拥而至 ②海底捞针 ③屡见不鲜

解析:第一空,蜂拥而至,像蜜蜂一样一拥而来。形容许多

人乱哄哄地同时来到。也作“蜂拥而来”。语境是用拟人化

的写法,说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纷纷跟风出版,故

填“蜂拥而至”;第二空,海底捞针:比喻极难找到。语境是

说“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很难,故填“海底捞针”。

第三空,屡见不鲜:形容现象看见多次不会觉得新奇。语境

强调“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多,让人感觉不到新奇,故填

“屡见不鲜”。其他答案,合乎语境亦可得分。

2.示例: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

刻、厚重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

解析:长句改短句,首先分析句子构成,划分出句子主干和

修饰成分,然后把它们修改成一系列短句即可。注意适当

增删字词,调整好语序,语句要简洁流畅。

3.拟人。“生命就宣告终结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新书

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命活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书因少

人问津,都将下架回仓的事实,以及抒发出作者对新书的惋

惜之情。读来富有新意而亲切之感。

解析:图书“生命就宣告终结”运用拟人,图书没有生命,本

句赋予图书以人的特征。根据前文可知,本句生动形象地

写出一本新书如果3个月还少人问津,就意味着该图书将

下架回仓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新书无人问津的惋惜之情。

4.A “珊瑚的缤纷色彩主要源于”承接前面的“珊瑚的生长

机制”,宾语“虫黄藻”可与后文贯通(形成顶真式表达),是

最佳衔接。C 项虽与 A 项意思相近,但以“这种体内共生

的单细胞生物”结尾,与后文的衔接不如 A 项紧密。B、D

项以“虫黄藻”开头,无法与前文衔接。

5.①与海水升温相比 ②pH 值(每)降低一点 ③繁殖后代

解析:第①空,根据前面“当海水升温到一定程度时”以及后

面“海洋酸化的危害更大”可推断,①是一个过渡句。从上

文讲海水升温的危害过渡到下文讲海洋酸化的危害。故填

“与海水升温相比”。第②空,由后文“合成碳酸钙所需要的

能量就会变高一点”可知,pH 值降低与合成碳酸钙所需要

的能量之间形成条件关系。故填“pH 值(每)降低一点”;

第③空,前面的内容“抵御病虫害、抵御环境压力”与后文内

容“其寿命会进一步缩短”呼应,可推断③与“出生率也会进

一步降低”相呼应。故填“繁殖后代”。

6.B A.“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引用

毛泽东了解农民的情况针对的是“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材料二提到要

了解农民针对的是“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

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C.

“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

误。结合“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

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分析可知,社会科学只是没有“一

模一样的实验室”,并不能说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D.

“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错误。结合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7 —

第5页

料二“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

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分析可知,这只是论证

调查者不能欺骗被调查者;结合“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

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

益上”分析可知,要想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

谎”还有其他方面要做,比如解决“立场”、明确“目的”等,不

仅靠“不欺骗”。

7.C C.“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错误。结合“因为一

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

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

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分析可知,被调查

者“防备”是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

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因此“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

被调查者所关心的”消除不了他们的防备心理。

8.B B.“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

不断的变化中”错误。结合“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

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

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分析可

知,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的是“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

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

9.“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

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

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

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

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

的、方式和 态 度,使 论 证 语 言 生 动 形 象、深 入 浅 出、易 于

理解。

解析:首先了解这三个词的本义:“敲诈”意思是指用暴力、

恐吓等手段,或滥用法律、借助官方职权等,向他人索取不

合理或不合法的财物的犯罪行为;“斗智”指较量智力;“拷

问”意思是拷打审问。然后再分析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如

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

材料”“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前者对后

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

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

帮助你”等内容分析可知,这三个词在本文有特殊含义,这

三个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调查者的错误调查方式和调查态

度,即:欺骗,对立,居高临下。从反面论证了调查者的立场

应该是对方的利益,目的是平等解疑,态度是尊重。这三个

词的使用,让论证说理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论证语言也要具

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特点。

10.①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

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②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

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

的勇气;③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

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④观察社会

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

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

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解析:材料一中的调查研究中的“客观”:结合“搞好调查研

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

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分析可知,调查研究中要达

到“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

取群众意见;结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

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分析

可知,调查研究要“客观”就应该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

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材料

二中的调查研究中的“客观”:结合“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

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

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那

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

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

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分析可知,调查研究要实现“客

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和被观察者取

得充分合作,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

家的经验;结合“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

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

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科学的社会研究

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

调查者的利益上”“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

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

你”分析可知,调查研究时,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

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

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

观的信息和结论。

3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基础达标训练

1.C 本题考查辨 析 并 修 改 病 句 的 能 力。A 项,“发 展 和 继

承”语序不当,可改为“继承和发展”;B项,“演员能否将提

升演技作为职业信仰,事关影视业的健康发展”两面对一

面,可改为“事关影视业能否健康发展”;D项,“其功能实现

主要依靠……来完成”句式杂糅,可改为“其功能主要依靠

……来完成”。故选 C。

2.B 本题考查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滔滔不绝”,像

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没完没了。多形容话多,说起来没完没

了。使用正确。②“闲言碎语”,与正事无关的话;没有根据

的话,闲话。语境是说史书上没有记载,人们只能从稗笔野

史中了解他的情况,不合语境。③“攀龙附凤”,原指依附帝

王或皇亲国戚以求提高地位、成就功业,后泛指依附或投靠

有权势的人。使用正确。④“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

又岔出了新的问题。使用正确。⑤“左支右绌”,指力量不

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语境理解为能

够支撑,望文生义。⑥“自顾不暇”,照顾自己都来不及(哪

里还能顾到别人)。不能用于别人,用错对象。故②⑤⑥错

误。故选 B。

3.B 括号前的句子中“没有”一词,是 否 定“板 着 面 孔 教 训

人”,从括号后的内容“语言生动诙谐”来看,括号中应该是

肯定相关的内容。选项中有“而是”关联词的句子正好与括

号前的语句关系相对应,所以答案为 B。

4.①和亲就是改善封建关系 ②有些和亲是被迫的 ③取得

民族之间的和解

5.B A 项,“由客观物质反 映 到 主 观 意 识 中 而 得 到 的 如 方

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错,根据材料一可知,由客

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

属于理性认识。C项,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幌子的唯

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

点。D项,“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错,材料三说的

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

的”,选项张冠李戴。

6.C C项,“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错,由材料一可知,毛

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

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7.D D项,“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

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

人”,说的是追求的问题,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8 —

第6页

主要谈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8.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具

有说服力。如文章先以陈独秀、王明、李德等人为反面事

例,后以毛泽东为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

观点,具有说服力。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

旨”等词语的使用。

解析:论证的特点一般包括论点的提出、论证的过程、论证

的方法以及议论语言的风格等。对于本题来说,可先看论

证方法,材料先举了王明等人的例子,“王明又带着斯大林

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

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

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从反面论证

了理论脱离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后以毛泽东为例

子,“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

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

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

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

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从正

面论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然后看论证的语言,如

“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

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

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

拿起枪上了山”“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

圣旨来了”等,材料的语言生动形象,使说理透彻明白。

9.①材料一,立足于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

的?》的解读,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②材料

三,立足现实,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

观点。

解析:分析材料内容可知,二者都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

关系,但侧重点略有不同。材料一是对毛泽东的文章《人的

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再认识,这可从文段的出处以

及具体内容的引用上看出来;材料三先确定了“真理性认

识”的内涵,再关照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

综合素养提升

1.①束之高阁 ②一曝十寒 ③水滴石穿

解析:第一空,结合上文“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

打鱼两天晒网”可知,高兴时读几页,那么郁闷时就扔在一

边不读,所以应该用成语“束之高阁”。意思是:把东西捆起

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比喻搁置不用或扔在一边不管。

第二空,结合上句“心猿意马”和下句“很难有所收获进益”

可知,此处语境是在说时而勤奋,时而懈怠,没有恒心,所以

应该用成语“一曝十寒”。意思是:比喻时而勤奋,时而懈

怠,没有恒心。第三空,结合上句“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

水不断线,日积月累”可知,此处语境是在说读书要像水滴

一样,不断地滴,坚持不懈,所以应该用成语“水滴石穿”。

意思是:水滴不断地滴,可以滴穿石头;比喻坚持不懈,集细

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

2.毛泽东是一位坚持读书的楷模,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

览群书,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

读书。

解析:先抽出句子主干“毛泽东是一位坚持读书的楷模”,再

将附加成分“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临终前几个

小时还在读书的把爱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抽出来,将它变

成4个短句子“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把爱

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

3.构成:“人生的短暂”为本体,“白驹过隙”为喻体,把“人生的

短暂”比喻成“白驹过隙”;“丰富的书籍”为本体,“大海”为

喻体,把“丰富的书籍”比喻成“大海”。

作用:形象生动地形容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知识却是无限

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来提高生命

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应该多读经典。

解析:构成:句子“人生如白驹过隙”中“人生的短暂”为本

体,“白驹 过 隙”为 喻 体,把“人 生 的 短 暂”比 喻 成“白 驹 过

隙”;句子“书籍却浩如烟海”中“丰富的书籍”为本体,“大

海”为喻体,把“丰富的书籍”比喻成“大海”。作用:结合“为

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我们就一定要多读经典,

以便在有限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可知,形容人的生命

是短暂的,知识却是无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有

价值的知识,来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应该多读

经典。

4.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声音”

