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教用)

发布时间:2024-1-2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6年级(教用)

第七单元 综合性阅读(一)阅读要素: 把握不同文体的基本阅读方法。主题阅读测评● 醉人的午夜西湖(节选) ………… 74● 勤奋让天赋更完善 ……………… 76● 我和阿叔的凉茶铺(节选) ……… 78对比阅读测评● 《那个星期天》(节选)VS《我的母亲》(节选) ……………………… 8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增强体育锻炼 …………………… 82名著阅读测评●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 83第八单元 综合性阅读(二)阅读要素: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提升语文能力。主题阅读测评● 晒太阳的猫 ……………………… 86● 风中读诗的男孩 ………………… 88● 父亲数钱 ………………………… 90对比阅读测评● 《表里的生物》(节选)VS《朝碧海而暮苍梧》(节选) ……………… 9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生活垃圾分类 …………………… 94文言文阅读测评● 《荔枝图》 序 …………………… 96阅读力全真模拟评价(一) …………… 01阅读力全真模拟评价(三) …………… 05阅读力全真模拟评价(二) …………… 03阅读力全真模拟评价(四) …………… 07另册: 阅读示范... [收起]
[展开]
6年级(教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第一单元 感受民风民俗

阅读要素: 分清内容的主次, 体会作者是如何详

写主要部分的。

主题阅读测评

● 舞动的醒狮(节选) ……………… 02

● 粤剧(节选) ……………………… 04

● 温暖的腊八粥 …………………… 06

对比阅读测评

● 《北京的春节》(节选)VS《童年的

春节》(节选) …………………… 08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良好家风代代传 ………………… 10

文言文阅读测评

● 荆楚岁时记(节选) ……………… 12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世界

阅读要素: 借助作品梗概, 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主题阅读测评

● 海底两万里(节选) ……………… 14

● 绿山墙的安妮(节选) …………… 16

● 海伦·凯勒传(节选) …………… 18

对比阅读测评

●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VS《老人

与海》(节选) …………………… 2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碎片化阅读和数字化阅读 ……… 21

名著阅读测评

● 这个男孩子(节选) ……………… 23

01

第3页

第三单元 体会笔尖真情

阅读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主题阅读测评

● 老海棠树(节选) ………………… 26

● 人生一课 ………………………… 28

● 背影(节选) ……………………… 30

对比阅读测评

● 《匆匆》(节选)VS《光阴》(节选)

…………………………………… 3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惜时 ……………………………… 33

名著阅读测评

● 光荣的刷墙手(节选) …………… 35

第四单元 领悟崇高品质

阅读要素: 关注外貌、 神态、 言行的描写, 体会

人物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主题阅读测评

● 要记住革命 ……………………… 38

● 红缨闪闪(节选) ………………… 40

● 李大钊从容就义 ………………… 42

对比阅读测评

●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VS《革

命先驱陈赞贤》(节选) ………… 4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走进伟人故乡, 缅怀时代精神

…………………………………… 45

文言文阅读测评

● 文天祥传(节选) ………………… 48

02

第4页

第五单元 学习科学精神

阅读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

点的。

主题阅读测评

●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节选) …… 50

● “科学” 并不等于正确 ………… 52

● 为科学而献身(节选) …………… 54

对比阅读测评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

选)VS《橡胶带来的启发》(节选)

…………………………………… 5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夜空中最亮的星 ………………… 58

文言文阅读测评

● 蔡伦传(节选) …………………… 60

第六单元 难忘小学生活

阅读要素: 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

主题阅读测评

● 特殊的 “体罚” ………………… 62

● 我的小学时代 …………………… 64

● 笔墨童年 ………………………… 65

对比阅读测评

● 《老师领进门》(节选)VS《我的老

师沈从文先生》(节选) ………… 68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高价小学毕业账单引热议: 你可

能误解了仪式感 ………………… 69

名著阅读测评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与《抄书

之益》(节选)联读 ……………… 71

03

第5页

第七单元 综合性阅读(一)

阅读要素: 把握不同文体的基本阅读方法。

主题阅读测评

● 醉人的午夜西湖(节选) ………… 74

● 勤奋让天赋更完善 ……………… 76

● 我和阿叔的凉茶铺(节选) ……… 78

对比阅读测评

● 《那个星期天》(节选)VS《我的母

亲》(节选) ……………………… 8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增强体育锻炼 …………………… 82

名著阅读测评

●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 83

第八单元 综合性阅读(二)

阅读要素: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提升语文能力。

主题阅读测评

● 晒太阳的猫 ……………………… 86

● 风中读诗的男孩 ………………… 88

● 父亲数钱 ………………………… 90

对比阅读测评

● 《表里的生物》(节选)VS《朝碧海

而暮苍梧》(节选) ……………… 9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 生活垃圾分类 …………………… 94

文言文阅读测评

● 《荔枝图》 序 …………………… 96

阅读力全真模拟评价(一) …………… 01

阅读力全真模拟评价(三) …………… 05

阅读力全真模拟评价(二) …………… 03

阅读力全真模拟评价(四) …………… 07

另册: 阅读示范课

04

第6页

第一单元 感受民风民俗

感受民风民俗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

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

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哪一家都灯火通宵, 不许间断,

鞭炮声日夜不绝。

阅读要素: 分清内容的主次, 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

部分的。

写作要素: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单元语文要素概览

阅读文章时, 分清内容的主次, 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

思。 《北京的春节》 中, 作者详写了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

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这几天, 因为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

独特的春节习俗, 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 所以作为全文

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 其他日子则略写; 《腊八粥》 一文主

要写了 “等粥” “喝粥” 两件事, 其中 “等粥” 的过程写得

比较详细, “喝粥” 写得比较简略, 这样安排使文章主次分

明, 将读者引入美好的腊八习俗中, 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和家

庭生活的温情。 同理, 写文章时, 我们要抓住重点去写, 详

略得当, 突出中心, 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第7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主题阅读测评

舞动的醒狮(节选)

林延军

建议用时: 18 分钟 本题满分: 20 分 实际得分: 分

村庄的气息, 从 “咚咚咚” 的鼓声里开始。

劳作了一年的人们, 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 像是田畴里的庄稼。 从田里耕作归来的带

头小哥, 还来不及放好农具, 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 屋内灯光微弱, 暗暗的。 带

头小哥举起鼓槌, “咚咚咚” 的鼓声萦绕在村庄的上空。 “狮子” 苏醒起来。一阵熟稔地拾

掇, 有人敲锣打鼓, 有人头顶着狮头, 有人弯腰当狮尾, 带头小哥与几名青年小伙摇身一

变, 成为 “狮子班”, 他们脚踩着土地, 双手举起狮头, 在人群里舞动起来。

“狮子” 时而抬头扭脖, 时而腾挪翻越, 时而眨眼踢腿, 刹那间, “狮子” 又向

前奔跑, 像是听到谁的呼唤, 踢腿, 抬头, 突然间又摆头晃脑。 此时, 鼓声从轻快转

为慢悠悠的, 紧跟着又从慢转为快。

一会儿 “狮子” 高兴了,一会儿 “狮子” 生气了,一会儿 “狮子” 悲伤了……????????????????????????????????????????????

