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理工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1

发布时间:2023-9-0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南昌理工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1

南昌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7-2018 学年)学校概况南昌理工学院地处江西省南昌市,是理工院校,举办者为民办,于 2005 年开办本科。学院有本科专业 59 个,其中29 个为新办专业。招生批次为第二批次招生 A。学校全日制在校生 25,784 人, 折合在校生25,804 人。全校教职工 1,784 人,其中专任教师 1,285 人。学校共有2 个校区,其中1个为本地校区。学校有国家实验室 0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0 个,院士0 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入选者 0 人,青年“千人计划”0人,长江学者 0 人。学校有党政单位 26 个,教学科研单位30 个。在各地校友会数量 34 个,其中境外校友会1 个。与学校签署协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等活动的机构 520 个,其中学术机构 13 个,行业机构和企业506 个,地方政府 1 个。※以上数据来源:1-1 学校概况,表 1-2 校区地址,表1-5-1 专业基本情况,表 1-6-1 教职工基本信息,表 1-8-2 科研基地,表 3-1-1 高层次人才,表4-1-1学科建设,表 6-1 学生数量基本情况【注... [收起]
[展开]
南昌理工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1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南昌理工学院二 O 一八年十二月

第3页

南昌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7-2018 学年)学校概况南昌理工学院地处江西省南昌市,是理工院校,举办者为民办,于 2005 年开办本科。学院有本科专业 59 个,其中29 个为新办专业。招生批次为第二批次招生 A。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 25,784 人, 折合在校生25,804 人。全校教职工 1,784 人,其中专任教师 1,285 人。学校共有2 个校区,其中1个为本地校区。

学校有国家实验室 0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0 个,院士0 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入选者 0 人,青年“千人计划”0人,长江学者 0 人。

学校有党政单位 26 个,教学科研单位30 个。在各地校友会数量 34 个,其中境外校友会1 个。与学校签署协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等活动的机构 520 个,其中学术机构 13 个,行业机构和企业506 个,地方政府 1 个。

※以上数据来源:1-1 学校概况,表 1-2 校区地址,表1-5-1 专业基本情况,表 1-6-1 教职工基本信息,表 1-8-2 科研基地,表 3-1-1 高层次人才,表4-1-1学科建设,表 6-1 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注】:1.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全日制硕士生数×1.5+全日制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不含自考生)。2.全日制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全日制硕士生数+全日制博士生数+留学生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进修生数。

第4页

说 明

本报告的撰写是根据国教督办函[2017]86 号文件中关于普通高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现有数据资料是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采集系统(以下简称“采集系统”)。统计时间:分时期数和时点数,时期数又分自然年和学年。自然年:指自然年度,即上年的 2017 年1 月1 日至2017年12月 31 日。如财务、科研和图书信息按自然年度时期统计汇总数。学年:指教育年度,即 2017 年 9 月1 日至2018 年8 月31日。如教学信息按学年度时期统计汇总数。

时点:指特定时刻产生的指标数据的统计截止时间,即2018年9 月 30 日。如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值等指标为统计时点数。

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相关要求,补充并完善本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第5页

I

目录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一)人才培养目标.............................................................................................1(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1(三)在校生规模.................................................................................................2(四)本科生生源质量.........................................................................................3二、师资与教学条件....................................................................................................6(一)师资队伍.....................................................................................................6(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10(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12(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131.教学用房....................................................................................................13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14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144.信息资源....................................................................................................15三、教学建设与改革..................................................................................................17(一)专业建设...................................................................................................17(二)课程建设...................................................................................................18(三)教材建设...................................................................................................19(四)实践教学...................................................................................................201.实验教学....................................................................................................20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22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23(五)创新创业教育...........................................................................................23(六)教学改革...................................................................................................24四、质量保障体系......................................................................................................27(一)校领导情况...............................................................................................27(二)教学管理与服务.......................................................................................27(三)学生管理与服务.......................................................................................27

第6页

II

(四)质量监控...................................................................................................28五、学生学习效果......................................................................................................30(一)毕业情况...................................................................................................30(二)就业情况...................................................................................................30(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31六、特色发展 国防教育结硕果 军魂育人谱新篇................................................32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43(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43(二)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47(三)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强化.......................................................................48附件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51

第7页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建人民满意、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应用型学校。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专科教育为补充,适时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定位:以工科为主,理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服务目标定位:立足江西,面向长珠闽,辐射全国,服务基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思想好,基础实,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数据来源表 1-9 定位与发展目标。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 59 个,涵盖 8 个学科门类,目前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工学专业 25 个占 42.37%、理学专业2 个占3.39%、文学专业 6 个占 10.17%、法学专业 2 个占3.39%、经济学专业2个占3.39%、管理学专业 9 个占 15.25%、教育学专业3 个占5.08%、艺术学专业 10 个占 16.95%。

※数据来源表 1-5-1 专业基本情况。

第8页

2

图 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0 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0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0 个,涵盖共 0 个学科门类。

※数据来源表 4-1-1 学科建设,表 4-1-3 博士点、硕士点。学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0 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0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0 个,省部一级重点学科0 个。※数据来源表 4-1-4 重点学科。

(三)在校生规模

2017-2018 学年本科在校生 15,159 人。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 25,784 人,其中本科生在校生14627 人,专科11132人,留学生 10 人,普通预科生 15 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56.73%。折合在校生数 25804 人。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 1 所示(按时点统计)。

第9页

3

表 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普通本

科生数

普通高

职(含专

科)生数

硕士研

究生数

博士研

究生数

普通

预科

生数

夜大(业余)学生数函授学生数网络学生数自考学生数全

14,627 11,132 0 0 0 0 10 15 0 0 0 0 0 0※数据来源表 6-1 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在全国民办高校生源总体缩减的背景下,学校逆势上扬,连续出现高报考率、高报到率、高稳定率的喜人形势。本年度,在30个省市录取最低分高于当地录取最低控制线。2018 年,学校计划招生 4,131 人,实际录取考生4,131 人,实际报到 3,916 人。实际录取率为 100%,实际报到率为94.8%。自主招生 0 人,招收特长生 0 人,招收本省学生2,130 人。学校面向全国 29 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7 个,文科招生省份 27 个。

