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4-1-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研究 ……………………………………………… 吴 腾,李承霖 (1)论新征程上开展主题教育的三重逻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孙维红(7)党史研究专栏弘扬“大别山精神”与学史增“四信”………………………………………… 王全林,程晓凤,尹宏林(12)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理论内涵、目标指向和实践路径………………………………………… 赵 倩(18)历史的必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时代价值———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考察 …………………………… 袁文瀚,张 斌(23)淮河文化研究《淮南子·原道训》“以治为本”的义理结构探析 ……………………………………………… 吴天寒(28)全面抗战时期的淮南银行研究 ………………………………………………………………… 常 琛(34)经济学·管理学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文 亮,彭 文(40)基于CEEMDAN-GAN的金融时间序列预测建模研究 …………………… 王认真,陈 尹,邱凤鸣(48... [收起]
[展开]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双月刊)

第25卷第6期 │ 总第142期 │2023年11月

学报编辑委员会

主任委员

程 刚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 艳 方秀才 王运红 王顺昌

孙业国 刘庆炬 孙宏新 阮宜杰

陈 磊 张良宝 杨国诗 余海军

倪龙娇 程 刚 程广华 廖军和

霍玉洪 魏亦军

主 编

程 刚

副主编

孙业国 王 艳

第4页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研究 ……………………………………………… 吴 腾,李承霖 (1)

论新征程上开展主题教育的三重逻辑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孙维红(7)

党史研究专栏

弘扬“大别山精神”与学史增“四信”………………………………………… 王全林,程晓凤,尹宏林(12)

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理论内涵、目标指向和实践路径………………………………………… 赵 倩(18)

历史的必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时代价值

———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考察 …………………………… 袁文瀚,张 斌(23)

淮河文化研究

《淮南子·原道训》“以治为本”的义理结构探析 ……………………………………………… 吴天寒(28)

全面抗战时期的淮南银行研究 ………………………………………………………………… 常 琛(34)

经济学·管理学

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文 亮,彭 文(40)

基于CEEMDAN-GAN的金融时间序列预测建模研究 …………………… 王认真,陈 尹,邱凤鸣(48)

关于新技术环境下全宗理论适应性的若干思考……………………………………… 李淑华,杨 燕(56)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研究

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价…………………………………………… 刘 博,赵金金(60)

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的现实需求、发展困境及政策建议

———基于实证调研的分析 ………………………………………………………………… 何 婧(67)

结构家庭治疗视角下失独家庭隔代教育问题

———基于铜陵市 A项目Z个案的分析 …………………………………………………… 訾 倩(75)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双月刊 1983年创刊)

2023年11月第25卷第6期(总第142期)

目 录

第5页

社会学

乡村社会中的情感治理

———以皖北L县C村为中心的考察 …………………………………………… 方 军,金 涛(80)

老年人对“老有所养”主体责任倾向的选择问题 ……………………………………………… 崔 苗(86)

历史文化研究

政局变动下民营铁路的厄运

———基于民国初年管鹏案的考察 ………………………………………………………… 马陵合(93)

近代会馆职能的延续与变迁

———以芜湖徽州会馆为中心 ……………………………………………………………… 吴 阳(98)

艺术学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呈现

———以潘玉良绘画为中心的考察………………………………………………………… 范本勤(104)

极简主义视觉艺术和音乐在新媒体上的跨媒介互动

———以 AppREWORK为例 …………………………………………………………… 吴希希(110)

语言学

“爆了”的语义演变与语法化 ………………………………………………………… 张宏国,王 庆(115)

汉语方言量词研究述评 ……………………………………………………………… 张明辉,张 影(120)

心理学

家庭累积风险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 江 伟,王淑燕(127)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问题与对策……………………………………………… 徐寒梅(132)

高等教育学

基于项目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高 群(137)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高校海外孔子学院建设路径研究………………………………… 徐福坤(143)

期刊基本参数:CN 34-1231/Z*1983*B*16*148*ZH*P*$15.00*500*25*2023-11

繁荣学术 求是创新 本期责任编辑:沈盼盼

第6页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MAINCONTENTS

Vol.25No.6GeneralNo.142 Nov.2023

ResearchontheRighttoFairandQualityEducationintheContextofCommonProsperity

………………………………………………………………………………… WUTeng,LIChenglin(1)

TheThree-foldLogicofConductingThemeEducationontheNewJourney

———StudyingandImplementingXiJinpingThoughton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foraNewEra ……………………………………………………………………… SUN Weihong(7)

InheritandPromotetheDabieMountainSpirit,andEnhancethe“FourSelf-confidence”

………………………………………………… WANGQuanlin,CHENGXiaofeng,YIN Honglin(12)

TheTheoreticalConnotation,GoalOrientationandPracticalPathof“ThreeMusts”

intheNewEra …………………………………………………………………………… ZHAOQian(18)

TheInevitabilityofHistory:theTheoreticalLogicandContemporaryValueofScientificSocialism

———AnExaminationBasedon“TheDevelopmentofSocialismfrom UtopiatoScience”

………………………………………………………………………… YUAN Wenhan,ZHANGBin(23)

ThePhilosophicalAnalysisofYuanDaoXun UnderItsGovernanceConcern …… WUTianhan(28)

ResearchonHuainanBankDuringtheComprehensiveAnti-JapaneseWar……… CHANGChen(34)

ResearchontheInfluenceMechanismofViolationPunishmentontheFinancialPerformance

ofListedCompanies ……………………………………………………… WENLiang,PENG Wen(40)

ResearchonFinancialTimeSeriesForecastModelingBasedonCEEMDAN-GAN

……………………………………………………… WANGRenzhen,CHENYin,QIUFengming(48)

ReflectionsontheAdaptabilityoftheFondsTheoryintheNewTechnologyEnvironment

………………………………………………………………………………… LIShuhua,YANGYan(56)

StudyonIndicatorSystemofTourismDevelopmentValueofIntangibleCultureHeritage

ResourcesintheGrandCanalAnhuiSection ……………………………… LIUBo,ZHAOJinjin(60)

ThePracticalDemand,DevelopmentDilemmaandPolicySuggestionsoftheInclusiveChildcareServiceinAnhuiProvince

———AnalysisBasedonEmpiricalInvestigation …………………………………………… HEJing(67)

AStudyontheIntergenerationalEducationoftheFamilyLosingtheOnlyChildfromthePerspective

ofStructuralFamilyTherapy

———BasedoncaseanalysisofAprojectZinTonglingCity ……………………………… ZIQian(75)

SentimentalGovernanceinRuralSociety

———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CVillage,LCounty,NorthAnhui…… FANGJun,JINTao(80)

ResearchontheResponsibilityChoiceofPensionTendencyforElderlyPeople……… CUIMiao(86)

TheMisfortuneofPrivateRailwayAmidPoliticalUnrest

———InvestigationontheCaseofGuanPengintheEarlyYearsofRepublicofChina

……………………………………………………………………………………………… MALinghe(93)

TheContinuationandChangeoftheFunctionsofModernGuildHalls

———TakingWuhuHuizhouGuildHallastheCenter…………………………………… WUYang(98)

ExploringPanYuliang’sFeminineConsciousnessFromtheCharacterFiguresandEpisodes

inHerPaintingsFANBenqin ………………………………………………………… FANBenqin(104)

TheCross-mediaInteractionofMinimalistVisualArtandMusiconNew Media

———TakingAppREWORKasAnExample …………………………………………… WUXixi(110)

SemanticEvolutionandGrammaticalizationof“Baole” …… ZHANGHongguo,WANGQing(115)

AReviewoftheStudyofChineseDialectalClassifiers …… ZHANG Minghui,ZHANGYing(120)

TheEffectofFamilyCumulativeRiskonProblemBehaviorsamongAdolescents

………………………………………………………………………… JIANG Wei,WANGShuyan(127)

CurrentImplementationChallenges,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CollegeStudents’

MentalHealthWork …………………………………………………………………… XU Hanmei(132)

TheStudyofProfessionalTalentCultivationSystemBasedonProject-orientedChineseLanguage

andLiteratureMajor ……………………………………………………………………… GAOQun(137)

ConstructionPathofOverseasConfuciusInstitutesCo-constructedbyUniversitiesinAnhui

ProvinceundertheBackgroundofYangtzeRiverDeltaIntegration ………………… XUFukun(143)

Editorincharge:SHENPanpan

第7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2-12-17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格权重大疑难问题研究”(2020SJZDA091)。

[作者简介]吴腾(1995—),男,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李承霖(1995—),男,中

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纪检监察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

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研究

吴 腾1,李承霖2

(1.东南大学 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家治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公平优质受教育权以宪法中公民受教育权为基础,强调由国家提供公平优质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保障获

得公平优质教育的权利。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平优质受教育权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对扎实推

进共同富裕有重要意义。当前制约公平优质受教育权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功利化、过度市场化、教育改革效

果不显及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在共同富裕背景下解决好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问题,需要以教育信息化实现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教育法律、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等手段,为公平优质受教育权提供基础

保障。

[关键词]共同富裕;公平优质受教育权;教育改革;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01-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

撑”,“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

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

矛盾。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成为人民的普遍期

盼,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时代语境,受教育权同样

亟需作出内涵阐释和拓展[2]。当前我国正处于推

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期,享有公平而优质的受教育

权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扎实推

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对共同富

裕下公平优质受教育权进行再次阐释,查找制约

公平优质受教育权发展的不利因素,并提出行之

有效的治理路径,促进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保

障社会共同富裕目标取得新成效。

一、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语

境塑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

教育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由一个教育落后的

国家逐步发展成为教育大国,并在向教育强国迈

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

础。随着国家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显著提升,受教育权从一项基础权利被人民群众

逐渐赋予更高的期望。新时代,共同富裕成为我

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又一项伟大工程,是

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缩短区域、城乡收入差距

为标志的社会变革[3]。公平优质受教育权是新时

代美好教育生活目标与价值追求,其实现可以逐

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一)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理论基础

受教育权是宪法所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公民基

本权利,也是体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相互关系

的一种实体性宪法权利[4]。我国在1954年宪法、

第8页

1975年宪法中均明确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实现从无到有的跨

越,体现了国家对受教育权的重视与保护。随着

教育事业和受教育权的持续发展,1978年宪法对

受教育权的内容作出调整,规定:“公民有受教育

的权利。国家逐步增加各种类型的学校和其他文

化教育设施,普及教育,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

利。国家特别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① 。进入

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将“受

教育权”的表述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

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

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② 。这表明

公平优质受教育权具有宪法基础,即“享有权利—

享有高质量的权利,公平的享有权利—公平的享

有优质的权利”。从这一进路来看,公平优质受教

育权没有脱离受教育权的范畴,其本质上并不是

一种新型权利,而是受教育权在新时代背景下的

转型升级进阶新形态,是对传统受教育权内涵的

一种承继和发展[5]。在明晰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

宪法基础后,需要进一步讨论公平优质受教育权

的概念。作为一项衍生型权利,学界对公平优质

受教育权的研究是一条以教育公平为主线,穿插

优质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讨论而形成的。由于

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基本价

值理念存在差异,对公平、优质教育的内涵、范围、

意义都有一定的争议,作为权利基础的公平、优质

受教育权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2017年,李克强同志在政府报告中提到办好

公平优质教育及相关部署工作[6]。这表明政府是

公平优质教育的重要提供者,换言之,国家有义务

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与之相应的是公民有从国

家、政府获得公平优质教育的权利,公民享有公平

优质的受教育权。综上,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产

生逻辑,是教育学概念与法学概念融合,以宪法规

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为基础,以教育公平为核心,追

求优质教育为目标,由国家提供公平优质的学习

机会和条件,保障获得公平优质教育的基本权利。

(二)共同富裕与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语境

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7]新时

代语境下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

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具体而

言,就是要在生产生活、劳动实践各方面都应追求

和实现的目标,既是乡村、城市、社区、家庭等场域

的共同富裕;又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

共同富裕;还是民主、公平、正义、法治等人民需求

的共同富裕[8]。共同富裕是一个统揽全局的综合

性、系统性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公平与高质量两个

关键因素。社会公平以教育公平为重要基石,通

过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

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前提,而高质量的教育是人民

群众在更高层次追求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重要

方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我国义务

阶段教育取得的成就,宣示着人民群众有学上的

问题基本解决,也是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战略、人才

强国战略,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公

平优质受教育权是公民为了谋求个人发展、追求

优质教育以及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等目的,强调教

育内容的更高水准以及实现方式的更加公平[9],

这一点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是契合的。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语

境融合了新时代的发展格局和共同富裕的战略目

标。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内在要

求国家创造普惠公平的条件,保障公民平等的享

有优质教育的权利,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就业

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实现共同富裕战略

目标。

二、制约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因素

公平优质受教育权所面对的阻碍,是我国教

育事业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挑战,在

现阶段表现为教育的功利化、市场化,以及教育改

革政策效果不足、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一系

列因素。正确的总结阻碍公平优质受教育权实现

的不利因素,深入分析其表现形式与形成原因,是

提出有效应对措施的重要前提,能进一步为实现

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一)教育的功利化

教育的本质之一在于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使

个体通过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和才能,从而能够为

社会、为他人作出有价值的贡献[10]。然而,在工

具性观念的支配下,部分群体和个人将利益与功

用作为衡量标准,素质教育的缺失,教育功利化的

顽瘴痼疾,是当前制约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首要

因素。

教育功利化倾向不是一个新现象和新问题。

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9页

对教育功利化、工具化的理解由来已久。分数成

为学习好坏的判断依据,升学成为阶段教育成功

的评价要素,文凭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

以考试为导向的“主课”占据核心地位,人文学科

和艺术体育等失去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位置。另

外,教育的功利化是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关键

因素。在教育功利主义的理念下,“不让孩子输在

起跑线”成为部分家长奉行的教育投资理念。有

条件的家庭通过上补习班、兴趣班提前获取高阶

知识,或者通过补课、培训等方式弥补义务教育中

的知识空缺。此种经济扶持下积累的知识给教师

们带来“学生都会、都懂”的假象,致使一些课堂教

育覆盖面不足,深度缺失。而一些学生的家庭经

济条件有限,可能无法通过补习提升知识储备,学

习差距逐渐拉开。

每个人追求实现梦想的机会均等,是共同富

裕语境下公平优质受教育权达成的目标,但教育

的功利化掣肘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覆盖。

(二)教育的过度市场化

“教育市场化”本是指将市场机制引人教育领

域中,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

场机制自发调节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

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11]。究其实质,教育

市场化是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但有时它

会与教育“高收费”“乱收费”“择校”以及教育“寻

租”等联系在一起,影响教育公正[12]。

校外培训机构泛滥是教育过度市场化的突出

表现。一方面助长了教育功利化倾向,另一方面

使得某些教育培训机构以所谓“优质”教育资源招

徕受众,宣扬“影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削弱学校

教育主阵地作用,损害群体教育公平并加重家庭

养育负担[13]。以“双减”政策实施前数据为例,有

24.4%的中小学生在2018—2019学年参加过学

科类校外补习,全国中小学生每年校外补习支出

平均为8438元,分城乡来看,城镇地区平均为

9926元,农村地区为3581元[14](P429-430)。此外,

在“划分学区、就近入学”的政策实施方面,在优质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情况下,就近入学政策保证

了公民获得平等的入学权,却无法保证每一个家

庭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于是,一些

地方出现“学区房”买卖市场,教育资源成为房地

产开发商的宣传口号。

在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过度的

市场化为部分群体获取优质资源提供了可乘之

机,如违规补课、学区房买卖甚至高考移民等,影

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三)教育改革效果不显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减负改革

拉开新序幕。其中,“双减”政策从校内外两方面

入手,治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强化学校教育主

阵地作用,破除教育“内卷”困境,以期构建良好的

教育生态,把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双减”政策旨在

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公平优质受教

育权的有力举措。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课堂作业过载现

象得到有效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大

量退出市场,教育主阵营回归学校。但随着校外

培训市场的收缩,一些地区的校外培训对于薄弱

学校学生的学业补偿效应相应降低,使得部分学

生出现了学业“求助无门”的无力感。这种状况一

方面将放大薄弱学校的资源劣势,另一方面将倒

逼部分家长从源头上进行择校,进而将加剧择校

和购买学区房的风气。另外,各地执法机关在“双

减”政策实施以来,积极打击线下不合规的教育培

训机构,但课外辅导屡禁不止。这说明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双减”政策

需要继续深入,形成全面覆盖、标本兼治的治理体

系,发挥深层次治理效能。

(四)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旧突出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人民对教育的需要和满意程度是美

好生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教育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是制约教育公平的核心

问题,也是阻碍我国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重要

原因。

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资源区域

分布不平衡。重点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

地区、城市与乡村两大领域。经济发达地区与城

市的显著优势在于教育经费充足、教学方法新颖、

师资力量雄厚、生源素质优良等多方面,对资源的

“虹吸效应”明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乡村的教

育资源相对匮乏,存在优质人才持续流失问题。

吴 腾,李承霖: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研究 3

第10页

林小英等认为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趋利”心

理和焦虑氛围让教育功利化愈加强烈;“择校资

本”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家长的“离场能力”,

进一步导致教育市场化的恶性扩张[16],加剧了教

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教育发展的不充分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

基础,而教育发展不平衡会加剧教育发展的不充

分[17]。其中,教育发展不充分与教育投入不充分

息息相关。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教育经

费总投入为61344亿元,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5137亿元,比上年增长3%;全国高等教育经费

总投入为1639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

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392亿元,比

上年增长10.5%

[18]。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与其他

高等教育投入仍有很大差距。此外,学前教育托

管化、职业教育低水平化问题也是影响“优质”教

育平衡充分发展的另一因素。学前教育总体态势

是师资力量不足,能力参差不齐,县城、乡镇学前

教育更是难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托管所”“游乐

园”意味明显。职业教育低水平化则体现在部分

职业学校重管理、轻技能,职校教师和家长对职校

生的管理性要求大于知识性要求,教育期望较低,

技能教育薄弱,影响职校生的技能水平。

三、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平优质受教育权实现

的路径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新变

化,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意义更为凸显。新时代,

公平优质受教育权需要从制度、理念等多方面进

行探索,以实现共同富裕奋斗目标。

(一)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

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

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

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

知识改变命运。”[19]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

过程中起到重大贡献,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

间以“网课”方式为有效防范疫情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2023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79 亿

人[20],“互联网+”战略广泛运用在国家经济发展

的各个环节,成绩斐然。在互联网教育领域,以

“慕课”“超星”为代表的移动智能学习程序收录着

众多优质教育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窗口。因

此,可借鉴应用此类智能程序,吸收优质名校、教

育名师的课堂实录作为补充。一是一定程度上保

障教育资源贫乏地区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二是

通过网络传播优质教育代替课外辅导、培训,便于

学生查漏补缺。

利用互联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应坚持两个必

要前提。第一,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优质教育的主

阵地。“网课”只是优质教育的替补品而非替代

品,学校才是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优质教育的主渠

道。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不仅要方便学生使用,

也要能方便老师学习。一线教师通过对名校名师

授课模式、授课方法的摸索学习,有效地提高授课

能力,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第二,坚持公

益原则。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不少课外培训班

也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进行营利。政府通过互联

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时,要与培训机构有明显的

界分,如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开放,维护教育

公平。

(二)完善教育法律为公平优质受教育权实现

提供保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

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公平优质受教育权,应通过

完善教育立法,坚持以教育法治化提供制度保障,

并加强对公平优质受教育权行使的正确引导。教

育立法是法律规范体系建构的重要部分,也是指

导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范。目前我国教育立法

是以宪法为统领,以8部教育法律为主体(框架),

16余部教育行政法规,100余项地方性教育法规,

200多项教育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构成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21]。但是,上述

