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河》2022春之卷(薛镇专刊)

发布时间:2022-3-31 | 杂志分类:文化艺术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石川河》2022春之卷(薛镇专刊)

卷 首 语薛家镇,土门县,历史久长;副中心,示范镇,前途无量。浩浩乎!百五平方公里土地,红色记忆,绿色动力,金色梦想;熠熠欤!七万余众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安居乐业,幸福阳光。秀美薛镇,无限风光。乡村旅游,万千气象。阡陌纵横,举头望“明月”,气宇轩昂;巷街交错,抬眼照“玉镜”,川原芬芳。群山北走,天然氧吧,绿色生态长廊;顺阳南流,春秋沧桑,书写奋斗荣光。九峪肥田,厥土黄壤,欣欣向荣景象;富庶太平,大风高唱,追逐复兴梦想。老虎桥,别有洞天,见证历史风云激荡;蝴蝶泉,诗意盎然,演绎爱情甜蜜久长;贵妃池,飞瀑四溅,犹闻水中玉体弥香;娘娘庙,枪林弹雨,依稀解放黎明曙光。明月寺,香火不断,神灵护佑一方;观景台,骋目远眺,傲视峥嵘八荒。飞禽走兽,鸟语花香。流云彩霞,诗情画章。辗转十二盘,梯田美如世外桃源;峰巅四面风,高原平川五彩斑斓。人文薛镇,辉煌北疆。英才辈出,璀璨光芒。前秦苻坚曾设土门军,北魏宣武帝改设土门县,猎猎而御长风,灿灿而兴经耕。明清鸿儒李因笃,弘扬关学史垂功,律诗韵文著述丰,华夏布衣为俊雄。振威将军张青云,宿卫剿贼浩气冲,鸦片战争露峥嵘,不自为功遗仁风。红色铁流,二六方面军旌旗蔽空;鱼... [收起]
[展开]
《石川河》2022春之卷(薛镇专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卷 首 语

薛家镇,土门县,历史久长;副中心,

示范镇,前途无量。浩浩乎!百五平方公里

土地,红色记忆,绿色动力,金色梦想;熠

熠欤!七万余众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安居

乐业,幸福阳光。

秀美薛镇,无限风光。乡村旅游,万千

气象。阡陌纵横,举头望“明月”,气宇轩

昂;巷街交错,抬眼照“玉镜”,川原芬芳。

群山北走,天然氧吧,绿色生态长廊;顺阳

南流,春秋沧桑,书写奋斗荣光。九峪肥田,

厥土黄壤,欣欣向荣景象;富庶太平,大风

高唱,追逐复兴梦想。老虎桥,别有洞天,

见证历史风云激荡;蝴蝶泉,诗意盎然,演

绎爱情甜蜜久长;贵妃池,飞瀑四溅,犹闻

水中玉体弥香;娘娘庙,枪林弹雨,依稀解

放黎明曙光。明月寺,香火不断,神灵护佑

一方;观景台,骋目远眺,傲视峥嵘八荒。

飞禽走兽,鸟语花香。流云彩霞,诗情画章。

辗转十二盘,梯田美如世外桃源;峰巅四面

风,高原平川五彩斑斓。

人文薛镇,辉煌北疆。英才辈出,璀璨

光芒。前秦苻坚曾设土门军,北魏宣武帝改

设土门县,猎猎而御长风,灿灿而兴经耕。

明清鸿儒李因笃,弘扬关学史垂功,律诗韵

文著述丰,华夏布衣为俊雄。振威将军张青

云,宿卫剿贼浩气冲,鸦片战争露峥嵘,不

自为功遗仁风。红色铁流,二六方面军旌旗

蔽空;鱼水情深,支前小分队摩肩接踵。地

下交通站平凡伟大建奇功,隐蔽战线于无声

处冰火两重。石嘉植威震敌胆斗智斗勇,好

男儿抗日救亡人人称颂。赵圪定李长命,闵

善峰李谋成,惠西有王跟记,冯志有周争拾。

诸多志士豪杰热血疆场,无数英雄故事神州

播扬。嗟乎!塔碑高耸,天地同铭。松柏掩

映,牡丹葱茏。怀悲痛之情,缅先烈之冢,

不忘初心,净化心灵,红色精神,砥砺前行。

富裕薛镇,大道朝阳。产业兴旺,幸福

流淌。若夫改革功伟,青山献宝生财源;得

益创业,林茂粮丰助小康。苹果之乡,三秦

名扬。柿子花椒,致富银行。猪鸡羊欢,村

富民强。肉蛋禽菜,乡味绵长。集贸繁荣兮,

街道改造,灿若画廊,人流穿梭,昼夜熙攘;

安居乐业兮,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移民搬

迁,美好希望。乡村振兴兮,党建引领方向;

文化繁荣兮,民扬良好风尚。盛世春来兮,

凝心谱写新章;时代风采兮,聚力再创辉煌。

魅力薛镇赋

□ 王 璐

第4页

媒体聚焦

富平薛镇:明月山下绘就大“美”画卷 王能力/04

红色记忆

红色薛镇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 倚新虎/07

红二方面军在薛镇 褚立谦/09

康庄战斗概况 《红色富平》/10

康庄战斗著史册 烈士英灵贯长虹 王 乐/14

打董家 (快板) 董文第/15

康庄战斗烈士陵园赋 王 璐/16

蓝天雄鹰 倚新虎/17

颂红色薛镇 (组诗) 任俊杰/18

红色薛镇 杨瑞龙/19

飘扬在深山里的一面旗帜 焦 联/20

坡上那片红 (小说) 吴宏博/22

致敬英烈 惠晓红/24

古韵情深

明月山铭 庾 信/26

明月山偈 赵 老/26

观频山 庞志明/27

明月山夕照 杨日升/27

读书明月山寺 路立孔/28

玉镜山 路立孔/28

题将军庙碑五首 李因笃/29

金粟遗踪 李因笃/30

万斛绣衣 李因笃/31

频山赵老 李因笃/31

过李子德四首 顾炎武/32

张青云赞 张大楠/33

诗文礼赞

薛镇是一本大书 任中南/34

大美之境在薛镇 孟军政/36

薛镇春秋话先贤 彭 辉/38

薛镇的模样 邢亚荣/43

那峪那景 刘忠虎/45

我与薛镇的不解之缘 王 璐/48

乡村是沉淀的水 王茂林/49

风雨故园路 王茂林/51

目 录

主 办

富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 办

中共薛镇委员会

薛镇人民政府

顾 问

范月丽

策 划

刘军弟 王腊梅 刘 亮

主 编

孟乐峰

副主编

党 妮 文 乐

编 委

王 立 王大本 田三民

刘妮娜 许炳荣 邢新长

陈 明 杨英武 赵小民

责任编辑

王 璐 田复生 吕保金

何九玲 吴宏博 康凯鹏

富平文联公众号

关注我们

第5页

生态胜境赵老峪 王全峰/52

美哉薛镇 王永军/55

三去薛镇 赵战劳/58

胜似秦岭好风景 思 晓/61

北山情缘 雷保荣/63

薛镇小学记忆 祁吉寿/65

我爱家乡九龙村 王振海/67

话说薛镇 邢根有/70

家乡行 何 洪/72

读《观频山诗碑》 赵向武/74

顾炎武与关中名士李因笃的忘年交 柯喜堂/76

诸葛亮与李因笃的两封《诫子书》 康凯鹏/78

传说中的顺阳河 杭 盖/80

走近老虎桥 彭 辉/82

寻访老虎桥 马 勇/84

三拜李因笃 王 璐/85

薛镇景致拾记 曹大勇/86

薛镇北山组歌 卢树刚/87

访大美薛镇 朱亚妮/90

蝶恋花·访薛镇赵老峪 苏玉叶/93

登频山 惠志刚/93

诗赞薛镇 任俊杰/94

北村行 刘凯明/97

北乡薛镇之美 李谦增/98

水调歌头·初秋重登频山 董念学/99

明月山 (七绝) 刘 艳/99

情系家乡 赋赞薛镇 惠孟运/100

雨中游老虎桥 雷向峰/101

赞薛镇 邢根有/102

赞魅力薛镇 惠 娟/103

宣传标语

吉淑芳 惠孟运 戴福发 王 娜 李 云

罗昭奎 徐 琪 王茂林 刘 鹏 /104

形象标识

李新文 黄 浩 张 斌 周 浩 沈瑜珊/105

时代掠影

田丁虎 刘苍锋 王 立 王世奎 韦 睿

胡小乔 炵 炜 /106

翰墨丹青

梁丁旺 孟乐峰 高立军 李 江 陈福乐

陈继明 朱琳博 成德胜 张有恒 郭广峰

秦 娟 赵小民 张改强 焦小鹏 马海伟

赵列巧 罗永庄 /119

理事单位

陕西秦正集团

大方天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陕西红星美羚乳业有限公司

陕西大秦学士服饰有限公司

封面题字

贾平凹

封面摄影

炵 炜

校 对

贾巧莉 陈艳妮

田 静 任爱荣

版式设计

图瑞印刷

地 址

富平县人民路梁场巷1号县委5楼

邮 编:711700

电 话:0913-8214159

邮 箱:shichuanhe2018@126.com

第6页

富平薛镇:明月山下绘就大“美”画卷

□ 渭南日报记者 王能力

媒 体 聚 焦

高悬玉镜两门间,一水盘流十二湾。

风洞岭西明月寺,日星坡上揣天山。

明末清初诗人路立孔为家乡而作的一首

《玉镜山》,道尽了富平县薛镇的自然景观之

美。而如今,让当地乡亲们津津乐道的,不

仅仅是这风光旖旎、有山有水、林田间备的

优美田园景色,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

“改善民生”“产业升级”“乡村治理”绘就的

乡村振兴大“美”画卷,让他们领略到了美

在其中、各有其美、美美与共的“美”的

味道。

千年明月秀,一品玉镜新。薛镇位于关

中腹地,是渭北历史名镇和文化大镇,有着

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是一个融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民间传说、

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特色生态乡镇,以前、现

在,有着很多“美”的故事。

民生如天 绘就群众幸福之“美”

幸福是什么?对于广大农村群众来说,

幸福就是过着红红火火的好日子,住有所居、

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

顺民心,厚民生,得民意。在经济社会

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卷轴上,增进民生福祉是

一条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也是薛镇践行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推进各项工作的出

发点、落脚点。

2021 年教师节前夕,薛镇各学校的优秀

教师意外收到一份礼物——镇上召开教师节

座谈会,成立“薛镇慈善教育基金”,并对扎

根山村、教书育人、播撒师爱的优秀教师进

行了表彰奖励。

“孩子上学的事,绝不仅是教育部门一家

的事情,我们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站在全

镇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为孩子办好事、为老

师办实事,为学校办实在的事!”该镇千方百

计争资引项做实校园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

做好配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落实教师队伍

“留心护根”工程。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向爱

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募集资金,成立的“薛镇

慈善教育基金”,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

温暖了教师的心窝,更让乡村教师“招得来、

留得住、教得好”的愿景变成了实景。一点

一滴汇成大海,一丝一情凝聚希望。仅 2021

年,他们筹集爱心善款 44万元,用于奖励扎

根山区奉献育人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教育是民生之基,医疗是民生之需。薛

镇不仅把“构建乡村孩子美好童年”放在心

上,更把“点亮群众健康好日子”记在心头。

“叔,你在这个框框里填上患有高血压和

冠心病,然后写上姓名就好了!”事情过去两

个多月了,但对于镇村干部到家里手把手教

自己缴纳医保、办理医疗救助手续的事,年

过七旬的薛镇湾里村李敬民老人依然激动不

已。

2021 年终岁末,突如其来的新一轮疫情

仿佛给人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是,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前进键”决不能

4

第7页

媒体聚焦

暂停。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该县民

政部门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因遭遇突发事件、

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群众,实施临时救助

政策,下放权限,精简流程,全力保障群众

温暖过冬。该镇干部通过电话、微信、走访

等形式,开展逐户摸排,确保有难必助、全

力救助、不漏一人。对于高龄老人、行动不

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进行“面对面”

协助指导。疫情期间,该镇党员干部协助 67

户群众办理了临时救助。

医疗帮扶,民政救助,犹如一抹灿烂的

阳光点亮了困难群众生活的希望。近年来,

薛镇与医疗、民政及对口帮扶单位无缝衔接,

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

期组织义诊等方式方法,有效缓解了群众看

病难的问题。

乡村治理 重塑乡村内外之“美”

乡村治,百姓安,薛镇倾力构筑群众安

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对于薛镇雷家村的众多村民来说,打扫

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是每一天的“必修课”,因

为只有屋子整洁,他们才能安心去做事。

谈及村中人居环境带来的变化,村民雷

柱娃不禁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村上的变化可

大了,路宽了,街净了,居住环境变好了。

真没想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装扮起

来如此漂亮!”

在薛镇,与雷家村一样,发生“蝶变”

的村庄还有很多。

乡村,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关系着广

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

何让农村更清洁更宜居、群众生活的更舒适?

为了提升乡村颜值,薛镇将加强农村人居环

境整治作为夯实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让

群众在美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生活。

但是,由于受村子基础设施、群众生活

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真正让村子“净起来、

绿起来、美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薛镇,又是如何做的呢?记者在薛镇雷家村

找到了答案。

“我们采取‘蚕食行动’,让村子一点一

点地美了起来!”雷家村支部负责人雷江涛告

诉记者,他们按照“先党员、后干部、再群

众”的思路,像蚕吃桑叶一样,一堆一堆弄,

一户一户过,一条一条扫,确保各家各户门

前柴堆光、垃圾光、粪堆光,村子长期存在

的“三堆六乱”这个老大难问题得以彻底根

治。雷家村的做法也让镇上相关领导脑洞大

开,探索推出了“每月组织一次义务劳动,

镇村两级相互结对,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

组、组干部包户‘三包’,坚持‘四个一’,

发动五支力量”的“一二三四五”工作法,

一点一滴干,一个一个完,积少成多,积沙

成塔,干出了一片“新”天地,让农村环境

实现了“一时美”向“持续美”的转变,并

在全县“红黄旗”环境卫生观摩评比中位居

前列。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如何

让农村由“外在美”转向“内在美”?薛镇以

乡风文明建设为着力点,深化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大力培育优良家风,弘扬传统美德,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实现乡风民

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

宏化村位于省道沿线,由于历史遗留问

题较多,成为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村民与

村民之间,邻居与邻居之间,只要稍微有点

“小摩擦”,动不动就要“到上头讨个说法”。

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通过走访群

众了解到,群众对干部缺乏信任是主要原因,

因为不信任,村民间有矛盾纠纷,不找干部,

反而习惯上访。

为尽快取得群众信任、理解和支持,村

两委班子首先从自身做起,把旗杆打端立正,

5

第8页

党员干部做表率、做示范。在村子环境整治

过程中,党员干部先清理拆除自家房前屋后

的“三堆六乱”和违建。疫情防控中,党员

干部带领志愿者冒着严寒坚守卡点执勤、排

查、宣传。村里大事小事征求群众代表意见,

村务公开,民主决策。

看到村两委干部、党员直面矛盾不回避,

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群众思想慢慢有

了变化,开始关心村子发展,主动参与村上

各项事务,干部的话也能听进去了。村民之

间有矛盾,村上的志愿者“调解组”就会上

前调解,说道理、讲政策,晓之以情、动之

以理,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如今

的宏化村已经连续两年实现“零上访”。

村支部书记刘正卫说:“群众之间其实也

没有多大的矛盾,大多都是‘气不顺’。群众

得到了尊重,有了知情权、决定权,气顺了、

心齐了、矛盾也就少了。”

这既是村干部动脑筋想办法的功效,又

有镇上久久发功的效果。该镇以典型示范引

领、移风易俗推动、精神文明创建等有效载

体,通过“内外兼修”的办法,让乡村风气

日渐好转,重塑了乡村之美。

产业兴旺 托起乡村小康之“美”

