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3-11-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年第10期

刊 号:ISSN 2096-8000CN 10-1683 / TU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 年第 10 期 总第 358 期 月刊 1974 年创刊第九届编辑委员会主 编: 薛忠民常务副主编: 胡中永副主编:(按姓氏笔画排序)王荣国 王继辉 王耀先 冯 鹏 江大志 肖永栋 张宝艳顾轶卓 隋 刚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文一 王兴国 王言磊 王 斌 车剑飞 付绍云 冉起超朱四荣 朱 波 吕亚非 刘永胜 刘荣军 李 华 李 炜李 玲 李 想 汪 昕 张文超 张代军 张红波 肖 军沈利新 杨勇新 杨振国 郑志才 周晓东 孟弋洁 袁国青黄其忠 曾金芳 葛曷一 裴雨辰 蔡金刚 颜鸿斌 鞠 苏社 长: 尹 证责任编辑: 刘 青主管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办单位: 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编辑出版: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板井路 69 号商务中心写字楼 12FB邮政编码: 100097电 话: (010)67832027电子信箱: fhclkxygc@163.com印 刷: 山西同方知网印刷有限公司国内发行: 北京市报刊发行局邮发代号: 82-771发行范围... [收起]
[展开]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年第10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页

刊 号:

ISSN 2096-8000

CN 10-1683 / TU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3 年第 10 期 总第 358 期 月刊 1974 年创刊

第九届编辑委员会

主 编: 薛忠民

常务副主编: 胡中永

副主编:(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荣国 王继辉 王耀先 冯 鹏 江大志 肖永栋 张宝艳

顾轶卓 隋 刚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文一 王兴国 王言磊 王 斌 车剑飞 付绍云 冉起超

朱四荣 朱 波 吕亚非 刘永胜 刘荣军 李 华 李 炜

李 玲 李 想 汪 昕 张文超 张代军 张红波 肖 军

沈利新 杨勇新 杨振国 郑志才 周晓东 孟弋洁 袁国青

黄其忠 曾金芳 葛曷一 裴雨辰 蔡金刚 颜鸿斌 鞠 苏

社 长: 尹 证

责任编辑: 刘 青

主管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主办单位: 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板井路 69 号商务中心

写字楼 12FB

邮政编码: 100097

电 话: (010)67832027

电子信箱: fhclkxygc@163.com

印 刷: 山西同方知网印刷有限公司

国内发行: 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邮发代号: 82-771

发行范围: 国内外公开发行

广告经营许可: 京延市监广登字 20200002 号

定 价: 每期 12.00 元 全年 144.00 元

第6页

ISSN 2096-8000

CN 10-1683 / TU

Composit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 10 2023 Series No. 358 Monthly Started in 1974

The Editorial Board

Chief Editor: XUE Zhongmin

Executive Deputy Editor: HU Zhongyong

Deputy Chief Editor:

WANG Rongguo WANG Jihui WANG Yaoxian FENG Peng JIANG Dazhi

XIAO Yongdong ZHANG Baoyan GU Yizhuo SUI Gang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WANG Wenyi WANG Xingguo WANG Yanlei WANG Bin CHE Jianfei

FU Shaoyun RAN Qichao ZHU Sirong ZHU Bo LU Yafei

LIU Yongsheng LIU Rongjun LI Hua LI Wei LI Ling

LI Xiang WANG Xin ZHANG Wenchao ZHANG Daijun ZHANG Hongbo

XIAO Jun SHEN Lixin YANG Yongxin YANG Zhenguo ZHENG Zhicai

ZHOU Xiaodong MENG Yijie YUAN Guoqing HUANG Qizhong ZENG Jinfang

GE Heyi PEI Yuchen CAI Jingang YAN Hongbin JU Su

Proprieter: YIN Zheng

Duty Editor: LIU Qing

Administrated by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Federation

Sponsored by Beijing FRP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ꎬ Ltd.

Edited & Published by Department of Composit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2FBꎬ Commerce Centerꎬ No. 69ꎬ Banjing Roadꎬ Haidian Districtꎬ Beijing 100097ꎬ P. R. China)

Tel: +86-10-67832027

E-mail: fhclkxygc@163.com

Printed by Shanxi Tongfang Zhiwang Printing Co.ꎬ Ltd.

Distributed by Beijing Bureau for Distribution of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第7页

基础研究

GFRP 缠绕管-木-钢筋混凝土组合柱轴压性能研究 ??????????????????? 沈叶波 张富宾 等( 5 )

模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的复合材料固化变形仿真方法研究 ??????????????? 元振毅 魏方见 等(10)

斜向冲击荷载作用下仿生蜂窝夹层梁动态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 张文萍 孔祥清 等(17)

自修复 EMAA 纤维束缝合复合材料抗冲击层间性能研究 ????????????????? 葛超坤 铁 瑛 等(23)

表面积比对固体浮力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 林守强 杨 转 等(32)

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织物的铺层方式和混杂比对爆炸载荷动态响应影响研究 ???? 冯振宇 甄婷婷 等(37)

大尺寸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制造技术 ????????????????????????? 杨 博 权银洙 等(47)

应用研究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 靳高明 孙康才 等(52)

FRP 约束混凝土柱的修正 Drucker-Prager 模型 ????????????????????? 张璐珂 张 峰 等(60)

干湿循环作用下混杂纤维再生骨料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 李威坤 向木生 等(69)

车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接结构耐久性研究及失效机理分析 ?????????????? 杨 阳 林英豪 等(78)

准静态载荷作用下螺栓连接 CARALL 结构的损伤分析 ?????????????????? 张林涛 杨 涛 等(87)

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拉伸承载力分析中质量缩放方法的运用 ??????????????? 王英明 张胜兰 等(94)

聚氨酯泡沫填充碳纤维三向织物复合材料薄壁管的吸能特性研究 ????????????? 陶宜强 张洪华 等(101)

绝热层自动缠绕成型关键技术研究 ?????????????????????????? 张伟超 侯增选 等(109)

复合材料电杆在配网转角杆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 何昌林 柯 锐 等(115)

综 述

石墨烯/ 聚合物复合材料气体阻隔性能研究进展 ???????????????????? 刘冠军 王 赛 等(121)

第8页

BASIC STUDY

Research on the axial compression behaviour of GFRP-wound tube-wood-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columns

SHEN Yeboꎬ ZHANG Fubinꎬ etc.( 5 )

???????

???????????????????????????????????

Simulation method for curing deformation of composite part considering tool-part interaction

YUAN Zhenyiꎬ WEI Fangjianꎬ etc.(10)

???????????????

??????????????????????????????????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dynamic response of bio-inspired honeycomb sandwich beams under oblique impact loading

ZHANG Wenpingꎬ KONG Xiangqingꎬ etc.(17)

?????

???????????????????????????????

Research on interlaminar impact resistance of self-healing EMAA fiber bundle suture composites

GE Chaokunꎬ TIE Yingꎬ etc.(23)

?????????????

?????????????????????????????????????

The effects of surface area to volume ratio on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e of solid buoyancy materials

LIN Shouqiangꎬ YANG Zhuanꎬ etc.(32)

?????????????

??????????????????????????????????

Study on the effect of layup method and blending ratio of aramid and UHMWPE fiber fabrics on dynamic response to blast loading

?????????????????????????????????? FENG Zhenyuꎬ ZHEN Tingtingꎬ etc.(37)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Z-shaped stiffener for large scale composites ???????? YANG Boꎬ QUAN Yinzhuꎬ etc.(47)

APPLICATION RESEARCH

Experimental study on flexural behavior of FRP bars recycled concrete beams ????? JIN Gaomingꎬ SUN Kangcaiꎬ etc.(52)

Modified Drucker-Prager model for circular concrete columns confined with FRP ??? ZHANG Lukeꎬ ZHANG Fengꎬ etc.(60)

Study on the resistance of mixed fiber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to sulfate attack under dry-wet cycles

LI Weikunꎬ XIANG Mushengꎬ etc.(69)

??????????

??????????????????????????????????

Durability study and failure mechanism analysi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connection structures for vehicles

YANG Yangꎬ LIN Yinghaoꎬ etc.(78)

?????

???????????????????????????????????

Damage analysis of bolted CARALL structures under quasi-static loading ??????? ZHANG Lintaoꎬ YANG Taoꎬ etc.(87)

Application of mass scaling in analysis of tensile bearing capacity of post embedded parts of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

WANG Yingmingꎬ ZHANG Shenglanꎬ etc.(94)

???

???????????????????????????????

Study on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wall tube of carbon fiber triaxial fabric composite filled with polyurethane foam

TAO Yiqiangꎬ ZHANG Honghuaꎬ etc.(101)

?

?????????????????????????????????

Research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automated winding molding of heat insulation ?? ZHANG Weichaoꎬ HOU Zengxuanꎬ etc.(109)

Study 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composite pole in distribution network angle pole ????? HE Changlinꎬ KE Ruiꎬ etc.(115)

REVIEW

Research progress on gas barrier properties of graphene /polymer composites ??????? LIU Guanjunꎬ WANG Saiꎬ etc.(121)

第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01

GFRP 缠绕管-木-钢筋混凝土组合柱轴压性能研究

沈叶波1

ꎬ 张富宾1∗

ꎬ 徐 靖1

ꎬ 方 海2

(1? 江苏大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ꎬ 镇江 212000ꎻ 2? 南京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ꎬ 南京 210000)

摘要: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缠绕管约束的木-钢筋混凝土组合柱的轴向压缩性能ꎬ并

与 GFRP 布包裹的木-钢筋混凝土组合柱进行比较ꎬ分析了各组成部分对组合柱失效模式、承载力、刚度和延性的影响ꎮ 结果

表明:添加木芯的 GFRP 管约束柱的刚度比添加木芯的外包 GFRP 布组合柱刚度高 36? 2% ~ 49? 2%ꎬ而不同 GFRP 约束形式对

组合柱的承载力和延性无显著影响ꎻ木芯的引入使 GFRP 约束柱的延性提升了 23? 8% ~ 27? 0%ꎻ相比于无 GFRP 约束的组合

柱ꎬ使用 GFRP 缠绕管约束组合柱可使柱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146? 5% ~ 208? 6%ꎬ延性提高 28? 4% ~ 56? 4%ꎮ

关键词: 轴压性能ꎻ GFRP 缠绕管ꎻ 外包 GFRP 布ꎻ 组合柱ꎻ 木芯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05-05

Research on the axial compression behaviour of GFRP-wound tube-wood-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columns

SHEN Yebo

ꎬ ZHANG Fubin

1∗

ꎬ XU Jing

ꎬ FANG Hai

(1? Facul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ꎬ Jiangsu Universityꎬ Zhenjiang 212000ꎬ Chinaꎻ

2?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ꎬ Nanjing Tech Universityꎬ Nanjing 210000ꎬ China)

Abstract:The axial compression behavior of wood-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columns confined with glass

fibre reinforced polymer(GFRP)-wound tube was investigated by experimentsꎬ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GFRP-

wrapped composite columns. The effects of each component on the failure modeꎬ bearing capacityꎬ stiffness and

ductility of composite column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iffness of GFRP tube-restrained com ̄

posite column with wood core is 36? 2% ~ 49? 2% higher than that of GFRP -wrapped composite column with wood

coreꎬ and different GFRP restraint forms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ductility of composite

columns. The introduction of wood core increased the ductility of GFRP restrained columns by 23? 8% ~ 27? 0%.

Compared with the unbonded combined columnꎬ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GFRP tube-restrained composite column

can b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146? 5% ~208? 6%ꎬ and the ductility can be increased by 28? 4% ~56? 4%.

Key words:axial compressionꎻ GFRP-wound tubeꎻ GFRP-wrappedꎻ composite columnꎻ wood coreꎻ composites

收稿日期: 2022-07-19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 (2021T140031)ꎻ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2021M690264)ꎻ 江苏大学 “青年英

才培养计划” 资助项目 (16JDG016)ꎻ 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SKWL-2021KF10)

作者简介: 沈叶波 (1999—)ꎬ 女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与组合结构、 BIM 技术与应用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张富宾 (1987—)ꎬ 男ꎬ 博士ꎬ 副教授ꎬ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与组合结构、 BIM 技术与应用方面的研究ꎬ zhangfubin@ujs? edu? cnꎮ

1 引 言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具有重量轻、强度高、

耐腐蚀、耐久性好的优点ꎬ近年来被广泛应用[1-2]

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ꎬ使用 FRP 对混凝土柱、

梁和楼板进行加固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和

抗震性能[3-5]

ꎮ 但对于 FRP 钢筋混凝土柱ꎬ混凝土

仍然是主要材料ꎬ其质量大ꎬ对环境污染严重ꎮ 因此ꎬ

滕锦光[6-7]提出了新型 FRP-混凝土-钢双壁空心柱

组合结构来减少混凝土用量ꎬ降低结构自重ꎬ但结构

内部空心会使钢管向内弯曲ꎬ牺牲了结构的承载力

和延性ꎮ 与混凝土或钢相比ꎬ木结构具有质量小、可

再生和环保等优点ꎮ 国内外诸多学者[8-10] 提出了

FRP-木结构组合柱ꎬ并对其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ꎮ

研究结果表明:FRP-木结构柱能使其极限承载力得

到一定程度的提高ꎬ但提升能力有限ꎬ且木结构也带

来了防火性能差等混凝土所没有的问题ꎮ 混凝土、

FRP、木材等材料组合而成的结构柱形式具有研究

价值ꎬ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尚少ꎮ

Mirmiran 等[11-12] 首次提出一种由 FRP 缠绕空

心管及内部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新型组合柱ꎬ并与外

2023 年第 10 期 5

???????????????????????????????????????????????

第10页

GFRP 缠绕管-木-钢筋混凝土组合柱轴压性能研究

包裹 FRP 布的组合柱进行了比较ꎮ 结果表明:FRP

管和 FRP 布约束的混凝土试件的受力性能无显著差

异ꎮ Vincent 等[13]研究了纤维铺设角度等对混凝土

填充 FRP 管(CFFTs)试件和外包裹 FRP 布试件的

轴压性能的影响ꎮ 结果表明:与 CFFTs 试件相比ꎬ外

包裹 FRP 布的试件极限应变略高ꎬ峰值应力略低ꎮ

相较于手糊成型工艺ꎬ拉挤工艺和缠绕工艺制作的

FRP 管质量保障好ꎬ也可直接用作模板ꎬ提高施工速

度ꎮ 但到目前为止ꎬFRP 约束形式对不同类型的组

合柱轴压性能的影响研究还较少ꎮ

本文通过结合混凝土、钢筋、FRP、木材等材料在

承载力、重量、防火及延性上的优点ꎬ提出了一种新型

GFRP 缠绕管-木-钢筋混凝土组合柱ꎬ研究了该组

合柱的轴向压缩性能ꎬ并与 GFRP 布包裹的木-钢筋

混凝土组合柱进行比较ꎬ分析了各组成部分对组合

柱失效模式、承载力、刚度和延性的影响ꎮ

2 试验概况

2? 1 试验设计

为研究组合柱的各组成成分对轴压性能的影

响ꎬ同时对比 GFRP 缠绕管与 GFRP 外包布对组合

柱轴压性能的影响ꎬ试验共设计 9 个 GFRP -木-钢

筋混凝土组合柱试件ꎮ 1~2 号试件外部无 GFRP 约

束ꎻ3~ 6 号试件外部采用 GFRP 管(厚度 2 mm) 约

束ꎻ7~9 号试件外部使用 GFRP 布(两层ꎬ每层厚度

1 mm)手糊ꎮ 所有试件的参数情况见表 1ꎮ

表 1 试件编号和具体参数

Table 1 Specimen number and specific parameters

序号 试件编号 截面图

有/

无钢筋

有/

无木芯

约束

形式

试件质量

/ kg

1 C 无 无 无 8.03

2 C-T 无 有 无 6.93

3 G1-C 无 无 管 8.47

4 G1-C-T 无 有 管 7.30

5 G1-RC 有 无 管 8.79

6 G1-RC-T 有 有 管 7.62

7 G2-C-T 无 有 布 6.84

8 G2-RC 有 无 布 8.32

9 G2-RC-T 有 有 布 7.17

注:G1 代表 GFRP 管ꎬG2 代表 GFRP 布ꎬC 代表混凝土ꎬRC 代表

钢筋混凝土ꎬT 代表泡桐木ꎮ

2? 2 试件制备与试验过程

所有试件在南京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结构实验室

制备完成ꎮ 两层 GFRP 布环向铺贴ꎬ玻璃纤维规格为

1 200 g / m

ꎮ 选用直径 6 mm 的 HRB400 钢筋与直径

50 mm 的泡桐木ꎮ 混凝土强度为 C30ꎬ各试件混凝

土截面直径均为 120 mmꎬ试件高度均为 300 mmꎮ

试件制备时ꎬ首先制作模板ꎬ随后浇筑混凝土并

养护 28 dꎻ拆除 GFRP 布约束试件外的 PVC 管后ꎬ将

GFRP 布包裹在混凝土柱上ꎬ搭接长度为 120 mmꎻ随

后柱顶抹平ꎬ使用 3 层 CFRP 布加固所有试件上下

端ꎬ得到所需试件ꎬ如图 1 所示ꎻ最后打磨试件至光

滑平整ꎬ粘贴纵、环向应变片ꎮ

图 1 GFRP 约束试件成型

Fig? 1 GFRP restrained specimen forming diagram

2? 3 试验加载

按照 GB / T 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

试验方法标准»

[14]规范进行试验加载ꎬ使用 500 t 电

液伺服压力试验机ꎬ以 0? 05 mm / s 的加载速度连续

匀速加载ꎬ试件发生明显破坏时停止加载ꎮ 试验加

载装置的示意图如图 2 所示ꎮ

图 2 试验加载装置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test loading device

3 试验结果

3? 1 破坏模式

各试件的破坏如图 3 所示ꎮ 破坏现象和破坏模

式可归纳为:①未受 GFRP 约束试件的失效为混凝土

剪切失效ꎬ始于混凝土开裂ꎬ试件沿裂缝剪坏ꎻ②随

6 2023 年 10 月

???????????????????????????????????????????????

第1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着加载的进行ꎬ所有受 GFRP 管/ 布约束的试件外表

面都会泛起浅白色斑点ꎬ该斑点随着试验的进行会

持续延伸成白色条纹且颜色加深ꎬ并伴随着清脆的

噼啪声ꎬ继续加载ꎬ纤维布会随机在某白色条纹处断

裂ꎻ③受 GFRP 管约束试件均因外部 GFRP 管失效导

致承载能力下降而破坏ꎬ从断面上看ꎬGFRP 管断裂纤

维呈锯齿状ꎬ内部混凝土均呈细小的试块脱落ꎻ④对

于 GFRP 布包裹的试件ꎬ由于试件外表面 GFRP 布断

裂ꎬ试件承载能力突然下降ꎬ断裂的纤维布多呈丝状

且沿着纤维铺设方向ꎮ

图 3 试件破坏

Fig? 3 Destruction diagram of specimens

3? 2 轴向荷载-位移关系曲线

图 4 给出了 GFRP 约束试件的轴向荷载-位移

关系曲线ꎮ 由图 4 可以看出ꎬ在试验初期ꎬ荷载-位

移关系曲线的斜率较大ꎬ位移随荷载增长速度较慢ꎬ

且曲线大致呈线性增长ꎻ当外荷载达到某一值时ꎬ位

移随外荷载的增加而迅速增长ꎻ当外荷载继续增加

到一定值时ꎬ荷载突然下降ꎬ位移增加也相对缓慢ꎬ

随后试件被完全破坏ꎮ 由图 5 可知ꎬ新型 FRP-木-

钢筋混凝土组合柱在轴向压缩下的荷载-位移曲线

大致需经过弹性段(OA)、弹塑性段(AB)、下降段

(BC)三个阶段ꎮ

(a)GFRP 缠绕管约束试件

(a)GFRP tube-restrained specimens

(b)外包 GFRP 布试件

(b)GFRP-wrapped specimens

图 4 GFRP 约束试件轴向荷载-位移关系曲线

Fig? 4 Load-displacement curves of

GFRP restrained specimens

图 5 轴压短柱典型荷载-位移关系曲线

Fig? 5 Typical load-displacement curve of

axial compression short columns

3? 3 轴向荷载-应变关系曲线

GFRP 约束试件荷载作用下的轴向荷载-应变

关系曲线如图 6 所示ꎮ 图 6 中的应变值为所有应变

片读数的平均值ꎬ且由于加载后期试件破坏导致应

变片失效ꎬ最大荷载值并非组合柱的极限破坏荷载ꎮ

图 6 GFRP 约束试件轴向荷载-应变关系曲线

Fig? 6 Load-strain curves of GFRP restrained specimens

从图 6 可以看出ꎬ受 GFRP 约束的所有试件荷

载-应变曲线都有着明显的拐点ꎬ为典型的双线性曲

线ꎮ 加载前期ꎬ应变与荷载保持线性关系ꎬ且环向应

变小于轴向应变ꎬ说明此时 GFRP 尚未发挥约束作

用ꎬ内部混凝土和外部 GFRP 组合处于单轴受压状

2023 年第 10 期 7

???????????????????????????????????????????????

第12页

GFRP 缠绕管-木-钢筋混凝土组合柱轴压性能研究

态ꎻ加载后期ꎬ混凝土经历弹塑性阶段ꎬ破碎膨胀ꎬ

GFRP 开始对混凝土提供环向约束ꎮ

4 讨论与分析

4? 1 承载力分析

图 7 所示为各试件的峰值荷载ꎮ 本文将荷重比

(P / W)定义为最终峰值荷载值(P)与每个试件总质

量(W)之比ꎬ各试件荷重比如图 8 所示ꎮ由图 7 和图 8

可知:组合柱试件 G1-C 和 G1-C-T 分别在 C 和 C-T

的基础上增加了 GFRP 缠绕管约束ꎬ极限承载力分别

提高了 208? 6%和 146? 5%ꎬ荷重比分别增加了 192? 5%

和 134%ꎻ与 GFRP 布包裹的试件 G2-C-T、G2-RC

和 G2-RC-T 相比ꎬGFRP 管约束试件 G1-C-T、G1-RC

和 G1-RC-T 的承载能力分别下降了 5? 3%、13? 0%

和 2? 9%ꎮ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施工工艺所

导致的ꎬ与 GFRP 布约束试件相比ꎬGFRP 管约束试件

的树脂含量较低ꎬ因此约束强度略小ꎬ承载力略低ꎮ

图 7 试件峰值荷载(P)

Fig? 7 Peak loads of specimens (P)

图 8 试件峰值荷载与总质量之比(P/ W)

Fig? 8 Ratios of peak load to total weight of specimens (P/ W)

对比有无泡桐木芯的四组试件可知ꎬ木芯的引

入虽使试件极限承载力降低了 21? 1% ~ 34? 2%ꎬ但

在重量减轻方面有所贡献ꎬ降低了 4? 6% ~ 23? 6%的

荷重比ꎬ平衡了部分轴向荷载的减小ꎮ 对比有无钢

筋的三组试件发现ꎬG1-RC 的峰值荷载没有明显增

加ꎬ而 G1-RC-T、G2-RC-T 的峰值荷载平均增加了

19? 5%ꎮ 结果表明ꎬ木芯试件承载能力较低ꎬ加入钢

筋后承载能力增强ꎬ并且原有试件的承载力越低ꎬ引

入钢筋后对承载力提升的效果越好ꎮ

4? 2 刚度分析

本研究定义了轴压柱初始刚度 K 的计算公式(1)ꎮ

K =

ΔP

Δδy

(1)

式中:ΔP =P0.75

-P0.3 ꎻΔδ = δ0.75

-δ0.3 ꎮ P0.3为峰值荷载

的 30%ꎬP0.75为峰值荷载的 75%ꎻδ0.3 ꎬδ0.75分别为荷

载上升到峰值荷载的 30%与 75%时所对应的位移值ꎮ

图 9、图 10 所示分别为各试件刚度及刚度与试件

总质量之比ꎮ 由图 9 可以看出:与无 GFRP 约束的试

件相比ꎬ使用 GFRP 管约束对初始刚度无显著影响ꎻ

与 GFRP 布约束试件相比ꎬGFRP 缠绕管约束对无木

芯试件的刚度影响不大ꎬ但使有木芯试件 G2-C-T

和 G2-RC-T 的刚度分别提高了 49? 2%和 36? 2%ꎮ

这可以解释为ꎬ钢筋混凝土的刚度已经很高ꎬ而使用

GFRP 管/ 布约束对结构刚度影响很小ꎮ 虽然含木芯

的钢筋混凝土组合柱刚度较低ꎬ但 GFRP 管的刚度

大于 GFRP 布的刚度ꎬ这将使 GFRP 管在提高试件

刚度方面的效率更显著ꎮ

图 9 试件初始刚度(K)

Fig? 9 Initial stiffness of specimens (K)

图 10 试件初始刚度与总质量之比(K/ W)

Fig? 10 Ratio of initial stiffness to total weight of specimens (K/ W)

添加木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件的刚度ꎮ 然

而ꎬ与没有木芯的试件相比ꎬ木芯的引入减少了试件的

重量ꎬ并补偿了刚度的下降ꎬ导致单位质量的刚度(K/

W)增加ꎻ加入钢筋可使试件刚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ꎮ

8 2023 年 10 月

???????????????????????????????????????????????

