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茶文化【吴宇铭】

发布时间:2023-10-0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茶叶茶文化【吴宇铭】

品茗浅谢谈 中 国聆茶 文 化 [收起]
[展开]
茶叶茶文化【吴宇铭】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吃 去

浅 谈 中 国 茶 文 化

第2页

··

中 国 茶 文 化 是 中 国 制 茶 、 饮 茶 的 文 化 。 中 国 是 茶 的 故 乡 , 中 国 人

发 现 并 利 用 茶 , 据 说 始 于 神 农 时 代 , 少 说 也 有 4 7 0 0 多 年 了 。 直 到 现

在 , 汉 族 还 有 民 以 茶 代 礼 的 风 俗 。

第3页

茶的分类

形成与发展

功效

茶文化的特性

茶具

茶与文学

第4页

明清茶文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

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

实的基础。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茶叶品种也越来越

多,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

隋唐茶文化

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

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专有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创新了中国茶道精神。

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

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三国以前茶文化

茶的历史最早可推到三皇五帝时期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

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

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5页

··

茶的颜色

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红茶

发酵程度

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

焙火程度

轻 火 — 生茶、中火 — 半 熟 茶 、 重 火 — 熟 茶

采茶的季节

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萎凋程度

萎凋茶、不萎凋茶

茶叶的分类

第6页

按茶的颜色分类

绿 茶 白 茶 黄 茶

君山银针、蒙顶黄芽、

温州黄汤

青 茶 红 茶 黑 茶

狮峰龙井、碧箩春、

黄山毛峰

白牡丹、贡眉

安溪的铁关音、武夷大红

袍、台湾乌龙茶

滇红、祁红、川红、闽红 安化黑茶、普洱茶、

六堡茶

第7页

按茶的 发酵程度

茶青(俗称茶菜)从采摘下来到杀青这段期间内,在日光萎凋(或热风萎凋),

\"室内萎凋与搅拌\"等过程中,发酵就一直在进行,为了适合各地的习惯而可分成不发

酵的绿茶类、半发酵酵的青茶类,与全发酵的红茶类、后发酵的黑茶。

白 茶 黑 茶 红 茶 黄 茶 青 茶 绿 茶

95%

85% 80%

5 ~1 0 %

1 5 ~2 0 % 完全不发酵

第8页

按茶的 焙火程度

发酵程度的分类在说明茶叶的整体学称与各种茶的归属,而依茶菁焙火的次数及

时间的长短来说明半发酵茶,焙火程度是俗称。

轻火

生 茶

中火

半 熟

重火

熟 茶

第9页

按采茶的季节分类 - 1

茶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也会有差异,如水份过多,茶质自然较淡;孕育时间较长,接受天地赐

予自较豐腴,所以随着不同季节制造的茶,就有了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等不同。

春季温度适中,雨量

充沛,使得春梢芽叶肥硕,

色泽翠绿,叶质柔软,特

别是氨基酸及相应的全氮

量和多种维生素,不但使

春茶滋味鲜活,香气蹭鼻,

富保健作用。

夏季天气炎热,茶树

新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

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

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

酸及全氮量的减少,使得

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

茶强烈。

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

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

生长、摘采,新梢芽内含

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

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

黄,滋味、香气显得比较

平和。

冬茶、秋茶采完气候

逐渐转凉,冬茶新梢芽生

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堆

积,滋味醇厚,香气浓烈。

第10页

按采茶的季节分类 - 2

月 份 季 节 名 称

4 ~ 5 清明、谷雨、立夏 春茶

5 ~ 6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第一次夏茶(二水茶)

7 ~ 8 大暑、立秋、处暑 第二次夏茶(三水茶)

8 ~ 9 白露、秋分、寒露 秋茶

1 0 ~ 1 1 霜降、立冬 冬茶

1 1 ~ 1 2 小雪 冬片茶

1 2 ~ 3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惊蛰、

春分 天寒茶

第11页

按茶的 凋萎程度

萎凋,是茶叶在杀青之前消散水份的过程,分为日光萎调与室内萎凋。萎凋不一定会产生发

酵,制茶过程中,静置而不去搅拌或促使叶缘细胞膜破裂产生化学变化则将不会引发发酵现象。

不 萎

凋 茶

萎 凋 茶

绿 茶 黑 茶

黄 茶

白 茶 青 茶 红 茶

乌 龙 茶 包 种 茶

第12页

(1)使血管中血清胆固醇和

纤维蛋白含量降低,软化血管。

茶 的

功 效

(2)有收敛、消炎等作用,

能预防肠道传染病。

(3)分解烟草中的某些毒素,

能抑制尼古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对清洗小伤口、止血、止

痛等作用相当明显。

(5)茶水漱口可防止龋齿生

成,有利于口腔卫生。

(6)煮沸的茶水冷却后,涂

在嘴唇疱疹处,可治愈疱疹。

(7)长期饮茶能降低食管癌、胃

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

(8)茶水可提神醒脑、清热解毒,

具有明目、消滞、减肥之功效。

喝茶的功效

第13页

··

·

·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是所有泡茶过程中必备的器具,

不单指茶壶、茶杯,被认为对茶的品质有着莫大的影响。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列出了10种茶具:茶炉、

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宪、茶瓯、茶瓶。

最早的茶壶使用金、银、玉等材料制成,唐宋以来,由于陶瓷工

艺的兴起,逐渐被铜和陶瓷茶具替代。铜茶具相对金、玉茶具来说价

格更便宜,煮水性能更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更重要的是

价格相对较低,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

·· ··

·

·

··

第14页

茶文化的特性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

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

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介成

为货物交换的物品二战国,茶叶

芭有一定规模。先秦《应燃》意

集看茶的记载。

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

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

的都市茶文化。上海从1994年起,已连续

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了都市茶文化

的特点与魅力。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

文化、经济及人 文相结合,中国茶文化是

各国茶文化的摇篮。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

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 文化及

摩洛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

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茶文化内

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

发展。

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枯族、纳西

逐、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

布朗族、德品族、基诺族、撒拉族、百族、

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

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第15页

··

《玉川烹茶图》 明/丁云鹏

《松下烹茶图》 元/胡廷

《调琴啜茗图》 唐/周昉

《茶录》 宋/蔡襄

《大观茶论》 宋/宋徽宗

《茶经》 唐/陆羽

茶与文学

第16页

品茗

谢谈 中 国

聆茶 文 化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