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六年级上册-2023.9.19

发布时间:2023-9-1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课本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六年级上册-2023.9.19

第一单元  1 草原002  为什么大草原上草多树少?003  游牧民族为什么总要“搬家”?004  “天下第一曲水”是哪条河?005  草原“生病”退化,是一朵花的错吗?006  你能分清草原和草甸吗?007  老舍为什么被称为“人民艺术家”?大开眼界008  内蒙古那些让人惊叹的地理景观009  蒙古族最爱的“白食”  2 丁香结010  丁香结的说法是怎么来的?011  为什么说丁子香是古代的“口香糖”?012  衣襟上的扣子为什么叫盘花扣?013  印象派的画中线条为什么是模糊的呢?014  古代诗歌里的各种“兰花”有啥不同?015  哪些花可以当“空气清新剂”?大开眼界016  父亲冯友兰对宗璞的文学启蒙017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  3 古诗词三首018  为什么古诗会分五言和七言?019  孟浩然到底在“愁”什么?020  苏门三学士都有谁?021  辛弃疾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吗?022  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什么不同?023  什么是宋词两大流派?大开眼界024  王国维提出的“词的境界”  4 花之歌026  为 什 么 清 晨 的 花 草 树 木 上 会 有露水... [收起]
[展开]
课本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六年级上册-2023.9.19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第一单元

  1 草原

002  为什么大草原上草多树少?

003  游牧民族为什么总要“搬家”?

004  “天下第一曲水”是哪条河?

005  草原“生病”退化,是一朵花的错吗?

006  你能分清草原和草甸吗?

007  老舍为什么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大开眼界

008  内蒙古那些让人惊叹的地理景观

009  蒙古族最爱的“白食”

  2 丁香结

010  丁香结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011  为什么说丁子香是古代的“口香糖”?

012  衣襟上的扣子为什么叫盘花扣?

013  印象派的画中线条为什么是模糊

的呢?

014  古代诗歌里的各种“兰花”有啥

不同?

015  哪些花可以当“空气清新剂”?

大开眼界

016  父亲冯友兰对宗璞的文学启蒙

017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

  3 古诗词三首

018  为什么古诗会分五言和七言?

019  孟浩然到底在“愁”什么?

020  苏门三学士都有谁?

021  辛弃疾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吗?

022  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什么

不同?

023  什么是宋词两大流派?

大开眼界

024  王国维提出的“词的境界”

  4 花之歌

026  为 什 么 清 晨 的 花 草 树 木 上 会 有

露水?

1

第3页

2

第二单元

  5 七律·长征

034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035  五岭与南岭有什么不同?

036  中央红军为什么把陕北当作长征

落脚点?

037  大渡河上的桥叫“大渡桥”吗?

大开眼界

038  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

027  李白竟然也是花神?

028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骄子”?

029  外国的花也有“四君子”吗?

030  云南 鲜 花 饼 真 的 是 用 鲜 花 制 作

的吗?

大开眼界

032  孤芳自赏这个成语的出处

  6 狼牙山五壮士

040  “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不叫“狼牙

山五战士”?

041  狼牙山五壮士全部牺牲了吗?

042  作 者 是 如 何 记 录 下 五 壮 士 的 事

迹的?

043  游击战怎样成为抗日战争的致胜

法宝?

044  手榴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大开眼界

045  太行山脉的重要性

  7 开国大典

046  为 什 么 开 国 大 典 选 择 在 下 午 进

行呢?

047  《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电影主

题曲?

048  开国大典的礼炮为什么要鸣放28响?

049  阅兵式中飞行编队还有隐藏的小秘

密吗?

大开眼界

050  开国大典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

旗杆

第4页

3

  8 灯光

052  战地记者是干什么的?

054  信号弹是什么?

055  爱迪生真的发明了电灯吗?

大开眼界

056  古代夜明珠极有可能就是萤石

  9 我的战友邱少云

058  邱少云战士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059  作者李元兴是谁?

060  邱少云牺牲的那场战役叫什么?

061  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吃什么?

062  战争中的伪装技术都有哪些?

大开眼界

063  狙击英雄张桃芳

第三单元

  10 竹节人

064  玩具有哪些种类?

066  你知道“靡”字的含义吗?

067  有虎头双钩的窦尔敦是谁呀?

068  偃月刀和蛇矛是谁的兵器?

大开眼界

069  名家童年的玩具

  11 宇宙生命之谜

070  《西游记》里的天庭是什么样子?

071  银河系的大小是如何测量出来的?

072  地球为什么适宜人类居住?

073  温室效应是什么?

大开眼界

074  王贞仪:把名字写在宇宙间

第5页

  12 故宫博物院

076  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而不是

“黄禁城”“红禁城”呢?

078  故宫的配色为什么是“番茄炒蛋色”?

079  古代没有暖气,故宫里的人是怎么

取暖的?

080  作为木制建筑,故宫着火了怎么办?

082  紫禁城里能养小猫小狗吗?

083  紫禁城里还有哪些“神奇动物”?

大开眼界

084  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个个价值

连城

4

第四单元

  13 桥

086  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山洪泥石流?

087  洪水暴发时我们要做什么?

088  不 同 颜 色 的 气 象 预 警 信 号 代 表

什么?

089  斑马是野马吗?

大开眼界

090  大文豪苏轼抗洪守城

  14 穷人

092  “马灯”是为马照明的吗?

093  灯塔的灯为什么总是一闪一闪的?

094  为什么古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095  “走马灯”的“马”是怎么跑起来的?

大开眼界

096  托尔斯泰与数学

第6页

5

  15 金色的鱼钩

098  人为什么会得肠胃病?

099  青稞是什么? 除了青稞,红军战士

在长征中吃什么?

100  搪瓷和珐琅,是同一种东西吗?

101  怎样才能钓到鱼?

大开眼界

102  有关长征的诗

  16 夏天里的成长

104  石头上的苔藓是怎么形成的?

105  为什么名酒都喜欢用高粱酿造呢?

107  现存寿命最长的甘蔗是哪种?

第五单元

大开眼界

108  古诗词中的“夏”

  17 盼

110  雨衣是谁发明的?

111  古代人在雨天穿什么?

112  身上起痱子怎么办呢?

113  现在为什么不用“打酱油”了?

114  天然珍珠是怎么形成的?

115  古代诗人是如何描写四季的雨的呢?

大开眼界

116  雨水:生命萌动的时节,蕴含无限

潜能

第7页

6

  18 古诗三首

118  “九 曲 黄 河”是 指 黄 河 拐 了 九 个

弯吗?

119  淘金的人都很有钱吗?

120  黄河真的自天上来吗?

122  酒旗是古代版的“小广告”吗?

123  南朝人究竟有多喜欢建寺庙?

大开眼界

124  古代隐士的田园生活

  19 只有一个地球

126  为什么地球是悬浮的?

