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发布时间:2023-11-28 | 杂志分类:其他
作者: 3079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调查

{{`发布时间:2023-11-28`}} | 云展网画册制作 宣传册 其他 调查
谢 谢!汇报人: [收起]
[展开]
调查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抚河流域窑业遗存考古调查收获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汇 报 人|

2023年1 2月

第2页

录 成果与收获

项目进展

01 项目概况

02

03

第3页

项目概况 01

第4页

为进一步摸清陶瓷遗存家底,建立各流域瓷业生产编年体系,为精准分

类施策、精细化管理,为后期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奠定基础,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抚州市文广新旅局

以及抚州各县区文博单位,按照江西省文物局批复的《江西五大流域陶瓷遗

存流域考古调查工作方案》(赣文物保函[2023]19号),自2023年6月至今,

对抚河流域开展窑业遗存考古调查,进行江西地区古陶瓷文明专题研究。

项目背景

第5页

• 抚河又名盱江、汝水。全长312公里,源出于

广昌县驿前镇古血木岭。

• 流域地处东经 115°35'-117°09'

、 北 纬

26°30'-28°50'之间,流域面积16493平方千米。

• 东邻福建省闽江,南毗梅江,西靠清丰山溪、

沂江、乌江,东北依信江,北入鄱阳湖。

• 涉及抚州市广昌县、南丰县、南城县、黎川

县、资溪县、金溪县、临川区、宜黄县、崇仁县、

乐安县、东乡区等11个县(区),宜春市丰城市1

个县级市,南昌市进贤县1个县,赣州市宁都县1

个县,共4个区市14个县(市区)。

抚河流域

第6页

项目进展 02

第7页

• 完成了对抚河流域全境的系统调查

• 除赣州市宁都县、宜春市丰城市外,所有的县

(市区)已经完成野外调查

• 共实地踏查近150处遗址点,确认窑址138处,

其中新发现29处窑址点

• 作了包括地理座标、海拔高度、分布范围、保存

状况、产品面貌与窑业技术等内容的详细记录。

野外调查阶段(6-8月)

第8页

区县 窑址数量 代表性窑址

金溪县 63 里窑窑址群、小陂窑址群、鸣山窑址群

南丰县 34 白舍窑址群、坪下

临川区 18 白浒窑址群、上游水库窑址群

南城县 12 云市窑址群

广昌县 3 鞍山坝、界吉湾

乐安县 2 横龙岭、梨坑

进贤县 2 下行山

黎川县 2 碗厂、井戈村

宜黄 1 锅底山

崇仁县 1 拳头山

资溪 1 枥木

第11页

黎川·碗厂窑窑炉及其作坊

典型遗迹

第12页

• 第一阶段,有关调查资料归

档、汇总、实物标本的清洗

和写号、拼对工作已经完成。

• 第二阶段,挑选标本、绘图、

照相、描述、上架等整理工

作正在有序进行

• 业已完成金溪县小陂窑窑址

群、里窑窑址群,以及南城、

崇仁、乐安、资溪、黎川、

进贤等区县窑址共计1200余

件标本的统计、描述、绘图、

照相等工作。

室内整理阶段(9-12月)

