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126 期2023 年10月20日南阳日报社研究策划小组出品(仅供内部学习交流 严禁外传)
- 1 -
第126 期2023 年10月20日南阳日报社研究策划小组出品(仅供内部学习交流 严禁外传)
2
2023 年 10 月 20 日/总第126期交流天空
03 南阳日报社“网络中国节”报道在跨界融合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一线
10 4.87 亿!“走进人海”:安吉县融的运营秘诀智库纵深
22 融合新闻产品的创意生产与传播前沿关注
34 又一党报集团打造“超级客户端”案例实操
38 融媒时代,党报评论如何塑造主流气质微 借 鉴
47 11 个地方同写“一条大河”,如何写出新意
3
南阳日报社“网络中国节”报道在跨界融合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新闻中心余晓“今夜月时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民族记忆、民俗和古典浪漫情怀。近年来,南阳日报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传统节庆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国传统节日期间开展“网络中国节”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图文、直播、短视频、VR 展示、H5 传播等融媒体技术方式,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突出地域人文特点,生动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传承,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滋养网络的积极作用,弘扬和壮大网上正能量,可谓是互联网+传统文化的一次生动实践。打造传播阵地,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春节的团圆饭、元宵的花火、清明的祭扫、端午的粽
4
子、七夕的牵手、中秋的欢聚、重阳的登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我们重温传统、沐浴文化的契机。南阳日报社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的便利,以“网络中国节”为切入点,打造了一个个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阵地,为传统节日找到了在新时代的打开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中焕发生机。南阳日报社多形式、多途径、多维度的互联网传播手段,全方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唤醒网民的节日文化记忆。南阳日报社在客户端、网页、微信、微博、抖音等开设“网络中国节”相应节日专题页面,精心策划系列网络文化活动,跨越时空的节日祝福、基于VR、AR技术、H5 等融媒体平台的传统节日文化阐释,网络集福、网络诗会、抖音作品,聚合展示节日相关新闻报道、网评文章、图片、视频、留言互动等内容,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不断刷新着传统节日的现代表达,打造属地及本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阵地,不断增强“网络中国节”魅力。近年来,南阳日报社在南阳日报客户端、微博、抖音、视频号、南阳网等分别推出网络图文作品《重阳敬老送温暖 文明幸福暖人心》《中秋山顶微度假,南阳老界岭赏月共婵娟》,让网民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南阳汉画像石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南阳黄牛》展现富有地方特色的过节盛况,积极营造网络节日氛围;
5
南阳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漫画专栏“南阳有画说”,围绕传统节日推出的《漫画月饼简史》《南阳文物里的“中秋节”,如此浪漫有趣》《“月”有阴晴圆缺,“饼”有甜咸软糯》《不只是粽子和香囊!南阳人的端午节还有……》《颠覆历史观!屈原竟然也吃过“纪念自己”的粽子?》《记忆中,南阳人的年味儿是这样的……》,创新传统节日展现方式,扩大传播范围。南阳日报社通过 PC 端、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平台,融合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两微一端、互动栏目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立体化传播,吸引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参与。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从清明的感怀、端午的追思,到七夕的浪漫、中秋的团圆,再到重阳的登高、春节的喜庆、元宵的花火,南阳日报社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找到传统文化和“互联网+”的完美结合点,传统文化的深邃和博大、诗意与精深,可以尽情展示于现代信息平台之上,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辟了新模式。
专题专栏营造节日氛围。南阳日报社在南阳日报客户端、微博、抖音、视频号、网页等开设春节、端午、七夕、重阳等七个节日专题,积极组织创作、持续集纳网络中国
6
节相关的内容信息,图文《从博物馆文献看清明习俗》《弘扬英烈精神 赓续红色基因》、漫画《涨姿势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居然是这么来的》、图说南阳《香囊开启端午节烟火气》《科普面对面丨南阳的中秋传统民俗有哪些?》、访谈《民俗文化专家做客南阳日报党媒访谈厅共话中秋民俗 涵养文化自信》等多条原创新媒体作品,大力宣传传统节日与南阳的故事,诠释节日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营造了积极向上、温情浪漫的节日氛围,让网民感受到了传统节日之美。
原创精品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南阳日报社新媒体注重作品创新,广泛运用动画、微视频、H5、图文等多种形式,让网友看得见、看得进、读得懂,涌现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彰显了网络中国节的独特魅力。以端午节报道为例,从有着浓浓文化味的短视频《主播说端午这些民俗你了解吗》,到街采策划“端午节系列短视频”,再到《艾从南阳来 福送千万家》《南召山里过端午,寻找不一样的粽香味》,原创融媒产品在南阳人的微信朋友圈刷屏成为“爆款”。
组织微博话题,热议中国节。南阳日报社在南阳日报新浪微博组织微博话题,开启#豫见网络中国节、#网络中国节#网络中国节·端午、#浪漫七夕节爱在大观苑、#七夕情歌祝福壁纸、#有种中国式浪漫叫星辰大海鹊桥常
7
