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木易出品】2022考研政治指哪背哪儿_1634281549355

发布时间:2022-11-1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研木易出品】2022考研政治指哪背哪儿_1634281549355

身3133 刣爥㝟葜顳潃勬潃車棽脒帔釾!!\"#$ %&%% '()*+,-./010234256789:;<=3;>=?@ABCDEFGHIJK,LMNOPQQRSMT!UV:WXYYZ[\\]/01^()_`abcd2567efghij=,kklm no p:qrG,]stu v&wP%Sxyz{Q|Xc}~:ÄÅYYijÇ=,ÉÑpij=ÖÜ:á[àâm:,NäÖããâmåçXéèê:ëíÅYY(=?/01^5ìîc7:;<=ïñóòà1:ôöHIõ,ÉÑp/úá[à1âmåùûö:ÅÄYYü†F°¢ij=,ÉÑp£[§•¶ß,[®©™d´,´¨­ÆîØc°±²,°³/¥µ¶·,à±²£¸¹ºÅªº½Ø,æÖàFø[î¿£¿Æ¬8ñ,iÃփŕÆPù!\"«»…î ÀßÀ,fÃÕyé´ê:z{Œœ–—,“?߶·Fºz”YY™d®©å‘’¹÷:×ÿŸ⁄¤‹ o›fi ¤,fl‡·‚^ %& p„²‰ï×ÿŸ Âo&& ÅÊÁõåËUVxy:567,³ÈÍ7:Î... [收起]
[展开]
【研木易出品】2022考研政治指哪背哪儿_1634281549355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身3133 刣爥㝟葜顳潃勬潃車棽脒帔釾!

!\"#$ %&%% '()*+,-./010234256789:;<=3

;>=?@ABCDEFGHIJK,LMNOPQ

Q

RSMT!UV:WXYYZ[\\]/01^()_`abcd2567efg

hij=,kklm no p:qrG,]stu v&wP

%Sxyz{Q

|Xc}~:ÄÅYYijÇ=,ÉÑpij=ÖÜ:á[àâm:,NäÖ

ããâmå

çXéèê:ëíÅYY(=?/01^5ìîc7:;<=ïñóòà1:ôö

HIõ,ÉÑp/úá[à1âmå

ùûö:ÅÄYYü†F°¢ij=,ÉÑp£[§•¶ß,[®©™d´,´

¨­ÆîØc°±²,°³/¥µ¶·,à±²£¸¹ºÅªº½Ø,æÖàF

ø[î¿£¿Æ¬8ñ,iÃփŕÆP

ù!\"«»…î ÀßÀ,fÃÕyé´ê:z{Œœ–—,“?߶·Fºz

”YY™d®©å‘’¹÷:×ÿŸ⁄¤‹ o›fi ¤,fl‡·‚^ %& p„²‰ï×

ÿŸ Âo&& ÅÊÁõå

ËUVxy:567,³ÈÍ7:κÏ-ÌÓ­,*ÔyðÒÚ,¸ÛÙı^

󈣘:¯˘Õ,£[˙˚fl‡å

nS³È^´:567¸9<˝˛ˇ!•£?‘’,\"#$^%&'(@ABCP

!\"#$%&'()*(+

第4页

䤎! !!! 颿!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27

第二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8-40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41-62

第四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3-87

附 录(单独页码) 1-13

第5页

襜巎嶵逤璪﹏

!\"\"#\" $%&'()*+,\" -\"\".\" /012\" 345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 $%$*

!\"# , /012 $+%&*

!\"# - /012 &+%'.

!\"# %. 3456 $%$)

!\"# %% 3456 $*%&)

!\"# %& 3456 &*%)(

!\"# %' 3456 )$%**

!\"# %( 3456 *+%+)

!\"# %) 3456 +*%.'

!\"# %* 789 $%$.

!\"# %+ 789 $,%&*

!\"# %, 789 &+%',

!\"# %- 789 '-%)+

!\"# &. 789 ).%*&

第6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7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迅刣䋙 2迄鮸刣䤘塨噷暀鉲巤嵁!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第一次科学阐述马克思主义原理;

提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

必然胜利);

2.《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阐述了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3.《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

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

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5.《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的光辉起点;

6.《神圣家族》——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

述的著作;

7.《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

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

唯物主义的起源”,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

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

本标志;

8.《哲学的贫困》——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

文本,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科

学的“决定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一文本第一次

公开问世的;

9.《法兰西内战》——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

充分体现了马克思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彻底的唯

物主义历史观;

10.《哥达纲领批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

性文件;

11.《反杜林论》(恩格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

主义的百科全书;

12.《自然辩证法》(恩格斯)——20 世纪现代科学

技术产生的思想基础;

1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

*+,-./

12$%\"3#456789:;<=>?@AB

(4CDEFGHI<JK?@LMN4OPQR

STT<5UVWXYZ4[\\]^_?@<`a

bc\\Fd4efghijk<l;mnopq4

rpstuvIw0

*\"xy3#S8Iz&9{|}~~?@ÄÅ

ÇÉÑÖqÜ

áàâäãåçéèê&ëíìî<

ïàâäGH3#hñ&óòìî<0

ôöõäú:;ùeKlûùeü†&°¢<0

£öõälûŧ•&¶ß<0

*?@Ä~~?®JK?@<ÇÉÑÖqÜ!©F

&™´)~~¨­Æ3JKgØ3#w0

*°B±²4\"xy3#S³qz&9{|}4X

mn?@3#Å¥?@3#w

迅刣䋙 3迄沌僈趮袙訬 6 邍牿溼釾W鯚言顝媩嵁粢犀!

1.科学性(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基础——辨证唯物+历史唯物;

2.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无产阶级立场;

*µ¶·· ¸Ae¹º¹ªº½CãQ#4'(æø¿

£ØD¬ÃƒÅÆ&©«»… z¥ÀÃw

3.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

理论的显著特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

践中接受检验,随实践而不断发展);

4.人民性——政治立场——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

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无

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无产阶级自身解放=解放全人

类)

5.发展的开放性

①发展性: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ÕŒœ¿–—);

②开放性: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文

化成果而丰富和发展自己!“”‘’÷×ÿŸ)。

*\"xy3#&“{%­»S⁄¤‹›ƒ™fi&p

qfl‡¨­fl&>ëw

*\"#·fl4+,‚„!‹›)­!¨­)ã!ãÆ)

q!pq)‰!‰•)è!èê)Âw0

迅刣䋙 4迄沌僈趮袙訬啷耱䢤䭞惲㩙�言桖僇蝚煗

摐趮譅��

1.社会根源(经济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基础(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的斗争;

3.思想渊源(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AÊ

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ËÈF)、英法两国的

空想社会主义!ËÍÎ)的合理成分,从而创立了

1

第8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

科学;

4.其它来源——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领守

恒与转化、生物进化论);马、恩两人思想转变:唯

心→唯物;革命民主主义→共产主义。

迅刣䋙 5迄沌僈趮袙訬䢤顝媩嵁粢!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Ï¿ÑÖÌÓÔð4÷ÒÚÛ4Ùıöˆ4˜æC

¯˘èø˙8w

迅刣䋙 6迄漟檚蝚㥌栎檸!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第一性(哲学的

党性问题)——谁是世界的本原(本体论)——

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y˚ŸS˝B˛Å@ˇ49!ÜÍ\"#¤w

*B˛Å@ˇ&ÙÆ4ÌÓSH$I%&'(I)Ó

B#4*+H$I4,ÓB#w

②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思维

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A.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

一性;

B.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

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意义

①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

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②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它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迅刣䋙 7迄碞G袙訬摐碞櫯袙訬!

1.划分标志——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中“思维和存

在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2.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

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①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物质到底是什么正版公

众号研木易木子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

实物(金木水火土气);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某种物质形态等同

于一般(归结为原子),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

概念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承认物质否认运动(静

止);

*-.?@3#ë/X01zq?@3#42X01

zq÷ë/\"X-.&<ל434q5&6¿0

1zq?@3#˝-.?@3#w0

C.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

物质形态概念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普遍性

与特殊性)的关系。

*?@3#789Ó9!:;&<²=Í~~>?

@ˇ@ABC¸SDðEF4#¤<²ƒ01zq

?@3#Åmn?@3#<>?XGHI?@Ä4

#¤<²ƒJK&?@3#!\"pL&?@3#)

Å÷JK&?@3#!M?@3#)w0

*M?@3#4NOPQ?@3#4Sl;Äz?@4

S¥Äz?®4G/mnÍw

3.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

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①根据什么是意识这个问题,唯心主义可以划分为:

A.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本原是本我(自己)意识;

B.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本原是独立于“我”的客

观精神(绝对精神);

②根据意识世界怎样存在这个问题,唯心主义可以

划分为辩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③根据世界是否可知这个问题,唯心主义可以划分

为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ïôR¶N#4ëíÃSTÛU+ø4÷VW™

HXYw

4.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①划分标志: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重

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

③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

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思想和个人);

*Z⁄[ð³q:;ÅÄR&ÙÆ

á?@3#Å?®3#~~S@AH7EFzÙÆ<

ï#RIÅ÷#RI~~Sy˚‡¸SXG¯Ó×

ëflEFzÙÆ<

ôë\\IÅ]\\I~~S@AXG>ëEFzÙÆ<

£mnÍÅ01zq~~S@A&¸S^_EFz

ÙÆ<

`abIÅcdI~~SI˛&ßdEFzÙÆ<

2

第9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e?@ÄÅ?®Ä~~Sçé¸SÅçéB˛

Z=EFzÙÆ4S¥_fgEFzÙÆw

迅刣䋙 8迄應巡㟻摐騤刬莃檚

1.划分标志——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即世界事物是

联系还是孤立,是发展还是静止;

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3.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

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非此即彼,一刀切)。

*³q:;&<²ÓhÚ!=i4:j²kl4mn

XYLSmn%&'oÆ4pq?@Å?®‡mn

ÍÅ01zq9ÙXY4rs&X÷×&³qEF4

?@3#tmnÍ<?®3#t01zqw

*³q&ÛuF4évhÚ÷×%&'oÆ&XY•

SëQwñVW4Vx&yRzS⁄{4ÌR¶X

Y41|}XYoÆ&%&4XVF~Û&{7

Äw

迅刣䋙 9迄G彈摐G彈唣䤞!

1.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

规定,是物质的共同特性;

*g×óflÅX?ëóflw

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

的最高抽象,是理解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前提,是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ÇÉ~~ÑEFXS¥&XYÖÜáwñ

&43LöàðXYXèê–Ÿæ&4S÷×&¥

œâÓ÷×&ä#ã¸S0_<0

*åçÇÉ~~ëé‡@ˇ‡‹›ÓZ&\"Xåç

ÇÉ4åçÇÉåè¸S&!êq4@ˇëhíëÒ

…)<0

*b$flÇÉ~~b$flXë!çéZ=&b$4N

¯$&ë¥&ëéçéZ=&bÅw0

3.领袖们的定义

①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②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ìî&ïñÃÛuF&FS+øw

4.理论意义

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本原只有一个——物质),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本原只有一个——意识)和二

元论(本原有两个——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本

原)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迅刣䋙 :迄懰睧摐楹塀!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存根)

*L±²g×óflÅ>Hófl4D9ð÷Òòƒë6w

①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

心主义;

2.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的稳定状态,

是运动的尺度;

③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

物的矛盾运动;

④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形而上学;

⑤夸大运动,否定静止——诡辩论;

3.时空观

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ˇ&g×óflXôÄ‹Sfl4>HóflXhí<

@ˇ&¸S=iXhí4@ˇhí&¸S0iXœ

Îw

②时间是物质运动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③空间是物质运动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④物质运动和时空具有内在统一性,时空是有限的

又是无限的,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即

A.时空有限→时间暂时和空间界限;

B.时空无限→时间和空间无休止、无穷尽;

C.时空绝对→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客观实在;

D.时空相对→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变化而变化;

迅刣䋙 21迄G彈摐闤左應巡塨伛!

1.意识

①起源

3

第10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

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

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B.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供客

观需要,语言(重要因素)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ö2X@ˇ4XŒæœõ&úù10o&ëíû:

ü†Åû:=i42Xö2&°BXB˛4×C¢

£#¤°k÷×&ä#w0

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和属性,是物质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但不是物质本身,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

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B˛÷X{§&²•@4DX¶ß?@I4¶ß?

@3#÷X?@3#w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B˛#¤JŸƒ@ˇ®<B˛#¤_f@ˇ©w0

*B˛÷™#¤abôÄ@A49#¤_fôÄ@A

®w0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B˛£IÈ´9X~¨4\"¯ÓÒíí4Ì÷Æ

cØ÷×1°4È´&B˛ö±‹›²³o¥4~

¨&B˛±µ‹›¶·w

*+,/B˛Ò‚_¸¹Â!_fflëº<flëª&

fl)4ö±‚ºôÂ!‹›½fôÄ@A)4‚öæ

ãø%Â!ö±ëæ¿ã&ñƒÅ%8£í)w0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限度的,受到客观世界的规

律性和人类实践发展水平的制约。

2.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

反作用于物质。

*VR4@ˇB˛mnZ=784SVWœ4é+ø

¬ã¬2ëÃ2ƒÅÆFSå«4»»… ⁄“”

@ˇãgB˛]gá&àë=À4Ûuœ4ÛUÃ

ÕÅFS… RŒœ–w

迅刣䋙 22迄袙寢匝睧邍摐磳寢寤鶋邍䢤僿莤!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l;ìî~~lèë—ªë£B˛<

çéìî~~l“ëÓB˛w

*”{ìî!:;)4G/Òífl!lû)~~‘­

I<”{Òífl!lû)4G/ìî!:;)~~?