第1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4? 3 延性分析

为了评价不同试件之间延性的关系ꎬ本文基于

Nabati

[15]的研究引入了延性系数ꎬ记为 DIꎬ其计算

公式如式(2)所示ꎮ

DI =

δ0.85

δy

(2)

式中:δ0.85为当荷载-位移曲线达到峰值后ꎬ荷载下降

到峰值荷载的 85%时所对应的位移ꎻδy

= 1.33×δ0.75 ꎬ

δ0.75为荷载上升到峰值荷载的 75%时所对应的位移值ꎮ

图 11 所示为各试件的延性系数ꎮ 组合柱试件

G1-C 和 G1-C-T 分别在 C 和 C-T 的基础上增加了

GFRP 缠绕管约束ꎬ延性分别提升了 28? 4%和 56? 4%ꎻ

GFRP 管约束试件的延性与外包 GFRP 布试件的延

性无较大差异ꎻ对于纯混凝土试件而言ꎬ添加木芯对

延性的提升作用不大ꎬ但对于 GFRP 约束试件而言ꎬ

添加木芯可以提升 23? 8% ~ 27? 0%的结构延性ꎻ钢

筋对试件延性有所提高但效果并不明显ꎮ

图 11 试件延性系数(DI)

Fig? 11 Ductility of specimens (DI)

5 结 论

本文研究了用 GFRP 缠绕管约束的木-钢筋混

凝土组合柱的轴向压缩性能ꎬ并与 GFRP 布包裹的

木-钢筋混凝土组合柱进行比较ꎬ分析了各组成部分

对组合柱失效模式、承载力、刚度和延性的影响ꎬ主

要得到以下结论:

(1)与外包 GFRP 布组合柱相比ꎬ有木芯的 GFRP

管约束组合柱的刚度比有木芯的外包 GFRP 布组合

柱刚度高 36? 2% ~ 49? 2%ꎬ而使用 GFRP 管/ 布约束

对钢筋混凝土柱的刚度影响不大ꎻ不同 GFRP 约束

形式对组合柱承载力和延性无显著影响ꎮ

(2)木芯的引入对纯混凝土柱延性的提升作用不

大ꎬ但对于 GFRP 约束柱而言ꎬ延性可以提升 23? 8% ~

27? 0%ꎻ同时ꎬ木芯的引入使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降

低了 21? 1% ~34? 2%ꎬ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刚度ꎬ

但由于其使柱的质量减小ꎬ从而补偿了部分轴向荷

载及刚度的降低ꎮ

(3)与无 GFRP 约束的组合柱相比ꎬ使用 GFRP 缠

绕管约束组合柱可使柱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146? 5%~

208? 6%ꎬ延性提高 28? 4% ~ 56? 4%ꎻGFRP 管约束对

初始刚度无显著影响ꎮ

(4)钢筋的引入对有木芯的 GFRP 约束柱承载力

的影响比对无木芯的影响更明显ꎬ平均增加 19? 5%ꎻ

钢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 GFRP 约束柱的刚度

(10? 8% ~31? 3%)ꎬ且组合柱原承载力和刚度越低ꎬ

钢筋对刚度的提升效果越明显ꎻ钢筋对组合柱的延

性有所提高但效果并不明显ꎮ

参考文献

[1] YU Tꎬ TENG J G. Design of concrete-filled FRP tubular columns:

Provisions in the Chinese technical code for infrastructure application

of FRP composites[J]. 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ꎬ 2011ꎬ

15(3): 451-461.

[2] 刘伟庆ꎬ 方海ꎬ 方园.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研究进展[J].

建筑结构学报ꎬ 2019ꎬ 40(4): 1-16.

[3] LAM Lꎬ TENG J G. Design-oriented stress-strain model for FRP-

confined concrete in rectangular columns[J]. 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ꎬ 2009ꎬ 17(6): 471-489.

[4] 朱虹ꎬ董志强ꎬ吴刚ꎬ 等. FRP 筋混凝土梁的刚度试验研究和理

论计算[J]. 土木工程学报ꎬ 2015ꎬ 48(11): 44-53.

[5] 崔宇强ꎬ 王作虎ꎬ 袁非凡. 反复荷载作用下 FRP 约束混凝土柱

受压性能的研究综述[J]. 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 2016(11): 100-106.

[6] 滕锦光. 新材料组合结构[J]. 土木工程学报ꎬ 2018ꎬ 51(12): 1-11.

[7] TENG J Gꎬ YU Tꎬ WONG Y L. Hybrid FRP-concrete-steel tubular

columns: Concept and behavior[J]. 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 ̄

alsꎬ 2007ꎬ 21(4): 846-854.

[8] ZHANG W Pꎬ SONG Xꎬ GU Xꎬ et al. Compressive behavior of lon ̄

gitudinally cracked timber columns retrofitted using FRP sheets[ 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ꎬ 2012ꎬ 138(1): 90-98.

[9] 邵劲松ꎬ 薛伟辰ꎬ 刘伟庆ꎬ 等. FRP 横向加固木柱轴心受压性能

计算[J]. 土木工程学报ꎬ 2012ꎬ 45(8): 48-54.

[10] OU Y Yꎬ YANG Xꎬ et al. Nonlinear stability of timber column

strengthened with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J]. Applied Mathematics

& Mechanicsꎬ 2011ꎬ 32(7): 903-916.

[11] MIRMIRAN Aꎬ SHAHAWY M. A new concrete-filled hollow FRP

composite column[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1996ꎬ 27

(3-4): 263-268.

[12] MIRMIRAN Aꎬ SHAHAWY Mꎬ SAMAAN Mꎬ et al. Effect of col ̄

umn parameters on FRP-confined concrete[J]. Journal of Compos ̄

ites for Constructionꎬ 1998ꎬ 2(4): 175-185.

[13] VINCENT Tꎬ OZBAKKALOGLU T. Influence of fiber orientation

and specimen end condition on axial compressive behavior of FRP-

confined concrete[ J]. 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ꎬ 2013ꎬ

47: 814-826.

[14]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 T 50081—2002[ 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ꎬ 2003.

[15] NABATI Aꎬ GHANBARI-GHAZIJAHANI Tꎬ NG C T. CFRP-re ̄

inforced concrete - filled steel tubes with timber core under axial

loading[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9ꎬ 217: 37-49.

2023 年第 10 期 9

???????????????????????????????????????????????

第14页

模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的复合材料固化变形仿真方法研究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02

模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的复合材料固化变形仿真方法研究

元振毅ꎬ 魏方见ꎬ 孔令飞ꎬ 杨振朝ꎬ 同新星ꎬ 李 言

(西安理工大学 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ꎬ 西安 710048)

摘要: 针对 L 形复合材料结构固化变形所引起的装配问题ꎬ建立了考虑模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的复合材料固化变形仿

真模型ꎮ 首先ꎬ利用设置摩擦系数与最大剪切应力的方法ꎬ表征成型阶段模具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剪切滑移效应ꎮ 其次ꎬ考虑复合

材料各向异性、材料热胀冷缩效应以及基体化学收缩效应对结构本身固化变形的影响ꎮ 最后ꎬ利用固化硬化瞬时线弹性本构

模型ꎬ在有效提升计算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固化变形仿真计算ꎮ 在此基础上ꎬ通过设计不同厚度、不同铺层顺序的 L 形结构件固

化变形实验ꎬ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ꎮ 实验和仿真分析结果比对最大误差为-20? 8%ꎬ平均误差为-7? 35%ꎮ 结果表明:对于铝

制模具制备的 L 形结构件ꎬ模具与复合材料相互作用会加剧结构的固化变形情况ꎬ并且结构刚度对这种变形有重要影响作用ꎮ

关键词: 复合材料ꎻ 固化变形ꎻ 有限元分析ꎻ 模具作用ꎻ 固化反应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10-07

Simulation method for curing deformation of composite part considering tool-part interaction

YUAN Zhenyiꎬ WEI Fangjianꎬ KONG Lingfeiꎬ YANG Zhenchaoꎬ TONG Xinxingꎬ LI Ya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Instrument Engineeringꎬ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ꎬ Xi’an 710048ꎬ China)

Abstract:For the assembly problems caused by the curing deformation of L -shaped composite structureꎬ a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curing deformation of composite considering the tool - part interaction was established.

Firstlyꎬ the shear slip effect of the tool on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during curing process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the

method of setting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with the maximum shear stress. Secondlyꎬ the effects of composite anisotro ̄

pyꎬ material thermal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ꎬ and matrix chemical shrinkage on the curing deformation were con ̄

sidered. Finallyꎬ the cure hardening instantaneously linear elastic model was used to realize the curing deformation

simulation calcula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n this basisꎬ the va ̄

lidity of the simulation model was verified by designing experiments of curing deformation of L-shaped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and different lay -up sequences.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a maximum error of -20? 8% and an average error of -7? 35%.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L-shaped

structural parts prepared by aluminum moldsꎬ the tool-part interaction exacerbates the curing deformation situation

of the structureꎬ and the structural stiffn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deformation.

Key words:compositeꎻ curing deformationꎻ finite element analysisꎻ tool-part interactionꎻ curing reaction

收稿日期: 2023-05-31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2022MD713799)ꎻ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 (2023-YBGY-387)ꎻ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 (2022JM-

197ꎬ 2022JM-244)

作者简介: 元振毅 (1989—)ꎬ 男ꎬ 博士ꎬ 讲师ꎬ 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固化变形ꎬ yuanzhenyi2007cs@163? comꎮ

1 前 言

先进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

耐腐蚀、耐高温、耐疲劳、隐身性好以及可设计性强

等优点ꎬ继铝、钛、钢之后迅速发展成为航空领域四

大结构材料之一ꎮ 从国内外发展情况看ꎬ各种先进

飞机的研发均与复合材料的应用密不可分ꎬ其应用

部位也逐渐由非承力部件、次承力部件向主承力部

件等关键结构部位转化ꎬ其用量已成为衡量航空航

天结构先进性的标志之一ꎮ 以民用飞机产品为例ꎬ

2007 年试飞的波音 B787 客机的复合材料使用量为

50%ꎬ而空客公司最新设计的 A350 飞机复合材料比

重更是高达 52%

[1]

目前ꎬ国内航空制造企业广泛采用热压罐成型

工艺来制造复合材料构件ꎮ 该工艺的基本流程为将

复合材料预浸料(或包含蜂窝夹芯结构) 按设计铺

层要求用真空袋密封在成型模具上ꎬ然后将模具连

同复合材料预成型体一起放入热压罐内ꎬ经高温高

压成型过程实现形性一体化制造ꎮ 在成型过程中ꎬ

10 2023 年 10 月

???????????????????????????????????????????????

第1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由于材料各向异性、热胀冷缩效应、树脂基体的化学

收缩反应以及模具材料不匹配等因素ꎬ复合材料构

件在脱离模具后会发生固化变形[2-3]

ꎮ 固化变形会

导致构件成型后外形尺寸不满足设计要求ꎬ影响构

件后续连接装配ꎮ 如果在装配过程中强行消除尺寸

误差ꎬ则容易引起构件内部出现损伤或者导致构件

直接报废[4]

通常来讲ꎬ复杂的复合材料构件往往是由许多

典型的简单结构单元组成ꎬ例如典型的梁、肋类零件

主要是由腹板(平板单元结构)和弯边(L 形单元结

构)组成ꎮ 对这些典型结构单元进行固化变形深入

研究ꎬ将有助于复杂结构件模型的建立及影响因素

简化ꎮ 针对平板单元结构ꎬ铺层对称性与模具材料不

匹配已被证实为该类结构固化变形的主要因素[5-7]

目前研究更多是从解析或者有限元仿真的角度着手ꎬ

针对 L 形或 U 形构件展开固化变形问题分析ꎮ

解析研究方面ꎬRadford 等[8]将复合材料的热膨

胀与固化收缩考虑到解析模型中ꎬ阐明了 L 形零件

固化变形的内在机理ꎮ 但是该模型忽视了树脂在橡

胶态阶段的剪滞效应ꎬ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结构厚度、

圆角半径、材料模量等因素对固化变形的影响ꎮWisnom

等[9]在上述模型基础上ꎬ提出了包含模量、厚度、半

径等多个因素的固化变形解析模型ꎮ 该模型计算表

明ꎬ橡胶态固化收缩引起的固化变形与材料力学参

数有重要关系ꎮ 此后ꎬ王乾等[10]

、Ding 等[11-12] 和 Ta ̄

kagaki等[13]将 L 形构件直边部分的约束效应考虑在

上述模型中ꎬ进一步提升了 L 形构件解析模型的准

确性ꎮ

利用解析法能够反映构件的内在变形机理ꎬ但

对于形状复杂结构并不适用ꎬ有限元分析法成为目

前工程领域更为通用的解决办法[14-15]

ꎮ 针对复合

材料固化变形问题ꎬ有限元模型从简单的一维[16] 发

展到完全反映结构特征的三维模型[3ꎬ17]

ꎬ本构关系

则从简化的线弹性模型[18-19] 发展到复杂的黏弹性本

构模型[20-21]

ꎬ变形模拟过程也从只考虑成型的降温阶

段[22-23]发展到考虑升、降温的整个固化全流程[24-25]

在此基础上ꎬ从模具框架[26]

、型面[27] 以及工艺参数

优化[28-29]的角度进行复合材料的固化变形控制成

为目前学术及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ꎮ

目前针对 L 形构件的固化变形ꎬ研究主要集中在

材料热胀冷缩、固化收缩、结构铺层、圆角半径等参

数的影响ꎬ针对 Invar 合金模具成型的构件预测精度

较高ꎮ 然而ꎬInvar 合金材料成本高ꎬ加工难度大ꎬ并

不符合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的要求ꎬ钢、铝依然是复

合材料成型模具的主要材料[30]

ꎮ Ding 等[11] 的研究

已经证实模具与复合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诱发固

化变形的重要因素ꎮ Takagaki 等[13] 和 Bellini 等[14]

建立了考虑模具约束效应的固化变形模型ꎬ但其将

模具作为刚体处理ꎬ忽视了模具在升降温过程中的

热胀冷缩效应及其与复合材料之间的剪切滑移效

应ꎬ因此上述模型很难区分模具对固化变形的影响

程度ꎮ Yuan 等[31] 采用剪切力代替模具ꎬ该方法依

然存在上述问题ꎮ Çinar 等[18ꎬ32] 的研究同样表明模

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对固化变形有重要影响ꎬ但其

模型在液态阶段仅考虑剪切模量而忽视面内纤维横

向方向模量的变化ꎬ不符合材料模量在固化阶段的演

化规律ꎮ

针对上述问题ꎬ本文考虑成型过程模具对复合

材料构件的剪切滑移效应ꎬ开展复合材料 L 形构件

固化变形仿真方法研究ꎬ实现固化变形的便捷准确

计算ꎮ 通过制备相应的复合材料 L 形构件ꎬ测量其

变形角度ꎬ验证所建立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ꎬ为后续

的模具型面修正提供参考ꎮ

2 实验过程

为了研究 L 形复合材料构件的固化变形ꎬ采用

碳纤维/ 双马树脂ꎬ牌号为 T700 / 5428(树脂初始含

量为 35? 6%)ꎬ单层厚度为 0? 125 mmꎬ设计实验并使

用热压罐成型方法制备了不同铺层、不同厚度的试

件ꎬ如图 1 所示ꎮ L 形试件缘条部分长度为 100 mmꎬ

宽度为 50 mmꎬ圆角内半径为 6 mmꎬ缘条夹角为

90°ꎮ 固化工艺曲线如图 2 所示ꎬ成型所用模具材料

为铝ꎮ 每一组试验件重复制备三次ꎬ最终固化变形

结果取三次实验测量结果的平均值ꎮ 从图 3( a)可

以看出ꎬ成型后的 L 形构件发生明显的固化变形ꎮ

图 1 L 形复合材料试验件制备

Fig? 1 Manufacturing of L-shaped composite part

2023 年第 10 期 11

???????????????????????????????????????????????

第16页

模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的复合材料固化变形仿真方法研究

图 2 T700 / 5428 预浸料固化工艺曲线

Fig? 2 Curing process curve for T700 / 5428 prepreg

(a)L 形构件发生固化变形

(a)The L-shaped composite part is cured and deformed

(b)试验件外形与理论外形对比

(b)Comparison of the shape of the test piece with the theoretical shape

图 3 L 形复合材料构件固化变形测量

Fig? 3 Measurement of curing deformation of

L-shaped composite part

采用 CREAFORM 公司生产的手持式激光扫描

仪 HandySCAN 300 对成型后的复合材料 L 形构件

进行固化变形测量ꎬ该设备的使用精度可达 0? 04

mmꎮ 将扫描后的 L 形试件内表面点云数据导入逆

向校核软件 Geomagic Qualify 中进行处理ꎬ通过与模

具理论外形面的比对ꎬ可以测量得到 L 形构件的实

际固化变形量ꎬ如图 3(b)所示ꎮ

3 固化变形仿真模型

为了考虑模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材料热胀冷

缩、树脂化学收缩以及橡胶态剪滞效应的影响ꎬ本文

建立了四步仿真模型来预测 L 形构件固化变形ꎮ 仿

真模型的四个步骤分别包括树脂液态、橡胶态、玻璃

态以及最后的回弹过程ꎮ 采用黏弹性模型虽然可以

更好地反映材料固化过程的力学演化行为ꎬ但其需

要的实验测量参数太多ꎬ且计算效率太低[31]

ꎮ 而瞬

时线弹性模型(CHILE)在有效表征材料参数演化的

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了计算时长ꎬ同时还可以保证较

高的计算精度ꎬ已成为目前固化变形计算的主流本

构模型[10ꎬ18ꎬ32]

ꎮ 在 CHILE 模型中ꎬ液态、橡胶态与玻

璃态材料参数是不同的ꎬ而在回弹阶段ꎬ材料已完全

固化ꎬ可以认为该阶段材料参数与玻璃态材料参数一

致ꎮ 在每一个分析步中ꎬ材料参数默认不发生变化ꎮ

这种方法也避免了采用全流程热-力耦合建模方法

(即考虑整个固化时长)带来的计算效率过低的问题ꎮ

在此ꎬ以树脂发生 30%固化时(α = 0? 3)为液态与橡

胶态的分界点ꎬ树脂发生 70%(α= 0? 7)固化时为橡胶

态与玻璃态的分界点(其中 α 代表树脂固化度)

[18]

在固化变形分析之前ꎬ首先利用传热模型计算

构件固化过程的温度场分布情况ꎮ一方面可以观察

结构整体温度场是否均匀ꎬ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构件

不同固化度所对应的温度ꎬ以便在后续固化变形仿

真分析时作为输入边界条件ꎮ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

料构件内部的温度分布主要由热压罐内高温气体以

及基体树脂固化反应放热所决定ꎬ该问题本质上可

以看作是一个具有非线性内热源的热传导问题ꎮ 考

虑到树脂基体的化学反应放热ꎬ并忽略树脂流动过

程产生的热量传递ꎬ则复合材料构件固化过程中三

维热传导方程可以用公式(1)表示[19]

:

λx

∂x

+λy

∂y

+λz

∂z

+Q = ρcCc

∂T

∂t

(1)

式中:λxꎬλyꎬλz分别为全局坐标系下沿 xꎬyꎬz 三个方

向复合材料的热传导系数ꎻT 为温度ꎻQ 为热生成率ꎻ

ρc为复合材料密度ꎻCc为复合材料比热容ꎻt 为时间ꎮ

公式(1)中的热生成率 Q 与树脂固化反应放热

有关ꎬ如公式(2)所示:

Q = ρr(1 - Vf)Hr

dα

dt

(2)

式中:ρr为树脂密度ꎻVf为纤维体积分数ꎻHr为单位质

量树脂固化反应释放的总热量ꎻα 为固化度ꎬ即树脂

固化反应进行程度ꎻdα/ dt 为树脂固化反应速率ꎮ

本研究中所用的双马 5428 树脂固化动力学模型如

公式(3)所示ꎬ参数如表 1 所示ꎮ

dα

dt

= k0

exp( -

ΔEc

RT

)a

(1 - a)

(3)

式中:k0为前置拟合系数ꎻΔEc为反应活化能ꎻR 为普

12 2023 年 10 月

???????????????????????????????????????????????