在等话题,推出《#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他们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 牛郎织女跨越时空的动人传说》《把浪漫写在九天!#太空里有中国的鹊桥#》《8月21日,浪漫七夕节、爱在大观苑金婚庆典公益活动篝火晚会在丹江大观苑举办》《人间烟火,山河远阔,#浪漫不止七夕更在朝夕#”“#七夕# 金婚庆典与您相约淅川》《我们的节日·七夕——相约七夕 为爱守候2023 年南阳市单身青年联谊活动成功举办》等图文作品。网评文章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南阳网创新宣传语态、开展网评宣传,做活二次传播。推出《整治网络祭祀乱象让清明更“清明”》《疫情逝去的南阳春节,就是不一样》《环保春节,时代赋予传统春节新方式》《让回家之路更温馨》《让中秋回归更纯更浓的味道》,用广大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和网言网语做好传播,发挥宣传引导作用。
实景直播+文化内容融合,打造立体文化传播。南阳日报社充分利用互联网直播技术手段打造网络盛宴,突出“网络中国节”主题,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多维度打造一席集视、听、品、感于一体的直播饕餮大餐。今年七夕,“梅溪视频”云视台对“浪漫七夕节爱在大观苑”金婚活动庆典活动通过新华社“现场云”全程直播,相思本无形,但独特的声光“语言”变无形为有形,诉不尽七夕相
8
思之情。南阳网策划推出直播《何止七夕但愿朝夕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直播小组成员深入市区大街小巷,用镜头去记录市民过七夕的幸福瞬间,了解大家对于传统节日的看法,通过镜头表达祝福,与观众拍摄的传递幸福生活的短视频结合,打造视觉景观实现“大屏”与“小屏”联动,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那些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节日,在网络的加持下,正散发出全新魅力与活力。南阳日报社持续向广大网友呈现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文化内容,通过网络体验不一样的过节场景,在全市上下形成节日氛围,切实增强群众文化幸福感和获得感。
打造网络文化品牌,扩大网络文明传播的影响力南阳日报社新媒体“网络中国节”宣传,将线下传统节日搬到线上网络,传统节日和互联网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尽情展示于现代信息平台之上,让传统文化更加现代化地陪伴在广大民众身边,变成广大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上传承,也充分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滋养网络的积极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契合时代的需求,让传统节日中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群众提供精神指引。
9
南阳日报社“网络中国节”系列网络文化主题活动,以传统节日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网络文化产品,宣传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以元宵节为例,网络直播的兴起使得焰火晚会的欣赏人群不再局限于一地,让更多民众感受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喜庆热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脉脉相思,“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的人潮涌动……微博、微信、网站专题页面等提供了展示各地民俗特色的平台,让民众通过阅读、参与等方式了解中国节文化;集动漫、短视频、H5 等技术制作的中国节文化作品,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以小角度展现大立意,完成了小家小爱到家国大爱的升华,让广大民众在互动中感受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爱国精神。
南阳日报社“网络中国节”宣传,用多元载体赋予传统文化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质,为传统节日注入新时代网络文化要素,以信息技术展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与时代气质同“屏”共振,不但扩大了传统节日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而且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挺进网络文化阵地、滋润网络空间,使现代网络更加充满文化魅力。
10
4.87亿!“走进人海”:安吉县融的运营秘诀4.87 亿元,是在 2022 年交出的营收成绩单。2023年上半年,安吉县融媒体中心营收同比增长更是达到38%,2023 年全年营收有望实现“坐6 望7”。县级融媒体的群众基础无比巨大,更加容易“走进人海”,在做好新闻主业的基础上践行“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理念,把政务服务商务做新、做精、做细、做全,实现媒体价值增值。本文总结多年来安吉县融媒体中心的多元产业发展轨迹,希望对全国县级融媒体融合发展特别是产业建设提供借鉴。
革新图存:两轮改革淬炼深融利器做“新闻+”、走进“人海”深处,没有过硬的全媒队伍是不行的。中心目前旗下包括“安吉发布”微信公众号、“最安吉”抖音号、“爱安吉”新闻客户端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各平台用户数达到220 万,是全县总户籍人口数(58 万)的 3.8 倍,为中心“走进人海”的
11
经营策略打下坚实基础。而这一成绩得益于中心自2014年起的两轮深融体制改革。
(一)坚持深度融合,完成公司化运营2014 年,中心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县级媒体融合发展,整合原安吉广播电视台和安吉新闻宣传中心两家县级媒体,成立安吉新闻集团,实行编委线、经管线、行管线三线管理,实现县级融媒体的机构重组、平台搭建和传播流程再造。2021 年,在全国县媒融合基本完成之时,又率先实施第二轮体制机制深入改革,明确融媒体中心主抓新闻主业,新闻集团主推产业经营,确立了中心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公司化运营模式。(二)刚柔并举,坚持有效管理中心实行新闻战线刚性管理,出台《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12 条》,要求做政治生态明白人、发展创新领头雁、
12
敬业奉献孺子牛、贴心服务知心者;建立领导班子“周事周报”制度,常态化举行党委书记与年轻干部谈心谈话日、早餐知心会、月度工作例会、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党员干部集中活动等。实行文化企业柔性关怀,开展新员工入职培训、老员工荣退仪式,实行外地员工父母陪游假、喜报送到家,建立职工之家,完善员工产、病、伤慰问等一系列慰问制度。
(三)多重培育,坚持人才打造没有人才、留不住人才,是困扰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普遍问题。安吉县融 2014 年研发了全国首个县级媒体新闻客户端“爱安吉”,当时柔性引进了东京大学的6名博士。博士们不用打卡报到,可以外地办公,有问题帮助解决。中心建立起星级员工制、导师帮带制,开设“名师工作站”,和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等合作成立就业实习基地、培训中心等培育人才,常年进高校招聘积蓄人才。打造“飞手穿越”文化工作室、“十分”海报工作室、“遇见安吉”工作室、“源”视频工作室、梅地亚小黄人团队等一批行业知名的品牌,同时在群团中形成“向着光”“新闻智慧她”等特色服务品牌,锻造出一支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县媒队伍。“融媒+文创”:放大优势,文创产业屡攀新高安吉县融媒体中心涉足文创产业已有10 余年。曾经