的引号表示强调。A.引号表讽刺和反语。B.引号表示特

殊含义。C.引号表示强调。D.引号表示引用。

5.①就不可能在黑夜中躲过各种障碍物

②难道蝙蝠用鼻子来辨别障碍物

③它们用耳朵接收这种返回来的“声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

据空前句“假如把它们的眼睛遮挡住”可知,此句是意大利

科学家斯帕拉捷猜想蒙住蝙蝠眼睛后的情况,根据空后句

“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蝙蝠仍然能够在黑暗中灵巧

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可知,斯帕拉捷的猜想是蒙住蝙蝠眼

睛,蝙蝠就不可能在黑夜中躲过各种障碍物,据此可得出此

空答案。②处,根据空后句“于是,他把蝙蝠的鼻子堵住”可

知,此句是斯帕拉捷猜想蝙蝠用鼻子来辨别障碍物,因为此

句是问句,所以可加上表猜测的反问词“难道”,据此可得出

此空答案。③处,根据第一段的实验内容可知蝙蝠是把喉

咙发出的“声音”反射到耳朵上,根据空后句“并迅速对路况

做出判断”可知,蝙蝠用耳朵接收这种返回来的“声音”后,

迅速对路况做出判断,据此可得出此空答案。

6.C C项,“‘学习强国’PC 端板块多样,栏目众多,其中的

‘视频学习’……”错,由材料一中“手机客户端有‘学习’‘视

频学习’两大板块38个频道”可知,“视频学习”是手机客户

端的内容。

7.B B项,“‘学习强国’PC端和手机客户端不仅……还可以

创建学习组织”错,原文说的是“在手机端上,‘学习强国’支

持创建学习组织”。

8.D B项,通读文章可知,“学习强国”属于“信息平台”或“理

论学习平台”,据此排除 B项。而定义的正确与否,还在于

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A 项,平台的上线情况不是概念的

本质特征。C项,PC端(电脑网页版)由17个板块、180多

个一级栏目组成,手机客户端由两个板块38个频道组成。

9.①“学习强国”顺应了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推动全党大

学习的时代主旋律。②“学习强国”内容权威,内涵丰富,特

色鲜明,技术领先,服务优质,形式活泼。③党员干部需要

一个干事创业的理论宝库、强魄铸魂的精神家园,依靠学

习,走向未来。

解析:一个事物受欢迎,肯定有它自身的长处和优点。同

时,“学习强国”平台的推出作为一个具有政治意味较浓的

大事件,肯定有其时代背景。再者,受欢迎肯定合乎接受者

的需求。因此,分析“学习强国”深受党员干部欢迎的原因,

可以从“学习强国”这一平台所处的时代背景、自身的特点

和党员干部的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三则材料都介绍了

“学习强国”的特点。如材料一中所述:板块多,栏目多,频

道多。材料二则从各个方面详细介绍“学习强国”与“学习

强国”的优势。材料三则是重点介绍“学习强国”的网络内

容特别是客户端的详细情况。因此,可以概括出学习强国

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学习强国”内容权威,内涵丰富,特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9 —

第7页

鲜明,技术领先,服务优质,形式活泼。从时代背景的角度

来看,由材料一中的“建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重要指示精

神”和材料三中的“他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

上的讲话。他就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推动全党大学

习,曾有多次讲话”可以概括出时代背景方面的原因:“学习

强国”顺应了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推动全党大学习的

时代主旋律。从党员干部的需要的角度来看,由材料二中

的“让 ‘学习强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打造出一个干事创业的理论

宝库、强魄铸魂的精神家园”可知本条答案为:党员干部需

要一个干事创业的理论宝库、强魄铸魂的精神家园,依靠学

习,走向未来。

10.①材料一侧重报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仪式,点明时

间、地点、人物等,突出其特殊性;②材料二重点阐述“学习

强国”的意义,强调其是理论宝库、精神家园;③材料三重

点介绍“学习强国”的结构内容,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平

台,熟悉平台。

解析:三则报道都出自我国官方主流媒体,蕴含着巨大的

自豪之情,都多少介绍了一些平台的结构和内容,但三则

报道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分析材料一,由开篇

“一个内容权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理论学习平台———

‘学习强国’正式上线”及下面展开的内容可知,材料一侧

重报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仪式,点明时间、地点、人

物等,突出其特殊性;分析材料二,它有两个段落,前一个

段落介绍了“学习强国”的内容特点,后一个段落介绍了

“学习强国”推出的意义作用,重点在后一个段落。分析材

料三可知,它用主要的篇幅来介绍“学习强国”的内容和构

成,读后我们对学习强国的内容分布和构成一目了然。综

合以上材料,分条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基础达标训练

1.D A 项,反问句,语气强烈;B项,“无疑”加强语气;C项,

双重否定句,语气较为强烈;D 项,“是不是”“应该”,语气

委婉。

2.B 根据逻辑关系推断,结合“真理”“谬误”的关系判断①

⑥在一起。“转化”“因为”等可知⑤③衔接。结合“范围”可

以判断②④衔接。

3.C ①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

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修饰对象一般为

人,用在此处不合适。②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

杂。这里用来修饰“社会生活画卷”,使用正确。③改换门

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

图维持、发展。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改弦易辙”。④

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这里属于望文生义。比喻

两本书水平相当,不分高下,可用“并驾齐驱”。⑤ 无稽之

谈:没有根据的说法。语境中的说法没有根据,该成语使用

正确。⑥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我国绘

画史上曾把王石谷等人奉为宗师,此处成语使用正确。分

析可知,②⑤⑥句成语使用全都恰当。

4.①机遇前所未有 ②继续解放思想 ③构建和谐社会

解析:第一空,前文说到“历史节点”,后文说到“挑战接踵而

来”,说明此处应当填写这个“历史节点”的好的地方,与“挑

战”相对,因此可以填写:机遇前所未有。第二空,前文说

“人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当年‘大讨论’的精神”,后文说“推

进改革开放”,说明此处应当与“大讨论”精神中“解放思想”

有关,而推进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思想认识的到位,据此填

写:继续解放思想。第三空,此处填写内容与“实现科学发

展”内容并列,后文有“做出新的贡献”,说明此处应当是我

们改革的最终目的,可以填写:构建和谐社会。

5.例文: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

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

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

“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

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

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

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解析:论证思路为:先树立一个错误的观点;接着通过论证,

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然后,树立新的观点。考生据此进行

写作,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即可。

6.B B项,“人们的认识就能被证实”是错误的。由原文“只

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

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可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

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是“人们的认识被证实了”的必

要条件,而 题 干 中 “就”是 充 分 条 件,不 一 定 导 致 后 面 的

结果。

7.D A 项,“因此”是错误的。由原文“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

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

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

说明了这个问题”可知,“它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

来的特性”是原因,“实践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是结

果。B项,“缺乏了其他学者理论的支撑”是错误的。由原

文“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

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

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

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

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

的真理”可知,当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

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而不是理论

支持。C项,“是因 为 它 成 功 指 导 了 革 命 实 践”是 错 误 的。

由原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

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

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

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可知,成功指

导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

导思想的一个原因。

8.C 材料二的观点为: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

检验真理的任务。而 C项的观点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

实践具有反作用。

9.①论证方式:运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方式,首先批驳了旧有

的唯物论的不合理性,然后提出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

实践的观点。②论证方法:运用了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论

证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

关系的观点。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列宁的

话,论证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观点。

解析:文章说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认为事物都是孤立

的、静止的、不变的,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

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

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然后对这一观

点进行批判。接着又提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

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标准”,然后对这一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0 —

第8页

点进行论证。从论证方法上来看,“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认

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

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

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采

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不能了

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的观点。“列宁这样说过: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

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采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引用列宁的话,论证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观点。

10.①坚持以 问 题 为 导 向,在 实 践 中 进 行 理 论 创 新 与 发 展。

②坚持用人民的实践检验真理,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

想。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创新为真理发展

的动力。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带领全国各族

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

验,坚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科学认识,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所以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坚

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导向作用,在改革

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新与发展。改革

开放是亿万中国人自己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强调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于真

理的鉴别权和话语权,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所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强调人

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不断创新

中发展真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果断地作出实行改革

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针,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越走越宽广,所以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创新为真理发展的动力。

综合素养提升

1.①逻辑上:这句话写了叙述者先被鸡啼牵引视线,后以公鸡

的高冷顾盼带出架上菊花,由低到高,视角转换自然流畅。

②意境上:由公鸡的高傲冷清再联系到架上的菊花,二者形

神毕肖,色 彩 华 贵,与 意 境 谐 调。句 意 联 系 紧 密,可 以 用

逗号。

解析:从逻辑上看,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菊花的

描写,“一声鸡啼。一个金彩灿丽的大公鸡,一只很好看的

鸡,在小天井里徘徊顾盼,高傲冷清,架上两盆菊花……”,

叙述者先被鸡啼牵引视线,由公鸡的高冷顾盼带出架上菊

花,由低到高,视角转换自然流畅。

从意境上看,公鸡“高傲冷清”,菊花“得其神理,不落形象”,

二者形神毕肖,色彩华贵,与意境谐调。句意联系紧密,可

以用逗号。

2.①“叆叇”本意是云彩很厚,这里借助云彩的层层叠叠来形

容菊花花瓣的繁复。

②使用叠词,强调了繁复的程度,形象生动地写出菊花盛放

的美丽。

解析:“叆叇”,指的是云彩很厚的样子,形容浓云蔽日。“可

是一看到这种花叆叆叇叇”,这里借助云彩的层层叠叠来形

容菊花花瓣的繁复。“叆叆叇叇”,运用叠词,强调了“晓色”

菊花的繁复的程度,同时也写出了盛开的“晓色”的美丽。

3.①白天躲在洞内睡觉 ②将身体倒退着向对方撞击 ③也

许仅仅是吓唬敌人而已

解析:第一空,结合“豪猪为夜行性动物……晚间出来觅食”