B(Iw

*ç饒K!ìî)Xë!:;’÷4ûÚ!#

ÒflÎõ×o4ÿ!#ÒÒŸ‹ø4²⁄⁄3$Û

u!3ÄÒífl)w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

客观规律;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从实际出发(前提),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

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客观

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和物质手段;

3.人与自然关系

①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

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②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

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

基础;(历史分化,现实统一)

③自然规律的存在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④人可以在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地改造自然,同时改

造自己。

*lSl;~~¤‹ãå’›I˛Å‹›£íÇfi

&l;A<ãŸl;~~°‹ãå’›I˛Å‹›

£íÇfi&l;Aw0

*lSl;fl‡JŸƒãŸl;4Xëð壷‚&

Æ„w

迅刣䋙 23迄荿蕰䢤G彈僿莤邍輈嗻鉲塍闤訬!

1.内容——

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

的无差别的统一;

*‚‰ähí&@ˇ¤Â4@Azmnz,ÓÂ4D

Êï4XìîÜ&4X®Ù&w

2.整个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

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

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4

第11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③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理论意义(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

据和前提的。

4.实践意义——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

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

认识世界。

迅刣䋙 24迄剴伛!

1.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

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

2.特点

①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

是主观臆想的;

②普遍性——通过“中介”实现;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

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多样,所以联系也多样;

④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

诸要素的总和,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

制约作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要尊重客

观规律。

*+,/Á=&óRX‚pËÚ%Âw

*Vx»»éÈÍëðøÎãgÅ‹4ÏÌNÓX ·

ðóflá&Ôëð4DðáËÒflÅÚCflXVx

R4ËÒfl&FS»»“”Å@&Á=ÚÛ&¸

S⁄[ðÅ@Ùõ4ÚCfl&FS»»… ëðÅ

@&ÙÂÁ=ÓhÚ!w

©ı$ň²4=>ÅL˜°‹V^‰¬4#Òé

ÃSTU+øw

迅刣䋙 25迄閜蹎!

1.概念——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híN–Ÿ42XhíÅ–Ÿtèê4èê:j“

”‚¯wz˘Â4Nhí!¯w˙˚¸)˝–Ÿ!˝˙

˛)ˇèê!¯w˙˝)w0

*èêXåç&42X!,ÓèêX\"Ù&ë£%&

&DëÜÍw

2.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

东西;

3.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Å@ÅMÅ@“”&XXG$V¥èê’÷

Åìî4]g!,Óc˚Ù²4#Å@zÓ#ÒØ

%⁄MÅ@Ù¯w

*°B#Å@Å#%Å@&±%4#%Å@“”&X

Å@Ø%&œõw

4.新事物不可战胜

①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

的环境和条件;

②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正版公众号研木易木

子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和要求;

5.过程性理论——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

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A÷X&oÅ@&'V$41XÆ„&'V$<

¥Ø%:;¥()<*ÿÅ@\"ÓÆ˘øSÅ

v+,,Æ4\"ó⁄DëÄRw

迅刣䋙 26迄應巡㟻䢤傃蕻唣䤞╞╞輈樗摐僳㦼!

1.概念: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引

起与被引起关系)范畴;

*ÄØë/¯˚Œ-4¯˚Œ-÷ë/ÄØ4.2Ù4

oQŋoQ:jל/0w

*7ÄÅcØ\"ó⁄ôÄøÎw

2.辩证关系

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同一件事,原因

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又是不确定(一件事的

原因可能是另一件事的结果);

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

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不能混淆或者颠倒);

③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

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

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

果等;

*ÓÄ:ÓØ®<ÓðÄ:ÓðØ©w0

③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

5

第12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迅刣䋙 27迄應巡㟻䢤傃蕻唣䤞╞╞瀵䍖莪萒䍖!

1.概念:揭示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

的范畴;

①必然——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

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②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可以不出

现,可以这样或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Å1;÷¸S‚ÛuÂëÜw

2.辩证关系

①相互区别

A.形成原因不同——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

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B.表现形式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

定(普遍);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

的(个别);

C.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

物的发展方向;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必然起促进

或延缓作用,使其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②相互联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

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Ã⁄1;Ùá®4aÆ+Ü©4ă:;fl÷

23‹Ä4546L7Æ1;fl)Ò‹Ä45w0

*:;X1;ág×&Hˇ&`24:;÷X1;&

bÅw

A.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

B.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把握机遇。

迅刣䋙 28迄應巡㟻䢤傃蕻唣䤞╞╞鳭匝莪䗐瞴!

1.概念: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

的范畴;

①可能——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

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B4#ÒflX,Ó˙8Ù²&w

②现实——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

然性的存在,是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2.辩证关系

①现实和可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

象(非现实)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A.区分可能与不可能——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B.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现实中的依据

是否充分(现实的可能是可以办到的,抽象的可能

是在理论上可以办到的,但在现实办不到);

*ôXVx R4»»9ÌëðpQ4ÏÌwñNÓ

ó⁄Ô!#Òw0

3.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好的可能性。

迅刣䋙 29迄應巡㟻䢤傃蕻唣䤞╞╞䗐庁莪㥌彈!

1.概念: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范畴;

①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②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ø·HˇX$ø‡‹$ø&Z=4÷X3ÄÅô

ÄëabÅ‹ab&Z=4]g\"XôÄ&4\"6

L34˘I˛w

*ø·Hˇ,ÓÙ~Ù²4ă]g\"XôÄ&w

2.辩证关系

①相互区别

A.现象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

才能把握;

B.现象是个别、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共同的;

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D.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比较深刻、单纯的。

②相互联系

A.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B.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

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8Ît~“48ÎXøÎ4~“X3Ä&~¨&:

“4‹8Î;<»»!°B4÷Xë/)±µ~“w

*˙ÎXÈ´&©<˙λ»¸S⁄Å@`ˆ©<˙

Œ=>⁄Å@`ˆ®w0

3.方法论——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迅刣䋙 2:迄應巡㟻䢤傃蕻唣䤞╞╞嫋簏莪騤豃!

1.概念——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

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①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

的基础;

②形式——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Ø»Å%ØZ=ó⁄DÙÇÉ4%Ø»X`24

%ØZ=X0iw

6

第13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2.辩证关系

①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

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Œê?1240i@ƒA/41`2BXÚ–&w

3.方法论——注重事物的内容,同时也不忽视形式

和作用。

迅刣䋙 31迄蕻䳫僿莤寤鶋╞╞頄G袧堨訧惲閜蹎!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

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3.它是贯穿另外两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

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对立的实质;

*ÙÆ>ëNCD4CDNÙÆ>ë4&;ÙÆ>ë4

EÅ÷Ò‚”ÅÂw

*‚>ëÂÅ‚×ëÂ\"XÁ=&By4]gFG,

ÓH%4ÌL,I4#RIÅCD×ëfl“”×ë

N#<‚VëÂS\"xyDºX~&w

迅刣䋙 32迄駠嘒駠㞷應巡塨伛!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

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2.概念

①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双方相互

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ëflÓ9ð=À4ÙÆÀŒJK¸4Jƒ%&4

!¸⁄ëð>ë$á<CD&ÙÆÀÙõSë/%

&'#¤ŒJJŸw0

②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双方相互

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LM&0i#¤²ƒÙNÅOÙN9!w

*LMflX£%&&tLM&Æ„÷6L%&w0

3.辩证关系

A.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4.方法论——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

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迅刣䋙 33迄駠嘒駠㞷潫頄G閜蹎蚽暀脒輈嗻!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

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①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

变,为事物质变创造前提。

②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

力量;

3.方法论——事物发展不仅表现为“相辅相成”,

也表现为“相反相成”,要学会逆向思维,在处理人

与人、国与国关系时要争取双赢和共赢(我国外交

工作的理论基础);

*Z⁄`ÄÅÂÄ~~`ÄXÅ@èê&>H7Ä4

X–Ÿ&>?<ÂÄXÅ@èê&P]Q7Ä4X

–Ÿ&%&<ÂÄ7Æ`Ä1QíwÅ,IDÔ

RN#4ëí÷éRVw

迅刣䋙 33迄駠㢎駠W應巡塨伛牿駠䤞栎檸䢤仞泳犀!

1.概念

①矛普(共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存

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HICD&ËÒflXëépqI˛&5L¯]w

②矛特(个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

特殊的。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

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表现为: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

不同特点;

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

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辩证关系

①矛普(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矛特(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事物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B4gflÃ⁄ðflÙá˝ðfl‘ägfl4÷ST

UÜÍw0

*Fð‚Ã⁄Â~~:;Ã⁄1;Ùá<LMflÃ⁄

×ëflÙá<ËÒflÃ⁄óòflÙá<gflÃ⁄ð

flÙá<ëíÃ⁄ð%Ùá<\"ÙÃ⁄ŒÙÙáw

7

第14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

灵魂),善于分析矛盾特殊性(对症下药,因地制

宜,量体裁衣,举一反三等等);

迅刣䋙 34迄駠䤞莛攉媁!

1.根本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始终,规定

着事物的性质;

2.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

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4.在每一对矛盾内部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

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

定的;

*FðCD&VR/>HCD~~ì/Å@flˇ<3

LCD~~⁄/Å@èê<CD3L=À~~⁄/

CDflˇ<!ăCD¯ÓËÒflÅóòfl4V¤

#¤ÜCD&flˇ°øƒÅ@&flˇ4ƒÓ‚CD

&3L=À⁄/Å@flˇÂ&ÜÍ)<™HCD~

~⁄/ÅWèêÆ„&™Hflˇw0

5.方法论——坚持“两点论”(既要重视主要矛盾,

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与“重点论”( 要重点把握

主要矛盾)的统一。

6.矛盾的解决形式

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③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④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迅刣䋙 35迄彈雎揯雎寤鶋╞╞頄G蠗㩗閜蹎!

1.质——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

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认识质是认识

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ˇ‡ófl!°øˇ)&Z=™H#¤Æ×⁄Hˇ‡

øÎw0

2.量——事物的范围、程度、速度、构成成分在空

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

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

深化和精确化;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

度,度是一个范围,其两端是关节点和临界点,超

过这个界限,此物则转化为他物;

*XX LVR4zX3~R4ó%XÇfiÅZYRë

ZAR&XY±%4XXðÇfi4ZYRÅZAR

)Xˇ–‡G&A[w

4.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体现事

物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

5.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体现事物发展的

阶段性;

6.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A.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B.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

的扩张;

*ˆ²ˇ–˝…–tˇ–w

*ˇ–á…&\\]˝ˇ–t…–w

*…–:;oQˇ–®w0

④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体现事物

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

*aÙ^–I!”{ˇ–)ŶßwŸI!”{…–)w0

迅刣䋙 36迄墂瞫谹墂瞫寤鶋╞╞頄G鯡潃揬閜蹎!

1.肯定因素——维持现在事物存在的因素;

2.否定因素——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

*_/ĘÅG/ĘXל¸S&w

3.辩证否定观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

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

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是事物发

展决定性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

事物通过否定环节相联系;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²a),即新

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

又保留(积极因素);

*01zqG/Ä~~Å@&ÂSG/4Ln_/ë

é!\"Ù_/)4LnG/ëé!\"ÙG/)w

4.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事物的辩证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

“肯定——否定(矛盾初步解决)——否定之否定

(矛盾根本解决)”形成一周期;

8

第15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②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

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③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

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从形式上看,是螺旋

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

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ÙbcI!ÌÑ5dreÁ4Ñ÷5¯wz˘)

ÅfdI!ÌÑ5¯wz˘4Ñ÷5dreÁ)w

迅刣䋙 37迄碞G應巡㟻!

