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发布时间:2024-9-1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述第一章 01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 2 一、学前儿童语言观 / 2 二、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观 / 3 三、学前儿童语言的教育观 / 4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 / 6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殊性 / 6 二、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 / 8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 / 10第三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 / 11 一、0 ~ 3岁儿童的语言能力培养 / 11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 13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及活动实施 / 15思考与练习 / 21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 / 23 一、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 23 二、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意义 / 27第二节 0 ~ 3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 27 一、0~ 1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 27 二、1~ 2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 30 三、2~ 3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 32 四、0~ 3岁儿童语言教育的原则 / 34第三节 3 ~ 6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 36 一、幼儿语音发展与教育 / 36 二、幼儿词汇发展与教育 / 38 三、幼儿语法发... [收起]
[展开]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述

第一章 01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 2

一、学前儿童语言观 / 2

二、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观 / 3

三、学前儿童语言的教育观 / 4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 / 6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殊性 / 6

二、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 / 8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 / 10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 / 11

一、0 ~ 3岁儿童的语言能力培养 / 11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 13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及活动实施 / 15

思考与练习 / 21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 / 23

一、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 23

二、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意义 / 27

第二节 0 ~ 3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 27

一、0~ 1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 27

二、1~ 2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 30

三、2~ 3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 32

四、0~ 3岁儿童语言教育的原则 / 34

第三节 3 ~ 6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 36

一、幼儿语音发展与教育 / 36

二、幼儿词汇发展与教育 / 38

三、幼儿语法发展与教育 / 44

思考与练习 / 46

CONTENTS

目录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第二章 02

第3页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第三章 03 第一节 文学作品活动概述 / 48

一、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认识 / 48

二、对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 49

三、文学作品活动设计与实施 / 53

第二节 故事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 55

一、故事的选材要点 / 56

二、故事活动过程设计 / 56

三、故事活动的组织方法及指导要点 / 57

四、故事教学的特殊形式—编构故事 / 59

第三节  诗歌、散文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 60

一、诗歌、散文作品的选材要点 / 60

二、诗歌、散文活动过程的设计 / 62

三、诗歌、散文仿编活动 / 64

四、特殊形式儿歌(绕口令、谜语)活动组织与指导要点 / 66

五、诗歌活动的组织方法与指导要点 / 67

思考与练习 / 68

第一节 谈话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 / 70

一、谈话活动概述 / 70

二、谈话活动的特点 / 70

三、谈话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区别 / 72

第二节 谈话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 73

一、谈话活动目标的确定 / 73

二、谈话活动的内容选择 / 75

三、谈话活动过程设计与组织要点 / 76

第三节 语言专题谈话活动 / 79

一、语言专题谈话活动 / 79

二、语言专题谈话活动案例 / 81

思考与练习 / 84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概述 / 86

一、讲述活动及特点 / 86

二、讲述活动的教育目标 / 88

三、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年龄阶段目标 / 88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 89

第三节 看图讲述 / 91

一、教师组织看图讲述活动的准备 / 91

二、看图讲述活动设计 / 93

三、看图讲述的新思考 / 96

第四节 情境讲述 / 98

一、组织进行情境讲述活动的准备 / 98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

第四章 04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

第五章 05

第4页

学前儿童阅读活动

第六章 06 第一节 早期阅读活动概述 / 109

一、早期阅读活动的特点及心理基础 / 110

二、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 / 113

三、早期阅读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 117

四、幼儿早期阅读的关键经验 / 117

五、早期阅读活动的形式 / 119

第二节 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 120

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 120

二、不同类型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 122

第三节 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评价 / 129

思考与练习 / 130

第一节 语言教学游戏概述 / 132

一、什么是语言教学游戏 / 132

二、语言教学游戏的分类 / 132

三、语言教学游戏的教育作用 / 136

第二节 语言教学游戏的结构与组织指导 / 137

一、语言教学游戏的结构 / 137

二、语言教学游戏组织要点 / 137

三、语言教学游戏在各年龄班的运用 / 139

思考与练习 / 143

第一节 日常交谈中的语言教育 / 145

一、日常交谈的含义 / 145

二、日常交谈的特点 / 145

三、日常交谈的表现形式 / 146

四、日常交谈中的语言指导 / 146

第二节 活动区角中的语言教育 / 151

一、图书角中的语言教育 / 151

二、视听角中的语言教育 / 154

三、表演角中的语言教育 / 155

四、墙面阅读环境创设中的语言提示 / 157

第三节 家园配合进行语言教育 / 157

一、家庭中儿童语言教育的有利条件 / 157

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游戏

第七章 07

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的

语言教育

第八章 08

二、指导情境表演讲述活动的展开 / 99

第五节 生活经验讲述 / 101

一、生活经验讲述活动的准备 / 102

二、儿童生活经验讲述活动的组织 / 103

第六节 实物讲述 / 105

思考与练习 / 107

第5页

二、语言教育的家园配合 / 158

三、活动案例 / 159

思考与练习 / 160

第一节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活动概述 / 163

一、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活动开展概况 / 163

二、学前双语教育与学前英语教育 / 164

三、当前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5

第二节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167

一、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原则 / 167

二、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活动的目标 / 168

三、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法 / 171

四、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 178

思考与练习 / 184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基本观点 / 186

一、评价的功能 / 186

二、评价的内容 / 186

三、评价的方法 / 189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 / 190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的方法 / 190

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要素 / 194

三、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量表的制定与实施 / 195

第三节 幼儿语言学习支持性班级环境评价 / 200

一、语言学习材料/空间 / 200

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互动 / 201

思考与练习 / 203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活动

第九章 09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

第十章 10

附录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节选) / 204

附录2 《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节选) / 205

附录3 幼儿教师资格证历年考试语言领域真题例选 / 209

参考文献 /211

第6页

1

第一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述

学习要点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各级目标的内涵及其关系。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与指导要点。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述

第一章

第7页

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专门研究0 ~ 6岁儿童语言发展及其教育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婴儿从出生

之日起就已经开始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手段获得人类业已不断成熟的语言经验,逐渐获得大量

关于他们周围世界的知识,发展智力,习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儿童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思

想、情感,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愿望,倾诉自己的感情,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指导和

评价自己的行为。获得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表达情感的媒介。因此,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与

其智力、认知、社会性及其个性等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指教育观念,即如何看待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它直接影响着学

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效果,对语言教育效果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教育看成一个

有机整体,从学前儿童语言观、发展观及教育观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 学前儿童语言观

学前儿童语言观,即指人们如何看待学前期儿童的语言。

首先,语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学前儿童,倾听、理

解、表达和阅读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学

习手段成为学前儿童特殊的学习对象。此外,儿童习得语言,被称为儿童社会化历程中的一个里

程碑。随着儿童各种需要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他们与周围人们的交际也增多了。在交际中他

们不仅得到各种需要的满足,产生愉快的体验、积极的情绪,而且学会表达自己、理解他人,学

会关怀、学会合作。这些经验既促进了儿童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他们社会化行为的

发展。

其次,学前儿童语言的产生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它是儿童由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发展的一个重

要指标,是伴随着儿童社会经历的不断丰富而变化发展的。如:

新生儿出生时,哭是他们唯一的语言,它代表饥饿、疼痛、尿湿,而母亲常能通过哭声的响

度、音调来分辨其不同的原因。

2 ~ 3个月的婴儿已能“啊”“咿”“喔”不自主地发音。

1岁左右,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

18个月以后开始出现了用一两个字代表较多的含义的单词句,如“饭饭”代表“这是饭”或

“我要吃饭”。

3岁的儿童已经基本掌握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同时词汇量增加也很快,尤其是实词增长更

为迅速。

4岁儿童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会根据对不同对象的理解水平调整自己的语言,如对小妹妹说:“爸爸走

了。”对妈妈说:“爸爸去商店买吃的东西了。”

5 ~ 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

达逐步减少,能依据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看图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儿童在讲述时根据图片

内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同时,儿童的阅读兴趣在这个

年龄段也会显著提高,他们不但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浓厚,能较长时间专心看书,而且对内容的理解

能力也较强。他们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识字的积极性很高,记忆力也很强。他们还常常在自己的

绘画作品中写上歪歪扭扭的汉字。到了大班下学期,儿童会聚在一起边看图书边连猜带蒙地念书中

的文字,阅读成了他们极大的乐趣。

第8页

3

第一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观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用技能三方面综合考察。

语言形式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其中,儿童的句法结构从单词句、电报句向完整句、复合

句过渡。语言内容包括对词义和句义的获得。语用技能是语言运用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准备能力,

包括对语言的操作能力、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和心理预备能力1①

(一)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

1. 社会性

社会发展是儿童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

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作为儿童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