第1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适气体常数ꎻm 和 n 为拟合常数ꎮ

表 1 T700 / 5428 复合材料热物理参数[33]

Table 1 Thermophysical parameters of T700 / 5428

[33]

变量 数值

复合材料密度/ (kg / m

) 1 589

复合材料比热容/ [J/ (kg?K)] 1 050

复合材料平行于纤维方向导热系数/ [W/ (m?K)] 5.80

复合材料垂直于纤维方向导热系数/ [W/ (m?K)] 0.426

普适气体常数/ [J/ (mol?K)] 8.314

前置拟合系数/ s

-1 234 000

反应活化能/ (J/ mol) 76 290

拟合常数 m -0.437

拟合常数 n 1.051

单位质量树脂固化反应释放的总热量/ (J/ kg) 312 800

选择实验中铺层层数最多的 12 层 L 形构件为

温度仿真研究对象ꎬ观察其固化过程中的温度与固

化度演化情况ꎮ 固化工艺曲线如图 2 所示ꎬ仿真边

界条件参考文献[34]ꎮ 在 ABAQUS 有限元软件中ꎬ

按照构件的实际几何尺寸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ꎬ利

用 HETVAL 子程序实现固化动力学方程的引入ꎮ 计

算完成之后ꎬ选择构件中间层和最外层的两个点ꎬ进

行温度与固化度演化历程比较ꎬ如图 4 所示ꎮ 由图 4

可以看到ꎬ即使试验件铺层层数达到 12 层ꎬ构件最

外层与中心层的温度、固化度的演化历程也几乎一

致ꎮ 因此ꎬ在后续的固化变形分析中ꎬ可以不考虑温

度不均匀产生的影响ꎮ 同时从仿真结果还可以看

出ꎬ液态与橡胶态之间以及橡胶态与玻璃态之间可

以分别采用温度 150 ℃ 与 180 ℃ 进行区分ꎬ从而提

升计算效率ꎮ

图 4 T700 / 5428 试件成型过程温度与固化度演化

Fig? 4 The developments of temperature and

curing degree for T700 / 5428 specimen

在 ABAQUS 有限元软件中ꎬ按照构件的实际几

何尺寸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ꎮ 为了更好地表征复合

材料每一层铺层的应力分布情况ꎬ将模型中每一层

铺层在厚度方向划分一层网格ꎮ 在 L 形构件圆角处

进行网格加密ꎬ网格类型为 C3D8ꎮ 鉴于试件中存在

45°铺层情况ꎬ因此仿真模型中不使用对称约束ꎮ 在

前三个分析步中ꎬ对模具底面在厚度方向进行位移

约束(面内方向不约束)ꎬ保证其底面在固化压力作

用下不发生移动ꎬ得到其固化后的应力分布情况ꎮ

在回弹阶段ꎬ采用 model change 功能移除模具ꎬ模拟

L 形构件的脱模过程ꎮ 约束方式为固定 L 形构件的

圆角截面的四个节点ꎬ模拟其残余应力释放ꎬ计算固

化变形ꎬ如图 5 所示ꎮ

图 5 L 形试件回弹变形约束方式

Fig? 5 Constraints applied after curing for L-shaped composite part

仿真模型中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模拟复合材

料与模具之间的相互作用ꎮ 关于该相互作用建模方

法ꎬ相关的研究包括使用剪切层、摩擦系数、剪切力

等方法ꎮ 使用剪切层的方法需要校核剪切层的模量

以及热膨胀系数[35-36]

ꎬ而借助剪切力的方法则摒弃

模具的约束作用[5]

ꎬ因此本研究采用更加符合实际

情况的摩擦系数建模方法ꎮ 利用 ABAQUS 的 standard

surface-to-surface 接触模块进行建模ꎮ 考虑到模具

材料的刚度更好ꎬ因此选择模具表面作为接触主面ꎮ

成型过程模具与复合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参考文献

[37]ꎮ 树脂处于液态阶段时ꎬ摩擦系数随着固化度的

增加呈线性递减趋势ꎬ而在橡胶态与玻璃态ꎬ摩擦系

数在每个阶段均为线性波动ꎮ考虑到本文建模采用的

本构模型为 CHILEꎬ因此在每个分析步可以采用平

均之后的摩擦系数进行表征ꎬ液态、橡胶态和玻璃态

的摩擦系数最终分别取 0? 45

[37]

ꎬ0? 2

[37] 和 0? 169

[17]

需要注意的是ꎬ模具与复合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剪

切力并不会无限增大ꎬ而是存在上限值ꎬ在此ꎬ液态、

橡胶态与玻璃态三个状态的剪切力上限分别为 0? 118

MPa、0? 55 MPa 与 0? 118 MPa

[17]

ꎮ CHILE 模型中三

个阶段所用材料参数如表 2 所示ꎬ利用 UMAT 子程

序实现仿真过程材料参数的变化ꎮ 仿真计算结果与

实验结果的比较如表 3 所示ꎬ可以看到ꎬ比对最大误

2023 年第 10 期 13

???????????????????????????????????????????????

第18页

模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的复合材料固化变形仿真方法研究

差为-20? 8%ꎬ平均误差为-7? 35%ꎬ表明本研究提出

的建模方法可以有效表征材料热胀冷缩、化学收缩、

材料各向异性以及模具作用所引起的 L 形结构固化

变形ꎮ 而不考虑模具作用时ꎬ固化变形普遍偏小约

1° ~1? 5°ꎬ这与采用 Invar 合金模具制造出的零件的

变形量基本符合ꎮ 需要注意的是ꎬ即使考虑模具作

用ꎬ模型计算结果仍比实验测量结果普遍偏小ꎬ目前

无法给出具体原因ꎮ 固化仿真所涉及的变量包括材

料热力学参数、化学收缩系数以及摩擦系数、最大剪

切应力的选择ꎬ均会影响到最终的计算结果ꎮ 因此ꎬ

要建立高精度的仿真模型ꎬ还需要在上述参数的实

际测量上进行大量工作ꎮ

表 2 T700 / 5428 复合材料固化不同阶段材料参数[11ꎬ38-39]

Table 2 Thermophysical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curing stages of T700 / 5428

[11ꎬ38-39]

参数 液态 橡胶态 玻璃态

纤维纵向方向模量/ MPa 125 000 125 000 125 000

纤维横向方向模量/ MPa 165 / 5 165 7 800

面内泊松比 0.346 0.346 0.32

面外泊松比 0.982 0.982 0.46

面内剪切模量/ MPa 44.3 / 5 44.3 5 600

面外剪切模量/ MPa 41.6 / 5 41.6 5 600

纤维纵向方向热膨胀系数

/ (10

-6

/ ℃)

0.97 0.97 0.97

纤维横向方向热膨胀系数

/ (10

-6

/ ℃)

20.9 20.9 20.9

纤维纵向方向化学收缩系数/ με -167 -167 -167

纤维横向方向化学收缩系数/ με -3 322 -3 322 -3 322

表 3 T700 / 5428 复合材料 L 形试验件固化变形结果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between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tests of T700 / 5428 composite L-shaped parts

铺层

实验测量

角度/ °

不考虑模具

仿真结果/ °

考虑模具

仿真结果/ °

相对

误差/ %

[0]4 2.38 1.33 2.37 -0.4

[0 / 90]S 2.84 1.49 2.43 -14.2

[0]6 2.25 1.19 2.08 -7.7

[0/ 90/ 0]S 2.40 1.43 2.27 -5.4

[0]8 1.91 1.08 1.81 -5.3

[0/ 0 / 90 / 90]S 1.83 1.29 1.94 5.8

[0/ 90/ 90/ 0]S 2.20 1.37 2.12 -3.6

[0/ 45/ -45/ 0]S 2.16 1.35 2.05 -4.9

[0]10 1.81 1.00 1.60 -11.0

[0 / 90 / 0 / 90 / 0]S 2.15 1.28 1.89 -12.1

[0]12 1.82 0.94 1.44 -20.8

[0 / 90 / 0 / 90 / 0 / 90]S 1.90 1.22 1.74 -8.6

4 结果与讨论

为了进一步研究模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对 L 形

结构固化变形的影响ꎬ在此将上述仿真模型简化ꎮ

简化后的模型同样由模具与复合材料构成ꎬ但忽略二

者之间的剪切滑移效应(摩擦系数取 0? 01ꎬ避免模

型不收敛)ꎬ仅考虑模具在升降温阶段的热胀冷缩对

复合材料构件的约束ꎮ利用两种模型计算得到的[0]8

铺层固化变形如图 6 所示ꎮ 考虑了模具-复合材料

相互作用之后ꎬ固化变形数值要比不考虑的情况下多

出 1? 35 mmꎬ即 L 形构件单边由于模具作用导致的

固化变形可以达到 0? 625 mmꎮ 相关研究也表明ꎬ模

具作用引起的对称铺层层合板(铺层为 4 ~ 8 层ꎬ长

度为 200~500 mm)固化变形范围为 0? 13~ 23? 3 mmꎬ

这与层合板结构尺寸ꎬ预浸料种类ꎬ脱模剂厚度、种

类以及模具材料、表面状态等均有关系[35-36ꎬ40]

ꎮ对于

钢制或者铝制模具而言ꎬ其材料的热膨胀系数(10

-5

数量级)要远大于复合材料沿纤维方向的热膨胀系

数(10

-6

~10

-7数量级)ꎮ 随着温度升高ꎬ复合材料在

固化压力作用下紧贴模具ꎬ两种材料热膨胀量的不

同将导致接触界面处产生剪切应力ꎬ如图 7 所示ꎬ其

结果是复合材料底层铺层受拉而模具上层受压ꎮ 同

时ꎬ由于升温过程中复合材料的剪切模量很低ꎬ构件

底层铺层受到的这种剪切应力沿构件厚度方向上传

递很慢ꎬ从而沿构件厚度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残余

应力梯度ꎬ该残余应力梯度随树脂固化而保留在复

合材料构件内部ꎮ 当复合材料构件脱模之后ꎬ这种

厚度方向上不均匀的残余应力分布会产生一定的弯

矩ꎬ从而导致构件发生回弹变形ꎮ 而对于阳模成型

的 L 形构件ꎬ这种回弹变形则会进一步加重构件向

内缩口的变形程度ꎮ 因此ꎬ对于钢制或铝制模具成

型的复合材料 L 形构件ꎬ由模具作用所产生的固化变

形应该考虑在仿真模型中ꎬ从而提升预测精度ꎮ

图 6 模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对 L 形构件固化变形的影响

Fig? 6 The influence of tool-part interaction on

curing deformation of L-shaped composite part

14 2023 年 10 月

???????????????????????????????????????????????

第1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7 模具与复合材料间相互作用机理

Fig? 7 The mechanism of tool-part interaction

从表 1 的实验测量与仿真计算结果均可以发现ꎬ

铺层顺序和厚度对 L 形构件的固化变形均有重要影

响ꎮ 四层铺层的 L 形构件ꎬ当铺层顺序分别为[0]4

与[0 / 90]S时ꎬ测量得到的回弹角度分别为 2? 38°与

2? 84°ꎬ相差 0? 46°ꎻ而六层铺层的[0]6与[0/ 90/ 0]S构

件的回弹角度分别为 2? 25°与 2? 4°ꎬ相差 0? 15°ꎻ八

层铺层的[0]8构件与其他八层铺层试件的回弹角度

相差约为 0? 3°ꎮ 由此可见ꎬ相同厚度不同铺层的构

件固化变形结果存在明显差异ꎮ 需要注意的是ꎬ并

不能简单地通过厚度来判断其对固化变形的影响ꎮ

以十层铺层的[0 / 90 / 0 / 90 / 0]S 构件与八层铺层的

[0]8构件为例ꎬ二者变形角度分别为 2? 15°与 1? 91°ꎬ

并不是结构厚度越大ꎬ固化变形越小ꎮ 采用结构刚度

(刚度是结构铺层顺序与厚度的综合表征) 来描述

其对固化变形的影响会更符合实际规律ꎬ如图 8 所示ꎮ

结构刚度越大ꎬ在受到模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产生

的弯矩效应时ꎬ其抵抗该弯矩引起的变形的能力越

强ꎬ从而可以弱化模具对固化变形的影响ꎮ 因此ꎬ对

于铝制模具成型的复合材料构件ꎬ在其长度方向的刚

度越大ꎬ即 0°铺层占比越大ꎬ控制变形效果越明显ꎮ

图 8 结构刚度与固化变形之间的关系

Fig? 8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bending stiffness

and curing deformation

5 结 论

面向复合材料 L 形构件ꎬ考虑成型过程材料各

向异性、热胀冷缩、树脂基体化学收缩以及模具-复

合材料相互作用的影响ꎬ利用瞬时线弹性本构模型ꎬ

建立了固化变形仿真模型ꎬ并通过与实验结果比对

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ꎮ 同时ꎬ研究了模具作用、

结构刚度对固化变形的影响规律ꎬ得出了以下结论:

(1)考虑模具与复合材料相互作用ꎬ结合固化硬

化瞬时线弹性本构模型的有限元方法ꎬ可以在准确预

测 L 形结构固化变形的前提下ꎬ提升计算效率ꎮ对比结

果表明ꎬ最大预测误差为-20? 8%ꎬ平均误差为-7? 35%ꎬ

远高于不考虑模具作用的固化仿真模型预测精度ꎮ

(2)相同厚度前提下ꎬL 形构件的铺层顺序会显

著影响结构的固化变形ꎮ 而采用传统的结构厚度来

表征固化变形大小ꎬ即厚度越大ꎬ变形越小ꎬ并不符

合实验与仿真规律ꎮ 相较而言ꎬ采用结构刚度来表

征固化变形规律更符合实际情况ꎮ

(3)对于铝制模具成型复合材料构件ꎬ鉴于模具

作用对固化变形的贡献作用ꎬ在铺层设计阶段ꎬ应尽

可能在变形方向加强 0°铺层的占比ꎬ从而降低固化

变形ꎮ

(4)本文所建立的仿真模型预测结果普遍低于

实验结果ꎮ 实际固化过程中ꎬ材料的热力学参数、化

学收缩系数以及摩擦系数等均与温度、固化度相关ꎮ

后续研究将进一步针对固化过程中相关的影响参数

进行实际测量ꎬ从而提升仿真模型计算精度ꎮ

参考文献

[1] FAN S Jꎬ ZHANG J Mꎬ WANG Bꎬ et al. A deep learning method for

fast predicting curing process - induced deformation of aeronautical

composite structures[J].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 2023ꎬ

232: 109844.

[2] WANG Bꎬ FAN S Jꎬ CHEN J Pꎬ et al. A review on prediction and

control of curing process-induced deformation of 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thermosetting composite structures [ 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23ꎬ 165: 107321.

[3] SUN L Sꎬ LIU Cꎬ XU X Wꎬ et a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rapidly

and precisely predicting the spring-in of U-shaped composite parts

with ply drop-offs[J]. Thin-Walled Structuresꎬ 2023ꎬ 184: 110473.

[4] 孙立帅ꎬ 刘闯ꎬ 李玉军ꎬ 等. 变厚度复合材料 U 型零件固化变形

仿真预测与结构影响因素[ 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23ꎬ 40( 1):

553-566.

[5] YUAN Z Yꎬ WANG Y Jꎬ PENG X Qꎬ et al. An analytical model on

through-thickness stresses and warpage of composite laminates due

to tool-part interaction[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16ꎬ

91: 408-413.

[6] MOBARAKIAN Mꎬ SAFARABADI Mꎬ FARAHANI M. Developing a

thermomechanical and thermochemical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the

cooling rate effects on the distortion of unsymmetrical viscoelastic pol ̄

ymeric composite laminates[J]. Polymer Testingꎬ 2020ꎬ 87: 106503.

2023 年第 10 期 15

???????????????????????????????????????????????

第20页

模具-复合材料相互作用的复合材料固化变形仿真方法研究

[7] SUN L Lꎬ WANG J Hꎬ NI A Qꎬ et al. Modelling and experiment of

process-induced distortions in un-symmetrical laminate plates[ 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7ꎬ 182: 524-532.

[ 8] RADFORD D Wꎬ RENNICK T S. Separating sources of manufacturing

distortion in laminated composites[J]. Journal of Reinforced Plastics

and Compositesꎬ 2000ꎬ 19: 621-641.

[9] WISNOM M Rꎬ POTTER K Dꎬ ERSOY N. Shear-lag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ickness on spring-in of curved composites[ J].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ꎬ 2007ꎬ 49(14): 1311-1324.

[10] 王乾ꎬ 关志东ꎬ 王仁宇ꎬ 等. 结构参数对复合材料 V 型构件固化

变形影响试验及解析分析[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17ꎬ 34(12):

2722-2733.

[11] DING A Xꎬ FANG S Rꎬ LI Xꎬ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ool-part interaction on the process-induced distor ̄

tions in composite structures [ J ].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22ꎬ

279: 114871.

[12] DING A Xꎬ WANG J Hꎬ NI A Qꎬ et al. A new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cure-induced spring-in of L-shaped composite parts[J]. Com ̄

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 2019ꎬ 171: 1-12.

[13] TAKAGAKI Kꎬ MINAKUCHI Sꎬ TAKEDA N. Process - induced

strain and distortion in curved composites. Part I: Development of

fiber-optic strain monitoring technique and analytical methods[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17ꎬ

103: 236-251.

[ 14] BELLINI Cꎬ SORRENTINO Lꎬ POLINI Wꎬ et al. Spring-in analy ̄

sis of CFRP thin laminates: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7ꎬ 173: 17-24.

[15] FIORINA Mꎬ SEMAN Aꎬ BRUNO Cꎬ et al. Spring-in prediction

for carbon /epoxy aerospace composite structure[J]. Composite Struc ̄

turesꎬ 2017ꎬ 168: 739-745.

[16] REN M Fꎬ WANG Qꎬ CONG Jꎬ et al. Study of one-dimensional

cure simulation applicable conditions for thick laminates and its com ̄

parison with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J]. Science and Engi ̄

neer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sꎬ 2018ꎬ 25: 1197-1204.

[17] YUAN Z Yꎬ KONG L Fꎬ GAO D Jꎬ et al. Multi-objective approach

to optimize cure process for thick composite based on multi - field

coupled model with RBF surrogate model[J]. Composite Communi ̄

cationssꎬ 2021ꎬ 24: 100671.

[18] ÇINAR Kꎬ ÖZTÜRK U Eꎬ ERSOY Nꎬ et al. Modelling manufac ̄

turing deformations in corner sections mad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J].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ꎬ 2014ꎬ 48(7): 799-813.

[19] BOGETTI T Aꎬ GILLESPIE J W. Two-dimensional cure simulation

of thick thermosetting composites[J].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 ̄

alsꎬ 1991ꎬ 25: 239-273.

[20] HUI X Yꎬ XU Y Jꎬ ZHANG W H. An integrated modeling of the

curing process and transverse tensile damage of unidirectional CFRP

composites[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21ꎬ 263: 113681.

[21] YUAN Z Yꎬ WANG Y Jꎬ YANG G Gꎬ et al. Evolution of curing re ̄

sidual stresses in composite using multi-scale method[J]. Compos ̄

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18ꎬ 155: 49-61.

[22] YOON K Jꎬ KIM J S. Induced distortion of carbon / epoxy curved

laminates effect of thermal deformation and chemical shrinkage on

the process [J].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ꎬ 2001ꎬ 35: 253-263.

[23] 高龙飞ꎬ 徐鹏ꎬ 王世杰ꎬ 等. 基于 X850 预浸料体系的工型长桁

层压件固化变形仿真技术研究[J].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ꎬ 2020

(4): 60-64.

[24] WUCHER Bꎬ LANI Fꎬ PARDOEN Tꎬ et al. Tooling geometry opti ̄

mization for compensation of cure-induced distortions of a curved

carbon /epoxy C-spar[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14ꎬ 56: 27-35.

[25] WANG Qꎬ LI Tꎬ YANG X Fꎬ et al. Predic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process-induced distortions for L-shaped 3D woven composites[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21ꎬ

141: 106211.

[26] 岳波ꎬ 许英杰ꎬ 徐宁鑫ꎬ 等. 热压罐成型框架式模具结构拓扑

优化设计[J]. 航空学报ꎬ 2022ꎬ 43(3): 541-553.

[ 27] VERMES Bꎬ CZIGANY T. Thermally induced mechanical work and

warpage compensation of asymmetric laminates[J]. Composite Struc ̄

turesꎬ 2022ꎬ 295: 115847.

[28] GAO Yꎬ YE Jꎬ YUAN Z Yꎬ et al.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curing

ultra-thick composite laminates based on multi - 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J]. 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ꎬ 2022ꎬ 31: 101115.

[29] STRUZZIERO Gꎬ NARDI Dꎬ SINKE Jꎬ et al. Cure-induced resid ̄

ual stresses for warpage reduction in thermoset laminates [ J ].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ꎬ 2020ꎬ 54: 3055-3065.

[30] 肖遥ꎬ 李东升ꎬ 吉康ꎬ 等. 大型复合材料航空件固化成型模具技

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22ꎬ 39(3): 907-925.

[31] YUAN Z Yꎬ YANG G Gꎬ YANG Z Cꎬ et al. Process-induced de ̄

formation of L - shaped laminates analysis of tool - part interaction

[J].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ꎬ 2021ꎬ 56(6): 789-804.

[32] ÇINAR Kꎬ ERSOY N.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predicting man ̄

ufacturing distortions of composite parts[ J].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ꎬ 2016ꎬ 50(27): 3791-3807.

[33] 陈祥宝ꎬ 邢丽英ꎬ 周正刚. 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过程温度变化

模拟研究 [J]. 航空材料学报ꎬ 2009ꎬ 29(2): 61-65.

[34] LI X Yꎬ WANG J Hꎬ LI S Xꎬ et al. Cure-induced temperature gra ̄

dient in laminated composite plat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 ̄

mental measurement[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20ꎬ 253: 112822.

[35] MEZEIX Lꎬ SEMAN Aꎬ NASI M N Mꎬ et al. Spring-back simula ̄

tion of unidirectional carbon /epoxy flat laminate composite manufac ̄

tured through autoclave process [ 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5ꎬ

124: 196-205.

[36] BAPANAPALLI S Kꎬ SMITH L V. A 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 to

predict processing-induced distortion in FRP laminates[ J]. Com ̄

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05ꎬ 36(12):

1666-1674.

[37] KAUSHIK Vꎬ RAGHAVAN J. Experimental study of tool-part in ̄

teraction during autoclave processing of thermoset polymer composite

structures[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 ̄

turingꎬ 2010ꎬ 41: 1210-1218.

[38] MOURE M Mꎬ OTERO Fꎬ GARCÍA-CASTILLO Sꎬ et al. Damage

evolution in open-hole laminated composite plates subjected to in-

plane loads[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5ꎬ 133: 1048-1057.

[39] 岳广全. 整体化复合材料壁板结构固化变形模拟及控制方法研

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ꎬ 2010.

[40] TWIGG Gꎬ POURSARTIP Aꎬ FERNLUND G. Tool-part interaction

in composites processing. Part I: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an ̄

alytical model[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 ̄

facturingꎬ 2004ꎬ 35: 121-133.

16 2023 年 10 月

???????????????????????????????????????????????

