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年第6期(电子刊)

发布时间:2022-1-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年第6期(电子刊)

双月刊 (2016 年创刊)2021 年 第 6 期第 6 卷 总第 36 期顾问 赵忠贤 韦 钰 刘 恕 徐善衍 徐延豪 李象益编委会主任 程东红编委会副主任 殷 皓 秦德继编委会委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小明 王 挺 叶兆宁 朱幼文 任福君 刘 兵 严建强 苏 青李春冀 辛 兵 陆建松 欧阳辉 欧建成 周荣庭 郑永和 郑 奕单 敏 孟庆金 贾跃明 顾洁燕 黄克力 崔 鸿 焦健姿 鲍贤清廖 红社长 钱 岩主编 赵 洋副主编 焦健姿编辑部主任 刘玉花编辑 刘 怡 谌璐琳 王 青 白 婷译审 陈欣冉 刘 巍主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技术馆编辑出版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杂志社电话 (010)59041335电子邮箱 jnsmr2015@ vip? 163? com投审稿平台 http: / / zrbxbwg? alljournals? cn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 5 号邮编 100012印刷: 北京博海升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6-2800CN10-1368 / G2出版时间: 2021 ... [收起]
[展开]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年第6期(电子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双月刊 (2016 年创刊)

2021 年 第 6 期

第 6 卷 总第 36 期

顾问 赵忠贤 韦 钰 刘 恕 徐善衍 徐延豪 李象益

编委会主任 程东红

编委会副主任 殷 皓 秦德继

编委会委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小明 王 挺 叶兆宁 朱幼文 任福君 刘 兵 严建强 苏 青

李春冀 辛 兵 陆建松 欧阳辉 欧建成 周荣庭 郑永和 郑 奕

单 敏 孟庆金 贾跃明 顾洁燕 黄克力 崔 鸿 焦健姿 鲍贤清

廖 红

社长 钱 岩

主编 赵 洋

副主编 焦健姿

编辑部主任 刘玉花

编辑 刘 怡 谌璐琳 王 青 白 婷

译审 陈欣冉 刘 巍

主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技术馆

编辑出版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杂志社

电话 (010)59041335

电子邮箱 jnsmr2015@ vip? 163? com

投审稿平台 http: / / zrbxbwg? alljournals? cn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 5 号

邮编 100012

印刷: 北京博海升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6-2800

CN10-1368 / G2

出版时间: 2021 年 12 月 25 日

定 价: 25? 00 元 (每期)

150? 00 元 (全年)

声 明

在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杂志发表的作品版权属于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杂志社所有ꎬ 其他报刊、 网

站或个人如需转载、 改编或汇编ꎬ 须经本刊编辑部同意ꎬ 并注明转载自本刊ꎮ 同时ꎬ 本刊以任何形式 (包括但不

限于纸媒体、 网络、 光盘等介质) 编辑、 修改、 出版在本刊发表的文章ꎬ 均无需另行征得作者同意ꎬ 亦无需另行

支付稿酬ꎮ 如作者不同意上述约定ꎬ 请在来稿时注明ꎮ 特此声明ꎮ

第3页

| 目 录 |

04 / 专题导读

特 稿

05 / 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 “十四五” 规划 (2021—2025 年)

专 题: 高校博物馆研究

10 / 我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刘明骞

19 / 基于网络评论的高校博物馆公众体验研究 胡潇文 谭星叶 陈日燕 等

28 / 科学仪器研究中的藏品、 文献与历史阐释

———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为例 马 玺

探 究

38 / 我国古生物遗址博物馆的现状及展望 汪筱林

45 / 从默顿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再议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刘 沙

51 / 自然博物馆展陈内容特色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姜 昊 胡 胜

评 介

58 / 基于问题的策展思路探索与实践

———以厦门科技馆 “问问大海” 海洋主题展为例 郁红萍 刘晶晶

69 / 科技成就类科普展品的展示创意

———以 “创新决胜未来———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 为例 李 博

器 象

78 / 宋代四大浑仪的设计与展示价值 汤深语

追 溯

85 / 中国旧石器考古与博物馆事业的奋斗者———裴文中先生 高 源

91 / 英文摘要

第4页

Contents

Feature

05 /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ystem

(2021-2025)

Seminar: Research on University Museums

10 /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es on Chinese University Museums Liu Mingqian

19 / A Research on Public Experience of University Museums Based on Online Reviews

Hu Xiaowen Tan Xingye Chen Riyan et al.

28 / Collectionsꎬ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in Scientific Instruments Research: The Case of

Tsinghua Science Museum Ma Xi

Exploration

38 /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Paleontological Site Museums in China Wang Xiaolin

45 / Revisiting Museum Social Func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erton?s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Theory

Liu Sha

51 / Thinking and Practice on the Characteristic Design of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Exhibit Content

Jiang Hao Hu Sheng

Appraisement

58 /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blem ̄Based Curatorial Ideas: Taking the Marine Exhibition Ask the Sea of

Xiam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as an Example Yu Hongping Liu Jingjing

69 / The Display Creativit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xhibi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aking the Exhibition Innovation Wins the Futur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xhibition for Celebrat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an Example Li Bo

Collections

78 / The Design and Display Value of the Four Great Armillary Spheres in Song Dynasty Tang Shenyu

Retrospect

85 / The Striver of Paleolithic Archae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in China: Mr. Pei Wenzhong

Gao Yuan

第5页

专题导读

高校博物馆研究

博物馆与高校之间有着天然 “血缘” ꎬ 世界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就诞

生在大学之中ꎮ 近年来ꎬ 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愈发受到重视ꎬ 总量

已达 400 多座ꎬ 且有更多高校博物馆正在新建和改扩建ꎬ 甚至是打造

集群ꎮ 高校博物馆如何发挥学科与藏品优势ꎬ 探索自身的研究路径ꎬ

提升社会影响力ꎬ 践行教育责任ꎬ 是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ꎮ

本期专题 “高校博物馆研究” 共刊发 3 篇文章ꎮ «我国高校博物馆

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以科学计量工具 CiteSpace 进行分析ꎬ 发现我国高

校博物馆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建设、 定位、 藏品和教育功能四个方面ꎬ

并对合作机制、 运营机制、 智慧化和科普教育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和展望ꎻ «基于网络评论的高校博物馆公众体验研究» 以旅游平台数据

为研究样本ꎬ 利用量化、 质化内容分析方法ꎬ 对国内外 134 所高校博

物馆的空间分布、 访客感知热点、 大学与博物馆教育属性融合、 休闲

与教育功能融合、 情感体验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ꎻ «科学仪器研究中的

藏品、 文献与历史阐释» 回顾近年来国际科学史界对科学仪器史的关

注ꎬ 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研究成果为例ꎬ 阐释科学仪器研究的必

要性ꎬ 从方法论上探索在科学博物馆中科学仪器史研究的对象、 取向、

路径和问题ꎬ 为博物馆开展科学仪器相关研究提供借鉴ꎮ

当前ꎬ 我国高校博物馆发展迅速ꎬ 但也存在社会影响力有限等问

题ꎮ 本期专题文章讨论了高校博物馆的研究热点ꎬ 公众的体验、 认知

和期待ꎬ 以及高校博物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研究的路径ꎬ 期待能

给高校博物馆ꎬ 乃至整个博物馆行业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思路ꎬ

也期待更多的研究为高校博物馆未来发展出谋划策ꎮ

(文: 谌璐琳)

04

第6页

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 “十四五” 规划

( 2021—2025 年)

①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 « 现 代 科 技 馆 体 系 发 展 “ 十 四 五” 规 划 ( 2021—2025 年) » 的 通 知 ( 科 协 发 普 字 〔 2021〕 56 号) ꎬ 来 源: https: / /

www? cast? org? cn / art / 2021 / 12 / 17 / art_ 51_ 175783? htmlꎮ

引用格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 [ 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2021(6) :5-9.[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ystem( 2021-

2025) [ J]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useum Researchꎬ2021(6) : 5-9.] .DOI:10.19628 / j.cnki.jnsmr.2021.06.001

为深入贯彻 «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 年) » 精神ꎬ 落实 « 中国 科 学 技

术协会事业发展 “ 十四五” 规划 ( 2021—2025

年) » 和 « 中 国 科 协 科 普 发 展 规 划 ( 2021—

2025 年) » 要求ꎬ 充分发挥现代科技馆体系服

务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作用ꎬ 打造支撑高

质量科普服务体系的核心阵地ꎬ 特制定本规划ꎮ

一、 序言

2012 年 11 月底ꎬ 中国科协贯彻党的十八大

精神ꎬ 针对我国科技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

题ꎬ 研究提出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ꎮ 面向 “ 十

四五” ꎬ 现代科技馆体系 (简称科技馆体系) 以

实体科技馆为依托ꎬ 统筹流动科技馆、 科普大

篷车、 农村中学科技馆、 数字科技馆等协同发

展ꎻ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ꎬ 中国科学技术馆

做好科技馆体系顶层设计ꎬ 按照 “ 省域统筹政

策与资源、 市域集散调配资源、 县域组织落实”

的发展思路构建省级科技馆体系ꎬ 形成全国科

技馆体系的发展合力ꎬ 实现格局重塑、 功能扩

展、 融合发展ꎻ 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前

沿科技体验基地、 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

学教 育 资 源 汇 集 平 台 ( 简 称 “ 三 基 地 一 平

台” ) ꎬ 有 效 构 建 高 质 量 科 普 公 共 服 务 核 心

阵地ꎮ

“十三五” 期间ꎬ 科技馆体系建设总体态势

良好ꎮ 全国实体科技馆数量增加了 169 座ꎬ 新增

建筑面积 137? 6 万平方米ꎬ 全国科技馆累计接待

观众超过 3 亿人次ꎻ 流动科技馆配发 345 套ꎬ 巡

展 3035 站ꎬ 服务公众 9269 万人次ꎻ 科普大篷车

配发 657 辆ꎬ 行驶里程 1565 万公里ꎬ 服务公众

9610 万 人 次ꎻ 农 村 中 学 科 技 馆 立 项 以 来 建 成

1112 所ꎬ 服务公众 1020 万人次ꎻ 中国数字科技

馆总用 户 接 近 1500 万ꎬ 资 源 总 量 达 16? 32TBꎬ

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粉丝数超过 1000 万ꎮ 科技馆

体系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推动科普公共服务

公平普惠作出重要贡献ꎮ

与此同时ꎬ 科技馆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ꎬ 主

要表现在: 省级科技馆体系发展不完善ꎻ 实体

科技馆建设和发展不平衡ꎬ 中小科技馆服务能

力相对薄弱ꎻ 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不

够充分ꎻ 科技馆优质科普资源有效供给不足ꎻ

全国科技馆资源共享不足ꎬ 协同发展相对欠缺ꎻ

运行机制不完善ꎻ 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等ꎮ

“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ꎮ 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

格局对科普事业提出新的要求ꎬ 科技馆体系必

须顺应时代要求、 寻求创新与提升之道ꎮ 一是

新时代对科技馆体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

有更高要求ꎮ 科技馆体系要遵循高质量发展要

求ꎬ 深化供给侧改革ꎬ 以更好地满足公众更高

的科普需求ꎮ 二是新时代的科技馆体系在价值

05

第7页

引领方面有更高追求ꎮ 科技馆体系要进一步加

大科学精神、 科学家精神、 科学思想和科学方

法的传播力度ꎬ 助力形成热爱科学、 崇尚创新

的社会氛围ꎮ 三是新时代的科技馆体系在服务

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有更高目标ꎮ 科技馆

体系建设要坚持 “四个面向” ꎬ 为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 和 全 面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国 家 贡 献

力量ꎮ

二、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

领ꎬ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

四中、 五中、 六中全会精神ꎬ 深入践行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系列重要讲

话精神ꎬ 以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价值

引领ꎬ 以推动供给侧改革为重点ꎬ 加快构建多

元主体参与的开放体系ꎬ 提升科技馆体系的制

度化、 标准化、 信息化、 社会化、 国际化水平ꎬ

建设 “三基地一平台” ꎬ 更好地满足公众精神文

化生活新期待ꎬ 助力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ꎮ

(二) 基本原则

———坚持价值引领ꎮ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下ꎬ 以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和科

学方法为基础ꎬ 将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贯穿到科技馆体系发展的全领域、 全过程ꎬ 营

造良好的创新生态ꎮ

———聚焦格局重塑ꎮ 在地方党委、 政府的支

持下ꎬ 推动构建省级科技馆体系ꎬ 打通基层科

普服务的 节 点ꎬ 构 建 “ 纵 向 一 体、 横 向 协 同”

的科技馆体系新型网状发展格局ꎮ

———注重规范管理ꎮ 健全制度保障ꎬ 发挥标

准引领作用ꎬ 对基础设施、 科普产品及服务等

重点领域进行规范ꎬ 支撑科普高质量发展ꎮ

———致力融合发展ꎮ 增强科技馆体系的开放

性和社会协同ꎬ 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科技馆建设ꎬ

形成多方协同推进的科技馆体系发展态势ꎮ

(三) 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ꎬ 围 绕 打 造 “ 三 基 地 一 平 台” ꎬ

致力于实现以下目标:

———科技馆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坚实ꎮ 优化布

局ꎬ 推动每个地级市建有 1 座科技馆ꎻ 培育 5 ~

10 家卓越科技馆ꎻ 中小科技馆科普服务能力大

幅提升ꎻ 创新流动科普设施运行机制ꎬ 提高资

源使用效能ꎮ

———科技馆体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ꎮ 全国科

技馆联动共享机制基本建立ꎬ 实现资源连接、

活动连接、 智慧连接ꎻ 各省级科技馆体系初具

规模ꎬ 运行管理机制逐步健全ꎻ 社会协作机制

不断完善ꎬ 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体系初步形成ꎮ

———人才队伍发展壮大ꎮ 专职人员能力显著

提升ꎬ 兼职人员形成有效补充ꎬ 科普志愿服务

蓬勃发展ꎮ

三、 重点任务

(一) 加强科技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场馆建设均衡发展ꎮ 努力培育一批卓越

科技馆ꎬ 围 绕 “ 四 个 面 向” 深 化 供 给 侧 改 革ꎬ

夯实科技馆科普服务基础ꎮ

———促进全国科技馆均衡发展ꎮ 推动有条件

的地级市因地制宜建设科技馆ꎬ 支持社会力量

参与县级科技馆建设ꎬ 鼓励中西部地区和革命

老区、 少数民族地区、 边疆地区、 欠发达地区

科技馆的建设发展ꎮ 积极创新科技馆建设模式ꎬ

探索与博物馆、 图书馆、 文化馆、 新时代文明

实践中心等共建共享ꎮ 鼓励专题特色科技馆建

设ꎬ 突出本地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ꎮ 流动科技

馆常规巡展展览资源新增不少于 100 套、 巡展不

少于 1500 站ꎬ 区域换展展览资源新增不少于 90

套、 县级轮转站点总数突破 150 个ꎮ 科普大篷车

区域资源共享中心覆盖不少于 30 个地市级区域ꎮ

新建农村中学科技馆不少于 200 座ꎬ 持续提升覆

盖率和利用率ꎮ

———实施卓越科技馆培育计划ꎮ 设立 “ 卓

越科技馆培育专项” ꎬ 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ꎬ

06

第8页

选拔并重点培育 5 ~ 10 家科技馆ꎬ 在展览展品研

发、 教育活动实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ꎬ 提升

科普服务水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ꎬ 发挥引领

示范作用ꎬ 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馆打牢基础ꎮ

———深化科普资源供给侧改革ꎮ 坚持价值引

领ꎬ 将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贯穿于科技

馆科普产品生产全过程ꎮ 拓展科技馆 “ 三基地

一平台” 的功能定位ꎬ 围绕 “四个面向” ꎬ 坚持

需求导向ꎬ 着眼于满足公众对高质量科普的需

求ꎬ 突出科普资源供给的引领性、 精准性、 服

务性ꎬ 创新科普内容、 形式和手段ꎮ 实体科技

馆加强展览展品研发ꎬ 提高展品的原创性、 探

究性和生动性ꎬ 策划推出高水平的常设展览及

短期展览ꎮ 建立流动科普资源库ꎬ 开发多主题、

模块化、 菜单式的流动主题展览不少于 40 个ꎬ

研发精准性高、 实用性强的科普大篷车主题车

载资源不少于 20 个ꎬ 满足不同地区、 不同人群

的多样化需求ꎮ 开发农村中学科技馆资源不少

于 12 套ꎬ 形成 “1+1+N” 的模块化科普资源配

置模式ꎮ

———推动全国科技馆智慧化建设ꎮ 各地新建

科技馆时ꎬ 要同步开展数字孪生工作ꎮ 注重展

览展品和教育活动开发的数字化技术运用ꎬ 提

升科技馆内容建设智慧化水平ꎮ 鼓励运用智慧

化手段开展导览、 预约、 个性化推荐等观众服

务ꎬ 提升参观体验ꎮ 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

自主采集分析、 决策辅助ꎬ 提升场馆运行管理

的智慧化水平ꎮ

(二) 强化全国科技馆联动共享

以 “连接?共享?服务” 为理念ꎬ 通过信

息化手段实现资源连接、 活动连接、 智慧连接ꎬ

促进全国科技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ꎬ 提升科技

馆科普服务能力ꎮ

———加强资源连接ꎮ 建强做优中国科学技术

馆ꎬ 持续打造科技馆体系 “中央厨房” ꎮ 推动展

览资源连接ꎬ 搭建全国主题巡展共建共享平台ꎬ

推动主题巡展资源供需对接ꎬ 盘活科技馆展览

资源ꎮ 加强科学教育资源连接ꎬ 建设科学教育

资源汇集平台ꎬ 开发和汇集面向中小学校的优

质科学教育资源ꎬ 形成优质高效的融媒体资源

库ꎮ 推动影视资源连接ꎬ 鼓励各地科技馆创作

科普影视资源ꎬ 扩大科普影视资源共享放映的

规模和覆盖面ꎮ 加强虚拟现实资源连接ꎬ 搭建

虚拟现实共建共享平台ꎬ 为公众提供相关科普

资源ꎮ

———开展活动连接ꎮ 依托 “ 中国空间站科

创体验基地” 等ꎬ 开展 “ 科技馆里的科学课”

系列科普活动ꎬ 鼓励各地科技馆、 全国 “ 馆校

结合基地校” 、 农村中学科技馆师生共同参与ꎮ

围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

事开展科普活动ꎮ 动员各地科技馆和科技工作

者加入 “百馆千场万人科学家精神宣讲团” ꎮ 深

入开展 “ 进 学 校、 进 农 村、 进 工 厂、 进 社 区、

进养老院” 科学素质提升 “ 五进” 行动ꎮ 支持

“老年科技大学” 建设ꎮ

———实现智慧连接ꎮ 发挥中国数字科技馆在

体系建设中的信息枢纽作用ꎬ 建设科技馆体系

数据中心和管理平台ꎬ 提升数字化水平ꎮ 以满

足公众参观需求为出发点ꎬ 搭建并鼓励各地科

技馆入驻 “ 手机应用服务中心” 等ꎬ 实现 “ 智

慧服务” ꎻ 搭建共建共享平台ꎬ 推进 “展品信息

管理系统” 等应用软件共享和复用ꎬ 推动优质

展览展品数字化转化ꎬ 开发网络科普资源ꎬ 实

现 “智慧共享” ꎻ 加强业务中心和数据中心建

设ꎬ 促进对科技馆业务和数据的高效运维ꎬ 实

现 “智慧管理” ꎮ

(三) 推动省级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

进一步发挥省级科技馆的能动性ꎬ 统筹省内

科技馆联动共享ꎬ 扶持中小科技馆建设发展ꎬ

协调推进各省科技馆体系建设ꎮ

———推动构建省级科技馆体系ꎮ 在地方党

委、 政府的 支 持 下ꎬ 为 省 级 科 技 馆 赋 权 赋 能ꎬ

使其成为带动各方力量参与本省科技馆体系建

设的组织者和主责者ꎮ 推动各省科技馆主管单

位赋予省级科技馆履行本省科技馆体系建设、

发展的统筹职能ꎬ 明确其统筹省内实体科技馆、

07

第9页

流动科普设施、 数字科技馆等协同建设和运行

管理的职责ꎬ 并配备必要的人员和经费ꎮ 省级

科技馆应统筹好省内科技馆联动共享活动、 科

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ꎬ 促进科普资源优化配置ꎬ

形成全国科技馆体系的发展合力ꎮ

———实施中小科技馆能力提升计划ꎮ 加大对

中小科技馆发展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ꎮ 由省

级科技馆主导ꎬ 重点面向中小科技馆提供常设

展览更新改造、 短期展览巡回展出、 教育活动

等方面的支持ꎻ 通过捐赠、 共建、 集成等方式ꎬ

解决中小科技馆展教资源匮乏陈旧、 无力更新

等问题ꎻ 通过专业培训等方式增强中小科技馆

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普服务能力ꎬ 使其成为全国

科技馆联动共享的有生力量ꎮ

———创新科技馆体系运行模式和机制ꎮ 结合

各地经 济、 社 会、 资 源 现 状 及 相 关 发 展 规 划ꎬ

因地制宜构建各省科技馆体系组织架构和运行

模式ꎮ 按照 “ 省统筹、 市调配、 县落实” 的思

路ꎬ 扩大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实施范围ꎬ 引导

地方加大资源投入和经费匹配力度ꎬ 以此推动

县级科技馆建设ꎻ 建设科普大篷车区域资源共

享中心ꎬ 形成车载资源共享互换机制ꎮ

(四) 促进科技馆体系融合发展

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体系ꎬ 推进科

技馆体系开放共享和资源融通ꎬ 优化科技馆体

系发展生态ꎮ

———配合国家 “ 双减” 政策ꎬ 加强与教育

主管部门、 中小学校合作ꎬ 探索建立 “ 馆校结

合” 长效机制ꎮ 鼓励中小 学 校 组 织 学 生 定 期、

就近到科技馆参加科学课ꎬ 加强科普研学项目

建设及规范化管理ꎮ 鼓励科技馆资源以校园科

技节、 科学表演、 科学资源包等不同形式进入

中小学校ꎬ 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需

求ꎮ 依托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等ꎬ 为学校和

教师提供资源ꎮ 组织开展系列化、 专题化的中

小学教师培训ꎬ 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

学校教师 队 伍ꎮ 开 展 “ 馆 校 结 合” 区 域 试 点ꎬ

并逐步向全国示范推广ꎮ

———成立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ꎬ 推动科

技场馆和文化场馆在资源开发共建、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ꎮ 盘活存量资源ꎬ 引

入一批文化场馆精品展览ꎬ 增加科技场馆的文

化内涵和文化元素ꎮ 联合开展科技文化专题展

览和教育活动ꎬ 不断满足公众科学文化需求ꎮ

开发增量资源ꎬ 鼓励科技场馆与文化场馆联合

开发科技文化展教资源ꎬ 打造有影响力、 有代

表性的品牌ꎮ 加强科技馆文化建设ꎬ 强化品牌

形象和文化软实力ꎮ

———联合社会力量ꎬ 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科技

馆体系建设的合作机制ꎮ 依托科技馆体系ꎬ 动

员、 引导和 鼓 励 科 技 工 作 者 开 展 创 作、 教 育、

传播、 宣传等工作ꎬ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全民科

学素质提升搭建平台ꎮ 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ꎬ

鼓励支持全国学会、 科研院所、 高校、 企业等

利用自身科技资源服务科技馆体系建设ꎮ 通过

委托管理、 购买服务等方式ꎬ 鼓励企业等社会

力量参与科技馆体系建设和运行ꎮ 鼓励企业积

极投入 科 普 产 品 的 研 发、 创 作、 生 产 和 推 广ꎬ

创新科普产业技术ꎬ 探索科普产品全产业链建

设ꎮ 支持科技馆在短期展览、 科技培训、 特效

电影、 科普文创等非基本科普公共服务方面与

社会力量开展合作ꎬ 推动科普产品多元供给ꎮ

———探索建立科技馆体系国际合作长效机

制ꎮ 学习借鉴世界一流科技馆的发展经验ꎬ 与

世界知名科普企业开展合作ꎬ 学习吸收其研发

技术及巡展经验ꎮ 推动流动科技馆 “一带一路”

