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节能》2023年第12期

发布时间:2024-1-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上海节能》2023年第12期

12Specially Invited Consultant 特邀顾问Honorary Director 名誉主任Director 主 任Deputy Director 副主任 翁史烈 WENG Shilie施明融 SHI Mingrong 胥传普 XU Chuanpu王 坚 WANG Jian阮 力 RUAN Li 张晓卯 ZHANG Xiaomao楼振飞 LOU Zhenfei 朱宗尧 ZHU Zongyao唐忆文 TANG Yiwen 徐 君 XU Jun宋忠奎 SONG Zhongkui《 》编辑委员会Shanghai Energy Saving Editorial Board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5-705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1-1500/TK《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李 文 LI Wen虞美萍 YU Meiping 王佳骏 WANG Jiajun ... [收起]
[展开]
《上海节能》2023年第12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12

Specially Invited Consultant 特邀顾问

Honorary Director 名誉主任

Director 主 任

Deputy Director 副主任

翁史烈 WENG Shilie

施明融 SHI Mingrong 胥传普 XU Chuanpu

王 坚 WANG Jian

阮 力 RUAN Li 张晓卯 ZHANG Xiaomao

楼振飞 LOU Zhenfei 朱宗尧 ZHU Zongyao

唐忆文 TANG Yiwen 徐 君 XU Jun

宋忠奎 SONG Zhongkui

《 》编辑委员会

Shanghai Energy Saving Editorial Board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5-705X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31-1500/TK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

李 文 LI Wen

虞美萍 YU Meiping

王佳骏 WANG Jiajun 李人茜 LI Renqian

张 洪 ZHANG Hong 王继跃 WANG Jiyue

贾伊群 JIA Yiqun 陈建国 CHEN Jianguo

郭佳婧 GUO Jiajing 黄 赟 HUANG Yun

Editor in Chief 主 编

Associate Editor in Chief 副主编

Executive Editor 执行编辑

Translator 翻 译

编辑出版 Editor and Publisher

《 》杂志社 Shanghai Energy Saving Magazine

主管单位 Competent Authority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Shanghai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zation

主办单位 Sponsor

上海市节能协会 Shanghai Energy Saving Association

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 Shanghai Energy Saving Supervision Center

协办单位 Assist Handle Publications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 Shenergy Group Co., Ltd.

上海市电力公司 Shanghai Electric Power Company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Shanghai Power Equipme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杂志社 Shanghai Energy Saving Magazine

http://www.shjn.cn

shjnxh

上海中山北一路121号花园坊A1楼718室

Room 718,Building A1,Square Garden,No.121,

Zhongshan North No.1 Road,Shanghai

021-60805315

021-60805335 转各分机

200083

shjnzz@shjn.cn

上海康城广告有限公司

Shanghai Kangcheng Advertisement Co., Ltd.

上海康城印务有限公司

Shanghai Kangcheng Printing Co., Ltd.

3100120130062

18.00元

Distributing Agency 发行单位

Website Address 网 址

Wechat Number 微信号

Address 地 址

FAX 传 真

TEL 电 话

Postal Code 邮 编

E-MAIL 邮 箱

Design 设计制作

Print 印 刷

Advertising Business License 广告经营许可

Fixed Price 定 价

马宪国 MA Xianguo 牛东晓 NIU Dongxiao 王大军 WANG Dajun 王 晋 WANG Jin 王 昊 WANG Hao

王 经 WANG Jing 王如竹 WANG Ruzhu 王培红 WANG Peihong 龙惟定 LONG Weiding 刘惠萍 LIU Huiping

刘 慧 LIU Hui 朱静蕾 ZHU Jinglei 朱明林 ZHU Minglin 庄贵阳 ZHUANG Guiyang 陈长虹 CHEN Changhong

陈 臻 CHEN Zhen 李光明 LI Guangming 李琦芬 LI Qifen 吴志琦 WU Zhiqi 陆 寅 LU Yin

俞 伟 YU Wei 余岳峰 YU Yuefeng 金皓敏 JIN Haomin 孟 凯 MENG Kai 杨春林 YANG Chunlin

郑广宏 ZHENG Guanghong 胡建一 HU Jianyi 俞增盛 YU Zengsheng 徐 强 XU Qiang 徐 旭 XU Xu

黄贤龄 HUANG Xianling 屠利德 TU Lide 章学来 ZHANG Xuelai 曾伟良 ZENG Weiliang 蓝毓俊 LAN Yujun

潘克西 PAN Kexi 戴 坚 DAI Jian 张瀚舟 ZHANG Hanzhou 苗启新 MIAO Qixin 秦宏波 QIN Hongbo

王智强 WANG Zhiqiang 黄 捷HUANG Jie

委员会成员 Committee Members

SHANGHAI ENERGY SAVING

加快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上海市节能协会 会刊

月刊·公开发行

1982年创刊

2023年第12期

(总第420期)

2023年12月31日 出版

欢迎订阅

2024年《 》杂志

定价:18.00元(含邮费)

全年订费:216.00元

热诚欢迎本市和全国各单位及个人

联系订阅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1号

花园坊A1楼718室

邮政:200083

联系人:王佳骏 吉多

电话:60805320 60805319

在线投稿网址:www.shjn.cn

《上海节能》在线投稿

第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contents

节能战略与政策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1748 “碳经济”形势下企业碳交易策略研究 向俊杰

Research on Corporate Carbon Trading Strategies under \"Carbon Economy\" Situation XIANG Junjie

1759 创新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工作的思考 孙大光 于瀚洋 庄 琳

Thoughts on Innovation of Clean Production Audit,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Work SUN Daguang, YU Hanyang, ZHUANG Lin

天然气专栏 Natural Gas Column

1766 “十四五”能源规划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启示 梁亚英 唐喜庆

Enlightenment of \"14th Five-Year Plan\" Energy Plan on Development of Natural Gas Distributed Energy LIANG Yaying, TANG Xiqing

1773 碳中和背景下天然气掺氢技术现状及展望 许晓强 张 霞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Natural Gas Hydrogenation Technology under Carbon Neutrality XU Xiaoqiang, ZHANG Xia

制造业绿色发展专栏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1777 双向FDI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王 霞 刘佳乐

Impact of Two-Way FDI on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NG Xia, LIU Jiale

1788 制造企业节电增效的技术与管理协同推进机制 梁祖坤 易小明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for Energy Saving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IANG Zukun, YI Xiaoming

节能论坛 Energy Saving Forum

1799 2022年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数据分析 吴蔚沁 荆 瑞 徐闻娴

Data Analysis of Shanghai Public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Monitoring Platform in 2022 WU Weiqin, JING Rui, XU Wenxian

1808 “双碳”目标下浙江省用能权交易特征分析及建议 张天佑 俞明东 叶津宏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Energy Use Rights Trad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under \" Double Carbon\" Goal

ZHANG Tianyou, YU Mingdong, YE Jinhong

1813 推进上海虚拟电厂发展的建议 姜 越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Virtual Power Plant JIANG Yue

1819 我国居住建筑能耗现状和节能降碳途径 严丽叶 王天一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Way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in China

YAN Liye, WANG Tianyi

1823 基于苏州智慧住区的绿色智慧管控平台功能与技术研究 邓华艳 李振全 马思聪 卢 颖

Research on Function and Technology of Green Smart Control Platform Based on Smart Residential Area in Suzhou

DENG Huayan, LI Zhenquan, MA Sicong, LU Ying

SHANGHAI ENERGY SAVING

contents

第5页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8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1832 欧盟建筑物节能管理法规解读及节能管理行为分析 李预江

Interpretation of EU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Regulations and Analysis on Energy Efficiency Management Behavior

LI Yujiang

1839 工业汽轮机技术应用及未来发展研究 伍赛特

Research on Technical Applic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eam Turbines WU Saite

1847 燃煤发电企业环保电价政策研究 周沛婕 潘翔龙 吴凯露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lectricity Price Policy for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s

ZHOU Peijie, PAN Xianglong, WU Kailu

节能技术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1851 城市交通碳管理技术研究 唐心雨 唐 文 蒋 晔

Research on Urban Transportation Carb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TANG Xinyu, TANG Wen, JIANG Ye

1858 冷藏车厢门不同开启状态的厢体内部温度场模拟研究 赵 举 朱洪亮 许敬能

Simulation Study on Internal Temperature Field of Compartment Door of Refrigerated Truck in Different Opening States

ZHAO Ju, ZHU Hongliang, XU Jingneng

1865 燃煤电厂CO2捕集技术研究 孟 磊 张力元 何镇翔

Research on CO2 Capture Technology in Coal-Fired Power Plants MENG Lei, ZHANG Liyuan, HE Zhenxiang

1870 基于改进鲸鱼优化算法的变压器绕组检测系统 冯 翼 陈伟国

Transformer Winding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Improved 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ENG Yi, CHEN Weiguo

1876 基于改进YOLO v5的巡更安全风险识别方法研究 齐芳平 石 晔 崔志威 王 辉 朱 澈

Research on Patrol Safety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Improved YOLO v5

QI Fangping, SHI Ye, CUI Zhiwei, WANG Hui, ZHU Che

1882 基于服务站区域互联的共享电动汽车调度方法 何鈜博 徐 伟

Scheduling Method for Shared Electric Vehicles Based on Regional Interconnection of Service Stations HE Hongbo, XU Wei

节能工程与经济 Energy Saving Engineering and Economy

1892 高效空调制冷机房建设应用分析 易检长 任中俊 杨心宇

Application Analysis on High Efficiency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tion Room Construction

YI Jianchang, REN Zhongjun, YANG Xinyu

1898 建筑节能材料价格分析和预测 周登辉 聂春龙 陆艺璇 彭勇辉 蔡 超

Price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Materials ZHOU Denghui, NIE Chunlong, LU Yixuan, PENG Yonghui, CAI Chao

1903 GRC材料在箱式变电站一体化工厂化基础中应用 王昌丽 季 晨 陆 强

Application of GRC Materials in Integrated Factory-Based Foundation of Container-Type Substations

WANG Changli, JI Chen, LU Qiang

1909 活性炭吸附/脱附+催化燃烧系统的设计与控制 张 琪

Design and Control of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Desorption + Catalytic Combustion System ZHANG Qi

1913 饭店综合能耗指标控制方法探讨 孙启鹏 谭志宣

Discussion on Control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Index in Hotels SUN Qipeng, TAN Zhixuan

1918 风资源年际变化对海上风电场发电量的影响 刘怀西 曾冠毓 吴 迪

Impact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Wind Resources on Power Generation of Offshore Wind Farms LIU Huaixi, ZENG Guanyu, WU Di

1924 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的应用及能耗分析 龙 丹 曾浩然

Applic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 of Mag-Lev Centrifugal Chiller Long Dan, Zeng Haoran

第6页

“碳经济”形势下企业

碳交易策略研究

向俊杰

济南市能源和粮食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摘要:以全国性碳市场为代表的“碳经济”发展,对现代企业提出新挑战

的同时也提供了新机遇。“碳经济”与企业的制度文化、科技创新、行为

模式等密切相关,企业应当在充分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积极主动应对新挑战,认清新形势,把握新机遇,综合运用买卖、管理和

限额交易中最有效策略,在应对温室气体减排新挑战的同时充分获取

“碳经济”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收益,在全面履行减排降碳义务,维护社会

公共利益的同时,努力实现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碳经济; 碳市场; 交易策略; 企业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2.001

Research on Corporate Carbon Trading Strategies under \"Carbon Economy\" Situation

XIANG Junjie

Jinan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Detachment for Energy and Grai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bon Economy\" represented by

the national carbon market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as well as op收稿日期:2023-05-22

作者简介:向俊杰(1984-),男,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节能政策法规和绿色低碳发展

研究

第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portunities for modern enterprises. The \"Carbon Econom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of enterprises. Enterprises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new challenge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lessons, recognize the new situation, seize new opportunities, comprehensively apply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ies in trading, management, and quota trading, and fully obtain the huge economic benefits contained in the \"Carbon Economy\" while addressing the new challenge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While comprehensively fulfilling the obligations of emiss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and

safeguarding the public interest of society, enterprises should strive to maximize individual economic interests.

Key words: Carbon Economy; Carbon Market; Trading Strategy; Enterprise

“碳经济”形势下企业碳交易策略研究

0 引言

历史是重要的。历史形塑了企业的文化、制

度、结构和行为模式。企业总是习惯于以历史的经

验和教训来理解、评议、判断现在,但是,未来决定

现在,未来的收益决定企业现在的价值,未来的发

展决定企业现在的选择。以营利为目的而设立的

企业,有必要根据“碳政策”新要求和“碳市场”新发

展,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重新配置要素资源,努力提

升交易效率。尝试在全面考察我国碳市场基本特

征的基础上,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对企业在碳

市场中的交易策略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我国碳市场的基本特征

自 2013 年 6 月起,我国先后在深圳、上海、北

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以及福建八个省市启动

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根据我国政府在《中美

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及巴黎气候大会上的承

诺,2017年12月,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工

作正式启动。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郑重承诺,“我

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加速了我国碳排放权

交易体系建设工作。2021 年 7 月 16 日,全国性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将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

入上线交易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 162家,覆

盖CO2排放量约45亿t,这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建成

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碳市

场,建设进程又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是党中央统筹国际

国内两个大局,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加强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也是一项具有开创

意义的重大举措。从本质上来说,碳市场就是将温

室气体排放权视为一种生产性资源,通过市场价格

机制和经济激励机制,使其在不同主体间进行充分

流通和交换,最大限度地提高配置和利用效率,从

而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主

体对该资源的自愿性交易行为,以最有效率的方

式来实现“减排降碳”的社会公共目标。碳市场

不同于建立在社会产品剩余和不同需求互换基础

上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一般市场,它是以国家公

权力为保障,通过人为制造“供应短缺”,并配以

“行为限制/ 管制”,自上而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

种特殊类型的市场,有其自身的特征。我国碳市

1749

第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场的主要特征包括:

1.1 碳市场中的交易产品

碳市场中的交易客体是碳排放权。碳排放权

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或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向大

气中排放CO2的权利,是一种以特定抽象物为客体

的、无形的、特殊的权利。人从出生到死亡,需要不

间断地向外界排放CO2,同时人类的各种生产经营

活动,也都需要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外界排放

CO2,因此,碳排放权既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的自然

权利,又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生产性资源,也是

人类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或发展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期,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

前,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和改造一直处于相

对较低的水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人类

生存的物质需要与自然界物质生产率偏低之间的

矛盾,温室气体排放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尚未凸

显。此时,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资源,处于极度丰裕

状态,很少有人关注其配置效率以及因其无限制利

用可能会造成的问题。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

类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日益强大,尤其

是对化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巨量增长,

在极大丰富物质产品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致使大气中的 CO2浓度相对于工业革命之前的

水平提高了47%,比自然环境下两万年时间增加的

浓度还多[1]

,这样的急速变化引起全球平均气温的

快速上升,导致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就

迫使人们不得不对碳排放权资源的配置效率及其

过度利用所造成的问题进行慎重考虑和积极应对。

为此,人们对于碳排放权的权属和使用限制达

成了基本的共识,即将碳排放权归属为全体人类积

极共有 1

之权利,任何个体(团体或国家)要占有和

使用该项权利,应当从根本上维护全体共有人之利

益且取得全体共有人的一致同意。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先后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一系列控

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和协议,逐步将

碳排放权纳入积极共有范畴之内进行管理和利用,

由行使公共管理事务的政府或政府间组织作为全

体共有人代表,负责对碳排放权进行总量控制和分

配管理。其中,《京都议定书》首次规定了两种碳排

放权交易类型和三种灵活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分

别为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约机制(JI)

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各地碳排放权市场的

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直接依据。在上述背景下,有条

件的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允许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就碳排放权进行市场

交易。

我国政府承诺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

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推进我国碳排

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努力将碳排放权纳入积极共有

范畴予以管理的重要体现。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

定,碳排放权产品主要有碳排放配额和核证自愿减

排量(CCER)两类。其中,碳排放配额是指政府依

法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在规定时期内 CO2的排放

额度,是重点排放单位合法拥有碳排放权的凭证

和载体,一单位碳排放配额相当于向大气排放

1 tCO2e。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指对我国境

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自愿减排项

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

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

气体减排量。

1.2 碳市场中的交易主体

碳市场中的交易主体,不仅包括直接进行碳排

放权买卖的交易各方,还包括碳市场的建立者和维

护者,以及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中介服务的其他参

1 17世纪的自然法学家,将人类对资源的共有划分为消极共有和积极共有两大类。其中消极共有是指资源在起初不属于任何人,但任何人都可以利用

的共有形式。普芬道夫在《论法律和国家的性质》中,将消极共有描述为“一切事务对所有人开放并平等地属于每一个人的共有形式”。例如,我国宋

朝大文豪苏东坡在其《前赤壁赋》曾写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即是将清风、明月作为人类消极共有资源的典型例子。积极共有是指资源属于全体共有权人,任何人对这些资源的使用必须得