产业兴,群众富,生活美。

薛镇自古就是农业大镇和产业强镇。因

其独特的地理区位,频水穿境而过,流域形

成广袤耕地,九峪肥田,黄壤膏腴,天时地

利尽占,非常适合农耕生产。上世纪九十年

代,前坡苹果独领风骚;二十世纪,底店花

椒香飘万里;进入新时代后,薛镇的产业发

展如虎添翼,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薛镇是早中熟、极晚熟苹果的优生区。

目前,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形成

了较好的产业基础。脱贫攻坚战役中,该镇

紧抓这一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党建+龙头企

业+贫困户”扶贫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大力

推进标准化果园建设和花椒种植,在带动贫

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不

断提高扶贫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走出

了“党委引导、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受益、

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在瞄准种植“绿”色发展的基础上,薛

镇又紧盯在“红”上做文章、找出路,挖掘

“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着力打造

种植产业和文旅产业“红绿相间”的特色

产业。

薛镇的“红”早就闻名遐迩,是一个拥

有丰富红色资源的革命基地,著名的康庄战

斗、沟龙城墙的弹孔遗址等都有力印证了红

色薛镇的革命底蕴。湘子庙地下交通站、底

店地下交通站、富平游击队、娘娘庙战斗、

沟龙城墙弹孔、富平县烈士陵园、富平英烈

纪念馆,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浴火重生和凤凰

涅槃,为这块神奇土地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薛镇党委书记刘军弟表示,下一步,薛

镇以创建省级旅游特色名镇为契机,实施全

镇“产业富民、工业活镇、文旅兴镇”三大

战略,以“九大创建”为抓手,以打造经典

景区为切入点,以“薛镇八景”为支撑,充

分发挥康庄烈士陵园的红色资源优势,依托

现有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地标,融入全县红色

旅游规划,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推动全镇自

然景观旅游扬优成势、红色旅游领跑全镇、乡

村旅游转型升级,让红绿相映、古今融合的文

旅融合产业,勾勒出乡村画卷的“薛镇之美”,

为打造中国北方最美县城贡献薛镇力量。

薛镇之“美”,不仅美在了“面子”上,

更美在了“里子”中,不仅美在了乡村的环

境里,更美在了群众的幸福生活中。薛镇,

在明月山下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大“美”

画卷。

6

第9页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10

月 22日,陕西、湖南同时举义,成为全国响

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10月28日 (农历九

月初七),陕西关中名邑富平县,在同盟会骨

干焦子静 (东上官人) 运筹推动下,富平籍

同盟会员胡景翼、王绍猷、武观石、杨介石

等,联合哥老会向紫山 (人称龙头大爷) 和

县衙狱官谭星桥、三班总管李全义 (淡村

人)、快捕班头王喜 (老城人) 等举行反清起

义,俘获知县刘林立,一举推翻了清政府在

富平的专横统治。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宣告了封建王朝统治的结束。中华

民国虽然建立,但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使

民众生活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21 年 7 月

23日—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在上海和浙江嘉兴成功召开。共产党立志

救国救民,给灾难深重的贫苦人民带来了光

明和希望。共产党的基础组织如星火燎原,

人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1926 年 5 月,共

产党员严木三在庄里镇成立了富平最早的党

组织:中国共产党立诚学校党小组。随着党

员人数的增加和革命活动的迅速开展,全县

各村镇也相继成立了党的组织。

1928 年 4 月,位于富平县东北 30 公里的

薛镇,诞生了该镇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宏

化坊 (又称红果坊现称宏化村) 支部,石仲

伟任书记,隶属中共富平县委领导。

由于蒋介石“4·12”和汪精卫“7·15”

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导致第一

次国共合作失败,党的活动由城市转向农村。

富平县党的活动中心也随之转移到北部沿山

一带,薛镇第一个党支部就是在这个背景下,

由当地党员发展建立起来的。

薛镇宏化坊石家堡教育界人士石仲伟,

思想进步,1927 年就加入了共产党。石仲伟

回忆文章中曾提到:他当时在县教育局工作,

利用公开身份,经常到下边去督学指导,但

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家里,通过宣传引导在

本村发展了数名党员。据资料所知,当时有

石家堡的石佩宏、石明堂、刘万海、李兴田、

石桃春,还有吴家的杨明德,仁张村的郝连

璧,上修武村的李恒义。

这些党员都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对革

命充满热情。因当时反动政府征粮征款繁多,

农民辛苦一年基本没有结余。特别是刘万海,

家里很穷。他说:“这简直就是官逼民反,我

要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据李兴田老人回忆,

他原籍淳化县,自幼随父母定居石家堡,当

时在村上拉长工,睡在城东的井房里。他和

刘万海、石桃春关系很好,在石仲伟宣传下

加入了共产党。他们在石家堡共开过两次会。

红色薛镇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

□ 倚新虎

红 色 记 忆

红色记忆

7

第10页

第一次在城东北的坟地里,大约有四五十人

参加,大半是不认识的人,记得有石仲伟、

穆采贵等。根据资料显示,这是一次省委召

集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座谈会。会议传达了国

内革命形势和省委指示,针对我县实际,对

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第二次是在石

仲伟家后花园的窑里,石佩宏还给他们发了

党员证。党员证是布做的,上面印有镰刀、

斧头,党员都把党证缝在衣服左上方夹层内,

这次会议就是宏化坊党支部的成立大会。

党组织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发展农民党员,

建立农村党支部,加强党的直接领导。要求

党员深入群众,宣传动员贫苦农民抗粮抗捐。

据李兴田老人讲:他参加的主要活动是贴标

语,每次都是刘万海把标语拿回来,他和石

桃春去贴到美原、薛镇、小惠、仁张村等地,

闹得国民党当局终日惶惶不安,也有效牵制

了当时国民党对三原武字区游击队的围剿。

他们还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全县数万人驱米

(森若) 缴农运动,以及发动组织师生多次罢

课闹学潮。

随着形势发展,党组织号召及时建立地

方革命武装,开展对敌斗争。要革命,就要

有枪,经党支部研究,采用铁匠自造、筹款

购买等方式,共弄到5支长枪,3支短枪。

驻当地国民二军田生春 (绰号田葫芦)

师,在反动集团的指挥下大肆搜捕共产党人,

镇压革命群众,曾先后杀害了陕西著名共产

党员史可轩和进步教师郝晓东等人。田葫芦

部队军纪败坏,欺压百姓、搜刮民财、名目

繁多的浮摊冒派,接二连三地压在农民头上,

时有所闻因催交粮款而被绳拴吊打、逼迫自

杀的贫苦农民,广大群众极其愤恨。富平早

期党员刘铁山趁机拉起了一支二三十人的游

击队,游击队员大多都是受尽田葫芦压榨的

群众骨干,苦大仇深,作战英勇,游击队第

一次行动,就袭击了田葫芦的老家 (蒲城六

井村),还缴获了用来护家的十多条枪。消息

传开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在当地引起了很大

轰动。省委和县委对这支游击队极为重视,

派遣石仲伟、杨致祜、石林厚与刘铁山秘密

联系,并挑选出数名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参

加了刘铁山游击队。以“敌来我走,敌走我

扰”的游击战术,到处袭击田葫芦的散兵恶

差,并以缴获的枪械,不断武装自己,壮大

革命力量。游击队支持农民抗粮抗捐,及时

打击反动地主豪绅,农民又积极为游击队传

递敌军消息,导致田葫芦多次围剿游击队的

行动都无功而返。1930 年,经省委陈云樵和

武字区党组织负责人黄子文联系,由渭北特

委把游击队改编为渭北灾民自救军第三支队,

刘铁山任支队长,继续同反动势力开展斗争。

与此同时,薛镇湘子庙农民任登弟 (小

名健儿),在退伍回乡的原国民二军旅长惠显

峰,泾阳、三原驻军杨谋子、党伯华的支持

和援助下,也成立了一支数百人的“薛镇独

立团”农民武装力量。袭击田葫芦的小股军

队,拒交摊派的一切粮款。宏化坊党支部也

曾大力支持这支农民武装,通过赵鼎初等人

与其取得联系,并介绍由黄埔军校 (四期)

回来的张宜之 (户县人) 担任该团领导成员,

并动员青年农民任子润、董广兴等充任该团

基层干部,计划必要时将这支武装改编成党

掌握的武装力量。经过党组织的宣传帮助,

任登弟等人的思想认识有了进步,表示愿走

革命道路。后因任登弟被叛徒出卖,遭到田

葫芦杀害,导致计划失败。但任登弟英勇侠

义的斗争事迹鼓舞和激励了更多的群众走上

了反抗压迫的革命道路。

渭华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

党员和革命群众,由于白色恐怖极为猖狂,

党的省、县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29年4月,

省委常委王林来到富平,召集富平县委领导

人冯异生、石仲伟、杨致祜 (下转第 10 页)

8

第11页

1936 年西安事变期间,我在薛镇教书。

阴历年前的一个晚上,薛镇来了红军大部队,

分驻在薛镇及土木坊、东城堡、南堡子一带。

后来得知这是师长卢冬生率领的红二方面军

四师。这时贺龙率总指挥部驻在同官陈炉镇,

贺炳炎师长率六师驻在底店。

红军初来时,我同当地十多名人士设宴

欢迎卢师长等。会上气氛很融洽,红军提出

军粮问题有困难,希望我们能帮助解决。为

便于开展工作,商定成立抗日救国会,由我

担任会长,路保仁为副会长,成员有赵成基、

任吉运、路树勋、任和钧、王亮贻等。抗日

救国会很快成立了,我们以抗日救国会的名

义,召集各大户开会,要他们为红军借粮、

捐粮。经过宣传动员,先后有湘子庙雷振东、

庙西堡任德祺、任和钧各捐粮 80石,我祖父

也捐了 35石,共计筹粮五六百石,初步解决

了部队的燃眉之急。后来卢师长又对我说,

粮食还不够,我说:“不要发愁,部队吃粮有

我们哩!”于是我们抗日救国会对街上各粟店

的进行了摸底,按其存粮数,每百石粮食抽

30 石,这样又筹借了几百石粮,前后共筹粮

不下一千石。

红军在薛镇驻了一个多月后,到第二年

阴历二月间,贺龙、朱瑞、甘泗淇等红二方

面军首长到薛镇来了一次,我们又设宴欢迎。

他们还到我家来看望,对我们所做的工作慰

勉有加。

红军在薛镇驻了两个多月,和群众相处

很好,军民之间建立了深厚感情。红军在各

村镇刷写标语,张贴布告,召开会议,广泛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鼓舞群众

的抗日热情。卢师长对群众和气可亲,对我

们抗救会的人特别好,经常到我家来拉家常。

他很关心贫苦群众,经常叫我们给那些参加

会的群众准备饭菜,我们都照办了。

卢师长家里很贫困。有一次我们听说他

老家来信,说老母有病,生活困难。我便和

路树勋凑了一百大洋悄悄寄给卢家。卢师长

知道后,深表谢意,但又严肃地告诉我们,

这样做不好。随后即在部队内借了钱还我们。

我们坚决不收,他耐心解释说:“这是红军的

纪律,红军要保护群众的利益,不拿群众一

针一线,我怎能要你们的钱呢!”硬让我们把

钱收下了。卢师长的高风亮节,真的让我们

很感动。扩红时,我们这里有不少青年小伙

子参加了红军。

1937 年阴历三月初,卢师长带四师移驻

庄里镇。部队出发时,我们救国会组织群众

跟随送行,直送到薛镇南四五里外的宏化村,

才依依不舍地分手。阴历五六月间,我和几

个人还去庄里看望过卢师长,他热情地接待

了我们,还留我们住了一晚。

往事点点滴滴,铭刻在我们心里,我们

一直怀念卢师长,怀念当年的红军!

红二方面军在薛镇

□ 褚立谦

红色记忆

9

第12页

康庄战斗是彭德怀在 1948 年发动的战

斗,彻底地粉碎了胡宗南调兵于洛河以西进

行所谓的“重点防御”的企图,对澄、合、

白地区收复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为蒲、富

地区解放事业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战斗背景

1948 年,是解放战争我军由战略退却转

为战略进攻的关键阶段,是夺取全国胜利的

决定性一年。无论是军事战线或是政治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双线飙扬,捷报

频传。而蒋军由强变弱,一路走低。我人民

解放军所向披靡,敌人闻风丧胆,人民欢声

雷动。

这一年的 7 月至 11 月上旬,人民解放军

歼灭国民党军队近百万。曾经装备精良,不

可一世的国民党军队已不足三百万人,而人

民解放军则增至三百余万人。国民党的徐州、

沈阳、北平、汉口、西安、太原六个集团军

中最大的集团之一沈阳集团军,随着辽沈战

役的隆隆炮声而灰飞烟灭,我军已解放东北

全境。淮海战役激战正酣,顺利进入第二阶

段。平津战役即将打响。处境困难举步维艰

的蒋介石,急电胡宗南抽调兵力驰援中原。

而此时西北战场曾号称王牌军的胡宗南集团,

虽经我荔北战役的打击损兵折将,但仍有比

较充裕的兵员、优越的先进装备及较强的机

动能力和强大的弹药、后勤保障。然而,由

于主力大都遭过我军的打击,新兵补充多,

作战能力差,实战已大不如前。与士气高昂

的人民解放军相比,则颓势显现。

康庄战斗概况

(上接第 8页) 在县城王文波家秘密开会,传

达了省委关于目前白色恐怖异常严重,工作

需要更加隐蔽的指示精神。薛镇宏化坊党支

部按照会议指示,迅速进行了隐蔽转移,其

中石明堂去泾阳县参加了游击队,李恒义到

了焦坪,跟刘志丹红军部队去了陕北。由于

冯异生、石仲伟的党员身份暴露,不能在县

内从事党的领导工作,被派往上海参加党的

秘密活动。抗日时期,石仲伟参加了西北民

众抗日同盟军,并任政治部组训科长、师政

治部主任。

薛镇宏化坊党支部,在当时艰险环境下

进行了英勇斗争,不仅对当时党的工作起了

一定作用,也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

做出了应有贡献。

【作者简介】 倚新虎,流曲镇人,曾在西

藏某部戍边 23年,历任排、连、营、团级干

部,荣立三等功五次。所撰写军事作战论文

获全军奖,在军内外发表文章数百篇。现任陕

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特聘专家、渭南市政协

文史委员、富平县政协特邀文史员、富平史

研究学会副主席等职。

10

第13页

为拖住胡宗南,釜底抽薪地破坏蒋介石

的战略部署,不让蒋介石驰援中原的阴谋得

逞。我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

对胡宗南九个主力师集团,平分为三个防御

集团,分别以蒲城、澄城、合阳三点为中心,

分守于沿白水河南岸五十余公里地区的态势,

采取打破敌人的“机动防御”,求得在分散与

运动中消灭敌人,收复巩固澄、合、白地区,

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冬季攻势。

战前态势

在此战斗前,中央军委决定:自 1947 年

3 月 17 日起,陕甘宁边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

部队,统归彭德怀、习仲勋指挥。任命彭德

怀为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习仲勋为副

政委。战前各部队进行了深入动员。彭德怀

司令员总结了秋季攻势作战经验,分析了西

北战局,指出“继续全歼敌两三个师,渭北

战局即可改变”。

战斗经过

21日,右翼兵团 (第一纵队,警备四旅)

进至陈炉镇。左翼兵团 (第四纵队、骑二旅)