第2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03

斜向冲击荷载作用下仿生蜂窝夹层梁动态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张文萍1

ꎬ 孔祥清1

ꎬ 张惠玲1

ꎬ 章文姣1

ꎬ 李若男1

ꎬ 付 莹1ꎬ2∗

(1? 辽宁工业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ꎬ 锦州 121001ꎻ 2?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ꎬ 东莞 523000)

摘要: 为探究双层夹芯新型仿生蜂窝夹层梁(Bio-inspired Honeycomb Sandwich BeamꎬBHSB)低速倾斜冲击下力学响应特

性ꎬ利用 ABAQUS 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ꎬ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进行对比ꎬ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

性ꎮ 在此基础上ꎬ研究了冲击角度对 BHSB 的损伤模式、接触力峰值、接触时间、吸能的影响ꎬ同时利用该数值模型进一步探讨

不同冲击能量下 BHSB 斜向冲击力学性能ꎬ分析了斜向冲击荷载下 BHSB 的失效模式及破坏机理ꎮ 结果表明:随冲击角度的增

加ꎬ峰值荷载降低 2% ~ 4%ꎬ能量吸收减小 23% ~ 52%ꎬ同时损伤区域减小ꎬ接触时间延长ꎻ随冲击能量的提高ꎬBHSB 损伤加重ꎬ

峰值荷载增大 20% ~ 42%ꎬ能量吸收效率由 59%增至 83%ꎮ 冲击角度及冲击能量对仿生蜂窝夹层结构斜向冲击性能数值分析

的影响规律可为类似结构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参考ꎮ

关键词: 仿生设计ꎻ 有限元模型ꎻ 夹层梁ꎻ 斜向冲击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17-07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dynamic response of bio-inspired honeycomb

sandwich beams under oblique impact loading

ZHANG Wenping

ꎬ KONG Xiangqing

ꎬ ZHANG Huiling

ꎬ ZHANG Wenjiao

ꎬ LI Ruonan

ꎬ FU Ying

1ꎬ2∗

(1? Department of Civil &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ꎬ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ꎬ Jinzhou 121001ꎬ Chinaꎻ

2? Songshan Lake Materials Laboratoryꎬ Dongguan 523000ꎬ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he new bio-inspired honeycomb sandwich beam

(BHSB) with double core under low velocity oblique impactꎬ a 3D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model of BHSB was es ̄

tablished via ABAQU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d 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Based on the validated finite element modelꎬ the influence of impact angle on

damage modeꎬ contact force peak valueꎬ contact time and energy absorption of BHSB was studied. Meanwhileꎬ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HSB under different impact energies were discussedꎬ and the failure mode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BHSB under oblique impact load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e peak load and energy absorption

decrease by 2% ~4% and 23% ~52%ꎬ respectivelyꎬ the damage area decreases and the contact tim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mpact angle. With the increase of impact energyꎬ the damage of BHSB increasesꎬ the peak load in ̄

creases by 20% ~42%ꎬ and the energy absorption efficiency increases from 59% to 83%. The effects of impact angle

and impact energy on the oblique impact performance of bionic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s can provide some

guides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imilar structures.

Key words:bio-inspired designꎻ finite element modelꎻ sandwich beamꎻ impact resistanceꎻ composites

收稿日期: 2022-10-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479168)ꎻ 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面上项目基金 (LJKZ0626)

作者简介: 张文萍 (1997—)ꎬ 女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新型材料及结构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付莹 (1983—)ꎬ 男ꎬ 博士ꎬ 教授ꎬ 主要从事新型材料及结构力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ꎬ fuying@sslab? org? cnꎮ

蜂窝夹层结构具有轻质、隔音、降噪、高比刚度

及吸能强等优异性能ꎬ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运

输、船舶、航空航天、卫星、包装、电子通信、电化学、

纳米制造、医疗等领域[1]

ꎮ 然而ꎬ该结构对冲击损伤

相当敏感ꎬ在遭受冲击后ꎬ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均有显

著降低ꎮ 因此ꎬ探究蜂窝夹层结构的低速冲击性能

具有重要意义ꎮ

近年来ꎬ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对冲击荷载作用下

2023 年第 10 期 17

???????????????????????????????????????????????

第22页

斜向冲击荷载作用下仿生蜂窝夹层梁动态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传统蜂窝夹层结构的动态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9]

Manes 等[10]通过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蜂窝夹层结

构的冲击损伤ꎬ以进一步了解其冲击损伤和破坏机理ꎮ

Ruan 等[11]基于 ABAQUS 有限元软件模拟研究了铝

蜂窝的面内动态响应ꎮ 结果表明ꎬ细胞壁厚和压溃

速度对变形模式和平台应力有很大影响ꎮ于鹏山等[12]

提出一种新型双菱形肋骨特征的蜂窝结构ꎬ显著提

高了结构的抗冲击性能ꎮ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ꎬ

研究人员受自然界启发ꎬ将生物特征应用于上述传统

蜂窝夹层结构ꎬ显著提高其抗冲击性能ꎮ Sabah 等[13]

从啄木鸟高频撞击树干但头部却未受到损伤的现象

中得到启发ꎬ制备了一种新型仿生蜂窝夹层梁ꎬ研究

发现相比传统蜂窝夹层梁ꎬ其低速正冲击性能得到

明显改善ꎬ这种优势也在重复冲击载荷环境中得到

证实[14]

ꎬ且其比能量吸收值增加了 125%

[15]

ꎮ 为了

方便实际应用ꎬSabah 等[16]绘制了梁的破坏模式ꎬ以

供进一步设计考虑ꎮ 但是ꎬ目前针对该仿生蜂窝夹

层梁低速冲击力学响应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正向冲

击ꎬ而关于斜向冲击荷载作用下仿生蜂窝夹层梁动

态响应的研究鲜有报道ꎮ 而在实际应用中正向冲击

很少发生ꎬ结构遭受一定角度的倾斜冲击往往更为

普遍ꎮ 因此ꎬ对仿生蜂窝夹层梁在斜向冲击下的冲

击性能开展研究十分必要ꎮ

鉴于此ꎬ本文利用 ABAQUS 有限元软件建立了

仿生蜂窝夹层梁(Bio-inspired Honeycomb Sandwich

BeamꎬBHSB)精准化数值模型ꎬ模拟了 BHSB 斜向冲

击下的损伤过程ꎬ同时探讨了不同冲击角度、冲击能

量对 BHSB 抗冲击性能的影响ꎬ揭示其失效模式及

破坏机理ꎬ以期为仿生蜂窝夹层结构斜向冲击问题

数值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ꎮ

1 模型验证

1? 1 有限元模型建立

图 1(c)为 BHSB 结构示意图ꎬ该结构在 HSB 的

基础上ꎬ从啄木鸟头部的结构特征中得到启发ꎬ上蒙

皮由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层模拟啄木鸟的

喙ꎬ橡胶层作为 BHSB 的夹芯Ⅰ模拟其舌骨ꎬ铝蜂窝

作为夹芯Ⅱ模拟其海绵骨ꎬ另一 CFRP 层作为 BHSB

的下蒙皮ꎬ其灵感来自啄木鸟的颅骨[13]

图 1 HSB 及 BHSB 结构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of HSB and BHSB structures

图 2 为 BHSB 低速冲击的几何构型及有限元模

型ꎮ 其中 BHSB 尺寸为 300 mm×25 mm×25? 4 mmꎬ

上( 下) 面板由三层单向厚度 ( Tf ) 为 0? 4 mm 的

T350 / EP-1006 CFRP 组成ꎬ夹芯Ⅰ由厚度( t) 为 3

mmꎬ密度为2 000 kg / m

3的橡胶制成ꎬ夹芯Ⅱ采用的

铝蜂窝芯孔径(Lc)、厚度(H)及密度分别为 8 mm、20

mm、2 700 kg / m

ꎮ冲头直径为 12 mmꎬ质量为 3 kgꎬ密

度为8 050 kg / m

ꎬ由于冲头的密度(质量)与试件的

损伤形式无明显相关关系且假设其无变形ꎬ设置为

刚体ꎮ 为验证建模的有效性ꎬ以上材料参数同文献

[13]保持一致ꎮ

在模拟冲头冲击夹层梁过程中ꎬ仅保留冲头 Z

向自由度ꎬ用以施加初始速度ꎬ夹层梁约束条件如图

2 所示ꎬ其中 uxꎬuyꎬuz分别代表 XꎬY 及 Z 轴方向的

平移自由度ꎬRxꎬRy和 Rz则为其对应轴的转动约束ꎮ

面板和夹芯之间的粘接采用“ Tie”绑定ꎮ 上面板与

冲头之间采用通用接触ꎬ切向行为定义了系数为 0? 5

的罚接触ꎬ法向定义成默认、硬接触ꎮ 面板、蜂窝芯

18 2023 年 10 月

???????????????????????????????????????????????

第2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均采用 S4R 单元划分ꎬ橡胶层采用 C3D8R 单元划

分ꎮ 考虑到计算效率及收敛性ꎬ对冲击区域进行网格

精密划分ꎬ细化至 1 mmꎬ远离冲击区域的单元网格

大小为 2 mmꎬBHSB 整体模型的单元数量为18 717ꎮ

同时ꎬ开启单元删除选项及大变形控制以防网格畸

变ꎮ 与 BHSB 模型相比ꎬHSB 模型仅少一橡胶层ꎬ二

者结构参数、约束条件及材料参数均相同ꎮ

(a)BHSB 几何构型

(a)Schematic of geometric configurations of BHSB

(b)BHSB 有限元模型

(b)Finite element model of BHSB

图 2 BHSB 低速冲击的几何构型及有限元模型

Fig? 2 Schematic of geometric configurations

an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BHSB

1? 2 模型验证

为了验证本文建模的准确性ꎬ将冲击荷载作用

下 BHSB 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13] 进行对比ꎮ

图 3 为冲击能量为 12? 63 J 时ꎬBHSB 的冲击荷载历

程及能量吸收历程的模拟与试验对比曲线ꎮ 由结果

可知ꎬ相同的初速度下ꎬ冲击力峰值仿真计算值及试

验结果分别为2 567 N 和2 451 Jꎬ相对误差为 4? 7%ꎬ

计算得到的荷载略大于实测平均值ꎮ 这主要是因为

试验中试件的制造缺陷和界面附着力削弱了 BHSB

的结构刚度ꎬ而数值模型中却没有考虑ꎮ 对于能量

吸收ꎬ预测值为 7? 89 Jꎬ实测值为 7? 96 Jꎬ相对误差

为 1%ꎬ计算值略小于实测值ꎮ

图 3 BHSB 冲击荷载历程及能量吸收曲线试验

及模拟结果对比

Fig? 3 Comparison of BHSB impact load history

and energy absorption

图 4 为 12? 63 J 的冲击能下ꎬBHSB 试验与模拟

的破坏形态对比图ꎮ 由图 4 可以看出ꎬ上部蒙皮冲

击区域产生轻微基体开裂ꎬ蜂窝夹芯完好无损ꎮ 仿

真得到的破坏模式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ꎬ说明本文

建立的仿真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夹层梁在冲击荷载

下的力学响应ꎮ

图 4 BHSB 试验与模拟的破坏形态对比图

Fig? 4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ed failure state of BHSB

2 斜向冲击荷载下 BHSB 动态响应分析

为了实现各种角度冲击ꎬ冲头置于竖直方向不

改变ꎬBHSB 绕着沿 Y 方向的中心轴旋转ꎬBHSB 的

法线与冲头轴线形成的夹角即为冲击角度[7]

ꎬ定义

为 θꎬ如图 5 所示ꎮ 控制冲击速度不变ꎬ通过改变冲

头质量来实现不同的冲击能量ꎮ 在上节已验证的模

型基础上ꎬ研究 BHSB 在不同冲击角度(0°、30°、45°

以及 60°)及不同冲击能量(5 J、10 J、15 J 以及 20 J)

下的动态响应ꎮ

2023 年第 10 期 19

???????????????????????????????????????????????

第24页

斜向冲击荷载作用下仿生蜂窝夹层梁动态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图 5 冲击角度示意图

Fig? 5 Schematic diagram of impact angle

2? 1 倾斜冲击过程分析

图 6 为 10 J 冲击能及 30°倾斜角下 BHSB 倾斜

冲击的过程ꎮ 冲击的整个过程中ꎬBHSB 与冲头接

触时间为 0? 01 sꎮ 该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弹塑性

阶段、上部蒙皮损伤失效阶段、夹芯结构损伤扩展阶

段和冲头回弹阶段ꎮ 图 6( a) 为 BHSB 损伤起始阶

段ꎬ当冲头与 BHSB 接触时ꎬ冲击力由零开始呈线性

增长ꎬ应力沿 BHSB 上部蒙皮厚度及面内方向开始

迅速传播ꎮ 图 6(b)为上部蒙皮损伤失效阶段ꎬ该阶

段出现了不同的损伤模式ꎬ蒙皮出现局部凹痕ꎬ基体

出现开裂ꎬ随着冲击过程的进行ꎬ基体持续产生裂纹

的同时纤维发生压缩损伤ꎮ 图 6( c)为夹层结构损

伤扩展阶段ꎬ在本阶段中ꎬ上部蒙皮被破坏ꎬ冲头开

始冲击橡胶层及蜂窝芯ꎬ橡胶层被压缩ꎮ 由于橡胶

层对冲击荷载有较好的缓冲ꎬ所以蜂窝夹芯并未产

生损伤ꎮ 同时该阶段冲头的动能渐渐转化为弹性势

能储存在 BHSB 中或产生永久性损伤ꎬ热、振动等其

他形式的能量被耗散ꎬ冲头的速度逐渐减小至零ꎬ代

表该阶段结束ꎮ 图 6(d)为冲击回弹阶段ꎬ本阶段冲

击力降低ꎬ同时 BHSB 中储存的弹性势能逐渐转化

为冲头的动能ꎬ从而冲头发生回弹ꎬBHSB 变形慢慢

恢复ꎬ上部蒙皮中基体裂纹不再扩展ꎮ

图 6 BHSB 倾斜冲击过程(以 10 J、30°为例)

Fig? 6 Oblique impact process of BHSB (take 10 J and 30° as an example)

2? 2 冲击角度对 BHSB 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为了探究仿生蜂窝夹层梁在不同冲击角度下的

冲击性能ꎬ利用前述三维有限元模型ꎬ在 10 J 冲击

能量工况下进行分析ꎬ θ 分别设置为 0°、30°、45°

和 60°ꎮ

2? 2? 1 损伤分析

图 7 为 10 J 冲击能下 BHSB 不同冲击角度的损

伤模式ꎮ 由图 7 可知ꎬ不同角度冲击后都会在 BHSB

上留下凹坑ꎬ可观察到冲击角度越大ꎬ凹坑的中心点

越向冲头的法线方向平移ꎮ BHSB 上部蒙皮发生塑

性变形ꎬ橡胶夹芯被压缩ꎬ蜂窝夹芯出现轻微屈曲损

伤ꎬ而下部蒙皮变形微小ꎮ 当冲头与 BHSB 之间的

角度为 0°或 30°时ꎬ破坏形状呈对称分布ꎬ并且冲击

区域损伤较为严重ꎬ其他区域产生较小损伤ꎬ这是由

于冲击角度较小ꎬ冲头更倾向于垂直下压 BHSBꎮ

随着角度增大ꎬ冲头与 BHSB 之间产生摩擦ꎬ耗散了

冲头动能ꎬ导致冲击能量减小从而损伤降低ꎮ 综上

所述ꎬ随着冲击角度的提高ꎬBHSB 损伤逐渐降低ꎮ

20 2023 年 10 月

???????????????????????????????????????????????

第2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7 不同冲击角度下 BHSB 的损伤模式(以 10 J 为例)

Fig? 7 Damaged mode of BHSB under impact energy at different angles (take 10 J as an example)

2? 2? 2 接触力峰值及接触时间

图 8 为不同冲击角度下 BHSB 冲击力历程曲线ꎮ

由图 8 可以看出ꎬ不同冲击角度下 BHSB 各冲击力

历程曲线趋势大体一致ꎬ且曲线的加载和卸载部分

较为平滑ꎮ 0°及 30°冲击力历程曲线趋势基本一致ꎬ

随着角度逐渐增大ꎬ冲击力峰值降低 2% ~ 4%ꎬ接触

时间增长且曲线振荡显著增多ꎬ其原因为当角度较

小时ꎬ与正向冲击相似ꎬ冲击力沿法线方向ꎬ主要损

伤为上层 CFRPꎬ故曲线相对平滑ꎮ 随着冲击角度

逐渐变大ꎬ冲头与 BHSB 相对滑动增加ꎬ摩擦增大ꎬ

使上部蒙皮更多区域遭受更长时间的冲击ꎬ从而导

致曲线时间增长及振荡明显ꎮ 同时由该曲线可知ꎬ

随着冲击角度的增加ꎬBHSB 的刚度逐渐降低ꎬ说明

冲击角度的增大导致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被削减ꎮ

图 8 不同冲击角度下 BHSB 冲击力历程曲线(以 10 J 为例)

Fig? 8 Time-history curves of impact load of BHSB at

different angles (take 10 J as an example)

2? 2? 3 吸能分析

图 9 为 30°冲击角度下 BHSB 吸收能量历程曲

线ꎬ可以看出ꎬ随着接触时间的持续ꎬBHSB 吸收的

能量也在增加ꎬ并在到达最大吸收能量后略有下降ꎮ

这说明冲头在冲击事件后会出现反弹ꎬ冲击后的 BHSB

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ꎮ 为更好地区分最终的耗散能

量及吸收能量ꎬ图 9 中还给出了详细的能量特征ꎮ

随着冲击时间的延续ꎬ能量的叠加可以归因为纤维

的弹性变形、渐近损伤及橡胶夹芯的弹性变形ꎮ

图 9 30°冲击角度下 BHSB 吸收能量历程曲线

Fig? 9 Time-history curves of energy absorption

of BHSB (take 30° as an example)

2023 年第 10 期 21

???????????????????????????????????????????????

第26页

斜向冲击荷载作用下仿生蜂窝夹层梁动态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图 10 BHSB 吸收能量及摩擦耗散能量随冲击角度变化曲线

Fig? 10 Relationship between absorbed energy by BHSB and

frictional energy with different angles

图 10 为 BHSB 吸收能量及摩擦耗散能量随冲击

角度变化曲线ꎮ由图 10 可以得出ꎬ随着冲击角度的逐

步增大ꎬ吸收能量值迅速减小 23% ~ 52%ꎮ 特别是在

45°冲击角度以上ꎬBHSB 的能量吸收比正向冲击时

降低了 140%以上ꎮ 这是由于随着冲击角度的增大ꎬ

冲头与上部蒙皮之间摩擦强度提高ꎬ二者发生相对

滑动更加方便且时间延长ꎬ导致部分能量以摩擦的

形式被耗散ꎮ 并且 BHSB 通过塑性损伤变形来实现

吸收能量的目的ꎬ角度增大ꎬBHSB 的损伤减小ꎬ故

整个冲击过程中结构的吸能能力减弱ꎮ

2? 3 冲击能量对 BHSB 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为了探讨斜向冲击荷载作用下冲击能量对 BHSB

损伤失效的影响ꎬ本节分析倾斜角度为 30°ꎬ冲击能

量分别为 5 J、10 J、15 J 以及 20 J 时的 BHSB 抗冲击

性能ꎮ 图 11 为不同能量下 BHSB 的冲击力历程对

比曲线及能量吸收历程对比曲线ꎮ 由图 11(a)可以

看出冲击力历程曲线在不同冲击能下的变化趋势几

乎相同ꎮ 当冲头持续冲击时ꎬ冲击力增加ꎻ当冲头回

弹时ꎬ冲击力逐渐减小为零ꎬ意味着冲击过程的完

成ꎮ 随能量的增加ꎬ冲击力峰值提高ꎮ 在 5 J 的冲击

能下ꎬ冲击力峰值为1 909 Nꎬ随能量升高ꎬ峰值分别

提高 20%、28%及 43%ꎬ同时曲线存在振荡ꎮ 这是由

BHSB 在不同冲击能下产生不同形式的损伤起始、演

化以及冲击振动一起作用所导致的ꎮ 由图 11(b)可

知ꎬ随着冲击能增大ꎬBHSB 吸收能量也相应增大ꎬ

冲击能由 5 J 增加至 20 J 时ꎬ吸能效率由 59%提高

至 87%ꎬ这也意味着 BHSB 损伤随能量增加变严重ꎮ

(a)冲击力历程曲线

(a)Time-history curves of impact load

(b)能量吸收历程曲线

(b)Time-history curves of energy absorption

图 11 不同冲击能量下 BHSB 的冲击力历程曲线及

能量吸收历程对比曲线(以 θ= 30°为例)

Fig? 11 Comparison curves of BHSB under different energies

(take 30° as an example)

图 12 为不同能量下 BHSB 损伤状态ꎬ图中显示

部分为冲头与 BHSB 所接触的冲击区域ꎮ 由图 12

可知ꎬ各冲击能下对应区域损伤形状大致相同ꎬ但损

伤区域却随能量的增加而扩大ꎮ 这也验证了上述冲

击能越大ꎬBHSB 所遭受的损伤越严重ꎮ

图 12 不同能量下 BHSB 损伤状态(以 θ= 30°为例)

Fig? 12 Damage state of BHSB under different energies (take 30° as an example)

(下转第 31 页)

22 2023 年 10 月

???????????????????????????????????????????????

第2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04

自修复 EMAA 纤维束缝合复合材料抗冲击层间性能研究

葛超坤ꎬ 铁 瑛∗

ꎬ 张臻臻ꎬ 杨威亚

(郑州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ꎬ 郑州 450001)

摘要: 针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性不足、抗冲击损伤容限低以及冲击损伤后修复困难等问题ꎬ利用缝

合和分阶段共固化工艺ꎬ制备热塑性树脂纤维 EMAA 缝合复合材料试件ꎬ并进行自修复前后冲击性能研究ꎮ 将铺层好的预浸

料沿厚度方向进行热塑性树脂纤维 EMAA 的缝合ꎬ在内部建立起三维自修复网络ꎬ经过分阶段加热加压固化ꎬ加工成冲击试

件ꎮ 采用不同能量对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一次冲击及自修复后冲击试验ꎬ对冲击后损伤的缝合 EMAA 复合材料

层合板试件进行愈合试验ꎬ对不同冲击能量下未修复层合板和自修复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及其自修复前后的抗冲击性能开

展了研究ꎮ 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能量冲击作用下ꎬ缝合 EMAA 较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损耗能量最大降低

17? 66%ꎬ损伤更小ꎬ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ꎻ自修复后层合板修复效率最低为 97? 96%ꎬ较好地实现了材料的自修复功能ꎮ

关键词: 自修复ꎻ 缝合ꎻ EMAAꎻ 抗冲击性能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23-09

Research on interlaminar impact resistance of

self-healing EMAA fiber bundle suture composites

GE Chaokunꎬ TIE Ying

ꎬ ZHANG Zhenzhenꎬ YANG Weiya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ꎬ Zhengzhou Universityꎬ Zhengzhou 450001ꎬ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 of insufficient interlaminar fracture toughnes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resin matrix compositesꎬ low impact damage tolerance and difficult repair after impact damageꎬ thermoplas ̄

tic resin fiber EMAA suture composite specimens were prepared by suture and phased co-curing processꎬ and the im ̄

pact properties before and after self-healing were studied. The layered prepreg was sutured with thermoplastic resin fi ̄

ber EMAA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ꎬ a three-dimensional self-healing network was established internallyꎬ and the

impact specimens were processed through phased heating and pressure curing. The primary impact test and the impact

test after self-healing of the suture EMAA composite laminate were carried out with different energies and the healing

test of the suture EMAA composite laminate specimen damaged after impact was carried out. The damage of unre ̄

paired laminates and self-healing composite laminates under different impact energy and the impact resistance of self

-healing composite laminates before and after repair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same impact en ̄

ergyꎬ the damage loss energy of sutured EMAA composite laminate is 17? 66% lower than that of unsutured EMAA

composite laminateꎬ and the damage is smaller and the laminate has better impact resistance. The lowest repair effi ̄

ciency of laminates after self-healing is 97? 96%ꎬ which better realizes the self-healing function of materials.

Key words:self-healingꎻ sutureꎻ EMAAꎻ impact resistanceꎻ composites

收稿日期: 2022-08-2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2175153)

作者简介: 葛超坤 (1998—)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自修复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铁瑛 (1978—)ꎬ 女ꎬ 博士后ꎬ 教授ꎬ 主要从事自修复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ꎬ tieying@zzu? edu? cnꎮ

复合材料比强度高、可设计性强等特点在医疗、

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与利用ꎮ 但是

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差ꎬ在受到低能量的冲击时极

易出现层间分层损伤的问题ꎬ从而导致复合材料出

现不可逆的力学性能下降[1-3]

ꎮ 对此ꎬ有学者以维持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力学性能为研究的切入口ꎬ提出

在传统复合材料层合板厚度方向上引入缝线[4]

ꎬ弥

补了复合材料层合板易分层损伤的缺点ꎬ提高了层

2023 年第 10 期 23

???????????????????????????????????????????????