可知豪猪白天是躲在洞内睡觉的,可以填:白天躲在洞内睡

觉。第二空,结合“它以背部和臀部朝向入侵者”可知豪猪

应该是将身体倒退着攻击或撞击对方,可以填:将身体倒退

着向对方撞击。第三空,结合“如同开弓放箭一般,只是这

些箭射出后的力量很小,没有杀伤力”可知豪猪将背部的硬

刺射出来并不是为了伤害对方,也许仅仅是吓唬敌人,可以

填:也许仅仅是吓唬敌人而已。

4.①壁虎在墙壁上十分善于攀缘,灵活敏捷,如同山中的老虎

一般。②壁虎拥有超强的捕猎本领,就像老虎一样,捕食猎

物时凶猛、迅速,咬住就不会放松,猎物到嘴就极少能逃脱。

③壁虎身上的斑纹和老虎身上的有几分相似。

解析:“豪猪”其实和猪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由于生活习性与

猪相似被冠以“猪”名,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蜗牛”不

是“牛”,“壁虎”不是“虎”等,请简析“壁虎”得名的原因。结

合“但是由于生活习性与猪相似被冠以‘猪’名”可知“壁虎”

得名的原因应该是壁虎生活习性与老虎相似。壁虎的脚趾

上有褶皱和粘性,善于在光滑的墙壁或石壁上行走,甚至跳

跃进行捕猎的行为,善于攀缘,灵活敏捷,如同山中的老虎

一般。壁虎还有超强的捕食本领。壁虎的舌头有弹性和粘

性,在捕食蚊子和苍蝇时,只要舌头弹出就可以吞掉猎物。

壁虎还会捕食与自己身体相当或更大的猎物如蝗虫、蟋蟀、

飞娥、蟑螂等,大壁虎还能捕食蜥蜴和鸟类。他们捕食这些

猎物时凶猛,迅速,咬住就不会放松,猎物到嘴就极少能逃

脱,就像老虎捕食一样凶猛。壁虎身上斑纹交错,和老虎身

上的斑纹有几分相似。

5.由于肌肉的收缩,身上的硬刺不停地抖动,如同颤动的钢

筋,互相碰撞,发出“唰唰”的响声。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由于……使”导致句子主语

缺失,可以删去“使”。二是“如同和颤动的钢筋一样”句式

杂糅,“如同”“和……一样”删去其一。

6.A B项,“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的

主体”错误。材料二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

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

的人”。C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

的表述是:“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

‘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D 项,“中国发

展节奏……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分析错误。材料三说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

7.D D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

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分析错误。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

进的具体体现之一,不是其“根本目标”。

8.D D项说的是人类通过实 践 满 足 自 身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需

要,突出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意义,没有提到理论与实践的

辩证统一,无法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的观点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9.①相同点:二者在论证结构上都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分

述部分又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在论

证方法上,都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②不同点: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重在引用名言,侧重

于道理论证;材料二注重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

解析:从论证结构上分析,材料一,先总说“现实的成功是最

好的理论”,再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说“是否符合国情”“是否

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最后进行总结:面向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材料二,先总说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再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说: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

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尊

重群众首创精神”,“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最后总结“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

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两文都采用了总分

总的论证结构,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结构展开,思路清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1 —

第9页

结构严谨。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主要引用了习近平同志

和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述,并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

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材料二,也引用了习近平同志

的重要论述,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以外,还运用

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

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

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

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

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

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

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道理论证与举

例论证相结合。

10.①材料一从三个“符合”的实际内容方面重点探讨了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的深刻性;②材料二侧重探

讨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应该坚持的四个原则;

③材料三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的程度对中国的发展节奏和对中国国情、所处历史阶段的

认识方面的意义。

解析:要概括三则材料的侧重点,需要把握三则材料的论

点与论证过程,还需要抓住不同材料中的关键句子。三则

材料都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不同,从

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可以看出,材料一侧重讲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的深刻性;材料二立足于实践与理论

的辩证关系,侧重探讨“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

一”应该坚持的四个原则;材料三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决定

中国的发展节奏,另一方面可以促成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

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5 修辞立其诚

基础达标训练

1.哗众取宠 顺风转舵(见风使舵) 错综纷繁(错综复杂

千头万绪)

解析:甲,根据“曲学阿世”“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

可知,强调“阿世”,可用“哗众取宠”。哗众取宠:用浮夸的

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取众人的好感或拥护。乙,根据“背离

了原则”“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可知,强调改变自己

的态度,可用“顺风转舵(见风使舵)”。顺风转舵:比喻顺着

情势改变态度(多含贬义)。见风使舵:比喻看势头或看别

人的眼色行事。丙,根据“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

的”可知,此处强调世事复杂,可用“错综纷繁(错综复杂

千头万绪)”。错综 复 杂:形 容 头 绪 多,情 况 复 杂。千 头 万

绪:头绪很多。形容事物纷繁复杂。

2.①包含(也是)端正学风的问题 ②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

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

解析:第一处,此处是对“修辞立其诚”的进一步解释说明,

处于总领句的位置;后面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应是端正

学风的首要准则”,可填“包含(也是)端正学风的问题”。第

二处,此处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与上文“人们常常

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形成转折关系,结合“表达自

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可知,此处可填“把自己的真

实见解表达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

3.比喻。①化抽象为具体,以“水”“花”喻人心、人情,形象可

感。②使表意更鲜明生动:凸显出湖乡人对返乡之人留恋

故土、心宽重情义的赞美。

解析:由“心像这湖乡的水一样宽广,情像这湿地上的花一

样动人”可知,作者用“水”“花”做了比喻,本体是“人心”“人

情”。根据喻体与本体的关系,可从阅读感受和表情达意两

个角度分析表达效果。阅读感受上,本体事物抽象,而喻体

事物就很具体形象,比喻句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从表

情达意上,比喻句更具鲜明生动的语意,突出人心的宽广,

人情的动人。

4.①用第二人称,视角独特,有对话效果,拉近读者与叙述者

的距离,读来亲切自然。②用介绍的口吻,以“你”的所见为

引导,写出湖乡湿地水多、植物多的特点,强化了探访者初

到此地的视觉感受。

解析:分析第二段用“你”而不用“人们”的好处,可从人称视

角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人称视角上,第二人称具有对

话效果,可以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视角独特;内容上,用

“你”的所见可以更方便地介绍湖乡湿地的特点,可以强化

湖乡湿地带给读者的视觉感受。

5.①内容生活化:详细列举水上“绿”的种类,是湖乡湿地人生

活中的自然实景。②语言富有地域特征,口语化,通俗化:

多用俗名、短词、短句。③语气徐缓,如数家珍:讲述者对所

述内容十分熟悉且饱含感情。

解析: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取得这一表达效果的原因,可

从内容侧重、语言特征、语气语调等方面进行分析。内容

上,“棒槌草、芦蒿、苇子、三角草、水葫芦、莲、菱”通过列举

水上植物,让人感知到此地的生活实景。语言特征上,“棒

槌草、芦蒿、苇子、三角草、水葫芦”用词有地域特征,通俗易

懂,句式为口语化的短句。语气语调上,“高高低低,层层叠

叠,各式各样”四字短语排列起来,有一种熟悉且喜爱的情

感底色。

6.C 联系后文“是最明显的不诚”,可知所写句子应以假设

承接前文,得出结论“说假话”;而且内容应是与“口中所说

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相对。C项最合适。

7.D 材料二中朱自清说“但是一般人似乎 太 严 格 了 一 些。

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

看社会上的 人 和 事,除 了 他 们 自 己 以 外 差 不 多 尽 是 虚 伪

的”。这句话可以作为理解“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

一谈”含义的注解。A、B、C 都属于“太严格”,将品性和态

度混淆;而 D项只是在标榜自己的诚恳,没有混淆品性与

态度。

8.B A 项,材料二没有并列式结构。文章先说明什么是“品

性”,什么是“态度”;然后说一般人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再

谈自己的看法“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

如其分”。这是递进式结构。C项,两则材料都没有运用对

比论证。材料一说“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

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材料二说“西方有句

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

都不是对比。D项,两则材料的语言风格颠倒。材料一是

引用很多古语,谈端正学风的问题,属于比较严肃庄重的风

格;材料二是朱自清从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做人的智慧,语

言比较活泼生动。

9.材料一认为,“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应该表里

如一,心口一致;材料二认为,诚意作为一种态度,不一定反

映出人的品性,可能是出于处世或社交的必要。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句在第一段,“‘修辞立其诚’,是《易传

·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

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然后从“立其诚”的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

致,三是表里一致三个角度论证。而材料二朱自清则认为

“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

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

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

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

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2 —

第10页

些”。可见材料二认为,诚意作为一种态度,不一定反映出

人的品性,可能是出于处世或社交的必要。

10.①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更是态度;②接着指出有些貌似

虚伪的态度也是有诚意的,有价值的,礼数和过场皆有诚

意;③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好,做戏也有诚意。

解析:材料二首先指出“诚意是品性,却又是态度”,然后分

析什么是品性,什么是态度,“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

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所谓浮沉,是

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这也

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

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接着指出

“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第二段则从一般人“似乎将

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的角度,指出“人孰无过,不论那方

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第三段则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

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

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第四段明确指出“看人,请

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

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最后得出

结论,“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

算是诚恳,有 诚 意”“做 戏 也 无 妨,只 要 有 心 往 好 里 做 就

成”。

综合素养提升

1.①争分夺秒 ②记忆犹新 ③矢志不渝

解析:第①处,据前文“抢险工作”和后文“我们用最快速度

恢复了正常运输秩序,将线路中断损失降到最低”,可以填

“争分夺秒”。争分夺秒:一分一秒都不放松,争取每分每

秒。形容时间抓得很紧。第②处,据前文“这是刚上班就遇

到的‘大事’,当时的紧张感和责任感至今仍”可知,此处语

境强调的是这件刚上班就遇到的“大事”至今记得很清楚,

故此处可以填“记忆犹新”。记忆犹新:指过去的事情至今

记得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第③处,据前文“中国高

铁发展进步,是每一名铁路人”和后文“的目标”“我始终葆

有对工作的执着与热情”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中国高铁

发展进步,是每一名铁路人坚定执着追求的目标,故此处可

以填“矢志不渝”。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选定的方向。

比喻坚定执着。

2.我们要确保既有线路安全畅通,避免影响铁路正常行车,还

要加强对新线路的施工安全监控工作。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避免不”不合

逻辑,可删掉“不”或者“避免”;二是“提升”与“监控工作”不

搭配,可将“提升”改为“加强”。故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

修改为:我们要确保既有线路安全畅通,避免影响铁路正常

行车,还要加强对新线路的施工安全监控工作。

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②把“我”比喻成一颗永不生锈的

螺丝钉,形象生动又精准地表达出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③

热情讴歌了对工作热情执着而又负责任(有担当)的精神

品质。

解析:“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比喻成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形象