进至薛镇及美原附近。后由第四纵队在韩村、

康庄、底店一带阻击,包围并向驻守在这一

带的国民党第十七师发起攻击。为配合第四

纵队消灭国民党驻军,警备四旅控制陈炉镇

地区并待命,并向铜川、耀县的军台岭方向

警戒;独一旅四团进至底店、下庄,负责富

平、耀县方面警戒。

21 日拂晓,我警三旅的第五团,在庙西

村的东南首先与敌遭遇。该团二营营长张志

亭反应迅速、果断指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

及,俘敌 50多名。其余敌人见势不妙溃逃进

村固守。我军的突然袭击,不仅给敌人当头

一棒,更重要的是从俘虏口中了解了敌情。

为了扫清敌人外围,第四纵队命令主力向康

庄进击,消灭困守康庄之敌第十七师师部和

五十一团及沟龙村、庙西敌五十一团的一个

营的敌军。并命令警三旅的五团二营附山炮

两门,攻歼庙西之残敌,配合我主力军向康

庄发起进攻。21 日 8 时,五团 (二营) 抵康

庄东南,七团抵康庄西南,对敌军形成包围。

我警三旅一部分兵力奉命监视康庄之敌。八

团与骑六师 (即警备第四旅) 的一个团,首

先攻歼沟龙村之敌,以打开战场通道。警三

旅另一部分兵力,围攻沟龙村之敌。战斗打

响后,我军指战员士气高昂,英勇奋战,10

时许,第四纵队警三旅的五团二营就攻克庙

西。敌第十七师第五十团八连全部被歼,一

百余名敌人毙命。

在同一时间,我警一旅先头部队一团,

经过20日夜晚的急行军,于21日拂晓,在沟

龙村边和敌人遭遇。当时情报表明敌军只有

一个营的兵力,我军当即决定全部予以消灭。

命令警三旅八团三营从南门主攻,工兵配合,

二营为二梯队,一营准备打援,拂晓时分战

斗打响。沟龙村城墙属于明清时代造就的土

城墙,高大厚实的砖木结构的城门楼相当坚

固,给攻城带来极大困难。工兵排排长张茂

盛同志带领工兵,携带炸药,炸掉了城门扇

一角,使部队很快冲进村内。九连向左翼推

进,八连向西进攻,七连向西北发展。由于

敌军首先占据了有利地形 ,并有坚固的工

事,给我军进展造成困难。战士们冲进村后,

一时忽略了对城楼上的敌人搜索和歼灭,此

前城楼上有 20多个守敌,当时被我军爆破声

震昏。当醒来后,即向我军开枪,使我军腹

背受敌,伤亡很大,处境非常危险。部队现

场指挥员当即立断,命令部队立即撤出,就

地总结经验教训,组织实施二次进攻。由于

三营伤亡大,改由二营主攻,并上报旅部调

来两门山炮,命令张茂盛同志二次带领工兵,

用炸药炸毁城楼。

21日中午 12时,警三旅派出七、八两团

同独立第一旅协同围攻沟龙村之敌。当部队

红色记忆

11

第14页

正向沟龙村靠拢时,康庄、土木坊的敌人企

图向南突围,五、七两团紧密配合,将敌击

退。七团奉命暂时留滞在康庄、庙西之间。

此时,敌由美原派来六十五军增援,我警三

旅的七团当即派一营配合独立第一旅立即进

行阻击。下午 17时,当八团进至沟龙村东南

时,援敌一部分已由东南向薛镇和沟龙村逼

近,八团以强大火力将敌人压制于老寨子后,

由该团一营原地严密监视其动向。主力部队

仍执行攻占沟龙村的任务。八团与骑六师

(即警备第四旅) 的一个团向沟龙村的敌人发

起二次进攻。山炮炸开了村东南角的城墙。

几乎同时,张茂盛同志带领的工兵,也炸塌

了城楼,城楼上的敌人随着炸药爆炸的冲击

和城楼轰然坍塌而全部毙命。到 19时,敌人

防御被突破,八团冲进要与敌兵短兵相接,

刺刀、手榴弹齐上,逐巷、逐屋地与敌人争

夺,直到将守敌所占据之全部房屋攻克,至

此,除打死打伤敌人外,俘敌 280 余名,沟

龙村战斗胜利结束。几乎在同时,康庄守敌

又企图突围,遭我警三旅五团三营在营长段

忠宪亲自指挥下坚决回击,又俘获突围之敌

一百余名。

在同一时间内,我第一纵的三五八旅全

部附一旅的二团,向底店、康庄进攻。16时,

我先头部队进到底店,首先命独立第一旅的

六团围歼底店的宋家、草滩之敌。经过激战,

歼敌一个营。我独立第一旅的五团奉命由西、

南、东三面包围底店,待独立第一旅六团消

灭草滩之敌后,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康庄

之敌。当日雨下个不停,地面道路泥泞,给

部队突击行进带来一定困难。但我独立第一

旅五团指战员,满怀胜利信心,踏着泥泞的

道路,突击行军,午夜时分到达康庄攻击位

置。当即和警三旅取得联系,决定当夜进入

进攻准备。22 日拂晓,据守在康庄的敌人,

企图向南突围,我警三旅五团指战员,给予

坚决回击,敌人猛扑数次,均被我军打退,

并俘突围敌人百余名。与此同时,美原援敌,

匆匆赶来施援,迅速向西压来。我警三旅八

团及另两个营的指战员,英勇阻击,使援敌

迟滞难以前进。化解了攻打康庄的后顾之忧。

此时,第一纵队的三五八旅经草滩到康

庄西南接替警三旅五团阵地。五团由东南方

向改转向北面攻击康庄。战斗一开始,就非

常激烈。五团首先以迫击炮平射,摧毁了城

西的高碉堡及城外的低碉堡。警三旅五团一、

二营和三五八旅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同时

对敌人发起冲锋,敌人康庄外围防线,很快

被我军突破。在攻城战斗中,我军以压倒一

切敌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与敌展开了激烈

巷战。在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跟上,突破口面

临得而复失的紧要关头,我警三旅五团二连

连长李应般、团政治部副主任路克杰同志,

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坚守阵地。子弹打光

了用手榴弹,手榴弹没有了就拿起房上的砖

块、瓦片应敌,一直坚持到后续部队到达。

在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和逐屋争夺战中。

我军采取火力压制、短云梯登房、以及炸药

包爆破等手段,有效杀伤敌人,扫清前进中

的障碍,逐步夺得巷道屋院。并以短促火力,

多次击垮敌人的负隅顽抗。10时30分,警三

旅协同第一纵队的三五八旅将康庄之敌全部

消灭,赢得了全胜。

我军全部歼灭了康庄的敌人后,于 22日

晚上 20时,警三旅集中五、七两个团共四个

营的兵力,展开了对困守韩村之敌第十七师

第五十团团部及其一、三营等部进攻。当时,

因我后续部队未能及时赶到,而敌三十八军、

六十五军赶到施援,致使我军未能全歼韩村

之敌。至此,我军奉命撤出战斗,转移北山

脚下。23 日清晨,部队顶雪冒雨,踏着泥泞

的山路,奉命向铜川军台岭方向转移。为了

配合洛河以东战斗,于 28日东进,到达金粟

12

第15页

山、卧虎山一带,担任阻击敌人任务。至友

军永丰战斗胜利结束,我军于 12 月 4 日转移

集结于五里镇地区进行整休。

战斗结果

康庄战斗我两路军东西密切配合,战功

卓著,战果辉煌。这次战斗,消灭了敌第三

军第十七师师部、第五十一团及第五十团之

第二营和第三营之第八连,第四十九团之第

二营第三军部之搜索营、通讯营全部,共歼

敌官兵 6105 人。其中毙伤敌官兵 2000 余名,

毙敌少将师长王作栋;俘敌上校副师长张恒

英、敌十七师新闻室上校主任余济安、中校

参谋主任刘广智、中校新闻室主任梁慎功、

敌五十一团上校团长毕铁桥、中校副团长刘

卓亚等。缴获八二炮 1 门、六○炮 16 门、重

机枪 14挺、轻机枪 42挺、步枪 510支、以及

大量军用物资等,胜利地完成了上级战略部

署。康庄战斗的胜利,取得了打击敌人的机

动防御,求得在分散和运动中消灭敌人,彻

底地粉碎了胡宗南调兵于洛河以西进行所谓

的“重点防御”的企图,对澄、合、白地区

收复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意义

康庄战斗中,富平县委领导人民群众和

游击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取得战斗的

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战斗开始时,

组成了以县委书记邵武轩、副书记张少林为

首的 15人工作队,跟随解放军进入战区,发

动群众,开展支前活动。富西游击队、大水

峪区游击队和路东总队富平支队,均全力以

赴配合解放军侦察、带路、搞后勤,发动群

众组成了担架队和运输队,及时转送伤员,

运送物资。在解放军宿营的村庄,群众热情

腾房、做饭、烧水,尽力帮助部队。当战斗

紧张时,群众还冒着危险把饭和开水送上前

沿阵地。战斗结束后,解放军奉命迅速撤离,

康庄等地的群众自动组织起来打扫了战场,

集中掩埋了烈士遗体。现在,薛镇东城堡东

南建有康庄战斗烈士陵园,那里安葬着 37名

在此次战斗中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烈士。

康庄战斗,为蒲、富地区解放事业写下

了光辉的篇章。

来源:《红色富平》

红色记忆

13

第16页

万里长空舞忠魂,英雄风骨尚凛然。4月

28 日,采访团走进富平县烈士陵园,重温红

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穿过郁郁松柏,康庄战斗革命烈士纪念

塔巍巍耸立在烈士陵园的广场上。在纪念塔

前,采访团成员肃立默哀,祭奠英雄。怀着

敬仰的心情,成员们轻轻拂去塔后石碑上的

浮尘,认真阅读着碑文。

“纪念塔背面记载的是在康庄战斗中牺牲

的 37 名烈士的名字,他们有的人名字还不

全,有的人也只是一个代号:‘黑炮壳’。但

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却像血液一

样永远流淌在富平人民身上……”在一片庄

严肃穆的气氛中,讲解员讲述着烈士的革命

故事。

1948 年 11 月 21 日,康庄战斗在富平打

响。这是西北野战军在渭北战场对国民党军

队开展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也是解放战争

时期在富平发生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斗。人

民解放军经过严密部署,集中两个纵队部分

兵力浴血奋战,康庄战斗中共歼灭敌军 17师

6105人,并缴获了大量战略物资。

战斗中,富平人民群众和游击队全力支

援解放军作战,自愿做饭、烧水,帮助解放

军撤离,打扫战场,掩埋遗体,为战斗的胜

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康庄战斗的胜利彻底粉

碎了蒋介石、胡宗南驰援中原的阴谋,为蒲

富地区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青山埋忠骨,英魂永不灭。为了纪念康

庄战斗中牺牲的烈士,1953 年富平县修建了

康庄烈士陵园。后经 2008年、2014年先后两

次改建扩建和保护修复,建成富平县烈士陵

园,373位不同历史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此

长眠。

孙瑞峰,2011 年从部队转业后来到富平

县烈士陵园做起了这里的“守陵人”。他把烈

士当作榜样,甘受清苦,在这个岗位上一干

就是 10年,陵园内的苍松翠柏,见证了这位

“守陵人”的执着与忠诚。

“这位烈士名叫常长寿,是富平县美原镇

人,1987 年 1 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抢救

伤员不幸牺牲,年仅 27 岁。”孙瑞峰告诉记

者,富平当地人有在冬季祭奠亲人的习俗,

每年冬季,常长寿 80多岁的老父亲就会骑着

他的车子,颤颤巍巍地来到陵园,拿着儿子

最喜欢的香蕉来看他。“‘儿啊,大 (爸) 来

看你了!’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眼泪就

止不住地流。”孙瑞峰哽咽道,烈士在战争年

代献出宝贵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现在的和平

美好生活,自己能做的就是看守好陵园,让

烈士安息,不受到一点打扰。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最好的纪念是奋斗。

如今,富平县烈士陵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

地、红色旅游景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瞻

仰学习。烈士虽已长眠,但他们奋勇向前、不

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前来瞻仰纪念

的群众,大家在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中汲取不

竭动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康庄战斗著史册 烈士英灵贯长虹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采访团走进富平县烈士陵园

□ 渭南日报记者 王 乐

14

第17页

打 董 家(快 板)

□ 董文第

竹板一打哗啦啦,

听我说说打董家。

那是一九四八年,

农历十月刚过半。

雪雨下个不间断,

北风刺骨透心寒。

国民党,十七师,

王牌军队号无敌。

溃逃董家扎营地,

祸害百姓拿脚踢。

占你炕,上民房,

里外翻腾不像样。

先洗头,再洗脚,

房店铺满麦秸窝。

要盐要醋要辣子,

没有给你捂瞎事。

说你贩土换匣子,

私通共党一家子。

西北有支野战军,

司令就是彭德怀。

副政委,习仲勋,

富平乡党是能人。

保卫延安挽狂澜,

打垮胡匪十几万。

康庄战斗最为奇,

砸烂王牌十七师。

董家战场十分惨。

天降雪雨雾遮天。

解放军,真勇敢,

冲锋杀敌走在前。

挖城壕,炸门扇,

打得敌兵心胆寒。

为保百姓更安全,

进巷就打肉搏战。

拼刺刀,徒手搏,

打得敌人无处躲。

血染雨水流成河,

尸体一摞又一摞。

共产党,为百姓,

解放富平立大功。

人民拥护毛泽东,

日子红火享太平。

先辈创业流血汗,

红色精神代代传、代代传!

注:1948年11月21日,国民党十七师溃

逃至富平县薛镇一带,康庄战斗在这里打响,

沟龙村董家堡是主战场,西北野战军收复了

此地。

【作者简介】 董文第,高级退休教师,薛

镇沟龙村董家堡人,善做公益,自愿搜集、

整理、宣讲发生在沟龙村的红色革命故事,

义务为村委会书写宣传标语,并为村邻红白

之事撰写对联、碑文等。

红色记忆

15

第18页

康庄战斗烈士陵园赋

□ 王 璐

北枕乔山兮气贯长虹,

南望频水兮笑看东风。

碑碣矗立兮剑入苍穹,

松柏挺拔兮忠诚哨兵。

阴雨霏霏兮当值清明,

红色薛镇兮人如游龙。

心怀仰止兮祭奠英灵,

精神不朽兮薪火传承。

云水呜咽兮飞鸟哀鸣,

草木伤悲兮泪如泉涌。

遥想当年兮解放黎明,

一九四八兮寒意正浓。

渭北战役兮狭路相逢,

血雨腥风兮弥漫古城。

庙西沟龙兮出奇制胜,

草滩康庄兮一战称雄。

指挥高超兮彭总统领,

歼敌六千兮史垂英名。

烈士长眠兮万木峥嵘,

万古流芳兮春夏秋冬。

铁军魂志兮人民心中,

荡尽阴霾兮天下太平。

民出水火兮共和新生,

艰苦卓绝兮盛世隆景。

饮水思源兮壮怀深情,

居安思危兮警钟长鸣。

全面建设兮中华复兴,

矢志不渝兮跟党长征。

【作者简介】 王璐,美原镇人,渭南市作

家协会会员、富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富平

县朗诵艺术团名誉团长,擅长各种大型活动、

晚会演出的策划及编导。钟情文学,倾心笔

书,曾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诗文多篇,著有

诗歌集《三人行》,参与编辑《当代富平诗文

选粹》《第一书记驻村故事》《筑梦富平》《石

川河》等书刊。

16

第19页

红色记忆

蓝天雄鹰

——记航空英雄王列虎烈士

□ 倚新虎

1971 年 9 月,王列虎出生于富平县薛镇

一个农民家庭。1990 年,他怀着报国从军的

理想,考入空军飞行学院,在校期间学习成

绩优异,1991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4 年,分配到空二师,他把对党的无

限忠诚和对飞行事业的无限热爱,化为刻苦

训练、提升自我的强大动力,练就了一身过

硬本领。从 1998年到2010年,他先后在部队

担任中队长、大队长、副团长、团长期间,

团结带领官兵勇挑重担,奋力拼搏,展现出

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取得了多项成绩。2009

年,他正确处置了战机突发空中停车紧急情

况,成功迫降。他还曾在驾驶战机从桂林起

飞前往南海完成任务中,两次空中加油,连

续飞行 4 个多小时,航程数千公里,创造了

战机“六个第一”。2013 年,任空九师师长

时,他狠抓部队基础性建设,带领部队多次

完成重大任务,所在部队全面建设呈现崭新

面貌,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创造了我军战

机远海飞行最远记录。在部队 26 年,他用自

己的满腔热血和汗水,为部队建设发展做出

了重大贡献,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4

次,被授予“空军飞行员金质荣誉奖章”“勤

政廉政师团职领导干部”。

王列虎同志是空军部队的优秀军事指挥

员、特级飞行员,积极推进空军转型建设和

军事斗争准备的优秀军人。2016 年 10 月 12

日,在执行进藏任务中壮烈牺牲,时年 45

岁。他的一生政治过硬、信念坚定、忠于使

命、矢志蓝天。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求

真务实,锐意进取、身先士卒,始终战斗在

一线,一心一意带领部队搞建设、谋发展;

他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坚持公道正派、严

于律己、生活节俭、艰苦朴素;他关爱基层、

情系蓝天,深得广大官兵和飞行员的信任和

爱戴;他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

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他无愧于党和人

民的培育,无愧于各级组织的重托,无愧于

新时代新使命的要求,无愧于家乡和亲友的

期望!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奉献的一生。

他的英名,与蓝天同在;他的业绩,永

载人民空军史册!