国际巡展ꎬ 探索长期合作的有效路径ꎮ 依托中

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及地方社会组织等开展

国际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ꎬ 促进科技馆从业人

员在展教资源建设、 科学教育、 科学传播等方

面提升能力ꎮ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和

工作ꎬ 高度 重 视 并 充 分 发 挥 任 职、 履 职 作 用ꎬ

逐步增强国际话语权ꎮ 通过科技馆体系国际交

流与合作ꎬ 讲好中国的科普故事ꎬ 持续扩大中

国科 普 的 国 际 影 响 力ꎬ 助 力 增 强 国 家 文 化 软

实力ꎮ

08

第10页

(五) 加强科技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

丰富科技馆体系人力资源ꎬ 加强培训ꎬ 完善

激励机制ꎬ 造就一支总量充足、 素质优良、 专

兼并重的人才队伍ꎮ

———加大专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ꎮ 大力发展

展览展品设计、 教育活动开发实施、 数字化科

普、 运行管理等领域专职人才队伍ꎮ 加大培训

力度ꎬ 推动科技馆体系从业人员科普能力普遍

提升ꎮ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科技馆相关专业

技术职称评定办法ꎬ 制定推广科技馆科学教育

职称标准及评定办法ꎬ 拓宽职业发展通道ꎮ 发

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及其科技馆专委会、

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的行业组织作用ꎬ 重点

依托专 业 赛 事、 行 业 培 训、 学 术 交 流 等 项 目ꎬ

持续提升科技馆专职人员能力水平ꎮ

———丰富科技馆体系兼职人才队伍ꎮ 鼓励支

持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展览展品研发、 教育活

动开发、 人才培训等ꎬ 支持中小学科学教师依

托科技馆体系资源开展科学课程教学与实践ꎬ

鼓励相关高校学生开展科普实践活动ꎬ 充实科

技馆体系建设的专业队伍ꎮ

———拓展科技馆体系科普志愿队伍ꎮ 探索形

成规范化、 专业化、 社会化的科技馆志愿服务

工作体系ꎬ 建设一支优良的科普志愿者队伍ꎮ

探索形成科技馆体系志愿服务行业规范ꎮ 加强

各地科技馆与学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协作力度ꎬ

积极推进志愿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ꎬ 培育一批

全国科技馆志愿服务活动品牌ꎮ

四、 保障措施

(一) 加强制度保障和统筹管理

全面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

法» 和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公 共 文 化 服 务 保 障

法» ꎬ 支持各级政府将科技馆体系纳入当地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ꎮ 推动制定 « 科技馆条例» ꎮ

从制度 层 面 推 动 将 科 技 馆 体 系 建 设 成 效 纳 入

“文明城市评比” 及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

要 ( 2021—2035 年) » 的考核内容ꎬ 提高各级

政府对科技馆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ꎮ 依托现代

科技馆体系数据采集系统ꎬ 完善科技馆年报制

度ꎬ 统计汇总全国科技馆年度工作情况ꎮ 制定

以科普展教效果为核心的科技馆评估办法和指

标体系ꎬ 逐步建立科技馆定期评估制度ꎮ

(二) 提高标准化水平

依托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ꎬ 加强

科技馆体系标准化建设ꎮ 推进科技馆体系技术、

服务、 管理等领域亟需标准的预研与编制工作ꎮ

实施标准预研和编制专项ꎬ 鼓励各地科技馆联

合标准化科研机构等共同开展标准预研和编制

工作ꎬ 构 建 国 家 标 准、 行 业 标 准、 地 方 标 准、

团体标准、 企业标准和标准性文件等多维标准

体系ꎮ 开展科技馆体系标准化成果应用和推广

示范ꎮ

(三) 保障发展经费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ꎬ 进一步明确科技馆公共

文化服务职责ꎬ 提高对公益科普事业的重视程

度ꎬ 加大科技馆经费投入ꎮ 鼓励地方财政设立

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ꎬ 建立

合理的经费投入与预算支付政策ꎬ 保障科技馆

经费随事业发展同步增长ꎮ 做好全国科技馆免

费开放工作ꎬ 推动建立健全补助资金动态调整

机制ꎮ 重点为欠发达地区的新建和改扩建科技

馆提供展教资源建设经费资助ꎮ 鼓励社会力量

以投资、 捐赠、 资助等方式参与科技馆体系建

设与发展ꎬ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ꎬ 建立多元经费

筹措机制ꎮ 发挥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在吸引

社会捐赠方面的作用ꎮ

09

第11页

我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刘明骞②

① 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项目 “华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科普展示项目” ꎻ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 “华南农业博物馆专业实践教学初探———以林学专业为例” ꎮ

② 刘明骞: 华南农业大学文博馆 (档案馆、 华南农业博物馆) 资源建设部实验师ꎻ 研究方向: 高校博物馆、 植物资源与利用ꎻ 通讯地址: 广州

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三李楼 103ꎻ 邮编 510642ꎻ Email: liumq@ scau? edu? cn

引用格式: 刘明骞. 我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2021( 6) :10 - 18. [ Liu Mingqian.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es on Chinese University Museums[ J]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useum Researchꎬ 2021 ( 6) : 10 - 18.] . DOI: 10. 19628 / j. cnki.

jnsmr.2021.06.002

【摘要】 本文以 CNKI 数据库中 1956—2021 年高校博物馆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ꎬ 通过科学计

量工具 CiteSpace 软件对文献的作者、 发文机构、 关键词等进行分析ꎬ 结合相关文献研读后

发现ꎬ 研究的主题主要围绕高校博物馆的建设、 定位、 藏品和教育功能四个方面ꎻ 但研究

人员和机构合作较少ꎬ 多为独立研究ꎬ 且核心问题研究薄弱ꎻ 根据关键词突现功能分析了

我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发展趋势ꎮ 从合作机制、 运营机制、 智慧博物馆和科普教育等方面

对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ꎮ

【关键词】 高校博物馆ꎻ 知识图谱ꎻ 文献计量

20 世纪中期以来ꎬ 博物馆事业取得世人瞩

目的成绩ꎮ 民众和社会舆论对博物馆的活动更

为关注ꎬ 观众数目逐年增多ꎬ 博物馆已经成为

公众了解历史、 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重要场

所ꎬ 同时也是人们组织亲友活动、 开展子女教

育、 享受休闲时光的文化空间ꎬ 有关博物馆的

报道时见报端[1-3]

作为博物馆体系的特殊一员ꎬ 高校博物馆也

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ꎮ 近年来ꎬ 我国掀起了一

股高校博物馆建设热潮ꎬ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

博物馆” “一个没有博物馆的大学ꎬ 就像一个贫

血的人” 等观念深入人心ꎮ 高校博物馆既承载

着收藏、 展示、 教育、 研究的使命ꎬ 同时也是

传播 大 学 文 化、 提 升 大 学 文 化 价 值 的 重 要 窗

口[4]

ꎮ 2011 年 5 月国家文物局、 教育部下发的

«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 ( 文

物博发 〔2011〕 10 号ꎬ 以下简称 « 通知» ) 中

指出ꎬ 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 研究、 欣赏的

目的ꎬ 由高 等 学 校 利 用 所 收 藏 的 文 物、 标 本、

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ꎬ 致力于服

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

组织ꎮ 高水平的高校博物馆已成为大学深厚学

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5]

据统计ꎬ 截至 2020 年 5 月ꎬ 我国已有高校

博物馆 450 家左右ꎬ 且数量还在稳步增长ꎬ 但与

我国高校的数量相比ꎬ 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ꎮ

虽然我国高校博物馆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ꎬ

甚至部分高校博物馆已形成规模较大、 藏品丰

富、 颇具特色的博物馆群ꎬ 但多数高校博物馆

普遍面临经费不足、 专业人员缺乏、 展陈老旧、

10

第12页

教育活动少等问题ꎬ 甚至大部分未向文博管理

部门备案ꎮ 高校博物馆面临诸多问题ꎬ 但相关

研究却相对滞后ꎮ 本文拟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我国高校博物馆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ꎬ 对

当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基本情况、 不足和

发展趋势等进行研究ꎬ 为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建

设及研究提供参考ꎮ

一、 我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 研究方法

以 “高校博物馆” 或含 “大学博物馆” 为主

题词ꎬ 从中国知网的期刊、 博硕士、 会议、 报纸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ꎬ 时间截至 2021 年 3 月ꎮ 通过

人为筛选去除与高校博物馆研究明显无关的公告、

简讯等ꎬ 将剩余的 1514 篇与高校博物馆的建设、

收藏、 科研、 教育、 科普、 管理等相关的文献导

入 CiteSpace 软件 (V? 5? 7R5)

[6ꎬ 7]

ꎬ 基于中国知

网可视化分析功能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我国高

校博物馆研究的状况ꎮ 时间跨度为 1956 年至 2021

年ꎬ 时间切片为 1 年ꎮ

(二) 研究结果

1? 发文数量及时间

我国高校博物馆相关研究文献发文量呈持续

稳定上升趋势ꎬ 近年发文量明显增多ꎮ 1956 年

发表在 « 厦门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的 2

篇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研究报告 « 农业的起

源及原始形态» 和 «雷公石考» ꎬ 为最早的与高

校博物馆研究相关的文献ꎮ

从图 1 可以看出ꎬ 关于我国高校博物馆相关

研究经历了四个不同时段ꎮ 第一阶段为研究的

起步期ꎬ 时间为 1956 年到 1984 年ꎬ 为高校博物

馆研究的酝酿阶段ꎬ 期间仅零星发表了 13 篇相

关论文ꎬ 年发文量在 3 篇以下ꎬ 甚至有多年未检

索到相关研究文献ꎬ 尤其是 1964 年到 1976 年出

现了连续 13 年的研究断层ꎮ 此时国内高校博物

馆数量少ꎬ 可能仅有 10 家左右[8]

ꎬ 发文集中在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南开大学博物馆及一些

国外高校博物馆的相关研究ꎮ

图 1 高校博物馆相关文献年发文量

第 二 阶 段 为 研 究 的 渐 进 探 索 期ꎬ 时 间 为

1985 年至 2000 年ꎬ 发文量较前一阶段显著提升

且较为稳定ꎬ 年均发文量为 10 篇以下ꎮ 此阶段ꎬ

我国高校博物馆建设数量迅速增加ꎬ 到 20 世纪

末ꎬ 我国高校博物馆数量已达 100 家左右ꎬ 涉及

地质、 航空、 民族、 中医 药、 历 史 考 古、 音 乐

艺术、 交通、 纺织、 印刷等 9 大门类[9]

ꎬ 发展盛

况空前ꎬ 也为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ꎮ

第三阶段是 2001 年至 2016 年ꎬ 为高校博物

馆研究的快速发展期ꎬ 年发文量呈快速上升态

势ꎬ 2016 年 发 文 量 最 多ꎬ 达 157 篇ꎮ 此 阶 段ꎬ

我国掀起一股高校博物馆建设热潮ꎬ 高校博物

馆数量激增ꎬ 部分高校博物馆已经形成初具规

模、 布局合理、 功能齐全的博物馆群ꎬ 公众对

高校博物馆更加关注ꎮ

第四阶段是 2016 年之后ꎬ 为高校博物馆研究

的平稳期ꎬ 年均发文量高于 100 篇ꎮ 此时ꎬ 我国高

校博物馆数量多ꎬ 且涉及行业齐全、 建设完善、 各

具特色ꎮ 高校博物馆越来越得到管理部门和行业的

重视与认可ꎬ 社会关注度更高ꎮ

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 CiteSpace 软件进行作者间关联性分析ꎬ

11

第13页

结果显示ꎬ 各研究者发文数量均较少ꎬ 且各研

究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少ꎮ 发文量最多的为邵凤

芝 (11 篇) ꎬ 其次为任国栋、 刘健、 黄维娟、 杨

春燕 (这四人均为 9 篇) ꎬ 但多为馆内具体藏品

的介绍ꎮ 说明国内关于高校博物馆研究尚未有

较为全面、 系统的研究者ꎬ 且研究者之间的合

作非常少ꎬ 多为独立研究ꎮ

3?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 CiteSpace 软件对研究机构进行分析ꎬ 得

到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图谱ꎮ 从研究机构发文

数量统计表和合作网络分析图谱可以看出ꎬ 发文

量较多的机构分别为河北大学 (39 篇)、 吉林大

学 (35 篇) 和四川大学 (33 篇)ꎮ 各研究机构之

间连线数为 86ꎬ 基本呈零散分布ꎬ 未形成明显的

聚类关系ꎮ 说明尚未形成较为全面、 深入的研究

机构ꎮ 只有少数几个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关

系ꎬ 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西南民族大学旅

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之间ꎬ 甚至同一研究机构内部

之间的合作关系都非常少ꎬ 这反映了该领域的研

究虽然得到一些学术研究团体的关注ꎬ 但多为独

立研究ꎬ 研究人员和机构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ꎬ

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10]

4? 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与

概括ꎬ 可反映文章的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和创

新点ꎮ 分析关键词可以揭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

脉络ꎬ 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常常被用来确定一

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ꎮ

通过对关键词词频分布表和共现知识图谱

(见图 2) 进行分析ꎬ 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和

对我国高校博物馆的调研ꎬ 将我国高校博物馆

领域的研究内容大致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 高校博物馆的建设

排名前 5 位共现标识词为: 文化机构、 地方

特色、 展 品、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基 地、 经 济 效 益ꎮ

高水平的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

淀的重要标志ꎬ 是优秀大学的重要标志ꎬ 这一

点越来越成为共识ꎮ 因此ꎬ 我国掀起了一股高

图 2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校博物馆建设热潮ꎬ 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校博物

馆相继建立ꎬ 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中最鲜明的一

面旗帜ꎮ 并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新建、 改建

和扩建场馆ꎬ 甚至是打造博物馆集群ꎮ 作为高

校的文化传播机构ꎬ 高校博物馆如何体现特色ꎬ

如何征集、 鉴定、 保护、 利用好藏品ꎬ 成为高

校博物馆建设一直在重点探讨的问题[11ꎬ 12]

(2) 高校博物馆的定位

排名前 5 位共现标识词为: 展示、 学科优

势、 专业化、 培养、 使命ꎮ 2011 年 5 月国家文

物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 « 通知» 中指出ꎬ 高

校博物馆是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

组成部 分ꎬ 是 开 展 探 究 式 学 习、 参 与 式 教 学、

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ꎮ 高校博物馆建设多基于

本校优势学科或专业所积累的丰富藏品为基础

进行建设ꎬ 可体现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化水

平ꎬ 担负着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任务和使命ꎮ 除

此之外ꎬ 高校博物馆还承担着一定程度的科普

教育功能ꎬ 其服务对象既包括大学师生及学者ꎬ

也包括各种层次的普通大众[5ꎬ 13]

ꎮ 因此ꎬ 高校

博物馆的展览普遍具有在注重学术化及专业化

的 同 时ꎬ 兼 顾 科 普 教 育 通 俗 化、 趣 味 化 的 特

点[14ꎬ 15]

ꎮ 但高校博物馆资源有限ꎬ 必须有明确

的定位和宗旨ꎬ 才能依托高校优势、 扬长避短ꎮ

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指出ꎬ 高校博物馆无

论是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高校文化建

12

第14页

设的重要载体ꎬ 还是作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

平的一份子ꎬ 都关乎场馆 “ 专业性” 与 “ 公共

性” 的平衡[16]

(3) 高校博物馆的藏品

排名前 5 位共现标识词为: 新种、 鞘翅目、

分类、 石器、 民俗文物等ꎮ 高校博物馆的藏品多

为学校通过长时间的教学、 科研积累的标本和各

界人士的捐赠ꎬ 除藏品的科学性外ꎬ 藏品的品相

及展览的美观性皆需要考量ꎬ 同时藏品的鉴定ꎬ

尤其是文物的真伪鉴定ꎬ 也成为社会关注的话

题[17-19]

ꎮ 我国早期高校博物馆多基于本校的考古

积累、 少数民族研究等方面建设ꎬ 如厦门大学人

类博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等ꎬ 因此部分研

究文献的主题围绕一些考古发现或少数民族的民

俗文物等ꎮ 后期高校博物馆多为依托自然学科建

设的自然类博物馆ꎬ 其中昆虫方面的研究最多ꎬ

发文数量最大ꎬ 尤其是一些新种的发现ꎮ

(4) 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排名前 5 位共现标识词为: 教育功能、 文化

教育机构、 最大化、 公益性、 开放性ꎮ 教育功

能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之一ꎬ 高校博物馆立足

于高校ꎬ 且多为依托高校优势学科而建ꎬ 具备

雄厚的学科基础、 博学厚实的师生群体以及广

泛的校友网络ꎬ 沉淀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实力和

实践经验[15]

ꎮ 但多数高校博物馆深居校内ꎬ 其

首要任务为服务本校实践教学和通识教育ꎬ 如

何有效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ꎬ 如何面向青少年

群体和社会公众开放ꎬ 备受关注和争议ꎮ 且根

据相关文献研判ꎬ 关于青少年教育的理论、 方

法、 具体案例等研究非常之少ꎬ 多数文献都是

与大学生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关ꎬ 与社会博

物馆教育研究差异明显ꎮ

二、 我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发展趋势

通过 CiteSpace 软件的关键词突现分析功能

可探测在某一时段关键词有较大变化的情况ꎬ

可用来检测一个领域内研究热点的骤增程度ꎬ

各个突现的关键词和潜在的研究问题代表着该

领域的研究热点ꎬ 以分析研究的前沿和演化动

态ꎬ 判断发展趋势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ꎮ

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共得到具有高突现值的 24

个节点突现词 (见图 3) ꎮ 结合不同研究时期频

次前 20 关键词列表ꎬ 并研读相关文献ꎬ 对不同

时期高校博物馆研究进行分析 (见表 1) ꎮ

图 3 高校博物馆研究突现节点词汇图

13

第15页

表 1 不同研究时期频次前 20 关键词列表

序号 1985—2000 年 2001—2016 年 2017—2021 年

1 高校博物馆 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

2 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 博物馆

3 文化机构 新种 高校

4 存在问题 中国 对策

5 对策 文化机构 博物馆学

6 博物馆学 高校 文化机构

7 中国 分类 中国

8 北美洲 数字博物馆 教育功能

9 四川 藏品 育人功能

10 青少年教育 对策 分类

11 学校 墓志铭 发展

12 展品 功能 博物馆藏

13 三星堆遗址 博物馆学 新种

14 功能 校园文化 文化育人

15 人类学 教育功能 现状

16 美国 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17 东南亚 发展 管理

18 祭祀坑 权利主体 育人

19 劳动力 博物馆教育 传统文化

20 大石墓 艺术 社会教育

第 一 阶 段 为 高 校 博 物 馆 研 究 的 起 步 期

(1956—1984 年)ꎬ 此时国内高校博物馆数量少ꎬ

发文主要集中在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南开大学

博物馆及一些国外高校博物馆的展陈介绍ꎮ 当时ꎬ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显著提高ꎬ

精神上对高雅情趣的追求和欣赏历史文明的需求

日益增强ꎬ 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ꎬ 博物

馆成为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现状、 国际交流和对外

宣传的重要窗口之一[20ꎬ21]

ꎮ 部分积累深厚的高校、

学科ꎬ 开始创办自己的博物馆ꎮ

第二阶段为高校博物馆研究的渐进探索期

(1985—2000 年) ꎬ 该阶段的突现关键词为 “ 博

物馆学” “展品” 等ꎮ 结合高频词关键词和主要

文献分析ꎬ 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与高校博物馆的

建设与发展方向相关ꎮ 1985 年召开了全国教育

工作会议ꎬ 并颁布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 ꎬ 将提高全民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目

标ꎬ 提出要尽可能改善教学的物质条件ꎬ 增添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ꎬ 更新和充实试验室、 图书

馆ꎮ 许多高校纷纷筹建博物馆ꎬ 高校博物馆的

数量持续增长ꎬ 对博物馆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

也持续 增 长ꎮ 因 此ꎬ 对 于 以 培 养 具 备 文 物 学、

博物馆相关的系统知识ꎬ 能在各类博物馆和陈

列展览单位、 文物与艺术品专营单位、 教育等

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 研究工作的博物

馆学专业的研究和讨论大量增加ꎮ

第三阶段为高校博物馆研究的快速发展期

(2001—2016 年) ꎬ 该阶段我国高校博物馆事业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ꎬ 掀起了一股高校博物馆建

设热潮ꎬ 如雨后春笋般建设了各具特色的高校

博物馆ꎬ 且无论是博物馆的硬件设施还是服务

水平ꎬ 都有明显提高ꎬ 少数高校博物馆已经成

为 初 具 规 模、 布 局 合 理、 功 能 齐 全 的 博 物 馆

群[22]

ꎮ 因此ꎬ 关于高校博物馆研究的文献数量

14

第16页

亦快速增长ꎮ 此阶段突现的关键词较多ꎬ 研究

也更加深入ꎮ 关于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方

面研究仍然较多ꎬ 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

教育功能开始成为另一个研究热点ꎮ 另外ꎬ 此

时期我国建立了各类高校民族博物馆ꎬ 少数民

族文物及民族学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ꎮ

第四 阶 段 为 高 校 博 物 馆 研 究 的 平 稳 期

(2017 年至今) ꎬ 此时我国高校博物馆已猛增至

400 多家ꎬ 且涉及行业齐全、 建设完善、 各具特

色ꎬ 高校博物馆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亦增至年

均在 100 篇以上ꎮ 结合高频关键词和主要文献分

析发现ꎬ 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与高校博物馆的教

育功能相关ꎬ 其次为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方面ꎮ 高校博物馆具有多建设于校园内部、 首

要受众为本校学生、 以文物或标本等可靠见证

物为基础的直观教育形式等特点ꎬ 如何在满足

本校学生教育的前提下ꎬ 更大程度地进行社会

教育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22ꎬ23]

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及相关研究趋势与我

国的教育体制和政策息息相关ꎮ 1985 年之前ꎬ

政府有关部门对高等学校财力支持有限ꎬ 高校

博物馆数量较少ꎬ 且多为教学展示用ꎮ 1985 年

我国将提高全民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后ꎬ

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及相关研究也随之而增多ꎮ

进入新世纪ꎬ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迎来重要战略

机遇期ꎬ 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多ꎬ 高等教育迅

速发展ꎬ 规模的持续扩大ꎬ 结构布局趋于合理ꎮ

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

改善ꎬ 高校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ꎬ 引

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ꎬ 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快速