127  地球究竟是大还是小?

128  生活在旋转的地球上,我们为什么

不头晕?

129  太空蔬菜好吃吗?

大开眼界

130  “成”也太阳,“败”也太阳

131  看看你距离环保人士还差几步

  20 青山不老

132  为什么种树才能守住土?

133  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

134  你知道炕是怎么制成的吗?

135  你听说过“三北工程”吗?

136  你知道在沙漠里种什么树吗?

大开眼界

137  绿色守护者——代喜增

  21 三黑和土地

138  什么叫耙地?

139  土地也有五颜六色的吗?

140  荞麦是什么样的?

141  蝈蝈和蛐蛐是同一种昆虫吗?

大开眼界

142  苏金伞:三生修来是诗人

第六单元

第8页

7

  22 文言文二则

144  “伯牙鼓琴”鼓的是什么琴?

145  伯牙是有名的琴师,锺子期是砍柴

的樵夫?

147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你听过几首?

148  戴嵩的《斗牛图》真的画错了吗 ?

大开眼界

149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23 月光曲

150  你了解作曲家贝多芬吗?

151  你知道《月光曲》真正的由来吗?

152  失去听力之后,贝多芬是怎么创

作的?

153  钢琴是怎么发明的?

154  钢琴与电子琴有什么区别?

大开眼界

155  与钢琴有关的冷知识

  24 京剧趣谈

156  原来京剧不是“北京特产”?

157  你知道京剧中锣鼓声的作用吗?

158  京剧中有哪些“虚拟的艺术”?

159  中国传统戏曲为什么不追求布景陈

设的逼真?

160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都有哪些?

大开眼界

162  带你认识京剧的服装,一眼就能

辨人

第七单元

第9页

8

  25 少年闰土

164  少年闰土真有其人吗?

166  “猹”是一种什么动物?

167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吃西瓜的?

大开眼界

168  鲁迅笔名知多少

169  鲁迅点评“四大名著”

  26 好的故事

170  为什么噩梦很可能是疾病的先兆?

171  乌桕、一丈红是什么植物?

172  为 什 么 我 们 抬 头 看 不 到 星 星 在

运动?

173  你知道鲁迅的隐藏身份是什么吗?

大开眼界

174  鲁迅笔下的故乡——绍兴

第八单元

  2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76  鲁迅上学时的外号是什么?

177  黄包车为什么姓“黄”?

178  你了解鲁迅先生的疾病史吗?

179  你知道“先生”敬称的由来吗?

180  课文作者周晔是谁?

大开眼界

181  硼、硼酸和硼酸水

  28 有的人

182  《有的人》的写作背景,你知道吗?

184  鲁迅是怎么去世的? 对当时的中国

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85  名家笔下的鲁迅是什么样子?

187  刻在石头上的信息能够保存多久?

大开眼界

188  鲁迅先生的遗嘱

189  鲁迅永不过时的人间清醒语录

第10页

草原“生病”退化,是一朵花的错吗?

为什么说丁子香是古代的“口香糖”?

为什么开国大典选择在下午进行呢?

故宫的配色为什么是“番茄炒蛋色”?

蝈蝈和蛐蛐是同一种昆虫吗?

原来京剧不是“北京特产”?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吃西瓜的?

鲁迅上学时的外号是什么?

…………

001

第11页

1  草原

第一单元

课文中说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我们都知道,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

树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草原通常出现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地

方,高纬度和高海拔造成了温度差异,温

度越低,越不利于树木生长。另外,树木

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其生命活动和生长

发育。然而,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

旱地区,年降雨量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

需求。相比之下,草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较低,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

土壤在影响树木和草类植物分布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草原上的土

壤厚度一般很薄,通常只有 20 厘米左右,且下面往往有钙积层。很多树木的根

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土壤中丰富的水分和养分,就不可能长期存活。

而草本植物的根系多数分布较浅,受钙积层影响较小。

此外,生物因素本身也是造成草原上树少的重要原因。野草具有强大的种

子繁殖能力,具有重要的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盐碱、耐火烧、耐啃食等特

性。草类植物通过占据水分和养分资源的优势,形成了对树木的竞争压力。在

这种竞争环境下,树木往往难以生长,易被草类植物所取代。

为什么大草原上草多树少?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

002

第12页

为了让牛、羊、马吃饱饭,游牧民族会依据水草的生长情况不断地搬家,

寻找合适的牧场。这个搬家的过程就叫作转场。

以生活在新疆、内蒙古草原上的哈萨克民族为例,除春夏秋冬四次大转场

外,一般牧民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要迁移一次草场,这就是小的转场。可不是一

年四季都在“搬家”嘛!

关于转场,《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描述过 : 几乎像永恒的约定,每当季

节变换,牧民们便开始“搬家”。当农业地区的人以某处固定的“家”为世

界的核心时,牧民却将“转场”当作本真的生活,形成了行吟诗人般的游牧

生活。

牧民转场是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线路的。转场前,各村庄的亲戚、邻

居和朋友会事先约定途中宿营地点,先抵达宿营地者会以主人的身份迎接后

来者。

随着时代发展,游牧迁徙也越来越多地融入现代元素。现在牧民们很

多都有了农用卡车,曾经骑着骏马,赶着牦牛和羊群的转场队伍已经大大

减少了。

游牧民族为什么总要“搬家”?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那

么,游牧民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你知道吗

蒙古包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

草原上一年四季经常刮风,风力强大,将蒙古包设计成圆形能更好地抗风。圆

形没有棱角,可以分散大风对建筑物的直接压力,使风顺利地通过,避免了大风朝

着建筑物的一个地方猛吹。

而且,圆形的蒙古包面积是最大的。蒙古包有一个近似半球形的穹顶,只要很

细很薄的龙骨(用来支撑房子的木条、钢管等),便能承受顶部覆盖的毛毡的重量。

草原上地广人稀,缺少树木,聪明的草原人民这样制作蒙古包,可使用最少的建筑

材料获得最大的居住面积。

003

第13页

“天下第一曲水”是哪条河?