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必然要发生变化,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

出来。社会的分化、统一、接触直接影响语言。儿童是社会中的个体,只要社会生活还在对其产生

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就会继续下去。

2. 连续性和阶段性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过程即语言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到

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语言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准备,后

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和升华。以儿童掌握词汇为例:从出生开始婴儿就表现出对语音的浓

厚兴趣,在 2 个月的时候,婴儿就可以比较清楚地感知语音、分辨语音;6 个月以后,婴儿能

够发出重叠性的双音节“妈妈”;10 个月以后,婴儿的语言显现出语言交际的主要功能 ;一岁

半以后,儿童的语言开始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 ~ 4 岁时,他们已经能基本掌握本民族、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6 岁

儿童的词汇量增长了 3 ~ 4 倍,达到 3 000 ~ 4 000 个词汇。由此可见,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是

一个不断积累又不断突破的过程。所以,语言教育应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

点,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语言发展水平,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前儿童语言不断获得质的

飞跃。

3. 实践性

对于学前儿童,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也是学习的对象。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儿童学会

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相应的语言表达;面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表情。通过对语言

长期的、反复的使用,增强学前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将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的任

务,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围绕具体的语言内容,随时随地训练儿童倾听、表述、阅读、书写的能力,

以及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可见,学前儿童是在学习中增强交际

能力,在交际中获得语言知识。所以,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语言作为社

会通用的交流手段,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语言只有放在社会环

境中不断运用才能具有普遍适用性,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4. 不平衡性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两层含义: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

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例如儿童会说“在线”“扫

码”这样的词都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源于人们交际的需要;第二,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

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

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例如南方儿童和北方儿童由于生活地域的差别,

在语音、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上都有显著的变化。

① 周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9页

4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二)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方向

1. 产生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婴儿从出生起,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们已经开始对声音产生

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会长时间地聆听成人有意无意所制造的各种声音;他们开始尝试分辨各种

语音以及语音所代表的含义;他们能够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他们的需要,唤起家长对他们的关注,用

手脚动作及面部表情表达各种情绪。婴儿正是在生理需求的基础之上逐渐产生了交际倾向。

儿童一旦掌握了语言,就会使他们的发展产生一种飞跃,也就产生了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

婴儿在不会说话以前,一直在用非语言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但是,这些非语言方式的表达,有

很大的局限性,常常不被他人正确理解,使得自己的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因此,只有准确表达各

种意思的有声语言,才是人们最简便、准确、迅速的交际工具。儿童学会了说话,可以准确地表达

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时,他们和周围人的交往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彼此之间的沟通就变成极为容

易的事。 语言可以使婴幼儿清楚地讲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及时了解自己,或引起

别人对自己的注意。 语言可以提高婴幼儿在交际中的地位,因为能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

孩子,总是受周围人的喜爱,使其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在与周围人的社会生活中,儿童会自觉地

产生语言学习的意识。语言既是儿童进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他们探索的对象,由于语言的多

元化和多变性,充分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陶醉其中,乐此不疲。

2. 能够自然流畅地运用语言

儿童能够自然流畅地运用语言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必然阶段,同时也是家长和教师努力达到的目

标之一。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儿童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在多方面因素(如

遗传、环境、教育等)的影响下不断地增强语用技能。所谓语用能力是指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和

语言情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学前儿童的语用能力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随着儿童认知、思维、想象力的发展,儿童逐渐掌握了一定的语用知识和技能。儿童有了“有

话要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的表现。逐渐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语言知识使得儿童能够在不同的

场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及时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语言内容,真正使

语言成为儿童与外界环境交流的有利工具。

3. 为书面语言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前期儿童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书面语言的学习早在儿童对

商店的招牌、广告牌和街上各种招贴的关注下已经悄然开始了。我们经常会看到他们拿着书摇头晃脑,

口中念念有词,好像读书的样子,拿着纸和笔模仿成人描描画画,这一切反映出儿童很早就已开始了

书面语言学习的萌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学前阶段,儿童已经基

本掌握了95%的口头语言。不断发展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儿童逐渐具备了感知认识书面语言、理解书面

语言的条件。儿童对图书的兴趣、对文字的好奇感以及对涂鸦的热爱都源于扎实的口头语言。可以说,

口头语言丰富了儿童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同时提供了一个熟悉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的平台。

三、 学前儿童语言的教育观①

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时代

感的新社会人才,教育必须具有超前性,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只有不

断学习,积极吸收当前世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新思潮、新观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完善

教育观念,才能真正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现阶段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颇具影响力的教育观,便于大家较全面地认识语言教育。

(一) 完整教育观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树立完整语言教育观念,就是强调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应当是完整

① 周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10页

5

第一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述

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全面的、完整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应当是真实的、形式

多样的交流情境。

1.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应该是完整的

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的发展,作为儿童语言教育的完整目标,即

培养幼儿听、说能力,良好的听、说行为习惯,以及早期阅读和书写的技能。

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应该是完整的

语言教育的内容,既要引导幼儿学习口头语言,也要学习书面语言;既要幼儿理解和运用日常

生活用语,也要引导幼儿学习文学语言。也就是说,把幼儿语言教育中的“语”和“文”融为一个

整体,而不是分为割裂的两个部分。

3.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应该是真实的、形式多样的

完整语言教育观强调教育活动的真实性,即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着眼于创设真实的双向交流情

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因为,儿童的语言必须

在一定的情境中使用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发展。

语言教育提倡以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作为语言教育的基本形式,活动的形式应该多样

化。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材料,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在专

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中,随时随地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展现给儿童一个完整的、

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二) 整合教育观

整合的语言教育观念是指把儿童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

他智能、情感等方面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在教学中,表现为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语言教育内

容的整合,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

正常婴儿先天就具备语言器官,获得了学习语言的所有内部条件,提供了语言发展的物质基

础。但是,能不能很好地来利用,促进其发展,取决于后天的教育,而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是在婴幼

儿阶段。因此,发展婴幼儿语言能力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不能仅限

于语言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树立整合教育观,把语言领域目标渗透到各个领域中,渗透到日常生活

中、人际交往中、游戏中、认知活动中、体育活动中。把语言教育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家

庭中、社会中、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引导孩子多听、多说、多看、多练,在运用与交往中发展孩子

的语言。

1. 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

整合的语言教育目标是指既要促进儿童的情感、能力和知识的发展,还要促进语言在相关的其

他领域的发展。把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放入儿童整体发展之中去考虑,使语言教育目标成为以促

进儿童语言发展为主线,同时促进儿童其他方面发展的整合的目标体系。

2. 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儿童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选择语言教

育内容时,应立足于儿童的发展,考虑学习内容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整体适应性,满足儿童发展的多元化,

使语言教育立体化。因此,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应该体现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整合。

3. 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

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可以抓住有利时机,随时随地来进行。以各种方式的活动来组织语言教育

内容,通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和与其他活动结合的语言教育活动,激发多种因素促进儿童与外界

多变环境和刺激的相互作用,在主动探索中满足儿童运用语言与人、事、物交往的需要,使儿童在

整合的语言教育环境中获得语言和其他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 活动教育观

活动教育观是指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过程,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观念。

强调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作为语言教育的基本形式,强调引导学前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

践中动脑、动口、动手,从而使其成为主动的语言学习者。

第11页

6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1. 提供学前儿童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

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儿童个体与外界环境中与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材料交互作用得以逐步获

得的。儿童发展需要外界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是由成人灌输去强迫儿童

接受的,而是在没有压力、非强迫的状态下,儿童通过自身积极与之相互作用而主动获得的。学前

儿童语言教育便是引导幼儿积极地与语言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语言的发展有赖于认知的发展,而认知的发展主要依靠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正处在动作

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各种操作活动,通过动手、

动脑和手脑并用的操作来发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儿童语言操作的积极性,使他

们获得愉快体验。在对操作材料的探索中激发学习的内在兴趣和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

正实现以活动的形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3. 发挥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所谓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是指在活动组织设计时充分考虑内容与形式适应幼儿发展水平和需

要;学前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有积极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和主动的参与精神,而不是被动的消极

的受教者;活动为每个参与者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特点与需要的环境条件。

教师在儿童活动中从旁引导,扮演着促进儿童积极参与、良性发展的角色。教师在语言活动中

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在活动开始之前,为儿童创设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准备充分的语言材料;在

活动过程中,教师运用提示、提问、示范、暗示等方法,指导学前儿童正确操作材料,根据儿童不

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活动结束时,教

师要及时点评,总结学前儿童活动的成果,对学前儿童的活动提出新的要求,使儿童明确更高的目

标,为下个环节的活动奠定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于语言交流思想、增进了解;人类文明借助于语言得以传