1.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体现了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外部必然性)——客观事物或客观

存在的辩证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主观辩证法(观念、逻辑)——人类认识和思维

运动的辩证法;

4.主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

*÷X⁄/‹⁄/ëg‡:&Z=<0

5.辩证的思维方法(略)

*hÚ¸÷V&R˛R4yX?{4#¤÷Ñw

6.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

制法、信息法、系统法、结构功能法、模型化法、理

想化法等等;

7.辩证思维和现代科学思维的关系

①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其精神

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之中;

②现代科学思维丰富了辩证思维;

③二者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

中的发展;

8.五大思维能力——习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之

一,学习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不断增强:

①辩证思维能力

②历史思维能力

③战略思维能力

④底线思维能力

⑤创新思维能力

*+,/hijKkw0

迅刣䋙 38迄沌僈趮袙訬瞴怕寢!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

观点,是第一的和最基本的观点;

2.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XãóÓ&4Xã&¸S=i4Xãåçé%

£&Hˇ4¯$&ãX‹›&3$4÷Òlmã&

XY6‹›w

*‹›X:fl&!nB˛ö±)ëÙÎfl&!ÓöK

&½fÙÎ)@ˇ£í!ôÄ)w

3.反对错误的实践观

①中国古代哲学,错误在于太过于狭隘,不道德的

也是实践;

②康德,错误在于实践是主观的;

③黑格尔,错误在于实践是主观的;

④费尔巴哈,错误在于把实践等同于某种本能活动;

*VRS⁄4R¶o!ÄR~Smnp=N#4~¨

&`2R¶N#w

4.基本特征

①直接现实性(本质属性)——实践可以把观念的

东西变成现实的存在!“”‚q5Â);

*ôĸSÅôÄ‹S4¯gÇfi@{w

②自觉的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受意识指

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社会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实践不同;

*VRS⁄R¶o!flˇ&XY4!Ò>?FSá&

ÅpwñNÓ4 L&Xá4FªyXı$ê?

+rw

迅刣䋙 39迄瞴怕䢤蝚㥌騤豃牿些篎犀!

1.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处于基础地位,对其

他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社会政治实践——人与人的关系;

3.科学文化实践——探索未知领域;

4.虚拟实践(新形式)——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

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实

践活动,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虚

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迅刣䋙 3:迄瞴怕䢤蝚㥌僳嚞!

1.主体(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具有思维能力、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可分个体、群体和

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3$tVÓ&ãw

*‹›3$&Ò»#¤²ƒl;Ò»ÅasÒ»4a

sÒ»‘tR˛flĘÅOR˛flĘw

2.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9

第16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ô$tôĸS4ô$ë/X‹’›3$‹›

ÅI˛Çfi&@w

3.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包括物质性工具系统(人

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和语言符号工

具系统(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

*‹›&™Hc×XÙ楖Ÿ1–Ÿ&4D!–

Ÿ$øƒ3$ô$ŸÅô$3$Ÿw

*3$ô$Ÿ~~ã7Æ‹›ulv&Hˇ»…Ã

­⁄ô$4uðwı3$&6Lè%-×Å¥Òz

&–Ÿ40oäX@AzH+÷¸S&ÙÎ@w0

*ô$3$Ÿ~~ô$úôÄÙÎ&¸S0iJŸ

ƒ3$%­c×&Ęã3$Hˇ»…Ę4ô$

¶˘ô$fl&0i4–o3$&눲w0

*‹›Z=X‹›3$Åô$ŒJíZ=&>

H&Z=w!3ô$&Z=9‘tI˛Z=ëÑÖ

Z=)w0

迅刣䋙 41迄瞴怕贃吊䍖檟潫莪䭞惲檟潫蓅椵摐僿

莤䢤蝚煗!

1.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

现象的钥匙;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

会关系的发源地;

③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④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

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迅刣䋙 42迄瞴怕徭瞫巄左!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XI˛&?ë+gw

*Vxá‚fxFdÂ#¤IƒX‹›w

*‚+gÂÅ‚+lÂXÓ±%&4¯g“”>gë

gy4˚g“”=Qw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ÅI˛&Z=4ÅX@ˇÅB˛&Z=w

*I˛Ø%&⁄/Ę~~‹›<I˛Ø%& LÄ

˜~~fxFdëõxFdë%8Ę!z{)Æ

Æw

迅刣䋙 43迄巄左寢牿匝睧鉌讛巚犀!

1.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bóflXãåI˛&™Hì/fl4Òí&ab¯

Ó_ffl4_fflXãå&|¬y˚£íw0

*÷#¤ÜI˛XÙôÄ@A&}~ëWëZë

fÄaÃ42X#¤ÜI˛X3$¤‹›ƒ™fiÙ

ô$Òí&ë_ffl&y˚ÄøwDðy˚Äø&

Æ„X‘ä}ÇëWëZ&w

2.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

物路线,实践先于认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反映;

①旧唯物主义(强调反映,看不到能动)——反映是

直观机械的过程,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

地反映外界对象,否认认识具有能动的创造性,并

不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A.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

的决定作用;

B.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

质,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R¶~SÔºw

*01zq&ÅÇÉ

áhíÄ/”{Ñ·ëG/hí<

ïB˛Ä/IƒB˛Xã§&²•@4Xà!óò

&@ˇ4òÖä@ˇÅB˛&A[!±%)4”{ä

@ˇÅB˛&Á=<

ôG/Ä/3]G/XÂSG/ÅsÜG/<

£I˛I/IƒabXáà&ë‹í&4G/ä3

$&_fflÅÒífl<

`rs‚@AXBC&ÂEF4­âÆëäÀ&ÄR

Ñ@A4ãÁ=÷ã±%ãgã±%÷ãÁ=w

②辩证唯物主义——反映是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A.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之后才是反映与

被反映的关系;

B.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充满矛盾

正版公众号研木易木子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R¶ÙSÔºw

3.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

心主义路线,认识先于实践,人的认识先于物质;

10

第17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3#Å÷#RI~~\"“”Òí_f4Ñ÷5

ab!aÙ)w0

迅刣䋙 44迄驂邍巄左摐嗻邍巄左!

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初级)阶段,人在实践

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

具体性;

2.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

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包括概念、

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间接性

和抽象性;

*°B4‹›XI˛&+g4:flI˛Å8flI˛\"

+g⁄‹›w

*:flI˛÷#å©<:flI˛Óç[®w0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

理性认识;

②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

因素;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

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

经验论,唯理论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论会犯

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éè:!8K:)4ê8è!:flI˛58

flI˛9Óëèê)4ŒJíì4>ë‹›w

迅刣䋙 45迄嗻邍樗佀莪楾嗻邍樗佀!

1.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指导作用、解释作

用、预见作用;

2.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

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

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

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

控制和调节作用,包括激活作用、驱动作用、控制

作用;

3.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B8flI˛t8flĘ<:flI˛t:flĘw

迅刣䋙 46迄巄左懰睧䢤懧䰫!

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一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

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VFVWÌÒG>?¯$&îï+±²:flI˛

Å8flI˛!‹›ÅI˛ ñó fxFdÅõxFd)

ò@ L4êq4ôöt4÷q£t~~:flI˛

L<:“5&õ¹434÷ÒÆú8§ù4ÌÓ8

§ä&õ¹4)Ò@Rúp:nù~~8flI˛

L,,ÆÆw

2.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更

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①必要性和重要性

A.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

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B.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

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

益结合起来;

C.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

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迅刣䋙 47迄巄左懧䰫䢤鉌嶵邍摐蘂桰邍!

1.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

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从客观上看,事

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

上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

受主体的认识能力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2.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

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这种无限发

展过程,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3.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人类认识运动

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②认识和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A.具体的——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

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11

第18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B.历史的——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

观实践相适应;

*÷Ò*û¥Düz÷Ò†˚⁄¥Dü4‹›*

ûI˛~~‚°Â¢w<‹›†˚I˛~~£§•w0

*È´&I˛!÷Ò:;ö±‹›¶Ko¥42È´

&I˛»»é±µo¥&‹›41û⁄3ôÄ%&

&[¿4ã4‹›£ízék÷5lßVâë&c

Ø4±µ¶·w

4.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①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

②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③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可以相互促进;

*®©÷L™8I_#ö±‹›ÏocdIw

*+,/‹›_#ê?^í!™fiÅí»)48I_

#]´öˆ49gŒJ¨ww0

迅刣䋙 48迄䤿嗻寢!

1.概念——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XÈ´I˛4EÅ÷ÒŸ‹ú­4Ò‹ú­&

Å÷X˙8w

2.特点

①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

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标准是客观的;

*ë\\fl~~×ë%&'4Ùó/I˛ô$&˙8fl

I˛ÌÓëð4ôÄfl⁄/ë\\flw

*ÆÜÆÓ8ØÜØÓ84°±˙8ôÄfl!ë\\fl)w0

*ú3Ä0izÑ4˙89¯ÓÚCfl4×ë˙8#

¤²²÷×&ö20ië8I0iwñ°k42X

£I²²ÿ!0i4S`2z\"XÙÅ@HˇÅì

î&ab<˙8`2&ë\\fl‡0i&ÚCfl>ëw

*˙8ôÄfl˝ôÄ˙8<

*˙8tôÄ‹S<

②绝对性——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

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

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无

数相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性——从广度上说,它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

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从深度上说,它是对特

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从

进程上说,它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有待发展;

*˙8&\"ÙflÅŒÙflXל¸S&4ŒÙflÅ\"

ÙflX˙8&9ðófl4!÷X˙8Hßw

④具体性——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

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

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

意义的;

3.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A.马赫主义——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

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B.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和真

理本身等同起来;

迅刣䋙 49迄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

真理的成分和颗粒;同时,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

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综合(总和)构成绝对

真理;

*\"Ù˙8#³1÷#¥4ŒÙ˙8XÙ\"Ù˙8&

÷Óx642åè÷Ò5kw0

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

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Ù˙8ÅŒÙ˙8mn>ë>g⁄ã&I˛Ò

»ëy˚Ò»&µzfl!¶sÓÒ»I˛@A)Å

Oµzfl!øS9÷#Ò¶sI˛@A)&mn>

ëw

*”{\"Ù˙8~~·%3#<”{ŒÙ˙8~~¸

mI!¹º3#)4LaÙ\"Ù3#!”{\"Ùfl)

ÅŒÙ3#!”{ŒÙfl)w0

迅刣䋙 4:迄䤿嗻莪幌帏巄左寢牿匝睧鉌讛巚犀!

1.谬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认识;

*˙8‡ª¨Xflˇ÷×&9!I˛w

2.二者关系

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

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中包含着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因素,谬误

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

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

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12

第19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3.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

由真理的本性(主观符合客观)和实践的特点(直

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确定的,又是

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

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

识,即使当前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

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社会实践总会受历史条

件的限制;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

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ü†nõ!3Ä&)S‹›ºd˙8&Æ„á4X

Ù‹›'½&ëð Læø4X¿£ÅIn˙8&

=i4ðcI:j¬ú‹›ºd&ÃcØw

迅刣䋙 51迄嵁粢!

1.概念——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

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以及客体的

某种属性或性能。

2.特性

①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②主体性——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及

何种价值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③社会历史性——人们的需要、实践等都表现出社

会性和历史性;

④多维性——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

全面性;

*Fª“”Ä3$ÓHƒ1ÑÖ÷×4Û3$fl<F

ª“”Ä3$&÷×6L1ÑÖ÷×4ÛÚ˚flw

*+,/ÑÖófl‚3ôÅÚÂw

3.价值评价——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是主体对客体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

*R˛flI˛~~ô$<ÅÑflI˛~~3$Åô$

&B#Z=w

④价值评价正确与否的标准——与人类整体的要求

或利益是否相一致,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历

史发展趋势;

⑤价值评价的作用——激励、制约、导向;

4.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

①真理尺度(客观规律性)——真理是制约实践的

客观尺度,是实践追求的目标之一;

②价值尺度(主观能动性)——价值是制约实践的

主体尺度,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

*$V˙8ÆX÷$VÑÖÆX~~‹›,B#<

$VÑÖÆX÷$V˙8ÆX~~‹›¶·w

③辩证关系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B.价值的实现和形成必然以真理为前提;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相互

制约;

迅刣䋙 52迄瀵䍖莪吊䐥牿巄左荿蕰摐簵所荿蕰犀!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要坚持一切从实

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

2.自由与必然

①必然——客观规律的存在及其对人的活动的制约,

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

②自由——人类对于规律的掌握(认识)和运用,

使人从自然束缚、社会束缚和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

来,是主观的“随心所欲”状态;

*lû‡§•Hˇz×#4lû˝§•w

③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必然是指事物发展的

客观规律性,而自由则是对必然的认识及对客观世

界的改造,自由与必然不可分割,自由以必然为限

度,又以必然为根据。

*:;«lû»å£·‚w0

④自由的条件

A.认识条件——“认知越多就会越自由”。

B.实践条件——“自由要以客观规律(必然)为

提”,“自由要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前提”。

迅刣䋙 53迄䭞惲檟潫摐䭞惲闤左!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

2.概念

①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

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核心)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

会意识的客观来源;

②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

13

第20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A.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等;

B.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非社会意识

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包括语言学、自然科学、心

理学(非经济、非阶级、非利益有关)等;

*X÷XçéB˛0_4ÅÑ…÷…Ó©«ëF ë

i‡&ófl4…ÓBX4÷…ÓB÷X<ëíÀÃ

'4SD¬çéá4çéB˛0_…ÓÕõ&D¬

ófl4ðSyŒÿŸzÅF zœÓ>«pQw

*©«ÍîyŒfxabF ™fi4SB˛0_º–

⁄—®pQ4Q3±Ã­w

3.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

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

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

有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

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

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4.唯心史观的缺陷——错在哪了?