到全体共有人一致同意的共有形式。各国对石油、煤炭或其它矿产资源的拥有是典型的积极共有

1750

第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与者。

就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言,直接进行碳排

放权买卖的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国家

有关交易规则的机构和个人。重点排放单位就是

指属于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年度温

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tCO2e的温室气体排放单

位。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大户,重点排放单位

理应依法受到更多的约束和承当更重的社会责任,

并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加强能源使用与过程

排放管理、技术革新等方式努力控制和减少温室气

体排放。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其他机构或个

人,目前仅包括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2 年颁布

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

的可参与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的机构和

个人。允许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其他机构或

个人直接进行碳排放权买卖,既为全民参与减排降

碳事业奠定了政策基础,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社会

各方减排降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碳市场的建立者和维护者是政府。政府

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市

场的发展方向。健康完善的市场发展离不开政府

职能的充分发挥。由于碳排放配额和核证自愿减

排量的法定性、抽象性等特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的稳定健康发展更是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保障。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依法确定碳排放配

额总量控制和分配方案,合理设定碳排放权交易市

场中交易各方的最初权利状态。再通过强制性的

配额清缴和鼓励性的配额抵消等行政职能行为,在

强化责任主体自觉履行法定减排义务的同时,鼓励

社会资源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倾斜,丰富碳排放权

交易产品的种类和来源。最后,政府以整个国家机

器为后盾,保障市场交易规则(包括国家正式颁布

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的习惯、惯例

等)的正常运行,增强市场中交易各方行为的可预

测性和确定性,控制和减少市场竞争中可能出现的

“机会主义行为”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中介服务者特指

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碳排放权交易机构以及在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

易项目的审定机构和自愿减排项目产生减排量的

核证机构等,以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

为主。

1.3 碳市场中的交易种类

根据康芒斯对交易的分类,碳市场中的碳排放

权交易可以分为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限额的

交易三个基本类型[2]

买卖的交易是指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以

稀少性为一般原则,以财富的再分配为目的,交易

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市场机会、市场竞争以及交易

各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就我国碳市场中而言,买卖

的交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之间的碳排放配额交易,

以及重点排放单位与自愿减排项目业主之间关于

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

管理的交易是指交易的一方为另一方的上级,

且该上级是一个人或一种少数个人的特权组织[3]

管理的交易,以效率为一般原则,以财富的生产为

目的,强调“命令和服从”。我国全国性碳市场中管

理的交易,主要是指重点排放单位或自愿减排项目

业主自身内部科层之间的命令与服从,管理的交易

与其内部的生产资源分配、产业结构调整、业务模

式优化等密切相关。

同管理的交易一样,限额的交易也是地位不平

等的双方之间的交易,但此时处于优势地位的上级

是一个集体的上级或它的正式代表人[4]

。限额的交

易,以公平正义为一般原则,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强

调“恳求与争论”。我国碳市场中限额的交易,主要

是指生态环境部门对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的

分配与清缴,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对自愿减排项目业

主自愿减排项目的备案和减排量的核证。

由于碳市场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自上而下建立

和发展起来的特殊类型市场,在其发展的不同阶

2 又称欺骗性自利追求行为,指为追求个人利益,故意隐瞒偏好、扭曲事实或者混淆视听

“碳经济”形势下企业碳交易策略研究

1751

第1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段,上述三种类型的碳排放权交易所处位置和重要

性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在初期,限额交易是最

为主要的交易类型,以建立和完善碳市场交易制度

为主;随后,买卖交易将逐渐取代限额交易的地位,

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将进一步凸显出来;再然

后,管理交易将变为最为主要的交易类型,各市场

主体内部科层之间碳排放权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将

直接决定碳市场的运行效率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目

标的实现程度。现阶段,我国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

已基本建成了全国性碳市场,同时发电行业碳排放

权也已于 2021年 7 月 16 日上线交易,在不断扩大

全国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实

现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将成为我国碳

市场发展的下一个重要议题。

1.4 碳市场中的交易原则

我国碳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就是要通过市场竞

争和激励机制促进以 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减

排,其最终目标是“推动实现CO2排放达峰目标和

碳中和愿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

。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和

激励机制的效用,保障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

真正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必须坚持以“效率”和“公

平”为基本原则。

坚持效率原则,就是要在厘清碳排放权交易中

政府规制调配和市场自发调节两种不同机制的基

础上,充分认识和正确衡量两者在资源配置中的功

能与作用,以及两者相应的成本与收益关系,选择

其中效率较高者来支配和指导“碳资源”的配置。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 3

的观点,政府调控和市场调

节机制效率的高低,关键要看两者在解决具体问题

上的成本—收益的关系。市场调节机制的效率并

不一定总是高于政府调控机制,因为市场中的外部

性 4

问题会削弱其效率,有时候甚至会导致市场完

全无效率或负效率。同样,政府调控机制的效率也

不一定总是高于市场调节机制,因为政府调控同样

存在着成本,即便是在解决市场外部性问题时,政

府调控机制花费的成本也可能远远大于市场外部

性问题本身造成的损失。碳排放权交易的目的是

控制和减少 CO2排放,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

统的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相

互配合。同时,由于碳排放的外部性问题无法由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自身予以解决,而只能依靠行使公

共管理职能的政府予以规制。因此,我国碳排放权

交易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减排降碳功效的充分

发挥,除了依赖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

还需要政府规制调配机制的深度介入。

坚持公平原则,就是要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

权责安排上和取得成果的分享上实现公平正义。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发展理念也已经从

功利主义正义观逐渐转变为公平的正义观,即从原

来追求经济建设优先和全社会利益总量最大化,逐

渐转变为更加注重机会平等和总量成果在个体之

间合理分配的平衡发展[6]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

和运行应当尊重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社会资源禀

赋的差异现状,在碳排放配额的分配上不搞“一刀

切”,也不搞“平均主义”“大锅饭”,坚持实事求是,

从现实情况出发,在允许不同时、不同步发展的基

础上统筹各地区、行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及共

同发展。坚持公平原则,首先应保证各方交易地位

在法律上的平等,交易必须是在各方自由、真实的

意思表示一致的情况下完成。其次是要保证市场

进出自由的公平,符合国家规定的任何碳排放权交

易主体都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该市场。最后也

是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市场交易规则执行的公平,

任何交易主体都要遵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制

度或规则的安排,任何违反制度或规则的行为都应

当受到制止和约束,任何不道德的行为人都应当被

追究相应的责任。

3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4 外部性指一个人的决策对非决策当事人产生的影响,有利于非决策当事人的,称为正外部性,不利于非决策当事人的,称为负外部性

1752

第1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2“碳经济”新形势下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

机遇

企业是人们为了追求共同目标,有意识、有计

划、有目的组建的结构化群体。自其设立时起,就

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生产经营行

为的效用受其所拥有或支配的制度文化要素、人的

要素、物的要素的制约。其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

正式的成文规则以及那些作为正式规则之基础与

补充的典型的非成文行为准则[7]

。物的要素主要包

括土地、厂房、设备、原料等实体性生产性要素和生

产技术、工艺等抽象的生产性要素。人的要素主

要包括企业产权的所有者、企业业务的管理者和

企业生产经营的劳动提供者。以全国性碳市场为

代表的“碳经济”的创立和发展,将会从制度文化、

科技创新、行为模式等多个方面对企业产生深远

的影响。

2.1“碳经济”与企业制度文化

“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与CO2排放的外部性

密切相关。自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之父马歇尔

在《经济学原理》书中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后,

庇古在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一书中,首次用经济学

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外部性问题。庇古认为,针对负

外部性行为,要对行为主体造成的外部性进行征税

或补贴,而不能完全依赖亚当·斯密的所谓“看不见

的手”进行调节。同时,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

人成本/收益等于社会成本/收益(即包括外部性在

内的成本/收益),那么私人最优决策将带来社会最

优决策,资源就可以实现最优配置。这种纠正外部

性的方法称为“庇古税”方案,成为现代碳税的理论

基础。但是,“庇古税”方案的效用发挥主要依赖于

国家法律制度对私人产品(个人行为)的约束程度

以及损害赔偿的制度安排和运行规则,有时候其本

身存在的外部性问题并不一定比其所欲解决的外

部性问题小,且损害赔偿制度的安排和运行在消耗

社会现有资源的情形下,只能实现原有产品和价值

的转移,而不会导致新产品或价值的增加。

不同于“庇古税”方案,科斯认为,在某些条件

下,外部性问题无需借助国家公权力行为,而是可

以通过当事人私人间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

社会效益最大化。科斯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关

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无论是通过政府行政

机制还是通过市场和企业机制,都应从交易成本出

发,究竟应当采取哪一种方式,关键要看两者之中

谁花费的成本较低。针对市场交易中资源配置效

率的问题,科斯提出了他那个著名的定理,即当交

易成本为零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通过市场

交易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当交易成本不为零时,则

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8]

作为以控制和减少碳排放为目的的“碳经济”,

其框架设计、制度安排、运行操作都是在国家或地

区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通过将碳排放权由消

极共有状态转变为积极共有状态,将碳排放进行

“权利化”“私有化”“产权化”,并使其作为生产性要

素,在不同生产经营主体之间通过交易而进行流

通,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来配置社会资源,以最小的

社会成本来实现以 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

与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历史经验不同,

“碳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加全

体人类的福利,要求企业在努力增加其个体财富的

同时必须首先保证社会总体财富的增加,即首先保

证减排降碳目标的完成。与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

历史发展经验也不相同,“碳经济”为企业的生产经

营活动新增了一个限制性要求,即将碳排放权予以

生产要素化,促使企业将CO2排放成本和减排降碳

收益纳入其自身生产经营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考虑

和衡量。

作为“碳经济”规制和调整的最小基本单位,企

业要想积极参与和发展“碳经济”,实现自身利益最

大化,就必须在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努力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指导下,从观念

上全面认识和了解“碳经济”的本质,思想上深刻理

解和认同“碳经济”的约束与要求,将“碳经济”渗透

到观念、思想、制度、行为等各个方面,形成企业自

身的“碳经济”制度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发

“碳经济”形势下企业碳交易策略研究

1753

第1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展现有基础上,对“碳经济”以及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作出准确的预判,从而选择出一条既能满足温室气

体减排控制要求又能适合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

发展路径。

2.2“碳经济”与企业科技创新

“碳经济”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而

设立和运行的,是摆脱对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巨量

利用依赖,与碳排放脱钩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

经济,目标是在保证不影响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追

求的同时,通过创新发展方式和路径来减少温室气

体的人为排放量。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创新。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人类对客观自然界适

应、利用和改造的能力和效率,才能在不断丰富物质

产品的同时,减少对客观自然界的掠夺与破坏,从而

实现社会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的目的。

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认为,从经济

学的观点看,人类生存的条件有追求目标的多样

性、生存时间的有限性、实现目标手段的有限性、目

标重要性的差异性四个基本特征。而缺少达到不

同目标的手段,几乎是制约人类社会行为的一个普

标条件[9]

。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并对新时代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新的概括:“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此,我国

社会就由之前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单目标发

展模式转变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地

区、阶层间“平衡、充分发展”的多目标发展模式,而

2020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

一般性辩论上作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是我

国新时代多目标发展模式的一次最高规格的集中

体现。多目标发展形势下,每一目标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都与其他目标相同,整体目标的发展和实现依

赖于所有目标的共同发展和实现,只有所有目标协

同发展、共同作用,才能保证整体目标的真正发展

和实现。“碳经济”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

作为同样重要和紧迫的两个总目标,就是要在多目

标发展模式下创新配置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

性手段,努力提升社会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而只

有通过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才能促进这两项目

标的协同发展、共同作用。技术生产率的提高,不

仅能进一步丰富物资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而且能优

化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

尤其是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和温室气体减排同时实现。

“碳经济”中的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

本身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布

局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

调整产业结构布局,鼓励、支持和促进高产值、高附

加值、高利润行业或经济体的发展,大力发展清洁

能源替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充分发挥

科技创新在保证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和改善

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总体效用。

相比以往来说,“碳经济”在增加企业发展目标

的同时,又对其可使用的稀缺性手段进行了限制,

即在要求企业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转变为

追求企业个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整体最大化的

同时,又将之前处于消极共有状态的碳排放权转变

为积极共有状态,并将其作为一种生产性要素进行

“私有化”和“财产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

了进一步的限制。针对“碳经济”的新要求和未来

发展的不确定性,企业必须对原有的发展方式、路

径或模式进行改变和创新,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重

新配置要素资源,进一步探索和发挥现有稀缺性手

段的功能和效用,而科技创新则是企业在此情形下

最应采取和最为主要的选择措施之一。“碳经济”条

件下的企业科技创新,必须与温室气体减排、环境

保护和改善密切相关。

2.3“碳经济”与企业行为模式

企业行为模式是指企业内部科层之间、企业作

为一个整体与外界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的行事准则、

行为规范及惯例等。企业行为模式与企业组成人

1754

第1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员的个人行为模式密切相关,引导和规制着组成人

员的个人行为模式,又深受其制约和影响。作为个

人,不管是企业产权的所有者,企业业务的管理者,

还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劳动提供者,都将同样受到经

济利益的诱惑、个人情感的鼓动、社会道德的约束

和法律制度的限制,都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

为倾向,都致力于将个人利益最大化。“碳经济”的

建立和发展,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将重塑所

有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必然也将影响和改变所有

企业的行为模式。

企业产权的所有者,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收益和

风险的最终承担者,直接面临 CO2排放“权利化”

“私有化”“产权化”的冲击,是“碳经济”发展结果的

最终承受者。总体上来看,其个人效用与企业效用

相一致。在追求个人/企业总体效用最大化的过程

中,如果企业产权的所有者机械地依赖过往经验,

将“碳经济”新要求仅仅作为一种行政性命令或强

制性义务,企业的涉碳行为仅以完成法定的配额清

缴义务为目的,那么“碳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将成为

企业的一种额外负担,耗损企业现有生产性要素而

不增加企业的产出或价值,最终将导致企业的衰败

或破产。而如果企业产权所有者能对“碳经济”的

本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和

生产经营方式,“碳经济”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

机遇,将碳排放权视为一种新设的生产性产权,与原

有生产性要素有效结合,则企业就可在实现温室气

体减排的同时实现自身资产的保值增值,充分获取

和享受“碳经济”中所蕴含的巨大潜在经济收益。

企业业务的管理者,作为企业产权所有者的代

理人,是“碳经济”的主要实际参与者,个人效用与

企业总体效用并不总是一致,行为模式受“碳经济”

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收益与企业“碳经济”

指标的关联程度。当个人收益与企业“碳经济”指

标密切正相关时,管理者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

力来发展企业“碳经济”,此时,相较于单纯追求经

济利益,企业在整体上将会更加偏向于追求个体经

济利益与社会减排降碳目标的协调发展。而当个

人收益与企业“碳经济”指标完全无关,甚至负相关

时,管理者将不会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企业“碳经

济”中,甚至还会想办法占取、挪用“碳经济”中的资

源或成果,此时,经济利益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唯一

追求目标,为此甚至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企业生产经营的劳动提供者,仅与企业存在劳

动契约关系,个人效用与企业总体效用相对独立,

行为模式受“碳经济”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

对于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感性和理性认

识,以及个人自发养成的公共道德观。一个充分认

识“碳经济”重大意义并具有社会公共道德的个人,

将更倾向于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自觉履

行“碳经济”的相关新要求。反之,一个尚未充分认

识到“碳经济”重大意义或缺乏社会公共道德的个

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会选择漠

视,甚至公然违背“碳经济”的相关新要求。企业中

自觉履行“碳经济”相关新要求的劳动提供者越多,

则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与社会减排低碳目标

的要求就越协调和统一,反之,就越疏远和对立。

作为社会互联网络中的一员,企业的行为模式

还要受到国家法律制度、社会文明整体发展程度等

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我国“碳经济”

的不断发展,各项涉碳法律法规逐渐出台和完善,

涉碳产权的界定越来越清晰,企业的“法定减碳义

务”也越来越明确,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企业都将

无法独自抽离于国家“碳经济”总体部署,将个体利

益独立于社会总体利益之外。不同于之前单纯追

求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碳经济”中,企业需要

以增加社会总体利益的方式来追求个体利益,即在

满足“减排降碳”法定要求的前提下,追求个体经济

利益最大化,这就需要企业在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的

基础上,对“无碳”发展路径和方式进行升级和创

新。社会文明整体的发展程度,尤其是社会诚信体

系建设水平,直接决定着“碳经济”激励机制作用的

发挥。在一个高度文明、互信、和谐的社会里,“碳

经济”中合作各方能够紧密合作、密切协同,以较低

的交易费用来实现机会和资源的充分交换和流通,

在整体上提高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同时,也

使企业享受更多的“碳经济”发展成果,激励企业在

“碳经济”形势下企业碳交易策略研究

1755

第1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碳经济”中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使企业的“碳

行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效。反之,则迫使企业

越来越疏远“碳经济”,而“碳行为”也越来越贫乏和

低效。

“碳经济”,既向新时代企业的发展提出新要

求、新目标、新挑战,又提供了新方向、新机会、新机

遇。企业应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积极拥抱“碳经

济”,合理选择符合自身条件和发展目标的“碳行

为”,将自身发展同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

部署相协同,将个体利益追求与社会总体利益的增

加相结合、相统一。

3“碳经济”中企业碳交易策略分析

企业作为“碳经济”最为主要的参与主体,尤其

是负有法定配额清缴义务的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根

据“碳经济”中的新政策、新要求以及自身现状和未

来发展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碳排放权交易,灵活、

合理地采取相应策略,在全面贯彻国家“减排降碳”