生源情况详见表 2。

第10页

4

表 2 生源情况省份 批次

录取数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理科不分文理安徽省 第二批次招生 A 10 28 0 486 432 0 25.34 36.88 --福建省 第二批次招生 A 19 34 0 446 378 0 19.5 28.07 --甘肃省 第三批次招生 A 25 38 0 380 370 0 51.01 51.46 --广东省 第一批次招生 2 2 0 443 376 0 50.94 60.36 --广西壮族

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 A 16 29 0 403 345 0 37.52 55.36 --贵州省 第二批次招生 A 20 32 0 477 379 0 29.19 51.24 --海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14 42 0 497 488 0 70.96 45.92 --河北省 第二批次招生 A 24 42 0 441 358 0 38.01 83.62 --河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 A 22 48 0 436 374 0 36.92 57.82 --河南省 提前批招生 1 3 0 465 424 0 72 11 --黑龙江省 第三批次招生 A 2 7 0 296 284 0

104.0

9

72.49 --湖北省 第二批次招生 A 20 41 0 441 375 0 60.55 70.09 --湖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 A 9 44 0 526 450 0 9.99 25.92 --吉林省 第三批次招生 A 4 20 0 316 283 0 64.75 63 --吉林省 提前批招生 0 0 0 0 0 0 -- -- --江苏省 第二批次招生 A 6 29 0 281 285 0 17.33 22.58 --江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 A 627 1,132 50 496 447 505 11.23 19.58 13.89

江西省 提前批招生 0 3 0 0 448 0 -- 11.33 --

第11页

5

省份 批次

录取数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理科不分文理辽宁省 第一批次招生 13 20 0 461 368 0 29.25 63.84 --内蒙古自

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 A 21 51 0 399 336 0 18.95 25.25 --宁夏回族

自治区

第三批次招生 A 4 5 0 418 352 0 48.68 52.73 --青海省 第三批次招生 A 8 22 0 377 334 0 23.96 17.07 --山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 B 34 58 0 363 323 0 56.29 52.5 --陕西省 第三批次招生 A 10 21 0 345 332 0 92.99 73.04 --上海市 第一批次招生 0 0 4 0 0 401 -- -- 9.5

四川省 第二批次招生 A 17 19 0 492 458 0 19.8 47.42 --天津市 第一批次招生 5 9 0 436 407 0 -36.3

-12.0

2

--西藏自治

第二批次招生 A 7 7 0 320 278 0 10 7 --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 A 7 8 0 372 341 0 30.38 47.07 --云南省 第二批次招生 A 6 11 0 490 430 0 16.61 18.81 --浙江省 第一批次招生 0 0 108 0 0 490 -- -- 40.58

重庆市 第二批次招生 A 3 12 0 434 428 0 32.49 42.18 --学校按照 0 个大类和 50 个专业进行招生。0 个大类涵盖0 个专业,占全校 60 个专业的 0%。

学校目前有国外全日制本科生在校 10 人,港澳台侨全日制本科生在校 0 人。

※数据来源表 1-5-1 专业基本情况,表 1-5-2 专业大类情况表,表6-3-1 近一届本科生招生类别情况,表 1-7 本科生基本情况表,表 6-3-3 近一届本科生录取标准及人数,表 6-3-4 近一届各专业(大类)招生报到情况。

第12页

6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按照“积极引进,加强培养,提高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青年教师硕士化工程、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选拨和培养工程;院级省级名师工程;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引进工程等“五大工程”,有针对性地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制定出台了教师培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一系列措施,积极组织教师培训进修,全面提升教师素质。通过外引和内培,建成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285 人、外聘教师302 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436 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23.5%。按折合学生数 25,804 计算,生师比为17.97。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 163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2.68%;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463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6.03%;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806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62.72%。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详见表 3。表 3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 折合教师总数生师比本学年 1,285 302 1436 17.97

上学年 1,474 153 1550.5 17.73

第13页

7

注: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折合教师总数(折合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数×0.5+直属医院具有医师职称的医生人数×0.15+非直属附属医院人员×0.5×0.15)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 4。表 4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数量 比例(%) 数量比例(%)总计 1,285 / 302 /

职称结构

正高级 121 9.42 30 9.93

其中教授 66 5.14 21 6.95

副高级 342 26.61 123 40.73

其中副教授 108 8.4 75 24.83

中级 532 41.4 65 21.52

其中讲师 448 34.86 40 13.25

初级 105 8.17 15 4.97

其中助教 72 5.6 10 3.31

未评级 185 14.4 69 22.85

最高学位结构

博士 156 12.14 58 19.21

硕士 650 50.58 159 52.65

学士 416 32.37 40 13.25

无学位 63 4.9 45 14.9

年龄结构

35 岁及以下 483 37.59 78 25.83

36-45 岁 426 33.15 104 34.44

46-55 岁 178 13.85 70 23.18

56 岁及以上 198 15.41 50 16.56

近两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 2、图 3、图 4。

第14页

8

图 2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图 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第15页

9

图 4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学校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0 人,其中2016 年当选0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0 人,其中 2016 年当选 0 人;“千人计划”入选者0人,其中 2016 年当选 0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0 人,其中2016 年当选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 0 人,其中2016 年当选0 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 0 人,其中 2016 年当选0 人;新世纪优秀人才 0 人,其中 2016 年当选 0 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获奖者0人,其中 2016 年当选 0 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0 人,其中2016年当选 0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1 人,其中2016 年当选0人;万人计划入选者 0 人,其中 2016 年当选0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0人,其中 2016 年当选 0 人;省级高层次人才0 人,其中2016 年当选0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 0 人,其中 2016 年当选0 人;省级教学名师0人,其中 2016 年当选 0 人。

学校现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0 个,省部级教学团队2 个。※数据来源表 1-6-1 教职工基本信息,表 3-3-1 高层次人才,表3-3-2 高层次人才教学、研究团队。