他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作者简介】 倚新虎,流曲镇人,曾在西

藏某部戍边 23年,历任排、连、营、团级干

部,荣立三等功五次。所撰写军事作战论文

获全军奖,在军内外发表文章数百篇。现任陕

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特聘专家、渭南市政协

文史委员、富平县政协特邀文史员、富平史

研究学会副主席等职。

17

第20页

颂红色薛镇(组诗)

□ 任俊杰

追记富平游击战

薛镇枪声底店城,频阳山水颂英雄。

游击富北军车陷,赈济穷人喜气生。

地主武装闻胆颤,保安矿警敛威风。

老君山下红旗展,应记健儿昔日功。

题 叙 解放战争期间,富平党组织遵照上级

指示,广泛开展了游击战,建立起了富北游击区,

先后有九支游击队在我县活动。游击队员们伏击

国民党军运输车队,为穷苦百姓赈济分粮,打击

反动势力,支援解放战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迎接全县解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这些

游击队成员,有的转入大部队或省上机关,有的

成为我县的领导骨干。

康庄战斗回眸

彭总挥师下富平,康庄炮火震初冬。

随时随地刀枪见,逐堡逐村血刃红。

顽抗城头犹困兽,负隅巷内反冲锋。

楚歌四面穷途近,画卷恢弘耀汗青。

题 叙 1948 年冬为了打破蒋介石以抽调胡宗

南兵力解淮海危局的企图,彭德怀司令员指挥西

北野战军发起了冬季战役,11月20日到22日,发

生在我县薛镇底店一带的战斗就是冬季战役的重

要组成部分。

参观薛镇烈士陵园感怀

石狮华表聚英魂,纪念塔高接彩云。

夺取江山经万苦,驱逐日寇历千辛。

缅怀昔日英雄事,教诲如今子弟心。

烈士九泉含笑意,神州崛起有来人。

赞抗日英雄石嘉植

名列国家三百员,频阳骄子傲云天。

龙潭歼寇汉奸怕,虎口拔牙日伪寒。

救女狱中全大义,斗敌刑场壮河山。

忽闻华夏复兴事,烈士英魂笑九泉。

题 叙 石嘉植 (1918—1943),薛镇盘石村

人。曾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担任 129 师第七

旅情报干事时,带一个班进入日军营,不但痛歼

日军,而且使日军互相打了起来,因此被晋南军

区授予“威震敌胆”英雄称号。后担任冀南军区

德石路敌工队队长,完成了开辟新区任务。在对

日斗争中他演绎了“计除特务”“深入虎穴”“虎

口拔牙”“洞房除奸”等传奇。1943年秋由于叛徒

出卖被捕,直到就义前,他英勇地和日寇进行了

殊死斗争。

【作者简介】 任俊杰,薛镇人,1945 年

生,大专文化,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

国国家诗书画院高级研究员,中央文艺出版

社首席编辑,陕西省老年诗词学会理事。

18

第21页

薛镇的红,是我打小就熟悉的。

秋收时节,最抢眼的是那红彤彤的苹果。

几乎每家都有苹果园,树连树,园接园,绿

莹莹,红彤彤。收获的季节,欢声笑语响彻

田野。那绿莹莹的果园,是每一家致富奔小

康的桥梁;那红彤彤的苹果,是全镇人民心

中最美的景色。“苹果之乡——薛镇”的门楼

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来客,“接天果园无穷碧”

绵延数十里的果树,更是薛镇一道靓丽的风

景线。

随着农村经济作物产业的调整,红艳艳

的花椒又闪亮登场。立秋过后,红艳艳的花

椒一爪一爪在翠绿的花椒叶中像玛瑙、像宝

石,玲珑可爱,椒香扑鼻。这里主产秦椒、

齐椒,得益于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颜

色红亮,肉多皮厚,香味悠长,是每家餐桌

上不可或缺的佐料,更是牛羊肉泡馍馆、饭

店深受欢迎的调料。红花椒,红遍田野;花

椒红,红透椒农的心田。

比之更红的,是富平烈士陵园的国旗。

位于薛镇东城堡的富平烈士陵园,安葬着渭

北战役康庄战斗殉难烈士及建国以来在各条

战线上牺牲的富平籍烈士。陵园前身据说是

明代白云寺 (薛镇东寺),解放后拆庙建校,

原薛镇学校部分校舍即是白云寺砖木石料所

建。白云尚在,寺却已远,白云寺空留一个

名字,此后这个名字也消逝在历史的烟尘里。

随着社办企业的兴起,薛镇印刷厂便与烈士

陵长期共处一园,时间跨度最起码覆盖了我

整个青年时期以前的岁月。所以村里老辈人

称之为东寺,父辈人称之为烈士陵,我们称

之为印刷厂。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的年代,

苹果园又“进驻”白云寺遗址。没错,大片

苹果树包围了烈士陵。年年清明,祭奠先烈

的师生队伍绕行在果树的枝丫间。回想战火

连天的年代,烈士们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再

看眼前景象,令人不胜唏嘘。

2006 年开始,东城堡文化领导小组陆续

向富平县委、武装部、民政局反映,建议整

修烈士陵。我有幸见到由父亲签名起草的整

修烈士陵园倡议书—— 《我们的请求,我们

的情怀》。倡议书里写道:“清明节祭扫烈士

墓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那硝

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英雄们为了民族的独

立解放,为了共和国的诞生,为了全国劳苦

大众当家作主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民永

远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永远怀念他们!康庄

战斗就发生在我们这块土地上 (即薛镇东城

堡)。战后我们村民含着悲痛,让出了土地配

合政府掩埋了烈士的遗体。在上世纪 80年代

的扩建中又无私地让出了自己的口粮田,陵

园面积现达 13亩,并和我们村民住宅连成一

片。村民们朝夕与烈士相处,守陵、护陵,

村民们对烈士怀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在

这份手写的四页倡议书里,我还看到了老校

长来世勤伯伯、范福根老师、来春彦伯伯等

熟悉的名字。老骥伏枥,红心可嘉!他们用

拳拳赤子之心回报烈士们 (下转第 21 页)

红色薛镇

□ 杨瑞龙

红色记忆

19

第22页

飘扬在深山里的一面旗帜

——记薛镇赵老峪北村共产党员姬凤琴

□ 焦 联

车子顺着盘山公路走了不多时,在一个

新式二层楼的院落停下来。一面红色的党旗

迎风飘扬,一块黄白色的大石头上刻着“赵

老峪北村”。热情好客的村民端茶倒水,场面

感人。在这个被大山包围的小村子里,我见

到了83岁的共产党员姬凤琴老人。

在和老人闲谈中,我了解到,姬凤琴老

人一生命运坎坷,1939 年出生于铜川金华山

村,不幸的是,幼年丧母,7岁就来到铁炉村

的姨家,是姨抚养她成人。18 岁那年嫁给了

同村的刘茂勤。刘茂勤当过兵,在部队就入

了党,思想觉悟高,有担当,退伍后回村担

任村干部。他们夫妻俩生育了三个儿子,日

子虽然过得清贫,但是夫妻同心,黄土都变

金。一个风风火火地为社员们跑前跑后,一

个勤劳持家,夫唱妇随,日子过得艰辛却很

幸福。

姬凤琴老人说她没念过书,一个字都不

识。但是她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瘦小的身

躯承载着沉重的责任。她干什么活都要干得

最多最好,在挣工分的年月,她不甘落后,

总是起早贪黑干完家务活,第一个到田间地

头,最后一个回家。每次劳动大比赛,她都

是第一名,多次被县、乡、村评为劳动模范。

老人笑着说:“奖品发的都是镢镰斧头!”多

的用不完,她就送给亲戚们。就是在这样的

历史条件下,村干部和乡领导们商讨决定,

吸收姬凤琴为共产党员,入党介绍人就是当

时的村书记。

姬凤琴是一个热心肠,村子里谁家过红

白喜事,她总是第一个去,提着自己家暖水

瓶,拿着自己家的锅碗瓢盆,事过完,她和

主人一起打扫完卫生才回家。有时候,忙忘

了,几天都顾不上自己家的孩子。也许是自

己童年就失去了母亲,她非常喜欢孩子,自

己家的亲戚家的乡邻家的,她都喜欢,从来

不会嫌弃外人来她家,有人来串个门,她赶

紧端茶倒水,拿出家里仅有的好吃的,不是

给人家娃倒白糖水就是炒鸡蛋。四邻八村的

人都吃过她做的饭,她爱这些人,所有的人

都喜欢她,有事没事就来跟她坐坐,她家门

口支着一块四方石板,一年四季都有人坐那

里谝闲传,她总是笑盈盈地招呼喝水,到饭

点就端饭,她已经成了村子里的“官婶”

“官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30 多年

前,大儿子已经结婚生了个女儿,在金华山

煤矿上班,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跟同事发

生了口角,被人打了,严重脑震荡,但是儿

子拒绝接受治疗,在家躺了几年,儿媳妇跟

儿子离婚了,带走了他们的女儿。做为母亲,

她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大儿子有时候清醒,

有时候糊涂,有时候很暴躁,其他人都害怕

不敢接近,只有母亲每天做饭给他吃。二儿

子从小身体不太好,前几年,在村办学校当

民办教师,后来,村小学撤了,二儿子就在

村委会上班,娶了个媳妇,结婚后发现是个

智障女子,姬凤琴老人说:“娶到咱家了,就

是咱家人!好多人都说叫我给她娘家送回去,

我不做那造孽事,我本来没女,就当女儿养

20

第23页

着!”这一养就是 14 年,娶回个智障,没有

自理能力,也没有生育,姬凤琴老人用她的

善良呵护着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儿。2018

年 8 月,赵老峪北村党支部授予姬凤琴“好

婆婆”奖牌,老人的善举有目共睹,这个奖

牌老人实至名归!

2013 年,老伴刘茂勤去世了,姬凤琴觉

得天塌了!她本来就瘦弱的肩膀,颤巍巍扛

起这个家。1 米 5 的个头,体重 60 斤,走路

像一阵风飘过,难能可贵的是她脸上那份来

自内心深处的笑容,足以化解一切苦难。就

是这样的家庭情况,当三儿子提出要搬离村

子,住到很远的地方去,说那里条件好,娃

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这个坚强的母亲答应了,

没有半句怨言。

83 岁的老人,身体硬朗,慈眉善目。每

天做好饭,分三份:大儿子、二儿子、二儿

媳妇各一份,她自己多少吃点就行。老人胳

膊疼,擀面只能一碗一碗擀,这就是母亲!

倾其所有,给自己的孩子。只有付出,不求

回报。因为太瘦,老人的皮肤是古铜色的,

头上顶着的蓝格子手帕盖不住丝丝白发。老

人胸前戴着党徽,在夕阳下熠熠闪光!她胳

膊挎着笼准备去摘花椒,步伐轻盈,笑容满

面。老人说:“国家政策好!共产党好!政府

好!我一个月还领 200多块钱哩!”这就是一

个老共产党员!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觉悟,

在岁月的长河里煎熬着!这就是一个女人,

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家庭和孩子。看着老人

远去的背影,我觉得她瘦小的身材瞬间变得

高大起来。

姬凤琴老人把自己活成了一尊古铜色的

雕塑,任风霜雨雪,她永不变色!在这个大

山深处,村室前有一面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

还有姬凤琴老人,她像一面旗帜,迎风而立!

她是大山的女儿,用不屈的脊梁撑起一个家!

她是伟大的母亲,用宽阔的胸怀包容着生活

的不易。

【作者简介】 焦联,曹村镇人,渭南市作

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渭南日报》《石

川河》等报刊及“富平文联”等公众平台。

(上接第 19 页) 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通

过倡议整修烈士陵表达薛镇人民红心向党和

对烈士的至高无上敬意。

倡议书引起党政机关的重视,迅速行动

起来。经过多年的整修,如今占地 30 多亩,

整修一新的烈士陵园里,环境幽静整洁、庄

严肃穆。频阳大地埋忠骨,党政悲恩悼忠魂。

丹心化虹在碧泉,英灵含笑松柏间。新建的

康庄战斗革命烈士纪念塔、富平县英烈纪念

馆、忠魂石等,在明月山前顺阳河畔的富平

东北隅已成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胜地。

每年清明节、七一、国庆、党员活动日等,

党政机关、学校师生、社会团体,瞻仰祭扫,

络绎不绝。烈士陵园红旗猎猎,松柏长青:

全镇干群同力同德,红心向党。

家在薛镇,远行归来,我先给屋顶升起

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面五星红旗,是一

位普通公民普通党员对党、对国家无比热爱

的最真切、最朴素的表达方式。五星红旗迎

风飘扬,和咫尺之距陵园里的红旗呼啦呼啦

同声作响。田野里的树树花红,更是映红了

全镇人民幸福的脸庞。敬立在红旗下,红苹

果,红花椒,红脸庞,红朝阳,连成了一片,

目之所及,四下皆是红彤彤,红艳艳。我突

然觉得:薛镇的红,是立体的红,是全方位

的红!

红色薛镇,当之无愧!

【作者简介】 杨瑞龙,薛镇人,七零后,

闲暇以文字遣兴。

红色记忆

21

第24页

坡上那片红

□ 吴宏博

业余喜欢写作,所以抽空就爱去采风。

说是采风,倒不如说是写不出东西的时

候就想去转转,散散心。

不过说实话,有时转着转着眼睛里就会

钻进一些人或景,脑子里就会蹦出一些灵感

和素材。

这天,和一个搞摄影的朋友一起叫上另

一个美女,三个人驱车来到一个叫薛镇的地

方。一直听说这个远离都市的小镇因为山水

风景的别致而素有“小秦岭”的美誉,但却

一直未曾踏足过。美女的老家就在薛镇,叫

上她,算是半个导游。

车一进入薛镇地界,眼前便苍翠起来,

空气也出奇地清新。车在盘山路上行,窗外

的景轮替着往眼睛里钻,美不胜收。

七八月间,山里正是绿色称霸的时候。

车行处,窗外突然一大片红跃入眼帘,很是

扎眼,很是抢眼。

美女朋友说:“那是花椒成熟了,这个村

子这几年发展花椒种植,效益还不错。”

我说下去看看吧。采风嘛,不能总在车

里采。

摄影家靠路边停了车,我们就朝着山坡

那片红走去。虽然此时是早上 9 点多,可毕

竟是七八月的季节,走了一会,我们便后背

上冒出了汗。

摄影家眼尖,突然说:“椒园里有人正在

摘椒呢。”视力好不知道跟他们的职业有没有

关系,善于发现才能拍出好片。

我猫着腰眯着眼向椒园里看了看,说:

“在哪呢?”

美女哈哈笑着,打趣我说:“你那小眼

睛,再眯就连缝都没有了,肯定看不见了!

喏,穿着红衣服呢!”美女用手给我指了指。

我就一下子看清了,红衣服掩映在火红一片

的椒园里,还真是不好发现呢。

“走,跟她聊几句去!”不管走到哪,我

都喜欢跟当地人聊聊天。我的很多小说都是

在聊天中找到了灵感找到了人物原型。

走近一看,“红衣服”竟然是个七八十岁

的老大娘,正挎着篮子认真低头摘着一爪一

爪的红色颗粒,空气里都弥漫着麻麻的椒

香味。

“大娘,摘椒呢!”我走到身边跟她打

招呼。

大娘听见声,一转头,才发现身后的我

们,竟爽朗地笑了起来:“只顾着埋头摘椒

了,都么留神你们啥时来的!看你们这打扮,

路过的吧?是不是想捎些椒回去?随便摘,

不要钱,我们这儿的椒可麻可香了!”

我忙说:“我们不要椒,就是随便看看,

跟您聊聊天!”

“聊天?你们想听啥,就问吧!反正我个

老太婆整天也没人跟我说话,憋得慌。”大娘

应着话,手里的活却没停,一摘一大爪地扔

进篮子。

“您今年高寿?”

“虚岁 83啦!”大娘停下摘椒的右手,冲

22

第25页

我们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个“8”,又伸出了

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比划了个“3”。

我说:“看着不像83,像38!”

大娘就拍打我的肩,笑着说:“你这娃,

净胡说哩!”但大娘脸上是高兴的。看来不管

多大的女人,都希望别人说她年轻。

“怎么就您一个人摘椒,家里其他人呢?”

我从大娘胳膊里抽过篮子,帮她提着。

“都没了,就剩我一个了!”大娘的语气

里有说不上的感觉。

“老伴没了?”

“没了,打印度那年走的,都快 60年了。

他长啥样都想不起来了。”大娘说得很平淡,

好像真的是在说一件很久远的别人家的事情。

“老伴当年给您留下孩子吗?”

“留啦,还是个带把的呢。”大娘低头摘

着椒,我看不到她的眼神和表情。

“孩子现在干啥呢?”

“没啦,八几年打越南的时候没的。”我

还是看不见大娘的神情,但我看见大娘手微

微在抖,一不小心,有根椒刺竟扎了手。

空气短暂的凝固了,我们三个都没了话。

大娘先打破了寂静,“没啥,这就是命。

我从小就是孤儿,是国家养育了我,为了国

家,老头子和儿子都没了,我又成了个老孤

儿,怕啥,不是照样还有国家养咱吗!”

“您是五保户,国家政策现在挺好的,咱

不怕。”我生硬地找着词宽慰大娘。

大娘却笑了,“我是党员,年轻轻时就入

了党,怎么会真得去等国家养咱呢?又不是

老得不能动弹了。种点粮食够吃就成,卖点

椒够花就成。”

我正想再说点什么安慰的话,却远远听

见有人在喊大娘。

拧头一看,五六个男男女女挎着篮子正

朝椒园里走来。

“他们是帮我摘椒来了,都是村里的乡

亲。他们每年都会帮我这老太婆的忙,拦都

拦不住!这得欠人家多大的恩情啊,我都八

十多了,哪有什么下辈子去还哟!”

“婶,谁说让你还了嘛,不就是帮你摘几

回椒吗,多大个事!”一个中年妇女已抢先到

了我们身边,一看就是个麻利人。

女人看见我那摄影家朋友手里提着大镜

头,估计误会我们是记者了,竟莫名其妙地

说:“就是,你们好好报道下我胡婶。”我这

才知道大娘原来姓胡。中年女人继续快言快

语着说,“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吧,胡婶每年把

这四五亩花椒卖的钱都捐给了一个公益组织,

他们好像是专门帮助那些当年在打越南时牺

牲战士们家人的。”

大娘瞪了一下中年女人,“就你嘴快!”