课文中提到一条河像“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在陈巴尔虎旗的草原上,有一条因为

过于弯曲而出名的长河,被誉为“天下第一曲水”。

从空中俯瞰莫日格勒河,蜿蜒的河水像一条被劲风舞动的彩带,悠然飘落

在平坦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它流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全境,流域内

地势平坦开阔,河道却异常弯曲,似“九曲回肠”,本篇课文的作者老舍曾盛赞

这条河为“天下第一曲水”。

关于莫日格勒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莫日格勒河流域曾是

一片缺水的草原,草不旺畜不兴,牧民生活困苦。

有一年遇上干旱,大批牲畜死亡,许多牧民不得不远走他乡。有个叫莫日

格勒的蒙古族姑娘,发誓要去大兴安岭寻找传说中的神泉,拯救家乡人民。但

路途遥远,姑娘艰难行走,最后累死在了山坡上。

第二年春天,在她倒下的地方涌出一股清澈的山泉。泉水顺着山坡往她家

乡的方向流去,一路上汇聚雨水雪水,渐渐成了一条河流,流到了她的家乡。

家乡的人们等啊盼啊,没有等回姑娘,但人们坚信,是她的一片赤诚感动了苍

天和大地,是天地赐予草原这条河流。河水里流淌着莫日格勒姑娘不朽的灵魂,

河水之所以那样弯曲,是因为姑娘的灵魂对家乡无限依恋。

从此,家乡的人们把这条河流取名为莫日格勒河。

蜿蜒曲折的莫日格勒河长 319 千米,流域面积 4 987 平方千米。位于陈巴尔虎旗境内,如一条丝带

飘落在草原上,美不胜收

004

第14页

在草原的角落开着一种漂亮

的小花,叫狼毒花,又叫断肠草、

羊见愁,总之一听就不好惹。大自

然最喜欢开的一个玩笑是“越有毒

的东西长得越漂亮”。别看狼毒花

全身是毒,它长得却非常美。

漂亮的狼毒花给辽阔的草原带

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如果草

原上密集地出现很多狼毒花,就意味着这片草原“生病”了。

因为狼毒花的根系非常发达,吸水能力也非常强,它会使劲扎根,像个霸

道的坏蛋,把生活在它周边的花草的营养全部吸走,而且它繁殖能力也很强。

聪明的草原动物也知道这种花有毒,自然不会吃。没有了天敌,狼毒花就更肆

无忌惮地野蛮生长了。

最糟糕的是人类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的植被,草原不堪重负,拥有强大

根系的狼毒花便趁虚而入。狼毒花越来越多,牧草越来越少,陷入恶性循环。

在某些地区,狼毒花已被视为草原荒漠化的一种灾难性的警示,因此人类给狼

毒花贴上了“恶之花”的标签,但这真的是它的错吗?

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一望无际的美丽草原。这么美丽的草原,更需要我们用心守护。

草原“生病”退化,是一朵花的错吗?

狼毒花,根系大,吸水能力极强,能适应干旱寒冷

气候

你知道吗

草原多样性“多”在哪里?

我国的草原植物超过 1.5 万种,比森林植物和湿地植物种类的总和还要多。草

原动物的种类也多于森林动物。这些草原动植物物种组成了巨大的种质资源库,为

粮食作物、蔬菜、药用植物、家畜等培育改良提供了优良的种质资源。同时,草原

微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1 平方米的土壤中,可能有几十万个微生

物在生长,这些微生物为动植物的生长塑造了良好的环境。

005

第15页

看到一望无际连绵的

青草,你以为这是一片大

草原,再仔细看看,有些

地方的草明显更高、更茂

盛, 分 布 更 密 集, 远 远

看,呈现比周围地方更深

的绿色,其实,这种地方

叫作草甸。

草甸指在适中的水分

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

生(寿命在两年以上)的

中生(适应的生存环境不

干也不湿)草本为主要植

物的植被类型。草原是以

旱生或半旱生草本植物为

主的植被,是地球上分布

最广的植被类型。

草原和草甸在视觉上最大的区别是,草原的草短、稀疏、分散,所以才能

“风吹草低见牛羊”;而草甸的草可以长得很高、很茂盛,分布也更密集。

从植物生长周期区别,草原上既有一年生(寿命只有一年)草本植物,也

有多年生草本植物。草甸的植物多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个头比较大且对水分

的需求较高,可以形象地记忆:草甸就是“草长得沉甸甸,长得茂盛”。

从分布面积大小区别,由于草原是地带性的,往往连成片分布,面积

较大;草甸多是非地带性的,往往零散分布,这一块儿、那一块儿的,面

积较小。

从土壤湿度区别,草原土壤湿度较低,摸起来土很干;草甸土壤湿度较高,

摸起来含水分很多,黏腻感更强。

你能分清草原和草甸吗?

草原

草甸

006

第16页

老舍为什么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1899 年出生在

北京。父亲在八国联军

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不

幸身亡,母亲替人家洗

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

的生活,一家人过着清

苦的日子。老舍早年这

一段穷苦的生活,也影

响了他的创作。

1908 年,老舍 9 岁,得到一个好心人的资助开始进入私塾学习。1913 年,

考入京师第三中学,几个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也是在这一年,他考取了可以

免费读书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 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被派到北京方

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他晋升到京师教育局工作。但是他感觉自己的

性格很难适应繁杂的行政工作,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

学校教书。

1924 年,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

小说《老张的哲学》是老舍的第一部作品,这部小说体现了老舍忧国忧民的思

想。更难得的是,他用独有的风趣幽默、接地气的北京口语,用乐观的态度、

讽刺的笔调描写现实的悲剧,控诉黑暗的社会。

在此后几十年的动荡战争岁月中,他相继写出了《二马》《骆驼祥子》《四世

同堂》等优秀的小说。开始创作《四世同堂》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期间。这部

小说是他所有小说中规模最大的作品,有近百万字,更集中表现了老舍的爱国主

义精神,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留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作品《龙须沟》,这部

作品歌颂了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事的精神。话剧上演之后,老舍获得了北

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北京老舍故居四合院院内展览

007

第17页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是我国东西距离最长的省级行政区。

独特的位置造就了它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优美风光。

锡林郭勒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既是蒙古族发祥地之一,又是成

吉思汗及其子孙走向中原、走向世界的地方。是华

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国四大草原之一。

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

它处在黄河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库布齐沙漠

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曾被称为“生命禁区”。经过几

十年不懈努力,库布齐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

治理的沙漠。

阿尔山天池

阿尔山天池,位于内蒙古阿尔山市东北部 74 千

米的天池岭上,由火山喷出物落在喷火口周围形成

一道环状围墙,中间形成圆形凹坑,多年积水而成。

罕见的龟背状熔岩在天池园区里有完整的构造呈现,

被火山专家称为火山中的“国宝”。

额尔古纳湿地

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源远流长的额尔

古纳河、绵延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共同孕育出了高

纬度、低海拔、原生木本湿地——内蒙古额尔古纳

湿地。额尔古纳湿地的景色随季节变化气象万千,

展示着无限生机。

内蒙古那些让人惊叹的地理景观

大开眼 界

008

第18页

课文中说:“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蒙古族人民为什么喜欢用牛奶制作食

物?除了奶茶、奶豆腐,你还知道哪些奶制品?

