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上册
1
相比工商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看似简单:“一块招牌,一间铺子,一
群穿着行服的人”;但表面看来的“旱涝保收”,只不过是“风调雨顺”时的错
觉。“兄弟借钱,有去无回;朋友借钱,反目成仇”,借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况且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早已超出借贷的范畴。本质上,商业银行的管理与一般
企业并无二致,但作为经营货币和风险的特殊企业,又确有其特殊性。成就一家
银行,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而毁掉一家银行则可在顷刻之间。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商业银行是经济的心脏,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得之于改
革开放,与经济发展血脉相连,同频共振。曾记得,20 世纪 90 年代初,全民皆
商;中国商业银行刚刚迎来“专改商”,欣喜之际,自然不甘落后,除了发放巨
量贷款支持经济发展,还挽起裤腿,直接下海;整个经济一时狂飙突进,但留给
商业银行的却是一片狼藉,然后就是清理整顿,分业经营,处置不良……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迎来了黄金十年;此时的中国商业银行,实施股
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同时积极涌入
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市场一片喝彩之声。根据《银行
家杂志》,2010 年,工、建、中、农跻身全球市值前十大银行之列,并位居前四。
中国商业银行人由此找到了自信,但也有部分人盲目乐观,似乎已“称霸全球,
碾压摩根、花旗”,忽视了自身“大而不强”的客观现实,殊不知,曾几何时,
日本的若干银行也雄居世界之巅,如今已不知去处。另外,还有部分人产生了幻
觉:似乎什么人都想“玩”银行,什么人都可以干银行,“如履薄冰、稳健经营”
的警训被许多人抛在了脑后。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利率市场
化深入推进,金融脱媒持续加速,互联网异业竞争加剧,去产能、去库存、去
杠杆……,由此,商业银行开始分化。大部分商业银行对形势变化认识不敏感、
不深刻,依然躺在风口上享受潮水来临时的自我满足;少数商业银行深刻惊醒,
积极推进战略转型,成功实现了客户和业务结构的调整,大有扬长而去之势;
序 言 Preface
序言
preface
上册
2
上册
也有部分商业银行阴差阳错,误入歧途,元气大伤,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还有
部分商业银行不知所措,或自甘平庸。分化刚刚开始,未来仍将持续,而且还
会深化、加速。
优胜劣汰本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对于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出现的分化自不必
大惊小怪,但对分化的现实不可视而不见,对其背后的原因不可不究。在经济高
速增长阶段,面对简单试卷,“优等生”和“普通生”都可以得高分;而当形势
发生变化,面对复杂试卷,“优等生”和“普通生”就会明显区分开来,二者区
别主要根源于思维习惯和能力差异。中美贸易战警示国人,我们在技术上存在若
干重大短板,但应该同时看到,管理上同样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后者大于前者,
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原因。
面向未来,传统产业正在升级改造,新动能产业方兴未艾,结构性机会替代
普遍性机会,行业和企业的分化将愈发严重。此时的商业银行,该何去何从,值
得深思!笔者以为,唯有转向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方是正道,但如此简单,又似
乎如此遥不可及;在帮助客户实现科技创新、管理进步和财富保值增值的同时,
商业银行才能找到自身,成就自我;现在,似乎可以窥见:未来商业银行将重新
定位自身发展,培养差异化和专业化优势,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难以维系:有的
可能更侧重于全球、全国,有的则可能只侧重于局部区域;有的可能侧重于服务
国家重大战略,专注重大基础设施,有的可能侧重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新
兴行业培养;有的可能侧重于公司业务或只做公司业务,有的侧重于零售业务或
只做零售业务,有的可能只做负债和理财,完全或部分放弃信贷业务,还有的
可能将追求转变为“金融科技公司 + 财富管理公司 + 管理咨询公司”的组合体。
无论如何定位,有三点是必需的:自身持续不断地管理变革,持续不断地产品创
新和持续不断地技术进步。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以上三项进步的实现,需要政
府、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方可达成。
期望本书能为商业银行实际工作者、研究者、在校师生及所有对商业银行
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时间和能力有限,书中定有不少谬误,欢
迎批评指正。
岳 鹰
二○二一年十月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1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1
第一节 金融和金融体系 1
第二节 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 11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 20
第二章 公司治理 40
第一节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40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改革与实践 46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的方向 58
第三章 资本管理 62
第一节 巴塞尔协议与新资本管理办法 62
第二节 资本管理相关概念及资本计量方法 68
第三节 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的落地实施 78
第四章 战略管理 88
第一节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概述 88
第二节 商业银行战略选择 95
第三节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流程 105
第四节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11
第五章 组织管理 114
第一节 组织管理的概念、模式与内涵 114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组织管理的实践与问题 123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组织管理建设 133
第四节 商业银行组织变革的未来趋势 145
目录
contents
上册
目 录 Contents
上册
上册
2
第六章 人力资源管理 148
第一节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48
第二节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 150
第三节 商业银行员工培训 160
第四节 商业银行员工职业发展管理 166
第五节 商业银行员工绩效薪酬管理与激励 172
第六节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展望 184
第七章 资产负债管理 190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概述 190
第二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 197
第三节 银行账簿市场风险管理 205
第四节 FTP 与利率定价管理 211
第八章 财务管理 219
第一节 商业银行财务报告与分析 219
第二节 商业银行预算与绩效考核管理 227
第三节 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管理 232
第四节 商业银行营业费用管理 235
第九章 公司金融业务 240
第一节 公司金融业务概述 240
第二节 公司金融业务的获客与经营 247
第三节 公司金融产品体系 260
第四节 公司金融业务运营管理 267
第五节 公司金融的前沿实践与探索 275
第十章 交易银行与跨境金融 285
第一节 交易银行业务概述 285
第二节 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 288
第三节 跨境金融产品与服务 294
第四节 交易银行运营管理 311
第五节 前沿实践与探索 316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1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内容摘要:作为全书的开篇,本章全景式地介绍了金融体系和商业银行的一
般理论、体系框架和发展概况,同时对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进行
系统阐述。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围绕金融和金融体系相关概念和原理,对金融市
场、融资结构、中国的金融体系做了概述;第二节聚焦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介
绍了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和功能等;第三节全面阐述
了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建设、经济周期与货币信用周期、宏观调控体系、分业与混
业经营、利率市场化改革、宏观杠杆率和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发展等外部因素对
商业银行的影响。
第一节 金融和金融体系
一、金融的概念与基本问题
(一)金融的概念
什么是金融?我国的《辞源》对金融的定义是“旧称银根,今谓金钱之融通”,这一
定义将货币流通和资金借贷置于金融的核心内容,用存、贷、汇三项业务描述金融的业
务概貌,但现代金融内涵的丰富性已不止于此。《中国金融百科全书》认为,金融是“货
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这一定义关注到除货币流通和资金
借贷以外,还有其他的金融表现形式,但其描述稍显概括。
《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a 对金融的定义是——金融的核心是资本市场的运
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见图 1-1)。这个定义从三个维度刻画金融的内涵:资本
市场的运营指的是金融市场有序运转所依赖的监管、技术、基础设施和机构体系等制
度环境维度;资本资产的供给指的是金融市场环境维度,资本对应着资金供给,资产
是创造现金流并据此创设金融产品的基础;定价则是协调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是金
融市场的灵魂。
a 作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姊妹篇,该书收录了 1991—1992 年 800 多位著名学者受邀提供的 1000
多个货币金融领域词条的释义。其中,关于“金融”的释义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套利定价理论的创立者
Stephen A. Ross 撰写。
2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什么是金融?
