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_非遗

发布时间:2024-1-11 | 杂志分类:其他
作者: 9190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7_非遗

{{`发布时间:2024-1-11`}} | 云展网画册制作 宣传册 其他 7_非遗
展现了庄河原生态的民间生活情境,同时也为《庄河非遗文化进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庄河非遗文化进课堂》校本课程主要依托庄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引领,带动大家共同学习、保护、弘扬我们的民间文化精髓,为同学们创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校本课程作为《美术鉴赏》必修课程的延伸,将全面介绍庄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将易于课堂实践,激发同学兴趣的非遗项目重点开发,比如国家级的庄河非遗项目“剪纸”,大连市非遗项目“属相灯”以及“龙凤尾”的制作等。学校也将同庄河市文化馆建立联系,让更多的庄河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我们的校本课程的课堂,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传承人带给我们的精湛技艺,真切感受庄河独特的民间艺术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同时引领同学们去传承、创新,让庄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的校本课程也将秉承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同学们的精神食粮的原则,让同学们去传承创新家乡的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将庄... [收起]
[展开]
7_非遗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4页

责任编辑:吕守和 孙渝峰

主 编:刘伟东

副 主 编:孙 昊

于春霞(剪纸制作教程)美术编辑:孙 昊

封面设计:刘伟东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教材 美术 选修 庄河非遗文化进课庄河第三高级中学 美术教研室 编

出 版 庄河第三高级中学

印 刷 庄河第三高级中学印刷室

版 次 2024 年 1 月第一版

印 次 2024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开 本 890 毫米×1240 毫米 1/16

印 张 118 页

字 数 64 千字

版权所有 · 未经许可不得采用任何方式擅自复制或者使用本产品任何部分· 违者必究

第5页

前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习近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指的是借助学校的标准化教育方法来对传承目标、内容、方法等实行制定,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进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学校教育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非遗进校园”的宗旨是提高广大师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营造人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氛围。

庄河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项,其中国家级 1 项、省级 5 项,各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000 余人,代表性

传承人 26 人,国家级传承人 1 人,省

级传承人 2 人。这些为非遗文化进校园

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响应学习中华文化传统,激发活力校园的倡议,在吕守和校长、孙渝峰书记的号召和带领下,全校师生群策群力,建立了校园民俗馆,吕守和校长指导课程工作

孙渝峰书记指导课程工作

第6页

展现了庄河原生态的民间生活情境,同时也为《庄河非遗文化进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庄河非遗文化进课堂》校本课程主要依托庄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引领,带动大家共同学习、保护、弘扬我们的民间文化精髓,为同学们创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校本课程作为《美术鉴赏》必修课程的延伸,将全面介绍庄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将易于课堂实践,激发同学兴趣的非遗项目重点开发,比如国家级的庄河非遗项目“剪纸”,大连市非遗项目“属相灯”以及“龙凤尾”的制作等。学校也将同庄河市文化馆建立联系,让更多的庄河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我们的校本课程的课堂,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传承人带给我们的精湛技艺,真切感受庄河独特的民间艺术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同时引领同学们去传承、创新,让庄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的校本课程也将秉承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同学们的精神食粮的原则,让同学们去传承创新家乡的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将庄河的民间传统文化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孙昊老师课堂带领学生制作

非遗课堂成果展现

第7页

6

1

11

19

30

37

45

49

56

62

67

73

79

83

88

92

96

100

104

第8页

第 1 课

春的期盼 爱的祈福----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龙凤日”基本问题

你是否了解庄河的龙凤日?它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情境导入

展示民间传统方法制作的龙凤尾,同学们欣赏并讨论对龙凤尾的理解。“龙凤日”是庄河的独特民俗,是土生土长的庄河人历经岁月沉淀而历久弥新的民间文化传承,更承接着先辈对后辈的殷殷期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一、 “龙凤日”的由来

农历正月二十五是“龙凤日”

是正月里继元宵节之后的又一

个民间传统节日,已有上千年的

历史了,民间大都取“龙凤呈祥”

之意,希冀新春风调雨顺,一年

里万事如意。

“龙凤日戴龙凤尾”的习俗在庄河已经流传上千年了,最开始只给男孩佩戴的龙尾,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孩也开始戴凤尾了。最原始的龙凤尾是用截成几厘米长短的蒜秸或细高梁秸,配之以剪成铜钱大圆形的各色彩布,用线穿成串。正月二十五“龙凤日”这龙凤尾1

第9页

一天,老人们一般将“龙凤尾”挂在孩子的帽子或缝在孩子衣服的肩膀上。孩子们从早晨起床开始戴,一直到晚上睡觉才能取下来。以此期盼孩子幸福茁壮地成长,长大后“成龙成凤”。

与春节、元宵节等比起来,“龙凤日”远没有这些节日仪式感强,很多习俗断绝。但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龙凤日”的一些传统习俗如今得到了很好的开掘,在庄河地区,“龙凤日”给孩子戴“龙凤尾”等习俗,仍在延续。2009 年,“龙凤日”民俗被列为大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二、 庄河风俗节日“二月二”“龙凤日”其实不是一天,是从农历正月二十五开始到二月初二都被称作“龙凤日”。孩子身上的龙凤尾也要从正月二五一直戴到二龙凤尾的戴法2

第10页

月二才结束。

《庄河县志》这样记载:

“农历二月初二日,传说为土地爷的生日。又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庄户人家于这天凌晨在庭院、大街、菜地、场院用草木灰撒数个圆圈,谓打‘灰囤’。在‘灰囤’中央撒一把五谷,意为粮满囤,谷满仓,以祝年景丰收。焚香纸,明蜡烛,以祭土地神。此习于庄河解放后渐淡,进人80 年代后又逐渐恢复。”另外,庄河民间一直留有“二月二理发去旧”的说法,称“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为孩子理发叫“剃龙头”,借龙抬头之吉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则是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这一天,庄河的大小理发店,几乎家家生意火爆。打灰囤要先画圆圈,代表粮囤。