教育法律法规及规章等制定时间较早,尚不能对

新型受教育权提供全面的法律规范供给。教育法

律法规体系整体表现出以政策调整为导向,部分

法律法规变动滞后,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不完善。

公平优质受教育权作为公民受教育权的衍生,需

要法律发挥作用来保障其实现。应推动教育立法

的发展,特别是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立

法对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的规定,增强公平优质受

教育权的实践举措、保障方式,更好地满足新时代

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要,通过享有公平

优质的教育而实现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共同

富裕。

(三)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以改革整肃教育生态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唯分数、唯升

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11页

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现象,是不科

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观、价值观和人才观,是造成

教育短视性和功利化的主要原因[22]。2020年10

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

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

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切实破除“五唯”

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快推

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育[23]。因此,解决教育功利化、市场化等制约公

平优质教育权实施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

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探索有利于综合素质培养的

评价体系,扭转教育内卷、教育功利倾向,实现教

育生态良性循环。

具体而言,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要以党中

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为引领,探索制定科学的评

价体系。第一,坚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价

标准。改变功利主义浸淫下的教育风气,必须要

改变以唯分数、唯升学率为判断标准的评价体系。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

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品德、心理

健康等为评价标准,符合党和国家人才强国目标

的实现。第二,探索实施增值性评价制度。增值

性评价是以自我发展进步程度为评价的标尺和参

照系,然而过度的横向竞争氛围影响了正常学习

场域。因此,改变功利化的横向评价机制,建立和

自己比较、寻求自我进步的增值性评价刻不容缓。

第三,探索实施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社会

公众参与教育评价有力地将社会公众意愿与国家

政策有机结合,通过人民群众贡献智慧,为教育评

价体系提出破题之策。实施主体多元、标准多元

的综合评价机制是评价结果公平、客观的有力

保障。

(四)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以促进教育发展

平衡化充分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

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

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

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

面的不平衡”[24]。教育的发展需要对优质教育资

源进行合理分配,缩小教育资源发达地区与教育

资源匮乏地区的差距。

经费是优质教育的保障。首先,国家在教育

经费投入政策上应倾向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

达地区,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经济社会

和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

不断缩小区域间生均教育经费差距[25]。经济发

达地区、教育资源雄厚地区也可通过对口支援、协

作帮扶等方式向贫困地区输入优质教育资源。其

次,在一定范围内平衡名校入学率、录取率。从实

践来看,省级优质教育名校在省会城市的招生比

例大于省内其他市、县,其原因在于省会城市的教

育水平更为发达。均衡市、县学生与省会城市学

生进入一流名校或优质教育名校的比例,或者重

点院校定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专项招生,可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优质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

题。最后,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公平优质受教育

权并非专指高等教育,也包括学前教育和义务教

育,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优质的职业教育、特殊

教育更是公平优质受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我国,

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

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

[26],这侧面说明“重

学历、轻技术”的观念加剧了我国人才的结构性困

境。加大职业教育普及力度可以保障专门人才的

培养,同时也促进国家教育资源均等化,打破社会

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真正形成大学教学和

职业教育两条线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注 释:

①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http://iolaw.

cssn.cn/flfg_99/xf/201001/t20100116_4604744.shtml。

②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https://news.

12371.cn/2015/03/18/ARTI1426664689523381.shtml。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

2022-10-26(1).

[2]魏文松.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的历

史逻辑与前景展望[J].理论月刊,2020(2):105-115.

[3]吴桂彬.共同富裕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价值、困境和策略

[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3):31-36.

[4]莫纪宏.受教育权宪法保护的内涵[J].法学家,2003(3):

45-54.

[5]龚向和.论新时代公平优质受教育权[J].教育研究,2021,

42(8):48-58.

[6]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7-03-17(1).

[7]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吴 腾,李承霖: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平优质受教育权研究 5

第12页

[8]王耀伟,侯怀银.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公平的实现[J].

民族教育研究,2022,33(3):32-39.

[9]魏文松.新时代公平优质受教育权:法理意蕴、规范基础与

价值取向[J].新疆社会科学,2020(4):89-95.

[10]顾明远.再论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J].教育研究,2018(5):4-8.

[11]路娜,夏永红.教育市场化的内涵、机制及政策取舍[J].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46-49.

[12]冯建军.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正[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1-7.

[13]余晖.“双减”时代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回归与公平性隐忧[J].

南京社会科学,2021(12):145-153,170.

[14]魏易,陆伟.我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的城乡差异

[J].中国教育财政,2021(4):427-453.

[15]蒋立兵,王依然.“双减”政策落地的实然现状、矛盾冲突和

治理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2(6):10-18.

[16]林小英,杨蕊辰,范杰.被抽空的县级中学:县域教育生态的

困境与突破[J].文化纵横,2019(6):100-108,143.

[17]郅庭瑾,陈佳欣.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J].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2018,39(3):10-13.

[18]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EB/OL].(2023-

06-30)[2023-07-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

gzdt_gzdt/s5987/202306/t20230630_1066490.html.

[19]习近平.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

报,2015-05-24(2).

[20]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3-08-28)[2023-08-31].https://www.cnnic.net.cn/

n4/2023/0828/c88-10829.html.

[21]叶齐炼.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9(2):16-20.

[22]刘振天.教育评价破“五唯”重在立“四新”[J].国家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2020(11):13-15.

[2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N].人民日报,2020-10-14(1).

[24]霍小光,张晓松,朱基钗,等.砥砺奋进开新局:习近平总书

记同出席2021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

实[N].光明日报,2021-03-12(1).

[25]马凤岐,谢爱磊.教育平衡充分发展与共同富裕[J].教育研

究,2022,43(6):148-159.

[26]国新办举行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布会

[EB/OL].(2020-12-18)[2023-06-25].http://www.scio.

gov.cn/xwfb/gwyxwbgsxwfbh/wqfbh _ 2284/2020n _

4408/2020n12y18r/.

ResearchontheRighttoFairandQualityEducationintheContextofCommonProsperity

WUTeng,LIChenglin

Abstract:Therighttofairandqualityeducationisbasedonthecitizens’righttoeducationintheConstitution.It

emphasizesthatthestateprovidesfairandqualitylearningopportunitiesandconditions,andguaranteestherighttofair

andqualityeducation.Inthecontextofcommonprosperity,therighttofairandqualityeducationisthepeople’shigher

requirementsforeducationdevelopmentinthenewera,andit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solidprogressofcommon

prosperity.Atpresent,thefactorsthatrestrictthedevelopmentoftherighttofairandhigh-qualityeducationarenewvarietiesofchronicproblemsthatarecommoninthecourseof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whichtoalargeextenthinder

therealizationofcommonprosperity.Themainmanifestationsareutilitarianismofeducation,excessivemarketization,

insufficientofeducationreformandunbalancedandinadequateeducationdevelopment.Inthecontextofcommonprosperity,itisnecessarytorealizethesharingofhigh-qualityeducationalresourcesthrougheducationinformatization,andguaranteetherighttofairandhigh-qualityeducationbyimprovingeducationallaws,reformingeducationalevaluationandimprovingthedistributionofhigh-qualityeducationalresources.

Keywords:commonprosperity;therighttofairandqualityeducation;educationalreform;equityineducation

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13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3-01-16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课题“统一战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优势作用研究”(XT202202)。

[作者简介]孙维红(1989—),女,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合肥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党的建设。

论新征程上开展主题教育的三重逻辑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孙维红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合肥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31)

[摘 要]主题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能够有效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增强党员、干部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文章尝试从学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角出发,阐释开展主题教育具有的方法、价值和实践三重逻辑。从方法逻辑

看,科学运用学习方法,以系统学习、求实作风、知行合一增强主题教育的科学性、自觉性、实效性;从价值逻辑看,主题教

育为全党提供了教育引领、理论武装、实干本领;从实践逻辑看,牢牢把握总要求、系统落实目标要求、统筹谋划工作

安排。

[关键词]主题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性;总要求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07-06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以“六个必须坚持”创新性地总结了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2023年3月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在全党开

展新一轮主题教育。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

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重点强调了此

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全面部署。

此次重要讲话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本文

拟从主题教育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目标任务等

方面进行分析阐释。

一、科学运用学习方法,把握主题教育内在

逻辑

开展党性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致胜法宝,

对于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党

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党内集中教育,其中,党

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了多次主题教育。开展主题教

育是坚定思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

必然要求,此次主题教育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

性、重实践、建新功”[1]。“学思想”是前提,“强党

性”是根本,“重实践”是关键,“建新功”是方向。

只有科学把握党性教育学习要求,才能深入把握

主题教育的内在逻辑。

(一)以系统学习增强主题教育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

集体学习时指出“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

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

的真理力量”。不断继承创新党的理论、系统深化

认识执政规律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

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之一。在主题教育中,只有

全面系统地学习主要内容,建构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14页

才能取得实质成效。知为行之始,学为用先知。

为避免碎片式研读、用孤立静止的观点去理解,就

要全面学习核心内容,重点把握包括党的十九大

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的“十个明

确”“十三个方面成就”。这些内容不是重复的,是

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不断完善发展的理论。

“十个明确”核心内容是原创性思想的集中表现,

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

心内容,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以及党的领导等十个方

面;“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原创性思想的实

践要求,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

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实践指引,指导党员、干部怎

么办、怎么干,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意义;“十三个

方面成就”的历史经验是原创性思想的具体体现

和标志性成果,深刻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和新时代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出必须持之

以恒坚持这十三个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力量,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行动纲领。

此次主题教育总要求之一的“学思想”,要求

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习,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

装思想,既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心浮气躁,更不

能断章取义、生搬硬套。如果学习过程中缺少系

统性、完整性,很难掌握其中的精神实质和科学

体系。

(二)以求实作风增强主题教育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提出:各级领

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

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2](P1)。本次

主题教育的开展,有利于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密切

党同人民的联系,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具有重要意

义。在主题教育学习中,要深入思考学、实事求是

学、严谨细致学、全面准确学、提质增效学,往深里

走、往心里学。做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

同、情感认同。把理论思想同自己日常工作、岗位

职责融会贯通。本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体

党员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深刻揭

示了共产党人的知行观,有助于党员、干部深入思

考此次主题教育。同时,“六个必须坚持”是全面

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

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总钥匙”。

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出发点,与西方资本至

上的价值观根本对立,体现出党的政治高站位。

必须坚持自立自信是基本立足点,不断坚持四个

自信,坚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持守正

创新是前提基础,秉持大历史观,不迷失方向,把

握和引领时代。坚持问题导向是工作出发点,问

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是认识

和化解矛盾的突破口,是解决重大时代课题的方

法所在。坚持系统观念是工作方法,用事物存在

着普遍联系的哲学思维,形成总揽全局的科学思

维能力。坚持胸怀天下是视野格局,以海纳百川

的宽阔胸襟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主题教

育总要求之一的“强党性”,就是要求党员、干部除

了掌握好科学体系外,还要有求实作风,切实增强

开展主题教育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三)以知行合一增强主题教育实效性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3](P35)。主题教育

应坚持知行合一,联系实际学。理论学习不能停

留在口头上,要讲实效。联系实际学,必须发扬理

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联系思想实

际和工作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坚持学

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最终到达以学铸魂、以学

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效果。

主题教育总要求中的“重实践”是根本,“建新

功”是方向。这些都要求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中

要活学活用,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理论破解难

题。在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报

告中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

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

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

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

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4](P17)主题教育的学习,要

用发展的哲学观点去看待问题,从世界观和方法

论中寻找答案;在思想上,要深刻把握此次主题教

育,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

规律。

二、找准精髓要义,遵循主题教育价值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结合

新时代的历史阶段特点,创新性地提出的新思想。

主题教育除了要求党员、干部在真学真懂真信真

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深刻认识主题教育的重大

意义。

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15页

(一)以主题教育引领全党统一思想、坚定意

志、协调行动、增强党的战斗力

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

的战斗力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通过团结奋斗练

就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

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一百年来,我们党

始终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

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

决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推动全党始终保持统

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

力”[5]。

1.统一的思想是党内团结统一最可靠最深厚

最持久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党的政治建

设时明确指出:“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

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

键所在。”[6](P49)延安整风是党内首次开展的马克

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为革命夺取胜利奠定了思

想基础。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党的领导

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

党的生命”[7](P506)。主题教育是在开启全面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新征程的关键时

刻开展起来的,具有团结统一、凝心聚魂、勇于奋

斗的作用。

2.坚定的意志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

势。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58名党员发展到

新时代的9800多万党员① ,这个形成的过程不是

靠党组织和党员人数的自然累加,关键在于全党

上下有着坚定的意志。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只

要全党步调一致、坚定党内意志,就能无坚不摧、

战胜一切。主题教育能更好地凝聚全党上下意

志,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3.协调的行动是增强组织控制力、向心力、凝

聚力的关键所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

全党上下如何统一行动。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党

同志必须团结在中央的周围,任何破坏团结的行

为都是罪恶”[8](P22)。如何把握执政规律性和具体

实践部署,需要全党上下协调、统一行动,这不是

暂时的、短期的,而是持续的、长久的。此次主题

教育及时确保了全党在共同思想理论基础上高度

集中统一行动。

4.强大的战斗力是汇聚起实现党的中心任务

的中国力量。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

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传

承“过去为什么成功”的实践经验,又要发扬彻底

的自我革命精神。此次主题教育为永葆党的先进

性汇聚起强大的战斗力。

(二)以思想理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

事体系

话语体系是指特定的语言运用方式和交流规

则,是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

言系统,叙事体系则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

在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

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

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4](P46)主题

教育的开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

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的伟大理论

创新,加快建构了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坚持

用中国理论阐释本国实际,在国际舆论传播场域

形成中国语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

之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指明人民不仅

是价值的创造主体,也应该是价值的享受主体,应

该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达到共享劳动

成果、人人富裕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上发生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

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要素

配置,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新

发展理念统领大局,旨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

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

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

障”[9]。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开展此次主题教育对

于推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三)为全党深化调查研究走深走实锚定了实

干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

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10](P1)主题教育

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开

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思想大解

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1930

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

孙维红:论新征程上开展主题教育的三重逻辑 9

第16页

“没 有 调 查,没 有 发 言 权”,“调 查 就 是 解 决 问

题”[11](P109-110)。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

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

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出了“五个坚持”的总

要求。

1.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正因为长久以来党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

的首创精神,才能取得百年成就。党坚决站稳调

查研究的人民立场,保持深入群众和基层的正确

态度,在亲身实践中群众发展权益保障等面临的

困难和诉求,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我们党

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12](P15)确

证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2.坚守党性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

品格,更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观念、品行素

质、能力作风的政治标准。调查研究要不唯书、不

唯上、只唯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时期,勇

于解放思想,及时发现“农业学大寨”上交粮食数

量不合理,老百姓负担太重等实际困难,帮助正定

摘掉了“高产穷县”帽子。这体现了在调查研究

中,勇于体察实情,坚持真理的重要品格。

3.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咬定调查研究的目标

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是党一贯的传统,要贯穿调

查研究全过程。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急难愁盼

问题作为调查研究主要内容,着力打通贯彻执行

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

经常调研,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

入研究问题,把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

题的办法和路径。”[10](P116)。

4.坚持攻坚克难。时刻保持调查研究的昂扬

斗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就像‘十月

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

是科 学 决 策 的 过 程,千 万 省 略 不 得、马 虎 不

得。”[2](P154)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风险挑战

严峻复杂,要求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信心、不畏

艰险、攻坚克难。

5.坚持系统观念。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系

统工程,在调查、研究和决策三个环节提高能力,

掌握方法。唯物辩证法要求处理好全局和局部、

主要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谋全局

者,不足谋一域。”[13]坚持系统观念为全党大兴调

查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指导。

三、高质量推进目标任务,突出主题教育实践

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

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

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

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

(一)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

作为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学思想、强党性、重

实践、建新功”充分体现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

一的辩证关系,言简意赅、意蕴深远。落实到主题

教育中,重点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学思想”要全面学习领会。全面掌握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在

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的世情国情党情背景下,真

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深刻理解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飞跃。

2.“强党性”要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自觉用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

界,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认识与实践相结

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

世界相统一。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

党性锻炼,学懂弄通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机理。

3.“重实践”要强力攻坚克难。实践性是马克

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坚持教

育与实践结合,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

党的中心任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

突破,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强力攻坚克难。

4.“建新功”要汲取精神力量。通过主题教育

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理论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

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党员、干部要有愚公

移山的志气、水滴石穿的毅力,凝心聚力促发展,

立足岗位作贡献,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

实绩。

(二)系统落实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

此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

通、知信行统一”[1]。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意见》,落实在具体目标上,有

1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17页

以下五点。

1.凝心铸魂,筑牢根本。全面系统深入学习

此次主题教育,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

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关键。只有理论学习

先“解渴”,才有主题教育“润心”、进而“淬炼”理

想、“坚定”信念。

2.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增强忠诚意识,拥戴

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的自觉。始终忠诚于

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将“两个维

护”融入血脉,始终秉持“人民的勤务员”的初心。

3.实干担当,促进发展。紧紧围绕新时代新

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胸怀“国之大者”,以“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笃行,真抓实干、

埋头苦干,为民造福。

4.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聚

力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5.廉洁奉公,树立新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

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勇于自我革命,

通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

界,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打赢党风廉政

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三)统筹谋划主题教育的工作事项

本次主题教育不设阶段界限,不分割环节,旨

在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无

缝衔接、相互渗透,实现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的目

标。在此次主题教育中,注意以下五方面学习

重点。

1.坚持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中国共产党永

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理论学习是为了让全党

更好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更加坚定对党忠诚的

信念。在学习中,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全

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提升认知水

平和思维能力。

2.坚持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要坚持党的

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攻

坚克难,坚持系统观念。明确调查研究的范围和

内容,选择适当的调查研究方法,科学地开展实地

调查。同时要坚持正确态度,避免“不作为”“不愿

为”心态,将调查研究走深走实走心,促进主题教

育深入开展和落实。

3.坚持问题导向促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通过主题

教育,以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问题导向解决

发展难题,以创新驱动、质量导向、效率优先为核

心,追求经济社会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模式,最终

以人民美好生活新成效去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4.坚持检查整改。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

的性格和最大的优势,通过此次主题教育着力解

决理论学习、政治素质、备战打仗、能力本领、担当

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14]。要

坚持开展党性分析、开展整治整改。党员、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

工作摆进去,深化巩固主题教育成果。

5.坚持建章立制。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国家

的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纲领。开展主题教

育,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自我革命、保持党

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意义。坚持“当下改”

与“长久立”相结合,建立章程,订立制度。建立主

题教育成果的长效机制,健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

理论的制度机制,确保常态长效。

注 释:

① 据2023年7月1日的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截至2022年底,中

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4.1万名”,http://www.news.cn/

mrdx/2023-07/01/c_1310730431.htm。

参考文献:

[1]扎实抓好主题教育 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N].人民日报,

2023-04-04(1).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明]王阳明.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M].张靖杰,译

注.谢廷杰,辑刊.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22.