又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我一个快死的老太

婆了,要钱有啥用,够吃饭就成。我那年去

云南烈士陵园,见过很多烈士的家人,有的

家里很可怜,我也就出点钱而已,还有很多

热心人士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呢。”

我拉着大娘的手说:“您儿子叫什么名

字,安葬在哪个陵园?我有机会去云南了,

一定带上烟酒去看看他。”

“谢谢你,不用了,他现在和他爸都安葬

在我们村不远的康庄烈士陵园里,前几年政

府帮忙给迁回来的。没事的时候,我就去看

看他们,陪他们说说话。”说到这里,我看见

一直都在刚强着的大娘昏花的眼睛里终于湿

润了。

不想再过多打扰大娘,也不想再勾起她

更多的伤痛了。

我便向她告别。大娘非要把篮子塞给我

们,说这点花椒拿回去尝尝。

到底是没能拗过大娘。不拿花椒,我们

走不了,大娘也开心不了了。

让人心安也是一种善良。我们接下了大

娘的一片心意。(下转第25页)

红色记忆

23

第26页

致 敬 英 烈

□ 惠晓红

长于和平年代的我,生在军营,一睁眼,

满世界的红五星、绿军装,融入骨子里的军

旅情愫,使我从小对部队、对军人有着几多

特殊的感情。

位于富平县薛镇的康庄烈士陵园,我很

多次驾车来到这里,拜谒长眠在松柏中的革

命英烈,表达我对他们的敬重和哀思。在烈

士陵园,松柏有序,墓碑依次,静寂的环境,

能清除我心里一切烦乱不定的杂念,净化我

的灵魂,厚泽我对爱党爱国的认知,充盈内

心的感动。

每一次走进康庄烈士陵园,或多或少,

我都会生出新的感动。

今天,有幸随县文联文艺采风队,来到

薛镇这个红色文化旅游大镇,再一次走进庄

严肃穆的康庄烈士陵园,看着迎面高高耸立

的“康庄战斗革命烈士纪念塔”,我的脑海竟

浮现出在 2015 年 9 月 2 日,电视新闻中我国

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周年”纪念

章仪式上,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同志们、朋

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仪式,为

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帮助和

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

目的是表达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弘扬伟大的

抗战精神,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

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

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

没有先锋……”

松柏长青,浩气永存。康庄烈士陵园里,

每一座墓碑下,都长眠着一位革命烈士,每

一位革命烈士,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英雄故

事,他们有我们富平人,也有其他省份的人,

有的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有的是在西藏

平乱中牺牲的,有的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牺牲的,有的是在和平年代救人牺牲的,他

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有名,有的无

名,有名无名,他们都被国家称做烈士,都

是令我们敬仰和崇敬的英雄。

我们随孙瑞峰园长的讲解,一一瞻仰埋

葬在此的烈士。墓碑上我看到了两位熟悉的

名字,一位宋增勤,我爱人的远房堂叔,一

位尹文杰,我的刘集老乡。尽管在康庄战斗

革命烈士纪念塔前,我们全体采风者,已集

体向长眠在此的英烈们鞠躬致礼,可当走到

他俩的墓碑前,我又单独向他俩分别行了鞠

躬礼。

宋增勤,我爱人的远房堂叔,哪年生?

我不知,牺牲时间,却在刘俊超主编的 《战

火中的记忆》 一书中有记载:牺牲时间 1979

年 3月 1日,牺牲年龄 20岁,所在部队 35265

部队,党员,荣立三等战功,当时安葬在云

南省屏边县水冲子烈士陵园东园。

感谢富平县人民政府,感谢县军人事务

局,感谢康庄烈士陵园,感谢薛镇人民政府,

把我爱人这位英雄叔父迁回故里,了却我一

心要拜祭英雄叔父的心愿。他的故事,是我

在 《战火中的记忆》 里,看到由叔父宋增勤

的战友,我们富平人高岗成所写的 《深切怀

24

第27页

念我的好战友——宋增勤》 一文,才得知他

牺牲的详细经过。

请允许我抄录原文一段文字,“1979 年 2

月 28日夜,按照团指挥部命令,当晚必须侦

察敌情、地形,特别是四号桥是我部队与敌

的首战,必须弄清楚。宋增勤等几战友挺身

而出,不惧危险,带着武器装备出发了。摸

黑冒雨,隐蔽前进到四号桥上时被敌发现,

敌火力点的子弹像火舌一样直射桥中。这危

急时刻,他用血肉之躯吸引敌人火力,掩护

其他战友完成侦察任务,为提供准确可靠的

作战情报,他左胸穿进三发子弹,壮烈牺

牲。”高岗成的这篇文章,还记录到我这位英

雄叔父,火线要求入党写下的一段话,“在战

场上检验我,以实际行动保卫祖国领土完整,

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保卫祖国人民的幸福生

活。我迫切要求在火线入党。”

尹文杰,更是令我们刘集人,乃至富平

人骄傲的一位荣立一等战功的英烈。他是我

们刘集镇街北村人,1978 年 4 月入伍,1979

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火线荣立三等功。

战后被部队选送到济南陆军学校学习,1981

年毕业后回部队任排长。1985 年初,我这位

老乡尹文杰所在的部队,再次奉命参加对越

自卫反击战,他毅然辞妻别女,奔赴战场。

1986 年 1 月 23 日,在与敌激战中,一发炮弹

落在他和战友的身边,为保护战友,他飞扑

过去,舍生忘死,使他年轻的生命画上了句

号,把一腔热血洒在了戍边卫国的南疆土地,

把自己的年龄永远定格在了 27岁。尹文杰烈

士临牺牲前,他的哥哥,现贵为将军的尹武

平先生,也接到了奔赴前线的命令,临出发

时,他所在部队,接到上级通知:不能让一

位母亲失去两个儿子。尹武平将军因此未能

驰骋疆场,纵马杀敌。尹武平将军,一个普

通士兵能干到如此高的级别,不仅有过人的

本领,更有他甘于奉献,吃苦在前,一身热

血,爱党爱国,满腔忠诚,勇于担当的高尚

情操。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爱因斯坦说过,“人

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

的生命的意义。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

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

人之乐。”闭目凝思,安葬在这里的每一位革

命英烈,不管他是哪里的人,什么年代牺牲

的,哪位不是这样的人呢?

致敬英烈!

【作者简介】 惠晓红,中共党员,退休职

工,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富平县作家协会

理事,有作品发表在 《西安晚报》《读者报》

《东南早报》《天津日报》 等十多家报纸和

《渤海风》《石川河》《富平文学》等杂志及诸

多微信平台。

(上接第 23 页) 提着篮子钻进车,我们远远

看见,大娘和几个乡亲还在给我们挥手送别。

我的摄影家朋友端起相机,远远对焦,

相机取景框里,山坡上那片椒林很红,椒林

前正挥手的大娘的衣服也很红。

那红,红得耀眼,红得让人心生崇敬与

激动。

【作者简介】 吴宏博,张桥镇人,富平县

文联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北大学作

家班高级研修班学员。迄今已在 200 余家报

刊发表文字作品 150 余万字,并有作品入选

200多部图书选集及年度选本,有多篇作品被

作为现代文阅读题入选中小学语文试卷及中

考真卷;出版有《帮你的梦想插上翅膀》《陪

米尔走过冬天的米粒》 等书;作品 《父爱的

高度》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正式课本。

红色记忆

25

第28页

竹亭标岳,四面临虚。

山危檐回,叶落窗疏。

看椽有笛,听树疑竽①。

风生石洞,云出山根。

霜朝唳鹤,秋夜鸣猿。

堤梁②似堰,野路疑村。

船横埭③下,树夹津门。

宁殊华盖,讵识桃源?

明月山铭

□ 北周·庾信

古 韵 情 深

【注释】

①竽:古簧管乐器。

②堤梁:堤防与桥梁。

③埭:堵水的土坝。

【浅析】

庾信,字子山、兰成,北周时期新野 (今属河南) 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唐代诗人杜

甫在 《戏为六绝句》 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运用形象夸张的语言、

鲜明的对比,描写出了明月山的勃勃生机与雄奇,表现了诗人对明月山及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明月清风好坐禅②,休将意马走山川。

此生不修空归去,再遇人身几万年。

明月山偈①

□ 宋·赵老

【注释】

①偈:偈语是指佛经中的唱词,体裁和中国古代诗词类似,这里译作颂美歌。

②坐禅:指闭目端坐,凝志静修,是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

【浅析】

赵老,宋宗室,初隐终南,悟彻禅宗。明英宗时选地富平,居明月山顶上,传说与二虎相

依。他以药济人,得者即愈,富平县的赵老峪、老虎桥等地名与此有关,该诗主要表现了作者

钟情明月山水并在此修行的心境。

26

第29页

依仗登临片月催,尚随夕照暂徘徊。

浮云直上峰头尽,落日犹从树杪来。

万壑寒声归涧道,千村瞑色隐楼台。

高丘垒垒成今古,招隐空留酒一杯。

明月山夕照

□ 明·杨日升①

美应侯①家,山青意滴,让羽客②闲游。

翛然③胜负入频山,古迹青松绕画阑。

修道此处堪图画,真乃西岩阆苑④闲。

观频山

□ 元·庞志明

【注释】

①美应侯:王翦封号。

②羽客:道士别号。

③翛然: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④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浅析】

庞志明,金末元初人,该诗题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 (1282) 五月十日,由频山王翦庙庙主

周志先立石于庙内。诗中的频山即富平县北部最高峰明月山,山青欲滴,松绕画阑,似有仙

气,真乃修行养生之仙境。

【注释】 ①杨日升,明代天启间进士、嘉兴府同知,流曲镇梅家庄人。

古韵情深

27

第30页

一僧劳落万山幽,小院阴阴夏犹秋。

阁上看云须衣祫,崖前倚树竞忘愁。

卜居久欲抛妻子,问法今知配酒楼。

月到祉园明更别,双清心迹可长留。

读书明月山寺

□ 清·路立孔

高悬玉镜两门间,一水盘流十二湾。

风洞岭西明月寺,日星坡上揣天山。

旧宫花草春谁惜,削壁烟云好自闲。

乱世君臣还有迹②,居人指点说朝班③。

玉镜山①

□ 清·路立孔

【注释】

①玉镜山:在富平县薛镇境内,与频山东西相峙。

②还有迹:指玉镜山南麓为后秦姚离宫遗址。

③朝班:喻指苻秦。

【浅析】

路立孔,薛镇人,明末清初诗人、书法家。嗜古工诗,不乐仕进,云游朔方,著作颇丰,

有《音草堂遗草》行世。该诗文笔清新,语言流畅,夸张写实,相得益彰。描写了玉镜山前的

景色与风物。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同时反映了作者对苻秦暴政的憎恨。

28

第31页

频山频水树森森,地托将军有故林。

断碣已随丹篆冷,荒台曾染翠花深。

村霞晚抱高峰落,碛月②秋生古涧阴。

为溯粉榆通社里,沿公伏腊烈于今。

题将军庙① 碑五首

□ 清·李因笃

【注释】

①褰裳:( qiān cháng) 诗经有 《褰裳》 篇,原意为撩起下裳,这里有喻指王翦将军庙

故事像诗经一样传诵。

【注释】

①将军庙:即今明月山明月寺,古称将军庙,为纪念秦大将军王翦所修。

②碛月 (qìyuè):指照在沙漠上的月光。比喻岁月沧桑。

秦皇谈笑取群雄,一代宗臣首战功。

世远旗常征墅老,兵余剑佩式风英。

新加大栋跻攀里,旧请良田指顾中。

过客不须论往劫,乡人岁岁荐歆同。

山灵神佑报祠长,梓里还留血食乡。

古屋塞雕愁自站,云旗风马怒来翔。

溃封第宅传千口,伏处松楸列五王。

大泽为陵陵是谷,间寻圣迹此褰裳①。

古韵情深

29

第32页

【注释】

①贝阙珠宫:指用紫贝明珠梦饰的龙宫水府。形容房屋华丽,亦喻指瑶台仙境或帝王

宫阙。

②雕戈:镌有花纹的戈,亦泛指戈。

③摩霄:接近云天,冲天。

【浅析】

该诗系李因笃为王翦庙所题,曾勒石镌刻于王翦庙之内供僧道游人观赏,还有一说:该诗

题于位于薛镇韩村的王翦庙内。

山居滂沛颢灵偏,美应为霖俗并传。

避暑湾西遮虎阜,闻雷庙左带龙泉。

千家俎豆兼秋报,四野桑麻接暮烟。

欲问崇褒何代始,村翁不记汉唐年。

当时定兆涧流南,六月佳城晓雾含。

贝阙珠宫①移海市,雕戈②铁马隐山岚。

长杨溜雨哀声合,老柏摩霄③黛色参。

莫使墓田侵牧竖,清门连复起朝簪。

频山亦名明月山,东有山曰金粟。相传大士降山下红眼村,为女,年十五六,不言。适巨

蟒肆害,大士乘之至山上,遂坐化①。

明月东遮金粟峰,青莲趺坐②有遗踪。

传闻六月垂甘露,伏剑空崖制毒龙。

金粟遗踪

□ 清·李因笃

【注释】

①坐化:佛教用语,指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

②趺坐:(fū) 同“跗”。趺坐,佛教徒盘腿端坐的姿势。

30

第33页

绣衣谓杨公斛山先生。曾孙云玖,余之姑丈,时多外游。

万斛山角一绣衣,晴岚犹照故柴扉。

公孙词翰裁通籍,忝附丝萝①把臂稀。

万斛绣衣

□ 清·李因笃

【注释】

①丝萝:即菟丝与女萝,蔓生,缠绕于草木,不易分开,故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结为婚姻。

赵老与孙真人是同时结庵频山之上,每与居人疗病,则乘虎而往。见邑旧志。

频山南去接枌榆,赵老投荒避市衢①。

肘后隐文兼利物,高秋骑虎动虬须②。

频山赵老

□ 清·李因笃

【注释】

①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②虬须:卷曲的胡子。

古韵情深

31

第34页

忆昔论交日①,星霜一纪更,

及门初②拜母,让齿忝为兄。

树引流泉细,山依出月明③,

相看乃慰藉,均不负平生。

积雨秋方涨,相迎到华阴。

水惊龙蛇驶,泥怯马蹄深。

尚阻东轩伫④,多烦漱口寻。

白云清渭色,聊足比君心。

拜跪烦儿女,追陪有弟昆。

云开王翦庙⑤,风起魏公原。

侠气凌三辅,哀思叫九阍⑥。

向来多感激,不觉倒清樽。

拟卜南山宅,先寻北道邻。

关河愁欲遍,缟缟⑦竟谁亲?

异国⑧逢矜式,同仁待隐沦。

便思来岳顶,挥手谢风尘。

过李子德四首

□ 清·顾炎武

【注释】

①论交日:作者与李因笃交往于1663年,已历14年。

②初:未常住。

③月明:喻明月山。

④轩伫:指作者因雨受阻,李因笃在东轩仁候。漱口,急湍之口,喻指华阴。

⑤王翦庙:在富平县明月山南麓。魏公原,指富平县八公塬,因宋金富平之战时,宋主将

张浚曾封魏国公,故亦称魏公塬。

⑥阍:(hūn),九天之门。

⑦缟缟:喻友谊。

⑧异国:异乡,喻富平县。矜式:模式。隐沦,指隐士。

【浅析】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

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主张经世致用为学宗旨,他所提出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与富平李因笃志同道合,交

往颇深,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康熙十六年 (1667年) 秋,60多岁的顾炎武由龙门渡河,先抵华阴王弘撰家,之后渡渭河

至富平,见李因笃。时周至李二曲亦居富平军寨拟山堂,顾炎武与之为邻。该诗描写的就是作

者和李因笃见面情景和对富平山水人文的感悟,抒发出作者对李因笃的深厚情谊。

32

第35页

实维我公,浩气仁风。

中贴外服,不自为公。

名在三朝②,德享四国③。

是谓伟人,虽没不没。

张青云① 赞

□ 清·张大楠

【注释】

①张青云 (1778—1855),字衢九,号楠亭,清代著名爱国将领,薛镇人。自幼好学,喜

爱兵法。嘉庆五年22岁时中武进士,嘉庆十四年 (1809) 赐进士 (探花),故称“张探花”,选

留清宫值警多年。曾任广东陆路提督,在抗击英夷侵略战斗中战功显赫,被授予中将军衔。

②三朝:张青云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

③四国:四方国家。

【浅析】

张大楠,薛镇宏化村马张寺组人,张青云之侄,清代进士,入翰林修国史。全诗仅32字,

但因作者特殊的身份和角度,既把张青云的仁侠之风和卓越战功展现出来,又表达了对他的深

切怀念之情。

古韵情深

33

第36页

若比薛镇为一本书,会是好大一本书!