第28页

自修复 EMAA 纤维束缝合复合材料抗冲击层间性能研究

间断裂韧性ꎮ 毛春见等[5]通过低速冲击和冲击后压

缩试验对缝合层合板开展研究发现ꎬ缝合层合板损

伤小于未缝合板损伤ꎮ 段苗苗等[6]通过冲击试验的

凹坑深度和仿真模拟研究了层合板损伤特性ꎬ发现

深度不随能量线性增加ꎮ 尹昌平等[7]通过试验拉伸

对缝合层合板进行研究发现ꎬ缝合使复合材料的层

间剪切强度明显提高ꎮ 周俊杰等[8]建立针对力学响

应和损伤扩展的仿真模型ꎬ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

料层合板ꎮ 王裕龙等[9]对缝合材料建立宏观分析模

型ꎬ研究表明缝合提升了层合板的抗冲击性ꎮ 金春

花等[10]通过对缝合层合板代表体单元的细观模型

进行分析发现面内剪切对其影响尤为显著ꎮ 徐建新

等[11]提出缝合材料的细观分析方法ꎬ准确预测了缝

合板的拉伸强度ꎮ 张志远等[12] 通过实验和模拟的

方法研究了低速冲击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

伤规律ꎮ 李美艳等[13] 研究了缝线层合板的面内边

缘冲击ꎬ结果表明缝合工艺有效增强了层合板的冲

击阻抗ꎮ 但缝合层合板一旦遭受冲击ꎬ将发生分层

损伤ꎬ导致其层间断裂韧性及强度产生不可逆的下

降ꎮ 为了改善传统缝合试件冲击后缝线断裂引起的

层间断裂、强度下降的不可逆状态ꎬ缝合复合材料的

可修复性与可持久性的研究日趋重要ꎮ

EMAA 是一种热塑性聚合物材料ꎬ加热激活后ꎬ

可修复环氧树脂的裂纹、分层和冲击损坏[14-20]

ꎮ 通

过建立三维通道ꎬ可进行自修复聚合物的传递[21]

ꎬ进

行复合材料拉伸断裂层间损伤的修复ꎮ

为了更好地研究 EMAA 缝线碳纤维复合材料的

抗冲击性能以及冲击后的修复性能ꎬ明确冲击荷载

作用下ꎬEMAA 缝线对增韧和修复效果的影响规律ꎬ

本文针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性

不足、抗冲击损伤容限低以及冲击损伤后修复困难

等问题ꎬ利用缝合和分阶段共固化工艺ꎬ制备热塑性

树脂纤维 EMAA 缝合复合材料试件ꎬ并进行自修复前

后冲击性能研究ꎮ 采用不同能量对缝合 EMAA 复合

材料层合板进行一次冲击及自修复后冲击试验ꎬ对

冲击后损伤的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试件进行

愈合试验ꎬ对不同冲击能量下未修复层合板和自修复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及其愈合前后的抗冲击性能

开展了研究ꎮ

1 试验研究

1? 1 试件制备

1? 1? 1 EMAA 修复纤维缝线的制备

原材料采用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型号为 Nucrel

®

925 的 EMAA 颗粒(密度为 0? 940 g / cm

ꎬ软化温度

为 67 ℃ ꎬ熔融温度为 92 ℃ )ꎮ 制备之前ꎬ首先利用

烘干机对 EMAA 颗粒进行烘干ꎬ之后使用型号为

TSE-20 / 600-4-42 的双螺杆挤出机ꎬ如图 1( a) 所

示ꎬ将 EMAA 颗粒制作成细丝ꎬ如图 1(b)所示ꎮ

图 1 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制备流程

Fig? 1 Preparation process of suture EMAA composite laminates

将挤出机三个区域的温度分别调整为 160 ℃ 、

185 ℃ 、180 ℃ ꎬ设备升温并进行 30 min 的预热ꎬ加

入 EMAA 颗粒ꎬ进行 10 min 的清洗ꎬ而后在冷却池

的后面放置组装电机牵引的滚筒ꎬ使其产生恒定的

速率ꎬ以一个稳定的牵引力对生成的 EMAA 细丝进

行牵引ꎬ从而控制 EMAA 细丝的直径ꎬ使其直径均

匀ꎮ 该试验采用直径为 1? 5 mm 的细丝ꎮ

1? 1? 2 缝合试件的分段固化制备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原材料采用威海光威公司提

供的 T300 碳纤维织物预浸料ꎬ将其分割成 100 mm×

150 mm 的长方形ꎬ采用 90°/ 0°的铺层方式ꎬ并使用

直径为 1? 5 mm 的 EMAA 修复纤维缝线ꎬ在平面方

向进行间距为 10 mm 的编入和厚度方向上的缝合ꎬ

创建三维自修复通道ꎬ如图 1(c)和图 1(d)所示ꎬ上下

24 2023 年 10 月

???????????????????????????????????????????????

第2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均采用 3 层预浸料作为盖板ꎬ防止 EMAA 缝线溢出ꎮ

之后采用瑞蒙科技生产的型号为 QMG-100T 的模

压成型机进行热压ꎬ如图 1( e)所示ꎮ 使用模压成型

机之前ꎬ应先打开水冷装置ꎮ考虑到 EMAA 的热塑性

及环氧树脂的热固性ꎬ以及二者对于不同温度的不

同形态ꎬ采用分段加热加压的方式进行热压[22]

ꎮ 第

一阶段ꎬ模压成型机预热到 80 ℃ ꎬ此时环氧树脂还

未进行固化ꎮ 第二阶段ꎬ放入试件ꎬ在 80 ℃下保持 50

minꎬ使 EMAA 吸附到环氧树脂上ꎬ升温至 120 ℃ ꎬ保

持 90 minꎬ随着温度升高ꎬ环氧树脂完全固化ꎮ 第二

阶段全程抽真空ꎬ压力增加至 700 kPaꎬ这是为了在

固化过程中施加适当的压力ꎬ挤出 EMAA 缝线融化

过程产生的气泡ꎬ使预浸料层与层之间紧密接触ꎬ确

保试件的层间强度ꎮ 第三阶段ꎬ冷却至室温后出模ꎮ

试件制备温度及压力如图 2 所示ꎮ 热压成型之后ꎬ使

用水刀对试件四周进行修剪ꎬ防止四周的少许树脂

对试验造成影响ꎮ 在固化成型过程中ꎬ热塑性 EMAA

缝线和环氧树脂中的聚合物发生一系列反应ꎬ且环

氧树脂在热压的固化过程中会产生包含环氧乙烷、羟

基、叔胺和醚基团等多种基团的聚合物ꎬ其中 EMAA

的羧基和环氧乙烷发生反应ꎬ如式(1)所示ꎮ

图 2 试件制备温控图

Fig? 2 Temperature control diagram of specimen preparation

1? 2 冲击试验

采用 ASTM D7136 / D7136M-15ꎬ使用落锤冲击

实验仪器对自修复层合板进行低速冲击试验ꎮ 冲头

质量为 2? 5 kgꎬ半径为 12? 5 mmꎬ如图 3 所示ꎮ

图 3 冲击试验仪器

Fig? 3 Impact experiment instrument

由于低速冲击试验的冲击过程时间极其短暂ꎬ

故将该冲击试验视为理想状态ꎬ忽略摩擦损耗ꎬ每组

进行五次能量冲击ꎬ以减小试验误差ꎬ保证试验的准

确性ꎮ

1? 3 愈合试验

为了测试 EMAA 修复纤维缝线对复合材料层合

板冲击后层间损伤的修复效果ꎬ再次对冲击后的试

件进行热压处理ꎮ 采用模压成型机进行修复ꎬ在试

件上下表面加盖离型膜保护试件表面ꎬ加热至 150 ℃

并保持 1 hꎬ激活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内部

自修复化学反应ꎬ如式(2)所示ꎬ同时生成的水会变

成高压气泡ꎬ气泡膨胀ꎬ进一步形成压力传导机制ꎬ

迫使修复纤维 EMAA 流入裂纹中ꎻ修复完成后ꎬ在

20 kPa 的压力下进行 10 min 的固化后出模ꎮ

2 结果讨论

2? 1 不同冲击能量试验下缝合 EMAA 复合

材料层合板力学响应分析

图 4 为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别在 10 J、

15 J、20 J 的能量下进行冲击试验所得的冲击力-时

间曲线图ꎮ 由图 4 可以发现:曲线在 A 点之前直线

上升ꎬ并在 A 点呈现第一次振荡ꎬ这是因为缝合 EMAA

纤维束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受到冲击的瞬间首先发生

弹性形变ꎬ进而产生基体损伤ꎻ从 A 点到 B 点ꎬ曲线

呈现振荡上升的趋势ꎬ随着冲击进程的增加ꎬ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内部损伤扩展ꎬ导致其内部应

力产生波动ꎬ缝线 EMAA 承受部分应力ꎬ随着冲击

力不断增大ꎬ冲击力在 B 点达到最大值ꎻ从 B 点到 C

2023 年第 10 期 25

???????????????????????????????????????????????

第30页

自修复 EMAA 纤维束缝合复合材料抗冲击层间性能研究

点ꎬ冲击试验没有使层合板穿透ꎬ在冲击力达到最大

值后ꎬ层合板和缝线 EMAA 中的应力得到释放ꎬ冲

头进行反弹ꎬ致使冲击力开始减小ꎬ直至在 C 点离开

层合板ꎬ冲击力减小为零ꎬ一次冲击结束ꎮ 由图 4 观

察不同能量冲击试验结果可以发现ꎬ随着冲击能量

的增加ꎬ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所受最大冲击力

从3 771.54 J 增加到5 468.23 Jꎮ 从冲击试验曲线可

以看出ꎬ振荡较轻微ꎬ表明在冲击过程中ꎬ缝线 EMAA

的引入可以在冲击过程中减小层合板内部的应力波

动ꎬ增强层合板的抗冲击韧性ꎮ

图 4 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不同能量

冲击下所得力-时间曲线

Fig? 4 Strength-time curves of stitched EMAA composite

laminates under different energy impacts

图 5 为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别在 10 J、

15 J、20 J 冲击能量下所得到的能量-时间曲线图ꎮ

由图 5 可以看出:在冲击试验过程中ꎬ一部分冲击能

量逐渐转移到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中ꎬ而缝

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吸收的能量主要用于其损

伤消耗ꎬ层合板最终吸收能量记为层合板损伤消耗

的能量ꎻ随着冲击能量从 10 J 增加到 20 Jꎬ层合板最

终吸收的能量从 6? 378 J 增加到 14? 365 Jꎬ层合板吸

收能量越多ꎬ表明层合板内部损伤越严重ꎮ

图 5 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不同能量

冲击下所得能量-时间曲线

Fig? 5 Energy-time curves of stitched EMAA composite

laminates under different energy impacts

图 6 为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别在 10

J、15 J、20 J 冲击能量下所得到的冲击力-位移曲线

图ꎬ在冲击试验过程中ꎬ随着冲击能量从 10 J 增加到

20 Jꎬ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最大位移从 4? 98 mm

增加到 6? 88 mmꎮ 由于冲击能量增大ꎬ导致层合板

损伤增加ꎻ而层合板位移越大ꎬ则表明层合板损伤越

严重ꎮ

图 6 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不同能量

冲击下所得力-位移曲线

Fig? 6 Strength-displacement curves of stitched EMAA

composite laminates under different energy impacts

2? 2 不同冲击能量试验下缝合 EMAA 复合

材料层合板损伤特性分析

图 7 为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别在 10 J、

15 J、20 J 冲击能量下所得到的试件损伤形貌图ꎮ 由

图 7 可以看出ꎬ试件受冲击正面和背面均基本呈现

条形损伤分布ꎬ这是因为缝合 EMAA 纤维束复合材

料层合板是由单向预浸料热压所制ꎬ其表面损伤大

多为沿着碳纤维方向分布的基体开裂ꎮ 高能量冲击

相较于低能量冲击ꎬ其条形损伤分布更长ꎬ并包含些

许纤维断裂ꎮ 由图 8 可知ꎬ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

合板在 20 J 冲击下ꎬ内部多产生分层损伤ꎬ在缝线

EMAA 附近分层损伤较小ꎬ表明缝线 EMAA 抑制了

层合板内部分层损伤的发生ꎮ 由横截面图可知ꎬ损

伤大部分是表层损伤ꎬ几乎没有内部纤维断裂损伤ꎮ

26 2023 年 10 月

???????????????????????????????????????????????

第3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7 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不同能量下冲击损伤形貌及局部放大图

Fig? 7 Impact damage morphology and local magnification of stitched EMAA composite laminates under different energies

图 8 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在

20 J 冲击下内部损伤图

Fig? 8 Internal damage diagram of stitched EMAA

composite laminates under 20 J impact

2? 3 EMAA 缝线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响

应影响分析

如图 9 所示冲击试验所得冲击力-时间曲线图

可知ꎬ在相同能量的冲击试验下ꎬ未缝合 EMAA 复

合材料层合板所受冲击力的振荡程度明显强于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所受冲击力的振荡程度ꎮ 这

表明在冲击过程中ꎬ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

受到冲击后损伤严重ꎬ致使其内部应力受力不均ꎬ导

致冲击力大幅振荡ꎻ而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由

于缝入 EMAA 缝线ꎬ加强了层合板层间韧性ꎬEMAA

缝线承受了部分能量ꎬ所以其振荡轻微ꎮ 由冲击试

验所得时间-能量曲线图可知ꎬ在相同能量的冲击试

验下ꎬ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吸收的能量均高

于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所吸收的能量ꎮ 复

合材料层合板吸收能量主要用于其损伤消耗ꎬ这表

明在相同能量冲击下ꎬ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

损伤的损耗能量大于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

损伤的损耗能量ꎬ进而表明相较于缝合 EMAA 复合

材料层合板ꎬ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情

况更加严重ꎮ 由表 1 可知ꎬ在 10 J、15 J 和 20 J 的冲

击能量下ꎬ冲击力峰值相差 70? 58 N、418? 48 N 和

446? 62 Nꎬ缝合与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吸

收能量相差 11? 71%、13? 68%和 17? 66%ꎮ 这表明使

用 EMAA 细丝对层合板进行缝合可使层合板抵抗

冲击的能力明显提升ꎮ

2023 年第 10 期 27

???????????????????????????????????????????????

第32页

自修复 EMAA 纤维束缝合复合材料抗冲击层间性能研究

(a)力-时间曲线

(b)能量-时间曲线

图 9 未缝合与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

在不同冲击能量下所得曲线

Fig? 9 Curves of unstitched and stitched EMAA composite

laminates under different impact energies

表 1 未缝合与缝合 EMAA 复合材料

在不同冲击能量下所得结果

Table 1 Results of unstitched and stitched EMAA

composites under different impact energies

能量

/ J

冲击力峰值/ N

缝合

EMAA

未缝合

EMAA

相差

/ %

层合板吸收能量/ J

缝合

EMAA

未缝合

EMAA

相差

/ %

10 3 838.57 3 767.99 1.87 6.15 6.87 11.71

15 5 056.13 4 637.65 9.02 9.14 10.39 13.68

20 5 468.23 5 021.61 8.89 14.50 17.06 17.66

2? 4 EMAA 缝线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损伤

影响研究

图 10 为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别在

10 J、15 J、20 J 冲击能量下的试件损伤形貌图ꎮ 由

图 10 可以看出ꎬ试件受冲击正面和背面均基本呈现

条形损伤分布ꎬ背面损伤小于正面损伤ꎬ且随着冲击

能量的增加ꎬ层合板损伤越发明显ꎮ 由图 11 可知ꎬ

在 20 J 冲击下ꎬ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内部

产生大量分层损伤和纤维断裂损伤ꎮ

图 10 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不同能量冲击下损伤形貌及局部放大图

Fig? 10 Damage morphology and local magnification of unstitched EMAA composite laminates under different energy impacts

28 2023 年 10 月

???????????????????????????????????????????????

第3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11 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

在 20 J 冲击下内部损伤图

Fig? 11 Internal damage diagram of unstitched EMAA

composite laminates under 20 J impact

对比相同冲击能量下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

板和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形貌可以发

现ꎬ二者均产生了基体开裂和纤维断裂损伤ꎬ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基体开裂长度更大ꎬ且纤维断

裂更严重ꎬ其背面损伤均为基体开裂ꎬ同时存在少量

的纤维断裂损伤ꎬ如图 7 和图 10 所示ꎮ 由图 8 和图

11 对比可知ꎬ在相同能量冲击下ꎬ缝合 EMAA 复合材

料层合板分层损伤较少ꎬ且其缝线附近分层损伤较

少ꎬ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内部产生大量纤维

断裂损伤ꎮ 由此可知ꎬ缝入 EMAA 缝线使层合板韧性

增强ꎬ提高了层合板的抗冲击性能ꎮ

2? 5 自修复作用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响应

和损伤影响分析

在热压固化和愈合过程中ꎬ热塑性 EMAA 缝线

与环氧树脂中的聚合物发生多种化学反应ꎬ但环氧

树脂的 TETA 分子(三乙烯四胺)上六个可用键位的

存在ꎬ阻止了环氧树脂在固化过程中完全消耗掉环

氧树脂基团与胺基ꎬ固化结束后ꎬ在环氧树脂网络中

仍然会有未反应的胺基和环氧树脂基团[15]

ꎮ 在愈

合过程中ꎬ愈合剂 EMAA 通过压力传递机制在热活

化过程中传递到裂纹平面中ꎮ 愈合过程中ꎬ较高温

EMAA 中的羧基会与环氧乙烷基团以及胺基团发生

化学反应ꎬ其中存在的胺基团可以作为催化剂ꎬ促进

羟基和羧基发生化学反应ꎬ形成共价键ꎬ反应式如式

(3)所示ꎮ EMAA 与环氧树脂在愈合过程中形成的

共价键促使 EMAA 粒子与环氧树脂之间形成强界面

附着力ꎬ从而促进层间快速愈合ꎮ 由式(2)和式(3)

可知ꎬ在反应过程中会有水产生ꎬ而愈合过程是处于

高温环境中ꎬ生成的水在这种环境下会形成高压气

泡ꎬ气泡膨胀ꎬ进一步形成压力传导机制ꎬ迫使修复剂

EMAA 流入裂纹中ꎬ从而促进层合板的损伤修复[23]

由图 12 和表 2 可知ꎬ在相同能量冲击试验下ꎬ缝

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自修复前后吸收能量相差

无几ꎮ 这表明在第一次冲击下ꎬ缝合 EMAA 复合材料

层合板受到的损伤在自修复后得到了一定的修复ꎬ

其损伤消耗能量最低为修复前的 97? 96%ꎬ修复后层

合板抗冲击能力与修复前层合板抗冲击能力相差

无几ꎮ

(a)10 J

(b)15 J

(c)20 J

图 12 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自修复前后

在不同能量冲击下所得时间-能量曲线

Fig? 12 The time-energy curves of stitched EMAA

composite laminates under different energy shocks before

and after self-healing

2023 年第 10 期 29

???????????????????????????????????????????????

第34页

自修复 EMAA 纤维束缝合复合材料抗冲击层间性能研究

表 2 缝合 EMAA 复合材料自修复前后

在不同能量冲击下所得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stitched EMAA composites under

different energy shocks before and after self-healing

能量

/ J

层合板吸收能量/ J

自修复前 自修复后

修复效率

/ %

10 6.38 6.25 97.96

15 9.14 9.04 98.91

20 14.37 14.11 98.19

图 13 为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受到一次

冲击后自修复前后的横截面超景深显微图ꎮ 层合板

受到冲击损伤后ꎬ在层合板损伤处沿着基体损伤方

向切开ꎬ观察层合板内部侧面可知ꎬ其内部产生了分

层损伤和纤维断裂ꎮ 自修复时ꎬEMAA 在加热加压

过程中ꎬ沿其缝线构建的三维立体网格流到层合板

损伤处ꎬ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ꎬ对层合板的损伤进行

愈合修复ꎮ 由图 13(b)可知ꎬ自修复后ꎬEMAA 修复了

层合板的分层损伤ꎬ说明 EMAA 缝线对层合板层内

损伤有修复效果ꎬ提升了层合板的抗冲击能力ꎬ增强

了自修复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可修复性ꎮ

(a)自修复前

(b)自修复后

图 13 自修复前后层合板横截面超景深显微图

Fig? 13 Superdepth of field micrograph of cross section

of laminates before and after healing

3 结 论

(1)冲击能量从 10 J 增加到 20 Jꎬ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冲击力峰值由3 771.54 N 增大到

5 468.23 Nꎬ吸收的能量由 6? 378 J 增大到 14? 365 Jꎬ

在冲击下的最大位移由 4? 98 mm 增大到 6? 88 mmꎮ

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ꎬ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

的损伤愈加严重复杂ꎮ

(2)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和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在承受冲击力、吸收能量以及损伤

等方面展现出不同的冲击响应ꎮ 在相同的冲击能量

下ꎬ相较于未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ꎬ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吸收能量最大减少 17? 66%ꎬ内部损

伤更小ꎬ表现出更好的抗冲击性能ꎮ

(3)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受到冲击损

伤后ꎬEMAA 缝线经过热压沿着缝线三维网络路径

填充到层合板的损伤位置进行层间修复ꎬ自修复后

其修复效率最低为 97? 96%ꎬ提高了损伤层合板的抗

冲击能力ꎬ延长了缝合 EMAA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使

用寿命ꎬ增加了其使用可靠性及可修复性ꎬ较好地实

现了材料的自修复功能ꎮ

参考文献

[1] ZHAO Zꎬ DANG Hꎬ ZHANG Cꎬ et al. A multi - scale modeling

framework for impact damage simulation of triaxially braided compos ̄

ites[ 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18ꎬ 110: 113-125.

[2] ANGIONI S Lꎬ MEO Mꎬ FOREMAN A. A comparison of homogeni ̄

zation methods for 2-D woven composites[ 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11ꎬ 42(2): 181-189.

[3] 刘万雷ꎬ 常新龙ꎬ 张晓军ꎬ 等. 基于改进 Hashin 准则的复合材料

低速冲击损伤研究[J]. 振动与冲击ꎬ 2016ꎬ 35(12): 209-214.

[4] 曾东ꎬ 燕瑛ꎬ 王立朋ꎬ 等. 缝合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损伤研究[ 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05(6): 125-129.

[5] 毛春见ꎬ 许希武ꎬ 郑达. 缝合复合材料层板低速冲击及冲击后压

缩实验研究[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12ꎬ 29(2): 160-166.

[6] 段苗苗ꎬ 史文艳ꎬ 张晓研ꎬ 等. 低速冲击下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

试验与模拟[J]. 强度与环境ꎬ 2020ꎬ 47(2): 26-31.

[7] 尹昌平ꎬ 李建伟ꎬ 刘钧ꎬ 等. 缝合/ RTM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力学性

能研究[J]. 材料导报ꎬ 2007(11): 136-138.

[8] 周俊杰ꎬ 王生楠. 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渐进损伤模型[ 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ꎬ 2021ꎬ 39(1): 37-45.

