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4-5-2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

投稿网址 http://nmgshkx.paperopen.com公众平台 nmgshkxbjb执行编辑 李静丽经 济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生产力系统与新质生产力阐释 石先梅 110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重点与方法 孙蚌珠 119超大规模市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 李亚伟 126文 学现代性、景观消费和身体战争———关于身体问题的历时性考察 陆 涛 134现代师承与文学社团的“合作”与“抵牾”———以“后五四”时期鲁迅与青年的关系为中心 高晓瑞 141论元杂剧“庶民娱乐”的兴盛———文人“身份危机”的文化结果 杨文斌 149社 会家乡社会学的争论焦点与田野价值———基于农村研究的视角 张红阳 魏长青 赵 煌 155当代青年个体化生育价值观及其引导研究 童建军 王俊飞 165共享、发展与融合:残疾人家庭共同富裕的内涵辨析与发展路径 杨立雄 张豫南 173文 化文化建设与乡村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语境、向度与进路 柏振平 181涵养乡村文化生态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从梁漱溟与费孝通乡村文化观论起 吴 琼 189教 育... [收起]
[展开]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4页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综合评价(A 刊)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INNER MONGOLIASOCIALSCIENCES

编辑委员会

主 任 简小文

常务副主任 双 宝

副 主 任 张立伟

委 员 (排名不分先后)

全 荣 白永利

树 林 文 明

张 敏 娜仁其木格

主 编 张立伟

副 主 编 屈 虹 李静丽

编辑部主任 毛伟华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主办

第5页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4年第3期总第265期第45卷2024年5月10日出版(双月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周向军 卢静宜 1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中国文化传播的理论范式 沈正赋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核心要义、理论渊源与时代价值 杨蕴丽 18

北疆文化研究

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探析 王海荣 高晓焘 27

哲 学

精神政治与自由危机———关于新自由主义精神治理术的批判与反思 付文军 付洋洋 34

晚年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革新的再探析 孟 茁 胡海波 43

政 治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治理

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机理与路径 陈 亮 52

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中的民主评价新思路 林修能 62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基层治理的意义向度、现实梗阻与实践进路 秦晓茹 傅锁根 70

历 史

明代哈密“哈剌灰”及其与裕固族关系考辨 杨富学 海 霞 77

元代地方六房与«元典章»编纂体例 陈佳臻 84

法 学

企业合规与监管体系构建

重罪案件企业刑事合规不起诉的三大实体法争议问题 姜 涛 90

论互联网平台的合规监管 范良聪 100

第6页

投稿网址 http://nmgshkx.paperopen.com

公众平台 nmgshkxbjb

执行编辑 李静丽

经 济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生产力系统与新质生产力阐释 石先梅 110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重点与方法 孙蚌珠 119

超大规模市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 李亚伟 126

文 学

现代性、景观消费和身体战争———关于身体问题的历时性考察 陆 涛 134

现代师承与文学社团的“合作”与“抵牾”———以“后五四”时期鲁迅与青年的关系为中心 高晓瑞 141

论元杂剧“庶民娱乐”的兴盛———文人“身份危机”的文化结果 杨文斌 149

社 会

家乡社会学的争论焦点与田野价值———基于农村研究的视角 张红阳 魏长青 赵 煌 155

当代青年个体化生育价值观及其引导研究 童建军 王俊飞 165

共享、发展与融合:残疾人家庭共同富裕的内涵辨析与发展路径 杨立雄 张豫南 173

文 化

文化建设与乡村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语境、向度与进路 柏振平 181

涵养乡村文化生态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从梁漱溟与费孝通乡村文化观论起 吴 琼 189

教 育

职业教育改革与独立学院转设

什么是好的职业教育改革? ———基于职业教育政策的分析 李 阳 潘海生 197

推进独立学院转设何以如此艰难? ———一个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 彭华安 丁晓昌 205

[期刊基本参数]CN15-1011//C∗1980∗b∗A4∗212∗zh∗P∗¥12.00∗1300∗26∗2024-05

第7页

INNER MONGOLIASOCIALSCIENCES

(Bimonthly)

Vol.45Total265№.3.2024 IssuedMay.2024

MAIN CONTENTS

TheEnrichmentandDevelopmentofXIJinpingThoughtonCultureto

MarxistIdeologicalTheory ZHOU Xiang-jun,LUJing-yi(1)

TheTheoreticalParadigmofChineseCulture

Communic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XIJinpingThoughtonCulture SHENZheng-fu(8)

OntheXIJinping'sConceptofPeople-centeredComprehensiveBenefit:

CoreSignificance,TheoreticalOriginandTheTimesValue YANGYun-li(18)

AnalysisontheGenerativeLogicoftheCultureof

theNorthernFrontierofChina WANG Hai-rong,GAO Xiao-tao(27)

SpiritualPoliticsandtheCrisisofFreedom

———CriticismandReflectiononNeoliberalismSpiritualGovernance FU Wen-jun,FU Yang-yang(34)

ARe-analysisoftheInnovationofMarx'sTheoryoftheSocial

FormationinHisLaterYears MENGZhuo,HU Hai-bo(43)

TheLogic,Mechanisms,andPathwaysofEmpoweringtheWhole-process

People'sDemocracywithDigitalTechnology CHENLiang(52)

OntheNewIdeaforDemocraticEvaluationintheTheoryofWhole-processPeople'sDemocracy LIN Xiu-neng(62)

TheSignificanceDimension,RealisticObstacles,andPracticalApproachesofEmpowering

GrassrootsGovernancethroughtheWholeProcessPeople'sDemocracy QIN Xiao-ru,FUSuo-gen(70)

A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HamiQaraqoiandYugurintheMingDynasty YANGFu-xue,HAIXia(77)

TheSixOfficialFangofLocalityintheYuanDynastyand

theCompilationStyleofYuanDianzhang CHENJia-zhen(84)

TheThreeSubstantiveLaw DisputesofNon-prosecutioninCriminal

ComplianceofEnterprisesinFelonyCases JIANGTao(90)

OntheComplianceSupervisionofInternetPlatform FANLiang-cong(100)

ProductivitySystemandNew QualityProductivityExplanation SHIXian-mei(110)

ResearchEmphasesandMethodsofHigh-qualityDevelopmentfrom

thePerspectiveofNew QualityProductivity SUNBang-zhu(119)

TheTheoreticalBasis,IntrinsicLogicandPracticalDirectionsofSupporting

theDevelopmentofNew QualityProductivitywithaHyperscaleMarket LIYa-wei(126)

Modernity,SpectacleConsumptionandBodyWar———ADiachronicExaminationofBodyProblems LUTao(134)

CooperationandContradictionbetweenModernTeacher-apprenticeRelationshipandLiterarySocieties

———Centering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U Xunand

theYouthinthePost-May4thPeriod GAO Xiao-rui(141)

TheProsperityofEntertainmentfortheCommonPeopleinYuanzaju

———CulturalConsequencesofLiterati'sIdentityCrisis YANG Wen-bin(149)

TheDebateFocusandFieldValueofHometownSociology

———FromthePerspectiveofRuralStudies ZHANG Hong-yang,WEIChang-qing,ZHAO Huang(155)

ResearchontheIndividualizedReproductiveValuesof

ContemporaryYouthandItsGuidance TONGJian-jun,WANGJun-fei(165)

Share,Development,andInclusion:AnAnalysisoftheConnotationandDevelopment

PathoftheCommonProsperityofFamiliesofPeoplewithDisabilities YANGLi-xiong,ZHANGYu-nan(173)

TheContext,Dimensions,andApproachesof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Ecological

CultureEmpoweringandPromotingtheHarmonyRuralConstruction BAIZhen-ping,ZHUGuo-fen(181)

RealisticDilemmasandPracticalProgressinNurturingRuralCulturalEcology

———FromtheCulturalViewofLIANGShu-mingandFEIXiao-tongonRuralCulture WU Qiong(189)

WhatisaGoodVocationalEducationReform?

———AnAnalysisbasedontheVocationalEducationPolicy LIYang,PAN Hai-sheng(197)

WhyisitsoDifficulttoPromotetheTransferofIndependentColleges?

———AnInterpretationFrameworkofMultipleInstitutionalLogic PENG Hua-an,DING Xiao-chang(205)

英文翻译 王海荣

第8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编号:18ZDA001).

[收稿日期]2024-03-03

[作者简介]周向军,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静宜,女,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4年5月 内 蒙 古 社 会 科 学 May.2024

第45卷 第3期 INNER MONGOLIASOCIALSCIENCES Vol.45 №.3

DOI: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24.03.001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周向军, 卢静宜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与特征,系统反映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逻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习近平

文化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上取得新认知,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科

学内涵、社会功能;在“为什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问题上进行新思考,立足历史、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与良

性互动,阐明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问题上做出新部署,从目标

任务、重点领域、制度保障、具体方法、全面领导等方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进行谋篇布局,为新时代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丰富;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24)03-0001-07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

北京召开,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

化思想体系完备、内容深厚、逻辑严密、意蕴深远,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宣传思想文化

领域的新飞跃,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宝库增添了

新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

质与特征,系统反映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逻

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

论.进一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意

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更

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新认知

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意识形态”的理解,构成

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透视、部署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

底色.基于实践范畴的引入,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

古典哲学的批判揭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与资产阶级本性,指出Ђ们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

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P.544)的,重新把“意识形态”

置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阐释框架中,从而科

学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奠定了正确认识

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列宁实现了由“意识形态”

第9页

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跨越,将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的阶级性上升为党性原则.自中国共产党

成立以来,毛泽东同志建立了“经济—政治—文化”

的解释框架,通过社会革命和说服教育初步建立起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邓小平同志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释放出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力与阐释力.党的十八大

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属性、

内涵与功能等问题做出了创新性回答,深化了马克

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

第一,澄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在

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仍存

在误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证了党性与人民性

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廓清了在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本质问题上的思想迷雾.

其一,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党

性.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性原则是意识形态

工作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

导,各级各类的意识形态工作都必须“坚持正确政

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2](P.148),巩固马克思主义在

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

调要坚持党性,要做到“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坚

持不懈”,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含糊其辞”.

其二,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人民

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

性体现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

的工作导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

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坚

持人民性,既要着眼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又要着眼于教育引导群众;既要从群众及其生活中

汲取灵感与智慧,又要注重提高群众素养.

其三,强调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性.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

国,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2](P.452),“坚持

党性 就 是 坚 持 人 民 性,坚 持 人 民 性 就 是 坚 持 党

性”[3](P.23).二者的统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

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4](P.42),除了工人阶级和最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它没有任何特殊利益.

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党的

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党的利益就是人民利益,党的

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

党性与人民性是一体两面,两者在理论上相互依

托,在实践中相互确证.它们的内在统一,是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第二,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不断发展着的,其内涵伴随着时

代与实践的发展而得以深化៿展.对此,习近平文

化思想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一,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

共同价值”,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添了新要素.

“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价值观的理论体系”[5],意识形

态领域的较量集中体现为核心价值观的竞争.习

近平总书记用“中轴”一词形象地表达了特定价值

观念之于特定社会文化发展的意义,并指出“世界

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

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3](P.105).在中国场域,以马

克思主义为思想根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

“三个倡导”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

求融为一个整体,集中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追

求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呈现与

本质体现.在国际场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国际舞台上的延展,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六大要素

贯穿于个人、社会、国家、世界等多个层面,在求同

存异中凝聚全人类的力量与意志,证实了西方“普

世价值”的虚伪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

精神引领与支撑.

其二,强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明意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总结

提炼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将“建设中华民

族现代文明”列为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其

实,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现

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是对同一历史过程

的不同表达.在特定意义上,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科

学社会主义为本体,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

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现实呈现,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的文明结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

明新形态概念的出场,与“全球文明倡议”一道,以

全新的理论术语完整地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成就,这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

语表达,还强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明意义.

其三,提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底

蕴.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孕育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

络,凝聚了共同的中华民族情感,培育了共同的理

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尤为注重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科学阐释并坚持推进

第10页

“两个结合”.“两个结合”的“化学反应”使得马克

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

代的”,它厚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底

蕴.其中,以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为 “固 有 的 根

本”[6](P.212)和“重要源泉”[6](P.213)的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便是典型例证之一.

第三,指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然的社会功

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意识形

态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6](P.85).“强大”是凝聚力与引领力的修饰限定

词,凸显了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独

特优势.“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P.11)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和思想

引领功能,是因为它源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

义,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与实践性,能

有效且广泛地凝聚共识、汇聚民心,使全体人民在

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上紧密联结起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

进.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

与引领功能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富有说服力、

感召力 的 内 容”[6](P.85).我 们 要 加 强 宣 传 阐 释 工

作,讲清楚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

史,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弘扬以伟大建党精

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等等,通过思政课、理论研究、

历史研究、重大节日庆祝等活动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阵地.二是“广泛有效的传播”[6](P.85).我们要加

快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融合发

展,创新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宣传方式,借助影视

作品、文学作品等载体,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

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关于“为什么做好意识

形态工作”的新思考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形成了关

于“为什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认识.毛泽

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

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7](P.1094)新中

国成立后Ђ再次谈道:“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

先 造 成 舆 论,总 要 先 搞 意 识 形 态 方 面 的 工

作.”[8](P.15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

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9](P.164)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意识形

态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

败”[10](P.160).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

存在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将意识形态安全视

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理论与

现实三个维度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为什么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

第一,在历史维度上吸取和总结了科学社会主

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之于政权

巩固的重要性.一方面,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看,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僵化与崩溃是苏联解体的根

本原因.戈尔巴乔夫为填补“历史真空”大搞历史

虚无主义,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摧毁了

苏共的执政根基,引起了党和人民的思想混乱.苏

联解体事件说明,思想防线一旦被攻破,其Ђ防线

也会逐渐崩溃.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之

一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

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

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

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2](P.79).针

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要害在于

“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

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1].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

总书记提出了辩证地看待党和国家历史教训的“三

个态度”①,同时提出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

非的“两个不因”② 和“六个不能”③.此外,习近平

总书记还提出了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

“三个态度”即“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

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

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

历史教材”.参见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

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页.

“两个不因”即“不能因为Ђ们伟大就把Ђ们像神那样顶礼膜

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Ђ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Ђ们有

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Ђ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

的泥潭”.参见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

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页.

“六个不能”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

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

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

史偶然性的 关 系.不 能 把 历 史 顺 境 中 的 成 功 简 单 归 功 于 个

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

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

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参见习近平«在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2013年,第11页.

第11页

的“两个不能否定”①,主张在全党开展“四史”学习

教育等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另一方面,自中国

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绘制了从“站起来”“富起

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图景,而这正是由于我们党

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

本.我们党始终坚持依靠理想信念团结全党全军

全国各族人民,从而筑牢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

主义的信仰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

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

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2](P.16)习近平总书

记发扬我们党重视理论建设与理论教育的优良传

统,强调理论创新、理论武装之于中国共产党治国

理政的重要意义,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

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意义,强调要重视学习历史

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因此,我们党提出要在全党深

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的主题教育.

第二,在理论维度上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在

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习近

平总书记首先提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问题.Ђ

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

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P.147)这一重要论断

清晰地指出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双向互

动关系.“极端重要”一词是对意识形态工作地位

的精准把握,表明意识形态工作不是虚的、软的、可

有可无的.一方面,经济建设是中心,为意识形态

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属于第一性的问

题,若将两者颠倒,那就违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

则,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因此,意识形

态工作要树立大局观念,找准自身坐标,承担起“围

绕中心、服务大局”[6](P.65)的基本职责.另一方面,

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这是其Ђ各项

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意 识 形 态 工 作 “为 国 家 立 心、为 民 族 立

魂”[2](P.36),不仅“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

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P.85),还“关

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3](PP.35~36).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摒弃了简单化、绝对化思维,

全面辩证地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地位,为做

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与原则.