13
县域文创市场上存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现象,为此中心加强了媒体资料出入库的管理,先是打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让管理办法迅速令行禁止;又将新闻条线和文创条线以项目制方式建立融合关系,充分发挥新闻素材在文创市场的关键作用;同时,紧紧聚焦市场、产业、用户需求,探索建立传媒与文创项目融合发展新机制,每年筹办演艺、会展、培训等大型活动300 场以上,每年承制各类宣传片、汇报片、公益片100 余部,推动传统广告经营向现代文创产业加速转型。中心文创产业连续五年实现15%以上增长,初步实现了安吉文创市场的健康循环。其中,视频创作 2018—2022 年分别达到550万元、680万元、695 万元、1005 万元和1500 万元,文化展演2018—2022 年分别达到 862 万元、1149 万元、2295万元、2400 万元和 2600 万元。
(一)品牌口碑是硬实力通过导师帮带制、星级员工制、人才工作室等多途径人才培养,以及 VR 全景视频创作、H5、虚拟主持人等新技术的应用,中心文创水平和品牌口碑有效提升。比如,自行制作的人才招引宣传片《成就最美县域成就最美的你》(中英双语版)走进了欧洲媒体,农村公路宣传片《路益三农 美在“四好”》在全国四好公路现场会上播放,全英文水资源形象片《向水而生》获第三届中国短视频大会形象宣传类作品一等奖,纪录片《三官》入选2022年浙产优秀纪录片作品库,安吉优品汇公益系列宣传片荣获
14
首届全国广播电视融媒体营销创新大赛金奖;同时又连续承办了一年一度的安吉骄傲颁奖晚会、安洽会、安吉白茶开采节、安吉(上海)推介会等影响广泛的重大活动,在县域具有良好口碑。
(二)新闻传播是真效应中心借助新闻内外宣传的强大实力,让视频创作和文化展演等活动得到更广泛传播,客户预期远胜从前。如2023 年 6 月 2 日晚中心承办的长城非遗展,让安吉竹灯点亮长城,中心报纸、电视、广播及新媒体均对该活动进行了广泛宣传,提升县域干部群众自豪感,同时中心还积极向新华网、人民网、浙江新闻网等50 余家大台大报大网推送,各级各界好评如潮,让主办方获得了活动圆满成功和宣传及时有效的双重满足。
15
(三)媒资管理是强举措媒体机构拥有照片、视频等大量珍贵的新闻素材资料,这些核心资源如果与市场行为脱钩,无疑是新闻单位生产文创产品的极大损失。为此,中心一方面加强媒体资料入库管理,梳理各类新闻素材“家底”,同时又将新闻条线和文创条线以项目制方式建立融合关系,充分发挥新闻素材在文创市场的关键作用,让文创产品切实满足各方面需求。之后,文明城市创建、城中村改造、清水入湖等相关工作的视频创作和文化展演等纷纷找上门来,中心的文创产业由此形成了健康循环。“融媒+智慧产业”:紧抓需求,智慧产业面向全国中心智慧广电建设起步于2008 年,当时自筹1.5亿元资金进行县域双向网改造,2012 年在网络覆盖县域基础上开展“四个平台”建设,并于2014 年实现了“村村通”数据光网、“村村用”信息平台、“村村响”音频广播、“村村看”视频监控的全县域覆盖。在这一过程中,中心为更好地开展智慧广电建设,专门成立浙江文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全县数字资产,结合社会基层治理现代化需求,启动数字精细化运营,实现建设研发、安全运维、数字经营一体化新样式。中心每年研发支出占到总收入的3%以上,共取得国家软著、专利 46 项。中心自主研发的融媒体系统和数字
16
化应用已在浙江、山西、湖北等24 个省份300多个市县落地。2019—2022 年,智慧产业营收分别达2800万元、5800 万元、13000 万元和 21000 万元。(一)服务放在首位县级融媒体最贴近基层,也能快速提供解决方案。为人民服务是智慧产业建设的第一要务,百姓生产生活中的痛点堵点也是中心提供智慧解决方案的起点。如为了服务社会基层治理,中心研发公共资源的“智管家”、田园综合体的“云计算”、基层乡村智治的“一张图”、智慧旅游的“安”系列等。疫情期间研发的口罩预约系统和“安居码”“安畅码”“余药共享”等系统均得到广泛应用。2014 年,中心柔性引进 6 名博士研发了全国最早的县级融媒体新闻客户端“爱安吉”,并集成推出5189000民生服务热线、安吉美食、云工益等30 余个应用,基本覆盖民生需求,产生了强大的黏合效应,在58 万人口的县域注册用户达到 44 万,成为中宣部确定的全国示范项目。(二)数据握在手中在县级层面,县级融媒体最具有技术特质,将智慧产业建设交给县级融媒体集中打理,从经济、安全、治理等各方面看都很划算,尤其是数据安全。中心成立“两山”数字研究院,组建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等在内的生态圈合作伙伴,在智慧产品研发上“以我为主”,将各个应用平台的后台
17
数据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打破平台间的数据壁垒,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推广面向全国媒体行业没有边界,县级融媒体不应将自己的经营固定在县域之内。同时,由于媒体深谙传播特点,更能够在产品的全国推广上做出成绩。中心积极将各类应用向县外推广,截至目前已在全国 24 个省份300 余个市县落地各类智慧产品,为当地市县级融媒体快速融合和节约政府成本树立了标杆。如中心自行研发的融媒体系统,在2019中国北京国际广播电视产业博览会上精彩亮相后,已在山西、湖北、广东等近 10 个省复制推广;和新疆阿克苏广电台合作研发的“阿克苏—Hi 苹果红了”新闻客户端成为全疆宣传文化重大改革成果。
18
“融媒+旅游+电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和绿色发展先行地,但安吉的经济实力并未排在浙江前列。立足县域,中心在为农服务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并走向更广的“人海”,在更大的市场中徜徉,如同“地瓜”一样,将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不断壮大根茎。
19
(一)融入乡村振兴共富场景媒体行业无边界,更应突破地域的边界。中心自主开发运营面向全国的“游视界”平台,依托平台构建了全国各地形象宣传、旅游推介、精准扶贫等为一体的线上线下体系,获得浙江省基层科技创新一等奖、浙江省电子商务贡献奖。近日,《全国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3》出炉,安吉县连续 5 年位居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目前,平台已吸引河北、山西等20 个省份285家市县媒体加盟,如长三角 32 家融媒体中心和旅行社联动举办江南天池滑雪节,单日进景区游客9000 人次,是该景区 15 年来单日游客的峰值。良好生态环境中产出的优质农产品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喜爱,但销售渠道受限。2022 年7 月9 日,中心研发的区域公共品牌自主销售平台“安吉优品汇”正式上线,平台坚持“怡享、怡用、怡游、怡居”四位一体服务定位,不仅将安吉优质农产品及工业产品推送给消费者,还和知
20
名景点、星级酒店、高端民宿、优质房企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券和房产推介,吸引消费者到安吉旅游、购置房产,带动二次消费,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持。2023年,“安吉优品汇”将拓展会员 1 万至1.5 万名,总营收达到5 亿元以上,带动劳动力就业5000 人,农民收入增收2000 万元以上。