增多ꎮ 尤其是上文提到的 2011 年国家文物局、

教育部联合印发的 «通知» ꎬ 明确了高校博物馆

是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ꎬ

是开展探究式学习、 参与式教学、 实践教学的

适宜场所ꎬ 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ꎬ 建设

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ꎮ 我国掀起了一股高

校博物馆建设热潮ꎬ 高校博物馆相关研究也持

续稳定增多ꎮ

通过分析及研读相关文献发现ꎬ 我国高校博

物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博物馆的建设、 定位和

教育功能等方面ꎬ 尤其是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及

发展方向的研究始终是热点问题ꎮ 作为高校的

文化宣讲和科普教育高地ꎬ 如何在满足本校学

生教学实践和通识教育的前提下ꎬ 更好地服务

社会公众ꎬ 尤其是需求最大的青少年群体ꎬ 是

所有高校博物馆都面临的问题ꎬ 而这一问题至

今仍然存在ꎮ 我国高校博物馆已经形成规模较

大、 门类齐全、 颇具特色的博物馆群体ꎬ 理应

在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道德教育、 思想教育、

专业教育、 审美教育、 心理教育、 素质教育等

各个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ꎮ

三、 我 国 高 校 博 物 馆 研 究 的 不 足 与

展望

(一) 不足

高校博物馆与其他的公共博物馆的差异在于

其与高校的教学、 科研的关联ꎬ 其藏品及展示

内容ꎬ 多与大学自身的专业紧密联系ꎮ 研读相

关文献时可以发现ꎬ 尽管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高

校博物馆取得较大的发展ꎬ 且受到社会广泛关

注ꎬ 取得一 定 的 成 果ꎬ 但 由 于 管 理 体 系 缺 乏、

经费限制、 专业人员不足等原因ꎬ 至今仍有很

多问题及争议ꎬ 制约了其发展ꎮ

1? 研究者及机构之间合作交流较少

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关于高校博物馆研究的

文献分析表明ꎬ 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的发文数

量均较少ꎬ 尚未形成比较系统、 权威的高校博

物馆方面的研究者或研究机构ꎮ 研究机构之间

和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ꎬ 机构

之间和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也比较少ꎬ 多为独立

研究ꎬ 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差ꎮ 一

方面是因为机构职能界限明确ꎬ 缺乏合作机会ꎻ

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研究的学者数量少且分散ꎬ

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研究ꎻ 此外ꎬ 部分省份文

博相关职称或奖励只认可文章第一作者ꎬ 甚至

只认可独著ꎬ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者之

15

第17页

间的合作ꎮ 研究者数量少、 合作少ꎬ 容易带来

研究内容同质化、 研究成果更新周期长、 学术

环境懈怠等问题ꎬ 这也可能是我国高校博物馆

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24]

2? 核心问题研究薄弱

通过对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和关键词共现网

络聚类表分析ꎬ 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和对我

国高校博物馆的调研可以发现ꎬ 我国高校博物

馆领域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博物馆的建设、

定位、 藏品、 教育功能等方面ꎮ 这几个方面是

相互关联、 连续发展的ꎬ 基本涵盖了高校博物

馆现实面临的基本问题ꎬ 从博物馆的建设、 定

位、 展览形式、 藏品的征集与管理ꎬ 到博物馆

教学、 科研和社会教育功能的体现ꎮ 但对限制

高校博物馆发展的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经费不

足、 地理位置相对封闭、 专业人才不足等深层

次核心问题ꎬ 研究较少ꎮ

在 2018 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 “ 走向卓越

的大学博物馆” 中的专家对话也反映出ꎬ 与社

会博物馆相比ꎬ 高校博物馆更应关注自身如何

定位ꎬ 如何平衡高校的教学、 科研和社会公众

需求之间的关系ꎮ 而且多数高校博物馆仍面临

人员资金不足、 开放时间有限、 社会服务缺乏

等问题ꎮ 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依靠大学自身ꎬ 还

是依托社会力量ꎬ 或是在制度层面进行创新和

探索ꎬ 都成为高校博物馆发展和更好发挥功能

的限 制 因 素ꎬ 也 为 高 校 博 物 馆 的 研 究 指 明 了

方向[25ꎬ26]

(二) 展望

1? 运营机制

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ꎬ 高校博物馆既具有高

校属性ꎬ 又具博物馆特征ꎬ 其业务上受到教育

管理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的双重指导ꎬ 介于高

校和博物馆之间ꎮ 因此ꎬ 高校博物馆不仅承担

着服务教学、 科研和科普教育的任务ꎬ 还承载

着传承文化、 淳化社会的使命[27]

ꎮ 但高校博物

馆虽隶属于高校ꎬ 却不是高校的必要组成部分ꎬ

普遍难以得到稳定的经费支持ꎮ 据统计ꎬ 高校

博物馆的数量已高达 450 家左右ꎬ 但 « 2019 年

度全国博物馆名录» 中只收录了一百多家高校

博物馆ꎬ 绝大多数高校博物馆甚至都未备案ꎬ

更难以达到博物馆评级标准ꎬ 因此也难以纳入

文物部门的有效监管和业务支持ꎮ 2021 年 5 月ꎬ

由教育部、 科技部、 国家文物局等 9 部委联合下

发的 « 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ꎬ 要协调不同属性博物馆发展ꎬ 将高

校博物馆、 国有企业博物馆等纳入行业管理体

系ꎮ 说明高校博物馆越来越得到管理部门和行

业的重视和认可ꎬ 期望日后可以得到稳定的监

管和支持ꎮ

社会需要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ꎬ 只有转变传

统观念ꎬ 重新思考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定位ꎬ 走

出 “象牙塔” ꎬ 主动融入社会ꎬ 高校博物馆才能

充分体现自身价值ꎬ 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

度ꎬ 得到更广泛的支持ꎮ 而部分高校博物馆并

未按照博物馆管理和运营规范ꎬ 为社会公众提

供有效的服务ꎮ 因此ꎬ 高校博物馆若想得到健

康发展ꎬ 必须明确定位ꎬ 正视自己的短板ꎬ 规

范化展陈ꎬ 提高公众服务意识ꎬ 积极融入国家

文博系统和博物馆评价体系ꎮ 目前已经有部分

高校博物馆做出了有效尝试ꎬ 据上海交通大学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统计ꎬ 现已有 16 家

高校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等级评定ꎬ 其中一级馆 3

家ꎬ 二级馆 10 家ꎬ 三级馆 3 家ꎮ

2? 合作机制

虽然 2012 年已经建立了全国高校博物馆育

人联盟ꎬ 北京、 上海等地区还建立了区域性的

高校博物馆联盟ꎬ 联盟内也举行了一系列的培

训和学术交流活动ꎬ 但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的

研究者、 研究机构依然多为独立研究ꎬ 合作较

少ꎮ 为了统筹整合全国高校的博物馆资源ꎬ 发

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特色与育人功能ꎬ 给高校

博物馆研究领域注入新的研究力量和活力ꎬ 联

盟需继续吸纳新的单位ꎬ 协调学者、 研究机构

之间的合作关系ꎬ 并创建线上交流协作平台ꎬ

以方便学者日常讨论问题ꎬ 增进学者们的亲近

16

第18页

感ꎬ 并使有共同研究想法的学者便利地取得联

系[25]

ꎮ 并通过项目孵化、 协同创新、 数据库建

设等从博物馆学、 历史学、 信息学等多学科领

域吸引学者参与高校博物馆研究工作ꎮ 部分高

校相对集中区域亦可成立紧密性更强的高校博

物馆联盟ꎬ 在博物馆建设、 藏品借展、 科学研

究、 研学合作等方面做出更多尝试ꎮ 文博管理

部门亦须顺应趋势ꎬ 优化职称评定及奖励机制ꎬ

或可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面ꎬ 文章的第一作者

及通讯作者皆被认可ꎬ 提升研究者及机构之间

合作的积极性ꎬ 培育更有价值、 切合实践需求

的成果ꎮ

3? 智慧博物馆建设

一直以来ꎬ 传统博物馆展览都仅限于引导受

众进入展厅观看藏品原件ꎬ 而物联网、 云计算、

5G、 VR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ꎬ

为博物馆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契机ꎮ 如何将

信息技术与博物馆业务深度融合ꎬ 实现 “ 人—

物—数据” 交互融合的智慧博物馆ꎬ 已成为业

界关注的热点问题ꎮ 智慧博物馆主要包括智慧

管理、 智慧保护、 智慧展示和智慧服务四部分ꎬ

以线上展览服务平台为代表的智慧化展示和服

务也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ꎮ

2020 年 1 月ꎬ 国家文物局指出ꎬ “鼓励各地

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

作ꎬ 鼓励利用已有文博数字资源酌情推出网上

展览ꎬ 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 ꎮ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ꎬ 以 “ 云展览”

“云直播” “云课堂” 等为代表的线上业务ꎬ 可

使参观者更快、 更便捷地接收信息ꎬ 提升了博

物馆的观展体验ꎬ 使博物馆教育功能得到更好

的发挥ꎬ 成为博物馆创新文化服务的新途径ꎮ

高校的人口密度相对较大ꎬ 疫情防控要求也

更加严格ꎬ 多数高校采取限制出入的政策ꎬ 对

校外人群参观高校博物馆产生了严重制约ꎮ “云

展览” 有效地将实体展览与线上展览相结合ꎬ

实现线上展览的便捷性、 易扩展性与线下展览

的体验性、 真实性相互补充ꎬ 并发挥各自优势ꎬ

提升了高校博物馆提供展览和公共文化服务的

能力ꎬ 线上平台的交互性也让观众有了更强的

互动体验感[28]

ꎮ 因此ꎬ 为便捷参观ꎬ 提升服务

能力ꎬ 高校博物馆更须尽力开发建设线上 “ 云

展厅” ꎬ 并进一步建设智慧博物馆ꎮ

4? 提升科普教育能力

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三大核心功能之一ꎬ 博

物馆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

的力量ꎬ 是文化启蒙、 民族传承和科学技术普

及的重要窗口[29]

ꎮ 高校博物馆多依托所在学校

的优势特色学科和深厚文化底蕴而建ꎬ 已形成

规模较大、 门类齐全、 颇具特色的博物馆群体ꎻ

作为科学研究的和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ꎬ 高校

具有丰富的教育师资和大学生志愿群体ꎬ 在科

普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ꎬ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

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ꎬ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

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ꎮ 社会需要向公众开放

的博物馆ꎬ 高校博物馆必须转变传统观念ꎬ 走

出舒适圈ꎬ 重新思考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定位ꎬ

在满足教学、 科研任务的前提下ꎬ 主动适应社

会需求ꎬ 正视自己的短板ꎬ 引进专业人才ꎬ 规

范化展陈ꎬ 提高科普服务能力ꎬ 提升公众服务

意识ꎬ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ꎬ 提供更多

的特色教育服务ꎬ 才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ꎬ 提

高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ꎬ 得到更广泛的支持ꎮ

同时ꎬ 高校博物馆还应积极融入国家文博系统

和运行、 评估体系ꎬ 紧随国家政策导向ꎬ 为提

高公众科学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ꎬ 才能获得健

康、 稳定的发展ꎮ

参考文献

[1]单霁翔. 进入服务时代的博物馆管理[ J] . 敦煌研究. 2013(3) :31-39.

[2]王春法. 博物馆的文化使命[N] . 人民政协报ꎬ 2019-5-20(11) .

17

第19页

[3]陈履生.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功用发挥是保护和利用的终极意义[N] . 文艺报ꎬ 2019-5-24(5) .

[4]蔡劲松. 大学博物馆转型发展的定位及策略[ J] . 中国高等教育. 2015(1) :54-56.

[5]张洪钢. 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J] . 高教学刊. 2018(8) :191-193.

[6]Chen Cꎬ Song M. Visualizing a field of research:A methodology of systematic scientometric reviews[ J] . PloS

one. 2019ꎬ 14(10) :e0223994.

[7]李杰ꎬ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机可视化( 第二版) [ M] .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ꎬ

2017:32-40.

[8]陈德富. 高校博物馆应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J] . 中国博物馆. 1990(3) :62-66.

[9]任廷苏ꎬ李云. 新世纪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思考[C] / / 北京博物馆学会: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

议文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ꎬ2000:171-179.

[10]胡金萍ꎬ林丽君. 国内残疾人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 CSSCI 期刊的可视化分析[ J] . 山

东社会科学. 2019(11) :118-125.

[11]常亚恒. 高校博物馆建设热之惑[ J] . 美术观察. 2017(7) :24.

[12]罗德燕ꎬ赵仕波. 高校博物馆传承大学文化体系的构建———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 J] . 高教学

刊. 2018(13) :48-50.

[13]胡盈. 高校博物馆参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与建议[ J] . 中国博物馆. 2018(1) :110-115.

[14]陈理娟. 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刍论[ J]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ꎬ 47(5) :163-170.

[15]刘馨. 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定位———以南京审计大学博物馆为例[ J] . 博物馆研究. 2019

(3) :40-44.

[16]郑奕. 高校博物馆的“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 J] . 艺术博物馆. 2020(14) .

[17]宁哲. 西北大学数字博物馆的设计与建设[D] . 西北大学ꎬ 2018:1-2.

[18]周林兴ꎬ周振国. 高校档案馆、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 J] . 档案管理. 2014(5) :10-14.

[19]李东ꎬ过仕明. 我国高校数字博物馆建设探索———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博物馆为例[ J] . 现代情报.

2013ꎬ 33(6) :123-128.

[20]丁家荣. 高校博物馆提高两个效益的思考[ J]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2) :58

-61.

[21]柴典腾. 21 世纪高校博物馆建设的思考[ J]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ꎬ 20(2) :166-167.

[22]杜玉波. 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 J] . 高校理论战线. 2012(7) :4-7.

[23]朱玉杰ꎬ刘雪松ꎬ陈军. 新时期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其发挥[ J] . 教育探索. 2011( 8) :95

-96.

[24]李姗姗ꎬ邱智燕. 基于 CiteSpace 的我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述评与展望[ J] . 档案学研

究. 2020(1) :91-96.

[25]张婷. 高校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D] . 中国矿业大学ꎬ 2018:30-36.

[26]陈理娟. 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刍论[ J]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ꎬ 47(5) :163-170.

[27]徐东ꎬ尹桂凤. 高校博物馆特点和育人作用探析[ J]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12) :167-169.

[28]黄洋. 博物馆“云展览”的传播模式与构建路径[ J] . 中国博物馆. 2020(3) :27-31.

[29]刘明骞. 我国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分析与评述[ J] .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13) :122-125.

(责任编辑: 谌璐琳、 刘怡)

18

第20页

基于网络评论的高校博物馆公众体验研究

胡潇文 谭星叶 陈日燕 伍保宇②

① 基金项目: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甘肃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数字赋能、 多元认同与价值共创” ꎬ 编号:

20YB014ꎻ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甘肃民族特色建筑文化及旅游开发研究” ꎬ 编号: YB011ꎮ

② 胡潇文: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ꎬ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旅游学院) 博士生ꎻ 研究方向: 旅游信息管理、 民族旅游与旅游扶贫研究ꎻ

通讯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ꎻ 邮编: 730106ꎻ Email: 296079144@ qq? comꎻ

谭星叶: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ꎻ 研究方向: 文化旅游融合研究ꎻ Email: 3129539036@ qq? comꎻ

陈日燕: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ꎻ 研究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研究ꎻ Email: 2806803066@ qq? comꎻ

伍保宇: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ꎻ 研究方向: 文化旅游融合研究ꎻ Email: 572363124@ qq? comꎮ

引用格式: 胡潇文ꎬ谭星叶ꎬ陈日燕ꎬ等. 基于网络评论的高校博物馆公众体验研究[ 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2021( 6) :19-27. [ Hu Xiaowenꎬ

Tan XingyeꎬChen Riyanꎬet al.. A Research on Public Experience of University Museums Based on Online Reviews [ J] .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useum Researchꎬ2021(6) : 19-27.] .DOI:10.19628 / j.cnki.jnsmr.2021.06.003

【摘要】 本文利用量化、 质化内容分析方法ꎬ 对国内外 134 所高校博物馆的空间分布、 访客

感知热点、 大学 / 博物馆教育属性融合、 休闲 / 教育社会功能、 教育学习的情感体验影响因

素等五方面进行分析ꎮ 公众对国内外高校博物馆整体评价较高ꎬ 其中ꎬ 产生积极体验的影

响因素ꎬ 国内源于激发文化自信的身份认同ꎬ 国外在于信息化完备、 周边服务完善和感知

自我社会地位提升ꎻ 产生消极体验的影响因素ꎬ 国内主要在于参观不便、 展品管理不当、

安全管理缺失和服务水准不足ꎬ 国外则在于讲解服务不足、 性价比低等ꎮ

【关键词】 高校博物馆ꎻ 公众体验ꎻ 内容分析ꎻ 影响因素

一、 研究现状

博物馆是获得非正式学习、 强化文化认同的

重要场所和机构[1–3]

ꎮ 国内外最早的博物馆均开

设在大学ꎬ 大学与博物馆在科学教育功能上有

着天然密切的联系ꎮ 多样化主题、 休闲式学习、

以及资金来源多元这些已经是博物馆未来发展

的必然趋势与时代要求[2ꎬ3]

ꎮ 如何发挥高校博物

馆的学科与藏品优势ꎬ 提升社会影响力ꎬ 践行

教育责任ꎬ 提升市场化水平及自我发展能力ꎬ

除了继续保护、 发掘已有馆藏价值之外ꎬ 提供

良好的访客体验与学习价值ꎬ 也是高校博物馆

为公众提供 “ 精准服务” 的重要路径ꎬ 并对其

他类型的博物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ꎮ

访客对高校博物馆的满意体验ꎬ 具体包括对

博物馆 的 感 官 认 知、 情 绪 感 受、 服 务 体 验 等ꎮ

然而ꎬ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博物馆的研究主要停

留在供给层面ꎬ 主要包括产品开发生产[4–8]

、 空

间意义[9ꎬ10]与数字化手段应用方面[11ꎬ12]

ꎬ 对博物

馆服务和体验的实证研究仍显匮乏ꎻ 已有研究

往往局限于研究年限久远[13]

、 特定群体[14]

、 特

定区域[15]

ꎬ 难以全面反映访客的真实体验ꎮ 基

于此ꎬ 本文采用分析海量网络评论的内容分析

法ꎬ 相较于传统的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ꎬ 可以

更全面获悉访客关于高校博物馆体验的真实表

达ꎬ 为本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帮助ꎮ

19

第21页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携程网成立于 1999 年ꎬ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

在线 旅 游 平 台 之 一ꎬ 包 括 酒 店、 门 票、 攻 略、

邮轮、 目的地等版块[16]

ꎬ 并提供了在线评论系

统以供消费者查看和发表评论ꎮ 由于携程网对

参与评论的用户资格要求较高ꎬ 并且在线评论

信息呈现完整ꎬ 已成为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数

据来源[17]

数据收集时间为 2020 年 3 月 1 日ꎬ 以关键

词 “大学+博物馆” 搜索ꎬ 在携程网对相关景点

进行搜集ꎬ 共获得 134 个高校博物馆的评论和用

户评分ꎮ 通过去除信息不全、 不相关的评论后ꎬ

共有评论 2141 条 (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共 1634

条ꎬ 国外 507 条) ꎬ 游客评分 1162 条 ( 国内包

括港澳台地区共 924 条ꎬ 国外 238 条) ꎮ

(二) 内容分析

早期的内容分析法 ( content analysis) 是一

种系统的、 客观的和定量的分析方法[18]

ꎬ 随着

实践发展ꎬ 文本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进行融

合ꎬ 体现出量化和质化内容分析融合的趋势[19]

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ꎬ 更有助于获取分析对象

的完整心理感知[20]

ꎮ 因此ꎬ 本文应用量化与质

化内容相结合的分析方法ꎬ 以全面深入分析高

校博物馆的访客体验感知ꎮ

1? 量化内容分析

量化内容分析 ( qualitative analysis) 的具体

技术工具主要包括词频分析、 情感分析、 多维

尺 度 分 析 等 方 法[21ꎬ22]

ꎮ 词 频 分 析 ( frequency

analysis) 是通过统计相关文本的关键词出现频

次高低ꎬ 以确定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话题[22-24]

情感分析 ( sentiment analysis) 是对带有情感表

达内容 的 文 本 进 行 分 析、 处 理、 归 纳 和 推 理ꎬ

从而了解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口碑[25]

ꎬ 日益受到

学者关注和广泛应用ꎮ 多维尺度分析建立在共

词频次统计基础上ꎬ 通过统计测量对象的距离

来发现数据结构[26]

ꎬ 将距离较近的关键词聚集

并形成不同的群组ꎬ 从而反映出特定聚焦点[20]

其中ꎬ 原点表示平均强度[27]

为提高效率ꎬ 词频分析借助 ROST 软件进行

分词、 词频统计等内容分析[28ꎬ29]

ꎻ 多维尺度分

析利用 SPSS 进行分析ꎮ 本 文 处 理 数 据 过 程 包

括: 数据清洗———建立过滤词库 ( 主要包括大

学名称、 博物馆名称和专有名词) ———分词处

理———利用 ROST 和 SPSS 进行量化内容分析ꎮ

2? 质化内容分析

质化内容分析是分析文本数据的重要研究方

法之一[30]

ꎬ 主要利用编码手段来理解文本的隐

含内容[31]

ꎮ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ꎬ 目前已有多

种辅助分析软件ꎬ 由澳大利亚 QSR 公司推出的

Nvivo 软 件 成 为 其 中 最 主 流 的 质 性 分 析 工

具[32ꎬ33]

ꎮ 为提高分析效率ꎬ 通过 ROST 情感分析

进行初步文本筛选后ꎬ 将访客评论分为消极情

感和积极情感分为两个文件ꎬ 并通过人工阅读

方式进一步确认后ꎬ 分别利用 Nvivo 软件进行编

码ꎬ 以深入探究访客体验ꎮ

三、 结果分析

(一) 基本情况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ꎬ 所有受到访客关注的高校博

物馆中ꎬ 我国内地高校博物馆 88 座ꎬ 港澳台地

区 6 座 ( 香港 2 座ꎬ 台湾地区 4 座) ꎬ 共计 94

座ꎮ 从分布情况来看ꎬ 内地城市中ꎬ 北京 ( 14

座) 、 上海 (10 座) 、 西安 ( 7 座) 、 哈尔滨 ( 6

座) 、 兰 州 ( 5 座) 、 成 都 ( 4 座) 、 昆 明 ( 4

座) 、 武汉 (4 座) 、 长春 (4 座) 、 广州 ( 3 座)

是拥有受访客关注高校博物馆数量较多的城市ꎮ

以访客评论数量排序ꎬ 国内高校博物馆中ꎬ 中

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 193 条评论) 、 吉林大

学博物馆 ( 121 条评论) 、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112 条评论) 、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 (103 条评