第三,在现实维度上科学研判新时代意识形态

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党的十八大

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战略视野、深邃的战

略眼光,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空场域,指

出意识 形 态 领 域 的 斗 争 依 旧 “复 杂 尖 锐”[3](P.37).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和较量无时不在、无

处不在.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借助日益隐蔽化的手

段加剧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以扰乱中国民众

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妄图在中国策划“颜色革

命”、实现“和平演变”.二是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

格局没有改变,“中国掠夺论”“中国不负责任论”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甚嚣尘上,挤占

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妄图损害中国在

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对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倡要

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创新运用融通中外的新概

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将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

道理结合起来,“客观真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

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

事”[13],从根本上解决好“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

观印 象 的 ‘反 差 ’、软 实 力 和 硬 实 力 的 ‘落

差’”[3](P.212)等问题.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识

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安全问题凸显.一

是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并存,形形色色

的社会思潮彼此交锋,先进的与落后的思想观念相

互交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统一思想、凝

聚力量的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二是数字化、网络

化、智能化的发展给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带来深刻

变革,也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突出.对

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视很多人几乎都从网上

获取信息的事实,指明互联网、网络是舆论斗争的

“主 战 场 ”[3](P.28)、“最 前 沿 ”[14](P.22)、“最 大 的 变

量”[3](P.42),明确指出网上舆论工作是整个宣传思

想工作的“重中之重”[6](P.66),“掌控网络意识形态

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14](P.22).

三、关于“如何做好意识

形态工作”的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

① “两个不能否定”即“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

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

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的概括.参见«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

年,第78~79页.

第12页

大势,积极应对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风险挑战,对新

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制度体

系、重要原则、工作方法、领导力量等进行了深远擘

画,在“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问题上做出了富有

成效的探索性回答.经过新时代十余年的发展,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形 势 发 生 全 局 性、根 本 性 转

变”[2](P.9),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

征程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

第一,目标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由战

略任务、根本任务、使命任务所构成的新时代意识

形态工作的任务体系.其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

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大战

略任务,指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目标,

要求我们“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的关键”[6](P.51).其二,在2013年全国宣传

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宣传思想

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

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P.147).“两个巩固”是

战略任务的具体展开,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的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目标.历史和现实警示

我们,无论情况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随意改变、抛

弃这一根本任务.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学

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

观点、方法,尤其要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①,进一

步凝聚 社 会 共 识、巩 固 思 想 道 德 基 础.其 三,在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

明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五项使命任务”,即“举

旗帜、聚 民 心、育 新 人、兴 文 化、展 形 象”[15](P.312).

使命任务是根本任务的具体展开,规划了重要着力

点、主要抓手、责任担当等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

基本遵循.总的来说,战略任务、根本任务、使命任

务环环相扣、层层展开,为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指明了在不同层面上的目标要求.

第二,重点领域.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与新形势

的变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点带面、以面促全,适时

调整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其一,党和国家

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具有统摄

地位,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

党、教育人民,尤其要重视学懂、弄通、贯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价值观念共识与思想

道德基础,要坚持把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其三,新闻舆论

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与引导功能,要努力掌握

舆论主导权以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凝聚力量.

其四,面对网络舆论乱象丛生的现象,要坚持“正能

量是总要求”“管 得 住 是 硬 道 理”“用 得 好 是 真 本

事”[16](P.13)的原则,将加强互联网宣传与网络内容

管理作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五,哲

学社会科学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水平、

精神气质和文明风貌,要坚持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

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其六,“两个大局”加速演变

并深度互动,要把着力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

面提高国际传播效能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

容.除此之外,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

的部署还涉及诸如基层宣传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文艺工作等其Ђ重要领域.

第三,制度保障.“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

国家的最大优势.”[15](P.543)制度创新是习近平文化

思想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性

成果就是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

地位”[17]确立为一项根本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思想文

化领域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如

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高

度.与之相适应,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诸如完善党

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立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

作责任制等一系列重要制度机制.除此之外,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颁布了诸多具体法规以

形成推进 意 识 形 态 工 作 的 长 效 机 制,印 发 了 «党

ༀ(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中国共

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宣传工

作条例»«军队政治工作条例»等文件;出台了具有

指导性的“意见”或“决定”,全方位地对意识形态工

作做出具体部署与安排;印发了诸如«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

① “六个必须坚持”是指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

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 10月 16

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21页.

第13页

见»«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

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

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总

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建立健全制度体制的权威

性之高、治理效能之强、影响范围之广在中国共产

党的历史上都是比较少见的.

第四,具体方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并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需要学习把握做好意识形

态工作的经验与规律,既不能贸然前进,也不能固

守成规.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

部署处处彰显着 “狠”与 “稳”辩 证 统 一 的 思 想 智

慧.[18]一是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的辩证统一,

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

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二是坚持理论武

装与舆论引导的辩证统一,既要强化理论研究、加

强理论武装,又要注重舆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

境.三是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的辩证统一,既

要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6](P.75)的方

针,又要敢于同错误言论开展舆论斗争.四是坚持

网上与网下的辩证统一,既要做好网下的主题宣

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等工作,又要最大限度地激

发网络空间正能量,构建完整统一的舆论场.五是

坚持内宣与外宣的辩证统一,既要对内凝聚力量、

培育共识,又要对外展示形象、扩大影响.六是坚

持“时”“度”“效”的辩证统一,既要掌握好时机与节

奏,又要把握好力度与分寸,还需注意舆论引导的

社会实效.七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将

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混为

一谈.

第五,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

本保障.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就是要坚

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使意识

形态工作与党中央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保持高度

一致,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

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

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6](P.68)

一是要理直气壮地掌握领导权.坚持党管宣传、党

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最鲜明的

政治立场.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政治家办报,习近平

总书记将该要求进一步扩展到办刊、办台、办新闻

网站等工作中,从而在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方面对

宣传思想工作战线上的领导干部以及全体工作人

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二是要科学规范地掌

握管理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管理是

落实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的关键环节.首

先,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各级党

ༀ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其次,要贯彻

主管主办与属地管理原则,认清思想舆论的红、黑、

灰三个地带,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管好理论阵

地、文艺阵地、教育阵地、党校阵地、新闻舆论阵地

等等.再次,要敢斗争、会斗争.宣传思想战线工

作人员既要牢记使命,保持战斗姿态,承担战士的

职责,“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3](P.27),也

要掌握斗争规律,讲究斗争艺术,注重灵活使用斗

争策略,“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

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

模糊认识”[3](PP.27~28).最后,要全党动手.只有有

效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发挥领导

干部的带头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调

动广大党员的自觉性,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才能打赢意识形态主动

Ѓ,才有机会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获得全胜.三是要

富有成效地掌握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领导

权与管理权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它关涉两个维

度,即对内的主体性确立与对外的影响力៿展.一

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哲学社

会科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

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要致力于增强对

外话语在世界舞台上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

综上,“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

路”[6](P.81).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了“什么是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为什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如何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等重大问题,既有理论阐释,又

有实践部署,它们彼此相互衔接、相互关联,构成了

具有内在逻辑的集合体,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

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

持好、运用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立场方法,深刻

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建设具有

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提供思想保证与精神支撑.

第14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习 近 平 著 作 选 读 (第 一 卷)[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

2023.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Z].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陈锡喜.论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总体性及领域[J].上

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论 述 摘 编[Z].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5卷)[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

展中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合 格 答 卷 [N].人 民 日 报,

2013-06-27.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

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3]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ༀ同中外记者见面时

的讲话[J].求是,2022,(22).

[1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20.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

[16]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21.

[1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18]周向军,李国泉.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基本问题的创造

性探索与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

述的内涵及其贡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9,(2).

(责任编辑 冯军胜)

TheEnrichmentandDevelopmentofXIJinpingThoughton

CulturetoMarxistIdeologicalTheory

ZHOU Xiang-jun, LUJing-yi

(SchoolofMarxism,Shandong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China)

[Abstract]XIJinping ThoughtonCultureadheringtotheposition,viewpointand methodsof

MarxismhasprofoundlyrevealedtheessenceandcharacteristicsofChina'ssocialistideology,systematiG

callyreflectedtheinternallogicofdoingideologicalworkwell,andgreatlyenrichedanddevelopedthe

Marxistideologicaltheory.XIJinpingThoughtonCultureobtainsnewcognitiononthequestionof

whatissocialistideologyandfurtherclarifiestheessentialattribute,scientificconnotationandsocial

functionofsocialistideology;makesnewthoughtsonthequestionofwhydoideologicalworkwelland

expoundstheimportanceandnecessityofideologicalworkbasedontheorganiccombinationandpositive

interactionofhistory,theoryandreality;makesnewarrangementsontheissueofhowtodoideological

workwell,andmapsouttheworkofideologyinthenewerafromtheaspectsofgoalsandtasks,key

areas,institutionalguarantees,specificmethods,andoverallleadershipofCommunistPartyofChina.

Theseaspectsprovidetheoreticalguidelinesandfundamentaladherencefortheconstructionofsocialist

ideologyinthenewera.

[Keywords]XIJinpingThoughtonCulture;Ideology;MarxistCulturalTheory;Enrichment;DeG

velopment

第15页

[收稿日期]2023-11-18

[作者简介]沈正赋,男,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2024年5月 内 蒙 古 社 会 科 学 May.2024

第45卷 第3期 INNER MONGOLIASOCIALSCIENCES Vol.45 №.3

DOI: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24.03.002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中国文化传播的理论范式

沈正赋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众多学科中,文化传播学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

的理论领域和建构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

践问题.文化生产及其传播活动与传播主体、文化价值、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法、文化传播的生成效果和社会

影响等具有密切的勾连.文化传播主体论、文化传播价值论、文化传播方法论、文化传播效果论是阐释和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几个观测点和考察逻辑进路,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中国文化传播的理论范式.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传播主体;文化传播价值;文化传播方法;文化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D616;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24)03-0008-10

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对马

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

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

刻回答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是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

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

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P.3)由此可见,“文

化”已经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重点强调的一个关键

词.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播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蕴涵

的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核心议题之一.文化传

播学是研究文化及其传播现象与规律,并且融政治

学、社会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

复合型交叉学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众

多学科中,文化传播学无疑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

理论领域和建构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生

产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理论

与实践问题.文化生产及其传播活动与传播主体、

文化价值、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法、文化传播的生

成效果和社会影响等具有密切的勾连.因此,从文

化传播学的角度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中国文

化传播的理论范式进行探讨,无疑为全面、系统、深

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一个较为独特的视

角.本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观照视野,从文化传

播主体论、文化传播价值论、文化传播方法论、文化

传播效果论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

播的理论范式进行考究和探索,以期丰富和៿宽习

近平文化思想的学术阐释空间与理论研究领域.

第16页

一、文化传播主体论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产品,中国文化

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具有文化自主性和文化主

体性,其行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在文化生产与传播

中起着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

(一)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

文化的主体性首先取决于文化主体的自我认

知和评价,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知以及形

成共识的基础在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自觉与认同.

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

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

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

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

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P.249)文化

自觉与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主性得以确立的根本前

提,文化主体性是自身文化受到Ђ人尊重的基础条

件.文化自立、文化自主、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

化引领都是文化主体性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

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

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

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

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3]这一重大论断创

造性地提出了“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就中国文化

而言,文化主体性为中华民族确立了“文化意义上

坚定的自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化建设

的规律性认识,为建设中国现代文化提供了理论基

础.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植根于中国大

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滋养的产物,是历代华夏儿

女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努力拼搏奋斗换来的结果,

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人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烙印,凝聚

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精神.

中国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不忘本来,吸收

外来,面向未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但绝不

泥古不化、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坚持洋为中用,但

绝不崇洋媚外、生搬硬套、食洋不化,在建构“以我

为主”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做到兼收并蓄,拥

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视野,体现中国文

化兼容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和外

来文化中的营养和有益成分,不断充实、发展、壮大

自己,在国际化建构的征程中,在与西方文化的交

流互鉴中,永葆中国文化的本色和特质,不迷失自

我,不妄自菲薄,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书写

中华文化的灿烂篇章,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原创性理论的贡献之一就是在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基础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论断和新理

论,迈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征

程,开辟了“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建设新纪元和新

局面.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确立马克思主

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创造新时代的新文

化;二是强化中国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国际

传播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

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

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

中国特色,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

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

心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

由党肩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使命所赋

予和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担负着国

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神圣职责,在社会

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文化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始

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度重视文化建

设.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不

断进行文化建设的历史.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

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

觉、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等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和

新论断,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

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历

代领导人的文化思想上,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一元化”文化

方针,赋予新民主主义文化以人民性、大众化的显

著特征;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

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P.112)的“两手抓”

思想(文化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江泽民同志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提出“以科学

第17页

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

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四个以”文化

宗旨;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文化

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

重要指示中提出“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

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

文明交流互鉴”[5]的“七个着力”文化思想,并要求

“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

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这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工作必须肩负的新的文化使

命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

思想和纲领性文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

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关乎国本、国运”[3],“文化

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6](P.32),以上重要论述不

仅深刻阐释了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体现了文化

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5]的显著地位与核心价值,

将文化建设主体与文化主体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人民是文化生产与传播的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

主体性价值及其决定性和能动性作用.马克思认

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

诞生的过程.”[7](P.196)既然整个世界历史都是由人

的劳动创造的,那么作为劳动产物的文化也就概莫

能外,人是劳动的行为主体,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

创造了文化,文化是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

晶.“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文化就是一个由人类创

造的并制约着人类世界的对象世界.”[8]文化就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种“人化”,从事现实

社会活动的个人就是文化的创造者、享有者、传承

者和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文

化理念,提出要让全体中华儿女“都成为传播中华

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9](P.161).人民群众既是文

化生产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播的主体,肩负着双重

角色.文化发展的动力源自人民,文化发展的目的

在于人民,文化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发展

的成效由人民评判.[10]作为文化生产与传播的主

体,人民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

的生产与传播源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

民 既 是 历 史 的 ‘剧 中 人 ’,也 是 历 史 的 ‘剧 作

者’.”[11](P.127)“剧中人”表明人民是历史的主角,是

历史的表演者和见证人,“剧作者”表明人民是历史

的创造者和改写者,既可以从无到有创造历史,也

可以对历史进行必要的修正和重新改写,这都是人

民所赋予的权力.二是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为了人

民.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

作座谈会上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

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

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

艺工作者的天职.”[12](P.103)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在

文化和文艺工作中的角色分别界定为表现的主体、

鉴赏家、评判者以及服务对象等“四位一体”,强调

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本职是“为人民服务”.三是文

化成果的生产与传播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并为人

民所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

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

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13](P.322)人民不

仅是文化的创造者、鉴赏者、评判者,还是文化的服

务对象和消费者,人民对文化作品满意与否、对文

化需求的满足程度都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能否

取得成功的试金石和检验标准.新时代,习近平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思想,明确人民是文化的

创造者,确立人民在文化生产与传播中的主体地

位,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工作中的首创精神,不断

满足人民 群 众 日 益 增 长 的 物 质 文 化 和 精 神 文 化

需求.

二、文化传播价值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赡,是中国人民不

断创造和发展、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思想成果和

精神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明确界定.Ђ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

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

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实践.”[14](P.34)这充分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10

第18页

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所在.由此可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

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其传播价值主要

体现为这三类文化中所凝聚的中国方案、中国智

慧、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涵养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是人类社

会迄今为止唯一能够传承下来并存在的文明,其悠

久历史和强大生命力无与伦比,堪称世界文化奇

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缔造和涵化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自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质文化资

源.就其蕴涵的内容看,中国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

中,先后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以儒家思想、道

家思想、佛教思想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以及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

清实学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繁荣兴盛的优秀传统文

化,通过跨时空交流、融合、创新,这些优秀传统文

化又不断发展出新的思想与文化,增添新的内涵,

在这些日益彰显的文化文脉和根脉的基础上,不断

繁衍并形成了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和思

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

深刻的认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Ђ说“中华民族有

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

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15](P.34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的思想成果灿烂辉煌,我们要善于挖掘和提炼出

其中有价值的养分和精髓,为中国现代文明和文化

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营养.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

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

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

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

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

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

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

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

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3]在长期的历史实践

和文化积淀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亲仁善邻、协

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以“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为目

标的价值导向,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为代表的

精神气质,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指导的生存

理念.[6](P.471)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

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

有高度契合性”[16](P.15).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领悟和

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把其中所

蕴藏的重要文化元素提炼出来,为中国现代文化指

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与路径.不

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

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

蕴藏 着 解 决 当 代 人 类 面 临 的 难 题 的 重 要 启

示”[17](P.189).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一体化和人类

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衍

生价值功能给予了充分的揭示和深刻的阐述,为中

国文化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

价值观和方法论.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敢于牺牲的

革命文化

马克思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8](P.161)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革命者和

推动者,在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坚持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塑造了马克思

主义执政党和马克思主义革命党的优良传统和品

格特质,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艰苦

卓绝、勇于革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革命文化篇

章,在中国文化史册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革

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新

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

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先

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先进的科学

理论、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意志、无私的为

民情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革命的斗争精

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19]革命精神是革

命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经典标志,它承载着革命理

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优良传统、革命风范

的高度概括,彰显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独特思

想品质与精神风貌,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中

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奋斗中建立起自己的精神谱

系.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

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无精神则

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

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

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0]

纵观中国精神的发展史,无论是革命时期孕育的伟

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

11

第19页

柏坡精神,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抗美援朝精

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

天精神,抑或是新时代以来展现出的脱贫攻坚精

神、伟大抗疫精神、“三牛”精神、北斗精神,都是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几代中国人民用革命斗争凝聚

和写就的精神标识,为中国精神谱系增添了新的内

容,为中国革命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食粮.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南,

蕴含着深刻的革命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

的,“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21],革命文化

照耀着新时代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写就的辉煌革命历史及

其孕育的鲜明独特的革命文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

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中重要的思想财富.革命文

化的内涵独特且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重要传播资源.