接下来画十字,表示粮囤分成几

个部分,装各种杂粮。也有在大

圈里套小圈的,说明家里粮囤多,

内容丰富。梯子则是用来上下粮

囤的,还是为了炫耀粮囤的壮大

富足。

“二月二,吃猪头”,这又是一句谚语。农村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杀猪,猪头就留到二月二吃。

庄河二月二讲究吃春饼,做春饺有的是白面兑上粉脂,有的是苞米面兑上粉脂,也有的是苞米面、大豆面、荞麦面等。三盆菜,分别是炒土豆丝、酸菜炒肉、炒豆芽,然后用饼卷着菜吃。打灰囤3

第11页

点香鸡儿。香鸡儿是从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家里老人把祭祖敬神留下的香根积攒收集起来,用水泡成烂泥状,再捏成小公鸡、小母鸡形象,放在太阳下晒干。打完灰囤后,把香鸡儿从嘴部用火点上,长辈用香鸡儿给孩子照照嘴、眼睛和耳朵,保全年平安不得病。再照照炕席底下或屋内地上,保佑臭虫跳蚤不露头。又仰头在空中晃晃,嘴里念叨着“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最后摆在灰囤里,保佑粮食丰收不招虫。

三、 龙凤尾制作

1、 龙凤尾结构

龙头、龙身、龙尾 盖帘

2、 材料准备

彩色卡纸 彩色绒球

彩色吸管 针线 剪刀

3、 制作过程

(1)将彩色卡纸剪成圆形 12 片,长条形8 条,龙头一个(可用心形代替)。彩色吸管裁成10 等份,两根20 厘米的长线,穿过针后备用。

(2)从龙凤尾部开始穿起,先穿四个长条,然后一个绒球,后接一个圆片,再接一个吸管,然后又开始一个绒球、圆片、龙凤尾结构点香鸡

4

第12页

吸管的循环,接满六个圆片为止,最后接上龙头,这样就完成了一半,另一半相同的穿法,最后也是穿过同一个龙头衔接在一起,这样一个完整的龙凤尾就做完了。

(3) 建议同学们分组完成,鼓励发挥想象力,对龙凤尾的制作进行创新,做出更具特色的作品(制作过程中注意工具的安全使用)。

4、所有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对有创意的作品以及有团体合作精神的小组给予表扬。

小结

庄河的“龙凤日” 以及“二月二”民俗日,是集手工技艺、传统民间信仰,以及饮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愿庄河的“龙凤日”的习俗绵延不绝,也能像属相灯那样,成为庄河民俗文化长廊里一抹耀眼的风景。拓展学习

利用废旧的物品,或者其它合适的材料,挖掘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龙凤尾作品,让古老的手艺焕发新的光彩。对“非遗”的保护不仅要有传承,更要有创新的意识。

现代材料的龙凤尾制作5

第13页

第二课属相灯相伴,年味更悠长----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面塑灯”基本问题

你是否了解庄河的属相灯?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情境导入

关闭室内的灯光,然后点上属相灯,在灯光摇曳中播放相关的庄河点属相灯的习俗的视频,同学们欣赏并讨论对面塑灯的理解。

新春到,闹元宵!在庄河,元宵夜家家户户点燃一盏盏属相面塑灯,是庆祝节日的一个独特习俗,表达人们祈福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点属相灯是庄河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一、 “属相灯”的由来

属相灯是辽宁省大连庄河特有的民俗,

庄河话发音称之为“徐儿”(xùer),庄

河方言中属相的“属”字读 xǔ,大概是

庄河方言多四声,久而久之就把“属”字

读成“徐儿”(xùer)了吧。它是用豆面

团纯手工捏制而成的十二生肖,这些属相

灯被粘在一张方形的硬纸板上,旁边留出位置捏一个像花瓣的面碗儿,用来放红色的小蜡烛。每逢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月圆之夜,庄河人都会点燃各自的属相灯,寄托着美好的祝愿。

《庄河县志》曾在民间工艺章节设专目记载,在很早以前,庄河的属相灯6

第14页

农村妇女中大多数人都会制作属相灯。据有关史料考证,明末清初,大量的山东流民“闯关东”,将盛行于山东的民间面塑灯民俗带进了庄河,同时还将以面为原料制作的动物、瓜果等工艺融入了本土民间文化习俗及日常生活中。

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各家各户要点起自己的属相豆面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各自的属相灯燃烧,谁的属相灯燃烧的时间最长,就象征着谁能成为寿星。现在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的人们,大都会给孩子点上一盏,一方面给孩子祈福,另一方面让孩子从小便了解庄河独特的属相灯习俗,进而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属相是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一年中的12 个月份和 12 种动物相对应,每个人也和一个自己属相相对应。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将属相视为一种神圣的象征,对于每个属相都有着不同的涵义和象征意义,比如老鼠属相,代表着勤奋、精明,马属相则代表着忠诚、果敢等等。除了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属相在现代的社会文化中也扮演着一种重要的角色。很多人甚至无法记住自己的生日,但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属相。属相不仅是一种标志,更是一种纽带,让人们在相互沟通、交流中更加亲近,更加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商业上,属相都是一种相当有意义的文化符号。

二、 正月十五的庄河习俗

每年元宵节之前,庄河人都会根据家人的属相买一些属相灯,还会加一个鲤鱼灯。正月十五之夜,庄河人都会点燃各自的属相灯。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还会在水缸里或者水缸盖子上点上鲤鱼灯,祈求年年有余。

属相灯

7

第15页

庄河人祈福,三种面塑灯必不可少:属相灯、十二月灯、面塑鱼灯。将点亮的属相灯放到窗台上,期

盼来年平安富贵。同时还会点十二月灯,十二月灯在灯碗边缘会捏上与月份相

同数量的小角,以便于区别月份,点明

十二月灯,祈盼月月风调雨顺。点鱼灯,不言而喻,“鱼”与“余”同意,取“余”之意,寓意年年有余。

春节庆祝,自然少不了缅怀先人与逝者,庄河百姓会在元宵节当天,给已故人“送灯”。这天,家族里的男人,特别是长子、长孙啥的,是一定要去祖坟送灯的。夜晚寂静的大山,烛光一闪一闪,寄托着无尽的思念,“送灯”这个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除了去祭祖“送灯”,还有到山神庙送面塑灯,到村子十字路口放灯,意为心中有正道。庄河北部山区养蚕的人家,面塑灯又称“蚕灯”,元宵节晚上,蚕户会将“蚕灯”送到山顶,为来年养蚕丰收祈福。