第16页

10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规定,凡承担本科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新聘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担任主讲教师,个别暂不具备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其开展教学工作,实行传帮带。学校要求坚持教授上讲台,加强本科基础课教学,学校鼓励支持高学历、高职称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开新课,上基础课。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开一门本科课程。学校还在课时津贴上向讲授本科课程的教师倾斜。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62,占总课程门数的41.62%;课程门次数为 1,155,占开课总门次的33.05%。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69,占总课程门数的15.23%;课程门次数为 336,占开课总门次的9.61%。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93,占总课程门数的8.38%;课程门次数为206,占开课总门次的 5.89%。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353,占总课程门数的31.8%;课程门次数为 819,占开课总门次的 23.43%。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57,占总课程门数的 14.14%;课程门次数为356,占开课总门次的 10.19%。

注:以上统计包含外聘人员与离职人员。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58 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 85 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68.24%。注:以上统计包含离职人员,只统计本校人员。

※数据来源表 1-6-1 教职工基本信息,表 1-6-2 外聘教师基本信息,表1-6-3附属医院师资情况,表 5-1-1 开课情况。

第17页

11

图 5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图 6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我校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 0 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 0 人,占比为 0%。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29 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 43.28%。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96 门,占

第18页

12

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 43.17%。※数据来源表 3-3-1 高层次人才,表 5-1-1 开课情况,表5-1-3 专业核心课程情况。

注:1.此表不统计网络授课。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坚持把有限的财力优先投入教学,保证教学经费合理增长,确保教学经费及时到位;设立了相应的专项经费,确保经费投入;严格执行教学经费预决算制度,合理有效使用教学经费,确保各项教学管理等工作高效完成。

2017 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5,786.11 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 595.61 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 399.72 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2246.25 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407.2 元,生均实习经费为 273.28 元。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7。※数据来源表 2-9-2 教育经费收支情况,表 6-1 学生数量基本情况。图 7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

第19页

13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 2017 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2,514,973m

2,产权占地面积为 1,320,899.2m

2,绿化用地面积为 310,604m

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713,093.25m

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 436,712.51m

2,其中教室面积 178,986.27m

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147,385.11m

2。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43,854.3m

2,学生宿舍面积为 201,826.22m

2,体育馆面积 30,799.79m

2。拥有运动场39 个,面积达到 115,486m

2。

按全日制在校生 25,784 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97.54(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 27.66(m

2/生),生均绿化面积为12.05(m

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 16.94(m

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5.72(m

2/生),生均宿舍面积 7.83(m

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1.19(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 4.48(m

2/生)。

※数据来源表 2-1 占地与建筑面积,表 2-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10 学生生活、运动条件。表 5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占地面积 2,514,973 97.54

建筑面积 713,093.25 27.66

绿化面积 310,604 12.05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436,712.51 16.94

第20页

14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147,385.11 5.72

宿舍面积 201,826.22 7.83

体育馆面积 30,799.79 1.19

运动场面积 115,486 4.48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8,378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0.71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15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6.46%。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11,217 台(套),合计总值18378.49万元,其中单价 10 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38 台(套),总值9085.54万元,按本科在校生 14,627 人计算,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2564.771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0 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为了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校推动各级各类实验实训场所和大学生创新基地,全年面向本科生开放使用。为满足学生创新性实验、学科专业竞赛、毕业设计、自主科研、素质拓展和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活动提供便利。※数据来源表 2-6 固定资产,表 2-7 本科实验设备情况,表2-8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 2017 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 2 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

第21页

15

53,354.64m

2,阅览室座位数5,426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3,053,960册,当年新增 91,248 册,生均纸质图书118.35 册。图书馆还拥电子图书 1,701,329 册,数据库 16 个。2016 年图书流通量量达到163,682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 4,493,962 次。

学校图书馆推行以人为本,全时开放的理念,实行藏借阅合一、内部大开放的运行模式,积极引进自助借还机、图书查阅机等一系列先进数字化设施,实现借还图书实行自主办理,文献检索实行异构数据库一站式服务,不断完善服务工作制度,不断加强馆员业务素养,最大限度为师生阅读学习及人才培养提供文献资源、信息素养、空间环境、读者培训和在线咨询等服务。全馆阅览室、自习室全年无节假日,全天 14 小时连续对外开放,网上资源实行7*24 小时全时开放。※数据来源表 2-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表 2-3-1 图书馆,表2-3-2 图书当年新增情况。

4.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 2,5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2,05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 22,100 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8,950 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 40GB。信息化工作人员6 人。学校积极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引进智慧树、超星泛雅、365大学平台等网络课程 50 余门,主要开设公共选修课和创新创教育课程,年均有 4 万人次修读。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有效融合,推进教学数字化,营造智慧化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环境。建成了融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录播设备和网络教学平台为一体教学设施和教学信息综

第22页

16

合服务平台,可实现教室状态信息采集、远程巡课巡考、课堂常态录播、教学互动等功能,并形成了办公、教学、图书借阅等多套业务子系统的应用服务,为师生在校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有效地满足了师生教学科研需要。

※数据来源表 2-5 校园网。

第23页

17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的延续性,制定了符合学校发展的专业建设规划。严格执行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专业建设主体,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新增专业,淘汰整合部分劣势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我校现有 1 个国家特色专业,0 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 个省部级优势专业。当年学校招生的本科专业 51 个,停招的校内专业分别是:网络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信工程及管理,工商管理(金融企业管理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英语(商务方向),日语,广播电视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社会学(法律方向),社会学,音乐学(航空方向)。※以上数据来源:表 1-5-1 专业基本情况。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 58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4人,所占比例为 93.10%,获得博士学位的 13 人,所占比例为22.41%。※以上数据来源:表 4-2 专业培养计划表。

2017 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学分统计如下表 6 所示。表 6 全校各学科 2017 级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学科