·资本市场的运营(制度环境)
监管、技术、基础设施、机构体系
·资本资产的供给(市场环境)
资金供求、金融产品体系
·定价(行为逻辑)
均衡、无套利、市场有效性
图 1-1 理解金融的三个维度
总结起来,《辞源》和《中国金融百科全书》对金融的定义侧重于货币银行角度,反
映了我国长期以来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特征;而《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
对金融的定义更侧重于资本资产定价角度,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深度发展背景下学界对
金融本质的抽象概括。
(二)金融基本问题
沿着《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理解金融的三个维度,可以将金融的
基本问题总结为“在一定制度框架和市场环境下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这一基本问题是
所有金融活动的共同属性,那什么又是“金融资产”的共同属性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托宾对金融资产 a 的定义——所谓金融资产,就是“可转让的承诺”。这个定义生动形
象,且切中要害。首先,“承诺”必须被精确记录——包括数量和条件等要素,从而形成
有形和无形的凭证。其次,凭证可以被转让、交易,从而形成金融市场。
如何对“可转让的承诺”进行定价?以下两类不确定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履约不确
定性,这是金融资产自创设落地就面临的最基础风险,通常用信用风险进行衡量。实际
中,信用风险溢价是这一不确定性的直接测度(见图 1-2)。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金融
实务中,甄别信用风险都是一项重要工作和核心能力。二是估值不确定性,这一不确定
性主要源于未来现金流折现因子(贴现率)的波动——它通过改变估值基准进而影响定
价 b。实际中,折现因子通常用无风险利率(国债利率)衡量,其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经济
增速、货币政策、短期流动性扰动以及市场有效性等。图 1-3 呈现了 2002—2021 年 A
股“股债比”变动,反映了估值冲击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扰动。此外,在开放经济和金融
市场条件下,还要面对另一类不确定性——汇率不确定性,即不同货币之间的比值波动。
围绕汇率不确定性,金融市场和实务中衍生出大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国际贸易、
跨境投资和避险需求。
a 在许多文献中,也称为“金融工具”。
b 欧文·费雪最早提出了资产的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贴现值之和的思想,后来被发展为贴现现金流定价公式:
P = ∑
N
t = 0
Ct
(1 + rt ) t 。
3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0.0
日期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 % 2006年3月 2006年9月 2007年3月 2007年9月 2008年3月 2008年9月 2009年3月 2009年9月 2010年3月 2010年9月 2011年3月 2011年9月 2012年3月 2012年9月 2013年3月 2013年9月 2014年3月 2014年9月 2015年3月 2015年9月 2016年3月 2016年9月 2017年3月 2017年9月 2018年3月 2018年9月 2019年3月 2019年9月 2020年3月 2020年9月 2021年3月
信用利差(右轴) 国债利率(1Y) AA 级中票利率(1Y)
图 1-2 履约不确定性——信用利差
(资料来源:根据 Wind 数据计算;这里无风险利率没有用国债利率是因为税收差异)
0.0
日期
0.5
1.0
1.5
2.0
2.5
3.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点
2002年1月
2002年8月
2003年3月
2003年10
月
2004年5月
2004年12
月
2005年7月
2006年2月
2006年9
月
2007年4
月
2007年11
月
2008年6
月
2009年1月
2009年8月
2010年3月
2010年10
月
2011年5月
2011年12
月
2012年7月
2013年2月
2013年9
月
2014年4
月
2014年11
月
2015年6
月
2016年1月
2016年8月
2017年3月
2017年10
月
2018年5月
2018年12
月
2019年7月
2020年2月
2020年9
月
2021年4
月
上证综指 股债比(右轴)
图 1-3 估值不确定性——A 股股债比
(资料来源:根据 Wind 数据库整理。股债比 =A 股平均投资回报率 /10 年期国债利率)
虽然本章及全书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展示,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既涵盖公
司、零售两大业务条线,又包括产品、风险和内部管理等专业内容,但其背后的理论基
础都隐含在金融基本问题之中,即不确定条件下对金融资产进行定价。商业银行经营活
动正是这一基本问题在实践层面的具象和体现,而作为商业银行的从业者,能够洞悉林
林总总的经营活动背后的理论本质并抽象出一般规律性,才能真正做到懂业务、会管理、
善变通,进而成为具备银行家潜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金融市场体系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
如上文所述,金融凭证的转让、交易形成金融市场。如果要给一个直观的定义,
4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金融市场可被描述为资金供求相关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抽象地
讲,金融市场是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以资金的供给方、需求方和中介方为交易主
体,形成的交易机制及关系的总和,这也是一种相对广义的定义。金融市场区别于商
品市场,体现在金融交易的不是实物形态,而且具有跨期和不确定性特征。
全面理解金融市场的概念应把握三个层次:金融资产的交易依赖有形和无形的场所;金融
市场反映了资金相关方(供给方、需求方和中介方)之间的供求关系,呈现资金流的集中和传
递过程;金融市场包含了资金交易过程依赖的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充分信息、充分竞争等。
(二)金融市场的类型
广义的金融市场类型丰富,划分角度多样。从交易标的角度可分为债券市场、股票
市场、外汇市场、商品市场 a 等,按照交易标的标准化程度又可分为标准化金融市场和
非标准化金融市场 b;从期限角度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前者提供一年以下的短期
资金融通(拆借、贴现、短债和存单),后者提供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融通(股票和长
期债券、中长期储蓄和信贷)c;从资金供求双方是否直接发生交易可分为直接融资市场、
间接融资市场;从交易性质角度可分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
从交易范围、币种和监管环境角度可分为国际、国内,离岸、在岸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划分的多维度,既是其本身复杂性、系统性的体现,又是基于不同参与者
关注角度不同的需要(见图 1-4)。
货币市场
承兑贴现市场
资金拆借市场
短期债券市场(存单、国库券)
国内市场
外汇市场
资本市场
储蓄市场
证券市场
保险市场
中长期信贷市场
发行市场(股债基金)
交易市场(股债基金)
租赁市场
商品市场
国际市场——欧洲货币市场等
金融市场体系
图 1-4 广义金融市场体系概览
(三)金融市场的要素
从金融市场的定义可以得出金融市场三要素:交易主体、交易对象和运行机制。
a 指以商品为标的,以现货、期货、期权等合约形式交易的金融资产大类。
b 主要是指没有在银行间市场以及证券交易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承兑汇票、信用证
券、应收账款、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其特征是异质性、非公开发行、高风险、低流动性。将非标准化
金融市场也视为金融市场,是一种习惯性比喻,即这些异质性金融协议的达成就像发生在有组织的标准金融市
场一样。
c 这么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资金流转具有短期性,资本具有持久性。
5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交易主体。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就是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具体包括资金供给者、需
求者和中介方,三者又分别被称为资金盈余者、短缺者和金融中介。现实中的金融市
场交易主体包括居民、企业、政府、银行、非银金融机构以及特殊目的载体 a(Special
Purpose Vehicle)等,其中前三者为资金最终供给和需求方,其余为金融中介。
延伸阅读
金融中介何以重要?
金融中介及其职能。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于财富的占有往往不是通过实物,
而是通过债权债务网络来实现的。流转于债权债务网络之中的资产被称为金融资
产,而金融中介正是从事创造、买卖金融资产的专业化企业。金融中介的资产负
债表几乎都是货币资产,实物资产占比很小。在金融市场中,金融中介是标准化
和非标准化金融市场的组织者,通过不断创造金融资产和交易,将财富转化为各
种形式,满足各类投资偏好。由于这种特殊“技能”,大量资金借贷和交易往往通
过金融中介进行。
金融系统为何离不开金融中介?一是创设适合的投资产品,满足投资需求。金
融中介既能把大额债券和贷款分割,又能把分散债务合并,灵活适配投资需求。二
是运用期限错配,满足长期融资需求。基于庞大的资产规模和部分准备金机制,金
融中介能够协调借款人和贷款人在支付时间上的不一致,为长期投资提供资金。三
是风险的集中管理和分散。金融中介有一批专业人士收集和分析信息,使其擅长评
估风险。通过汇集债权人资金,金融中介又可将风险分散到单个债权人所不能达到
的程度 b。此外,金融中介(如商业银行)承诺对债务的流动性义务,把流动性风
险集中于自身。这都是金融市场离不开中介机构的原因所在。
交易对象。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是交易主体
之间权、责、利关系的精确表述载体(凭证)。从大类角度看,金融市场交易对象主要包
括债券、股票、外汇、商品和衍生品。
运行机制。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两个维度:资金价格传导机制与市场交易机
制。资金价格传导机制主要依赖短期资金拆借利率变动带动中期利率变化来实现(见图
1-5),市场交易机制则是保障交易活动顺利、高效、安全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许多
标准化金融资产的交易会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几家交易所中,其交易机制一般具有以下特
征:交易制度公开透明,高度标准化,交易者之间充分竞争;交易标的主要是大量精心
设计的同质有价证券,交易量大而集中;交易实施高度组织化,大量委托中介交易,中
介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和咨询服务;交易基础设施发达,广泛应用先进通信技术和计算
机网络,信息充分披露;交易行为受到高度监管。
a 特殊目的载体与其他交易主体最大的区别是其不是法人实体,而是由发起人建立、接受发起人的资产组合,并
发行以此为支持的证券的特殊法律实体,在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广泛应用。
b 例如,金融中介发行的指数化证券投资组合,投资者以很少的资金就能投资被充分分散的市场风险。
6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
2012年1月
2012年4月
2012年7月
2012年10月
2013年1月
2013年4月
2013年7月
2013年10月
2014年1月
2014年4月
2014年7月
2014年10月
2015年1月
2015年4月
2015年7月
2015年10月
2016年1月
2016年4月
2016年7月
2016年10月
2017年1月
2017年4月
2017年7月
2017年10月
2018年1月
2018年4月
2018年7月
2018年10月
2019年1月
2019年4月
2019年7月
2019年10月
2020年1月
2020年4月
2020年7月
2020年10月
2021年1月
2021年4月
2021年7月
OMO(7D) DR007月 SHIBOR(1Y) 国债(1Y)
日期
MLF(1Y) 定期存款基准(1Y) 贷款基准(1Y) 超准利率
图 1-5 金融市场交易机制的核心:资金价格体系
(资料来源:Wind 数据库)
(四)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作为资金交易的中枢,对社会经济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资金聚敛功能。由于创造了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和满足投资者偏好的“收益—风
险”匹配关系,金融市场能够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
金集合。二是配置功能。基于价格发现和传导机制,引导资金从低效率部门分配到高效
率部门,资产价格的波动也同时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风险厌恶者在金融市场中购买避
险工具,把风险转移出去,从而实现风险的再分配。三是经济调节功能。作为联系资金
供求的纽带,金融市场通过影响资金相关方的行为发挥经济调节功能;货币政策等宏观
调控手段也是通过首先影响金融市场进而对实体经济施加影响。四是获取信息和监督功
能。金融市场有发达的信息通信网络,充分反映企业、行业和宏观经济运行;金融资产
价格高度灵敏,为监管者发现问题提供线索;如果股东认为管理者不符合自己的利益诉
求,可通过出售资产用脚投票,对企业管理形成有效监督,抑制道德风险。
三、融资结构及其国际比较
(一)融资结构的内涵
从宏观层面来看,融资结构指资金需求者获得资金的渠道、方式的结构性特征;从
微观层面来看,融资结构具体指各种融资工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例关系。实际中,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占比是反映一个经济体融资结构特征的重要方面。如前文所述,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最大区别是资金需求者和资金盈余者之间是否存在金融中介——
这个中介不仅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而且还将相关风险转移至自身,商业银行就是这类中
介的典型代表。图 1-6 展示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的资金、资产和风险流转
关系。
7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存款合同 贷款合同
资金 资金
资金 资金
股票、债券 股票、债券
直接融资
金融市场
(风险分散)
信用中介机构
(风险集中)
资金盈余
部门
资金短缺
部门
间接融资
图 1-6 融资结构与资金、资产、风险流转
(二)融资结构的国别特征与历史演进
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部分,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体现了其发挥这一功能背后的制度
法律、经济结构和风险分布特征。传统上,英美法系背景下的美国、英国是以直接融资
为主的金融体系,而大陆法系背景下的德国、日本等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形
成这一差异的法律背景通常被解读为英美法系更看重效率、激励创新,对债权人保护程
度相对较弱,反过来促进股权融资的发展;而大陆法系更注重保护契约精神,有利于债
权人权利的保障,形成了商业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一直以来,中国被认为是典型的以
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且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
回顾 1990—2020 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国融资结构总是动态演化的,经历较
长时期后甚至会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在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直接融资占比自
1980 年以来快速攀升,除金融危机等特殊时期外,其直接融资比重一直维持在 70%—
80%,是典型的依赖债券、股票融资的金融市场;德国直接融资占比持续攀升,但绝对
水平仍低于 50%,仍是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结构;英国和日本的融资结构在 2000 年左右
出现了转换——英国由直接融资主导逐渐演化为间接融资为主导,日本进入低利率环境