生动又精准地表达出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平凡的岗位

上做好每一件普通的事,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平凡

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强调了虽然自己的工

作很平凡,但“我”始终葆有对工作的执着与热情,热情讴歌

了对工作热情执着而又负责任(有担当)的精神品质。

4.C 文中“我们”是泛指,没有具体指向谁。A.特指,特指

“方舱医院外围守护者”。B.特指,特指“班主任和全班同

学”。C.泛 指,没 有 具 体 指 向 谁。D.特 指,特 指 “塞 尔 维

亚”。

5.①语言也是这样 ②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时间长了就显

出来了) ③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

解析:①由横线前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运动、变化、

发展”,可知这是在讲一种规律,由横线后句“语言的变化,

……”,表明下文要讲语言的变化,故可填“语言也是这样”。

②由横线前句“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可知,此句所填内容

与前句对举;由横线后句所举的例子是朱熹听不懂孔子跟

弟子们的谈话可知,此句填的是时间长了之后语言便会发

生变化,故可填“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时间长了就显出来

了)”。③由“不只”可知,所填内容应是对前面朱熹听不懂

孔子与弟子的谈话的总结,故此处可填“古代的话后世的人

听不懂”。

6.B B.“在论述某些学术概念或理论时流于主观随性而不

够周延”错。原文“由此而养成的一味执念于‘放之四海而

皆准’的舶来权威而放弃自主思考的思维堕性,其实还意味

着某种程度上的学术犯罪,因为‘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

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

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据此看出“学术犯罪”是放弃自

主思考的思维堕性,而不是流于主观随性。

7.B 原文“可是,有许多学 术 论 文 常 常 给 大 家 带 来 的 烦 恼

是,编辑和读者在拜读那些动辄万言的大作时,不消两三行

就昏昏欲睡,不忍卒读了。这除了表明我们自己文笔不够

典雅、材料不够结实和结论无所见识外,好像并不能证明历

史学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年轻时写论文,我喜欢拿代表‘权

威’的西方理论和学者语录作为某个中国史研究问题的前

提或结论,结果,历史本身的前提和结论反而被我蛮横地取

消了”可知,用“古代汉语撰写论文”“提升对佛道思想的认

识”会造成读者看不懂的情况;而对“运用前沿的西方史学

理论”作者更加抱持怀疑的态度,主张要“拿来主义”。原文

“允许我们把知识的范围进一步收窄,至少也应该具备刘知

几所要求的‘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而‘才学识’又

何尝不是今天所说的‘文史哲’”,可知搜集魏晋史研究资料

是做研究的必要积淀,从中能提炼出综合的知识和智慧。

8.D D.“推翻前人研究,独创一家之首”错误。由原文“一个

好的学术史梳理,应该是在充分吸纳和尊重先行研究的基

础上再提出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相反”可知,学术进步

是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而不是推翻前人

研究。

9.(1)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符合认识问题的逻辑顺

序。先从语言入手,由语言结合成知识,知识再组合成文

献,文献最后要面对读者得经过编辑,按照事物发展的流程

全方位的论 证 文 章 的 观 点,更 易 于 读 者 理 解 作 者 创 作 的

目的。

(2)切合文章的标题“作者的学养与编辑的修为”的论述内

容,依次从这几个方面展开阐述,是文章切题的表现。

解析:第一,先从语言表达写起,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的

语言系统发生了中西杂糅的现象。中式的文言和欧美的西

文经混交后形成了第三种表达方式”,引出“主、谓、宾、定、

状、补成分的不全甚至丢失,便成为论著写作过程中的习见

现象”,最后指出“这应该是任一期刊或出版社的编辑在处

理来稿时最为头痛的问题”。由编辑最头疼的语言表达问

题引出话题,更能引起编辑和读者的兴趣。第二,由语言的

杂糅现象进一步思考滥用西方概念和理论的问题,“近现代

中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装置,几乎都是外来的,由于它们

总能以正确和时尚的面貌出现,便自然有人甘做隔空对接

的理论倒也乐此不疲”;再由关于“历史”问题的小困惑,反

思自己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年轻时写论文,我喜欢拿代

表‘权威’的西方理论和学者语录作为某个中国史研究问题

的前提或结论,结果,历史本身的前提和结论反而被我蛮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3 —

第11页

地取消了……”;然后谈到“历史学者应该以怎样的知识结

构来面对受众”,指出应该“拥有文史哲齐备的综合知识结

构和连类格义的问题解释能力”;第三,接着自然谈到“一篇

有参考价值 的 文 章,还 应 该 内 藏 有 该 问 题 本 身 的 微 学 术

史”,但在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有些人的稿件“不是把先行成

果说得一无是处,借以凸显自己的‘创新’能力,就是把学术

史回顾与文章展开内容处理成全无关联的两张皮”,接着指

出正确做法,“一个好的学术史梳理,应该是在充分吸纳和

尊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相

反。而行文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逻辑递进”;第四,指出编

辑的修为问题,“‘不懂的就是错误的’,容易堕为成见式进

退稿件的潜规则。学界最喜爱的,应该是‘读尽天下好文

章’的编辑不拘一格的目力和魄力,以及敢于超越自我眼界

的站位和勇气”,文献知识最后要经过出版社编辑才能面对

读者,由于编辑也受西方话语、知识的影响,导致判断力出

错,影响好作品的出版,最终知识的传播和发挥作用也会受

到影响。据此看出,一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符

合认识问题的逻辑顺序。先从语言入手,由语言结合成知

识,知识再组合成文献,文献最后要面对读者得经过编辑,

按照事物发展的流程全方位的论证文章的观点,更易于读

者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二是切合文章的标题“作者的学

养与编辑的修为”的论述内容,依次从这几个方面展开阐

述,是文章切题的表现。

10.①孔子的例子旨在论证这一观点———历史学者应该是过

往知识和历史智慧的综合掌握者和传承者,而不是单一工

种的工匠。(或答证明了“历史学者应拥有文史哲齐备的

综合知识结构和连类格义的问题解释能力”亦可)(论据与

论点的关系)

②孔子博学多能,涉猎并精通多个领域和学科体系,是“综

合掌握过往知识和历史智慧”的典型,能够具体而有力地

证明作者的观点。(论据的典型性)

③孔子是历史名人、文化圣贤,举他的例子富有权威性,增

强说服力,同时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论据的权威性)

解析:①从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看,列举孔子的事例“孔子是

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学家,还是武家、数学家、教育家抑或

社会学家呢? 从他曾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的教授

者看,孔子应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据此看出,作

为有力的论据佐证论点:学者应该是历史知识和智慧的综

合掌握者和继承人,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不是专门的

工匠。(或证明了“历史学者应拥有文史哲齐备的综合知

识结构和连类格义的问题解释能力”)②从论据的典型性

上看,“孔子是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学家,还是武家、数学

家、教育家抑或社会学家呢? 从他曾是‘礼乐射御书数’这

‘六艺’的教授者看,孔子应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师”,

据此看出,孔子博学多能,涉猎并精通多个领域和学科体

系,是“综合掌握过往知识和历史智慧”的典型,能够具体

而有力地证明作者的观点。③从论据的权威性上看,举孔

子的例子,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孔子作为先圣更加权威,达

到文章更有说服力的目的。据此看出,孔子是历史名人、

文化圣贤,举他的例子富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同时增加

文章的文化底蕴。

6 怜悯是人的天性

基础达标训练

1.①强调怜悯之心的普遍性 ②而是人与生俱来的 ③怜悯

之心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解析:①处,根据空后内容“怜悯之心不是某个人独有的情

感”“任何人”可知,此空是说怜悯之心在人们中普遍存在,

所以可填“强调怜悯之心的普遍性”。②处,联系上下文内

容可知,此空内容与“它不是人后天习得的”相对应,是说怜

悯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所以可填“而是人与生俱来的”。

③处,根据“可见”一词,可知此空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根

据前文“孟子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将其视为人性道

德的本源;卢梭也说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

德’”可知,这里说的是怜悯之心的道德意义,根据“本源”