(二)坚持数媒赋能一体发展中心媒体融合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元产业经营成绩具有一定知名度。“安吉优品汇”借助中心影响力与政府、媒体和企业展开多方合作,如和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共同推出中国诗词大会·一杯好诗×安吉白茶联名产品,在央视《新闻 30 分》《晚间新闻》和《参考消息》刊播“安吉优品汇”公益广告,参加武汉文博会、杭州茶博会、深圳文博会等全国性展会。同时,“安吉优品汇”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小红书账号,将每期产品主题宣传视频进行广泛宣传,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一系列优质传播将安吉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也有力推动了三省五县“白叶 1 号”扶贫茶变成小康茶、富裕茶。截至目前,平台营收已超 3 亿元。(三)打造电商直播销售网络“安吉优品汇”在灵峰街道大竹园村打造40个直播间规模的数字电商百人园基地,基地将吸引百人左右的电
21
商入驻,对“安吉优品汇”旗下鸡、饮、竹、茶、果五大品类进行网络直播,为每期会员配送产品进行直播讲解,该基地还将邀请“安吉优品汇”品牌合作方入驻。同时,基地推出电商培训千人计划,为“安吉优品汇”线上运营建好“基地+平台+受众”的销售网络。(摘自《全媒体探索》)
22
融合新闻产品的创意生产与传播2018 年中国新闻奖设立了媒体融合奖项,融合新闻作为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和产品形态成为互联网新闻传播发展的新亮点,而创意则成为其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交化互动传播,新型主流媒体的品牌价值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直观表现,决定着其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来凸显其品牌价值。澎湃新闻将自身定位为“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开放媒体平台”,致力提升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在融合创新中持续发力。其融合之道在于贯通互联网思维,并非简单迎合互联网平台的商业化和营销策略,而是在顶层设计的激励驱动下,面向受众,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形式将固有的新闻价值观进行网上重塑,并着力打造具有重要性、精致性和创新性的融合新闻报道,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传达坚定不移的理念,重新定位互联网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价值体系。
23
近年来,澎湃新闻重磅制作的融合新闻报道多以全媒体大专题的形式呈现。根据报道的策划方向或体量,专题内会包含文章、图集、视频、H5、全景视频等多种报道形式,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不同受众在不同阅读场景下获取内容的需求。本文分析澎湃新闻近年来重大主题报道中的优秀融合新闻案例,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以独特视角解构厚重内容览读精彩“视界”大型融合新闻报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往往需要多工种、较长周期的合作,前期的规划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我们很少选择即时新闻,除非是重大突发事件,因为时效性过强的新闻留给创意和制作的时间太少。选定某个报道方向后需要进行深入挖掘,以找到能够反映“大主题”的“小切口”,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利用多种可视化方式,从多个角度广泛呈现。至于具体选择何种表现形式,需要综合考虑新闻核心、报道需求、人力和时间成本等
24
因素。新闻产品制作有一般的规则和操作习惯,但更多时候是根据现实情况综合研判后临机而为的“全案定制”。只有通过反复打磨才能脱颖而出,获得受众认可。举例来说,澎湃新闻在 2018 年创作了题为《长幅互动连环画 | 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 年引水修渠记》的 H5 产品。该产品以一个典型的人物故事为中心,展示了黄大发从年轻时的毛头小伙到花甲老人36年间引水修渠的故事。17 页的 H5 页面回放了这位老支书带领村民修通万米水渠、脱贫致富的历程。主旋律报道如何突破传统,避免形式化的说教是“破题”的关键。报道小组由一位副总编辑牵头,文字、视频和视觉多个部门的采编人员组成创作团队,其中 3 名记者被派到前方展开实地调查,而后方人员则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就产品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和协调。H5 产品适合手机播放,在制作内容时主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凸显故事的精神内涵。最终决定以故事的核心“渠水”为主线,采用竖向下拉的方式,从渠水出现开始,逐步过渡到树枝、裂缝、马路……将黄大发第一次修渠失败、一边查字典一边学习水利知识、带头在腰间绑上绳索吊上悬崖、“为了水,我愿拿命来换”等细节逐步展现,给受众带来一种如瀑布倾泻而下的流淌式阅读体验。在当时以横屏观看为主流的时代,这个尝试获得了广大网友的认
25
可。这一产品创作中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虽然故事很好,但没有足够的资料和图像可供选用,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了制作交互式的分格漫画,也让受众更直观地了解人物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在设计上,产品主要以黑白装饰画为主,并加入了金色点缀,使文字和画面元素自然融合。同时,适时加入了黄大发清唱的山歌、开渠施工的声音、山区鸟鸣等音频元素,以艺术化的手法保持故事表达的流畅性,生动地呈现了这位老党员筚路蓝缕、凿壁引水的传奇人生。最终,《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 年引水修渠记》获得了第 28 届中国新闻奖“融媒界面”类一等奖。采用创意型融合报道模式能够以专业方式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从而有效改善传播效果。然而,我们不应过分追求形式的花样,而是应以优质的新闻内容为首要考虑,并巧妙选取适合的新媒体报道手法来强化主题,打造出既有内涵又形式新颖的高品质新闻产品。科技为融合新闻助力产品形态给创新空间添翼媒体融合的发展始于数字传播技术的引入,体现了技术、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语境的紧密交织,推动生活的变革。在融合新闻的创意呈现中,准确表达社会、思想和文化内核至关重要,而技术的支撑作用绝不可等闲视之。随着5G、
26