年轻人多在外地打拼,有的几年甚至十几年也没在家过元宵节了,但是每年长辈们都会买孩子们的属相灯,晚上一起点上,烛光摇曳,小小的属相灯也寄托着所有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浓浓的思念。现在山上都已经封山育林,严禁明火了,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鱼灯元宵节选属相灯

8

第16页

电池灯产品。

2007年庄河面塑属相灯正式被列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 传统属相灯的做法

传统的属相灯都是用豆面做成的。磨出来的豆面用细箩筛一遍,更细腻。然后用开水烫一下再和,面筋道,容易成型。面和好后,开始做灯。这里就需要手艺了,老一辈人家里都有一位做属相灯的高手,做出来的豆面属相灯栩栩如生,当然也可以大人小孩齐上阵,做的好坏倒不会介意,那其乐融融的亲情守护也会在那一刻生根发芽,慢慢的孩子也从老人手里传承了做属相的手艺,然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根据家里人的属相做好灯后,还有一道手续就是蒸煮,这样属相灯会更牢固成型并且易于保存。锅底添柴,各种灯放到大锅里蒸熟。说起来跟蒸馒头窝窝头没什么区别,所以从前的属相灯,正月十五点一夜后,第二天是拿来吃的。蒸好后的属相灯晾凉了,就可以用了。当然也可以在外面刷上一层豆油,这样属相灯就变得晶莹闪亮,在灯光的闪耀下愈发的熠熠生辉。筛豆粉全家做属相灯

传统豆面属相灯9

第17页

现在纯粹的豆面灯基本看不到了,属相灯多数为白面玉米面混合,造型也越来越奔放、张扬、气质。至于材质,也是推陈出新。豆面白面满足不了创意,陶瓷、玻璃、石膏、玉石等都有亮相。眼花缭乱之余,地道的庄河人还是喜欢那种纯手工捏出来的,甚至带着指纹的“徐儿”。探索与发现2007 年,庄河面塑属相灯被批准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陈东柱则被确定为面塑属相灯的传承人。56 岁的陈东柱家住兰店乡磨石房村,属相灯制作是从他的奶奶那里传承来的,到目前已经制作了近 40 年。老陈一般三五分钟就能捏出一个属相,制作一个面灯有和面、捏属相、风干、上色、刷亮油这几个步骤。每年正月十五之前他们家就有制作面灯习惯,如今制作面塑灯已成为陈家的传统手艺。算来他家这门手艺已至少有100年的历史了。

小结

点属相灯是庄河人过元宵节传统的风俗习惯,它丰富了节日的内涵,让传统的春节的年味更加的悠长,同时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小小的属相灯更是寄托了一种亲情,一种陪伴,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情,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发扬的种子,它种在我们每一个庄河人的心里。它照亮了现在,也点亮了未来。拓展学习

回家请教老一辈人,会不会做传统的“徐儿”?来年的正月十五,

全家人一起做传统的属于自己的“徐儿”吧!

属相灯传承人陈东柱

10

第18页

第三课剪出新天地大美在庄河----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庄河剪纸”基本问题

你了解庄河的剪纸么?它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和艺术特点?情境导入

播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庄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韩月琴的剪纸视频,然后展示庄河的剪纸代表作品,学生欣赏并思考庄河的剪纸艺术特色。“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宋)陆游剪纸艺术属于中国民间美术的一种艺术形式,保留着原始美术的某些基本特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载,剪纸“源于古代,始于汉代,兴于晋代”,明清两代盛行。因是一种用剪刀在纸上剪刻出镂空效果的艺术,也有称谓切纸或剪影的。

庄河的剪纸艺术风格独特,世代相传,有着广泛的民间群体基础和文化传承,展现了庄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同时良好的文化生态也让庄河的剪纸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 “庄河剪纸”的历史渊源

庄河剪纸是由历史上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及对美的发现而产生,且伴随民间生活习俗而逐步成熟,并在民间世代流传。庄河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庄河县志》记载“剪纸11

第19页

艺术,很早即流传于民间广大妇女中。每逢喜庆和节日,即用一把剪刀,几张红纸,便能剪出各种花草、动物、喜字或人物故事,装饰在窗户或墙壁上。”根据庄河历史变革和宗教、民俗活动事记等考证,约从唐代开始,庄河就有剪纸。明、清时期开始流行,到清末民初比较盛行。解放后,庄河剪纸活动进一步传承发展,建立了民间剪纸艺人档案,收集上万幅剪纸作品。

庄河剪纸传统形态的遗存相对完整。由于庄河县地建治至今仅有百年,历史上地区经济、交通比较落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文化相对封闭。因此,庄河剪纸的基本形态,保持了相对原始、古色古香的传统韵味,这也是庄河剪纸一大鲜明特征。庄河剪纸广泛广布于庄河城乡,东南沿海地区的栗子房镇黑岛镇、吴炉镇、兰店乡、大郑镇、明阳镇;北部山区的大营镇、步云山乡、蓉花山镇、仙人洞镇;中部的庄河城区四个街道等剪纸活动相对集中。2008 年 6 月 7 日,剪纸(庄河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6。2010年庄河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随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 《喜迎十九大》 韩月琴

12

第20页

相关链接

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人

民间美术,既有表现于作品、材料、工具等物化形态的物质文化属性,也有与风俗、礼仪、节庆等密切相关的作为社会实践和手工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因此,许多民间美术类别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是民间美术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凡的才智承传着民间美术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对传承人的关注与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为关键的环节。二、 “庄河剪纸”的艺术特色