“唯一”“天然的美德”可知这个道德意义是重要的,所以可

填“怜悯之心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2.A 相差无几 B油然而生 C大相径庭

解析:A 处,根据空前句“一个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

个提出‘怜悯是人的天性’”可知,孟子与卢梭关于怜悯之心

的看法很相近,差别很小,所以可填“相差无几”。相差无

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B处,根据“这种怜悯之心”可知,

此空指的是“任何人在看到无辜者受苦的情况下”都会自然

产生怜悯之心,所以可填“油然而生”。油然而生:指某种思

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C 处,根据空后内容可知空后内

容主要解释的是孟子和卢梭对推崇怜悯之心在理想政治的

意义这一重要问题上看法的不同,孟子主张从“不忍人之

心”发展 出“不 忍 人 之 政”,即 作 为 其 理 想 政 治 体 制 的“仁

政”;卢梭则反思了怜悯心可能造成的“恶”,从而认为政法

体制必然建立在对自然情感优越性的克服之上。根据分析

可知二者对推崇怜悯之心在理想政治的意义上是大不相同

的,所以可填“大相径庭”。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

相同。

3.因为孟子和卢梭所处的时代和代表的阶级不同,所以两人

对怜悯之心的理想政治意义的看法有明显不同。

解析:第二自然段首先指出孟子和卢梭两人对怜悯之心的

理想政治意义的看法有明显不同,接着分析原因,根据“孟

子生活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战国时期,作为新兴

阶层的代表”“生活在法国十八世纪大革命时代,作为资产

阶级启蒙思想先驱的卢梭”可知,原因是所处的时代和代表

的阶级不同。然后按照题干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

即可得出答案。

4.B 原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外来人”比喻为“叶片”和“草

木”。A 项,运用对偶。“叶密”对“风轻”,“鸟飞”对“花落”,

“碍”对“迟”,对仗工整。B项,运用比喻修辞。“狼犬”比喻

黑恶势力。C项,运用借代修辞。用“寸管”代指笔。D 项,

运用反问修辞。“能忍之乎?”,意思是“不能忍受”。

5.①在叙述中插入议论、抒情,使文章行文有了变化,增强了

文段的感染力。②更能表达出“我”对深圳气魄和深圳速度

的赞叹之情。

解析:(1)此段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在叙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的发展情况,而画线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作者的议论

和抒情,这样,使行文表达错落有致,又便于作者情感的表

达,富有一定的感染力,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力。(2)这句

话高度赞扬了深圳发展的迅猛,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之

语,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所以表达效果更好。

6.A A.“中外哲学家们”这一词在范围上以偏概全,材料一

的第一段末句说“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

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因此只

是一部分“哲学家”提出了性恶论。

7.C A.绝对化。原文是“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

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

B.无中生有。原文并无比较“其他人”,原文是“我认为这

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D.强加因果。原文只是

强调“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

的”,并没有对“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做出判断。

8.A 根据原文表述,恻隐之心是“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

就变成自己的痛苦”“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

第12页

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恻然感

动”。A.写出了鲁迅对于逝去青年的感受,这种同类情感

的难受是恻隐之心。B.写出了格里高尔父亲对儿子所遭

受苦难的冷酷无情。C.写出了四叔对祥林嫂死去的冷漠。

D.写出了“我”因自己的孤苦而产生了对别人的情感依赖,

不属于恻隐之心。

9.①文段先提出论题,再分析论题,最后得出结论,采用层进

式结构。材料一先提出哲学家们对“人性”这一论题的见

解,接着分析幸灾乐祸和生发恻隐之心的心理,然后进一步

强调二者一念之差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恻隐之心是人

类文化的泉源。②综合使用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式,加

强论证的可信度。③论证语言严谨,针对性强,具有现实

意义。

解析:论证特点一般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

等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一共有五段:第一段,“残酷的倾向,

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

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从人类残酷

的普遍性说起,引出论题;第二、三段,“有些学者对于幸灾

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对于生命

都想留恋和 维 护,凡 遇 到 危 害 生 命 的 事 情 都 不 免 恻 然 感

动”,分析生发幸灾乐祸和恻隐之心的心理;第四段,“遇着

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

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

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进一步强调二者

一念之差的重要性;第五段,“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

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

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

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

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得出结论———恻

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材料一先提出论题,再分析论

题,最后得出结论,采用层进式结构。材料一采用了举例、

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论点。第一段“罗马人让人和

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采用举例论证,

说明人类残酷的普遍性;第二段“‘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

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采用引用论

证,加强论证的可信度。材料一中,“似乎”“有些”“也许”

“由此可知”等词语使论证语言严谨;“这样一来……一着走

错,全盘皆输……人类社会无法维持……”等语言,针对性

强,具有现实意义。

10.①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②是人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心理。

③都脱离了特殊性关系和自利的功利动机。

④都有助于 促 使 人 们 对 那 些 遭 受 苦 痛 的 人 采 取 帮 助 的

行动。

解析:由材料二第一段“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

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和材料三“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不忍

人之心’”可知,卢梭与孟子认为怜悯心或恻隐心是每个人

都具有的。由材料二第二段“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

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

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和材料三“认为人见到

孩童将掉入井中,都会心生怵惕恻隐。怵惕即惊惧、惊恐,

遇到紧急事件尤其是灾祸时,人会自然感到惊恐。恻隐一

般解释为同情和怜悯,即见到他人遭遇苦难时生发出的一

种情感”可知,卢梭与孟子认为怜悯心或恻隐心是人自然

而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由材料二最后一段“自爱心使人汲

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

物。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

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

互相保存”和材料三“此时旁观者面对他人苦难切实感受

到哀痛,既不出于利益算计,也不出于生理本能,‘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

声而然也’”可知,卢梭与孟子认为怜悯心或恻隐心都脱离

了特殊性关系和自利的功利动机。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它

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

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

地去帮助他”和材料三“恻隐不是自己受伤、遭遇苦难时所

感受到的痛苦,而是作为旁观者目睹他人苦难时内心感受

到的痛苦”可知,卢梭与孟子认为怜悯心或恻隐心有助于

促使人们对那些遭受苦痛的人采取帮助的行动。

综合素养提升

1.①不足为奇 ②唯利是图 ③蓬勃发展

解析:第一空,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

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语境强调美妆主播争妍斗艳这

一现象在当前很平常,故填“不足为奇”。第二空,唯利是

图: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语境强调商家贪图钱财的

本质,故填“唯利是图”。第三空,蓬勃发展:发展的势态很

迅速,很积极,很向上。语境形容美妆直播发展很快,故填

“蓬勃发展”。其他答案,合乎语境亦可得分。

2.【甲】处上下两句话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连接“不仅

是……”“还因为……”,应用逗号。【丁】处没有表示列举未

尽,应去掉省略号。

3.示例:那些只见“利益”、不见“责任”的行为,违背了社会道

德,破坏了市场秩序,甚至触碰了法律红线,亟待予以纠偏。

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违背了”和“市

场秩序”不能搭配,应改为“破坏了市场秩序”;二是语序不

当,“触碰了法律红线”程度最深,应放在后面,应为“违背了

社会道德,破坏了市场秩序,甚至触碰了法律红线”。

4.C 根据前文“小蚂蚁一只只都 这 么 努 力,当 然 是 有 原 因

的”可见,陈述对象是“小蚂蚁”,本句主语也应该是“小蚂

蚁”,其中 BD把主语变成“群体生存”,不能衔接上句,排除

BD。要与后句“群体觅食效率的最大化”相衔接,可见“群

体生存”必须放在句尾,排除 A。

5.①交通流量就开始下降 ②相应地调整自己的速度 ③要

人类向蚂蚁学习

解析:①根据后句“最后降为零”可见,这句要写的是“车辆

占到道路面积的40%”时,交通流量的变化,后文用蚂蚁进

行对比,说“就算它们的道路占用率高达0.8,交通流量也

不会下降”可见,人类在“40%”时“交通流量就开始下降”

了。②从后文蚂蚁所做的事“同伴不多的时候,蚂蚁会逐渐

加快速度”“一旦超过阈值,它们就开始放慢速度”可见,它

们是在根据道路状况,自觉地调整速度。故可填写“相应地

调整自己的速度”。③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蚂蚁“每一只懂

得调整自己行为”“一只只都这么努力”,而人类“都以自己

的利益为先”而导致被堵,就此得出的道理就是人类应该向

蚂蚁学习,只是可能达不到蚂蚁那么高效,故此处可填写

“要人类向蚂蚁学习”。

6.A B项,曲解文意,“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

对立”错,应该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这两者与一

定的历史条件相结合。C项,“确立了”置换关键词,原文是

“建基”。D项,张冠李戴,“悲剧意识产生于人类自身的不

完善所带来的落差和对立”是本文作者的观点,并非西方哲

学家的观点。

7.B B项,误解原意,“人不可能占有真理”不是柏拉图的观

点。原文是“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是

不可能把握真理的”。

8.C 材料一中说,“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

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

模式。A 项,边塞思乡之悲。B 项,游子思家之悲。C 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5 —

第13页

国家不能一统之悲。D项,游子思家之悲。

9.①外在性是指,要颠覆和谐秩序,征服自然,改变境遇,不断

追求,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这些都是外

在压力。②内在性是指,要克服把人引向堕落和罪恶的自

由意志,反思道德,避免被物化,消除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

内在的压力。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外在性”和“内在性”的含义,该句在材

料二第三段,“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腊以来悲剧意识的外在性

转向了内在性”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因此,“外在性”的含

义在第二段,由“不怕神谕,不怕超越人世法则的惩罚,不把

自己融和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赏那和谐的秩序;反而是去颠

覆这种和谐,为了征服自然,为了获得‘美’,他们宁愿冒死

一试。这样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为

了改变境遇的行动”“应该说,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

会的历程就是悲剧意识不断显现的过程,而这多是外在的

压力”可知,“外在性”指要颠覆和谐秩序,征服自然,改变境

遇,不断追求,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这些

都是外在压力。“内在性”在第三段,由“在基督教看来,人

的自由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

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内在地具有了否定现存秩序和世界

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善就

具有某种同构因素”“反观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

化,个人失落于荒原之中。焦虑与恐惧成了现代人的病症”

可知,内在性是指,要克服把人引向堕落和罪恶的自由意

志,反思道德,避免被物化,消除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在

的压力。

10.(1)①儒家思想培养了人对家的深厚感情,也对士人提出

了终极要求,这种思想让士人在家国之间进退两难,从而

让中国文化产生独具特色的悲剧意识。②儒家思想要实

现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要求征服和规范各种不

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从而让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爱