[5]习近平在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

OL].(2022-01-02)[2023-06-16].http://www.93.gov.cn/

xwjc-szyw/766085.html.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22.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6.

[9]郑功成.习近平民生思想:时代背景与理论特质[J].社会保

障评论,2018,2(3):3-21.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

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

读物出版社,2023.

(下转第17页)

孙维红:论新征程上开展主题教育的三重逻辑 11

第18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3-01-11

[基金项目]安徽省 2021 年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重大教研项目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大学大别山精神育人研究”

(2021jyxm1661);皖西文化研究中心、六安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2020 年研究项目 “大别山精神育人研究”

(wxsz2020002);大别山革命文化研究项目“大别山精神‘年轮’———28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基因解码”(dbs2021002)。

[作者简介]王全林(1968—),男,皖西学院教育与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大别山革命文化研

究;程晓凤(1969—),女,皖西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文献;尹宏林(1968—),男,皖西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研究

方向:体育与健康。

弘扬“大别山精神”与学史增“四信”

王全林1,程晓凤2,尹宏林3

(1.皖西学院 教育与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2.皖西学院 图书馆,安徽 六安 237012;

3.皖西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摘 要]大别山精神文化资源是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和重要资源。在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中,学

史明理,提高政治自觉;学史增信,树牢理想信念;学史崇德,感悟人民情怀;学史力行,践行忠诚担当。传承弘扬大别山

精神,有利于增强“四个自信”,培根铸魂,在笃信笃行中汲取精神力量。

[关键词]大别山精神;“四史”学习教育;“四个自信”;补钙铸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12-06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一颗璀

璨明珠。2021年9月29日,经党中央批准,大别

山精神跻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

伟大精神。在当前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核心的高校

“四史”学习教育中,如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具

有安徽底色的大别山精神资源有机融入高校“四

史”学习教育,以增强高校师生的“四个自信”。

一、“大别山精神”与安徽高校“四史”教育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要坚定 “四个自

信”[1](P125);党的十九大将“四个自信”写进新修改

的党章[2](P52)。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

建党精神[3](P8)。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

“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是我们全面认识

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把金钥

匙”[4]。

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

神谱系”[3](P12)。大别山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丰

碑上的璀璨明珠,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

谱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

好的营养剂”[5],通过学习,“做到知史爱党、知史

爱国”[6]。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

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7](P44)

大别山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更

是安徽高校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推进学史

增“四信”的得天独厚的本土“活教材”。以下主要

从大别山精神文化资源发掘视角,从两个层面作

初步思考。

二、学史增信: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与增强高

校师生的“四个自信”

虽然目前对大别山精神的概括凝练本身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其本质为坚凝的党性”[8],

乃共产党人的信仰之钙、党性之魂。高校在学习

第19页

“四史”时,应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弘扬传承大别山精神

与大学立德树人守初心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

使命结合起来,将之有机融入高质量发展,增强

“四个自信”。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要求[6]。那么,在“四学”

中如何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更加坚定增强高校

师生“四个自信”呢?

(一)在学史明理中提高政治自觉,更加坚定

增强高校师生“四个自信”

在新时代学习“四史”有助于提高师生的政治

自觉,从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取胜的“法宝”和

“秘诀”,增强“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

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

主义行!”[3](P13)坚持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

义、坚定和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胸怀“两

个大局”、理论武装全党、提高政治站位、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

强领导下,大别山军民坚持红旗28年不倒,写下

壮怀激烈的革命诗篇,虽历经艰辛,却始终坚持不

怕牺牲,革命到底,“不胜不休”,以大无畏的革命

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靠的就是对马列主义的

充分自信与执着坚守,尤其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

真理与中国革命特别是大别山地区革命实际相结

合的理论和道路的指导。大别山军民始终坚信马

列,一心向党,无比忠贞。置身新时代,要坚持学

史明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不断强化理论思维,

始终坚持历史思维,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不断从

大别山革命道路、大别山精神文化中汲取奋斗的

营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

增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在学史增信中树牢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增强高校师生“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

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1](P39)重温

大别山精神,重温大别山根据地革命史,大别山革

命老区新中国建设发展史、改革开放发展史,展望

新时代老区美好蓝图,旨在学史增信,更加增强新

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定信仰、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

定信仰、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中流砥柱领

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

信念和信心、决心、恒心。

大别山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和坚定

的信仰力量,无论对大别山革命老区、鄂豫皖三省

还是全国来说,都是新时代砥砺前行、守正创新的

动力之源。以著名将军县金寨县为例,一部金寨

发展史,堪称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

浓缩史。金寨以其四个“10万”而闻名全国,生动

再现了建党百年来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

和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伟大精神,是金寨坚守理

想信念的生动体现。

第一个:为革命牺牲10万儿女,彰显的是大

别山精神中的革命牺牲精神特质。民国时期金寨

全县人口仅20多万,如1934年23.9万,1944年

25.7万① 。战争年代,10多万金寨儿女转战大江

南北,铁马金戈。金寨的“红”,是革命烈士用鲜

血、革命军民用鲜血铸就的。

第二、第三个: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淮大业

奉献10万良田、10万库区移民,彰显的是大别山

精神中的革命奉献精神特质,体现的是金寨人民

舍小家为大家、舍小家为国家的大格局,成就了现

今的人间天河———淠史杭工程。

第四个:为新时代脱贫新功绩。10多万贫困

人口全面奔小康,彰显的是大别山精神中的革命

奋斗精神特质,金寨旧貌换新颜。

(三)在学史崇德中感悟人民情怀,更加坚定

增强高校师生“四个自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6]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崇高价值追求。在

高校“四史”学习教育中,尤在学史崇德中,要深刻

体悟其中革命为人民、建设发展为人民的人民情

怀和人民至上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人民军队的力量,根基

在人民。”[9](P774)在中国革命史上,刘邓大军孤军

千里跃进大别山,堪称战略大转折的经典传奇。

在当时没有任何后方根据地的情况下,刘邓大军

之所以能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那样,

一头捅进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站稳脚跟,扎下

根,“根本原因是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

人”[10](P121)。

伟大斗争无小事,为人民服务无小事,群众疾

苦和群众生活无小事,但能在细枝末节处实实在

王全林,程晓凤,尹宏林:弘扬“大别山精神”与学史增“四信” 13

第20页

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就是大事。1947年10

月,刘邓大军攻克黄安县城后,当即开仓散粮50

万斤赈济老区百姓,并“对于无力背粮的孤苦老人

和妇女,指战员们还帮助将粮食挑送到家。群众

高兴地说,当年的红军回来了。”[11](P360)

兵马未动,纪律先行。刘邓首长带头亲自抓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厕所革命”为例,刘邓

首长亲力亲为,部署落实。一是高度重视,将之修

改写进“八项注意”中。1947年9月在上报中央

的《对修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的意见》中,第

七条修改为“挖厕所”[12](P47)。二是动员督促。政

委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群众最痛恨的就是抛粮

食,抛 撒 稻 草,到 处 屙 屎,还 有 住 群 众 内

房。”[11](P371)刘伯承同志指出,“我们所依靠的是人

民,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10](P121)。

由此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喊出来

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有像刘邓首长那样始终心中

装有人民,才能在实际行动中见真章。对于高校

治理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现实的体现就

是坚持大处着眼———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

生为本;小处着手———千方百计解决师生学习生

活的关心、操心、担心、烦心“四心”事。

(四)在学史力行中践行忠诚担当,更加坚定

增强高校师生“四个自信”

新时代,全党全国上下重温以党史学习为核

心的“四史”学习教育,旨在始终牢记革命理想,在

前行道路上,回望历史,回望走过的道路,能够从

共产党人的伟大崇高精神中不断汲取永不褪色的

奋进力量,自觉克服艰难险阻,从而自觉践行忠诚

担当,砥砺前进前行。

“四史”学习目的不能仅仅停留于“学”本身,

而是旨在立足第二个百年新征程,谋自力更生、奋

发图强之实事,布民族复兴大任之新局,以昂扬姿

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落点是提高认识与思想境界后,进一步统一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之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

使,身体力行,同心同德,忠诚担当,共同谱写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在忠诚担当方面,从大别山走出的李先念同

志堪称楷模,始终真信马列,对党忠诚。毛泽东同

志称赞“李先念是不下马的将军”[13](P278);在延安,

面对从军政委直降营长,他“坚决服从组织的安

排”不叫屈[13](P95),毛泽东同志亲自安排他任新四

军四支队参谋长。“六星上将”(两授上将)洪学智

堪称另一个楷模。他始终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

不顾个人荣辱得失,忠诚担当;“文化大革命”中被

下放农场劳改,1971年复出,表态“到哪里都行,

只要有工作干就行了”[14](P68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习大别山革

命精神,就要学习从大别山走出去的李先念、洪学

智,学习他们对党赤胆忠心、对人民无私奉献的事

迹和言行,将其崇高品德和智勇人生转化为治学

育人的奋斗力量。这些是高校立德树人、学史增

信的最好的活教材。

三、补钙铸魂:从大别山革命28年红旗不倒

中汲取“四个自信”的精神力量,特色彰显“四个自

信”

“创业难,守业更难。”[15]处在两个百年交汇

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如何全面落实好为党育人、为

国育才的重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顺利交

棒青年一代,事关红色千秋基业的代际传承创新

大计。

大别山精神虽历经百年形成、发展、转化和演

化历程,却始终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呼吸、共命

运,历久弥新,常说常新。将之作为新时代的“四

史”学习教育资源,有助于我们从大别山革命28

年红旗不倒中补钙铸魂,汲取信仰之钙、党性之

魂,汇聚磅礴的“四个自信”精神伟力,固本培元,

引导师生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砥砺前行,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

(一)从大别山革命“两源一基地”历史经验中

汲取精神的力量

道路事关前途命运,是革命之要。“道路问题

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

是党的生命。”[16](P21)。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

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7](P16)。无论在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

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大别山精神都是这条道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大别山军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走过了一条彪

炳史册的28年红旗不倒的道路,这是对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最好践行。对此,习近

平总书记高度肯定其“两源一基地”的历史定位。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金寨。他深情

地说,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

重要发源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

魂。”[1][(P108)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新

1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21页

县调研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

要建党基地”[1](P261)。

概括起来讲,大别山军民践行的这条道路在

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定位,就是“两源一基地”———

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

1.中 国 革 命 的 重 要 策 源 地:土 地 革 命 时

期———全国 第 二 大 革 命 根 据 地;抗 日 战 争 时

期———华中敌后抗战大后方;解放战争时期,揭幕

战———中原突围,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

进大转折,战略反攻———刘邓率中原野战军参加

淮海大决战。

2.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以工农红军为例,

有研究显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16省、80

多个县级单位先后组建150支师级以上建制主力

红军队伍,湖北29支(全国第二)、安徽15支(全

国第四)、河南7支(全国第八),鄂豫皖三省合计

50支,占全国1/3

[18]。“寻根溯源,红四方面军、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野战

军,其根、其源、其始,皆在大别山区。”[12](P349)而在

县级区域单位,金寨堪称“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

县”[18]。

3.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以党史人物

为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陈”即为大别山人陈

独秀(怀宁人),中共一大12名正式代表,大别山

人董必武(黄安人)、陈潭秋(黄冈人)是武汉共产

主义小组代表;列席一大的包惠僧,是陈独秀派出

的代表,是当时武汉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也是黄

冈人。再以安徽早期党建为例,直属中央的第一

个城市党支部(中共安庆支部,1923)、第一个农村

党支部(寿县小甸集特支,1923)都诞生在大别山,

而且第一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是大别山人

(岳西)。

在28年大别山血与火的征程中,大别山军民

以自己的革命斗争实践,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两

源一基地”华章。在新时代,安徽高等教育要走什

么样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笔者以为,立足长三角

与安徽省情,坚持扎根江淮大地办大学,尤其是

“坚持战略定力,持续坚守发力省域应用性高等教

育体系建设,铸安徽高等教育品牌”依然是扬皖所

长、“办出高等教育的徽风皖韵”的不二选择[19]。

(二)从大别山军民马列主义信仰中汲取信仰

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

根到 底 是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理 论 为 指 导

的”[20](P66),这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正确理论”[17](P16-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继承与发展,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

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

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21](P498)中国共产党始终

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旗,将之作为行动指针,

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力量,但

前提是群众先真懂、继真信、再真行。对此,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

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22](P222)

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无论身处革命高潮、低

谷、转折乃至生死存亡的关口,大别山人民始终忠

贞坚定,一心向党,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大别山精神的源头和内核主

要是在这28年伟大革命斗争中凝炼形成的。

新时代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要从浩气

长存的大别山精神中补足精神之钙,淬炼党性之

魂,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坚信马克思主

义,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以全面脱贫攻

坚为例,大别山作为中东部最大的脱贫攻坚片区,

老区人民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中,始终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践行“两山”理论,走

出了一条红色铸魂、绿色振兴之路。

(三)从鄂豫皖苏区治理体系中汲取制度的自

信力

制度自信是“四个自信”能否落到实处的体制

机制保障。再好的理论、理想、理念,如果没有好

的制度设计与落实机制保障,也会变成空中楼阁。

制度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不断将正

确道路、科学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为制度设

计与保障落实的举措,所打造的制度优势。鄂豫

皖苏区的治理制度探索,尽管条件非常艰苦,随时

面临敌人围追堵截,但是其中的忠诚履职尽责、勇

于担当作为、一心一意为劳苦大众的为民情怀、不

等不靠、“不胜不休”、大胆革新探索等,至今依然熠

熠生辉。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各项事

业齐头并进,形成与国统区完全不同的新天地。

以苏区教育制度体系建设为例,总体形成了

王全林,程晓凤,尹宏林:弘扬“大别山精神”与学史增“四信” 15

第22页

服务革命战争实践需求和巩固加强苏区建设之亟

需的立体式教育结构,教育体系包括红军教育、革

命党政干部教育、带有职教性质的专业教育、以初

等义务教育为核心的普通基础教育(尤其列宁小

学体系)和带有工农业余教育性质的社会教育等,

革命特色、教育特色鲜明以苏区普通教育为例。

“六安县苏区办起了五十七所列宁小学,霍山县苏

区办起了三十六所列宁小学”[23](P182),而保存至今

的金寨县列宁小学成为了见证苏区教育的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鄂豫皖苏区军民的治理体系探索对于安徽高

等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制

度自信。在这方面,安徽创新推出的地方行业特

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水平、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分

类发展制度设计及其标准建设颇有特色;省级高

峰学科Ⅰ、Ⅱ、Ⅲ、Ⅳ类(培育)分级建设方略无疑

也是安徽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探索。

(四)从大别山军民精神追求中汲取文化的自

信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

信。”[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脱胎于党百

年来的精神追求,植根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大别山精神作为源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首

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马

克思主义先进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产

物,其存在、传承与弘扬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文化自

信的表现。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大别山

精神的红色基因、红色资源融入“四史”学习教育,

就是要从中重温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建设发展理念,永葆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不

断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奋

进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在大别山革命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进程中,

革命军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让中国人

民站起来,一批批英雄、英烈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奋勇向前。革命年代,他们的壮举给予革命军民

以巨大鼓舞,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党绝对忠诚精

神、顽强斗争精神、牺牲奉献精神、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仍是奋进新征程、建功

新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注 释:

① 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微省金寨县委员会编《金寨文

史》(第9辑),内部资料,1995年,第237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曲青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专论)[N].人民日报,2021-07-08(9).

[5]习近平.以史为镜、以史明志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J].求是,

2021(12):4-12.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4-17.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22.

[8]李峻.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信仰之钙党性之魂[N].光明日

报,2019-04-18(5).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0]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

党史出版社,2021.

[11]苏台仁.邓小平生平全记录: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12.

[12]薛庆超.中原工作文献与研究:大别山精神与实践:上[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9.

[13]《李先念传》编写组.李先念传(1909—1949)[M].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2009.

[14]洪学智.洪学智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15]习近平在吉林考察时强调 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

兴战略 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N].人

民日报,2020-07-25(1).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18.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胡遵远,江焕启,王亚男.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J].文化月刊

(下旬刊),2016(24):20-21.

[19]王全林.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

引领安徽高等教育普及化科学发展[J].皖西学院学报,

2019,35(5):1-6.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

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一九一二年六月—一九二○年十一

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20.

[23]中共六安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皖西革命史[M].合肥:安徽

人民出版社,1987.

[2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

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16-07-02(2).

1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23页

InheritandPromotetheDabieMountainSpirit,andEnhancethe“FourSelf-confidence”

WANGQuanlin,CHENGXiaofeng,YINHonglin

Abstract:TheDabieMountainspiritualandculturalresourcesarethelocal“livingteachingmaterials”forAnhuito

carryoutthe“FourHistories”LearningandEducationindepthandtolearnhistoryforincreasingthe“FourSelf-confidence”.Firstly,learninghistorytoincrease“FourSelf-confidence”:learninghistorytobeclearandimprovepoliticalconsciousness;learninghistorytoincreasecreditandstrengthenidealsandbeliefs;learninghistorytorespectmoralityand

feeltheaffinitytothepeople;learninghistorytopracticeloyaltyandresponsibility,soastostrengthenthe“fourself-confidence”ofteachersandstudents.Secondly,“fourconfidence”collaboration:thefirstisdrawspiritualstrengthofroad

self-confidencefromthenewhistoricalpositioningofthe“twosourcesandonebace”;thesecondisspiritualstrengthof

theoreticalself-confidencefromthemilitaryandciviliangenuinebeliefinMarxismLeninisminDabieMountains;thethird

isspiritualstrengthofinstitutionalself-confidencefromtheexplorationofgovernancesysteminHubeiHenanandAnhui

SovietArea;thefourisspiritualstrengthofculturalself-confidencefromthemilitaryandcivilianspiritualpursuitofDabieMountain.

Keywords:theDabie Mountainspirit;the “FourHistories”learningandeducation;the “FourSelf-confidence”;

calciumsupplementationandnurturingsoul

?????????????????????????????????????????????

(上接第11页)

[1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

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3]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

说明 [EB/OL].(2013-11-16)[2023-06-16].http://cpc.

people.com.cn/n/2013/1116/c87228-23561186.html.

[14]冯俊.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J].红旗文稿,2023(7):

8-12.

TheThree-foldLogicofConductingThemeEducationontheNewJourney

———StudyingandImplementing

XiJinpingThoughton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foraNewEra

SUNWeihong

Abstract:ThemeeducationisacompulsorycourseforCommunistPartymemberstocultivatetheircharacterand

moralqualities,whichcaneffectivelyenhancetheideologicalconsciousnessofpartymembersandcadres,strengthentheir

senseofresponsibilityandmission,andfurtherimprovetheirleadershipskillsandgovernancecapabilities.Itprovidesideologicalguaranteeandspiritualmotivationforachievinga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Thisarticleattemptstostart

fromtheperspectiveoflearningandimplementingthesocialistideology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henewera,profoundlyexplainingthetriplelogicoftheintrinsic,value,andpracticalityofcarryingoutthematiceducation.Fromthe

perspectiveofintrinsiclogic,scientificallyapplyinglearningmethods,throughsystematiclearning,apragmaticstyle,

andintegratingknowledgewithaction,enhancesthescientific,self-consciousness,andeffectivenatureofthematic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valuelogic,it providesthe entire party with educationalguidance,theoretical

empowerment,and practicalcapabil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logic,itfirmly graspsthe overall

requirements,systematicallyimplementsthetargetrequirements,andarrangesworkasawhole.