庄河剪纸沿袭了古老的传统样式和表现手法。在平视构图、平面造型、镂空效果和连接关系,以及强调装饰、讲究纸感刀趣等基本形态上,保持了传统剪纸的共性特征。从清末民初一代剪纸人到现已年逾古稀老人承传下来的剪纸样式上看,庄河剪纸多是黑白剪纸,以阳刻为主,兼以阴刻。广为流传的剪纸类型有窗花、棚花、团花、墙花(角花、炕围边花等)、喜花及单纯的剪纸画等,其剪纸构图单纯,造型极为简练和艺术夸张,并娴熟巧妙地运剪出锯齿纹与月牙纹相伴相随,及各种式样“朵花”,恰到好处的装饰纹样,有很强的传统剪纸装饰处理程式化特点。

庄河剪纸依附特定的生活环境及民

间习俗而存在,题材涵盖了当地乡土民

情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出民间百姓祈

福纳祥、祛邪避灾的愿望。如时令节日、

婚丧寿宴、生男育女等。其中的窗花、

墙花可以点缀居家环境,烘托喜庆气氛,

礼花是寿诞、婚嫁等人生礼俗活动的重

要装饰品,灯花则可用于装饰各种节庆花灯。13

第21页

庄河剪纸采用了一直在当地流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多种与民俗生活结合紧密的丰富样式。庄河剪纸古色古香,夸张生动,黑白关系和繁简处理十分讲究,剪刻技巧和刀味剪纸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准。代表作品有《麒麟送子》《老鼠娶亲》《抓髻娃娃》《鲤鱼戏莲》《喜鹊登梅》《莲子图》《龙凤呈祥》《马上封侯》《花瓶》等。庄河剪纸造型能突破一切时空的限制,将不同时节、不同地域、不同属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浪漫色彩的独特艺术语言,达到了生动而不杂乱,洗练而不失真的艺术效果。庄河剪纸以中国传统剪纸形式来塑造角色造型,借鉴了民间剪纸窗花和皮影戏的艺术元素,具有民间美术戏曲特色,吸取了中国民间艺术特有的装饰性、古朴性、简括性、蒙征性强等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三、 “庄河剪纸”非遗项目传承人:韩月琴2010 年 8 月,“庄河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庄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术家——韩月琴,为弘扬、传承“庄河剪纸”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曾两次参加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等 20 多次国内外剪纸活动,获国家级金、银奖 14 次,三次获国家和省“金剪刀奖”,被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委员会授予中国剪纸特别奖,2010 年被授予大连文化最高奖“金苹果奖”。2012 年 1 月又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庄河剪纸传承人韩月琴14

第22页

韩月琴继承了中国剪纸“随心走”的古老传统技法,不画草图,想到什么剪出什么,看似信马由缰,实则炉火纯青,剪随心动,率意畅情,形到神至,刀刀见巧,所以最容易在剪纸过程中随机应变,产生创意,所以韩月琴剪出的剪纸都是孤品。中国剪纸高层论坛曾这样评价韩月琴的剪纸:她的剪纸图必有意,意必呈祥,既能巧妙地运用比喻、象征、谐音、文字等传统的寓意手法,又能赋予剪纸时代元素和新的创意,进行活态传承,把庄河剪纸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单就剪纸技艺而言,已然达到“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的境界。对乡土艺术的挚爱,使韩月琴对民间剪纸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的剪纸作品既有乡土民风的古朴,又善于在传统中创新。1996 年,从庄河三十中学退休后,韩月琴对庄河剪纸更加投入,为把庄河剪纸发扬光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她多次参加各种剪纸大赛,捷报频传,声名显赫。2005 年,在日本知爱县的世博会上,韩月琴在中国馆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剪纸展示,受到世界友人的喜爱,并称她为“中国神剪”、“中国女红”。2008 年她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祥云小屋”用精美的剪纸讲述了一段段“中国故事”,2009年她又在“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带病赶赴沈阳,坐在临时搭起的东北农家土炕上为大家现场表演剪纸。剪随心动,形到神至。韩月琴的剪纸大都以“吉祥、和平”为韩月琴为观众表演剪纸 主题,巧妙运用传统的吉祥纹样,15

第23页

将寓意与象征手法生动地应用到剪纸中,达到神似大于形似,深受人们的喜爱。2010 年上海世博会辽宁周期间,韩月琴分别在辽宁馆和宝钢大舞台进行现场表演,即兴为观众创作剪纸。“招财进宝”、“鹿鹤同春”、“十二生肖”、“皮影八仙”等剪纸作品在世博会上广受好评。“叶逐金刀出,无处不逢春”。韩月琴是大连地区第一个把剪纸教学带进课堂的教师,也是大连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民间艺术家,她是庄河剪纸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庄河剪纸的领军人物。2011 年,庄河韩氏剪纸之家活动基地正式挂牌成立。“剪纸基地的建立会让越来越多的剪纸爱好者有机会学习传统剪纸艺术,为

更好的发扬庄河剪纸起到推动作用。”韩

月琴说“我把剪纸当做我的终身事业,一

辈子不离开民间,不离开传统,一辈子不

放下剪刀,一辈子为传承和弘扬庄河的剪

纸和中国传统文化而努力。

学习与拓展

韩月琴,1941 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庄河。“庄河剪纸”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大连市金苹果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韩月琴师承家传,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传承剪纸,服务社会,曾应邀多次出国展演技艺,被誉为“神州神剪”。出版剪纸专集多部,发表多篇论文,获得 20 余项全国剪纸大赛金奖、金剪刀奖,并因为致力于弘扬和传承剪纸而获中国剪纸终身成就奖、中国剪纸特殊贡献奖、中国剪纸优秀辅导员奖、全国先进文化志愿者等十余项荣誉称号。

四、 “庄河剪纸”的制作

1、工具

剪子,一般选择剪身削薄,刀头细长,刀口咬合整齐,刀尖锋利16

第24页

的,通常使用时大小各一把或多把;纸张,喜用大红纸,也用其他色纸。此外若一次合剪几张或剪折叠式图案时,还要使用针线等将纸张边缘缝起来或用夹子等固定,以避免叠纸底层面走型;刻刀,所用刻刀多为自制的大斜口刀、小斜口刀,也有圆口和三角口刀,制作时底层多用垫板(腊板),刀刻多层图案时,一般采用自制纸捻将纸张边角缝合起来起固定作用。