情悲剧意识。(2)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客”式思想引

导人们认为人类自身是不完善的,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

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反差

导致了悲剧意识的产生。

解析:题干要求概括“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

因”,答案分别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由“这里暗伏着

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

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

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

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可知,人对家的

深厚感情让士人在家国之间进退两难,从而让中国文化产

生独具特色的悲剧意识。由“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

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

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

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

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

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

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可知,儒家思想要求征服和规

范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从而让中国文化中形成了

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西方:由“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

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

模仿,理念是人认识的目标。这开启了‘主———客’式思想

的先河,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为西方哲

学的主导”“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对无限产生渴望;因自身的

不完善而向往完善的世界;因希望超越变动不定的现实世

界而渴求进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人类自身的不完善

却使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

大的对立和反差。悲剧意识就源于这种对立和反差之中”

可知,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

大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反差导致了悲剧意识的产生。

7 人应当坚持正义

基础达标训练

1.B 第一空,漠视:冷淡地对待;不在意。忽视:不注意;不

重视。根据语境,美国误杀平民且不肯为此负责,是对于

“生命和人权”的冷漠对待,故选“漠视”。第二空,百般推

脱:想尽或用尽一切方法推卸。强词夺理:本来没有道理,

硬说成有道理。根据前文,美国“称此行为未违反包括战争

法在内的任何法律,没有人要对此负责”,这不是“推卸”责

任,而是没 有 道 理 硬 说 自 己 没 有 任 何 责 任,故 选 “强 词 夺

理”。第三空,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根据语境,

“其标榜的尊重民主、保护人权的理念”与误杀平民而不负

责的行为是完全相反的,但“南辕北辙”指举动和意图相反

的景象,但美国发动战争,其意图本身就不是其理念所说的

“尊重民主、保护人权”,故用在此处不妥,应选“背道而驰”。

第四空,任意:没有拘束,不加限制,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没

有任何条件的。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多含贬

义。语境对美方干涉他国内政的态度显然是贬义,故选“肆

意”。

2.C 从句子内部看,“特别是……”是递进关系复句的第二

个分句,不应该放在句首,排除 AD。“特别是广大发展中

国家的人权”应该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进一步阐释,其语

序应在“尊重和保护人权”后,排除 B。

3.①先提出美国重视人权的假定;②然后推出美国应该重视

阿富汗人的生命和人权的结果;③最后以美国杀害阿富汗

平民的事实否定了美国重视人权的假定。

解析:归谬法是指先提出跟定理中的结论相反的假定,然后

从这个假定中得出跟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来,这样就否

定了原来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文段中先提出“美国一直

宣称最为重视民主和人权”的假设,由此推出“如果诚如其

所言,就不该漠视阿富汗人的生命和人权”,即美国应该重

视阿富汗人的生命和人权的结果。然而事实却是“美军在

喀布尔无人机袭击行动中误杀了10名阿富汗平民”“却称

此行为未违反包括战争法在内的任何法律,没有人要对此

负责”,假设的结果与已知事实相矛盾。最后再指出“美国

发动的阿富汗战争等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80万人死亡,其

中平民约33.5万……无人为此承担责任”的更多事实,从

而否定了美国重视人权的假定。

4.C 结合前文“体育课再次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可知这里接下来应该是讲述为什么体育课会再次成为教育

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所以“之所以热议体育课回归课堂”

与之衔接最紧密。

5.①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②素质教育要加上来 ③要想

“补足”体育课

解析:第一空由后文“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可知这里是“双

减”政策的另一政策即: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第二空结

合“减下去的同时”可知这里是与“减下去”相对的,与减负

相对的是提倡素质教育,可以填:素质教育要加上来。第三

空结合前文“据媒体报道,因学校的师资、场地等条件相差

较大,不同学校提供的体育类课后服务质量也有较大差距”

可知要想“补足”体育课应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补齐体

育师资力量等,所以这里可以填:要想“补足”体育课。

6.D 第四段结尾说“因此,反对自由主义的对手们是不会在

竞争中服从什么理性,他们所服膺的是情感。同理可知,没

有对自由的热爱、向往和追求,就不会有自由。自由是一种

价值,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价值,若没有情感注入其中,就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6 —

第14页

可能实现她,捍卫她。只有热爱,才会给我们以动力,不惜

以生命和爱情为代价去追求她”,可见,作者意在通过论述

“自由主义”,证明自己的观点———维持道德须情感、理性两

者并重。

7.C A 项,“情感可以作为所有道德价值的根据”错误,原文

是“情感是否是所有道德价值的根据,这一点是可以讨论

的”,是“可以讨论的”,并非肯定表述。B项,“自由主义者

从不诉诸煽情来寻求支持”错误,原文是“自由主义是最讲

究合理性和中立性的体系,但正因为如此,它易于在竞争中

败下阵来,被意识形态专家的鼓动、煽情所击败”“反对自由

主义的对手们是不会在竞争中服从什么理性,他们所服膺

的是情感”,因此“从不”表述绝对,自由主义者“所服膺的是

情感”。D项,“工具理性越发达,价值理性越缺乏”错误,原

文是“问题是在今天的中国,有着太发达的工具理性,太缺

乏追求价值理性的热情。工具理性的发达使价值的实现极

有效率”。可见工具理性发达,反而“使价值的实现极有效

率”。

8.D 由“如果失去价值理性及其所弘扬的美好情感,我们这

个时代就会被工具理性所窒息,会被无情的冷漠所击溃”

“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从小就被环境和教育塑造成麻

木、漠然的性格,只追求事实认识,而缺乏价值倾向;没有生

气,没有激情,没有血性,少有感受性和良知判断力”等句可

知,作者倡导人们有激情,有血性,有情感,而不只是拥有工

具理性,因此 D项与本文思想倾向一致。

9.提出与第一段相对的观点:既要注重利益,又要注重情感,

才能建立正义道德。为文章进一步发展,在下一节提出“情

感是所有道德价值得以维持的根据”的观点做铺垫。

解析:第一段指出:感觉主义者认为“正义道德的价值发自

互利交换的动机”;第二段提出“仅仅靠相互利益关系而无

相互善意关系,不能建立正义道德;正义道德不仅发自利害

感受,而且发自同情心”,这两个观点截然相反,为下文作者

提出自己的观点———“情感是所有道德价值得以维持的根

据”做铺垫。因此,该段在内容上,与上文观点形成对比,在

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

10.中国现实:工具理性太发达,追求价值理性的热情太缺乏。

这个观点针砭现实,点到要害,富有启发性。社会上此类

现象众多,如政治冷漠症严重,对公共事物缺乏热情;重视

经济建设,忽略人文精神;崇拜理工男,嘲笑文科生等等。

指出危害或强调要两者并重。

解析:由第五段“问题是在今天的中国,有着太发达的工具

理性,太缺乏追求价值理性的热情”可知,目前中国存在缺

乏热情,追求工具理性的问题。由“工具理性的发达使价

值的实现极有效率,包括恶的价值和不正义价值的实现也

极有效率。如果失去价值理性及其所弘扬的美好情感,我

们这个时代就会被工具理性所窒息,会被无情的冷漠所击

溃”可知,缺乏热情、追求工具理性会导致“时代就会被工

具理性所窒息,会被无情的冷漠所击溃”,出现了诸如“小

悦悦”事件、老人倒地不扶等现象。据此可见,作者的观点

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启发当今社会适度价值理性,做一

个有感情、有血性、仁爱、道德的人。

综合素养提升

1.①天翻地覆 ②啧啧称奇 ③魂牵梦萦

解析:第一空,“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或闹得很凶,秩序

大乱。语境是用夸张的口吻,写煮汤时的情况,故填“天翻

地覆”;第二空,“啧啧称奇”,指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从语

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

口”看,侧重强调鱼翅瓜的奇妙,故填“啧啧称奇”;第三空,

“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语境强调女儿对鱼翅瓜汤强烈

的思念,故填“魂牵梦萦”。其他答案,合乎语境亦可得分。

2.示例: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

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

3.①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如同”上,强调“浓香”像什

么;原句重心在“牵动”上,强调“浓香”的作用,更符合原文

表意逻辑。②语意轻重不同:改句用“细长、柔韧”形容线,

不如原句词语叠用更能起到突出强调作用。③语意连贯不

同: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原句陈述主体“浓香”

与上文一致,语意贯通。④适应语境不同:改句用于结尾,

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汤的浓香牵动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

宜于收束文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解答时,可从两句语意重

心、语意轻重、语意连贯、适应语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4.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高峰,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

沉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解析:画线句的语病有:“最高的顶点”成分赘余,且“达到

……顶点”搭配不当,可将“最高的顶点”修改为“高峰”;“促

进吸收营养物质”搭配不当,改为“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整

体修改为: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高峰,睡眠促进体力恢

复,促进骨钙沉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5.①岂能忽略情绪对身高的影响? ②不能忽视睡眠对身高的