(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时期艰难探

索、“玉汝于成”的先进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被提上

议事日程,相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旧中国文

化,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

化.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新

中国的文化纲领,即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也

就是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新民主

主义文化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继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降所形成的

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

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

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改革

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新篇章,在党领

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所肩负的任务就是以培育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合乎并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

发展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时期,中

国人民经过艰难探索、不断革新,为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与发展动力.尤其是党的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和内涵之中,使之成

为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

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

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

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22]“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不断探索和创

新工作的经验总结;“解放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在其中所发挥的催化作用和推进作用,使先进文

化的生产主体性得到了极大激发;“干出了一片新

天地”包含着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所取得

的新成就和新局面.«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23]这一重要

判断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突

出功能,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推

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无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还是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核心

要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播价值,对新时代新文

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建设性作用.

三、文化传播方法论

在文化传播渠道和传播方法的选择上,既有传

统媒体时代固有的传播方式,也有新媒体时代全新

的传播路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中秉持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方

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把握“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禀

赋与实践品格,号召并动员全党全社会担负起“新

的文化使 命”,勇 做 新 时 代 新 文 化 的 建 设 者 和 传

播者.

(一)秉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

生产与传播方针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坚持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党的十八

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基本

方针和文化建设总要求.2014年2月17日,在省

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2

第20页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

第一次提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

方针和目标,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

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24].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就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

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确立了发展坐标,制定了行动方案,指明了前进

方向.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

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

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可见,推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被置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优先位置,是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建设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的先决条件和强大动力.在2023年召开

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

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有学者

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

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蓝本,致力于中华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在中

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赋予文化新的现代化特色.”[25]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传播的方法之一,

在文化传播中要力求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古为

今用,不忘本来,有扬弃地继承,弥合历史性与时代

性之间的代际鸿沟和文化错位;坚持中西互动,吸

收外来,加强文化交流,消解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

的心理距离和地域障碍;坚持推陈出新,面向未来,

对传统资源进行现代化改造,实现思想性与实践性

的进阶升级.[26]

(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6](P.14)这是在毛泽东同

志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

“第二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

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

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

和群众基础”[16](P.15).这一论述表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因素都是同马克思主义高度

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人民群众日

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

元素和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推进并实现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

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和时代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

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

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27]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显然是具有面向未来和创新

意旨的理论设想与实践探索,是又一次思想革命,

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的一般规律性和特殊规律性的认识上升到了

新的历史高度和时代高度.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

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是不能截然分割

的,如果说文化生产处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上游,

那么文化传播就处于中游,文化消费则处于下游.

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结合既是新时代新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

是新时代新文化传播的路径与方法.“第二个结

合”不仅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而且扩大和强

化了文化传播力,预示着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和文化传播的新使命就此形成,“第二个结合”成为

新时代新文化发展道路上新的里程碑.有学者认

为,“在方法论上,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坚持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

确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主张,坚持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工作思路,强调中华

文化不能丢、丢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8]“第二个

结合”理应具有实践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三)把握“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禀赋与

实践品格

“明体达用”是我国北宋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

育家胡瑗提出的教育主张,Ђ认为“明体”即“明夫

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就是以圣贤之道教书育

13

第21页

人;“达用”就是在“明体”的基础上用于治国安邦的

实践.“体用思想贯穿于中国哲学的历史与现实,

不仅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固有传统与基本论题,更

承担着中国思想体系方法论的重要角色,关涉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29]“明体达

用、体用贯通”虽然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智

慧,但也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意蕴.新时代,“体”

就是指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文化,

即科学的思想理论;“用”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实践.这八个字旨在将科学的思想理论与

治国理政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阐明科学理论指导伟

大实践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

化时代化的最新思想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为

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

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切实肩负起新的

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的思想遵循和科学的方法指

引.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具有理论建设意义,

又具有方法指引价值,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

世界观,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方法论,是马

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代表

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新

时代党领导中国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

近平文化思想又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

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坚持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既是世界

观又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

义者一贯倡导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习近平文

化思想既包括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涵盖

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它主题鲜明、体系完

备、逻辑严密、内容丰富,实现了文化理论创新和文

化工作布局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成

果在体系化、学理化方面日臻完善,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

现了新突破,达到了新高度.作为一种方法论,“明

体达用、体用贯通”要求我们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体用论,学习好、坚持

好、运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新时代文化建设工

作与传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深化、内化、转化上

做文章,把握“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禀赋与

实践品格,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指导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实践与发展,将习

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文化建设工作的各方面

和全过程,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坚强的思想

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

四、文化传播效果论

新时代,我国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初衷和最终效

果就在于坚守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

煌,不断增进全党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文

化传播效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即文以载道、

成风化人、文以化人分别从文化传播内容、文化传

播环境、文化传播效应等方面论述文化传播效果.

(一)“文以载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基

因具有传承和启迪功能

“文以载道”最初是由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提出

的一个概念.«通书 文辞»云:“文所以载道也.

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其本义是指,

“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

可以运送到目的地.载即装载,引申为阐明;道即

货物,引申为道理,泛指思想.“文以载道”是中国

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

点,是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之间关系的一种概

括.它最初的说法是“文以明道”,刘勰在«文心雕

龙»“原 道”篇 有 云:“道 沿 圣 以 垂 文,圣 因 文 而 明

道”,明确地论述了“文以明道”的问题,强调了“文”

是用来阐明“道”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

是文的本源.其后,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

出的“文以贯道”是对“文化明道”的接续和发展,经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阐释,“文以载道”逐步得到完

善.郭沫若在«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

中表示,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

就是表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以载道,文

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

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

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

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

壤.”[12](P.8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

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

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

益 启 示,也 可 以 为 道 德 建 设 提 供 有 益 启

发.”[17](P.19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精神活

动、理性思维、文化成果等,作为精神追求已经凝结

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可以世世代代传

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

14

第22页

统文化中所承载的核心思想和精神理念,还可以在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指导

和教化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传播属性以

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以载道”的传播功能给予

了充分揭示和深刻阐述,为我们了解文化、传播文

化和利用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

论.换言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抓住文

化“文以载道”的本质(体),与时俱进地创新文化的

载体和形式(相),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用).

(二)“成风化人”:为文化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

实体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氛围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

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

闻舆论工作的“48字”职责和使命,即“高举旗帜、

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

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

中外、沟通世界”[12](P.181).其中“成风化人”是宣传

思想文化工作全新的使命任务.从字面上看,成,

就是生成、形成;风,就是风气、风尚;化,就是涵化、

教化;人,就是大众、受众.“成风化人”的意思就是

善于通过传播树立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并

生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进而充分发挥文化感᳿

人、教育人、影响人的积极作用,产生传播正能量、

弘扬主旋律的社会效果.[30]虽然习近平总书记主

要是就新闻舆论传播工作而言的,但是新闻舆论工

作属于文化工作的范畴,新闻舆论传播是文化传播

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文化的传播环境来说,社会文

化的氛围和风气对于文化传播工作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和制约作用,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风气对于文化

的浸润与传播起到建设性与促进作用,而不好的甚

至是污浊的、被污᳿的社会氛围和风气对于文化自

身的生存和发展则产生破坏性与迟滞、牵制作用.

因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

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讲清楚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

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

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现实社会的文化传播实体

空间如此,网络社会的文化传播虚拟空间亦如此.

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中,

网络文化氛围和风气不仅是现实社会文化氛围和

风气的反映与折射,而且有时比现实社会要复杂得

多、混沌得多.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络空

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

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

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31]对此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

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

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

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

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

网络空间.”[12](P.196)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传播氛

围和风气中,要把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有机结合起

来,打通线上和线下的技术壁垒和文化屏障,共画

文化建设和传播同心圆,加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建设,构建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文化生态安全新

格局.

(三)“文以化人”:发挥文化作品与文化产品的

教育和育人功能

“文以化人”和“以文化人”在表述上虽有不同,

但实质性区别不大,都是从不同行为主体的视角来

阐述文化的效果与作用,“文以化人”的行为主体是

文化,“以文化人”的行为主体则是文化的生产者和

传播者.文化的传播与致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经世致用”“文以

化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儒家思想

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Ђ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

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

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目的.”[32](P.5)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

和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这表明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具有“经世致用”和“文以化人”的教化

功能.二是中华民族善于利用中华文化的精髓及

其内在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行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3年2月24日,习近

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

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

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

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

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3]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肩负着教化和育人的责任与

重担,一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传播、教化和

育人的理想化内容和智慧化工具,为中华民族的代

代相传和生生不息作出了历史性和时代性贡献.

新时代,当传统文化面临转型、升级与改造时,我们

15

第23页

就要善于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

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

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

务”[17](P.193).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文化作品和文化

产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文化消费理论”,

认为文化产品最终以物的形式呈现,但实质是资本

商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最终将进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文

化形态.[10]文化的教育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精

神和文化作品上,也体现在文化产品上.因此,我

们不仅要重视文化作品的教育和育人功能,还要注

重发 挥 文 化 产 品 的 孵 化 作 用、传 播 价 值 和 教 育

功能.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中国文化传播的理论

范式虽然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但是文化传播主

体论、文化传播价值论、文化传播方法论、文化传播

效果论等应是阐释和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

观测点和考察逻辑进路,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视

域下中国文化传播的理论范式雏形.作为传播的

文化以及文化传播学的观照对象,习近平文化思想

的文化传播学意义非同一般,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亟

待开掘的跨学科、融学科研究和阐释的重要学术空

间和学术生长点.对于一个新理论、新学说来说,

文化传播学不仅是作为宣介方法的媒介性学科,而

且是具有建构作用的功能性学科,期待有更多的中

国文化传播学者加入其中,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

化传播学内蕴价值与深广意义展开不懈的学理性

和系统性探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习 近 平.在 文 化 传 承 发 展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J].求 是,

2023,(17).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

记(1921年 7 月—2021 年 6 月)[Z].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2021.

[5]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

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

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

2023-10-0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8]郁建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现时代[J].中国社会科

学,2001,(6).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

[10]姜汇泳,王旭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

涵与实践进路[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3,(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20.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2.

[14]习 近 平 著 作 选 读 (第 二 卷)[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

2023.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16]习 近 平 著 作 选 读 (第 一 卷)[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

2023.

[17]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22.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9]范希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革

命文化[J].红旗文稿,2023,(6).

[20]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10-22.

[2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

[2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12-19.

[2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2019年10 月 31 日)[N].人 民 日 报,2019-11-

06.

[2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

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

话[N].人民日报,2014-02-18.

[25]刘成,李建军.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

逻辑和实践 逻 辑 [J].重 庆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23,(6).

[26]沈正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媒体

角色认知[J].编辑之友,2018,(4).

[27]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

16

第24页

[28]陈绍辉,孙熙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与意义[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11-16.

[29]张军,等.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明体

达用 体用贯通[EB/OL].https://www.ccdi.gov.cn/

yaowenn/202310/t20231013_ 299652.html,2023 -

10-13/2023-10-15.

[30]沈正赋.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和公信力的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5).

[31]习 近 平.在 网 络 安 全 和 信 息 化 工 作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2016年4月 19日)[EB/OL].https://www.gov.

cn/xinwen/2016 - 04/25/content _ 5067705.htm,

2016-04-25/2024-02-15.

[3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国际儒 学 联 合 会 第 五 届 会 员 大 会 开 幕 会 上 的 讲 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

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5.

(责任编辑 曲锋)

TheTheoreticalParadigmofChineseCultureCommunication

fromthePerspectiveofXIJinpingThoughtonCulture

SHENZheng-fu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Anhui

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241002,China)

[Abstract]XIJinpingThoughtonCultureisprofoundandextensiveinconnotation.ItistheenrichG

mentanddevelopmentofMarxistculturaltheory,andistheculturalchapterofXIJinping'sthoughtof

socialist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henewera.AmongthenumerousdisciplinescontainedinXI

JinpingThoughtonCulture,culturalcommunicationisoneofcloselyrelatedtheoreticalfieldsandconG

structiondisciplines.Intheproductionprocessofsocialistcultur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there

mustbetheoreticalandpracticalproblemsofinternalandexternalcommunication.Culturalproduction

andcommunicationactivitiesarecloselylinkedwiththesubjectofculturalproductionandcommunicaG

tion,thepotentialandobviousvalueofcultureitself,thechannelsandmethodsofculturalcommunicaG

tion,theproductiveeffectandsocialinfluenceofculturalcommunication.ThetheoryofculturalcomG

municationsubject,thetheoryofculturalcommunicationvalue,thetheoryofculturalcommunication

methodologyandthetheoryofculturalcommunicationeffectareseveralobservationpointsandinvestiG

gationlogicapproachestoexplainandstudyXIJinpingThoughtonCulture,whichconstitutethetheoG

reticalparadigmofChineseculturalcommunic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XIJinpingThoughtonCulG

ture.

[Keywords]XIJinpingThoughtonCulture;TheSubjectofCulturalCommunication;TheValue

ofCulturalCommunication;TheMethodologyofCulturalCommunication;TheEffectofCulturalComG

munication

17

第25页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以‘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编号:2023ZZB028).

[收稿日期]2024-01-11

[作者简介]杨蕴丽,女,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2024年5月 内 蒙 古 社 会 科 学 May.2024

第45卷 第3期 INNER MONGOLIASOCIALSCIENCES Vol.45 №.3

DOI: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24.03.00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

核心要义、理论渊源与时代价值

杨蕴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效益是衡量企业经营、区域发展与民富国强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两

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重要论断,形成了“以人民

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从根本立场、核心内容、评价方法、思维逻辑、制度保障

等方面回答了经济行为与发展目标的关系,既是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论、发展规律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

“义利统一”“天人合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搭建了“政策—实

践话语与学术—理论话语”的链接机制,对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人类

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综合效益;以人民为中心;共享价值;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24)03-0018-09

一、效益观的历史演进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经济现象及其规

律的科学.效益即效果或益处,是一个广泛用于经

济学、管理学和决策科学领域的术语.在商品经济

条件下,人的经济行为能否为其生存和发展带来效

果和益处、能够带来多大的效果和益处,就是效益

问题.效益与效率、效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效率

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动作或成果的多少,强调“正

确地做事”;效果指人类行为或决策结果是否达到

预期目标,强 调 “做 正 确 的 事”;效 益 是 在 特 定 资

源(如时间、人力、资金等)约束下所能达到的最大

产出或积极成果,是效率和效果的有机结合.在实

践中,追求效益是企业经营、区域发展和治国理政

的重要目标.在理论上,“从描述经济学、预测经济

学到今天的生态经济学,效益问题始终是经济学探

讨的核心问题”[1].