2、流程

庄河老辈剪纸人的剪纸过程

随意性很强,一般有以下步骤:

首先,根据所剪的内容和图

案大小,准备纸张及剪刀等工具。

把纸压平,若剪对称式或连续图

案或团花,要先把纸折叠成所需

的形状其次打稿(起草稿),大多剪纸人不需在纸上用笔先画稿,而在心里打腹稿,剪纸的内容、形象一定是一种意识里呈现的完整剪样,是剪子和心灵和谐沟通而成的样稿。

再次是开剪,一般是从图案整体的边沿起剪。剪孔时用剪尖慢慢地摇动,将纸穿透,这叫“开孔”,遇到连接线条,需要过剪时,要虚线实剪,这叫“穿剪”。一般在“开孔”“穿剪”时食指前端放在纸的背面,托住剪刀,配合动作,以求孔缝的边缘光洁,若剪羽毛状和锯齿纹则先在开口处剪开一个弧形长口,然后再顺羽毛根部底线依次的手腕转动、交叉运剪,同时图案变化较大的需把剪刀放在左手的食指上,以助右手韩氏家族剪纸韩月娥(左二)17

第25页

操剪。

最后是剪纸完成后,进行整理压平和装裱。折叠幅的要展开,一般常用书本压实,然后就可以使用了。一些单纯欣赏性剪纸要垫纸,衬托装裱;也镶嵌在玻璃镜里的。现在剪纸的装裱形式多样,古典传统剪纸赋以现代装裱。

四、传承价值

庄河剪纸有同中华民族传统

剪纸一脉相承的艺术特质。其表现

内容贴近社会生活,融入乡土民俗,

艺术形态和民间百姓的审美情趣

产生共鸣,形成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培养了民间百姓难以割舍的文化

情感。其形式和内容传统韵味十足,造型手法巧拙相济。有质朴而不失精美,豪放而不失严谨,雅俗共赏的剪纸风格。庄河剪纸既体现出传统民间文化的共性,又显示出独特的地域风格,保持了相对完整的传统韵味,具有民俗学和民间美术研究价值。

拓展学习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吧!可以贴在窗玻璃上,也可以压平装裱挂在墙上或者送给朋友,让我们共同继承和发扬庄河的剪纸艺术吧!韩月琴老师教小朋友剪纸18

第26页

第四课 传承非遗项目弘扬民族文化——庄河其它非遗项目简介基本问题

你是否了解庄河的其它非遗项目?说说你对它的了解?情境导入

播放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的视频,激发同学们作为庄河人的自豪感和对庄河非遗文化项目的兴趣。庄河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除了独特的民风民俗,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庄河市结合具体实际,不断挖掘保护非遗项目,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让更多的庄河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 庄河放海灯民俗

正月十三放海灯这一习俗在海

岛已经有 200 多年的历史。根据庄河历

史变革和宗教、民俗活动纪事等考证:

从有人居住开始,这里就有祭奠海神娘

娘及放海灯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庄

河沿海地区的渔民祈求海神娘娘保平安放海灯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尤其是石城、王家岛海域一带渔民叙说流传海神娘娘民间的传说和放海灯的民间习俗较为普遍。

19

第27页

最传统的海灯是用三根晒干的玉米秸秆做底,中间用条棍扎成船帆的模样,再裱上彩纸,花花绿绿的很是喜庆。近几年人们扎海灯的花样逐渐多了,颜色更丰富,体积也更大了,但最传统的扎海灯手法仍能在岛里老人手里见识到。

庄河放海灯广布于沿海乡镇、海岛。东南沿海乡镇的栗子房镇、黑岛镇、青堆镇、鞍子山乡、西南沿海乡镇的大郑镇、明阳镇、中部地区的兰店乡、城关街道的海洋村、观驾山乡的打拉腰村、黄古咀村和王家镇、石城乡海岛两地。庄河境内的南尖龙凤阁海神娘娘庙、大圈海神娘娘庙、黑岛西阳宫、石城乡的海丰寺、王家岛祈祥园等共12处。庄河放海灯是由远古渔民为拜祭“海神娘娘”祈求平安出海打鱼而留传下来的民间习俗。且伴渔家生活习俗而逐渐流行,并在民间世代流传。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到处都有海神娘娘的庙宇祠堂。庄河放海灯习俗沿袭了古老的传

统形态。相传,很早以前(明朝中

叶),辽南黄海大长山——王家岛

海域,一渔家父子在海上迷失方向,

在小木船上随风漂流了三天三夜。

正在绝望时,父子俩突然发现海面

前方有一盏红灯忽闪忽现,红灯总是与小船保持一定的距离,父子俩20

第28页

的小船一直跟在红灯的后面。黎明时分,展现在父子俩面前的是一个小岛,小岛的半山坡上仍有红灯闪亮,父子俩登上小岛,好奇地沿着灯光寻去,发现半山坡上竟是一座庙,庙里有尊身披斗篷的女神像,手托红灯,闪闪发亮,女神像满身湿透,海水不时从斗篷上滴答下来,父子俩当即下跪磕拜谢恩。从此以后,“女神”为父子俩引航的事便在辽南沿海地区传开了。千百年来,渔民“靠海吃海”,出海打渔平安吉利是他们的最大心愿,在他们心里,海神娘娘就是他们的保护神,能保佑他们顺利出海,平安归来。后来,渔民们便把正月十三日定为海神娘娘的生日。年年祭拜,并且施放海灯,祈福纳祥,逐步演化成为今天的海灯节。

为传承文化遗产,活跃群众生活,庄河市政府已经将海灯节正式作为庄河市级的节日,让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感受到新春正月里流淌的文化暖流。

2008 年庄河放海灯被列入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庄河放海灯习俗被列为辽宁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