从步伐到动作, 从表情到性格, 舞狮人在 “狮子” 的世界里, 靠默契和心灵相通的

配合, 将 “狮子” 的 “喜、 怒、 哀、 乐、 动、 静、 惊、 疑” 八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刻, “狮子” 像生长在村庄的精灵, 为百姓带来欢乐和祥瑞。

正月的日子里, “狮子班” 便串村走巷, 挨家挨户, 为村民舞狮, 寓意庆贺一年

的收成, 祈祷风调雨顺。 他们在村庄穿行, 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 又像田畴

里的庄稼, 星星点点, 在南方这片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每次舞狮前, 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 “咚咚” 的声音从低到高, 变化多端, 似乎

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 又似乎要把 “狮子” 唤醒。 随后, 醒狮闻鼓起舞, 或睁眼,

或洗须, 或舔身, 或抖毛。 渐渐地, 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又像狂风暴雨排山倒

海。 小孩儿坐在大人的肩膀上, 看得如痴如醉。

霎时, 握鼓槌者用尽力气, 擂出浑厚的鼓声, “狮子” 又弯了一下头, 似沉思,

似惊悚, 尾巴随之摇摆起来。 鼓声、 镲声和鞭炮声回荡在房舍、 村庄和草木之间, 地

面不时扬起土灰, 围观的黄发垂髫如追星, 久久不忍离去……

在广东, 因为在粤语中 “瑞” 与 “睡” 读音相同, 老百姓比较忌讳, 认为 “瑞

狮” 是带来福瑞的, 后将 “瑞狮” 改称 “醒狮”。 直至明代, 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

村庄, 百姓为祈愿丰年和风调雨顺, 把愿景寄托在醒狮的身上。 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

除邪恶, 祈盼来年事事顺心。 后来舞狮的表演程式逐渐演化出高桩狮、 梅花桩狮、 狮

子走钢丝……每逢元宵、 年例或节庆盛典, 乡亲们便举起狮头, 与狮共舞, 人们要将

一年的收成和喜悦, 擂响在鼓、 锣、 钹的交融之中。

02

第8页

第一单元 感受民风民俗

…………

醒狮一动, 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 它们威严, 它们凶猛, 它们祥瑞, 它们从乡野

走进城市, 又从城市走出国门。 醒狮要将舞蹈、 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从世

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 在一呼一吸之间, 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 华丽转身; 在万千景

象之中, 醒狮登上 “非遗” 的榜单, 万人景仰。

醒狮, 是有生命的, 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 还有记忆。 它舞动的走向,

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 支流所到之处, 连着根脉, 滋长乡愁。

(选自 《散文选刊》, 选文有删改)

1 文章详细描写了醒狮表演的两个场景, 场景中作者是如何详细表现锣鼓声和狮子的形态

的? 根据文章的内容, 梳理这两个场景, 完成下图。 (6 分) 【阅读要素】

2 选文中第五自然段画 “ ” 的句子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 把舞狮的队伍比作

“ 音符 ” 和 “ 庄稼 ”,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狮子班” 在村庄穿行, 为村民舞狮

的情景, 抒发了作者对舞狮这项民俗活动 喜爱 的情感。 (5 分)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 )。 (2 分)

A. 舞狮活动只在过年的时候才有, 所以人们格外珍惜这难得的观赏机会

B. 第八自然段介绍了醒狮名称的由来和寓意

C. 选文中画 “???

” 的句子运用了神态描写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狮子的神态

D. 第六自然段运用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写出了舞狮人技艺的精湛和舞狮的精彩

4 为什么选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 “醒狮, 是有生命的”? 品味最后一个自然, 结合文章

的内容,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分)

“生命”一词写出醒狮具有延续性。 醒狮作为人民群众寄托美好愿景的表演形式, 这项活

动由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 所以是有生命的。 醒狮连接着人们与家乡的根脉, 能唤起人

们对家乡的思念, 所以是有生命的。

5 在 2023 年热播的 《 “非遗” 里的中国(广东篇)》 为观众介绍了许多像醒狮一样历史悠久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从下列 “非遗” 中选择一种, 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一下它。 注意

在介绍时, 抓住它的重点, 写出它的特点。 (3 分) 【写作要素】

①广东剪纸 ②广绣 ③普宁英歌

示例: 广绣, 是指南海、 番禺、 顺德等地区的刺绣。 它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早在十六世

纪就驰名于外。 该类绣品题材广泛, 其中以龙、 凤、 牡丹、 百鸟朝凤、 南国佳果(如荔

枝)、 孔雀、 鹦鹉、 博古(仿古器皿)等传统题材为主, 构图丰满, 繁而不乱, 图案工整,

富于变化, 色彩艳丽, 对比强烈。

03

第9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粤剧(节选)

建议用时: 18 分钟 本题满分: 20 分 实际得分: 分

粤剧早期称 “本地班” “广东大戏” “广府戏”。 声

腔以梆子、 二黄为主, 兼唱高、 昆牌子, 民间说唱, 小

曲杂调。 粤剧流行于广东、 广西等粤语地区。 东南亚、

美洲、 大洋洲等粤籍华人聚居的地方, 也有粤剧戏班的

演出。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浓缩了粤语、

粤地历史、 民间传说的艺术呈现, 融入了粤人的性格情

趣和生活方式, 承载了这一方土地绵长悠远的人文情

怀。 此外, 粤剧还广泛吸收广东音乐、 广绣、 牙雕、 陶瓷、 灰塑等地方艺术形式, 充

分体现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 辐射范围遍及全球, 在世界华人中具有极强

的文化凝聚力。

粤剧形成的时间尚未有权威定论。一种说法认为, 粵剧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 以

琼花会馆的建立作为粤剧形成的例证; 一种说法认为, 粤剧始于雍正年间, 由湖北艺

人张五来粤传艺, 将汉剧艺术带来广东, 逐渐形成粤剧;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应从咸

丰初年, 粤剧艺人李文茂率红船弟子参加太平天国起义时开始计算粤剧历史。 但无论

如何, 琼花会馆的建立与雍乾年间广州、 佛山的戏曲活动, 已无法跟粤剧历史隔开。

目前, 粤剧行内也大多认同佛山为粤剧的发源地。 而粤剧的唱腔, 也确是由外来声腔

和当地歌谣、 杂曲相融汇而成。 明朝成化年间, 广州、 佛山地区的戏曲活动已颇为频

繁, 并有本地子弟参加演唱的记载。 明代弋阳腔、 昆腔, 清初高腔、 京腔相继传入。

清朝中叶以后, 粤剧被称为 “广东大戏”, 以梆子为主要声腔, 混昆腔、 弋阳腔为一

体。 同治年间开始融汇西皮、 二黄和民间歌谣, 逐渐自成一格, 改称粤剧。 早期的粤

剧用戏棚官话(属中州韵系统)演唱, 清末民初逐步改用白话(广府方言)。

20 世纪 30 年代和 40 年代是粤剧发生重大变化的 20 年。 这一时期的演员结构由

行当制变化为台柱制。 每班设 “六大台柱”, 即武生、 文武生、 小生、 正印花旦、 二

帮花旦、 丑生。 每个戏要使 “六柱” 都分配到角色, 并按其对观众不同的号召力分

担不同的戏份。 当时, 粤剧表演艺术既吸收、 运用京剧的武打和做派, 也借鉴话剧、

电影讲究真实和接近生活的表演方式, 增强和丰富了粤剧艺术的表现手段; 舞台艺术

则借鉴京剧、 电影的化妆, 学习京剧的脸谱; 其布景从一桌两椅到软景、 硬景, 设计

水平、 绘景技术都大有进步和提高。

1931 年前后, 梆、 黄新板式、 新句式的创造, 特别是将板腔、 曲牌、 说唱串联

04

第10页

第一单元 感受民风民俗

成段, 使粤剧唱腔节奏明显、 旋律优美、 变化灵活。 粤剧演员中出现了许多以歌唱著

称的名家, 在生、 旦、 丑行形成多种唱腔流派。 伴奏乐队(俗称 “棚面”)吸收了小提

琴、 萨克斯管等西乐以及中乐的中低音乐器, 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粤剧经历了一系列

的变革过程, 在大众化、 地方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有更大的飞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粤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成为中国重要的地方戏曲剧

种之一。

(选自 《广东省民间艺术志》, 中山大学出版社, 选文有删改)

1 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粤剧? 其中详写了哪些方面? 详细介绍了这些方面的哪些内

容? 根据文章的内容, 完成下图。 (6 分) 【阅读要素】

!\"#$

!\"

( &') (    ) ( )') (    )

+\",- ./01

&' 

2345 

)' 