效益观是特定主体对效益的看法、观点或权衡

方式.在学术史上,典型的效益观有三种.一是从

古典到新古典的经济效益观.亚当斯密(Adam

Smith)设 想 利 用 遵 循 道 德 和 法 律 约 束 的 “自 利

心”[2](P.14)实现社会发展,新古典经济学不再关心

经济的道德问题,而是将“利润最大化”看成企业决

策的核心原则.古典和新古典的经济效益观强调

利润指标,忽略了经济行为的社会影响和环境代

18

第26页

价,带来的结果是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经济危机和

贫富分化,受到马克思主义者和环境主义者的广泛

质疑.二是从卡尔 马克思(KarlHeinrich MaG

rx)到约 翰 罗 默 (JohnE.Roemer)的 社 会 效 益

观.卡尔马克思通过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和无

产阶级贫困化的秘密,把效益分析扩大到利益相关

者群体,强调发展结果的受益面和持续性.约翰

罗默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对个体行为和市场的假

设,探讨了“社会资源是如何在目标人群中被分配

以达到成员间机会均等的问题”[3](P.109).三是罗马

俱乐部之后的生态效益观.生态效益观强调尊重

自然、减少浪费,设法从机制上解决生态道德与经

济效益兼顾的问题.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提出了关注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

业评价标准,即 ESG 评价标准,环境信息披露被纳

入企业治理体系,成为资本选择投资领域的参考

指标.

总体来看,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

动、物统治人等“异化”问题根源的基础上,马克思

阐述了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

社会理想,为社会主义社会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指

明了方向.生态效益观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

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人们重新认识经济

行为的环境代价及其代际传递提供了重要参考.

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效益观,基于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注重改

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力争最大综合效益”[4],“切

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

现百໿富、生态美有机统一”[5],形成了“以人民为

中心”的综合效益观.“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

观回答了发展成果与发展目标、经济行为或管理决

策之间的辩证关系,搭建了“政策—实践话语与学

术—理论话语”[6]的链接机制,对推动中国式现代

化建设、៿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实践价

值.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系统阐释“以

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的核心要义、创新贡献

和价值意蕴,有助于挖掘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标识性

概念,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助力企业、区

域和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

综合效益观的核心要义

效益的高低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地区或国家的

经济管理水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

益观内涵丰富、逻辑缜密,在根本立场、核心内容、

评价方法、思维逻辑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严谨

的知识体系.

(一)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经济行为、投资活动或管理决策是否有效益、

效益的大小与行为主体的发展观密不可分,而发展

观又具有一定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

展的根本推动力源于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发

挥,并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7],人民是社会财富和

历史创造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

由 人 民 共 享,才 会 有 正 确 的 发 展 观、现 代 化

观.”[8](P.407)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

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9](P.49).然而,生

产使用价值只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步,随着社

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资

金体是一次“惊险的跳跃”[9](P.127),货币成为衡量经

营效益的重要标准.在相同的资金占用和劳动耗

费的条件下,劳动成果及其价值实现得越多,就越

能有效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效益也就越

高.然而,如果仅仅靠价格机制满足人们的教育、

医疗、住房等需要,必然无法保障大多数劳动者获

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

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力争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实

现“最大综合效益”的发展就是使发展成果不断转

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生活品质的提升.“以人

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强调“切实做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富、生态美

有机统一”,不仅强调发展成果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实现,更 突 出 劳 动 成 果 满 足 人 民 需 要 的 实 在 性.

“综合效益”概念使人们可以从使用价值、价值实现

和社会需求有机统一的视角评价经济活动.

(二)核心内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

益有机统一

“经济—社会—生态”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

复杂系统.经济系统通过生产体系的合理运转将

资源、原材料转化为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产品与

财富,带来经济效益;社会系统向经济系统提供劳

动力、技术、管理体制和行为规范等,保障生产系统

19

第27页

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行,产生社会效益;环境系统

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可持续利用

的资源,接受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并尽可能地实现循

环自净,产生生态效益.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

段,三种效益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商品经济社会初

期,人们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以满足生存需要和交

换需要,努力追求经济效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后,人们对价值实现、分配公平、生态环境的要求

不断提升,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被提上日程.进入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系统思维适时提出了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综合

效益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

果.效益具有实在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然

而,在特定的节点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

益并不总是一致的.为了减少经济行为和管理决

策给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在谋划增收致富、企业经营、产业发展时要遵循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10](P.209).

第一,重视勤劳致富,促进依法依规经营.经

济效益重视物质财富的增加与积累,通过有效的生

产和资源配置,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进

而增加物质财富,如货币、商品、设备、房产等.随

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充足的资源和资本可以为生产

提供更好的条件,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从

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物质财富的生产依赖人

的经济活动,劳动者是财富创造的主体,“劳动是财

富的源泉”,因此要“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

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靠偏门致富不能提倡,违

法违规的要依法处理”[8](P.502).劳动者在特定产业

链实现就业或创业,生产日益丰富的产品,提供多

样化的服务,充分利用分工与协作提升生产效率和

经济效益.社会运行真正的良序是生态—生产—

生活的协调,是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的统

一.[11]传统经济理论往往强调市场效率和利润最

大化,忽视企业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广泛影响.综

合效益观契合波特和克莱默提出的共享价值理论,

Ђ们认为企业和社会不是零和关系,而是可以通过

智慧和创新实现共赢.[12]生产经营者的成功不仅

仅取决于财务表现,还取决于Ђ的社会贡献,因此

国家运用法律和道德力量规范市场准入资格、优化

交易流程、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分配公平,为实现最

大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弘扬企业家精神,履行社会责任,“实现

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

展”[8](P.322).创新创业、承担风险、追求成功是企业

家精神的重要内容,弘扬企业家精神意味着个人和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时要承担法律责任、社会责任

和道德责任.[8](P.323)市场经济是交易双方“合意”的

结果,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成功依赖利益相关者的

合作与共生.20世纪中叶,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

引起人们的关注,其核心主张是从谋求股东利润最

大化转向关注产业链的整体利益.习近平总书记

将利益相关思想៿展到“经济—社会—生态”系统.

企业履行对员工的责任,确保工资和福利公正、提

供职业发展机会,能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企业履行对消费者的责

任,提供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确保价格公正,

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品牌忠诚度;企业

履行对社区的责任,支持社区项目、慈善捐赠、志愿

服务活动等,有助于累积社会资本;企业履行对环

境的责任,在供应链管理、产品设计、资源利用等方

面采取积极措施,有利于抓住低碳转型机遇,实现

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重

新考虑其战略决策和商业模式,履行经济、社会、法

律、道德四个方面的责任,塑造诚信守法、服务社会

的企业文化,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在树立品牌形象和企业声誉的过程中实

现“最大综合效益”,详见图1.

图1 企业管理决策与综合效益示意图

第三,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

20

第28页

擎.与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发达经济体相比,我

国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只有

持续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潜能,才能发挥我国超大

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就全社会而言,劳动从支出

到凝结再到满足人的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耗散,社

会分工和协作可以使孤立的简单劳动转变为复杂

的联合劳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从要素驱

动转向创新驱动、效率驱动.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

认为,结构性调整是优化经济绩效、提升效益的重

要手段.在理论上,由于信息不完全、市场失灵和

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

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在实践上,

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新质生产

力为消费升级、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回应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

步,中国走上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评价监督:坚持多元评价和动态评价相

统一

“人—社会—环境”是一个持续相互作用的复

杂系统,人类在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时,既

涉及本身的投入产出问题,也涉及自身活动对社会

和生态的影响问题.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和环境而

孤立存在,因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

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然而,在资源有限与目标相冲

突的情况下,如何评价效益? 摒弃利润最大化原

则,继承马克思主义节约思想和社会效益观,习近

平总书记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动态评价效益,努力实

现“最大综合效益”.

一是重视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

高.效益追求以较少投入获得较多产出,即坚持节

约原则.只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

统一,社会才能协调发展,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

都有可能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吸取传统工业化

社会发展的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行全面节

约战略,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优

化生产函数要素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8](P.456),

通过生产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活方式

的调整实现“物尽其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不

仅来自技术进步的变化,还离不开要素配置结构的

优化,更离不开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劳动、资本、土地等

生产要素配置,集合人民民主权力制约“资本野蛮

扩张”,有助于在社会运行系统内逐步消除外部性

问题,保障人民享有社会公平、实现全面自由发展

的机会.

二是重视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力争最大

综合效益.针对一些地方片面追求 GDP的错误倾

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

度,要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要劳动生产

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

度,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

遗症的速度.虽然速度、质量和效益是辩证统一

的,具有耦合性与一致性,但是综合考虑诸多因素

的综合效益观也给决策者带来了利益平衡和效益

评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不

断调整和完善相关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

境和利益相关者诉求,挖掘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后

劲.2014年,国家统计局设计了一套提质转型增

效的统计指标,涵盖了产业升级、质量效益、创新驱

动等八个方面,这是政府统计从长期偏重经济总量

及增速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重要转变,旨在通

过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改革,构建人与经

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格局.[13]

三是将生态效益指标纳入综合评价体系.马

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

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

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14](P.161)人类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来满足

自己的生存需求,同时也对自然界产生影响.因

此,评估人类经济行为的影响,必须将生态指标纳

入其中,这也是现代社会将生态成本内化、落实环

境责任、秉持环境正义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

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

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

之成 为 推 进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 重 要 导 向 和 约

束.”[10](P.210)在理论上,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有健

康的环境,并有效参与到影响Ђ们生活的环境决策

中;通过实施分配公正、程序公正、能力建设、环境

责任等原则,指导环境政策和实践的公平执行.在

实践中,增加生态指标、实施环境审计和企业 ESG

评价标准,既有助于抑制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盲目发展,也可以为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环境治理提

供可行性路径.人们对于优美环境的需求使得生

态产品和服务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2021年

21

第29页

以来,企业 ESG 评价标准成为实业界和理论界关

注的热点[15],深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

益观,有利于选择“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指标,逐

渐形成效益评价的中国话语体系,推动构建绿色低

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四)思维逻辑: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解决发展

问题

效益评价既涉及生产成果与既定目标之间的

关系,又涉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对

于如何处理这些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

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

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

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

学思想方法”[16](P.17).从社会实践出发,唯物主义

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看成一个复杂系统,各子系统之

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各方面的“合

力”推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从长远看,发展中

的利益问题只能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包括深化分

工合作、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顶层

设计等.马克思指出,“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

废物利用的刺激”[17](P.115),人们应该设法“把生产

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

原 料 和 辅 助 材 料 的 直 接 利 用 提 到 最 高 限

度”[17](P.117).循环经济理论强调资源效率、废物最

小化和系统思维,突破传统的“取—制—用—废”线

性模式,旨在建立一个环境更加友好且经济高效的

系统.然而,实施循环经济同样面临一系列挑战,

需要各主体从技术、设计、商业模式和消费者行为

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

此外,制定有效的政策框架和激励措施也非常

关键,包括立法支持、经济激励和市场创新等.从

“五大发展理念”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双碳目

标”到 ESG 评价标准,基于系统思维,我国逐步完

善发展循环经济、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顶层

设计,为 企 业 发 展、产 业 发 展 和 区 域 发 展 指 明 了

方向.

图2 “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的逻辑体系

(五)制度保障: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效益涉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投资决策与科

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生产者或经营者总是希望

降低成本、使成本外部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结

果很难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不可持续性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该制度

无条件支持资本增值,任由资本无序扩张,以消耗

生态资源换取经济发展.”[18]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为科学解决利益冲突奠定了制度基

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核心,在制定战略、谋划规划和出台政策时总揽全

局、协调各方利益,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

协调.«关于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

见»«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质

量强国建设纲要»等有关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的制

度体系日益完备,通过劳动监察、环境执法、社会监

督等形式督促企业履行相关责任,为提升综合效

益、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

度保障.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

综合效益观的理论渊源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

创新.“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

22

第30页

路.”[19]“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是“两个结

合”的理论成果.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创新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考察发展问题,“以

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继承与创新了社会主义

生产目的理论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理论.一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继承和发展了社会

主义生产目的理论.效益评价总是同特定社会的

生产目的相联系,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肆无

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9](P.683),恩格斯

提出,未来社会“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

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

活,而且还可能保证Ђ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

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0](P.670).人类社会发展的过

程就是人类追求自身发展、自我解放的过程,一切

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都应围绕促进人的全面自由

发展展开,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经济发展的

目的.[13]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强调“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

展质 量 和 效 益,生 产 出 更 多 更 好 的 物 质 精 神 产

品”[21].实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有助于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展和创新了社会

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理论.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是揭示经济规律,«资本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

规律和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面对新挑战,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

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

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22],“不断提高推

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

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23].经济规律是一

个有机的、结构多元化的复杂系统,习近平总书记

从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以及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统一认识和把握生产目的

和生产手段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基本经济规律的

认识;通过“五大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国内国际

双循环等观点深化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深化了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经济、社会、

生态三大系统各有其发展规律,只有自觉认识和更

好遵循三大规律、提升三种能力,才能实现经济、社

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重要精神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具

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所谓属性,指内居于自身使

其成为所是且无法摆脱者”,“属性是对其所居对象

的一种刻画,一种规定,是所居对象成为自己的主

要原 因,是 所 居 对 象 能 实 现 自 身 目 的 的 主 要 推

动”.[24]中华民族创造和积淀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

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向

往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

界[25],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

同[10](P.164)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综合效益观念.一

方面,在继承“义利统一”“和谐发展”等经济思想、

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解决中国及世界经济社会

发展难题的过程中,提出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发展战略,提出共建共享共富的“一带一路”

倡议等.另一方面,在继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新理念.“天

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各得其和以

生,各得其养以成”孕育了“五大发展理念”;“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滋养

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宏伟

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以实际行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三)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借鉴与超越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不仅阐明了人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了

其历史继承性.马克思指出:“人对自然以及个人

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

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26](P.172)因此,人创造

了环境,环境也影响着人.面对人类行为带来的环

境影响,恩格斯警告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

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

复了我们”[27](P.519).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

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其生产行为所产

生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从«雾都孤儿»到«我们

共同的未来»再到«联合国千年宣言»,面对经济增

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人类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完成

了从现象反思、观念反思到目标设定的转变.2015

年,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

议程»倡导通过国际合作在生态建设与人类需求之

间寻求某种平衡,但并没有为在可持续发展方向上

存有争议的目标(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

23

第31页

间的平衡)设置可理解的空间.[28]恩格斯指出,仅

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

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

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7](P.521).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面对西方

工业化带来的生态创伤,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安全

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了对可持续发展

理念的超越.在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

身”,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安全观,

突出人类、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休戚与共的规律特

征,并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

理的理念和措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生态发展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

基本原则,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等措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面对“世界怎么

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联合国演讲中提出了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呼吁“不断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6](P.568),构筑尊重自然、绿色

发展的生态系统,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

综合效益观的时代价值

综合效益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范畴,

也是 解 决 发 展 问 题、实 现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动 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是二十一世纪马克

思主义的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价值.

(一)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标

识性概念

资本主义及其经济学家通常将生态问题视为

某种尽量回避而不是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29](P.2)

西方经济学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构建了以“利润最

大化”为目标的理论体系,虽然其中一些概念、判

断、推理描述了某些经济现象,但是“经济人”假设

的狭隘视角、注重现象分析的思维方式、过度数学

化的研究范式使其局限性日益显现,人类发展面临

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呼唤构建全新的经济学体

系.中国当前的经济学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

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中国共产党的最新政策进行

解读,另一类是基于西方经济学假设和概念体系进

行实证研究,而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核心概念与理论体系进行定量评价和实证研究

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强化.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统一”与“天人合一”思想,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重要论断,突

破了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狭隘视角,既承认

企业等经营主体利益,也强调其社会责任和生态责

任,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以人民为中心”

的综合效益观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

为定量评价和实证研究企业经营、产业效益与政策

绩效提供了重要概念,搭建了“政策—实践话语与

学术—理论话语”的链接机制.包含综合效益、新

质生产力等标识性概念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构建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为各学

科研究经济规律、总结中国经验、探索中国道路提

供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方略.