作用。

解析:题目要求用一个反问句概括第①段内容。先看第一

段主要内容,此段共两句话,第一句是观点句,第二句是举

例分析,因此可以从第一句中筛选出观点句“家长……忽略

了情绪对身高的影响,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

要因素”,也就是“情绪对身高有影响”。然后把这个句子改

成反问句,可以用“难道能……吗”或“岂能……呢”这样的

句式表达。第二问要求用一个否定句概括第②段内容,先

看第二段内容,第一句是观点句,后面都是分析,因此这段

内容是“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睡眠对身高也有

作用”。改成否定句就是“不能忽视睡眠对身高的作用”。

6.D D项,“是因为他对法律的判决不服,坚信自己最终能

被释放”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面对格黎东的逃狱

建议,苏格拉底不以为然,并提出了法律是国家与各个公民

之间的契约,认为如果只是因为法律的一项合法的命令不

公正就逃走而不服从,那么就是违反这个契约”,可知苏格

拉底是不违反法律这个契约,苏格拉底“坚信自己最终能被

释放”错,原文“剖析苏格拉底的行为,其实他坚持选择死

亡”,可知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是不会被释放的。

7.D A 项,“人臣可以拒绝服从君王所有的命令”错,根据材

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如果君王的行为有失其道,那么身为人

臣的,就应当义正辞严地拒绝服从君王非正义的命令和要

求,即使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可知应是拒绝服从君

王非正义的命令,而不是所有的。B项,“由国家颁布的法

律具有永恒性”错,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这种在国家颁布的

法律之外,还存在着衡量法律是否符合正义要求的更高标

准的思想,也存在于西方的法律思想中,早在古希腊时代就

有思想家认为,在国家法律之外,还有永恒存在的法律”和

第五段“在中西方的古代思想中,均存在着一种超越国家法

律的法,这种法在西方被称为神法,永恒法、自然法……”,

可知“在国家法律之外,还有永恒存在的法律”,国家的法律

不具备永恒性的特点。C 项,“是因为前者具有正义性,而

后者却不具备”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即在国家

的法律之外,还有衡量法律是否正义的更高标准,不是因为

法律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就是正义的;恰恰相反,只有当法

律符合正义的要求时,法律才配得上法律的称谓”,可知国

家的法律也有正义性。

8.C “安提戈涅由于不顾国王的禁令,埋葬了自己的兄长,

从而激怒了国王,安提戈涅自称,虽然违反了国王的法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7 —

第15页

但却并未违反永恒存在的法律。在这里,安提戈涅以一种

更高的法律来对抗国王的法律”可知,安提戈涅思想就是要

遵守永恒存在的法,就是永恒法、自然法、正义法,而不是一

味地听从国王的法。A 项,“法律即使不正义或不道德,但

只要制定合法,仍应具法律效力”,这一观念中的法律违背

了公平正义和道德原则,也即凌驾于“永恒法”之上,这与安

提戈涅思想相冲突。B项,“他们必须信仰法定宗教”,说明

雅典的法律缺乏公正性,与“永恒法”相悖,故与安提戈涅思

想相冲突。D项,“服从法律,无论是我或是其他人都不应

挣脱法律的束缚”,卢梭将法律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忽

视了“法律出现瑕疵”情况的存在,这种与安提戈涅强调的

人要服从“永恒法”的思想相冲突。C 项,霍姆斯认为宪法

是“鲜活的”“不断生长的”,这是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法律,也

即法律也在不断成长以趋于靠近“永恒法”,故与安提戈涅

思想不冲突。

9.①首先由孟子和齐宣王之间的对话以及辕固与黄生之间的

争论引出话题,然后中方以孔孟为代表,西方以安提戈涅为

代表,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述只有当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时,

法律才配得上法律的称谓,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法律符合正

义,这法才是永恒法、正义法。②全文采用分总的结构。

解析:材料一共有五段。第一二段由战国时代,孟子和齐国

国王齐宣王之间的经典对话以及汉景帝时代辕固与黄生之

间的争论引出问题:商汤、武王杀害其国君的行为是否具有

正当性? 第三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桀纣当诛,

是具有正当性的,人臣可以拒绝服从君王非正义的命令,论

述只有当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时,法律才配得上法律的称

谓。第四段论述西方的法律思想中也有法律只有符合正义

的要求才是永恒法的认识,并用安提戈涅的事例进行论证。

第五段总结无论中外,只有法律符合正义,这法才是永恒

法、正义法。

10.示例一:我方观点是“苏格拉底之死是值得的”。

理由:①他的死是对法律的最高维护,只有法律树立了权

威,才能有国家秩序的存在,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

复存在,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②他以其死亡完成

其生命的升华,他用生命对真善做了最好论证;③苏格拉

底以他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人对于信仰的坚守。

他的死体现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是其作为雅典公民的公

民意识的体现。

示例二:我方观点是“苏格拉底之死是不值得的”。

理由:①这部法律是有瑕疵的;②这部法律违背正义,它不

是永恒法、正义法,苏格拉底有权拒绝服从;③这部法律不

具备被信仰的品质,是非正义性的要求,苏格拉底为非正

义去死是不值得的。

解析:对“苏格拉底之死是否值得”开展一次辩论赛活动,

答题时首先要亮明态度,接着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可以是

“苏格拉底之死是值得的”,也可以是“苏格拉底之死是不

值得的”,要结合材料。我方观点是“苏格拉底之死是值得

的”,因为:①材料二原文中“苏格拉底的死亡很大程度上

体现了一个哲学家对于法律的高度信仰,遵守城邦的法律

就是行正义”,可知他的死是对法律的最高维护,只有法律

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的存在,当法律失去权威,正

义也就不复存在,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②材料二

原文中“苏格拉底以其死亡完成其生命的升华”,可知他以

其死亡完成其生命的升华,他用生命对真善做了最好论

证;③材料二原文中“其实他坚持选择死亡,从一定意义上

说也是其作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的体现……他的坚持

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人对于瑕疵法律所展示出来的信仰

的姿态”,可知苏格拉底却以他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

哲人对于信仰的坚守。他的死体现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

是其作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的体现。

我方观点是“苏格拉底之死是不值得的”,因为:①材料二

原文中“但是苏格拉底却以他的坚持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哲

人对于瑕疵法律所展示出来的信仰的姿态”,可知这部法

律是有瑕疵的;②材料一原文中“在中西方的古代思想中,

均存在着一种超越国家法律的法,这种法在西方被称为神

法,永恒法、自然法,在中国则被称为天理、良知、仁义,其

本身均具有正义性,是一种正义法。当国家的法律严重违

背正义时,人们就具有一种不服从的权利”,可知他有权拒

绝;③材料二原文中“形式正义面纱背后却是实质的非正

义,法律 看 来 并 不 具 备 被 信 仰 的 品 质,至 少 不 满 足 人

道———正义性的要求”,可知苏格拉底的死是不值得的。

第二单元

8 记念刘和珍君

基础达标训练

1.A 举足轻重:一挪脚就影响两边分量的轻重。形容有实

力,所处的地位很重要,一举一动都对全局有重大影响。不

可估量:难以估计。语境强调大学生在历史进程中作用很

重要,应选“举足轻重”;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鞠躬尽瘁:指不辞辛劳,尽力于国事,形容小心谨慎,贡献出

全部精力。语境指爱国学生面对敌人枪弹的威胁,即使献

出生命也不顾惜,应选“殒身不恤”;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

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

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这里是说爱国学生做出了很多声势

浩大的爱国的事情,应选“惊天动地”;长歌当哭:以放声歌

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声泪俱下:边诉

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这里指后继者应当把对牺牲的

爱国学生的悲痛化为力量,应选“长歌当哭”。

2.不必空羡先辈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留下了闪光青春,也不

用遗憾没有赶上新中国初期如火如荼的建设高潮,我们有

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

解析: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

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应改为“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有自

己的际遇和机缘”。成分残缺,“有我们自己的际遇和机缘”

缺主语,可将“我们”提到前面做主语,改成“我们有自己的

……”。

3.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

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一个热血

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大,“奋然而前行”!

解析:首先把握颁奖词的写法: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

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人物的事迹,力求用最简洁

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人物。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

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而是将人物事迹点到为止,让

人们自然而然地心领神会。语言要有文采,有感染力。刘

和珍应重点突出其勇敢无畏、心怀国家的特点,可以抓住她

始终微笑这一细节;另外要突出其牺牲的意义,在于唤醒人

们的爱国热情,让“庸人”警醒等。

4.①杂文的写作至少要有两个要件 ②而忽视了其独立的思

想和批判的底色 ③思维方式获得锻炼

5.形象生动 力透纸背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特别是材料中

提到的《替豆萁伸冤》一诗,再结合材料的介绍,明确这首诗

的作用是“对 段 祺 瑞 政 府 和 杨 荫 榆 之 流 进 行 了 有 力 的 声

讨”;其次要明确题干要求的是概括鲁迅政治讽刺诗的艺术

特点,为此要调动知识积累,明确诗歌有哪些艺术特点,如

形象性、抒情性等;最后要注意字数要求,写出两个四字短

语,对诗的特点进行概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8 —

第16页

6.B B项,“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

忍和充满奴性”错误,从文中来看,“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

的东西”中既有愚昧的民众,更有残暴的反动政府的帮凶,

而且更侧 重 后 者,所 以 选 项 “写 出 了 当 时 中 国 老 百 姓 的

……”错误。

7.A A 项,“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

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错误,结合文本来看,将

“气氛烘托到极致”并“使人潸然泪下”的是下文的“眼泪”

“血衣”“哀声”,即作者沉痛悲愤的抒情和议论。

8.①勇士;②革命的首领;③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解析:题干问的是“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浏

览文本可以发现,相关内容在第四、五段。第四段作者写刘

和珍的同学痛哭失去了勇士和首领,“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

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

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由此可概括出“勇士”和“首领”以及“活泼微笑”。第五段再

从作者的描述与评论中找出有关刘和珍的语句,如“我永远

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

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等,可概括出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

怨,乐观热情。

9.①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

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或:

鲁迅的话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继者的呼唤、激励

和鼓动)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

作者带来最深远的、永久的悲哀。

解析:考生需要结合两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来体会两段话

的含意。通过对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及对写作背景

的了解,可以理解鲁迅的话“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

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重在引起人们对革命者牺牲的反

思,以及号召人们能够进一步奋发,继承革命者的遗志,重

在爆发,而不是灭亡,其突出的情感特征是愤怒。而本文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这一段

话中,作者突出的是悲哀,永久的沉默也就是永久的悲哀。

作者一则悲哀刘和珍这样的优秀青年惨遭杀害;二则悲哀

社会仍然豺狼当道,自己的命运无从把握,对前途有浓烈的

悲哀之情。

综合素养提升

1.①吃起来也要有个度 ②人体就会摄入太多胡萝卜素 ③

暂时停止吃桔子

解析:①结合“可是,再有营养的食物”“如果在一段时间桔

子吃多了,全身甚至是手脚的皮肤就会变黄”,推断此处是

说饮食要适量要有限度,可填“吃起来也要有个度”。②结

合“因为柑桔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经常吃很多桔子”