二、 庄河皮影戏

皮影,旧称“驴皮影”、“灯影戏”。据庄河县志记载,19 世纪初,河北滦州皮影流入辽南,由盖县传入庄河。多年后,与当地语音、民乐结合,形成具有辽南特色的影戏。

21

第29页

庄河皮影戏以太平岭乡、原高岭乡为中心,分布在庄河北部、东北部山区乡镇,包括大营、仙人洞、蓉花山、步云山、横道河、青堆、鞍子山等乡镇。庄河皮影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派别:一派为“翻书影”派,又称“北派”影;一派为“本地影”派,又称“南派”影。北派影受关内来的民间艺人的影响,水平较高,在唱腔及乐队配备上技高一筹,在这方面与我们相邻的盖县、岫岩是其中的代表,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南派影保留流口影的形式,这派影的音乐唱腔与“北派影”截然不同,在风格上,它与辽南地区其他民间音乐如二人转、单鼓、民歌等颇近似,具有浓厚的

东北地方音乐风格和说唱音乐的特点。

由于南派影的唱调简单,演唱时扣

松,剧情进展缓慢,加之剧目来源不足,

因而没有北派影发展的迅速、流传面广。

因此后来发展均采用“北派”影表演,

在随后的发展中南、北派影趋于统一。

庄河皮影戏的演出形式非常简易,只需在一高台上支起一幅宽三尺、长七尺左右的白布作为影窗,艺人在窗后借灯光操纵一种用驴皮刻制的影人于影窗之上。演唱者在幕后唱、白、奏,影人在幕上表演,形成一种真假人合一的表演艺术。

庄河皮影代表性传承人:鄂文武

鄂文武老师与外国留学生22

第30页

影人由两部分组成:头部称为脑楂;身部称为戳子,均为人体的侧面影。双手和颈部系以由铁丝连接的高粱秸(或木杆),以便于操纵。影人的面貌、衣饰依性别、年龄、人物身份的不同着以相异的雕刻色彩。一台影戏至少需要六人至八人方可演出。其中分“拉”、“打”、“贴”、“拿”四大项。“拉”即主弦演奏者,起主要伴奏作用。“打”为司鼓起指挥唱、做、念、打的作用。“贴”为下影,是辅助拿影者操纵影人表演的;“拿”为上影,是影人的主要操纵者并兼“排影”工作。演出时,参加人员分两排坐于台后,前排左第一人为拿影者,中间是贴影者,右为司鼓。后排为乐队伴奏人员,主弦一般坐在右面,除主弦外,其他人员都要分担角色参加演出。

2009 年庄河皮影戏被列为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

相关链接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皮影戏的起源历史悠久,是一种以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等各类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表演皮影戏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出故事,“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与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三、 庄河东北大鼓

庄河东北大鼓说唱艺术主要分布于庄河镇太平岭乡、吴炉镇、大营镇、蓉花山镇、仙人洞镇、太平岭乡、步云山乡等地。精致的皮影造型

23

第31页

庄河东北大鼓是以东北大鼓

为基础发展而成,是东北大鼓的一

个支系。它既不同于东北大鼓的南

城派(营口、海城一带);也不同

于西城派(辽西一带)。庄河大鼓

的行腔装饰以及词腔关系和韵白,

都是从庄河地方方言出发的以字生腔的行腔方法,因而它具有浓郁的庄河乡土气息,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大鼓艺术形式。庄河大鼓由流民带入,最初流行于偏僻山乡,在文化生活贫乏的时代,大鼓很快受到喜爱,并逐渐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至今大鼓艺术在庄河多元化的文化艺术中仍占一席之地,并有一定数量的中老年听众。庄河大鼓艺人很少家族传承,大多为拜师学艺。也有跟着艺人偷学的,俗称“偷艺”。

庄河大鼓艺人有的以说书为生,有的半农半艺,农忙时务农,秋收后走街串屯演唱大鼓,收入寥寥。艺人学艺由谋生逐渐转为出自喜好,这是大鼓艺人较少家族传承的原因之一。

演出形式有自弹自唱,演员自操三弦。也有两人或三人,一人唱书,一人弹三弦,一人抱坠琴或二胡四胡,演唱者多为站唱,右手执鼓签,自击皮鼓(习称大鼓,直径约一尺,高约一余寸),左手拿板,掌握节奏。演唱者身前摆一张桌子,桌子上面用支架支起皮鼓,或在地上直接支起放皮鼓的架子。演员经常用扇子或一条白手绢作为演出道具,虚拟为刀、枪、剑、戟等。

庄河大鼓表演24

第32页

2007 年庄河东北大鼓被列为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项目)。

四、 庄河民间故事

据历史遗存及《庄河县志》考

证,隋唐时期庄河地区已有神话和

传说流传。辽金时代,许多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及当地风物的传说逐

渐成熟起来。清朝末年,庄河民间

故事体系基本建立。经过历代民间

故事讲述者的口传心授,庄河地区

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乡土韵味和生活气息的庄河民间故事。腾琏、高源清为该项目的大连市传承人。

庄河民间故事的题材、内容与历史记载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地方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及方言土语有机融合,表现内容宽泛。有历史人物和地方风物传说,如《王尔烈传说》、《大刀会传说》等;有表现当地人民劳动、爱情等日常生活的故事,如《巧媳妇》、《智斗刁财主》等;有搞笑的民间趣事、滑稽小故事,如《追爹》、《慢性子》等;有讲述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如《张歪嘴赖账》、《公鸡报恩》等。这些故事全方位地反映了庄河地区的历史与生活、信仰与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朴拙的民间口承叙事文学。

在故事表现形式上,庄河民间故事突出了地方表达方式和传统表现出版的庄河民间传说书籍25

第33页

手法:一是使用地方语音(辽南土语系)、方言及满族词汇,富有乡土韵味,通俗上口,易记易懂;二是构思巧妙,注重塑造典型,通过设定巧合情节,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三是运用夸张、对比等方法,使用固定的语句和套话,引用民间谚语、歌谣等增强故事的表现力,使故事带有一定的传奇、幻想色彩。