(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实践指导

“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对企业投资与

经营、产业规划与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管理都具有重

要指导意义.一是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以人

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承认经济利益的重要作

用,主张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生产要素配置,并设法

通过完善产权制度、优化营商环境、逐步减税降费

等措施为财富创造提供条件.理论界以往关于企

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多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理论深度和中国特色的现实逻辑[30],“以人民

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有助于从更全面的视角对企

业进行社会责任评价和 ESG 评价.二是对社会公

平的促进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设

法通过就业促进政策、扶贫攻坚行动、实现共同富

裕、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等措施保障人民的物质

利益.三是对绿色发展的保障作用.“以人民为中

心”的综合效益观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进清洁能源技术研

发和应用,逐步构建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实施严

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四是对政策制定的指

导作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

统一、同步提升的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

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五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规制作用.针对经济目标

和经济手段相背离的情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24

第32页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

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

终身追究”[10](P.210).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处理各种

利益矛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为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文明是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标

示人类社会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的重要范畴.中

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

化历程,“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

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

人类文明新形态”[8](P.483).从“四个现代化”到“中

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从“两个文明”到“五个文

明”的内涵៿展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

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概念的提出,都蕴含了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理念.“以人

民为中心”的综合效益观摒弃利润最大化、唯 GDP

论等片面思想,强调发展目标的综合性、共享性和

可持续性;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

机统一,使财富生产、经济增长回归生存和发展之

“手段”;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和平、发

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

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以人民为中心”

的综合效益观揭示了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之间的

辩证关系,对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参考

价值.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决策主体面临资源约

束与信息不完全带来的发展问题、利益冲突与权力

制衡的难题、当前致富与长远发展的矛盾,这就需

要我们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

规律,学会基于综合效益观选择发展评价指标,指

导投资决策、规划制定和政策调整;同时,进一步挖

掘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内涵,夯实

“政策—实践话语与学术—理论话语”的链接机制,

基于“两个结合”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

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国 进.经 济 与 伦 理 和 解 探 微:从 经 济 效 益 到 生 态 效

益[J].湖北社会科学,2007,(6).

[2]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译.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4.

[3]约翰E.罗默.机会均等[M].孙梁,译.上海: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2021.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

12-14.

[5]习近平 李克强 张德江 俞正声 刘云山 王岐山 张高丽

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

报,2014-03-08.

[6]宋 冬 林.构 建 自 主 知 识 体 系 开 辟 中 国 经 济 学 新 境

界[J].东南学术,2023,(4).

[7]王政武.劳动主体地位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的

逻辑及路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7,(1).

[8]习 近 平 著 作 选 读 (第 二 卷)[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

2023.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11]张月昕.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效益优先问题

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3,(4).

[12]MichaelE.Porter,MarkR.Kramer.CreatingShared

Value:How to Reinvent Capitalism and Unleash a

WaveofInnovationandGrowth[J].HarvardBusiness

Review,2011,(1、2).

[13]张立伟,王政武.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精准扶贫机制构

建逻辑与路径再造[J].社会科学家,2019,(3).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5]唐棣,金星晔.碳中和背景下 ESG 投资者行为及相关

研究前沿:综述与扩展[J].经济研究,2023,(9).

[16]习 近 平 著 作 选 读 (第 一 卷)[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

2023.

[17]马 克 思.资 本 论 (第 3 卷)[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

2004.

[18]唐芳芳,刘建涛.动因原则启示:马克思循环经济

思想的三 维 诠 释 [J].辽 宁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23,(3).

[19]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 6

月2日)[J].求是,2023,(17).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

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

[N].人民日报,2016-05-10.

[22]决定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 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

下半年经济工作[N].人民日报,2014-07-30.

[23]习近平.更好认识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推动我国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07-09.

[24]陈冬华,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中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

谈会精神笔谈[J].经济研究,2023,(7).

25

第33页

[25]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

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求是,2019,(9).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28]邱泽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

标[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2,(1).

[29]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0]李韵,等.企业所有制属性及其社会责任[J].上海经济

研究,2023,(7).

(责任编辑 李静丽)

OntheXIJinping'sConceptofPeople-centered

ComprehensiveBenefit:CoreSignificance,

TheoreticalOriginandTheTimesValue

YANGYun-l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InnerMongolia

NormalUniversity,HohhotInnerMongolia010022,China)

[Abstract]Thepursuitofbenefitisanimportantgoalofenterprisemanagement,regionaldevelopG

mentandpeople'swealthandcountry'sstrength.Thebenefitproblemisanimportanttopicineconomics

research.Basedonthetwocombinations,XIJinpingputforwardtheimportantconclusionthateconomG

icbenefits,socialbenefitsandecologicalbenefitsareorganicallyunifiedandsynchronouslypromoted,

formingapeople-centeredcomprehensiveviewofbenefits.Thecomprehensivebenefitviewanswersthe

relationshipbetweeneconomicbehavioranddevelopmentgoalfromthefundamentalposition,coreconG

tent,evaluationmethod,thinkinglogic,systemguaranteeandotheraspects.ItisaninnovativedevelG

opmentofthesocialistproductionpurposetheory,thedevelopmentlawtheory,theproductivitytheory,

andacreativetransformationofthe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suchasbalancingjusticeand

benefitandharmonybetweennatureandman.Thecomprehensivebenefitviewbuildsthelink mechaG

nismofpolicy-practicediscourseandacademe-theorydiscourse,whichhas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G

canceforconstructingtheindependentknowledgesystemofChineseeconomics,promotingtheChinese

pathto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andexploringthenew modelforhumancivilization.

[Keywords]XIJinpingThoughtonEconomy;ComprehensiveBenefit;People-centered;Shared

Value;IndependentKnowledgeSystemofChineseEconomics

26

第34页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阐释

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全方位建设‘模范自

治区’研究”(编号:2023ZZB010).

[收稿日期]2023-01-11

[作者简介]王海荣,女,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

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疆

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

高晓焘,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

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4年5月 内 蒙 古 社 会 科 学 May.2024

第45卷 第3期 INNER MONGOLIASOCIALSCIENCES Vol.45 №.3

DOI: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24.03.004

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探析

王海荣1, 高晓焘2

(1.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北疆文化研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北疆文化研究中心,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理解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是研究北疆文化、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基础.中华文化根脉、各民

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深厚的红色文化是形成北疆文化的历史逻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品质、蕴涵马克

思主义文化理论基本原理、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本要求是形成北疆文化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实践历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是形成北疆文化的实践逻辑;建

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根基的文化使命、凝聚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

新篇章的文化力量是北疆文化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北疆文化;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24)03-0027-07

2023年7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党ༀ第十一

届ༀ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

自治区的决定»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决策部

署,并明确解释了北疆文化即“融红色文化和草原

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打

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

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基本内容”[1].此后,学界围绕如何界定北疆文

化、北疆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怎样打造“北疆文化”

品牌等论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研究内容涉

及正确理解北疆的区域范围①,北疆文化的基本概

念、独特品质、时代价值和重大意义②,北疆文化在

中华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地位与

作用③,建设北疆文化、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实

践路径及对策建议等④,为厘清北疆文化概念提供

了学理支撑.相关研究成果或多或少都涉及北疆

文化何以产生、北疆文化概念何以提出的重大问

题,但对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还缺乏系统性研究.

27

参见李大龙、刘壮壮«试论北疆文化的范畴、内涵与价值»,载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

参见艾北疆«北疆文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载«内蒙古日

报»2023年11月16日;简小文«论“北疆文化”的基本问题»,

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康建国、翟禹«北疆文化

的时代价值»,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

参见朱尖«试论北疆文化的学理与实践定位»,载«内蒙古社会

科学»2024年第1期;刘志彧«北疆文化在构建中华文明统一

性中的历史意义»,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参见包银山«北疆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引与路径选择»,载«内蒙

古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第35页

一种新的文化概念的提出,其生成逻辑不仅包括深

刻的历史意蕴和理论内涵,还包括实践发展历程和

现实价值追求.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深刻展现了

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文脉、赓续红色基因的历史逻

辑,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逻辑,以及自觉担负起新的文

化使命、推动形成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民族

共同体的实践逻辑与价值追求.因此,只有分析梳

理好北疆文化的生成逻辑,弄清楚北疆文化从何而

来、何以存在并延续等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北疆

文化的概念,实现唱响唱精彩“北疆文化”品牌的目

标任务.

一、北疆文化形成的历史逻辑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进都是在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进行的,北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历史

演进的结果.北疆文化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

文化,受到了中华文化根脉的持续润泽,忠实地记

录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经过革

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不断丰富并赋予

其新的时代内涵,北疆文化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明提供了基础性资源.

(一)北疆文化源于中华文化根脉

在中华文化5000多年的发展史中,各民族共

同开៿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

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民族精神,最终形

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从北疆文化漫长的

孕育形成史看,北疆文化既亲历、参与了中华文化

的发展壮大历程,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持续滋养,

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绚丽一枝.北疆文化

是形成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特质的来源之一,北疆文

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源源不断地融入到中华

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与其Ђ各民族文化共同汇聚

成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延续5000多年至今仍在

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华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

结的那样:“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

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

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

的特质和禀赋.”[2]这充分说明草原文化和其Ђ各

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为中华文明的绵

延不绝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经验智慧.从北

疆文化的构成要素看,北疆文化是从红色文化、草

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多种文化

中提炼出来的、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概

念.这其中,除了草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

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都不是北疆地区所独有的,

虽然它们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有着不

同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色,但最终都融入到中华文

明多元一体格局当中,并在中华文化主干的滋养下

枝繁叶茂.

(二)北疆文化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

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

民族 共 同 缔 造、发 展、巩 固 统 一 的 伟 大 祖 国 的 历

史.”[2]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多

民族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

化遗产,并经过几千年持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

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和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部地区发展史同样是

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北疆文化是在各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孕育、发展并最终形成的.

北疆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

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之间不断交往交流交

融的历史是形成北疆文化的基础.如历史上在内

蒙古地区活跃过的匈奴、ᴀ然、鲜卑、突厥、契丹等

民族,以及北方民族建立的辽、金、元等政权,都为

北疆文化储备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

源.第二个层次,生活在内蒙古地区与生活在中原

地区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从未中断过,如生活

在北疆地区的各民族对中国历史上的五次民族大

迁徙、大互动、大融合都发挥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在

此过程中文化的创新、融合一直在持续,这也是«敕

勒歌»可以传唱千年、边塞诗得以自成一派的内在

原因,为丰富和发展北疆文化提供了养分.第三个

层次,内蒙古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东

西方经济贸易往来的中转站,见证并参与了多元文

化交汇融合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三)北疆文化的底色是红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

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们党团结带领

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

代相传.”[3]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底蕴深

厚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

的历史写照,是党和国家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内

28

第36页

蒙古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遗产,在

中国共产党辉煌百年的历程中经受了血与火的洗

礼,从而具有了红色基因和全新的时代内涵,成为

形成北疆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北疆文化中

蕴含的红色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

古地区各族人民共同的革命信仰,代表了内蒙古各

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致的价值追求,代表了内

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

就.北疆文化中的红色文化构筑了内蒙古各族人

民一百多年来的集体记忆,记录了内蒙古大地上各

族儿女一百多年来的奋进步伐.“三千孤儿入内

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历史佳话生动反映了内蒙

古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精

神追求,“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的蒙古马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

久为功的“三北精神”为激发内蒙古各族人民干事

创业的热情树立了鲜明的精神旗帜,守望相助理念

成为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的心理基础,爱国忠诚奉献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内蒙

古各族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

当的宝贵品质.总之,红色文化为北疆文化的发展

壮大积淀了深厚的鲜亮底色.

二、北疆文化形成的理论逻辑

北疆文化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

基本原理,体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要

求.北疆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与时俱进的

理论品质,从理论创新的视角突出了文化建设在推

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文化建

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

(一)北疆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

贵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

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

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

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4]北疆文化作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广泛吸收了中华文明中泽

被后世的先贤哲思和文采华章,对中华文化、中华

民族的认同不再受制于地域、血缘、宗教信仰等因

素的限制,使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植根内心、

融入血脉,成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古代生活在今内

蒙古地区的各民族不管是建立区域性政权还是全

国性政权,都主动认同“大一统”理念.金朝“自古

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元朝“天下一家,一

视同仁”等理念都是“大一统”理念的生动体现.而

且,这些政权还会主动吸收中原地区的制度来充实

和改造旧制,如辽、金废除部落联盟制,推行中央集

权的科层制,推行“因俗而治”等.中华民族虽历经

朝代更迭、战乱磨难,但维护国家民族统一始终是

历史的主流.另外,生活在北疆大地上的各族人民

共同创造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

文化遗产历经岁月沉淀凝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福泽世人的宝贵精神财

富,如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列入“二十四史”行列

的«辽史»«金史»«元史»,在中华文学宝库中广泛存

在的阴山、草原、大漠等意象,还有革命战争年代发

生在内蒙古大地上的感人事迹,以及党的十八大以

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内蒙

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

自信、创 新 发 展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都 具 有 重 要

意义.

(二)北疆文化蕴涵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

基本原理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准确把握马克

思主义科学原理中关于文化发展的特征规律和习

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

代化发展,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做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篇大文章的基础,也是北疆文化

形成的理论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与社会中的人息息相

关,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

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

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P.591).

生产方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革的,

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引起文化的变迁.立足新时

代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的目标任务,就是在深刻把握“两个大局”

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

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

践.北疆文化是基于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

29

第37页

交融的历史事实,基于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经济社会取

得的重大成就,基于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

新篇章的任务使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

践需要提出的.因此,北疆文化的提出既符合新时

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符合中国实际和内

蒙古地区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力.恩格斯在给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

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

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

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6](P.591)一般

来说,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

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文化则

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北疆文化以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为底蕴,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符合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

实践要求.因此,树立北疆文化概念,打造“北疆文

化”品牌,能够积极推动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构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凝聚更为磅礴的奋进力量.

(三)北疆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

本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

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

化理论,在文化本体论、主体论、价值论、实践论和

方法论等方面均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在新的

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

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做了系统性、创新性思考,

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使命任

务、价值旨归、发展道路、根本动力、外部条件和政

治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践行“两个结合”的光

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

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

特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建 设,建 设 中 华 民 族 现 代 文

明.”[7]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

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为

进一步推动北疆文化建设、树立北疆文化概念、打

造“北疆文化”品牌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北疆文化的提出,是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

的发展定位和战略规划,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

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

大趋势,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

代文明的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文化概念,是积极推动

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有效增强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性的有力举措.担负起新

时代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各民

族共同努力,需要各民族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走向现代化、共享现代化文明成果.北疆文化的

提出科学回答了内蒙古地区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问题,为在新的历史起点

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贡献内

蒙古力量.

三、北疆文化形成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每一次探索都彰显着“第

二个结合”的实践伟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打造

“北疆文化”品牌作为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的有

机构成,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规律,符合建设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的实践要求、与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的文化新形态的实践要求.

(一)北疆文化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的实践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

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

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

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7]北疆文化蕴含着丰富

而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

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北疆文化在践行“第二个

结合”的过程中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与民

族文化基因的相融相通、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的理

想信念与文化认同的相融相通、各民族共同走向社

会主义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融

相通.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看,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模范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创

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具体实

际相结合,最终确立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

正确道路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作出了

一定的理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

正确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经济、社

会、民生等各个方面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实

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

30

第38页

论中国化的方向是正确的,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

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

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内蒙古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

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内蒙古成为祖国北疆

一道亮丽风景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总结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

律,特别是要及时总结新时代以来取得的宝贵经

验,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和“模

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这是打造“北疆文

化”品牌的基本依据.在深入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贡献内蒙古力量,

这既能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过程中准确把握马

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要求,

也能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北疆文化

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北疆文化的形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

实践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

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

厚底蕴.”[8]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

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关系,从根本上阐明了古

代文明之中国、当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

国和未来全面实现现代化之中国的历史延续和发

展脉络,为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基础上

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提供了理论指引.

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亲历

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方面作出了积

极贡献,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

践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

道路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新征程,重温

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深情厚爱和殷殷重托,为

更好地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

务”和“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发展目

标,我们需要继续提振精气神,继续保持干事创业

的干劲、拼劲、韧劲.

北疆文化秉持守望相助的理念,以习近平文化

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方向,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蒙古马精神和

“三北精神”为旗帜,凝聚起更大的文化认同力量,

更好更深入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进一步巩

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把全区各族人民凝聚

在党的周围,秉持和践行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

为方式、共同的民族情感、共同的奋斗目标,高度认

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形成各民族人

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使

“一条主线”“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

思想深入人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内

蒙古新篇章.