后,直接融资占比逐渐超过间接融资。与主要发达金融市场相比,中国的直接融资占比
处于低水平(2020 年为 38%a)。随着市场利率逐步走低、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以及政策
持续引导,中国的直接融资有可能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参考 1980—1990 年的美国)
(见图 1-7)。
a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口径是 37%,与本书的差异可能由于口径和计算方法略有不同所致。
8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60
50
40
30
20
10
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年
份
年
份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79.14
59.1
美国
日本 中国 德国
全球 英国
全球 全球
全球
46.68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年
份
年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1990
2020
份
% %
% %
图 1-7 主要经济体直接融资比重演变
(资料来源:笔者结合 IMF、世界银行、BIS 相关数据进行的测算 )
(三)融资结构与金融机构体系
融资结构特征决定了各类金融机构相对规模的基本格局。以总资产衡量,中国和美
国两国银行业占据了各自金融机构体系最大体量,这主要是由银行业重资产运营的特征
决定的。不同的是,美国证券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占比高达 15%,而中国仅占 3%,这
体现出美国证券市场更为发达(见图 1-8)。
3% 7%
中国 90%
银行业 证券业 保险业 银行业 证券业 保险业
美国 84%
15%
1%
图 1-8 中国和美国金融机构资产结构对比
(资料来源:Wind 数据库。时间:2020 年)
四、中国金融体系概览
我国金融系统包括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
9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系、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及影子银行体系,整体框架如图 1-9 所示。
银行类机构
黄金市场
外汇市场
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
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
期货市场
金融市场体系
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
登记托管
结算系统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
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支付系统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网联清算有限公司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
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
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
票据交易所
保险交易所
黄金交易所
期货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
交易系统
金融系统与架构 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行业自律组织地方金融管理办公室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
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
影子银行体系
理财投向非标债权等部分银行理财(同
业理财、投向非标债权等资管产品)
非股权私募基金
网络借贷P2P贷款
委托贷款、信托贷款
同业待定目的载体投资
贷款公司(13家)
消费金融公司(27家)
货币经纪公司(5家)
汽车金融公司(25家)
金融租赁公司(71家)
财务公司(256家)
信托公司(68家)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5家)
保险代理公司(2858家)
保险经纪公司(1183家)
人寿险公司(90家)
财产险公司(88家)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7家)
再保险公司(16家)
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14家)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82家)
期货及期货经纪公司(149家)
基金管理公司(134家)
证券资产管理公司(17家)
证券公司(123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41家)
村镇银行(1637家)
农村信用社(616家)
农村合作银行(27家)
农村商业银行(1539家)
省级农信联社(25家)
城市商业银行(137家)
银行理财子公司(27家)
外资银行法人银行(41家)
住房储蓄银行(1家)
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
国有商业银行(6家)
政策性银行(3家)
证券类机构
城市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体系
保险类机构
非银行
金融机构
上海票据交易所
上海保险交易所
上海黄金交易所
上海黄金交易所
大连商品交易所
郑州商品交易所
上海期货交易所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
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
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图 1-9 我国金融体系整体框架(截至 2021 年 9 月)
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一委一行两会一局一办”构成了我行金融业监管的基本框
架。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
协调机构;人民银行主要负责宏观审慎管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银保监会主要负责
对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的微观监管职能;证监会对证券期货机构及市场实行集中统
一监管,维护证券期货市场秩序;外汇管理局负责全国外汇市场的监督管理,维护外汇
市场稳定;地方金融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辖内的金融发展与维稳。此外,银行业协会、
基金业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主要发挥组织行业创新、行业规范、行业交流等职能。
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对应的市场体系,综合产品和功能等角度,
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可分为四类:一是货币市场,具体包括承兑贴现市场、资金拆借市场、
短期债券市场等;二是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债券和以此为标的的衍生品交易市场等;
10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三是外汇市场,即外汇资金、外汇衍生品等交易市场;四是商品市场,包括黄金和大宗
商品等现货及期货市场。
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的现实载体就是若干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按照
功能大类可分为:交易系统、支付系统和登记托管结算系统。其中,交易系统基础设施数
量最多,包括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票据交易所
及地方金融资产交易所等。支付系统基础设施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中国银联、
网联清算公司、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登记托管结算系统包括中国国债登记结
算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等。
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数量众多、类型各异。从
行业类型分,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各类投资基金公司。从规模
和重要性划分,金融机构可划分为大型金融机构、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在此基础上衍生
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一般金融机构。目前,中国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包括工
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2013 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了系统重要性
保险公司名单,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是其中之一。2021 年 10 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
会评估发布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19 家、5 个层级)和相应附加监管要求,标志着
中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影子银行体系。银保监会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是:“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各种金融中介
业务,通常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载体,对金融资产的信用、流动性、期限等风险因素进
行转换,扮演着类银行的角色。”在具体业务中,同业 SPV 投资、同业理财、理财投向
非标债权等部分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网络借贷 P2P 贷款和非股权私募基金
等,均具有明显的影子银行特征。影子银行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传导,未在银行表内体
现为贷款反而体现为同业投资。从积极角度看,影子银行缓解了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并
满足了个性化投融资需求。但其高杠杆、复杂嵌套、风险隐蔽、监管套利等特征,对金
融体系带来风险隐患。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脉络看,以 2004 年银行正式开启理财业务
为标志,银行、金融体系的信贷口径开始出现缺口,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该缺口快速
拉大并于 2016—2017 年达到峰值。随后,在严监管背景下影子银行规模开始收缩(见图
1-10)。图 1-11 展示了影子银行扩张对信贷和银行表内部分科目的影响。
●
●
2005年《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管理
暂行办法》颁布
●
●
2013年《关于规范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
投资运作有关问题
的通知》
●
●
2017年“资管新规”
征求意见
50
90
130
170
210
250
%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银行对私人部门信贷/GDP 金融体系对私人部门信贷/GDP
年份
图 1-10 我国信贷占 GDP 比重的两个口径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11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影子银行
扩张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012年1月
2012年7月
2013年1月
2013年7月
2014年1月
2014年7月
2015年1月
2015年7月
2016年1月
2016年7月
2017年1月
2017年7月
2018年1月
2018年7月
2019年1月
2019年7月
2020年1月
2020年7月
2021年1月
狭义信贷 广义信贷
日期
日期
钱荒事件 影子银行
的扩张与
收缩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2012年1月
2012年7月
2013年1月
2013年7月
2014年1月
2014年7月
2015年1月
2015年7月
2016年1月
2016年7月
2017年1月
2017年7月
2018年1月
2018年7月
2019年1月
2019年7月
2020年1月
2020年7月
2021年1月
债券投资 股权及其他融资
“资管新规”
与金融去杠杆
%
%
图 1-11 我国金融机构信贷与投资增速
(资料来源:《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Wind 数据库)
第二节 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
如本章第一节所述,中国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
是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金融机构体系的 90%;二是融资结构
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占比达 62%。本节系统阐述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
和功能,并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概况进行介绍。
本书所指的商业银行,是指依法设立,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
务为经营内容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
12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考虑到其在经济社会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特许经营,具体的经营范围会因监管制度、发展需要不同而有所不同。
例如,表 1-1 展示了按照分业经营制度下的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范围。
表 1-1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 从事同业拆借
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买卖、代理买卖外汇
办理国内外结算 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
办理票据贴现 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
发行金融债券 提供保管箱服务
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
买卖政府债券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15 年修正)。
一、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金匠业是银行前身和雏形,银行是金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世纪的欧洲,
币制复杂、成色不一,金银的鉴别、估值、兑换需要有专业、讲信誉的中间商,这也成
为金匠的重要业务。除此之外,金匠也办理整金换零、零金凑整,客户偶有存金结余和
不足,催生金匠的吸存出借行为。至此,金匠铺已在开展兑换、支付和存贷等金融中介
业务。然而,此时的业务模式以坐贾为主,相对被动,规模比较小。利息合法化后 a,金
匠们在逐利驱动下主动吸存放贷,并在部分保证金制度下发行存款凭证,开始杠杆经营。
随着资金实力、放贷能力的提升,金匠银行家开始向商户、贵族甚至国王放贷。国王作
为金匠银行最大的机构客户却往往诚信不佳,后被要求以税收为抵押向金匠银行家融资。
现代中央银行雏形的建立为银行发展解决了信用集中和规模扩张问题。国王对银行
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开创了政府融资模式,更在于其无意中推动现代中央银行雏形的形
成,把纸币发行信用集中至更有实力的银行。1689 年,英国威廉国王急于借款,妥协
之下授权成立英格兰银行。根据协议,英格兰银行筹集 120 万英镑作为政府的“永久债