承。语言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工具性。学前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学

前儿童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因此,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意义及学前儿童语言发

展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一、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殊性

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作为一个新生个体,学前儿童对于语言刺激所产

生的一系列言语反应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必须切实把握儿童的发展特点,关

注其兴趣、需要和认知发展等。同时,语言作为学前儿童课程中的一个领域,有其独特的教育功

能,作为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儿童学习语言的特殊规律。

(一)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渗透性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渗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在社

会生活中不断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儿童刚开始接收到多方面的语言信息时好像还处于懵懂、无

序的状态,其实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发展语言能力,往往在家长们的惊喜中才发觉孩子语言

的进步。其二,儿童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语言的理解与产生都离不开现实的情

景。充分利用儿童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提供广泛的语言学习的机会符合儿童言语行为的特点。学

前儿童的语言教育主要渗透在以下三个环节。

第12页

2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学习要点

●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 0 ~ 3岁儿童语言发展特点。

● 3 ~ 6岁儿童语言发展特点。

● 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培养基本策略。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第二章

第13页

23

第二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

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内掌握各种复杂而抽象的规则,获得语言能力,这是当代心理语言学

和发展心理语言学中最尖锐复杂的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出现了四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论模

式。在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有:语言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认知与语言发展的关系等。

一、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一) 环境理论

环境理论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为理论基

础,强调后天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根据语言获得观点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模仿

说、强化说和中介说三种。

1. 模仿说

这是由阿尔波特(F. Allport, 1924)率先提出的关于儿童语言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

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儿童的语言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后来的社会学习理论代

表人物班杜拉(Bandura, 1977)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语言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学

习)而获得语言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哈里斯和哈赛默(Harris & Hassemer, 1972)对模仿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

究,证实婴儿言语活动中有模仿成分。怀特赫斯基(Whitehurst, 1975)等人对传统的“模仿说”进

行了改造,并进一步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有所创造、有

所选择的。儿童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往往把示范句的语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景以表达新的内容,或

将模仿获得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这样,便产生了儿童自己的话语。这种选择性模仿把临摹

因素和创造因素结合在一起。

我国林崇德、庞丽娟等人认为,在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中有各种类型的模仿在起作用,而不仅

是直接模仿(观察模仿)或选择性模仿单独作用所能承担的。概括起来,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相

继有四种类型的模仿行为:(1)即时的、完全的“临摹”;(2)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3)延

迟模仿(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4)选择性模仿(可以按照示范句的语法结构、功能在新情景中

表达新的内容)。即时性模仿一般在语言发展的最初时期起主要作用,但随后便被延迟模仿所替代。

这两种模仿在2岁前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后,选择性模仿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使儿童能迅速地掌握

和运用大量语言材料和基本语法规则。

2. 强化说

强化说以刺激—反应论和模仿说为基础,无论是巴甫洛夫还是斯金纳(B. F. Skinner)都认为,

语言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正是通过不断的

强化学会语言的。

斯金纳把言语看成是一种行为,认为儿童习得言语行为就像老鼠按门阀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一

样,即儿童语言的获得是通过食物或成人的言语声音、手势等的强化而习得的。他特别强调“强化

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当儿童与成人

相互作用时,儿童作出的言语行为(如说出一个词)如果得到成人的鼓励和奖赏(赞许、微笑等)

后就能保持和加强,并逐步形成语言习惯;如果得不到成人的鼓励和奖赏或受到成人的惩罚(气愤

或不高兴),他就会回避这种言语反应并逐渐消退。

第14页

24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3. 中介说

中介说又称传递说,在行为主义传统的“刺激—反应”链条中,又增加了“传递性刺激”和

“传递性反应”的中介。斯塔茨认为,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具有刺激的性质,可以诱发出条件反

应。这种隐含的反应又可以成为刺激,引起新的反应,这样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构成了中介体系。

这种中介体系说明了刺激和反应的传递性。

模仿和强化的确在儿童语言发展中起着不小的作用,我国的朱曼殊、许政援等心理学家在自

己的研究中,也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儿童的语言发展却存在着许多不能用模仿和强化解释的

现象:

第一,语言单位和语言的结构规则是有限的,但是,由这些单位和规则所组成的话语却是无限

的。例如,米勒对英语中20个词组合成的句子数目作了一个保守估计,其数目为1020,一个人仅仅

去听所有这些句子就要花费估计比地球年龄大1 000倍的时间。因此,话语的无限性,从根本上决

定了儿童所学会的话语不可能都有模仿的蓝本,也不可能都得到成人的强化。

第二,有些不合成人语言的现象,成人并没有提供模仿的蓝本,更不会有意地去强化,但是儿

童却讲出了这样的话语,甚至会顽固地保持一段时间。

第三,有许多语言现象,即使成人经常向儿童提供,并反复强化,儿童也不一定能够获得。

第四,许多研究发现,父母亲比较重视儿童话语意义的表达,但对儿童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则比

较宽容。例如,很少见到成人去刻意纠正儿童的语言“错误”。

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环境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最根本的原因是,环境理论否定了儿童获得

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因此,自从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语言学兴起之后,行为主义理

论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二) 先天决定理论

先天决定理论和环境理论完全相反,它强调人的先天语言能力,强调遗传因素对儿童语言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其内部较有影响的两大理论是乔姆斯基(и. Chomsky)的“LAD理论”和伦内伯

格(E. H. Lenneberg)的自然成熟说。

1. “LAD理论”(转换生成说)

“LAD理论”(转换生成说),又称“先天语言能力学说”,是由乔姆斯基在其《句法结构》一书

中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他认为:(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

来的。(2)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

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过程是通过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的

复杂加工而得,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3)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

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乔姆斯基学说的最重要的根据是:语言是一个复杂得令语言学家都感到头痛的系统,但是,儿

童只要没有严重的语言学习障碍,却可以在四五年的时间里获得它。这种神奇的语言学习能力,是

成人所远远比不上的。成年人学习外语,有好的老师和教材,且掌握了一种语言的基础和经验,条

件比儿童优越得多。但是成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习外语的水平却不怎么理想。面对这种

强烈的反差,不能不说儿童“是自然界特别制造的小机器,是专为学语言而设计的”。这个小机器

具有先天的语言学习能力。

乔姆斯基学说重视儿童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解释行为主义所不能解释的一些现

象。因此,是一种新奇而有价值的学说。但是,这一学说也有明显的不足:

第一,儿童是否具有一种如乔姆斯基所说的那种先天语言获得机制,还是一个无法验证的

假说。

第二,过于轻视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通过研究成人同儿童交际的语言特点,发现儿童语言的

发展同成人与其交际的语言成正相关。成人在同儿童进行交谈时,语言较为规范,而且其语言水平

比儿童当时的语言水平略高,起着“导之以先路”的作用。

第三,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并非如乔姆斯基所说的那样轻松容易。儿童学话的过程十分艰

第15页

25

第二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巨,不仅有大量的失误,而且花费的学习时数也非常可观。儿童在早期的人生历程中,几乎是“全

脱产”学习语言。而且,所谓在四五年内就能学会一种语言的说法,也颇轻率,因为四五岁儿童并

不能运用语言进行较好的交际,离“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970 ~ 1977年美国“人工野孩”吉妮(Genie)的个案研究公布以后,乔姆斯基对其理论做了

补充,提出作为语言获得基础的这种先天机制,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言的刺激下而被激活,否

则就会失败。这样,其理论显得更为合理。

2.自然成熟说

自然成熟说是由伦内伯格提出的一种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

伦内伯格先天决定论的基本思想是把儿童的语言发展看成是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神经机能制约

的自然成熟过程。伴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发音器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逐渐成长发育。当和语言有

关的生理机能成熟到一定的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界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

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伦内伯格还指

出在儿童发育期间,语言能力开始时是受大脑右半球支配,以后逐渐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最后

才形成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

先天主义理论可以解释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许多现象,自然成熟学说可以解释诸如成人与儿童之

间语言学习能力的差异等问题。但先天主义理论也有其缺陷。很多方面还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总

的说来,先天决定论考虑到了儿童自身的内化因素—遗传因素,但同时,由于和后天决定论背道

而驰,明显忽略了环境和学习对儿童语言获得的重要影响。

(三)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之外又提出了由其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个语

言赖以依托的第三者认知结构,提出了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1. 认知相互作用论

认知相互作用论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

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儿童的语言结构具有创造性。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

能力的一个方面,即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既非环境所强加、也非人脑

先天具有,而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此,该学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1)从个体的发展来看,语言出现于1.5岁左右,而研究表明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感知运动智