必修课学

分比例

选修课学

分比例

实践教学

学分比例

必修课学分

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哲学 -- -- --理

63.13 20.67 43.58经济

87.86 12.14 37.28

75.66 17.28 41.73法学 71.51 23.11 29.48 农

-- -- --

第24页

18

学科

必修课学

分比例

选修课学

分比例

实践教学

学分比例

必修课学分

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教育

64.33 24.45 56.71 医

88.12 11.88 40.33文学 74.57 20.26 45.81

83.59 14.82 39.39历史

-- -- --艺

74.93 22.43 55.42※以上数据来源:表 1-5-1 专业基本情况,表 4-2 专业培养计划表。(二)课程建设

学校建立了“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并以合格课程为基础,校级优秀课程为平台,省级精品课程为龙头,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以省级精品课为核心的具有辐射和支撑作用的重点课程群,积极引进优质在线课程,努力建设校本课程。学校要求每个本科专业要有 1—2 门课程作为优质课程建设,省级特色专业要有省级精品课程,积极争取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目前已有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课程)15 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 门,校级精品课程 40 门。

我校已建设有 0 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0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0 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 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课程 20 门,SPOC 课程 0 门。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110 门(不含网络课程 28 门)、3,495 门次。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 7。

第25页

19

表 7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班额 学年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专业课(%)30 人及以下

本学年 9.35 0 14.85

上学年 13.25 3.06 15.33

31-60 人

本学年 65.35 2.13 65.72

上学年 63.58 72.45 57.93

61-90 人

本学年 15.67 2.13 19.13

上学年 20.57 0 26.46

90 人以上

本学年 9.62 95.74 0.3

上学年 2.59 24.49 0.27

※以上数据来源:表 5-3-2 本科教学信息化,表 5-1-1 开课情况,表5-1-2 专业课教学实施情况,表 1-6-1 教职工基本信息。

【注】:1.此表不统计网络授课。 (三)教材建设

学校鼓励有资质的教师经过规范的程序参与编写高质量、适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和实验实习指导用书。明确教材选用的原则,选用的教材必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选用比例应达到 60%左右。建立了教师、教研室、教学单位和学校四级审批的教材选用程序和教材选用评价论证、教材使用后的质量评议制度。目前,学校自编教材62 本,涵盖了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等。使用规划教材、重点推荐教材、精品教材等优质教材 4028 种,国优 64.3%;部优27.3%;省优8.4%。※以上数据来源:表 3-5-6 教师主编本专业教材情况。

第26页

20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通过学校投资和争取省级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学校现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 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1 个,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3个,建有 244 个实验室,11307 台(套)仪器设备,学校年均投入1000余万元,更新和完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建设,确保设备维护良好,运行正常,基本做到了实验室对全校所有实验课程的覆盖。为了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校制定了《南昌理工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等制度和办法,推动各级各类实验实训场所和大学生创新基地,全年面向本科生开放使用。为满足学生综合性实验、学科专业竞赛、毕业设计、自主科研、素质拓展和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活动提供便利。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499 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 13 门。

学校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本科教育全过程,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课程实验+每学期的集中职业技能实训+教学环节实践+第二课堂实践”的“四实”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各类集中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详见表8),搭建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融合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在实验课程开设方面,学校统一组织编制了实验教学大纲,根据大纲的要求,开课学院精选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制定任务书,按规定开设相关实验课程和项目。

第27页

21

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要求精选基础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2017 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经管文法类专业、理工类专业、艺体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不得低于35%、45%、50%。

表 8 南昌理工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一览表课内

实验(校内)

专业课程实验与独立实验课、开放性、综合性实验

集中实训(校内+校外)

按专业每学期安排一周集中技能训练,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

技能证书(校内)

要求每个学生需获得专业资格证书,课内强化资格证书相关课程的培训学习创新训练(校内)

研究方法课程、学科竞赛、科技竞赛培训等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创新实践能力锻炼

课外

素质

拓展

(第

二课

堂)

实习(校外)

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实习工作,鼓励到企业合作公司实习

竞赛(校内+校外)

学科竞赛、科技竞赛、文体比赛、创业竞赛创新训练(校外) 校企合作技能项目、科技研发、知识产权等创业训练(校外) 自主创业,依法注册公司等※以上数据来源:表 5-1-1 开课情况,表 5-1-4 分专业(大类)专业实验课情况。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 75 人,具有高级职称12 人,所占比例为16.0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11 人,所占比例为14.67%。※以上数据来源:表 5-1-1 开课情况,表 5-1-4 分专业(大类)专业实验课情况。

第28页

22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学校制订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暂行规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替代管理办法》。按选题、指导、监控以及评定等4 个环节和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写作规范、答辩评定以及设计论文档案管理等方面规定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原则上一人一题,应用性课题数不少于总课题数的 50%,质量整体良好。学校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执行初期和中期检查制度,学校选聘的指导教师都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 8 人。各教学院系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院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教师对所指导学生的论文一、二、三稿进行详细批阅和点评,坚持三稿存档制度;学校引入了论文查重系统,对所有毕业论文进行查重,对文字复制比在 30%以上的须限期修改直至到达学校的要求。在答辩、成绩评定方面,严审学生答辩资格,每篇(个)毕业设计(论文)均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意见,再经专业答辩委员会审核,确定学生答辩资格。每个学院成立论文答辩专家组,具体负责本学院的答辩工作。学校组织教务处和校院两级督导对整个论文答辩环节进行专项督查,有效监控答辩环节。

本学年共开设了 4,346 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校共有 588 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 30.78%,学校还聘请了86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6.45 人。※以上数据来源:表 5-2-1 分专业毕业综合训练情况,5-2-2 分专业教师指导学

第29页

23

生毕业综合训练情况,表 1-6-1 教职工基本信息。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积极探索校政、校企、校研等合作形式,不断加大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不断提升合作办学及合作育人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合作与融合。学校先后与中国航天科工智慧海派科技有限公司、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中航珠海飞行学校等知名企业(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与255 家单位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根据不同专业、学科和合作单位的特点,鼓励与合作单位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和任务书,科学制定实习实训方案和考评方案。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55 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10,545人次。