Keywords:themeeducation;XiJinpingThoughton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foraNewEra;partyconduct;generalrequirements

王全林,程晓凤,尹宏林:弘扬“大别山精神”与学史增“四信” 17

第24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3-01-24

[作者简介]赵倩(2000—),女,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理论内涵、

目标指向和实践路径

赵 倩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摘 要]“三个务必”是党立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深刻总结治党治国历史经验、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历史主动和担当作为。“三个务必”是

对“两个务必”的历史继承,集中彰显了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性质宗旨,鲜明诠释了党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政治

自觉,昭示了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本领担当,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应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新时代要于固本培元中赓续初心使命、于新“赶考路”

中坚持自我革命、于政治实践中提升斗争能力,推动“三个务必”走深走实。

[关键词]“三个务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18-06

“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历史继承和开

拓创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党的

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之际,毛泽东同志在西

柏坡会议上告诫全党同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

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

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P1438-1439)“两个务

必”是在中国革命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对党的历史

任务的深邃思考,既是对前期工作何以取得胜利

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谋划。西柏坡

时期,面对革命形势的发展,部分党员干部骄傲自

满,宗旨意识淡薄,革命意志衰退。对此,毛泽东

同志及时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政治要求,

要求党员干部 以“进京赶考”的坚定,以谦虚谨

慎、艰苦奋斗的作风,经受执政的考验。“两个务

必”是党在这一时期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

武器。“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务必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是新时代党对“两个务必”的传承与

发展,蕴含着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守人民立

场的价值旨归和“两个大局”背景下攻坚克难、敢

于斗争的奋斗精神,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遵循客

观规律、增强历史主动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

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

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2](P1)。立足

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三个务

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使命担当、忧患意识

和奋斗精神,言明了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初心如

磐,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为人民所拥护的

缘由所在,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

一、深刻理解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理论内涵

新时代“三个务必”是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

新变化、新要求作出的重大论断,既是对毛泽东同

志“两个务必”的继承、丰富和创新,也深刻体现了

党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鲜明政治决心、强烈

政治自觉和坚定本领担当。

(一)性质宗旨:“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包含了百年大党的性质

第25页

宗旨。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就秉持着为人民谋求幸福、

为民族谋求复兴的初心宗旨,这一宗旨成为激励

一代代共产党人投身国家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

力量源泉。《共产党宣言》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

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

运动。”[3](P42)这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所秉持

的人民立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不忘初心、继续

前进”[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要求作为主题予以突出[5]。党的二

十大报告以“六个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系统概括和

阐述,并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其中的首要内

容[2]。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结合的鲜明体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党百年奋斗成功

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民族独

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

务,在初心使命的激励下砥砺前行。作为世界上

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依

据党的不同历史任务,呈现不同的时代内涵。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初心和使命是让国家和

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中摆脱出来,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初心使命具化为恢复经济,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根本上扭转近代以来

积贫积弱的局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

期的初心使命表现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改善人民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

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新征程”[2](P6),初心使命的价值意义进一步

彰显。

(二)政治自觉:“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

斗精神的生动诠释,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以

贯之的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

毛泽东同志语重心长地强调党员同志要保持谦

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论

断指引着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的工作方向,使党在

新的历史阶段能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

点,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执政初心。经过接

续奋斗,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充分调

动主观能动性,取得一系列重大的标志性成果。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正在经历前所

未有的社会变革,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越要到关键时刻越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三个务必”正是对“两个

务必”的时代诠释和理论创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

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政治自觉。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我党优良作

风的赓续传承。善于从历史实践中总结经验是党

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在重大历史关头,党善于

从历史经验中寻找突破口,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

便是最好的佐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传统

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

变了质。”[6](P460)“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一

优良作风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目标方向的生动体

现,具有延续红色基因的历史逻辑,也是推进新时

代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党面临的“四

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党的自我净

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仍需进一

步提升,全党仍需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政治

清醒,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

精神力量。

(三)本领担当:“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

明品格。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正

是在与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

社会思潮斗争中不断发展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有矛盾存在必然产生斗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我 们 不 能 回 避 矛 盾,不 能 采 取 鸵 鸟 政

策。”[7](P137)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原则是要始终坚

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维护人民大众的根本利

益,坚持人民立场;斗争形式要结合本国实际,根

据不同历史时期运用不同的斗争方式,灵活采取

战略战术,做到既坚持底线思维又保持战略原则、

既强化战略判断又保持战术决断、既注重斗争艺

术又追求斗争实效。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贯穿党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于列强凌辱、民族危亡中诞生,于敢于

斗争、艰苦奋斗中发展壮大,“一路走来就是在斗

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8](P380)。革

命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赵 倩: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理论内涵、目标指向和实践路径 19

第26页

官僚资本主义进行坚决斗争,以不屈不挠的顽强

毅力和斗争精神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

无畏精神,以斗争求生存、求发展,取得经济、政

治、外交等多方面的成就,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

设;新时代以来,党带领人民同各种风险挑战、国

外敌对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保驾护航。党一路走来的伟大成就饱含着攻

坚克难、果敢前进的政治智慧和应对各种风险挑

战的本领担当。

二、科学把握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目标指向

“三个务必”是对党的奋斗目标、价值指向、作

风建设的高度凝练,体现着当代马克思主义执政

党自警自省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既反映党高

度的理论自觉,又彰显了砥砺前行、笃行不怠的行

动自觉。

(一)“三个务必”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科学

真理的鲜明阐释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P524)。中国共产党在

领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始终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三个务必”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光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彰显。首先,

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作为最高价值准则。《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

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

没有 任 何 同 整 个 无 产 阶 级 的 利 益 不 同 的 利

益。”[10](P3)这也充分表明,无论斗争发展到何种阶

段,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是绝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

代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的价值诉求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

人民性的继承和发展,也指明了党的工作的根本

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源自

于中国共产党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把握,是对于

矛盾分析方法的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新

事物的成长不是直线上升、一帆风顺的。中国共

产党通过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分析

社会现实,预判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

种困难和挑战,警示党员干部未雨绸缪,增强忧患

意识,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最后,马克思主义

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

一。“三个务必”中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是我

党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诠释。面对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的复杂局势,中国共产党遵循社会

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斗争精神,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一个

又一个伟大胜利。

(二)“三个务必”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政治

保证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领导者,

只有不断强化党的自身建设,才能锻造出始终走

在时代前列、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

时代十年,我们取得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但党员

自身建设方面仍有诸多棘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

统一思想的问题。来自不同岗位的党员人数激

增,党员个体存在较大差异,若思想不统一,意志

便容易不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便

会不牢靠。因此,建立共同的信念信仰至关重要。

二是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环境,党的作风建

设亟待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

列清风行动强调严的基调,加快全面从严治党步

伐,加强了党的革命性锻造。但从长期来看,党所

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精神上的“软骨

病”现象、一些地方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

等问题仍然存在。“三个务必”为新时代加强党的

建设提供了目标指向。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始终群众路线,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始终增强敢于斗争、善于

斗争的历史主动精神,面对风险挑战时不惧怕、不

动摇,保持战略定力。

(三)“三个务必”是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现实

需要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1](P1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

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

变以及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也给我国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世界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加速演进”“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

和反 腐 败 斗 争 面 临 不 少 顽 固 性、多 发 性 问

题”[2](P26) “发 展 不 平 衡 不 充 分 问 题 仍 然 突

出”[2](P14)等都是当前面临的巨大风险和严峻挑

战。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使命,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才

能从根本上践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要求和政

治立场,保证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面对错

综复杂的国际国内风险和挑战,始终谦虚谨慎,艰

2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27页

苦奋斗,才能更好贯彻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

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发扬斗争精神并敢

于斗争,掌握正确的策略方法并善于斗争,这是基

于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深刻思考以及应对“两个

大局”的实践之道。“三个务必”的提出立足于现

实,把握其内在逻辑,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创新和实

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四)三个务必”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

内在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坚持党的领导、以

人民为中心、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式

现代化五个基本特征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

要求高度契合,深刻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

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了我们党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考量如何提升

人民生活质量和维护人民切身利益,体现着人民

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则蕴含党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一个不能少”的内在意蕴;“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现代化”是党对满足人民在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生态文明等多方面需求的有力回应和自觉

坚守;“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内在蕴含着党

为人民努力营造和平生活环境的决心,以及为世

界人民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务必谦

虚谨慎、艰苦奋斗”,中国的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

艰辛探索出来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

国式现代化“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

的”[11](P1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改革开

放到进入新时代,都包含着党敢于同国内外风险

挑战作斗争的精神,并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路线

方针政策取得一系列现代化成果。

三、戮力探索新时代“三个务必”的实践路径

“三个务必”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

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的根本要求,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执

政党的内在要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无产阶级

政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刻实践。其中,“务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根本宗旨和价值目标,是

“务必谦虚谨慎”“务必艰苦奋斗”的方向指引和落

脚点;“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实现路径和具

体行动;“务必谦虚谨慎”是自我保障,是党勇于自

我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三

个务必”要在固本培元中赓续初心使命,在新赶考

之路上坚持自我革命,在政治实践中提升斗争

能力。

(一)于固本培元中赓续初心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务必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

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

命是 激 励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不 断 前 进 的 根 本 动

力。”[11](P1)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

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最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

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围绕这个初心使命而不

懈奋斗。

新时代践行初心使命,要创新开展“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全体党员的理

想信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使党的初心使命得到

新彰显和新升华。首先,要一以贯之坚持人民至

上的政治立场,人民是治国理政的最大底气。党

在任何时候都要关心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想群

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忧,唯有如此,方能以实际

行动维系好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其次,发挥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初心使命的主

力军作用。要以县处级以上干部为主要对象,深

入开展主题教育,抓住“关键少数”,切实发挥党员

领导干部的示范效应,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意蕴,落实“三个务

必”要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头推进工

作,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上作表率,将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

导实践、推动工作。

再次,要以史为鉴引领党员干部在学习“党

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

民族发展史”中加强思想引领力和群众号召力,学

懂、弄通、做实。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

线,在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中践行党的初心,在敢

于斗争、善于斗争中牢记党的使命。发挥中央、地

方宣讲团、教育系统这一传递党的创新理论的接

力棒作用,分级分类分众进行宣传教育。

(二)于“赶考之路”上坚持自我革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务必谦虚谨慎,艰苦

奋斗。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的文化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

前夜,“两个务必”给广大党员干部免受敌人“糖衣

炮弹”的侵袭提供了思想和行动保障。新时代以

来,局部地区动荡给世界和平增加了不稳定性,社

赵 倩: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理论内涵、目标指向和实践路径 21

第28页

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

求。尽管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但党内政治生

态仍然存在“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要于新赶

考路中坚持自我革命。

自我革命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

二个答案,党要始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坚强领

导核心,要时刻保持自我革命的战略定力和坚定

决心。自我革命内在地蕴含自律和他律的要求,

一方面,自律即要求党员干部队伍提高自身素质

和综合能力。第一,必须加强思想建党,筑牢思想

根基,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武装全党,结合党的二十大和党章新规定落实各

项理论学习计划,使其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防

止“糖衣炮弹”的侵蚀;第二,要汲取历史经验,历

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有力的清醒剂,要从历

史中引导党员弄清新时代来之不易,明白中国共

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

什么行以及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道理,脚踏实

地,笃行实干。

另一方面,他律即强化党内党外监督,关口前

移,重心下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落

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

系”[2](P64),加强党的自我革命制度性建设,重点整

治党风问题和各种显性、隐性腐败问题。以刀刃

向内的勇气坚持自我革命,做好维护习近平总书

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

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自信、文化自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

命。此外,自我革命和反腐败是一以贯之的,加强

自我革命必须继续正风肃纪,坚决反对腐败。首先

要强化党性修养,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不敢腐、

不能腐、不想腐;其次,要强化纪委巡视监督作用,

做到对中央和地方的全面覆盖,即知即改,立行立

改,有效遏制腐败;最后,完善自我革命制度建设,

坚持制度治党和依规治党,为强化作风建设提供保

障,在党内形成强有力的内控力和制约力。

(三)于政治实践中提升斗争能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务必敢于斗争,善于

斗争。坚持伟大斗争,才可更好建设党的建设新

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百年党史正是一

部百年斗争史。新时代以来,立足新发展阶段,更

要于政治实践中提升斗争能力。

斗争能力的提升必须立足实际问题。理论不

与实践相结合只能是空中楼阁,新时代党员干部

要坚定斗争的底气,坚持学原著、读经典,领悟马

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

思想成果,在思想淬炼中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创新

理论的内涵特质;要把握斗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同损害我国主

权和安全、弱化我国团结统一、危害我国人民根本

利益的风险挑战和恶劣行径作坚决斗争,在政治

历练中为人民利益和国家权益而斗争;要增强斗

争的勇气,从容应对风险挑战,在实践锻炼中强化

斗争意识;要提高斗争本领,在政治实践中要增强

分析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斗争实践和具体行动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和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

精神则不强,只有精神上站得住,方可不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

于斗争。”[12](P227)因此,要掌握科学的斗争方法,坚

定善于斗争的正确策略。在斗争过程中,善于抓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原则性与灵活

性相结合的斗争方式、把握斗争节奏,在原则问题

上坚守阵地,在策略问题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

活应对;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适度原则,及时调

整斗争策略;要凝聚斗争力量,汇聚人民群众这一

历史创造者的伟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

心圆,在斗争中争取团结、谋求发展。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质,也是党

一路走来的成功密码。新时代新征程要持续发扬

斗争精神,进行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斗争,战胜可

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三个务必”是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紧密

结合、双向互动的智慧结晶,内涵深刻、语义丰富、

意义重大,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实现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指向灯。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定不移走

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贯彻“三个务必”,践行为

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初心使命,谦虚谨慎,

艰苦奋斗,勇于同重大风险挑战作斗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巨轮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下转第39页)

2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29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2-08-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18BKS023);安徽财经大学研

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ACYC2021527)。

[作者简介]袁文瀚(1999—),男,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张斌

(1978—),男,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历史的必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时代价值

———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考察

袁文瀚,张 斌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19世纪中后期,恩格斯写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面对社会上质疑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声音。恩格斯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路的考察,完整地定义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核。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科学

性”是克服“空想性”的前提;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与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基所在;社会

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展示,又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现实揭露。厘清科学社会主

义的理论逻辑,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23-05

19世纪中后期,资本的增殖运动空前高涨。

然而伴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而大量产生的无产阶

级却日趋贫困,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矛盾愈发显

著。在此社会背景之下,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和

剩余价值学说,运用唯物辩证法,写成《社会主义

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一书。

书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必

将灭亡的历史趋势,并对空想社会主义和改良主

义加以批判,进而指明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实现

社会变革的现实路径,即通过社会革命取得国家

政权,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

社会主义社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

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

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

思主义行。”[1](P14)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科学体系必然要回归经典文本,不断汲取唯物辩

证法的智慧。人类对社会主义认识和发展始终是

一个层层推进、不断反思、持续深入的过程,厘清

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

特征,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践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历史必然性:以“科学”的自由王国取代

“理想”的乌托邦

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与资产阶级的产

生和发展息息相关。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

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

状况相适应的。”[2](P528)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新

兴资产阶级要求脱离基督教神学体系的束缚,追

求尘世生活的享受。这一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对

物质财富的渴望空前高涨,具体呈现为对货币和

商品的积累。但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尚未得

到完全开发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未能成为

主流,蓄势待发的资产阶级仍主要依靠自然的动

力和一部分城市劳动力进行局部的生产和资本积

累活动,这些制约致使资本家们试图联合社会的

其他阶层以扩大资本的增殖范围。于是,“平等竞

争”“自由贸易”和“重视人权”便成为资产阶级高

第30页

呼的口号,反对压迫、追求独立和幸福的现世生活

成为当时资产阶级为之宣传造势的方式。虽然资

产阶级在本质上是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但

“平等”“博爱”的概念无疑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

萌发提供了精神滋养。正如恩格斯指出:“平等的

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

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2](P525)。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为封建主义敲响了丧

钟,其允诺的“民主”“自由”却未曾到来。在推翻

了封建统治之后,资本家取代了封建地主成为新

的压迫者,广大人民并未得到解放。甚至一部分

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乡村中的农民因工厂规模的

不断扩大和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贪婪掠夺沦落

为工厂里贫苦的无产者。这使得要求维护无产者

权益的声音越来越大,催生了大批的追求平等、同

情穷人的集社、党派、团体。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中,西斯蒙第对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提出了质

疑,大胆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上的“虚伪”和精神

上的贫困。他指责资产阶级醉心赚取自身的利润

而忽视了工人最基本的生活物资保障需求,他列

举具体事例展现了新兴资产阶级们利用法律强行

推动“圈地运动”致使无数佃农和小生产者流离失

所的苦难景象,并指出应该“尽快废除这种罪恶的

法律”[3](P156)。同时,西斯蒙第认为,国家的强盛

和繁荣不应只专注于财富的累积,也要关注普通

人民的生活质量,“国家的幸福和力量应该从农民

的幸福和安定那里去寻找”[3](P119)。西斯蒙第等

人不仅依托理论学说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作

出强烈批判,也试图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行动来改

变当时中下层阶级人民的生存窘境。但空想社会

主义学者们没有真正抓住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本

质,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同时也缺乏

了对实践的总结和对现实的考证,无法将理论与

实际相结合,这也注定空想社会主义的种种社会

改良方案要走向失败。

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与欧洲文明重视理性

与逻辑推演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古希腊文化中

强调“逻各斯”精神与“努斯精神”,即象征主客体

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英法启蒙运动中,社会

思想家们尤其推崇理性的作用。法国大革命爆发

之后,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寄希望于一次性地就彻

底改变人类社会的现状,让乌托邦式的社会成为

现实。对此,恩格斯指出:“我们已经看到,为革命

作了准备的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如何求助于

理性,把 理 性 当 做 一 切 现 存 事 物 的 唯 一 裁 判

者。”[2](P526)然而,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出发点,没

有看到被压迫剥削的无产阶级群体及其所蕴含的

巨大社会变革力量,没有看到作用于历史的人和

人之间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也没有真正理解推

动历史发展的不是抽象的、一般的哲学名词。因

此,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将变革现实的力量专注于

空洞的政治制度构建之上,寄希望于通过一次彻

底的政治革命就实现全社会的解放。这就使得空

想社会主义学者偏离了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

轨道,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矛盾,更看不

到资本主义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对资本主义的批

判也就停留在对其部分社会内容的反对上。恩格

斯指出:“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首先解

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立刻解放全人类。”[2](P526)

这种历史观表明,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忽视了资本

主义演进的内在逻辑,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弊病”的积累,将社会历史的发展看成一个个抽

象的历史事件的罗列与堆砌,缺乏了对人类实践

和历史发展的科学认识。毋庸讳言,这种“乌托

邦”式的社会制度从一开始就是“空中楼阁”。对

此,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场既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