慧,这是一种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之上的“动作化思维”,逻辑的产生先于语言,所以并不需要语言

的帮助。

(2)皮亚杰的合作研究者辛克莱对5 ~ 8岁儿童的运算阶段和语言阶段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

仅仅通过语言的训练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并不能保证逻辑运算结构的获得与发展,是智力运算促

进了语言的发展而非相反。

(3)奥立彤和佛斯等人对聋哑儿童、盲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研究证明:聋哑儿童虽没有语言,

但有思维,仍经历着同正常儿童一样的发展阶段,只是晚一两年;盲童和正常儿童相比,其进行同

样的思维作业要比正常儿童延迟三四年或更多年。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先天盲童的感知运动图

式,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妨碍,一般的协调动作进行得缓慢,而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发展并不足以补偿

这种缺陷,由此可见,认知结构的发展早于并制约着语言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依赖于思维”,“某种字词与短语出现于言语中,必须是在儿童掌握了相应

的认知规则之后”。皮亚杰举例说,只有儿童在最终认识到藏匿起来的东西并未消失这一点时,他

才可能开始谈论不在眼前显示的东西。

皮亚杰学派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但过分强调认

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而忽视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反作用以及社会交往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

系,不免带有片面性。同时,该理论也没有完全解释清楚语言发生的复杂过程和其中的错综关系。

2. 社会相互作用论

20世纪70年代后,以布鲁纳、鲁利亚及班杜拉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特别重视儿童和成人的

第16页

26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交往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从

小剥夺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及相应的语言交流,儿童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目前发现的一些与野兽生活

在一起的人类儿童都没有人类的语言,甚至后来精心教习他们也无济于事。这些儿童就是由于出生

后就脱离了人类社会,而很难通过后天的教育来习得语言。

社会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在于强调语言环境和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不过,语言环境和

语言输入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究竟起多大作用、如何起作用,目前还没有结论。

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

理论—语觉论。该理论主要内容如下。

(1)语言涉及语音、语法和语义。儿童语言的发展靠先天遗传的只是语觉(从一般听觉系统中

独立出来的语义感知觉系统)能力,即对语音和语义的感受与辨识的能力,而非全部言语能力。

(2)由于除了语音、语义的感受与辨识能力以外的言语能力,如词性识别和词组构成分析等语

法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后天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儿童在后天仍需要有一段教育与学习过程才能更有

效、更深入地掌握某种语言。

(3)在伦内伯格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称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基础上作出一条“儿童语觉

敏感度曲线”。如图2—1所示。

图2—1 儿童语言敏感度曲线

从图中不难看出,“语觉敏感度曲线”比伦内伯格的“语言发展关键期”(2 ~ 12岁)的描述更

为翔实。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不是呈现水平状态的,儿童语言获得的最佳敏感期是在8岁以前,

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下降到1/2左右,到14岁则下降到1/10左右,已经进入了儿童语言发

展的末期,而且在8 ~ 12岁的学龄阶段,他们的语觉敏感度随年岁增加而迅速下降。

(四) 全语言教育理念 ①

全语言教育或称整体语言教育,是近年来西方语言教育界较为重要的一种理论思潮,它是兴

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教育哲学,曾引发了美国、加拿大等英语系国家教育观念

的转变和改革实践。全语言教育理念最初用于美国中小学校教授本民族的语言教学改革,后来又

逐渐运用到儿童语言教育领域并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语言教育的思想逐步传

入我国。

以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Goldma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影

响下,将儿童语言教育置于社会文化下进行思考。传统的语言教育观念认为,“阅读是一个精确的

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字母、单词、拼法以及较大的语言单位作准确、详尽、连续的感知与辨认。”

古德曼批判了这一观念,他将语言学习视为一个整体,提出了全语言(Whole Language)的教育

理念。“Whole”体现了其理论的核心精神,即“语言是完整的、整体的,不可分割成孤立的语音、

字、词和句子片断;语言的学习也是完整的,包含对学习者个人有意义的语言,而不可被划分成内

容或技巧的部分;语言的学习应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在完整的语言观的统领下通过

整合的语言学习逐渐建构起来。”

① 张明红.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第17页

47

第三章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学习要点

●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内涵、类别、教育价值、特点。

● 学前儿童故事活动设计与组织要点。

● 学前儿童诗歌、散文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点。

● 学前儿童绕口令、谜语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点。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第三章

第18页

48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第一节 文学作品活动概述

有经验的家长和老师都知道,0 ~ 6岁的学龄前儿童有热爱儿歌、故事的天性,无论是朗朗上

口的童谣,还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对孩子都有莫大的吸引力。 学前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不是

一个简单的听说的学习过程,它是成人通过引导儿童围绕文学作品而开展的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学前儿童视觉、听觉、触觉的参与,对儿童的语言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会对儿童的成长

产生全方位、多通道的促进作用。

一、 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认识

(一)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类别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是指与0 ~ 6岁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

作品的总称。

它包括韵文体、幻想体、叙事体、散文体等多种文体形式,具体包括儿歌、儿童诗、故事、童

话、寓言、散文、图画书等文学作品形式①。

(二)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包含了作家对所描写的对象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和宇宙的认识和评价,其对学

前儿童的教育价值具有多元化的综合价值。

具体而言,首先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优秀的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在稚拙的形式中呈现童真童趣

的快乐,其文学语言音韵和谐、生动优美,文学形象诙谐有趣生动丰富,所描绘的意境的美,人物

心灵的美等对学龄期儿童都是美的启迪。其次,学前儿童文学作品还具有开启心智,丰富认知的功

能;引起美的感受,愉悦身心的娱乐价值;以及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等审美心

理发展的价值等。

(三)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1. 教育性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性是指作品主题要有思想教育作用,应该选择健康明朗的内容,对学

前儿童进行真、善、美的启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成长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利于促进学前儿童体、

智、德、美全面发展。例如,童话故事中关于勇敢、正直、同情心、友情等内容,有利于婴幼儿道

德感的形成。

2. 文学性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是开启儿童心智的启蒙文学,它是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从艺术品

的层面来说,它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意境美等特色。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丰富而生动

的语言特色,新颖而巧妙的构思,奇特又符合生活逻辑的想象,能让学前儿童充分感受到文学语

言的魅力。

例如,童话《金色的房子》里面描写房子的句子“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几次

在童话中出现,让孩子体会到文学语言的音韵和谐的生动、优美。

再如儿歌《蜗牛》:“蜗牛出去串门子,背上背着大房子,雷声隆隆下大雨,蜗牛拍拍小肚子,

雨点来了我不怕,我会躲进小房子!”此诗歌构思巧妙,语言生动活泼,不仅写出了蜗牛的生活习

性,更用诙谐幽默的语调写出了蜗牛的勇敢和无畏,活泼可爱。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与人们日常生

① 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第19页

49

第三章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活中的蜗牛的缓慢稳重形象有一定对比,更带有儿童的调皮和勇敢,具有无穷的童真童趣。

3. 浅易性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及思维水平有限,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低,所以决定了学前儿童

文学作品应具有浅显明白易懂的特点。

具体来说,学前儿童对词义的理解水平有限,他们常常不能准确地理解概括性较强或很抽象的

词汇,比较容易理解一些形象生动的反映事物具体特征的词汇。所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从语言形

式上常常具有生动浅显、形象具体的特征,作品中的句子也多用简单句、主动句、短句来表述,甚

至带有口头文学的特点。

比如,儿歌《冬公公》:“冬公公,白眉毛,吹口气,呼呼叫,吹得满天雪花飘。”语言浅显口语

化,让孩子一读即懂。

再如儿歌《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前两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出兔子的神态和特征,后两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出兔子的生活习

性,语言浅显易懂又具有艺术感染力,深受儿童喜爱。

4. 趣味性

0 ~ 6岁的儿童好动喜变化,对新奇事物具有莫大的好奇心,他们偏爱语言表达生动有趣、故

事性强、情节起伏大、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的作品,所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常是一些儿童喜

爱的小动物,甚至可以把成人儿童化;或有意将故事情节化,环境场面离奇夸张化的艺术处理。

如儿歌《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哩咕噜滚下来。”

这是一首孩子喜爱的经典童谣,作者运用拟人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风趣幽默地刻画了小老鼠在灯台

上偷吃、贪吃,肚子吃得滚圆滚圆,上得来下不去的滑稽形象,让孩子忍俊不禁之余,也会从小老

鼠身上找到自己曾经顽皮贪吃的影子。

二、 对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纲要》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语言部分明确指出:语言目标4:“喜欢听故事、看

图书”,内容与要求4: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根据《纲要》精神,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学

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是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系列语言教育活