务”,作为交换,国王特许成立股份公司,建立一家资本雄厚的融资机构,允许英格兰银
行发行国家认可的银行券(英镑前身),而且承诺该银行券的流通范围和接受程度远超金
匠发行的纸币。自此以后,英国的财政金融化程度大幅提高,英格兰银行实力大增,英
镑的接受程度远超英国本土,成为事实上的世界货币。
现代公司制降低了制度风险,推动资本积累和抵质押物增长,银行进入快速发展阶
段。15—16 世纪的航海时代,英国远洋公司一般是项目制,存续时间短,不确定性大,
资本积累意愿低。这导致银行贷款风险大,利率要求较高。17 世纪,荷兰首先将公司改
制为永久资本并创造了有限责任制,现代公司制由此诞生。现代公司制的形成使永续经
营观念深入人心,与项目制相比,公司制下的企业经营稳定性提升,贷款利率降低(见
a 以 1545 年英格兰颁布允许收取利息的法令为标志,此前金匠银行收取利息一直受到宗教传统教义的束缚。
13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图 1-12),促使公司通过外部融资扩大规模。资本积累和抵质押物随之增长,反过来也
促进银行业务发展。英国后来学习荷兰的公司制,银行信贷与工业革命密切融合,部分
银行开始将业务重点由储蓄、转账等零星、基础服务转向只为政府、大公司和实力雄厚
的商人服务的批发业务,商业银行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1600 1603 1606 1609 1612 1615 1618 1621 1624 1627 1630 1633 1636 1639 1642 1645 1648 1651 1654 1657 1660 1663
1666
1669
1672
1675
1678
1681
1684
1687
1690
1693
1696
1699
荷兰 英国
年份
9
8
7
6
5
4
3
%
图 1-12 现代公司制的建立显著降低贷款利率
(资料来源:《再探现代公司制的起源》,图为荷兰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贷款利率对比)
直接融资市场崛起之后,传统公司金融业务受到冲击,商业银行积极向投商行一体
化转型。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延续了 200 多年,
直至 20 世纪直接融资市场的崛起。随着发达经济体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发
展,企业的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贷款业务受到冲击(见图 1-6)。
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以摩根大通银行为代表的美国银行业积极向高利润、轻资本的投行
业务转型。随后,投商行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渐盛行,商业银行开始从单纯提供信贷资金
向组织资金、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转变。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
(一)商业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的职能,是指商业银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结合商业银行业务
实践的最新发展,其主要职能可概括如下:
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商业银
行通过吸收存款把社会闲置货币资金集中起来,再以贷款的形式贷给借款者,在贷出者
与借入者之间充当媒介,促使资金从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流动,实现资金融通,优化资
源配置。
支付中介。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最早出现的功能。商业银行通过充当支付中介,为
收付双方提供资金的支付结算,大大减少现金使用,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促
进经济发展。此外,支付中介的角色客观上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资金沉淀。
信用创造。基于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具备了信用创造功能。在部分准
14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的存款大部分转化为贷款,而贷款又流转入银行体系派生为存款,
接着开启新一轮贷款,如此反复,最终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a(见表 1-2)。
表 1-2 商业银行存款派生过程
项目 存款 留存准备金(20%) 贷款
甲银行 100(原始存款) 20 80
乙银行 80 16 64
丙银行 64 12.8 51.2
丁银行 51.2 10.24 40.96
…… … … …
总计 100+80+64+51.2+… 20+16+12.8+10.24+… 80+64+51.2+40.96+…
综合金融服务。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工商业、服务业甚至家庭生活都
对金融服务提出更多需求。为满足客户需求并促进自身业务增长,商业银行在“存贷
汇”基础上衍生出各类综合金融服务,如工资代发、消费信贷、财务顾问、家族信托
等。综合金融服务职能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也是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都追求盈利,但又有
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第一,经营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工商企业从事一般商品
的生产和流通,商业银行则经营货币资产和负债。第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特殊性。
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影响面比较小,通常只涉及股东、职工和用户,而商业银行事关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其受到的监管更为严格。第三,社会责任的特殊性。作为资源配置
的关键部门,商业银行具有公共属性,往往要兼顾履行社会责任,比如,践行绿色发展
理念,推动金融普惠化等。
(二)商业银行与央行、政策性银行的区别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处于特殊地位 b。它既是金融市场的行为主体,又
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基于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央行成为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终极提供者,
并以此成为金融系统稳定运行的守护人。通过调整政策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
开市场操作等工具,央行对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调节社会总需求。借
助结构性政策工具,如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再贴现、绿色贷款定向优惠等,
央行对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此外,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还可以直接在
一级市场买入政府债券,从而为财政扩张提供无限量流动性支持 c。
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配合国家的政策意图,不以营利为目的,对符合政策导
向的特定业务和领域给予优惠的融资支持。具体到我国实际,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
性金融相分离,政策性银行承担严格界定的政策性业务。
我国三位一体的银行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重建及扩展银行体系,逐
a 在简化模型下,派生存款总量 = 初始存款(原始货币)/ 存款准备金率。
b 我国的中央银行为中国人民银行。
c 本质上属于量化宽松的一种类型,详细可参考现代货币理论(MMT)的相关内容。
15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步形成了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三位一体的银行业格局。三者的区别概括
如表 1-3 所示。
表 1-3 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对比
项目 性质 职责 主要业务
中央银行
兼有国家机关和银行双重性质:央
行是政府组成部分;作为市场参与
者,央行是银行的银行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
控,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货币发行、经理国库、货币政策
工具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经营
外汇黄金储备
政策性银行
由政府出资或担保组建,以贯彻政
府经济政策为目标,在特定领域开
展金融业务,不以营利为目的
履行政策导向性职责,投放符
合政策意图的贷款
发行金融债券,从事政策性融资
活动,如投资、担保、利息补
贴、保险等业务
商业银行
以多种金融负债和资产为经营对
象,向社会提供金融服务,自负盈
亏,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调节经济、支付中介、信用中
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
等传统业务;代理发行和买卖股
票以外的有价证券,并购交易、
委托贷款等新兴投行业务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概况
中国近代银行业在 19 世纪中叶出现,与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资管业、租
赁业等相比,银行业是唯一贯穿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金融产业。其主要发展阶段可概括
如下:
第一阶段:1897—1948 年是现代商业银行初步兴起阶段。为摆脱外资银行入侵和主
导的局面,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兴业、交通银行等。20 世纪初,上
海已成为国际知名金融中心,银行、保险、股市等领域均较为繁荣,市场流通货币超过
百余种。20 世纪 30—40 年代,中国金融体系在战争中濒临崩溃,纸币发行失序,通货
膨胀加剧,商业银行无法正常经营。
第二阶段:1949—1978 年是计划经济下中央银行大一统时代。这一时期国内以计划
经济为主导,银行主要承担着“第二财政”的角色。此时中国人民银行既是经营全国金
融业务的经济组织,又承担着货币发行和机构监管的职责。国家财政与银行业务高度交
错结合,两者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系,甚至难以划分明确的界限。这一期间的银行业务
处在计划经济的严格约束下,金融产品的主导方向也是服务于政府、国企,以基础结算、
基础信贷和外汇业务为主。
第三阶段:1979—2002 年是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体系形成期。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模式被逐渐打破,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与日俱增。以中国
人民银行为中心的“大一统”银行体系不再适应发展需求,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分
离的银行体系开始形成。首先,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陆续恢复和重建;继而
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等更加市场化的股
份制银行相继组建;同时,各地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纷纷改组为城市商
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第四阶段:2003—2013 年是商业银行开始向资管投行业务转型时期。2003 年后,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增长时期,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企业的
16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多元化金融需求日益增长,对财资管理 a、资本市场融资服务的需求尤为突出。同时,
居民财富多元化配置开始起步,银行理财业务开始兴起,并快速壮大。这一时期,现
金管理、资产管理、债券承销、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跨境并购融资等业务快速发
展,新兴融资产品得到极大丰富。同时,影子银行快速扩张,给金融市场稳定带来潜
在风险。
第五阶段:2014 年至今是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创新驱动时期。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后,
中国经济呈现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三大特征。商业银行依赖息差的收入增长
模式遇到利率下行、市场化改革、金融脱媒和异业竞争等多重挑战,发展压力陡增。尤
其是互联网金融巨头异军突起,借助第三方支付手段,以高频率使用、低成本推广、亿
级流量变现的模式快速蚕食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小微融资和财富管理等领域的市场份
额。为应对这一挑战,商业银行普遍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移动金
融场景,发挥综合金融优势,以多维打高频。此外,针对大型互联网平台进入金融领域
无序扩张背后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迅速补齐监管短板,商业银行
与互联网巨头的竞合关系进入新阶段。
延伸阅读
中国主要金融机构概览
截至 2020 年末,在我国金融机构大家庭中,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超过 4600
家,包括新兴的民营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等;证券类金融机构 505 家,包括证
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及期货经纪公司等;保险类机构 4276 家,保险经纪公司
和保险代理公司数量占据行业半壁江山;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财务公
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合计
超过 470 家。主要金融机构发展情况概要如下:
(1)银行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有 6 家国有商业银行、12 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此外,我国还有 137 家城商行和众多农商行。截至 2020 年末,境内银行业金融
机构总资产达 312.7 万亿元,其中国有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约
60%。城商行总资产规模约 41.1 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13.1%;资产规模
前三的城商行分别为北京银行(2.9 万亿元)、上海银行(2.46 万亿元)、江苏银
行(2.34 万亿元)。农商行中,资产规模前五的农商行分别为重庆农商行(1.14
万亿元)、上海农商行(1.06 万亿元)、北京农商行(1.03 万亿元)、广州农商行
(1.03 万亿元)、东莞农商行(0.55 万亿元)。
a 财资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和机构的财务会计、财务分析和财务规划、流动性管理、短期投融资决策、长期投
融资决策、风险管理、退休金管理以及内外部关系管理等。
17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表 1-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 2020 年末 2020 年增速 2019 年增速 2018 年增速
工商银行 333451 10.75 8.70 6.18
农业银行 272050 9.35 10.03 7.39
建设银行 281323 10.60 9.53 4.96
中国银行 244027 7.17 7.06 9.25
邮储银行 113533 11.12 7.36 5.59
交通银行 106976 8.00 3.93 5.45
国有商业银行均值 225226 9.50 7.77 6.47
国有商业银行小计 1351359
招商银行 83614 12.73 9.95 7.12
兴业银行 78940 10.47 6.47 4.59