详细介绍的内容: 在第三自然段中, 作者先详细介绍了粤剧形成时间的三种说法, 然

后详细介绍了粤剧唱腔的发展变化历程。 在第四自然段中, 作者详细介绍了粤剧的演员

结构和表演形式的发展变化。 在第五自然段中, 作者详细介绍了粤剧的演奏形式的发展

变化的历程。

2 目前, 粤剧行内大多认同把 佛山 看作粤剧的发源地。 早期的粤剧用 戏棚官话 演

唱, 后来粤剧在 清末民初 时期逐渐改为用白话演唱。 (3 分)

3 第四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用 “ ” 在文中画出来。 第四自然段采用的结构方

式是( B )。 (3 分)

A. 总—分—总 B. 总—分 C. 分—总 D. 并列式

4 根据文章的内容, 下列哪一项不是

∙∙

粤剧的特点? ( B ) (2 分)

A. 粤剧流行于广东、 广西等粤语地区。

B. 粤剧是中国最重要的戏曲剧种, 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

C. 粤剧声腔以梆子、 二黄为主, 兼唱高、 昆牌子, 民间说唱, 小曲杂调等。

D. 琼花会馆的建立与粤剧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

5 这篇选文是一篇 , 与第一单元 一文的体裁最接近。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

∙∙∙

的一项是( C )。 (2 分)

A. 散文 《北京的春节》 B. 散文 《腊八粥》

C. 说明文 《藏戏》 D. 说明文 《腊八粥》

6 粤剧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广东省文化馆

要展示当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你给粤剧设计名片, 以此来推广粤剧。 (4 分)

示例: 名称: 粤剧 遗产级别: 国家级、 世界级

重要意义: 粤剧广泛吸收广东音乐、 广绣、 牙雕、 陶瓷、 灰塑等地方艺术形式, 充分体现

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 辐射范围遍及全球各地, 在世界华人中具有极强的文

化凝聚力。

05

第11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温暖的腊八粥

胡玲玲

建议用时: 20 分钟 本题满分: 22 分 实际得分: 分

进入腊月, 扑面而来的第一个节

日就是腊八节。 在苏北的风俗习惯中,

腊八节是一定要喝腊八粥的。

我的老家位于苏北平原一个小村,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 各家各户

都要熬上一大锅腊八粥。 记得小时候,

母亲早在腊八节前几天就准备了小米、

红豆、 薏米、 绿豆、 花生、 百合和红

枣, 主粮是糯米。一直以为, 糯米用来煮粥是再适合不过了, 有种黏糊清香的感觉,

需要在煤炉上用文火慢慢地煨。

腊八节的头天晚上, 母亲就早已把准备好的材料放在锅里。 腊八节那天, 母亲总

是早早起来, 细火慢煮。

等我们起床的时候, 腊八粥的香味浓浓稠稠飘满房间。 我们姐弟四人, 迫不及待

洗手洗脸, 只见母亲从大大的钢筋锅里, 把粥满满地盛在碗中, 再把一个个碗端上

桌。 我端起碗一看, 红的枣、 绿的豆, 五颜六色的粥煞是好看,一股股清香扑鼻而

来, 黏糊糊、 甜丝丝, 吃到嘴里香喷喷的, 喝起来全身暖洋洋的。 那又黏又甜的感

觉, 至今想起来仍然回味无穷。一家六口围在圆桌前吃了起来。 记得那天桌上不需要

什么菜, 我们一个个却吃得津津有味的, 每个人的肚子都被撑得圆圆的。 在那个物质

贫乏的年代, 能喝上一碗腊八粥, 那可是难得的享受呀! 有时候, 母亲为了我们这些

嘴馋的孩子, 特意在我们碗里放上一匙红糖, 香甜可口。

腊八节喝粥, 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也是一种年的味道。一到腊月, 那些在外打工

的游子、 出门做生意的小贩, 就开始在寒冬腊月里奔赴故乡的怀抱, 回到家里喝着温

暖的腊八粥,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在一起, 粥的清香已融入了全家欢乐的滋味里。

大家的心中就有了一股热乎劲, 冷冷清清的冬天, 就渐渐地热闹起来。 虽然, 大家辛

辛苦苦忙碌了一年, 但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 再苦再难的日子里也能品出幸

福来。

我喜欢喝粥, 尤其喜欢喝腊八粥, 因为腊八粥在寒冬里传递的是一份家的温暖。

喝着粥, 品出了生活的甜美、 亲情的甜蜜。

(选自 《一窗暖阳》,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06

第12页

第一单元 感受民风民俗

1 选文以 “腊八粥” 为线索, 依次写了 “我” 家 煮腊八粥 和 喝腊八粥 的情景。 其

中详写的情景是 喝腊八粥 的情景。 (3 分)

2 选文第一自然段通过 “扑面而来” “一定” 两个词语透露出作者( B )。 (2 分)

A. 对家乡习俗的喜爱之情 B. 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C. 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D. 对过年的喜爱之情

3 第四自然段中,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腊八粥的? 完成下表。 (4 分) 【阅读要素】

腊八粥 颜色 气味 味道

关键词 五颜六色 清香 甜丝丝

感官角度 视觉 嗅觉 味觉

4 “腊八节喝粥, 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也是一种年的味道。” 这种 “特别的味道” 指的是

家人团圆 的味道。 (2 分)

5 下列句子描写的是一家人喝粥的情景, 选择其中一句, 想想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体

会这样写的好处。 (3 分)

①我端起碗一看, 红的枣、 绿的豆, 五颜六色的粥煞是好看,一股股清香扑鼻而来。

②记得那天桌上不需要什么菜, 我们一个个却吃得津津有味的, 每个人的肚子都被撑得

圆圆的。

示例: 我选择第①句。 作者通过描写 “我” 看到粥的颜色和闻到的香味, 生动地体现了腊

八粥的美味和 “我” 喝腊八粥的温暖之感, 蕴含着 “我” 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6 选文的标题 “温暖的腊八粥” 可以改为 “美味的腊八粥” 或 “难忘的腊八粥” 吗? 为什

么? (3 分)

不可以。 因为作者喜欢腊八粥的重要原因是腊八粥传递了一份家的温暖, 让人感受到生

活的甜美和亲情的温暖, 所以用 “ 温暖” 比 “ 美味” “难忘” 更加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

思想情感。

7 作者写一家人喝腊八粥的场景是多么甜蜜、 美好啊! 请你仿照第四自然段, 试着描写你家

在吃团圆饭时的场景, 注意抓住重点, 写出这个场景温暖的瞬间。 (300 字以内) (5 分)

【写作要素】

示例: “爆竹声中一岁除”,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敲着节奏, 年夜饭开席喽! 爷爷端起酒杯,

笑着说: “今天全家都到齐了, 为我们的团圆干杯!” “干杯!” 大家纷纷举杯, 互相碰着,

说着祝福的话。 等爷爷动筷后, 我和妹妹就迫不及待地开动了, 筷子一会儿伸向排骨,一

会儿扎进粉蒸肉中……我俩吃得欢快极了。 妈妈则对炖猪蹄情有独钟, 她帮爷爷奶奶夹

菜后, 拿起一大块猪蹄啃了起来, 还对大家说: “猪蹄就得这么炖着吃!” 爷爷和奶奶的目

光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游移, 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07

第13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对比阅读测评

《北京的春节》(节选)VS《童年的春节》(节选)

建议用时: 16 分钟 本题满分: 14 分 实际得分: 分

选文一: 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 舍

元宵(汤圆)上市,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除夕是热闹的, 可是没有月光; 元

宵节呢, 恰好是明月当空。 大年初一是体面的, 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 人们穿着

新衣裳, 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 处处悬灯结彩, 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火炽而美

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有的一律∙∙

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

是牛角的, 有

的都是∙∙

纱灯; 有的通通∙∙

彩绘 《红楼梦》 或 《水浒传》 故事, 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这

在当年, 也就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 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间灯中都点上

蜡烛, 观者就更多。 这广告可不庸俗。 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 所以每

每独出心裁, 制成各样的冰灯, 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 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

耍。 家中也有灯: 走马灯、 宫灯、 各形各色的纸灯, 还有纱灯, 里面有小铃, 到时候

就叮叮地响。 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选文二: 童年的春节(节选)

冰 心

新年里, 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首先是灶糖、 灶饼, 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 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 糖和点心

都很甜, 也很黏, 为的是把灶王爷的嘴糊上, 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

最好的东西, 还是灯笼。 福州方言里, “灯” 和 “丁” 同音, 因此送灯的数目总

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 是添丁的意思。

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 不会和我抢, 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 这些灯: 有纸的, 有

纱的, 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 “走马灯”, 上面的人物是 “三英战吕

布”, 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 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 “白兔灯”。

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 本是个灯市, 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 我家门口的 “万

兴桶石店”, 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 就兼卖各种的灯。

那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 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 纱灯、

08

第14页

第一单元 感受民风民俗

料丝灯、 牛角灯等, 元宵之夜, 都点了起来, 真是 “花市灯如昼”, 游人如织, 欢笑

满街!