第13页

遗物介绍—产品

代表性窑址 时代 产品类型

临川白浒窑、进贤下行山窑 唐-五代 青瓷器型以碗、盆、盘、壶、罐、

瓶、灯盏、碾轮为主。

一、青釉

第14页

二、青白釉

遗物介绍—产品

第15页

三、仿龙泉青釉

代表性窑址 时代 产品类型

窑上山、窑下山、面前山、社

公殿、蔡家山、小陂窑址群部

分窑址

元明 以仿龙泉青釉的各尺寸碗、盘、高足

杯、碟为主。胎体较厚重,部分模印、

刻划“福禄”、团菊、水波等纹饰。

遗物介绍—产品

第16页

四、酱黑釉

代表性窑址 时代 产品类型

小陂窑址群、里窑窑址群、鸣

山窑址群、后龙山、面前山、

窑上山、老树兜等窑址

南宋-元 酱黑釉器型以盏、碟、碗、

罐为主。

遗物介绍—产品

第17页

五、双色釉

代表性窑址 时代 产品特征

小陂窑址群、里窑窑址群 南宋晚期-元代 白覆轮盏、酱覆轮碗、内青白

外酱釉碗、内青釉外酱釉碗

遗物介绍—产品

第18页

五、青花

代表性窑址 时代 产品特征

广昌鞍山坝、界吉湾、沙罗坝窑址,

黎川碗厂窑址,金溪仙源庄窑址

晚清-民国 青花碗、盘、盏、杯、盆、罐等

遗物介绍—产品

第19页

装饰工艺

第20页

遗物介绍—窑具

第21页

遗物介绍—窑具

第22页

装烧工艺

明火摞烧 匣钵装烧

支圈覆烧 套烧

第23页

成果与收获 03

第24页

进一步摸清抚河流域的窑址家底。

1.考古调查收集了窑址的文字记录、摄影、航拍及测绘资料,建立了包括位置、环境、交通、人文等

信息在内的抚河流域窑址GIS数据库,明确了各窑址的分布范围、面积和保存状况。

2.采集了各类典型陶瓷和窑具标本及窑砖、窑汗、窑渣等,了解了各窑址的产品面貌和装烧工艺。

3.对部分典型代表窑炉进行了初步清理和三维建模。

通过考古调查,确认了以往工作成果,发现了一批新的窑业遗存,采集了一批陶瓷标本,为探讨研究

流域内窑业生产的阶段性、不同时期窑业生产的规模、范围和生产中心转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调

查勘探、资料整理,基本上了解了抚河流域窑业遗存的总体分布特征及地理环境、窑业面貌、文化内涵,

确认各窑址的年代和文化性质。

第25页

初步建立了抚河流域窑业发展谱系,深化了该区域的窑业技术特征研究

在年代和产品类型上,呈现先秦时期、汉唐、宋元和明清四个发展阶段。先秦时期窑址有宜黄锅底

山窑址,主要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汉唐时期窑址6处,产品类型主要为青瓷,器型主要见碗、盘、壶

等,还有碾轮、碾槽、盏托等。绝大多数为宋元明时期的窑址,产品类型以青白瓷、酱黑釉以及仿龙

泉青釉为主,器型以碗、盘、盏、碟等日用器为主,还见个别青白瓷堆塑瓶等明器。明代以后的窑址

主要为青花瓷窑址,主要分布在广昌地区,金溪、黎川也发现个别窑址,器型绝大多数为碗,年代较

晚,集中在清代,个别甚至晚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装烧工艺上,分为匣钵装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涩圈叠烧、涩底叠烧、对口合烧、套烧等。装

饰上,以素面为主,少量刻划、篦划或模印、贴塑纹饰,题材以植物花卉为主,还见有少量水波纹、

鱼纹和文字等纹样。

对不同窑业遗存进行了初步分期研究,初步建立了抚河流域陶瓷生产的历史编年体系,进一步深化

了区域内以及本区域与外部区域的窑业技术研究。

第26页

为探索瓷器起源中国陶瓷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此次调查明确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窑址,面貌独特,对于探索瓷器起源具有重要

意义。

目前先秦时期的窑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的太湖南岸地区,以青瓷为主,构建了从夏商到两周时期

瓷器起源发展的完整脉络。而在抚河流域发现的窑址,时代上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可以构建

起从软陶向硬陶转变,以及硬陶向原始瓷转变更完整的瓷器起源与发展过程,且这一地区除了青瓷外,

发现一批着黑陶与黑釉原始瓷,预示着该地区可能是黑瓷的起源地,从而大大丰富了瓷器起源的内涵。

第27页

揭示了赣浙闽三省以窑业技术为载体的区域文化高度交流与融合

抚河流域窑址从早期的烧造陶器和原始瓷器,到以烧造青瓷为主,演化为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到烧

造仿龙泉青瓷为主产品类型的转变,以及漏斗形匣钵和M形匣钵、“7”字形支圈和“L”形支圈等窑

具的发现,为研究流域内窑业面貌的转变以及与周边窑业技术的互动提供了依据,进而为研究浙闽赣

等地陶瓷技术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研究表明,三省交界区域从新石器时期晚期以来,一直到元明时期,窑业面貌均表现出高度

的一致性,新石器时期晚期的硬陶,夏商时期的着黑陶以及黑釉原始瓷,汉唐时期的青瓷,宋元时期

的黑瓷、青瓷、青白瓷,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无不如此,正是这一区域内窑业技术的高度交流与融合,

最终孕育了以江南地区为核心的中国陶瓷文明以及以陶瓷为载体的东南中国文明化进程。

第28页

谢 谢!

汇报人: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多媒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