①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到

精神背后的物质动因;

②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

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ÿŸÙçéèê&í~~]´yŒ§në]´a

sí»ë]´“”»…ë]´‘»’÷w

迅刣䋙 54迄耱啷痭!

1.生产方式——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集中地表现了人类社

会的物质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

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Ø=i˝×íg˙×íGïw

2.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性质取决于劳动

资料的性质,包括三要素,即劳动者(人,最活跃因

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也就是劳动手段,是人

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

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规划经济

时代的物质标志);

*XYZ=ÿc

á%Ø=i˝×íg˙×íGï<

ï%Ø=i˝%Ø»˙%ØZ=<

ô%Ø»˝×íGï˙×íÙÎ˙×íg<

£%Ø»˝×í˙×íÙÎ<

`%Ø»˝×íg˙%ØGï<

e%ØGï˝×íGï˙×íÙÎw0

*zÍÆiŸXXYflbc4÷ÒŸ⁄{Ùõ¤=„

iECwñ‹›hfi4ăXYoÆ&%&ÅflÍ

&‡X!÷ëCw

*pq·‚XR˛0_&ëí%Ø»4X%Ø»&

LĘ4÷X™HL˜wSø¿4pq·‚fl‡o

ƒ%Øèê&⁄/flĘ4Xcw%Ø»&'á$

øÅ3L'(4XPë%Ø»w

迅刣䋙 55迄耱啷塨伛!

1.概念: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2.狭义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

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

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的3个基本要素,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

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

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3.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

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

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迅刣䋙 56迄耱啷痭莪耱啷塨伛應巡塨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

系的性质,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

*°B÷×XY&„­Çfi4%Ø»&⁄/íXS

%Ø»Å%ØZ=&Çfi`6&4%Ø=i&⁄/

í4XSçé¸SÇfi`6&w0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适合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不适合生产力——阻碍生产力发展;

③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揭示了社

14

第21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

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

策的客观依据;

迅刣䋙 57迄僯歒蝚煗!

1.概念: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

产关系的总和;

2.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3.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

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F ™fi‹ˇzÅX%ØZ=4%Ø»⁄/%ØZ

=4V¤%ػҟ⁄/F ™fi4%Ø»9#¤

⁄/z‰ÂÊ<Sçé¥ÁË4%Ø»⁄/ëéw0

迅刣䋙 58迄莃謏襜䵱!

1.概念: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观念

上层建筑)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①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②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

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

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③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A.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

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C.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

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çéB˛Åz‰ÂÊ\"‘äçéB˛0_&`24

DX­F& RzX§FZÈ4VFFñé9ÌF

ð¢ö4ÏÌNÓ4ëíÓÔ!ÀÃ~~

ó⁄çéB˛0 לó⁄0 ó⁄z‰ÂÊ0

Íß5Î

çé®8

çéB˛0_

çéB˛0_ ©«z‰ÂÊ

迅刣䋙 59迄僯歒蝚煗莪莃謏襜䵱應巡塨伛!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变化发

展及其方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服务的经

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归

根到底取决于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适合——积

极进步力量;不适合——消极阻碍力量;

*z‰ÂÊXGcw!÷²⁄⁄F ™fi41XLÑ

z‰ÂÊV¬W&F ™fiXG„Ã%Ø»&èêw

*z‰ÂÊ&íXÏ{&42÷X£[&4ù÷Ò

⁄/¥èê&b’÷w

*°BÑkFS4E²⁄⁄9XÌ>5K²⁄⁄4D

9ðÛ&÷ëCw

迅刣䋙 5:迄䭞惲騤蘁魐㤟!

1.概念(和特点)——社会形态=经济基础(骨骼系

统)+上层建筑(血肉系统),包括经济形态、政治

形态和意识形态,三者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F ™fiXçéÊÓ=>4qÿ÷òÖƒÔð=>

ÒÚ,ID¢/F!Û)Êw

*çé0_‘äæ%ØZ=&`242÷‘ä%Ø»

&`2w

2.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呈现统一性和多样性;

A.统一性——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

到复杂的过程,表现为社会形态依次更替;

B.多样性——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

形态而跳跃地向前发展;

C.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

本质,又有各自特点;

②社会形态更替是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共同

作用;

A.社会发展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

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

性相统一的过程;

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D.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

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顺应程度;

E.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

的原因——取决于民族利益(直接动机)、交往(必

要条件)和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③社会形态更替过程呈现前进性与曲折性;

A.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过程是个“扬弃”的过程,

但它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15

第22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B.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

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b’÷K¯4zÓçˆ&aÙëıˆëU¸4DX

Ù&4÷L˜Ûw

迅刣䋙 61迄䭞惲趏黽閜蹎䢤傃懆睧痭!

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Ø»⁄/äãå™H%£V6&@ˇ™fi4V

¤Xãåçéèê&⁄/»…w0

*™HCDá4%Ø»Å%ØZ=&CD@ƒ>H<

*™HCDt3LCD43LCDX™HCDhí5

Ï'&œÎYR4Sçé¥z&3L°øw

*%Ø»Å%Ø=i⁄/í&±%q'4

á%Ø=iXçé¥èê&⁄/»…<%Ø=i

⁄/äëðçé&™H0_ë¿X¯˘ëçé%£4

V¤˙qçé¥èê&⁄/»…4“”çéófl<

ïãåçéèê&Ã⁄/»…X%Ø»4%Ø»

⁄/äãå™H%£V6&@ˇ™fi4V¤Xã

åçéèê&⁄/»…4“”l;ófl‡çéófl

&ZÁw

2.直接动力(重要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形

态更替的杠杆;

3.重要动力

①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

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国家政权更替至革命阶级,

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基本的标志;

②改革——又一重要动力;

③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

维方式变革,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

可以带来消极后果。

*+,/çé0_@˚& Lí»X‚pq½­Âw

迅刣䋙 62迄堩㸱凄惎贃趏黽䢤楏所別!

1.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

①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这是唯物史

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②人的本质——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依据

A.从人与动物相区别来说,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人

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B.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

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ĸ˝&ÙÎX‚ø‹&ãÂ낯$&ãÂ4

÷X‚˛Î&ãÂw

*ãל¯Ól;óflÅçéófl4çéóflXHˇ

óflw

2.人民群众(历史范畴)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概念——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

动作用的人,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

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Sˇ!çéá4ˇ!D¬zXãÆ\"#w

②原因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③唯物史观考查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A.立足于整体社会历史过程;

B.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

C.立足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D.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把握;

④限制条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到经济、政治、

精神文化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⑤群众观点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坚持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坚持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⑥群众路线——党的根本路线、根本领导方法和工

作方法;

3.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①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

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

B.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

C.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可以加速或延缓

历史任务的解决,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D.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

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Á3!Á±ë$½)è%!èQëÏÅ)4

3S&ÅÙ¥Ó&'42n¿(w

②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历史中的作用——取决于他们

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

民群众的意愿。

16

第23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L&‚V»IÂ4¥XoëðãV»Ã­&

cØ4Dº‚oëðãÂ#¤Æ×⁄‚ããwÂ0

迅刣䋙 63迄窨槆飥樗佀摐碅睧飥揭邍!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何为价值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

品)二因素

A.使用价值——具体劳动——自然属性——商品有

用性——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B.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属性——凝结在商品

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所特有属性;

C.辩证关系——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正版公

众号研木易木子但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二者;

D.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

价值的基础,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例;

*û.ÑÖ÷X+,&Ęw

②劳动二重性

A.具体劳动(有用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生

产商品使用价值;

B.抽象劳动(脑力+体力)——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实体;

*˛Î×íS0oÑÖ‹$&Æ„á4%Ø×í»Ñ

ÖÅÇÉÑÖ4‹øÑÖ-Öw0

C.辩证关系——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8§z4÷LIƒ¯$×íÅ˛Î×íX×ë×í

&9ð./4ù4Xל¸S&w0

迅刣䋙 64迄媁揯嵁粢!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量(商品价值

的大小);

*çé:L×íœõt:L×íœõ4:L×íœõ

XCã_f×í»ÑÖ&œõw

2.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单位

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受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技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

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因素

影响。

3.常考点考点

变化条件 单位商品

价值量

相同时间

⽣产商品的数量

商品价值

(总)量

社会(部

门)劳动生

产率↑

↓ ↑ —

个别(企

业)劳动生

产率↑

— ↑ ↑

4.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①简单劳动——作为尺度,用以计量形成商品价值

量的劳动(即商品价值量);

②复杂劳动=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迅刣䋙 65迄彇雗牿媈䗐嵁粢犀!

1.商品价值形式的历史 4 阶段

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④货币(一般等价物)形式;

2.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

等价物的商品)职能

①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比如商品的标价;

②流通手段——现实的货币(可以不足值)——比

如买到实体的东西!ë0û14ë0û2);

*:70üuF 3-¯4ä#Òfl<

*56z;÷X27!56ë‰8!÷‹­+9…Ñ

Ö)4227z;X56!Œ9…ÑÖ4ÌÒ­5

6)w0

③贮藏手段——退出社会流通,作为一般财富贮藏

起来——必须足值;

④支付手段——支付税金、租金,清偿债务等——

交钱交货不同时;

*VRS⁄:70üÅ’:0ü&;<4]g\"Ó=

õ¹&XY4V÷×&X4:70ü=õ¹4=&

‹$&õ¹<’:0ü‚=õ¹Â4‚=Â&÷Xw

⑤世界货币——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拓展,作

为世界通用的一般等价物(比如汇率);

3.货币的产生使商品世界分化为两级

①各种各样的商品——代表使用价值;

②货币——代表商品价值;

③这种分化,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商

品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

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7

第24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

大和加深了。

迅刣䋙 66迄嵁粢寤鶋!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

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

①商品经济——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

价值自发波动;

*ú>œõ+Ñ4Ñ*|⁄ÑÖ&ˆ²ÅÑ*?⁄Ñ

Ö&ˆ²ÒŸŒ@4+,&AŸÑ*ÅÑÖŒëµ4

˚B×8w

*Ñ*û´CZ=ë27ÑÖÅ+,HßÑÖ!⁄/

flĘ)g×⁄/w

②资本主义经济——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

围绕生产价格自发波动;

③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

价格围绕垄断价格自发波动;

3.作用

A.积极作用——自发配置社会经济资源、自发地刺

激生产力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B.消极作用——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可能出现比例失

调状况;

4.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

①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

出新的界定;

②深化对科技、经管人员在社会生产中的价值创造

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③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正版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④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迅刣䋙 67迄䯡鷄溠窨槆僯歒蝚㥌駠䤞!

1.内容——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ã×íÅçé×íX>ë×í&9ð=À4!÷

X9ðã9U×íw0

*+,F &ëéCD\">g⁄Dð™HCDw0

2.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

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代替具有客观必然性。

*+,E@·ó⁄÷ñVF&R˛R47Æ5Fä§

N#w

迅刣䋙 68迄彤㥌袙訬僯歒溠矉䢤啷耱!

1.萌芽——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

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原始积累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78¸GÌÓ9ð°¢~~‚HpÂë‚H1Â<

*GH¸G÷×⁄GH78¸GwÇÉÑÖ&GHŸ

˙qGH¸Gw0

3.确立——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

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实现了产业革命,最终建立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迅刣䋙 69迄碅睧痭窨槆!

1.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脑力+体力,劳动力的

使用即劳动;

*×í»˝ã&§»˙$»<0

*×íg˝×í»&IÓg4JK×í»4­GHY

‚9Â&14=L=M4Jz×í»NÙ˚-OJw

!Ï¿PCã‹ÃQ)

*×í»&u­!ÑÖ)˝×íw0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

由且一无所有——“自由”的一无所有;

3.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

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í»#¤oƒ+,wñ=J4×í÷#¤w

*SGH3#%&'4GHYR=&XSTCã&×

í»1÷X×íw0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UY);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HÅ);

*×í»&ÑÖ&×o‘ä¥&ŶA&Ę4×

í»ÑÖ&?A[Xû÷#VW&%£Gï&Ñ

Ö⁄/&w

18

第25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ŶAĘ~~÷×&¥œâë÷×&pË4

×í»&ÑÖÓVXí4êqYzÚRÅðZ[\\

&CG4Å÷ëC!DX×í»+,4SÑÖ⁄/

zêðZ+,Ú++&ëð LĘ)w0

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

*GHX-]ÑÖ&ÑÖ4ùabäGHYÅSTC

ãÙõ&ˇ!‡‹ˇ!&Z=<0

*×í»+,Åëí+,&{±%S⁄4×í»+

,fxu­!ÏCã×í)Å#¤Ø%ÑÖ41^

DðÑÖ@{<2ëí+,Ì­ä4Å,ÓÑÖä4

u­ÑÖÅÑÖ÷Ò_³w

*×í»oƒ+,4÷X‚×íÂoƒ+,4×í»

#¤=J42×í÷ñ<8§DðXYXÈ´I˛

ÇÉÑÖ&¯]w0

*GHYR=×í»4ëCL`bÆÑû.7Bw0

迅刣䋙 6:迄煓晼嵁粢!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物质资料生产)

和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

*!—® R)×íÅGH&Z=~~

%Øë&+,#¤8§ƒÔð./!°BÔð./

ל¸S4ƒä=h8§4)wña§)

áJù%ØGï&ÑÖ0o+,&u­ÑÖ~~¯

$×í<

ïÄ%Ø×í»ÑÖ!‹ˇÅXCG)~~:L×

í!˛Î×í)<

ô%ØÇÉÑÖ‹øÑÖ-]~~ÇÉ×í!˛Î

×í)<

bczÍÆ„ú%Ø&‡XÜ4áX¯$×í4ïX

:L×í4ôXÇÉ×í<

dczÍÆ„ú×í&‡XÜ4áX¯$×í4ïô

X˛Î×í4˛Î×í_f#ÑÖ!Cã_f&#

ÑÖ)˝×í»&ÑÖ˙ÇÉÑÖ4ÌÓÇÉÑÖ‹

GHY£eœÓ<

fczÍÆ„úGH&‡XÜ4áX÷–GH4ïô

X#–GHw

2.剩余价值(m)

①概念——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②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

削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迅刣䋙 71迄彤㥌楶椵!