动。它从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入手,围绕着这个作品展开一系列相关的主题活动,帮助学前儿童

走近作品,理解体验作品生动有趣的主题,学习丰富形象的语言,感受艺术性结构语言的美及作品中

人物的真善美;通过开展与作品主题一致的迁移经验活动和创造想象运用语言活动,让学前儿童走出

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为学前儿童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帮助学前儿童发展完整的语言。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0 ~ 6岁儿童为对象,

围绕学前儿童文学作品而开展的、适合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系列语言教育活动,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 对 0 ~ 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认识

1. 0 ~ 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目标

0 ~ 1岁半 :

(1)能安静地听成人念儿歌,讲简短的故事,喜欢听唱歌等好听的声音。

(2)对图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喜欢听成人讲述图书上的故事或儿歌等。

(3)对动画片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1 ~ 3岁:

(1)喜欢听故事,欣赏儿歌,看动画片,能简单复述儿歌或故事的部分或一句话。

(2)能大方朗诵儿歌,学唱儿歌。

第20页

50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3)能主动翻阅图书,对故事或儿歌朗诵、动画片等文学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4)能用情景表演或角色游戏来表演部分故事内容。

2. 0 ~ 3岁婴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特点

文学作品活动是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婴幼儿学习书面语言,感受文学作

品,丰富婴幼儿词汇,提高婴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婴幼儿对语言艺

术的兴趣和敏感性,是对婴幼儿艺术思维和想象力的早期激发。

由于婴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语言教育的规律等因素,所以婴幼儿的文学作品活动的开展具有随

机性、日常性、反复性等特点,主要是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开展文学作品活动,充分调动婴幼

儿的视觉、听觉等参与文学作品的感受活动,让婴幼儿重点感知体验文学作品。成人应多提供复述

文学作品的机会和一个良好的听说的语言环境。具体可以开展如下活动。

(1)多开展“平行”的亲子阅读,培养婴幼儿对书面语言的浓厚兴趣。

教师或成人应给婴幼儿提供有各类书籍的环境,如经常带婴幼儿去图书馆,或者给婴幼儿布置

一个小书房或图书角,让孩子随时可翻看各种有趣的图书,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妈妈或教师

等成人可以抱孩子在自己的膝盖上,和孩子进行“平行式”的阅读,让孩子自由接近阅读内容,即

父母和孩子共同看着画面,一起阅读。也可以让婴幼儿“点读”,训练婴幼儿手眼协调和注意力。

(2)初步养成倾听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① 大声给孩子朗读文学作品。

家长或教师可以在婴幼儿睡觉前给孩子朗读文学作品。家长应养成一个给孩子读书的好习惯,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每天抽出一段时间给孩子读书,哪怕一天10分钟都可以,孩子慢慢长大,可以

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书。不要认为婴幼儿没有听或听不懂,通过这种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语言教育

方式,孩子的语言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② 听专家讲经典故事儿歌或童谣。

培养孩子的文学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孩子和妈妈一起来听故事和儿歌。如《宝宝听书》等专门

的经典童话、儿歌音频,很适合婴幼儿与妈妈一起聆听。每天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如睡前、上

午或下午的空闲时间),让婴幼儿倾听一些优美动听、主题鲜明、短小精干的故事或儿歌,让孩子

们仿佛能够通过声音看到故事、儿歌中所描绘的画面。通过语言专家的精彩演绎,使每个作品都拥

有精彩的情节、优美的意境,听起来让孩子兴趣盎然,对婴幼儿进行规范语言的启蒙,并能充分调

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③ 讲述自编故事或儿歌。

家长或老师可抓住婴幼儿的片段时间给孩子讲些故事,哪怕是自己编的都可以,可以以婴幼儿

为主角,注重趣味性、艺术性,绘声绘色,抓住孩子的心。一些有语言优势的孩子,家长还可以让

他随意编构故事给大人听,大人及时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儿童大胆表述的积极性。

(3)利用各种途径让婴幼儿感受文学作品。

家长或教师为婴幼儿选择一些轻松活泼、画面优美、生动有趣的儿童美术片或动画片。成人

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看完片段后,成人可以与幼儿一起回忆、讨论动画片的具体内容、人物或情

节,从而培养婴幼儿对动态艺术的观察理解能力。还可以模仿“电视语言”,如对白、旁白、广告

语等。

但要注意,婴幼儿每次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否则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一定程

度的损伤。成人千万不要因为忙就让孩子看很长时间的电视或动画片。

(4)让婴幼儿多种方式重复感受文学作品,多种途径帮助婴幼儿理解作品内容。

由于婴幼儿语言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对作品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婴幼儿对文学作品的

学习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成人可以让孩子多种途径重复感知同一个作品。有经验的老师或妈妈都知

道,宝宝总是一段时间迷上一个故事,而且百听不厌,就是这个道理。

还可以让婴幼儿参与复述作品活动,复述是婴幼儿学习、重复和模仿文学作品的表述语言、再

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手段。复述不是完整作品的重复讲述,有时可以是对一个优美的词或一个句子的

第21页

69

第四章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

学习要点

●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含义,谈话中语言应用的方法要素构

成,谈话活动的特点。

● 谈话活动的目标、内容。

● 各年龄段谈话活动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及谈话活动的

设计组织。

● 各类语言专题谈话活动的形式、指导要点,语言专题谈话

活动设计。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

第四章

第22页

70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第一节 谈话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 谈话活动概述

谈话,是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活动。学前儿童谈话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学

习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在各种类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

中,谈话活动具有别的语言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指南》明确

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依据《指南》的新理

念、新观点,研究学习和掌握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特点,谈话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设计组织。

谈话是一种普通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谈话方就某一主题或内容进行的

交谈,由谈话的传递、谈话的导向和谈话的推进等一系列语言应用的方法要素构成,其中每一个谈

话过程中又涉及若干个谈话的要素。

首先,谈话的传递要素是生成谈话最重要的语言应用基础。当人们进行交谈时,必须通过语言

来向谈话的另一方传递信息,相互之间引起注意。在交谈时,为保证谈话的正常进行,双方必须知

道谈到什么程度(谈话的分界与进展),参与谈话者要在谈话中对对方所表达的内容给予应答,同

时采用轮流的方式去发展谈话(谈话的应答与轮流),人们在交谈中还通过修补的措施来纠正影响

谈话正常进行的误解问题。

其次,谈话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传递信息和交往者的态度,因此就要建立一种导向,以此来确

定交流的方向,帮助引起谈话者对相关信息经验的敏感性,将谈话的信息串联起来形成对固定的事

件或其他事件的认识。同时,谈话的导向还可以帮助谈话者之间建立联系,分享他们共有的经验,

从而使谈话顺利进行。

再次,推进谈话的策略方式是谈话在语言应用中的特殊要求。谈话的推进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第一,谈话者对谈话场合要有敏感性,根据场合的特性选择说话的方式。无论是在什么样的

情况下谈话,交谈者必须对这一场合有敏锐的认识。谈话场合是集体性的、小组式的,还是个别交

谈?谈话场合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明确谈话场合的特性,谈话人才能采用适合的方式去说话。

第二,谈话者对个人角色的意识要明确。不仅不同场合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谈话,而且在某个固

定的场合下,谈话者本人所处的位置、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交谈的各个方面。谈话时,与什么样

的谈话对象交谈直接影响每个谈话者的角色意识。

第三,谈话者的语言应适应一定的场合和角色。在增进了对谈话场合和个人角色的理解之后,谈

话者仍需要使自己的语言适应一定的状况,符合谈话的场合和个人的角色。要确切地考虑使用一定的

语音、语调、语句和表达方式,使谈话者的话语获得特别的效果,达到谈话的目的。例如,在集体范

围里谈话,幼儿应声音较为响亮,用比较正式的语言说出个人的想法;而在同一个或几个同伴的交流

中,幼儿则可以更为随便一些;在同比自己小的同伴交流时说话应慢一些、轻一些等。除使用一定的

语音、语调、语句和表达方式外,还需使用礼貌性、礼节性语言。所以,了解这些谈话的语言应用要

素,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幼儿谈话活动的特点,以及如何组织幼儿谈话活动的语言教育要求。

二、 谈话活动的特点

1. 有一个具体、有趣的中心话题

《纲要》语言领域目标第一条指出“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指南》也提出“应为幼儿创

第23页

71

第四章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

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

能得到积极回应”。但是,幼儿在活动中交流什么,会用什么态度交流,如何交流,这是完成这一

目标的关键。

在谈话活动中,引导幼儿集中关注并用语言进行交流时,一个全体参与谈话者共有的中心

话题限定了他们交流的范围,从客观上主导了幼儿交流的方向,使幼儿的交流带有了一定的讨论

性质。例如,谈话活动“快乐的五一长假”(大班),幼儿在教师为其创设的语言情境中,每个

人围绕“五一长假”这个谈话范围进行一层层深入的交流,不会游离在“五一长假”的话题

之外。

在谈话活动中,有趣的中心话题往往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幼儿对中心话题具有一定的经验