蒙古族传统的美食分为红食和白食两大类,白食也就是奶制品,蒙古语叫

查干伊德,有纯洁、吉祥的意思。

牛奶能做出什么花样呢?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蒙古族人民做不出来的。

奶茶——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茶,故有“宁可一日

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和我们在奶茶店买到的奶茶不同的是,草原上的

奶茶通常是加盐的,也就是咸口的。

奶皮子——鲜奶煮熟冷却后上面漂浮的一层脂肪和奶蛋白的混合物,营养

价值颇高,被认为是鲜奶中的精华。

奶豆腐——各地制法不一。一般用制完奶皮子后剩下的奶(脱脂乳或半脱

脂乳),经自然发酵,发酵后的牛奶呈块状凝乳,外表像老豆腐。再放入锅中加

热、搅黏,放入模子晾晒。

奶嚼口——将牛奶放置几天,等待牛奶发酵后,蛋白质下沉,上层会凝结

出油脂,这就是奶嚼口。奶嚼口有点像我们平常吃的稀奶油。

马奶酒——被誉为蒙古八珍之一,在古代称为“元玉浆”,是草原上的传

统佳酿。在蒙古族的一些地区还有一个民俗,就是每年的夏季过“马奶节”。

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要

宰羊做全羊宴,也要挤

马 奶 制 酒。 节 日 当 天,

每一个游牧民家必须取

出 最 好 的 奶 干、 乳 酪、

奶豆腐等乳制品招待客

人,马奶酒被认为是纯

洁的饮品,送给高贵的

客人。

蒙古族最爱的“白食”

内蒙古美食

009

第19页

2  丁香结

第一单元

丁香花,花朵纤小文弱,花筒稍长,故给人以欲放未尽之感。丁香花未

开时,其花蕾密布枝头,如同打结的形状,因此民间称之为“百结花”;又

因花开时形如长筒,花蕊尽藏其中,寓意心有千千结,所以有了“丁香结”

这个说法。

唐宋以来,诗人常常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心中暗藏的愁思郁结难以排

解,用来写夫妻、情人或友人间深重的离愁别恨。后来人们说起丁香结,第一

反应就是“愁”。课文中提到的“丁香空结雨中愁”,就出自南唐中主李璟的词

作《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现代诗人戴望舒,将丁香与

人结合融入得十分出神入化。他

在那首名为《雨巷》的诗歌中写

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

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

香 一 样 的 颜 色, 丁 香 一 样 的 芬

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用丁

香比喻哀愁的女子,是丁香结的

另一种诗意的化身。

丁香结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丁香结,是文学意象类词语,有愁思的含义

010

第20页

为什么说丁子香是古代的“口香糖”?

很多人搞不清楚丁香花和丁子香这两种

植物。观赏花卉的丁香花是木樨科属植物,

也就是课文中写到的这种花。但是,还有一

种和丁香花长得很像,却可以食用的花,叫

丁子香。丁子香是桃金娘科的蒲桃属植物,

它可以作为香烟的添加剂,也可以加工制成

香料和茶饮。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发现了丁子香的药

用价值,它具有暖肾、驱寒的效果,于是,

丁子香又加入了中药材大军中。

不仅如此,丁子香还可以祛除口臭。古

代人缺乏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口腔清洁不

够彻底,又没有口香糖等口腔清新食物,口臭是常有的事。自从人们发现丁子

香可以祛除口臭,就纷纷将丁子香含在口中,它也因此有了“鸡舌香”这个名

字。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所以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其

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意思是,朝廷的官员

经常在上朝之前,嘴里嚼一嚼丁子香,这样一开口说话,不至于让人闻到口臭。

这可谓是古代版的“口香糖”。

关于丁子香祛除口臭,还有一则小故事。唐代武则天时期,有一个著名诗人

宋之问。他自认为仪表堂堂,诗文又好,应该被武则天看重,但武则天却没有对

他表现出重视。所以,他内心特别不平衡,写了一首诗献给武则天,期待得到重

视。然而武则天看后只是一笑了之,对身边的臣子说:“宋卿(宋之问)哪方面

都好,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原来,武则天不亲近宋之问,就是因为

他一说话就口臭,让武则天厌烦。这句话传到了宋之问的耳朵里,他听了以后,

十分羞愧。从此,他就口含鸡舌香,用来消除口臭了。

课文中描述丁香花“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同学们知道吗?这种丁香花闻着香,却只

能观赏。而有一种和丁香花长得很像的植物,不仅能看,还可以吃呢。

丁子香的花蕾干燥后可以用作草药

和香料

011

第21页

衣襟上的扣子为什么叫盘花扣?

课文中说:“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盘花扣,在同学们的

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但很多同学可能会“相见不相识”,你能一眼认出衣服上的盘花扣吗?

盘花扣是盘扣的一种,也是古老中

国结的一种,常见于中国传统服饰。古

代的人用盘扣来固定或调整宽松的衣

服,其用法和现代的纽扣相似。古代人

认为衣服上的扣子不仅要好用,还必须

好看!

心灵手巧的人们用布条盘织成各种

花样,所以叫“盘花”。盘花分裂两边,

有对称的,有不对称的。盘花的灵感多

来自具有吉祥意义的民间图案。古代的

人们十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所以,他们模仿动植物做出了菊花盘扣、

梅花扣、金鱼扣等;为了表达对穿衣之

人的美好祝愿,他们又把汉字盘成盘花

扣,最常见的有喜字扣、寿字扣、吉字

扣等;还有简单一点的几何图形的盘花

扣,适合用在小孩子的衣服上,比如一

字扣、波形扣、三角形扣等。

一组盘花扣由扣结、扣门和扣花三

部分组成。扣结用细布条打结,样子和

算盘珠很像,所以人们也把它叫“算盘

疙瘩”。把扣结、扣门各自缝在衣襟的两

边,穿上衣服后,将扣结系在扣门上,

衣服就不会散开了。扣花的款式多变,

花样百出,这是为了更好地装饰服装。

盘花扣的制作工艺十分细腻,包括了盘、

包、缝、编等多种手法。在样式设计、颜色

搭配等方面更是极为讲究

取材于文字的喜字盘扣和吉字盘扣

盘花扣不仅仅有固定衣襟的功能,更是

装饰服装的点睛之笔

012

第22页

印象派的画中线条为什么是模糊的呢?

先看两幅油画。

这两幅画有个共同点,它们描绘的都是室外场景,都是有阳光的。但你能

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吗?左边这幅画线条明晰,但是感觉不出来阳光,如果没有

树木山河,甚至区分不出来是室内还是室外。右边这幅画虽然线条模糊,但你

可以感受到阳光的温度,甚至还有刺眼的感觉。

这就是印象派和古典主义画派在绘画技法上的差别。

在印象派之前,西方绘画基本可以泛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绘画注重

形式、结构和比例的准确描绘,描绘出来的人物或风景具有理性、稳重、富于

美感的特点。古典主义绘画的技法通常比较精细,艺术家通常会使用清晰的线

条和细腻的色彩来表现物体的形状和质感。

而印象派绘画则更加注重对自然的直接观察,追求表现自然的光影变化、

颜色变化、氛围变化,是一种比较感性的艺术表现方式。所以,在绘画技法上,

在印象派的画作中看不到明晰的线条,而是使用点、线、面组合绘画,追求色

彩的表现和光的明暗变化,使画面更为生动。

对于印象派画家而言,他们要画某个人的话,并不是要画这个人本身,而

是要记录下人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变幻。印象派画家的使命是忠实地刻画在变

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

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课文中说:“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这里为什么说印象

派的画是模糊的线条呢?