政策方针和严格执行涉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及时

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创新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将个

体利益追求与社会公共利益增加保持相对一致,在

应对温室气体减排新挑战的同时充分获取“碳经

济”中所蕴含的巨大潜在经济收益。

3.1“买卖的交易”的交易策略

企业间从事碳排放权买卖的交易,双方都需要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衡量该交易的效率。

碳排放权卖方的成本,既包括碳排放权原始取

得费用,也包括相应的交易成本。其中,原始取得

费用既可以是卖方自行“生产”碳排放权的费用,如

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而降低CO2排放率所支出的

费用,也可以是卖方通过前期市场购买而支付的总

价款。而相应的交易成本,则包括卖方为了全面、彻

底完成此次交易而进行搜寻、考察、讨价还价(签

约)、实施、监督、执行等活动所支付的相应费用[10]

碳排放权卖方的收益,则是指其碳排放权实际

卖得的总价款。仅就买卖的交易而言,当卖方的边

际收益——新售单位碳排放权的售价,大于其边际

成本——新售单位碳排放权的原始取得费用与相

应的交易费用之和时,卖方的交易策略才是有效率

的,且效率的大小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差的大

小成正比。

碳排放权买方的成本,既包括实际上向卖方支

付的总价款,也包括相应的交易成本,而收益则与

碳排放权在手中的效用大小成正比。碳排放权效

用,与碳排放权的用途以及买方的技术水平、生产

能力、市场地位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当用于社

会产品的生产时,买方的技术水平越高、生产能力

越强,则碳排放权发挥的效用也就越大,从而买方

的收益也就越大。当用于再次买卖的交易时,买方

的市场地位优势越明显,则碳排放权能发挥的效用

也就越高,进而买方的收益也就越大。同样,仅就

买卖的交易而言,只有当买方的边际收益——新增

单位碳排放权实际发挥的效用,大于其边际成本

——新购单位碳排放权所支付的总价款和相应的

交易成本之和时,买方的交易策略才有效率,且效

率的大小同样与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差的大

小成正比。

作为一种生产性要素,一般情况下,碳排放权

的效用与其稀缺性成正比。因此,对于买方来说,

碳排放权具有边际收益递减性,即当已购买的碳排

放权越多,现有量愈多,其稀缺性愈小,则能从新购

单位碳排放权中获得的收益越小。而对于卖方来

说,则具有边际成本递增性,即当已卖出的碳排放

权越多,所剩的量愈小,其稀缺性愈大,则新售单位

碳排放权的成本越高。因此,买卖的交易中,各方

参与者的交易策略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交

易量和交易频次的增减,交易策略的有效性也会发

生相应的变化,买卖各方应当根据自身客观情况的

变化,随时调整交易策略,通过碳排放权的有效流

通和交换,在提升社会资源总体利用率、充分发挥

碳排放权买卖交易的减排降耗功能的同时,努力实

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2“管理的交易”的交易策略

衡量碳排放权在企业内部科层之间的配置和

1756

第1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利用率,可以通过将其与买卖的交易进行对照比

较,也可以从其自身的“成本—收益”角度来衡量。

与买卖的交易对照比较时,当企业内部边际减

碳成本小于外部边际购买成本时,管理的交易相对

是有效率的,企业在内部开展减排降碳活动,将能

在减少 CO2排放的同时增加自身经济效益。而当

企业内部边际减碳成本大于外部边际购买成本时,

管理的交易相对是无效率的,通过买卖的交易从外

部市场购买将更加有利于企业自身利益。企业的

边际减碳成本与企业的产品生产布局、能源消费结

构、科技应用水平以及制度文化等密切相关,是企

业总体发展水平、市场竞争地位等综合实力的集中

体现。外部边际购买成本,从逻辑上来说,取决于

社会中边际减碳成本最低的那个企业的实际减碳

成本以及相应的交易费用水平。

从企业自身“成本—收益”角度来衡量时,碳排

放权管理的交易效率主要取决于企业边际减碳收

益与机会成本5

之间的关系。当边际减碳收益大于

机会成本时,企业将资源投入减排降碳活动是有效

率的,反之,则是无效率的。企业的边际减碳收益

是指因新增单位碳排放权而获得的实际收益,可依

买卖的交易中买方的边际收益或卖方的边际收益

来计算,主要看减碳是用于自用还是用于买卖。而

其机会成本是指企业因将资源用于减排降碳活动

而放弃的其他最大可能收入。

总体上来说,管理的交易就是要通过在企业内

部科层之间统一思想认识、合理配置要素资源、有

效降低交易费用来提高企业的整体资源配置和利

用效率。碳排放权管理的交易是实现企业经济效

益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脱钩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措

施,是实现企业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协调统一

最根本的保障,是按时、全面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

和战略目标最主要的支撑。管理的交易效率提升

是社会财富增长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来源,企业碳排

放权管理的交易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全社

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完成。现实中不同地区、行

业和种类企业管理的交易效率各不相同,一般来

说,产权界定清晰、法律执行彻底、市场竞争完全的

地区或行业中的企业,管理的交易效率就相对偏

高。而内部管理越规范、制度文化越协调、度量实

施越精准、奖惩执行越完善的企业,其管理的交易

也将越有效率。

3.3“限额的交易”的交易策略

衡量碳排放权限额的交易的效率,主要就是衡

量重点排放单位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全面履行法

定减碳义务,或者在全面履行法定减碳义务时如何

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限额的交易效率受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制度

的直接约束和影响。在限额的交易中,处于优势地

位的上级是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各

级人民政府,其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而制定的方针政

策、颁布的法律制度、实施的公共管理措施对企业

来说通常都是无偿性的和强制性的,而作为被管理

对象的企业,贯彻执行国家大政方针、严格遵守各

项法律制度、全面配合行政管理措施是其在现代社

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和义务之

一。在碳排放权限额的交易中,企业对涉碳方针政

策、法律制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对涉碳公共

管理措施的适应性,直接决定着其相应交易策略的

效率高低。企业只有在真正理解我国“碳经济”建

立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接受绿色低碳可持续发

展理念,才能够主动调整其生产经营活动来适应涉

碳公共管理的各项具体要求,及时、足额、全面履行

其法定减碳义务,保证限额的交易的效率,即保证

在追求个体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限额的交易的社

会公共利益目标。否则,企业将视社会公共利益为

其个体利益实现之阻碍,政府将视企业个体利益为

社会公共利益之损害,限额的交易将毫无效率可

言。具体而言,现阶段,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和

研究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碳排放配额的分配与清

5 企业将资源和精力投在减排降碳活动所放弃的其他方面的收益

“碳经济”形势下企业碳交易策略研究

1757

第1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缴、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核证与抵扣以及全国性

碳市场运行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企业才能将其日常

的逐利活动与政府的减排降碳要求相协调,才能将

个体经济利益的追求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相统

一,从而保证碳排放权限额的交易的效率。

限额的交易效率还与企业的商誉行为密切相

关。商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在耗费自有

资源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时理应得到的对价。当企

业在碳排放权限额的交易中,将商誉视为减排降碳

活动的收益部分时,良好商誉的激励机制将促使企

业自发地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在追求自身经济利

益的同时切实履行好法定减排降碳义务、维护好社

会公共利益,从而保证碳排放权限额的交易的效

率。反之,如果企业无视商誉好坏的影响,单纯追

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则在碳排放权限额的交

易中,将会偏向于机会主义行为,试图以故意扭曲

事实、混淆视听或利用其他欺骗手段进行自利,漠

视,甚至公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此时,碳排放权限

额交易中的交易成本,尤其是实施、监督、执行等活

动成本,将可能远大于该交易的总收益,从而使限

额的交易在整体上变得毫无效率可言。随着科技

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商誉在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竞

争中的重要性地位越来越凸显。在碳排放权限额

的交易中,摒弃机会主义行为,坚持诚信、勤勉的交

易策略,是企业个体追求经济利益、维护社会公共

利益、树立良好商誉的唯一有效选择。

总之,“限额的交易”不只单纯关注企业个体的

经济利益,而是更注重社会公共利益的生产与分配,

相较于单纯的“效率”追求,更倾向于“公平”和“正

义”,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及其最终目标。“限额的交

易”实施过程就是个体私利与社会公共利益协调发

展、相互统一的过程。企业在碳排放权限额的交易

中交易策略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其个体私利与社会

公共利益的协同发展程度,在“碳经济”新形势下,只

有将法定减碳义务的履行与企业商誉的建设和维护

相结合,才能保证企业实施减排降碳活动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从而保证碳排放权限额的交易的有效性。

4 结语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将重塑区域、

行业经济发展新格局,我国以全国性碳市场为代表

的“碳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企业产品生产布局调

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科技应用水平提升以及制

度文化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机

遇。企业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员,应当在充

分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应

对新时代的新挑战,认清“碳经济”发展新形势,把

握好新机遇,综合运用买卖的、管理的和限额的交

易中最有效策略,在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充分

获取“碳经济”中所蕴含的巨大潜在经济收益,在全

面履行法定减排降碳义务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

同时,努力实现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个

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迈向

2060 碳 中 和 —— 聚 焦 脱 碳 之 路 上 的 机 遇 和 挑 战[EB/OL].

(2021-03-17[) 2023-05-22].https://www.ifs.net.cn/news/26\".

[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018重印):70.

[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018重印):71.

[4]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018重印):71.

[5]生态环境部.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

稿)》意见的通知[EB/OL].(2021-03-30)[ 2023-03-19]https://www.

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103/t20210330_826642.html.

[6]向俊杰. 碳达峰碳中和中“效率”和“公平”研究[J].上海节能,2021

(11):1191-1197.

[7]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

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022重印):4.

[8]罗纳德·H·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 盛洪,陈郁,译校.上海:格致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020重印):91-94.

[9]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朱泱,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8(2016重印):18.

[10]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

用分析范式[M]. 姜建强,罗长远,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社.2015(2021重印):33-35.

1758

第1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创新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工作

的思考

孙大光 于瀚洋 庄 琳

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摘要:随着《“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等深化清洁生产工作的政策法规的出台,清洁生产审核

模式由常规审核向常规审核与快速审核并行的方向发展,审核的对象也由企业扩展到工业园区、农业等

领域。目前执行的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指南是对企业常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给出评判结论的工

具,已不适应当前审核工作的需要。在对原有常规审核的评估与验收指南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创新

性地提高快速审核的评估验收指南,建立起园区审核的评估验收框架,对农业审核评估验收进行探索,

对于新形势下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体系,规范不同审核方式、不同审核对象的审核工作,具有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创新评估验收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2.002

Thoughts on Innovation of Clean Production Audit,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Work

SUN Daguang, YU Hanyang, ZHUANG Lin

Jili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uch as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National Clean Production Implementation Plan\" to deepen clean production work, the audit model of clean

production has evolved from conventional audit to a combination of conventional audit and rapid audit,

收稿日期:2023-09-01

第一作者(通讯):孙大光(1973-10-),男,研究生、硕士学位,正高级工程师,从事环境科研管理、清洁生产审核、大气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

研究和制定工作

1759

第1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and the audit object has also expanded from enterprises to industrial parks, agriculture and other fields.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clean production audit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guidelines is a tool

for evaluating the results of the conventional clean production audit work of enterprises, which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audit work.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original conventional audit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guidelines, the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guidelines for

rapid audit are innovatively improved, and the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framework for park audit is

established. The exploration of agricultural audit,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cleaner production policy and regulation syste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standardizing the audit work of different audit methods and different audit objects.

Key words: Clean Production; Clean Production Audit;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Innovative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0 引言

清洁生产审核的模式不同、审核的对象不同,

与其对应的评估与验收指南内容上将有较大差

异。目前,针对企业常规审核的评估验收指南执行

多年,较为成熟,但随着管理要求的提升和审核内

容的扩展,指南也应适时作出优化调整。而针对其

他审核模式、审核对象的评估验收指南编制尚未成

型,应尽快采用创新的思维加以完成,以满足审核

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1 创新评估验收工作的意义

1.1 适应发展的需要

2021 年 10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

发《“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以下称“方

案”),全面部署了推行清洁生产的总体要求、主要

任务和组织保障。为配合方案内容的落地实施,相

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配套措施办法,生态环境部

门出台了两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通知,

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推行清洁生产 2023 年工作重

点的通知》。

以上政策法规中均涉及审核模式与审核对象

的创新。审核模式的创新是指推荐采用简易清洁

生产审核即快速清洁生产审核。审核对象的创新

是指将园区、产业集中区作为审核试点,同时强调

将农业列入审核的重要性。

创新审核工作的评估验收均超出了原有常规

企业的评估验收指南的涵盖范围,现有指南无法科

学地评估,起不到评判的作用。因此,应结合新形

势下的审核方式与审核对象的变化,适时编制新指

南,完善审核工作的体系,支持和规范创新型审核

工作的开展[1]

1.2 规范审核行为

清洁生产审核的评估验收是审核工作的落脚

点,其能够给出审核工作结论性评判的直接权威工

具,通过与否关系审核工作成败。由于其决定性作

用效果,使其对审核工作具有反向约束性,即在审

核过程应按照评估与验收的要求来开展工作,实现

“答题应答到采分点上”,为通过评估验收创造条

件。为此,科学严谨,且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评估验

收指南,对于规范审核行为,指导审核工作的开展

1760

第1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作用。

1.3 统一标准、实现区域互认

清洁生产审核的结论,应在统一的标准框架

下完成,避免出现不同区域间审核结论的不一致

性。如同样审核过程与审核报告,甲地结论到乙

地则不认或依据乙地的标准,甚至产生相反的结

论。此种情况的出现,必将阻碍审核工作的健康

有序发展。

2 企业常规审核评估验收内容的优化调整

目前,广泛执行的审核评估验收指南是针对企

业常规审核的评判标准。随着审核工作深入,内容

也应适时作出优化调整。

2.1 增加“降碳”内容

减污降碳节能增效,已成为当今清洁生产审

核工作的核心目标。现执行的审核评估与验收指

南中并没有将此方面的内容体现出来,使得以指

南为导向的审核工作对降碳方面的工作内容得不

到审核力量的重点投入,也直接影响了降碳绩效

的取得。

为配合“双碳”工作要求,应在指南中补充相关

内容。包括,现状调查中对碳排放水平的评价是否

客观准确、“降碳”潜力分析、审核重点对“降碳”的

考虑是否完备、目标设置中涉及“降碳”是否依据充

分可行、“降碳”方案绩效核算是否准确、其他方案

所产生的连带“降碳”效益是否体现出来等内容[2]

2.2 调整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认定结果的权重

在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评分表中关键指标第4项

中要求,存在“达不到相关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体系三级水平(国内清洁生产一般水平)或同行业

基本水平”的情形,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不合格。对

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此要求作为通过与否的关键要

求是具有其合理性,有利于促进企业审核力量的投

入,提升落实方案的决心。但对于少部分建厂时间

久远、原本就生产工艺落后,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

的老企业来讲,通过审核,即便是在原有基础上取

得了较为显著的绩效,并且被审核企业满意审核成

果,仍不能达到上述要求,最终会被认定为未通过

验收。

此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清洁生产审

核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清洁生产本身是相对的概

念,是指相比原有的生产水平,审核后有所提高,提

升是相对原有,而非绝对化的提升。如按第4项中

要求,基础较好企业稍加努力即可满足此条要求,

进而通过验收;而原有基础差的企业在能力范围

内,即便付出再大努力仍不通过验收,此种情况将

严重挫伤落后企业参与审核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

企业的差距,拉低区域清洁生产整体水平。

建议调整指南内容要求,对于原有基础差的企

业,可补充增加相对性指标,即在原有基础上,企业

关键指标的提升幅度达到一定要求,就可满足验收

条件。此做法可提升企业审核积极性,实现企业审

核工作的良好循环发展。

2.3 验收过程中弱化与“预期目标”的对照

在评估评分表中,“中/高费方案的可行性分

析包括:中/高费方案具备详实的环境、技术、经济

分析;所有量化数据有统计依据和计算过程,数据

真实可靠”;在验收评分表中,“中/高费方案实施

绩效达到预期目标;中/高费方案未达到预期目标

时,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以上打分项

均对中高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中的效益量值提出

了较高要求。按此要求,在审核过程中必将在此投

入较为多的精力,以符合评分标准。

但实际工作中,有些效益明确的中/高费方案

可在此方面弱化相关工作,即不去核算预估的效

益,只在方案完成后核算实际效益。中/高费方案

效益预估准确与否,甚至是不进行预估,既不会对

方案实施与否产生影响,更不会影响最终的效益。

如企业锅炉房增设省煤器(省煤器是安装于锅炉尾

部烟道下部用于回收所排烟的余热的一种装置,将

锅炉给水加热成汽包压力下的饱和水的受热面,由

于它吸收高温烟气的热量,降低了烟气的排烟温

创新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工作的思考

1761

第2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度,节省了能源,提高了效率,所以称之为省煤器),

资源能源的节约(省煤)、污染物的减排(由于少烧

导致的少排,SO2、烟尘等污染物减少)、运行费用的

减少产生的经济效益。此方案是得到公认的成熟

做法,效益产生直接且明显。因此,可在评估验收

指南中弱化相关的打分项,从而减少审核过程中不

必要的精力投入。

2.4 验收条件的调整

评估与验收是针对审核过程中不同节点给出

的技术审查和结论意见,即评估是在无低费方案完

成而中/高费可行性分析已完成但尚未实施时进

行,验收是在中/高费方案已完成且绩效汇总,目

标对照均已完成时进行。

目前,部分企业受生产工艺的调整、市场的变

化,经费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中/高费方案迟迟

不能落实,甚至不再可能落实,而验收打分项中“未

实施的中/高费方案理由充足,或有相应的替代方

案”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达成共识,导致企业在通过

评估后,一直不能满足验收的要求,处于评估与验

收之间的尴尬位置,得不到审核的最终结论,在一

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的审核积极性,也给后续的行

政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为此,建议在企业通过评估的技术审查后,要

求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情况下可设置为1-2

年,完成中/高费方案的实施工作,满足验收的要

求。如在规定的时限内,企业不能完成全部中/高

费方案,可在验收前向主管部门申请将原计划实施

的中/高费方案进行调整,经确认后开展验收工

作。如无明确原因且规定时限内不能完成中/高

费方案,则视为未通过本轮审核验收,在后续的清

洁生产企业认定,相关资金的拨付等事项上都将受

到影响。

2.5 评估与验收可有条件合并

对于无低费方案与中/高费方案基本同期完

成,且同时满足评估与验收条件的企业,可将评估

与验收合并执行,直接给出最终的验收结论意见。

此种做法提高了评估与验收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减

少了被审核企业和审核咨询机构的负担。

3 企业快速审核评估验收的创新

快速清洁生产审核,通常是指针对特定企业,

采用特定的审核程序和方式,开展的短期而有效的

清洁生产审核。快速审核与常规审核相比,从操作

程序、方法步骤、绩效的汇总、报告编制等方面均存

在较大差异,常规审核的评估验收指南不适用于对

快速审核结果的评判。为适应快速审核工作的推

广,规范快速审核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制定适用的

评估验收指南势在必行。在制定过程中,应突出以

下几方面内容。

3.1 快速审核的适用性

企业快速清洁生产审核的适用对象包括:

1)已完成一轮或多轮且已通过评估验收的企业。

2)企业清洁生产总体水平较高只存在某一方

面问题(如由于工艺调整导致的污染物排放不能稳

定达标)。

3)生产工艺简单且流程短的企业。

指南应同时适用于以上3类企业的评估验收。

3.2 突出快速审核的特点

1)关键问题的解决

关键问题的解决,是多数企业选择快速审核模

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问题通常指,生产工艺

上的堵点卡点问题、环保上的超标问题、使用和排

放有毒有害物质情况、能耗物耗超标的问题,以及

某些行动上的要求(如提标改造事项)等。这些问

题都是企业面对的急难险重,解决这些问题对企业

的利好程度远大于通常审核所带来的节能降耗。

因此,结合快速审核的特点,应将对关键问题的解

决放在绩效评价的首要位置加以考虑。

2)绩效与审核重点的关联性

快速审核由于其自身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相比

常规审核,方案在全厂范围内的分散度较差,其产

生的清洁生产方案应更多地包含在审核重点范围

1762

第2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内或指向审核重点,以保障审核重点相关问题的解

决或水平的提升,进而更好地为清洁生产目标的实

现做出贡献。因此,在绩效评价中,最重要的是审

核重点相关绩效值占全厂的比例应较大,而非全厂

范围内的绩效的累积的绝对量值。

3)审核范围缩小,深度加强

快速审核与常规审核相比,审核过程中对于清

洁生产水平的提升各有侧重,常规审核更多的是全

面的提升,从范围来看涉及全厂;快速审核更多的

是涉及审核重点,由于快速审核通常是在常规审核

之后的再审核中采用的审核方式,前期审核已对普

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挖掘和实施解决,后续的快速审

核工作潜力理论上不及前期审核,审核的效益也不

比前期,但通过局部审核深度的加强,同样能够给

企业提升与改进。

3.3 审核结果的认定

由于快速审核中产生的中/高费方案多是针

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方案产生得到企业认可

后,企业必将集中力量尽快加以实施。理论上快速

审核中/高费方案的实施速度比较快、见效周期都

比较短,具备将评估与验收合并执行的条件,可按

要求直接给出验收结论。快速审核与常规审核的

结论应具备同样的效力,有助于企业对其的认可,

使快速审核成为常态化的审核方式。

4 园区审核评估验收的框架建立

园区审核的评估验收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

问题:

4.1 明确审核主体

单独企业的审核,对象主体清晰明确,即企业

自身。大多数企业集群的审核,由于集群内企业各

自为政,无明显关联性,更无隶属关系,召集与组

织、协调推进均存在较大难度。通常情况由园区管

委会等行政主管部门来组织协调前期工作,但在具

体的审核工作开展过程当中,细节的操作往往推进

困难。

为此,审核开展之初,一定要明确审核过程中

各方的责权利,通常园区管委会作为主体一定要约

定好工作内容,避免审核中间环节的无组织状态。

4.2 园区清洁生产水平的评价

审核初期,对园区清洁生产水平的评价,关系

到审核策略和审核工作的走向,是园区审核程序中

的关键步骤。园区的现有清洁生产水平取决于园

区内企业的平均清洁生产水平。如园区内企业整

体清洁生产水平较为一致,可定性给出园区的清洁

生产水平;如园区内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参差不齐,

则应定量给出园区内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分布情

况,不宜给出园区整体的清洁生产水平定性说明[3]

4.3 审核重点的确定

园区的审核重点不同于单独企业审核时确定的

审核重点,确定原则与依据均存在本质的不同。园

区的审核重点不应是园区内某一企业的车间或部

门,应是园区内大多数企业共同使用的资源能源或

排放的污染物(如某地医药化工园区,园区内企业采

用集中供热,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统一排入园区污

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或园区内多数企业共同采用的

生产工艺或技术(如某地的袜业园区,园区内企业均

采用类似的生产设备开展生产活动)。以此方式确

定的审核重点,抓住了园区内企业的共性问题,体现

了园区审核的整体性,保证了审核工作的工作潜力,

充分考虑了企业,保障了园区内企业广泛的参与性。

4.4 审核目标的设置

审核目标的设置应体现园区整体与企业个体

的兼顾性原则。既要体现园区整体清洁生产水平

的提升与改进,还要显现企业从审核中的受益。因

此,在设置目标时对园区与企业均要有适配性。目

标项的选择应是多数企业生产管理中均涉及的指

标,如单位产品的水耗、电耗、产排污等指标。设置

时企业根据自身实际,设置企业自己的目标值,园

区层面根据辖区内企业目标值的设置情况,按相关

权重折算出园区的整体清洁生产目标值,企业目标

创新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工作的思考

1763

第2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No.08

2018

ENERGY SAVING STRATEGY AND POLICY

节能战略与政策

值与园区目标值合并成为园区审核的总体目标值,

以此为依据,作为目标实现与否的考核依据。

4.5 审核绩效的核算

审核绩效应包括园区总体绩效与区内企业的

单独绩效两部分,区内企业的单独绩效是园区总体

绩效的来源和累积。由于园区内企业所属行业与

生产产品的不同,因此在效益累加时,不可能将绩

效简单地折算为某一单位产品指标,进而用来表现

园区清洁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

为此,建议采用综合能耗弹性系数(指报告期

内园区综合能耗总量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的比例。综合能耗总量增长率指报告期内园区综

合能耗总量相对上一年整合能耗总量的增值与上

一年综合能耗总量的百分比)、新鲜水耗弹性系数

(指报告期内园区工业用新鲜水量增长率与工业增

加值增长率的比例。工业用新鲜水量增长率指报

告期内园区工业用新鲜水量相对上一年的工业用

新鲜水量的增值与上一年工业用新鲜水量的百分

比)、中水回用率(中水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

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

用水。在此指以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二级达

标水做水源,再深度处理,达到中水标准的水)等较

为宏观的指标来体现园区的审核绩效。

4.6 园区审核结果的认定

园区清洁生产水平的审核认定,首先应评判

园区整体的清洁生产目标是否达到,园区各项宏

观管理指标的提升情况及其他相关要求的完成情

况。如符合条件,可认定园区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评估验收。

但对于审核后园区清洁生产水平的认定要慎

重,往往整体与个体难以兼顾。如某工业园区开展

审核工作,由于园区内企业审核前的清洁生产水平

本就参差不齐,虽经多方努力,审核后仍有部分企

业的清洁生产水平较低。此种情况下,园区的审核

评价结论高低均不能客观反映实际。结论高掩盖

了部分企业水平低的实际;结论低没有将大多数企

业的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显现出来。因此,可采用定

量显现园区内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分布情况,来体

现园区的清洁生产水平[4]

5 农业审核评估验收的探索

农业清洁生产审核是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

下,提高相关农业物资的使用效率,减少农业生产

过程中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量,为产生的废弃物

提出可行的综合利用方案,降低农业生产所带来的

人与自然的环境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5]

农业清洁生产审核的潜力发生在化肥农药的

合理高效利用、地膜回收率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

畜禽粪便的安全利用等方面,潜力巨大,直接效益

和间接效益显著。为有效探索农业审核工作开展

思路,规范审核开展,评估验收工作应在以下几方

面作出探索尝试。

5.1 审核主体的确认

农业审核应以“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形式开

展。选取有区域代表性的农户、养殖场、农庄等作

为审核主体,以常规企业审核程序为基本框架,结

合农业生产特点开展审核工作。在通过评估验收

后,将成熟经验做法推广开来,实现辐射效应,带动

整体水平的提高[6]

5.2 审核程序要点

5.2.1 审核重点确定

从事养殖业的审核主体,审核重点的确定可参

考企业确定原则来考虑。从事种植业的审核主体,

审核重点的确定可按关键要素来,围绕如节水、化肥

的合理节约利用、农药的高效利用等来选取。成功

做法有利于审核成果的推广,和对审核成果的评判。

5.2.2 目标设置

农业审核目标的设置一定要可量化,可考核。

目标项的设置一定要考虑到后期的成果可复制推

广。如农田有效灌溉率、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主要

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农

1764

第2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ENERGY SAVING

S

T

R

ATEGY AND POLI

C

Y节能战略与政策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等。目标值的设置应结合国

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2021年12月,生态环境

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土壤、

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要求,到 2025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6%以上,农膜回收率达

到 85%,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80%以上,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型规模化养殖场氨排放总量

削减 5%。以上数据可作为参考,同时要结合各地

实际,完成好目标的设置。

5.2.3 审核绩效的核算

农业审核与工业企业审核相比,间接绩效所占

比重较大,见效较慢。如制定水稻、小麦、玉米、油

菜等作物氮肥定额用量,分农时分作物发布科学施

肥技术意见,指导科学选肥用肥,氮磷钾施用比例

等方案。其中施肥和施药结构的优化,减少了施用

量,产生了经济效益,减少了化肥农药的量。从长

远看,对改善水、气、土壤环境质量有着积极的作

用。但此方面的作用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应在今

后的工作中找出广泛认可的核算方式。

5.3 评估验收结果的认定

养殖业的评估验收结论可依据企业审核的做

法。种植业的评估验收受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较

多,如不利的气候因素、耕作品种的变更,病虫害的

出现等。又如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少了污

染物产生与排放,产生了明确的环境效益,但由此

可能带来作物减产。基于此,种植业的评估验收原

则上应以审核方向的正确为基准,以审核程序的严

谨科学为准绳,以审核的绩效大小为参考,综合给

出评估验收结论。

6 结论

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工作是审核工作的落

脚点,是指引审核工作过程内容的重要管理手段,

科学严谨编制指南可极大规范审核行为,提升审核

效率。为此,后续工作中做好以下几方面:

1)对现有企业常规审核评估验收指南进行充

实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将快速审核的评估验收纳入现有的评估验

收指南,并结合其特点,充实相关内容。

3)适时建立园区审核的评估验收指南,以规范

园区的审核行为。

4)对农业清洁生产审核的评估验收工作开展

试点,总结经验,为后续编制指南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燕萍,杨爱民.关于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讨论[J].环境保护与

循环经济,2023,43(2):6-9.

[2]刘磊“. 双碳”背景下推进中小企业清洁生产的难点问题与对策研究

[J].中国物价,2022,403(11):118-121.

[3]王小秋,张海霄,修利强.化工园区清洁生产审核模式创新[J].山东化

工,2023,52(2):235-238.

[4]刘晓宇,周长波,任慧,等.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推进现状与建议[J].

中国环境管理,2022,14(3):30-37.

[5]加快推行农业清洁生产[N]. 经济日报,2023-04-10(11).

[6]陈媛静.畜牧业清洁生产行为补偿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33(12):39-41.

创新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工作的思考

1765

第24页

“十四五”能源规划对天

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的

启示

梁亚英 唐喜庆

上海航天智慧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在国家和地方两级“十四五”能源规划指导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未来会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业

态模式一是在高能耗行业以热电联供系统呈现助力企业节能减排,二是

在各类园区和风光水储等新能源融合,发展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借

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微网,向用户提供一站式

综合能源服务,成为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现

代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能源规划;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系统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2.003

Enlightenment of \"14th Five-Year

Plan\" Energy Plan on Development

of Natural Gas Distributed Energy

收稿日期:2023-03-28

基金项目: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专题四“基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临港新片区综合能

源系统构建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20dz1206300)

作者简介:梁亚英(1990-03-),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分布式能源技术研究工作

唐喜庆(1979-10-),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新能源和暖通领域的研究工作

第2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NATURAL GAS COLUMN

栏 LIANG Yaying, TANG Xiqing

Shanghai Aerospace Smar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and local \"14th Five-Year Plan\" energy planning, clean, low carbon, safe and efficient natural gas distributed energy will develop rapidl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and other regions in the future. The main business models are described: one is to use co-generation

power supply system to help enterprises save energy and reduce emissions in high-energy industries; the other is to integrate new energy sources such as various parks and landscape water storage to develop comprehensive energy systems that complement each other,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reate

an intelligent micro-gri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power generation, grid, load and storage, to provide users with

one-stop integrated energy services,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clea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build a new power system, and construct a modern energy system.

Key words: Energy Planning; Distributed Natural Gas Energy; Comprehensive Energy System

0 前言

能源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以及

社会稳定。同时,能源领域作为“双碳”的主战场,

对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风

光发电装机容量的要求都是2030年实现达峰的重

要指标[1]

。2020年,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风光水

电等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不到 16%。加快构建

新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力争如期实现

“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

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 国家及地方“十四五”能源规划的梳理与分析

1.1 国家层面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窗口期,也是能源转型

的关键期、攻坚期。2022 年 3 月 22 日发布的《“十

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

(以下简称《规划》)明

确提出现代能源体系的内涵是“清洁、低碳、安全、

高效”八个字,这为能源系统如何实现现代化指明

了方向。

《规划》强调“十四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将主要

从战略、运行、应急三个维度保障能源安全,增强能

源整个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3]

。在推动能源生产与

消费转型中,《规划》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风光水核

储氢等技术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能力。除了供给侧

“开源”,能源消费侧也要“节流”。《规划》指出将开

展各种节能降碳行动,提升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加

快推进高耗能行业绿色制造、修订节能标准,实施

能效对标达标和能效“领跑者”行动,逐步把对能源

的“双控”考核从消费转移到碳排放上。

1.2 地方省市

在《规划》发布后,我国多个省市相继发布了各

自的能源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北京[4]

走“减煤、

稳气”发展路径,天津[5]

按“控煤、扩气”推进,上海[6]

重点是对现役煤电的“三改联动”和“光伏+”工程开

发,浙江[7]

、山东[8]

、广东[9]

着力打造海上风电基地,

江西[10]

、河南[11]

、甘肃[12]

将成为陆上风电及光伏的

“十四五”能源规划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启示

1767

第2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NATURAL GAS COLUMN

天然气专栏

重点开发区,四川[13

“] 十四五”期间水电装机将突破

1亿kW,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70%,湖北[14]

推进“新

能源+”项目建设,要积极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风

光水火互补开发模式。除此之外,上海、浙江、江

西、广东、福建[15]

等多地都明确提出将鼓励发展天

然气分布式能源,推进能源循环梯级利用,加强能

源系统整体优化,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川渝地区

及其他地区发布了“十四五”能源规划的各省市均

提出要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

重,要在“十四五”时期推动实施多元安全保障、清

洁低碳转型、培育新动能等重点工程。虽因资源

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水平不同,各地方“十四五”

能源转型优化侧重的新能源类型略有差异,但低

碳化、清洁化和高效化已是各地方能源发展的大

势所趋。进一步打开清洁能源、绿色能源产业发

展的巨大空间,让清洁能源逐步成为能源消费的

主体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

的关键所在。

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概况

2.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

据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

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

源项目共计 632 个,总装机量达到 2 274 万 kW,与

2015年相比虽然项目发展迅速,但与国家四部委联

合发布的5 000万kW装机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见表1)。

在图1对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重

点区域的项目数量及装机容量统计中可知,长三角

地区项目数量占比最多,占总项目数量的 30.7%。

珠三角的装机规模最大,占比25.4%。

表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总体统计情况

年份

2015

2020

项目数量(个)