基础,可以就谈话主题有话好讲。完全陌生的话题不可能使幼儿产生谈话的兴趣。假设谈话主题是

幼儿所不熟悉的“糖果原料加工”,幼儿便无法就这一话题进行饶有兴趣的谈话。第二,有一定的

新鲜感。使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往往是那些新颖的生活内容。曾经反复提起和谈论的话题,不会引起

幼儿的强烈关注。比如“国庆节假日”的话题,幼儿在刚过完节的时候谈话,会有浓郁的兴趣,如

果教师反复进行这样的谈话,或者在节后多天仍提起这个话题,便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第三,有

趣的话题常常与幼儿近日生活中共同关心点有关。一定区域内幼儿生活中出现某些大家共同经历的

事,或是电视台新近放映的一部动画片,能够使幼儿产生交流和分享的愿望,就可成为有趣的中心

话题。

2. 有多元的信息交流环境、条件

谈话活动注重多方的信息交流,幼儿园的谈话活动突出强调幼儿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

在这方面,谈话活动的特点表现为如下三方面。一是谈话活动的语言信息量较大。幼儿围绕中心

话题交谈时,思路相对开阔,他们的语言经验各自有别,因此涉及这些经验内容的语言形式也丰

富而多样。二是幼儿交流的对象范围也相对较大。幼儿有时在全班面前谈论个人见解,有时在小

组里与几个幼儿交谈,也有时与邻座幼儿或教师进行个别交谈。 三是谈话活动的语言交流方式较

多。任何一个幼儿园谈话活动都可能包括教师与幼儿交谈,幼儿与教师交谈,幼儿与幼儿交谈。

因此,谈话活动是一种多方位的语言交流场合,它给幼儿提供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是其他活动

所不具备的。

3. 有宽松、自由的交流语境、气氛

在谈话活动中,幼儿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中心话题,自由表达个人见解。无论幼儿原有经验

怎样,无论幼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谈话,他们都可以在这个范围里将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例如

在“快乐的五一长假”谈话活动中,幼儿根据个人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谈论“五一”中自己最喜爱

的活动、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地方等等。有的幼儿介绍好玩的公园,并说出公园里的游乐设施;有的

幼儿则用图画的形式将“五一”第一天至第三天所感兴趣的活动画出来并和大家交流;等等。我们

不难发现,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够畅所欲言,且交谈气氛轻松,情绪快乐。

谈话活动宽松自由的气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不要求幼儿统一认识,允许幼儿

根据个人感受发表见解,针对谈论主题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独特的经验 ;其二,不特别强

调规范化语言,鼓励幼儿愿意交谈,积极说话,善于表达个人想法,但不要求他们一定使用准

确无误的句式、完整连贯的语段。实际上,谈话活动重在给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用语

言交流的过程中操练自己的语言,并产生相互影响,通过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敏感程度而发展自

己的语言。

4. 有较丰富的感兴趣的谈话素材

谈话所涉及的素材必须是幼儿知识经验范围以内的,取材于幼儿参观、游览、日常生活中的观

察、教育活动、游戏、电影或电视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幼儿的知识越丰富,谈话的素材积累得越

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如果对某个地方或某个事物只观察了一次,所获得的印象只是初步的、

粗浅的,幼儿在谈话活动中便无话可说。只有当幼儿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进行了多次观察,从不

同角度比较细致地了解以后,幼儿才会有话可谈,谈话素材才能较完整、丰富,才能触及事物的本

第24页

85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

学习要点

●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含义、特点、基本结构。

●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教育目标。

● 各类讲述活动的形式及组织指导要点。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

第五章

第25页

86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概述

一、 讲述活动及特点

(一)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含义及作用

1.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含义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是让儿童凭借一定的讲述对象,在相对正式的语言环境中,独自完成的语

言表达活动。这类活动以促进儿童语言表述行为的发展为主,要求儿童积极参与命题性质的讲述实

践,帮助儿童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完整连贯表述的语言经验。

2.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作用

讲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前儿童语言水平,同时对儿童的认知、社会化发展等方面也能产生良

好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作用。

(1)培养幼儿讲述能力。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儿童的表述能力,在讲述活动中幼儿需要独立构思讲述的

内容、顺序、重点,考虑怎样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话,等等。例如,在讲述活动“我喜欢的活动区”

中,幼儿讲述前需要思考讲述哪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先讲述什么,再讲述什么,重点讲述自己

在活动区里最喜欢的内容或材料,以及用什么样的词汇和句子来描述。所以,讲述活动能够帮助幼

儿掌握讲述的一般和特殊方法,使幼儿连贯、完整、清楚地讲述某一事物,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在

教师指导下,使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

(2)锻炼幼儿独白语言能力。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中着重培养的独白语言能力是儿童语言表述能力的一部分。在讲述活动中,

幼儿有机会体会在集体面前独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感受,把一事、一物、一人讲清楚,尝

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例如,

幼儿独立讲出《拔萝卜》的故事,在教师指导下,幼儿所讲的内容逐渐达到完整、清楚、符合逻辑

等要求。

(3)帮助幼儿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

幼儿在讲述之前,要认识所讲的事物,通过讲述活动幼儿能够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以讲述

活动“扇子”为例,幼儿自己先要认识不同扇子的特征,学习认识扇子的各个部分,以及认识的顺

序,如名称—颜色—形状—材料—用途等,使自己的讲述给听的人一个完整、清楚的印象。经过多

次的练习,有利于幼儿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

(4)发展幼儿思维和想象能力。

讲述活动中,幼儿需要观察分析事物的特征、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顺序,领会人物在不同状态

下的思想感情,如在看图讲述时,图片中的人、事、物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或者前后顺序。幼儿要

经过一定的推理、判断、分析,才能认识自己所要讲述的内容,然后组织语言连贯地表述出来。此

外,在看图讲述中,幼儿要对画面以外的事情展开丰富联想,这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

性思维能力。例如,讲述活动“我拼出了什么”,幼儿用几何图形拼出作品,拼好后充分发挥自己

的想象进行讲述。

(二) 讲述活动的种类

1. 按讲述内容来分类

(1)叙事性讲述:用口头语言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

(2)描述性讲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或物体以及景物的性质、特征具体

第26页

87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

描述出来。

(3)说明性讲述: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特征、用途等解说清楚。

(4)议论性讲述:通过摆观点、摆事实来说明自己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

2. 按凭借物的特点来分类

(1)看图讲述:根据图片内容进行讲述的语言活动。包括描述性的看图讲述、创造性的看图讲

述,有排图讲述、拼图讲述、绘图讲述、粘贴图讲述等多种变化方式。

(2)情境讲述:根据儿童经验设计情境,学前儿童凭借对情境的观察与理解来进行讲述的一种

活动。这种讲述包括真人表演的情境或操作木偶表演的情境,真人与木偶共同表演的情境,或者是

通过录像或电脑展示的情境等,它们都体现了“角色表演”和“连续活动”的特点。

(3)生活经验讲述: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已有生活经验,用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语言讲述

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或见过的,具有深刻印象或感兴趣的事情的一种教育活动。

(4)实物讲述:使用具体的实物作为凭借物,指导学前儿童感知理解实物并进行讲述的一种活

动,实物包括真实的物品、玩具、教具。

(三) 讲述活动的特点

1. 讲述活动需要一定的凭借物

学前儿童在讲述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凭借物。这里所说的凭借物,是指学前儿童的讲述对象,

它决定了学前儿童讲述的内容和指向。凭借物通常是讲述活动中教师为儿童准备的或儿童自己参

与准备的图片、实物、情景等(见表5—1)。例如,让儿童讲述“到商店购物”,儿童按照事先准

备的购物的照片和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叙述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讲述活动中的凭借物,

是学前儿童讲述的客体,对学前儿童的讲述起着重要的作用,呈现出讲述的中心内容,使讲述语

言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表5—1 凭借物分类

凭借物的种类 凭  借  物  例  举

实物 植物、动物、玩具、文具、生活用品用具等

图片 印制的图片、照片、绘本、连环画等

情景 户外情景、某一具体活动场景等

多媒体课件 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包含音乐、语音旁白、特殊音效)、动画和

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等

音乐 音乐剧,《啄木鸟》《口哨与小狗》等

绘画 教师绘制的画作、儿童的绘画作品等

动画片 《黑猫警长》《老虎学艺》《长尾巴的小白兔》等

材料 报纸、绳子、回形针、盒子、积塑、贴绒、七巧板、超轻黏土等

2. 讲述活动有相对正式的语境

语言表达受情境的支配,不同情境下所使用的语言不同,与其他几类语言教育活动相比较,学

前儿童讲述活动为儿童提供的是一种比较正式的语言场合。这样的语境要求学前儿童不仅能在集体

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能用规范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这种规范表现在:一是语言