论) 这四所最受访客关注ꎮ

国外 40 座高校博物馆中ꎬ 我国访客对韩国

(10 座)、 美国 (8 座)、 日本 (4 座)、 英国 ( 3

座)、 荷兰 (3 座)、 俄罗斯 (2 座) 的高校博物馆

表现出明显偏好ꎬ 提及次数最多ꎮ 梨花女子大学

20

第22页

(韩国首尔ꎬ 111 条评论)、 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

(英国牛津ꎬ 78 条评论)、 西利曼大学鲸骨博物馆

(菲律宾杜马盖地ꎬ 58 条评论)、 不列颠哥伦比亚

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加拿大温哥华ꎬ 56 条评论)、

北海道大学综合博物馆 (日本札幌ꎬ 53 条评论)

是访客评论数量最多的国外高校博物馆ꎮ

携程网除了能提供发表具体评论的功能之

外ꎬ 还可以让访客对景色、 趣味和性价比三项

内容进行评分ꎬ 满分 5 分ꎮ 通过统计发现ꎬ 整体

而言ꎬ 访客对内地的高校博物馆评价普遍较高

(分别为 4? 4ꎬ 4? 4ꎬ 4? 5) ꎬ 港澳台地区评价相对

较低 (三项均为 4? 3) ꎬ 内地和国外的高校博物

馆在性价比方面均表现突出ꎬ 免费成为公众前

往参观游览、 教育体验的重要因素ꎬ 表现出访

客对博物馆公益属性的重视ꎮ

(二) 高频特征词分析

通过统计评论高频词发现ꎬ 港澳台高校博物

馆除了展示青铜器、 矿石等具有科研价值的资

源外ꎬ 更强调美学教育的功能ꎬ 展品包括陶瓷、

绘画等ꎮ 此外ꎬ 名人捐赠是访客感知的重要环

节ꎬ 以冯平山 ( 慈善家) 、 徐展堂 ( 慈善家) 、

许士芬 (地理学家) 被提及次数最多ꎮ 内地高

校博物馆ꎬ 则在文化知识、 建筑、 校史方面更

易受到游客感知ꎬ 被提及的多为各类标本、 民

族类文物、 中医药展品ꎮ 人类学博物馆、 自然

类博物馆 (包括昆虫和化石两类) 、 校史博物馆

的数量最多ꎮ 国外高校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包括

各类标本 (化石和兽类标本两类) 、 科学史、 校

史以及所在城市历史相关展品ꎮ

(三) 高校博物馆访客体验主题词特征分析

在多维尺度分析中ꎬ 横轴表示高校博物馆的

属性表现程度ꎬ 即更偏向大学还是博物馆的特

点属性ꎻ 纵轴表示高校博物馆在为大众服务的

功能中ꎬ 更突出科研功能还是休闲功能ꎮ 第一

象限表示突出博物馆和科研功能ꎬ 第二象限表

示突出科研功能与大学属性ꎬ 第三象限表示突

出大学属性和休闲功能ꎬ 第四象限表示突出博

物馆属性与休闲功能 (见图 1) ꎮ

通过分析ꎬ 发现围绕港澳台高校博物馆的访客

评论ꎬ 主要处于平均强度水平附近ꎬ 大学与博物馆

的特征属性区分、 休闲与科研功能区分并不十分明

显ꎮ 根据逻辑关系可以发现ꎬ 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博

物馆ꎬ 访客主要对以下四个主题较为关注: 主题

一ꎬ 强调与大学相关的名人、 科研成果ꎬ 例如许士

芬、 徐展堂、 冯平山等人ꎬ 以及相关科学、 美学研

究成果ꎻ 主题二ꎬ 强调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与属

性ꎬ 包括展览、 展品和香港地方感ꎻ 主题三ꎬ 强调

高校博物馆的特点ꎬ 融入校园、 学校历史、 游览时

间等内容ꎻ 主题四ꎬ 对高校博物馆的整体评价ꎬ 情

感评价较为中性和消极ꎮ

图 1 港澳台高校博物馆访客评论主题词特征分析

21

第23页

我国内地高校博物馆ꎬ 在大学属性与博物馆属

性上有一定差异性ꎬ 但在科研与休闲功能上差异并

不明显ꎮ 第一象限的博物馆科研功能中ꎬ 强调与大

学强势专业相关的特色藏品展览ꎬ 如人类学、 化

石、 中医药、 民族特色等ꎻ 第二象限的大学科研功

能ꎬ 强调校史与建筑、 特色专业ꎻ 第三象限的大学

休闲功能中ꎬ 亲子教育较为突出ꎻ 第四象限的博物

馆休闲功能中ꎬ 地方性展示、 参观费用、 整体评价

受到了访客较多的感知反馈ꎮ

访客对内地高校博物馆的感知ꎬ 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主题: 主题一ꎬ 地方性历史文化和和

高校历史的融合ꎻ 主题二ꎬ 知识与文化教育功

能感知ꎻ 主题三ꎬ 博物馆的建筑、 氛围、 藏品

类型 (见图 2) ꎮ

图 2 中国内地高校博物馆访客评论主题词特征分析

访 客 在 游 览 国 外 高 校 博 物 馆 后ꎬ 对 大 学

与博物馆 属 性 差 别 上 感 知 不 明 显ꎬ 科 研 与 休

闲功能差 异 相 对 明 显ꎮ 第 一 象 限 的 博 物 馆 科

研功能ꎬ 访客 对 美 学 功 能 感 知 较 为 明 显ꎻ 第

二象限的 大 学 科 研 功 能 中ꎬ 对 大 学 知 名 度 与

特色强势专 业、 地 方 性 特 色、 寓 教 于 乐 感 知

较强烈ꎻ 第三 象 限 的 大 学 休 闲 功 能ꎬ 访 客 对

开放性感 知 较 为 明 显ꎻ 第 四 象 限 的 博 物 馆 的

休闲功能中ꎬ 访 客 旅 游 建 议、 博 物 馆 展 品 描

述较为明显 ( 见图 3) ꎮ

图 3 国外高校博物馆访客评论主题词特征分析

22

第24页

通过分析发现ꎬ 我国访客对国外高校博物

馆的感知主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主题一ꎬ 访

问感受与访问体验ꎬ 并给予积极的情感评价ꎻ

主题二ꎬ 访问地点、 学校、 地理标签成为重要

的感知内容ꎻ 主题三ꎬ 游览活动的时间、 游览

对象和游览活动等内容ꎮ

(四) 访客情感分析

情绪感知对教育效果、 记忆效果具有明显影

响[33]

ꎮ 分析访客对高校博物馆的积极与消极情

感ꎬ 有助于理解高校博物馆工作效果ꎬ 并有助

于发挥积极作用、 采取措施克服消极影响ꎮ

通过 ROST 进行情感分析发现ꎬ 国内外高校

的博物馆访客情感分布比例在积极情绪、 中性

情绪、 消 极 情 绪 上 相 似ꎬ 国 内 高 校 分 别 为

85? 50%、 11? 08% 和 3? 43%ꎬ 国 外 分 别 为

85? 40%、 12? 03%和 2? 56% ①ꎮ 但在国内高校博

物馆访客感知的高度积极情绪中ꎬ 比例低于国

外 高 校 博 物 馆 访 客 感 知ꎬ 分 别 为 19? 83%

和 32? 15%ꎮ

为进一步对国内外高校博物馆情感形成的因

素进行详细分析ꎬ 利用 ROST 软件分析和人工阅

读结合的方式ꎬ 对国内外高校博物馆访问情感

文本按照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进行分类ꎬ 并利

用 Nvivo12 进行编码分析 (见表 1、 表 2) ꎮ 结果

显示ꎬ 国内外高校博物馆在整体感知、 展品水

准、 服务水平等 3 个维度对访客体验均起到了积

极作用ꎮ 国内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在于突出校史、

特色专业等校情相关展示与教育ꎬ 国外高校博

物馆则在信息化水平、 周边服务、 国内外对比

等 3 个维度具有优势ꎮ 然而ꎬ 服务管理在带来积

极情感评价的同时ꎬ 也由于服务管理不够细致ꎬ

产生了一定负面情感评价ꎬ 国内高校博物馆主

要体现在服务管理水平方面ꎬ 国外高校博物馆

则多在费用与顾客管理方面有消极评价ꎮ 此外ꎬ

国内高校博物馆在参观便捷度、 展品真实性和

安全管理这 3 个维度受到访客的负面评价ꎬ 国外

高校博物馆存在语言、 信息不通畅造成的讲解

综合服务不足等问题ꎮ

表 1 国内外高校博物馆体验积极情感影响因素

国内高校博物馆积极情感影响因素

维度 类属 资料文本示例

整体氛围

可达性强 地理位置方便ꎬ地方好找ꎬ容易到达

建筑设计 老远就看见一座造型别致的现代建筑ꎬ是网红的拍照地点ꎬ造型特别棒

气候符号 秋天的船院已经成了市民欣赏红叶的最佳去处

视觉冲击 临终前未完成的作品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

低参观密度 博物馆免费人少ꎬ可以看到当地的精华

展品水准

空间规模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空间很开阔ꎬ展览内容很丰富

历史 / 教育意义 值得一去的地方ꎬ很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历史 / 校史文物 负一楼是百年以上的钢琴

特色展品 是全国高校百余家博物馆中唯一收藏、展览 56 个民族文物的博物馆

文化认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ꎬ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官方认证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著名博物馆

服务水平

体验类型 里面的体验馆很有意思ꎬ会有一些模拟的把脉

门票免费 门票免费(需要刷身份证)

超出预期 很增长见识ꎬ适合带孩子来参观ꎬ会有很多意外收获

服务热情 很喜欢去ꎬ服务态度很好

校情相关

学校声誉 吉林大学的历史足以令师生自傲ꎬ博物馆记录了曾经的辉煌

特色专业 东华大学就是以服装设计专业闻名的ꎬ所以里面会有一个纺织博物馆

23

① 由于我国港澳台地区高校博物馆评论数较少ꎬ 无法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计算ꎬ 故下文与内地高校博物馆进行数据合并和分析ꎮ

第25页

(续)

国外高校博物馆积极情感影响因素

维度 类属 资料文本示例

信息水平 配套设备 最先进的研究博物馆里信息的配套设置ꎬ讲述每个物品背后的故事

展品水准

标本珍贵 北海道大学综合博物馆里收藏着世界很多珍贵的学术标本和资料

历史进程 牛津大学中另外一个非常壮观的博物馆ꎬ里面展示了人类科学的发展历程

藏品数量 Princeton 的艺术馆ꎬ一个大学的藏品数量可以媲美一个国家级博物馆

服务水平

讲解服务 动物标本的介绍旁还有专门为盲人设计的盲文讲解

访客管理 我们在获取管理处授权后一起登上塔楼俯瞰杜马盖地

展品管理 非常棒的博物馆ꎬ管理也非常好

周边服务

周边产品 餐厅和商店都很有特色ꎬ纪念品也很有特点

休闲服务 牛津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能让你在里面舒服地坐着品尝咖啡

整体感知

古朴 橙褐色的小楼古朴典雅

艺术感强 洛约拉大学艺术馆都是学校内的学生创作的艺术品ꎬ确实很有功力

趣味性强 有种魔法学校的感觉ꎬ闭馆时由老人用摇铃的方式通知的大家很有意思

符合想象 北海道大学是拍摄的好去处ꎬ美美的安静的大学ꎬ符合对大学的一切想象

独特性 这所学校在菲律宾颇负盛名ꎬ也因为这独特的设计如今也成为了一个景点

国际对比

自我感知社会

地位提升

去了它ꎬ快对国内其他博物馆失去兴趣

表 2 国内外高校博物馆体验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国内高校博物馆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维度 类属 资料文本示例

参观不便

预约制度 清华大学不提前预约根本就进不去ꎬ更别说博物馆了

参观信息透明度 博物馆很少时间开放而且根本不对外ꎬ可惜那么好的资源了

门票费用 没啥值得去的 10 分钟看完ꎬ可惜了 35 块钱的门票还不如撸串

展品失真

展品真实性 除了蝴蝶和甲壳虫标本以外没啥看头ꎬ都是假滴ꎬ很坑建议不去

周边环境 什么鬼地方ꎬ破破烂烂的还在工地旁边

安全管理 设计缺陷 校园环境很好ꎬ就是博物馆有点危险

服务水平

服务态度 建议大家不要去ꎬ工作人员态度极其恶劣ꎬ去游览的慎入ꎬ难免被影响了心情

技能水平 讲解水平很差

游客管理 外面破破烂烂ꎬ到了铁将军把门ꎬ打电话没人接

国外高校博物馆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维度 类属 资料文本示例

讲解服务

语言不通

对一个外来不懂日文的旅客来说ꎬ会因为语言的障碍无法吸收博物馆想

要传达的知识

信息沟通不畅

有幼稚园小朋友校外教学ꎬ也是跟我们一样ꎬ快速浏览ꎬ我们看不懂日文ꎬ

他们看不懂高深的学问

服务管理

不符预期 很不值ꎬ很无聊

费用昂贵 门票折合人民币ꎬ大概九十元ꎬ感觉挺贵的

顾客管理 但是很遗憾ꎬ当天去的时候正好遇上闭馆

24

第26页

四、 结论、 不足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第一ꎬ 高校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普遍较低ꎬ

差异性明显ꎬ 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ꎮ 根据评论

数和评论内容来看ꎬ 高校博物馆知名度普遍较

低ꎬ 地域分布与受关注程度也受到所在城市旅

游发展水平、 大学教育水平与数量、 所在城市

知名度及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ꎬ 体现出不均衡

的特点ꎮ

第二ꎬ 休闲和非正式学习是访客前往高校博

物馆的最重要目的ꎬ 寓教于乐愿望突出ꎮ 统计

结果显示ꎬ 国内外高校博物馆的整体访客评价

呈积极态势ꎬ 表现出较好的社会综合功能发挥

的特点ꎬ 访客行为以休闲和非正式学习为主ꎬ

主要包括游览博物馆、 参观大学校园、 拍照留

念ꎮ 访客对校园氛围、 亲子教育、 展品等级及

特色较为敏感ꎮ

第三ꎬ 藏品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功能有

待加强ꎮ 访客在表达游览体验时ꎬ 人名、 地名

和校名等相关名词是感知重点ꎬ 即人名、 地名

和校名是高校博物馆吸引公众访问的最重要因

素ꎮ 而展 (藏) 品被提及次数较少ꎬ 反映出高

校博物馆在发挥馆内藏品资源价值和科学文化

教育方面对访客的影响有待加强ꎬ 教育功能发

挥不足ꎮ

第四ꎬ 大学 /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融合方

面ꎬ 地区差异较为明显ꎮ 访客对内地高校博物

馆的博物馆属性感知优先于大学属性ꎬ 表现为

访客对博物馆的藏品、 服务管理、 建筑风格的

关注高于大学优势专业因素ꎬ 主要原因在于对

国内大学较为了解ꎬ 因此重点放在博物馆特色

上ꎻ 访客对港澳台地区的大学 / 博物馆属性感知

不明显ꎬ 与该地区高校博物馆整体数量较少、

访客评论较少有关ꎻ 访客对国外高校博物馆的

大学属性感知优先于博物馆属性ꎬ 大学办学特

色及其在所在国家和城市的地位成为访客感知

的重点ꎮ

第五ꎬ 高校博物馆提供的休闲 / 科研功能方

面ꎬ 差异较为明显ꎮ 内地高校博物馆的休闲与

科研功能差异体现不明显ꎬ 休闲功能和辅助设

施较少ꎬ 最重要的功能为亲子教育ꎻ 港澳台的

休闲和科研特征区分不明显ꎬ 对美学的教育功

能感知明显ꎻ 访客对国外高校博物馆的科研与

休闲功能感知差异明显ꎬ 尤其对高校博物馆提

供咖啡馆、 商店、 庭院等辅助休闲娱乐服务较

为关注ꎮ

第六ꎬ 在情感体验方面ꎬ 不同地区的高校博

物馆访客情绪影响因素差异较为明显ꎬ 国外高

校博物馆的高度积极情绪比例较高ꎮ 从形成不

同情绪的影响因素来看ꎬ 国内高校博物馆的优

势在于突出文化认同的引导与教育ꎬ 引起访客

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ꎬ 从而形成积极感知ꎻ

国外高校博物馆则在信息化水平、 周边服务等

方面表现突出ꎬ 访客在参观国外高校博物馆后ꎬ

感知自我社会地位提升ꎬ 从而获得积极情绪ꎮ

从消极情绪影响因素来看ꎬ 参观预约制度、 门

票收取、 展品管理、 讲解技能在内的服务管理

水平不足ꎬ 是国内外高校博物馆最主要的负面

影响因素ꎮ

(二) 研究不足

第一ꎬ 访客的网络评论存在一定主观性ꎮ 评

论者容易以高校整体形象或高校所在城市游览

体验作为评论依据ꎬ 他人评论对后续评论可能

存在引导倾向ꎬ 且可能存在评论质量不高的问

题ꎬ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准确性ꎮ

第二ꎬ 访客的网络评论样本存在一定局限

性ꎮ 携程网中有部分高校博物馆无评论ꎬ 且携

程网用户群体年龄段集中于中青年ꎬ 其中包含

部分中高端商务用户ꎬ 这一群体对博物馆体验

的方便性及服务方面要求较高ꎮ

(三) 对策及建议

通过分析得出ꎬ 国内外高校博物馆具有较高

的访客评价和综合的社会功能ꎬ 内地高校博物

馆整体评价较高ꎬ 但通过借鉴港澳台及国外的

管理经营模式ꎬ 内地高校博物馆仍可从以下方

面继续提高水平:

25

第27页

第一ꎬ 挖掘特色ꎬ 精准定位ꎬ 加强宣传ꎬ 强

化教育理念ꎮ 部分内地高校博物馆藏品关注度

不足ꎬ 知名度不高ꎬ 宣传力度不够ꎬ 影响社会

教育功能的发挥ꎮ 今后内地高校博物馆可以着

力挖掘藏品特点ꎬ 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定位ꎬ

打造 “头部产品” 并加强宣传ꎮ

第二ꎬ 充分融合地方、 大学和博物馆的特

质ꎬ 提供舒适的非正式学习场所ꎮ 内地高校博

物馆可进一步融合当地特色ꎬ 利用优势专业及

学科ꎬ 梳理展示相关区域史、 校史、 学科历史ꎻ

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与人才优势ꎬ 尝试新颖的展

示手段ꎬ 突出教育与科研功能ꎬ 同时加强美学

教育ꎬ 提升访客整体体验ꎮ

第三ꎬ 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ꎬ 提升休闲

功能ꎮ 内地高校博物馆可借鉴港澳台地区和国

外高校博物馆的管理模式ꎬ 在个人与社会捐赠、

志愿者与社会广泛参与、 馆际合作、 设置部分

馆藏收取门票、 增加休闲服务与衍生品开发等

方面ꎬ 探索市场化经营模式ꎮ

第四ꎬ 进一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ꎮ 内地高校

博物馆应在信息化水平、 参观便利性、 服务态

度、 无障碍设施、 安全管理、 展品质量、 客容

量及流量管理、 多语种讲解服务等方面进一步

提高水平ꎬ 从而提升访客体验ꎬ 以更好地服务

社会ꎮ

参考文献

[1]Alcaraz Cꎬ Hume Mꎬ Mort G Sꎬ et al. Creating Sustainable Practice in a Museum Context: Adopting Service ̄

Centricity in Non ̄Profit Museums[ J] . 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 (AMJ) ꎬ 2009ꎬ 17(4) : 219-225.

[2]宋向光.促进“认同”是当代博物馆的重要任务[ J] .东南文化ꎬ2011(4) :9-13.

[3]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的进程[ 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ꎬ2007(8) :181-184.

[4]陈琴ꎬ李俊ꎬ张述林.“大博物馆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研究[ J] .生态经济ꎬ2012(11) :93-97.

[5]张爱红.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创意开发模式研究[ J] .艺术百家ꎬ2015(4) :210-214.

[6]郑旭东.从博物馆教育到场馆学习的演进:历史与逻辑[ J] .现代教育技术ꎬ2015(2) :5-11.

[7]关思思ꎬ刘晓东.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J] .图书馆建设ꎬ2020(4) :23-29.

[8]章义平.关于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开发的认识与思考[ J] .东南文化ꎬ2011(5) :101-108.

[9]陈霖.城市认同叙事的展演空间———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J] .新闻与传播研究ꎬ2016(8) :49-66.

[10]陈怡宁ꎬ李刚.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文化和旅游关系探讨———以英国博物馆为例[ J] .旅游学刊ꎬ2019

(4) :11-12.

[11]张剑平ꎬ夏文菁.数字化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与策略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ꎬ2016( 1) :

79-85.

[12]赵生辉ꎬ朱学芳.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协作框架 D ̄LAM 研究[ J] .情报资料工作ꎬ2013

(4) :57-61.

[13]洪艳ꎬ陶伟.游客对解说媒体的需求研究———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例[ J] .旅游学刊ꎬ2006( 11) :43

-48.

[14]黄卿云ꎬ费移山ꎬ陈凤婷.在关怀中体验———论博物馆中的儿童空间设计[ J] .东南文化ꎬ2016( S1) :

55-60.

[15]何丹ꎬ李雪妍ꎬ周爱华ꎬ等.北京地区博物馆旅游体验研究———基于大众点评网的网络文本分析[ J] .

资源开发与市场ꎬ2017(2) :233-237.

[16]王昕天ꎬ汪雷.基于文本挖掘的在线旅游热词情报分析———以携程网为例[ J] .情报理论与实践ꎬ2017

(11) :105-109.

26

第28页

[17]徐峰.在线信息对不同城市类型酒店网上预订量的影响研究———以携程网数据为例[ J] .商业经济与

管理ꎬ2013(7) :73-80.

[18]邱均平ꎬ邹菲.国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进展[ J] .图书馆杂志ꎬ2003(4) :5-8.

[ 19]Gray J Hꎬ Densten I L. Integr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Using Latent and Manifest Variables

[ J] . Quality & Quantityꎬ 1998ꎬ 32(4) : 419-431.

[20]王永明ꎬ王美霞ꎬ李瑞ꎬ等.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凤凰古城旅游地意象感知研究[ J] .地理与地理

信息科学ꎬ2015(1) :64-67.

[21]许阳.中国海洋环境治理政策的概览、变迁及演进趋势———基于 1982—2015 年 161 项政策文本的实

证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ꎬ2018(1) :165-176.

[22]孙晓东ꎬ倪荣鑫.中国邮轮游客的产品认知、情感表达与品牌形象感知———基于在线点评的内容分析

[ J] .地理研究ꎬ2018(6) :1159-1180.

[23]储节旺ꎬ钱倩.基于词频分析的近 10 年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及研究方法[ J] .情报科学ꎬ2014( 10) :

156-160.

[24]张洁ꎬ王红.基于词频分析和可视化共词网络图的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J] .现代远距

离教育ꎬ2014(2) :76-83.

[25]赵妍妍ꎬ秦兵ꎬ刘挺.文本情感分析[ J] .软件学报ꎬ2010ꎬ21(8) :1834-1848.

[26]张勤ꎬ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 J] .管理科学学报ꎬ2007(6) :65-75.

[27]白敬毅ꎬ颜端武ꎬ陈琼.基于主题模型和曲线拟合的新兴主题趋势预测研究[ J] .情报理论与实践ꎬ43

(7) :8.

[28]马秋芳.旅游地媒体符号的内容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J] .旅游科学ꎬ2011(3) :35-44.

[29]皮瑞ꎬ郑鹏.“网评少林” :少林寺旅游认知、情感、整体形象研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ꎬ2017( 4) :

201-207.