“如果无法及时代谢掉,就会导致皮肤变黄”,推断此处是说

人体会吸收过量的胡萝卜素,可填“人体就会摄入太多胡萝

卜素”。③结合“它只会短时间地影响‘颜值’”“过一两周肤

色就能恢复正常……”,推断此处是假设停止吃桔子的情

况,可填“暂时停止吃桔子”。

2.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吃了过多的桔子,手脚甚至是全身的皮

肤就会变黄,成了“小黄人”。

解析:原句的语病有:成分残缺,要把“如果在一段时间”改

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合逻辑,要把“桔子吃多了”改为

“吃了过多的桔子”;语序不当,要把“全身甚至是手脚的皮

肤”改成“手脚甚至是全身的皮肤”。

3.①讽刺批判意味更强,狗往往是被贬低的形象,但对话中却

可见“人不如狗”。②新颖大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我”和狗的对话描写狗对人的反驳,鞭挞了社会上那

些比狗更势利的小人。在梦中,当“我”说狗见了阔人就摇

尾乞怜,见了“衣履破碎”的人就咬,骂狗“势利”之时,狗立

即反驳……在世间上,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

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

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

势利,可见“人不如狗”,使讽刺批判意味更强。文章以人狗

对话的形式展开内容,采用荒诞手法,把人与狗的对话这种

看似悖理、不合逻辑之事,加以“合理化”,使之形象地表现,

新颖大胆,超凡脱俗,意味隽永,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①突出强调了人的势利无耻,狗还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

贱,对人进行有力驳斥。②通过多个“还不知道”的排比(反

复),增强语势,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③故作谦虚,语言

幽默,语气揶揄。

解析:“还不知道”表面看是谦虚,是“狗不如人”:狗不会因

铜银、布绸、官民、主奴而区别待人。人是会的,人能区别铜

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

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

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而且以此为荣。实质上是说

狗没有人那么势利,还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其实是

“人不如狗”。此种表述,故作谦虚,语言幽默,突出强调了

人的势利无耻,对人进行有力驳斥。句中以四个“还不知

道”的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排比(反复),增强语势,内容铿

锵有力,“我还不知道”就是“我可不像你”,将讽刺的语气推

向高点,结尾意犹未了,耐人寻味。

5.①通过“我”的 外 貌、神 态、动 作 直 接 进 行 讽 刺,如 外 貌 上

“我”一开始便像“乞食者”,以及对狗一开始“傲慢”斥骂,后

“一径逃走”,前后态度的对比,都强化了讽刺效果。②通过

“我”与“狗”的对话以及“狗”揶揄且游刃有余的驳斥,间接

地进行讽刺。如“嘻嘻!”“我惭愧!”“我还不知道”“且慢!

我们再谈谈”。

解析:“我”本“衣履破碎,像乞食者”,遇到狗却“傲慢地回

顾,叱咤”,自以为高狗一等,这些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直接

进行讽刺;最后“我逃走了”“一径逃走”,前后态度对比鲜

明,强化了讽刺效果。当“我”说狗见了阔人就摇尾乞怜,见

了“衣履破碎”的人就咬,骂狗“势利”之时,狗立即反驳说:

“愧不如人呢。”因为,“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

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

奴;还不知道……”,而在世间上,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

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

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

以人比狗更势利。狗的有力反驳,使“我”只好逃走,直到逃

出梦境。文章通过“我”与“狗”的对话以及“狗”极尽讽刺且

游刃有余的驳斥,间接地进行讽刺。

6.D A 项,“相信政府能够彻底查办凶手”错,原文是说“我

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所以,原文表达的是“我”

不相信政府能彻查凶手。B项,“对政府的凶残并没有深刻

的认识”错,根据原文可知“我”已充分认识到了政府的凶

残,知道奇迹并不会发生。C项,“写出了烈士英勇抗争、视

死如归的 精 神”错,作 者 写 这 句 话 的 目 的 是 渲 染 悲 痛 的

情感。

7.C C项,“皆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错。“好像是看见我的

妹子”“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中的

“好像”都表示比较,把死去的两位女学生和自己的女儿进

行比较,以表达作者深深的悲痛;而类比要求是不同事物之

间相似的特征联系,所以这两处没有使用类比的修辞手法。

8.①在内容上,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高度概括,揭露

了所谓革命政府的反动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当局杀害

学生,反动文人诬陷学生的强烈愤怒。

②在结构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这道题重点考的是文章结尾两副挽联的作用,应从内

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容上,对联中的“多经几番的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9 —

第17页

声惊耳,弹雨淋头”“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高度概括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揭露了所谓革命政府的

反动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当局杀害学生的愤怒。“有些

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表明作者对反动文人

诬陷学生的强烈愤怒。结构上,从结构来看,文章以这两副

挽联收尾,挽联是全文的总结和升华,突出了文章批判反动

政府和反动文人的主旨。

9.(1)《记念刘和珍君》叙述和议论的语言颇为冷静,抒情热烈

而深沉。如“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

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

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不

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作者强烈地抒写自己对

反动派极为愤慨的心情,召唤人民起来反抗。

(2)这篇文章语言冷峻,侧重于客观叙述,且在客观叙述中

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如第三部分写刘和珍牺牲及入殓

的一段文字,作者并没有特别描写段祺瑞政府的暴行,但读

者从“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

从后面用枪打死的……轻易不肯给人拿去”的客观叙述中

不难体会杀人者的凶残。

解析:周氏兄弟的两篇悼文都从写作心境写起,在语言风格

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来说,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

的死者》更多地采用口语,文风趋于平实,而鲁迅的《记念刘

和珍君》则于口语之中多杂以文言成分,并多用对偶、排比,

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例如:周作人文

中“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

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鲁迅文中“可是我

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

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

言语?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

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

怒了”,周作人全用口语,并一律用陈述句;而鲁迅杂以文言

句式,陈述句中兼用反问句,更多变化。“第二天上午十时

棺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

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

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刘和珍女士

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

……轻易不肯给人拿去”语言冷峻,侧重于客观叙述,且在

客观叙述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惨象,已使我目

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

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抒写作者对反动

派极为愤慨的心情,召唤人民起来反抗。最后两句,它本身

就是作者强烈革命感情的火山式的爆发,给人以极大鼓舞。

9 为了忘却的记念

基础达标训练

1.B B项应改为“情随事迁”。

2.C A 项中“何立从东来,我向 西 方 走”,是 引 用 他 人 的 诗

句,应加引号;B项中括号中的问号应改为逗号,不是问句;

D项中“叹息道”后的逗号改为冒号。

3.D A 项,比喻,把“她”比作“圆规”。B项,比喻,把“覆盆

子”比作“小珊瑚珠”。C项,比喻,把“嫩苗”比作“天才和常

人”。D项,借代,以“子曰诗云”指代“四书五经”一类的书。

4.D A 项,成分残缺,应在“民族问题”后面加“的叙述”;B

项,结构混乱,在“划出”后加“的”;C项,“行为”和“移交”搭

配不当。

5.示例: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

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个

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盛,“奋然而前行”!

解析:写作颁奖词时,内容上要能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人

物的事迹与品质;语言上要寓情于叙,融情于议,要对人物

的精神进行颂赞,以达到感染人、鼓舞人的效果。具体拟写

时可以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

要概述人物的事迹,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

下之物。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

末节,而是将人物事迹点到为止,让人们自然心领神会。如

写刘和珍,应重点突出其勇敢无畏、心怀国家的特点,可以

抓住她始终微笑这一细节。

6.D D项,“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错

误,在“这憎恶”的后一句,有“因为”一词,告诉读者作者“憎

恶”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可知,这句话中的“憎恶”是鲁迅

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

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

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也是为

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

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7.C C项,“借代”错误,该段文字中没有出现借代手法。

8.(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

“陈旧”的意思。

(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

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

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

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解析:弄清字义,要注意从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作答时要先

解释出两个字的表层意,“做打油诗,弄烂古文”是对文,从

“做”字可推 出“弄”是“写”的 意 思,“弄”还 有 “玩 弄”(“游

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

析其深层意,这两个字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要联系历史背景

和刘半农的生平以及文中作者对他的感情来作答,是对刘

半农从一个活泼、勇敢的战士蜕变为保守的文人的批评,含

着强烈的不满。

9.(1)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

(2)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

(3)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

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解析:本题的答案区间在第7段与第11段。第7段可以概

括出鲁迅对刘半农的“浅”首先是承认,其次是赞赏,认为他

的“浅”是清澈,指刘半农坦诚、真率的性格。原句为“但他

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

掩其大体的清”。第11段可以概括出鲁迅认为他的“浅”于

中国是有益的,原句为“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

更为有益”。结合文中内容对刘半农的形象进行总结。

综合素养提升

1.①矢志不渝 ②举步维艰 ③擦肩而过

解析:第一空,此处是说吴天一下定决心要守护高原人民和

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攻克“高原病”,能够体

现其“守护”坚定态度的成语是“矢志不渝”。矢志不渝:立

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第二空,当时中国的“高原

病”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吴天一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是常

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处境,说明医学研究工作进展十分艰难,

可以用“举步维艰”。举步维艰:形容已陷入十分艰难的处

境。第三空,此处是说吴天一曾多次遭遇车祸,两次都差点

死去,可以用“擦肩而过”形容他与死神距离很近的状态。

擦肩而过:挨着肩而溜走。

2.60多年来,他不仅踏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还在天山、

帕米尔和安第斯山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

解析: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当前后两个句子主语一致时,

关联词应放到主语后面,“不仅”应放到“他”后面;“在天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0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图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