VR、3D、全息投影等科技的发展,主流媒体在新闻制作、数据处理、存储和分发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更要不断创新报道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澎湃新闻以移动优先的 App 产品为技术方向,时刻保持着对科技趋势的关注。为了满足互联网应用场景下的需求,澎湃新闻利用新技术重塑整个采编流程,打造了自己的内容生产平台“澎π系统”。这个系统融合了澎湃新闻多年来媒体融合的经验,不断迭代升级,并加入智能化和内容安全管理方面的考量,为媒体在内容编写、审查、校对和发布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在新闻生产架构的支持下,澎湃新闻已经将短视频、直播、可视化数据等新媒体新闻模式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在主题报道方面,澎湃新闻致力于整合采编资源,采用以内容创意为导向的“项目制”方式,通过灵活的跨部门合作机制推动融合新闻产品的生产。澎湃新闻不断提升驾驭先进技术的能力,积极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平台,以抢占新领域的先机。
《海拔四千米之上》是一部荣获第29 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一等奖的实景互动H5 作品。作品精心选择了三江源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全面报道,通过360度实景互动 H5、大型直播、微纪录片和深度文章等多种形式呈现多维度的内容。此次报道是由澎湃新闻的一线采访团队历时 3 个多月,在青藏高原跋涉近万里艰辛采访后完成
27
的,总计 40 人参与其中。
其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就是虚拟技术的巧妙应用。澎湃新闻运用 360 全景图片、定点VR 和漫游VR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通过视觉上的实景还原,将黄河源星罗棋布的湖泊、澜沧江气势恢宏的高原峡谷、长江源地势险峻的高原腹地重现于受众眼前。此外,还采集了现场环境声,如潺潺流水和高原风声,建构了一个具有交互体验的虚拟空间。受众可以通过滑动手机屏幕,以第一视角360度视野感受三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的每一个角落,仿佛与研究员一同攀登冰川、与牧民一起搜寻雪豹,身临其境地感受三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独特而未经人工雕琢的野性之美。在封面设计上,采用了随机打开的画面可变技术,每次观看都会有不同体验,将多种技术形态与新闻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 2022 年澎湃新闻创作的国内首部穿越机(FPV 无人机)视角的城市微纪录片《大国大城》,这是迎接党的二十大重大主题报道中的重点策划项目。编导们精心编排了超过 110 组的镜头,重点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 30 个地点。通过追寻总书记的足迹,展现了广袤大地上万马奔腾的时代步伐,也深刻诠释了城市发展作为国家发展与进步缩影的意义。新技术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一系列项目的创新,不仅在于作品本身引发观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在政
28
务合作领域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空间。《大国大城》是澎湃新闻连续四年推出的“大国”系列IP的延续和继承。自 2019 年开始,该系列作品关注建设成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宏大背景下的“小切口”,每年完成一个主题,每一季视频包含 8-9 集短视频。迄今为止,该系列已经推出了《大国大桥》(2019 年)、《大国小路》(2020年)、《大国小镇》(2021 年),而2022 年再次推出《大国大城》。
当前,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风靡,与传统的专用型人工智能不同,它具备类似人类的智能水平和能力。随着技术对新闻行业的影响向上游迁移,主流媒体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成为挖掘精准信息、核实新闻事实、培育个性化风格以及引领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力量。2023 年 7 月,澎湃新闻推出澎湃AI1.0,全力拥抱人工智能时代,推出 AI 海报、AI 视频、AI 写作和AI 财报简讯四大工具,积极打造 24 小时直播媒体和新型全球媒体,以全新的自我革命迎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下一个十年。
艺术呈现追求产品惊艳创意传播与报道相辅相成融合新闻与传统报道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呈现方式。融合新闻通过内容策划、美术设计和技术加持,对复杂的主题进行解构、梳理并采集基本元
29
素,如视频、音频、照片和文字素材,根据内在叙事逻辑进行排列组合,最终呈现出具有感染力和可看性的新闻产品。它旨在实现情感与事实、主观与客观、艺术与新闻的互动和互补,以提供新颖的阅读体验并扩大传播效果。荣获第 30 届上海新闻奖媒体融合一等奖的作品《虹镇老街》,是一组全媒体专题报道。该专题以虹镇老街的变迁作为主题,展示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性。虹镇老街曾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旧城区之一,历时23 年4 个月的改造工程,涉及 15288 户居民,彻底改变了老街的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专题报道于 2020 年 10 月正式上线,包含多个子栏目,如“前世今生”“生活记忆”和“影像故事”,共刊登了 10 余篇报道。报道以 H5、图文和短视频等形式为载体,全面展示了虹镇老街的历史记忆、移民变迁、建筑特点等。交互产品《虹镇老街——上海市区最大的棚户区华丽转身》以原住民董毓明的自述为引线,通过回顾虹镇老街建筑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从细节入手展现了老街的变迁。该产品运用黑白灰的主色调,通过素描插画呈现了旧城区阴暗艰苦的生活环境,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感。历史照片的动画化处理,概括性地展示了不同时期房屋的构造细节。受众可以通过音效、视频、下拉长卷、点选二级菜单等多种互动方式,自由选择获取信息细节,进入沉浸式场景体验,更全面地理解新闻内核,并在个人的私域内进行再传播。这些创意十足的“可视化”表达方式提升
30
了产品的艺术表现力。
在 2021 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了“建党百年、初心之路”大型全媒体报道和综合传播项目,以另一种形式展现了融合创新。项目策划开始的一年前,澎湃新闻党委就明确表示:“这不仅仅是一次形式上的展示,更不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我们要以政治家的眼光抓住这百年一次的机遇,用心去做好。”从2021年 3 月 23 日在嘉兴试展开始,到7 月9 日在上海巡展结束,两辆装有“百年党史初心故事”的红色大巴穿越中国大地,在 23 个省份的 55 个城市进行了线下展示,总行程超过 25000 公里,总观众人数接近10 万人。几乎每一站都有一次党课活动。这些党课大多在重要的红色场馆举行,澎湃新闻共有上百位党员参与。线下活动与线上以党史、党员和百年奋斗为主题的特稿、日记、访谈、视频直播、纪录片、H5 交互、动画长卷等全媒体报道相辅相成,通过创新形式的全程融媒体矩阵传播,为建党百年这个重要时刻呈现了特色鲜明的报道,展现了澎湃新闻独具慧眼的品牌风格。通力集成全媒体生产团队灵感引领媒体转型之路作为中国第一个从报纸全面向新媒体转型的互联网主流媒体,澎湃新闻始终秉持着“内容先行”的理念,并不断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影响力。面对融合发展的大趋