[30]周翔. 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ꎬ 2014:15.

[ 31]Hsieh Hꎬ Shannon S E. Three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J] .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ꎬ

2005ꎬ 15(9) : 1277-1288.

[32]王佳果ꎬ王尧.基于 NVivo 软件的互联网旅游文本的质性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肇兴的旅游者文本

为例[ J] .旅游论坛ꎬ2009(1) :30-34.

[33]齐冰ꎬ杨丽珠ꎬ姚屹北.不同情绪诱发下的情绪调节策略对初中生教育材料记忆的影响研究[ J] .心理

与行为研究ꎬ2019(2) :202-208.

(责任编辑: 谌璐琳)

27

第29页

科学仪器研究中的藏品、 文献与历史阐释

———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为例

马 玺①

① 马 玺: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ꎻ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 中国和西方地学史ꎻ 通讯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ꎻ

邮编: 400082ꎻ Email: xmuom@ outlook? comꎮ

引用格式: 马玺. 科学仪器研究中的藏品、文献与历史阐释———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为例[ 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2021( 6) :28-37. [ Ma

Xi. Collectionsꎬ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in Scientific Instruments Research: The Case of Tsinghua Science Museum[ J]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useum Researchꎬ2021(6) : 28-37.] .DOI:10.19628 / j.cnki.jnsmr.2021.06.004

【摘要】 科学仪器史的兴起是过去数十年科学史领域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ꎬ 很大程度上得

益于博物馆藏品和博物馆从业人员对科学史研究的介入ꎮ 这一研究趋势在国内仍未见波澜ꎮ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自 2018 年筹建以来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ꎬ 在仪器和发明复原、 科学仪

器史等方向做出了探索ꎬ 回应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外科学史领域对科学仪器以及科学

物质文化的关注ꎬ 同时积极将自身的馆藏与科学的历史、 清华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相联

系ꎮ 对相关研究的缘起和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ꎬ 反思了既有工作ꎬ 同时对国内科技类博物

馆开展科学仪器史研究的相关方法论做了初步探索和展望ꎮ

【关键词】 科学技术史ꎻ 科学仪器ꎻ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最近数十年内科学史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潮

流之一是科学仪器史的兴起ꎮ 这一潮流不仅源

于科学史家和历史学家的功劳ꎬ 更得益于收藏

家和科技博物馆从业者的努力ꎮ 仪器因此被放

置在物质、 实践、 思想和社会的交界处ꎬ 在不

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得到考察ꎮ 尽管欧美学

界已在此方向取得斐然成果ꎬ 国内学术界仍未

予以足够重视ꎬ 即使是在科技类博物馆中ꎬ 对

科学仪器史的研究仍然不是重点ꎮ 系统的、 纲

领性的研究和理论探讨仍然薄弱ꎬ 在新的历史

编纂纲领指引下细致展示仪器历史与科学内涵

的个案考察也不多见ꎮ 本文回顾近年来国际科

学史界对科学仪器史的关注ꎬ 阐释科学仪器研

究的必要性ꎬ 并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 以下

简称 “清华科博” ) 的研究成果为例ꎬ 从方法

论上初步探索在科学博物馆中科学仪器史研究

的对象、 取向、 路径和问题ꎬ 以供探讨ꎮ

一、 发掘科学仪器的历史

(一) 科学史中的思想和器物

仪器对科学研究而言是必须的ꎬ 在科学发展

史中也不容忽视ꎮ 如 1838 年托马斯?格拉汉姆

( Thomas Graham) 在一次演讲中提出 “ 科学的

进步如此依赖于仪器的发明和改进”

[1]

ꎮ 即便如

此ꎬ 在科学史研究中如何看待科学与仪器的关

联ꎬ 仍然充满争论ꎬ 它不但涉及仪器在科学发

展中的具体的影响和作用ꎬ 更涉及科学史整体

的编史学纲领和研究取向ꎮ

28

第30页

科学史形成于 20 世纪初期ꎬ 从奠基之初便

将研究重点置于人物、 手稿和文本等ꎬ 以此发

掘理论的交锋或交流以及知识的增长和进步ꎮ

科学的发展被视为思想的成就ꎬ 体现于文字和

语言ꎬ 而工具和仪器均被忽视ꎮ 1994 年ꎬ 著名

科学史学者阿尔伯特?范?海尔登 ( Albert Van

Helden ) 和 托 马 斯 ? 汉 金 斯 ( Thomas L?

Hankins) 回顾了科学仪器与科学史的联系ꎮ 他

们指出ꎬ 对于现代科学史的奠基者们如亚历山

大?科瓦雷 (Alexander Koyrè) 而言ꎬ 科学史就

是思想史ꎬ 科学史就是科学理论的历史ꎬ 而仪

器仅仅有助于 “ 说明首先由逻辑推理而得到的

结论”

[2]

ꎮ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零星的新研究挑

战了这一看法ꎬ 发现仪器和工具与实验和理论

一样ꎬ 都是科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ꎮ

范?海尔登和汉金斯已经预料到对科学仪器

的关注将为科学史带来的影响ꎮ 他们的结论体

现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科学史经历的两个方

法论变革: 一个被称作 “ 实践转向” ( pragmatic

turn) ꎬ 引导科学史家关注科学实践和过程ꎻ 另

一个 是 从 诸 多 学 科 中 兴 起 的 “ 物 质 转 向 ”

(material turn) ꎬ 将历史学家的眼光导向科学活

动的物质层面[3]

ꎮ 其中ꎬ 科学仪器和它们的设

计、 生产和使用被纳入了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ꎬ

以考察它们在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中的地位ꎬ

并进一步探索物质性的仪器在塑造和改变自然、

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中产生的作用ꎮ 即使是科

学哲学家ꎬ 也不得不承认仪器和工具在认识论

中的重要作用[4]

(二) 从博物馆到科学史的科学仪器

当对仪器的关注被导向仪器的物质性时ꎬ 仪

器史也相应地改变了科学史研究的面貌ꎮ 首先ꎬ

物质性的科学仪器史导致科技类博物馆的 “ 历

史上的科学仪器” ( historical scientific instruments)

的相关馆藏进入了科学史研究ꎮ 科学史愈发地

与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相辅相成ꎮ 这意味着科

学仪器的馆藏成为科学史的研究对象ꎬ 甚至仪

器的 展 示、 展 出 和 摆 放 也 成 为 科 学 史 关 注 的

内容[5]

此外ꎬ 当作为藏品的仪器进入科学史的研

究ꎬ 科学史的从业人员也发生了变化———博物馆

的研究员、 策展人以及独立收藏家等都加入了

科学仪器史的研究队伍ꎮ 与传统的科学史家不

同ꎬ 他们与实体的、 物质的科学仪器接触ꎬ 拥

有第一手的感受和经验ꎬ 在日常的收藏、 策展、

摆放和管理工作中生成了研究仪器的新取向和

新兴 趣ꎬ 丰 富 了 人 们 对 科 学 仪 器 的 历 史 认

识[3ꎬ6]

ꎮ 在 仪 器 的 设 计、 生 产 和 使 用 的 历 史 之

外ꎬ 他们试图在博物馆的语境中理解和阐释仪

器: 即使已经从科学活动中撤退而不再被使用ꎬ

科学仪器因其物质性的存在还可以被展览、 被

参观、 被评论并且与人 ( 展览者和参观者) 互

动[5]

ꎮ 也正是在博物馆中ꎬ 科学工具和仪器可

以在某些时候被抽离科学性ꎬ 而被赋予文化、

审美和经济价值[3]

ꎮ 他们的介入ꎬ 引导了 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学术界对科学仪器的新关注———

科学仪器不应当仅仅被局限于重要科学家或重

要实验的历史ꎬ 更应当被视为人类物质文化和

物质生活的一部分ꎬ 并置于日常的经验和与人

的互动中被理解ꎮ

与科学史的紧密结合也影响了博物馆的地

位ꎮ 一方面ꎬ 科学史家们必须关注科学博物馆

的藏品ꎬ 不得不注意到科学仪器藏品的收藏、

命名、 分类和展览等ꎬ 并寻求与这些藏品的拥

有者———博物馆———合作以阐释这些藏品的历

史ꎮ 与此同时ꎬ 博物馆也借此介入了主流科学

史的研究ꎬ 成为科学史知识的生产者ꎬ 而不仅

仅是消费者ꎮ 与科学史研究成果的直接联系有

助于提升博物馆展览面对公众的文化内涵以及

教育意义ꎮ

(三) 科学仪器史的问题与路径

即便科学仪器研究已成为科学史无可争议的

组成部分ꎬ 有一个同时困扰科学史家和博物馆

从业 人 员 的 问 题 仍 未 得 到 完 美 解 决ꎬ 这 便 是

“什 么 是 科 学 仪 器 ” ꎮ 1983 年ꎬ 大 卫 ? 修 斯

(David Hughes) 在 « 自 然» 杂 志 ( Nature) 上

29

第31页

讨论 科 学 仪 器 的 历 史 的 时 候ꎬ “ 科 学 仪 器”

( scientific instrument) 对他来说是不言自明的概

念ꎬ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本身是个科学家ꎬ

未能了解这个词和这个物在历史和文化层面的

丰富性[1]

ꎮ 1990 年ꎬ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医学

与科学 部 策 展 人 黛 博 拉 ? 简 ? 沃 纳 ( Deborah

Jean Warner) 发表了一篇经典文章 « 什么是科

学仪器ꎬ 何时成为ꎬ 以及为何?» 探讨所谓 “ 科

学仪器” 在不同语言和时间中的变化ꎬ 表明它

的使用和含义的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科学范围的

理解的不断变化[7ꎬ8]

ꎮ 在仪器史与科学史的研究

相结合的时期ꎬ 沃纳提醒当代的研究者以一种

批判的眼光看待 “科学仪器” 的概念及其历史ꎬ

希望学者们注意自己所选择的术语有可能 “ 掩

盖了仪器对于制造和使用它所置身的文化的意

义” ꎮ 她采取一种颇为审慎的态度ꎬ 甚至建议研

究者不应经常在研究中使用 “ 科学仪器” 这个

术语ꎮ

即便是现在ꎬ 这个问题带来的困扰并未减

少ꎮ 2019 年ꎬ 工作于剑桥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

学系以及惠普尔科学史博物馆 ( Whipple Museum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的 利 巴 ? 托 布 ( Liba

Taub) 教授以一种更宽泛的概念来理解 “ 科学

仪器” ꎬ 她主张当研究者考察科学仪器时不应当

仅考虑历史学家的视角ꎬ 更应当考察科学家、

制造商、 拍卖商和博物馆从业者等诸多不同角

色的人群对 “ 科学仪器” 这一术语的定义和使

用[9]

ꎮ 她发现就收藏而言ꎬ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科学的物质文化” 来描述博物馆的科学收藏ꎬ

因为单纯的科学仪器不足以说明整个故事ꎮ 然

而ꎬ 这种术语的改变也会为博物馆和研究者带

来新的 问 题ꎮ 比 如ꎬ 如 何 将 “ 科 学 藏 品” 和

“科学仪器” 做有效的划分ꎬ 并且与物质文化相

联系ꎮ

尽管存在诸多争论ꎬ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今ꎬ 科学仪器史的研究和探索已在欧美科学史

和博物馆学领域产生了一批堪称典范的成果ꎬ

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方法论和路径上的指

引[10]

ꎮ 总的来说ꎬ 现有的研究提醒我们不能视

“科学仪器” 为不言自明的研究对象ꎬ 须承认它

的内涵、 范围和边界是变动的ꎬ 在不同语境和

历史中有不同的意义ꎬ 甚至需要用历史上的分

类和指称去研究和理解人们如今称为 “ 科学仪

器” 的东西[11]

ꎻ 其次ꎬ 科学仪器史的研究必须

结合科学史和博物馆在研究方法、 对象以及人

员方面的力量ꎻ 第三ꎬ 科学仪器史的研究必须

结合博物馆的馆藏和科学史的传统ꎬ 关注仪器

背后的理论设想、 设计和制造、 使用过程、 收

藏和展示等不同方面ꎬ 承认科学仪器可以在思

想和物质两个维度与科学活动相联系ꎮ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ꎬ 由于近代以来高校成为

重要的科学教育和研究中心ꎬ 高校博物馆藏品

也成为科学仪器史介入科学史以及机构历史的

关键ꎮ 英国利兹大学做出了一个良好的范例[12]

与历史悠久、 搜罗广泛并且与高校科学史研究

紧密联系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高校的科学

博物馆不同ꎬ 利兹大学科学仪器藏品的收藏和

整理则是一个新近的工程ꎬ 起步于 2007 年ꎬ 并

且藏品也集中在与利兹大学相关的科学器物ꎮ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ꎬ 工作人员逐渐开发出一整

套行之 有 效 的 方 法ꎬ 对 藏 品 进 行 整 理、 研 究、

展览ꎬ 讲述利兹大学历史上的科学研究ꎬ 以此

折射出利兹大学的科学仪器与科研成果在国内

以及国际的意义ꎮ 与此同时ꎬ 他们也通过这些

工作ꎬ 将历史、 仪器和展览与公众尤其是学生

相联系ꎮ 他们的工作为国内科技类博物馆和高

校博物馆仪器的收藏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ꎮ

(四) 在中国研究科学仪器史

融合科学史与博物馆藏品对科学仪器史的研

究在国内仍不多见ꎮ 究其原因ꎬ 首先是由于中

国的科技类博物馆缺乏类似于欧美科学博物馆

的大量、 成体系的科学仪器藏品ꎮ 中国不是近

代科学的发源地和主要的贡献者ꎬ 缺乏有历史

意义的科学仪器ꎻ 即便是在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之后的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ꎬ 由于保存和收藏意

识的缺失ꎬ 这一时期存留于科技类博物馆的科

30

第32页

学仪器仍然不多ꎮ 器物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

制了科学史界对科学仪器的研究ꎮ 与此形成鲜

明对比的是位于伦敦的科学博物馆ꎬ 藏品形成

于 19 世纪 50 年代ꎬ 正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关键时

期ꎬ 因此在过去一百多年内积累了大量历史上

的科学仪器ꎬ 并以此为基础做了大量研究ꎮ 同

样ꎬ 哈佛大学自 1672 年就开始购买和获取教学

和科研工具ꎬ 积累至今的科学仪器形成了科学

史系的 “历史上的科学仪器馆藏” (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scientific instruments) ꎬ 与科学史系的研

究相辅相成ꎮ

与收藏的缺乏相关的是国内科技类博物馆的

职能定位ꎮ 美国和欧洲科技类博物馆种类丰富ꎬ

但普遍都有专业的科研团队和相应的机制和机

构支撑馆内和馆外的研究ꎬ 而这些研究通常都

直接面对现有的藏品、 链接更广阔的科学史背

景ꎬ 与教育和展览相辅相成ꎮ 国内科技类博物

馆则主要以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的形式出现ꎬ

主要工作是展览、 教育和科普[13]

ꎬ 职能的重心

并未放在研究上ꎬ 尤其是直接面对藏品历史的

研究不足ꎮ

然而ꎬ 收藏科学仪器并研究其历史是科技类

博物 馆 的 目 的 和 职 能 的 内 在 要 求ꎮ 国 务 院 于

2015 年公布施行的 «博物馆条例» 规定ꎬ 博物

馆的目的包括教育、 研究和欣赏ꎻ 对于科技类

博物馆而言ꎬ 仪器史研究是这三个目的的题中

之意ꎮ 相较于国外同行ꎬ 国内科技类博物馆很

少将 “历史上的科学仪器” 视为一类独立的藏

品ꎬ 更不用说针对性地以其为研究对象和教育

手段ꎮ 如上所言ꎬ 科学仪器如今已经在科学史

的研究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ꎬ 它们不仅是科

技发展的被动的见证物ꎬ 更是科学本身在实践

和物质层面的体现———可以说ꎬ 没有科学仪器史

的科学史已经不够完整ꎮ 在这种情况下ꎬ 国内

科技类博物馆应当主动承担仪器的收藏与历史

研究的职能———一方面可以与欧美学界对话ꎬ 另

一方面ꎬ 通过辨别 “ 科学仪器” 藏品、 收藏它

们并研究其历史ꎬ 博物馆能够更广泛地与高校、

图书馆、 研究所等合作ꎬ 积极地介入科学史的

研究ꎬ 并借助研究提升展览的审美和教育意义ꎮ

2015 年ꎬ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西安市调研时

指出博物馆应当 “ 让历史说话ꎬ 让文物说话” ꎮ

这不仅是要求博物馆参与历史的书写ꎬ 更是要

将历史书写与藏品结合ꎬ 并向公众表达ꎮ 不过ꎬ

如学者指出的那样ꎬ “没有科技藏品 / 展品的研

究ꎬ 基于藏品 / 展品的传播、 教育及其价值的表

达ꎬ 就无从谈起”

[14]

ꎮ 因此ꎬ 对于科技类博物馆

来说ꎬ 收藏和研究历史上的科学仪器既能在形

式上也能在内涵上为科学传播、 教育和价值表

达提供助力ꎮ

实际上ꎬ 越来越多的科技类博物馆和其他机

构征集、 购买和复原历史上的科学仪器ꎬ 把这

些仪器作为藏品的同时也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ꎮ

高校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ꎬ 因为高校长期以来

是国内科研的主要阵地ꎬ 是购买、 使用、 保存

科学仪器最多的机构ꎻ 而且高校通常有良好的

校史编纂传统ꎬ 积极地将高校博物馆藏品与校

史、 甚至科学史相联系ꎬ 推动了科学仪器史的

发展ꎮ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 2018 年筹建

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ꎮ

二、 在清华研究科学仪器史

(一) 清华科学仪器史研究的缘起

清华大学对科学史器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刘仙洲在工程

学史和机械史领域的开拓工作ꎮ 新中国成立之

后一直到 21 世纪ꎬ 刘仙洲和一批学者继续从事

古代 发 明 和 机 械 的 复 原 研 究ꎬ 取 得 了 丰 硕 成

果[15ꎬ16]

ꎮ 但是他们并不直接面对藏品和博物馆ꎬ

与当代科学仪器史在研究范围和取向上都有所

区别ꎮ 新的清华科学仪器史研究肇始于 2018 年

清华科博的筹建ꎮ 清华科博致力于建设国内大

学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ꎬ 通过购买、

复原和搜集加强藏品建设ꎻ 与馆藏建设齐头并

进的是对科学仪器的研究ꎮ

清华科学仪器史研究也与清华的历史传统和

31

第33页

学术遗产相关ꎮ 清华大学自成立至今ꎬ 在理学

和工学领域都有光辉的历史成就ꎬ 无论是科学

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在国内首屈一指[17]

ꎮ 历史

上留下的文献、 实物和人物资料为研究清华科

学仪器提供了基础ꎮ 另一方面ꎬ 清华科学仪器

史研究有助于推进校史编纂工作ꎮ 清华大学有

良好的校史、 校志编纂传统ꎬ 在过去数十年内

出版了诸多有影响力的史志著作ꎮ 但这些工作

最明显的一个缺憾是在编写中完全倚重文本和

档案材 料ꎬ 忽 视 了 对 物 的 使 用 和 阐 释ꎮ 例 如ꎬ

在 «清华大学志 ( 1911—2010) » ( 2018) 中ꎬ

关于历 史 上 科 学 仪 器 和 设 备 的 内 容 被 压 缩 在

“实验室与设备” 一章中ꎬ 仅以抽象的数据和列

表方式呈现[18]

ꎮ 这一缺憾不仅仅是材料的使用

问题ꎬ 更与近几十年海内外科学史中的研究趋

向不相符ꎮ 当代科学史研究要求将器物、 工具

和仪器纳入科学发展和科学机构的研究中ꎬ 对

它们的忽视不但意味着研究材料、 方法和视角

的缺憾ꎬ 更意味着与科学仪器的制造、 购买和

使用相关的技术、 日程和细节方面的历史在校

史叙事中被舍弃和遗忘ꎮ 因此ꎬ 清华科博的科

学仪器史研究ꎬ 是国际科学史发展、 博物馆馆

藏建设以及校史编纂三者共同的要求ꎮ

科学仪器史对研究者提出的第一个具体问题

是: 究竟该研究什么? 清华科博的研究者对科

学博物馆藏品的类别和命名已经作了初步的探

索[19ꎬ20]

ꎬ 但是仍有必要在具体研究中对两个相

互联系的类别作区分: 一个是清华历史上的科

学仪器ꎬ 另一个是与清华相关的科学仪器ꎮ 这

两个宽泛的类别意味着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清华

使用过、 制造过和购买过的仪器ꎬ 也可以是与

清华相关的人 (师生、 校友等) 或机构 (院系、

研究所等) 使用过或者捐赠的仪器ꎮ 因此清华

科学仪器的研究也涉及仪器本身、 仪器和人的

关系以及仪器和机构的关系ꎮ

在数年的探索和实践中ꎬ 清华科博和科学史

系的科学仪器史研究形成三种不同类型ꎮ 第一

种是复原研究ꎮ 通过实践与文献的结合来复原

科学史上重要的发明、 机械和仪器ꎬ 一直以来

都是科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ꎬ 也是科学博物馆

和科学中心等机构的重要展览手段ꎮ 清华科博

继承了自刘仙洲开始的复原传统ꎬ 先后复原了

中国古代的记里鼓车、 达?芬奇里程计等古代

机械发明ꎮ 其中最典型的是王哲然通过文献研

究与实验ꎬ 对帕斯卡计算机所做的复原工作[21]

第二种是在收藏和展览中的研究ꎮ 清华科博于

2019 年 4 月举行了第一场展览ꎬ 此后每年都举

办 2 ~ 3 场临时展览ꎬ 展品来源有复原品和自有

藏品ꎬ 还有借展藏品ꎮ 在策展和布展的过程中ꎬ

工作人员对相关展品都做了详尽的研究ꎬ 比较

重要的有蒋澈对爱因斯坦书信的研究和司宏伟、

王泽宇对计算机的研究[22ꎬ23]

ꎮ 最后一种则是关

注文献与馆藏实物的研究ꎬ 主要基于自有的科

学仪器和相关文献ꎬ 尤其是与清华相关的重要

科学仪器ꎮ

(二) 清华科学仪器史研究的两个路径

从文献和馆藏实物出发研究科学仪器ꎬ 是清

华科博科学仪器史研究最重要的一项内容ꎬ 包

含两个不同的研究路径: 一个是在文献中发现

器物ꎻ 一个是在器物中发现历史ꎮ 它们相互联

系ꎬ 某些时候彼此重叠ꎬ 但有不同的侧重点ꎮ

1? 在文献中发现仪器

清华大学购买、 制造和使用过不可计数的科

学仪器ꎬ 但如今留存数量极少ꎮ 一方面是战乱

与机构变迁造成设备和仪器损失ꎬ 另一方面则

是科学仪器的收藏、 展览和研究价值长期以来

未得到承认ꎬ 报废的仪器未得到妥善保管ꎮ 经

过多年的征寻和搜集ꎬ 如今清华科博藏有数千

件清华历史上的科学仪器ꎬ 不过其中绝大多数

是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生产、 购买和使用的ꎬ 早

期的科学仪器遗存较少ꎮ 在这种情况下ꎬ 研究

科学仪器的历史同样意味着必须倚重文本和档

案材料ꎬ 只不过需要将目光放在此前未被重点

关注的仪器和设备上ꎬ 希望在文献中发现关于

仪器的购买、 配置和使用的蛛丝马迹ꎮ

一个典型例子是 20 世纪 30 年代心理学系的

32

第34页

实验设备ꎮ 如今清华科博没有任何一件藏品来

自 30 年代心理学系的实验室ꎬ 在清华大学的史

志中也看不到相关的信息ꎮ 但是从 20 世纪 20 年

代末开始ꎬ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就进入了快速发

展的阶段ꎬ 至 1937 年 “七七事变” 前夕已经具

备较高的教学和研究水平ꎬ 这首先就体现在心

理学系的仪器和设备之中ꎮ 据心理学系孙国华

和周先庚记载ꎬ 1931 年ꎬ 心理学系占据了清华

生物学馆的第一层ꎬ 共有 20 多间房屋[24ꎬ25]