浦发银行 79502 13.48 11.39 2.48
中信银行 75112 11.27 11.27 6.85
民生银行 69502 4.02 11.46 1.57
光大银行 53681 13.41 8.63 6.58
平安银行 44685 13.44 15.22 5.24
华夏银行 33998 12.55 12.69 6.84
浙商银行 20482 13.74 9.36 7.15
广发银行 30280 15.01 11.52 13.89
渤海银行 13935 25.19 7.60 3.18
恒丰银行 11142 8.30 -1.69 -21.26
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值 49573 12.80 9.49 3.69
股份制商业银行小计 594874
(2)保险
截至 2020 年末,全国持牌保险机构(不含保险资管及保险中介公司)合计 186
家,总资产达到 23.3 万亿元。其中,人寿保险公司 91 家、财产保险公司 87 家、再
保险公司 8 家,三者的资产规模占比分别为 88%、10%、2%,寿险占绝对支配地位且
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财险发展相对缓慢,再保险市场份额最小且处于初步发展阶
段。无论是寿险还是财险,行业发展向头部机构集中的趋势明显。寿险方面,保费
收入前三的分别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保人寿,三者行业占比高达 67.82%。财
险方面,原保费收入前三的分别为人民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三者行业占比
高达 63.65%(见表 1-5 和表 1-6)。
18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表 1-5 前十大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序号 保险公司名称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1 中国人寿 6129 5683 5362
2 平安人寿 4760 4939 4468
3 太保人寿 2084 2123 2013
4 新华人寿 1595 1827 1582
5 华夏人寿 1471 1404 1236
6 太平人寿 1443 1381 1222
7 泰康人寿 1439 1308 1173
8 人保人寿 961 981 937
9 中邮人寿 819 765 717
10 前海人寿 783 675 585
合计 21484 21086 19295
表 1-6 前十大财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序号 保险公司名称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1 中国人民财险 4320 4316 3880
2 平安财险 2858 2709 2474
3 太保财险 1467 1322 1174
4 中国人寿财险 863 770 691
5 大地财险 527 485 424
6 中华联合财险 477 484 422
7 阳光财险 372 395 362
8 太平财险 281 269 242
9 天安财险 167 156 151
10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 164 147 195
合计 11496 11053 11756
(3)证券
截至 2021 年 6 月末,我国共有证券公司 139 家,总资产达 9.7 万亿元,受托
管理资金本金总额 10.5 万亿元(见图 1-13)。2020 年营收排名前十的券商依次
为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中信建投、招商证券、海通证券、广发证券、
申万宏源、国信证券;净利润排名前十的券商依次为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
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招商证券、申万宏源、银河证券、中金
公司。
19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2.0 1.6 1.7 2.1
4.1
6.4
5.8 6.1 6.3
7.3
8.9
9.7
0.6 0.6 0.7 0.8 0.9 1.5 1.6 1.9 1.9 2.0 2.3 2.4
1
3
5
7
9
11
总资产 净资产
日期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6月
万亿元
图 1-13 2010—2021 年 6 月中国证券公司资产规模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
(4)公募基金
基金公司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参与者,有着投研能力强、市场参与度活跃高、
管理资产规模大、行业成长速度快等诸多特点,是财富管理行业最重要的一类机构
群体。截至 2021 年 6 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 136 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资
产净值合计 23 万亿元。从申赎特征看,开放式基金占据主导,在其内部货币基金
规模最大,混合型基金发展最快。按管理非货币理财基金资产统计,易方达基金以
10002 亿元排名第一。表 1-7 为 2021 年 6 月底非货币理财规模前十大基金公司情
况,公募基金也呈现头部集中趋势。
表 1-7 基金公司非货币管理规模前十
序号 公司名称 非货币公募基金月均规模(亿元)
1 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10002.46
2 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6058.15
3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5988.08
4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5647.83
5 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5268.39
6 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5108.58
7 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4235.08
8 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4184.6
9 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4074.35
10 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3744.49
资料来源:中国基金业协会。
(5)理财子公司
截至 2020 年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 25.86 万亿元,当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
收益近 1 万亿元。截至 2021 年 3 月,共有 25 家理财子公司获批,其中 20 家已经开
业,5 家已获批筹批复。
20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
本节主要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金融、监管和科技等外部环境
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建设、经济周期与货币信用周期、宏观
调控体系、分业与混业经营、利率市场化改革、宏观杠杆率和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发
展等。这些环境因素不仅影响商业银行当前的发展规模、业务结构及定价水平,而且也
会对商业银行长期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一、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建设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表明,资本市场建设对推动经济向更
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涵盖各种风险特征、更有包容性的多层次资本市
场,不仅满足了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需求,而且推动了直接融资市场的繁荣,也为居民
财富多元化配置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体系。以美国为例,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知
识经济、科技型企业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美国兴起科创和风险投资浪潮,PE/
VC 机构、新型银行 a 等逐渐兴起。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开始吸纳越来越多的科
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孕育了微软、苹果、英特尔、谷歌、思科、特斯拉等大批科技巨擘。
与此同时,直接融资占比明显提升(见图 1-7),居民财富在股票、基金等风险资产上的
配置提升至 50%,多元化投资需求日益增强(见图 1-14)。
14
5
年份
50
32
0
10
20
30
40
50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存款和现金 债券 股票和基金 保险和养老金等
% %
图 1-14 美国居民及非营利部门金融资产结构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适应新阶段发展需要,破解
产业自主瓶颈、支持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满足居民财富多元化配置
a 例如,1983 年以服务创新型科技成长企业为目的成立的硅谷银行。
21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需求,政策体系着力推进包括金融在内的供给侧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
效(见表 1-8、表 1-9)。
表 1-8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进展
2004 年 5 月 “中小企业板”获准设立
2009 年 10 月 中国创业板正式上市
2019 年 7 月 正式推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
2020 年 6 月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完善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等
2020 年 7 月 新三板精选层正式开板,在新三板内部形成“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的多层次市场板块,
通过差异化制度安排,培育不同规模和阶段的企业在新三板市场内部不断成长和进阶
2021 年 9 月 注册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定位,提升制度包容性和精准性
表 1-9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建设举措
2005 年 9 月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2006 年 6 月 中国第一只 QDII 基金(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正式开始定向募集,意味着内地居民可投资境
外资本市场
2016 年 2 月 人民银行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管理办法》,向个人开放债券市场,门槛为年
收入不低于 50 万元
2014 年 11 月
2016 年 12 月 沪港通、深港通分别开通,允许两地投资者买卖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2018 年 4 月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颁布
2020 年 6 月 《“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公告》发布,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居民个人可跨境投资银行销售的
理财产品,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
为积极应对和紧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挑战与机遇,银行需要
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准定位并提出体系化的应对思路。一是在经济增速回落和新旧
动能转换共振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普遍性机会空间收窄,深挖结构性机会成为
必然选择。具体地,商业银行亟待强化对新兴行业的认知,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扩展
资产组织和风险管理半径。二是在直接融资大发展的前夜,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面临脱媒
压力。商业银行需转换经营视角,更加以客户为中心,跳出传统“商行”思维,积极构
建“投行 + 商行”业务体系。为扩展业务范围和提升投商行综合经营效能,商业银行还
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构建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同业以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
股权投资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合关系,在基础金融服务、投商行业务、科
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三是中国社会财富配置仍
集中于银行体系,但多元化趋势明显(见图 1-15、图 1-16),将对商业银行传统资产负
债组织方式形成冲击。商业银行需更加重视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构建开放的财富管理生
态,深挖财富管理价值链条。
22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0
年份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0
200000
400000
600000
800000
1000000
1200000
亿元 亿元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 公募基金净值(右轴) 私募基金实缴规模(右轴)
图 1-15 美国居民及非营利部门金融资产结构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
封闭式公募基金:2.8万亿人
7%
私募基金实缴:
18.9万亿人
49%
开放式公募基金:
16.8万亿人
44%
债券型:
2.6万亿人
7%
混合型:
3.7万亿人
10%
货币型:9.3万亿人
24%
股票型:1.3万亿人
3%
图 1-16 我国基金投资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基金业投资协会,Wind 数据库)
二、经济周期与货币信用周期
经济周期也称为商业周期,是指社会
经济运行随时间变化呈现的扩张、收缩交
替的统计规律性。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通
常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循环
往复的阶段(见图 1-17)。按照驱动因素
不同,经济周期区分为短周期(2—4 年)、
中周期(9—10 年)、长周期(50—60 年) 图 1-17 经济周期四阶段
23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三类,分别由库存、设备更新换代(资本性开支)和技术进步的周期性波动导致。
货币信用周期既是经济周期的反映,又是经济周期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当经济处
于繁荣阶段时,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扩张产能的投资意愿强烈,贷款需求旺盛,企
业经营业绩和财务报表表现良好,银行信贷供给增加,银行信贷的增长助力企业持续扩
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产能逐渐过剩,企业库存增加、盈利减少,经济走向衰退。当经
济处于萧条阶段时,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较差,扩张产能的意愿较低,贷款需求疲软,银
行信贷供给有限,信贷增长的低迷进一步加剧企业产能收缩,库存消化,产品逐渐供不
应求,盈利改善,经济走向复苏。
在货币信用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关系中,货币政策起到“逆周期”的总量调节作
