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衢族大黄鱼种质
认定材料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
岱衢族大黄鱼种质
认定材料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
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目
录
岱衢洋野捕大黄鱼种质认定意见
附件一、岱衢族大黄鱼野生亲本采捕、保活、繁育和种质库建设
附件二、岱衢洋野生大黄鱼子一代与闽粤东族养殖大黄鱼的形态特征比较
附件三、岱衢洋野捕大黄鱼子一代与闽粤东族大黄鱼遗传差异分析
附件四、岱衢洋野捕大黄鱼及其子一代与闽粤东族养殖大黄鱼的脂类成分比较
PART 1
岱衢洋野捕大黄鱼种质认定意见
1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01 岱衢族大黄鱼种质保存的意义和必要性
岱衢洋野捕大黄鱼种质认定意见
2
PART 2
岱衢族大黄鱼野生亲本采捕、保活、繁育和
种质库建设
3
01 岱衢族大黄鱼种质保存的意义和必要性
02 项目执行情况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4
岱衢族大黄鱼种质保存的意义和必要性
开展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种质采捕与保存,是
对大黄鱼品系进行系统的选育、改良养殖大黄鱼
的种质资源、稳定发展大黄鱼养殖产业具有突出
优势;利用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种质资源,培育出
大黄鱼苗进行增殖放流,对于增加海洋资源、恢
复本地大黄鱼的种群、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原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于2007年起动了野生
岱衢族大黄鱼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开展了野生
岱衢族大黄鱼的捕捞与保活。
由于大黄鱼种质严重退化,导致生长速度减慢、抗逆性下降、
病害多发、性成熟提早等产业问题,普通商品鱼价格长期处于低
位,养殖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大黄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养民对
大黄鱼种质改良呼声较高。
另一方面目前增殖放流的大黄鱼都是未经改良的闽东族大黄
鱼,可能会对自然海区大黄鱼的基因资源造成污染,影响大黄鱼增
殖放流的效果。因此建立一个拥有一定数量的岱衢族大黄鱼人工繁
殖亲本种质资源库,培育出一个生长快、抗病力强、体形体色和口
味接近野生大黄鱼的优良品系,从而促进我市大黄鱼增养殖业的可
持续发展,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是非常必要的。
意义 必要性
5
项目执行情况
海上亲鱼采捕情况
在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的领导下,由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牵头,联合宁波
大学、宁波市海湾水产苗种繁育中心共同
组成联合攻关小组,于2007年初正式起动
了项目。
2007年6月根据岱山采捕单位多年来
得出的经验,确定农历五月中旬开始,
6月2 6日(农历五月十二)正式出海开
捕,于7月底结束,历时一个多月。
项目执行情况
海上亲鱼采捕情况
租用2只专业渔船和1只指挥船,配备专业人员和捕捞渔民共
12-13人,出海人员达400多人次,采捕海区为岱衢洋的中街山渔
场。2007年共捕获全长15-20公分约100克以上的野生大黄鱼活体
累计为95尾,由于捕捞时受伤严重,经暂养后成活鱼为11尾,于
7月底用活水船运到宁波西坞港网箱养殖基地驯养培育。
2008年于5月开始采捕野生大黄鱼
工作,根据07年的经验,改进了对网的
网筒,采用软质地网布做的网筒以减少
网具对鱼的损伤。历时1个多月,累计出
海人员达400多人次,累计下网达200多
网次。本年度共捕获野生大黄鱼为100多
尾,可用活体20尾于2008年7月运至宁
波象山港网箱养殖基地驯养,暂养一个
月后可用的成活鱼为8尾。
6
7
亲鱼驯养和促熟
2007年运到西坞港网箱养殖基地亲鱼