[9] 王裕龙ꎬ 许希武ꎬ 毛春见. 缝合复合材料层板低速冲击损伤数值

模拟[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14ꎬ 31(3): 715-724.

[10] 金春花ꎬ 周光明. 缝合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层间细观应力分析[J].

玻璃纤维ꎬ 2008(6): 13-16ꎬ 21.

[11] 徐建新ꎬ 王春水ꎬ 李强ꎬ 等. 缝合复合材料层合板面内拉伸强

度的分析[J].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ꎬ 2010ꎬ 28(1): 18-21.

[12] 张志远ꎬ 李伟ꎬ 蒋鹏ꎬ 等.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损伤

特性研究[J].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ꎬ 2021ꎬ 44(4): 34-39.

[13] 李美艳ꎬ 赖家美ꎬ 莫明智ꎬ 等. 缝合复合材料层板面内边缘冲击

30 2023 年 10 月

???????????????????????????????????????????????

第3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及冲击后压缩实验[J]. 材料导报ꎬ 2022ꎬ 36(23): 227-232.

[14] VARLEY R Jꎬ ZWAAG S V D. Autonomous damage initiated healing

in a thermo-responsive ionomer[ J]. Polymer Internationalꎬ 2010ꎬ

59(8): 1031-1038.

[15] MEURE Sꎬ WU D Yꎬ FURMAN S A. FTIR study of bonding between

a thermoplastic healing agent and a mendable epoxy resin[ J]. Vi ̄

brational Spectroscopyꎬ 2010ꎬ 52(1): 10-15.

[16] 申艳娇ꎬ 杨素君ꎬ 杨涛ꎬ 等. 基于内联三维网络复合材料自修复

实验及数值模拟[J]. 固体火箭技术ꎬ 2016ꎬ 39(3): 401-406.

[17] YANG Tꎬ WANG C Hꎬ ZHANG Jꎬ et al. Toughening and self-

healing of epoxy matrix laminates using mendable polymer stitching

[J]. Composites Science & Technologyꎬ 2012ꎬ 72(12): 1396-1401.

[18] PINNGKARAWAT Kꎬ WANG C Hꎬ VARLEY R Jꎬ et al. Effect of

mendable polymer stitch density on the toughening and healing of

delamination cracks in carbon-epoxy laminates[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13ꎬ 50: 22-30.

[19] MEURE Sꎬ WU D Yꎬ FURMAN S. Polyethylene-co-methacrylic

acid healing agents for mendable epoxy resins[J]. Acta Materialiaꎬ

2009ꎬ 57(14): 4312-4320.

[20] PINNGKARAWAT Kꎬ WANG C Hꎬ VARLEY R Jꎬ et al. Self-

healing of delamination fatigue cracks in carbon fibre-epoxy laminate

using mendable thermoplastic [ 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ꎬ

2012ꎬ 47(10): 4449-4456.

[21] 王新峰. 机织复合材料多尺度渐进损伤研究[D]. 南京: 南京

航空航天大学ꎬ 2007.

[22] NASCIMENTO Aꎬ FERNANDEZ Fꎬ SILVA Fꎬ et al. Addition of poly

(ethylene-co-methacrylic acid) (EMAA) as self -healing agent to

carbon-epoxy composites[J].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20ꎬ 137: 106016.

[23] MEURE Sꎬ VARLEY R Jꎬ WU D Yꎬ et al. Confirmation of the

healing mechanism in a mendable EMAA-epoxy resin[J].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ꎬ 2012ꎬ 48(3): 524-531.

(上接第 22 页)

3 结 论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ꎬ研究了冲击角度对

双层夹芯的 BHSB 损伤模式、冲击荷载及能量吸收

的影响ꎬ同时利用该模型进一步探究了不同冲击能

量下 BHSB 的倾斜冲击的动态响应ꎮ 主要结论如下:

(1)冲击角度对 BHSB 损伤形态、冲击力峰值及

接触时间影响显著ꎮ 随冲击角度的增大ꎬ上部蒙皮

损伤变形减小ꎬ下部蒙皮几乎无变形ꎮ 同时峰值荷

载随之减小 2% ~4%ꎬ接触时间延长ꎮ

(2)BHSB 在受到不同角度的冲击载荷时ꎬ对应

吸能存在较大差异ꎮ 由 0°增加至 60°时ꎬ能量吸收

降低 150%ꎬ这是由于 BHSB 通过损伤变形达到吸能

的目的ꎬ角度增大ꎬBHSB 的损伤减小ꎬ故 BHSB 整体

吸能能力逐渐降低ꎮ

(3)冲击能量对 BHSB 倾斜冲击下力学响应具有

显著影响ꎮ 随着冲击能量逐渐增大ꎬBHSB 的损伤

区域增大ꎬ峰值荷载相应提高ꎬ结构产生塑性变形ꎬ

导致吸收能量增大ꎮ 冲击能由 5 J 提高至 20 Jꎬ峰值

荷载提高 43%ꎬ吸能效率由 59%提高至 87%ꎮ

参考文献

[1] QI Cꎬ JIANG Fꎬ YANG S. Advanced honeycomb designs for impro ̄

v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A review[J]. Composites Part B: Engi ̄

neeringꎬ 2021ꎬ 227: 109393.

[ 2] 张俊琪ꎬ 刘龙权ꎬ 汪海. 薄面板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冲击试验

[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14ꎬ 31(4): 1063-1071.

[3] AUDIBERT Cꎬ ANDRÉANI Aꎬ LAINÉ Éꎬ et al. Discrete modelling

of low-velocity impact on Nomex

®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s

with CFRP skins[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9ꎬ 207: 108-118.

[4] SUN Mꎬ WOWK Dꎬ MECHEFSKE Cꎬ et al. An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plasticity of sandwich honeycomb panels subjected to low -

velocity impact[ 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19ꎬ 168:

121-128.

[5] DAI Xꎬ YUAN Tꎬ ZU Zꎬ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re ̄

sponse and residual compressive property of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s under single and repeated low velocity impacts[ J]. Mate ̄

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ꎬ 2020ꎬ 25: 101309.

[6] QIN Qꎬ CHEN Sꎬ LI Kꎬ et al. Structural impact damage of metal ho ̄

neycomb sandwich plates[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20ꎬ 252: 112719.

[7] 谢鑫ꎬ 段玥晨ꎬ 齐佳旗. 冲击角度对铝蜂窝夹芯板低速冲击性能

的影响[J].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ꎬ 2020(4): 19-27.

[8] ZHANG Xꎬ XU Fꎬ ZANG Yꎬ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 ̄

vestigation on damage behavior of honeycomb sandwich panel subjec ̄

ted to low-velocity impact[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2020ꎬ236:111882.

[9] GAO Xꎬ ZHANG Mꎬ HUANG Yꎬ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rmoplastic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s under

bending loading[J]. Thin-Walled Structuresꎬ 2020ꎬ 155: 106961.

[10] MANES Aꎬ GILIOLI Aꎬ SBARUFATTI Cꎬ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low velocity impact on sandwich panels

[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3ꎬ 99: 8-18.

[11] RUAN Dꎬ LU Gꎬ WANG Bꎬ et al. In-plane dynamic crushing of

honeycombs-a finite element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 ̄

pact Engineeringꎬ 2003ꎬ 28(2): 161-182.

[12] 于鹏山ꎬ 刘志芳ꎬ 李世强. 新型仿生蜂窝结构的设计与耐撞性

能分析[J]. 高压物理学报ꎬ 2022ꎬ 36(1): 149-160.

[13] SABAH S H Aꎬ KUEH A B Hꎬ Al-FASIH M Y. Comparative low-

velocity impact behavior of bio-inspired and conventional sandwich

composite beams[ J].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 2017ꎬ

149: 64-74.

[14] SABAH S H Aꎬ KUEH A B Hꎬ Al-FASIH M Y. Bio-inspired vs.

conventional sandwich beams: A low-velocity repeated impact be ̄

havior exploration[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ꎬ 2018ꎬ

169: 193-204.

[15] HA N Sꎬ LU Gꎬ XIANG X. Energy absorption of a bio-inspired ho ̄

neycomb sandwich panel[ 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ꎬ 2019ꎬ

54(8): 6286-6300.

[ 16] SABAH S H Aꎬ KUEH A B Hꎬ BUNNORI N M. Failure mode maps

of bio-inspired sandwich beams under repeated low-velocity impact

[J].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 2019ꎬ 182: 107785.

2023 年第 10 期 31

???????????????????????????????????????????????

第36页

表面积比对固体浮力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05

表面积比对固体浮力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林守强1

ꎬ 杨 转1∗

ꎬ 刘 刚2

ꎬ 黄 辉2

ꎬ 陈妙谋1

ꎬ 黄 鑫1

ꎬ 陈大江3

ꎬ 郝 静1

(1? 中海油深圳海洋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ꎬ 深圳 518000ꎻ 2? 台州中浮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ꎬ 临海 317005ꎻ

3? 中海油有限湛江分公司ꎬ 湛江 524000)

摘要: 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固体浮力材料在相同水压环境下的吸水率不同ꎬ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ꎬ即表面积比ꎬ是影响吸

水率的主要因素之一ꎮ 为研究固体浮力材料表面积比与其吸水率的关系ꎬ对不同表面积比的固体浮力材料试样在 10 MPa 和

20 MPa 水压环境下进行了累计 30 d 的水压试验ꎬ得到了累计吸水率随表面积比增加而增加的对应趋势ꎮ 基于菲克定律ꎬ推导

了水在浮力材料内部扩散的动力学方程ꎬ得到了吸水率与组合参数 (S / V) t 的线性关系ꎬ并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进行了验证ꎮ

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压环境和保压时间下ꎬ固体浮力材料的吸水率与其表面积比成正比ꎮ 该结论对工程设计和分析具有指导

意义ꎮ

关键词: 固体浮力材料ꎻ 吸水率ꎻ 表面积比ꎻ 水压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32-05

The effects of surface area to volume ratio on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e of solid buoyancy materials

LIN Shouqiang

ꎬ YANG Zhuan

1∗

ꎬ LIU Gang

ꎬ HUANG Hui

ꎬ CHEN Miaomou

HUANG Xin

ꎬ Chen Dajiang

ꎬ HAO Jing

(1? CNOOC Offshore Engineering Solutions Co.ꎬ Ltd.ꎬ Shenzhen 518000ꎬ Chinaꎻ

2? Taizhou CBM-Future New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Co.ꎬ Ltd.ꎬ Linhai 317005ꎬ Chinaꎻ

3?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Zhanjiang Branchꎬ Zhanjiang 524000ꎬ China)

Abstract:The water absorption rate of solid buoyancy materials under a certain hydrostatic pressure varies with

their sizes and shapes. The surface area to volume ratio i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e. In order to study this relationshipꎬ solid buoyancy material samples of various area to volume ratios were pre ̄

pared and tested under hydrostatic pressures of 10 MPa and 20 MPa for up to 30 days. The cumulative water absorp ̄

tion rates of the samples are found to increase with the area to volume ratio. A kinetics formula describing the propa ̄

gation of water in solid buoyancy materials is developed based on Fick’s Law.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 ̄

ter absorption rate and a composite parameter (S / V) t has been derived and verifi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meas ̄

ured data.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e of solid buoyancy materials is proportional to its area

to volume ratio under the same hydrostatic pressure and for the same period of timeꎬ which offers a meaningful guid ̄

ance to th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analysis of such materials.

Key words:solid buoyancy materialsꎻ water absorption rateꎻ surface area to volume ratioꎻ hydrostatic pressureꎻ

composites

收稿日期: 2023-05-31

基金项目: 中海油 “三新三化” 项目 (JTKY-SXSH-2021-GC-01)

作者简介: 林守强 (1971—)ꎬ 男ꎬ 高级工程师ꎬ 学士ꎬ 主要从事水下生产系统安装、 维修、 拆除方面的工作ꎮ

通讯作者: 杨转 (1991—)ꎬ 女ꎬ 工程师ꎬ 硕士ꎬ 主要从事海洋工程结构方面的工作ꎬ yangzhuan@cooec? com? cnꎮ

固体浮力材料是一种由空心玻璃微珠等轻质填

料填充到聚合物基体中制成的高性能复合材料ꎬ因

为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吸水率小、化学稳定性好、隔

热性能优异的特点ꎬ被作为浮力材料广泛应用于海

洋工程中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ꎬ人们对海洋的开

发和探索越来越深入ꎬ深潜设备的潜水深度不断增

大ꎬ对固体浮力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1-2]

研究适用于深海的高强度固体浮力材料仍然是我国

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3-5]

固体浮力材料长期服役于深海超高静水压力环

32 2023 年 10 月

???????????????????????????????????????????????

第3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境下ꎬ其性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ꎮ 其中最主要的性

能参数是强度和吸水率ꎬ二者直接关系到材料的浮

力损失ꎬ从而影响深海设备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

命[6]

ꎮ 深海环境下吸水率是固体浮力材料的一个关

键性指标ꎮ 影响固体浮力材料吸水率的因素分为外

因(如水压、温度等)和内因(如基体树脂、空心玻璃

微珠、偶联剂等)ꎮ

在内因方面ꎬ曹成昊等[7-8] 研究了基体树脂的

种类和质量分数对固体浮力材料吸水率的影响ꎬ通过

材料选型和配方优化降低浮力材料的吸水率ꎮ 龙宇

飞等[9]研究了偶联剂种类和添加量对固体浮力材料

吸水率的影响ꎬ发现增加树脂与微珠之间的界面作

用力可以降低固体浮力材料的吸水率ꎮ 马志超等[10]

和王鹏[11]研究了空心玻璃微珠的强度和填充量对

固体浮力材料吸水率的影响ꎬ发现吸水率随空心玻

璃微珠强度的升高而减低ꎬ随着空心玻璃微珠填充

量的增加而升高ꎮ

在外因方面ꎬGimenez 等[12] 研究了浮力材料在

高水压和高温度环境下的湿老化行为ꎬ并指出高压

和高温环境会导致浮力材料树脂基体的老化以及空

心玻璃微珠的水解ꎬ从而导致高吸水率ꎮ Choqueuse

等[13]研究了浮力材料在静水压和剪切应力联合作用

下的吸水率和力学行为ꎬ并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多

应力耦合测试方法ꎮ Brini 等[14] 使用迭代算法建立

了一个预测浮力材料在水压环境下力学性能变化的

微观力学模型ꎬ可以计算浮力材料在特定工况下的

大致使用寿命ꎮ

除材料组成和环境影响因素之外ꎬ表面积比(即

表面积 S 与体积 V 的比值ꎬS / V)对固体浮力材料的

吸水率也有较大影响ꎮ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ꎬ浮力材

料产品通常由于结构适配性需要而设计为异形结

构ꎮ 不同的表面积比会造成不同形状浮力块吸水率

的差异ꎮ 本研究针对在高静水压环境下工作的固体

浮力材料ꎬ通过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推导ꎬ建立了吸

水率和表面积比之间的关系ꎬ为工程设计、测试验证

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ꎬ并为后续相关研究打下了

实验与理论的基础ꎮ

1 试 验

1? 1 试样制备

本研究中ꎬ使用双酚 A 环氧树脂为基体ꎬ以真

密度为 0? 15 g / cm

3的空心玻璃微珠为填充相制备固

体浮力材料样品ꎬ主要添加剂包括缩水甘油醚稀释

剂、甲基四氢苯酐固化剂、硅烷偶联剂和胺类促进剂

等ꎮ 通过物理搅拌各组分材料形成浆料ꎬ将浆料填

入模具后加温固化成型ꎮ 制得的固体浮力材料名义

密度为 0? 40 g / cm

ꎮ 通过机械切割将材料制成不同

表面积比的试样ꎬ试样类型和具体规格尺寸如表 1

所示ꎮ

表 1 固体浮力材料试样

Table 1 Solid buoyancy material sample

名义密度

/ (g / cm

)

类型

编号

试样尺寸

/ mm

表面积 S

/ mm

体积 V

/ mm

表面积比 S / V

/ mm

-1

0.40

Ⅰ 25×25×12.5 2 500 7 812.5 0.32

Ⅱ 25×25×25 3 750 15 625 0.24

Ⅲ 25×25×50 6 250 31 250 0.20

Ⅳ 50×50×25 10 000 62 500 0.16

Ⅴ 50×50×50 15 000 125 000 0.12

Ⅵ 50×50×100 25 000 250 000 0.10

1? 2 测试方法

分别在 10 MPa 和 20 MPa 静水压环境下对固体

浮力材料样品进行水压试验ꎮ 具体试验步骤如下:

首先测量试样的原始重量ꎬ记为 m0 ꎻ将试样放入水

压罐中ꎬ缓慢加压至目标测试压力并保压ꎬ保压过程

中允许压力波动范围为±0? 5 MPaꎻ分别在累计保压

1 d、2 d、4 d、7 d、14 d、21 d 和 30 d 后取出试样ꎬ擦

拭掉试样表面的残水后进行称重ꎬ记为 mn(n 为累计

保压天数)ꎻ按照式(1)计算累计保压 n d 后的累计

吸水率 WAn ꎮ

WAn

mn

- m0

m0

× 100% (1)

1? 3 设备及仪器

称重仪器采用电子天平ꎬ精度为0.000 1 gꎬ量程

为 200 gꎮ 水压测试设备罐体内径为 200 mmꎬ有效

长度为 250 mmꎬ最大工作水压为 50 MPaꎮ 水压测

试设备加、卸压泵组及阀门都由计算机根据液压传

感器的信号进行控制ꎬ可实现自动升压、补压和卸

压ꎮ 测试媒介使用常温清水ꎮ

2 结果与讨论

2? 1 测试结果

固体浮力材料试样在 10 MPa 和 20 MPa 水压下

的累计吸水率测试结果分别如表 2 和表 3 所示ꎮ 图

1(a)和图 1(b)分别为试样在 10 MPa 和 20 MPa 水

2023 年第 10 期 33

???????????????????????????????????????????????

第38页

表面积比对固体浮力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压下时ꎬ吸水率随保压时间变化的趋势ꎮ 由图 1 可

知ꎬ所有试样的吸水率随保压时间增加而增加ꎬ但吸

水率增加的速率随保压时间的增加有减缓的趋势ꎮ

相比 10 MPaꎬ试样在 20 MPa 水压下的吸水率和吸

水率增加速率明显更高ꎮ

表 2 试样在 10 MPa 水压下的累计吸水率

Table 2 Accumulated water absorption rate of the sample under 10 MPa water pressure

类型

编号

S / V

/ mm

-1

10 MPa 水压下的累计吸水率/ %

1 d

平均 标准差

2 d

平均 标准差

4 d

平均 标准差

7 d

平均 标准差

14 d

平均 标准差

21 d

平均 标准差

30 d

平均 标准差

Ⅰ 0.32 0.90 0.24 2.58 0.28 3.46 0.20 5.58 0.34 6.89 0.32 7.16 0.44 9.12 0.48

Ⅱ 0.24 0.65 0.12 1.62 0.18 2.54 0.18 4.37 0.23 5.64 0.23 5.36 0.26 7.15 0.40

Ⅲ 0.20 0.36 0.09 1.31 0.08 2.02 0.19 3.55 0.21 4.59 0.16 4.58 0.31 6.10 0.33

Ⅳ 0.16 0.34 0.08 1.03 0.19 1.69 0.14 2.80 0.16 3.79 0.24 3.71 0.31 4.84 0.44

Ⅴ 0.12 0.25 0.04 0.64 0.10 1.19 0.09 2.25 0.12 2.99 0.21 2.91 0.18 3.88 0.21

Ⅵ 0.10 0.10 0.06 0.46 0.05 0.85 0.07 1.73 0.09 2.25 0.12 2.25 0.13 3.01 0.19

表 3 试样在 20 MPa 水压下的累计吸水率

Table 3 Accumulated water absorption rate of the sample under 20 MPa water pressure

类型

编号

S / V

/ mm

-1

20 MPa 水压下的累计吸水率/ %

1 d

平均 标准差

2 d

平均 标准差

4 d

平均 标准差

7 d

平均 标准差

14 d

平均 标准差

21 d

平均 标准差

30 d

平均 标准差

Ⅰ 0.32 2.51 0.42 4.08 0.56 6.13 0.89 11.92 1.95 14.05 2.68 17.73 3.20 20.54 3.46

Ⅱ 0.24 2.06 0.23 3.34 0.21 5.02 0.36 9.76 0.60 12.02 0.41 15.39 0.68 17.44 0.68

Ⅲ 0.20 1.33 0.24 2.34 0.39 3.64 0.66 6.98 1.31 8.47 1.68 11.66 2.30 12.96 2.21

Ⅳ 0.16 1.30 0.09 2.18 0.13 3.44 0.22 6.57 0.30 8.02 0.41 11.06 0.50 12.17 0.82

Ⅴ 0.12 0.82 0.12 1.43 0.15 2.47 0.17 4.64 0.24 5.92 0.32 7.54 0.64 8.51 0.58

Ⅵ 0.10 0.53 0.08 0.99 0.13 1.80 0.24 3.48 0.46 4.29 0.52 5.57 0.75 6.18 1.09

(a)10 MPa 水压下

(a)Under 10 MPa water pressure

(b)20 MPa 水压下

(b)Under 20 MPa water pressure

图 1 试样的吸水率随保压时间变化曲线

Fig? 1 The variation curves of water absorption of the

sample with pressure holding time

34 2023 年 10 月

???????????????????????????????????????????????

第3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固体浮力材料试样的表面积比对吸水率有明显

的影响:在相同水压和保压时间下ꎬ表面积比越大的

试样吸水率越大ꎮ 累计保压时间越长ꎬ表面积比造

成的吸水率差别越显著ꎮ 在较高静水压力下ꎬ表面

积比造成的吸水率差别也较大ꎮ

图 2(a)和图 2(b)分别为试样在 10 MPa 和 20

MPa 水压下时ꎬ吸水率随表面积比变化的趋势ꎮ 由

图 2 可知ꎬ在相同水压环境和保压时间条件下ꎬ试样

的吸水率随表面积比的增加而增加ꎬ且几乎呈线性

关系ꎮ 随着保压时间增加ꎬ吸水率-表面积比斜率增

加ꎮ 这说明表面积比对吸水率的影响随保压时间增

加而变大ꎮ

(a)10 MPa 水压下

(a)Under 10 MPa water pressure

(b)20 MPa 水压下

(b)Under 20 MPa water pressure

图 2 试样的吸水率随表面积比变化曲线

Fig? 2 The variation curves of water absorption of the

sample with surface area to volume ratio

2? 2 分析与建模

固体浮力材料的吸水机理主要由树脂基体吸水、

树脂/ 微珠界面吸水和微珠破损吸水三部分构成ꎮ 水

在聚合物中的扩散过程比较复杂ꎬ一般认为水通过

占据自由体积并与聚合物中的亲水基团形成氢键ꎬ

再进一步扩散进入密集交联区域[15]

ꎮ 树脂/ 微珠界

面吸水和微珠破损吸水都主要是由水压作用造成的

材料物理损伤引起的[9-10]

ꎬ水通过占据界面缝隙或

微珠空腔进行扩散ꎮ 同时ꎬ上述三种吸水机理并非相

互独立ꎬ而是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界面吸水和微珠破

损吸水增大了树脂基体和水的接触面积ꎬ进而增大

了树脂基体的吸水率ꎻ树脂基体的吸水降低了其自

身的力学性能ꎬ减少了对微珠的保护作用和界面的

强度ꎬ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界面吸水和微珠破损的

概率ꎮ

从上述分析可见ꎬ浮力材料的吸水机理较为复

杂ꎬ其包含了水在聚合物基体中的扩散ꎬ由于复合材

料复杂微观结构造成的扩散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促

进作用ꎮ 参考水在颗粒填充复合材料中的扩散动力

学研究[16]

ꎬ可以采用菲克定律对浮力材料的吸水行

为进行半经验式的描述:

∂c

∂t

= D?