31
势,一个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自我成长和不断升级的团队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自纸媒向新媒体转型的 1.0 阶段开始,澎湃新闻一直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新带老”“全员自学”的方式推动现有采编团队的转型发展。随着适应互联网的新型融合报道形式的出现,实际工作的需求也促使采编人员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勇于走出舒适区。通过引进和培养视频、直播、动画、交互、3D 设计和数据分析等相关领域的人才,逐步充实报道团队,澎湃新闻已经组建了一支具备全媒体内容报道生产能力的采编队伍。随着短视频日渐成为观众获取资讯的重要方式之一,澎湃新闻于 2016 年迅速进入新闻视频领域,并不断进行迭代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了拥有十几个子栏目的短视频矩阵,每天产生 150—200 条原创新闻视频,成为新闻短视频领域的生力军。
随着交互技术的出现,全球数据新闻获得了发展。澎湃新闻的数据新闻部门已经形成了由数据分析师、交互工程师、动画编导和 3D 设计师组成的复合型视觉团队。在新媒体产品的社交运营和推广需求推动下,海报类新闻产品得到了发展壮大。从2018 年开始,澎湃新闻设立了专门的设计师职位,并逐渐拓展视觉专业化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澎湃美学”。目前,澎湃新闻正在通过基于自身传播语境的人工智能训练,研发可实现从手工设计到人工智能海报批量生产的技术。
32
澎湃新闻在各个领域的新媒体采编能力不断增强,为在重大选题策划中推陈出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面临报道需求时,领导层积极推进跨部门团队协作,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工作模式。首先,通过开会讨论,确定项目的牵头人,由文字、视频、视觉、前端工程师等组成跨部门的采编小团队。随后,团队开始分工合作,根据需要制作的产品类别和数量,分别进行实地采访、资料整合、视觉设计、产品开发等具体操作。对于需要制作H5 等综合性产品的项目,牵头人会与插画师、工程师等协商,对新闻事件进行梳理,并提取精华部分进行意向性设计。创意方案的确定考虑了发布时间、内容体裁、故事调性、人员配比等因素。随后,团队依照这个创意方案进行物料收集、文案铺陈和绘画创作,将创意产品可视化呈现出来。最终,通过每个工作环节的通力配合和集思广益,一个优秀的创意产品得以诞生。
融合新闻的报道团队对核心成员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能局限于传统记者、编辑、摄影师和美编等单一职能,更需要具备多样化的技能,即“一专多能”。在熟练掌握新闻采编技能的基础上,还需全面了解整个制作流程,以便在实际内容生产中始终以结果为导向,收集、分析和整理适当的素材,并基于新闻内容产生灵感,从而实现创意产品的成功呈现。
老黄历翻篇,新读者追求更精彩。融合新闻是当前新闻领域内的一种新兴形式,将不断出现新的创意和发展契
33
机。随着车联网、物联网、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互联和万物媒体化的时代正迅速到来。媒体融合转型时,应该明确自身定位,秉持初心,持续提供高质量内容。与此同时,我们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运用该技术来提升专业能力。树立可信赖的品牌形象和开放的服务能力,突破媒体边界和平台限制,整合和利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主流媒体才能真正成为新闻舆论的引领者。
(摘自《中国报业》)
34
又一党报集团打造“超级客户端”北京日报超级客户端 10 月16 日上线试运行。2018 年 10 月,北京日报客户端2.0 版上线。此次北京日报客户端迭代升级为超级客户端(3.0 版),聚合京报集团旗下报、网、端、微、屏所有内容,以图文、音视频全媒体形态呈现。一端在手,用户可尽览京报集团所有优质内容。
一端多报多种模式自由切换一个报业集团需要几个客户端?也许一个就够。据介绍,新上线的北京日报客户端3.0 版本支持“模式切换”,可以看到“基础版”“北京日报版”“北京晚报版”“我的客户端”四种模式,用户可在多种模式中自由切换。
“基础版”是北京日报客户端2.0 版本的延续,在这里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国内外重要时政新闻、权威报道、深度解读、观点锐评,还有都视频、清风北京、北京民声等知名频道。
35
“北京日报版”专注时政、思想、文化,集纳识政、理论周刊、长安观察、纪事等北京日报品牌栏目,体现首都党报的气韵和深度。
“北京晚报版”是市民熟悉的样子,打开它,仿佛又听到街头《北京晚报》的叫卖声,北京论语、深度报道、我们日夜在聆听、五色土等一如既往为市民服务,做市民生活的小百科。后续还会上线多个版本,京报集团的不同媒体将在超级客户端各展风采,呈现不同风格特色。自由定制“我的客户端”我做主“我的客户端”是超级客户端的一大亮点。
36
在这里,用户就是主编,可自行定义“我的客户端”的频道、栏目、专题,也可以关注喜欢的记者,想获得什么样的资讯服务自己说了算,订阅的内容模块可以自由拖放摆布,哪个放头条,哪个放二条……新闻客户端从此告别千人一面。
此外,在“北京号”板块,400 多个政务和机构官方账号为用户提供权威、立体的信息服务。超级客户端应该是啥样近一两年来,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主流媒体客户端形态和运营思路加速演进。潮新闻、南方+、澎湃新闻、封面新闻、Z 视界等多家媒体集团的客户端都在创造性地探索新的运营理念和路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在今年2 月提出了“主流媒体客户端发展正进入 2.0 时代”的论断。在张志安看来,媒体客户端的 1.0 时代,主要做内容聚合、生产流程再造。但“天花板”已经到了,1.0 的客户端更多变成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传播载体,它不是一个高频应用,也没有强大传播渠道。当多数的主流媒体面对这样一种发展效果受限的情况,就有必要谈媒体客户端的2.0时代。在1.0 时代,一个传媒集团下的不同媒体都建有客户端,相对分散。过去做的是报纸的供给侧改革,现在到了要给客户端做供给侧改革的时候了。
37
张志安认为,在公众注意力相对稀缺的态势之下,公众不可能下载、打开同一个报业集团下的很多客户端,这种时候做减法就是做聚合,但做聚合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最重要的是要在内容聚合的过程中,做到服务聚合,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客户端的影响力。准确来讲,2.0时代的媒体客户端的运营策略就是嵌入数字生活的“内容+服务”的发展策略,这就需要有更强的资源统合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武提出,超级移动客户端的产品定位从新闻发布端口走向综合服务平台,意味着其功能的极大丰富,端口型产品功能仍主要体现为采集和发布新闻等公共信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提供衍生性资讯服务;而应用平台型产品则可以通过聚合多种垂直应用,而形成多领域的实体性服务能力。基于这样的服务能力,新型主流媒体能够在所在区域聚集用户,产生强大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完成舆论引导任务;在服务过程中积累的社会运行大数据,一方面可以提高媒体自身发现社会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方面提供更有价值的智库产品,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通过聚合各种垂直领域的服务应用,新型主流媒体还能够形成平台型的商业模式,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摘自《全媒体探索》)