雅克·路易·大卫《乞讨的贝里塞赫》 莫奈《撑阳伞的女人》

013

第23页

古代诗歌里的各种“兰花”有啥不同?

我们阅读古代诗歌的时候发现,诗中经常会出现“兰”这种植物。屈原的

《离骚》中说:“纫秋兰以为佩。”唐代李白有《古风(其三十八)》:“孤兰生幽

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这两首诗中的“兰”其实是不同

的植物。

中国的兰文化源远流长,兰在诗人的笔下经过了“改头换面”。屈原笔下的

“兰”指的是佩兰,一种香草。佩兰是菊科泽兰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横向

生长。茎为圆柱形,常紫绿色。古人在春天的一个传统节日——上巳节(农历

三月三),喜欢互相赠送的兰草,就是佩兰。

屈原那个年代的人喜欢用佩兰自比,认为兰草之香是王者的香气,代表高

尚品德。将兰草佩戴在身上,以表现文人清幽淡雅的品行。

自唐宋以后,“兰”的形象和意义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菊科草本植物的佩

兰,逐渐偏向代指如今的兰科植物中的兰花,也就是上文中李白《古风(其

三十八)》中的主角——兰花。它是兰科兰属植物的通称。花为白、白绿、黄

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等颜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梅

兰竹菊)中的兰,指的也是兰花。因其没有繁复的花、叶,没有醒目的艳态,

便被古人赋予了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兰花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

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课文中说,丁香的花香“非桂非兰”,这里的“兰”指的是什么花呢?你知道在古代人

的眼中,兰花是好几种不同植物的混称吗?清代恽寿平《九兰图》

014

第24页

哪些花可以当“空气清新剂”?

茉莉花:一卉能熏一室香

南宋诗人刘克庄有诗句赞美茉莉花的香味:

“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一丛茉莉

花开,沁人心脾的花香能充满整个房间。除了香

味让人愉悦,茉莉花一身都是宝:它的花可以制

成花茶,是提取芳香油的原料;它的根还有麻醉

止痛的功能。

瑞香:看了香梅看瑞香

瑞香有个别名叫“睡香”。传说有位僧人,

某日在寺院里睡觉,突然闻到一阵阵浓郁的香

气,顺着香味找过去,就发现了这种花,于是给

它取名“睡香”。后来许多人慕名而至,寺院因

此香火大盛,僧人觉得这种花给寺院带来了祥

瑞,便把名字改为了瑞香。苏轼在《西江月·真

觉赏瑞香二首》中描写瑞香的香味能“惊起谪仙

春梦”。瑞香也有药用功能,它的根、茎和花都可入药,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的功效。

百合花:风吹百合香

“尔丛香百合,一架粉长春。堪笑龟堂老,

欢然不记贫。”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北

窗偶题》,陆游家中的百合香气宜人,常开不败

开满架。因为欢欣愉悦,诗人甚至忘却了清贫,

可见诗人对百合花香味的喜爱。百合的肉质鳞

叶是可以入药的,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课文中说:“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

了。”丁香的香气能让人提神醒脑,对放松心情很有帮助,那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花因香

气宜人可以充当天然的“空气清新剂”呢?

茉莉花

瑞香

百合花

015

第25页

大开眼 界

父亲冯友兰对宗璞的文学启蒙

细心的同学会看到这篇文章有一行小注:“本文作者宗璞。”这篇文章的作者宗璞是

谁呢?

宗璞,本名冯钟璞,1928 年

7 月 26 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

唐河,中国当代女作家。等同学

们上了初中,还会学到她的另一

篇文章《紫藤萝瀑布》。

宗璞的父亲叫冯友兰,他是

中国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出生在

书香世家的宗璞,从小受到父亲

的关心和教育。宗璞对文学感兴趣,就是父亲的功劳。

宗璞五六岁时,父亲冯友兰在清华大学当老师,教授文学课程,当时清华

大学校长是梅贻琦。冯家和梅家住得很近,两家关系也特别好。宗璞有个弟弟,

和梅家小女儿玩得特别好,两人经常达成“统一战线”,忘记了宗璞的存在。小

宗璞感到自己被忽略了,觉得十分委屈,回家也不高兴。这不高兴被父亲冯友

兰看出来了,他问了缘由后说 : “我今天教你背一首诗。”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百炼镜》。冯友兰一边教一边解释:“唐太宗曾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就是说,从别人身上,自己应该学习领悟一些东西。”道理被父亲讲得很浅

显易懂,伴随着父亲那抑扬顿挫的朗诵声,宗璞被深深地吸引了,缠着父亲

再教她几首诗。

冯友兰看出了宗璞对古诗词的极大兴趣,从那以后,他一有时间便教宗璞

背古诗,背《长恨歌》《琵琶行》。到上小学,宗璞已养成了一个极好的习惯:

每天早晨上学离家时,先背书包来到父母跟前,把刚刚学会的诗句对着他们背

一遍。她的兄弟也如此。家中不自觉地就形成了这么一种氛围。

冯友兰和女儿宗璞

016

第26页

父亲一生有三方面的贡献,一是写出了

第一部完整的、用现代逻辑方法的中国哲学

史,是这个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二是建立了

自己的哲学体系;三是他是一位教育家。

他认为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

“器”。器是供人使用,有知识和技能的可以

供人使用,技术学校就能做到,大学则是培

养完整灵魂的人,有清楚的脑子和热烈的心,有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承担对

社会的责任,对以往及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欣赏。

父亲是爱国的,别人问他 1948 年为什么从美国回国,我对这个问题很惊

讶,他不可能不回来。父亲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他在联大碑文里写中国

“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

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父亲喜酒,但从不多饮。31 岁时曾和另三位先生,一夜喝了十二斤花雕,

这是少有的豪放了。父亲还很幽默,他在家时常给我们讲笑话,比如柏拉图买

面包。(注:嘲笑哲学家的故事。柏拉图差人去买面包,店老板说,是言必称抽

象的那个柏拉图买面包吗?我们只有这个面包、那个面包,没有抽象的“面包”。

于是柏拉图饿死了。)抗战初期,西南联大几个教师从长沙赴昆明,过镇南关时,

父亲的手臂触到城墙骨折。金岳霖对我说,司机警告大家,要过城门了,不要把

手放到窗外。别人都照办,只有我父亲开始考虑,为什么不能放车外,放和不

放的区别何在,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何在,还没考虑完,就骨折了。

父亲晚年耳目失其聪明,自称“呆若木鸡”。一个人的时候就背诗文,最喜

韩文杜诗,还有《古诗十九首》。  

1990 年 12 月,父亲毁去了皮囊。他去世后,我还能收到寄给他的信。第

一次拿到时,心里又凄然又异样,好像混淆了阴阳界,好像父亲还活着……

(摘自《我的父亲冯友兰》,作者宗璞,有删改)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

冯友兰故居

017

第27页

3  古诗词三首

第一单元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宿建德江》是五言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七言诗。