我的职业生涯一是办报纸,二是出版书。

在此节选几则我为相关薛镇地域的书籍、

书画、诗词集写的序言片断,谨为“魅力薛

镇”,秀点“好颜色”。

书中有座金粟山

情似苍山上的金粟——王茂义 (曾任赵

老峪乡党委书记)《金粟诗草》诗集序节选:

王茂义的诗集送我时拟名为 《王茂义诗

稿》。他当时觉得有点拙白,请我另给起个书

名。因他诗中有多处是写金粟山的,我便建

议他把诗集定名为 《金粟诗草》。茂义甚喜。

金粟山,是茂义家乡富平县境内的一座名山。

此山受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被历代

文人墨客、佛道僧尼视之为仙境圣地。茂义

小时候推门北望,金粟山苍郁如海,常给他

留下无限遐想。后来他又在金粟山上、山下

任乡镇领导和县级领导等职务多年,得益于

山水灵秀之许久濡染。青山独秀,修得诗根

灵性。直到如今,仍给他留下挥之不去的

情结。

王茂义的另一本 《岁月留痕》 诗集,到

手即开卷阅读,如富北青山、石川河水,承

载和叙述着一个人与一群人,一个县域半个

多世纪的历史云烟,话剧般的官场人面,铭

感于心的冷暖记忆,温润如玉的家国情怀,

都会给人以真善美的印象!真实的历史最终

是由人民写的。不同历史学家的史记笔法,

《岁月留痕》留给人们的全是鲜活玉露样的人

情冷暖和味道。我对书中的诸多家乡的记述

很是面熟和感同身受,所以,就有了更多的

亲近情份。一个平常人的经历,虽不能妄言

代表一个时代,但可以从滴水微尘中窥视一

个时代的面容!

一方山水一方“猴”

雷百计送来他的“猴头寿”书法作品,

请我能写点文字评说。开初,我真是有点难

为情的。因为我知道,文学作品中有过真假

美猴王的故事,书法界也为这类事情上过公

堂。我对雷百计说,你这个猴头寿啊,可要

安分些,不要惹是生非。你只说你的猴头漂

亮就行了,不要对人家另外的猴头说三道四。

百计也是个厚道人,他说,你说的对,但我

这猴头寿和别人的总是不一样啊,请你给起

个名儿吧。我思索一番后说,那你这个猴头,

就叫“金粟山猴寿”吧。

他高兴得猴儿似地说,太好了,我的家

乡恰好就在金粟山畔!

金粟山,位于富平县城东北约 30 公里

处,明万历年县志记载:“金粟山,以粟如金

薛镇是一本大书

□ 任中南

诗 文 礼 赞

34

第37页

故名”,号称渭北小华山。秦始皇赐大将军王

翦美田千顷之锦川便在此域。也怪,金粟庙

院百五台下,有棵百年抱玉古树,令人惊叹

不已的是树身暴出无数形态各异之兽相,其

中就有许多酷似猴头状的。金粟山西的明月

山峰,昔时文人名士豪客慕名纷至,登峰感

受灵光精气。北周时,就有先贤留下佳句:

“霜朝唳鹤,秋夜鸣猿”“宁殊华盖,讵识桃

源”。金粟山,与猴圣多有缘分啊!

金粟山蔚然灵秀,精气蓄涵。雷百计身

在此山,许久得益于山水灵秀之濡染,书法

暗自苦练,并时常厕身于名手之间,不拘泥

陈法,也不任意妄为,终于修得独有之精气

神韵,猴寿也似金粟山花石草木独特之气质:

不欲违俗激世,清荣明月;不欲柔面媚人,

贪饰脂粉;不欲上下低昂,赘生枝节;正以

逢春自新,四时造物;寿体载猴,猴系寿身;

笔墨祥瑞,猴寿欲仙!

前多年我曾几次拜访此山,信口小诗一

首赞曰:

金粟山,米粮山,富家不用置良田。

金粟山,佛道山,仙境圣地越千年。

金粟山,生态山,百花四季七彩线。

金粟山,人文山,近看远看好景观。

金粟山,国梦山,心系人民是江山。

金粟山,无尽山,金山银山连着天。

书中铭记红色史

家书抵万金——雷秀云 (薛镇湾里村农

民)《留痕岁月》书序节选:

这本书是一个 77 岁的农村老太太写的。

此书写的是她大半生的经历和家人的故事

……到这般年纪,她还能有心劲写书,并不

是想当个“作家”什么的。如她自己坦言,

把自己一生中印象最深、影响较大的事情追

忆记录下来……这本书里,所述的不只是家

长里短,还有重大历史题材的真实再现。

1948年11月21日,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

员的指挥下,于富北地区的康庄一带,进行

了围歼国民党胡宗南部第三军第十七师的战

斗。这是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

决战的一次重大战役。年仅 6 岁的她,战争

搏斗厮杀的枪声、子弹、横尸……满目血腥

的场面,成为她终生的惊心记忆,并将当时

耳闻目及的情形,永久记录为心中的史实

录影!

书中烟火人民情

县官担沉——张耀明 (任富平县长、书

记 8 年, 期间曾在薛镇宏化村驻村联点,为

人民办实事),《张耀明诗集》序节选:

绽放诗锦听心声,

难得百姓忧乐同。

当官方知七品重,

东西南北四面风。

虽言名利淡泊中,

世事沧桑不公平。

八年辞了青春梦,

潇洒一路到中秋!

薛镇是养育我们的母土,是我们心中的

圣地。血浓于水的亲缘,千丝万缕的人缘,

都会使我们终生不能忘记。无论身居天南海

北,无论成了多大的事,还是有了再多的财

富,薛镇故乡,都会是我们心中一颗永远闪

烁的星辰!

【作者简介】 任中南,薛镇人。曾任《陕

西日报》 副总编辑、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高级记者。

古韵情深

35

第38页

上世纪 90 年代末,我曾在赵老峪乡工

作。那时,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尤其冬天,

大雪封路,往往十几天不得出山,条件异常

艰苦。我曾以诗为记:“频水晚霞碧云天,不

唱渔歌不采莲。伸臂方恨天地小,乡官夜夜

抱书眠。”既是自己当时心理写照,又有环境

投射。随着时代发展,政策变化,基础条件

有了大的改观,百姓生活也有质的飞跃。撤

乡并镇时,赵老峪乡、底店乡也划归薛镇,

成了县内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

薛镇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北朝时曾在

此设土门县,故址在今土木坊,历时二百多

年。作为地域行政军事中心,繁盛可见一斑。

薛镇人文荟萃,英贤辈出。明代著名武

士路俊,关中鸿儒关学大师李因笃,抗英明

将张青云,威震敌胆石嘉植,富平地下党早

期领导人石仲伟,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周争

拾,蓝天雄鹰王烈虎,还有像褚静亚等许许

多多廛乡贤达以及当代名仕,足以使薛镇和

富平人民为傲。

薛镇风光旖旎,有山有水,林田兼备。

境区不仅有县内最高山峰明月山,还有富平

人民的母亲河频阳河。崇山峻岭与水与泉与

林孪生,依山带水,植被茂密,彼此孕育,

彼此呵护,因而才形成生命的万般姿态。天

然林木郁郁葱葱,梢林蔚然深秀,林间小河

潺潺,草长莺飞,往往惹得各类飞禽走兽出

没;深涧有泉,泉清气香,自然也便成为县

境最大的生态家园。因此,薛镇是一个天然

氧吧,也是“富平之肺”。

频山在兹,频水源兹,如果说频阳文化

的重心在美原,那么她的源头无疑在兹。

薛镇胜迹神奇,景观颇多。因其独特的

地缘地貌,人文与自然相融,自然与景观辉

映。秦大将军王翦曾于明月山演武,百姓于

唐代前即在山上辟王翦庙,以供祭祀,后因

风吹日晒,时光剥蚀,庙宇残损,又在山前

重建新庙,今明月寺便是。传说小秦王苻坚

曾在此修建离宫,惜苻坚暴虐无度,百姓一

气之下烧了离宫,离宫未成,却在玉镜山留

下离宫遗址、刀斩石崖、逼死庙斑斑残迹。

这里,还有回回墓、湘子庙等不胜枚举。而

这些遗迹遗址,往往都有一些故事。因有密

林幽径,深山古刹,往往是文人骚客云游之

地,或驻跸修行,或芳躅有痕,留下诗句,

使后人亘古传唱。“清风明月好坐禅,休将臆

马走山川。此生不修空归去,再遇人身几万

年。”这便是宋时赵阁老在明月山坐禅时所

作。传说赵阁老修行时,一边打坐苦修,一

边悬壶济世,最终坐化于明月山一个山洞。

有两只斑斓猛虎为守护阁老遗体,昼夜坚守

洞口,人兽若有靠近,必使其毙命,因此也

便有了老虎桥、赵老峪等许多地名,同时也

赋予了山的灵性、水的妙曼,人的情怀。

薛镇民风淳朴,崇文重教。明末李自成

起义时,途经韩村,要挟李因笃祖母捐粮奉

饷,妇人不从,强压威逼之下,她一把火点

燃小楼,全家七十余人丧命,忠君节烈,文

亦难书。地方乡望名仕,历来重视教育,不

遗余力,支持兴办学校。民国时三位地方乡

大美之境在薛镇

□ 孟军政

36

第39页

望,各为薛镇小学捐建教学楼一座,地方贤

能去掉三人“惠、路、孙”姓氏,分别以他

们名讳冠名,一曰“显峰”,二曰“建人”,

三曰“明善”,镌刻楼上,以彰其事。人名用

作冠名,天造地设,与教书育人环境妥帖得

体,熠熠生辉。足见薛镇文脉绵长,文墨深

厚,民风教化当无二寻。

薛镇农业发达,物阜人丰。薛镇自古就

是农业大镇,产业强镇。因其独特的地理区

位,频水穿境而过,流域形成广袤耕地,九

峪肥田,黄壤膏腴,天时地利尽占,非常适

合农耕生产;山前大量冲积扇地形,是杂果

优生区,山后林地遍野,天然林和植被覆盖,

鸟语花香,是林业生产与保护重镇。加之薛

镇人民骨子里形成的刚性、牛性,产业发展

始终走在前列。改革开放初期,薛镇水泥、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九十年代,前坡苹果独

领风骚,赵老峪流域治理名噪省内;二十世

纪,底店花椒香飘万里;进入新时代后,脱

贫攻坚和移民搬迁又树旗帜。

薛镇是血与火的一方热土。早在大革命

时期的二八年,宏化村就成立了县内第一个

农村党支部,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

为东北乡农村斗争奠定了基础;红二方面军

驻扎富平期间,红四师、红六师驻扎薛镇,

不仅留下贺龙、泔泗淇、廖汉生、李井泉、

卢冬生等革命者的身影,同时也留下薛镇抗

日救国会以及捐粮扩红的历史记忆;解放战

争时期的康庄战斗,当地百姓踊跃支前,人

民解放军浴血奋战,巷战肉搏,歼敌六千余

人,活捉敌师长王作栋,为西北解放立下了

赫赫战功。还有湘子庙地下交通站、底店地

下交通站,富平游击队、娘娘庙战斗、沟龙

城墙弹孔、富平英烈纪念馆等,都见证了华

夏民族的浴火重生和凤凰涅槃,为这块神奇

土地埋下了红色的种子。因此,薛镇人有山

一样的阳刚,水一样的情怀,薛镇的天是蓝

的,山是绿的,水是柔的,底色却永远是

红的。

如今,只要走进薛镇任何一个角落,你

就会被一股热气、清气吸引。薛镇的街道,宽

敞而明净,建筑既富现代特色又不缺乡愁,乡

村的面貌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商肆里、里弄

中,行人脸上已没有了以往的忧愁;阡陌纵横

间,风吹麦浪,果香四溢,椒林片片,身姿百

态,红的黄的果实随风摇曳。驾车进山,山峦

起伏,满目葱翠,水流淙淙,鸟语花香;宽敞

明净的公路上,打扫路面的清洁人员,一伸一

曲间,与山峦融为一幅幽美的画卷。

作为县城副中心和第一面积大镇,薛镇

已自觉担起了生态卫士的重任,同时奏响了

乡村振兴的强音。

薛镇移民搬迁点石头上有一句题跋,叫

“近悦远来”,原文出自 《论语·子路问政》。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把国家治理得好?孔

子答:近者悦,远着来。意思是,居者安乐,

远处的人又非常附和、向往。我想,薛镇全

体干部群众,也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凝心聚

力,奋楫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目标,

一定能够实现。

薛镇如一壶老酒,似千年陈酿,品之醇

厚绵长,但又烈又香;薛镇像一部史诗,悠

长而深邃,既可舒展,又可吟唱;薛镇是一

幅画卷,非常灵动妙曼,既有诗意,又有

远方!

如有空闲,你不妨去薛镇走上一遭,看

看薛镇的变化,感受一下干部群众的激情,

或者在北村住上一晚,感受一下山的幽静,

享受一下脱贫攻坚的成果,你一定不留遗憾。

【作者简介】 孟军政,东华街道人,现任

富平史研究学会主席、富平县作家协会副主

席;先后出版有《从文化走进富平》《你不知

道的富平》等多部文化专著。

诗文礼赞

37

第40页

薛镇位于富平县明月山南麓顺阳河畔,

西南距县城约三十公里,北依铜川市陈炉、

红土,南连小惠、到贤,西接曹村,东邻美

原,全镇总面积约 170 平方公里,辖 29 个行

政村约6.2万人。北部台塬果林茂密,中部腹

地频水环绕,南部平原良田肥沃,素有“苹

果之乡”美誉,自明洪武三年始建薛家镇,

迄今已 600 余年,地理位置独特,发展前景

广阔,已被列为富平县重点建设的两个副中

心城镇之一。

古镇古朴沧桑,历史悠久。早在西周以

前,此地就有先民居住,名曰“薛家村”。秦

汉三国及西晋时,薛家村隶属频阳县。东晋

十六国时,前秦君主苻坚永兴二年 (前358),

于频阳县古频水西岸置土门护军 (今薛镇土

木坊),辖薛家村等地。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太

平真君八年 (447 年),裁土门护军,薛家村

隶属华原 (今铜川市耀州区)。北魏宣武帝景

明元年 (500 年),罢频阳县,于土门护军故

址设土门县。隋炀帝大业二年 (606 年),并

土门县入华原。东晋恭帝义宁二年 (618年),

复设土门县。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643年) 废

土门县。唐高宗咸亨二年 (671 年),在土门

县故址另建美原县,历经宋、金,薛家村一

直隶属美原。元世祖至元元年 (1264 年) 撤

美原县治,薛家村改隶富平县。自前秦苻坚

置土门护军起始,其后或裁或并,至元初撤

县,薛镇土木坊作为古“护军”或“县衙”

治所,前后间断存世1529年。

明代实行“乡里村体制”,全县编为招

福、平皋、频阳、永润 4 乡共 44 里,后并为

四十里。“薛家里”隶属频阳乡,领薛家村、

大寨村、沟村、沟龙村、峪内马王村、临峪

堡、殿下村。洪武三年 (1370 年) 始设“薛

家镇”,时为富平八大镇之一。约在明嘉靖

间,始建薛镇城堡,名曰“薛家堡”或“薛

家镇寨”。其时,“薛家镇寨 (城堡) 周围一

百九十丈,城高三丈五尺,根宽三丈,上宽

五尺,雉堞一百二十个,墩台九座,东西南

三道城门,池深二丈,宽一丈四尺”(清光绪

《富平县志》)。清同治间薛镇古城惨遭“花

门”摧毁,街市日渐式微。今薛镇北街有一

通《薛镇建筑城楼碑》,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民

国二十九年里人重修城墙及城门楼的经过。

清初沿袭明制,“薛家里”领薛家镇、土门

坊、沟龙村、殿下村、峪内马王村、大寨村、

薛 镇 春 秋 话 先 贤

□ 彭 辉

38

第41页

湘子庙村、临峪村 8 村镇。清乾隆初推行

“乡联堡体制”,原“薛家里”大部村堡编为

北乡第十六联,领薛家镇、北堡、仁兴堡、

奠居堡、建中堡、庙西堡、金城堡、土门堡、

义和堡、太和堡共 10 堡,而原属“薛家里”

所辖的峪内马王村,则编入北乡第三联。清

同治间关中“回回乱”之后,人口锐减。清

光绪间富平县改编为 5 区 24 里,以南关、刘

集、美原、庄里五大市镇统之,原第十六联

编入第三区,隶属美原镇第十里辖。民国初

因时局动荡,盗匪频发,人心恐慌,富平境

内各联为求自保,遂以联组团,维护治安,

逐渐形成“联团并存、以团代联”的新型体

制。民国二十年 (1931年),陕西省颁布《乡

镇编制法》,改团为乡,薛家镇为“礼治乡”