※以上数据来源:表 2-4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领导小组。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 0 个,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13 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 42 人,至今有 0 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培训。设立创业实习基地 2 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1 个,开展创业培训项目 4 个。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0 个。开设创业管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创践—大学生创新创业事务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4 门,其中创新创业优质课0 门。开设职业素质养成、职场沟通、大学生职业发展等职业生涯规划及创业指导课程3门。开

第30页

24

展创新创业讲座 5 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36.1 万元。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0个(其中创新 0 个,创业 0 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0 个(其中创新 0 个,创业 0 个)。

学校构建了课外活动、创业竞赛、典型选树、创业训练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学校建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开设 KAB 创业课程、校友创业论坛、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 36.1 万元,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投入320 万元,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科生942 人,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本科生 1643 人。。学校还聘任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或客座教授,现有海南中海国际经济合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晨,航天广电董事长邱晓健等创业导师,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全程指导和咨询。学校培养了江西中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雍芝君董事长,上海宁拾股份有限公司张其一董事长,维珍天使集团黄平新董事长等一大批优秀创业者。

※以上数据来源:表 5-4-1 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表 6-6 本科生学习成效,表6-6-1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情况。 (六)教学改革

学校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制订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顶层设计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途径与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厚实基础、强化应用、对接市场、服务地方”的原则,继续优化完善“3 平台+接口”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实现学科基础课互通,要求各专业要根据自身所属学科大类和专业集群类,设置

第31页

25

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实现专业基础课程互通;另一方面要求各专业在深入企事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职业接口课程模块设置,继续推进与公司企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省级卓越工程师项目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引领,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建了“数学建模班”、“电子设计大赛班”等兴趣实验班,为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学校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力争取得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

我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0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 项,其中最近一届 1 项。

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的国家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0项,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50 项,建设经费达38.40 万元,其中国家级 0.00 万元,省部级 38.40 万元。

表 9 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情况项目类型 国家级项目数 省级项目数总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0 2 2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0 3 3

特色专业 1 6 7

精品资源共享课 0 13 13

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0 3 3

第32页

26

我校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 个,参与学生113 人次。国家级教学基地 0 个,参与学生 0 人次。拔尖人才培养计划0 个,参与学生 0 人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3 个,参与学生140 人次。※以上数据来源:表 7-3-1 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表7-3-2 教学成果奖,表7-3-3 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情况,表 5-3-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

第33页

27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校领导情况

我校现有校领导 19 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1 名,所占比例为57.89%,具有博士学位 6 名,所占比例为31.58%。※以上数据来源:表 3-1 校领导基本信息,表 1-6-1 教职工基本信息。(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4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所占比例为14.29%;硕士及以上学位 5 人,所占比例为 35.71%。院级教学管理人员 61 人,其中高级职称18 人,所占比例为29.51%;硕士及以上学位 26 人,所占比例为42.62%。教学管理人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0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教学研究类论文 140 篇,教学管理类论文28 篇。※以上数据来源:表 3-2 相关管理人员基本信息,表 1-6-1 教职工基本信息,表7-1 教学管理人员成果。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 158 人,按本科生数14,627 计算,学生与辅导员的比例为 92.6:1。学校建成了一支以学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学生工作队伍,每个二级学院均配备了党总支(党支部)书记,有些大的学院还配备了学工副院长(副书记)。成立了辅导员工作室,定期开展学工沙龙、理论研讨等活动。同时,学校每年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业务培训和专题培训,定期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

第34页

28

学生辅导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 1 人,所占比例为0.63%,具有中级职称的 19 人,所占比例为 12.03%。学生辅导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 10 人,所占比例为 6.3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30 人,所占比例为 82.28%。

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8 名,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 3225.5:1。构建了“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机制,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组建了心理志愿服务队,每班设立了心理健康员,开通“南理学生心理服务团队”平台,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以上数据来源:表 3-2 相关管理人员基本信息,表 1-6-1 教职工基本信息。(四)质量监控

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视为立校之本,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中心地位。近年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的,良好格局,学校建立了常态化运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保证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正常有效的运行。学校构建了“校长总管,副校长分管,三线监控,多点支持,基层落实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监、评分离的三线质量监控体系”。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健全,职责明确,运行良好。不仅配备了校院两级督导人员,还成了学生信息员,按教学自然班每班配备1 名,原则上由学习委员担任。通过专家督导、学生评价、领导听课、教学检查、数据监控等方式有效监控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坚持以自我评估为抓手,开展了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的自评、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院系评估等评估,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有效规范了本科教学过程,促进本科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进

第35页

29

一步巩固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及时反馈、动态跟踪、持续改进”的质量改进模式,有效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 15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8 人,所占比例为 53.3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4 人,所占比例为26.67%。学生评教覆盖面为 53.08%,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97.52%。同行、督导评教覆盖面为 53.08%,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 96.68%。领导评教覆盖面为 8.59%,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及以上的占 92.31%。如下图所示。

图 8 本学年评教情况※以上数据来源:表 3-2 相关管理人员基本信息,表 1-6-1 教职工基本信息,表7-2 教学质量评估统计表。

第36页

30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2018 届共有本科毕业生 4,442 人,实际毕业人数4,346 人,毕业率为 97.84%,学位授予率为 100%。

※数据来源表 6-5-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毕业就业情况。(二)就业情况

截至 2018 年 8 月 31 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7.35%。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89.55%。升学82人,占 1.89%,其中出国(境)留学 11 人,占0.26%。为了加强对就业工作的规范管理,确保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修订完善了一整套就业管理制度。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校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小组,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各二级学院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二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责任制度,明确任务分工,统筹推进工作开展,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间的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就业类培训、讲座30 余场,提高学生的面试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每年举办大型校企双选供需人才洽谈会暨就业招聘大会,毕业季每月组织小型校园招聘会,随时召开专场招聘会,做到校园招聘小型化、经常化、规范化。学校非常重视加强与用人企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在巩固走访原有合作企业(单位)和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校友企业、科研合作单位等各种校内、校外资源,