ꎮ 在

30 年代ꎬ 心理学系的仪器和设备建设是由孙国

华和周先庚主持ꎮ 但是早在 20 年代末期ꎬ 庄泽

宣、 唐 钺 和 叶 麐 等 人 就 已 经 开 始 了 建 设ꎮ 从

1925 年至 1931 年ꎬ 他们分 3 批购买了 50 余件

仪器ꎬ 其中有 10 件在孙国华看来值得一提ꎮ 这

10 件 仪 器 分 别 是: Zoth?s Double Splitꎬ Auber?s

Diaphragmꎬ Spring Interrupterꎬ Römer?s Voice Keyꎬ

Ranschburg?s Memory Apparatusꎬ Yerkes? Multiple-

Choice Apparatusꎬ Renshaw?s Polygraphꎬ Wechsler?s

Psychogalvanographꎬ Seashore?s Audiometerꎬ

Carmichael?s Apparent Movement Apparatusꎮ 这 些

仪器都是 20 世纪早期重要的心理学仪器ꎬ 在清

华已经不存ꎬ 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所剩无几ꎮ

研究它们的理论背景、 具体用途、 研究目的和

成果等ꎬ 有助于正确评价清华大学在全面抗战

前的科研水平ꎬ 也有助于理解民国时期中国的

科技成就ꎮ

这种评价也能通过比较来达成ꎮ 一个可堪比

较的例子是 “国立台湾大学” ꎮ 1928 年ꎬ 日本殖

民统治之下的 “ 台北帝国大学” 开始为心理学

研究室购置仪器ꎬ 与清华大学的心理学系建设

差不多 同 时 起 步ꎮ 据 统 计ꎬ 从 1928 年 至 1945

年ꎬ “ 台北帝国大学” 一共购买过 300 多件仪

器ꎬ 至今仍存 60 多件[26]

ꎮ 如今ꎬ 这 60 多件仪

器构成了该校 “ 日据时期德国仪器典藏” 的主

要组成部分ꎬ 虽未整理展出ꎬ 但已有详细的编

目和照片ꎬ 其中诸多仪器与 1931 年清华的仪器

重合①ꎮ 通过类似的比较ꎬ 我们可对 20 世纪 30

年代清华的设备水平以及心理学系的科研与世

界的接轨程度得到一个更为真切的把握ꎮ 类似

的研究也有助于清华博物馆建设在复原和购买

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选择ꎬ 从而保证馆藏建

设与校史编纂能有机结合ꎮ

2? 在仪器中发现历史

另一个研究路径要求我们从现有的馆藏出发

挖掘它们的历史内涵ꎮ 研究者需考虑的第一个

问题是ꎬ 我们有什么? 清华科博有超过 5000 件

藏品ꎬ 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以及与清华历史发

展的关系ꎬ 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历史

上重要的发明创造或者重要的仪器ꎻ 第二类是

与重要人物相关的日常仪器ꎻ 第三类则是与重

要人物无明确关系的日常仪器ꎮ 这个分类并非

泾渭分明ꎬ 但这种大致的区分有助于研究者在

面对数目众多的藏品时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

利用不同的资料并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ꎮ

由于藏品种类丰富ꎬ 重要程度也有差异ꎬ 在

研究中使用的材料也各不相同ꎮ 一般而言ꎬ 相

关材料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仪器本身

的物 质 特 征ꎬ 包 括 仪 器 的 形 状、 材 料、 设 计、

工艺、 铭文和编号等ꎬ 可通过观察、 触摸和描

述获得的信息ꎻ 第二类是与仪器本身相关的材

料ꎬ 包括但不限于仪器的说明书、 杂志报刊中

关于仪器的广告、 厂商的宣传和记录等文本材

料ꎻ 第三类是档案文献ꎬ 包括学校或相关院系

的购买记录、 实验室或个人的使用记录、 院系

介绍、 实验室简介等文本材料ꎻ 第四类是个人

材料ꎬ 包括相关个人的回忆录、 日记、 口述和

访谈等ꎻ 第 五 类ꎬ 也 是 最 容 易 被 忽 略 的 一 项ꎬ

是科学文本ꎬ 主要包括因某仪器及其相关仪器

的使用而出现的科学著作或者论文ꎮ 并不是对

所有的仪器和物品的研究都必须涉及这五类材

料ꎮ 在具体的探索和实践中ꎬ 清华科博的研究

者们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了不同的材料ꎬ 并用不

同的方法进行解读ꎬ 从而钩沉这些仪器的历史ꎮ

33

① 关于台湾大学心理学仪器馆藏ꎬ 详见 http: / / gic.vexp.idv.tw / index.html 以及 http: / / homepage.ntu.edu.tw / ~ linth / ꎮ

第35页

下面将依据不同的仪器种类一一举例说明ꎮ

历史上重要的发明创造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

科学仪器数量不多ꎬ 但是由于地位重要ꎬ 往往

在材料的使用范围和阐释空间上都比较宽广ꎬ

对个人材料的使用比较充分和自由ꎬ 尤其是口

述材料在研究中十分重要ꎮ 口述材料在当代科

技史研究中的运用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同[27]

将口述史方法运用于当代科学仪器史的研究也

是顺理成章ꎮ 只要运用得当ꎬ 仪器制造、 购买

或者使用者的口述能揭示具体的、 日常的制造

和使用细节ꎬ 而这些内容往往在文献和档案中

都不见踪迹ꎮ 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刘年凯

对 20 世纪 60 年代清华发明的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的研究[28]

ꎮ 作者使用了科学家关于流体测量和

多普勒效应的论文、 诸多内部资料 ( 银河仪表

厂的史志) 、 著名科学家的回忆录 (竺可桢和任

之恭) 以及参与科研的沈熊教授的访谈资料[29]

刘年凯对我国第一台三自由度飞行模拟实验台

的研究更加倚重口述资料ꎬ 运用了诸多当事人

的访谈ꎬ 解释了传统史志不曾记载的事实ꎬ 并

厘清了传闻中形成的失实[30]

但不是所有仪器的研究都能得到口述材料的

支持ꎮ 如果仪器年代久远ꎬ 或者本身不太重要ꎬ

那口述史就无用武之地ꎮ 即使对第二类仪器ꎬ

即与重要人物相关的平常的仪器ꎬ 也是如此ꎮ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捐赠给清华科博的高压灭菌

器就是一个例子ꎮ 这台高压灭菌器由我国现代

给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陶葆

楷 ( 1906—1992 ) 购 于 20 世 纪 40 年 代ꎬ 于

2018 年 12 月入藏清华科博ꎮ 尽管年代久远ꎬ 但

由于灭菌器是现代科学实验中过于日常和普通

的仪器ꎬ 而陶葆楷也已经谢世ꎬ 它的重要性和

研究价值仍然值得商榷ꎮ 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

题有三个: 在历史上寂寂无闻的、 普通的科学

仪器是否有值得书写的历史? 如果说有的话ꎬ

因为年代久远而材料缺失ꎬ 我们应该如何书写

它关于 “物” 的历史? 在仪器本身太过于普通、

与重要人物的关联并不强ꎬ 而相关人物已经谢

世的情况下ꎬ 我们该如何书写 “ 物” 和 “ 人”

的历史? 笔者对这台仪器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初

步的研究路径和思路的探索[31]———以历史的方

法考察它的 “生命史” 、 关注它人造物和商品的

属性、 同时揭示它与人的关联ꎮ

如果高压灭菌器尚可因其体量、 科学性以及

与重要人物的联系获得历史意义的话ꎬ 最后一

类仪器则在这些方面都不具有历史重要性ꎮ 清

华科博收藏的大部分藏品都属于这一类———它们

要么数量太多ꎬ 过于日常ꎬ 也与重要的人物没

有关联ꎻ 要么相关的史料早已淹没ꎬ 令研究者

无从下手ꎮ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的两幅地图便属

于后一种情况ꎮ 这两幅地图绘制于 1916 年ꎬ 曾

于 2019 年修复并在 “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

学博物馆筹备展” 中展出ꎮ 除了通过落款可以

辨别地图的日期和人名之外ꎬ 我们对它们的用

途和目的一无所知ꎮ 在这种情况下ꎬ 研究者该

如何研究它? 笔者对它们的研究侧重考察它们

的形式、 功用和内容ꎬ 通过间接的证据说明这

些地图在课堂上如何被使用ꎬ 并证明地图的内

容反映了当时美国地质学和地理学的最新知识ꎬ

以及这些知识如何进入中国[32]

ꎮ 这种方法在某

种程度上可以超越具体的材料ꎬ 将科学仪器的

使用视为教学技术转变、 科学知识积累的结果ꎬ

并与国家和学科的历史相互联系ꎬ 从被淹没的

历史中发掘被隐藏的故事和暗线ꎮ

三、 历史的仪器与仪器的历史: 问题

与展望

研究博物馆藏品或为展览制作展品并不新

鲜ꎬ 新鲜的是在历史中辨别出 “科学仪器” ꎬ 并

将其纳入收藏和研究的范畴ꎮ “科学仪器” 之所

以特殊ꎬ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 科学” 本身是现

代社会基石ꎬ 对科学仪器的考察必须拷问我们

对 “科学” 乃至 “现代” 的理解ꎮ

在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如火如荼的今

天ꎬ 这一议题格外迫切———它不仅关系到这些博

物馆应该收藏什么ꎬ 更关系到如何理解、 阐释

34

第36页

和展示收藏的东西ꎮ 有研究指出ꎬ 我国目前科

技博物馆在展览中暴露出片面重视科学知识、

忽视科学精神传播的问题[33]

ꎮ 加强对历史上的

科学仪器的收藏和研究无疑有助于解决这一问

题———虽然这些科学仪器就提供科学知识而言也

许已经过时ꎬ 但它们所展现的在科学发展和科

学探索中的实践和思想方法正是科学精神的内

涵ꎮ 更何况ꎬ 科学仪器史的研究提醒我们ꎬ 科

技发展的历程不仅是思想的历史ꎬ 也是人的历

史、 物质的历史和实践的历史ꎮ 在这个层次上ꎬ

在博物馆中收藏、 研究和展示科学仪器能超越

科学的抽象性ꎬ 展现科学中实践、 物质和具体

的面向ꎮ

清华科博团队的研究有意识地针对 “ 科学

仪器” ꎬ 以藏品为中心、 基 于 文 献 来 阐 释 其 历

史ꎮ 这些尝试回应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外

学界对科学仪器及科学物质文化的关注ꎬ 将自

身的馆藏与科学史、 清华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

史相联系ꎬ 也积极把研究成果与博物馆的展览

和教育功能相结合ꎮ 但这些探索在方法论和实

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ꎮ

第一 个 问 题 仍 然 涉 及 如 何 理 解 历 史 上 的

“科学仪器” ꎮ 就目前而言ꎬ 清华科博的相关研

究在对 “科学仪器” 的定义和选择上仍然模糊ꎮ

与科学相关的仪器、 设备、 模型和教具之间有

联系ꎬ 但也有边界ꎬ 某些研究对象是无可辩驳

的 “科学仪器” ꎬ 有的则颇为可疑ꎮ 当然ꎬ 由于

“科学仪器” 内涵和外延的复杂性ꎬ 科学仪器史

的研究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解决

办法ꎮ 用一个不变的定义涵盖所有的馆藏和研

究ꎬ 既不现实ꎬ 也是在研究中自我设限ꎮ

但研究者须时刻牢记定义的重要性和选择定

义的危险ꎮ 沃纳曾提醒我们: “由于 ‘科学’ 一

直都意味着精英主义ꎬ 所以把一种仪器定义为

科学仪器提升了它的地位ꎬ 以及它所涉及的每

一个人: 制造者、 使用者、 拥有者和历史学家

的地位”

[8]

ꎮ 这种警示对博物馆来说尤为切题:

博物馆是藏品的搜集者、 拥有者、 展览者以及

研究者ꎬ 在工作中固然可以宽泛地定义和处理

藏品或展品ꎬ 但是历史学家必须要秉持一种审

慎的态度ꎬ 避免以 “ 科学” 附带的精英特性来

阐释器物的历史从而误解、 甚至曲解了历史上

的仪器ꎮ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仪器史的研究

沟通仪器、 校史、 中国历史和科学史ꎮ 局限于

物的科学仪器史是狭隘的ꎬ 但是将 “ 物” 的阐

释置于语境和历史则是困难的ꎮ 研究者对试图

从科学理论、 科研人物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与

清华的历史和科学发展史相联系ꎬ 但这些尝试

性的工作ꎬ 仍然有很多弱点ꎮ 比如ꎬ 对激光测

速仪的研究似乎只是为整个 20 世纪 70 年代的清

华校史已有的框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细节ꎬ 无

法改变我们对清华历史和科学史的看法ꎻ 而对

高压灭菌器的研究又似乎不够切题ꎬ 未能将个

体人物、 具体仪器和清华的历史成功整合ꎮ

石诚指出ꎬ 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视角下的科

学仪器研究应该具有反思性、 自主性和开放性

———反思过往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对科学仪器的忽

视ꎬ 坚持科学仪器研究本身的必要性和独特的

议题ꎬ 同时保持科学仪器研究与历史学、 科学

哲学、 科学史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联系[34]

ꎮ 在

这种情况之下ꎬ 科学仪器史研究应当以更多元

的眼光和视角来检视仪器和藏品ꎮ 比如以人类

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待器物自身的生命周期、

意义ꎬ 及其与人、 文化和环境的关系等[35]

ꎻ 比

如以比较的视野关注高校或其他机构的仪器在

购买和使用上的差别ꎬ 以此判断科学研究的开

展进程ꎻ 又 比 如ꎬ 追 溯 不 同 时 期 仪 器 的 制 造、

采买和管理流程ꎬ 以此了解作为物的仪器以及

科学研究如何与机构的行政和管理相互联系———

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何为仪器ꎬ 以及

仪器对人和机构意味着什么ꎮ

学者们已经认识到当代对科学仪器史的研究

必须与科学仪器哲学相联系ꎬ 甚至提出 “ 没有

仪器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ꎬ 没有仪器哲学的

仪器史是盲目的”

[36]

ꎮ 我们固然不必采纳如此激

35

第37页

进的论断ꎬ 但科学仪器哲学的思考和博物馆职

能的新发展已经更为紧迫地要求博物馆的研究

者通过科学仪器研究介入有关科学知识生成和

流通的历史———毕竟这是把 “ 科学仪器” 藏品

与其他历史或艺术类博物馆藏品区别开来的本

质所在[37ꎬ38]

参考文献

[1]Hughes D W.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History: 5938[ J] . Natureꎬ 1983ꎬ 306(5938) : 20.

[ 2]Van Helden Aꎬ Hankins T L. Introduction: Instrument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J] . Osirisꎬ 1994ꎬ 9: 1-6.

[3] Taub L. Introduction: Reengaging with Instruments[ J] . Isisꎬ 2011ꎬ 102(4) : 689-696.

[4 ] Baird D. Thing Knowledge: A Philosophy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 M] . Berkeleyꎬ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ꎬ 2004.

[5] Silke Ackermannꎬ Richard L. Kremerꎬ Mara Miniati( eds) . Scientific Instruments on Display[ M] . Leiden:

Brillꎬ 2014.

[6]Arnold Kꎬ Söderqvist T. Medical Instruments in Museums: Immediate Impressions and Historical Meanings

[ J] . Isisꎬ 2011ꎬ 102(4) : 718-729.

[ 7]Warner D J. What Is a Scientific Instrumentꎬ When Did It Become Oneꎬ and Why? [ J] .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ꎬ 1990ꎬ 23(1) : 83-93.

[ 8]沃纳. 什么是科学仪器ꎬ何时成为ꎬ以及为何? [ J] . 刘年凯ꎬ译. 科学文化评论ꎬ 2020ꎬ 17(5) : 42-54.

[ 9] Taub L. What is a scientific instrumentꎬ now? [ J] .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Collectionsꎬ 2019ꎬ 31(3) : 453

-467.

[10]石诚. 科学仪器研究述评[ J] . 自然辩证法研究ꎬ 2009ꎬ 25(5) : 21-26.

[11]Bennett J. Early Modern Mathematical Instruments[ J] . Isisꎬ 2011ꎬ 102(4) : 697-705.

[12] Jones C L. How to Make a University 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 Lessons from Leeds[ J] .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ꎬ 2013ꎬ 44(4) : 716-724.

[13]张馨予ꎬ岳丽媛ꎬ章梅芳ꎬ等.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现状及问题思考———基于相关文献及问卷调查

的分析[ 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ꎬ2021ꎬ7(2) :80-85.

[14]朱幼文.关注“非物质遗产” :从博物馆定义看科技藏品 / 展品的价值与表达[ 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

究ꎬ2020ꎬ5(1) :39-46.

[15]冯立昇. 开拓与传承:刘仙洲与清华大学的机械史研究[ J] . 自然科学史研究ꎬ 2017ꎬ 36( 2) : 167

-179.

[16]游战洪. 先秦两汉时弓弩礮的制作技术和作战性能[ J] .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ꎬ 1994

(3) : 74-86.

[17]杨舰ꎬ 戴吾三. 清华大学与中国近现代科技[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ꎬ 2006.

[18]陈旭ꎬ 贺美英ꎬ 张再兴ꎬ 编.清华大学志: 1911-2010[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ꎬ 2018: 185-235.

[19]刘年凯. 谈科学博物馆的藏品分类———立足德意志博物馆和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的经验[ J] . 科学

教育与博物馆ꎬ 2020ꎬ 6(5) : 400-404.

[20]刘年凯. 论科学博物馆的藏品定名———中国博物馆藏品定名回顾和伦敦科学博物馆实践的考察

[ J] .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 2021ꎬ 6(1) : 61-67.

[21]王哲然. 第一台获得专利的计算机———帕斯卡计算机[ J] .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 2020ꎬ 5( 2) : 75

-84.

[22]蒋澈. 三封爱因斯坦致贝索书信研究[ J] .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 2019ꎬ 4(3) : 57-64.

36

第38页

[23]司宏伟ꎬ 王泽宇. 微机传奇———8 台老计算机的前世今生[ J] .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 2020ꎬ 5( 6) :

72-81.

[24]周先庚. 清华心理实验室[ J] . 国立清华大学廿周年纪念刊ꎬ 1931: 1-9.

[25]孙国华. 心理学系之过去ꎬ现在ꎬ与将来[ J] . 国立清华大学廿周年纪念刊ꎬ 1931: 28-32.

[26] Lothar Spillmannꎬ Tung-Han Linꎬ Shojiro Sakuraiꎬ 等. 典藏于国立台湾大学的古典心理仪器[ J] . 中华

心理学刊ꎬ 2017ꎬ 59(4) : 213-250.

[27]熊卫民. 口述史工作的一种进路[ J] . 民主与科学ꎬ 2018(1) : 78-80.

[28]刘年凯. 从科学仪器发现历史:以中国首台自制激光多普勒测速仪为中心[ J] . 中国科技史杂志ꎬ

2021ꎬ 42(1) : 1-11.

[29]刘年凯. 我经历的激光测速研究———清华大学沈熊教授访谈录[ J] . 中国科技史杂志ꎬ 2020ꎬ 41

(2) : 241-250.

[30]刘年凯. 中国第一台三自由度飞行模拟实验台的“ 诞生” 与“ 重生” [ J] .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

2019ꎬ 4(3) : 65-70.

[31]马玺. 高压蒸汽灭菌器———一件科学仪器的历史[ J] .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 2020ꎬ 5(3) : 87-98.

[32]马玺. 两幅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地图与清华学校早期地理教育[ J] . 中国科技史杂志ꎬ 2021ꎬ 42( 1) :

12-24.

[33]刘巍ꎬ杨梅.论科技藏品的科学精神内涵呈现———以美国 CDC 博物馆 EIS 班级礼物在线展览为例

[ 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2021ꎬ6(3) :5-12.

[34]石诚. HPS 视角下的科学仪器研究[ J] . 哲学动态ꎬ 2011(5) : 77-84.

[35] Igor Kopytoff.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M / OL] / / Arjun Appadurai.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1st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ꎬ 1986: 64-

94[ 2020 - 04 - 17] . http: / / socrates. acadiau. ca / courses/ engl / rcunningham / ts2012 / texts/ intro / Kopytoff -

Cultural_Biography.pdf.

[36]崔璐ꎬ 安维复. 科学仪器哲学:基于文献的考察[ J] . 自然辩证法研究ꎬ 2015ꎬ 31(11) : 32-36ꎬ 54.

[37]李元明. 科学仪器是观察大自然的窗口吗? [ J] . 哲学研究ꎬ 2017(10) : 111-119.

[38]石诚. 论盖里森的科学仪器史与科学仪器哲学[ J]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ꎬ 2013ꎬ 30(5) : 57-61.