驻地,自此更名“薛镇”。民国二十二年

(1933年) ,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薛镇

为“礼治乡联保办公处”治所。民国二十九

年又改为“礼治乡区公所”,辖薛镇、宏化、

康庄、赵老峪、湾里、井康、底店各村堡。

解放初实行区乡建制,“薛镇区”辖薛

镇、赵老峪、湾里、康庄、井康、底店 6 个

乡。1950 年更名第八区,其辖区增加了宏化

乡。1956 年撤第八区,其辖地隶属美原区。

1958 年 9 月撤富平入铜川,设薛镇管理区,

隶属铜川市美原人民公社。1961 年恢复富平

县建制,薛镇管理区改为“薛镇人民公社”,

隶属美原区,辖薛镇、宏化、盘石、北李、

安党、两门、湾里、前坡、王马、雷家、湘

子、沟龙、杨范、韩村共14个大队66个生产

小队。文革期间曾一度改为“薛镇革命委员

会”,文革后又恢复原名。1984年实行政社分

设,改名“薛镇乡”辖区未变。1996 年撤薛

镇乡设“薛镇镇”,简称“薛镇”。2001 年并

赵老峪乡入薛镇, 2011 年并底店乡入薛镇。

至此,薛镇辖区扩展为薛镇、宏化、杨范、

韩村、沟龙、湘子、盘石、湾里、北李、安

党、两门、前坡、雷家、王马、赵老峪北村、

赵老峪南村、底店、下庄、瓦李、康庄、下

沟、九龙、达坡、草滩共24个行政村。

古镇山清水秀,形胜优美。镇北明月山,

古为渭北名山,多有帝王贵胄或文人雅士登

临拜访。“频山,一名明月山,山南麓建频山

神庙,有泉在焉,四方祷旱者,必往其地。

中高一阜,公数亩许,九山环抱,若拱向然,

固山中一佳景也。山西北麓一小山陡出,名

堡子山,世传尚书张鷃庵避兵其山。北麓为

千尺崖,壁立百仞,中险处鸟道可通,有一

隙地,东西五丈,南北当东西什一,避世者

地也,下有千尺泉”(明万历《富平县志》)。

西汉征和二年,汉武帝登临明月山访仙,封

秦美应侯王翦大将军为频山山神。北魏郦道

元《水经注》卷十六“沮水”中记载:“频山

有汉武帝殿,以石架之。”唐代名医孙思邈曾

居住明月山寺院,修禅行医,悬壶济世,昔

时薛镇韩村建有孙真人祠。明月山南麓九龙

峪,古有“频山神庙”,又称“美应侯庙”或

“将军庙”。清道光年间,因频山山巅古明月

寺山高路险,地域狭小,于是美原、薛镇、

康庄等八联村民共同捐资,迁“明月寺”诸

神于九龙峪,先后有兰、潘、周等知名主持

主事,游客甚众,香火极旺。自此,九龙峪

之“频山神庙”更名为“明月寺”至今。频

山东麓赵老峪,因明代天顺间有赵老僧在山

上修炼而得名。“峪北深处十里,为高石崖,

又北为十二盘岭,东北五里为三尺岭,北麓

为潼河。高石崖下有苻坚插剑迹、走马蹄。

西为清水峪,东为车辐峪,西北为寇莱公河,

有寇姓者居,传为莱公后 (莱公,即宋宰相

寇准,字仲平,渭南下邽人,封爵莱国公),

东北为峪头河,皆有泉涌,即频水也,水微

甚,出山不一二里,即渴不行”(明万历《富

平县志》)。赵老峪东金丝山,左挎小水峪右

揽赵老峪,东金粟西明月,三山二峪状如两

诗文礼赞

39

第42页

门,故又称“土门山”,山南麓村曰“两门

村”。又因山巅之阳有“符秦离宫”,刀斩石

崖如玉镜而得名“玉镜山”。“山之北,迤逦

而上,至于巅,为揣天山。山之西一里,为

星宿坡,石石有迹,如星日然。山之东即小

水峪,其西崖有洞,风自孔中出,又云风

洞” (明万历 《富平县志》)。邑人路立孔

诗云:“高悬玉镜两门间,一水盘绕十八湾。

风洞岭西明月寺,日星坡上揣天山。旧官花

草春谁惜,削壁烟云好自闲。乱世君臣还有

迹,居人指点说朝班。”又西四里许,山脊石

臼圆如卧龙双目,因而得名“龙眼山”,又因

高峰之上有二石耸立如人形,又称“石人

山”。龙眼山之西两公里许,大山立地突起,

峰高万仞,故名“立地山”,因古时山脚下客

栈曰“底店”,又称“底店山”。昔时山下有

三泉峪,由峪而北为中岭,其下泉出,流止

一里,以供山内外汲者,今已涸。古时,富

平东北隅薛镇、美原沿山一带,山清水秀,

草茂林森,乃为宜人居住之地。唐高宗咸亨

年间,曾有大批西域龟兹人迁居于此,后来

逐渐汉化。金末元初,金宁武将军、镇华原

(耀州) 晋秋司成侯乌古伦速可,女真族 (满

族前身分支),隐居薛镇赵老峪,后迁居流曲

东川,易姓为李,屡微不出,敕赐金牌,世

人称其余族为“金牌李氏”。元时,薛镇达家

坡为蒙古人居住地,今之该村达姓者,为蒙

古族后裔。明洪武间,薛镇韩村、峪口王马

村等地,多有山西洪洞移民落籍于此,韩村

槐树庵、王马村王公碑等,都印证了这一史

实。薛镇宛如富平东北隅的一颗明珠,天然

形胜,美不胜收,正可谓:北眺群山峰巍峨,

山山有名古今颂。明月山巅明月寺,秦汉石

屋傲苍穹。九龙环抱山神庙,将军豪气贯长

虹。符秦离宫悬玉镜,刀斩石崖夺天工。龙

眼山上竖石人,立地山前万仞峰。

古镇依山傍水,得天独厚。顺阳河古称

频水,自北而南,穿境而过。据明万历间

《富平县志》 记载:“峪头河有泉涌,即频水

也。”这便是顺阳河的源头,沛雨季节,纳频

山之洪,自赵老峪口汹涌而出,横贯流曲大

川,顺着太阳奔腾西去,汇入温泉,故美其

名曰“顺阳河”。秦时,频水流域的美原、薛

镇和流曲大川,为秦始皇赏赐王翦大将军的

“千顷美田”之地。自秦汉时起始,古人就在

频水沿岸凿洞为渠,引洪水“粪田”,至明清

时达到极致。明嘉靖《耀州志》云:“顺阳渠

在明月山下,然实无水。每天雨,山上水暴

至,引水灌田,其水膏泥如粪。”又据清乾隆

初《富平县志》记载:“邑东北境皆旱田,土

人于频山东西岔沟两岸,凿洞为渠,长千百

丈。每值大雨,沟中水发,由洞而过,流入

田中。计三十余道,多无名称。其最著者为

顺阳渠,灌两门村、盘石村、城西村、美原

镇;西曰薛家渠南灌薛家沟村,东灌仁义坊、

庄子镇、五家坊;西灌盖村、将军村、道贤

村、惠店、荆家村、东李村、流曲堡、丈八

村前口,围计盖四五十里许。今渠口犹存,

而各村堡支分小渠,大半圯废。”今薛镇雷村

南,有一条深邃的沟壑,自东而西又南通往

韩村,名曰韩家渠,由韩村李因笃的父辈建

于明末,灌溉韩家村各堡农田。放眼顺阳河

沿岸残存洞渠遗迹,令人由衷感叹先民们的

勤劳智慧是多么的伟大!生于斯长于斯的薛

镇人,得益于古频水的滋润,草肥田沃,五

谷丰登。

古镇钟灵毓秀,先贤辈出。薛镇西北桥

子沟,“有杜宰相宅、胡尚书宅,南北相向,

门石宛然。又其南宏化坊,有苏尚书宅,门

狮腹曰‘明昌元年 (1190 年) 苏仲、苏千’。

隆庆初 (1567年),耕者获银觞于宅隅,名如

狮腹。三公名皆莫考矣,又北十五里殿下村,

翁仲甚古,为路宰相茔,茔之旁,路姓者族

甚巨。出其悬相,宰相者,朱衣象简,俨然

40

第43页

其上。子孙莫能名也,亦不知为何代人”(明

万历 《富平县志》)。据清光绪 《富平县志》

云:“路宰相为宋代人”。明宣德间皇帝保镖、

锦衣卫百户路俊,字文英,薛家里人,以武

功高强选为北京紫禁城文华殿护卫,官至锦

衣卫百户。明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率军

北征,路俊随从护卫,行至河北怀来土木堡,

突发“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大军团团围

困。路俊手持金瓜 (兵器) 奋力突出重围,

大声疾呼救驾,诸将竟无人敢应。路俊愤恨

交加,复又孤身杀入敌阵,力竭遇害。天顺

初年,皇帝怀念路俊忠勇,赐诰褒之,谥号

昭信,并荫其子路诚世袭锦衣卫百户。明末

清初书法家、诗人路立孔,字东山,薛家里

人,天才英迈,嗜古工诗,不乐仕进,云游

朔方,后读书明月山寺,老而弥笃,著作颇

丰,有《春草堂遗草》行世。明末忠贞节妇、

薛镇韩村人李杨氏,李因笃之祖母,流曲梅

家庄将军门第之女,为人性情刚强,颇有贤

声。崇祯七年 (1634年),李自成所部围困韩

村堡,李杨氏誓死不降,率族亲 81 口俱焚。

清初关中鸿儒、翰林院检讨李因笃,字子德,

又字孔德,号天生,生于明崇祯五年 (1632

年),祖籍山西洪洞。自幼聪敏,博学强记,

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兼通

音律,崇尚实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的思想

家、教育家、音韵学家和诗人,时人尊称周

至李二曲、富平李因笃、眉县李柏为“关中

三李”。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儒试,授翰林检

讨,月余即以伺母为由屡次上疏陈情,终获

准归养。此后十年长居关中,潜心著书立说,

被时人尊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

他学识渊博,安贫乐道,执教著文,著述宏

富,主要有 《诗说》《春秋说》《汉诗音注》

《汉诗评》《古今韵考》《受祺堂诗集》《受祺

堂文集》《受祺堂文集续刻》等。李因笃卒于

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享年六十岁,他的

著作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珍贵遗产。

清道光间广东陆路提督、抗英名将张青

云,字衢九,号南亭,薛镇盘石堡人,貌雄

伟有胆力,嘉庆巳已科殿试赐武进士第三名,

历任山东游击将军、台庄营参将、胶州副将,

因剿捕响马大盗有功,擢升为兖、曹二州总

兵。道光十五年补授广东高州镇总兵,辖区

盗息民安,四年后调任四川川北镇总兵。道

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张青云奉旨带兵两

千余人赴粤堵剿,被委任为广州总理行营营

务翼长。道光二十一年,英军来犯广州,张

青云坚守炮台,指挥将士英勇还击。英军船

坚炮利,攻击益烈,炮弹密如繁星,左右皆

劝其少避。张清云大声呵斥道:“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况我辈国恩慎重,宜同心戮力,

敢言退者斩!”随即亲手点燃八千斤大炮,轰

沉敌舰数艘,落水死者不计其数,英军始惧

怕溃退撤兵。此役广州大捷,朝廷论军功擢

升张青云为广东陆路提督,并赏戴花翎,在

任二年以疾归故里。清同治间忠节义士李天

成,薛镇盘石堡人,貌魁梧有臂力,素娴武

艺,久练神功“铁布衫”,利刃不能入,乡人

称其“铁汉”。时逢关中爆发“回乱”,乡人

惊恐。李天成与乡保正石俊贤、乡约石联章、

同应虎等,合议创建“忠义团”,组织本联壮

丁五百余人,日夜操练于重庆寺,以保一方

平安。同治二年五月初九,“回贼”围攻盘石

堡,李天成率众杀敌十余人,夺战马七匹。

初十黎明,大批“回贼”蜂拥而至,攻破城

门。正在城外御贼的李天成,闻警急归,杀

入城内,掩护妇女老幼藏匿地窨中,重新整

队再战。“回贼”团团围住李天成高喊:“此

人刀刃不能伤,非刺喉不可。”李天成力竭遇

害,村民建碑于盘石村道旁,以志之。

八路军抗日英雄、冀南军区敌工科长石

嘉植,薛镇盘石村人,生于 1918年,1935年

考入省立第一中学,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诗文礼赞

41

第44页

1937年3月奔赴陕北,就学于抗日军政大学,

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任八路军一二九

师三八六旅宣传干事,同年九月奔赴抗日前

线。1938 年 4 月,日军兵分九路围攻晋南抗

日根据地,一二九师奉命在神头岭、响堂铺

一带伏击敌人。石嘉植化装成商人潜入日军

驻地侦察,摸清了兵力部署。然后带领一个

加强班,趁天黑摸进敌营射杀鬼子 28人,又

机智地换上日军服,诱使其他日军自相残杀。

石嘉植趁机率全班安全撤离,并缴获了许多

枪支弹药,冀南军区授予石嘉植“威震敌胆”

的英雄称号。1940 年春,石嘉植任冀南军区

政治部敌工科长,奉命开辟德县地下武装,

发展抗日游击队员二十余人。他打进德州

“满洲国大北报百川分销社”,以外务主任兼

记者的身份为掩护,时常出入日伪驻德州的

大小机关,搜集军事情报。带领五名敌工队

员,钻暖气沟潜入德州日军山口旅团司令部,

搜获日军“扫荡计划”和各据点兵力部署图。

1943 年 3 月,石嘉植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面对日军监狱种种酷刑及美色诱惑,他大义

凛然,坚贞不屈,骂不绝口。同年 5 月 3 日,

石嘉植在河北景县英勇就义。

在“康庄战斗”中,薛镇人民群众踊跃

支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8 年 10

月,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发动了“荔北战

役”。11月下旬,富平“康庄战斗”打响,西

北野战军以一、四纵队及警四旅、骑二旅组

成右翼兵团,从 21日拂晓开始,在康庄、草

滩、沟龙、韩村一带,与胡宗南第三军十七

师展开激战,至此日上午全歼敌十七师 4000

余人,击毙师长王作栋,缴获了大量武器弹

药和军用物资。在此次战斗中,富西游击队、

大水峪游击队和富平支队,积极配合解放军

侦察、带路,发动群众组建了担架队和运输

队,及时转送伤员和物资。在解放军宿营的

村庄,群众热情腾房、做饭、烧水,全力以

赴帮助部队。战斗结束后,村民自发组织起

来打扫战场,掩埋了烈士遗体。

今之薛镇,蓄势待发。作为富平县重点

发展的副中心城镇,基础建设初步规模,水

电通讯设施一应俱全,山区“住窑洞群众”

新居,鳞次栉比,宽敞明亮。新修镇内街道,

宽阔通达。顺阳河古道整修一新,修建薛到

公路直通省道。北部山区盛产核桃、柿子、

花椒等,中部台塬果林遍野,光照充足,果

品优质。前坡村、两门村为“省级果林示范

园”,其优质美红富士、粉红女士、皇家嘎啦

等果品,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南部地区塬地

平坦,灌渠纵横,是优质小麦种植基地,设

施农业发展迅猛。昔日古镇正以前所未有的

发展速度,只争朝夕,日新月异,薛镇人的

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彭辉,到贤镇人,曾任海军

某部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有

报告文学 《山沟沟有这样一个兵》《大荒恋

歌》《风雨万里路》《大山的魅力》 等作品散

见于军内外报刊。近年来热心于故乡文史探

寻考究,见诸于“频阳吟笛”博客。

42

第45页

薛镇的模样常常固化在人们的脑海而成

了一种记忆,这种记忆往往潜藏于心而甚难

改变。其实,薛镇已变,而且气象万千。正

如石川河的石头,千百年来人们经常见它而

熟视无睹,当有一天哪位奇石家将它匠心地

搜罗摆置在一起,连不懂行的人都伸长了脖

子、提起了嗓子,那种发自内心想据为己有

的神态让人看着眼馋。

薛镇作为全县的城市副中心,其镇区树

立起来的楼宇和阔大的广场及坦荡的街路自

然令人注目,而内里的变化才是它真正的精

神气质的升华再造。

薛镇的红色不容错过。通过近年来不断

地扩充和完善,占地 30亩的富平县英烈纪念

馆成为县内倍受关注的红色圣地。这里长眠

着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

美援朝战争、西藏平叛、对印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和和平时期光荣牺牲的 373

位英烈,每个英烈的名字里都饱含着一段可

歌可泣、壮怀激烈的英雄故事。论忠诚、论

勇武、论才气、论抱负、论胸襟、论情怀,

任何一种高尚情操和可贵品质,在这里都足

以找到可资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薛镇人近水

楼台,不出镇就可以得风气之先而受到启迪

与激励。远道而来的人,在这里感受到了思

想上的激荡起伏,得到了心灵上的感染洗礼,

一种砥砺前行、无悔人生的奋斗之气悄悄在

胸腹间运起升腾。这里的青碑、石亭、高塔,

文字、图片、实物,青松、翠柏、花木,以

一种致敬先烈的匠心进行着扣人心弦的布局,

让人读懂了历史、丰盈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陶冶了情操,让一切常觉无味的思想教化都