288

632

项目装机(MW)

11 123

22 740

平均装机(MW/个)

38.6

36.0

图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区域分布(左:项目数量;右:项目装机)

从应用场景来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主要

包括工业、民用建筑和园区应用三类。在现有统计

中数量排名前三的是园区类、办公类和工业类项

目,其中,园区类项目装机规模遥遥领先,占比达到

84.7%(见图2)。

2.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1)天然气价格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较多分布在京津冀鲁、

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而天然气产地主要集中在

中西部,天然气供需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加上气

源价格高,配网架构多,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

生产成本大,对项目的投建运营造成了很大压力。

2)缺乏协调机制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横跨油气、电力、热力等多

个行业,存在不同部门利益博弈、不相适应和协调

问题,燃气供应商、电力公司、供热企业等直接相关

方对项目开发与应用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

1768

第2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NATURAL GAS COLUMN

绪。另外,由于缺乏统一政策引导和规划支持,很

多高能耗公共建筑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没有考虑

清楚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的定位

与价值,而在建筑空间布局上没有预留实施条件,

导致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无法顺利落地。

3)新商业模式尚未形成

虽然 2017 年国家就发布了“隔墙售电”政策,

但在正式推进过程中却遭遇重重阻碍。一是申报

材料涉及与电网利益竞争文件较难完整提供,二

是很多项目实际还是按照先低价卖给电网,用户

高价再从电网买回执行,导致现有运营模式不能

反映天然气分布式系统的节能、减排、电网友好等

综合价值。

4)运营管理水平待提高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运营管理、设备维护

涉及多个专业,且每个项目各具特点,前期缺乏专

业的综合性运营人员,目前只有少数有实力的企业

按照燃气电厂规格建立了专业化的项目运营管理

团队和能源数据管理平台。

3“十四五”能源规划对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

源的启示

3.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助力规划目标实现

在国家和地方能源规划的指导下,我国能源结

构转型进入加速阶段。立足于以煤炭为主的基本

国情,“双碳”政策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传统能

源的逐步退出还是要建立在能源安全可靠的基础

上。考虑到各种新能源的供能特性以及技术、经济

等各方面因素,短时间内新能源并不能完全替代化

石能源,而经济的发展会增加各个行业对传统化石

能源的需求。因此,想要减少碳排放,在传统能源

消费结构中,就应该进一步选择清洁的化石能源,

其将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起到重要

的过渡作用。

相较于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燃烧更完全,碳饱

和度和热值较高,单位热值碳排放量最低。天然气

作为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不仅体现在城市燃气

和工业燃料两方面,在发电领域还能替代煤炭成为

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以及重要的调峰电源[16]

这是因为“清洁、低碳”的天然气和“安全、高效”的

分布式能源技术相结合,恰恰符合现代能源体系的

内涵要求。作为一项推广应用超过20年的节能减

排技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将是“双碳”进程中能源

系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3.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未来发展地区和业态模式

1)重点发展地区

国家层面《规划》提出要做好增加清洁能源供

应能力的“加法”。地方上,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西

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天然气利用范围,推广天然气

分布式供能。珠三角广东、福建一带“十四五”期间

也将布局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提高能源梯级利

用效率。重工业城市四川、天津支持冷热电能源实

现就地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服务水平和综合能

图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应用场景分布(左:项目数量;右:项目装机)

“十四五”能源规划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启示

1769

第2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NATURAL GAS COLUMN

天然气专栏

效水平。其他地区湖北、河南、甘肃同样鼓励因地

制宜发展燃气分布式能源,稳步推进天然气热电联

产。结合目前已有项目统计数据,天然气分布式能

源在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区域第一梯队应该还是

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带,第二梯队是川渝、华北、华

中部分省市,当然具体项目落地还是要根据所在地

方的气、电网整体布局,对客户的实际需求评估分

析后规划建设。

2)主要业态模式

《规划》提出要做好减少能源产业链碳排放的

“减法”,上海、浙江、天津、广东等多地强调要选择

负荷较为集中的项目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

统。在能耗大户的工业领域中,对于已纳入排放管

理的大型企业而言,如何节能减排实现能源“双控”

和排放“双控”是企业发展的刚需,而对于未直接有

控排要求的中小型企业,在行业整体向低碳转型过

程中同样有节能降耗诉求。针对这些客户需求,天

然气分布式能源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有用电、用

热需求的高耗能制造业,尤其是已被国家“认证”了

的电力、造纸、化工等重点行业,比如有灭菌发酵、

浓缩干燥用热的生物药品企业,织造调浆、印染固

色用热的纺织业,涂装烘干、部件清洗用热的汽车

制造等,都可以考虑通过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中的热

电联供类系统来降低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和碳排放。

另外,多个省市的能源规划中提出要推广应用

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在一些城市开发区、产

业园区、大型建筑、交通枢纽等冷(热)负荷集中区

域,可以建设冷热电多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提高

能源梯级利用效率。同时,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也可

以结合城市及园区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和风

能、太阳能、水电等非化石能源中的一种或多种进

行协同开发,通过与“风光(储)”“风光水(储)”“风

光核(储)”等模式的融合发展,构建成意义更为广

泛的多能协调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这两类多能

互补应用在供电方面都是由大电网提供保底服务,

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与其他新能源技术相结合,在供

电电源上有了更多选择。

3.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未来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

1)融合数字技术

《规划》提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在能

源安全稳定基础上进行绿色低碳变革,加快能源产

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对此,各地方能源规划也纷纷响应,包括北京要加

快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应用,天津要推广微电网、局

域网、能源互联网等模式,福建要支持风光储一体

化、微电网等项目,四川要纵深推进能源互联网产

业发展,等等,各地方省市都将在“十四五”期间鼓

励因地制宜构建智慧能源体系,实现多能互补和协

同供应。以上海为例,“十四五”期间能源将向集中

式和分散式并重转型,系统模式由大基地大网络为

主逐步向与微电网、智能微网并行转变。能源技术

路线和发展模式趋于多元化,能源系统的分散化、

扁平化、去中心化形态特征会日益明显。

为了更稳定、更有效、更可靠地消纳清洁能源,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尤其是结合了多种新能源的

综合能源系统,未来发展趋势是“源网荷储一体化”

的智慧能源系统,即形成靠近用户端的智能微网。

这就需要通过现代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

术手段,加快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实现发输配用各

环节数据信息的共享互动、融合贯通构成“互联网+”

模式,打破同类多种能源甚至多类多种能源之间的

壁垒,形成各种能源集成的耦合网络[17]

。然后在能

量管理系统“大脑”指挥下,通过智能调度、精准管

理对微网内各环节协调控制,实现能源供需自平

衡,达到微网自治目的。

2)新商业模式

《规划》提出的现代能源体系不仅包括各地方

“十四五”期间要推广建设的低碳清洁、智能高效的

综合能源系统,还体现在靠近用户侧微网的综合能

源服务上。正如福建省的规划所述,要创新多样化

综合能源服务模式,探索综合能源规划设计、工程

投资建设、多能源运营服务以及投融资服务等方面

的融合商业模式。

未来智能微网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各自为政”

1770

第2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NATURAL GAS COLUMN

建设运营大有不同,是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该模式 栏

体现在微网能源的发配售一体化运营上[18]

,包括:

(1)运营主体首先确立自身在微网中的定位,

通过与各个环节能源相关方签订长期委托运营协

议或长期用能代理协议,成为“源网荷储”的统一

“归口方”,实现微网内部管理规则上的一体化。

(2)运营主体在微网发供端,作为“调度中心”负

责并网点以内能源供需的实时平衡,在“源网荷储”

智能调度与管理中保障供能的可靠性和质量水平,

包括运维检修等增值服务。

(3)运营主体在微网输配端,负责构建微市场交

易平台,平台产品涵盖电、热、气等多种能源,平台

交易主体涵盖微网内的工业、商业、居民等各类用

户,各用户能在该平台上和所匹配的能源系统进行

局部自主交易[19]

,运营主体通过交易平台收取内部

能源“过网费”。

(4)运营主体在微网售/购电端,负责代理微网

电源或用户参与外部电力市场进行交易。作为独

立的辅助服务提供商,既能在平时获得服务补偿,

为微网的投资回报提供合理途径,也能在战时服从

外部电网的统一调度,为所在区域的电力保障出一

份力,这使得微网与外部电网之间不再是传统“电

网—用户”的单向服务关系,而是双向互为备用的

友好关系。

当然,智能微网一体化运营离不开电力和燃气

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其在体制、机制上的改革与

创新。电力方面,要在电网数字化转型基础上继续

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并逐步完善电力中长期交

易、电力现货与电力辅助服务交易三者之间的有机

衔接。同时,要加快推进电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

运行,加快构建允许多类型电源和多类型主体参与

的更具包容性的交易体系,才能进一步释放电力市

场活力。天然气方面,为构建更加稳定可靠的保障

体系,需要进一步通过跨区域合作丰富气源、完善

管网和提升储备。同时,要在确保天然气供应安全

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完善与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相

匹配的产供储销体系及各环节价格形成机制,促进

管网互联互通和公平开放,构建市场化竞争格局。

4 结语

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结合经济增长与排放

“脱钩”的内在发展要求,清洁能源天然气将长期发

挥重要的过渡作用。在国家与地方的两级能源规

划指导下,未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将会在长三角、

珠三角等地区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业态模式一是在

高能耗行业以热电联供系统呈现助力企业节能减

排,二是在各类园区和风光水储等新能源于用户端

形成微网,即为多能互补、多需联供、灵活可靠、供

需一体的“能源局域网”,并将通过一体化运营模式

实现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

最后需要客观指出的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完

全掌握燃气发电的核心技术,导致市场现有天然气

发电主机设备绝大多数还是以进口为主。因此,我

国“十四五”期间应加大对燃气发电机组的自主开

发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燃气发电机组的

自主化水平,为后续扩大发电用气在天然气消费结

构中的比例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佚名.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答

记 者 问[N]. 中 国 电 力 报,2022-03-23(1). DOI:10.28061/n.cnki.

ncdlb.2022.000380.

[2]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印发

[J].华北电业,2022(3):4.

[3]王轶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J].环境与

生活,2022(6):32-33.

[4]曹 政. 北 京“ 十 四 五 ”时 期 能 源 发 展 规 划 发 布[N]. 北 京 日 报,

2022-04-04(1). DOI:10.28033/n.cnki.nbjrb.2022.001922.

[5]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天津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EB/OL].(2022-03-11).https://fzgg.tj.gov.cn/zwgk_47325/zcfg_47338/

zcwjx/fgwj/202203/t20220311_5827375.html.

[6]李文.上海发布《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J].上海节能,2022,

(5):536.

[7]本刊《. 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J].大氮肥,2022(3):169.

[8]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21(24):1-26.

[9]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

通知[J].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11):8.

[10]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的

通知[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13):15-27.

“十四五”能源规划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启示

1771

第3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NATURAL GAS COLUMN

天然气专栏

[11]河南发布碳达峰与碳中和规划[J].风能,2022(3):9. DOI:10.3969/j.

issn.1674-9219.2022.03.007.

[12]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的

通 知 [EB/OL]. (2022-01-05). http://www.gansu.gov.cn/gsszf/

c100055/202201/1947911.shtml.

[13]张 楠. 四 川 发 布“ 十 四 五 ”能 源 发 展 规 划[N]. 中 国 工 业 报,

2022-03-15(2). DOI:10.28076/n.cnki.ncgyb.2022.000377.

[14]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EB/OL]. (2022-05-19). http://www.hubei.gov.cn/zfwj/ezf/202205/

t20220519_4134056.shtml.

[15]张楠. 福建省“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发布[N]. 中国工业报,

2022-06-07(2). DOI:10.28076/n.cnki.ncgyb.2022.000748.

[16]许江风. 中国能源战略发展关键问题思考[J]. 南方能源建设,2019,

(1):22-23. DOI: 10.16516/j.gedi.issn2095-8676.2019.01.004..

[17]曾鸣,杨雍琦,刘敦楠,等.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

营模式及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16(1):114—124. DOI:10.13335/

j.1000-3673.pst.2016.01.016.

[18]刘敦楠, 徐尔丰, 许小峰. 面向园区微网的“源—网—荷—储”一体

化 运 营 模 式[J]. 电 网 技 术, 2018, 42681-42689. DOI:10.13335/

j.1000-3673.pst.2018.0285.

[19]刘敦楠, 唐天琦, 杨建华, 等.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微平衡调度交易设计

[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7(10):1-8.DOI:10.7500/AEPS20160728017.

12月6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顺利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核,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建成并

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

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

作为高温堆产业化的重要参与方,上海核电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有20余家单位勇闯创新“无人区”,参与

了示范工程的装备研制、建造调试和运行支持等重大建设任务,攻克了多项世界性、行业性关键技术,为核

电站的正式商运投产贡献了上海智慧和力量。其中,上海电气研制成功压力容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

构、汽轮机、主氦风机等各类主设备13台/套,以及各类仪表和台盘柜等仪控设备。阿波罗机械完成燃料元

件运输和贮存容器的研制。宝武特冶攻克了核心关键材料技术瓶颈,提供了板、管、棒、带、线全系列50余种

规格的镍基合金产品。中国核建旗下中核五公司承担了常规岛及其 BOP 安装工程和核岛首次核清洁工

程,中核机械工程承担了所有大件设备吊装任务。华能核能院作为示范工程的技术支持单位,自主研发的

高温堆新型阻流器已正式运用于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现场,创下连续380余天无故障的优异成效,并先后

研制了核级先导式安全阀、主蒸汽安全阀原理样机、燃料自动装料系统样机等关键设备,为示范工程的安全

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上海核电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

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

地,布局未来先进核能产业,实施高温气冷堆优化升级工程,加快高温堆型号谱系化,推动先进核能技术实

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核电强国战略贡献更多上海智慧和力量。

(来源:上海经信委)

上海核电参建!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运

1772

第3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NATURAL GAS COLUMN

碳中和背景下天然气掺氢技术现状

及展望

许晓强1 张 霞2

1. 合肥合燃华润燃气有限公司

2. 合肥学院

摘要:随着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越来越高,各国纷纷进行碳中和的目标设定。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

天然气掺氢技术逐渐成为了一种清洁、环保的低碳技术。综述了天然气掺氢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掺氢

技术主要涉及热解构反应、氢化反应和吸附剂膜等物质媒介吸氢反应等。虽然氢气在燃气领域存在技术成

本、安全性、氢气来源等问题,但未来仍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以及政策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天然气

掺氢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实现能源的可再生及碳排放的减少,助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革命的进程。

关键词:碳中和;天然气;掺氢技术;热解构反应;产业链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2.004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Natural Gas Hydrogenation Technology under Carbon Neutrality

XU Xiaoqiang1

, ZHANG Xia2

1. Hefei He Ran China Resources Gas Co., Ltd.

2. Hefei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ue to climate change, countries have

set the goals of carbon neutrality. Against this policy background, natural gas hydrogenation technolog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cle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ow carbon technolog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hydrogen blending technology of natural ga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Hydrogenation tech收稿日期:2023-06-04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gxyq2022072);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2sysx024)

第一作者(通讯):许晓强(1987—),女,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从事燃气工程与设计、氢能应用研究

1773

第3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NATURAL GAS COLUMN

天然气专栏

0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加快,“十四五”时期

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全球能源将加速向低碳、零

碳方向演进,碳中和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

同目标。其中,替代化石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

途径之一。天然气是一种相对较为清洁的化石能

源,天然气掺氢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途

径,可以实现天然气碳中和。本文将探讨碳中和背

景下的天然气掺氢技术现状和展望,天然气掺氢技

术的优点、意义、研究进展以及应用举措和绿色高

效利用方法[1]

1 天然气掺氢技术国内外研究

天然气掺氢技术是一项全球性的研究和发展

领域。近年来,国外天然气掺氢技术有了明显的进

步,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德国等国家的能源

公司已开始推行天然气掺氢技术的应用,其中澳大

利亚Jemena公司已经在天然气管网中成功地添加

了氢气(H2),实现了可持续的天然气掺氢。

近年来,国内众多大型能源企业和科研机构都

开展了天然气掺氢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如中国

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半干法水煤气化技术

上融入了水蒸气热解技术,成功实现了天然气和氢

气的掺烧,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设

计了一种碱金属改性 MOF 的吸附剂,可高效地从

混合气中分离出分子氢[2]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企

业和研究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天然气掺氢技术,如中

石化、中海油、中国航发等企业和中国石油大学、浙

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等。

2 天然气掺氢技术现状

目前,掺氢的天然气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

直接掺混氢气和天然气,另一种是采用储氢技术,将

氢气储存到气体储存设施中,再与天然气进行混

合。这两种方式都需要保证氢气的纯度和质量,以

确保混合后的气体能够稳定供应。同时,在天然气

掺氢技术的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首先,成本仍

然较高。氢气的纯度要求较高,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生产和储存成本较高[3]

。其次,掺氢技术需要配套的

设施和技术支持,这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

天然气掺氢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掺氢技

术的主要实现方式包括热解构反应、氢化反应和吸

附剂膜等物质媒介吸氢反应等[4]

。这些技术在实现

天然气掺氢过程中,可以帮助提高天然气的能源利

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

热解构反应是将天然气与催化剂一起加热,使

其分解成氢气和固体碳。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工

业领域和交通运输领域。

氢化反应是将天然气和氢气混合,通过催化剂

催化反应,将其转化为含氢量高的气体。氢化反应

是实现天然气掺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nology mainly involves thermal decomposition reactions, hydrogenation reactions, and hydrogen adsorption reactions using material media such as adsorbent membranes. Although hydrogen has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gas field, Cost, safety, hydrogen source and other issues, hydrogenation technology can be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applied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chain improvement, and policy support in the future, achieving renewable energy 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energy revolution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neutrality.