(选自 《小橘灯》,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选文有删改)

1 在选文一中, 作者重点描写了处处 “ 悬灯结彩 ” 的场景, 让人深刻感受到元宵节的

“ 火炽而美丽 ” 和日子的 “ 美好快乐 ”。 (用原文词句回答) (3 分)

2 选文一中, 为什么作者认为店铺在元宵节挂出的花灯是一种广告? (3 分)

因为店铺在元宵节悬挂花灯, 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到店参观、 购买商品, 起到广告的

作用。

3 下列对选文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

的一项是( B )。 (2 分)

A. 灶糖和灶饼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

B. 从姥姥家得到的东西中, “我” 最喜欢的是灶糖和灶饼

C. 送灯的数目超过孩子的数目, 表示添丁的意思

D. “花市灯如昼” 说明元宵节灯之多, 照得街上如同白天般明亮

4 下列对两篇选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

的一项是( D )。 (2 分)

A. 由选文一可以知道, 北京的元宵节有赏花灯、 吃元宵、 放花炮等习俗

B. 选文一中, 加点的四个词语意思都相同, 表示 “全” “都”

C. 这两篇选文中, 作者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D.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说明老舍比冰心对春节的喜爱之情更深

5 选文一和选文二作者都描写了孩子们在节日里的活动, 但在详略安排方面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 分) 【阅读要素】

问题一: 选文一中, 作者略写了孩子们放花炮、 玩花灯、 吃元宵等情景; 选文二中, 作者

具体描写了 “我” 玩灯的情景, 写得比较详细。 问题二: 这是因为选文一着重写北京元宵

节的习俗, 孩子的活动不是重点; 而选文二围绕 “童年的春节”, 着重写 “我” 童年过春

节时的情景, “我” (孩子) 的活动要具体描写。

09

第15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良好家风代代传

建议用时: 15 分钟 本题满分: 14 分 实际得分: 分

材料一

家风, 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 道德品质、

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家风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是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对规范人们言行、 提升良好的社会风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 反映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 很多事实证明,

良好的家风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古代, 就有很多父母特别重视对孩子

的教育, 如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等都是经典的家教故事,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

部分, 流传至今。 故事中的人物, 后来都成了了不起的人物。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

力量, 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 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

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因此, 我们要注重家庭, 注重家教, 注重家风。 作

为家长, 我们要注重言传身教、 弘扬优良家风, 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

全社会的好风气; 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 以家庭的文明促进社会的

文明。

(摘编自 《看点快报》 )

材料二 剪纸风格的家风宣传画

10

第16页

第一单元 感受民风民俗

材料三

广东省道德模范尚丙辉虽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 但因为坚持慈善, 改变了很

多家庭的境遇。 尚丙辉一家在广州天河经营废品收购站, 二十多年来, 尚丙辉每

月坚持将收入的 30%用于慈善事业, 帮扶广州市内有困难的流浪人员, 并帮助上

千人找到家人, 被誉为 “最美破烂王”。 耳濡目染之下, 尚丙辉的家人一有时间

就会跟着他上街慰问露宿者, 给他们派饭送水。 就这样, 尚丙辉的善举形成了一

股凝聚力, 影响着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尚丙辉工作室的志愿队, 为困难人群提供

帮助。

(摘编自 《广州日报》 )

1 材料一主要是从 家风的含义 、 家风的重要作用 和家长应该怎样做三个方面去写

家风的。 (2 分)

2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4 分)

(1) 材料一引用 “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 的事例, 目的是说明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

缩影, 当时的社会风气很糟糕。 ( ✕ )

(2) 良好的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要继承和发扬。 ( √ )

(3) 从三幅剪纸宣传画中, 我们可以看出家风对促进家庭、 社会的和谐有重要作用。

( √ )

(4) 尚丙辉和他的志愿队坚持做慈善, 使许多贫困家庭受益。 ( √ )

3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

的一项是( D )。 (2 分)

A. 尚丙辉是广东省道德模范, 有 “最美破烂王” 的美誉

B. 尚丙辉的家人跟着尚丙辉行善, 体现了家风 “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 健

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C. 尚丙辉帮扶有困难的人, 体现了材料二中的 “与人为善”

D. 尚丙辉的家人主动慰问露宿者影响了尚丙辉, 改变了他的境遇

4 街道居委会打算以剪纸的形式对家风进行宣传, 并在你家附近张贴派发, 你觉得这样的

宣传合适吗? 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 分)

示例: 我觉得合适。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 深受人们的喜爱, 用传统形式宣传

家风, 容易令人印象深刻。

5 请你结合材料写一句宣传语, 呼吁人们弘扬优良家风。 (3 分)

示例一: 让好的家风在每一个家庭传承。

示例二: 家风正则国正, 家教立则国立。

11

第17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文言文阅读测评

荆楚岁时记(节选)

[南朝梁] 宗 懔

建议用时: 15 分钟 本题满分: 13 分 实际得分: 分

正月一日, 是三元之日① 也。 《春秋》

② 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

辟③山臊恶鬼。

按 《神异经》 云: 西方山中有人焉, 名曰山臊。 其长尺余,一足, 性不畏人。

以竹着火中, 烞 ④有声, 而山臊惊惮⑤

长幼悉正衣冠, 以次⑥ 拜贺。 进椒柏酒, 饮桃汤。 进屠苏酒、 胶牙饧⑦

。 下五辛

盘⑧

。 进敷于散, 服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 造桃板着户⑨

, 谓之仙木。 凡饮酒次第,

从小起。

(选自 《荆楚岁时记》, 岳麓书社, 选文有删改)

注释 ①三元之日: 一年、 四季、 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② 《春秋》: 是中国春秋时期

的史书。 ③辟: 辟除。 ④烞 (pò bì): 象声词, 形容爆裂声。 ⑤惊惮: 吃惊害怕。 ⑥以次:

依次。 ⑦胶牙饧( tánɡ): 指麦芽糖。 传统岁时食品。 流行于全国各地。 “饧” 为古 “糖”

字。 ⑧下五辛盘: 吃五辛菜。 ⑨着户: 悬挂在门上。

1 将 “正月初一” 称为 “端月” 是在( A )。 (2 分)

A. 春秋时期 B. 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2 “山臊” 最害怕的是 竹子燃烧时发出的响声 , 为了驱赶 “山臊”, 人们会在正月一日

在庭院前 燃烧竹子 , 演变为现在的习俗是 放鞭炮 。 (3 分)

3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2 分)

凡饮酒次第, 从小起。

喝酒的次序是从年纪最小的开始的。

4 这则文言文记录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至少写出六种) (6 分)

示例: 燃竹、 祭祀祖神、 祝贺新春、 敬奉椒柏酒、 喝桃汤、 饮屠苏酒、 吃麦芽糖、 吃五

辛菜、 服 “敷于散” 和 “却鬼丸”、 吃鸡蛋、 挂桃符。 (写出六种即可)

12

第18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世界

遨游名著世界

在困境中,

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

对照起来看,

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

来宽慰自己。

阅读要素: 借助作品梗概, 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写作要素: 学习写作品梗概。