为什么同样是古诗,有的是五言,有的是七言呢?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是我国古代两种基本的诗歌体式。

数一数一首诗每行的字数,一个字就是一“言”。

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到了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全是

五言诗,比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到了三国魏晋时期,曹丕

写了两首《燕歌行》,这两首

诗都是用七言写成的。

唐代初期,一个叫陈子昂

的诗人出现。他认为七言诗

更能表达感情,通过他的提

倡,七言诗很快受到诗人们

的欢迎。

唐诗讲究格律对仗工整,

读起来更加抑扬顿挫。诗的发

展在唐代达到巅峰。

为什么古诗会分五言和七言?

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行草书《古诗十九首卷》,现藏

于故宫博物院。图中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

行行》

018

第28页

《宿建德江》中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 年),孟浩然从家乡湖北襄阳来到河南洛阳。

孟浩然正在宰相张说家里做客,突然,唐玄宗驾到,吓得孟浩然赶紧躲在

床下,但被唐玄宗觉察到了。在此之前,孟浩然的诗名已经传到了唐玄宗的耳

朵里。唐玄宗高兴地让孟浩然现场作诗,孟浩然想都没想,直接吟诵道:“北阙

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英明的君主并不看重我的才

能,我要归隐南山。

这下,唐玄宗不高兴了,心想:“朕让你展示才能,你却发了一肚子牢骚。”

唐玄宗黑着脸,说:“是你不求仕途,我怎么不看重你了?你这不是诬陷我

嘛!”说完转身就走。

得罪了皇帝,孟浩然不得不返回家乡。在回乡途中,他越想越彷徨和迷茫,

心底的愁苦郁闷,只能靠写诗来化解。在这段路途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其中就包括这首《宿建德江》。

不过,关于这首诗的“愁”,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作者离家千里,近乡情怯

而出现的乡愁。我们只能通过他的生平,尽量理解他诗中的“愁”。

孟浩然到底在“愁”什么?

学习《宿建德江》这首诗时,同学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吗?他为什么发愁呢?

建德新安江。

2018 年 5 月, 建

德被评为全国首个

“中国气候宜居城

市”,2019 年 新 安

江主城区成功创建

为省级首批 4A 级

景区城

019

第29页

苏门三学士都有谁?

“三苏”指的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宋仁宗在位时,宰相欧阳修十分欣赏苏家父子的才华,经常在文人骚客面

前对他们赞不绝口,就这样,整个文化圈都知道了这三个人的存在。苏家父子

的文章被众人传看,大家也都十分欣赏他们,一时之间,无数学者竞相仿效。

当时的人还称苏洵为“老苏”,苏轼为“大苏”,苏辙为“小苏”。“三苏”的称

号由此而来。

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文学上的改革——古文运动,他

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三苏”虽然名声很大,但是三个人的性格和创作各有自己的特点。苏洵比

较稳重随性,他的两个儿子性格简直可以说“天差地别”:苏轼继承了父亲的

“随性”,性格狂放外向、锋芒毕露,苏辙更多地继承了父亲的“稳重”,为人处

世十分谨慎。

在创作上,苏洵擅长议论朝政,文章写得特别好;苏辙也继承了父亲这一

点,擅长写议论朝政的文章;而苏轼对比父亲和兄弟,则光芒万丈,名气最大,

也是创作全才,诗词、文章、绘画、书法都能达到别人望尘莫及的高度。

我们在课文中学习了苏轼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有非常厉害的父亲

和兄弟,并称“三苏”。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明代人画的东坡先生像。

这个画像画在了苏轼的《治平

帖》装裱所留空白上。《治平

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该帖

笔法精细,风流韵胜。《治平

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020

第30页

辛弃疾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吗?

同学们通过课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到,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但你知道他还是个有军事才能的人吗?

辛弃疾的许多词作都是对早年军旅生活的描写,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

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抗击北方金人,为自己的国家收复失地。

1161 年,金军大举南侵,21 岁的辛弃疾聚集了约 2 000 人,参加了当时北

方最大的一支抗金起义军,在军营中担任“掌书记”一职。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让他在南宋朝廷闻名。宋高宗赐予他官职,那

一年,他才 22 岁。

他早年当官,才华横溢,更有超人的军事判断力和决断力,他热情洋溢地

写下了很多关于抗金北伐的建议,比如提出“抗敌救国三原则”。

但是,当时的南宋朝廷已经沉醉在江南的浮华梦中,大部分官员只想“躺

平”享乐,对打仗反应冷淡。辛弃疾收复失地、报国雪耻的理想终究没有实现,

他的军事才能也终究没有用武之地。

他的后半生在官场上不断被排挤,赋闲隐居,郁郁寡欢,虽然在 64 岁时,

曾被重新任命官职,有机会参与北伐抗金,但最终还是敌不过政党之争。1207

年,辛弃疾带着遗憾,与世长辞。

此图为南宋刘松年《中兴四将图》。中兴四将是指宋室南渡之后,朝中将领以张俊、韩世忠、刘光

世、岳飞的战功最为卓著,他们在抵抗金兵,保证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被誉为

“中兴四将”

021

第31页

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什么不同?

山水田园诗,就是歌咏大好河山和田园风光的诗歌。唐代写山水田园诗的

两位杰出诗人是孟浩然和王维。

两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孟浩然的一生是“身在江湖,心向朝廷”。他前半生隐居鹿门山写诗

自娱自乐,青年时代来到长安求取功名,始终没有得到朝廷重视,后来,孟浩

然决定寄情山水,再也不纠缠于功名利禄了。

王维的一生是“身在朝堂,心在江湖”。王维一生基本都在做官,他性格耿

直,很容易被排挤降职,他经常写诗表达自己希望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直到

晚年才实现这个愿望。

其次,孟浩然爱水,王维爱山。比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写的就是他舟

行水上的风景。王维更喜欢写山,他在官场失意之后,就到了陕西终南山,在

山上给自己修建了一个小院,取名“辋川别业”,写出了著名的《山居秋暝》。

最后,孟浩然的诗“有我”,王维的诗“无我”。孟浩然就像个倔老头,他

的山水田园诗中经常出现“我”“余”这样的第一人称。而王维信佛,比较“佛

系”,他的诗中始终隐去自己,读他的诗就会感觉到“只见景,不见我”。后人

也称他为“诗佛”。

都是山水田园诗,同学们知道孟浩然和王维写的有什么区别吗?