第37页

31

挖掘潜在的需求岗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互动方式,邀请知名企业、专家学者来我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专题讲座和报告。加强对就业市场调研与分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了完善的市场开发机制。每学期都派出就业工作调研小组前往长三角洲、珠三角洲与闽南金三角洲地区进行调研,走访学校原有就业实习基地,开拓新的就业市场,行业、区域性合作不断深化,引进的用人企业(单位),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不断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服务。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以上数据来源:表 6-5-1 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表6-5-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毕业就业情况。 (三)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本学年,转专业学生 10 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07%。辅修的学生 0 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00%。获得双学位学生 0 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00%。※以上数据来源:表 6-2-1 本科生转专业情况,表 6-2-2 本科生辅修、双学位情况。

第38页

32

六、特色发展

国防教育结硕果 军魂育人谱新篇南昌理工学院座落在英雄城南昌,南昌打响了中国工农武装的第一枪,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学院是由南昌航天科技集团创办的一所高校,集团是一家集教育、科研、产品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军转民高科技集团,创办人邱小林教授是由火箭军部队转业,具有深厚的军队情节。1999 年,美国轰炸我南联盟使馆事件激起了邱小林同志的满腔义愤,他认为要想不让别人欺负,国家一定要强大,国家强大的根本是人才,于是他毅然决定投资办学。南昌理工学院有一大批来自军队和军事院校的同志,他们都和邱小林同志一样具有深厚的军队情结和满腔的家国情怀,并且都有优良的军事素质,他们传承军队优良传统,发挥军人的骨干作用,以军魂治校育人,学校军事氛围浓郁,军魂育人特色鲜明,国防教育深入人心。由于学校的国防教育在办学过程和教学、科研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国家授予“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被江西省授予“江西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江西省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省领导视察学校时高度评价说:“人民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你们把军队的教育、管理模式移植过来,你们做得很成功,值得推广。”一、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与做法1、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国防教育不仅具有增强在校大学生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和崇尚国防事业的国防功能,而且,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在高等学校开展

第39页

33

国防教育可通过尚武精神的弘扬,军事技能和军队作风的训练,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很强的综合促进作用,是磨练身心的有效方法,还可以培育学生优良的公民道德,铁的纪律,从不言败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思想好、人格健全”的要求奠定了基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2、组织、制度与条件。为了开展国防教育,根据教学内容与组织实施的需要,学校组建了训练部(军事教研部)、政治部(人民武装部)、教官大队等拟军事化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机构,分别承担理论教学、技能训练与竞赛、国防问题与国防教育教学研究等教学任务,现有专职教学研究人员 6 人,累计投入资金400 万元,资产价值300万元,形成了 5-8 万人军训与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容量。学校制订了《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条例》《新生军训实施细则》《军事理论课教学细则》《军事理论课双十条》和《教官大队工作条例》等完备的国防教育制度。定期发行《军训简报》(已发200 多期)、编印《军旗升起的地方》画册,《难忘军训优秀征文集》、《新生军训手册》等。另外学校还建成了国防教育展览室、报告厅、军用飞机陈列场(6 架)、“神箭”模型碑(4 座)、军事素质拓展基地、航模制作室、教官大队活动中心(含荣誉室和队员集体宿舍)等,这些都为国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实施正规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与教育部联合颁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学校通过不断革新,形成了由国防制度、军事理论、军事技能训练等组成的基本板块,由经典战例、战略战术、武器与国防研读组成的兴趣板块,以及由军事与外交、国防与国力、尚武与风尚研究等组成的延伸板块,形成了

第40页

34

符合大纲要求,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与特长需要的复合型的教学内容结构。通过基本军事技能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身体和精神面貌,培养了他们顽强拼搏和集体协作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高峰的意识,树立了良好的品德,健全了人格。并组织编写了《教官军训手册》《新生军训手册》等教材,严格按国家《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军事理论课每届 36 学时,制定“军校化”课堂管理和任课教师“双十条”,形成了军事理论课教学“三大特点”,成为大学生喜爱的必修课。4、开展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分为二个层次。一为军事技能训练教官培训层次,即从完成军训的学生中选拔优秀军训学员,组建军训教官队,进行以军事技能、军事技能教学法为基本内容的军训教官培训。二为普通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前一个层次为提高层次,后一个层次为基本层次。新生军训每届20 天,实施正规的“三结合”军政教育训练,以赛促训,创优争先,“八项考核”,“八大评比”,严格《军训合格证》制度。确保新生军训“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安全”五落实。在普通学生军训的基础上,对所有的学生宿舍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作为学生军训的延伸和国防教育普及的基础。至今,共完成学生军训与军事理论课教学18 万人次,接受各级各类检查、验收、评比,均获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国防教育做大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深入学生身心。

5、配合思想政治教育,举办校园大讲堂。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军训教官的思想、作风骨干、心理辅导骨干

第41页

35

作用,以及国防知识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丰富其内容与形式,增进其效果,培养具有军人精神特征的优秀人才。学校每年都组织师生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地、井冈山、瑞金、韶山等红色摇篮参观学习,每年行军拉练、祭拜方志敏烈士墓,学习《清贫》《红色家书》,祭扫烈士墓,举行入党入团仪式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和爱党爱国热情。学校每周三晚邀请校内外优秀人员开展讲座,每学期大概 15 场左右,覆盖人数约为 6000 余人。校园大讲堂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开讲《中国的探月梦》,精彩而生动,深受师生欢迎。另外南昌军分区原司令员周根保司令讲了《军魂永驻》;军旅男高音歌唱家熊丹戈讲了《军旅歌曲欣赏》;烈士后代唐东平女士讲了《铁军精神进校园》等;还邀请到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李毅,空军老英雄胡寿根,新四军老兵叶道清、尤左儒等老前辈到校演讲,他们的演讲让全校师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极大的鼓舞了大家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增长了见闻,升华了思想。我校“校园大讲堂”2012 年被江西省社联命名为“江西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与宣传基地”,并连年被评为“先进基地”。6、面向社会开展国防教育。自 2007 年被江西省依法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以来,面向社会,提供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军事技能演练、国防知识辅导等国防教育服务;并应邀向省内外高校、中学派出军训教官与军事理论教员,承担军训与军事理论教学任务,校外完成军训13 万人次,接待参观学习 3000 人次。