单元语文要素概览

了解作品梗概是把握名著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阅读名

著时, 我们可以借助作品梗概, 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就印

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不仅能让我们把握故事的主

要内容, 还能提升我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 《鲁滨逊

漂流记》 (节选), 从梗概部分, 我们了解到小说按鲁滨逊

历险的时间顺序, 记叙了鲁滨逊 “流落荒岛” “建房定居”

“驯养培育” “救 ‘星期五’ ”, 最终 “回到英国” 的故事,

这就是该小说的主要内容。 从 “节选” 部分, 我们了解到

鲁滨逊初到荒岛时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表现了他

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19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主题阅读测评

海底两万里(节选)

[法国] 儒勒·凡尔纳(著) 王瑞芳(译)

建议用时: 15 分钟 本题满分: 15 分 实际得分: 分

尼摩船长、 我(阿龙纳斯教授)、 我的助手康塞尔、 加拿大人尼德·兰在海底漫

步准备去采珍珠, 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离我们五米的地方, 出现了一个黑影, 下沉到底。 使我害怕的鲛鱼的念头又涌现

在我心中了。 可是, 这一次我又错了, 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海洋中的怪物。

那是一个人,一个活人,一个印度人,一个黑人, 当然是一个采珠人,一个可怜

人。 他未到采珠期就前来采珠了。 我看见他的艇底, 停泊在距他头上只有几十厘米的

水面上。 他潜入水中, 随即又浮上来。一块砸成像小面包一般的石头夹在两脚中间,

一根绳索缚着石头, 系在他的艇子上, 使他可以很快地到海底下来。 以上就是他所有

的采珠工具。 到了海底, 约五米深, 他立即跪下, 把顺手拿到的小纹珠贝塞入他的口

袋中。 然后, 他上去, 倒净口袋, 拉出石头, 又开始下水采珠,一上一下, 只不过是

三十秒钟。

我聚精会神地观察他。 他的工作很规律地进行, 在半小时内, 没有什么危险威胁

他, 所以我就对这种很有兴趣的采珠景象习惯了。 忽然间, 在这个印度人跪在水底下

的时候, 我看见他做一个害怕的手势, 立即站起, 使劲往上一跳, 要浮上海面去。

我明白了他的害怕。一个巨大的黑影在这不幸的采珠人头上出现了。 那是一条身

躯巨大的鲨鱼, 发亮的眼睛, 张开的嘴巴, 迎面斜刺地向前冲来了! 我怕得发愣, 甚

至想动一动也不可能。

这个饥饿的动物, 用力拨一下鳍, 向印度人身上扑来, 他躲在一边, 避开鲨鱼的

嘴, 但没有躲开鲨鱼尾巴的打击, 因为鱼尾打在他胸上, 他翻倒在水底下。

这个场面不过是几秒钟的事。 鲨鱼回来, 翻转脊背, 就要把印度人切成两半了,

这时候, 我觉得蹲在我近边的尼摩船长突然站起来。 然后, 他手拿短刀, 直向鲨鱼冲

去, 准备跟鲨鱼肉搏。

鲨鱼正要咬这个不幸的采珠人的时候, 看见了它的新来敌人, 它立即又翻过肚

腹, 很快地向船长冲来。

我现在还看见尼摩船长当时的姿态。 他弯下身子, 带着一种特别的冷静, 等待那

巨大的鲨鱼。 当鲨鱼向他冲来的时候, 船长非常矫捷地跳在一边, 躲开冲击, 同时拿

短刀刺入鱼腹中。 不过, 事情并没有完, 结果尚未分晓。 怕人的战斗开始进行了。

勇敢大胆的船长, 抓住鲨鱼的一只鳍, 跟这个怪物肉搏, 短刀乱刺鲨鱼的肚腹,

14

第20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世界

但没有能刺到致命的地方, 就是说, 没有能刺中鲨鱼的心脏。 鲨鱼死命挣扎, 疯狂地

搅动海水, 搅起的漩涡都要把我打翻了。

我很想跑去接应船长。 但被恐怖慑住, 不能挪动。

我两眼发直地注视着。 我看见战斗的形势改变了……船长被压在他身上的巨大躯

体所翻倒, 摔在水底地下。一会儿, 只见鲨鱼的牙齿大得怕人, 像工厂中的大钳一

般, 尼摩船长的性命眼看就要不保了, 忽然, 尼德·兰手拿鱼叉, 转念之间, 迅速向

鲨鱼冲去, 他投出可怕的利叉, 打中了鲨鱼……

意外得救的人, 转瞬间, 都到了采珠人的小艇上。

尼摩船长首先关心的事是要救活这个不幸的采珠人。

很幸运, 由于康塞尔和船长的有力按摩, 我看见那不幸的人渐渐恢复了知觉。

回到小艇上, 尼摩船长的第一句话是对加拿大人说的, 他说: “兰师傅, 谢谢您!”

八点半, 我们回到了 “诺第留斯号” 船上。

(选文有删改)

1 根据选文内容猜测, 《海底两万里》 是一部( A )。 (2 分)

A. 科幻小说 B. 历史小说 C. 军事小说 D. 悬疑小说

2 阅读选文, 梳理文中相关的情节, 完成下图和练习。 (4 分)

以上情节, 可以用文中的成语 “ 惊心动魄 ” 来形容。

3 “意外得救的人, 转瞬间, 都到了采珠人的小艇上。” 这里 “意外得救的人” 指的是

( AD )。 (多选) (3 分)

A. 尼摩船长 B. 我(阿龙纳斯教授) C. 康塞尔 D. 印度人

4 “那是一个人,一个活人,一个印度人,一个黑人, 当然是一个采珠人,一个可怜人。”

这里不厌其烦地描述 “我” 眼前出现的这个人, 是否显得过于啰唆? 说说你的看法。

(3 分)

不啰唆。 “一个人,一个活人,一个印度人,一个黑人” 表明了 “我” 逐渐看清楚这个人

的过程; “一个采珠人,一个可怜人” 则表达了 “我” 对这个印度人的同情。

5 文中的尼摩船长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请概括出三点, 并分别举出相应的例子。 (3 分)

示例: ①勇敢。 在印度人遇到危险时,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鲨鱼搏斗。

②沉着。 在与鲨鱼的搏斗中, 他毫不慌乱, 而是冷静地选择进攻的时机。

③有感恩之心。 回到小艇上之后, 尼摩船长做的第一件事是对加拿大人尼德·兰表示感谢。

15

第21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绿山墙的安妮(节选)

[加拿大]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建议用时: 15 分钟 本题满分: 14 分 实际得分: 分

梗 概

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 以便他长大可以帮着干农

活, 但阴错阳差, 当马修兴高采烈地赶到火车站接小男孩时, 发现那里只有一个红头

发、 满脸雀斑、 又瘦又小的小姑娘———安妮, 原来是斯潘塞夫人弄错了。 从看到前来

接她的马修那一刻开始, 孤儿安妮就对即将拥有一个家表现出无比热烈的兴奋, 她一

路上说个不停, 路边的樱花、 红色的路、 美丽的湖, 甚至她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能

成为她的话题。 这个爱说话的小姑娘一下子就让内向的马修喜欢上了。 可是古板严肃

的玛丽拉却对这个满头红发、 又瘦又小的小姑娘表现出极大的失望,一心要把安妮退

回去。 在去见斯潘塞夫人的路上, 安妮很伤心, 可即使在这种时候, 她仍然对生活充

满了美好的幻想。 在知道安妮的身世之后, 玛丽拉最终还是带着安妮回到了绿山墙,

这一次他们打算把安妮留下, 给安妮一个真正的家。

在绿山墙农舍这个淳朴的环境中, 安妮得到了善良的马修兄妹和周围人的关心、

爱护。 安妮的个性极其鲜明。 她纯洁正直, 性格倔强, 感情充沛, 喜欢说话, 对于大

自然的美具有敏锐的感受力; 她自尊自强、 勤奋刻苦, 因此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敬重

和友谊; 尤其突出的是, 她天性活泼乐观, 想象力极为丰富。 她的天真和幻想使她闹

了不少笑话, 使绿山墙农舍的生活妙趣横生。

转眼间, 安妮在闯祸和幻想中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漂亮女孩。 她以十分优异的

成绩从专科学校毕业, 并获得了进入大学深造的奖学金。 然而就在这时, 马修不幸去

世, 玛丽拉几近失明。 安妮为了陪伴和照顾玛丽拉, 毅然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留在

当地教书。 人生路上的这一抉择, 充分显示了她的美好心灵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节 选

安妮醒来, 从床上坐起, 天已大亮了。 她心情慌乱地凝视着窗外,一片活泼的阳

光正泻进窗来, 窗外蓝色的天空, 因有某种轻软的、 洁白的东西飘过而时隐时现。

有一会儿, 她记不起自己是在什么地方。 首先感到的是一种令人欢乐的震颤, 好

像是由于她遇到某种惬意的事情而产生的; 接着她回忆起了一件可怕的事实: 这里是

绿山墙农舍, 他们并不要她, 因为她不是个男孩!