终南山,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古

城长安(西安)之南。“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典故的诞生地,道教名山

022

第32页

什么是宋词两大流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什么是“豪放派”呢?宋

词只有这一个派别吗?

古代文人按照风格把词分

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顾名思义,喜欢

描写壮观的景物和大场景,表

现开阔的视野和胸怀,语言比

较 平 实、 质 朴, 不 多 加 修 辞,

情感上多体现爱国、报国之志。

苏 轼、 辛 弃 疾 并 称“苏

辛”,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婉 约 派, 就 是 那 个“敏 感

多愁的同学”。婉约派词人喜欢

描 写 闺 阁 生 活、 小 院 儿 风 景,

语言比较华丽,喜欢用很多华

丽的形容词,情感上多表现儿

女情长、离愁别绪。

宋词婉约派最著名的词人

是柳永和李清照。比如李清照

有著名的词《如梦令》:“昨夜

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瘦。”

短短几十个字,让人读出了酒醉、惜花、伤春的情感,而这个场景自然也

发生在闺阁小院内,是一首典型的婉约派词作。

虽然有派别之分,但是这些词人并不是只写豪放词或者只写婉约词,辛弃

疾也有婉约词《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李清照也有豪放诗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大江东去

落花流水

023

第33页

学习辛弃疾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时候,同学们能感觉到这是一首意境

非常美好的作品,那么,如果没有老师讲解,自己读到一首词,怎么能判断一首诗词好

或不好呢?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有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叫王国维。他对

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诗词深有研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人间词话》。

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判断一首词的好坏,应该以“境界”为主。什

么是词的境界?一首好词,可以通过具体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广阔的场景,比

如课文《西江月》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同学们读一读,眼前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夏夜,明月高高悬挂

在空中,忽然一只喜鹊扑棱着翅膀从树枝间飞出,夜晚如此安静,反衬得蝉鸣

吵闹。远处一片稻花香气散开,池塘中的青蛙热闹地歌唱。

同学们不仅读到了景物,在眼前浮现这幅场景的时候,心里也隐约浮现出

乡村宁静、自然舒适的感觉。这是词人通过简单的词语传达给每位读者的,句

句不提情,又句句都有情。这就是“词的境界”。

王国维在提出“词的境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词可以分为两种境界: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听起来好像很抽象,其实很简单。

王国维提出的“词的境界” 大开眼 界

024

第34页

有我之境,就是用“我”(作词人)的眼睛观察景物,眼睛看到的所有景物

都带着自己的情感。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今天你不高兴,那么出门听见路上的

汽车鸣笛也会觉得烦,可能你会在作文中写:“今天心情不好,看到路边的花开

了,都觉得花开得好丑。”古人也是一样的,比如这一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泪眼”两个字就直接表达出了词人的心情是低落的,所以他

觉得花儿也不理他了,花瓣飞过了秋千,离他远去了。王国维认为,写词人直

接告诉读词的人“今天的我是怎样的心情”是比较低的境界。

无我之境,是王国维认为很高级的境界。如果说,有我之境,是用“我”

的眼睛观察景物,用景物表达“我”的情感,“我是我,物是物”,那么,无我

之境,就是把自己代入景物,用景物的视角描写景物,分不清是我还是物。这

个也不难懂。比如,同学们要写水里的鱼,就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鱼,用鱼的视

角描写水底的水藻摇摆;下雨了,自己作为鱼,就张着嘴冒出水面呼吸新鲜空

气。让读者分不清是鱼自己写的,还是岸上的人观察一条鱼写的。著名诗人陶

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课文中这首《西江

月》都是“无我之境”,就是把自己融入景物之中,只写景,不提情,但又能让

读者读出来其中包含的情感是喜悦,是闲适。

此图为明代仇英《辋川十景图》(局部)。辋川庄,在今陕西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是王维

一生中居住最久也最喜欢的住所。他在这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闲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和朋友“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王维用诗情加悠闲,为

辋川这片山水赋予了永不褪色的恬淡与意趣

025

第35页

4  花之歌

第一单元

为什么清晨的花草树木上会有露水?

夏秋的清晨,我们经常可以在小草和树叶上

看到一颗颗晶莹透亮的小水珠,那就是露水。在

没有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古代,人们认为露水是从

天上掉下来的珍稀的宝水,很多民间医生和炼丹

法师都收集露水,用它来医治百病以及修炼“仙

丹”。其实,露水是在地面上形成的。

同学们都知道,在夏天喝冷饮的时候,装着冷饮的瓶子从冰箱里拿出来的

一瞬间,表面会出现一层薄薄的小水珠。这是因为瓶子外的空气很热,碰到冰

凉的瓶子后,瞬间冷却了,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饱和状态之后,一部分水蒸

气就会在瓶子表面凝结成小水珠。

晴朗无风的夜晚,经过一天暴晒之后的地面降温比较剧烈,贴近地面的空

气温度也下降得很快,就像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冷饮瓶子。空气中所含的水汽

达到过度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碰到草地、树叶等物的时候,就凝结成小水珠。

露水就这样形成啦。

当然,只有空气中含有一定水汽的时候,才能形成露,若逢干旱天气,露

水也不会那么容易出现。

课文中说:“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为什么在早上能看到露水?

带露珠的小草

026

第36页

李白竟然也是花神?

这篇课文以花的视角,展开奇思妙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绚丽的花世界。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每个月都有对应的花神,而且每个花神都是名人。

中国自古就是爱花之国,上至世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爱花。这使得

中国形成了独特的花卉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起花卉文化就不得不提花神了。在古代,人们认为万物有灵,与当时人类

生活相关的自然活动与现象等都被认为与“神”相关。而花神作为传说中掌管百

花绽放、万物生长的神灵,深受古人追捧。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有了许多关于花神的浪漫传说。人们将具有优秀品德

的著名人物与十二个月的月令花相结合,就有了我们如今较为熟悉的十二花神。

因为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较大,所以十二月令花和花神也有众多

版本。其中一个版本的十二花神如下:

正月梅花——花神寿阳公主  二月杏花——花神杨贵妃

三月桃花——花神息夫人  四月牡丹——花神李白

五月石榴——花神钟馗  六月荷花——花神西施

七月蜀葵——花神李夫人  八月桂花——花神徐惠

九月菊花——花神陶渊明  十月木芙蓉——花神石曼卿

十一月山茶——花神白居易  十二月水仙——花神娥皇女英

宋代黄居 《花卉写生图册》(部分)

027

第37页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骄子”?

通过这篇课文的注释,我们知道作者是纪伯伦。他是谁呢?