二、国防教育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国防教育和军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是我校的一大亮点。我校这个领域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可谓是硕果累累。《军事法学》被评

第42页

36

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国防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防行政法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正弦式高精度微小陀螺的工作机理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立项,《国防动员法配套法律法规研究》获得了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的课题立项。我校先后承担了与国防教育、军事法学等方面的国家和地方科研课题 10 余项;发表相关论文30 余篇,其中《论军事法的体系独立性——宪法视野下国防功能与结构的观察》被中国人民大学全文复印,《西方网络文化霸权影响下的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获江西省国防教育征文三等奖;出版专著 4 部,其中《国防行政法要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嫦娥探月——嫦娥二号环月纪实》、《“嫦娥”巡天看中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并提名科技进步奖;出版教材 4 部。学校主办“首届中国军事法学青年学子论坛”和“国防动员法配套法律法规高级研讨会”,参加了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近 20 次;今年我校航模代表队参加在波兰弗沃茨瓦韦克举行的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获得四金一银四铜的优异成绩,我校两名教师一名学生参加的中国国家队完胜强队俄罗斯和美国,为中国赢得了金牌;我校刘岳雄教授被推举为江西省国防文化教育学会副会长。三、教官队在军魂育人中的核心和示范作用(一)教官队是校园亮丽的风景线学校从 2002 年开始,创办由经过系统培训、严格选拔的优秀在校学生组成军训教官大队。教官队以军魂育人建队,以“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心系国防、服务南理”为队训,党支部建在连队上,继承军队政治工作传统,制定《教官大队工作条例》,坚持16 年培训军训教官 17 期近 3068 名,执教新生军训 18 万人次。1000 多名队员立功

第43页

37

受奖、评为优秀教官,发展党员近 80 名。成为国防教育直接受益者,又是学院日常国防教育的主力军。

教官大队利用每天早操,下午课余时间和每周半个双休日,常年坚持军政教育训练,办成“国防生”式课外军校和学习型团队,培训“四会”教练能力,培训军人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学生自愿报名,入队踊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选拔,以40%以上的淘汰率,常年保持 300 人以上的规模,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官队员积极参加学校国防教育活动,遂行国旗队、仪仗队、校卫队、突击队职能,为学校安全稳定和建设服务。邱小林理事长评价道:“军训工作增强了学校工作的规范性,军训教官队是学校的样板,教官队员是经得起考验的优秀人才。”授予英雄团队、模范团队、先进团队三面红旗。

(二)教官大队建设规范

1、队训与队风

继承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学习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奉献使命,崇尚荣誉。

队训: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心系国防,服务南理。队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正规、严格、务实、创新。2、培养国防生式的“课外军校”、学习型团队“五学”:学军政理论,学军事技能,学军训教练,学列队指挥,学连队管理。

“五练”:练意志,练作风,练心理,练体制,练团队精神。

第44页

38

“四会”(军训教练能力):会讲解,会示范,会纠正动作,会做思想工作。

“三养成”:军人意识、军人作风、军人气质。目标:培训军训教官,培养军人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三)学校国防教育服务的工作队教官队是军训教官培训队、国防教育工作队、国防教育文工团、国旗护卫队、仪仗队、校卫队、突击队。教官队成员在几年的准军事化训练和生活中收获巨大。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身心不断成熟。学会了军事技能,提高了演讲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锻练了意志,锤练了作风,磨练了心理,练就了团队精神。教官队在国防教育和军魂育人中起到了核心和示范作用,学校的大多场合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学习的榜样,为学校的国防教育,军魂育人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准军事化管理的学生宿舍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国防教育普及的保障

(一)准军事化管理的学生宿舍

学校一直以来把学生寝室内务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宿舍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由军训教官专门教他们如何整理寝室内务,并开展寝室内务大比武活动,通过亲身实践,使寝室内务深入人心。1、领导重视,支持到位。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生寝室内务,专门召开了多次工作推进会,并多次深入寝室一线视察学生寝室内务的推动情况。同时,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学生宿舍的维修、改善,以及学生寝室内务工作。

第45页

39

2、完善制度,保障到位。学校相继出台了《关于学生寝室内务管理工作方案(试行)》、《南昌理工学院学生品德分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学生寝室内务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激发了学生参与寝室内务整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3、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学校先在财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等几个较大的二级学院开展学生寝室内务准军事化管理试点工作,拟定标准,定期检查。从试点的反馈情况看,效果较好,然后全面实行。学生寝室呈现了亮丽的景象,彻底摆脱了“脏、乱、差”的代名词,学生的自律意识得到大大加强。

4、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学校每学年定期举办寝室文化节活动,通过寝室卫生评比、寝室装饰大比武等项目比赛,促进寝室内务的提升。同时,每月开展优秀寝室评比活动,大力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每年以楼栋和寝室为单位举行消防应急疏散训练。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锻炼了生活自律能力和遇事处变能力。学校自从实行学生寝室内务准军事化管理以来,学生寝室发生了质的变化,寝室物品摆放整齐,卫生干净整洁,寝室文化积极向上,学生的自律意识明显加强,个人修养和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二)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

校团委、学工部和学生社团积极参与,调动各院系、班级积极性,结合准军事化的学生宿舍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如:各类主题教育、军事体育、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国防教育文工团、军乐队、航模飞行队、军事化散打协会、军训校友联谊会等,都是国防教育社团活动的亮点。学校红歌会已办3 届,艺术团《长征组歌》

第46页

40

在校内外演出 30 多场,多次获奖,形成轰动效应。学校高级顾问胡寿根老英雄“1.13”空战胜利 40 周年纪念活动,汇聚全国战友,极为隆重热烈。我校还与其他兄弟院校一起开展了“八一精神进校园、铁军精神进校园、方志敏精神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国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了同学对国防教育的兴趣,增强了国防教育的效果。