(责任编辑: 谌璐琳)

37

第39页

我国古生物遗址博物馆的现状及展望

汪筱林②

① 本文根据作者于 2021 年 9 月 27 日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 2021 年年会上的主旨报告整理而成ꎬ 有删减ꎮ

② 汪筱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ꎬ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ꎬ 博导ꎻ 研究方向: 古生物学 ( 翼龙和恐龙等) 及相关地质学

研究ꎻ 通讯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西外大街 142 号ꎻ 邮编: 100044ꎻ Email: wangxiaolin@ ivpp? ac? cnꎮ

引用格式: 汪筱林. 我国古生物遗址博物馆的现状及展望[ 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2021 ( 6) :38 - 44. [ Wang Xiaolin.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Paleontological Site Museums in China[ J]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useum Researchꎬ2021( 6) : 38 - 44.] .DOI:10. 19628 / j.

cnki.jnsmr.2021.06.005

【摘要】 古生物遗址博物馆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自然博物馆ꎬ 能够真实地记录地球重大的生命

演化事件ꎮ 我国目前建立了很多以古生物为主题的国家地质公园ꎬ 在其重要的化石地点建

设了各具特色的遗址博物馆ꎬ 对化石及其遗址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ꎬ 但是还存在不少

问题ꎬ 包括化石的自然风化和有效保护等等ꎮ 如何建设一个能展示地球生命辉煌历史、 进

行科普教育ꎬ 又能有效地保护这些重大生命事件的化石记录的遗址博物馆ꎬ 是目前面临的

严峻挑战ꎮ

【关键词】 自然遗迹ꎻ 古生物遗址博物馆ꎻ 化石保护ꎻ 科普教育

中 国 科 学 院 古 脊 椎 动 物 与 古 人 类 研 究 所

(以下简称古脊椎所) 是我国唯一从事古脊椎动

物学与古人类学研究的国家科研机构ꎬ 与遗址

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有深厚的历史渊源ꎮ 1929

年开始ꎬ 杨锺健、 裴文中、 贾兰坡等在北京周

口店先后主持多次发掘ꎬ 发现著名的北京猿人

头盖骨化石及山顶洞遗址等ꎬ 古脊椎所的历史

即从 1929 年 12 月发现北京人开始ꎮ 周口店遗址

是古脊椎所的发祥地ꎬ 一直到 21 世纪初都作为

研究所的博物馆存在ꎮ 而北京自然博物馆自筹

建和成立以来ꎬ 先后由古脊椎所的杨锺健、 裴

文中和周明镇三位所长担任馆长长达近 40 年ꎮ

本文将以古脊椎所近年来开展的部分古生物化

石发掘地点和遗址博物馆建设为例ꎬ 探讨我国

古生物遗址博物馆的现状和展望ꎮ

一、 古生物遗址博物馆的定义和内涵

自然博物馆、 自然历史博物馆及自然科学博

物馆ꎬ 是收藏、 制作和陈列天文、 地质、 植物、

动物、 古生物、 人类等方面具有历史意义的标

本ꎬ 供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机构ꎮ 这一类博

物馆有三大主要任务ꎬ 即标本收藏、 科学研究、

科普教育ꎬ 这三大任务相辅相成ꎬ 缺一不可ꎮ

自然博物馆最早出现于 18 世纪初的欧洲ꎬ

代表性的有 1716 年俄国在圣彼得堡建立的矿物

学博 物 馆 ( 自 1725 年 隶 属 俄 罗 斯 科 学 院) ꎬ

1753 年伦敦建立的大英自然博物馆ꎬ 1794 年建

立的法国国立自然博物馆等ꎮ 20 世纪初ꎬ 我国

也陆续出现了一些自然博物馆ꎬ 如 1914 年法国

传教士桑志华博士创办的北疆博物院 ( 天津自

然博物馆前身) ꎬ 1930 年卢作孚先生创立的中国

西部科学院 ( 重庆自然博物馆前身) 等ꎮ 近年

38

第40页

来ꎬ 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更是进入了高速发

展阶段ꎬ 很多省市相继建设了规模宏大的自然

博物馆ꎮ

遗址博物馆ꎬ 是为保护已发掘遗址ꎬ 或为展

示发掘成果而在遗址上修建的博物馆ꎮ 我国的

遗址博物馆主要是文化遗迹类 ( 文物考古) 遗

址博物馆ꎬ 著名的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周

口店遗址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等等ꎮ 近年

来ꎬ 随着国家对古生物学基础研究的重视ꎬ 以

及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ꎬ 大量以古生物

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地质公园投入建设ꎬ 我国也

出现了一类特殊的自然遗址类博物馆ꎬ 即古生

物遗址博物馆ꎮ 例如ꎬ 在世界三大恐龙遗址之

一的自贡恐龙遗址群基础上建立的自贡恐龙博

物馆ꎬ 同时也是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ꎻ

在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遗址上也建设了遗址博

物馆ꎬ 这一遗址也已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ꎻ

在辽西热河生物群的一些重要地点如四合屯、

上河首也建设了遗址博物馆等ꎮ 古生物遗址博

物馆ꎬ 可以视为兼具自然博物馆与遗址类博物

馆特征的一种特殊的博物馆类型ꎮ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ꎬ 又是地球科

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ꎬ 主要研究对象是古

生物化 石ꎬ 及 其 赋 存 化 石 的 地 层、 古 环 境 等ꎮ

地层或岩层是一部记录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的

百科全书ꎬ 岩石就是文字ꎬ 而化石就是书中精

美的插图ꎮ 古生物学研究就是要解译这部百科

全书中的文字ꎬ 发现和绘制这些精美的插图ꎮ

古生物学与历史学、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非常类

似ꎬ 前者是从岩石地层中寻找地球生命演化的

记录ꎬ 而后者是从历史典籍文献和考古遗存中

寻找人类文明发展的证据ꎮ

古生物遗址博物馆更能真实地反映地球生命

演化事件ꎬ 比如通过原地化石埋藏特征 ( 埋藏

学) ꎬ 可以清楚地告诉公众化石生物是如何死亡

的ꎬ 共生的动物和植物有哪些ꎬ 生活在什么样

的古代环境等等ꎮ 埋藏学主要研究生物死亡以

后直到它们的骨骼被发现的全部过程ꎬ 包括两

个阶段: 一个阶段是生物死亡以后还没有被泥

沙埋藏ꎬ 在地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ꎬ 如尸体腐

烂、 氧化等ꎻ 另一阶段是被泥沙埋藏后ꎬ 成岩

和化石化再到骨骼被发现的过程ꎮ 对于古生物

遗址博物馆来说ꎬ 原地埋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核心要素ꎬ 它能展示恐龙等古代生物的原始埋

藏状态ꎬ 真实地反映生物的死亡、 搬运、 沉积、

埋藏、 化石化等地质现象和化石生物群的生活

状态等ꎮ

古生物学研究和古环境的关系同样十分密

切ꎮ 化石的富集埋藏往往和环境灾害导致的集

群死亡有关ꎬ 火山爆发、 泥石流、 风暴和海啸

等灾害对现代社会的危害有目共睹ꎬ 但是对于

古生物学家来说ꎬ 这些地球历史上的灾难事件

的沉积记录是寻找丰富化石的最好指标ꎬ 因为

突发的自然灾害恰恰能导致大量生物集群死亡

并快速埋藏保留在地层里ꎬ 成为地球和生物演

化过程当中重要事件的地质记录ꎮ 许多著名的

古生物遗址就形成于突发的环境灾难ꎬ 如热河

生物群的化石富集埋藏主要是由火山爆发导致

的ꎬ 莱阳鸭嘴龙动物群主要是由泥石流导致的ꎬ

而哈密翼龙动物群主要是由湖泊风暴导致的ꎮ

二、 我国重要的古生物遗址发现及古

生物遗址博物馆建设

(一) 我国自然遗迹保护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 理念已经深入人心ꎮ 我国要建立以国家

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ꎬ 提供高质量生

态产品ꎬ 推 进 美 丽 中 国 建 设ꎮ 设 立 国 家 公 园ꎬ

整合、 优化、 重组已有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公

园 (森林公园、 地质公园、 海洋公园、 湿地公

园、 草原公园、 沙漠公园等) ꎬ 保护重要的自然

生态 系 统、 自 然 遗 迹、 自 然 景 观ꎬ 具 有 生 态、

观赏、 文化、 科学等多方面的价值ꎮ 国家日益

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ꎬ 大力推动重点保护

自然遗迹和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ꎮ 截至 2021

年 7 月 25 日ꎬ 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升至 56 项ꎬ

39

第41页

其中文化遗产 38 项ꎬ 自然遗产 14 项ꎬ 自然文化

双遗产 4 项ꎬ 自然遗产总数位列世界第一ꎮ 入选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条件之一ꎬ 就是拥有

代表生命进化的纪录、 重要且持续的地质发展

过程、 具有意义的地形学或地文学特色等的地

球历史主要发展阶段的显著例证ꎮ 此外ꎬ 我国

还是最早加入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国家之一ꎬ

也是拥有数量最多的国家ꎬ 目前拥有 41 个世界

地质公园ꎬ 数量超过了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一ꎮ

我国对自然遗迹的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ꎮ 国家

地质公园保护的对象之一ꎬ 是对地球演化和生

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生物化石及

其产地和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ꎮ 自 2001 年 4 月

我国首批 11 处国家地质公园被批准以来ꎬ 截至

2020 年底ꎬ 已经有 9 批次共 279 处自然遗迹通

过了国家地质公园的审批建设资格ꎬ 其中古生

物化石遗址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约 40 处ꎮ 国家地

质公园建设的必要条件ꎬ 就是要有一座博物馆

或遗址博物馆ꎮ

(二) 我国古生物遗址博物馆现状

目前ꎬ 国内古生物化石及其重要遗址发现众

多ꎬ 在如此背景和趋势下ꎬ 开展古生物遗址保

护ꎬ 推动古生物遗址博物馆建设势在必行ꎮ 古

脊椎所每年都会在全国各地进行古生物科考和

发掘ꎬ 协助地方政府申报建设了很多国家地质

公园和相关博物馆ꎬ 并开展保护和科普教育活

动ꎮ 这里从笔者主持发掘的化石地点中选取了

几个较为典型的遗址ꎬ 在其基础上申请建立了

相应的国家地质公园及其遗址博物馆为例ꎬ 可

从中窥见我国古生物遗址博物馆建设的现状ꎮ

1? 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及其遗址

博物馆

1997 年以来ꎬ 古脊椎所开始对辽宁北票四

合屯 (早白垩世ꎬ 义县组ꎬ 距今约 1? 25 亿年)

和朝阳上河首 ( 早白垩世ꎬ 九佛堂组ꎬ 距今约

1? 2 亿年) 等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遗址进行发

掘ꎮ 在北票四合屯 12 米的发掘剖面 上 发 现 了

120 多层火山灰ꎬ 可以判断火山爆发在当时非常

频繁ꎮ 火山爆发喷出大量有害元素和有毒气体ꎬ

同时造成陆地森林大火ꎬ 导致鸟类、 翼龙和恐

龙等生物在躲避灾难时中毒后死亡ꎬ 并快速地

被火山灰掩埋于深湖环境中ꎬ 导致了大量生物

的集群死亡事件ꎮ 我们也称这些遗址为 “ 中生

代的庞贝城” ꎮ 在这些遗址中ꎬ 保存有非常完整

的恐龙、 翼龙、 鸟类和哺乳动物骨架ꎬ 以及羽

毛、 食 物 残 留、 胃 石、 卵 等ꎮ 在 四 合 屯 地 点ꎬ

已经建设有遗址博物馆ꎮ 截至 2020 年 3 月ꎬ 我

们统计了辽西热河生物群的脊椎动物包括无颌

类、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和哺乳类共

计 49 科 191 属 218 种 ( 尚 有 许 多 科 未 定 的 属

种) ꎬ 其中翼龙、 恐龙和鸟类的多样性非常高ꎬ

并且新的属种还在不断地被发现ꎮ 辽西热河生

物群的发现被称为 20 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ꎬ

提供了鸟类的恐龙起源、 飞行树栖起源等生命

重大演化事件的重要证据 ( 见图 1) ꎮ 我们在此

基础上申报建设了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ꎬ

其中就包括了北票四合屯园区、 朝阳上河首园

区等ꎮ 朝阳上河首遗址紧邻朝阳市区ꎬ 在笔者

2000—2001 年主持发掘的两个地点上也原地建

设了遗址馆ꎬ 展示了地层剖面和化石原始埋藏

状态ꎬ 还可以观察到火山灰沉积 (见图 2) ꎮ 同

时ꎬ 还在上河首园区建设了数万平方米的古生

物博物馆ꎬ 持续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和文化旅

游活动等ꎮ

2? 宁城国家地质公园及其遗址博物馆

2003 年ꎬ 研究团队对辽西凌源相邻的内蒙

古宁城道虎沟两个地点进行了大规模发掘ꎬ 这

里属于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的重要地点ꎬ 相

继发现了蝾螈、 翼龙、 带毛恐龙、 哺乳动物等

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和大量保存精美的昆虫和

植物等ꎮ 此后申报建设了宁城国家地质公园ꎬ

并在笔者主持发掘的 2 号遗址上建设了古生物化

石保护馆ꎬ 展示了一段地层剖面和产自这一地

区的各类化石ꎮ 宁城国家地质公园向我们展示

了侏罗 纪 晚 期 燕 辽 生 物 群 丰 富 多 彩 的 生 物 群

面貌ꎮ

40

第42页

图 1 热河生物群生态复原图 (曾孝廉 绘)

图 2 朝阳上河首遗址馆 (2000 年发掘的 1 号地点)

3? 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及其遗址

博物馆

山东莱阳是中国古生物学的摇篮ꎬ 中国古

脊椎动物 学 会 发 祥 地ꎬ 中 国 学 者 最 早 发 现 恐

龙、 恐龙蛋、 翼 龙、 昆 虫 和 植 物 化 石 的 地 方ꎬ

也是新中国第一条恐龙———棘鼻青岛龙的发现

地ꎮ 莱阳 有 过 三 次 大 规 模 发 掘 和 化 石 发 现:

1923 年ꎬ 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谭锡畴发现了大

量恐龙及昆虫和植物化石ꎬ 1929 年这些恐龙化

石被瑞典古生物学家维曼命名为中国谭氏龙ꎻ

1951 年ꎬ 古脊椎所杨锺健和刘东生等开始了第

二次大规模发掘ꎬ 发现了大量恐龙ꎬ 以及恐龙

蛋和翼龙化石等ꎬ 1958 年杨锺健命名了棘鼻青

岛龙ꎻ 2008 年ꎬ 笔者带领古脊椎所和莱阳联合

41

第43页

科考队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科学考察与发掘ꎬ

确认了杨锺健当年发现的青岛龙化石地点 ( 1

号地点) ꎬ 并发现了有 8 层连续化石富集层的 2

号地点ꎮ 其中在 2013 年发掘的 2 号地点第三富

集层不到 200 平方米范围内ꎬ 采集鸭嘴龙类等

骨骼数百多件ꎬ 通过对恐龙骨骼埋藏学和沉积

学的分析ꎬ 认为泥石流导致恐龙动物群集群死

亡ꎮ 在此基础上ꎬ 建设了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

公园 ( 见图 3 ) ꎬ 也 成 为 第 一 批 国 家 级 重 点 古

生物化石集中保护产地ꎬ 公园内建设有地质古

生物博物馆ꎮ 2010 年ꎬ 莱阳地方政府为了保护

这些重要地点ꎬ 在我们发掘的两个地点基础上

建设了遗址博物馆ꎮ 此外ꎬ 我们还发现了三个

集中分布的平原恐龙峡谷群等ꎮ 2018 年ꎬ 公园

建立的 白 垩 纪 恐 龙 研 学 基 地 成 功 获 批 教 育 部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ꎮ 目前ꎬ 新

的博物馆正在建设中ꎬ 2 号遗址馆的改扩建也

提上日程ꎮ

图 3 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4? 哈密翼龙—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及其遗址

博物馆

新疆哈密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和

最密集的翼龙化石产地ꎮ 自 2006 年开始ꎬ 古脊

椎所哈密科考队连续进行了十几年的野外考察、

保护和抢救性发掘工作ꎬ 发现了非常重要的白

垩纪哈密翼龙动物群ꎮ 在这一地区ꎬ 有非常密

集的雌雄翼龙骨骼和三维立体保存 ( 3D) 的翼

龙蛋和胚胎化石ꎬ 以及个体庞大的蜥脚类恐龙

等ꎮ 经沉积学和埋藏学观察ꎬ 认为是由于当时

发生了多次大型湖泊风暴ꎬ 导致翼龙动物群集

群死亡和快速埋藏ꎮ 上亿数量的翼龙和大量各

类恐龙在此繁衍生息ꎬ 包括世界上首次发现的

雌、 雄翼龙ꎬ 以及世界上首次发现的 3D 翼龙蛋

和胚胎化石等ꎬ 是翼龙研究 200 多年来最激动人

心的发现ꎮ 目前ꎬ 这里已经建立哈密翼龙—雅

丹国家地质公园ꎬ 正在积极推进公园基础设施

和翼龙遗址博物馆的建设ꎮ

此外ꎬ 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恐龙遗迹化

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以古生物化石

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ꎬ 也是鄂尔多

斯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园区之一ꎬ 这里的恐龙

等足迹化石分布范围大、 数量和种类多ꎬ 赋存

层位也多ꎬ 是 世 界 罕 见 的 恐 龙 足 迹 化 石 富 集

区ꎮ 为了保护这些重要的自然遗迹ꎬ 地方政府

在核心区八号地点建设了遗址博物馆对化石进

行保护ꎮ 在其他很多以古生物为主的国家地质

公园ꎬ 都建设 有 形 式 多 样 的 博 物 馆 或 遗 址 博

物馆ꎮ

42

第44页

三、 我国古生物遗址博物馆建设中存

在的问题

(一) 定名不统一

目前ꎬ 以古生物遗址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博

物馆有三种形式: 一是在园区内或公园门口建

设的古生物博物馆或地质古生物博物馆ꎻ 二是

在核心区或重要地点上建设的遗址博物馆ꎻ 三

是以 上 两 者 的 组 合ꎮ 关 于 国 家 地 质 公 园 内 的

(遗址) 博物馆如何定名ꎬ 是地质博物馆、 古生

物博物馆、 地质古生物博物馆、 恐龙或化石博

物馆等等ꎬ 或是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ꎮ 是否需

要一类统一规范的博物馆名称ꎬ 目前尚无定论ꎬ

当然ꎬ 具有公园保护对象为特色的多样性博物

馆名称也未尝不可ꎮ

(二) 原地化石保护状态不佳

目前绝大多数古生物遗址博物馆硬件简陋ꎬ

很多所谓的博物馆仅仅是四面漏风的简易大棚ꎬ

无法控制温度湿度ꎬ 反而加速了原地暴露化石

的风化破碎进程ꎮ 在暴露地表的化石和遗址的

保护方面ꎬ 大多用厚厚的树脂胶ꎬ 或硝基清漆ꎬ

或 B72 丙烯酸树脂等在表面进行简单的加固处

理ꎬ 但是树脂胶不仅使地层剖面及骨骼看不清

楚ꎬ 还会由于不透水导致骨骼化石及其围岩大

面积膨胀破碎ꎮ 究其原因ꎬ 还是由于原地暴露

的化石没有经过长期科学观察和深入研究其自

然风化机理ꎬ 缺少科学的保护方案和适合的保

护材料ꎬ 给化石及其遗址保护带来诸多问题ꎮ

(三) 原地化石风化问题十分严重

在全国各地的地质公园古生物遗址博物馆

中ꎬ 原地暴露的化石自然风化破碎相当严重ꎬ

科学有效的保护迫在眉睫ꎮ 近年来ꎬ 笔者的研

究团队首次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技术方法和

相关材料等引入化石及其遗址保护和风化暴露

化石的抢救性采集中ꎮ 同时与上海大学、 北京

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的文化遗产

保护研究机构合作ꎬ 深入研究化石及其赋存地

层的风化破碎机理ꎬ 研制有效的保护材料ꎬ 取

得了明显效果ꎮ 其中ꎬ 古脊椎所和上海大学还

成立了 “化石保护联合研究中心” ꎬ 正在合作开

展哈密 翼 龙 化 石 和 鄂 托 克 恐 龙 足 迹 等 的 保 护

工作ꎮ

四、 几点思考

(一) 自然遗迹核心保护区能否建设遗址博

物馆

我国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ꎬ 自然保护

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

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ꎬ 应当划为核心区ꎬ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ꎻ 因科学研究的需要

必须进入的ꎬ 也须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ꎮ 这一

条例的适用范围虽然主要是指现今的生态系统

和濒危动植物核心区ꎬ 但是也导致了对于古生

物遗迹这类特殊的自然遗迹类的核心区是否能

够建设以保护和科普教育为主的遗址博物馆的

争议ꎬ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博物馆规划建设的滞

后ꎮ 事实上ꎬ 现生濒危动植物和生态类保护区

的核心区ꎬ 与地球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迹的核

心区是完全不同的保护类型和概念ꎬ 应该区别

对待ꎮ 古生物遗迹核心保护区是由长期考察研

究这一地区的科学家划定的最重要的区域ꎬ 在

核心区建设遗址博物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

重要遗址ꎬ 为科研服务ꎬ 为公众传播科学知识

服务ꎬ 为地方文化旅游事业服务ꎮ 如果由于对

不同保护对象涉及条例的理解有异而疏于保护ꎬ

会造成重要化石及遗址由于自然风化等导致难

以挽救的破坏ꎮ 从这个意义上讲ꎬ 对相关条例

的修改完善也势在必行ꎬ 刻不容缓ꎮ 自然遗产

的保护还应借鉴文化遗产的保护ꎬ 事实上很多

文化遗产的核心区都建设有遗址博物馆ꎬ 进行

科学保护和科普教育及文化旅游活动ꎬ 比如秦

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ꎮ

(二) 古生物遗址博物馆的建设理念

古生物遗址博物馆建设应当坚持 “ 研究好、

保护好、 利用好” 的理念ꎬ 使遗址博物馆既能

支撑科学研究ꎬ 也能提供科普教育场馆和文化

旅游场所ꎮ 首先ꎬ 古生物遗址应该是一部真实

43

第45页

记录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的百科全书ꎬ 既有丰

富的文字 (地层剖面等) ꎬ 又有精美的插图 (化

石等) ꎮ 古生物遗址博物馆的工作就是要解读这

本书ꎬ 面向公众ꎬ 尤其是面向广大青少年ꎬ 开

展科普教育ꎬ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科学

的兴趣ꎮ 其次ꎬ 遗址博物馆应该与国家地质公

园融为一体ꎬ 相辅相成ꎬ 统一规划保护ꎬ 做到

点线面结合ꎮ 古生物遗址所在的区域往往拥有

罕见的极具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ꎬ 例如哈

密拥有雄伟的雅丹地貌ꎬ 莱阳有大量独特的平

原恐龙峡谷群ꎮ 地质公园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

自然历史博物馆ꎬ 与兼具文化和自然价值的古

生物遗址相互融合ꎮ 第三ꎬ 在古生物遗址博物

馆的具体建设中ꎬ 可以考虑在公园内划出一块

地方ꎬ 作为研学、 游学基地和野外实验室ꎬ 让

孩子们深度参与科学考察、 科学采集、 科学保

护、 科学研究、 科学复原和科学展陈等古生物

学研究的全过程ꎻ 第四ꎬ 重点展示化石原始埋

藏状态ꎬ 修理修复化石时给公众开放ꎬ 能够让

青少年观众更好地参与其中ꎮ

(三) 成立专委会推动古生物遗址 博 物 馆

建设

随着国家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古生物

学科基础研究的日益重视ꎬ 国家地质公园和古

生物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ꎮ

但过去以及目前的古生物遗址博物馆建设及发

展中还存在种种问题ꎬ 亟待成立一个专业性的

机构ꎬ 比如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下成立

遗址博物馆专委会ꎬ 推进古生物遗址博物馆的

定名、 建设标准、 化石保护等专门研究ꎬ 出台

相应标准和规范ꎬ 推进古生物遗址博物馆的系

统性建设和良性发展ꎮ

五、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 科技创新、 科学普及

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ꎬ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

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 ①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ꎬ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ꎬ 使他

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ꎬ 掌握科学方法ꎬ 形成一

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②ꎮ 今年 6

月国务院颁布了 «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 年) » ③ꎬ 提出到 2035 年我国公民

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 25%ꎻ 大力加强科普

基地建设ꎬ 深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ꎬ

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 博物馆、 科普教

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ꎮ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科普教育ꎬ 重视自然和文化