不过现在是早晨, 况且她的窗外还有一棵缀满花朵的樱桃树。 她从床上蹦下来,

奔到房间的另一头。 她把窗框推上去———木头滞涩, 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 好像很久

没有打开似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 它嵌得很紧, 不必用什么东西支撑。

安妮跪在地上, 凝视着窗外六月的早晨, 她的眼睛闪耀着喜悦的光芒。 啊, 这不

是很美吗? 这不是个令人留恋的地方吗? 假如她并不会真正待在这里! 她可以想象自

己是待在这个环境里的。 这里大有让她的想象任意驰骋的天地。

外面长了一棵大樱桃树, 同房屋贴得很近, 树枝轻轻地拍打着屋檐, 枝上繁花似

16

第22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世界

锦, 几乎看不到一片叶子。 房屋的两旁是个大果园,一边栽着苹果树, 另一边栽着樱

桃树, 也都是盖满了花朵; 他们的草地上全点缀着蒲公英。 在下面的花园里, 丁香树

开着紫色的花儿, 早晨的风将它们甜蜜醉人的清香送到窗口。

花园的地上长满了青葱茂密的三叶草, 顺着斜坡蔓延到山谷。 山谷里小溪潺潺,

许多修长的白杨树拔地而起, 树下的低矮丛林里是一些羊齿草、 苔藓和木质植物, 使

人联想起可能发生的愉快事儿。 山谷那边是个山丘, 上面长着云杉和冷杉, 树叶碧绿

轻柔; 透过树林中的一道隙缝, 可以瞧见她在闪光的小湖彼岸看到过的那所小房子灰

色山墙的一角。

左边远处是几座宽敞的谷仓, 越过那边山坡低处翠绿的田地, 隐约可见发出闪光

的蔚蓝的大海。

安妮那双爱美的眼睛在所有这些景物上停留很久, 贪婪地摄取一切; 可怜的孩子,

她一生中见到许许多多不堪入目的地方, 而眼前的一切正像她梦想过的那么美好。

她跪在那儿, 浑然忘记了一切 ∙∙∙∙∙∙∙

, 脑子里只留下她四周的美好景物, 直到一只手搁

在她的肩膀上, 她才猛然惊醒。 小小的梦想家竟没有听见玛丽拉已经走进了屋子。

(选自 《语文同步阅读·六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梗概” 部分, 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 完成下图。 (4 分)

2 “安妮跪在地上, 凝视着窗外六月的早晨, 她的眼睛闪耀着喜悦的光芒。” 句中的 “光

芒” 指的是( B )。 (2 分)

A. 窗外美丽、 耀眼的景色 B. 她想象自己可以留下来的兴奋

C. 她看到美丽景色后的迷惘 D. 表示她在不断地思考着

3 下列对文中画 “ ” 句子加点部分的理解, 不正确

∙∙∙

的一项是( C )。 (2 分)

A. 眼前的景色太美了, 深深吸引着安妮, 让她陶醉不已, 看得入神

B. 安妮陷入美好的想象之中: 留在这个美丽的地方, 有一个温暖的家

C. 安妮非常担忧, 因为马修他们想要一个男孩, 这让她想得出神

D. 这与前面提到的安妮刚刚醒来, 精神有点恍惚, 又沉浸在美景中的内容相呼应

4 安妮看到绿山墙, 心理上发生了的变化是( A )。 (2 分)

A. 慌乱—害怕—喜悦—渴望 B. 慌乱—欢乐—害怕—渴望

C. 害怕—慌乱—喜悦—渴望 D. 害怕—喜悦—慌乱—渴望

5 结合 “梗概” 和 “节选” 部分的具体内容, 试着分析安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 分)

示例: ①根据 “安妮跪在地上, 凝视着窗外六月的早晨, 她的眼睛闪耀着喜悦的光芒。

啊, 这不是很美吗”一句, 可知安妮能够发现大自然独特的美, 体现了她对于大自然的美

具有敏锐的感受力。 ②根据 “这里大有让她的想象任意驰骋的天地”一句, 可知安妮是

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

17

第23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海伦·凯勒传(节选)

建议用时: 16 分钟 本题满分: 15 分 实际得分: 分

梗 概

海伦·凯勒在出生十九个月的时候, 因为生病而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与视力。 她的

发声器官虽然没有受损, 却因为无法接收到学习与模仿的刺激, 所以不会说话, 变成

一个又聋、 又盲、 又哑的重度残疾孩子, 陪伴她的只有无边的黑暗与寂寞……

幸好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她, 他们积极奔走, 为她找到了一个优秀的老师———安

妮·莎莉文小姐。 莎莉文老师不但打开了海伦的心灵之窗, 更改变了她的一生, 使她

开始向命运之神挑战。 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 海伦·凯勒顺利地从美国拉德克利夫

学院毕业。 后来, 海伦·凯勒竟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 而且出版了很多著作。

节 选

了不起的老师

如果说海伦·凯勒的生命像一团黏土, 那么莎莉文小姐就是把她塑造成形的大功臣。

任何老师都可以带领小孩进入教室, 但并不一定每位老师都能引导他的学生成功

地学习。

安妮·莎莉文小姐受聘于凯勒家以前, 也曾经历过悲惨、 坎坷的生活。

她从小家里就很穷, 父母是从爱尔兰迁移到美国的移民。 安妮三岁时患了眼疾,

因为没钱医治, 所以她的眼睛几乎完全失明。

母亲去世后, 父亲狠心丢下失明的安妮和她患有脊椎骨病的弟弟吉米, 离家远

去。 于是姊弟俩被送进了孤儿院。

不久, 吉米病逝了, 只剩下安妮孤零零的一个人。 虽然有许多善心人士捐款帮她

做眼睛手术, 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深深打击着她的心灵, 她渐渐放弃了自己, 成天

以发脾气来宣泄情绪。

十四岁时, 安妮被送到波士顿一所专门教育盲聋儿童的柏京斯学院。 在那儿, 她

接受了第七次眼部手术。

当医生把蒙住安妮双眼的白纱布拿开的刹那, 根本不抱任何希望的安妮竟望见了

耀眼的光。 她不禁惊呼: “啊! 我终于看到了!”

安妮由衷地感激那些济助她的人。 从此她专心用功, 学习盲人点字和盲人教育。

两年后, 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柏京斯学院毕业, 并留在母校任教。

因为自己患过眼疾, 所以安妮对盲学生总是特别关爱, 学生也很敬爱她。

当她知道院长准备推荐她到凯勒家中指导海伦时, 她仔细阅读了海伦的所有资

料, 了解海伦的情形后, 她对这不幸的女孩充满了同情, 于是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尽

全力来帮助海伦。

因为她自己曾经历过那近乎黑暗的生活, 所以比一般人更能体会海伦的心情, 因

18

第24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世界

此她才能用最大的智慧与耐心, 把握每一个适当的机会, 用愉快而容易接受的方式,

把知识传授给海伦。

莎莉文小姐认为: 孩子的想法就像一条小溪, 有时候平顺, 涓涓而流; 有时候激??????????????????????????????????