数为11尾,2008年为20尾,其中有15尾为
非大黄鱼,大黄鱼为1 6尾,因捕捞时损
伤,经二年的驯养,达到可繁殖的亲鱼为
8尾,其中2007年(09年性成熟)为4尾,
2008年(2010年性成熟)为4尾。2010年
人工繁殖前死1尾,参与2010年繁殖的亲
鱼为7尾。
项目执行情况
8
项目执行情况人工繁殖情况
① ② ③
④ ⑤
岱衢族大黄鱼胚胎发育① 32细胞期② 原肠前期③ 色素形成期④ 初孵破膜仔鱼⑤ 开口期仔鱼
育苗各项理化条件: ①亲鱼促熟温度:21度②亲鱼催产温度:23度③孵化温度:23度④培养水温:23度培养盐度:17‰-20‰饵料:轮虫,密度:7个/ml丰年虫,密度:400个/L桡足类,密度:200个/L
9
项目执行情况
大黄鱼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检测报告
2007年10月,对10条网箱养殖大黄鱼(简写为Wh)和
8条捕捞的大黄鱼(简写为Yh)进行了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
列标记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wh-1、2、3、4、6、7、8、9、10和yh-8、AY336718聚类在一起,遗传距离为零,说明这些样品都是一个种群的。
因此初步认定yh-8可能是养殖逃逸个体。
捕捞的Yh-1、2、3、4、6、7聚类为另一个群,同养殖的个体明显存在着遗传上的差异,可确定其遗传不同于养殖群体。
岱衢族 闽粤东族
10
PART 3
岱衢洋野生大黄鱼子一代与闽粤东族养殖大
黄鱼的形态特征比较
01 参数及测量工具选择
02 测量结果统计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11
参数及测量工具选择
为 进 一 步 研 究 岱 衢 族 大 黄 鱼 与 闽 粤 东 族 大 黄 鱼 差 异 , 开 展 大 黄 鱼 形 态 特 征 比 较 分 析 。 可 量 性 状 选 取 体 重 、 全
长 、 体 长 、 体 高 、 尾 柄 长 、 尾 柄 高 、 头 长 、 吻 长 、 眼 径 、 眼 间 距1 0项 , 可 数 性 状 选 取 背 鳍 、 尾 鳍 、 胸 鳍 、 腹 鳍 、
臀 鳍 、 侧 线 鳞 、 侧 线 上 鳞7项 , 框 架 测 量 选 取1 0个 点 位 共2 0项 ( 图1 )
参数 定位点 参数 定位点
F1 D1-2 F11 D5-7
F2 D1-3 F12 D5-8
F3 D1-4 F13 D6-7
F4 D2-3 F14 D7-8
F5 D2-4 F15 D7-9
F6 D3-4 F16 D7-10
F7 D3-5 F17 D6-8
F8 D3-6 F18 D8-9
F9 D4-6 F19 D8-10
F10 D4-5 F20 D9-10
测量用具:
1 直尺
2 ±2g精度电子天平
3 0.02mm数显游标卡尺
4 解剖器械
测量后结果通过Excel和
SPSS统计分析
图1.大黄鱼框架数据测量模式图
定位点:1为下颌骨最后端,2为吻前
端,3为腹鳍基部前端,4为背鳍起点,5为臀
鳍基部前端,6为背鳍最后鳍棘基部,7为臀
鳍基部后端,8为尾鳍部基后端,9为尾鳍腹
部起点,10为尾鳍背部起点
表表一 参 一 参数数及及对对应应定定位位点点
12
测量结果统计
1.可数性状测量结果
可 数 性 状 野 生 个 体 闽 东 个 体
背鳍鳍棘 9.93±0.05 1083±0.08
背鳍鳍条 30.43±0.26 29.77±0.07
胸鳍鳍棘 0.00±0.00 0.00±0.00
胸鳍鳍条 14.93±0.15 15.38±0.14
腹鳍鳍棘 1.00±0.00 1.00±0.00
腹鳍鳍条 5.00±0.00 5.00±0.00
臀鳍鳍棘 2.00±0.00 1.93±0.05
臀鳍鳍条 8.03±0.03 7.80±0.07
尾鳍鳍棘 0.00±0.00 0.00±0.00
尾鳍鳍条 16.67±0.10 16.67±0.09
侧线鳞 56.83±0.20 58.43±0.27
侧线上鳞 8.1±0.07 8.37±0.09
可数性状 F值 显著度 T值
95% 置信区间
Lower Upper
背鳍鳍棘 8.963 .004
** -9.366 -1.09235 -.70765
背鳍鳍条 6.689 .012
** 2.136 .04197 1.29136
尾鳍鳍条 .768 .384 .000 -.26574 .26574
胸鳍鳍条 .012 .912 -2.195 -.85282 -.03914
臀鳍鳍条 22.108 .000** 2.866 .07036 .39630
臀鳍鳍棘 9.609 .003
** 1.439 -.02605 .15939
侧线鳞 3.906 .053 -4.828 -2.263 -.937