(三)北疆文化的形成是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实践要求

文化源于长期的历史积淀,一经形成便具有了

稳定性.文化的稳定性表现为民族共同的理想信

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模式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北疆文

化是在内蒙古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

谐思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

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中形成的

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思想基

础,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树立北

疆文化概念、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能够使内蒙古

各族人民进一步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

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

念,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

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遵循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

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打造文化品牌,能够有效引导

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

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中华

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有效实现各民族的具

体利益,进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

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宗教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思

潮,凝聚“建 设 亮 丽 内 蒙 古,共 圆 伟 大 中 国 梦”的

合力.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

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精神支撑,

集中体现为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政治

自觉推进“模范自治区”建设,充分体现出维护国家

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

31

第39页

四、北疆文化的价值追求

北疆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各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凝结了内蒙古各族

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体意识,

是内蒙古自治区自觉参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展现内蒙古风

采与担当的生动体现.北疆文化深刻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

践规律,为努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

“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

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

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升

起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

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

者.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建设成为“模范自治区”,并长期呵护了这一

崇高荣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

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

确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两个结合”在内蒙古

的生动实践.在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

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伟大实践

中,北疆文化作为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

性表达,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北

疆文化蕴含着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蕴藏

着丰富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

形象,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广阔舞台

和必要条件;北疆文化的独特品质对于新时代继续

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推动新时代

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实 践 不 断 深 入 ៿ 展 具 有 重 大

意义.

北疆文化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尤其需

要注意避免出现以主观臆想凭空认定文化优秀或

不优秀的不良倾向,应持之以恒地开展深入研究,

系统呈现北疆文化的优秀品格、丰富内涵、价值追

求等,树立和突出蕴含其中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

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使之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

代文明的基础性资源,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不断

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二)夯 实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思 想 根 基 的 文 化

使命

文化认同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力量的精神

纽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文明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8]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的过程中不断增进文化认同,需要持续增进对中国

式现代化的认同和对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全新人

类文明新形态的认同,这在本质上同样是价值认

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认同.

以守望相助理念、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

精神内核的北疆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党ༀ自觉运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的新实践,也是

中华文化叙事体系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

新突破.北疆文化作为内蒙古提出的标识性概念,

既是千百年来生活在北疆地区的各民族在生产劳

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思想和价值观的核心

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相结合的实践载体,能够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

识、于包容多样中增进认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

明在新时代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强大价值引导力、文

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生态观、秩序观、文明观.

(三)凝聚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

文化力量

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标”、是经济社会

发展的“永动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黏合剂”,文

化安全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深入

开展北疆文化研究,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就是坚

守文化责任、彰显文化力量,通过贯通历史、现实与

未来,将内蒙古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

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和内蒙古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

量.北疆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尤其是经过红色文

化洗礼后凝练的、以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代

表的精神旗帜,能够引领广大干部群众激发担当作

为精神,从根源上克服错误思想观念,坚决摒弃“我

不如人”的思想观念,提振内蒙古2400多万各族群

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

32

第40页

围,为完成“两件大事”和“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凝

聚磅礴力量.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也是完整、准确、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

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ༀ政

府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在做大做强文

化产业,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如红色旅游路线、历史

文化旅游路线、民族风俗旅游路线等)方面进行了

诸多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增强了内蒙古

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北疆文化的提出与

推广,为推动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

现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契机和

抓手.通过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能够更好地传承

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根植在北疆大地上的

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为更好地树

立和展现内蒙古的良好形象、打造更多更具区域特

色的精品旅游景区、进一步丰富旅游供给、推动文

旅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进内蒙古现

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行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党ༀ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

[N].内蒙古日报,2023-07-10.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

明日报,2019-09-28.

[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

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 聚民

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

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7]习 近 平.在 文 化 传 承 发 展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J].求 是,

2023,(17).

[8]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

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3,(3).

(责任编辑 孟荣涛)

AnalysisontheGenerativeLogicof

theCultureoftheNorthernFrontierofChina

WANG Hai-rong, GAOXiao-tao

(InstituteoftheCultureoftheNorthernFrontierofChina,Inner

MongoliaAcademyofSocialSciences,HohhotInnerMongolia010010,China;

ResearchCenteroftheCultureoftheNorthernFrontierofChina,Inner

MongoliaAcademyofSocialSciences,HohhotInnerMongolia010010,China)

[Abstract]UnderstandingthegenerativelogicofthecultureofthenorthernfrontierofChinaisthe

basisofstudyingthecultureofthenorthernfrontierofChinaandbuildingthebrandofthecultureofthe

northernfrontierofChina.TherootsofChineseculture,thecommunication,exchangesandblendingof

variousethnicgroupsandtheprofoundredculturearethehistoricallogicofformingthecultureofthe

northernfrontierofChina;inheritingthepreciousqualityof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conG

tainingthebasicprinciplesofMarxistculturaltheoryandreflectingthebasicrequirementsofChinese

moderncivilizationarethetheoreticallogicofformingthecultureofthenorthernfrontierofChina;the

practicallogicofformingthecultureofthenorthernfrontierofChinaisthepracticeprocessofadapting

MarxismtotheChinesecontextandtheneedsofourtimes,promotingthepracticeofChinesepathto

modernizationandcarryingoutthemainlineoftheconsolidatingtheconsciousnessofChinesenational

community;thevaluepursuitofthecultureofthenorthernfrontierofChinaistobuildtheculturalconG

sciousnessofthemoderncivilizationoftheChinesenation,theculturalmissionofconsolidatingtheideG

ologicalfoundationof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andtheculturalforcethatwritesanewchapterof

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inInnerMongolia.

[Keywords]TheCultureoftheNorthernFrontierofChina;HistoricalLogic;TheoreticalLogic;

PracticalLogic;ValuePursuit

33

第41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历史哲学思想”(编号:23BKS020).

[收稿日期]2023-11-26

[作者简介]付文军,男,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付洋洋,男,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4年5月 内 蒙 古 社 会 科 学 May.2024

第45卷 第3期 INNER MONGOLIASOCIALSCIENCES Vol.45 №.3

DOI: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24.03.005

精神政治与自由危机

———关于新自由主义精神治理术的批判与反思

付文军1,2, 付洋洋1

(1.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58)

[摘 要]作为一种极为隐蔽且攻心为上的治理权术,精神政治将人的精神视作新的生产力并利用数字技

术作为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工具.究其实质,精神政治就是要通过“优化思想”来造就一批从心理上慑服资

本及其统治的仆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新自由主义关于自由的许诺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和精神压榨的

噱头.以自我剥削、自我强迫为主要特点的精神治理术俨然造就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难分彼此、施害者和受

害者合二为一的情形.功绩主体臆想自己的自由处境,现实的个人却在无形社会压力的裹挟下苟延残喘,精

神倦怠与心理抑郁等时代症候无不控诉着主体陷入了更深层次的自由危机.面对精神政治的运作逻辑及其

社会后果,唯有对资本及其逻辑的实质性批判,方能真正破除精神枷锁、实现精神解放.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数字技术;精神政治;自由悖论;精神解放

[中图分类号]B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24)03-0034-09

引言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1](P.4)这

一判定依然可视为对当代人们生存状况的精准描

绘.身处数字时代的我们貌似获得了极大程度的

自由,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穿着打扮、从事

职业以及伴侣朋友等等,但在享受自由带来的诸多

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些所谓的自由

选择背后实则有一只无形的幕后推手———数据算

法———在“帮”我们精准抉择.我们在互联网上的

每一个举动都被监控着、被追踪着、被评估着,所有

用户的数据都不断地被大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

继而顺利完成“猜你喜欢”的任务.正是在庞大的

数据算法的运作之下,互联网愈发能够摸透和预判

用户的喜好,并向用户精准推送其所感兴趣的内

容,从而成为用户最“忠实”而“可信”的朋友.诚如

韩炳哲所言:“大数据是十分有效的精神政治的工

具,它可以全面地获取关于社会交际的动态.这种

认识是一种统治认知(Herrschaftswissen),可以介

入人的精神,对精神在前反思层面(präreflexiv)施

加影响.”[2](P.16)

34

第42页

在数字时代,新自由主义的精神治理术以更加

温和的方式展开.人们“越觉得自由,就越自愿去

暴露,就越会被监控,进而越不自由”[3],于是陷入

到一种“越开放越规训、越自由越奴役”[4]的自由悖

论当中.新自由主义的自由许诺不断迷惑着大众,

逐渐蚕食着真正属于Ђ们的自由.资本代言人为

大众量身定制的自由外衣,不过是受精神政治潜移

默化影响的削足适履.大众按照社会定义的价值

对标自己、改造自己、强迫自己,个体的自我意识就

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消解,自由也就变得遥不可

及.焦虑、倦怠和抑郁等精神问题无不揭橥了大众

对数字时代的数据主义和精神操控的排斥反应.

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我们需要进一步

审视大众的生存境遇并重提追寻真正自由的目标,

以挣脱精神枷锁,为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贡

献理论智慧.

一、数字技术:新自由主义与

精神政治的接榫

在新自由主义主导的数字化社会中,精神政治

以诱惑性统治关系为前提,在扶持的名义下展开了

对个体的强力剥削和深层管控.在韩炳哲看来,精

神政治是不同于生命政治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

术. 生 命 政 治 是 一 种 “压 制 性 的 统 治 关

系(Herrschaftsverhältnis)”[2](P.9),它 通 过 有 预 谋

的强迫完成对肉体的规训,并使这种强迫逐渐演化

为一种习惯性的操作流程.作为一种新的控制术,

精神政治发现“其实精神才是生产力”[2](P.33).

为了提高生产力和促进资本增殖,新自由主义

政权“所要克服的不再是来自肉体的反抗,而是要

去优化精神和脑力的运转程序”[2](P.34).尤其是随

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发

生了深刻转型———它不再是生命政治意义上的“规

训社会(Disziplinargesellschaft)”①,而是精神政治

意义上的“透明社会(Transparenzgesellschaft)”②.

在“数字化全景敞式监狱(Panoptikum)”③中,数字

资本权力对主体的管治手法从“规训肉体”转向“优

化思想”,实现了从“Ђ者剥削”到“自我剥削”的范

式转换.

新自由主义之所以能够通过精神政治对主体

自由展开敲骨吸髓般的利用,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加

持.大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展开对主体潜意识的引

导、管控和利用,将“本我(Es)”潜移默化地塑造成

为精神政治所用的“自我(Ich)”[2](P.87),将戒律禁

令下的主体“应当(Sollen)”做什么转向绩效命令

下的主体“能够(Können)”[5](P.65)做什么,进而施

展 精 神 政 治 的 规 制 技 法. “数 字 化 控 制 社

会(Kontrollgesellschaft)”④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精

神政治学作为新的统治形式描摹了当今社会新的

秩序样态,更加意味着“由外而来的暴力退场了,取

而 代 之 的 是 一 种 自 生 (selbstgeneriert)的 暴

力”[6](P.56).这种暴力通过“过度的绩效、过度的生

产和 过 度 的 交 际,过 量 的 关 注 和 过 分 的 积 极 主

动”[6](P.3)给个体营造出一种亲近、诱惑的欣快氛

围.在这种情况下,“幸福的因素本身就变成了不

幸的源泉”[7](P.4).大数据通过智能算法为我们的

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与之联袂而行的是用户的生活

被全面地监视与控制.颇为讽刺的是,新自由主义

给自己冠以自由的头衔,却始终没有赋予主体真正

的自 由,资 本 却 在 自 由 的 空 口 许 诺 中 赚 得 盆 满

钵满.

数字技术使非物质生产的地位愈发重要,新自

由主义通过精神政治的管治成为现实.数字时代

的资本与技术实现了深度合谋,立足于海量数据、

依托数字手段全面监视与控制了用户的自由与交

际.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再安居于大地和天空,

而是居住在谷歌地球和数字云之中”[8](P.4).这意

味着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对世界的感知已然从“实

物”转向“非物”,信息充斥到了现代主体生活的各

个领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

的支持下,用户正以不受约束的通信方式交换着各

自的私人信息.数字技术由此洞察人的精神,“将

我们引渡给精神政治的程序设计和控制”[9](P.111)

35

“规训社会”是福柯描述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一个否定性社

会.各种否定 性 的 禁 令 在 其 中 占 据 主 导 位 置.参 见 韩 炳 哲

«倦怠社会»,王一力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第15~16页.

“透明社会”也称“监控社会”,个体在这个社会当中被照得通

亮,并完全奉献出自己,供人剥削.参见韩炳哲«透明社会»,

吴琼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第82~83页.

“数字化全景敞式监狱”是边沁提出的“全景监狱”的升级,它

是韩炳哲基于数字化时代这一背景的新提法.数字化全景监

狱的特殊之处在于,用户是通过自我展示和自我揭露参与到

它的建造和运营之中的,“监狱”中的居民则活在自由的幻象

之中.参见 韩 炳 哲 «精 神 政 治 学»,关 玉 红 译,中 信 出 版 社,

2019年,第11页.

“数字化控制社会”是 一 个 以 数 字 监 控 技 术 为 依 托 打 造 而 成

的、所有人都受监控的、遵循绩效社会逻辑的透明社会.参见

韩炳哲«精 神 政 治 学»,关 玉 红 译,中 信 出 版 社,2019 年,第

12页.

第43页

中.数字技术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准确地刻画出我

们外在和内心的图像”[2](P.84),使主体产生一种大

数据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错觉.借助数字技术,这

种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极强的暗示重新定

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数据

化和网络化的个体存在于媒介所制造的“数字化全

景式监狱”中而不自知.与之相应,“数据主义导致

数字化极权主义的形成”[2](PP.78~79),数字技术使一

切存在都被压扁、敉平,进而使其毫无抵抗地融入

资本和信息的洪流之中.整个流程是可追踪的,也

是极为透明的.然而,这种透明仅仅宣告了“数据

和信息是自由的”[10](P.91).透明社会遵循着数据主

义的基本步调,将一切转化为数据和信息、转化为

可见之物.

如此一来,“未来也就被肯定化了,成为被优化

的现在”[11](P.2).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数据分析的推

广,“宣 告 了 数 字 精 神 政 治 (digitalePsychopoliG

tik)”[9](PP.109~110)时代的开启.数字技术使我们的

思考变得多余,主体被“降格为系统中的一个功能

组件”[11](P.4),不假思索地任自己沉湎于事情“就是

这样(Es-ist-so)”[2](P.92),人本身变得可被量化、

可被测量甚至可被操控.可以说,大数据宣告了个

体与其自由意志的终结.

精神政治作为一种全新的统治之术,描摹了数

字化社会的秩序样态.作为精神政治的技术支撑,

数字技术促使政治统治的触角蔓延到了个体的精

神世界,进而操控了人的自由意志,导致了更深层

次的自由危机.一方面,数字化社会将“肉体人”转

化成“数字人”.精神政治正是通过对用户在社交

媒体上透明行迹的分析、管控而提升了统治效率.

换言之,精神政治不仅不允许我们沉默,反而借助

社交媒体手段不断地要求我们在网上倾诉自己的

情感、分享生活故事以及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使

用户主动地“自我暴露和自我展示,主动为数字化

全景式监狱添砖加瓦[11](P.85).另一方面,精神政治

的治理目标是将“数字人”转化成“经济人”.与传

统事物相比,与数字相关的事物更加透明、更易被

追踪、更易被利用.以此为基础,数字社会要求构

建一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数字秩序”①,它要在

最大程度上促进、扩大并加速对人生命的商业利

用.以“自我实现”为旗号的新自由主义将人们“自

我完善”的追求与“绩效的提升”[5](P.94)融为一体.

数据主义作为数字秩序的灵魂,则“象征着今天的

全面交 际(Totalkommunikation)———与全面监视

和全面剥削逐渐重合的交际状态”[12](P.28).由是观

之,精神政治借助数字技术对人们的行动和思想进

行全面监控和管理,继而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

对人们起到规训的效用.

如果说机器大工业时代是依靠压制、惩罚等手

段而达到相应的目的的,数字时代则是通过诱导、

共情等手法让人们主动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优化.

新自由主义将社会治理的方法提升到了一个全新

的 层 面,它 似 乎 “并 不 否 定 或 压 制 我 们 的 自

由”[12](P.39),实则是在给予自由的过程中施行着剥

夺之术.这种类型的统治无需蛮力、无需暴力,因

为它就是数字时代的一种自然发生.作为新自由

主义的统治形式,精神政治遵循着资本的逻辑,看

似自 由 的 个 体 实 则 是 被 “算 法 之 线 操 控 的 木

偶”[13](P.72),没有一丝一毫真正的自由.这一过程

使人们陷入一种难堪、矛盾的境地———既苦不堪

言,又心甘情愿.