用。三者相互作用,在“量”“价”“险”等维度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全面影响(见图
1-18、图 1-19)。若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快速增长,央行开始收紧银根,信贷需求旺盛,
但信贷供给受限,市场缺乏“信贷额度”,贷款利率上行,此时银行信贷质量一般表现良
好。若经济过冷,央行“放水”,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而企业经营状况较差,市场会
出现“优质资产荒”,贷款利率下行,此时银行信贷质量较差。2004 年以来,我国经历
的有代表性的经济周期、货币信贷周期转换如表 1-10、图 1-20 所示。
-1
年份
1
3
5
7
9
11
13
-15
-10
-5
0
5
10
15
20
美国工商业贷款增速(两年平均) 美国名义GDP增速(两年平均,t-1)(右轴)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 %
图 1-18 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 Wind 数据库整理)
-5
0
5
10
15
20
25
4
5
6
7
8
9
2000年12月
2001年12月
2002年12月
2003年12月
2004年12月
2005年12月
2006年12月
2007年12月
2008年12月
2009年12月
2010年12月
2011年12月
2012年12月
2013年12月
2014年12月
2015年12月
2016年12月
2017年12月
2018年12月
2019年12月
2020年12月
一般贷款加权利率(滞后3季)
GDP:现价:当季值:同比(右轴)
0.8
1
1.2
1.4
1.6
1.8
2
-8
日
期
日
期
-6
-4
-2
0
2
4
6
8
2014年3月
2014年9月
2015年3月
2015年9月
2016年3月
2016年9月
2017年3月
2017年9月
2018年3月
2018年9月
2019年3月
2019年9月
2020年3月
2020年9月
2021年3月
PPI同比
综合违约率:贷款+债券(右轴)
图 1-19 宏观经济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 Wind 数据库整理)
24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表 1.10 中国宏观经济、货币信用周期与货币政策
特征
期间 宏观经济 货币信用周期 货币政策
2004 年 4 月—
2008 年 6 月
全球性需求扩张周期,内外需
保持旺盛,贸易顺差、外汇占
款快速增长
紧货币、紧信用
法定准备金率:从 7% 升至 17. 5%,
20 次;1 年存款基准利率:从 1. 98%
升至 4.14%,8 次
2008 年 9 月—
2009 年 12 月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外
需冲击较重,四万亿元财政刺
激推出
宽货币、宽信用
大行法定准备金率:从 17. 5% 降至
15.5%,3 次;中小行法定准备金率:
从 17.5% 降 至 13.5%,4 次;1 年 存 款
基准利率:从 4.14% 降至 2.25%,4 次
2010 年 1 月—
2011 年 6 月
美元流动性宽松,全球大宗商
品反弹,输入型通胀加剧 紧货币、紧信用
大 行 法 定 准 备 金 率: 从 15.5% 降 至
21.5%,12 次;中小行法定准备金率:
从 13.5% 降至 19. 5%,12 次;1 年存款
基准利率:从 2.25% 升至 3.5%,5 次
2011 年 12 月—
2012 年 12 月
工业品通缩严重,企业经营效
益 变 差, 实 际 GDP 增 速 滑 坡
(从 9.6% 下滑至 7.9%)
宽货币、宽信用
大 行 法 定 准 备 金 率: 从 21.5% 降 至
20%,3 次;中小行法定准备金率:从
19.5% 降至 18%,3 次:1 年存款基准
利率:从 3.5% 降至 3.0%,2 次
2013 年 5 月—
2014 年 6 月
表外非标野蛮增长,逃避信贷
规模调控,期限错配,杠杆率
上行;流动性收紧后爆发钱荒
紧货币、紧信用 未有降准、降息
2014 年 11 月—
2016 年 10 月
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品持
续通缩,信用风险上升,股灾
之后的资产荒 ; 表外业务迅猛发
展,资金流向房地产
宽货币、宽信用
大 行 法 定 准 备 金 率: 从 20% 降 至
17%,5 次;中小行法定准备金率:从
18% 降至 15%,5 次;1 年存款基准利
率:从 3.0% 降至 1.5%,6 次
2016 年 12 月—
2018 年 3 月
金融严监管、去杠杆,规范资
管业务,打击监管套利 紧货币、紧信用 未有降准、降息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12 月
中美贸易摩擦,中小银行风险,
银行负债荒,经济下行压力,
融资需求低迷,LPR 改革,贷
款利率并轨
稳货币、宽信用
大 行 法 定 准 备 金 率: 从 17% 降 至
12.5%,7 次;中小行法定准备金率:
从 15% 降至 10.5%,5 次;LPR1Y 调降
10BP,LPR5Y 调降 5BP
2020 年 2 月—
5 月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财政货币
双宽松,海外 QE 宽货币、宽信用
LPR1Y 调 降 30BP,LPR5Y 调 降 15BP,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 0.72% 下调至
0.35%
2020 年 6 月—
10 月
经济增速修复,货币政策边际
调整,市场利率反弹;财政保
持积极,住房信贷和社融需求
旺盛
稳货币、宽信用 LPR 保持不变
2020 年 11 月—
2021 年 6 月
经济增长环比动能减弱,融资
需求边际回落;宏观杠杆率有
所下降;外需强劲,但内需相
对疲软
稳货币、稳信用 LPR 保持不变
25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图 1-20 中国宏观经济与货币信用周期演变
25
20
15
10
5
0
-5
-10
6
5
4
3
2
1
0
日期
紧货币、紧信用:
全球性需求扩张
周期
紧货币、紧信
用:输入型通
胀
紧货币、紧信
用:钱荒事件
从宽货币、宽信
用到稳货币、宽
信用,再到稳货
币、稳信用:应
对疫情冲击
宽货币、宽信
用:金融危机、
四万亿元
宽货币、宽信
用:PPI通缩
宽货币、宽信
用:股灾、表
外扩张
稳货币、宽信
用:货币中性
偏宽,财政带
动扩张
信用周期:(其他存款性公司总资产年货币当局总资产)同比增速 货币周期:SHIBOR 3M(右轴)
2006年12月
2007年3月
2007年6月
2007年9月
2007年12月
2008年3月
2008年6月
2008年9月
2008年12月
2009年3月
2009年6月
2009年9月
2009年12月
2010年3月
2010年6月
2010年9月
2010年12月
2011年3月
2011年6月
2011年9月
2011年12月
2012年3月
2012年6月
2012年9月
2012年12月
2013年3月
2013年6月
2013年9月
2013年12月
2014年3月
2014年6月
2014年9月
2014年12月
2015年3月
2015年6月
2015年9月
2015年12月
2016年3月
2016年6月
2016年9月
2016年12月
2017年3月
2017年6月
2017年9月
2017年12月
2018年3月
2018年6月
2018年9月
2018年12月
2019年3月
2019年6月
2019年9月
2019年12月
2020年3月
2020年6月
2020年9月
2020年12月
2021年3月
2021年6月
% %
26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三、宏观调控“双支柱”框架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金融监管部门普遍基于“总量调控 + 个体稳健”框架,
即依靠货币政策工具(以政策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进行“总量调控”,通过金融机构
个体稳健指标(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流动性等)进行微观监管 a。然而,“个体稳健”
并不意味着整体的稳健,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会相互传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在
反思危机教训基础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监管部门相继引入宏观审慎监管,使“总量
调控”从单一货币政策升级为包含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的“双支柱”框架。
具体地,2011 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约束资质较差银
行的信贷扩张。2015 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
估体系(MPA),通过七类指标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和自律管理(见表 1-11)。此
后,为适应去杠杆、人民币国际化、LPR 改革、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加强房地
产调控等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进宏观审慎评估指标体系:将远期结售汇业务纳入
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中的广义信贷指标范围,引导银行加
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将房地产集中度指标纳入信贷政策执行评估体系等(见表
1-12)。
表 1-11 MPA 体系的七个维度
项目 维度 关注内容
1 资本和杠杆情况 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
2 资产负债情况 从以往盯住狭义贷款转为考察广义信贷(包括贷款、证券及投资、回购等);对金
融机构负债结构的稳健性要求
3 流动性情况 鼓励加强流动性管理,使用稳定资金来源发展资产业务,提高准备金管理水平,
提出流动性覆盖率要求
4 定价行为 利率定价行为是否符合市场竞争秩序等要求,特别是对非理性利率定价行为作出
甄别
5 资产质量情况 提升资产质量,加强风险防范
6 跨境融资风险情况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跨境融资的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等方面综合评估,加强
风险监测和防范
7 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坚持有扶有控的原则,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
优化信贷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6 年。
表 1-12 完善 MPA 体系新进展(2020—2021 年)
项目 维度 关注内容
1 资本和杠杆情况 2020 年 9 月,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初始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为零;构建
并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框架;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2 资产负债情况 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 MPA 考核,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保
持银行负债端成本稳定
a 微观监管在“资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等章节具体展开。
27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项目 维度 关注内容
4 定价行为 完善 LPR 运用相关考核,释放 LPR 改革降低贷款利率的潜能,推动银行加快存
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5 跨境融资风险情况 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适时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
6 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并推动落地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21 年。
引入宏观审慎监管的“双支柱”框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集中
体现在:
一是信贷调控从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监管套利受到严格制约。商业银行利用投
资、同业往来、表外理财等规避规模调控的行为受到抑制。
二是资本对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约束增强,倒逼银行摒弃规模思维。MPA 建立了资
本决定广义信贷增长机制,再加上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等要素,强化
了资本约束,促使商业银行审慎经营,避免盲目扩张。
三是结构性调控功能明显增强,对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引导效应增强。例
如,将负债结构、房地产集中度等业务指标纳入 MPA 监测指标体系。
四是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强化银行合规意识、自律意识,避免过度顺周期
行为。
四、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金融业是典型的特许经营行业,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同国家、不同阶段根据行业发展需
要和金融监管环境等因素,出现分业和混业两种经营类型。分业经营即专业化经营,指在各
类金融机构之间实行严格的业务限制,不得跨界经营。混业经营即综合化经营,指各类金融
机构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协作,在货币和资本市场上进行跨机构、跨业务的交叉经营。
分业与混业经营是监管导向作用于金融体系最直接的影响,决定了金融机构体系的
功能分配和市场格局。从国际经验来讲,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各有利弊。通常认为,分
业经营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受证券市场极端冲击的影响程度,促进监管专业化,维护金融
体系稳定;混业经营则更适应金融脱媒、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提供综合
金融服务,开辟业务增长空间的需要。然而,在混业经营背景下,如果商业银行创造的
货币过度支持证券市场交易,将导致严重的资产泡沫,往往会酿成金融危机,1933 年、
2008 年两次重大金融危机给中国政府提供了惨痛的教训与启示。
延伸阅读
国际银行业分业与混业经营的监管沿革
从 20 世纪初期至今,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理念经历过一个周期性的改变。
1929 年美国大危机,导火索是美国股市泡沫破裂,根本原因是美国的银行业和证
续表
28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券业混业经营导致的风险传染。危机爆发前,商业银行从美联储的贴现窗口以 5%
的利率融入资金,然后转手以 12% 的利率借给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以 20% 的利率
再借给投机者,数以亿计的资金通过这条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华尔街。危机之后,
美国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严格限制银行从事交易股票和证券业务,
禁止银行关联企业以证券业务为主业,禁止证券公司从事银行业务,此后美国进
入了半个多世纪的分业经营时代。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为应对金融脱媒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挤压,很多美国
的银行通过控股公司的形式进入资本市场,进行实际上的混业经营。随后,美国
出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推动混业经营发
展。银行开始控股投资银行、财务公司、SPV、对冲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等非银行
机构,使得银行创造的货币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和场外衍生品市场,最终房地产
泡沫破裂,引发次贷危机。
在反思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基础上,主要经济体进行了金融监管体制改
革,一定程度上又开始向分业经营的监管理念回归。比如,美国 2010 年通过《多
德—弗兰克法案》,其中的沃尔克规则禁止银行集团的混业经营;英国 2011 年的
维克斯报告提出了“围栏法则”,隔离零售银行和批发银行以及投资银行业务。