侧线上鳞 12.640 .001
** -2.303 -.498 -.035
2.可数性状统计对比结果
结果表明,背鳍为两种大黄鱼存在较大差异的部位,而
腹鳍鳍棘无差异,胸鳍鳍条和尾鳍鳍条变动范围较小,极值
差异为2条。侧线鳞片数目野生个体较闽东个体少1-2枚,而
侧线上鳞由于闽东个体较高,鳞片数目普遍多1枚。
结果表明:除尾鳍鳍条、胸鳍鳍条和侧线鳞三个可数性状外,两种大黄
鱼的其他鳍部可数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背鳍鳍棘数量、臀鳍鳍条、
臀鳍鳍棘、侧线上鳞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背鳍鳍条数量两者存
在显著差异(P<0.05)。
注:标有*的为显著差异,
**为极显著差异
野生个体与闽东个体大黄鱼可数性状结果 野生个体与闽东个体大黄鱼可数性状T检验结果
13
转换项目 F值 显著度 T值
95% 置信区间
Lower Upper
体高/ 体长 9.535 .003** -4.341 -.0193347 -.0071309
头长/ 体长 .689 .410 -2.786 -.0114725 -.0018788
吻长/ 体长 1.838 .181 -29.968 -.0491184 -.0429630
眼径/ 体长 17.883 .000** -4.848 -.0052679 -.0021890
眼间距/ 体长 .148 .702 1.777 -.0001429 .0024028
尾柄高/ 体长 .384 .538 7.634 .0043691 .0074747
尾柄长/ 体长 4.653 035* 11.023 .0253478 .0366069
尾柄长/ 尾柄高 .364 .549 2.771 .0363351 .2259970
测量结果统计
可量性状 2.可量性状测量结果
野生个体与闽东个体大黄鱼可量性状转换结果T检验
注:标有*的为显著差异,**为极显著差异
通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
六),结果显示野生个体和闽东个
体大黄鱼在体高、眼径这两个性状
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
实际的测量过程中,野生个体大黄
鱼体型更偏于长条状,而闽东个体
大黄鱼形态更大而显得高。同时野
生个体的眼睛也较闽东个体小。另
外,在尾柄长这一性状上存显著差
异(P<0.05),感官上野生个体的
尾部更长。
14
测量结果统计
框架结构
框架位点
函数系数
野生个体 闽东个体
F1 733.168 1145.097
F3 1105.148 740.896
F6 -36.168 -398.351
F8 -24.215 428.385
F10 1185.704 1416.612
F11 -238.643 -810.632
F13 1204.891 1041.252
常数 -718.001 -716.019
种类
判入种类 判别准确率 交互验证判别
交互验证判别
准确率
野生
个体
闽东
个体
P1 P2
野生
个体
闽东
个体
P1 P2
野生
个体
28 1 96.6% 3.4% 28 1 96.6% 3.4%
闽东
个体
0 30 100% 0% 0 30 100% 0%
3.框架数据判别分析
通过逐步判别分析方法,筛选得到D1-2/体长、D1-4/体长、
D3-4/体长、D3-6/体长、D4-5/体长、D5-7/体长、D6-7/体长7个
对判别贡献大位点框架数据。其判别函数见表。
利用判别公式,对原数据进行判别验证,野生个体中28个被判
定为同一群体,但其中15号个体判定为闽粤东族。而闽粤东族所有
30尾个体全部被判定为一个群体,与实际相符。
野生个体与闽东个体大黄鱼Fisher线性判别函数系数 判别分析交互验证结果
以7个位点参数建立2种大黄鱼的判别公式:
①野生个体大黄鱼判别公式
Y=733.168X1+1105.148X2-36.168X3-24.215X4+1185.704X5-238.643X6+1204.891X7
②闽东个体大黄鱼判别公式
Y=1145.097X1+740.896X2-398.351X3+428.385X4+1416.612X5-810.632X6+1041.252X7
15
第一主成分
-4 -3 -2 -1 0 1 2 3
第二主成分
3
2
1
0
-1
-2
种类
闽东个体
野生个体
第一主成分
-4 -3 -2 -1 0 1 2 3
第三主成分
6
4
2
0
-2
-4
种类
闽东个体
野生个体
测量结果统计
框架结构
4.框架数据主成分分析