五、军魂育人的效果和社会影响

(一)军魂育人的效果

1、国防教育扎实有效,学生军训屡获嘉奖。自2002 年至今,培训军训教官近 3000 名;自主完成学生军训18 万多人;在省市各项国防教育活动中,获奖 20 余次。学校连续多年组队参加江西省军区政治部和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军训会操均获“优胜单位”奖励;参加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主办的江西省国防教育文化节,获“国防教育图片展二等奖”、“文化节特别贡献奖”。

2、“军魂育人”,凸显育人模式特色。浓厚的国防教育情境,激发了可贵的尚武精神,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学生的自律、自强精神,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情操和做人的品格。自 2005 年至今,在校生中共有557 人应征入伍,其中,117 人被选拔担任士官。军训教官队的学生共有 245 人被推荐入党,650 人评为三好学生,受到其他奖励500人次以上。在同学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好人好事,如拾金不昧的刘畅同学;见义勇为的贾智友、李翔和李军同学;“江西好青年”赵金凤同学以及一大批长期坚持在社会福利院和养老院做义工的同学等等。3、成果实践社会化,校园内外当标兵。为了检验和推广成果,积极投入省市大型国防教育活动,我校学生为校外单位做国防教育报

第47页

41

告 2 百余场;教官队的学生应邀为江西、上海、湖南、海南、广东、浙江六省市 50 多所院校和企业,军训 13 万人次,得到社会相关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二)社会影响

由于我校长期坚持国防教育、军魂育人工作,学校内外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团中央曾为学校拍摄《军魂育人,南昌理工》专题电视片,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百个典型之一,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向全国高校推广;党中央核心刊物《红旗画刊》以《军魂铸就南昌理工学院》为题以专栏发表大篇幅报道;学校三次协办和参加江西省国防教育电视演讲大赛,选手均获一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和“特别贡献奖”;学校多次被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人民武装部”;学校还被评为“革命传统优秀教育基地”。学校主办了首届中国军事法学青年学子论坛;举办了“国防动员法配套法律法规高级研讨会”;2016 年5 月省国防教育教研组到我校进行专题调研;2017 年全省国防教育工作调研会在我校召开;2017 年我校被评为全省高校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校长邱小林教授在会上作经验报告;刘岳雄教授曾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评为“全国国防教育年度人物提名”;曾志平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黑斯廷斯法学院访问,并应邀作了“中国的军法体系”学术报告;2016年他还就中国军改应《南华早报》采访发表评论,并被《参考消息》摘录报道。今年全军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统一考试第128考场选在我校举行,由于学校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军队主办方的高度好评等等。国家国防教育执法检查组视察学校时的组长,全国人大法工委的领导题词道:“军魂育人,再创辉煌”。

第48页

42

南昌理工学院在十余年的国防教育实践中,一直注重扩展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在广泛、深入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内容、形式与方法,另一方面,也在广泛、深入的实践中求得项目建设的效果最大化。一是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育人工作框架中,发挥军训教官队的示范与渗透功能,发挥尚武精神的感召与教化功能,追求国防教育效能的深度发掘。二是开放国防教育资源服务社会,采取静态展示、技能演示、互动参与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开放国防教育基地,提供优质的国防教育服务,将弘扬尚武精神、奉献政治文明的强大信号扩展到社会公众。国防教育的建设,任重道远,但前景光明,我们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国防教育、军魂育人的新内容、新方法。南昌理工学院将努力把国防教育、军魂育人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第49页

43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原因分析:

一是地缘劣势明显,师资引进困难。学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中部省份,区域经济不发达,经济总量不足,地域不占优势,工资总体水平偏低,属于人才“洼地”,优势不明显,高层次人才缺乏,整个省培养的博士都不及一个高水平大学培养的多,再加上很多人才不愿意留在江西工作,学校在师资引进上较为困难,高水平、高职称教师引进则是难上加难,甚至许多江西籍的优秀毕业生也不愿意回家乡工作,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的整体形势较为严峻,不利于高层次人才引进,成为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二是民办自身性质决定人才吸引力不足。虽然国家出台了诸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等鼓励支持民办教育的若干政策、法规、条例,也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教师应享受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但客观地讲,在政策的落实上,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民办高校教师的编制、工龄计算、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及经费下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事实上,社会上对民办高校的认同度远低于公办高校,偏见颇多,很多人认为,在民办高校工作没面子、没地位,退休后的待遇没有保障。所以高层次人才一般不愿考虑到民办高校来,民办高校要引进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工作与实践经历的中年教师也就十分困难,这就形成了在民办高校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中年教师比例小的尴尬局面。由于是一所民办学校,总体层次不高,没有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平台,对高水平人才吸引力不足。

第50页

44

三是民办高校教师来源路径较窄。民办高校自有教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这部分人从学历职称上来讲,到公办高校有较大困难,所以选择民办高校,作为一个工作经验的积累期和过渡期;一部分是本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年轻教师,经过学历提升和培养培训,稳定后成为了学校的中年骨干教师;一部分是公办高校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年教师。这三部分教师中,以前面一部分居多。由于政策、待遇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的差异,这些年轻教师在逐渐成熟后,又另攀高枝。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只有不断的新聘一批又一批新的研究生,重新开始培养,这就导致了自有专任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比例大,工作与实践经验不够,且师资队伍不够稳定的现象。四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各类实验实训平台增多,实践教学比例不断增加,实验技术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由于有行业和工程背景的实验技术教师难以引进,有些行业一线技术能手薪酬较高,人才紧俏,学校与行业的薪酬体系、学历要求、工作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引进行业专家、技术能手较为困难。学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有效机制保障,实践教师队伍培训、进修、晋升等成长机制还不完善,由于企业对教师下企业热情不高,再加上教师个人因素,许多人不愿投入更多精力参加实践锻炼。

五是师资供需矛盾导致专业教师数量分布不均。一些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考生报读率高,而民办高校在分配专业招生计划及新生专业调整上,政策很宽松、很人性化,基本上会满足新生的专业要求,有些专业学生数量增长较快。然而,往往这些专业就是市场看好的紧俏专业,这些专业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这类型的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