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典范
——摩根大通混业基因溯源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金融机构之一,有超过
200 年的历史。目前的摩根大通集团是 2000 年由大通曼哈顿银行及 J.P. 摩根公司
合并而成,是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之一。历经美国分业、混业经营的交替变迁,
摩根大通已发展为全球最成功的混业经营典范。
摩根大通混业经营四大业务板块。经过数轮兼并与整合,目前,摩根大通的
主要业务包括四大板块,分别是零售条线的“消费金融与社区银行”(CCB)板
块,以及批发条线的企业与投资银行(CIB)、商业银行(CB)、资产和财富管理
(AWM)四大业务板块(见图 1-21)。摩根大通的收入主要来自 CCB 和 CIB,且其
CIB 板块收入不弱于顶尖独立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业务结构均衡,弱周期性强。经验上,在利率走低周期,生息资产收益率下
降,而资本市场触底反弹,投行业务表现强于商行,非息收入占比会提升;反之
下降(见图 1-22)。与典型投行高盛、典型商行花旗银行相比,摩根大通的投商
行业务相对均衡,其非息收入占比虽有波动但相对平稳。摩根大通投商行业务均
衡发展使其具备了较强的穿透周期能力——无论利率处于升息还是降息区间,其
营收增速始终处于窄幅波动区间(见图 1-23)。
29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摩根大通
零售业务 批发业务
消费金融与
商业银行
消费金融与社区银行(CCB)
(42%、28%)
资产与财富管理
(AWM)(12%、10%)
商业银行(CB)
(8%、9%)
企业与投资银行
(CIB)(40%、59%)
住房贷款 信用卡与
汽车金融
消费金融
J.P.摩根财富管理
商业银行
房贷产品
房贷服务
房产组合
信用卡
汽车服务
资产管理
全球私人银行 中间市场
公司客户
商业地产 投行
财资服务
贷款
固收
权益
证券服务
信用调整
及其他
(Global Private Bank)
图 1-21 摩根大通银行的四大业务板块
(资料来源:JPMorgan 年报,招商银行研究院。四大业务板块下面
括号中的百分比依次是各自的营收占比和利润占比)
100
% %
80
60
40
20
0
-20
8
6
4
2
0
日期
摩根大通
花旗银行
高盛
联邦基金利率(右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H1
图 1-22 美国利率周期与银行非息收入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各银行年报整理)
40
% %
20
0
-20
-40
-60
8
6
4
2
0
日期
摩根大通
花旗银行
高盛
联邦基金利率 (右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图 1-23 美国利率周期与银行营收增速
(资料来源:根据各银行年报整理)
30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摩根大通强势混业基因的来源。摩根大通银行之所以发展成混业经营的典范,
与其长期以来不断强强联合的演变历程密不可分。在形成今天摩根大通的近 200
年中,一个个昔日闪耀的金融巨头——纽约化学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摩根财
团、第一银行、贝尔斯登等,均在不同时期并入这个大家族中。从控制性股东角
度追溯,摩根大通的主脉是化学银行。化学银行历史悠久,但其崛起始于 20 世
纪 80 年代的杠杆收购热潮,逐渐以并购、银团贷款、高收益债等业务闻名于世。
1996 年化学银行收购以零售业务见长的大通银行,把业务范围覆盖到银行业的每
个领域(合并后仍称大通银行)。通过多轮恰当时机的战略并购、数次组织架构变
革,摩根大通确立了彻底的客户分层经营体系并将麾下强强联合的基因充分发挥,
最终成为国际大行混业经营的典范(见图 1-24)。
·1799
年曼哈
顿银行
成立
·1935年摩根银
行保留商行业务,
将投行业务分离
(组成摩根士丹
利公司)
·1955年大
通银行与曼
哈顿银行合
并,成立大
通曼哈顿银
行
·1959
年摩根
银行合
并担保
信托公
司
·1991
年化学
银行收
购制造
行汉诺
威银行
·20世纪
90年代末
大通曼哈
顿、摩根
银行均致
力于向投
行转型
·20世纪80年
代末化学银行
凭借银团贷款
和高收益债等
杠杆融资业务
迅速崛起
·2006
年并购
纽约银
行
·2008
年并购
贝尔斯
登和华
盛顿互
惠银行
·投商行业务
均衡发展,成
为混业经营的
典范
·2004
年并购
第一银
行
·1996
年化学
银行收
购大通
曼哈顿
银行
·2000
年二者
合并为
摩根大
通银行
·1823
年化学
银行成
立
·1877
年大通
银行成
立
美国金
融业发
展与制
度变迁
16
12
8
4
0
1930
1932
1934
1936
1938
1940
1942
1944
1946
1948
195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大萧条后的金融分业经营时期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1933年《格拉斯·斯蒂尔法》,分业经营开始
·创新与监管博弈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自由化浪潮
·1986年利率市场化完成,1987年放宽
商行投行限制,1989年美联储批准摩根公司重返证券业
·金融混业经营时期
年
份
·1999年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美国金融业重返混业经营
穆迪Aaa企业债收益率(%)
图 1-24 美国金融监管沿革与摩根大通混业经营基因溯源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混业经营模式,银行可以办理证券和保险业务。1993 年金融
秩序出现混乱,政府出台 16 条整顿措施,要求银行要和自身开办的证券部门彻底脱钩。
1995 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相继颁布,标志着中国走向
了分业经营的道路。
2005 年起,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为标志,中国商业银行
开始在分业经营的基本框架下,以集团化、多牌照的方式进行综合化经营探索。这些实
践探索在提升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出现了放大杠杆、监管
套利、脱实向虚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
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监管。
五、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易纲,
2021)。所谓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具体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
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仅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市场利率
31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水平。历史上,主要经济体都经历了利率由管制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见表 1-13)。
之所以后者会成为一种历史趋势,主要是由于在利率管制状态下容易出现“金融抑制”,
即扭曲的资金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借贷供求关系,导致一部分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
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表 1-13 主要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国家 / 地区 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间 所用时间(年)
美国 1970—1986 16
英国 1971—1981 10
法国 1965—1985 20
德国 1962—1967 5
日本 1977—1994 17
澳大利亚 1973—1981 8
韩国 1981—1997 16
中国台湾 1975—1989 14
中国香港 1994—2001 7
俄罗斯 1992—1995 3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中国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见表 1-14),大体顺序
为先放开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其中,存贷款利率
市场化总体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的步骤进行。随着 2019 年 LPR 改革,贷款利率并轨,除保留存款基准利率以外,中国
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表 1-14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大事记
年份 事件
1996 取消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上限
1997 引入市场回购协议
1998—1999 在政策性银行和国债发行中引入拍卖
2000 取消对外汇贷款利率和大额外汇存款利率限制
2003 取消小额外汇存款利率下限
2004
取消贷款利率上限;
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 90%;
取消存款利率下限;
取消超过 1 年期的小额外汇存款利率上限
2012 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 70%;
将存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 110%
2013 取消除按揭贷款外所有贷款的利率下限
2014 将存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 120%
32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年份 事件
2015
推出银行存款保险计划;
将存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 150%;
取消存款利率上限
2019 贷款利率并轨:最优惠贷款利率 LPR 与 MLF 挂钩;
新发放贷款参考 LPR 定价
2020 存量贷款基准转换为 LPR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具有重要影响。从国际经验看,在利率市场化初期,由
于同业竞争加剧,存款利率易升难降,贷款利率易降难升,存贷利差面临收窄压力,同
时金融脱媒加剧挤压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空间。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努力转型,积极调
整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在逆势中实现行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与之相反,实力较弱、
转型迟滞的中小银行大量破产(见图 1-25),银行业兼并重组大量涌现,行业分化加剧。
此后,随着行业格局趋于新的稳态,利差水平有所反弹,甚至超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前的
水平(见表 1-15、图 1-26)。
资产证券化的兴起降
低了银行在信贷市场
的份额
15
日期
25
35
45
55
6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960年12月
1962年12月
1964年12月
1966年12月
1968年12月
1970年12月
1972年12月
1974年12月
1976年12月
1978年12月
1980年12月
1982年12月
1984年12月
1986年12月
1988年12月
1990年12月
1992年12月
1994年12月
1996年12月
1998年12月
2000年12月
2002年12月
2004年12月
2006年12月
2008年12月
2010年12月
2012年12月
2014年12月
2016年12月
2018年12月
2020年12月
美国银行倒闭和救援数量 美国银行信贷占总信贷比重(私人部门)(右轴)
家 %
图 1-25 美国银行业信贷市场份额下降与倒闭数量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ind 数据库)
表 1-15 主要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贷款利差的变化
项目 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贷款利差的表现 主要国家或地区
1 下降后不断回升并超越改革前水平 美国、德国、韩国和中国香港
2 下降后有所回升并基本稳定在改革前水平 法国、英国和中国台湾
3 趋势性下降 日本
续表
33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1.5
日期
2.0
2.5
3.0
3.5
4.0
4.5
%
0.0
1.0
2.0
3.0
4.0
5.0
%
日本 中国 美国(右轴)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21H1
图 1-26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利差:美国、日本和中国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银保监会、世界银行、圣路易斯联储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数据整理;其中美国银行业利差
采用非社区银行净息差中位数,参见 Hinton 和 Polson(2021)。中国银行业利差在 2009 年之前采用圣路易
斯联储公布的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数据,2010 年之后采用银保监会公布的净息差数据)
总结发达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有两方面的启示。顺畅利率体系之间的
传导关系是利率市场化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利率长期走低的背景下要畅通商业银行
负债端的传导敏感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实体经济降成本开辟较大的空间,否则商业银
行将严重承压(见表 1-16)。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转型经验,努力
调整客户、业务和收入结构:客户结构调整方面,发展普惠金融,信贷资源向中小企
业客群倾斜,提升零售业务比重(见图 1-27);业务模式调整方面,立足客户的分类
分层,大力推动投商行一体化经营转型;收入结构调整方面,全面发展交易银行、财
富管理等业务,不断提升非息收入占比。
表 1-16 中美大型银行资产负债对利率冲击的敏感性
中国大型银行 美国大型银行
银行响应
利率冲击
生息资产
收益率
付息负债
成本率
银行响应
利率冲击
生息资产
收益率
付息负债
成本率
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 0.5*** 0.15*** 联邦基金利率 0.44 0.51**
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LPR) 0.41*** 0.11*** 3 个月美元 LIBOR 0.49*** 0.5***
3 个月人民币 SHIBOR 0.28* 0.16*** 2 年期美国国债利率 0.5* 0.52***
2 年期中国国债利率 0.45*** 0.30*** 优惠贷款利率(PA) 0.43 0.51***
注:*** 代表 99% 显著性水平;** 代表 95% 显著性水平;表内数据代表对 1 个单位利率冲击的反应系数。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各银行年报数据建立面板模型进行测算。中国大型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
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上市较晚未纳入);美国大型银行包括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样本区
间:2008—2020 年。
34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60
50
40
30
20
10
贷款占比 不动产抵押贷款占比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21H1日
期
%
图 1-27 利率市场化之后美国贷款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美联储)
六、宏观杠杆率和系统性风险
在经济学中,杠杆率是经济主体根据自有资金利用负债的程度。宏观杠杆率是指债务总
规模与 GDP 的比值,反映的是经济体债务存量与收入流量之比,可用于衡量债务的可持续
性以及经济体的潜在违约风险。宏观杠杆率可分解为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分部门杠杆率。