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负荷集中在头部和尾部,而第2主成分主要负荷集中在躯干部。通过各框架位点对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对主成
分1和主成分,主成分1和主成分3作图,两种大黄鱼在主成分1与主成分2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度。
野生个体与闽东个体大黄鱼第一、第二主成分散点图 野生个体与闽东个体大黄鱼第一、第三主成分散点图
16
PART 4
岱衢洋野捕大黄鱼子一代与闽粤东族大黄鱼
遗传差异分析
01 分析方法及标本来源
02 结果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03 结论
17
分析方法及标本来源
结果表明,背鳍为两种大黄鱼存在较大差异的部位,而采用本实验室开发的大
黄鱼微卫星标记引物,共选择选取14个位点,进行遗传差异分析。
对一下大黄鱼样本进行遗传检测:
1、NBN1~22,由宁波市海洋渔业研究院提供,为2007年从岱衢洋采捕野生大
黄鱼驯养成亲鱼后繁育的子一代。共38个个体,因受到电泳胶板限制,取22个个体
的标本进行分析。
2、NBC1~10,宁波大学薛良义教授提供的“岱衢族”大黄鱼多代养殖群体标
本。
3、GJY1~15,2008年采捕自三沙湾东冲口外海区的野捕大黄鱼标本。
4、FJ1~15,福建宁德多代养殖闽粤东族大黄鱼标本。
以上标本的形态均为固定于95%酒精中的鱼鳍。
18
引物名称 核心序列 引物序列 退火温度
LYC0401 (AGA)9 F: TCCGAGATGAAGTAAAGTCR: ACTCCTTCGAGTCCATAA 58
LYC0406 (AC)7 G(CA)8 F: TCTCGGGCAAATTGGTTTR: CTGTGGGCAGGAAGAAAA 54
LYC0414 (TG) 28 F: CCTTCAGAATAAAGTGGGTTR: AAGGGGTCAGCACAACAC 52
LYC0082 (TG) 19 F: GCAACAACCCTCCTCTGAR: AGCGAGTCCAGCCACTAA 55
LYC0088 (AAG) 20 F: TAAGTAGTACCTGAAGGCAACAR: GCAGGAAATAATGGAGGC 60
LYC0134 (CA)22 F: CGGGAAATGTCATTAGCAR: GAGCGAAATTGAAAGTAG 51
LYC0200 (AC)16 F: GAGATGAGGGATAAGTGCR: ATAGTTCCCATTAGGATACA 55
LYC0002 (TG) 2(AC) 2.(AC)10.(AC) 5 F:5'-ACCTCCAGTGGGATGTGA-3'R:5'-GGCTGTTTGTTATAATTTGTG-3' 50
LYC0009 (GT) 10TTA(TG) 4CTG F:5'-GTCAATCACGTCTGTCTCTGC-3'R:5'-TCAGCCATTGTCTGTGAGGT-3' 60
LYC0010 (TG) 19 F:5'-GTCTCAGCTGACTCCTGCTTC-3'R:5'-ATGGCTCTAAACATGGTAGG-3' 55
LYC0012 (AC)7 F:5'-CAGAACAAACAATGAATGGG-3'R:5'-GAGGAGCTCAACAGCAACA-3' 55
LYC0013 (GT) 28 F:5'-GCTGCGAGCTACTTTACTCAT-3'R:5'-AACTCACAAACATGCAC-3' 50
LYC0015 (AC)7…(AC) 2 F:5'-ACAGTCTAAAGCTGCCAGCA-3'R:5'-TGAGACCAACCACATTTCTGT-3' 55
LYC0016 (GT) 3…(GT) 11A(TG) 4 F:5'-GAGCCTTGTGTGGTGAGCA-3'R:5'-GAAAACCCAGACCGTATTGT-3' 55-50
LYC0011 (TG) 11 F:5'-CTTTTATTGGCTCCGTATGA-3'R:5'-CACTCACACTAGCACGCAC-3' 55
检测所用的微卫星标记引物
分析方法及标本来源
19
结果
1.根据14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数据,用Genetix程序进行因子相关分析(FCA分析) 并构建个体散布图,结果如图1。NBN、NBC分
别分布于一个独立的区域,与GJY和FJ可以清楚地区分,说明其在遗传上有着较明显的差异。
用Structur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当K=4时Mean Ln(D)值
最大,表明62个个体聚为4个类群最为合适(图2)。聚类结