Key words: Carbon Neutrality; Natural Gas; Hydrogenation Technology; Pyrolysis Reaction; Industrial Chain

1774

第3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NATURAL GAS COLUMN

吸附剂膜反应基于氢气的吸附和解吸,利用吸 栏

附剂将天然气吸附氢气,达到掺氢效果。

当前,虽然掺氢技术仍面临着一些技术和经济

上的难题,但是在政府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

方面的持续努力下,掺氢技术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

景[5]

。它可以帮助实现碳中和目标,提高能源的利

用效率,同时还能推动氢能技术的广泛应用。

3 天然气掺氢技术优点

天然气掺氢技术可以较快速地实现碳中和,是

一种比较可行的途径。这是因为天然气含碳量相

对较低,而氢气在燃烧过程中只产生水蒸气,几乎

不产生有害气体,排放量极低。此外,氢气可以通

过多种方式制备,如通过水电解、生物质气化等,使

天然气碳中和更为绿色和可持续。同时,天然气掺

氢技术可以在未来的能源供应体系中发挥更为广

泛的作用[6]

掺氢对天然气的影响。通过实验和计算模拟

研究,掺氢可以增加燃烧温度和热值,降低燃烧速

率和爆发极限浓度。在单一燃料装置和天然气-氢

混合物装置中,一定比例的掺氢量可以实现更好的

稳态燃烧和热效率提高。

4 天然气掺氢技术意义

在当下的能源转型中,天然气掺氢技术具有重

要的意义。

1)掺氢技术可以帮助降低天然气的碳排放量,

从而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掺氢

技术将提高天然气的含氢量,减少其碳含量,降低

其燃烧时产生的 CO2排放。这有助于各国在实现

碳中和目标时更好地运用自身的天然气资源。

2)天然气掺氢技术可以提高能源供应的多样

性和稳定性,使得能源消费更加安全和可靠。通过

掺氢技术,不仅可以利用天然气这种传统能源,还

可以开发利用氢气这种新型能源,从而增强能源供

应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这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至

关重要。

3)天然气掺氢技术也直接与氢能经济的发展

紧密相关,可以推动氢能的开发和利用,为下一阶

段的能源转型做好准备。掺氢技术可降低氢气生

产和运输成本,提高氢气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随着

氢能经济的发展,氢气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掺氢

技术成为实现氢能司空见惯的技术之一。

总之,天然气掺氢技术在能源转型中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提高能源供

应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推动氢能经济的发展等。

5 天然气掺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天然气掺氢存在技术成本、安全性、氢

气来源等问题,例如氢气的生产能耗大、氢气来源

目前还是以化石氢为主、氢气泄漏的安全隐患等问

题,均需要进一步解决[7]

1)生产能耗大

氢气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果没

有足够廉价的、低碳的能源来源,将很难解决这个

问题。

2)氢气来源

目前大部分氢气都来自化石燃料,例如石油、

天然气和煤炭等,这限制了掺氢技术的可持续性和

环保性。

3)安全隐患

氢气是易燃、易爆的气体,泄漏或起火的风险

较大。此外,氢气还需要高压储存,存在一定的安

全隐患。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努力。在技

术方面,需要加强对掺氢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降低

氢气生产、存储和加注的成本,提高其效率和可靠

性。在氢气来源方面,需要探索新的、低碳的氢气

生产技术,例如水电解、生物质气化和太阳能光解

等,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需要采取措

施保证氢气的安全性,包括对储存和运输环节的严

格管控[8]

此外,政府对天然气掺氢技术的政策支持也十

分重要。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和减少

管制等手段,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掺氢技术的

研究和开发,从而推动其广泛应用。

碳中和背景下天然气掺氢技术现状及展望

1775

第3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NATURAL GAS COLUMN

天然气专栏

6 合肥合燃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天然气掺氢技

术应用举措

合肥合燃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已经开始在某些

工业领域推广天然气掺氢技术。针对不同领域的

需求,该公司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也略有不同。例

如,在一些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掺氢天然

气来代替纯天然气,这不仅可以降低碳排放量,还

可以提高产能和生产效率。实践证明,掺氢技术应

用在工业生产中,不仅减少了企业对能源供应的依

赖,还可以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该公司在天然气

掺氢技术应用方面也采取了一些举措。例如,成立

氢能应用工程研发组,开始布局方案设计拟对天然

气供应系统实施改造,利用燃气热泵技术在工业制

冷和制热中使用氢气,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利用效

率。同时,该公司还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

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天然气掺氢技术,共同探索

天然气掺氢技术在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天然

气掺氢技术是未来能源转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

术,将在未来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

7 天然气掺氢技术应用展望

天然气掺氢技术尽管存在一定挑战,但在碳中

和实现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在未来,应该注重以

下几方面的发展:

1)技术创新

未来应加强对基于高效能源利用、低能耗的氢

气生产技术创新、智能掺氢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研

发新的制氢技术和掺氢技术,以提高氢气纯度、降

低成本、增加供应稳定性,为天然气碳中和提供技

术支持。

2)企业合作、产业链完善

优化氢气产业链,发展分布式系统绿色氢气生

产等新模式,形成稳定可靠的氢气供应链。在掺氢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企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环。企业可以在保证商业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技

术和知识的共享,以缩短技术推广周期,加快产业

化进程。

3)政策支持

国家在政策上应制定更多针对性的推广政策,

建立标准规范,促进掺氢技术在天然气燃气领域稳

步发展。由于碳中和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政府

应该给予天然气掺氢技术政策上的支持,制定相关

的政策、法规以及标准,为技术推广提供相应保障。

8 结论

综上所述,天然气掺氢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

持和企业合作等方面的努力,来推动这项技术的

发展,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天然气掺氢技术具有

很大的发展前景,并有望成为一个重要的低碳能

源选项。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减少碳排

放、推广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各国政策的重要目标。

作为清洁燃料的氢气逐渐得到关注,其中在天然气

中掺氢技术应用更为广泛。尽管氢气在燃气领域

存在技术成本、安全性、氢气来源等问题,但未来仍

有望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以及政策支持等多

种手段推动天然气掺氢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天

然气掺氢技术符合碳中和战略及能源供应安全,正

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沈丹丹,姚才华,刘京京.碳中和背景下天然气掺氢应用与关键技术研

究[J].上海节能,2022(3):6.

[2]崔耀欣,刘晓佩,陈明敏.F级重型燃气轮机燃烧器天然气掺氢全压试

验研究[J].燃气轮机技术,2021,34(2):5.

[3]任若轩,游双矫,朱新宇,等.天然气掺氢输送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J].

石油规划设计,2021,33(4):26-32.

[4]刘海全,马凡华,殷勇.天然气掺氢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

车用发动机,2006(4):5.

[5]王洪建,张晓瑞,秦业美,等.掺氢天然气助力“端稳能源的饭碗”[J].城

市燃气,2022(10):36-38.

[6]秦锋,秦亚迪,单彤文.碳中和背景下氢燃料燃气轮机技术现状及发展

前景[J].广东电力,2021,34(10):8.

[7]李琳红,郑淑晶,陈吉升,等.中国氢能供热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 热力

发电, 2022,51(11):56-64.

[8]朱素英,罗庆忠,曹阳.室外燃气管道的防雷[J].煤气与热力,2003, 23

(11):2.

1776

第35页

双向FDI对制造业绿色全

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王 霞 刘佳乐

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摘要:制造业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双

向FDI协同发展为此提供了良好契机。为进一步探究双向FDI协同发展

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

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测

算双向FDI协调发展指标及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采用固定效应模

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制造

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绿色技术创新在双向FDI对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双向FDI对制造业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存在区域异质性。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

充分发挥双向FDI的协同效应,大力推动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注重东部

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双向FDI;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创新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2.005

Impact of Two-Way FDI on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NG Xia, LIU Jial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College of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收稿日期:2023-07-21

作者简介:王霞(1975-),女,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共建“一带一路”与新疆经济发展

刘佳乐(1999-),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第3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制造业绿色发展专栏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Abstract: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achieving the

\"Double Carbon\" goal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wo-way FDI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is.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mpac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wo-way

FDI on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s impact mechanism,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except Xizang)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20, the indicator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wo-way FDI and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fixed effect

model and intermediary effect model were used for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wo-way FDI has a significant boosting effect on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impact of two-way FDI on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There i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in the promotion of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y two-way FDI.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fully leverage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wo-way FDI, vigorously

promot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focu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Key words: Two-Way FDI;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0 引言

随着“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以及“双

循环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IFDI与OFDI规模

均大幅提升并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党的二十大

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推进高水平

对外开放”,加之“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中国

IFDI 与 OFDI 协同增长的趋势将进一步扩大。然

而,IFDI和OFDI在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环

境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

展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制造业作为国

民经济的基础,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也是

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高发产业。继《中国制造

2025》后,国家又先后推出多项政策以加快制造业

绿色转型步伐,“双碳”目标的提出也对制造业绿色

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绿色发展已然成为制

造业协调可持续地向高质量、高效益、低消耗、少污

染转型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因此,作为吸引外资和

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外资和对

外投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升其绿

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值得重

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关于双向FDI与制造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

系还未有深入研究,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

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双向 FDI与制造业绿色全

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探讨双向FDI推动制造业

1778

第3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绿

绿色发展的路径,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具有重要现

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IFDI对东道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能否改善东道国环境污染,

提升东道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现有研究主要存在

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部分以躲避环境规制为目的

的 IFDI 会加重东道国国内的环境污染,形成“污染

避难所”,阻碍东道国绿色发展。例如李繁荣等

(2022)利用中国260个地级市数据展开研究,发现

全国层面的 IFDI 会显著降低地级市绿色全要素生

产率水平,区域层面也存在相同现象[1]

。李光龙、范

贤贤(2019)以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为研

究样本,发现IFDI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

抑制作用,且对中西部地区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2]

黄磊、吴传清(2021)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

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发现在投资初期IFDI会显著抑

制周边城市的绿色生产能力[3]

第二种观点认为外商投资能够为东道国带来

实现绿色生产的有利条件,提高东道国国内生产效

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东道国经济绿色发展。如

薛慧芳、王国霞(2021)认为IFDI可通过绿色资金支

持、竞争与示范效应及绿色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中国

经济绿色发展[4]

。汪朝阳(2021)认为IFDI还可通过

刺激绿色消费需求、增加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制度

变迁间接促进东道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5]

也有观点认为外来直接投资与绿色全要素生

产率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如傅京燕等

(2018)认为不同来源的IFDI对东道国绿色全要素

生产率的影响不同,来自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IFDI

对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作用,而来自美

国、日本、韩国的 IFDI 则相反[6]。呙小明、黄森

(2018)认为投资规模较大、以合资方式进入、投资

于服务业且不以出口他国市场为动机的 IFDI 有利

于中国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因此在引进外资时应根

据具体投资类型采取不同政策[7]

1.2 OFDI对母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能否促进母国绿色发展,各

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如张建、李占风(2020)、

张伟科、葛尧(2021)等从逆向技术溢出角度对其进

行了探讨,肯定了中国 OFDI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

存在,认为其有效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

长,为中国经济绿色发展增添了新动能[8-9]

,但叶娇、

赵云鹏(2016)、朱文涛等(2019)认为这种促进作用

存在区域和行业异质性,相对于西部省份和欠发达地

区而言,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东部、中部省份和经济

发达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更为显著[10-11]

也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展开研究,如王恕立等(2017)

从资源环境约束视角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OFDI 显

著提升了中国总体和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

率水平[12]

;龚新蜀等(2017)基于集聚经济效应视角

验证了 OFDI 可通过集聚结构轻化效应、集聚规模

经济效应和集聚资源配置效应三种机制对绿色创

新效率起到显著促进作用[13]

;申晨等(2022)结合工

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中国OFDI对各省份工业绿色全

要素生产率、生产效率以及治污效率的影响,研究

发现 OFDI 与三大效率之间均呈现 U 形非线性关

系,短期内的抑制作用主要由规模效应所致,长期

内则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实现促进作用[14]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虽然对IFDI、OFDI与绿色

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

了丰硕成果,但仍有以下不足:一是现有文献大多

基于两个相互独立的视角,分别探讨 IFDI 和 OFDI

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而较少从双向FDI协

调发展角度分析其对绿色发展的综合效应;二是现

有研究大多基于中国总体情况,而对行业层面的讨

论相对较少,但不同行业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差

距,作为双向投资与环境污染的重点行业,关于双

向FDI协调发展与制造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联并未

得到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在整合已有研究的基

础上,选取 2010-2020 年间中国 30 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分析双向FDI协调

发展对中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

双向FDI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779

第3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制造业绿色发展专栏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绿色技术创新的角度探讨其影响机制,从而更加全

面、准确地认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

对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2 双向FDI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

机制分析

2.1 中国IFDI与OFDI之间的相互影响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宁就在国际投资发展

路径理论中指出 IFDI 与 OFDI 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随着一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净对外投资额会呈现由

负到正,最终在零点上下波动的趋势。回顾中国自

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发展历程,中国已经完成了从

“引进来”为主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发展

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对外投资

流量已从 2000 年的 9.10 亿美元增加到 2022 年的

1 465.00亿美元,并连续十年位列全球对外直接投

资流量前三,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也实现了从

593.60亿美元至1 891.30亿美元的跨越式增长,同

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在不断接近外商直接投

资,符合投资发展路径理论的互动规律。

中国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为本土企业形

成了资本与技术的原始积累,带动了紧缺人才的

持续流入,直接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成长,并通过产

业链关联效应带动前后向产业发展,为中国企业

“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基础。同时,

外资的进入也加剧了本土市场的竞争程度,倒逼

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改进商品、提高生产效

率,以维持竞争优势,从而间接帮助本土企业提升

对外投资能力。

反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取的经验、技术

等关键资源,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

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吸引了外资的进

入。对外直接投资的边际产业转移效应,使得本国

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变,也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

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加多样化的投资机

遇。除此之外,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会导致资

本大规模流出,出现人民币贬值迹象,对外资释放

出积极的投资信号,吸引外资进入本土市场。因

此,对外直接投资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也能起到积

极作用。

2.2 双向FDI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双向FDI对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直接影响主要

来自IFDI与OFDI协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互补效

应[15]

。首先,不可否认部分以转移环境污染为目的

的外商直接投资会对东道国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

响,而制造业作为环境污染的高发地,势必会有污

染型制造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转移到中国市场,阻碍

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但与此同时,外资的进入也

带来了大量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以及先进的管理

理念,提高了企业在资源优化整合、信息收集与甄

别以及投资风险识别与预防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为

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条件。企业可通过

在海外市场投资与设立子公司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为母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

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使绿色全要素生

产率水平得到提升。

其次,不断扩大的OFDI有利于将本国劣势产业

向国外转移,使本国制造业结构向高端化、清洁化发

展,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增长,

环境规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有关污染者、污染损

害、减污降排等信息将不断完善,环境质量管理能力

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外资的环境准入门槛,有

效抑制IFDI的环境污染效应,并吸引高质量外资的

进入,进一步使本国制造业结构向低污染转变。

另一方面,若制造业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进

入环境规制更加严格的东道国,会面临政府的环境

政策约束以及媒体、消费者等相关主体的监督,为

融入东道国市场,企业会加强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自

我约束,以树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形象,并在长期

发展中将这种绿色管理理念向国内市场传播,逐渐

成为企业发展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从而在引进外

资时更加关注绿色低碳领域,提升环保型外资的进

入比例。

因此,提出假设1:双向FDI协调发展能够促进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1780

第3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绿

2.3 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首要动力[16]

,而

绿色技术创新则是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所在,双

向FDI作为资本与技术流动的重要渠道,能够有效

推动这一关键因素的实现。首先,发达国家或地区

较早开启工业化进程,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更早

显现,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制造理念应运而生,相关

国家不断改进绿色制造技术,并在对外投资的过程

中,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将这些绿色技术带入中国市

场,本土企业可通过学习、模仿以及再创新不断提

升自身绿色创新能力。中国企业也可通过对外直

接投资进入海外市场,建立海外研发中心,主动获

取国外先进绿色技术,并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将

其转移到国内企业,提升国内企业绿色制造能力。

跨国公司还可能会面对东道国绿色消费意识较强

的消费者、拥有绿色技术的上游企业,以及生产环

境友好型产品的下游企业,各方压力会迫使企业在

生产经营过程中关注绿色技术创新,并主动提升自

身的绿色创新能力。

绿色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主要体

现在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排放两个方面[17]