规范。学前儿童的语言完整、连贯、清楚。二是环境规范。一般是在专门的教育活动中或正式的语

言学习环境中。例如,同样是说与冬天有关的内容,在谈话活动中儿童可以随便地谈论“我看到树

第27页

88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上光秃秃的,树叶掉了,黄黄的,天气开始冷了”。而在讲述活动时,儿童则要根据图片内容说:

“冬天来了,天气冷了。树叶开始枯黄了,寒风一阵阵吹过……”总之,讲述活动必须根据语言环

境要求,针对言语凭借物的实际,组织口语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运用正规的语言风格讲话,这是讲

述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3. 讲述旨在锻炼一种独白语言能力

讲述活动要求儿童使用的是独白语言。独白,顾名思义,就是需要说话的人独自构思和表达对

某一方面的内容的完整认识。它需要儿童用完整、连贯的语言独立地进行表达,并能得到他人的理

解。例如,在讲述“树木的好处”时,幼儿要依据图片思考:什么地方?有什么?并且确定先说什

么、后说什么,大致要打一个“腹稿”,然后,按照图片的顺序在集体场合清楚地讲述出来。因此,

讲述的语言要求比谈话的语言要求高,并且建立在一般交谈的语言基础之上,它要求幼儿独自构思

与独自表达对某一内容的完整认识。讲述活动是培养、锻炼幼儿独白语言能力的特别途径,它有别

于其他各类语言教育活动,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

二、 讲述活动的教育目标

根据讲述活动的特点和儿童语言发展的需要,在讲述活动中着重培养儿童三方面的能力。

(一) 培养儿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

讲述活动能促进幼儿对讲述对象进行认真的观察与感知,然后通过运用概念、想象、判断、推

理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活动,获得一定的认识,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进一步丰富对讲述对象的认识。

例如,讲述活动“风筝上天”,教师出示图片,让儿童结合对风筝的认识,了解风筝的外形、玩法、制

作风筝的材料,然后,让幼儿分组交流:风筝是什么样的?怎么放飞风筝?幼儿通过相互交流,从不

同角度加深了对讲述对象的感知,同时对幼儿语言和其他方面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 培养儿童独立构思与清楚完整地表达的意识、情感和能力

讲述活动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儿童的语言水平:

(1)在集体场合自然大方地讲话。

(2)使用正确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进行讲述。

(3)有顺序、有中心、有重点地讲述。

(三) 培养幼儿掌握对语言交流信息清晰度的调节技能

(1)增强对听者特征的敏感性

(2)增强对语境变化的敏感性。

(3)增强对听者反馈的敏感性。

三、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年龄阶段目标

(一) 小班发展目标

(1)能有兴趣地运用各种感官,理解内容简单、特征鲜明的实物、图片和情境。

(2)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件。

(3)能正确地说出讲述内容的主要特征或主要事件。

(4)安静地听教师或同伴讲述,并用眼睛注视讲述者。

(二) 中班发展目标

(1)养成先仔细观察,后表达讲述的习惯。

(2)学会理解图片和情境中展示的事件顺序。

(3)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实物、图片和情境的内容。

(4)能声音响亮、句式完整地在集体面前讲述。

(5)能积极地倾听同伴的讲述,从中学习好的讲述方法。

第28页

108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学习要点

● 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对早期阅读的各种认识。

● 各种不同类型早期阅读活动的特点与指导方法。

●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阅读活动设计。

● 前图书阅读、前识字、前书写经验在幼儿早期阅读中

的重要意义,与幼儿将来要进行的系统学习的区别。

学前儿童阅读活动

第六章

第29页

109

第六章 学前儿童阅读活动

第一节 早期阅读活动概述

在我国先秦两汉时代就很重视对儿童进行文字的认读教育和文章的句读训练。我国传统的阅读

启蒙教学看重集中识字和诗文阅读方面,他们把识字教育和初步的知识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结合

起来。

什么是阅读,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从价值角度,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说:“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

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作过

一个生动的比喻:“阅读是怎么一回事?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

精神上的养料。”他认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

的心情。”

阅读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供给幼儿积极主动发展,去书海荡漾,去社会交往的“不断的支持

过程”的发动机,可以帮助幼儿提高主动获取知识、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习得传承文

化,提高品德修养。

从心理学角度,有人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

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有人认为“阅读是人们通过语言符号(文字)的辨认、感知、理解,从

中获取知识、信息,进而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语文行为和心智活动”。还有的人认为

“阅读是由感知、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我

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曾说:“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

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章熊也曾说:“阅

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

的过程。”古德曼(Goodman)提出了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阅读过程是一个预测、选

择、检验、证实等一系列认知活动。

从构建意义角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提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

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

件的能力。”第二语言阅读专家克拉克(Clarke)、西尔伯斯坦(Silberstein)和威多森(Widdewson)

认为,“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

脑科学研究表明,从大脑皮层发育看,阅读中枢先于说话中枢基本发育成熟。两个月大的婴

儿就有“模式识别”,儿童掌握字形与实体的联系比掌握语音和实体的联系更为容易,婴儿能够把

一切事物及相关因素都作为一个完整的模式接受下来并印在神经网络里。两岁前儿童言语学习速度

最快,早期的语音技能对后来的阅读能力(字词认知)有显著的影响,尤以语音意识的影响最为重

要、最为稳定。由此可见,阅读是文明人类必不可少的活动,在进入学习社会的今天更是如此,这

是人们获取知识、经验、思想的重要的基本途径。幼儿早期阅读活动首先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

式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行为的社会性;幼儿阅读作为一种主体活动,它具有活动的实践性;幼

儿阅读作为一种个体的行为和活动,又主要体现为个体化的心智活动的过程。

对于“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概念,北师大教育系刘炎教授认为,婴幼儿凭借以图像、色彩、

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的、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所有学习活动都是早期阅读。对于幼儿

来说,他们触摸书籍,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听成人讲故事,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

变化,自己复述故事,发表自己对故事的意见都属于阅读的范畴。也就是说,一切有助于幼儿学习

的阅读活动行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阅读。

在大教育观、整体观的指导下,要求全面认识与实践“早期阅读”教育—注重在各类活动

第30页

110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中渗透阅读教育,注重以阅读能力的发展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将幼儿的和谐发展放在首位。“幼

儿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就是指以幼儿自身经验为基础,在适当情境中,通过幼儿对文字、符号、标

记、图片、影像等材料的认读、理解和运用,对幼儿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

影响活动。它不是单纯的看书、识字活动,而是一种结构相对完整、体系相对独立、能促进幼儿全

面和谐发展的综合活动。

一、 早期阅读活动的特点及心理基础

幼儿早期阅读活动需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 符号性与多维感知

所谓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或标记。早期阅读活动中的

符号是指丰富多彩的阅读素材。比如,图书、报纸之类运用的文字符号,学科学习必需的数学符

号、音乐符号,画报图片中的静止图像,商标、招贴、警示之类的通用或常见标记,电影、电视、

VCD之类的动态多媒体影像,甚至“树的年轮”、叶脉的纹路、指纹、迷宫,等等。幼儿对生活

中这些含有一定具体意思的符号均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感,这些在生活中丰富的阅读对象促进了

幼儿对符号的认识、理解、运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乐意学习文字的态度,成长为自觉学习掌握

文字书面语的人。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感知各种信息符号并在头脑中系统组织各种信息符号所代表的意

义的过程,需要符号系统的参与,幼儿需要将阅读内容与口头语言连接起来,对符号作出理解和解

释,并产生对表征意义的联想。

同时,利用感官对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物体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即通过视、听、触、嗅、味

等,多维感知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符号。

而众所周知,对于符号,首先在于视觉的感知。离开了视觉的感知,符号即不能发挥其固有的

作用。通过对幼儿阅读行为中视觉感知的心理学分析表明,它包含着四个层次的心理活动:发现、

辨别、认同和再认。幼儿阅读行为中的感知是一种特殊的“看”,特别是其“发现”与“辨别”层

次的心理活动需要动用多种感官。幼儿阅读正是以视知觉为主的阅读,同时动用多感官及动手动脑

相结合的阅读,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多维感知阅读。这强调对幼儿观察能力、搜索和选择信息等能力