果见图3。图中每个竖格代表1个个体,相同的颜色表示其遗
传上相一致。该图显示NBN中有3种类型个体。其中蓝色个体
占大多数,是该群体特有的颜色,表明有着特有的等位基因
或基因型。
根据1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用Genetix软
件 构 建 的 个 体 散 布 图 。 黄 色 为 宁 波 F 1 群 体
(NBN),浅蓝色为宁波多代养殖群(NBC),浅
灰色为福建养殖群(FJ),深灰色为官井洋野捕群
(GJY)。
用Structure软件构建的62个供试个体的聚类图。1-22为宁波F1群体(NBN),23-32为宁波多代养殖群(NBC),33-
47为福建养殖群(FJ),48-62为官井洋野捕群(GJY)
20
结
果
3、AFLP分析:为了进一步确认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获得的结果,采用能检测更多
位 点 的A F L P (扩 增 片 段 长 度 多 态 性 ) 技 术 对 供 试 材 料 进 行 了 进 一 步 分 析 。 采 用
Invitrogen公司的AFLP试剂盒,选取了6个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获取AFLP指纹。6个引物
组合为:E-AGA/M-CAC、E-ACG/ M-CTT、E-AGC /M-CAA、E-ACC/ M-CAT、E-AAC/
M-CAA和E-AGA/ M-CAT。扩增产物用BioRad公司生产的测序电泳槽进行变性PAGE电
泳,银染法染色,所得二态数据用自编的程序AFLPanalyzer1.3,参照Lynch的公式计算
出遗传距离,用MEGA4.0进行聚类分析。
4、mtDNA测序:对所有供试标本,用PCR法扩增出其线粒体控制区序列,PCR产
物纯化后送到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双向测序。
21
NBN16
NBN18
NBN19
NBN8
NBN14
NBN1
NBN7
NBN5
NBN6
NBN12
NBN20
NBN17
NBN21
NBN22
NBN3
NBN15
NBN2
NBN4
NBN11
NBN13
NBN9
NBN10
NBC1
NBC9
NBC4
NBC3
NBC8
NBC2
NBC5
NBC6
GJY3
GJY9
GJY2
GJY7
GJY13
GJY12
GJY1
GJY10
GJY8
GJY6
GJY11
FJ7
FJ9
FJ8
FJ3
FJ5
GJY5
FJ6
FJ11
FJ12
FJ10
NBC7
GJY4
FJ1
FJ2
FJ4
0.02
NBF1
NBC
GJY
FJC
0.02
群体 宁波F1 宁波养殖 官井洋野捕 福建养殖
相似系数 0.8206 0.7930 0.7880 0.7888
遗传距离 0.1978 0.2320 0.2382 0.2373
宁波F1 宁波养殖 官井洋野捕 福建养殖
宁波F1 * 0.7813 0.7719 0.7649
宁波养殖 0.2468 * 0.7678 0.7641
官井洋野捕 0.2588 0.2643 * 0.7656
福建养殖 0.2679 0.2690 0.2671 *
3、AFLP分析:为了进一步确认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获得的结果,采用能检测更多位点的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供
试材料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采用Invitrogen公司的AFLP试剂盒,选取了6个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获取AFLP指纹。6个引物组合为:EAGA/M-CAC、E-ACG/ M-CTT、E-AGC /M-CAA、E-ACC/ M-CAT、E-AAC/ M-CAA和E-AGA/ M-CAT。扩增产物用BioRad公司生产的测
序电泳槽进行变性PAGE电泳,银染法染色,所得二态数据用自编的程序AFLPanalyzer1.3,参照Lynch的公式计算出遗传距离,用
MEGA4.0进行聚类分析。
各个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相似系数与遗传距离
各个群体间的相似系数与遗传距离
4个群体平均AFLP遗传距离的NJ树(NBF1=NBN)
基于5对引物AFLP遗传距离的最小进化树(ME)
结果
22
宁波市海洋渔业研究院用从岱衢洋捕捞大黄鱼繁育的