。首

先,从节约资源能源角度出发,绿色技术创新可通

过作用于能源利用效率对制造业绿色发展产生影

响[18]

。我国制造业生产具有高消耗的特点,资源利

用并不充分,若企业采用资源循环利用、智能控制

等先进技术,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在生产流程

中应用和推广绿色工艺及标准,能够改善能源利用

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其次,在减少污

染排放方面,绿色技术创新可分别从源头和末端促

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一方面,企业可利用清洁生产

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产生,实现源头削

减;另一方面,末端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可

以有效净化和处理产生的废气、废水及固体废物,

减少污染物排放。此外,政府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

持政策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也能对制造业绿色发展

产生正向引导作用[19]

。政府对外资企业及对外投

资企业所提供的融资优惠、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

优惠政策,能够引导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关注绿色技

术创新,并在现实生产中加以运用,使生产流程向绿

色化方向发展,有效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

双向FDI是绿色技术创新产生的重要渠道,而

绿色技术创新能够多维度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因

此,绿色技术创新可能在双向FDI与制造业绿色发

展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提出假设2:双向FDI可通过绿色技

术创新推动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3.1 数据说明

3.1.1 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运用 SBM 模型及 GML 指数测算 2010-2020

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的制造业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所需用到的投入产出变量如下:

1)投入

资本投入使用各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

劳动力投入使用各省制造业就业人数衡量,能源投

入使用各省份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作为指标。由

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只展示了工业分行业能

源消费总量及分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因此借鉴余东

华等[20]

的做法,使用工业分行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费

占比乘以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分地区制造业能

源消费总量。

2)产出

合意产出以各省份工业增加值表示;非合意产

出包括工业化学需氧量COD、工业SO2以及工业固

体废弃物。

此外,由于GML指数仅反映了绿色全要素生产

率相较于上一年的增长率,因此借鉴前人做法,将

2010年设为基期,令2010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

1,其他年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当年GML指数与

上一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乘积。

3.1.2 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双向 FDI 互动发展程度(IDFDI)。

双向FDI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781

第4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制造业绿色发展专栏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现有研究对双向FDI互动发展程度的表示有两种:

一种是使用 IFDI 与 OFDI 的交互项来表示;另一种

是引用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来测度双向

FDI的耦合度。从双向FDI互动发展的实际内涵出

发,第二种方法更具代表性,因此,借鉴黄凌云等

(2018)[21]

的做法,在耦合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协

调发展指标,利用如下公式测算双向FDI协调发展

程度:

IDFDIit =

é

ë

ê

ê

ê

ê

ù

û

ú

ú

ú

ú IFIDit*OFDIit

1

2(IFDIit + OFDIit)

1

2

(1)

指标数值越大,代表 IFDI 与 OFDI 耦合协调度

越高,反之则代表耦合协调度越低。

3.1.3 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为绿色技术创新(GTEC),以各省每

万人绿色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指标。绿色专利是

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最为直观的体现方式,而且相对

于绿色专利授权量,申请量消除了时间滞后性,更

能反映当年的绿色技术创新情况。

3.1.4 控制变量

为减少遗漏变量造成的结果偏差问题,加入以

下可能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

1)人力资本(HUM)

使用各省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随

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本的绿色效应会逐

渐增强,并从技术和效率两个方面提升绿色发展

水平[22]

,对制造业绿色转型产生积极影响。

2)环境规制强度(ERS)

使用各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完成额与GDP比

值表示。现有研究认为环境规制可能对制造业绿

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3)信息化水平(INF)

使用各省每万人移动电话拥有量衡量。信息

技术的普遍应用有助于降低信息搜集成本,提高资

源配置效率,为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3.1.5 数据来源

由于西藏较多年份数据缺失,基于数据可得

性,本文选取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为研究对象。绿色专利申请量数据来源于CNRDS

数据库,其余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

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统计

数据库。表1为选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2 模型设定

首先构建基准模型,来检验双向FDI协调发展

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GTFPit = α0 + α1 IDFDIit + α2Xit + εit (2)

式(2)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GTFPit 代表i省在

t 年的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IDFDIit 代表 i 省

在 t 年的双向 FDI 协调发展指标,Xit 为控制变量,

α0 为回归方程的常数项,α1 为自变量回归系数,εit

为误差项。

为验证绿色技术创新在双向FDI与制造业绿色

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传导作用,进一步构建中介模

型,具体如下: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名

GTFP

IDFDI

GTEC

HUM

ERS

INF

样本量

330

330

330

330

330

330

最大值

2.479

35.155

5.637

12.39

0.638

1.817

最小值

0.811

0.703

0.009

7.463

0.006

0.464

平均值

1.237

11.048

0.703

9.126

0.119

0.961

标准差

0.316

7.543

0.984

0.908

0.107

0.260

1782

第41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绿

GTECit = β0 + β1 IDFDIit + β2Xit + θit (3)

GTFPit = γ0 + γ1 IDFDIit + γ2GTECit + γ3Xit + μit

(4)

模型(3)为自变量与中介变量构成的回归方

程,模型(4)为自变量、中介变量与因变量构成的回

归方程,模型(2)、(3)、(4)共同构成中介模型。在

模型(2)中 α1 、模型(3)中 β1 与模型(4)中 γ2 均显

著的情况下,若 γ1 不显著且小于 α1 则为完全中介

效应,若 γ1 显著且小于 α1 则为部分中介效应。

4 实证分析

4.1 中国IFDI与OFDI互动发展的检验及测度

首先,利用LLC及ADF两种检验方法检验IFDI

与OFDI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两变

量经一阶差分后在不同模型下均具有较高的显著

性,不存在单位根。其次,采用 Kao 检验分析 IFDI

与 OFDI 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显示,其P值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显著拒绝“各

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 IFDI 与

OFDI 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对双向 FDI

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根据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

IFDI 与OFDI 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综上所

述,中国IFDI与OFDI之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利用公式(1)测算双向FDI之间的

互动发展程度,计算结果显示,双向FDI互动发展程

度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均值位列前五名的广

东、浙江、山东、北京、上海均属于东部地区,而位列

后五名的新疆、宁夏、甘肃、贵州、青海则均属于西

部地区,呈现出东部地区互动发展水平最高,中部

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后的分布格局。产生这一现

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和西部地

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基

础设施等资源禀赋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开展国际

经贸往来的便利条件,外资引进和支持体系也更加

成熟,加之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在三大区域中最

高,具有承接相对高端外来直接投资的良好基础,

对外资吸收能力更强,因此,东部地区引进外资的

规模和质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

上具有较大空间。同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东

部地区提供了充分的资金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更多

优质企业的存在提高了东部地区在国际市场投资

与经营成功的概率,从而在吸引外资进入的过程中

展现出更大潜力。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各方

面实力均逊色于东部地区,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

也依次降低。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ΔIFDI

ΔOFDI

LLC检验

-14.867 7***

-18.502 9***

ADF检验

141.263***

173.026***

单位根判定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置信水平显著(下同)

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

ΔIFDI不是ΔOFDI的格兰杰因

ΔOFDI不是ΔIFDI的格兰杰因

P值

0.041 8

0.000 3

判断

拒绝原假设

拒绝原假设

4.2 双向FDI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检验

4.2.1 基准回归分析

为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发生,在实证分析前对所

需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表4的结果可知,各

变量在LLC和ADF检验下均具有较高的显著性,为

平稳序列。

表4 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GTFP

IDFDI

HUM

ERS

INF

LLC检验

-11.937 3***

-6.383 6***

-14.319 8***

-5.870 1***

-9.835 9***

ADF检验

95.801 6***

82.092 9***

181.721 0***

94.209 7***

102.437 0***

单位根判定

对基准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优于固定效应”

的原假设,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表5为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第(1)列的

结果显示,双向 FDI的回归系数为为0.026 7,通过

了 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在加入控制变量后,第

(2)列的结果依然显著为正,说明双向 FDI 协调发

双向FDI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783

第42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制造业绿色发展专栏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展显著促进了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假设1得以验证。

表5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变量

IDFDI

HUM

ERS

INF

常数项

Hausman

观测个数

R2

GTFP

(1)

0.026 7***

(6.993 6)

0.941 2***

(21.208 0)

13.858 2***

330

0.444 9

(2)

0.010 3***

(2.708 7)

0.129 0**

(2.217 2)

-0.630 5***

(-3.806 4)

0.511 7***

(4.147 9)

-0.471 2

(-1.054 3)

28.416 9***

330

0.598 1

在控制变量中,人力资本与信息化水平的回归

系数显著为正,且信息化水平通过了 1%的显著性

水平检验,人力资本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人力资本与信息化水平均对制造业绿色全要

素生产率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人才的力

量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更新换代存在至关重要

的作用,人才在绿色技术创新中起到引领作用。国

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

当量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74%,从2010年

的255.40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523.45万人年。

同时,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更具保障,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提

供了有力支撑,从而间接促进了制造业绿色发展水

平的提高。而信息化水平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全社

会的运行成本,在大幅提高效率的同时促进节能降

耗,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信息技术的利用

有助于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向初始治理转变,建立全

过程的动态监管机制,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底色转

向绿色。环境规制强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

当前的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存在一定的阻

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环

境规制政策缺乏协调性,导致临近地区之间发生

“逐底竞争”行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某些地区

以降低环境规制强度来争取经济资源的流入,从而

不利于制造业的绿色转型。

4.2.2 中介效应分析

表6展示了固定效应模型下的中介机制检验结

果。根据前文所述的中介效应检验步骤,第(3)列

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此时回归系数在 1%的

水平下显著为正,第一步检验通过;第(4)列为自变

量与中介变量的回归,回归系数同样显著为正,说

明双向FDI互动发展水平的提升正向影响绿色技术

创新,第二步检验通过;第(5)列为自变量、中介变

量与因变量的回归,此时中介变量回归系数显著为

正,自变量回归系数不显著且小于第一步中自变量

系数,可判定为完全中介效应。以上分析说明双向

FDI互动发展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进而推动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假设2得以验证。

表6 中介模型回归结果

变量

IDFDI

GTEC

常数项

控制变量

观测个数

R2

GTFP

(3)

0.010 3***

(2.708 7)

-0.471 2

(-1.054 3)

YES

330

0.598 1

GTEC

(4)

0.088 2***

(10.578 4)

0.355 8

(-0.715 9)

YES

330

0.801 8

GTFP

(5)

0.003 0

(0.675 4)

0.083 4***

(3.183 4)

-0.500 9

(-1.137 6)

YES

330

0.611 5

从双向FDI协调发展指标的测算结果来看,中

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整体水平从2010年的6.89

上升到2020年的11.58,增幅达到68.04%,这也促

进了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稳步提升,绿色专利

申请量实现从62 149到209 092的跨越式增长,增

长率高达236.44%,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显著。与此

同时,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围绕对外投资与引进外

1784

第43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绿

资及制造业绿色转型先后出台了大量针对性政策,

以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深化

绿色技术创新合作,引导外资积极参与“碳达峰”“碳

中和”战略,同时鼓励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过程中,贯

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境

外绿色经贸合作区,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这也为推动

制造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4.2.3 异质性分析

全样本实证结果表明,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制

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由

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

区和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渠道和效果存

在显著差异,因此,为进一步探究双向FDI对不同地

区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异质化影响,将30个省份分为

东部、中部与西部三个区域,对三个区域进行分组

回归,变量与模型设定与上文保持一致,回归结果

如表7所示。

双向FDI协调发展会显著促进东部地区制造业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并

无显著影响。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

高,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绿色低碳理念,相关政

策也更加关注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转型,在引进外

资和对外投资过程中更倾向于绿色低碳领域,制造

业绿色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充足,同时,

东部地区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更高,对制造业绿

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也更强。而中部与西

部地区双向 FDI的规模相对较小,其协调性还存在

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的影响较弱。

在绿色创新技术的中介作用方面,东部地区的

绿色专利申请数与授权数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加之

一系列政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从“抓数量”到

“抓质量”的转变,使得东部地区具有更高的绿色创

新水平,也更好地传导了双向FDI对制造业绿色全要

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具体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东部地区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支出遥遥领

先,且近些年与中西部差距不断拉大,奠定了东部

地区绿色技术领先发展的基础

环境保护支出推动绿色发展,而科学技术支出

则助力创新技术发展,两者协同对绿色技术创新产

生较强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地区地方环境保护

支出在 2020 年已增加至 2 667.75 亿元,高于中部

地区的1 758.56亿元与西部地区的1 562.83亿元;

地方科学技术支出在2010至2020年间从1 133.09

亿元增加至3 605.77亿元,而中西部地区仅分别为

东部地区的40.98%与19.83%,仍有较大差距。东

部地区相对领先的绿色技术使其具备更加完善的

绿色产业基础,对外资展现出更加强劲的吸引力,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也具备更充分的比较优势,相关

产业能够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

学习与吸收先进绿色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东部地

区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2)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强了绿色技术创新

的中介作用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1)》数据显

示,2020年全国环保企业总数高达15 556家,其中

东 部 地 区 企 业 数 量 9 226 家 ,占 全 国 比 重 达

59.31%,东部地区企业集聚效应更强,环保产业市

场需求相较中西部更为旺盛,产业规模也更庞大,

为外资的进入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使得更

多环保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关注

绿色低碳领域,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的中外合作,为

东部地区绿色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因此,相对于中

西部地区而言,双向FDI对东部地区制造业绿色全

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

3)东部地区具有更高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

化效率,推动了绿色技术在现实生产中的应用

技术市场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

指标,近年来东部地区着力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优

化配置、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高水平科技成果转

化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技术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创

新,技术市场交易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与中西部

差距也逐渐加大,2020年,东部地区的技术市场成

交额是中部地区的4倍,西部地区的5倍。而绿色

技术是技术交易的一部分,技术交易额领先也体现

双向FDI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785

第44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制造业绿色发展专栏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出东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需求市场的活跃,有助于

将双向 FDI 带来的绿色创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

力,取代以往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

效率,使制造业的生产结构向绿色化方向转变,进

而推动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表7 异质性分析结果

变量

IFDI*OFDI

常数项

控制变量

观测个数

R2

东部

(6)

0.012 8***

(2.797 2)

-1.412 9**

(-2.002 2)

YES

121

0.607 7

中部

(7)

0.009 2

(1.134 0)

-1.503 2*

(-1.672 1)

YES

88

0.558 8

西部

(8)

-0.016 3

(-1.205 1)

0.907 0

(1.271 3)

YES

121

0.664 0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利用 2010—2020 年中国 30 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双向FDI

互动发展指标以及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

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双

向FDI互动发展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以及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主要结论如下:

1)双向FDI协调发展显著促进了制造业绿色全

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时人力资本与信息化水平的

提高也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

而环境规制则产生抑制作用。

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

用成立,即双向FDI可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提升制

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3)双向FDI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

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显

著,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并无显著影响。

5.2 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针对性的政策

建议:

1)充分发挥双向FDI的协同效应,一方面,要提

高我国外资吸引力,贯彻落实更有效的引资政策,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利用外资

高质量发展,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更好地融入国内大

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企

业合理开展境外投资,推动对外投资健康规范发

展,增加对外投资在收集信息、法律咨询等方面的

公共服务供给,支持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

国际合作。抓住“双循环”与“一带一路”的政策机

遇,全方位、多层次促进双向FDI协同发展,积极引

导双向 FDI 向高端制造业倾斜,利用 IFDI 和 OFDI

的双轮驱动作用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以及经济高

质量发展。

2)稳步提升人力资本与信息化水平,完善科技

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与企业联动,以现实生产

需要为基础,培养制造业高端技术人才,增强自主

创新能力,减少对国际技术外溢的依赖,突破发达

国家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封锁,提升在全球产

业链与价值链中所处位次。同时,应加大对信息网

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信息化与制造业的发展融

合,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大数据、人

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智能产业链,促进制造业

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制造业绿色

转型增添新动能。

3)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实行因地制宜的环

境规制政策的同时,加大各地区之间的政策协调

性,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异地联合执法支持平

台,促使各省份之间形成协同合作、共促环保的良

好关系,防止“逐底竞争”现象的产生。同时,从市

场出发建立更具机动性的排污收费标准和减排补

贴机制,促使企业充分发挥减排降污的自主性,实

现生产与减排的同步发展。

4)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显著传导双向FDI对制造

业绿色转型的积极影响,应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

投资力度,建立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激发企业

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鼓励企业通过设立

境外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联合技术开

发,引入国际人才资源,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并通过

1786

第45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绿

与国外先进企业开展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绿色发展

体系,推动国外绿色先进技术和国内产业优势的融

合,拓宽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路径。

5)注重协调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

之间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

战略定位,提高制造业的外资吸引力,一方面应主

动对接东部制造业的转型项目,积极参与“一带一

路”相关建设,尽可能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另一方

面,应结合区域战略定位,加强引资项目与当地产

业链的嵌入程度,以及与产业升级目标的契合程

度,保障外资工作从“引资”向“引智”转变。同时,

应发挥东部地区的示范作用,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借

鉴经验及有力支持,改善区域差距,实现双向FDI与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良性互促。

参考文献

[1]李繁荣, 尚云舟, 薛紫玥.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绿色发展的影响——

基于中国 260 个地级市的数据验证[J]. 经济问题, 2022, 512(4):

75-84.