1.资本的本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

定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2.分类

①不变资本 c——生产资料形态存在——不发生增

值(转移的价值量≤原有价值量);

②可变资本 v——购买劳动力——发生增值(产生

新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GH& g U<²~~

áGHS%ØáXG-Ö~~h Å i~~Vx R<0

ïGHSbcájñ&÷×kÒ~~27GHë%

ØGHë+,GH<

ôJù5ÃØ,á&=i~~l/GH!²ÚU

Jù)Å:íGH!ëUflJù)

*S÷–GHá4mnë%ØdDC&%ØGïó⁄

l/GH4%Ø+,&ëUfl&7îïëoîÆó

⁄:íGH4.2Ù4÷–GH‘tl/GHÅ:

íGH9ðˆ²41#–GHÌ‘ä:íGHw

3.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只由可

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

*°B4GH3#%&'&%ØlíŸ!§»×í_

f@ÚÑÖÅÇÉÑÖ)XGHYp²*qÇÉÑ

Ö&0ü41STCã&ÇÉ×ír;XD!ÇÉ

ÑÖ&?ëgsw

4.剩余价值率(剥削程度)——m’=m/v=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ÙCã&ˇ!„X~~i ÷–4tu–{4t –

{w

*-‹#–GHb…~~i –{4tu÷–4t –{w

迅刣䋙 72迄僽蕻言䤘蕻摐徥檽!

1.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

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r`vÚ‹w);

2.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w.4]|xy);

*áïê?4Œ×R~~\"ÓÇÉ×íœõz><÷

×RïêáÚä:L×íœõ{|Å·‚w.9ð

XYw

3.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

额,由企业(个别)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

19

第26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ăçé&·‚}Aé÷Ó]|4V¤*qÇÉÑ

Ö÷#Ò>âp³4Ä{*qÇÉÑÖX7Ä4Œ

ÙÇÉÑÖXcØw

迅刣䋙 73迄彤㥌䰏住!

1.概念——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概念意义——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失

业现象的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3.简单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

产的统一;

4.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转化为资本!Ù~),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

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Z⁄gsbcq'/

ÇÉ×íXÇÉÑÖ&?ëgs<0

ÇÉÑÖXGH¸G&gs<0

GH¸GXGH3#\\{Ä%Ø&gs<0

×í»+,&u­ÑÖXÑÖ&gs<

˛Î×íXÑÖ&gs<

*°B4ÌÓÇÉÑÖ&gs¯BÓ?ë9ðw

5.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

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6.影响因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

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利润)、垫付资

本的大小;

7.初步后果——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失业现象产

生的根源;

8.终极后果——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

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迅刣䋙 74迄荽蚻◥嚞蘹◤!

1.资本技术构成(物比物)=生产资料的量/劳动力

的量;

*°B4DÅXð…&êp4…ÓrQ4êq4µ Ä

ÀÅ/µ ðCãw

2.资本价值构成(钱比钱)=c:v;

3.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c:v,但是此时的

c:v 变化必须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引起,并反映资本

技术构成变化,没有这个条件,不成立,即——

①技术构成(变)→价值构成(变)→有机构成(变);

②技术构成(不变)→价值构成(变)→有机构成

(不变);

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随着社会发展和技

术进步,不变资本规模越来越大(资本家越来越有

钱,买得起),v 相对量越来越小(用设备逐步代替

人工,用不了那么多人);

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相对人口过剩,利

润率↓,平均利润率↓,v 占比↓,资本周转速度↓;

6.相对人口过剩——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

需要(你对资本而言没用了);表现为流动人口过

剩、潜伏人口过剩、停滞人口过剩。

迅刣䋙 75迄彤㥌嚳䗏慒憌!

1.概念

①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

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②周转——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

不断反复的循环;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职能

①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资本;

*ÌÓ27GHXø50i4%ØGHÅ+,GH\"

÷Xw

②生产(商品)——生产资本;

③销售(商品)——商品资本;

*GHYÇ:GH& g U<²

áXG…+ÇÉÑÖ!-])/h Å i<0

ïGHbcá&÷×kÒ/27GHë%ØGHë

+,GH<

ôGHÉJ=i/l/GHÅ:íGHw

3.资本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三个阶段空间上同

时并存;三个阶段时间上相互继起;

4.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

①资本周转时间(反比);

②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反比)和流动资本(正比)

的构成;

*h #¤²ƒ9ˆ²4ÑÖ²ÚUJùw›+,&X

l/GH4ÑÖëUflJùw+,&X:íGH<

*i ë/X:íGH<

迅刣䋙 75迄䭞惲媻耱啷!

1.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

产品的价值补偿(卖得出去)和实物补偿(买得到)

问题;

2.顺利进行条件——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要求两大部类(生产和

20

第27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消费)内部各个产业部门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

的比例关系。

*F 3-‹ˇzÅXGH3#%&'¤“¿&=

i§⁄çéÄ%ØA9&‹øEF&°¢4D!“

¿fl&NÙA94X¤çéF %£&Ñ òÖ¤

¥çéGgÅÜá&à{à[ƒ¿Ñ&w

迅刣䋙 76迄鎌彤!

1.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ëíÀÃ'4ECG&Hˇë‹ˇ4÷SÛ‚×í

&Ñ*Â4‚×í&Ñ*ÂXCG&°øw

2.表现形式——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这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

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Hˇ~~R=Ì×í»&Ñ*<°ø~~Ì×í&

râ~~Ì,Ó9Ÿ4ÇÉÑÖ,93w0

3.形式——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

4.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

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增长幅度相

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比较小的;只要资本

和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

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迅刣䋙 77迄毻厪牿q犀!

1.利润的本质

①资本家认为,利润是全部垫付资本(c+v)的产物

或增加额——这是个骗局,掩盖了剥削;

*sˆÇ:GH!S…z)˝oHÑ*w

②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 v 带来的——这是真相;

③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

*°B4DÊïXGHYIƒ&w

2.利润率 p’=m/(c+v),m(在量上)=p;

*°B4Ù⁄×ëðGHY124täi &Öë/ã

täåh˙iç&Öw

3.平均利润

①资本总是追逐高额利润(本性),大家都追逐必

然导致竞争并导致利润的下降,最终利润总是趋于

平均化,从而就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②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

量利润原则瓜分剩余价值;

*Æ…GHp³Æ…iéèêäGHˇ!&Hˇ4H

+Xˇ!+&14Ñz˘ëX~›GH&¥×w

*3~RS⁄4AŸié0o4*qÇÉÑÖK;¸

S4AŸiéë/X÷×ñíë÷׈ìÙõ&<

ŒÙÇÉÑÖÅ*qÇÉÑÖë/X×ëñíãˆ

ì`ˆ4÷×&îíÙõ&w

③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社会预付总资本。

4.生产价格=c+v+\";

5.剩余价值的分配——在利润平均化规律的作用下,

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

润,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获得农

业利润。

6.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①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②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斗争的经济根源;

③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迅刣䋙 78迄僯歒誄㥚!

1.本质——生产相对过剩;

2.抽象可能性(形式上)——货币作为流通和支付

手段引起;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

①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

对所限的矛盾;

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

府状态的矛盾;

4.阶段——危机(基本阶段)、萧条、复苏、高涨。

迅刣䋙 79迄窲㟍彤㥌袙訬䢤騤蘹摐閜蹎!

1.资本主义的两个阶段

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②垄断资本主义——分为私人垄断(基础和主要形

式)和国家垄断。

2.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

由竞争的结果;

3.成因——为了获得高利润、为了限制竞争、为了

避免两败俱伤;

4.垄断方式

①最简单的、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

②垄断组织的本质都是通过操纵垄断价格,擭取高

额垄断利润;

5.垄断组织——国际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

采恩等;

6.垄断和竞争

①垄断条件下仍有竞争的原因

21

第28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A.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私有制);

B.垄断自身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C.垄断也不可能垄断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

②垄断下竞争的新特点

A.竞争的目的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和巩固、扩大已

有的垄断地位;

B.竞争手段更复杂、更激烈;

C.竞争的范围更广泛,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由国

内扩展到国外;

D.竞争更具破坏性。

迅刣䋙 7:迄揱妭彤㥌摐揱妭罾撉!

1.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银行垄断资本;

2.金融资本形成途径——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

事参与;

3.金融寡头的统治方式

①经济上——参与制;

②政治上——个人联合;

③对社会控制——建立政策咨询机构。

*GHFñ23òÖ4

áGH0o°¢á4‚ï‡ÂS˚4Ó1)Òñm<

ïóy>«=iá4‚ï‡ÂS¯4óy³cÓ14

,Ó1òô÷éö8ÌÏÌw›õéã©úw

*SãÅï‡ÅðãÁV&±²z4Ì,I4

áóyë/Xlv!ðã)˜æ1˘iòô<

ïGHë/Xc;ãwù5Æû4)Ò⁄{ä§4

kog˛4¤âi‡{Ÿw

迅刣䋙 81迄窲㟍毻厪摐窲㟍嵁㩜!

1.垄断利润——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

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2.来源——剩余价值

①加强对本国及其他国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剥削;

②控制市场占有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③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

分配;

④通过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3.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包括垄

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üÓ|ÑÅüÓ?Ñë/X|⁄ã?⁄%ØÑ*4

zÅX±m%ØÑ*w0

*üÓ|Ñ|⁄%ØÑ*&ˆ²ÅüÓ?Ñ?⁄%

ØÑ*&ˆ²]g÷ÒŒ@4ăDX9%°¢w

迅刣䋙 82迄㝟葜僯歒檚巁䶷檸蕹僳!

*ºfiFVF3LÓÔå/ÇÉÑÖyëüÓiéÅ

üÓÑ*ëGHÓ-×ow

1.剩余价值率

①公式——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

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②例题

「第一题」某企业工人原工作时间为 8 小时,剩余

价值率 100%;其他条件不变,剩余价值率要提高到

150%,工作时间要变为每天多少?

根据公式: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我们得出: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4 小时(剩

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各 4 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没变,那么新的剩余劳动时间=m’*必

要劳动时间=150%*4=6 小时;

结果:工人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新的剩余劳动

时间=4+6=10 小时;

「第二题」雇佣工人 50 人,工作时间 8 小时,每天

工人工资 80 元,每个工人 1 小时创造价值 20 元。

问剩余价值率?

必要劳动时间=80/20=4 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总时间-必要劳动时间=4 小时;

m=4*20=80 元;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4/4=100%;

「第三题」某商人投资 200 万,50 万租房、100 万

购机器和原料、剩余雇工,一年后获利润 50 万,问

剩余价值率?

v=200-100-50=50 万;

m=利润 50 万;

m’=m/v=50/50=100%;

2.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①公式——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

②例题

「第一题」一汽车生产资料价值 15 万,工人工资 5

万,平均利润 10%,该企业凭借垄断地位定价为 25

万,求垄断利润?