F1代,在遗传上与福建的大黄鱼具有较明显的区别,与浙
江目前养殖的由宁波大学培育的大黄鱼群体遗传距离较小
但也有明显差异,可以借助微卫星标记和AFLP标记技术加
以明确地区分。
结果
23
PART 5
岱衢洋野捕大黄鱼及其子一代与闽粤东族养
殖大黄鱼的脂类成分比较分析报告
01 分析方法及标本来源
02 结果
宁波大学
03 结论
24
脂肪酸是最常用的生物化学分类标记物,鱼类在摄食过程中可以引起脂肪酸组成的差别,但是许多脂肪酸还是受到自身
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探索脂肪酸化学分类学方法在区分大黄鱼地理种群中的可行性。
一、PCA分析
2010年对象山黄避岙网箱养殖大黄鱼,岱衢洋野生采捕大黄鱼子代、福建宁德养殖大黄鱼进行脂肪酸化学分类检测。
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辨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e analysis,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辨别分析(Optimized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e
analysis,OPLS-DA)。
通过PCA 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大黄鱼有着明
显的类群差别。
通过PLS-DA分析结果表明,闽粤东族与岱衢洋野生采捕大黄鱼子
一代在第一主成分方向上明显分为两个区域。
大黄鱼脂肪酸结果的PCA分析图 大黄鱼脂肪酸结果的PLS-DA分析图
25
t[2]O
1
2
-8
-6
-4
-2
0
2
4
6
8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t[1]P
Scores Comp[1] vs. Comp[2] colored by y (original) (original)
MD-X8
MD-X11
MD-X12
MD-Z4
MD-Z5
MD-Z7
MD-D1MD-D2
MD-D3
DJ-X6
DJ-X8-2
DJ-X12
DJ-Z12
DJ--D12
EZinfo 2 - ?? Microsoft Excel ??? (3) (M5: OPLS-DA) - 2007-09-14 05:32:32 (UTC+8)
-1.0
-0.8
-0.6
-0.4
-0.2
-0.0
0.2
0.4
0.6
0.8
1.0
-0.6 -0.5 -0.4 -0.3 -0.2 -0.1 0.0 0.1 0.2 0.3 0.4 0.5
p(corr)[1 ]P (Correlation)
w*[1]P (Covariance)
S-Plot (1 = -1, 2 = 1)
C12:0
C14:0 4,8,12-M-C16:0
12-M-C15:0
C15:0
C16:0
C16:1(n-9)
C16:1(n-7)
C16:2(n-4)
14-M-C17:0
15-M-C17:0
7-M-C17:1(n-11)
C17:0
9,10-CP-C17:0
3,7,11,15-M-C20:0
16-M-C18:0
C18:0
C18:1(n-9)
C18:1(n-6)
C18:2(n-6)
C18:3(n-3)
C19:0
C19:1(n-9)
C20:0
C20:1(n-9)
C20:2(n-7)
C20:4(n-6)
C20:5(n-3)
C21:0
C22:1(n-9)
C22:5(n-3)
C22:6(n-3)
C24:0
C24:1(n-9)
EZinfo 2 - ?? Microsoft Excel ??? (3) (M5: OPLS-DA) - 2007-09-14 05:33:24 (UTC+8)
通过OPLS-DA分析结果表明,闽粤东族与岱衢洋野生采捕大黄鱼
子一代在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方向上明显分为两个区域。
通过20:1(n-9)、22:1(n-9)、18:1(n-9)、AA以及EPA含量比较,
可区分两种不同种质大黄鱼。
相对岱衢洋野生采捕及其子一代大黄鱼的S-载荷图
岱衢洋野生采捕及其子一代大黄鱼区分于闽粤东族的脂肪酸
定量生化标记值
大黄鱼脂肪酸结果的OPLS-DA分析图
脂肪酸比 岱衢族 闽粤东族
C18:1/C22:1 <15 >15
C20:5/C20:4 >4.0 <4.0
C18:1/(C20:1+C22:1) <5.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