遗产的保护、 研究和利用 ꎬ 建设古生物遗址博

物馆就是对记录地球生命演化历史非常重要的

自然遗迹的最好保护ꎬ 为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

提供支撑ꎮ

目前ꎬ 在国家大力进行教育改革ꎬ 重视素质

教育ꎬ 出台 “ 双减” 政策的背景下ꎬ 越来越多

的青少年走出校园ꎬ 走进大自然、 走进博物馆、

走进野外科考基地和科学台站ꎮ 古生物遗址博

物馆既是对重要自然遗迹的最好保护ꎬ 也是古

生物学家开展科学研究ꎬ 合理利用ꎬ 发挥社会

责任的重要依托ꎬ 更是进行科学普及ꎬ 引导孩

子们培养科学兴趣、 了解科学知识、 掌握科学

方法的重要场所ꎮ 自然科学博物馆ꎬ 包括古生

物遗址博物馆的大发展时期已经来到ꎬ 必将大

有作为ꎮ

(责任编辑: 谌璐琳)

44

来源: 2016 年 5 月 30 日ꎬ 习近平总书记在 “科技三会” 上的讲话ꎮ

来源: 2020 年 9 月 11 日ꎬ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ꎮ

国务院关于 印 发 全 民 科 学 素 质 行 动 规 划 纲 要 ( 2021—2035 年) 的 通 知ꎬ 来 源: http: / / www. gov. cn / zhengce / content / 2021 - 06 / 25 / content _

5620813.htmꎮ

第46页

从默顿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再议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刘 沙①

① 刘 沙: 湖北省博 物 馆 馆 员ꎻ 研 究 方 向: 博 物 馆 学ꎻ 通 讯 地 址: 湖 北 省 武 汉 市 武 昌 区 东 湖 路 160 号ꎻ 邮 编: 430077ꎻ Email: sha201201

@ 163? comꎮ

引用格式: 刘沙. 从默顿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再议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ꎬ2021 ( 6) :45 - 50. [ Liu Sha. Revisiting Museum

Social Func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erton?s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Theory[ J]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useum Researchꎬ2021(6) : 45-

50.] .DOI:10.19628 / j.cnki.jnsmr.2021.06.006

【摘要】 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对早期功能研究中普遍流行的几条假设———即

社会功能一体假设、 普遍功能主义假设、 必要性假设与显功能假设进行了修正ꎬ 其研究对

博物馆功能的讨论有重要启发: 每种具体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社会系统中结构化的不同组

成部分来完成的ꎬ 必须考虑博物馆对于不同个人、 亚群体以及更广泛社会结构的不同功能

影响ꎻ 同样的功能可能以各种方式来实现ꎬ 而一个社会结构中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制约了

功能替代事项与实现方式可能的变异范围ꎻ 对博物馆的功能分析不仅包括 “正功能” ꎬ 也应

包括 “负功能” ꎻ 不仅包括 “显功能” ꎬ 也应包括 “潜功能” ꎮ

【关键词】 博物馆ꎻ 默顿ꎻ 结构功能主义ꎻ 功能分析

博物馆是收藏、 保护并传播人类文明成果

与文化知识的殿堂ꎬ 在当下的社会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功能ꎮ 关于博物馆社会功能的研究

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以

及相应的社会运作方式ꎬ 是进一步进行博物馆

学研究的基础ꎬ 也是把握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

的基础ꎬ 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ꎮ 对博

物馆功能的讨论一直受到学界关注ꎬ 但目前从

功能主义理论路径出发进行的探索还较少ꎮ

功能主义 ( structural functionlism) 又称结构

功能主义ꎬ 是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

流派ꎬ 侧重于研究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在

维持系统运行中发挥的作用ꎮ 其强调一个社会

系统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ꎬ 而且对于整个系统

的运行而言ꎬ 每一部分都有功用ꎬ 各个子系统

都为社会的整体运行做出贡献ꎮ 美国社会学家

罗伯特?金?默顿 ( Bobert King Mertonꎬ 1910—

2003) 既是功能学派的坚定捍卫者ꎬ 又对早期

功能主义进行了修正ꎬ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生命

力的新概念与富有启发性的中层理论ꎬ 在学界

被称为 “新功能主义” “经验功能主义” 或 “动

态功能主义” ꎮ 默顿对功能主义最重要的创新包

含两个转向: 一是从抽象的概念分析转向了更

具经验性的中层理论ꎬ 二是对社会的认识从静

态转向了动态ꎮ 第一ꎬ 默顿质疑其老师帕森斯

( Talcott Parsons) 概 念 体 系 的 过 度 抽 象 和 综 合

性ꎬ 认为 “ 完整的社会学体系必须让步于那些

并非十分宏大但范围有限的更适中的理论”

[1]

因此更成功地在抽象理论与经验分析之间建立

起连接ꎬ 使传统的功能主义从抽象宏大的理论

45

第47页

变成了可以用来指导经验研究的实际分析范式ꎮ

第二ꎬ 传统功能主义被反对者抨击的一个重要

原因就在于其过度强调功能的稳定性和整合性ꎬ

因此被认为倾向于维护现存制度ꎬ 忽视社会冲

突ꎬ 不能合理解释社会变迁ꎮ 而默顿明确否定

了社会是完全整合的、 现存社会制度必然是和

谐联系的观点ꎬ 因此把功能主义对社会的考察

路径从静态转向了动态ꎬ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功

能主义的保守主义框架ꎮ 默顿颇具操作意义的

中层理论关怀对博物馆功能的研究也有重要启

发ꎬ 本文就从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出发ꎬ 探讨

博物馆具有的社会功能ꎮ

一、 博物馆功能的概念界定

功能分析的对象是标准化的 ( 即已经形成

模式的、 可以重复的) 社会事项ꎬ 如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 制度模式、 群体组织等ꎮ 功能主义

认为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事项都在社会的维持与

运行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ꎬ 而对其作用的具体

探索就是功能分析ꎮ 但在日常使用中ꎬ “ 功能”

一词其实表达了不同的概念ꎬ 包括效用、 意图、

动机、 目的、 结果等ꎬ 对这些相似术语的不严

格使用导致了讨论基础的混乱ꎬ 因此严谨的学

术讨论需要提前对概念边界做出澄清ꎮ 默顿明

确界定了 “ 功能” 的含义ꎬ 认为主观意向与客

观结果可能是一致的ꎬ 但也可能不一致ꎬ 因此

对客观结果与主观意向做出了清晰区分ꎬ 将功

能分析的对象限定为 “ 可以被观察到的客观后

果” ꎬ 而排除了 “当事人的主观意向”

[2]113

在我国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 “ 功能” 的探

讨中ꎬ 有时概念的使用也比较随意ꎬ “功能” 与

“职能” “性质” 等用语混同在一起ꎮ 例如 20 世

纪 50 年代提出的 “三性二务论” 认为博物馆的

三项基本性质是研究、 教育和收藏ꎬ 而之后的

大多数论著有时又将这三点称为博物馆的功能

或职能ꎮ 大多数学者在讨论中也没有对 “功能”

与 “职能” 这两个词做出进一步区分ꎬ 如严建

强在 «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 中将 “ 功能” 与

“职能” 作为同义词使用ꎬ 有时用 “ 功能” ꎬ 有

时用 “职能”

[3]40-50

ꎻ 单霁翔在 « 关于新时期博

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思考» 一文中将 “ 功能” 与

“职能” 两个词并置ꎬ 也就是认为其具有相似的

含义[4]

ꎮ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做出了区分ꎬ 如项

隆元在 « 博物馆的职能与功能: 博物馆学术语

规范化问题之一» 一文中提倡规范博物馆学讨

论中 的 “ 功 能” 与 “ 职 能” 术 语 使 用ꎬ 认 为

“职能” 是博物馆所应有的作用ꎬ “功能” 是博

物馆所发挥的效能[5]

ꎻ 王宏钧在 « 中国博物馆

学基础» 中认为博物馆的 “ 职能” 是其承担的

社会责任ꎬ “功能” 是其发挥的功用和效能[6]

史吉祥在 « 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 一文

中明确提出 “功能” 是客观的结果ꎬ “职能” 是

主观的目的、 动机或意图[7]

ꎮ 这其实都是从主

观和客观的角度进行区分的ꎬ 可以说和默顿功

能主义的思路有相通之处ꎮ 笔者认为从主客观

角度来区分 “ 职能” 与 “ 功能” 是有一定道理

的ꎬ “职能” 是博物馆主观上希望自己在社会上

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ꎬ 达成什么样的目标ꎻ 而

“功能” 是博物馆客观上发挥了什么作用ꎬ 实现

了什么效能ꎬ 造成了什么后果ꎮ

二、 “三功能论” 回顾

关于博物馆的具体功能有哪些ꎬ 目前学界占

主流观点的是 “三功能论” ꎮ 1956 年ꎬ 全国博物

馆工作会议提出著名的 “三性二务论” ꎬ 认为博

物馆的三项基本性质是研究、 教育和收藏ꎬ 这

三项功能至今仍然是国内学界最普遍的提法ꎮ

日本博物馆学界把博物馆功能定为搜集与保管、

研究及社会教育三个方面ꎬ 和我国的 “ 三功能

论” 的内核也很相似ꎮ 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

会主席冯?门施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保存、 研

究与传播的三功能ꎬ 和我国博物馆学界自 20 世

纪 50 年代以来一直遵循的三功能说也很接近ꎬ

以致于门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和国内学者苏东海

的对谈中发出了 “ 不知是我过时了ꎬ 还是中国

人走在前面了” 的感叹ꎮ 美国学者斯蒂芬?威

46

第48页

尔也曾对门施的观点表示了支持ꎮ 可以说ꎬ 在

“三功能” 上ꎬ 国内外博物馆界已经达成了某种

共识[3]41

ꎮ 当然ꎬ 不同的学者对这三功能的提法

不完全相同ꎬ 而且近年来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兴

起和学界对博物馆社会角色认识的变化ꎬ 概念

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修正ꎮ 如由于受到了构建

博物馆与公众更平等的新型关系理念的影响ꎬ

学界近 年 来 普 遍 将 “ 教 育” 理 念 修 正 为 “ 学

习” ꎬ 侧重点从 “以博物馆为中心ꎬ 供给预设好

的学术结论” 转向 “ 以公众为中心ꎬ 主动构建

学习进程” ꎻ 或者修正为 “ 传播” 或 “ 阐释” ꎬ

侧重点从 “ 传达一个预设好的正确答案” 转向

“观众自己的体验与解读”

[8]

ꎮ 但在大方向上ꎬ

可以说三功能的基本内涵———收藏保管、 学术研

究与教育传播ꎬ 是得到学界公认的ꎮ

至于这三功能的关系是不是并重的ꎬ 三者中

是否具有核心功能ꎬ 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ꎮ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 “ 三性二务论” 认为研

究、 教育和收藏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ꎬ

三方面同样重要ꎮ 随着时代的发展ꎬ 中国博物

馆界对 “三性二务论” 进行了改造ꎬ 在反思中

重新确认了博物馆实物特征的重要意义ꎬ 将收

藏作为核心功能[9]17-21

ꎮ 进入 20 世纪后ꎬ 随着博

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大发展ꎬ 一些学者又开始

提出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作为核心功能ꎮ

当然ꎬ 以上这三项功能远远不能涵盖博物馆

的所有功能ꎮ 从静态路径上说ꎬ 博物馆处于社

会复杂网络之中ꎬ 其行动会对不同的个人、 亚

群体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系统都有牵一发而动全

身的复杂影响ꎬ 因此其功能也是多元且复杂的ꎮ

从动态路径上说ꎬ 博物馆的功能也不是一成不

变的ꎬ 是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而

不断变化的ꎬ 比如这三大功能也不是在博物馆

出现之初就全部齐备的ꎬ 而是逐渐出现的———早

期的博物馆只是收藏珍品的机构ꎬ 因此最早出

现的是收藏功能ꎻ 随着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的

发展ꎬ 博物馆进入了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搜集与

发掘阶段ꎬ 而且由于标本和原始资料集中在博

物馆中ꎬ 博物馆自然就成了科学研究的中心ꎬ

出现了研究功能ꎬ 也开始出现对博物馆自身的

研究ꎻ 随着博物馆开始有限度地向公众开放ꎬ

教育功能开始出现ꎬ 并在 20 世纪之后得到大发

展ꎬ 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从业者的高度关注和重

视[9]379-403

ꎮ 因此根据博物馆在某一个时代的特征

认识博物馆的功能是僵化的ꎬ 并不恰当ꎮ 尤其

新博物馆学兴起后ꎬ 博物馆处于公众对其社会

角色的新期待中ꎬ 其触角更是深入到社会的各

个领域、 各个行业、 各个阶层ꎬ 在公众的日常

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ꎬ 对社会造成的

客观后果与影响极其复杂和多元ꎬ 其带来的功

能也是纷繁复杂的ꎮ 可以说 “ 三功能” 在博物

馆的诸多功能中处于核心地位ꎬ 但仅仅套用传

统的三功能论难以勾勒出博物馆的社会地位与

社会角色的完整图景ꎬ 难以全面阐释和理解当

代博物馆ꎮ

三、 博 物 馆 功 能 分 析 中 的 几 个 常 见

假设

默顿对传统功能分析中普遍流行的几个假设

———即社会功能一体假设、 普遍功能主义假设、

必要性假设与显功能假设进行了批判与修正ꎮ

在解释了为什么拒绝这些假设后ꎬ 默顿提出了

自己的积极建议ꎬ 确立了新功能主义的研究取

向ꎮ 其实这几条假设在博物馆功能的研究中也

普遍被研究者默认ꎬ 而在博物馆学研究中对方

法论进行再检视也是有益的ꎮ

(一) 社会功能一体假设

“社会功能一体假设” 默认所有社会事项对

社会中的全体成员都履行同样的功能ꎬ 具有同

样的作用ꎮ 而默顿指出ꎬ 这条假设只能适用于

高度同质和整合的系统ꎬ 比如在社会分工未得

到大发展的原始族群ꎮ 但绝大多数社会系统都

是拥有各种不同关系维度的分层网络ꎬ 因此同

一社会事项对不同的个人、 不同的亚群体以及

对更广泛的社会结构都可能造成不同的后果ꎮ

比如某宗教可能在某一群体中发挥了促进群体

47

第49页

整合的功能ꎬ 但却可能在更广泛的群体中引起

冲突与分裂ꎬ 因此功能分析首先要确定边界ꎬ

明确其所依托的社会单位ꎮ

博物馆面对的公众也不是高度同质和整合

的ꎬ 而 是 具 有 不 同 性 别、 年 龄、 教 育、 地 域、

职业、 阶层等不同关系维度的复杂群体ꎬ 因此

在讨论博物馆的功能时ꎬ 也应该注意每种具体

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社会系统中结构化的不同

组成部分来完成的ꎮ 举例来说ꎬ 就博物馆的教

育功能而言ꎬ 虽然表面看来博物馆的大门向所

有人敞开ꎬ 但是参观博物馆的经济门槛低并不

意味着每个走进博物馆的公众都能从博物馆获

得同样的学习资源ꎮ 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文化

优势阶层由于拥有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 对展

品意义有更多的解码能力ꎬ 因此更易于在博物

馆体会到感知的满足与审美的愉悦ꎬ 从而得到

更多收获ꎬ 保持其文化优势ꎻ 而拥有较少文化

资本的文化弱势阶层在博物馆的收获远远低于

文化优势阶层ꎮ 同理ꎬ 对于位于中心城市与边

缘地区的公众、 经济条件较好和较差的公众、

老年人与青少年、 健全人与残障人士ꎬ 博物馆

体现的教育功能都不是一致的ꎬ 必须考虑对于

不同个人、 亚群体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结构的不

同功能结果ꎮ

(二) 普遍功能主义假设

“普遍功能主义假设” 默认所有标准化的社

会事项都有助于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

展ꎮ 针对此条假设ꎬ 默顿提出了 “ 正功能” 与

“负功能” 概念的区分———即 “正功能” 有助于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凝聚整合ꎬ “负功能” 则对社

会的良性运行和凝聚整合造成削弱作用ꎮ 默顿

强调社会事项有多重功能ꎬ 有些是正功能ꎬ 有

些是负功能ꎬ 并提出了 “ 总后果之净差额” 概

念ꎬ 认为社会学家需要衡量社会事项的正功能

与负功能两方面的总和ꎬ 才能确定这个事项在

整体上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ꎻ 而当这种 “ 净差

额” 为 “负功能” 时ꎬ 就会产生紧张、 压力和

张力ꎬ 从而可能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ꎮ 因此功

能论的关注范围就不仅包括研究社会结构的静

态均衡ꎬ 也包括社会冲突、 社会压力以及动态

的社会变迁ꎮ

因此ꎬ 在讨论博物馆的功能时ꎬ 既要包括该

事项有助于社会系统调节适应的 “正功能” ꎬ 也

包括削弱社会系统调节适应的 “负功能” ꎬ 最后

计算其产生后果的净差额ꎮ 比如ꎬ 由于博物馆

在一般公众心目中具有真实、 中立、 公正及权

威的形象ꎬ 因此客观上具有 “ 社会地位赋予”

功能———即当博物馆对某现象、 观点、 人物、 物

品或社会活动进行关注ꎬ 就有助于使其提高知

名度与社会地位ꎬ 有助于社会承认后者的合法

性ꎮ 因此ꎬ 很多个人收藏家经常通过使其收藏

品进入博物馆展览的方式来抬高身价ꎻ 很多现

代艺术家会争取在大型博物馆举办展览来提升

自己的知名度ꎻ 很多大企业也会通过赞助博物

馆举办展览来提升自身的公众形象ꎮ “社会地位

赋予” 就是一个典型的同时具备 “ 正功能” 与

“负功能” 特征的功能ꎬ 当其功能得到正确实

现ꎬ 可以达成 “ 双赢” 局面ꎬ 在维护博物馆的

公信力的同时提升知名度ꎬ 加强地区凝聚力ꎬ

促进社会整合ꎻ 但如果博物馆不慎重对待这一

功能ꎬ 它就可能会成为社会的 “负功能” ꎬ 比如

个别博物馆在举办展览时没有慎重把关ꎬ 让真

实性存在争议的馆外文物进入展览清单ꎬ 就严

重损害了博物馆的公信力ꎬ 削弱了社会系统的

良性运作ꎮ

(三) 必要性假设

“必要性假设” 认为每种标准化的社会事项

都实现了某种社会功能ꎬ 因此都是必须存在的ꎬ

换句话说就是 “存在即必不可少” ꎮ 默顿剖析并

批判了 “必要性假设” 的两层含义: 第一ꎬ “必

要性假设” 没有分清是 “ 功能” 还是 “ 事项”

不可或缺ꎮ 有时某事项所执行的社会功能确实

是必不可少的ꎬ 但能执行此功能的社会事项不

一定是不可替代的ꎮ 举例来说ꎬ 一些人错误地

认为宗教只是迷信ꎬ 没有看到其为信众提供心

理安全感、 增加群体凝聚力等功能ꎬ 但一些早

48

第50页

期功能论者又走向了极端ꎬ 看到了宗教具有的

正功能ꎬ 就强调宗教是不可或缺的ꎬ 完全否认

其功能被科学与理性替代的可能性ꎮ 第二ꎬ “必

要性假设” 默认了某事项已经达成了系统达到

最佳运行状态所必需的条件ꎬ 而排除了人类社

会在制度、 生活方式、 习俗、 价值观、 行为规

范等多个层面上的多样性和可变性ꎮ 简言之ꎬ

实现某功能需求的具体社会事项不仅可以被替

代ꎬ 而且其实现方式也有多种可能性ꎮ 这就是

默顿提出的 “ 功能替代” 概念———同样的功能

可以由不同的社会事项以各种方式来实现ꎬ 而

一个社会结构中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制约了功

能替代事项与实现方式可能的变异范围[2]114-130

既然功能的表现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 各个

不同地区之间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ꎬ 而功能的

具体实现是与其他制度、 文化、 行动或观念关

联在一起的ꎬ 这就启示了博物馆研究者注意规

避自我解释的主观局部性风险ꎬ 不应只是从规

范性的层面去研究功能ꎬ 而是侧重于研究功能

的多元化具体实现形式ꎮ 例如ꎬ 当讨论博物馆

的教育功能时ꎬ 仅仅从社会教育需求出发讨论

研究者设想中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该怎样是远

远不够的ꎬ 应尽量将研究区域中的各种社会事

项进行并置思考ꎬ 如博物馆组织模式、 社会政

治制度、 经济运行机制、 馆校合作传统等ꎬ 并

通过历时性比较和共时性比较来深入考察博物

馆功能实现的不同方式ꎮ

(四) 显功能假设

“显功能假设” 假定人们能够普遍意识到某

社会事项的功能ꎬ 这条假设的错误性是基于前

面提到的对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之间的混淆ꎮ

实际上ꎬ 主观意向与客观结果可能一致ꎬ 也可

能不一致ꎮ 举例来说ꎬ 婚姻的主观动机可能包

括相爱、 传宗接代、 经济压力等ꎬ 而 “ 儿童的

社会化” 属于婚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ꎬ 但

却不为绝大多数处于婚姻关系的夫妻所意识到ꎬ

不能假定人们采取行动的主观原因与行为的客

观结果是等同的ꎮ 因此ꎬ 默顿提出了 “显功能”

与 “潜功能” 的区分——— “ 显功能” 是被系统

参与者所意识到ꎬ 并被其期望与认可的后果ꎻ

“潜功能” 是未被系统参与者预期和认可ꎬ 甚至

有时没有被参与者意识到的后果[2]153

ꎮ 默顿呼吁

功能分析不仅应包括 “显功能” ꎬ 也应包括 “潜

功能” ꎬ 而且研究者应更多地关注潜功能ꎬ 因为

一来只有对非预期后果进行探讨ꎬ 才能真正对

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的深层原因做出解释ꎻ 二

来对潜功能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发掘出某社会事

项造成的与一般道德评价不相符的后果ꎬ 可以

避免道德判断与社会学分析的混同ꎮ

在博物馆领域出现深刻变革、 博物馆类型不

断丰富、 博物馆多学科性日益凸显、 博物馆与

公众互动日益深入的今天ꎬ 仅仅讨论博物馆的

显功能显然难以全面阐释和理解当代博物馆ꎬ

需要对博物馆的社会潜功能做出更深入、 更细

致的探索ꎮ 在具体讨论博物馆的 “潜功能” 时ꎬ

我们首先会遇到操作上的问题———在博物馆具有

的多元功能中ꎬ 哪些是显功能ꎬ 哪些是潜功能?

也就是说ꎬ 哪些功能受到了参与者主观期待与

认可ꎬ 又是哪些功能没有受到参与者主观期待

与认可? 从静态路径上说ꎬ 博物馆系统不是铁

板一块ꎬ 其内部也存在着多元声音与意见ꎬ 比

如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就已经引起了一些争

议ꎬ 某些从业者热烈欢迎博物馆的娱乐化ꎬ 认

为其增加了博物馆的吸引力ꎻ 另一些从业者则

担心这种变化消解了博物馆的专业性和严肃性ꎬ

有削弱其主要功能的危险ꎮ 在这些多元声音中

强行归纳出一个行业的 “ 共识” 是有争议的ꎬ

而且也是危险的ꎮ 从动态路径上说ꎬ 博物馆的

功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ꎬ 功能变化的总趋势是

在不断扩展和延伸ꎬ 越来越多元化ꎬ 而博物馆

功能的扩展过程正是从业者及公众对博物馆的

某些潜功能转化为显功能的认识的变化过程ꎮ

四、 结语

博物馆的功能不是固定不变的ꎬ 而是处于持

续流变的过程中ꎮ 纵观博物馆的发展史ꎬ 可以

49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