庄河民间故事的传承谱系,白氏民间故事已传至第五代,滕氏传至第四代。但是,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多元文化的强力影响,大批年轻人的文化兴趣已转移,这导致了民间故事流传的环境萎缩,过去那种众人聚集一起听故事的场面已不多见。

2007 年庄河东北大鼓被列为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

五、 庄河双管乐

据《庄河县志》记载,古时候庄河地区只有吹单管,19 世纪末,山东迁来的老乐师传授双管吹奏技法,其音色深厚古朴、深沉凝重,颇富表现力,故双管在域内逐渐流行。

26

第34页

庄河双管乐20世纪50 年代被国家文化部和中国音协称为“辽南吹打”,80 年代全国范围内搜集整理民间器乐曲时被称为“辽宁鼓乐”。其时,庄河地区已是东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双管艺人集中之地,是我国民间双管吹奏艺术较为繁盛之地。庄河双管乐音色丰厚饱满,既能表现深沉细腻的情感,又能表现粗犷、雄浑的气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庄河双管艺人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不断吸收其他乐器的表现手法,大量运用颤音、倚音、滑音、揉音等加花演奏,即在老谱本的基础上随着演奏时情感的起伏,即兴添加颤音、倚音、滑音、揉音等灵活多样

的表现手法,增强了乐曲感染力。

庄河双管乐主要作品包括《小

朝元》《集贤宾》《大朝阳》《游

西湖》《华严赞》《堂头令》《江

河水》《大佛上殿》《迎仙客》《山

荆子》《得胜主令》《唐头令》《净水瓶》《普庵咒》《玉娥郎》《渔郎追舟》《画眉正宫》《三节本》《梅花三弄》《采茶》《高山流水》《山青》《落地金饯》《浪淘沙》《关公辞曹》《龙言凤语》《三堂》等。

庄河双管乐演奏

双管乐器27

第35页

庄河双管音乐从地域和风格上可划分为东西两派。东派以栗子房、鞍子山、大孤山一带的刘忠德、邢忠堂、邢长显为代表。他们的演奏风格以深沉、细腻、清丽、委婉见长。看家曲目是《高山流水》《西宫辞》《梅鹿下山》。西派以太平岭、塔岭一带的张守林、张守元、张文凯等为代表。他们的演奏风格以古朴、粗犷、雄厚、豪放出彩,音色具有饱满、坚实、有力的特点。

庄河双管乐主要分布在太平岭、栗子房、蓉花山、吴炉、大营、长岭、仙人洞等乡镇。随着时代的发展,庄河双管乐生存、发展面临许多困境,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

2007 年庄河东北大鼓被列为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

探索与发现

2023 年庄河共拥有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 20 项,其中国家级 1 项、省级 5

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000 余

人,代表性传承人 26 人,国家级传承人 1

人,省级传承人 2 人,其中共有大连市级

以上非遗项目 19 个,包括庄河剪纸(国

家级)、皮影戏、民间故事、东北大鼓、

双管乐、放海灯习俗、海神娘娘传说、高

跷、谱绣、布老虎、单鼓舞、民间画、面

塑灯、二月二习俗、端午节习俗、张宝粟

雕刻、海龙王寿诞民俗、花园口民间剪纸、

庄河农家菜制作烹饪技艺等。

双管乐演奏

庄河布老虎的传承人田秀琴28

第36页

小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人类财富和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同学们需要通过全面的学习、传承和创新,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和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

拓展学习

思考一下,我们该如何保护、学习和创新庄河的非遗文化,把你的感想和规划写下来吧!

29

第37页

非遗剪纸基础教学一:认识剪纸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相关链接

2006 年 5 月 20 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 年 9 月 28 日至 10 月 2 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历史沿革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

剪刻纹样。他们的出现都为

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

定的基础。南北朝时期《木

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而中国最早的剪 北朝对马团花剪纸(左为残片,右为复原图)30

第38页

纸作品发现 ,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 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二、作品分类

1、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是剪纸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红色、绿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种颜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装饰和刺绣的底样。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表现手法。用于刺绣底样的剪纸,常用剪刺结合的手法。刺是以针尖在花纹的细部刺出小型圆点,在一些部位留出“暗刀”,可以作为刺绣时套针换线的依据。折叠剪纸、剪影、撕纸等都是单色剪纸的表现形式。单色剪纸31

第39页

2、彩色剪纸

随着剪纸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彩色

剪纸的形式和技法在逐渐增多,有点染、

套色、分色、填色、木印、喷绘、勾绘和

彩编等。诸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

之处:点染剪纸滋润、装饰性强;套色剪

纸脆利、色块鲜亮;分色剪纸分色截然、

色感丰富;填色剪纸则单纯、洁净、鲜明,

均给人不同的感受。

3、立体剪纸

立体剪纸既可是单色,也可是彩色的。它采用了绘画、剪刻、折叠、黏合等综合手法产生的一种近于雕塑、浮雕的新型剪纸,它吸取了现代美术的技巧,充分体现了写实与美术浪漫的特点,使剪纸由平面感变为立体化,可用于观赏造型及儿童的手工制作等。三、方法技巧

一、折叠

将纸折叠后产生重复的图案,是剪纸技法中最基本的一种,也是单色剪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取决于折叠的次数和角度。运用此工艺剪制花卉时,可将纸折叠两次或三次后始剪,所得的彩色剪纸立体剪纸

32

第40页

花纹为四面或六面均齐的形状。若剪制动物或人物,折叠一次剪后的形状为左右对称。折叠剪纸由于是对称性强的纹样,所以所得的图形更具韵律感。此技法多用于剪制喜字花和顶棚花等。二、阴、阳刻:

剪纸的基本效果是通过单独或混合使用阴阳线得到的。

阴刻也称镌刻,就是刻去表示物象结构的轮廓线,在大的块面中表现线条的方法,这种效果厚重、结实、分量感很强,有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感,被剪刻去的空白组成图案,线与线不相连接。