[2]李光龙, 范贤贤. 贸易开放、外商直接投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19, 16(4): 103-111.

[3]黄磊, 吴传清. 外商投资、环境规制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J]. 改革, 2021, 325(3): 94-110.

[4]薛慧芳, 王国霞. 外资驱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对策[J]. 商业经济

研究, 2021, 823(12): 189-192.

[5]汪朝阳. 外资开放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1, 37(1): 138-149.

[6]傅京燕, 胡瑾, 曹翔. 不同来源 FDI、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8, 427(7): 134-148.

[7]呙小明, 黄森. FDI偏好对中国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J]. 首都经

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 20(6): 62-72.

[8]张建, 李占风. 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吗

——基于动态系统GMM估计和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J]. 国际贸易

问题, 2020, 451(7): 159-174.

[9]张伟科, 葛尧. 对外直接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影响

[J]. 中国管理科学, 2021, 29(4): 26-35.

[10]朱文涛, 吕成锐, 顾乃华. 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的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9): 63-73.

[11]叶娇, 赵云鹏. 对外直接投资与逆向技术溢出——基于企业微观特

征的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16, 397(1): 134-144.

[12]王恕立, 王许亮, 滕泽伟. 中国双向FDI的生产率效应研究——基于

资源环境约束的视角[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7, 178(5): 65-78.

[13]龚新蜀, 李梦洁, 张洪振. OFDI是否提升了中国的工业绿色创新效

率——基于集聚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7,

419(11): 127-137.

[14]申晨, 辛雅儒, 贾妮莎,等. OFDI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

制——基于两阶段 Super-SBM -Malmquist 指数模型的分析[J/

OL]. 中国管理科学: 1-13[2023-11-15]. https://doi.org/10.16381/j.

cnki.issn1003-207x.2021.1620.

[15]马广程, 杨小忠, 许坚. 双向FDI协调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

论机制与中国经验[J].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480(7): 173-190.

[16]温丽琴, 石凌江, 周璇. 双向 FDI 协调发展、绿色创新与环境规制

——基于绿色创新中介效应研究[J]. 经济问题, 2023, 521(1):

44-51.

[17]张小筠, 刘戒骄, 李斌.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发展[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0, 35(5): 48-57.

[18]颜青, 殷宝庆, 刘洋. 绿色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J]. 科技管理研究, 2022, 42(18): 190-198.

[19]肖静, 曾萍, 章雷敏. 地区数字化水平、绿色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

转型[J]. 华东经济管理, 2023, 37(4): 1-12.

[20]余东华, 燕玉婷.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J].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22, 32(2): 58-79.

[21]黄凌云, 刘冬冬, 谢会强. 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双向协调发展研

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 360(3): 80-97.

[22]蔡文伯, 黄晋生, 袁雪. 教育人力资本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

大?——基于产业结构变迁的门槛特征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

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10): 34-47.

双向FDI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787

第46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制造业绿色发展专栏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制造企业节电增效的技术与管理协同

推进机制

梁祖坤1 易小明2

1.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

2. 广州安辽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电力等能源消耗是制造企业的主要成本构成因素之一,节电降耗对于企业的利润改善和社会效益提

升有重要作用。文献分析发现,制造企业的节电降耗主要分成技术创新和管理改善两个方面,相关的研究

与实践也集中于这两条路径,但对于如何发挥这两条路径的协同作用及建立综合推进机制却未见有充分的

研究。通过分析节能降耗的机会和所需的支持资源,总结出技术性和管理性节电增效推进力量的共性部

分,并归纳出制造企业节电增效的技术与管理协同推进机制模型,然后依据该模型对4家案例企业的节电管

理工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找出问题。该模型对于制造企业的节能降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节电;技术创新;管理架构;协同推进机制

DOI: 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3.12.006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for Energy Saving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IANG Zukun1

, YI Xiaoming2

1.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Research Institute

2. Guangzhou Anliao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Abstract: Energy consumption, such as electricity, is one of the main cost component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Energ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pro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of enterprises. Literature analysis found that energ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mainly fall into two aspec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mprovement, and rele收稿日期:2022-10-09

作者简介:梁祖坤(1983-10-),男,研究方向为技术开发管理和新型电力系统等

易小明(1972-03-),男,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1788

第47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绿

va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also focused on these two paths. However, there is no sufficient research on

how to exert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se two paths 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mechanism. By

analyz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energ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and the required support resources,

the common parts of technical and managerial power saving and efficiency promotion force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mechanism model of power saving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summarized. Then, based on this mode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ergy saving management in four case enterprises is conducted and problems are identified. This model has

goo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energ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Key words: Power Sa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ructure;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Mechanism

0 前言

工业企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大户,过去十年

间,其能源消耗一直占全国总能源消耗的 65%~

70%,而制造业又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耗的 80%左

右。从能源消耗的效率指标来看,我国能源强度不

仅较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即使与印度相比

也有较大改善空间。我国能源效率水平较低,固然

有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但工业部门能

源技术的落后是其中重要原因[1]

。 我国目前是世

界上用电量和发电量最多的国家,制造业的能源效

率提升,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和整个社会的环保政

策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表1的统计数据看,虽然过去六年间,全国用

电的强度有所降低,但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非常

大,用电的效率亟待改善。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要

部分,制造业又是工业用电的主要部分,目前制造

业用电量占整个社会总用电量的50.26%(2021年

数据),其节电增效潜力需要尽快转化为效益。

企业节电增效的外部驱动力包括:

1)相关的政策与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工业节

能管理办法》、中国制造2025之节能环保目标和节

能减排的“十四五”目标等。

2)市场关于节能环保意识的兴起对企业产生

的引导作用。

3)电力生产企业向电力需求侧推行的节电目

标以及竞争性的需求。目前,制造企业依然存在节

表1 2015年与2021年全国各产业用电量的分类统计

分项

全国总用电

第一产业用电

第二产业用电

第三产业用电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2015年用电量

(单位:亿 kWh)

55 500

1 020

40 046

(占全国总用电量的

72.15%)

7 158

7 276

2015年GDP

(亿元)

689 052

2021年用电量

(单位:亿 kWh)

83 128

1 023

56 131

(占全国总用电量的

67.52%)

14 231

11 743

2021年GDP

(亿元)

1 143 670

6年间用电量的

总增长率

49.78%

0.29%

40.17%

98.81%

61.39%

6年间GDP的

总增长率

65.98%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制造企业节电增效的技术与管理协同推进机制

1789

第48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制造业绿色发展专栏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电技术创新不足,节电投入欠缺长远考虑、管理上

不够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和管理改善欠缺能力等问

题。外因还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

题,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在节电增效方

面需要建立内部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推

进机制,才能有效驱动节电增效工作。

1 制造企业的节电潜力和技术性节电增效方

法综述

1.1 节电潜力的情况

节约用电是通过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和对环境无污染的一切措施,用以消除用电过程中

的不合理和浪费现象,提高电力能源的高效利用程

度,并实现电力供需的平衡[2]。制造企业的节电增

效,可以有效降低制造变动成本和管理成本,不仅

对提升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有很大帮助,对于

减少整个社会的资源消耗和有害物排放,也能产生

直接贡献。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制造企业的

节电增效,主要集中在技术性节电、管理性节电两

个领域。技术性节电是通过技术创新、升级和引进

等,使整个企业从电力的配送和使用的各个环节,

提升技术效率,从而达到节电增效的目的。管理性

节电则是运用管理方法,对企业的用电进行合理化

管理,在既有技术条件下减少浪费,达到提升用电

效率的目的。

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节电潜力约为20%,我国

一般约为40%,个别可达50%。总节电效益中,通

过组织管理可以收到的节电效果约占30%,通过技

术性方式可以实现的节电约占70%[3] 。关于技术

性的节电方式,涉及制造企业整个电力系统的全过

程,包括输变电、生产性用电(如电机和电加热设备

等)、照明用电和储能节电等多种举措。

1.2 供电系统环节的技术性节电技术

制造企业的工厂供电环节的电能损耗主要在

配电变压器和线路上。降低变压器电能损耗途径

包括选用节能和具有合适负载系数的变压器。变

压器是输变电行业中的耗能大户,据估计我国变压

器的总损耗占系统总发电量的 10%左右[4]。选择

合理的供电电压和节能型的变压器将具有明显的

节电作用。

线路损耗的大小取决于线路电阻值(R)和电流

值(考虑工厂总用电量的 I 值)的大小,可供选择的

技术方案包括提高功率因数、改善进配电线路和调

整负荷使之均衡并做到三相电尽量平衡。提高功

率因数的措施有 :

1)科学选用配电变压器和电动机,提高自然功

率因数。

2)人工补偿。人工补偿常采用并联补偿电容

器的方式,补偿电容器采用自动控制和分组补偿的

形式能增加补偿效果[5]。配电变压器按实际负荷的

70%~80%选择[6]

1.3 生产用电环节的技术性节电技术

生产用电设备的节电是最重要的环节,包括

电机和电加热设备的技术提升等。选用节电设

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或技术引进是这项工作的

主要方式。

制造企业的生产用电设备中,电机和电加热设

备是主要的工艺要素之一。占我国工业用电总量

80%和全国用电量60%的电机,通常实际的使用效

率不到 75%,“大马拉小车”与低负荷运行的情况相

当普遍。因此,确保用电设备在较高的效率点工作

具有技术和经济价值,图 1 简要描述了电机的负载

和最佳效率点选择机理。在非最高效率状态下运

行 ,电机消耗的电能中有相当部分以发热、铁损、铜

损、噪音与振动等形式被浪费掉[7] 。使用变频器改

变电机的转速 (改变电机的输出功率) 来调节风量、

流量等可以大大减少损耗 ,从而实现节能目的。另

外,选用节能型电机,虽然一次性投入会有所增加,

但其节能效果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可以保证投资回

收期通常在两年以内。在考虑整个工厂生产设备

的功率因数时,需要充分计算并减少无功功率,使

自然功率因数处于经济的水平。为了实现无功功

率的补偿,可以增加设备投资并进行事先的技术和

经济可行性分析。

1790

第49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2023年第 12 期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上海节能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18 年第 07 期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绿

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生产节电方面是标准化

的生产工艺中,存在大量的等待、空转和转移时间,

使生产用电设备处于非做功状态,这种损耗往往被

认为是理所当然。缩短这种非做功的用电时间,就

可以直接提升用电效率。如数控加工设备,通过合

理的编程和工艺安排,使得单个产品的生产节拍

(或者标准工时)由过去的50 s缩短至35 s,则不但

可以节省制造的工时费,也可以大大减少单位产品

的用电量。

图1 考虑最高效率、额定效率和运行效率的电机设备

经过企业的科学用电预测,可以通过生产安排

和技术改造来适当调整负荷以提高用电负荷率,从

而减少变压器容量、降低高峰负荷、减少供配电设

备投资、减少电能损失和基本电费开支。

1.4 生产辅助、生活福利设施和办公用电的技术性

节电

生产辅助、生活福利和办公场所的用电(如通

风、运输 、照明和空调等),涉及的人员和空间幅度

都较广,有些甚至关乎制造企业的诸多基础设施,但

由于所占比例通常不是很高,容易被忽视。以照明

为例,其用电约占全国发电总量的13%~14%,其绝

对量并不少。电气照明技术发展经历了白炽灯、荧

光灯、高压气体放光灯和第四代的半导体照明灯等

历程[8]

。 此类用电设施的节电增效往往具有投入

小产出大的特点,虽然涉及的技术比较多样,但企

业比较容易从外界获取。

对制造企业的办公环境,需要大力推广节能照

明灯的应用,积极进行节能空调和风机的更新换

代。生产辅助、生活福利设施和办公环境,不仅涉

及用电,还往往伴随用水和用气等多种节能减排的

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制造企业的厂房和办公建

筑,可以用建筑节能的技术进行评估。目前,建筑

能耗约占人类总能耗的 30%,包括采暖、照明、空

调、电器和动力等方面。制造企业对工厂和办公楼

宇等进行节能规划设计与技术创新,可以考虑引进

外部的资源和第三方的能源管理服务。

2 制造企业的管理性节电增效方法

2.1 全员的节能减排意识培训和制度化建设

节电不但可以增效,还可以减排,节电增效是

企业践行环保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降低企业

的生产成本及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等好处。作为

节电管理最基本的举措,强化节能生产宣传从而提

高职工节约电能的意识,是一项既简单而又有效的

方法。为了形成文化并贯彻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方

面,需要形成制度并规范化,可以借助于制造企业

的EHS管理体系或日常工作规章制度的方式,实现

节电工作的规范化和常规化运行。

节能增效的培训和制度化建设,需要借助能源

浪费等方面具体的事例和数据,以减少能源浪费为

切入点。企业造成能源浪费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

大类:一是由于管理不善引起的管理性浪费,二是

由技术因素导致能源使用不当而引起的损耗[9]

只有让企业全体员工明白无处不在的节能潜力,并

建立制度性的节能激励机制,才能有效调动其积极

性,从而将节能减排落实在日常的工作中,并逐渐

形成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中还存在部分企业重节能、轻减排的现

象,主要原因是节能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而减排

甚至需要投入成本,所以企业投入的动力相对较

小[10]

。 如节能增效的错峰用电举措,就是利用峰谷

期间的电力价格差异,实现工厂能耗成本和社会供

电系统的优化配置,这种安排获得了很多企业青

制造企业节电增效的技术与管理协同推进机制

1791

第50页

SHANGHAI ENERGY SAVING

上海节能 No.12

2023

制造业绿色发展专栏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UMN

睐,实现了企业的内部收益与外部社会效益双赢局

面。企业领导层拥有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

感,是克服节能减排工作推行障碍的首要前提。通

过立法和制度化,将社会成本内化为企业成本,有

利于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动力。

2.2 运用精益管理方法实现生产安排和用电设备的

节电增效

运用精益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对企业的节电工

作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对工厂供电系统和用电系

统的管理。供电系统的科学管理可以从指定用电

计划,调整负荷,加强对设备的管理等方面进行[11]

设备的运行状态对于用电效率的影响亦要关

注。企业的设备维修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应加强

对用电设备的维护,以提高用电设备的检修质量从

而保证其经济运行,不断提升其生产质量,减少废

品和提高运行效率。通常良品率和设备运行综合

效率(OEE)是影响设备是否可以达到设定的电能

效率的主要指标。

作为制造企业的主要耗电设备,电机的运行管

理非常重要。生产运作中,电机时常空载达到5 min

以上者可考虑及时停机。电机多台并列运行时应

根据负荷的性质和设备的特性,按经济运行方式确

定运行台数[12]

。 在制造企业常用的断续周期工作

制的设备管控中,应尽量缩短设备的空转时间。科

学的生产用电要求检查整个用电安排是否合理,运

行是否经济,在运行中还需加强过程控制。

精益管理的方法在节能增效中的应用技术包

括节电项目的管理、生产计划的统筹优化分析和过

程统计分析等。

2.3 设立用电管理的指标并进行绩效管控

节电管理的指标法包括运用企业常用的KPI指

标群中的涉电效率指标(如单位产值所耗电能),以

及电力供给侧企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推行的

节电指标。如 2017 年发布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

法(修订版)》第七条规定的“当年电力、电量节约指

标原则上不低于电网企业售电营业区内上年最大

用电负荷的0.3%、上年售电量的0.3%”。

基于数据的节能增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以气温环境较为炎热的塑胶件生产车间为例

的研究表明,能耗的 55%~58%用于空调,20%~

30%用于空压机,15%~20%用于注塑机,3%用于

车间照明[13]

。 这个研究的数据显示,一些平常认为

不重要的辅助环境因素(如空调),也可以是生产环

节中的最大能耗因素。因此,进行节电管理,需要

以数据和相关的指标为基础。

制造企业的用电管理指标法应用的关键是将

其与企业总体运营指标和战略实施指标相融合,从

而将节电增效管理纳入日常的绩效管理体系。常

见的企业能源消耗(用电)的绩效指标的解释和定

义如表2。指标中的用电设备损耗是电能在输送、

转换、传递和做功的过程中,为了克服电的、磁的、

机械的、化学的和其它原因造成的阻碍作用,在电

气和机械本身损耗的能量。而管理损耗是因管理

不当造成的电能损耗,包括操作者水平低、工艺参

数不合理、工序间不协调以及其它管理不善引起的

各种效率损失[14]

2.4 能源管理系统与新管理模式

针对企业的能源管理,目前市场上开发的支持

性质软件系统,有企业能源监察管理系统和企业节

能管理系统等。能源监察和管理系统的软件有康

派智慧能源管理系统、In-band企业能源监察管理

系统、ABB Simcon的能源管理系统、EMS全时动态

能源管理系统和罗赛工业级能源管理系统等。企

业节能管理系统,主要是以企业能源消耗数据处

理、定额考核管理、指标管理为主[15]。目前市场上

也有此类节能管理软件系统供企业进行选择。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同能

源管理,是一种以减少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成

本的市场化运作节能管理机制。另外,循环经济模

式也涵盖了包括电力在内的能源利用新思维,它强

调能源的循环和综合利用,以践行环保和节能减排

的理念。循环经济的目标是要求人们在经济过程

中避免或减少有害物(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

179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3d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