的综合培养。

案例一

建构活动中幼儿对“结构图的阅读”。当幼儿理解了组成某个事物的其中各部分

的代表符号(数字或文字等)时,便能根据此规律去完成组合成某个完整结构的任

务,甚至自己设计结构图(如搭积木),既自己使用,也提供给别的伙伴使用。

案例二

美术活动中“五星红旗着色图的阅读”。教师给出一个涂色要求图示,图示中用色块或编号说

明每一处该填什么颜色。这时,教师不需要告诉每个幼儿如何填色,只需让幼儿“阅读”理解某一

符号(色块或编号)所代表的颜色后,幼儿就能自己根据规律去完成填色的游戏。

案例三

角色游戏中幼儿对“游戏规则的阅读”。在大班开展的医院游戏中,幼儿可根据自己对就诊

① 视频由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提供,执教:梁海霞、方元

视频:结构游

戏图示解读①

第31页

111

第六章 学前儿童阅读活动

程序的理解,用自己的符号绘制出“诊病流程图”,制定出医院游戏规则,并将规则图运用于游

戏活动中。这既体现了幼儿的认知过程及创意表达,也使这项“阅读”成果成为与其他伙伴沟通

的桥梁。

案例四

数学游戏中幼儿对“模式的阅读”。在数学游戏中,幼儿观察理解预设的“操

作模式”,完成相应的数学游戏活动。例如,高矮、大小排序,形状分类等。

案例五

日常生活中幼儿对“标识、图案的阅读”。幼儿将衣服上的各种标签等小卡片收集在一起,从

中“读出”哪些标识表示“干洗”,哪些标识表示“水洗”,哪些标识是“不能使用熨斗”等信息。

或者,幼儿把收集到的商品广告单中的各种产品图案剪下来,按“吃的”“厨房用品”“洗涤用品”

等进行分类。这也是一种阅读。

由此可见,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有着丰富的阅读环境。幼儿的阅读对象,即“阅读材料”,必然

具有丰富性、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阅读主体,其阅读方式必然存

在独特性,即不同的幼儿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感知“阅读对象”。

2. 理解性和情感体验

幼儿早期阅读是一种伴随特有情感体验的理解性活动。

首先,这是一种凭借思维来理解各种信息符号的心理过程。感知各种信息符号是阅读的手段,

理解则是幼儿阅读的本质。幼儿开展早期阅读时,需要凭借已有经验,通过猜测、假设、判断、

验证等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运用一系列思维活动把符号还原为具有个人和社会情境特征的“意

思表达”。而幼儿早期阅读中的“理解”更是多种多样的,其思维基础包括逆向顺向、聚敛发散、

纵向横向、求同求异、形象逻辑等思维。因此,通过早期阅读可以培养幼儿以理解为核心的良好

思维品质。

其次,幼儿早期阅读强调情感体验。阅读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阅读

过程中伴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活动。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可以借助具有客观意义的阅

读材料来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分享别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幼儿也可以借助

自己创作的阅读材料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情感。

案例一

幼儿园开辟了“新闻栏”“周刊”,幼儿通过

阅读各类“身边的新闻”,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

后,将自己的感受、看法在“新闻栏”中表达出

来。曾有一个幼儿在“国庆大阅兵”新闻图片旁

贴上了“爱心”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这即是幼

儿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案例二

在建构游戏中,一些幼儿在游戏结束以后

舍不得拆散自己的作品,可窄小的活动室空间

又不允许长时间保存。为了支持幼儿兴趣,教

① 视频由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提供,执教:胡晓露,指导:江琳琳

视频:慧玩数学①

图6—1 幼儿园“新闻栏”

第32页

11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第四版)

师鼓励其将自己的作品画下来,用图像方式记录作品。这种由幼儿自绘的“结构图纸”成为同伴间

交流的有利工具,供其他幼儿通过“阅读”结构图来建构作品。这种“阅读”的过程也是彼此欣

赏、评价,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

案例三

在关于家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围绕“什么是家”的问题展开讨论,并画出自己家的基本结构,

他们有的住在电梯高楼,有的住在有花园的房子里,还有的认为有房子、有家具、有玩具的地方就

是家。在成人帮助下,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或直接用图夹文的方式与同伴进行交流,逐步体

会到“房子、玩具都不重要,有亲人才有家”。这一阅读过程既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

的过程,也是幼儿借助自己画的“家”这具有特殊意义的阅读材料了解他人思想情感,进行自我表

达的过程。

案例四

在阅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后,幼

儿都表达很喜欢白雪公主,觉得她很美丽。但

也有幼儿提出“皇后也很漂亮啊,为什么我们

不喜欢她?”的问题。借助阅读材料,班级里

展开了一场关于什么是“美”的讨论,教师将

幼儿的讨论内容梳理并展示出来,方便幼儿彼

此交流,抒发情感,提升对图画书的阅读理解。

最后,幼儿得出结论,“漂亮不一定就是美,美

还包括善良,有爱心,愿意帮助别人……”

3. 活动性和创造实践

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实际上就是幼儿与人、

物、事之间的交际活动,这种交际的过程具

有很强的活动性。同时,通过阅读活动可帮

助和促使幼儿感知、感受其周围世界,当各种感知感受被理解并赋予自己的情感后,再通过阅

读活动向他人及周围世界表达出来。表面看来,幼儿阅读的是符号材料,实际上得到的是社会

信息,这是幼儿交流的一类素材,因此,幼儿阅读活动可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如家庭、幼儿

园、社会、大自然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人—人”“人—物”“人—事”多

维互动,幼儿在其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实践空间得以拓展,由此获得更多的信息,延展创造的

天地。

经由阅读获取人类已有的知识,了解最新发展信息,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一种

基本能力。学者朱作仁认为:“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这可以理解为幼儿

阅读行为的特性之一—不能停留于表面单纯的“看”,要强调活动形式的多样以及活动过程中幼

儿的创造与实践。

案例一

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涂鸦”成一封“信”,然后“读”给其他幼儿听(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拿

着这种“信”,大段大段地、煞有介事地“读”)。

案例二

幼儿将其所看到的有关蔬菜的文字和图片材料收集装订成为自己编的“书”。

图6—2 幼儿关于“美”的讨论展示

第33页

113

第六章 学前儿童阅读活动

案例三

角色游戏中,幼儿想开“超市”。他们中的几个人首先用图夹文的方式画好“超市计划书”,然

后在后面的游戏中,参与游戏的每个人按照计划分步骤完成了超市的创建。

案例四

在进行主题活动“各行各业的人”时,幼儿把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如建筑工人、服装店老

板、卖菜的农民、街边的小贩、环卫工人、警察等,用图片、照片、图画等形式收集起来,注上文

字说明,制作成图书《可爱的人》,或将有关自己父母工作的资料制作成图书《了不起的爸爸妈妈

们》,并标上作者姓名、价格等信息。

案例五

在歌唱活动中,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遇到困难,便运用图示、符号的形式理解、

创制歌词内容,再结合自制歌谱形式进行演唱。

二、 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

周兢老师指出,在3 ~ 8岁的早期阅读阶段,儿童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习得成为流畅阅

读者所需的策略预备能力,这是从学前阶段进入学龄初阶段儿童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而早期阅读

活动所获得的核心经验是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早期阅读行为和习惯都是影响幼儿

终身阅读的关键因素。同时,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形成对阅读内容

的理解和阅读策略,既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也是必然需求。

所以,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以后高级的阅读活动做准备。一般而言,早期阅

读教育的总目标是首先从情感和态度上培养阅读兴趣,从能力和技能上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并使幼

儿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对应与转换关系有所认识,懂得书面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阅读教育的整体目标应是以“阅读能力目标”为核心的多项目标的综合体现,它

可以有多种构成形式。本章拟从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四个方面作早期阅读教育目标体系确立

阐述。

(一) 早期阅读教育认知目标

支持幼儿获得较丰富的语言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和文化

素养,开展早期阅读教育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虽然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但凡

是有效的阅读教育,知识的传递必然贯穿于全过程。当然,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中的认知教学目标是

有重点的,它强调的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的知识。例如,在交通标志的学习过程中,幼儿感知

的是交通标志,掌握的是生活安全常识;在幼儿收集认读各种服装标签的过程中,获得的是洗涤、

保存衣物的生活常识。

目标举例如下 :

● 通过封面认识不同的图书。

● 读出一些书的书名或作者的名字。

● 聆听故事时能够将故事里的人和事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 理解红色绘本类阅读材料的主旨要义。

● 领会阅读材料的情节与简单寓意。

① 视频由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提供,执教:何晓丽,指导:李敏

视频:自制

符号歌单①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