批判性发展,又根本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

制度。它既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

动因,又寻找到了具有改变和解放整个世界能力

的阶级力量,即无产阶级。恩格斯指出:“为了使

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

基础之上。”[2](P537)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基于对经

济基础重要作用的正确判断,以及对人类历史的

正确分析,社会主义才能从空想变为科学,才能突

破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樊笼,从对世俗国家的“政

治解放”走向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解放”。

二、理论必然性:作为理论之基的唯物史观和

剩余价值学说

任何学说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根基之上,只有

运用逻辑和抽象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和分析,才能总结社会历史运动的科学规律。恩

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

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

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

变成了科学”[2](P545-P546)。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一

个循序渐进而螺旋上升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

2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31页

通过对社会的发展趋势加以认识和判断,具体经

济活动抽象出一般的范畴,再回归到人类的生产

活动和交往关系中,以此发现了剩余价值并创立

唯物史观,奠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扎实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产生源于人类对历史联系、运

动和变革的考察。在古典时代,古代学者将世界

视为一个不断变化、互相联系的整体,但没有办法

正确解释事物运动与变化的根本原因,如希腊学

者赫拉克利特对“火”和“运动”的观察和思考;到

了近代,黑格尔在辩证法上走出了卓越的一步,他

将辩证法引用入历史的、精神的和自然的世界之

中,将一些范畴在精神的运动中推演出来,表现了

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不过,黑格尔的理论体

系本质上还是唯心的,他指出:“密纳发的猫头鹰

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4](P69)这反映了德国

古典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一种消极态度,认为哲

学已经拘泥于形而上学的框架之中,只有等待精

神在现实中的自我缓慢演变结束后,才能展现其

本真性:人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将现实中所发生的

事物进行哲学化的解读和阐释,而不是依靠自己

的力量加以创造和改变。这种保守的思想使德国

古典哲学家们过于重视历史和精神的自我推演,

未能看到物质实践的巨大作用,陷入唯心主义的

囵圄中难以自拔。对此,马克思则认为:“一切内

在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

的高鸣来宣布。”[5](P18)马克思用“高卢雄鸡”来比

喻世界的一切规律都是要由人们自我发现、自我

探索的,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符合自然和

社会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这个世界。相较于唯心辩

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实践观念,吸收和接

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将辩证法融入进了唯物

主义和历史主义原则中,展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界

运动和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准则。唯物史观的

诞生表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

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萌芽、发展、成熟

和灭亡的历程。资本主义虽然将人们从封建专制

和宗教神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发展了空前的生

产力,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成果,但其无法调和的内

在矛盾预示着其必然走向灭亡。可以说,唯物辩

证法动摇了资产阶级塑造的永恒的、理性的国家

根基,破除了人类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

的发展障碍,并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工

具和现实的方案。

运用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

会变革的主导力量是人民群众。恩格斯认为:“这

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

和交换关系的产物”[2](P544)。他以法国里昂工人

起义、英国宪章运动为例,说明了推动历史发生巨

大转变的是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不是由一

到两个领导人物所掌控,即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

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生动力。唯物史观“用人

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2](P545),不但正确阐释

了社会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还充分剖析

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对矛盾关系在人类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正是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独占,才

会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因此,马克

思和恩格斯抛出了阶级斗争理论,确定了无产阶

级的历史地位及其使命。立足于对两大阶级的历

史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不

能实现的重要原因,廓清了唯心史观的局限性和

错误认识。同时,指明社会主义的产生条件,强调

了共产主义革命的特殊性,并通过说明实践的重

要作用进一步引出了剩余价值理论,以此摧毁了

资本主义的堡垒[6]。

人类的历史进步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

一对范畴的辩证关系,而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将伴

随着生产关系的改革。如果将社会经济的运动都

归因于“生产力”的单一范畴,忽视生产关系的作

用,便会对历史发展产生错误的判断:似乎一切进

步的力量都来源于新型技术的开发利用,只要解

决了生产的障碍,各种社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肖磊指出,物质生产力居于优先地位,但如果在生

产力已经充分发展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已足够尖

锐的情况下,不对生产关系加以改革,使之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需要,就错过了这个“临界点”,对生产

力的发展起到负面影响[7]。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并

不能代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生产关系是不可

更替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循环表明,在短暂

的繁荣之后只会是下一次的“生产过剩”。因此,

认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础,理解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矛盾运动,要回归到剩余价值学说中探寻

资本主义灭亡的根本缘由。

恩格斯指出:“已经证明,无偿劳动的占有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

行的剥削的基本形式。”[2](P545)。剩余价值学说的

发现揭示了工人被剥削的缘由及资本积累的真正

袁文瀚,张 斌:历史的必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时代价值 25

第32页

来源,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剥夺。工人通过出

卖自身的劳动力商品,将自己剩余的劳动时间凝

结于商品之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和售卖这些商品,

实现资本的增殖。正是这种价值量的积累推动了

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阶级对立,因此埋下了资本

主义毁灭的种子。同时,恩格斯认为:“把生产资

料从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

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因而也是生产本身实际上

无限增长的唯一先决条件。”[2](P563)因此,只有打

破这种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才能结束资本主义

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不仅

仅是通过系统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经济关系

的方式,在其中归纳和总结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的瓶颈与障碍,更重要的在于为分析资本主义社

会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和方法,即利用劳动价

值论的视角对社会经济现象加以辨析。

三、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启示:坚

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发展》不但有力地打破了资产阶级的谎言,

消除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普遍误区,还将其与不

切实际的“社会主义”区分开来,为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正本清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

这部著作还具有相当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方面,

《发展》所阐释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力地回击

了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质疑,提供了

保卫社会主义旗帜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另一

方面,《发展》以其巨大的理论魅力照进现实,增强

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底气。实

践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政治文明建设起到巨大支持作用;在尊重和保

障个人权利的前提下,能形成强大的共同意志及

社会合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次用实践证明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理

论来源于实践之中,但又可以指导实践的发展。

中国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

快速发展的经济中不断提升国家的现代化程度,

持续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增强中国

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

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

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2](P566)这意味着,一旦无

产阶级通过革命掌握政权,并改变了生产资料的

所有制,就需要建立一个充分满足人们需要的社

会制度,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就是走社会主义道

路。一方面,捍卫和发展社会主义学说,彰显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得的巨

大经济建设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广泛调

动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

展。此外,有别于纯粹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

能够确保市场在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国家

又能实行一定地干预,以此克服市场规律自发调

节的固有弊病,稳定市场秩序,保障社会生产的正

常运行。另一方面,捍卫和发展社会主义学说,是

以时代为观照、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发展生产力必然要变革相应的生产关系及

社会制度,资本所构建的“虚假的共同体”恰恰掣

肘了自身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从前各个人联

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

立的”,“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

的联 合 中 并 通 过 这 种 联 合 获 得 自 己 的 自

由。”[5](P571)西方式现代化所构建的价值观以资本

的积累与增殖为绝对目标,遮蔽了人的主体性,将

个人与其一定的社会关系分割,造成单个人发展

的片面化、原子化、碎片化。熊彼特指出:“现代资

本主义依赖利润原则解决它的日常生活,但拒绝

允许这个原则占主导地位。”[8](P301)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所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将人类

视为整体,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和谐共生、

互惠繁荣的“真正的共同体”意识代替了西方“狭

隘的个体意识”。因此,搭建完备的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更

好推动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全体人民的通力协作和不懈奋斗是迈向共同

富裕和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步步为营亦是实现共产主义光明未来的必要保

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一方面是传播了

正确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思想,另一方面则提

供了对虚假的社会主义者进行批判的有力理论武

器。当今世界充斥着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

攻击之声,也有大量的“伪社会主义者”浑水摸鱼。

因此,在坚守共产主义信念的同时,更要警惕混淆

视听的“社会主义”。如此,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

不断的中国化,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清晰

辨别谎言和错误思想的指导方法;并不断完善舆

2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33页

论监督机制、完善监管和防控机制、弘扬主旋律,

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只有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

信念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才能确保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用“批判的

武器”审视这个世界,赋予马克思主义者以旺盛的

战斗力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攻势,不断提高人民

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和理论认同感,从而提升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程度,积极参与到社会主

义建设实践中去。

作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认识社会

主义就是要从现实出发探索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策

略方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资本主义的自我瓦解是一个逐渐的过程,现

代资本主义的生命周期仍然尚未完结。在对待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问题上,需要谨慎

提防陷入教条主义的误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

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与历史结合、与实践结

合,才能获得对社会主义真理性的认识[9]。应将

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视作一种

动态的过程,辩证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断从

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的

认识。

四、结 语

《发展》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对

于新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

共产主义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现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

义发展观念,需要构筑一道捍卫人民利益、符合中

国实际的“思想长城”。一方面,需要树立全球视

野,在全球文化激荡中立足自身,彰显中华文明的

独特魅力,扩大自身影响力。另一方面,不断借鉴

和吸收其他国家先进文明成果,打造融通中外的

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增

强精神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2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

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第一卷[M].胡尧步,李

直,李玉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1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

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桁林.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J].学术界,

2023(9):168-178.

[7]肖磊.关于“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若干理论问题:基于经典

文本的解释、辩护和重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66-

76,160.

[8][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

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9]寇东亮.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主张[J].科学社会主

义,2023(3):60-66.

TheInevitabilityofHistory:theTheoreticalLogicandContemporaryValueofScientificSocialism

———AnExaminationBasedon“TheDevelopmentofSocialismfromUtopiatoScience”

YUANWenhan,ZHANGBin

Abstract:Inthemidtolate19thcentury,Engelswrote“TheDevelopmentofSocialismfrom UtopiatoScience”to

confrontthevoicesquestioningthebasicprinciplesofscientificsocialisminsociety.Engelsfullydefinedthescientificcore

ofsocialismbyexaminingthehistoricaldevelopmentpathofscientificsocialism.Acorrectunderstandingofthescientific

natureofsocialismisaprerequisiteforovercomingutopianism;AsthetheoreticalfoundationofMarxism,dialecticalmaterialismandsurplusvaluetheoryarethefoundationforthepossibilityofscientificsocialism;Theinevitabilityofsocialismreplacingcapitalismisnotonlyaconcentrateddisplayofscientificsocialisttheory,butalsoarealisticrevelationofthe

inherentcontradictionsofcapitalism.Clarifyingthetheoreticallogicofscientificsocialismhasimportantenlighteningsignificanceandmethodologicalvalueforadheringtoandimproving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Keywords:scientificsocialism; “The Developmentof Socialism from Utopiato Science”;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袁文瀚,张 斌:历史的必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时代价值 27

第34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3-06-05

[作者简介]吴天寒(1995—),女,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家哲学、宋代儒学。

《淮南子·原道训》“以治为本”的义理结构探析

吴天寒

(浙江大学 哲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摘 要]《淮南子·原道训》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等哲学思想以及政治治理思想。其中本体论是在

“无为”这一价值意识下展开的理论建构,而“无为”价值意识又合于《原道训》的核心问题意识———“无为而治”之治理思

想。因此《原道训》是带有政治关怀的理论探索,从形上学的高度建构了相应的本体论、宇宙论、人性论、工夫论的义理结

构,以为其“无为而治”的思想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原道训》;无为而治;义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B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28-06

一、前 言

由于参与写作与编篡《淮南子》的人数众多,

因此其内容实际融杂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并且书

中各个篇章分别出自多人之手,很难将《淮南子》

当做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去探究其义理结构。而

纵观《淮南子》现存的22篇文章,首篇《原道训》一

文集中呈现了《淮南子》全书涉及的基本哲学问

题,也奠定了《淮南子》整本书以老庄思想为宗的

基调。基于同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理应出自一人

之手的推论,本文旨在对《原道训》的哲学思想进

行一个结构化的分析整理,以使其问题意识与思

想主张能更清晰呈现,亦可管窥《淮南子》全书的

哲学思想。

总的来看,《原道训》涉及谈宇宙论、本体论、

人性论、工夫论、境界论、治道论等① ,也有学者以

本体论、生成论、实践论、境界论四方面提炼其问

题意识[1](P111)。从各问题涉及的篇幅来看,可以

发现作者的问题意识集中在政治上,即提倡一种

“无为而治”的治道思想。这一结论的得出除了根

据相关内容的篇幅多寡来判断,也基于作者开篇

所论“道”体便落到了政治问题上。开篇在论述何

为“道”本体之后,紧跟着出现“泰古二皇,得道之

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2](P2)一句,

形上之道落实到形下之治,并总结此二皇之所以

能治天下是因他们“无为为之而合于道”[2](P2),这

便是该文的思想主旨。当然,除了能从文本本身

见出《原道训》对治理问题的关切外,结合当时历

史背景亦能得知治理问题当是汉初士阶层所关心

的主要问题。经过秦朝的苛政与楚汉混战的动

荡,致使西汉建国之初的政治主体从上至下皆有

厌战情绪并共有休养生息的愿望。如何符合其时

的历史情境,提出“合于时用”的解决方案? 《原道

训》提供的解决方案,便是一套“无为而治”的治理

策略。

推行这种治理思想的依据是什么? 如何得以

在现实中落实? 该篇文献通过本体论的论述给予

了“无为而治”治理策略的应然性,借由本体论推

演出的人性论给予了“无为而治”的切实可行性,

这两部分架构起此治道思想的理论地基。再加上

一系列心性修养的操作工夫与理想人格的境界工

夫等工夫论部分的论述,指明了在这种治道理想

下的政治主体所应努力的方向与途径,使现实中

残缺的政治主体已然成为这种治道理想下完满人

格的主体,此为“无为而治”在实践中顺利推行的

必要条件。当然,与道家学派其他文本相似,该篇

文献中也有一些宇宙论部分的知识,但这部分知

第35页

识并未着意要解决物理层面的世界存在相关的问

题,实际上也是在价值意识的本体论意义上言说

的宇宙本体———“道”,因此关于这部分内容,笔者

认为可将其囊括进本体论部分的问题意识中来呈

现其意义。

二、无为而治———本体论下的治理总则

(一)本体论进路的宇宙论知识

《原道训》篇名“原道”这一概念是就道体终极

价值的本体论面向来谈的,而非在宇宙论的问题

意识下展开的分析,因此《原道训》一文谈论宇宙

论知识不如《淮南子》中其他篇章如《天文训》《俶

真训》《精神训》等明确与丰富。一般来说,宇宙论

是关于外部现象世界构成及其存在者生死原理的

相关知识,尽管这部分的论述是作为哲学理论始

基问题建构中必要的一环,但不是《原道训》一文

所关切的治理思想需对准的理论问题。当细究文

中有关宇宙论知识的表达,便可发现此为本体论

进路下的宇宙论知识。文中最典型的宇宙论表达

应属开篇对“道”体的描述,文中有言: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

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

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

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

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

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

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

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

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2](P1-2)

从“夫道者,覆天载地”至“甚淖而滒,甚纤而

微”都是对“道”这一宇宙本体的存在样态进行的

描述,总体上对它的空间形态作了定位,即承载天

地的“道”无限广大,不可测度,他的形态变幻莫

测,近于虚空,它是无形寂静而玄远的。而最后一

句“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到“凤以之翔”,便直接从

本体论的进路把“道”置于根源性的地位。这里的

“以之”应释义为“因为它”,故无论是山渊兽鸟,还

是日月星历,都是因为“道”才得以成为其自身,简

言之,这里说明了“道”是万物所成其是的原因,是

将“道”界定为世界本体的典型表达。既然道是本

体,也具有创生万物的功能,文中有“道者,一立而

万物生矣”[2](P27)“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

化像而弗宰”[2](P3)这都是在讲“道”的创生功能。

但值得留意的是,“不有”与“弗宰”的特性说明了

这宇宙本体尽管创生万物却不带有自我的主观意

志,不采取任何认知立场,因此这里也是从价值意

识的本体论进路去谈的关于创生宇宙的知识。

此外,这一宇宙本体还具有感应万物并与之

同化的功能,文中言:“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

洞兮,不 虚 动 兮;与 刚 柔 卷 舒 兮,与 阴 阳 俛 仰

兮”[2](P4),这一句描述了道体以虚空之状化于万

物之中,由于道体能够全然地融合不同的情境,配

合外境而变化自身。这一特性便有更深层次的价

值指向,即泯除世俗的喜好,推崇无有偏私的价值

意识。这样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又无所不包

的宇宙本体,决定了人类世界的本质应与此本体

的价值保持同一性,所以人类活动的理念也应与

其保持同一。以此为前提,作者所推崇的“无为而

治”思想才能顺利导出,无论是泰古二皇还是禹,

皆因循道而治,实现长治久安。

《原道训》中关于现象世界的解释,除了对作

为宇宙本原的“道”进行了相关界说,也对现象世

界中有限个体的生命运动机制原理作了说明。例

如文中最后在讲形、气、神三个范畴之关系的时

候,同时说明了这三者如何构成了个体的生命活

动,即“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

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2](P36)。在作者看

来,形体是生命安顿的躯壳,这个躯壳由气的流动

充盈其自身,而对生命具有主宰作用的是神。尽

管三者对于个体生命在现象世界的活动缺一不

可,但从价值的重要性序列来看,“神”还是处于根

本性地位的,可见作者依然将价值意识的精神本

体视为其理论系统的核心。

(二)价值意识的本体论———无为

“道”本体作为一种存有概念可有不同面向的

意义解读,上文从宇宙论的视域考察了自然大道

生成万物的规律极其存在形态,在这个语境下的

“道”之意义对于人类世界而言是寂灭的,唯有将

此本体置于人的意识世界对存在界做意义与价值

的体会,从而转为生命的智慧与行为的蕲向,这一

本体的意义才会在人类世界中朗现出来。因此,

本节使用“本体”一词的意涵主要是就终极价值

而言。

《老子》中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P90),老

子哲学将“无为”之价值意识界定为道的价值指

向,《原道训》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无为”亦即

“无偏私”,指从精神上革除世俗的感官欲望,不计

较个人利益得失,只以成就最终的事业为目的。

而“无为”作为“道”这一本体的核心价值意识,在

吴天寒:《淮南子·原道训》“以治为本”的义理结构探析 29

第36页

具体的人生情境中有不同侧重。文中有言,“是故

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无恬

愉者,万物之用也”[2](P26),亦有“以其无争于万物

也,故莫敢与之争”[2](P10)这些表述表明了道体至

少包含了清静、柔弱、虚无恬愉、不争等不同面向

的特质。总之,随外境的不同,道体在“无为”这一

终极价值意识下会呈现不同侧重的表现。

除了对“道”这一本体的作以价值意识的直接

界定外,作者还着重引出“一”的概念来阐释道体

在人世间的秩序原则,“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

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2](P26)道本体是无

形无状的,但它在知性层面可用“一”来概述。

“道”因是本体,便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作者以

“一”来指称道体的这一抽象性征:“故一之理,施

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其全也,纯兮若朴;其散

也,混兮若浊。”[2]27 接着又论道:“浊而徐清,冲而

徐盈;澹兮其若深渊,泛兮其若浮云。若无而有,

若亡而存。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

一门。其动无形,变化若神;其行无迹,常后而

先。”[2](P27)这一万物依循的原理无论如何神秘缥

缈,但作者最后依然将其落实到“常后而先”这类

言说价值意识的表达上,故此“一”之宇宙运行原

理不过也是“无为”价值意识的作用下的规律道

理。本体论是关于此学派中关于终极价值的论

述,而这种价值意识的本体之所以是终极的,就体

现在它的独立自足性以及永恒实在性上,文中在

形容道体的特征时,有言:“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

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斵之而不薄,杀之而

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2](P4),“道”不会

因他物而影响自身的完整,因此它是独立自足的;

“道”也不会因外境的迁移而消殆,因此是永恒的。

又因为作为本体的“道”独立而自足,永恒而实在,

决定了本体指向的“无为”价值意识也应当是遍在

而永恒的,因此,政治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

分,依然应以“无为”的价值意识为圭臬,推行“无

为而治”的治理方略。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说,作者

在文中一再从本体论的高度强化“无为”的价值意

识,实际就是为“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提供应然

性的理论支持,即为自己的政治理论奠定的本体

论的理论基础。

(三)本体论下的人性观———虚静之性

然而,同样是从理论建构的角度反思,仅仅从

本体论的高度确定“无为而治”治理思想的应然性

似乎还尚存缺憾,因为政治作为全权由人参与的

活动,如何确定人能够切实推行这种政治实践呢?