成本价格=c+v=15+5=20 万;

平均利润=20 万*10%=2 万!Dë.23fi~4AŸ

iéXoHÑ*˘†ié);

垄断利润=25 万(垄断价格)-20 万(成本价格)-2

万(平均利润)=3 万;

22

第29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第二题」生产成本 20 元,平均利润 5 元,设定垄

断利润 10 元,问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成本+平均利润+垄断利润=20+5+10=35 元;

3.资本有机构成=c:v

*°¢RX,I‚²£X#–GHÂ4Dð÷§pä4

h+r4,I°¢RN#w

*ÇÉÑÖÓZºfiÆi£b

átu˝täi˝ÇÉ×íœõä:L×íœõ<

ï•u˝täåh˙iç<0

ô%ØÑ*˝h˙i˙̅<0

£üÓÑ*˝h˙i˙̅˙•!üÓ)<

`¶:oH˝%ØoH˝h˙i<0

eGHÓ-×o˝hßi®

©S…z4#¤Iƒ t˝•<0

™¸ÇÉÑÖ…˝t©¸`GHÉJU´<

¨¸ÇÉÑÖy˝¸ÇÉÑÖ…äi<0

迅刣䋙 83迄窲㟍彤㥌袙訬!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成因——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A.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升(生产力发展是

根本);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C.为了应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

D.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②主要形式

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再生产过程;

D.宏观调节——从政策、法规、计划方面,目标是

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

支平衡;

E.微观规制——包括法律手段,包括社会经济规制、

公共事业规制、反托拉斯法(反垄断法),其目的

是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公众

合法权益

*­Æ XVx& R4Ì,I4±²ÅXØÄã©°4

±ÄãÍîw

③实质——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为其发展服

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④积极作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本

主义无政府状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

于国家现代化;

2.金融垄断资本

①制度条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②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经济过

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üÓGH3#5²Ÿ„X÷Ó]˘4°øS/5²

íSeÆF á&pQz˘<‹$F ˆì™ié

&눲~K5²<¿fíÅí'³ë¤5²ƒ—

®&¬WíÅíã´-Ú<¥µF û+ûlm‹

$F w0

迅刣䋙 84迄窲㟍彤㥌袙訬嘓荿蕰唣樈䢤饟蹎

1.经济动因

①输出国内过剩资本,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②转移部分非要害技术到国外,取得在别国的垄断

优势;

③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④确保原材料的可靠来源;

2.主要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

品资本输出

3.后果——有利于资本输出方,有弊于资本输入方;

4.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①基本特征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在金额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C.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D.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E.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②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

利润。

迅刣䋙 85迄樥桥窲㟍僤僧!

1.国际垄断同盟

①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高

级)为主,还包括跨国公司;

②国际经济调节机制——国际货币经济组织、世界

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

2.实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

垄断利润服务。

迅刣䋙 86迄僯歒嗏鮍葥!

1.动因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和根本推动力;

23

第30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②跨国公司发展——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国

际分工

③各国经济体制变革——适宜的体制保障;

2.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水平分工逐

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3.影响

①积极——带来巨大分工利益,推动生产社会化,

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发达国家受益、推动发展中

国家发展(技术和管理经验、就业机会、促进发展

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便于资金、技术等在国际社

会流动和优化配置;

②消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获益不平衡;加

剧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忽视社会进步;

增加全球经济风险(对产品和自愿形成依赖);政

治文化冲击。

迅刣䋙 87迄顝媩彤㥌袙訬㶿雎葥!

1.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主要有个人资本所有制、

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

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企业法人+机构法人)崛

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变化——缓和劳资关系的激

励制度得到建立,如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

工持股,建立的各种社会福利制度;

3.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

①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实际控制者;

③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

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①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

②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经济危机主要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

③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

④债务危机频发;

⑤经济增长乏力,缺乏活力;

5.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②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

③改良主义政党影响力日益扩大。

6.上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①原因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

的根本推动力量;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

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

了一定影响;

D.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

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实质——新变化虽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并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

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

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

*Z⁄GH3#4ÓFRÖ³_/~~3ÄíÄåè

X¶@Ú&1<>H7ÄåèX%Ø»èê<­h

åèX()w

迅刣䋙 88迄3119 攌揱妭誄㥚!

1.西方国家的问题

①经济发展“失调”——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平衡

被打破(虚拟>实体);社会福利风险上升,负担过

重;债务激增;

②政治体制“失灵”——选举维护党派利益,财阀

利益;政党利益>国家利益;民主陷阱出现,民主

价值输出效果差;大众精英与政治精英对立;

③社会融合机制“失效”——极端思潮抬头(民粹

主义);社会流动退化,阶级固化;矛盾激化,群体

性事件激增;

2.深层原因和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迅刣䋙 89迄彤㥌袙訬䢤趏黽澕敧摐閜蹎徫祹!

1.资本主义局限性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起经济危机,

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③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运行不断激发社会矛盾

和冲突;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①其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

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

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24

第31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④无产阶级的壮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

级的统治;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

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③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

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

需长期的过程;

*w.flëí÷V4%ãY·Q&˝43¸ëí÷Vw

迅刣䋙 8:迄䭞惲袙訬䢤啷耱摐閜蹎!

1.从空想到科学

①两次飞跃——空想→科学;理想→现实;

②空想社会主义局限性

A.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未能揭示资本

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B.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的力量;

C.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

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D.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

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③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

A.批判资本主义有很多击中要害的见解;

B.对社会主义的描述闪耀着天才的火花;

C.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2.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第一次伟大尝试,第一国

际精神的产儿)

①两大特色——实行全面选举制和公务员的撤换制

度;取消公职人员高薪,任何工作人员年薪不得高

于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

②两大原则——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坚持各

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迅刣䋙 91迄椻燢蕻䭞惲袙訬懰睧䢤彁学!

1.领导十月革命

①开启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

产阶级国家;

②打击殖民主义者,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③沉重打击资本主义,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

运动;

④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2.列宁的两大贡献

①提出“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

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ƒmnÒ¹i~~¨­&ôÄ0÷Å%&V⁄/

&<!÷°±%ØZ=ë/L„V%Ø»^Ã&ì

î<X¥èêìîí&cØw

②将“一国胜利论”付诸实践,领导十月革命;

3.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①第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列宁

拟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提出了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等措施;

②第二个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实

行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③第三个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

时期,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

策;

4.对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①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

过程;

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正版公众号研木易木子提高

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③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

和市场发展经济;

④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z\"ø²$øäì™\"xy3#™H7

8תe&¯$‹fŒcV4¿£+ë%„Vªe

eÀ&çé3#¶ßw

5 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

易;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采取国家资本主义

的形式的发展生产;

6.晚年还提出了——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

会主义道路;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

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迅刣䋙 92迄哯剴鴡豃!

1.发展战略——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

以重工业为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转变;

2.经济体制——形成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排斥市场

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指令性的计划经

济模式;

3.政治——过度集权;

4.积极作用: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保障;

5.消极作用: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束缚

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25

第32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迅刣䋙 93迄䯱檚䭞惲袙訬莤呌輈椷!

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

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

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

历史使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

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4.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

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根本目的;

5.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

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6.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7.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

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

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9.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逐步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

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ѺN#4÷­±w

*È´™½pqçé3#ëí7B

á:j8Ãæ÷pqçé3#ëí7B4aÙ*ÿ

±mpqçé3#ëí7B&~¨øK<0

ï¿⁄™pqçé3#ëí7B‡He‹fŒcV4

_fflrsŧ⁄¨­ë£뽨á& {EF<0

ô¬Õœ¿Å‹›&èê4S÷Óbc#ÕFdá

wë.ÃáÅèêpqçé3#ëí7Bw0

迅刣䋙 94迄䭞惲袙訬䢤閜蹎寤鶋!

1.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

展状况的制约;

②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建设规律的认识,

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资本主义的遏制);

2.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

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

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3.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社会主义作

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但它真正符合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的持续前进是任何力量

都无法阻止的历史趋势。

*Dðð‹#¤÷­Ñ4oëÊ\"Xñ˛fl&ƒïw

4.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①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②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

的路;

③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5.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①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

未来。

迅刣䋙 95迄圔啷袙訬!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①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

发展的方向;

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

特点;

③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

细节描绘;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

由王国飞跃——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

3.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①必然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

②现实依据: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和发展;

4.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

需要很长的历史期;

*‚9ð:;Â~~GH3#()Åçé3#¹i

&ôÄ:;fl~~>H=À<

*‚9ð\"÷éÂ!‚£IÔëðçé0_4SùV

Ò2’&sˆ%Ø»èÅ++¤¯4X⁄÷é()

26

第33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1#&@|&%ØZ=4Sù&@ˇ¸S%&

SMçé&Æ«ºoº¤¯4X⁄÷é+ø&Â)

~~‚9ð:;Â&‹øœõÅ%&w

!

迅刣䋙 96迄璈蠿懼懆嗻譅摐圔嘒嗻譅䢤應巡僿莤!

1.时间维度,两者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2.层次上,两者是最高钢与最低领的关系发

3.范围上,两者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

的关系;

27

第34页

第二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35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迅刣䋙 2迄趮譅莪扳攓䢤塨伛!

1.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2.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01234

5678\"#9/:

!<=>)?@AB7\"#C%&:

迅刣䋙 3迄堩耱寢!

1.内容:人生目的(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人

如何活着)+人生价值(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DEFG)HI-.JK:

!LMNO)DEP)QRSTUSVWTFGV

2.关系: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决定人生态度,

决定人生价值;

3.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

展、变化起重要作用;

4.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最

先进),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作为最高追求;

5.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

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迅刣䋙 4迄堩耱吊蘼嵁粢摐堩耱䭞惲嵁粢塨伛!

1.人生自我价值→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生社会价值的前提;

2.人生社会价值→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迅刣䋙 5迄蚻堩莪䭞惲應巡塨伛!

1.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2.核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根本上一致);

3.关系——

①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

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②社会利益是所有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③社会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正版公众号研木易

木子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

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

实现;

④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4.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问

题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D)XYZ[Q\\]Z[7D)\\]H^)_$`

abD)XY7\\]QD)c-de:

!-fg%hi7/j^k)lDm\\]H^TlD

FGm\\]FGnlDopm\\]opnlDqr

m\\]qrnlDstm\\]stnlDuvm\\

]uvV7wxyzj{|}~ÄÅÇÇ

ÉÑÖÜáàâjnäãäå7lDççéè)êë$

híQ\\]ççì;

îÑ\\]ççïQlDçç)Lñäó7ÖQòlD)çç

)/ôâjTöõúùVì;

ûÑ\\]çç56lDççì;

üÑlDçç†<\\]çç:;

°¢£§äH)•¶Å7ïß~_®:;

迅刣䋙 6迄堩耱嵁粢巤嵁!

1.根本尺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通过

实践推进历史进步;

2.普遍标准——是否奉献国家和社会,为人民服务;

3.基本尺度——劳动+贡献

4.评价方法——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

相统一;

5.实现条件——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从个体自身

条件出发;不断增强能力和本领。

迅刣䋙 7迄應巡蕻鶄堩耱駠䤞!

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①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和

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幸福都

是奋斗出来的;

②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

③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

益的基础上;

!©™Qjl_´[?¨:;

!©™­QÆØ°v)ÄÅ7-±²­³¥µ¶j:

2.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不拘泥与个人得失;不要

满足于一时的得;不要惧怕一时的失;

3.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在

28

第36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真正的快乐

只能由奋斗的艰苦转化而来;

4.树立正确的顺逆观——身处顺境的学问:顺势而

快上,乘风而勇进,善于抓住机遇不断丰富与完善

自己;身处逆境的学问: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

奋进,将压力变成动力;

5.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树立生命可贵意识,倍加

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性面对生老病死,努力

使自己的生命绽放人生应有的光彩;

6.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

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

!·b©™­7¸¹Bºªx7hXZ.ض[º½7

Äæäø.¿£½:

迅刣䋙 8迄鉌蕻朹帏堩耱寢!

1.反对拜金主义——自私自利、钱权交易、行贿受

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2.反对享乐主义;

!¬ÃƒÅm¬ÆE«ï»7¬ÆE«Q…ø)uv:

3.反对极端个人主义——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核心;

4.以上三者都没有正确把握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

极端、片面、狭隘。

迅刣䋙 9迄蘹褾楢騜堩耱!

1.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2.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检验

真理的试金石,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实

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迅刣䋙 :迄嗻譅犆繾!

1.理想的特征TLM ÀéÃÕV

①超越性——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②实践性——特定历史条件对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

③时代性——一定时代的产物,带有时代的烙印,

受时代条件制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op)ΣN

œ[YÇÇ–—$Æ–—ì

“”‘ÇÇ’÷$×÷ì

ÿƒ´ÇÇlD$\\]ì

Ÿ⁄¤ÇÇ‹›n\"#nfiflnE«‡ì

2.信念的特征TLM ·‚ÕV

①执着性——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强大动力);

②多样性——不同内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

③在信念体系中,高层次信念决定低层次信念,低

层次信念服从高层次信念;

④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3.关系——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是

信念的前提,信念是理想实现的支持保障;

4.作用——精神之“钙”

①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反映对社会和人自身

发展的期望;

②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③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A.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标尺;

B.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使人的精神世界

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更

高的人生目标,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迅刣䋙 21迄懩泸䢤嗻譅犆繾!

1.信仰马克思——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具有

持久生命力、以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为己任;

!$„‰fƒÅäH)±²ÂÊwxy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

梦的正确道路;要坚定对党的信任,对中特道路的

信念,对伟大复兴的信心;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迅刣䋙 22迄嗻譅莪䗐瞴!

1.对立面

①二者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

②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

2.统一面

①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②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

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现实;

③反对两种错误认识,即用理想来否定现实;用现

实来否定理想;

④实践是理想变为现实的“桥梁”;

3.实现理想——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志

向+意志)须躬行;

4.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主旨在于奋

斗,价值在于奉献。

29

第37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迅刣䋙 23迄蚽蛵㸱蓤懩螬仞䭾䢤媈䗐!