越, 水花四溅。 必须好好加以疏导, 才能使它汇入宽阔的海洋。??????????????????????????????????

海伦能感受到老师的全心付出, 所以非常地信赖她, 几乎一刻都离不开她。 海伦

的生命也和老师的生命在无形中融为一体———没有莎莉文小姐的照料, 也就没有海

伦·凯勒日后的成就。

因 “材” 施教

很长一段时间, 海伦都是以游戏学习代替正规的课程。 师生俩常在户外阳光普照

的树林中上课, 生活周遭的每一件事物, 都是教导海伦的好教材。

莎莉文小姐把唱歌的青蛙轻轻放在海伦的手上, 让她感觉∙∙

它们鸣囊的鼓动; 她也

会牵着海伦的小手, 去触摸裂开的棉籽, 让她感受∙∙

柔软的纤维和长满茸毛的种子; 有

时她会领着海伦在玉米田中穿梭, 去体验∙∙

玉米秆在风中摩挲发出的飒飒声。

偶尔, 她们会到牧场上捉小马。 缰绳套住小马的脖子时, 它那富有弹性的肌肉、

柔顺的毛、 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和有力的嘶叫, 全在海伦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 师生俩最喜欢到海滩散步。 海伦用沙土筑堤防、 堆小山、 凿湖泊、 挖河

川。 莎莉文小姐趁机为她介绍又圆又大的地球, 以及地球上的火山、 被埋没的城市、

移动的冰河以及各种地理奇观。 这不正是一堂有趣的地理课吗?

(选自 《语文同步阅读·六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选文有删改)

1 阅读 “梗概” 部分, 想一想: 海伦·凯勒的一生经历了哪些起伏? 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 完成下图。 (3 分)

2 阅读 “节选” 部分画 “ ” 的句子, 从加点的三个动词中可以看出莎莉文小姐教育

海伦·凯勒时的与众不同, 她主要针对海伦·凯勒 看不见、 听不见 的特点而展开教

育, 这种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即 “ 因材施教 ”。

在 “了不起的老师” 这一部分中, 有一个句子体现了这个词语, 请用 “????

” 画出

来。 (3 分)

3 在 “了不起的老师” 这一部分中, 作者详细地叙写了莎莉文老师的经历, 这样写的目的

是( AC )。 (多选) (3 分)

A. 既写莎莉文老师的遭遇, 也暗示海伦的不幸命运

B. 突出莎莉文老师帮助海伦打开心灵之窗, 改变了海伦的一生

C. 为下文莎莉文老师耐心教导、 帮助海伦埋下伏笔

D. 体现莎莉文老师的全心付出和高超的教学水平

19

第25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4 “海伦的生命也和老师的生命在无形中融成一体”一句中, “无形中融成一体” 指的是什

么? 请结合上下文, 谈谈你的理解。 (3 分)

示例:一方面, 莎莉文老师的全心付出, 让海伦走出黑暗与恐惧, 有了杰出的成就; 另一方

面, 海伦十分信赖和敬爱莎莉文老师, 把她当作精神支柱和自己的亲人, 与她形影不离。

5 有的同学说, 海伦·凯勒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 完全是因为她幸运地遇到了莎莉文老师。

对此观点, 你是否赞同? 请结合 “梗概” 和 “节选” 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3 分)

示例: 不赞同。 海伦的成就固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因素是得益于莎莉文老师的耐心教导与教育,

但是也离不开海伦自己的努力、 坚持、 不放弃。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互相成就了对方。

对比阅读测评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VS《老人与海》(节选)

建议用时: 15 分钟 本题满分: 14 分 实际得分: 分

选文一: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英国] 丹尼尔·笛福

总的说来, 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 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

的东西。 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 在困境中, 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

对照起来看, 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现在, 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 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

想看到船的踪影了。 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 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选文二: 老人与海(节选)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他说,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

过我很痛心, 把这鱼给杀了, 他想。 现在倒霉的时刻要来了, 可我连鱼叉也没有。 这

条登多索鲨是残忍、 能干、 强壮而聪明的。 但是我比它更聪明。 也许并不, 他想。 也

许我仅仅是武器比它强。

“想点开心的事儿吧, 老家伙,” 他说, “每过一分钟, 你就离家近一步。 丢了四

十磅鱼肉, 你航行起来更轻快了。” 他很清楚, 等他驶进了海流的中部会发生什么事,

可是眼下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不, 有办法,” 他说出声来, “我可以把刀子绑在一支桨的把子上。” 于是他胳

肢窝里挟着舵柄,一只脚踩住了帆脚索, 就这样办了。 “行了,” 他说, “我照旧是个

老头儿, 不过我不是没有武器的了。”

(选自 《老人与海》, 花城出版社)

20

第26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世界

1 请用 “ ” 画出选文一中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二十八年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从

中能看出鲁滨逊具有 积极乐观 的精神; 请用 “???

” 画出选文二中老人能够勇敢

斗争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从中能看出老人具有 永不言败 的精神。 (4 分)

2 根据选文一的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

∙∙

的一项是( D )。 (2 分)

A. 在不幸的处境中, 想到曾经美好的事物, 也不足以宽慰自己失落的心

B. 因为坏事更能磨炼人的意志, 使人变得更加坚强, 所以坏事经历得越多越好

C. 在困境中, 再坏的事情最终都能变成好事, 并且总会给人带来安慰

D. 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 能使自己理智地面对现实, 从绝望中看到希望, 从而使

内心得到宽慰, 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3 选文二中, 面对凶狠的鲨鱼, 老人胆怯了吗? 他是怎样做的? (3 分) 【阅读要素】

问题一: 老人并没有胆怯。 问题二: 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积极思考, 想出将刀子绑在

桨的把子上作为武器的办法, 随时准备着与鲨鱼进行搏斗。

4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

的一项是( D )。 (2 分)

A. 选文一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 选文二采用了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

B. 这两篇选文都采用了心理描写的人物描写方法

C. 从选文一中可以看出, 鲁滨逊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D. 选文二选自 《老人与海》 这部小说的结尾部分

5 选文一中的鲁滨逊与选文二中的老人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异同点? 将下图补充完整。

(3 分) 【阅读要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

碎片化阅读和数字化阅读

建议用时: 15 分钟 本题满分: 15 分 实际得分: 分

材料一

近年来, 通过手机、 电子阅读器、 网络在线等方式进行的不完整的、 断断续

续的阅读已成常态。 手机、 平板等掌上阅读方式被称为 “碎片化阅读”。

21

第27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 “美丽” 的。 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 无论

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 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 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

取。 同时, 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纸质书, 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 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 也导致了知识来源

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 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

文本, 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的内容后, 就很难主动阅读, 容易形成思维

惰性, 成为碎片化信息的 “奴隶”。

材料二

2021、 2022 年成年国民阅读调查概要

各种媒介的阅读率 各种媒介每天的接触时长

(数据摘自 “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

1 什么是 “碎片化阅读”? 请从材料一中提取关键信息, 用一句话概括。 (2 分)

通过手机、 电子阅读器、 网络在线等方式进行的不完整的、 断断续续的阅读就是 “碎片

化阅读”。

2 “碎片化阅读” 让人担忧的原因有( BC )。 (多选) (3 分)

A. 能使读者迅速获得海量的信息

B. 导致读者获取知识的来源随意、 不可靠

C. 使读者很难主动阅读, 形成思维惰性

D. 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成本更高

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

∙∙∙

数字化阅读? ( C ) (2 分)

A. 哥哥用笔记本电脑阅读世界名著。

B. 爸爸在外出差, 通过手机查看电子地图。

C. 妹妹通过图书馆官方网站预约, 借了三本图书阅读。

D. 妈妈在手机软件上看订阅的报纸、 杂志。

22

第28页

第二单元 遨游名著世界

4 试着概括从材料二的统计图中得出的结论。 (4 分)