38
融媒时代,党报评论如何塑造主流气质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坚持以理服人,更注重权威性;新媒体评论则要切中受众情绪的“点”,更注重互动性。从传播实践来看,融合传播的本质是线性传播与互动传播的融合。党报评论既要有坚定的价值立场,在舆论场中坚如磐石,也要有独树一帜的声音,明确为谁而写、写给谁看,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凝聚大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与时代互动,与人民群众互动。面对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的新变化,党报评论要进一步更新升级,通过不断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向新媒体学习,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让党报评论在媒体融合时代形成风格特色。
以关键词引发强烈呼应对于党报而言,评论是旗帜,引领舆论、指引方向,是与读者对话、引导受众思考、进行有效说服的重要载体。党报评论工作既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要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
39
唱响主流舆论好声音,做到“让群众爱听爱看”,一个重要前提是在讲政治的同时,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让评论好看、耐看,让评论这一观点产品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锐度,从而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新媒体时代,不仅各种流行语、新词语是群众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条短视频、一张图片,甚至一个表情包、一句点评,都可以成为观点的载体。这些“短小精悍”的载体,之所以能迅速形成传播热点,就在于选择了感染力极强的关键词。在最小体量与最短时间里,抓住社会热点话题,引爆传播效应。我们处在信息多元的时代,各种热点话题可谓层出不穷。党报评论不再拘泥于原有的文字载体,在融媒体语境下,找准第一落点快速反应,同样也能在传播中占据先机。在此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应着重提升“四力”,及时参与或触发有广泛吸引力的话题,留下不同于“碎片化”“快餐式”的具有更深刻价值的思想产品。2023 年 8 月 6 日,中国邮政官方抖音号发布了一则时长一分多钟的短视频,内容是云南德宏邮政EMS驱车前往山里,为一名学生送高校录取通知书。这位少年收到通知书时,正背着一大袋刚挖出来的生姜从地里回来。“挖姜少年”这则视频发布后迅速引发关注,并在传播中引起了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关注。这
40
些媒体在传播中对关键词进行了再度提炼:“他用沾满泥土的双手,签收了 985 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沾满泥土的手”形成了新的传播关键词,引发了更强烈的回应。在对考生姚胜旺的简短采访中,人们了解到,小姚报考的是大连理工大学,与他在云南德宏的家乡距离遥远。为什么选择这所大学,是因为他从未见过大海,心中有一个看海的梦想。大连理工大学此时及时回应,“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并对小姚喊话“9 月带你去看海”“愿你跨越山海,不负少年之志”。这样一份及时又温暖的回应在网友的关注与关心下热度飙升,8 月 7 日晚便登上微博热搜第一位,8月
41
8 日在各平台持续霸榜,全网曝光量累计超14亿,网友在感动的同时纷纷送上祝福,“愿你此后天高海阔,浩瀚无垠”。
“带你看大海”,这一关键词让这个温情故事的热度攀上巅峰。于是,湖北日报“东湖评论”专栏在此时及时跟进,以一篇《从大山到大海,是梦想不息的脚步》的评论员文章,对新闻事件的主题和意义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升华——
“小姚”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那一双沾满泥土的双手,既是为了生活自强不息的艰辛,更是为了梦想倾尽全力的奋斗;“小姚”代表的也是一种希望,一边是奋力奔跑的少年,一边是全社会对梦想的托举与助力。这是一场山与海的双向奔赴。每一个贫困学子背后,都有着为梦想奋斗不息的感人故事。呵护“小姚”们的梦想,助力他们实现从大山到大海的跨越,就是守护全社会奋斗者的理想,也是珍视每一个追梦人的付出。从“挖姜少年”到“沾满泥土的双手”,从“带你看大海”到“山与海的双向奔赴”,在这一新闻事件中,层层递进的关键词,充满了诗意和力量,不仅触发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感动,也在推进中让网友和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直接交流的感觉。梦想是心灵向上的力量,助学是为梦想搭建阶梯。“好好照顾千千万万个小姚”,是很多读
42
者的共同希望;“激动得好像自己亲手送这孩子上大学”,是很多家长的共同感受;“梦想属于每一个在奋斗中追梦的中国人”,是属于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也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星辰大海与壮丽征途。在社会热点话题传播中,党报评论需要及时跟进第一落点,找准最能凝聚共识的关键词,充分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真正实现“以一言而立骨”。
以情理交融增强互动共鸣党报评论既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也要与人民群众同气连声。
在新媒体传播中,人们发现,一些所谓的“土味视频”,往往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力度更大。这里的“土味”,不是庸俗、低俗,而是“泥土气”“乡土气”。接
43
地气的表达往往更有情感穿透力,也更能被受众广泛接受。
过去,一些党报评论之所以给人造成“严肃”“宏大”“官样文章”的既定印象,一是因为选题不够“亲民”,二是因为语言表述上依然存在空话、套话,拉开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党报评论一方面要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主题宣传中及时发声,一方面也要时刻保持鲜活的时代感、鲜明的问题感,做到情理交融,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营造出更热烈的互动氛围。