1.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

④在义利观上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⑤在理欲观上主张导欲、节欲;

!ºËY$ÈÍH^7Á°ÈÍnÎËY)ÁÏ:

2.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①儒:“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②墨:“兼相爱,交相利”;“为兴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而摩顶放踵”;

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

!ºopÌÓ7ÁÔð´èÅÒÚÛÌÓopPÙ)

ÁÏTıˆ˜¯V:

3.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②教化的目的是“明人伦”,是培养有道德的人;

③改过、慎独、重行、内省、自讼、居敬;

④立德、立功、立言;

!º\"#g˘˙˚7Á$lDg˘/H)ÁÏ7ªO

¸˝˛ˇ!\"!\":

4.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上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孟子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

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

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ºopD#7Á$DE$%/H)ÁÏ7ín&

'nEDn(Dn͇‡:

5.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

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迅刣䋙 24迄㸱蓤仞䭾莪衅媩仞䭾!

1.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

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

!)*ÈÍT+®,-./pV01ÇÇ

ÉÑ2(3.ÈÍÇÇÁfp4536ì;

îÑ2(,-ÈÍÇÇÁ789†:;ì;

ûÑ2(+®ÈÍÇÇÁ)*<=å,ì;

üÑ2(/pÈÍÇÇÁ>ÃÍ?@Aì;

2.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当代中国最突出、

最鲜明的特点)

A.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

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

根源。

B.改革创新的必要性——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

动力;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我国赢得

未来的必然要求;

!DBQ¶jCD736EFqrGHQ01°(G

H7éI36EFqrGH7'JXQvK2:ƒ

36Ô47'LMQvN·´3ô3OP:

!°v)”ÃÈÍÇÇ QµÈÍÕn RDSTÈ

ÍÕn UVÈÍÕn 2(WXYZÈÍÕ:;

C.改革创新体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

造的思想观念;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

的精神状态;

D.大学生怎么做——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

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3.关系

①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

是其重要基础和依托;

②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牵引民族精神

的发展方向,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

③一切民族精神都曾是一定历史阶段中的时代精神;

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

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具

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

4.中国精神(兴国强国之魂)的作用:凝聚中国力

量的精神纽带;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推进复

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迅刣䋙 25迄q樥袙訬!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

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道

德要求、法律规范、政治原则,是历史的具体的,

具有阶级性;

!è[\\)]0ƒÅvÓK^.i_nK^.i0/n

K^.`0âj:

2.基本要求

30

第38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大好河山包括自然风光是

主权、财富、民族发展进步的基本载体;

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

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

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

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

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

聚力的重要基础;

!aMb7c/deBÔfaR´ngMnhhni

j7kyÁ$ll/H):

④爱自己的国家——拥护基本制度,遵守正版公众

号研木易木子宪法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捍

卫国家利益,为国家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3.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①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④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4.时代价值

①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②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

③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做忠诚的爱国者

①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两岸关系、台湾问题。

②促进民族团结——关系边疆稳定;

③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总体安全观、增强国防意

识、履行安全义务;

迅刣䋙 26迄䭞惲袙訬㩘櫯嵁粢寢!

1.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

①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

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

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

中表达。

②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

义荣辱观TLMNmÄinV。

③两者关系

A.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

层面的质的规定性;

B.核心价值观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

久、最深层的力量;

C.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

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评判是

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

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最求,体现了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

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我们要建

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

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Bºªx7ÄæcÄop)ìqrFG­)°v[7

Z.¿£½:

!stFGÇÇ_uvw:x)ƒì

syFGÇÇszÔðyz)FG:

2.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揭示

了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

会进步等方面的价值目标;

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揭示

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充满活力,

和谐有序的标志;

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

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

个方面。

3.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铸魂

工程)

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③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4.坚定价值观自信

①文化底蕴——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

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很多理念;

B.“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

下为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

E.“君子义然后取”;“君子坦荡荡”;“君子义

以为质”;

F.“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G.“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

31

第39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人相友,守望

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

!X{£ƒvÄ|>}Ê7•\"hX~f7Ôðp¸

⁄¤ªx:

②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③道义力量——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

究的核心价值理念)、人民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真实性(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价值观

的根本制度前提和制度保障);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

①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②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

抓起;

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④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

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ïÄÅÇ7Bºªx7ÄæcÄop)ì

6.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个人层面)

①扣好人生的扣子

②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ɡÁѽ7—Á•¶ì#ÁÖÜìáÁàâìä

TãåbVÁ•çj:

迅刣䋙 27迄塨傛扳攓!

1.道德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

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①由经济基础决定,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并反映社会关系,具有阶级性,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是社会利益的特殊调节方式,是一种非制度化的、

柔性的规范;

③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2.道德起源

①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②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③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的功能

①认识功能(基本)——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

与能力——明辨是非(行为之前);

②规范功能(基本)——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规范

个人品德养成——规范自身(行为之中);

③调节功能(基本)——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

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

功效与能力——调节人与人(行为之后)——最突

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éFïQ\"#)hXèÔ7êmã¶në?$

=>èÔïQík)H^7êQ=>èÔìî)'

ÏìêQ\"#=>èÔ)ƒvde:

④导向功能

⑤激励功能

!\"#)èÔQlÆØ°v)ÄÅ7_+Q=>èÔ

vMbï´ñì»”7v£óhXèÔ$ÆhXè

Ô7hXèÔc/òl7ã¶në?$=>ìôö7

vÔð*£õlhXèÔ7~ÁÏàâ:

!Úpú²ùPÇÇ \"#ÒzûÕ$ \"#üÔûÕ

Tñîo†ªxV:;

4.道德的作用

①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

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重大影响;

③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④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⑤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5.道德的发展规律

①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②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

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

6.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①道德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

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

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③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

尺度。

迅刣䋙 28迄蚽蛵惸僿冮攓鉲颬巷巭刣䋙!

1.基本精神

①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A.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

B.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公义胜私

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C.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

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见义勇为;

D.常见古文有:“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

32

第40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乐而乐”;

! °¢Õ£lÄŃvÄoO§ •Õ£l¶ß7

m®/HªxÁ:

②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

者,其为仁之本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

自爱”;“兼相爱,交相利”;“和为贵”;“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

! ©]Õ£lÄÅ7ƒv™a$´D)H^7!É

ˇ6)¨'7xy­Æô%Ø°:

③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D±Õ£lÄŃv²O³.ï»)DE[\\

¥Ü\\]µ¶¸ø/)g˘$J)·¸:;

④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孔颜之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 opÕ£lÄŃv¹O§àâºj¨Qªº)

\"#½æ:

⑤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修身”;“修

己”;“克己”;“慎独”;“善养吾浩然之气”;“察色修

身”;“以身戴行”;

! ø¿Õ£lÄŃv²O§:£!\"g^˘[7

!\"éø\"#)º½:

⑥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恭敬之心,礼之端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不学礼,无以立;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⑦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格守诚信

养心莫善于诚;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⑥⑦是额外补充的考点,曾经考察过。

!¬ÄÅQpk/ÃÄo)>Å~)ÄÅ7x

yÆ«ÅÇì»”!»Éˇ6)¨'7… Æ !Õ

ëÀ)w%~ÁÑ:

2.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

③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3.对传统美德的态度

①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②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③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

德成果;

④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两种错误观点。

迅刣䋙 29迄蚽樥榉摴扳攓!

1.主要内容

①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是革命道

德的灵魂;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区别革命道德和一切剥削

阶级道德的根本分界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

③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第一生命);

④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⑤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ÄÅ-.œ“ÿ7_+Ã~¯D)†Õ7úJŒ7

ïvœÁ–Á:

2.当代价值

①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②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④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迅刣䋙 2:迄䭞惲袙訬扳攓襜州!

1.核心——为人民服务

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③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_+2=7£³,òl7ïvÁ·b:

2.原则——集体主义

①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②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③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

①最高层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②较高层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③公民基本道德要求——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

爱祖国、诚实劳动。

!ÄÅ-.ÿ7—üïv“œ“$ÿ‡»7”;wQ

Â?7‘QjavBó’º)Qºl:

33

第41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迅刣䋙 31迄䭞惲嗈攓!

1.特征

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②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③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④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LMN÷\\]•#øå ×ÿÕ7˜ŸwÔp:;

2.公共生活(最普遍、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要公

共秩序的原因

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础;

②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③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

保障;

④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c/ÿ⁄èbjl¤‹°v)HIÊÇÇ hXÕ7

Ã~:

3.主要内容

①文明礼貌——社会交往必然的道德要求;

②助人为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

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③爱护公物——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④保护环境——重要内容(当代);

⑤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

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4.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

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fi\"#/fll‡ŒÇÇ%&%뇌n\\]ƒÅ

3S‡Œn01st‡Œnç%·t‡Œn•‚„

‘‡Œn\"#‰º‡ŒnÂÊ(é[‡Œ:;

!\\]•#ÁËbDmDnDm:;nDm\\])H

^7¯È´•)kÍÎ7QÏÌ•‚stn•‚„

‘n\\]$ÓÔa)ðÒ)\"#vÓ:;

迅刣䋙 32迄剬荶扳攓!

1.内容——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最低要求);诚实守

信(道德建设重点);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

会(职业道德最高要求,最高目标指向)。

!o†ñî~fªx: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①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奉献社会、完善自我;

②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3.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①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②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③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4.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提高

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迅刣䋙 33迄竀礜冮攓!

1.家庭——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正版公

众号研木易木子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家庭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民族进步的重要基点

2.家教——最重要是品德教育;是家庭和家风的中

介环节;

3.家风——对个人修养、拼的操守产生重要的积极

作用;

4.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

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5.婚姻和家庭的关系——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

提,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

!ÚÛ)Ä;®»Q1Ù7ı])Ä;®»ïQ1Ù:;

!ÚÛ1Ùˆ/:;Z[$\\]Z[7XYZ[Q\\

]Z[:

6.家庭美德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国策,

体现为义务、人格地位以及对待子女三个方面平等)、

夫妻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ÄÅ-.•\"˜¯$˘Qqr7»”ïv“˙³+

®œ˚:

!…¸)ı]­$ÚÛ­Z.ض¿£½7-ôï˝

ÄÅ:;

迅刣䋙 34迄蚻堩槆攓!

1.地位——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2.特点——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34

第42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LMN_T˛çVQTéøVÔTÔaV:;

3.作用

①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个人品德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志,对社会公

德具有基础性作用;

③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的主体精

神力量,个人品德是决定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因素。

!ÄÅ-.ÿ7Ã~7lD-ôQƒ´ÈÍ4ˇ7£

l²%…¸:

4.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

①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②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向模范学习)和道德情感;

③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关键环节);

5.道德修养的方法

①学思并重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省察克治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

③慎独自律的方法——君子慎其独也;

④知行合一的方法——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学以

致其道,行义以达其道;

⑤积善成德的方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²w%7\"\"®ç>#Ä|7‘Q$Sä‹.®

êi0ÈÍ$i0%â#˚{£7Lñ&·7cu

“>#hX'Åmï´ñvÅ~p¸ªx:

6.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大学生怎么做)

①向道德模范学习;

②培养志愿服务精神(核心在于奉献);

③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尚(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

促和谐);

④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风险意识;

⑤推动道德实践养成——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

动;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持续推进诚信(社会和

谐的基石)建设;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广泛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

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展

示文明素养;

迅刣䋙 35迄㟻鶋䢤蝚㥌訽繾!

1.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是由国家认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反映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

的规范体系。

!0133í5àéIQ%&m¸´j(ë?T\"#n

)˙n‰*n+,V)ƒv*+:;

!-Å)%&¶ß7Q01.%)7/Q0Å)%&

¶ß7ñuÈ0D(§¸Ø1]ua)%&:

2.国家创制的两种方式

①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

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从无到

有,从有到无;

②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

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对已经有

的规范进行认可;

3.法律的国家强制性体现在——否定并制裁违法行

为;肯定并保护合法行为;

!Ã~701234íïQ5à%&éI)2j4ˇ7

ôö3/%&~¶n\"#­ßnFG­ßn4&­

߇‡:

4.法律本质

①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物质资

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

根本因素;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法律产生决定性影响;

③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

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

的意志,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叠加,不是统

治阶级全部的意志;

!Áѽ)”57_+Ã~°¥)òl ïQÕ7Q–

6ÁÏ7h¯â›[7)~Ü3´è-01‹8n

â›[7\"#n'ªâ›Ü)9û®i:

5.法律的特征

①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②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③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ë?)'Å-:7·%&73/\"#n)˙‡:

35

第43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迅刣䋙 36迄䭞惲袙訬㟻鶋蝚㥌訽繾!

1.特征

①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阶级性与人

民性的统一;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是我国社会主

义法律最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

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

要保障;

2.作用(习题补充知识点)

①指引作用——首要作用,即引导公民在法律框架

下活动,包含授权性规范(可以坐或者有权做)、禁

止性规范(不能做)和义务性规范(必须做);

②预测作用——预测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

③评价作用——评价公民行为是否合法;

④强制作用——违法犯罪受到制裁;

⑤教育作用——以法律的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思想;

!Ä;‹›·<=£§)ÄÅ7‘Q+½i/k´è7

ÄÅ-.“˝z$⁄¤jjp¸7°Å-.œ:

迅刣䋙 37迄㟻鶋懰婬!