①数字化阅读成为国民阅读的主要方式

②成年国民主要通过手机和互联网进行阅读

5 每年的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 如果你是校园阅读推广使者, 你会怎么向同学们推荐当

下合适的阅读方式呢? 结合材料和自己的阅读经验, 谈谈自己的看法。 (4 分)

示例: 在科技全面发展、 信息 “爆炸” 的时代, 我们离不开数字化阅读, 但并不能因此而

抛弃纸质书阅读。 翻开书,一页一页地品读, 更能享受书香气息, 徜徉于书海。 在阅读过

程中, 还可以在书上圈画, 做笔记, 这能帮助引发我们的思考, 启迪智慧, 润泽心灵。

名著阅读测评

这个男孩子(节选)

[瑞典] 塞尔玛·拉格洛芙

建议用时: 14 分钟 本题满分: 10 分 实际得分: 分

他不知道自己睡了才一会儿还是很长时间, 可是他被自己身后发出来的窸窸窣窣

的轻微响声惊醒了。

男孩子面前的窗台上放着一面小镜子, 镜面正对着他。 他一抬头, 恰好朝镜子里

看。 他忽然看到妈妈的那口大衣箱的箱盖是开着的。

原来, 妈妈有一个很大很重的、 四周包着铁皮的栎木衣箱, 除了她自己以外从来

都不许别人打开它。 她在箱子里收藏着从她母亲那里继承的遗物和所有她特别心爱的

东西。 那里面有两三件式样陈旧的农家妇女穿的裙袍, 是用红颜色的布料做的, 上身

很短, 下边是打着褶裥的裙子, 胸衣上还缀着许多小珠子。 那里面还有浆得绷硬的白

色包头布、 沉甸甸的银质带扣和项链等。 如今大家早已不时兴穿戴这些东西了, 妈妈

有好几次打算把这些老掉牙的衣物卖掉, 可是总舍不得。

现在, 男孩子从镜子里看得一清二楚, 那口大衣箱的箱盖的确是敞开着的。 他弄

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妈妈临走之前明明是把箱盖盖好的。 再说只有他独自一个

人留在家里, 妈妈也决计不会让那口箱子开着就走的。

他心里害怕得要命, 生怕有个小偷溜进了屋里。 于是, 他一动也不敢动, 只好安

安分分坐在椅子上, 两只眼睛直怔怔地盯住那面镜子。

他坐在那里等着, 小偷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在自己面前。 忽然, 他诧异起来: 落

在箱子边上的那团黑影究竟是什么东西? 他看着看着, 越看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

团东西起初像是黑影子, 这时候变得愈来愈分明了。 不久之后, 他终于看清楚那是个实

23

第29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实在在的东西, 而且不是个什么好东西———是个小狐仙, 他正跨坐在箱子的边上。

男孩子当然早就听人说起过小狐仙, 可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他们竟是这样的小。

坐在箱子边上的那个小狐仙的身高还没有一个巴掌高。 他长着一张苍老且皱纹很多的

脸, 但是脸上没有一根胡须。 他穿着黑颜色的长外套、 齐膝的短裤, 头上戴着帽檐很

宽的黑色硬顶帽。 他浑身的打扮非常整洁讲究, 上衣的领口和袖口上都缀着白色的挑

纱花边, 鞋上的系带和吊袜带都打成蝴蝶结。 他刚刚从箱子里取出一件绣花胸衣, 着

迷地观赏那 “老古董” 的精致做工, 压根儿没有发觉男孩子已经醒来了。

男孩子看到小狐仙, 感到非常惊奇, 但是并不特别害怕。 面对那么小的东西是不

会使人感到害怕的。 小狐仙坐在那里, 那样聚精会神地沉迷在观赏之中, 既看不到别

的东西, 也听不到别的声音。 男孩子便想道, 要是恶作剧一下, 或者是把他推到箱子

里去再把箱子盖紧, 或者是别的这类动作, 那一定是十分有趣的。

但是男孩子的胆子还没有那么大, 他不敢用双手去碰小狐仙, 所以他朝屋里四处

张望, 想找到一样家伙来戳那个小狐仙。 他把目光从沙发床移到折叠桌子, 再从折叠

桌子移到了炉灶……最后, 他的目光落到挂在窗框上的一个旧纱罩上。

1 读了这篇文章, 我知道这篇文章选自名著( B )。 (2 分)

A. 《鲁滨逊漂流记》 B. 《骑鹅旅行记》

C. 《汤姆·索亚历险记》 D. 《老人与海》

2 文中的男孩子很调皮, 下列不能

∙∙

体现他这一特点的是( C )。 (2 分)

A. 男孩想到, 要是恶作剧一下, 肯定很好玩

B. 男孩想到找一个家伙来戳小狐仙

C. 男孩看到小狐仙后感到非常惊奇

D. 男孩想把小狐仙推到箱子里去, 再把箱子盖紧

3 “于是, 他一动也不敢动, 只好安安分分坐在椅子上, 两只眼睛直怔怔地盯住那面镜

子。” 这句话运用了( B )的表达方式。 (2 分)

A. 记叙 B. 描写 C. 议论 D. 抒情

4 二年级的明明同学想知道这个故事发生了什么, 但他读不懂这个故事, 请你填写下面的

故事介绍卡, 为他介绍这个故事的内容。 (4 分)

《这个男孩子》 故事介绍卡

主人公: 男孩子 (名字: 尼尔斯 )

故事梗概: 这个男孩子睡醒后发现妈妈的大衣箱上有一个小狐仙, 这让男孩子非常

惊奇, 他想着要用各种方法去捉弄小狐仙。

男孩子的人物形象: 调皮捣蛋

24

第30页

第三单元 体会笔尖真情

体会笔尖真情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

阅读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写作要素: 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单元语文要素概览

作者往往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阅读文

章时, 我们可以品读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 体会作者抒

发的情感。 如在 《匆匆》 一文中, 作者运用了比喻、 拟人、

反问、 设问等修辞手法, 表现了时光无情流逝, 抒发了作者

对时不我待的遗憾和感慨。 我们还可以通过揣摩文中具体描

写的人、 事、 物, 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 如 《那个星期天》

中, 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太阳光线的变化, 表现了 “我” 从

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展示了 “我” 细腻、 敏感、

丰富的情感世界。

第31页

阅读力测评 培优篇(二) 小学语文 6 年级·B 版

主题阅读测评

老海棠树(节选)

史铁生

建议用时: 15 分钟 本题满分: 18 分 实际得分: 分

奶奶, 和一棵老海棠树, 在我的记忆里不

能分开; 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奶奶一生一

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 有两条粗壮的枝

丫, 弯曲如一把躺椅, 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

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 “下

来, 下来吧, 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

来了?” 是的, 我在那儿看小人书, 用弹弓向四处射击, 甚至在那儿写作业, 书包挂

在房檐上。 “饭也在上头吃吗?” 对, 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 我两

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 也在上头睡?” 没错。 四周是花

香, 是蜂鸣, 春风拂面, 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站在地上, 站在屋前, 站在老海棠树下, 望着我。 她必是羡慕, 猜我在上头

是什么感觉, 都能看见什么。

但她只是望着我吗? 她常独自呆愣, 目光渐渐迷茫, 渐渐空荒, 透过老海棠树浓

密的枝叶, 不知所望。

春天, 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 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

袋, 不时地冲我唠叨: “就不说下来帮帮我? 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 我在树上东一

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 “我求过你吗? 这回活儿紧!” 我说: “我爸、 我妈根本

就不想让您糊那玩意儿, 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 奶奶于是不再吭声, 直起腰, 喘口

气, 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

① 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垠的天空。

或者夏天, 老海棠树枝繁叶茂, 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 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

的活儿, 戴着老花镜, 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 她冲我喊:

“你就不能去洗洗菜? 没见我忙不过来吗?” 我跳下树, 洗菜, 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

了: “你们上班上学, 就是这么糊弄?”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

“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 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奶奶洗好

菜, 重新捡起针线, 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 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 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 落叶纷纷。 早晨, 天还昏暗, 奶奶就起来去

26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