1883 年,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

的一个小山村。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喜

欢画画、写作。12 岁的时候,由于家里

非常穷,他只能跟着母亲和其他亲人远

渡重洋,移居美国。直到 15 岁那年,他

才又回到黎巴嫩住了几年,学习阿拉伯

语言和文化。但人生的苦难并未放过他,

当他回到美国后,短短一年多时间,他

的妹妹、哥哥、母亲就相继离世,让他

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痛苦。

在悲伤和贫穷的双重打击下,纪伯

伦只能拿起手中的笔,写散文和散文诗

来抒发情感。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连

续在报纸上发表,这些文章不仅给纪伯

伦带来了实际的物质帮助,还使他逐渐

成为颇具盛名的作家。

纪伯伦的作品读起来华美又空灵,

风格特色明显。在他的代表作《泪与笑》

《先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善与恶的对

立,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爱和救赎

的诠释。

纪伯伦早期的阿拉伯文作品被认为对现代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具有关键性

的贡献。1920 年,纪伯伦与志同道合的文人一起创办“笔会”,并出任会长,

致力于发展阿拉伯文学。正是因为纪伯伦大力发展了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

和散文,是 20 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所以,他被誉为“黎

巴嫩的骄子”。

纪伯伦 21 岁开始办画展,他的画以人物画为主

纪伯伦拥有三个世界:诗的世界、画的世

界、心灵的世界

028

第38页

你知道吗

把林黛玉比作一朵花,应该是什么花?

在曹雪芹笔下,以花喻人贯穿《红楼梦》的始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特定的“花”被用来塑造红楼女儿的品格,其中,黛玉关涉的植物意象最多,如绛

珠草、翠竹、桃花、柳絮、芙蓉、芭蕉等。而认可度最高的植物意象是“芙蓉”。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人抽花名签,行酒令,

黛玉掣得一枝芙蓉,题曰“风露清愁”,且系一句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众人言

说除了黛玉“别人不配作芙蓉”。

外国的花也有“四君子”吗?

我们国家的“花中四君子”,经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代言人”。西方国家的植物里

面有没有类似的这种“代言人”呢?

橡树:象征荣耀

在西方文化中,橡树象征着无上的荣耀、强大

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希腊神话中宙斯经常头戴

橡木冠,因此橡树一直被视作宙斯的圣物。另外,在

凯尔特神话中,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也经常坐在一

张橡木圆桌边议论事务。

水仙花:象征自恋

水仙花的英文 narcissus 和自恋的英文 narcissism,

都源自希腊神话中的 Narcissos(那喀索斯),一个沉

溺于自己的美貌,终日在河边对着自己的倒影孤芳自

赏,最终失足溺亡,化身水仙花的美少年。

月桂树:象征荣誉

古希腊人曾用月桂树枝叶编成桂冠,赠予著

名英雄或诗人,表示崇敬。中世纪的英国,“桂冠

诗人”的荣称由几所古老的大学授予。后来英王

詹姆士一世把王室诗人称为“桂冠诗人”。

卡拉瓦乔的油画名作《那喀索斯》

奥林匹克桂冠奖

029

第39页

云南鲜花饼真的是用鲜花制作的吗?

课文中,我们随着花的视角,感受到一切都是浪漫的。你知道吗,在爱吃的中国人眼

里,花朵也是一道美味的食物呢!

在云南,有一种点心叫鲜花饼。鲜花饼是一种用云南特有的、可以食用的

玫瑰花作为馅料,包裹上面皮制作出的酥饼。来云南旅游的人都会忍不住尝一

尝鲜花饼,一口咬下去,酥软可口,甜而不腻,可以闻见玫瑰淡淡的花香,馅

料的颜色也是玫瑰的红色。这是云南人独有的浪漫情怀,也是一种独特的“云

南味”和“花味”。

据史料记载,鲜花饼早

在 300 多年前的清代就已经

出现。据说,清代云南地区

每年向远在北京的皇帝进献

贡品,其中就有这种用上等

玫瑰花制得的鲜花饼,因为

口 味 独 特, 又 用 鲜 花 命 名,

让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可是,

怎么做出乾隆皇帝当时吃到

的鲜花饼,现在已经没有人

知道了。我们如今吃到的云

南鲜花饼,起源于 1945 年昆

明冠生园生产的鲜花饼。

现代的鲜花饼怎么做

呢?如今的鲜花饼已经不再

只用玫瑰花做馅料了,而是

用玫瑰、茉莉、桂花、菊花、

玉兰等鲜花制作成不同的馅

心,这些都叫作鲜花饼。云

鲜花饼是具有云南特色的云南经典点心代表 南当地人在制作鲜花饼前,

云南丽江古城中的鲜花    丰富多样的花卉把云南装点得

五彩斑斓。这里有野生的山茶、杜鹃、龙胆、报春花,这里种

植的康乃馨、玫瑰、洋桔梗、非洲菊销往全国

030

第40页

你知道吗

竹子不开花,为什么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北宋苏轼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

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

医。”意思是,宁可不吃肉,也要种竹子,人瘦了可

以胖,但是没有竹子就俗不可医了。清代郑板桥也

写过一首诗《竹》,其中两句是:“我自不开花,免

撩蜂与蝶。”赞美竹子挺拔秀丽却不开花,免得招来

野蜂艳蝶,徒然令人心烦罢了。

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竹的“君子气”已经

深入文人们的骨子里去了。不过,仔细一想,问题挺

大:在日常生活中,没见过竹子开花呀,它如何成为

“花中四君子”之一呢?

其实,竹子也是开花的。大多数竹子是多年生一次开花的植物,只有少部分的

竹子是可以多次开花的,即开花后可以继续生长,并且年年开花,比如花竹。对于

一次开花的竹子来说,在开完花后,竹叶会变为枯黄色,部分或全部脱落,竹秆褪

色变黄,最后死亡。

会先把采摘来的鲜花洗干净,然后把花瓣摘下来,和白糖、熟糯米粉以及凝

固的猪油放在一起,捣碎、揉搓,制成馅心,再拿手捏成小小的团子。

制作好馅料,就要开始制作点心外皮啦!外皮需要准备两种:一种是用

猪油和面粉揉成的油酥面团,另一种是用面粉、清水、猪油揉均匀制作成的

油水面团。将这两种面团分别分成一个个剂子(拇指大小的小面团),把油

水面剂压扁包入油酥面剂,再压扁,用擀面杖擀成小圆片(想象一下和饺

子皮差不多的形状),然后把准备好的馅心包入皮中,封口,略压成 2 厘米

厚的饼。

接下来呢?当然是油炸才能出香味啦!让我们把平底锅架在火上,倒猪油,

开小火,当油温差不多到 110℃ 时,放入之前做好的饼,饼被油完全淹没,在

油中滋滋地泛起油炸的小气泡,很快就香味扑鼻。

这样,一个入口酥松,馅料软滑的鲜花饼就做成啦!

竹子开花

031

第41页

更多问题,等你发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电子图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