∂x

(2)

式中:c 为某一时刻水在材料内部某一位置的浓度ꎬ

c = c(xꎬt)ꎻD 为扩散系数ꎬ一般为温度和水压强度的

函数ꎬ对于工作温度一定的浮力材料而言ꎬD 与水压

大小有关ꎬD = D(P)ꎮ 水压对浮力材料吸水率的影

响隐含在扩散系数 D 中ꎮ 浮力材料吸水问题的初

始条件为:

t = 0 时ꎬ x = 0ꎬ c = ∞ ꎻ x≠0ꎬ c = 0 (3)

边界条件为:

t≥0 时ꎬ x = ∞ ꎬ c = 0 (4)

假设浮力材料与水接触的表面积为 Sꎬ通过式

(2)至式(4)可以求得:

c(xꎬt)∝

πDt

exp

- x

4Dt

æ

è

ç

ö

ø

÷ (5)

则总体积为 V 的浮力材料的吸水率 WA 为:

WA =

∫c(xꎬt)dx

t (6)

由式(6) 可知ꎬ浮力材料的吸水率与组合参数

(S / V) t 成正比ꎮ 式中: S / V 即为浮力材料的表面

积比ꎻt 为在某一水压环境下的保压时间ꎮ 从式(6)

中可以看到ꎬ表面积比越大ꎬ保压时间越长ꎬ浮力材

料的吸水率就越高ꎮ

根据表 2 与表 3 中的吸水率及试样表面积比和

保压时间数据ꎬ分别绘制试样在 10 MPa 和 20 MPa

水压下的吸水率与组合参数 (S / V) t 的关系曲线ꎬ

如图 3 所示ꎮ 由图 3 可知ꎬ试样的吸水率与组合参

数 (S / V) t 呈近似线性关系ꎬ与式(6)一致ꎮ 同时ꎬ

“吸水率- (S / V) t ”的斜率与水压有关ꎬ且水压越

2023 年第 10 期 35

???????????????????????????????????????????????

第40页

表面积比对固体浮力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大ꎬ斜率越大ꎮ 综上所述ꎬ浮力材料在某一水压环境

下的累计吸水率与其表面积比和保压时间的平方根

的乘积成正比ꎮ

图 3 浮力材料试样的吸水率随组合参数

(S / V) t 的变化曲线

Fig? 3 The variation curves of water absorption of buoyancy

material samples with combined parameters (S / V) t

3 结 论

通过测试不同表面积比的浮力材料试样分别在

10 MPa 和 20 MPa 水压下的累计吸水率ꎬ研究了吸水

率与表面积比的关系ꎮ 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浮力材

料吸水率与组合参数 (S / V) t 的线性关系ꎬ并与试

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ꎮ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

结论:

(1)在相同水压和保压时间下ꎬ浮力材料的表

面积比越大ꎬ吸水率越大ꎬ且二者呈现出线性关系ꎮ

(2)累计保压时间越长ꎬ表面积比造成的吸水

率差别越显著ꎮ

(3)在较高静水压力下ꎬ表面积比造成的吸水

率差别较大ꎮ

(4)浮力材料的吸水率与组合参数 (S / V) t 呈

线性关系ꎮ 其斜率与水压有关ꎬ且水压越大ꎬ斜率越大ꎮ

综上所述ꎬ采用菲克定律可以半经验式地定量

描述浮力材料在水压作用下的吸水率ꎬ其结果与试

验数据吻合较好ꎮ 下一步将针对浮力材料吸水的各

个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建立微观力学、动

力学模型ꎬ明确各个作用因素的具体影响ꎬ并通过材

料表征进一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ꎮ

参考文献

[1] 高昂ꎬ 胡明皓ꎬ 王勇智ꎬ 等. 深海高强浮力材料的研究现状[ J].

材料导报ꎬ 2016ꎬ 30(S2): 80-83ꎬ 91.

[2] 陈晨阳. 固体浮力材料吸水性研究[D]. 北京: 机械科学研究总

院ꎬ 2018.

[ 3] 李仙会ꎬ 张兆峰ꎬ 柯贤朝ꎬ 等. 深水固体浮力材料的性能[J]. 工

程塑料应用ꎬ 2019ꎬ 47(4): 19-23.

[4] 何成贵ꎬ 张培志ꎬ 郭方全ꎬ 等. 全海深浮力材料发展综述[J]. 机

械工程材料ꎬ 2017ꎬ 41(9): 14-18.

[5] 屈少鹏ꎬ 尹衍升. 深海极端环境服役材料的研究现状与研发趋

势[J]. 材料科学与工艺ꎬ 2019ꎬ 27(1): 1-8.

[6] 高新华ꎬ 刘伟ꎬ 王鹏ꎬ 等. 深海环境下环氧树脂吸水机理研究

[J]. 中国涂料ꎬ 2013ꎬ 28(11): 25-29.

[7] 曹成昊ꎬ 郭安然ꎬ 刘家臣ꎬ 等. 复合树脂/ 空心微珠耐高温浮力

材料的制备及性能[J]. 材料导报ꎬ 2021ꎬ 35(2): 2185-2190.

[8] 曹成昊. 有机耐高温固体浮力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天

津: 天津大学ꎬ 2020.

[9] 龙宇飞ꎬ 王鹏ꎬ 李瑞ꎬ 等. 硅烷偶联剂改性空心玻璃微珠/ 环氧

树脂固体浮力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全面腐蚀控制ꎬ 2016ꎬ

30(10): 17-22.

[10] 马志超ꎬ 郑劲东ꎬ 徐姗姗ꎬ 等. 空心玻璃微珠对固体浮力材料

性能的影响[J]. 材料开发与应用ꎬ 2020ꎬ 35(3): 62-66.

[11] 王鹏. 空心玻璃微珠表面改性对固体浮力材料性能影响研究

[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ꎬ 2016.

[12] GIMENEZ Nꎬ SAUVANT-MOYNOT Vꎬ SAUTEREAU H. Wet ageing

of syntactic foams under high pressure / high temperature in deionized

water[C] / / ASME 2005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Mechanics and Arctic Engineering. Halkidikiꎬ Greece: Oceanꎬ Off ̄

shore and Arctic Engineering Divisionꎬ 2005: 205-210.

[13] CHOQUEUSE Dꎬ DAVIES Pꎬ PERREUX Dꎬ et al. Mechanical be ̄

havior of syntactic foams for deep sea thermally insulated pipeline

[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ꎬ 2010ꎬ 24: 97-102.

[14] BRINI Aꎬ PRADEL Fꎬ BENHAMIDA Aꎬ et al. Ageing damage of

immersed syntactic foams under coupled effects of pressure and aque ̄

ous corrosion[C] / /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Materials. San Diegoꎬ USA: 2003: 1211-1220.

[15] CRANK Jꎬ PARK G S. Diffusion in polymers[M]. London: Aca ̄

demic Pressꎬ 1968.

[ 16] ZOUARI Rꎬ BENHAMIDA Aꎬ DUMONTET H. A micromechanical

iterative approach for the behavior of polydispersed composit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ꎬ 2008ꎬ 45(11-12):

3139-3152.

36 2023 年 10 月

???????????????????????????????????????????????

第4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06

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织物的铺层方式和

混杂比对爆炸载荷动态响应影响研究

冯振宇1ꎬ2

ꎬ 甄婷婷1ꎬ2

ꎬ 高斌元1ꎬ2

ꎬ 解 江1ꎬ2∗

(1? 中国民航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ꎬ 天津 300300ꎻ 2? 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重点实验室ꎬ 天津 300300)

摘要: 为探究芳纶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ꎬUHMWPE)纤维织物的抗爆特性ꎬ

采用 LS-DYNA R11 建立了纤维织物爆炸冲击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ꎬ并通过对比纤维织物爆炸试验中织物的动态响应、失效模

式和测点超压曲线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ꎮ 等面密度条件下ꎬ在同一爆距和当量下对不同层叠方式和层叠比例的织物进行爆炸

冲击数值分析ꎬ从失效模式、超压衰减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抗爆能力分析ꎬ结果表明ꎬ先 A 后 B 式铺层与 AB 交替铺层两种层叠方

式相比ꎬ前者能够更好地阻挡冲击波超压ꎮ 不考虑爆炸火球影响的情况下ꎬ织物的抗爆能力随 UHMWPE 织物的比例增大而不断

增强ꎮ 在层叠数为 12 层时ꎬ混叠织物抗爆结构采用迎爆面 6 层芳纶织物、背爆面 6 层 UHMWPE 织物的组合形式抗爆性能最佳ꎮ

关键词: 纤维织物ꎻ 爆炸冲击ꎻ 动态响应ꎻ 铺叠方式ꎻ 混杂比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37-10

Study on the effect of layup method and blending ratio of aramid and

UHMWPE fiber fabrics on dynamic response to blast loading

FENG Zhenyu

1ꎬ2

ꎬ ZHEN Tingting

1ꎬ2

ꎬ GAO Binyuan

1ꎬ2

ꎬ XIE Jiang

1ꎬ2∗

(1? College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ꎬ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ꎬ Tianjin 300300ꎬ Chinaꎻ

2? Key Laboratory of Civil Aircraft Airworthiness Technologyꎬ CAACꎬ Tianjin 300300ꎬ China)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blast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ramid fiber and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 ̄

lyethylene (UHMWPE) fiber fabricꎬ LS-DYNA R11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fiber fabric blast impact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alysis modelꎬ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wa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dynamic responseꎬ failure

modes and measured point overpressure curves of the fabric in the test.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blast impact was

conducted on fabrics with different lamination methods and laination ratios at the same blast distance and equivalent

under equal surface density conditions. The analysis of blast resistance from two aspects: failure mode and overpres ̄

sure decay capacityꎬ the result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alternate laminated fabricꎬ sequential laminated fabric can

better block the shock wave overpressur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the blast fireballꎬ the fabric blast resist ̄

an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UHMWPE fabric. For 12 stacking layersꎬ the anti explosion

structure of the mixed fabric adopts a combination of six layers of aramid fabric on the front explosion surface and six

layers of UHMWPE fabric on the back explosion surfaceꎬ which has the best anti explos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fiber fabricsꎻ blast impactꎻ dynamic responseꎻ stacking methodꎻ mixing ratioꎻ composites

收稿日期: 2022-08-17

基金项目: 多层介质复合板弹道冲击性能的多尺度分析技术研究 (ASFC-201941067001)

作者简介: 冯振宇 (1966—)ꎬ 男ꎬ 博士ꎬ 教授ꎬ 从事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 飞机结构强度与客舱安全理论及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解江 (1982—)ꎬ 男ꎬ 博士ꎬ 副研究员ꎬ 从事民用航空器结构强度与客舱安全的适航审定技术方面的研究ꎬ xiejiang5@126? comꎮ

机上爆炸事故威胁了民航客机安全ꎬ为了降低

爆炸物在客舱内部爆炸引起飞机解体的风险ꎬFAA

AC 25? 795-6

[1] 中指出可以采用抗爆容器来处置客

舱内部发现的疑似爆炸物ꎮ 民航客机的抗爆装置应

该满足质量轻、体积小、包容能力强等特点ꎮ 随着材

料科学不断发展ꎬ研究者发现高性能纤维具有优异

的抗爆性能ꎮ 研究一款以高性能纤维为主要材质的

抗爆容器具有前景及意义ꎮ

2023 年第 10 期 37

???????????????????????????????????????????????

第42页

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织物的铺层方式和混杂比对爆炸载荷动态响应影响研究

在高性能纤维织物抗冲击仿真研究方面ꎬChun

[2]

研究了空气冲击波作用下柔性帐篷结构的动态响

应ꎬ模拟了冲击波在柔性结构内部的传播过程ꎬ并与

试验进行了对比ꎬ结果表明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结

构动力学的流固耦合方法能够用来分析内爆载荷下

柔性结构的动态响应过程ꎮ 崔小杰等[3]将水和泡沫

铝作为防护层ꎬKevlar 织物作为包裹层ꎬ设计了一种

柔性防护结构ꎬ并采用欧拉多物质算法建立了二维

数值仿真模型ꎬ参照经验公式ꎬ选择适当的比例距离

设置超压测点ꎬ通过对比测点超压峰值和正压作用

时间ꎬ研究结构对爆炸冲击波的防护效果ꎬ结果表明

由内到外依次为泡沫铝、水和 Kevlar 织物的柔性结

构能够较好地减小冲击波超压峰值ꎬ并能够延长正

压作用时间ꎮ 2014 年ꎬZhang 等[4-5] 采用 LS-DYNA

获得了 5~20 kg TNT 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由 UHMWPE

织物制成的柔性防爆墙后的压力流场分布规律ꎬ发

现墙后的压力存在两个主要的峰值ꎬ结合流体密度

云图发现ꎬ墙后存在绕射波和透射波ꎬ透射压力峰值

与墙体变形速率相关ꎮ 柔性墙能够有效抵抗小当量

爆炸物ꎬ墙后压力与墙的高度、厚度以及比例距离相

关ꎮ 此外ꎬ他还发现布的厚度也是影响其动态响应

和失效模式的重要因素ꎮ 解江等[6] 采用 LS-DYNA

建立了芳纶织物爆炸冲击数值分析模型ꎬ发现织物

在受到爆炸载荷作用时会产生边界撕裂和中心区域

穿孔的损伤模式ꎬ变铺层角度的织物具有更好的抗

穿孔能力ꎮ Zhang 等[5]采用壳单元和膜单元对织物

在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进行了模拟ꎬ发

现采用膜单元来模拟柔性防爆墙更为合理ꎮ 此外ꎬ

他还提出了基于最大主应变的失效准则来讨论柔性

壁的动态破坏形式ꎮ

由于力学性能的差异ꎬ不同材料在受到冲击力时

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能ꎮ 国内外针对多种材料混杂铺

层靶板的抗冲击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ꎮ Muhi 等[7]

将 Kevlar 29 片材加入 E-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中的不

同位置得到混杂复合材料靶板ꎬ实验结果显示ꎬ相比

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ꎬ混杂复合材料的防弹性能得到

显著提高ꎬKevlar 29 片材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韧

性ꎮChen 等[8]采用 UHMWPE 纤维单向布和平纹织物ꎬ

以不同比例、不同位置铺层制备复合材料层合板ꎬ在

弹道冲击中发现平纹织物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性ꎬ单

向布则具有较好的抗拉性ꎻ并且发现可通过优化材料

复合方式明显改善层合板的抗弹体侵彻性能ꎮ Mou ̄

ritz

[9]比较了玻璃纤维体积含量相对较低(53%) 和

较高(60%)的层合板的爆炸损伤量ꎮ 纤维含量较高

的层合板能承受较高的爆炸压力并出现较少的分层

损伤ꎮ 增加纤维含量会增强层合板的强度和硬度ꎮ

Haghi 等[10]利用 LS-DYNA 软件对不同层数的复合

材料半球壳体进行了研究ꎮ 爆炸载荷下ꎬ与正交铺

层结构相比ꎬ[0 / 30 / 60 / 90]S铺层复合材料结构具有

更好的抗弯性能ꎮ Dotoli 等[11]设计了一种高弹高强

纤维织物结构ꎬ通过结构设计可获得不同的弹性和

强度ꎮ 李典等[12] 研究了爆炸冲击波和破片联合作

用下玻纤夹芯结构的毁伤特性ꎬ并与芳纶、UHMWPE

纤维复合夹芯结构的防护能力进行对比ꎬ结果表明

同等防护能力所需玻纤芯层重量更大ꎬ芳纶芯层、

UHMWPE 芯层表现出更好的防护能力ꎮ

上述研究表明ꎬ芳纶和 UHMWPE 织物在防爆

领域得到应用ꎬ混杂铺层的层合板具有更好的防护

性能ꎬ国内外研究尚未对混叠织物的抗爆性能进行

研究ꎬ层叠方式和层叠比例对织物板抗爆性能的影

响尚不明确ꎮ

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显式有限元软件 LS-DYNA R11 建立

了纤维织物爆炸冲击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ꎬ进而运

用此模型对纤维织物爆炸载荷下动态响应进行数值

模拟并与试验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ꎮ

1? 1 模型的建立

采用 LS-DYNA R11 进行织物爆炸冲击数值分

析ꎮ 参考试验中相关参数[6] 建立织物爆炸冲击模

型ꎬ织物的有效尺寸为 300 mm×300 mmꎬ两端固定

方式为简支ꎬ另外两端自由ꎮ 空气和炸药通过网格大

小为 5 mm 的实体单元进行模拟ꎬ炸药采用长径比

为 1 ∶ 1 的圆柱形装药ꎮ 为模拟无限大空气域ꎬ在空

气域表面设置无反射边界条件ꎬ并在边界处施加一

个标准大气压ꎮ 流体和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

流固耦合算法实现ꎮ 文献[5] 的研究表明ꎬ采用忽

略抗弯刚度的膜单元模拟织物更为合理ꎬ因此ꎬ本文

中采用 Belytschko-Tsay 膜单元对织物进行建模ꎬ一

层膜单元代表一层织物ꎬ为防止层间穿透ꎬ在各层织

物之间建立面面接触ꎮ 图 1 为建立的织物爆炸冲击

数值分析有限元模型ꎬA、B 两点分别为试验中迎爆

面和背爆面超压传感器的位置ꎬ是仿真模型中参照

经验公式设置的超压测点ꎮ

38 2023 年 10 月

???????????????????????????????????????????????

第4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1 织物爆炸冲击数值分析有限元模型

Fig? 1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fabrics under blast impact

1? 2 材料模型

1? 2? 1 炸药和空气状态方程

以高能炸药材料模型模拟炸药ꎬ并通过 JWL

(Jones-Wilkins-Lee) 控制方程计算爆轰产物的压

力ꎬ其中压力的表达式为:

p = A 1 -

ω

R1V

æ

è

ç

ö

ø

÷ e

-R1V +B 1 -

ω

R2V

æ

è

ç

ö

ø

÷ e

-R2V +

ωE0

(1)

式中:AꎬBꎬR1 ꎬR2 ꎬω 为输入参数ꎻE0为单位体积爆轰

能量ꎻV 为相对体积ꎮ TNT 相关参数值见表 1ꎮ

表 1 TNT 材料参数

Table 1 Parameters of TNT

参数 值

ρ / (kg / m

) 1.63×10

D/ (m/ s) 6 930

PCJ

/ GPa 21

A / GPa 374

B/ GPa 3.74

R1 4.15

R2 1.4

ω 0.35

E0

/ (MJ/ m

) 7×10

注:ρ 为密度ꎻD 为爆轰速度ꎻPCJ为爆炸超压ꎻE0为单位体积爆轰能

量初始值ꎮ

通过空气材料模型模拟空气ꎬ并通过线性多项

式控制方程计算压力ꎬ其中压力的表达式为:

p = C0

+C1 μ +C2 μ

2 +C3 μ

3 + (C4

+C5 μ +C6 μ

)E

(2)

μ =

ρ

ρ0

- 1 (3)

式中:C0 ~ C6为常数ꎻE 为单位体积内能ꎻρ 为当前密

度ꎻρ0为参考密度ꎮ 空气相关参数值见表 2ꎮ

表 2 空气材料参数

Table 2 Parameters of air

参数 值

ρ / (kg / m

) 1.29

C4 0.4

C5 0.4

C1 ꎬC2 ꎬC3 ꎬC6 0

E/ (MJ/ m

) 0.25

V0 1

注:C0 ~ C6为常数ꎮ

1? 2? 2 织物材料模型

本文选用国产芳纶 F-268 和 UHMWPE ZTZ-24

两种平纹纤维织物进行爆炸冲击数值分析ꎬ前期已

开展了织物爆炸冲击试验[13]

ꎮ 采用 LS-DYNA 中的

MAT_FABRIC 干布模型模拟织物ꎬZhang 等[6] 详细

介绍了该材料模型ꎬ同时研究了参数变化对材料性

能的影响ꎬ如图 2 所示ꎮ

(a)准静态拉伸载荷下两种织物的应力-应变曲线

(b)不同应变率下芳纶的应力-应变曲线

(c)不同应变率下 UHMWPE 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 2 两种织物的应力-应变曲线

Fig? 2 Stress-strain curves of the two fabrics

2 数值分析模型的验证

采用纤维织物爆炸试验ꎬ通过对比试验中织物

的响应行为、失效模式和测点超压曲线验证本文所

建立数值分析模型的有效性ꎮ

2023 年第 10 期 39

???????????????????????????????????????????????

第44页

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织物的铺层方式和混杂比对爆炸载荷动态响应影响研究

2? 1 数值模型的建立

空中爆炸冲击波的超压峰值受炸药当量和爆距

的影响ꎬ国内外学者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了 TNT 爆炸

冲击波超压峰值的经验公式ꎬSadovskyi

[14] 给出的超

压经验公式表达式如下:

Δpf

1.07

- 0.1ꎬ 0≤Z≤1.0 (4)

Δpf

0.076

0.255

0.65

ꎬ 1.0≤Z≤15 (5)

式中:Δpf为冲击波超压ꎬMPaꎻZ 为比例距离ꎬm/ kg

-1/ 3

Z =R /

W ꎻR 为爆距ꎬmꎻW 为 TNT 当量ꎬkgꎮ

利用不同比例的超压峰值对自由场爆炸效应进

行了定量模拟ꎬ并与试验结果和经验公式 Sadowski

进行了对比ꎬ如图 3 所示ꎮ 结果表明ꎬ用数值模拟方

法测量的超压峰值误差小于试验和经验公式计算的

最大误差ꎬ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

TNT 空中爆炸冲击过程ꎮ

图 3 不同比例距离下冲击波超压峰值对比

Fig? 3 Comparison of shock wave overpressure

peaks at different scaled distances

2? 2 网格收敛性分析

解江等[15]给出了验证网格收敛性的方法ꎬ即采

用控制变量法验证网格收敛性ꎬ确定 TNT 当量为 20

gꎬ爆距为 200 mmꎬ芳纶纤维织物厚度为 3 mm 不变ꎬ

改变织物的网格尺寸ꎬ探究织物中心点的最大位移

随网格尺寸的变化规律ꎬ结果见图 4ꎮ 研究发现ꎬ网

格尺寸越大ꎬ织物中心点的最大位移越大ꎬ当网格尺

寸为 5 mm 时ꎬ变化不再明显ꎮ 为兼顾计算效率ꎬ本

文采用 5 mm×5 mm 为织物网格尺寸ꎮ

图 4 织物中心点最大位移随网格尺寸的变化规律

Fig? 4 Variation of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the

fabrics center point with the mesh size

2? 3 织物动态响应与失效模式

图 5 所示为 6 mm 厚(20 层) 芳纶纤维织物在

100 mm 爆距、60 g TNT 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过程ꎮ 当

T= 0? 03 ms 时ꎬ冲击波到达织物表面ꎬ织物开始变形ꎻ

当 T = 0? 14 ms 时ꎬ在织物表面产生反射波ꎬ并在自

由边界产生绕射波ꎬ绕射波的作用使背爆面织物向

后翻转ꎻ此后ꎬ织物的纵向位移进一步增加ꎬ直到

0? 8 ms 时达到最大ꎬ之后由于负压和自身弹性力作

用开始反向运动ꎬ并多次振荡ꎬ最终趋于稳定ꎮ

(a)0.03 ms

(b)0.14 ms

(c)0.8 ms

图 5 6 mm 厚芳纶织物爆炸冲击动态响应过程

Fig? 5 Dynamic response process of 6 mm aramid fabric

40 2023 年 10 月

???????????????????????????????????????????????