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及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实体经济杠杆率水平整体适中,但部
门分化较大,企业杠杆率偏高(是全球平均水平的 1.5 倍);中国的政府、居民部门的杠
杆率水平低于全球,但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呈现快速上涨势头,债务风险有所增加
(见图 1-28)。
440
400
360
320
280
240
200
160
12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100
% %
80
60
40
20
0
210
160
100
60
10
80
% 实体部门总体杠杆率 % 非金融企业杠杆率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日
期
日
期
日
期
日
期
440
400
360
320
280
240
200
160
12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100
% %
80
60
40
20
0
210
160
100
60
10
80
% 实体部门总体杠杆率 % 非金融企业杠杆率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日
期
日
期
日
期
日
期
1990 年 3 月
1991 年 8 月
1993 年 1 月
1994 年 6 月
1995 年 11 月
1997 年 4 月
1998 年 9 月
2000 年 2 月
2001 年 7 月
2002 年 12 月
2004 年 5 月
2005 年 10 月
2007 年 3 月
2008 年 8 月
2010 年 1 月
2011 年 6 月
2012 年 11 月
2014 年 4 月
2015 年 9 月
2017 年 2 月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12 月
1990 年 3 月
1991 年 8 月
1993 年 1 月
1994 年 6 月
1995 年 11 月
1997 年 4 月
1998 年 9 月
2000 年 2 月
2001 年 7 月
2002 年 12 月
2004 年 5 月
2005 年 10 月
2007 年 3 月
2008 年 8 月
2010 年 1 月
2011 年 6 月
2012 年 11 月
2014 年 4 月
2015 年 9 月
2017 年 2 月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12 月
日
期
日
期
35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440
400
360
320
280
240
200
160
12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100
% %
80
60
40
20
0
210
160
100
60
10
80
% 实体部门总体杠杆率 % 非金融企业杠杆率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日
期
日
期
日
期
日
期
440
400
360
320
280
240
200
160
12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100
% %
80
60
40
20
0
210
160
100
60
10
80
% 实体部门总体杠杆率 % 非金融企业杠杆率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1990/03
1991/08
1993/01
1994/06
1995/11
1997/04
1998/09
2000/02
2001/07
2002/12
2004/05
2005/10
2007/03
2008/08
2010/01
2011/06
2012/11
2014/04
2015/09
2017/02
2018/07
2019/12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全球
日
期
日
期
日
期
日
期
1990 年 3 月
1991 年 8 月
1993 年 1 月
1994 年 6 月
1995 年 11 月
1997 年 4 月
1998 年 9 月
2000 年 2 月
2001 年 7 月
2002 年 12 月
2004 年 5 月
1990 年 3 月
1991 年 8 月
1993 年 1 月
1994 年 6 月
1995 年 11 月
1997 年 4 月
1998 年 9 月
2000 年 2 月
2001 年 7 月
2002 年 12 月
政府杠杆率 居民杠杆率 2005 年 10 月 2007 年 3 月 2008 年 8 月 2010 年 1 月 2011 年 6 月 2012 年 11 月 2014 年 4 月 2015 年 9 月 2017 年 2 月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12 月 2004 年 5 月 2005 年 10 月 2007 年 3 月
2008 年 8 月
2010 年 1 月
2011 年 6 月
2012 年 11 月
2014 年 4 月
2015 年 9 月
2017 年 2 月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12 月
日
期
日
期
图 1-28 主要经济体宏观杠杆率比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口径整理所得)
近年来,中国宏观杠杆率水平快速攀升,其背后原因包括分母、分子两个方面。
从分母角度,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名义 GDP 增速从 2006 年的 38.3% 降至 2019 年的
7.31%,使得宏观杠杆率被动上涨;股权融资发展滞后,令“本”金长期得不到有效补
充,倒逼企业更加依赖债务融资(张涛和路思远,2021)。从分子角度,钢铁、煤炭和水
泥等重工业部门过剩产能出清过程中,企业效益下降,非生产性债务滚动压力增大;房
价上涨带动金融体系资金“超配”a 房地产业,导致部分房企过度举债、高杠杆经营,居
民部门杠杆率快速攀升;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无序扩张,致使部分地方政府隐形债
务增长过快,广义政府杠杆率有所上升(见图 1-29)。
山东
广东
江苏
浙江
河北
四川
湖北
河南
江西 安徽
湖南
云南
天津
贵州
福建 新疆 广西
重庆
上海
山西
北京
内蒙古
黑龙江
吉林
陕西
海南 甘肃
辽宁
青海 宁夏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20000 亿元
政府债务率
政府债务余额
%
图 1-29 中国各省份债务余额与政府债务率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区域研究所,政府债务率 = 政府债务余额 / 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时间:2020 年)
a 例如,2019 年房地产部门在 GDP 总体中的占比为 7.03%,但其吸收的商业银行贷款占比却达到 29%。
36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宏观杠杆率的上升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是一分为二的。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宏观
杠杆率的上升反映了债务融资需求的增长,给商业银行资产投放带来更多机会。从不利
的角度来看,若债务的增长是没有效率的,过度的信贷扩张将导致僵尸企业消耗大量金
融资源,非生产性债务占社会债务的比重越来越大,给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带来巨大压力。
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经济体宏观杠杆率长期居高不下,甚至持续攀升,而经济增长
却陷入停滞,则表明该经济体蕴藏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回顾历次金融危机,如东南亚
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欧债危机,无不与所在经济体整体或局部杠杆率过高有关。因此,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本质就是防范债务风险。近年来,中国部分行业、企业盲目扩张、
过度举债,加之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交织,使得局部金融风险事件频发,对实体
经济稳健运行带来巨大挑战。展望未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体系仍需进一步完
善:一是充分认识到加杠杆容易去杠杆难,在政策导向上审慎运用全面的宽松刺激,以
免导致宏观杠杆率过快上涨;二是要持续提高监管的前瞻性,对野蛮生长特征明显,已
经偏离审慎经营轨道的金融机构提前干预,防患于未然;三是要补齐监管短板,适当扩
大监管覆盖面,将涉及金融业务的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负债率过高的大型非金融企业
纳入监管视野。
七、金融科技发展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的定义,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
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供
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见图 1-30)。
计算机
视觉
语言
技术
产品和
内容推
荐
自然语
言处理
知识
图谱
规划
决策
大数据
人工智
能支持
系统
反欺诈
机器人
图 1-30 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场景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已成为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
要力量,对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是客户用户化。金融科技重新定义
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银行的客户首先需要一款 APP、网银,或者其他金融科技载体
的用户,然后基于持续、便捷的信息、场景交互,他才能成为对商业银行来说有价值
的客户。二是金融普惠化。基于高度联通金融信息网络,运营效率更高、风险管理能
力更强、资金成本更低的银行,能够以更低报价批量获取长尾客户,使真正的普惠金
融成为可能。三是异业竞争加剧。互联网科技巨头携海量用户优势,分流银行客户的
37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金融需求,蚕食银行支付结算、理财、贷款等业务的市场份额,对商业银行利息、非
息收入带来直接压力。
此外,数字货币以其去中心化、匿名性强、支付便捷和天然的抗通胀性,近年来呈
现快速发展态势。从积极的角度讲,数字货币技术(如区块链)与商业银行业务的密切
融合,既可以增加交易效率、提升交易安全性,又可以丰富业务场景、改善客户体验。
但随着其作为合格支付方式被接受,数字货币开始表现出绕过银行体系参与商品交易的
潜力。在极端情况下,数字货币的流通、交易完全不需要银行参与,对银行支付结算等
基础业务带来潜在挑战。顺应货币数字化发展潮流,主要央行也相继开始研发、推出法
定数字货币,这可能对未来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带来系统性影响。
延伸阅读
如何认识作为现金的 DCEP ?
——央行数字货币面面观
一般数字货币是去中心化的,而央行数字货币则是中心化的,即央行的数字
货币是集成部分数字货币特征的法定电子支付工具。在中国,央行数字货币 DCEP
(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即“数字货币电子支付”,是中国人民
银行拟发行,尚在试点中的法定数字货币。它以替代 M0(流通中的现金)的角色出
现,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接受性。DCEP 反映的是持有人和央行的直接关系,即符号
货币制度下的债权—债务关系),而非存款所反映的持有人和商业银行的关系。总
之,DCEP 的本质是数字化的现金,持有 DCEP 是没有利息的。
一、DCEP 的“央行—商行”+“商行—公众”双层运营体系
虽然 DCEP 反映的是持有人直接同央行的关系,但其实际运营仍然需要商业银
行的深度参与。我国 DCEP 由央行负责发行,商业银行与央行合作共同维护其发行
和流通,形成“央行—商行”+“商行—公众”双层运营体系。具体地,发行前,
商业银行向央行缴纳与所申请面额等值的准备金;发行时,央行将数字货币发行给
商业银行的银行库,同时等额扣减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公众申请数字钱包,并从
银行兑换 DCEP 放入数字钱包,用于支付和流通。每发行一笔 DCEP,必然有等值的
现金回笼,这既佐证了 DCEP 的现金属性,又保证了其发行不会形成货币超发,引
发通胀。
38
上册 商业银行管理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此外,根据《人民币管理条例》和《网络支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只有
商业银行才能经营货币兑换和现金存取款业务,因此公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兑换
DCEP,而不能通过非银支付机构兑换 DCEP。
二、DCEP 的账户松耦合和可控匿名
DCEP 采取账户松耦合的形式,实现可控匿名。所谓账户松耦合,简单理解就
是公众的数字钱包不需要与银行账户进行绑定。针对小额支付数字钱包,仅用手
机号就可以开立。同时,电信运营商不得将手机客户信息披露给第三方,也不得
向自己的运营数字人民币的部门提供。同时,借助数字钱包之间的 ID 匿名化、去
标识化、子钱包等技术,钱包之间有关个人信息的数据对交易对手方、运营机构
和其他商业机构匿名。基于这一设计,DCEP 交易过程就类似于现金交易,对用户
隐私的保护是非现金支付工具中等级最高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DCEP 的匿名性是以风险可控为前提的,完全匿名的央行
数字货币是不可行的。这里的风险可控,主要是基于不能违反反洗钱、电信诈骗、
反恐怖融资及逃税等监管规定。涉及大额支付的数字钱包,其申请时需要提升银
行对用户的 KYC(Know Your 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户)程度,防范大额可疑交易
风险。实际中,央行并不掌握数字钱包用户的真实身份,而是借助大数据分析识
别某个用户很可能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初步识别后把线索提交给执法部门,由
执法部门依法去电信运营商、银行调取用户真实身份信息。
总之,DCEP 在账户松耦合机制下的可控匿名,就是要在保护日常绝大多数人
的合理匿名需求与打击违法犯罪之间取得合理平衡。
三、关于 DCEP 一些广泛的讨论
DCEP 与第三方支付。本质上,支付宝和微信是钱包,而 DCEP 是钱包的内容,
DCEP 推出的初衷在于提升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和效率,并非为取代第三方支付的地
位。因此,主流观点认为 DCEP 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并不构成竞争关系。而且,从
完成支付的实现方式看,支付宝和微信也可以在原先支持的支付方式中添加 DCEP
这一选项。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 DCEP 的出现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支付领域的竞争
态势。数字钱包与第三方支付相比,不依赖网络,可以实现双离线、点对点、可
控匿名,但 DCEP 与传统人民币仅能在商业银行实现双向兑换,这可能降低用户在
第三方支付机构处理 DCEP 交易的意愿(链条太长)。虽然在社交场景下,第三方
支付仍占有相当优势,但 DCEP 打破支付壁垒与市场分割后,商业银行有可能会利
用自身优势重新抢夺在长尾客群支付业务中丢失的阵地。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CBDC-Bridge)。该项目由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泰
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央行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发起。
项目尝试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实现央行“数字货币对”的跨境交易全天
候同步交收(PvP)结算,便利跨境贸易场景下的本外币兑换。项目的目的是提升
金融基础设施的跨境支付能力,解决跨境支付中的效率低、成本高以及透明度低
等难题。
39
上册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
最后,DCEP 的内涵是不断演进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央行数字货币。尽管
当前主要应用于零售小额支付领域,但不排除未来扩展至批发领域的可能性。届
时,DCEP 或将对既有货币、财政政策运作模式产生冲击,进而对整个经济、金融
系统产生颠覆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