变得亲切可人和触手可及。而所有参观者不

由自主地内心感叹和由衷钦敬,正是源于红

色基因传递出来的心灵反应。现在,悬挂于

沟龙古城墙康庄战斗遗址上的“追寻红色记

忆、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地标、积淀红

色气质”二十四字横幅,分明已经成了薛镇

人自觉的精神追求。

薛镇的绿色可圈可点。从远远的地方看

薛镇,浅浅的绿色包裹着群山,而真正的绿

意,从沟龙开始。一个十二盘的盘山路,就

像从盘桓往复的绿山中抽出的一丝银线,静

静地告诉你,路无尽,山无边,绿无限。其

实,薛镇的山属于乔山山系,而明月山、玉

镜山、揣天山的称谓,标明了它的专属区域,

仔细端详着这些名字,一种意境、一份情怀、

一缕向往,就会伴着心中的绿色诱惑,向着

有高度的地方自然延伸。薛镇有赵老峪、九

龙峪、达坡峪、黑水峪、盆倾峪,山让人领

略了满目苍翠,峪让人沉醉于绿尽眼底。山

峪相连,让人读懂了薛镇绿色的此起彼伏。

薛镇的绿色是有特点的,不到大山深处,你

绝对体悟不到它的绝妙所在。在深山的顶上

往南看,云雾缭绕中的绿色呈现着深浅不一

的斑斓,深色得益于缓坡凹地的天泽惠顾,

薛 镇 的 模 样

□ 邢亚荣

诗文礼赞

43

第46页

浅色安享于山脊陡梁的雨露滑落。往北看,

在阳光的普照下,一律的绿色挨挨挤挤地不

分你我。就连新近安装起来的风电叶片,也

垂青于这里的风光无限。而山里偶现的黄羊、

野猪和花面狐等野生动物与常在的丹参、黄

芩、连翘等野生植物,则给了这块区域无尽

的灵动和旖旎。

薛镇的人文独一无二。建于康熙年间有

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虎桥”常常勾引着人

们的向往,在空谷深壑间一桥横跨,方便了

行人,贯通了时空。而真正的风光,才在杂

树野藤埋没了的沟底。在这里,从下往上看,

层层累积着的片岩在绿色合围中述说着时光

的年轮,在翳郁清凉中启迪人们:纵是千年

万年、纵是沧海桑田、纵是老虎出没,老虎

桥,你依然让我流连忘返。而空谷幽岚处,

展现着的则是别有洞天。沟谷是在长期的洪

水冲刷中形成的,残留着的地貌特征,让人

觉得壶口瀑布的地形是什么样子,这里就是

什么样子,只是有大有小、有水无水而已。

尚且存留着的一潭清水,各色的蝴蝶翩翩起

舞,竟也与四周的绿丛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有情调的人们叫它“蝴蝶谷”。在薛镇的山里

藏着明月寺,“云盖一频山,缘积三秦地”的

对联阐释着明月寺的宏阔气象和深远影响,

而纪念大将王翦的庙宇里,“一统天下秦皇

师,万世英名王祖仙”的对联,从民间的角

度将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将王翦的丰功

伟绩和天下王姓后人对他的推崇备至诠释得

淋漓尽致。史学家长于考证,旅行家精于追

迹,常人喜于浮光掠影,而清初书法家、邑

人路立孔以“高悬玉镜两门间,一水盘绕十

八湾。风洞岭西明月寺,日星坡上揣天山”

的句子尽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薛镇的一切想象。

想象里,可以有土门县故址,可以有“关学

鸿儒”李因笃,可以有抗英名将张青云,可

以有红卫渠遗址,可以有许多载于史籍散于

民间的故事传说……

薛镇的精神令人钦佩。仅仅一个北村,

便锁定了人们的记忆。这个有着279户934人

的深山小村,光因病、因残、因智、因学等

原因致贫的贫困户就达 76 户 218 人,不由自

主地列为富平县唯一的深度贫困村。经过三

年多的苦战鏖战,北村终于整体脱贫,主干

道路通村达户,集体经济蔚然兴起,基础设

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一绺绺平

房和房前屋后的花草林木,竟让人模糊了它

和山外村庄的区别。也有人以常规的眼光对

北村为脱贫所作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

效不以为然,那么,你就去爬一次华山,爬

华山有多么艰辛,北村的脱贫就有多么不易,

甚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薛镇的同志

很是自豪。他们说,就全县来讲,薛镇有

“四最”:面积最大,幅员 175 平方公里;人

口最多,约 7.2 万人;地势最高,海拔 1347

米的明月山是富平的最高点;环境最好,绿

色植被覆盖率达 90% 以上。为此,他们提出

了“四最五优六突破”的发展路径,决心建

设一个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

特色鲜明、产业优势彰显、民生福祉向善的

渭北名镇,他们的精神令人感佩。

去一次薛镇,薛镇的模样便清晰可鉴。

红色、绿色、人文连同洋溢在外的精神,立

体化地构成了薛镇新的形象。如果有人对薛

镇还固守着曾经的印象,可以揣测的是:不

是离开太久便是了解不深,最好的解决办

法——再去看看。

【作者简介】 邢亚荣,刘集镇人,长期在

中共富平县委办公室工作,担任县委督查室

主任。现任县委办主任科员、县延安精神研

究会常务理事、县作家协会理事。曾任县诗

词楹联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44

第47页

那峪是赵老峪,那景是赵老峪八景。

古往今来,为了彰显一个地方的人文景

观之丰富,地域文化之独特,当地的官员乡

绅、文人雅士总能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历

史遗迹、神话传说凑个十景八景来。所凑的

景观数多为八个,取名曰“某某八景”,读起

来那么攒劲、那么自豪。比如,锦屏列翠、

玉带环流、杏林晴眺、灵湫夜月、南湖烟雨、

五陵秋色、美原仙迹、石洞书声是谓“富平

八景”。邻县蒲城也有南塬春晴、温汤晚浴、

漫泉秋月、北岭积雪、双塔夜影、五陵闲云、

潘龙异石、尧山古柏八景点缀在渭北大地。

作为当年富平地域面积最广、人口数量最少、

乡民构成最复杂的富平原山区乡镇赵老峪乡

也有八景哩。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师范毕业后,被

教育局分配到赵老峪乡青兰初中教书。初到

学校,我甚至还没有完全进入教师角色的时

候,都已经从老同志口里知道“赵老峪八景”

一说。不过,他们只知道有八景之说,谁也

没有说完整过,更没有说清楚过。

一次,我和同事们领着学生,到学校南

边二里多路左手方向的一个狭窄的沟道去打

柴。走进沟道不远,狭窄的羊肠小道竟然一

下子开阔起来,一块巨大的青石平展展铺在

脚下了。我好奇地瞅着这块巨大的石头,其

他几个同事也都停下了脚步。一个在附近打

柴的当地中年男子见状,笑着说,那就是杨

八姐尿尿的地方,你看,那山壁有个人坐过

的印痕,山壁下有两个脚窝,石头中间还有

个深窟窿哩。我仔细一看,果然有个直径大

约 1 厘米多、圆圆的一个窟窿,深不见底。

有几个老同志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赵

老峪八景”,都说这八景是当年赵老峪乡王茂

义书记创作的,发表在当年的《富平报》上,

但他们说的景加起来都没有说够八个。他们

你一言、我一句说的景,我只隐约记得有这

么几句:

逼死庙小秦王蒙难,

杨八姐尿尿石穿,

十二盘皂树连天,

杏花村鸡鸣三县,

老虎桥……

从那以后,我一直纠结“赵老峪八景”

那峪那景

□ 刘忠虎

诗文礼赞

45

第48页

到底是哪八景。三十多年过去了,直到前几

天,我在岳父家中偶尔看到当年原赵老峪乡

书记王茂义老先生著的 《岁月留痕》 一书,

我才看到原版的“赵老峪八景”,从书中也大

体知道了构思这“赵老峪八景”的缘由及创

作经过。

王茂义老先生我早有耳闻,只是从未谋

面。王茂义老先生任原赵老峪乡书记时,正

值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当时富平最穷的山区

乡的书记,在基本解决了当地人温饱之后,

为了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他立足赵老峪

山大沟深、土地资源贫乏的实际,把目光盯

上了赵老峪独有的秀美山川、人文景观,大

胆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构想,这在那刚刚改

革开放的时代无疑是具有超前意识的。于是,

他和班子其他成员利用下乡之际,寻访历史

遗迹,挖掘历史传说,不辞辛苦,实地踏勘。

经过他和其他人反复琢磨,“赵老峪八景”终

于出炉:

高石岗八姐上马,

逼死庙警示千年。

明月寺俯视泾渭,

老虎桥横跨天堑。

土橛沟土橛擎天,

十二盘皂树成仙。

赵老峪汇流五峪,

铁炉村鸡鸣三县。

看到正宗的原版“赵老峪八景”,我不禁

对我从同事口里听来的残缺不全的“赵老峪

八景”哑然失笑。我当年听说的景和原版的

景相比较,不单单是数凑不够,仅知道的景

所隐含的故事也离题万里,有些甚至背道而

驰。比如,“逼死庙”一景。“小秦王蒙难”

一说,似乎是说小秦王被人陷害,蒙冤死在

此地了,好像小秦王的遭遇值得后人同情似

的。其实,刚好相反。“逼死庙”的典故,是

说五代十六国时期,后秦皇帝姚兴于玉镜山

大兴土木,修筑行宫供其寻欢作乐。为了惩

罚逃跑的劳工,他命人在山上设“碾人场”

“血涝池”“捣人僵窝”等酷刑。“小秦王磨

民”的残暴行径惹得天怒人怨,一场大火从

天而降,宫殿化为灰烬,暴君小秦王也被活

活烧死。为了警示暴君酷吏,当地老百姓在

山上修建了一座小庙。这才是“逼死庙”的

真正由来。原版的“逼死庙”对暴君酷吏有

警示意义,并不是让后人怜惜同情。至于

“杨八姐尿尿石穿”实在是虚无的夸张,是令

人捧腹的搞笑而已。原创的“高石岗八姐上

马”给人展现的却是英姿飒爽、横枪勒马的

女英雄形象,让人联想到的是猎猎旌旗、沙

场点兵的豪壮场景,传递给人的是信心和

力量。

至于老虎桥,我是多次造访,每次都于

沟底久久仰视。我至今没想明白,康熙乾隆

时期,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当年的人们

是怎样在如刀削斧砍的几十丈深的悬崖峭壁

之间架起这座石桥的,并且以坚固、雄伟的

姿态方便着来往行人、马队商客。它或许也

是康熙、乾隆两朝的“网红桥”吧?截止今

日,它仍然是富平境内名气最大、最古老的

一座桥。还有那棵皂荚树,我当年在青兰初

中教书时,多次到过十二盘,那棵皂荚树所

在地是必经之处。那棵皂荚树树身粗壮,非

高大的成人不能合抱;它主干空灵,山风穿

过发出奇异响声;它已然成仙,干折枝断方

向人家必有祸殃。它的粗壮、苍桑、神奇,

不由得我每每经过都少不了仰视,投去惊叹

的目光。至于铁炉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

的变化:昔日的窑洞被一排排新盖的砖混平

房替代,坚固又漂亮:昔日的“水泥”路已

经修成了真正的水泥路,宽阔又平整;昔日

窑背窑前的杂草,被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

46

第49页

的绿化带所替代;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

成了美丽富裕的小康村。

岁月流逝,青山不改。今日的赵老峪经

过退耕还林,已然满山林木、遍野花草,三

季有花、四季常青;古老的老虎桥休养生息,

新建的老虎桥以更宽、更长、更安全的姿态

横跨天堑;经过精准扶贫,致富路四通八达,

村民出行不再翻越大山深沟;南部村民搬迁

平川,告别土窑洞、搬进小洋楼;曾经是贫

穷的代名词的赵老峪乡已成历史,花园式的

赵老峪北村已经成了大山之外人们的旅游打

卡地。回想三十年前贫穷落后、道阻且长的

赵老峪,再看如今人民小康、青山葱茏的赵

老峪,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借用前辈的智

慧 , 我 的 脑 海 便 浮 现 出 了 个 “ 赵 老 峪 十

二景”:

赵老峪北村鸡鸣三县,

十二盘皂树空灵成仙。

土橛沟如柱立地擎天,

逼死庙秦王遗臭万年。

高石岗八姐上马征战,

五条峪汇流峪坝入川。

新旧老虎桥争奇斗险,

车辐峪飞架连通两山。

明月寺俯视泾渭两岸,

赵金道黑龙穿沟越涧。

洋槐花遍野蜂迷蝶恋,

自驾游乐坏少女少男。

说不完的赵老峪,道不尽的绿水青山。

岁月能使人容颜苍老,却带不走绿水悠悠、

青山的绵延;岁月能风化古老的遗迹,却挡

不住勤劳的人民创造一个个奇迹、一处处景

观。新时代的赵老峪,正以开阔的胸襟迎接

八方来客,去猎奇,去发现。只要爱,你一

定还有更多的景续写,如诗如画、情深意远。

【作者简介】 刘忠虎,笔名卧山君、独

孤山君,美原镇人,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

作家协会会员、富平县作家协会理事,著有

诗集《心雨流年》。敬畏生命,努力使自己孤

独,孤独到可以静静地聆听生命过往的脚步

声。

诗文礼赞

47

第50页

提到薛镇,我就会如数家珍,明月山、

顺阳河、“关中鸿儒”李因笃、晚清名将张青

云、湘子庙、九龙峪,以及康庄战斗烈士陵

园等,就会有不少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那般清晰透明,而又亲切婉约。虽然我不是

一个薛镇人,但我先后于1986年和2005年两

次赴薛镇工作,共历时 19年之多,不仅见证

了薛镇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更是在那

里留下了青春的美好记忆。在薛镇,我收获

了爱情;在薛镇,我有了我的儿子;在薛镇,

我由一名普通的公务员走上了领导岗位。所

以说,薛镇是我的福地,早就成为我心灵的

第二故乡。

我与薛镇的缘分离不开苹果。大家都知

道,苹果是薛镇百姓引以自豪的一个标志。

在富平,只要提到苹果二字,就自然会联想

到薛镇与梅家坪镇两个地方,前者是以红富

士为主导品种的“苹果之乡”,后者是全国的

早熟和极晚熟苹果基地,以嘎啦和粉红女士

而享誉三秦内外。让我倍感光荣的是,这两

个地方我都曾经工作过,都与我有着深厚的

感情。但公允地来说,如果没有薛镇,就没

有如今富平苹果的繁荣景象。富平苹果的发

展,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薛镇,正是

薛镇的引领带来了富平苹果产业的春天。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的薛镇依然贫穷

落后,老百姓的生活就靠秋麦两料的庄稼来

维持,供不起孩子上学,给娃问不起媳妇的

相当普遍。当时人们的观念还很传统,农田

耕作还很原始,人们平时除了早晚在地里忙

活,谈到挣钱只能说是两眼漆黑。这种困窘

的现象,引起了当时在西安工作的一位老人

的关注,他不是别人,他就是家在薛镇前坡

村的原宝鸡市委书记卜克义。卜老身在异地,

心系家乡,他三番五次回到老家,带着科技

人员实地考察论证,认为薛镇海拔高,光照

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发展苹果产业的优生

区。家乡人民要致富,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必须加大发展经济作物的比例。然而,老人

的一腔热情,却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不解与

冷对。虽说当时的发展条件十分诱惑,没钱

买苗木可以低息贷款,没有技术省上可以委

派科技人员,灌溉条件不好,卜老协调有关

部门勘测打井,而且县上还整修拓宽了通往

薛镇前坡的道路,尽管如此,还是没能让老

百姓心动而行动。他们还在犹豫徘徊,他们

还在等待观望。尽管卜老亲自上阵,召开群

众大会,苦口婆心地宣传动员,但收效甚微。

对于封闭落后的百姓来讲,这不仅仅是一次

单纯的发展苹果产业,更像是一场革命浪潮

的到来。既是改革与传统的一次较量,又是

一次思想观念的大解放。不得已,卜老只有

自己先动手,做样板,投资栽植了一千亩果

树,这也就是后来省上命名的 (下转第50页)

我与薛镇的不解之缘

□ 王 璐

48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pdf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