第4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6 所示为 6 mm 厚芳纶纤维织物在 60 g TNT、

100 mm 爆距工况下ꎬ试验与数值模拟中迎爆面和背

爆面的失效模式对比图ꎮ 试验中织物迎爆面第一层

出现开口状破坏ꎬ纱线出现烧蚀现象ꎬ数值模拟中也

可观察到第一层织物出现小面积开口失效ꎮ 这可能

是因为试验中爆炸火球烧蚀迎爆面的织物层ꎬ降低

了织物的力学性能ꎬ导致表面失效范围更大ꎬ而数值

模拟中未考虑爆炸热效应的影响ꎮ 试验中织物在夹

持边界存在滑移ꎬ背爆面多层织物的径向纱线断裂ꎬ

未滑移一侧边界处出现撕裂ꎬ数值模拟中织物在两

侧简支边界处均出现撕裂ꎬ且失效范围更大ꎮ 分析

其主要原因是试验中织物在夹持边界出现滑移ꎬ而

数值模拟中不存在滑移ꎬ边界条件更为严酷ꎮ

(a)试验与数值模拟迎爆面

(b)试验与数值模拟背爆面

图 6 60 g TNT 当量、100 mm 爆距工况下

6 mm 厚芳纶织物的失效模式对比

Fig? 6 Comparison of failure modes of 6 mm aramid fabric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60 g TNT and 100 mm stand-off distance

图 7 所示为 6? 05 mm 厚(11 层)UHMWPE 纤维

织物在 60 g TNT、100 mm 爆距工况下迎爆面和背爆

面的失效模式对比图ꎮ 试验中织物迎爆面第一层出

现大面积烧蚀破孔ꎬ从背爆面可以看出整个织物被

烧穿ꎮ 数值模拟中迎爆面未出现失效ꎬ背爆面出现

简支边界撕裂现象ꎬ与试验的失效模式吻合ꎮ 与芳

纶织物不同的是ꎬUHMWPE 纤维织物背爆面织物出

现严重变形和褶皱ꎬ而芳纶织物整体较为平整ꎮ 分

析其主要原因:一是 UHMWPE 织物的弹性模量较

小ꎬ主要通过变形来耗散能量ꎬ而芳纶织物的模量相

对较大ꎬ变形较小ꎬ通过将入射冲击波反射来对其背

爆面的物体起到防护效果ꎻ二是 UHMWPE 织物属

于热塑性材料ꎬ在爆炸火球高温作用下先变软ꎬ冷却

后变硬ꎬ出现褶皱ꎮ

(a)试验与数值模拟迎爆面

(b)试验与数值模拟背爆面

图 7 60 g TNT 当量、100 mm 爆距工况下

6.05 mm 厚 UHMWPE 织物的失效模式对比

Fig? 7 Comparison of failure modes of 6.05 mm UHMWPE fabric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60 g TNT and 100 mm stand-off distance

2? 4 观测点超压对比

图 8 和图 9 为两种工况下试验和数值模拟得到

的迎爆面和背爆面测点 A、B 两点超压随时间的变

化曲线ꎬ可以看出ꎬ数值模拟中 A 点的超压曲线与试

验结果较为吻合ꎬB 点的超压曲线与试验结果误差

相对较大ꎬ主要原因是背爆面的超压受织物动态响

应的影响较大ꎮ 表 3 为 A、B 两点的超压峰值ꎬ可以

看出ꎬA 点超压峰值平均误差为 3? 6%ꎬB 点超压峰

值误差为 14? 5%ꎬ均在可接受范围内ꎮ

(a)观测点 A 处超压

2023 年第 10 期 41

???????????????????????????????????????????????

第46页

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织物的铺层方式和混杂比对爆炸载荷动态响应影响研究

(b)观测点 B 处超压

图 8 60 g TNT 当量、100 mm 爆距工况下

6 mm 厚芳纶织物测点超压曲线对比

Fig? 8 Comparison of overpressure curves of measuring points of

6 mm aramid fabric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60 g TNT and

100 mm stand-off distance

(a)观测点 A 处超压

(b)观测点 B 处超压

图 9 60 g TNT 当量、100 mm 爆距工况下

6.05 mm 厚 UHMWPE 织物测点超压曲线对比

Fig? 9 Comparison of overpressure curves of measuring points of

6.05 mm UHMWPE fabric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60 g TNT and

100 mm stand-off distance

表 3 试验与数值模拟得到的测点处超压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of overpressure at measuring points

obtained by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工况 数值 芳纶 UHMWPE

观测点 A 处超压

/ kPa

试验 559.5 557.5

数值模拟 540.3 536.2

误差/ % -3.4 -3.8

观测点 B 处超压

/ kPa

试验 72.4 100.7

数值模拟 81.0 83.5

误差/ % 11.9 -17.1

通过对比织物的失效模式和测点处的超压曲线

可以看出ꎬ数值模拟较好地复现了试验过程ꎮ 与试

验不同的是数值模拟未考虑爆炸火球的影响ꎬ织物

迎爆面的失效面积相对较小ꎻ此外ꎬ数值模拟中将织

物等效为连续体ꎬ未能观察到单个方向纱线断裂的

失效行为ꎮ

3 织物抗爆性能分析

为了识别两种织物的抗爆性能ꎬ采用控制变量

法ꎬ在同一爆距和当量下对相同质量的织物进行爆

炸冲击数值分析ꎬ通过对比织物的失效模式、超压衰

减能力和吸能量ꎬ识别织物的抗爆性能和机理ꎮ 本

研究中织物的有效面积为 300 mm × 300 mmꎬ单层

(0? 3 mm 厚)芳纶织物的质量为 19? 4 gꎬ单层(0? 55

mm 厚)UHMWPE 织物的质量为 19? 8 gꎬ误差为 2? 1%ꎬ

可认为单层芳纶织物和 UHMWPE 织物的质量相

同ꎬ后文中用织物层数比代替质量比ꎮ

3? 1 织物失效模式对比

图 10 所示为 60 g TNT 当量、100 mm 爆距工况

下ꎬ12 层芳纶织物和 12 层 UHMWPE 织物的失效模

式ꎮ 由图 10 可以看出:芳纶纤维织物第一层出现破

孔失效ꎬ所有层在边界处撕裂ꎬ失去抗爆能力ꎻ而

UHMWPE 织物未出现失效现象ꎬ保持了较好的抗爆

能力ꎮ 因此ꎬ在不考虑爆炸火球对织物烧蚀的情况

下ꎬ相较于芳纶织物ꎬUHMWPE 织物具有更好的抗

爆性能ꎮ

(a)12 层芳纶织物

42 2023 年 10 月

???????????????????????????????????????????????

第4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b)12 层 UHMWPE 织物

图 10 相同工况下同质量的芳纶和

UHMWPE 织物的失效模式

Fig? 10 Failure modes of aramid and UHMWPE fabrics

of the same weight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3? 2 吸能分析

图 11 所示为 12 层芳纶织物在 60 g TNT 作用下

的内能和动能随时间变化曲线ꎮ 0? 02 ms 时刻ꎬ在冲

击波作用下ꎬ织物表面发生变形ꎬ织物的动能和内能

开始增加ꎻ0? 1 ms 时刻ꎬ织物动能减小ꎬ此时织物自

身弹力克服外力做功ꎬ内能继续增加ꎻ0? 26 ms 时刻ꎬ

织物内能达到最大值ꎮ 此后ꎬ随着织物在边界处撕

裂ꎬ部分弹性势能释放ꎬ内能在稍有下降后趋于稳定ꎮ

图 11 60 g TNT 当量、100 mm 爆距工况下 12 层

芳纶织物的能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Fig? 11 Variation curves of energy with time of 12 layers of

aramid fabric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60 g TNT and

100 mm stand-off distance

图 12 为 12 层 UHMWPE 织物在 60 g TNT 作用

下的内能和动能随时间变化曲线ꎮ 0? 02 ms 时刻ꎬ在

冲击波作用下ꎬ织物表面发生变形ꎬ织物的动能和内

能开始增加ꎻ0? 1 ms 时刻ꎬ织物动能减小ꎬ此时织物

自身弹力克服外力做功ꎬ内能急剧增加ꎻ0? 16 ms 时

刻ꎬ织物内能达到峰值ꎬ织物由于负压和自身弹性力

作用开始反向运动ꎬ释放弹性势能ꎬ内能先减小后增

大ꎬ逐渐趋于不变ꎬ而动能则是先增大后减小ꎬ最终

趋于零ꎮ 织物内能变化趋势表明ꎬ在冲击波到达织

物表面到反射波离开织物表面的过程中ꎬ织物发生

变形ꎬ吸收能量ꎮ

图 12 60 g TNT 当量、100 mm 爆距工况下 12 层

UHMWPE 织物的能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Fig? 12 Variation curves of energy with time of 12 layers of

UHMWPE fabric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60 g TNT and

100 mm stand-off distance

4 混叠织物抗爆性能研究

在爆炸试验中发现 UHMWPE 织物的主要失效

模式为迎爆面烧蚀和背爆面撕裂ꎬ且烧蚀现象较为

严重ꎬ而芳纶纤维织物未出现明显的烧蚀ꎮ 为了得到

更好的抗爆效果ꎬ可以采用两种织物混杂层叠的方式

设计抗爆结构ꎬ将芳纶纤维织物置于迎爆面ꎬ在抵抗

冲击力的同时还可以起到抗烧穿的作用ꎬ将 UHMWPE

纤维织物置于背爆面ꎬ通过其变形吸能来抵御冲击

波ꎮ 由于芳纶织物的弹性模量约为 UHMWPE 织物

弹性模量的 1? 45 倍ꎬ爆炸载荷下两种织物的变形能

力不同ꎬ有必要研究不同层叠方式和层叠比例下混杂

织物的抗爆性能ꎬ以获得较好的混杂织物组合形式ꎮ

4? 1 层叠顺序

为了研究不同层叠顺序对混杂层叠织物抗爆性

能的影响ꎬ控制织物总层数不变ꎬ对先 A 后 B 式铺

层和 AB 交替铺层的织物进行爆炸冲击数值分析ꎮ

先 A 后 B 式铺层即同种材料放置在一起ꎬAB 交替

铺层即相邻两层织物为不同材料ꎬ如 n 层芳纶(A)

和 n 层 UHMWPE(U)层叠用[AnUn ]表示先 A 后 B

式铺层ꎬ[AU]n表示 AB 交替铺层ꎮ 对 40 g 和 60 g

两个 TNT 当量ꎬ总层数为 8 层和 12 层的混杂层叠织

物进行了爆炸冲击数值分析ꎮ

图 13 所示为织物的失效模式ꎮ 由图 13 可以看

出:两种方式层叠的织物迎爆面失效形貌较为相似ꎬ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心破孔失效ꎻ先 A 后 B 式铺层

织物背爆面的损伤面积较小ꎬAB 交替铺层织物背爆

面的损伤面积更大ꎮ 两个工况下ꎬAB 交替铺层织物

均有一层织物未失效ꎮ

2023 年第 10 期 43

???????????????????????????????????????????????

第48页

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织物的铺层方式和混杂比对爆炸载荷动态响应影响研究

(a)[A4U4 ]

(b)[AU]4

(c)[A6U6 ]

(d)[AU]6

图 13 两种工况下织物失效模式对比

Fig? 13 Comparison of fabrics failure modes under two conditions

图 14 和图 15 为两种层叠顺序下织物背爆面测

点压力曲线ꎬ可以看出ꎬ两个工况下ꎬ先 A 后 B 式铺

层的织物背爆面压力峰值更小ꎬ表明先 A 后 B 式铺

层织物对超压的衰减效果更好ꎮ

图 14 40 g TNT 当量、100 mm 爆距工况下

8 层织物背爆面测点压力曲线

Fig? 14 Pressure curve of measuring point on the back blast surface

of 8 layers of fabric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40 g TNT and

100 mm stand-off distance

图 15 60 g TNT 当量、100 mm 爆距工况下

12 层织物背爆面测点压力曲线

Fig? 15 Pressure curve of measuring point on the back blast surface

of 12 layers of fabric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60 g TNT and

100 mm stand-off distance

上述结果表明ꎬ两种层叠顺序下织物的抗爆性

能接近ꎮ 虽然 AB 交替铺层织物较先 A 后 B 式铺层

织物失效层数少ꎬ但其失效层的损伤面积较大ꎻ而先

A 后 B 式铺层织物只有迎爆面的芳纶织物失效严

重ꎬ背爆面仅出现小面积失效ꎻ此外ꎬ先 A 后 B 式铺层

织物背爆面的压力峰值更小ꎬ具有更好的超压衰减

能力ꎮ 因此ꎬ将抗变形能力更强的 UHMWPE 织物

置于背爆面有利于提高织物整体的抗爆性能ꎮ

4? 2 层叠比例

为研究层叠比例对混杂层叠织物抗爆性能的影

响ꎬ控制织物总层数不变ꎬ改变两种织物各自的层

数ꎬ通过分析不同层叠比例下织物的失效模式ꎬ识别

层叠比例对混杂层叠织物抗爆性能的影响ꎬ计算矩

阵见表 4ꎮ 由表 4 可以看出ꎬ相同当量、相同爆距下ꎬ

随着混杂层叠织物中 UHMWPE 织物层数的增加ꎬ

织物中未失效层数不断增加ꎮ

表 4 计算矩阵

Table 4 Simulation matrix

编号

药量

/ g

爆距

/ mm

芳纶

层数

UHMWPE

层数

失效

层数

织物总

吸能量

/ kJ

背爆面

压力峰值

/ kPa

[A]12

[A9U3 ]

[A8U4 ]

[A6U6 ]

[A4U8 ]

[A3U9 ]

[U]12

60 100

12 0 1 ∶ 0 0 1.40 204.0

9 3 3 ∶ 1 0 1.74 183.3

8 4 2 ∶ 1 0 1.76 182.4

6 6 1 ∶ 1 0 1.84 179.4

4 8 1 ∶ 2 0 2.36 197.3

3 9 1 ∶ 3 0 2.38 193.7

0 12 0 ∶ 1 12 2.06 195.8

44 2023 年 10 月

???????????????????????????????????????????????

第4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16 所示为 60 g TNT 当量、100 mm 爆距工况

下ꎬ总层数为 12 层的几种典型层叠比例织物的失效

模式ꎬ可以看出ꎬ不同层叠比例下ꎬ织物表现出不同的

失效模式ꎮ 当芳纶和 UHMWPE 的层数比为 3 ∶ 1 时ꎬ

所有层织物均在简支边界撕裂失效ꎻ当层数比为 2 ∶ 1

时ꎬ织物迎爆面仍以中心区域失效为主ꎬ背爆面以边

界撕裂为主ꎬ同时中心区域出现轻微失效ꎻ当层数比

为 1 ∶ 1 时ꎬ织物迎爆面和背爆面均只在中心区域出现

失效ꎻ当层数比为 1 ∶ 2 和 1 ∶ 3 时ꎬ迎爆面的芳纶在中

心区域失效ꎬ背爆面的 UHMWPE 织物在简支边界处

失效ꎬ避免了在同一位置失效导致织物出现穿孔ꎮ

(a)[A9U3 ]

(b)[A8U4 ]

(c)[A6U6 ]

(d)[A4U8 ]

(e)[A3U9 ]

图 16 不同层叠比例织物的失效模式

Fig? 16 Failure modes of fabrics with different ratios

图 17 为不同层叠比例下织物的总内能随时间

的变化曲线ꎮ 由图 17 可以看出ꎬ对于混杂层叠织

物ꎬ随着 UHMWPE 织物层数增多ꎬ织物的总内能不

断增大ꎬ这是因为 UHMWPE 织物断裂所需的能量

更高ꎮ 由于[U]12工况下织物发生失效ꎬ只通过塑性

变形吸能ꎬ所以其总吸能低于[A4U8 ]和[A3U9 ]两种

层叠顺序织物的总吸能ꎮ

图 17 不同层叠比例织物的总内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Fig? 17 Variation curves of total internal energy of

fabrics with different ratios with time

图 18 为总层数为 12 层的不同层叠比例下织物

的失效模式和背爆面压力峰值对比图ꎬ可以看出ꎬ单

一的芳纶织物背爆面压力峰值最大ꎬ这是因为该工况

下织物在简支边界完全撕裂并向后运动ꎮ 对于混叠

织物而言ꎬ不同层叠比例下织物背爆面压力峰值相差

不大ꎻ层叠比例大于 1ꎬ即芳纶的层数大于 UHMWPE

层数时ꎬ织物背爆面的超压峰值相对较小ꎬ这是因为

芳纶织物的刚度大于 UHMWPE 织物的刚度ꎬ爆炸

载荷作用下芳纶层数较多的混叠织物变形较小ꎬ而

UHMWPE 层数较多的混叠织物容易在爆炸载荷的

推动下迅速产生大的位移ꎬ压缩背爆面空气ꎬ导致背

爆面空气压力较大ꎮ 从背爆面超压峰值可知ꎬ层叠

比例为 1 ∶ 1 的混叠织物对超压的衰减能力最强ꎮ 芳

纶与 UHMWPE 层数比为 2 ∶ 1 和 1 ∶ 1 时的压力峰值较

层数比为 1 ∶ 2 和 1 ∶ 3 时的压力峰值小 5? 8% ~ 9? 1%ꎬ

但该工况下织物迎爆面和背爆面均在中心区域发生

失效ꎬ更容易出现局部区域完全破孔失效的情况ꎮ

2023 年第 10 期 45

???????????????????????????????????????????????

第50页

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织物的铺层方式和混杂比对爆炸载荷动态响应影响研究

图 18 总层数为 12 层的不同层叠比例下

织物背爆面压力峰值及失效模式对比

Fig? 18 Comparison of pressure peaks and failure modes

on the back face of fabrics with different ratios

with a total number of 12 layers

5 结 论

本文在前期试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织物爆炸冲

击有限元模型ꎬ通过与试验中织物的动态响应、失效

模式和测点处超压峰值对比ꎬ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ꎮ

在相同质量下分析了两种单一织物的抗爆性能ꎬ并

讨论了两种织物在不同混叠比例和层叠顺序下的抗

爆性能ꎬ主要结论如下:

(1)建立的织物爆炸冲击有限元分析模型能够

较好地模拟爆炸过程ꎬ数值分析得到的织物失效模

式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ꎬ测点处超压峰值的误差为

11? 4%ꎬ处于可接受范围ꎮ

(2)在不考虑爆炸火球对迎爆面织物烧蚀的情

况下ꎬ相同质量的 UHMWPE 纤维织物具有更好的抗

爆性能ꎬ采用 UHMWPE 纤维织物作为抗爆材料时需

要在迎爆面设置隔热层以达到更好的抗爆效果ꎮ

(3)从失效模式上看ꎬ先 A 后 B 式铺层织物的损

伤面积较小ꎻ从超压衰减上看ꎬ先 A 后 B 式铺层织物

的超压衰减能力稍优ꎮ 整体而言ꎬ在所研究工况下ꎬ

先 A 后 B 式铺层织物的抗爆性能更好ꎬ在设计混叠

织物抗爆结构时应采用先 A 后 B 式铺层的方式ꎬ迎

爆面选择芳纶织物ꎬ背爆面选择 UHMWPE 织物ꎮ

(4)在混叠织物总层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 UH ̄

MWPE织物层数ꎬ失效模式从简支边界撕裂过渡到迎

爆面中心破孔和背爆面边界撕裂ꎬ失效层数不断减

少ꎮ 使用两种材料设计抗爆结构时ꎬ在保证迎爆面

不被烧蚀的情况下ꎬUHMWPE 织物的层数越多ꎬ织

物抵抗破坏的能力越好ꎮ 从超压衰减的角度看ꎬ在

层叠数为 12 层时ꎬ层叠比例为 1 ∶ 1ꎬ超压衰减效果

最好ꎮ

参考文献

[1] Least risk bomb location: FAA AC 25. 795 - 6 [ S]. Washingt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ꎬ 2008.

[2] CHUN S. Nonlinear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in a flexible shelter

under blast loading [D]. Blacksburg: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ꎬ 2004.

[3] 崔小杰ꎬ 张孙嘉ꎬ 张国伟. 基于 AUTODYN 的复合防护结构数值

模拟[J]. 爆破器材ꎬ 2019ꎬ 48(1): 56-61.

[4] ZHANG Bꎬ NIAN Xꎬ JIN F Nꎬ et al. Failure analyses of flexible ul ̄

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UHMWPE) fiber reinforced

anti- blast wall under explosion [ 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8ꎬ

184: 759-774.

[5] ZHANG Yꎬ YAN D Jꎬ NIAN X Zꎬ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rigid

and flexible reflection of air shock wave[J]. Applied Mechanics Ma ̄

terialsꎬ 2014ꎬ 638-640.

[6] 解江ꎬ 姜超ꎬ 高斌元ꎬ 等. 高性能纤维织物抗爆性能试验研究[J].

应用力学学报ꎬ 2022ꎬ 39(1): 35-43.

[7] MUHI R Jꎬ NAJIM Fꎬ MOURA M F S F D. The effect of hybridiza ̄

tion on the GFRP behavior under high velocity impact[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09ꎬ 40(8): 798-803.

[8] CHEN Xꎬ ZHOU Yꎬ WELLS G.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 ̄

gations into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hybrid fabric panels[ J]. Com ̄

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14ꎬ 58: 35-42.

[9] MOURITZ A P. Underwater explosive blast response of fiberglass

laminates[M]. UK: Woodhead Publishingꎬ 2017: 305-315.

[10] HAGHI Rꎬ BEHJAT Bꎬ YAZDANI M.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under blast load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ꎬ 2017(8): 2231-2237.

[11] DOTOLI Rꎬ BOZZOLO Aꎬ FAY S Dꎬ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concept of explosion-resistant cargo container for narrow-body air ̄

crafts[C] / / ICAS 2010 2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Aeronau ̄

tical Science. 2010.

[12] 李典ꎬ 侯海量ꎬ 戴文喜ꎬ 等. 爆炸冲击波和破片联合作用下玻璃

纤维夹芯复合结构毁伤特性实验研究[J]. 兵工学报ꎬ 2017(5):

877-885.

[13] 冯振宇ꎬ 裴惠ꎬ 迟琪琳ꎬ 等. Kevlar 织物软壁包容环抗冲击数值

仿真分析研究[J]. 振动与冲击ꎬ 2020ꎬ 39(10): 15-23.

[14] SADOVSKYI M A. Mechanical action of air shock waves of explo ̄

sionꎬ based on experimenta data[M]. Moscow:Izd Akad Nauk SSSRꎬ

1952.

[15] 解江ꎬ 高斌元ꎬ 甄婷婷ꎬ 等. 爆炸载荷下机织物的动态响应与

失效行为[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22ꎬ 39(10): 4949-4960.

46 2023 年 10 月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pdf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