新 自 由 主 义 是 “一 种 有 效 且 智 慧 的 体

系”[2](P.4).它披着“解放的外衣粉墨登场”[14](P.29),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表现出“讨好”与“成全”的姿态,

以此扰乱了人们 关 于 “自 由”和 “自 我 实 现”的 认

知[10](P.21),最终使人们“屈从于更有效的”[2](P.2)剥

削形式.精神政治用交流代替强制,用趣味代替禁

令,用鲜明的个性代替平凡平淡,用责任化代替物

化,从而给人们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

究 其 实 质,新 自 由 主 义 “作 为 资 本 主 义 的 变

种”[2](P.7),它鼓吹的自由实则是对资本诡诈本性的

掩饰和伪装.精神政治之所以要以自由为名而极

尽“讨好”之能,其目的只是使人们在这些糖衣炮弹

中迷失自我,继而使其丧失反抗或抵抗的能力,让

人们在“昏睡”中“悄无声息地”接受资本的无形暴

力.精神政治所宣扬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进步的

强制.在为自由高歌的时代,人们陷入到自我实现

的狂热之中而无法自知、无力自᠀.个体与所使用

的电子信息设备融为一体,被剥削者如今“不再作

为机器的一个部分被动地运转,而是和Ђ的数字设

备一起主动地操作”[9](P.61),这便是新自由主义宣

扬自由的核心要义所在.精神政治以讨好逢迎和

制造依赖的方式完成了对生命政治的超越,社会也

36

① “数字秩序”以“透明”为标语,它要求将语言转化为可掌控、易

分析的信息.在算法和人工智能的普及之下,透明的数字社

会要求构建一个“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流程和秩序.参见韩

炳哲«妥协社会:今日之痛»,吴琼译,中信出版社,2023年,第

60~61页.

第44页

就进阶到了精神政治统治时代.这意味着人们不

仅要为资本增殖贡献出自己的身体,并把自己的身

体调节到最佳状态以投入到工作之中,而且还要从

精神层面认可并遵循其运行逻辑,以不断地自我优

化来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可见,精神政治所力捧

的自我实现并非个体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实现自

我,而是一种全新形式的异化———它将主人和奴仆

寄生于同一人,使人们听命于自由意志并受自我生

产的约束.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精神政治所塑造的

以自由为旗号的剥削体系的致命伤害便在于它竭

力完成消解反抗、淡化斗争的政治目的,继而让人

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现实而不自知.

“权力越大,就越平静.”[2](P.19)新自由主义的

精神政治遁形于自由背后,真正的自由却在数字秩

序和数字体制中消解殆尽.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

时代,毁掉我们的不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

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15](P.Ⅱ).

从“酷刑社会”(GesellschaftderMater)到“规

训社会”,统治阶级对大众的管控模式逐渐从肉体

的显性惩 戒 演 变 为 对 生 命 的 隐 性 操 持,“透 明 社

会”(Transparenzgesellschaft)的 统 治 模 式 则 发 生

了重大改变,即转向了对精神领地的占领和对人们

心理的深度把控.需要明确的是,在与资本相勾连

的政治版图中,“入侵与征服”才是主导的统治程

式,而“和解与斡旋”[6](P.65)都是迫不得已才采取的

策略.新自由主义给出了一种关于自由的辩证法,

即“统治与自由携手并立于我们面前”[13](P.72).毋

庸讳言,精神政治所宣扬的自由是彻底服务于资本

增殖的.人们所能够得到的“与其说是自由,不如

说是象征性的自由”[16](P.114).

二、功绩主体的现实境遇:

“优化思想”取代“规训肉体”

精神政治的主导者不再宣扬“自己做自己的主

人”的旧式说教,而是重点推介“自己做自己的老

板”的理念,人们正是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变得疯

狂、盲目,并就此沦为资本增殖过程中最“强有力的

发条”[17](P.84).在“优化思想”取代“规训肉体”的

“功绩社会(Leistungsgesellshaft)”[2](P.8)中,“功绩

至上的主体(Leistungssubjekt)自认为是自由的,

实际上却是一个奴仆,是没有主人强迫却自愿被剥

削的绝对的奴仆”[2](PP.2~3).这种主仆辩证法导向

一个完全劳作的社会,“在这里,主人自身也成了工

作的奴隶”[5](P.33).功绩主体通过自我剥削将自己

圈禁在自由的囚笼之中,并显露出一种自愿自觉的

状态.功绩主体在寻求解放、破除强制的道路上再

度沦为资本的奴仆,遭受着身体规训和精神操控的

双重折磨.

新自由主义的精神政治通过对个体幸福的许

诺而将生产设定为人们“唯一的生命形式”[14](P.43),

进而导致了主体生命的彻底世俗化.数字技术的

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打破了原有的劳动模式,工作

开始入侵人们的生活,工作时间不断挤压着生活时

间,甚至于二者逐渐融为一体.在新自由主义主导

的数 字 化 社 会,“不 管 人 在 哪,工 作 总 是 如 影 随

形”[18](P.xiv).绩效社会中个体工作时间日益延长、

工作强度不断提高,功绩主体已然“无异于一部主

动运转 的 机 器 (Positivmaschine)”[2](P.42),过 度 劳

动已成为一种常态.由于工作场域和工作时间的

灵活化,人们逐渐接受并认可了这种工作方式.加

之在随处可见的“电鞭”①的驱使下,人们便逐渐习

惯并接受了雇佣者的不合理要求.功绩主体在所

谓的自我优化的粉饰下被塑造成纯粹的“劳动的动

物”[17](P.125),全然抹去了“工作与兴趣、爱好、娱乐

之间的界限”[19](PP.43~44),致使大众的生命活动只剩

下了“工作和绩效”[20](P.1).精神政治“巧妙地利用

这种自我管理术”[3]将外在的压迫力转化为主体内

生的驱动力,依靠对自由的利用而不是对自由的压

制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这是新自由主义最为奸险

的治理策略.在此境况下,功绩主体不再有固定的

工作时间,Ђ们全天候专注于工作的挑战.在绩效

原则主导下的社会中,成果才是判定行动是否有效

的唯一依据,对于一切主体的个性和独立性都避之

不言.功绩主体将学习、工作成绩好不好,有没有

能力高效地完成任务,对公司贡献的有多少等作为

衡量和判断自身价值高低的依据.即便是在竞争

中落败,也不会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社会,而是归

责于自身的不够努力、不够优秀.在资本逻辑的强

力宰制下,充满劳作且追求绩效的社会不再是一个

自由的社会,它产生了一种生产强制,这种生产强

37

① 迪士尼公司为了衡量员工的生产效率建立了一套自动计数系

统,以此作为员工生产力的跟踪器.当员工工作时,那些与预

定生产力目标一致的员工可以看到自己的名字闪烁着绿色,

但当Ђ们放慢速度或远远低于公司的效率标准时,Ђ们的名

字就会以黄色或红色显现.如果员工一直无法跟上速度将受

到例行的记录处分.员工们将其称之为“电鞭”.参见杰米

K.麦卡伦«过劳悲歌:996正在毁掉美国梦»,涂伟译,中国工

人出版社,2021年,第87页.

第45页

制恰恰破坏了作为生命形式的主权,使主权让位于

一种为自由包装着的屈从.“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

以其意识工业(Bewusstseinsindustrie)摧毁了人的

灵魂”[2](P.42),功绩主体沦为“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奴

仆”,成为“劳碌着的、只想简单活着的奴仆”[2](P.3).

“新自由主义对于效绩(Leistung)、性感和健美体

魄的强制命令(Imperative),将身体降格为需要被

优化的功能客体”[14](P.10).在资本权力笼罩的绩效

社会中,带着工作去度假(甚至将它带进睡眠)成为

合理的现实.这一变化的背后所流露出的恰恰是

工作对于生活的全面冲击,高强度加班、长时间工

作、休 息 日 出 勤 等 都 是 功 绩 主 体 不 得 不 直 面 的

状况.

功绩社会的剥削形式也发生了从“Ђ者剥削”

向“自我剥削”的“៿扑式转变(topologischerWanG

del)”[6](P.10).新自由主义通过貌似友好的精神治

理和近乎偏执的绩效原则将功绩主体的劳动调成

永动模式,精神政治将“不容后退的对抗心理标榜

为充满治愈能力的力争上游和出人头地的激励动

力.动力、项目、竞赛、优化和倡议被归为自由主义

政权的精神自主性统治技术”[2](P.25).功绩主体作

为自认为免遭“其Ђ外界强迫(Fremdzwang)的客

体”,如今却恰恰以“一种束缚于功名的形式屈从于

内心的强迫和自我强迫(Selbstzwang)”.[2](P.2)新

自由主义利用精神政治手段积极肯定主体行为,激

励主体鞭策自己、朝向自己、逼迫自己,顺从的个体

在所谓的自由竞争当中被心甘情愿地剥削着自己,

还天真地以为这是在通向自我实现的途中.基于

此,不仅人的身体,而且整个人本身都成为一架“力

图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功效”[5](P.54)的机器.在绩

效社会里,虽然工头的皮鞭已不再挥舞,但主体在

绩效原则的驱策下不断地进行自我鞭策.这种自

我鞭策、自我剥削要比Ђ者剥削的方式更有效率.

功绩主体对“一种自愿的、自我生成的约束言听计

从”[12](P.49),人们争先恐后地提高绩效,效率至上的

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现代社会的全面覆盖,绩效社会

就此表现出一幅繁盛的景象.所有人都被计划追

赶、都在和时间赛跑,只有“保持竞争性”,才不至于

“掉出Ͽ鼠滚轮外”①.在严苛的绩效与考核压力

下,功绩主体的负担被无限加重.长此以往,功绩

主体 “因 被 迫 产 出 越 来 越 多 的 成 绩 而 走 向 衰

亡”[2](P.42).人们在新自由主义建构的自由幻象中

进行着自我剥削,功绩主体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

者.每个人既是自我的雇主,“也是给这位雇主打

工的自我剥削者”.功绩主体将“主仆身份集于一

身”,甚至连“阶级斗争也转变为与自身进行的内部

斗争”.[12](P.21)

绩效原则给功绩主体造成了毁灭性的压力和

打击.与自由的消解相伴随的是希望和目标的丧

失,绩效社会变为孕育心理疾病的温床.在新自由

主义所取得的光辉成绩背后,发展的负面效应在主

体身上逐渐显现并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当整

个社会都沉浸在对于未来社会更加便捷、更加富足

以及更加幸福的美好想象中时,一股无色无味的气

压使人们在社会前进的浪潮中感到窒息,使每一个

个体都被无法言说的不安以及看不到明天的焦虑

感所笼罩.功绩主体在生活中遭受的痛楚正是由

于新自由主义的自由许诺造成了更深层的伤害.

比起前现代社会人们自己设定奋斗目标、自己控制

工作进展、主动寻求工作的意义与人生的动力,现

代主体只能被动地完成由Ђ人设置和控制的任务.

绩效社会为资本权力所钳制,资本逻辑将一切关系

都“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21](P.34),将一个个活生

生的个体沦为机械的敛财工具.新自由主义披着

“享受人生”的道德外衣对主体进行精神或意识的

“洗礼”,人本该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敞显自我的本

质,但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和崇拜却使这一崇高的活

动降格.人们在“西西弗斯式”② 的工作状态中逐

渐丧失了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一个以业绩衡量一

切的社会中,功绩主体将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完成

各项考核.长时间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现代主

体不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疲惫不堪,也对毫

无意义的任务和永无止境的利益追求同样感到失

望.我们的业余时间不断减少,“过劳引起过劳死

和压力疾病”[18](P.3),造成主体的身体退化和精神

倦怠,抑郁症和倦怠症就是“过度劳动”[17](P.119)的

功绩主体发出的时代悲鸣.

38

哈特穆特罗萨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比作滚轮中的Ͽ鼠,现

代社会加速运行违背了自主性承诺,使人们不得不时刻保持

竞争性,才不至于掉出Ͽ鼠滚轮外(被社会淘汰).参见哈特

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

作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11页.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由于西西弗斯囚禁死神而

触怒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Ђ将一块巨石推

上山顶,但因为巨石太重,每次巨石还未被推上山顶就又滚落

下去,所以西西弗斯就在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西

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慢慢消耗.

哈特穆特罗萨用“西西弗斯式的苦役”表述了现代人的生活

状态.参见哈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

变»,董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18页.

第46页

日本学者斋藤茂男深刻指出:“我们就像置身

于一个庞大的系统之中,刚达成一个目标、课题,甚

至都没有时间喘息,马上就会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被

推到面前,跑得上气不接下气.”[22](P.28)这种状态就

像是上了高速公路的汽车,除了随着社会洪流勇往

直前外没有其Ђ选择.这种完全与系统优化并行

的自我优化实际上是一种带有自我毁灭性质的行

动,过度劳作的功绩主体由于压力过大而逐渐产生

心理上的“无力感、紧迫感、挫败感和失去尊严的颓

废感”[23].功绩主体被“肆无忌惮的自我剥削致使

精神崩溃”[12](P.10),优化至死是Ђ们不可避免的必

然结局.至此,我们需要驻足反思,在功绩社会中

“工作的极限在哪里? 工作场所的边界在哪里? 工

作日的结束在哪里”[24](P.77)?

“你要过得幸福”是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的愚

民手法.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幸福就意味着你

“必须带来强大的功绩能力才行”[13](P.12).绩效社

会中的 功 绩 主 体 之 所 以 “误 以 为 自 己 活 在 自 由

里”[6](P.56),是因为人们的确不再“受迫于一个自身

之外的统治机关”[6](P.3).虽然外在的胁迫被克服

了,但是它却转化成内生的压力和焦虑.新自由主

义作为资本增殖的帮凶,不仅不会引导人们走向自

由,反而会将人们置入一种更加隐蔽、更加严苛的

奴役体制之中.新自由主义宣扬的工作伦理与人

们对生活价值的追求相抵牾,人们“把生命与更多

的 生 产、更 多 的 绩 效 和 更 多 的 消 费 混 为 一

谈”[20](P.57).资本体制所力推的“过度劳动的文明

暴行”[25](P.273)正在塑造一个完全赤裸的生命.归

根结底,资本主义始终无法规避人类“自我实现和

自我毁灭”[5](P.70)的悖论.在精神政治治理的过程

中,人们将自己“困在一架不断加速、围绕自身旋转

的疯狂竞争(Hamsterrad)之中”[5](P.74).这种通过

自愿的方式将人生目标与资本增殖关联起来,比

“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

还要牢”[25](P.743).长此以往,精神政治必然会造成

被剥削者意志消沉、阶级意识消解等诸多问题.

三、绩效社会中功绩主体的未来何去何从

以“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为“特定的

内容和目的”[25](P.344)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要

求每一个社会个体都要慑服于资本逻辑.新自由

主义时代的功绩主体也必然遵循这一基本操作规

程,将获得更大利益视为生命追求的终极目标.精

神政治在生产和生活的双重维度上展开对社会成

员的肉体剥削与精神操控.面对越来越少的睡眠、

越来越忙碌的生活、越来越匮乏的自由时间以及越

来越多的工作,功绩主体的“生命(Leben)”俨然已

经崩解成“生存(Überleben)”.[13](P.17)“我们试图通

过延长赤裸的生命来弥补存在的缺失,但却在这个

过 程 中 丧 失 了 对 有 深 度 的 生 命 的 全 部 感

觉.”[20](P.57)实际上,现代的人们无论是对健康的歇

斯底里,还是对自我实现的狂热追求,都不外乎是

因为遭受到资本的无形暴力进而“导致自我的空虚

和瓦解”[12](P.59).