作者在本体论进路下进一步阐释了人性的问题,

便为这一潜在风险提供了人性论的保障,也为“无

为而治”的政治理想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原道训》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

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

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治诱于外,不能反己,

而天理灭矣。”[2](P10)此处不仅界定了“人”的本性

是虚静的,也反思了人在与外界接触时,心神撼动

而遗失了“虚静”本性。《原道训》在此关于人性的

表述与《文子》如出一辙,可谓是直接继承《文子》

的人性主张② 。至于为何要预设一种虚静的人性

主张,这与《原道训》的政治关切不无相关。由于

作者倡导“无为而治”的治理方略,这便意味着君

王应顺任民众自我的意愿,让他们过率性自然的

生活。然而这种治理方式就必须同时预设另一个

前提,即民众的心性修养层次同样达到了“无为”

的高度,否则就会出现荀子所担心的人们因为争

夺有限的资源而导致社会悖乱不治。所以在这样

的政治体制下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主体的应有虚

静无为的精神状态。作者便从理论上预设“人生

而静”来锚定政治实践主体实现清静无为的可能

性。既然人的本性是虚静的,如果违逆人的本性,

推行“峭法刻诛”“棰策繁用”的苛政,那么容易面

临前朝“秦”二世而亡的局面,由此理应推行顺应

人的虚静本性的治理方案。可见在这一人性的预

设下,作者同时又强化了推行无为而治治理方案

的应当性。

三、“反于清净”的工夫论———治理理想的具

体实现

“人生而静”是从理论上保证了政治主体践行

无为的可能性。而就现实情况而言,“虚静”的本

性往往被遮蔽,所以现实中的大多贪名好利,就文

中所说:“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

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治诱

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2](P10)。由于人容易

被外境诱惑而使其本性受到了损害,因此若要使

无为而治的理想在现实中得以开展,除了“生而为

静”的人性保证外,必须要求后天的工夫修养,于

是作者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夫心法来具体面对这个

问题。政治主体若按照参与政治活动的支配与被

支配角色来划分,大概可以分为治理者与被治理

者。就古代的实况而言,前者便是以君王为首的

统治阶层,后者即被统治的普罗大众。在《原道

训》里,作者分别就这两部分群体分别阐述了其对

应的工夫论。

3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37页

(一)一般个体的工夫修养

针对大众的工夫修养方法,可称之为“一般个

体”的工夫修养,因为这部分工夫论讨实际也涵盖

了对治理者的要求,是作者就参与政治生活的全

部实践主体而言的工夫论。在文中对这部分工夫

修养方法的阐述不仅借由“得道者”这类理想人格

呈现的至高境界来予以鼓舞人心,同时也给出了

一些革除世俗感官欲望以重获心灵虚静的具体

心法。

1.得道者的境界工夫

关于“得道者”这类理想人格,文中有体道者、

达道者、得道者、圣人、至人等不同表述,但都共同

呈现一个特点,即因“无为”成就了根本事业。例

如:“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2](P21)

以及 “圣 人 守 清 道 而 抱 雌 节 …… 莫 能 与 之

争。”[2](P24)文中描述了理想人格在达到极高境界

时所呈现的精神状态,如“圣人处之,不为愁淬怨

怼,而不失其所以自乐也。”[2](P34)又如:“心不忧

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

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

也。”[2](P28)得道之人内心不起过度的忧乐之情,通

达平和,摒弃了感官带来的欲望好恶,因此在内德

性具足,在外呈现出宁和虚静、平淡纯粹的状态。

文中大量描绘不同得道者的神妙精神之态,一方

面为了激励人们按照道家修养的路径调整身心,

并使其在现实中符合无为而治理论系统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人们作工夫自我检验是否到位的

参照标准。

2.修道的具体工夫心法

既然得道者是值得追求的理想人格,那么人

们如何修养身心朝着得道之圣人靠拢呢? 纵观

《原道训》中给出的修养方法,不难发现其主要路

径便是心理修养的工夫。

其一,作者用“反”与“内”来指明作工夫应当

着力的方向。“反”这一工夫表示往后收敛的方

向,作者在文中多有表达,如“还反于朴”“反于清

净”“殷然反本”“反己”“反诸性”等。“反”实为

“返”,指返回到本来原初的状态。由于就人们的

日常认知而言,皆习惯于往前谋划考量,而这在作

者看来却是不利于身心养护的。人们应该“往后”

用力去作工夫,如此才能还复自然纯净的本性;另

外,也应向“内”的方向致力,如“通于神明者,得其

内者也。”[2](P29)表达了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神妙

的原因在于内在精神的充盈,这便是“内修其本”,

强调作工夫的方向是由内而外去浸润。文末还

有:“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

害”[2](P37-38),从锚定内在精神的主导性来进一步

倡明向内的心理修养工夫进路。

其二,“反”与“内”的方向明确后,应具体如何

修养呢? 作者提出从观念上纯粹化自我的价值意

识,明确应追求的事业是大道而非“数”。文中把

那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世俗事业称为“数”,提醒人

们应该“循道而弃数”,因为“体道者逸而不穷,任

数者劳而无功”[2](P13)。人们昔日花费精力去做的

事情于自我精神的养护毫无益处,实为负累。又

言:“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不足

以禁奸塞邪,乱乃逾滋”[2](P12),这是说如果想做成

一件事,却不依循大道的智慧,而是动用机心巧智

从自我利益得失去运营事业,则该事业不仅办不

好反而会愈加糟糕。有了这种对比之后,体认大

道的价值选择便进一步强化了,从而也更好地推

进人们在工夫实践上的具体操作。

有了这一基本的价值追求后,作者提出守气、

尚柔、不乐等工夫去养护内在精神。文中有言:

“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

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

可不慎守也。”[2](P26)也有“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

气,平夷其形”[2](P38),圣人的精神是通过柔和气

志、平稳形体来养护的,三者在工夫次第上则是

“气充而形安,形安而神宜”的顺序,可见“充气”

“守气”工夫的基础性地位。至于“尚柔”的工夫,

《原道训》延续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

运思理路,在文中谈道:“是故欲刚强者,必以柔守

之。”[2](P22)与此相同的还有“讬小以包大,在中以

制外;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转化推移,得一之道,

而以少正多。”[2](P22)可见尚柔的工夫主要针对后

天形成的争强好胜一类的习性。作者提倡事事以

后为上,以弱为贵,其实就是贯彻“无为不争”的价

值意识,就如文中说:“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

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是故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

者未尝不穷也。”[2](P19)作者用游泳溺亡和骑马堕

亡的例子来比喻那些爱彰显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偿

失,所以劝告人们要收起光芒,懂得隐藏自己的优

势才是保身之法。最后,“不乐”的工夫是直接继

承《庄子》“至乐无乐”[4](P333)的观点,旨在论述情

绪管理的心理工夫,强调人们不要过度兴奋,也不

要过 度 沮 丧,“其 为 懽 不 忻 忻,其 为 悲 不 惙

惙”[2](P30),“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

至极乐矣”[2](P31)。管理好情绪,面对外界发生的

事情不要大悲大喜,心境平和欣喜才是“极乐”。

吴天寒:《淮南子·原道训》“以治为本”的义理结构探析 31

第38页

这种心理工夫旨在从已发的情感中及时内省自

察,维持平和的心态也是养护精神的重要操作。

(二)治理者的工夫修养

对于治理者而言,第一步便是要在内心消除

“治理”或“统治”之类的观念,意谓即便从客观来

说是处于管理的身份,但却不能自恃这种身份而

生发出想要掌控他人的私心。贯彻“无为”这一价

值意识的基本心态便要求以一种无私的服务贡献

心态面对自己所经营的事业。“圣亡乎治人而在

于得道”[2](P30)及 “知大己而小天下,则几于道

矣”[2](P30)两句便是直接对治理者敲的警钟,这里

的“治人”实际指的是统治者的心理认知停在“治

人”层面,应舍弃这种心态才可能达到“治”的结

果。尽管“无为之治”倡导的是与传统“治人之治”

看似相对立的两种方式,但文中所倡导的“无为”

“不治”“不争”等主张,并不是否定政治,而是从国

家治理的问题意识出发提倡君王应该“以无为之

心行有为之事”。对于这类纠偏君王对“统治”一

事的执念,作者有较多警示之语,如“是故天下之

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2](P9)刘文典先

生释此处“为”为“治”,意为天下之事不可刻意去

治理,只因循自然的态势就好;又如“万物固以自

然,圣人又何事焉?”[2](P17)意谓君王不需要刻意花

心思去制定一些规范管理国家,万事万物因循它

自然而然的习性就能各得其宜。为了佐证“无为

之为”“不治之治”“无道之道”一类的治理思想的

合理性,作者也是举出很多先王治理的典范事迹

加以强化。例如,“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

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故体道者逸而不

穷,任数者劳而无功。”[2](P13)又如,“昔舜耕于历

山,……当此之时,口不设言,手不指麾,执玄德于

心……是故不道之道,莽乎大哉!”[2](P21)再如“故

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修道理之数,

因天地之自然,则六合不足均也。是故禹之决读

也,因 水 以 为 师;神 农 之 播 谷 也,因 苗 以 为

教。”[2](P15)可见历史上被称为圣王的神农、舜、禹

皆有一个重要的共通点,即懂得因循自然来处理

国家事务,故而实现了天下平顺安宁。

总的来说,“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

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

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2](P21)作者强调以

无为之心办有为之事。当治理者完成了第一步对

治理心态改变,那么接下来就要面对具体如何做

的问题。根据作者的论述,治理者除了需要完成

一般个体都需致力的心理修养工夫,还有一些特

定的治理智慧供需要学习,例如贵后、合时、因循

应变以及公正无私。

第一个心理工夫是“贵后”。文有“先唱者,穷

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2](P22)这里开宗明义

地表达了一种居后行动,事业才能长久通达的观

点。因为“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

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则后者蹶之;先者颓

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2](P23)从

作者罗列的这几种情形中,不难看出,先行者总是

吃亏受害,而后继者因有了前人经验而避免了灾

害。因此作者提倡“后发”“后行”的思路其实也是

一种借助历史经验治理天下的策略,反对盲目冒

进的治理行为。至于作者倡导“居后”的工夫,并

非故步自封,文中解释道:“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

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于数而合于时也。夫

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是何则? 不

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2](P23-24)治理过程

中,更易致胜的法门是“合于时”,如果能掌握这个

智慧,即便是先行者也能治理好天下。

因此,第二个尤其重要的工夫实践就是“合

时”。这种治理智慧讲求针对不同的时机情况,选

择或松弛或紧张的方案,即“恬然而纵之,迫则用

之”[2](P38)。可是把握时机并非易事,因为“时之反

侧,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2](P24)所

以“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2](P24),圣人对时

机非常珍视,就如“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

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善于审时度

势的治理者,不争先不居功,争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的好时机,故而作者感叹到:“由此观之,得在时,

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2](P20)。与“合时”工夫相

近的还有“因循应变”的智慧,“因循”的智慧放在

治理方案上,也就是“无为而治”的具体要求。文

中有言“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

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 坚,莫能与

之争。”[2](P24)这一段不仅强调了因循的智慧,同时

也一并表达了统治者应该具备守静、不争、尚柔的

核心品质才得以实现“莫能与之争”的局面。此

外,文中有言“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

保之”[2](P22),作者认为应该推行一种柔和的治理

方案,而这种以弱制强,以柔胜刚的效果具体是通

过“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无虑,动不失时,与

万物回周旋转,不为先唱,感而应之”[2](P22)的柔弱

之势,真实地发挥强大稳固的治理效能。其中,

“动不失时”也强调把握时机的重要性,并且作者

3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39页

显然是赞成要“动”的,即有政治抱负,因此柔和的

治理方案只是一种政治谋略。与之相似的策略还

有居后、不争,如“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

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

莫敢与之争。”[2](P10)同理,“故兵强则灭,木强则

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敝。是故柔弱者,

生之干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穷之路

也;后动者,达之原也”[2](P22),可见《原道训》提倡

的黄老政治之术实际是志弱而事强,此思想的理

想目标仍是统治天下的宏大功业,只不过战略上

采取休养生息之策罢了。

最后一个工夫是直接与“无为无私”的本体意

识相应的“公正无私”。文中说:“是故至人之治

也,掩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于

公。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

其思虑。约其所守则察,寡其所求则得。”[2](P27-28)

这是说圣人之治之所以能长治久安,是因他能泯

除私欲,因此处理国家事务就是公正公平的,后又

进一步谈道:“是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宜,不易

其常,放准循绳,曲因其当”[2](P28),这里特指君王

不能随意更改法规法度上,而“曲因其当”也揭示

了“公正执法”本身也伴随“因循”的智慧,强调了

治理国家要尽量依顺事务的本性去治理,就如陈

徽评价此处道:“治世之要在于人君‘执道之柄’、

秉物变之‘要趣’”[5]。由此亦可窥见,《原道训》对

君王提出的“公正执法”的要求实际是针对君王消

除个人私欲,树立“公心”的角度而发出。

四、结 语

《原道训》一文作为《淮南子》的首篇,其问题

意识是“以治为本”的哲学义理建构。《原道训》的

作者通过对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等哲学问题的

反思,旨在对其治道思想提供理论基础。而其中

宇宙论的部分并非作者有意关注的哲学问题,只

是出于理论建构的整体性考虑而简单陈述了相关

意见,基本上直接沿用了原始道家以“道”为本原

的宇宙论知识系统。因此,当搁置宇宙论对其治

理问题关切的理论关联,从上文分析可总结出《原

道训》一文的义理结构运思,即作者通过对本体论

的相关主张为其治理思想论证必然性,又由本体

论延伸出的人性论观点为其治理方案提供可能

性,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工夫论主张来为其治理思

想的落实提供具体指导。

注 释:

① 关于本文使用的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等术语概念,

需作一个概念术语使用的约定,尤其是本体论之本体,本文是

依循中 国 哲 学 经 典 中 “本 体”之 意 涵,不 同 于 西 方 哲 学

Ontology本体论之意涵。文中所言宇宙论是指关于具体时

空、物质、存有者类别、世界结构的意见;本体论是指关于终极

意义、价值的意见。本文是依据杜保瑞学者《中国哲学方法

论》中对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等概念内涵的界定来

使用的。

② 《文子·道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参见王利器《文子疏义》,中华书局出版,2009年,第25页。

参考文献:

[1]高旭,程跃.《淮南子》道论新探:以《原道》为重心[J].老子学

刊,2023(1):111-132.

[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

局,2022.

[3]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

中华书局,2008.

[4]庄子注疏[M].[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

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

[5]陈徽.汉初儒道的天道观分歧及其治术思想之别:以《淮南

子》和《春秋繁露》为中心[J].孔子研究,2023(4):20-31.

[6]杜保瑞.中国哲学方法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3.

[7]王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ThePhilosophicalAnalysisofYuanDaoXunUnderItsGovernanceConcern

WUTianhan

Abstract:AsthefirstarticleofHuaiNanZi,YuanDaoXundealswithsuchphilosophicalthoughtsascosmology,

ontology,humannaturetheory,Gongfutheoryandpoliticalgovernancethoughts.Amongthem,ontologyisthetheoreticalconstructionunderthevalueconsciousnessof“WuWei”,thevalueconsciousnessof“WuWei”correspondstothecore

problemconsciousnessofYuanDaoXun———thethoughtsabout“governwithoutintervention”.Therefore,YuanDao

Xunistheauthor’stheoreticalexplorationwithakindofpoliticalconcern,andthearticleconstructsthecorresponding

ontology,cosmology,humannaturetheoryandGongfutheoryfromthemetaphysics,inorderto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foritsgovernancewithoutintervention.