阳刻阳刻也称镂刻,正好与阴刻相反,是刻去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图案的线条是实心,线线相连。这种方法流畅、清晰、玲珑细致。

阴阳结合是最好的剪纸表现手法。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现阴阳刻两种方法,使构图变化多样,画面中黑、白、灰对比鲜明,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剪纸技巧。

二方连续图案

33

第41页

三、刺孔

用小刀或剪子在纸上剪刻出基本轮

廓,然后用针在图案上刺孔,主要是让

多层纸连接,同时于粗糙中见细致。这

种手法常用于刺绣花样,有时花样是对

称的,如枕花、鞋花、衣袖花等。需要 2~4 个一样的纸样,这时就多用宣纸剪刻、刺孔,完工后揭粘,则同时有多个一样的纸样。使用宣纸就是因其容易粘连而且薄,垫在下面进行刺绣时不会影响美感。用快而简便的订书机、代替,也同样起到多层纸连接的效果。四、用途形式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窗花:用于在贴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以北方为普遍,北方农家窗户多是木格窗,有窗花刺孔34

第42页

竖格、方格或带有几何形花格,上面张糊一层洁白的“皮纸”,逢年过节便更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喜花:婚嫁喜庆时装点各种器物用品和室内陈设用的剪纸。一般是将剪纸摆衬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贴在梳妆镜上。礼花:摆附在糕饼、寿面、鸡蛋等礼

品上的剪纸。在广东潮州一带称作“糕

饼花”“果花”,浙江平阳一带称作“圈

盆花”。

门笺:又称“挂笺”“吊钱”“红笺”“喜笺”“门彩”“斋牒”。一般用于门楣上或堂屋的二梁上。贴门笺除有印春除旧之意外,也有祈福驱邪之意。斗香花:一种套色剪

纸,多用于祭祖祀神等

传统民俗活动时的装

饰用。

喜花

礼花门笺

斗香花

35

第43页

结语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历经中国漫长的历史演进而不失其纯净和清新的特质,与中国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

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存在依附于民

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也形

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在传承和发

展剪纸艺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继承

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借助现

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精神,让剪纸艺术

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拓展学习

1、同学们可以借助网络或者其它资源,思考南北方剪纸的差异,同时总结剪纸纹样的类型和寓意,写一篇关于剪纸的小课题吧!2、拜访身边的老人,看看她们有着怎样的剪纸技巧以及她们的剪纸故事,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总结一下来分享你听到的故事吧!《中国梦》剪纸36

第44页

非遗剪纸基础教学二:基本图形及折叠法剪纸的基本技法就是剪线条以及由线条组成的基本图形,但是线条有长短、曲直之分,怎样去把这长短曲直恰如其分地运用在每一幅剪纸作品中,具体到每下一剪刀都是有严格要求和区分的,这也是评价一幅剪纸作品优劣的基本条件。要掌握好剪纸线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剪纸图案的基本图形及剪法剪纸剪纸中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案符号组成,图案符号就如同书法中的笔画,在剪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先要了解、识别每个剪纸符号的形状及用途。剪纸符号大致分为: 小圆孔、月牙形、柳叶形、锯齿形、花瓣形、逗号形、水滴形等等。

1、小圆洞

小圆洞在剪纸中是常用的剪法,如

人物和动物的眼睛,浪花和花心上的水

珠等都要用到。剪圆洞时,首先用剪刀

对准中心空白处,轻轻扎一个小眼,然

后顺着小眼,逆时针方向转 360 度往边

沿剪。剪出的线条要圆滑。其他如花瓣形、逗号形、心形、水滴形等形状,剪法都是大同小异,先从中心空白处下剪刀,在沿着线条从右往左,或从下往上剪。

剪纸基本图案运用图例137

第45页

2、月牙形

形状近似月牙,常用于人物和动

物的眼、口、眉,或四肢线条及衣服

的衣褶等。先从中心空白处下剪刀,

然后顺着月牙的轮廓线从左往右剪

即可。线条要求没有茬口。

3、柳叶形

形状像柳叶,常用于人物和动物的

眼、花瓣及花心等。先从中间空白处下

剪刀,自右往左顺着柳叶的外轮廓线剪

即可,线条要求圆滑、简洁。

4、锯齿形

形状如锯齿,常用于表现动物身

上毛茸茸的毛发,或是花瓣繁复的层

次。锯齿形是剪纸中高难度的技法:

先剪出半圆线,顺着半圆线剪出一条

弧线作为开口;然后剪刀尖不离原处,

左右移动,一剪紧挨一剪,两手与剪

刀协调配合,剪成带有锯齿的半圆形。

锯齿排列的长短、大小要均匀。总的来说,对这几种基本剪法的要求是:圆若秋月,尖若麦芒,缺若锯齿,线细如须,方正如砖。剪纸基本图案运用图例2剪纸基本图案运用图例3剪纸基本图案运用图例4

38

第46页

二、折叠剪纸的 9 种基本剪制方法1、对称折剪法

2、二方连续折剪法

39

第47页

3、四方连续折剪法

4、三角形折剪法

40

第48页

5、四角形折剪法

6、五角形折剪法

41

第49页

7、六角形折剪法

8、团花的剪法

用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折叠方法,设计上一个单独的纹样(占花团的 1/4,1/5,1/6,1/8)照样剪好,展开即成对称团花。

设计时要突出花边有方向的连续运动特点,形成生动的气韵。先剪细部后剪粗部,先内后外。9、角隅纹样剪法

角隅纹样又叫角花,常以 90 度直

角为基础,对角折后,设计上一个角

花纹样,剪好展开即成,用于装饰角

部的图案。如将角纹样连接起来,便成边框纹样。团花折剪法图示角隅纹样剪法图42

第50页

二、课堂实践:基本图形及折叠剪法练习1、对称形剪法

2、三角图形折剪法

3、根据图示自行练习四角形折剪法、五角形折剪法、六角形折剪法。向前向后连续对折长方形纸 画图案剪之 剪完 完成正方形纸 对折 底边两角向对边对称折画图案 剪之完成43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3d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