以获得第四十届(2022 年度)湖北新闻奖新闻专栏一等奖的湖北日报“东湖评论”为例,作为湖北日报评论版每期必有的头条专栏,在全媒体舆论场中,尤其注重凸显深厚的民生情怀,彰显强烈的责任担当。2022 年 12 月,评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推出,先于报纸在新媒体落地,直接“喊话”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抗疫一线要用“身影”指挥,不用“声音”指挥。短短几个小时内,这篇仅有600多字的短评,就收获了 400 多万点击量。评论《以“柴刀开路”的精神踏遍千山万水》,刊发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三进下党”时柴刀开路的精神为引子,论述调查研
44
究、深入基层在新时代依然非常重要,指出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身边,走进人民群众心里,才能拥有源源不竭的奋斗力量。
评论《越是困难之时越要“敢”字当头》,通过辨析性分析和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在全国媒体中率先解读“敢”字当头的意义,指出要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作者敏锐捕捉到连用四个“敢”字的深意,在当前形势下
45
呼唤各类主体增强勇气、奋发有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党报评论而言,好文风不会凭空而来,而是“土生土长”。
它是来自旷野与山林的风,是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里生长出的苗,是城市的万家灯火,是老百姓的千头万绪,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行走跋涉,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坚定立场。一篇能够传得出去、留得下来的优秀评论,有的能引起读者共鸣,有的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反思,有的会给心灵以强烈的震撼,激发内心潜在的丰沛情感。2021 年,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去世。众多传统媒体、新媒体都撰写了大量悼念文章,发布了海量悼念视频。在这些视频中,有一则是袁隆平院士弥留之际,守护在他身边的家人朋友含泪唱起老人一生中最爱的一首歌:《我的祖国》。这则视频在这个特殊的沉重时刻,无疑具有强烈的“催泪”效应。《湖北日报》在悼念袁隆平院士的评论员文章《稻香与炊烟是飘往天堂的怀念》一文中,就以这首歌,作为文章最后的论述与全文的基调——“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在袁隆平院士弥留之际,守候在他病床前的人们,含泪合唱起了袁老最喜欢的歌:《我的祖国》。这是令无数人动容的一幕。在那一刻,仿佛无数先辈
46
的目光在注视着我们。虽然他们早已化作星辰,但在那一刻,这首歌就回荡在天地之间,歌唱着这片广阔的土地,歌唱着勤劳勇敢的人民,歌唱着水稻的香气,歌唱着大河的奔涌,歌唱着我们美丽的祖国,歌唱着我们注定要为之奋斗终身的壮丽梦想。
宇宙浩瀚,星空无垠。那些夜空中最明亮的星,将永远照耀着中华儿女,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新时代的党报评论,面对新的舆论传播环境,“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缕清思路、讲好道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摘自《新闻前哨》)
47
11 个地方同写“一条大河”,如何写出新意记者写稿常碰到一个困惑,地方党委政府要求把地方的某项重要工作作为重点报道,即使你翻来覆去报道过若干回,他还是希望你再报——“宣传不要怕重复嘛”。可是,报道更多是给读者看的,读者不愿看重复的报道呀,怎么办?
躲不开,也绕不开,你只能从貌似熟悉中去发现陌生。为什么说是“貌似熟悉”?因为新闻每天都在发生,主题虽然不变,是熟悉的,但只要深入采访,就会发现陌生,抓到鲜菜活鱼,用给读者陌生感的新鲜素材来表现这个熟悉的主题。
2016 年 4 月中旬,人民日报推出“构建长江‘绿走廊’”专栏,沿江 11 个分社一家一篇,都写长江生态。“一条大河波浪宽。”虽说或头或尾或中部,但让11个分社都来写这条“大河”的话,会不会写得都差不多呢?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这条“大河”我们再熟悉不过。熟地翻三回,再动锄头往往便少了兴致。熟门熟路,眼睛里往往也就没了风景。
重庆是开篇,开场当高唱而入,得“黄河落天走东海”
48
之势,赚足读者眼球。《重庆好山好水好生态》,从“碧水长流”“青山常在”到“蓝天常驻”——“获得感满满的‘雾都人’已经懒得到社交媒体上晒‘重庆蓝’了”,给读者呈现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全景图。云南篇,便把读者的目光引到了具体江段金沙江——“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金沙江“绿银行”》),写云南如何在长江上游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同样说江段,贵州选择的是最具地方特色、中外驰名的“美酒河”:赤水——“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美酒河再飘香》),从生态保护和地方发展的纠葛中,写出贵州生态理念的进步。森林归来,才可能清波重现,四川篇则把视角转向长江的守护神——造林护林(《四川绿荫满岸守清波》),10 万名伐木工人放下斧头、拿起锄头造林18年。四川放眼千座山,安徽打量一座城——长江下游著名钢城马鞍山(《马鞍山钢城转型护清流》),从钢城5年将能耗降低四分之一的努力中,写出安徽对长江的呵护。
浙江,是个名字都带水的地方,对水的内涵也认识得更为深刻。《浙江“五水共治”带来海晏河清》,通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写出了这种识见的高出一筹。
49
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在江西,它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的径流总量,《江西力保“一湖清水”向长江》,又给读者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是江苏的名片,也是江南的名片。也写一座城,江苏分社的《清水活水润扬州》,则是巧妙选择极富象征性的扬州这个典型来管中窥豹。长江总长 6300 公里,就有1061 公里横贯荆楚大地,湖北岸线资源最丰富,却提出“留白”理念——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资源保护好,暂不开发。立意高远,新风扑面。
湖南也来写城,不是一座,而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多则易散,报道通篇聚焦于一点——对位于三市中间、被称为三市“公共客厅”和“天然氧吧”的一片500多平方公里的绿地的保护,又辟新径。万里长江东入海,上海篇独树一帜,报道入海口崇明岛的“生态岛建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全球42个岛国推荐的典型,从而反映这个超大城市探索全新绿色跨越发展之路的努力。
从江头到江尾,这组系列报道随波转折,移步换形,风采各具,每篇都有可圈可点处,共性主题写出了个性,熟悉题材写出了陌生,而这一点尤为可贵,对如何做好地方重点报道很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