Keywords:YuanDaoXun;governancewithoutintervention;theoreticalsystem

吴天寒:《淮南子·原道训》“以治为本”的义理结构探析 33

第40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2-10-18

[基金项目]2022年度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全面抗战时期淮南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

研究”(22HMY027)。

[作者简介]常琛(1999—),男,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革命根据地货币史。

全面抗战时期的淮南银行研究

常 琛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淮南银行作为抗日战争期间成立的淮南根据地“金融中心”,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完备高效的组织架

构。淮南银行利用其金融领域中的领导地位发行淮南币,制定相关金融政策与法币和伪币开展货币斗争;合理控制淮南

币的发行数量,使根据地的物价基本平稳;发放大量贷款,积极支援根据地生产建设,为淮南根据地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积

累了充足的物资储备。在其存续的三年多的时间内,为根据地经济平稳运行、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供了金融保障;且为

解放战争期间华中根据地的金融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淮南银行的运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金融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关键词]淮南根据地;淮南银行;红色金融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34-06

淮南抗日根据地作为华中根据地的中枢地

区,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由津浦路东、

路西两个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而成。在根据地

建设的过程中,淮南根据地创立了以淮南银行为

核心的金融体系,并促进了根据地的财政、贸易、

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协同发展。对根据地的巩固

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学界对根据地

银行的研究逐渐兴起,或是从根据地银行的某一

职能入手,考究根据地某一方面金融政策及其作

用;或者以某一根据地银行为研究主体,探究其在

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积极影响① 。但对于抗战时

期淮南根据地所创建的淮南银行却缺乏较为深入

的研究。本文拟对淮南银行自1942年创立至

1945年抗战期间的发展脉络、职能、历史地位等

进行考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淮南银行的发展脉络

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逐渐转为相持阶

段。日军奉行“以战养战”的经济策略,在华中地

区开始大范围的经济掠夺。

在金融层面,1939年日方有关机关施行“限

制日方提取日币存款”“抑制日币资金发放”“设置

法币资金集团”等货币政策[1](P244),以既无实物保

障又无信用的日本通货,扰乱后方金融秩序,掠夺

根据地及大后方物资。同时,日寇开展经济层面

的清乡运动,在经济上吸引资源,高价收买粮食,

推销日本货,后实行经济封锁,禁止布匹药材入

境,并于扫荡时大烧大抢[2](P173)。但法币却在与

日伪的金融战中日渐处于下风。1941年以后,重

庆物价增长率超过国民政府货币发行增长率,说

明国民政府进入恶性通货膨胀期[3]。严峻的外部

挑战促使根据地政府不断调适金融政策,形成淮

南银行独特的发展脉络。

(一)1942年2月前:初创期

根据地政权稳定后,政府发行一些小额流通

券用作辅币。据杨联回忆:“1940夏,因市面辅币

(铜元和铅币)流通缺少,天长、来安经抗日民主政

府批准由合作社组织印发了小额流通券,以资市

面周转。但由于当时技术、设备条件太差,易生弊

端,继又收回作废。”[4](P440)发行小额流通券一定

程度上缓解了根据地市场内货币流通量不足的现

象,为发行货币积累了有益经验。但发行辅币无

法进一步改善根据地的金融状况。1941年,邓子

第41页

恢在路东临时参议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维持金融

稳定,基本的办法是在于自己设立银行,象华北一

样由自己银行发行钞票流通市面。”[2](P187)依此要

求,根据地着手筹备淮南银行。

淮南银行首任行长龚意农为银行的人员及设

备方面做了坚实的筹备工作。据当时淮南银行工

作人员葛靖回忆:“行长龚意农着手挑选懂得印

刷、绘雕技术的精干可靠的人员。经过各方调查

研究,找到叶纯、王世觉、金月祥、吕风沙、米纳等

十几人预备编入淮南银行印刷科。并经过多方努

力终于通过天长县一个石印商人从敌占区搞到一

个五角的票版。后从上海买来一台新的圆盘机,

同时来了几名熟练的技术工,最后通过地下党和

商人到上海买来高级道令纸。”[5](P156-157)上述准备

工作为淮南银行的成立奠定基础。

(二)1942年2月—1943年冬:探索期

1942年2月,淮南银行正式在天长县葛家巷

成立,与淮南行署总金库合署办公,由龚意农任行

长,领导淮南银行日常工作。银行在陈家砖井村

庄筹建了印制科,5月成功印制出第一批淮南币。

同时,印制科在邵家营也正式成立。1943年反扫

荡后,印制科迁往黄塘寺[4](P395)。

在淮南币顺利发行的同时,银行继续扩充工

作人员。葛靖回忆:“龚意农找到七个愿去淮南银

行工作的同学,……又调来两位骨干,一是盱胎县

粮食局长孙炳炎同志,暂时负责发行业务和购粮

工作。另一位是从财经处调来的史中同志,负责

会计工作。这时淮南银行才从财经处独立出来,

银行的机构算是初步建立起来了。”[5](P158-159)上海

地下党组织也派出干部,负责抗币的打印号码、校

对、点票和加盖印记等工作。

此后,银行各项业务随之开展。信贷、结算等

工作基本参照以往制度,但手续稍有简化。各县

的货物检查处和交通要道口的税收分处设立兑换

所,负责兑换法币以及来往军政人员使用的抗币。

根据地下辖各县逐步设立了银行的分支机

构,在货管局内设立银行办事处对外办理银行业

务,组织上受货管局领导,业务上受淮南银行领

导[4](P441)。同时,针对各县级以下党委对财经工

作领导的不足,根据地党委要求各县委下增设财

政经济委员会,以掌握财经政策,检查、督促各财

经部门工作。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避免了

基层组织的涣散。

由于路西地区战乱较多,经常遭受袭扰,银行

成立时间较路东地区略晚,于1942年8月在定远

县藕塘镇任家湖成立。其受淮南银行总行和路西

联防办事处双重领导[6](P117)。

(三)1944年春—1945年8月:完善期

随着抗战形势的不断变化,淮南银行的各项

职能及自身建设也不断完善。一是银行各县级机

构逐步健全。银行改办事处为支行,建立起“总

行—支行”的机构框架,在高邮、六合、嘉山、盱眙、

甘泉县大仪设立支行,并建立铜城办事处(后改为

高宝县支行)。路西支行在定远县境内池河、藕

塘、大桥、朱湾设立4个支行[6](P117)。二是组织架

构进一步调整。淮南银行先是分课,后改为科,包

括人事科、业务科、会计科、出纳科(金库),并设有

秘书管理银行内务。部分科下面设股,包括秘书

领导下的行政股[4](P451)。机构和组织架构的健

全,使淮南银行更好的发挥其在金融领域的支配

作用,开展各项职能,促进贸易、税收等工作的

开展。

抗战胜利前夕,由于华中各根据地已经连成

一片,金融交互更加密切。为统一根据地货币,新

四军政治部在1945年8月要求:“着即成立华中

银行,并授权发行华中券,适应各地金融斗争及经

济建设之需要。通行华中各解放区,与盐阜、江

淮、淮南、淮北、苏南等地方券等价使用,积极开展

业务。”[7](P175)淮南银行正式并入华中银行,改为

华中银行第三分行,完成其历史使命。

二、淮南银行的基本职能

淮南银行将各项职能贯穿根据地建设的各个

方面,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发挥其在金融领域

的独特作用,保证了根据地金融的良性运行。

(一)制定金融政策,为根据地财政经济良性

运行提供金融指南

抗日战争中,淮南银行的金融政策具有战时

性,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调整。

淮南根据地始终禁止伪币流通。“在敌统治

区游击区,发动广大人民借用法币和拒用伪币。

在我根据地区。则从政治上来动员和从经济上来

保证 广 大 人 民 逐 渐 信 用 抗 币 与 彻 底 拒 用 伪

币。”[8](P61)在1941年,已做到敌伪币绝迹[2](P187)。

而淮北抗日根据地“直至1943年8月,淮泗、淮宝

两县伪中储、联银券在中心区均通流无阻,边币打

折使用,伪币作祟很大,本署一再通令禁用伪币,

淮泗、淮宝两县执行不了。”② 可见,淮南根据地对

伪币的禁绝效果较为明显。

常 琛:全面抗战时期的淮南银行研究 35

第42页

国民党停发新四军军费是根据地对法币政策

转化的关键节点[9]。停发军费前,国共双方虽有

小部分摩擦,但总体以法币为本位币,在日常结算

时使用法币。1940年底,国民党停发新四军军

饷,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始自给自足,逐步发行抗

币以取代法币,建立以抗币为核心的金融体系。

1942年,中央财经部指示“华北较巩固的根

据地与法币断绝联系,华中不甚巩固的根据地,只

好从 减 少 法 币 跌 价 所 给 他 的 损 失 方 面 想 办

法。”[10](P509)于是,华中局要求各根据地应分三阶

段逐步将抗币与法币脱钩,即抗币与法币等价平

行流动、抗币独占流通界并与法币限制兑换、抗币

独占流通界并脱离法币影响[8](P64)。淮南根据地

对于法币的政策与华中局设想相似。

第一,淮南币发行前。根据地“一元券及五毛

以下的辅币可说已断绝来源,破烂的更无处可

换”[8](P63),因此于1940年在路西地区发行流通券

10万,年 底 收 回 87000 多,并 准 备 续 发 20

万[11](P190)。这一时期,淮南根据地的政策仍是在

日常流通中以法币为主,根据地发行小额辅币作

为法币的补充弥补日常流通中辅币不足的现象。

第二,淮南银行成立后,根据地内货币流通仍

以法币为主,淮南币为补充,但开始对法币采取相

关限制措施。一是根据供求情况合理调整淮南币

与法币的比价,1942年为1∶3,1943年则为1∶

5

[12](P68)。二是严格管控贸易,对于进出口货品进

行严厉管控,一切禁运资敌或禁止出入口之物品,

武装走私或违抗检査者,经査属实,予以没收之处

分③ 。由此根据地赢得掌控物资的主动权,能够

灵活调控淮南币与法币之间的比价。三是利用贷

款及工资等形式投放淮南币,加之淮南币的高信

用,填补了禁用法币后的货币空缺。

第三,禁止法币在根据地流通。1944 年 5

月,中共华中局财经会议要求华中根据地内比较

安定巩固的根据地地区,如苏中一、二分区,苏北、

淮南、淮北地区,于一年之后一律停用法币,改以

抗币为各地区的本位币[12](P115)。

(二)印制、发行根据地货币,确保根据地金融

秩序

淮南币是淮南银行顺利开展其职能的重要工

具之一。1942年淮南银行建立后,即着手发行货

币。银行连同路西及路东联防办事处统一用棒纸

以木刻耕田图案,石印出第一批淮南币。后续增

发的淮南币票面金额分“十元、五元、一元、贰角、

壹角”5种。后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法币不

断贬值,根据地又增发“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3

种面值的淮南币。

淮南银行通过限制淮南币的流通范围,规范

根据地金融秩序。由于淮南币的战时性,银行对

其流通范围做了一定的规定。根据地内路西地区

环境较为动荡,经常受到敌伪扫荡,故路西支行发

行的纸币为路西版,仅在淮南币正面下方加印路

西两字。路东路西两行所发行的纸币只能在各自

区域内使用,无法互相使用[4](P460)。同理,淮南币

与其他根据地的货币亦无法通用,在货检站兑换

所内兑换方可使用。

随着货币发行量的增多,假币成为银行一大

困扰。1943年,东南办事处金库主任发现有假钞

票流通,经查实为扬州贩来根据地,贩假钞的罪犯

即被审判枪决。为防止伪造,淮南银行主要采取

两种手段,一是采用木刻版、多套色、精加工的办

法增加印刷难度[4](P447);二是用自制的土纸印钞

票,配 合 手 工 制 作 防 假 印 记,如 盖 印 盖 号

码等[8](P65)。

华中银行成立后,于1945年10月着手统一

华中地区货币,宣布银行、税收机关贸易经营机关

和合作社必须无限制收兑各地抗币,包括苏中江

淮币、盐阜币、淮南币、淮北币、江淮苏南币,以及

苏浙币、大江币等一律等价收兑[7](P29)。淮南币完

成历史使命,逐步退出流通领域。

(三)发放贷款,支援根据地经济建设

淮南根据地政府尽管与敌人进行残酷的经济

斗争,但十分重视改善人民生活,主要是通过银行

发放贷款。

1941年前,根据地发放贷款大多是无组织

的。此后,淮南根据地与各地合作社兼办借贷所,

把农行贷款及地方公款之一部份拨为借贷所基

金,再由借贷所向大户借款转借农民[2](P185),逐步

开展贷款工作。淮南银行所发行的农贷,基本带

有半救济性质,利率较低,如移民、救灾贷款,扶持

生产的耕牛、种子等农贷均不计息,而一般的工商

贷款则以月息一分计[12](P63)。工商业方面,淮南

银行为根据地的民办及公办商业机构提供工商业

贷款,如为天高农具工厂提供了两批共计90万元

的贷款[13]。农业方面,银行为广大农户提供多种

贷款,如1941年盱嘉县的农贷种类有耕牛、水利、

贫农、救灾、种子、移民、棉贷、小本、边币等九种

之多。

3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43页

淮南银行发放的贷款为根据地生产提供了大

量资金。至1944年11月总共放出现洋417131

元和粮食8324石,连现洋总共则为4579131

元。有80%以上的农民借过贷款[2](P464)。1944

年,淮南银行扩大贷款规模,规定将淮南币发行额

的十分之六至十分之七作为农贷基金,帮助群众

发展生产[12](P117)。

(四)代理金库、储存物资及汇兑,保障根据地

日常运转

淮南银行成立时,即与金库合署办公,履行代

理金库的职能。在日常工作中,银行与金库一班

人马,两块牌子,主要负责统一经收各项公款。其

中,对于逾期者,将催收或报告上级部门,并根据

淮南行政公署财经处签发的现金支付命令拨款交

付领用单位[12](P112)。

收购物资作为淮南币的实物准备,也是淮南

银行的日常工作之一。根据薛暮桥物资本位论思

想,淮南银行在发行货币时以粮食等物资作为准

备资金,将淮南币的发行量十分之三至十分之四,

作为物价购买手段发行[12](P117)。物价上升,淮南

银行便出售储备物资回收淮南币,平抑物价;物价

下降,银行便增发淮南币,由淮南银行收购物资,

回调物价。使根据地的物价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

的状态,以巩固淮南币信用。

根据地对部分战时紧缺物资需求较大,且存

在私营工商业者,因此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活动的

重要部分。但是,淮南币与其他抗币不能通用,货

币兑换成为淮南银行的日常职能之一。淮南银行

将物价购买手段发行的淮南币作为对外汇兑基

金[12](P117),展开货币兑换工作。在根据地交界处,

税检机关负责兑换淮南币。下辖各县内,支行兑

换所及税检机关负责向所在地公营商店接洽,使

其代负义务兑换责任,并要求根据地之间的进出

口贸易商行及商人收兑边币[12](P109)。

三、淮南银行的历史作用

(一)保障市场货币流通,维护根据地金融

秩序

淮南银行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维护了根据

地内部货币市场的稳定。“禁伪”斗争的成功开

展,保证流通市场内既无伪币又压低其币值。至

1945年,持淮南币1元,最高可换伪币600元,最

低也可换180元[7](P201),打破了敌伪政权对淮南

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淮南银行对法币的限制,有效防止敌人利用

法币破坏根据地金融市场。淮南银行规定淮南币

与法币的汇率为1:50,但实际70到90元法币才

能换到1元淮南币[7](P201)。这些措施打破了日伪

利用法币对根据地的掠夺,同时减少了法币政策

对根据地的负面影响,保障根据地金融相对稳定。

淮南银行排挤法币后,用淮南币填补金融市

场内的空白,不断扩大流通范围。不仅游击区和

边缘区群众愿意使用淮南币,敌占区的商人也愿

意以淮南币结算[14](P289)。促使根据地形成独立自

主的区域性货币市场,为根据地金融发展提供有

力支持。

(二)充分发挥金融的“血液”作用,推动根据

地经济发展

淮南银行的各项政策以保障人民生活安居乐

业,实现根据地自给自足为目的,为根据地生产提

供了支持。淮南银行发放的各项生产和工商业贷

款,也促进了根据地农业、水利、工业等各部门发

展,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发展。

淮南银行推动根据地工商业走向繁荣。如淮

南天高农具厂,1944年7月—11月总计出售农具

3172460元,盈余388025元;此外,得自强公司

红利120000元,皮革厂8500元,四个月共净赚

516553元[13]。此外,桐城市内的新新纺织厂、各

油坊等也在政府的注资下展现活力。工商业的发

展使根据地内市场焕发生机,同时也推动了根据

地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农业方面,淮南银行发放贷款,缓解了农民生

产资料的紧缺。1943年路东旱灾时,总计灾民有

20万人之多,银行开展了挖塘筑坝、借麦种、借耕

牛等运动,有效救助了灾民④ 。1944年,来安县已

组织起互助小组3909个,省工、省伙食、多收粮

折合53614523元法币[2](P479)。根据地农业的蓬

勃发展,对于保障根据地日常物资需要,以及筹措

对日作战所用物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纺织业方面,广大织户获得大量贷款,发展了

土纺土织业。在银行的努力下,淮南根据地增加

了10余万架家庭单头纺机,几千架织布机,几百

架铁织布机,使妇女群众每纺一斤纱即可获得一

斗多粮食[4](P114)。行情较差时,银行还以市价收

购布匹等充作物资储备,以防布贱伤民,全过程保

障根据地纺织业。

淮南银行对于根据地生产及民生的投入,增

加了根据地的财政收入,间接为革命事业筹措了

大量经费。据不完全统计,1944年淮南根据地财

常 琛:全面抗战时期的淮南银行研究 37

第44页

政收入为淮南币794584123.65元,而1941年则

为6904946.77元法币[4](P77-79)⑤ ,三年间提升了

两倍有余,在战争年代极为不易。

(三)激发民众政治认同感,为革命事业增添

助力

淮南银行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提高人民参加

革命的热情。淮南币的稳定流通是经济平衡运行

的“定海神针”,经济的良性发展使得淮南抗日民

主政权成为人心所向,在根据地内涌现出一股“参

军热”。据淮南根据地干部回忆,解决了粮食和财

政的问题,各处涌现出送子参军、送夫参军的现

象[4](P518)。由于民众革命热情高涨,1943年末,根

据地扩编至五个主力团,并在下属9个县区或办

事处设有支队,部队规模大幅扩大。

此外,淮南银行的各项政策为团结根据地内

外爱国人士提供助力。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银行

即提出“不与抗日商人争利,而是联合抗日商人帮

助抗日商人,打破敌伪奸商操纵封锁。”[2](P218)

1942年的盱眙城区,“商业停滞,商人处于尴尬境

地”,根据地适时成立五洋商业组合,“负责给盱眙

城内配送物资,商人才有一线生机”⑥ 。对敌占区

爱国人士的支持,为革命事业结交许多“朋友”。

如在淮西地区钱集伪乡长陶大矮子,“经常在日军

来清剿前送情报给我军,同时我军还常把伤病员

转移到他们乡公所里养伤”⑦ 。

四、结 论

在淮南银行存续的三年半时间里,其不断发

挥自身职能,深度融入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之

中。淮南银行以淮南币为工具,逐步清理货币市

场,形成以淮南币为本位的区域性独立货币市场。

此外,淮南银行将大批淮南币投入生产领域,助力

生产运动,促进农业发展。另外,通过施行贸易管

制,根据地在对外贸易时保证了出超地位。淮南

银行与根据地各行各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根据地

经济良性发展,为根据地建起了坚固的金融堡垒。

淮南银行的顺利运行,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

导。革命战争年代,不仅要扩充“枪杆子”,还要充

实“钱袋子”,而党的领导则是充实“钱袋子”的关

键所在。银行成立之初,根据地突出党在金融工

作的核心地位,强调党是军政民的政治领导者,是

最高组织[11](P166),强化党的领导权威。此外,通过

实践不断修正斗争策略以适应革命形势需要,也

是淮南银行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根据地提出要

把党 的 政 策 贯 穿 到 每 一 个 具 体 问 题,杜 绝 空

谈[2](P247)。淮南银行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广大人

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注 释:

① 对于根据地银行职能的研究,魏晓锴、李娜:《无声硝烟:冀南

银行的金融斗争》,《军事历史研究》,2018年第3期;高石钢、

杨双利:《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贷形态的演变》,《中国农

史》,2013年第5期;陈争平、尹秀秀:《抗战时期中国农贷扶贫

经验———以红色金融企业北海银行为例》,《中南财经政法大

学学报》,2021年第6期。对于根据地银行的整体研究,李娜:

《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研究(1939-1948)》,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20年6月;钟钦武:《革命视野下的金融:北海银行研

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6月。

② 参见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据

地史料选辑(第五辑)》,内部资料,淮南市报社印刷厂印刷,

1985年,第83页。

③ 参见华中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工商税收史编写组《华中抗日

根据地和解放区工商税收史料选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安徽滁州报社印刷厂印刷,内部发行,1986年,第132页。

④ 参见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新四军和华中抗

日根据地史料选(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江苏宝应印刷

厂印刷,内部发行,1983年,第492页。

⑤ 其中,津浦路东根据地收入为1月份—9月份。1941年收入

按1944年汇率折合淮南币为345247338.5元。

⑥ 参见政协江苏省盱眙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盱眙文

史资料选辑(第6辑)》,盱眙印刷厂印刷,内部资料,1989年,

第187页。

⑦ 参见中共长丰县党史办公室《长丰烽火(长丰县党史资料汇

编)》,安徽省文化厅印刷厂,内部资料,1986年,第199页。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档案馆.日本在华中经济掠夺史料(1937—1945)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档案馆.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

选: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3]艾永梅.试析货币发行与物价指数的关系(1937—1946)[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5):71-73.

[4]安徽省财政厅.淮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M].合肥:安徽人民

出版社,1991.