韩国导 演 李 沧 东 在 电 影 «燃 烧»中 用 “Little

Hungry”(物质上的饥饿)与“GreatHungry”(精神

上的饥饿)描绘了现代社会两类“饥饿”主体.其

中,“LittleHungry”是指还未满足基本生存需要

的主体,“GreatHungry”则代表着基本生存需要

得到满足却因精神生活的欠缺而饥渴地寻找生命

意义的主体.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多数人

都是“LittleHungry”.这一群体直接面临着生命

延续的问题,这也意味着一些群体还面临着因为饥

饿、疾病或者缺乏住所而不得不直面死亡的威胁;

“GreatHungry”群 体 则 在 工 业 革 命 之 后 倍 受 关

注,Ђ们不再因食物匮乏、住所缺失而丧失生命,但

精神的空虚和思想的匮乏却使Ђ们总是处于压抑

之中.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

义和新穷人»中谈到,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的现

代资本主义社会,“如果说‘贫穷’曾经来自失业,那

么今天它主要来自有缺陷的消费者的困境.这个

区别改变了人们对贫困生活的体验方式,也改变了

摆脱贫困的机会和前景”[19](P.2).但我们翻阅美国

学者杰米K.麦卡伦的«过劳悲歌:996正在毁掉

美国梦»就会发现,麦卡伦不赞同现代社会的主体

已经从“LittleHungry”走向了“GreatHungry”.

在Ђ看来,两种状态的同时存在困扰着现代人的生

产与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努力工作让人如此痛苦,

又如此骄傲”[24](P.20)的缘由所在.

“LittleHungry”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一

种不安全感所笼罩,该群体被迫尽可能多地出卖自

身的劳 动 力 以 获 取 基 本 的 物 质 生 活 资 料.纵 观

“LittleHungry”群体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看到,

很多“LittleHungry”并非因为懒惰、懈怠或能力

不足而使自身的生存陷入困境.现实的情况恰恰

相反,广大雇佣工人陷入到一种越是努力越是困苦

的窘境当中.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大量的过

39

第47页

剩人口组成的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也增加了提高薪

资待遇的难度.加上经济危机的爆发,广大工人群

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情况在当下的社会中依

旧存在.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社会也存在着大量

的非自愿失业者,这些失业者利用自己的零散时间

从事零工经济,但零工经济也只是一种披上自由外

衣以迎合劳动者追求的新模式.从事零工经济的

大部分劳动者依旧承受着过度工作、不稳定的日程

以及缺乏足够休息的苦楚,“LittleHungry”群体

就此处于一种极其痛苦的循环中.“工人阶级中就

业部分的过度劳动,扩大了它的后备军的队伍,而

后者通过竞争加在就业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压力,又

反过来迫使就业工人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

资本的摆布.”[25](P.733)不管Ђ们是终生从事一项工

作,还是争先恐后地争夺下一份工作,抑或是花费

大量时间干着多份工作,其所得都仅够糊口而已.

“LittleHungry”群体虽明确感受到自己工作

已然过度,但依旧渴望能有更多的工作时间,以便

赚取更多的工作报酬来维系基本的日常生活开销.

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虽然接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

工作时长,但其生活条件和生存境况并未得到实质

性的改变.Ђ们不仅未能获得等量劳动带来的等

量工资,还丧失掉了最为宝贵的闲暇时光.因而对

Ђ们来说,发展自身、提升智力、全面发展等都是

奢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人已不再被吃、喝、

住、穿等“生命中最简单的需求所束缚”[20](P.76),Ђ

们更多的困境是精神层面的空虚和无助.这就是

“GreatHungry”群 体 身 处 的 现 状. 诚 如 “Little

Hungry”群体的过度劳作是因为“没有选择的余

地”[25](P.329)一样,“GreatHungry”群体的精神虚脱

也是基于相同的原因.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工作依旧是人们赖以谋生

的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决定社会地位和自

我评价的主要因素”[19](P.21).这意味着在一个根据

选择能力以及相应社会责任来评估和奖励个体绩

效的社会,工作已然成为社会判定个体身份的核心

指标,同样也成为每一个个体需要终其一生去构建

和捍卫的关键.这不仅是现代人依然要辛勤工作

的缘由,还是所有生存和生活需求都让位于工作规

划的原因.这种状况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即

便是“当下幸运和成功的精英”也依旧“没有固定的

工作时间,7×24小时专注于工作的挑战”[19](P.44).

另一方面,在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社会中,金钱

扮演着“一个很糟糕的身份授予者”[14](P.19)的角色.

尤其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当下,包括人们的住

宅、社区、学校、职业等在内的一系列要素的优劣分

化也愈发严重.其中,金钱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甚

至是唯一的)衡量指标.社会分化越是加剧,金钱

的重要性也就越发凸显,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望与崇

拜也就愈发强烈.在功绩社会中,赚取更多金钱的

欲望几乎演变成了一种强迫症,“GreatHungry”

群 体 也 就 “不 得 不 延 长 工 作 时 间,加 大 劳 动 强

度”[18](P.22).由此,人们必然要不断地牺牲自己的

自由时间、压榨自身的精神领地,甚至“完全放弃一

切自由”[17](P.119).即使现代人生活得更体面一些、

工作环境更舒适一些、工作时间更灵活一些、社会

地位更高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然摆脱了被

剥削的状况,反而恰恰证明功绩主体“为自己铸造

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25](P.714).总体而论,虽然

绩效社会中的部分群体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

求,但Ђ们依旧无法超脱于资本逻辑的宰制与管

控,也无法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从实质的意义上讲,人的幸福程度并不一定与

拥有金钱的数量成正比,人的天性也未必是“想挣

越来越多的钱,Ђ们只是想按照自己已经习惯的方

式去生活”[24](P.55).然而,服务于资本增殖的精神

治理术迫使所有社会成员“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

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25](P.359),由此展开对当

代主体的隐性支配和无情催逼.在新自由主义隐

匿的剥削形式下,功绩主体的诸多行动在大多时候

都呈现出一种自觉主动的状态.这种自觉主动的

状态实则是资本蛊惑的结果,满眼都是“生意经”的

资本家既不会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25](P.311),

更不会关心工人的精神状况和心理状态.在资本

积累的过程中,权力集中、肉体规训、人口调节和精

神管治都是迎合资本增殖需求的手段,所有人都被

困在资本牟利的窠臼中而无法脱身.

无 论 是 “Little Hungry”群 体 还 是 “Great

Hungry”群体,Ђ们自始至终都是“吸血鬼”吸食的

对象,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是Ђ们不可抗៾的

“命定”.在精神政治的治理版图中,“一切肉体和

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26](P.308).在韩炳哲看

来,如果当代的劳动者要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反

思当下的生产与生活,并在对生活的“凝思”中不断

脱困,即立足主体自身的现实状况,通过恢复人们

具有的“凝思能力”以寻求生命本身的价值,继而掌

控自我对生命的主动权,以使人们处于一种“没有

40

第48页

强 压 与 必 需、没 有 劳 累 与 操 心 的 自 由 状

态”.[27](P.178)

余论

绩效原则的普遍施行造就了一个“兴奋剂社

会(Dopinggesellschaft)”①,整 个 社 会 的 快 进 程 序

得以启动,“加速”成为当代社会的表征.在加速时

代,人们又遭遇到了一种自由的悖论.人们为了更

加自由而更卖力地工作.然而,卖力地工作不仅没

有带来解放的福音,反而将人们牢牢地嵌套在无休

止的工作当中.简言之,努力工作未必能获得成

功,反而使人们堕入更深层次的自由危机.对于忙

于工作的人们而言,“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也没有

什么社会意义了,Ђ们都只是劳动工具”[21](P.39).

Ђ们全然忘记了“经济安全、个人满意和生活幸福

应该是权利,而不是向其Ђ商品一样是劳动的产

物”[24](P.9).新自由主义的精神治理将“生命归结

为生产和效绩”[14](P.17),继而造成了一种悲惨的后

果.人们为了能够生存而将自己活生生地埋葬,为

了“生”的希望而不断积累“死”的资本,唯有死亡才

能让这一恶性循环彻底终结.更为严重的是,即便

人们已然知道这一悲惨的后果,但在精神政治的煽

动、治理之下,人们从心理和精神层面是接受这种

机制的.“‘你要自由’(Seifrei)比‘你要顺从’(Sei

gehorsam)更具毁灭性.”[13](P.12)韩炳哲的这一提

醒恰逢其时,既是对资本诡诈本性的揭示,又给当

下沉溺于加班苦海中的人们提供了一味清醒剂.

韩炳哲对于精神政治的分析虽然触及到了问

题,但并未给出一个彻底的、可行的解决方案.依

靠“凝思”来实现自由的复归和人们生存境遇的改

善,这本就是一种观念论的操作手法.这也暴露出

韩炳哲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派”,Ђ不想(或不

敢)碰触统治者的利益,Ђ主推的依旧是一种改良

思维.在精神政治的治理格局中,新自由主义的所

有举措无不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只要资本还在

为资本主义所“应用”,它就必然会不断突破人们的

“身体界限”和“道德界限”[25](P.269),并将一切都纳

入到牟利方案之中.“充满生命的世界正在被死的

资本摧 毁”[12](P.11),摆 在 人 们 面 前 的 道 路 只 有 一

条———如果Ђ们不想为资本所钳制,只要Ђ们不想

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中苟活,那么就必须唤醒

沉睡已久的阶级意识和斗争精神,以联合的革命行

动来打破这种剥削性的体制.至此,我们必须重新

审视和正确对待«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表述

的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理 论 主 张———通 过 “消 灭 私 有

制”[21](P.45)将人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21](P.47)归

还给人自身.唯有坚持革命方案,“一个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的各种关系都十分清楚而明白的社会便

会脱颖而出”[28].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时发现

的“新世界”就是每个个人都得以自由而全面发展

的世界,就是一个真正的“自由王国”.直面当代的

各种问题和危机,纵观理论家和实践派所抛出的种

种“救世方案”,唯有马克思是站在最广大民众立场

上给出了一个科学的、彻底的、可行的方案.这也

是我们每每遭逢危机的时刻就会发生“马克思热”

的现象,或 重 提 “回 到 马 克 思”这 一 口 号 的 重 要

缘由.

[参考文献]

[1]卢梭.社会契约论[M].张灿金,曹顺发,译.北京:中国

法制出版社,2016.

[2]韩炳哲.精神政治学[M].关玉红,译.北京:中信出版

社,2019.

[3]缐会胜.数字化时代的精神权力及感性渗透———论韩炳

哲 数 字 精 神 政 治 思 想 [J].马 克 思 主 义 与 现 实,

2022,(6).

[4]韩 秋 红,苟 娇.数 字 时 代 资 本 主 义 批 判 理 论 的 新 转

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

[5]韩炳哲.倦怠社会[M].王一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9.

[6]韩炳哲.暴力៿扑学[M].安尼,马琰,译.北京:中信出

版社,2019.

[7]马 克 斯 霍 克 海 默,西 身 多 阿 道 尔 诺.启 蒙 辩 证

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

[8]韩炳哲.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M].谢晓川,译.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23.

[9]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M].程

巍,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10]韩炳哲.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M].安尼,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023.

[11]韩炳哲.透明社会[M].吴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41

① 韩炳哲用“兴奋剂”一词来指涉现代社会,意指人的生命原本

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如今却被简化成一种生命机能、生命

效能.现代个体的兴奋剂是绩效原则,在绩效原则驱策下整

个人都成为一架加速运转的效能机器,当“兴奋剂”失效后,随

之而来的是人们在精神上产生过度疲劳和精神倦怠之感.参

见韩炳哲«倦怠社会»,王一力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第53~

54页.

第49页

2019.

[12]韩炳哲.资本与死亡驱力[M].李明瑶,译.北京:中信

出版社,2023.

[13]韩炳哲.妥协社会:今日之痛[M].吴琼,译.北京:中信

出版社,2023.

[14]韩炳哲.Ђ者的消失[M].吴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9.

[1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

版社,2021.

[16]安东尼加卢佐.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M].

马雅,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8]森冈孝二.过劳时代[M].米彦军,译.北京:新星出版

社,2019.

[19]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M].郭楠,

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20]韩炳哲.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M].陈曦,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023.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2]斋藤茂男.饱食穷民[M].王晓夏,译.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2020.

[23]苗翠翠.当代社会的异化新形态———罗萨“社会加速逻

辑批判”论析[J].国外理论动态,2020,(4).

[24]杰 米 K.麦 卡 伦.过 劳 悲 歌:996 正 在 毁 掉 美 国

梦[M].涂伟,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7]韩炳哲.时间的味道[M].包向飞,徐基太,译.重庆:重

庆大学出版社,2018.

[28]Є文军.«资本论»的历史叙事逻辑及其辩证结构[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8).

(责任编辑 冯军胜)

SpiritualPoliticsandtheCrisisofFreedom

———CriticismandReflectiononNeoliberalismSpiritualGovernance

FU Wen-jun, FU Yang-yang

(SchoolofMarxism,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58,China)

[Abstract]Spiritualpolitics,asanextremelycovertandpsychologicallypenetratinggovernance

strategy,considersthehumanspiritasanovelproductiveforceandemploysdigitaltechnologyasatool

forpoliticaldominanceandsocialgovernance.Essentially,spiritualpoliticsseekstocultivateacohortof

individualspsychologicallysubservienttocapitalanditsauthoritythroughoptimizingthoughts.Within

theframeworkofcapitalistproduction,theneoliberalismpromiseoffreedomisrevealedtobeanillusory

concept,servingmerelyasapretextforspiritualexploitation.ThepredominantfeaturesofspiritualpolG

itics,characterizedbyself-exploitationandself-coercion,blurtheboundariesbetweenoppressorsand

theoppressed,perpetratorsandvictims.Whilemeritorioussubjectsimaginetheirownfreesituation,

individualsinrealityarestrugglingunderinvisiblesocialpressure.Manifestationsofthiscrisisinclude

spiritualfatigueandpsychologicalmalaise,symptomaticofadeepersocietalaffliction.Facedwiththe

operatinglogicofspiritualpoliticsanditssocialconsequences,onlythroughsubstantivecriticismofcapG

italanditslogiccanwetrulybreakfreefromspiritualshacklesandachievespiritualemancipation.

[Keywords]Neoliberalism;DigitalTechnologies;SpiritualPolitics;ParadoxofFreedom;Spiritual

Emancipation

42

第50页

[基金项目]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重 大 项 目 “主 体 性 原 创 性 当 代 中 国 哲 学 与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研 究”(编 号:

22JJD720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

机理研究”(编号:22YJC710091);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认同及其建构

路径研究”(编号:JJKH20221114SK).

[收稿日期]2023-12-16

[作者简介]孟茁,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

胡海波,男,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2024年5月 内 蒙 古 社 会 科 学 May.2024

第45卷 第3期 INNER MONGOLIASOCIALSCIENCES Vol.45 №.3

DOI: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24.03.006

晚年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革新的再探析

孟 茁, 胡海波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革新呈现为对社会历史的持续探索而不断地调整唯物史观整体致思方

向的开放性过程.以人类史前史和东方社会史研究成果为理论前提并借助于地质学中用以描述地质层系构

成的“原生、次生和再次生类型”概念,晚年马克思尝试性地构建具有历史普遍性与“历史具体”内在张力的社

会形态演进图式.新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完善了关于人类原初社会形态的认识,论证了东西方社会形态演进

的差异化路径,重新唤醒了东方社会作为“实际地改变和变革现存社会”推动力量的自觉意识,从而在尊重人

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指明了从具体民族的生产方式与历史前提来探索人之解放这一根本指向的具体化

路径.

[关键词]晚年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公社制度;地质构造;东方道路

[中图分类号]A81;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24)03-0043-09

社会形态研究贯穿于马克思毕生的理论探索

之中,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社会形态研究在马克思的

不同生命节点和思想过程中呈现出多个主题和多

种范式.从当前的学术背景来看,相较于经典的

“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学界对晚年马克思的社

会形态理论关注相对较少.尽管相关研究者注意

到了晚年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考察产生了研究范

式与空间意义上的视角转向,但对其在人类史前史

与东方社会史研究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形态理论

革新缺乏相对集中的整体性探讨.

面对解释效力有限和系统性论证不足的问题,

我们仍需追问,晚年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究竟为

何会发生这种研究范式和视角的转向? 这种转向

的主题是什么? 相较于先前,晚年马克思的社会形

态理论实现了怎样的理论超越? 显然,诸多问题都

关涉到晚年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硬核,即这

一理论变革究竟“新”在哪里.于此,对晚年马克思

的社会形态理论革新展开整体性研究是必要的,这

有助于我们整全地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逻辑

演进的内在连贯性,澄清晚年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革新与唯物史观的深化继承关系,进而为不同的民

族和国家依照自身的生产方式与历史前提来探索

人之解放这一根本指向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43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书特效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