[5]安徽省政协文史委.纪念龚意农同志文集[M].北京:中国文

史出版社,1998.

[6]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金融志[M].北京:方

志出版社,1999.

[7]高贯成.华中银行历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2003.

[8]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档案馆,财政经济史编写组.华中抗

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第一卷.[M].北京:档案出版

社,1984.

[9]张燚明.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二年的国共货币斗争[J].中共

党史研究,2021(2):70-84.

[10]安微行财政厅,安微省档案馆,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

选: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11]淮南抗日根据地编审委员会.淮南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

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2]章书范.淮南抗日根据地货币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

3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45页

社,2004.

[13]淮南天高农具工厂(续完)[N].解放日报,1945-09-27(3).

[14]吴炎武,孙明开.皖东革命斗争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

社,2007.

ResearchonHuainanBankDuringtheComprehensiveAnti-JapaneseWar

CHANGChen

Abstract:Asthe“financialcenter”oftheHuainanbaseareaestablishedduringtheAnti-JapaneseWar,Huainan

Bankhascontinuouslystrengtheneditsownconstructionfrombeginningtoend,inordertoestablishacompleteandefficientorganizationalstructuretoservetherevolution.HuainanBankuseditsleadingpositioninthefinancialfieldtoissue

Huainancoinsandformulatedrelevantfinancialpoliciestocarryoutcurrencystrugglesagainstlegalandcounterfeitcurrency;ReasonablycontroltheissuancequantityofHuainancoinstomaintainastablestateofpricesinthebaseareas;By

issuingalargeamountofloansandactivelysupportingtheproductionandconstructionofthebaseareas,sufficientmaterialreserveswereaccumulatedfortheHuainanbaseareatowinthevictoryoftheAnti-JapaneseWar.Duringitsexistence

foroverthreeyears,itprovidedfinancialguaranteesforthestableoperationofthebaseareaeconomyandpromotedthe

continuousimprovementofthelivingstandardsofthepeopleinthebasearea;AnditlaidasolidfoundationforthefinancialindustryintheCentralChinabaseareaduringtheLiberationWar.TheoperationtrackofHuainanBankisamicrocosmofthecontinuousvigorousdevelopmentofthefinancialcauseoftheCPC.

Keywords:HuainanBaseArea;HuainanBank;redfinance

?????????????????????????????????????????????

(上接第22页)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2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

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

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16-07-02(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

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

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20.

TheTheoreticalConnotation,GoalOrientationandPracticalPathof“ThreeMusts”intheNewEra

ZHAOQian

Abstract:The“ThreeMusts”arebasedonthehistoricalperspectiveofthenewera,athoroughreviewofthehistoricalexperienceingoverningthePartyandthecountry,thefundamentalpurposeofservingthepeopleinpracticalactions,

andthestrengtheningofPartybuildinginthenewera.TheyfullydemonstratetheParty’sdistinctivepoliticalcharacter

andself-revolutionarybackground.The“Threemusts”isahistoricalsuccessortothe“twomusts”.IthighlightsthenatureandpurposeoftheParty’sleadershipinrevolution,construction,andreform,clearlydemonstratestheParty’spoliticalawarenessoftakingtheroadtotheneweraanditsabilitytomeetvariousrisksandchallenges.IthasrichvalueimplicationsforreinterpretingMarxisttheory,strengtheningtheParty’sself-construction,copingwiththechangesofthe

worldconditionsandthePartyconditions,andtakingthe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roadwell,whichprovidestheoreticalandpracticalguidanceforthegovernanceofthecountryinthenewera.Inthenewera,weshouldcontinuetopursue

themissionoftheoriginalaspirationinconsolidatingthefoundation,adheretoself-revolutioninpursuingthenewpathof

examination,improveourabilitytostruggleinpoliticalpractice,andpromotetheimplementationofthe“threeMusts”.

Keywords:“Threemusts”;newera;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常 琛:全面抗战时期的淮南银行研究 39

第46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3-02-28

[作者简介]文亮(1969—),女,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与融资、市场营销;彭文

(1999—),女,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管理与融资、财务管理。

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文 亮,彭 文

(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摘 要]文章以我国2011—2020年 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上市公司遭受违规处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发现,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显著为负,违规处罚能够通过融资约束来降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同时,社会

责任有效调节违规处罚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违规处罚与社会责任的交互效应能够促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提升。

通过进一步构建多期DID模型,发现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也会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造成冲击。

[关键词]违规处罚;财务绩效;融资约束;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40-08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提出,提高上市公司质

量需要从6个方面着手,其中,第5方面即提高上

市公司及相关主体违法违规成本明确指出需要推

动扩大法律提案,加大财务造假、资金串通等违法

活动的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对民事诉讼和证券

赔偿的相关方面设立制度,提高违规企业违法违

规成本,支持投资者保护机构依法参与法律程序

诉讼[1]。

资本市场是金融交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

市公司支撑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质量的

进一步提高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新时代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司法体

系和资本市场监管仍需要不断完善和演变,执法

资源有限,监管不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

展,上市公司为寻求一己之私而进行财务违规的

行为屡见不鲜,不利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和资

本市场的发展。直面这一情况并有效解决,关键

在于有效的内部治理和外部监视和管理,合理的

外部监管又能够促进企业内部治理的稳定运行。

外部监管具体体现在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

及时的检查和做出相应的处罚,企业一旦受到违

规处罚,企业自身的声誉也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

响,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

对上市公司违规处罚的相关研究,学术界当

下大多数聚焦的是其发生的原因,对于违规处罚

本身所带来了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

文以2011—2020年 A 股上市公司经验数据,构

建双重差分等模型检验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财务

绩效的影响,及融资约束在违规处罚与上市公司

财务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责任的对违规处

罚和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

一、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违规处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上市公司在收到违规处罚通知后,其经营环

境和管理环境会受到影响。外界及利益相关者会

认为其管理不善,使企业声誉受到损害,短期市场

反应明显呈负面[2],增加各种额外成本,进而使得

短期内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在资本市场上呈下降趋

势,企业更可能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利润减少,

债券价值降低[3]。

国外开始关于违规处罚对企业影响的研究要

比较早。Strachan等将研究对象选定为20世纪

后期发生在美国的80多余起上市公司违规行为,

研究发现公司有违规行为被公告后,其平均累计

第47页

超额收益会受到冲击,且在公告日当天受到的负

面冲击影响最大[4]。Yuan等表示上市公司一旦

受到监管机构处罚,则证明存在违规行为,揭示了

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都存在不确定不稳

定的因素,向业内和投资人等利益相关者表明了

其经营状况不善的信息,不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

提升[5]。

国内学者侧重于研究企业违规的原因,对企

业遭受违规处罚后产生的经济后果关注度不高。

张维等研究发现监管部门处罚通过影响企业资本

结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进而对企业财务绩效产

生负面影响[6]。

根据信息传递理论的观点,企业一旦遭受违

规处罚,外界便会据此作出反应,对企业本身的财

务状况造成冲击,因此,企业遭受违规处罚很可能

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绩效随之下降。而违规程度的

不同意味着企业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违规处

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具有显著

负向影响;

H1a:违规处罚的程度越高,上市公司财务绩

效越差;

H1b:相比于其他上市公司,加大违规处罚的

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越差。

(二)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

如果发生违规行为,上市公司将受到监管机

构的处罚,并且由于信号传递效应的影响,对违规

公司融资的限制将得到加强,获得的信贷和商业

信用的额度减少,但却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承担

更高的利率和更加严格的担保要求,同时“商业信

用—现金持有”敏感性正在上升,即商业信贷的成

本也在增加[7]。

舞弊信息的披露会损害被告公司的声誉,损

害其财务披露的可信度,违规公司在融资方面遇

到困难,投资者也会相应地减少投资[5]。窦炜等

通过运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形成配对样本,研究表

明相较于非违规企业来说,受到监管机构处罚的

企业,将会更难进行融资,提高了其债务融资

成本[8]。

融资约束不利于企业获取外部资金,而企业

的发展非常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企业的融资约

束程度较低,企业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展,同时

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连玉君等指出,当企业在

面对某些具有正向收益的项目时,如果企业的融

资约束程度较高,企业将会放弃这些收益项目来

保证内部合理稳定的运营,企业可获得的收益减

少,从而使企业绩效降低[9]。

当上市公司有融资需求时,需要向债权人和

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的企业信息和财务报告,利

益相关者利用这些信息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偿还

贷款和支付利息的能力,并决定应该怎样分配资

金。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声誉机制理论,如果

债权人发现公司因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他们很

可能会通过增加公司的借贷成本来降低信息不对

称带来的风险成本,以及因声誉低而产生的财务

风险成本,从而获得风险均等保证。而一旦债务

融资成本增加,企业能够可靠获得的外部资金减

少,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便会产生影响。

融资约束在违规处罚和上市财务绩效之间存

在中介作用,即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

影响很有可能是通过融资约束实现的。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违规处罚能够通过加剧融资约束影响上

市公司财务绩效。

(三)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

企业违规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缺失的

体现,它会损害企业的商业信用,增加交易成本。

承担社会责任是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声誉

的重要途径。企业在违规处罚事件后,通常会选

择承担社会责任来挽回企业形象[10],当受到监管

处罚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水平会显著提升。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违规行为的发生

概率也会随之降低。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出

发,发现履行社会责任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

险,同时还能规避其他风险,从而阻止企业进行违

规行为。与此相对应的是,违规企业更倾向于主

动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报告,以维持和修复自身的

合法性。王爱萍等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其

违规行为发生概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企业承担社

会责任,提高盈利水平从而缓解融资约束的程度,

企业违规的可能性随之减少[11]。

社会影响假说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

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竞争优势和财务绩效[12]。根

文 亮,彭 文: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41

第48页

据社会交换理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社会

责任的有效参与,其可为为企业提供有益的资源。

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道德形象,而企

业道德形象有利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加强消费者

对企业负面信息的容忍度,缓解企业危机。

一方面,企业在遭受违规处罚之后,可能会以

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来挽回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另一方面,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也会传达出可

以传递出本企业社会风险管理情况良好这一信

号,满足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改善企业

因违规处罚而导致的经营状况下滑的情况。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社会责任对违规处罚与上市公司财务绩

效的关系具有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概念框架图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及

和讯网,选取2011—2020年 A 股上市公司的面

板数据。上市公司本年度遭受违规处罚后,其影

响可能并不会在当期体现,因此,设置被解释变量

为下一期的财务绩效指标,中介变量为下一期的

融资约束指标,调节变量为下一期的社会责任评

分,从而形成动态面板的数据结构。

计量工具选取Stata,所有样本数据经过1%

水平上的缩尾处理,剔除ST 股及银行、证券、保

险等金融行业样本;为保证实证有效性,剔除相关

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终样本包括3323家上市

公司,20635个观测样本。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资本投入回报率(ROIC)来代表上

市公司财务绩效。

2.主要解释变量

本文使用的违规处罚年度是中国证监会、上

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处罚公告

时间。参考钱爱民等[13]的研究方法,设置上市公

司违规处罚虚拟变量(Vio);参考戴亦一等[14]的

研究方法,将违规处罚程度细分(Vio1)为4种状

态;同时以监管部门加大违规处罚作为外生冲

击,设置加大违规处罚力度虚拟变量Vio2。详见

表1。

3.中介变量

借鉴 Kaplan等[15]的思想,参考谭跃 [16]和魏

志华 [17]等的方法,构建KZ 指数,KZ 指数越大,

表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程度越高。

4.调节变量

选用和讯网计算得出各企业的社会责任综合

得分,使用这一社会责任综合得分/100(CSR)作

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水平的代理变量。

5.控制变量

设置如下控制变量: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

权益乘数、企业成长性、资产负债率、审计意见、董

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企业性质,具体说明及

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1.违规处罚对财务绩效影响模型

上市公司本年度遭受违规处罚后,其影响可

能并不会在当前年度体现,因此,设置被解释变量

为下一年度的财务绩效指标,从而形成动态面板

的数据结构,且该模型控制公司的行业效应和年

份效应,具体的模型表达如式(1):

ROICi,t+1 =α0 +α1Vioi,t +

∑αnControlsi,t +∑year+∑Industry+εi,t

(1)

同时,为了验证违规处罚程度对财务绩效的

影响,构建模型如式(2):

ROICi,t+1 =α0 +α1Vio1i,t +

∑αnControlsi,t +∑year+∑Industry+εi,t

(2)

其中,α0 为常数项,i表示上市公司,t表示年份,

ROICi,t 表示上市公司i第t+1年的财务绩效,

Vioi,t 表示上市公司第t 年的违规处罚情况,

Vio1i,t 表示上市公司第t 年底违规处罚程度,

Controls为所有控制变量,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4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49页

表1 变量解释

类型 变量 变量名 含义

被解释变量 财务绩效 ROIC 资本投入回报率

解释变量 违规处罚 Vio 如果上市公司当期被监管机构处罚取值为1,否则为0

违规处罚程度 Vio1

公开批评赋值为1、公开谴责 (包括谴责和警告)赋值为2和公开处罚

(包括罚款、没收非法所得、责令关闭和市场禁入)赋值为3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Vio2

如果上市公司当年被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则在当年及以后年度取值为1,

否则取值为0

中介变量 融资约束 KZ KZ指数

调节变量 社会责任 CSR 和讯网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总评分/100

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 Size 年末总资产的对数

股权集中度 Shr 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权益乘数 Em 总资产/股东权益总和

企业成长性 Grow 主营营业收入的增加值/上期主营营业收入

资产负债率 Lev 总负债/总资产

审计意见 Aud 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赋值为,否则为0

董事会规模 Dir 董事会人数与独立董事总和

独立董事比例 Indir 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

企业性质 State 国有企业赋值为1,否则为0

2.中介效应模型

借鉴温忠麟[18]的研究方法,采用依次检验回

归系数法验证中介变量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构

建模型如式(3)(4)(5):

ROICi,t+1 =α0 +α1Vioi,t +

∑αnControlsi,t +∑year+∑Industry+εi,t

(3)

KZi,t+1 =β0 +β1Vioi,t +

∑βnControlsi,t +∑year+∑Industry+εi,t

(4)

ROICi,t+1 =γ0 +γ1Vioi,t +γ2FZi,t+1 +

∑γnControlsi,t +∑year+∑Industry+εi,t

(5)

其中,KZi,t+1 表示上市公司i第t+1年的融资

约束指标。

3.调节效应模型

为研究社会责任的调节作用,构建模型如式

(6):

ROICi,t+1 =α0 +α1Vioi,t +α2CSRi,t+1 +

α3Vioi,t ×CSRi,t+1 +∑αnControlsi,t +

∑year+∑Industry+εi,t (6)

其中,CSRi,t+1 表示上市公司i第t+1年的社会

责任评分,Vioi,t×CSRi,t+1 表示上市公司i第t

年的违规处罚与其t+1年的社会责任评分的交

乘项,其他与上述相同。

4.多期DID模型

为进一步验证近几年对上市公司惩罚力度加

大的事实下,惩罚力度强弱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

的影响,以监管部门加大违规处罚作为外生冲击,

建立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如式(7)(8):

ROICi,t+1 =α0 +α1Vio2i,t +

∑year+∑Industry+εi,t (7)

ROICi,t+1 =α0 +α1Vio2i,t +∑αnControlsi,t +

∑year+∑Industry+εi,t (8)

其中,Vio2i,t 表示上市公司i第t年的被加大违

规处罚的情况,其他与上述相同。

三、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2)显示:违

规处罚(Vio)平均值为0.128,意味着我国大部分

上市公司并不存在违规处罚,整体行业氛围良好;

资本投入回报率(ROIC)平均值为0.049,最小值

为-0.354,最大值为0.243,说明样本上市公司

文 亮,彭 文: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43

第50页

财务 绩 效 之 间 存 在 显 著 差 异;社 会 责 任 评 分

(CSR)平均值为0.220,标准差为0.142,最小值

为-0.039,最大值为0.738,表明样本上市公司承

担社会责任的程度是不同的。其他变量的描述性

统计结果详见表2,其数值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变量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Vio 0.128 0.334 0.000 1.000

Vio1 0.052 0.338 0.000 3.000

Vio2 0.082 0.275 0.000 1.000

ROIC 0.049 0.080 -0.354 0.243

CSR 0.220 0.142 -0.039 0.738

KZ 0.329 2.264 -10.906 10.849

Size 22.326 1.291 19.814 26.230

Shr 57.437 14.784 23.350 90.340

Em 2.149 1.295 1.060 8.999

Grow 9.829 30.838 -89.249 135.710

Lev 0.433 0.203 0.057 0.889

Aud 0.964 0.186 0.000 1.000

Dir 2.443 0.180 1.946 2.996

Indir 0.377 0.054 0.333 0.571

State 0.372 0.483 0.000 1.000

(二)相关性检验

主要变量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

表3可知,从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违规处罚

(Vioi,t 和Vio1i,t)和滞后一年的上市公司财务绩

效(ROICi,t+1)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表明在

没有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遭受违规处罚

对下一年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可以初步判断假设 H1和假设 H1a成立。主要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方

向、显著性均与实证回归结果一致,说明本文模型

具有合理性。

(三)回归分析

表4(1)(2)列为基本回归结果。由(1)列可

知,在上市公司遭受违规处罚后,下一年度上市公

司财务绩效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由(2)列可

知,违规处罚程度与下一年度的财务绩效在1%

水平上呈现为负,意味着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违规

处罚每提高一个程度,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就会

下降,验证了假设 H1与假设 H1a。

同时发现,企业规模Size、股权集中度Shr

和审计意见Aud 均在1%上对财务绩效有正向

影响,权益乘数Em、资产负债率Lev以及企业性

质State在1%上对财务绩效有负向影响。具体

见表4。

表3 主要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变量 ROIC Vio Vio1 Vio2 Soe KZ

ROIC 1.000

Vio -0.162*** 1.000

Vio1 -0.077*** 0.399*** 1.000

Vio2 -0.136*** 0.322*** 0.505*** 1.000

CSR 0.478*** -0.151*** -0.092*** -0.158*** 1.000

KZ -0.454*** 0.128*** 0.051*** 0.103*** -0.310*** 1.000

注:* 、** 和*** 分别表示10%、5%和1%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小括号内为标准误。下同。

(四)中介效应分析

表4中(1)(3)(4)列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采

用依次检验回归系数法。模型(1)中上市公司违

规处罚对财务绩效的回归系数在1%上显著为

负;模 型 (4)中 违 规 处 罚 Vioi,t 对 中 介 变 量

KZi,t+1 在1%水平上表现为正;模型(5)中,违规

处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仍然显著,但系数与模型

(1)相比绝对值有所下滑,因此可以表明融资约束

KZ 在违规处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

效应,且融资约束和财务绩效之间显著负相关。

违规处罚对财务绩效的总效应是-0.027,结

果显 著;违 规 处 罚 对 财 务 绩 效 的 直 接 效 应 为

-0.02,结果显著;违规处罚通过融资约束对企业

财务绩效发挥的间接效应为-0.007;中介效应

在总效应中占比28% 。

回归结果验证了融资约束(KZi,t+1)在违规

处罚 (Vioi,t )对 下 一 年 度 上 市 公 司 财 务 绩 效

(ROICi,t+1)的影响存在28%的中介效应,验证

了假设 H2。

(五)调节效应分析

4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