1.法律制定——立法

①属性——起始性、关键性、龙头性环节;

②程序——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

的表决;法律的公布;TLM ë>?•ÕV

③原则——公平、公正、公开

2.法律执行——执法

①属性——重要环节,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

②原则——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

③行政执法的主体——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

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机构、法律授权的社会组

织和行政机关委托的社会组织;

!01ôH$01‹ôHíïQjl¶ß7êÜ)

¶ßv(.°Ü:

3.法律适用——司法

①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

②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③原则——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

行使职权。

!O0)%&@AôHQD)BoC:

!%&D$%&yzâE¯%&)éI7ÖÜ*+

-.7DÇÇFG$éI%&)«FT¤!aH

IJK7L£MNV7yzÇÇyz%&³oOP

T*E QRSÕV:;

4.法律遵守——守法

①属性——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②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

和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③主体——一切组织和个人。

!£j{£QuvÂÂLM)•¶Å7Ä;‹›iƒ

Ø]“¬TlU5)⁄¤~VW7pa~Äo:

迅刣䋙 38迄蘼樥磹㟻!

1.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总

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

规的总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

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a,Mb.%QX(:

2.原则

①党的领导原则——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

本保障,是中特最本质特征,是中特制度的最大优

势,党领导、支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②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

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③人权保障原则——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都是最重要的人权。

④法治原则——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

热平等,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⑤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实现科

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主要途径。

!ƒvLMï´ñ{£ªx:

36

第44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迅刣䋙 39迄猣磹黽䢤僳巚!

1.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

的必然要求;

2.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

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

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3.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出体现人民意志的宪

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

4.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

这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5.宪法作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而变化。

迅刣䋙 3:迄蘼樥瞴斌㟻鶋挈栈!

1.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

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2.民法商法

①民法原则——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公平、诚实信

用、公序良俗、有利于节约原和保护生态环境等;

②商法原则——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

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

③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一部

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3.行政法原则——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正公开,

有效监督等;

4.经济法——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

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

5.社会法原则——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

6.刑法原则——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

行相适应等。

!ÄÅc/jl7÷%&)·¸$%&)Y+jjp

¸:

迅刣䋙 41迄蘼樥䰫瀡㟻鶋挈栈!

1.诉讼法——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

律规范,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ZA[\\i7/jl·¸]˛^_<Ò7uZA[

\\i7BoCp`_a^D)`_Aéïó7àb

ï¸énc£7ï¸øÌdZA°¢)7¸ø˝⁄

ïð[`a:

2.非诉讼程序法——规范仲裁机构或者调解组织解

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①仲裁法原则——自愿、独立、一裁终局;

②人民调解法——规范人民调解的组织和程序,及

时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ÄÅ-.ef$D)=†%7Bºªx:

![\\⁄=†7QS%=†7[\\öQD)=†n

‹=†:

迅刣䋙 42迄逤懱攉㟻葜趮譅!

1.主要内容——即“十一个坚持”,系统阐述了

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

系统闸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战略地位、

工作布局、主要任务、甚础保障等,涉及的都是

全面依法治国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

题,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2.重大意义

①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开辟了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的新

境界;

②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③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④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境界;;

⑤擘画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

⑥凝聚了法治建设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必将

有力提升中国法治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迅刣䋙 43迄㟻葜趮儔!

1.法治思维含义——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①是正当性思维;

37

第45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②是规范性思维;

③是可靠的逻辑思维;

④是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2.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主要区别

①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

的基本依据;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主张人高于法或权

大于法;

②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

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

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

情进行治理,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③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

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

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而人

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

④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在于最

高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ÄÅc/jl7,QŸ7¸¹Bºªx:

3.基本内容

①法律至上

A.含义——法律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

B.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

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的依据;

C.法律至上的具体表现——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

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Å-.pghyz[)o†7y§ghyz$s

zyz)*+:½P´èJ%Äd,ÁïxJW[7

wvÍÎ,Ászyz[7⁄èp¤\"\"Ághy

z[:

②权力制约——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

监督,违法受追究。

③公平正义

A.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权利主体平等、权

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享有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

平等)、机会公平(起点、发展、代际平等)、规则公

平(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

等、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和救济公平。

B.救济公平——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和社

会救济公平。

④权利保障——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前

提和基础)、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关键环节)和司

法保障(最后防线);

⑤正当程序——具有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案

件的利害关系人都有机会参与办案过程,充分表达

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意见主张)、公开性、时限性。

!,Mb⁄¤)ï´ñ7¸¹Bºªx:;

4.培养法治思维

①学习法律知识(前提);

②掌握法律方法——正确理解法律的方法和正确运

用法律的方法;

③参与法律实践——立法讨论、依法行使监督权、

旁听司法审判;

④养成守法习惯;

⑤守住法律底线。

迅刣䋙 44迄薁揭摐儔鼞㟻鶋㥣縖!

1.含义——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

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2.法律权威四要素

①法律是否占主导——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

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法律是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法律本身

的科学程度;

③法律是否严格实施和遵循——实践中的实施程度;

④法律是否被人民真诚信仰——被社会成员尊崇或

信仰的程度;

3.意义

①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②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

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和

关键;

③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

基本途径;

④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4.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

维护法律

38

第46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迅刣䋙 45迄㟻鶋㥣毻摐㟻鶋訬睕!

1.法律权利的特征

①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

活条件的制约;

②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

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③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

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④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

律权利;

2.法律义务

①特征

A.法律义务是历史的——内容和履行方式随经济社

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不断调整、变化;

B.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

度性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安全形

势等因素,会对法律义务的设定发生重要影响;

C.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D.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出现转化、派生或者

免除;

!ÄÅ-.œŸ)p¤7!»½Pi⁄è~i)Aj7

¸Ákl)7!»c⁄èbm˚7¸ÁqEm˚:

②履行义务的表现形式——作为(实施积极的行为);

不作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

3.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①辩证统一

A.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B.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C.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复合性,一种行为即

可以是权利行为,也可以是义务行为;

②一律平等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

B.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平等;

C.权利与义务的实现体现平等;

③互利互赢——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是

对自己有利的

迅刣䋙 46迄蘼樥磹㟻寤瞫䢤㥣毻摐訬睕!

1.政治权利

①选举权、被选举权;

!no·QÁp·)qrì

②表达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

会、游行、示威;

③民主管理权——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以

及社会事务的权利;

④监督权——监督国家公职人员;

2.人身权利

①生命健康权——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是享有

其他各项权利的前提;

②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是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

的前提条件,包括人的身体不受拘束、人的行动自

由、人身自由不受非法限制和剥夺等;

③人格尊严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

权、隐私权;

④住宅安全权;

⑤通信自由权;

3.财产权利

①私有财产权;

②继承权(包含两种,法律规定的以及订立合法发

协议的);

!_+Ã~7st·sïZ.\\]ƒu·s7ÖÜQ

v7H^:

4.社会经济权利

①劳动权——公民获得劳动的机会和适当的劳动条

件和报酬的权利,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行使

其他权利的物质保障;

②休息权;

③社会保障权;

④物质帮助权;

5.宗教信仰自由

①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

③举行或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④公民有信与不信、何时信、信哪个宗教或教派等

的自由;

39

第47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⑤公民行使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必须受宪法法律

约束;

⑥宪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

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⑦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Ã~7)˙Âw:x7íïZ.‹›·s:

6.文化教育权(个人的和集体的)。

!·s)ÄÅ-.7Ôð“·4)Y+$⁄¤äp¸7

íxyzï´ñ{£ªx:

迅刣䋙 47迄毳㟻婬棽㥣毻牿厬䤎䢤言厬桰矉言厬

㟙豃言厬䰫瀡犀!

1.权利行使的界限

①权利行使的目的——形式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不得违反宪法法律确定的基

本原则,保障权利行使的正当性;不得破坏公序良

俗,妨碍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法律价值的实现;

②权利行使的限度——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绝对

的,都有正版公众号研木易木子其相应的限度,必

须依照法律规定的限度来行使权利;

③权利行使的方式——包括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

行为方式,有时口头方式和书面方式可以兼用;

④权利行使的程序——权利行使的程序是法律规定

的,要遵循程序正当性原则。

!Mbœ“ÿŸÙ½7⁄¤Bºªx:

2.依法救济权利

①司法救济——法院;

②行政救济——政府;

③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表达诉求;

④自力救济——自己;

3.尊重他人权利

①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

②既是法律义务也是道德义务;

③不尊重他人权利,便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④权利意识包括对自我权利和对他人权利两个方面

的内容;

迅刣䋙 48迄毳㟻醡婬㟻鶋訬睕!

1.公民的法律义务内容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整个社会共同体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整个社会法

律制度存在的基础;同时,国家统一也是公民实现

法律权利与自由的前提;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

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③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对内指公共利益,

对外指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

④保卫祖国、抵抗侵略(职责),依法服兵役,参加

民兵组织;

⑤依法纳税(基本义务);

⑥实行计划生育;

⑦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

⑧赡养扶助父母;

2.违反法定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①民事责任

A.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也可以是以人身、行

为、人格等为责任承担内容的非财产责任;

B.民事责任主要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的责任;

C.民事责任主要是补偿性的;

D.民事责任可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②行政责任

A.行政处罚: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律规定的

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

B.行政处分: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政

人员所实施的法律制裁;

!Ã~*£7³MÇÇ‹{oäpDTpöVì³

£ÇÇ‹ôH⁄{4˝D|Tp⁄V:;

③刑事责任

A.主刑(限制自由):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

徒刑、死刑;

B.附加刑(剥夺财产和政治权利):罚金、剥夺政治

权利、没收财产。

!%&ÅÕä‹.%&·sA²7QÄæ°Å7Mb

ï´ñÙ½$⁄¤ªx:

40

第48页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49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迅刣䋙 2迄蚽樥懱媩蝚㥌樥矐牿厬斄画蚽W挈椵犀!

1.近代中国的(最)基本国情:中国逐步成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国家,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

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

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

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

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

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

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

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

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

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

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

平衡的;

!\"#$%&$'()*+,-./012345/

6789:;<=>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

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

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

政治权利的生活;

迅刣䋙 3迄蚽樥袧堨訧惲雎蘹蛷㝢㸱澕蛷蕺襜䭞惲!

1.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①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

被殖民地化了;

②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

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

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它们中的任何一个

国家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

分中国;

③近代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

有一定的主权;

2.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

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破

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给中国资本

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优势;

迅刣䋙 4迄懱媩蚽樥䢤袙审駠䤞言趏黽嵑睕言榉摴

蕻庁言榉摴嵑睕言榉摴邍彈!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

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6@7ABCD5EFGHIJK7/6;0LM

;NGOHP>

3.近代中国的革命对象

①帝国主义(首要对象、最大障碍、贫困落后和一

切灾祸总根源)

②封建主义(帝封统治的社会基础,主要障碍)

③官僚资本主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具有

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

讲话》中新增);

4.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

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

制度、改善人民生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QRSTUVNWXUV5WXUV/YZ[WX

;\\]^_;`a5ST/bcWXUV;def

g5hijkl0mH;de5nopqgrst

STUV>

5.近代中国的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uvwxyz{|}~Ä~UV~STÅÇ$S

TÉÑ$STÑÖ

!Üáàâ äã5å|çéèrê@ëëçéíìîìïñ

~óòôöõúùû5ëëçéü†°¢íìîì

ïñ~£å|¢§5ëëç镶5qߣ®mm

©çéí™´ÅÇ5ü¢ìîì鶴UV5ÆH

ìØñ~Ü°±² ³[¥Fü¢5å|qßçém©ç

é>

!å|µ¶çé·¸c™Ø2m©;çé°¹>

迅刣䋙 5迄懱媩蚽樥桖僇雎葥!

1.地主阶级:依旧剥削农民,开始剥削工人;

41

第50页

2022 考研政治指哪背哪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公众号@研木易木子

2.农民阶级:中国民主革命主力军;

①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

②成为产业工人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3.工人阶级(新):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近代中国

最革命的阶级;

①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

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

②优点: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

着天然联系;

!ºªº½/å|ê@ëëçé;™æå50ø¸c

;£¿º½5/£¬Ãçéí[ƒÅÆ«»N… ñ

)*ÀÃ5gÕÀŒ5œ–—“”œºª5‘’º

ª÷œ… í… ”×å|تº½ÿŸñ>?

4.中国资产阶级(新):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主要由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

而成,主要包括官僚买办资本家和民族资本家,具

有两面性,即革命性和软弱性、妥协性;

!®ØgÕ⁄/¤‹ 5›/fifl‡·j5‚„‰Â

j%Ê5÷Á¢jËÈØ2K‚„‰ÂjÍÎÏÌ5

÷Á¢jÓÔØ2>

5.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

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ðÒÚتº½,/تº½5Û×Ùı ®5/

qr;>

!µ¶ç麽Áı5gÕˆ˜ ¯ [˘5˙£Ÿ;º

½’˚$0”¸c;/¸lº½$£Ÿ;º½ÅR

˝¤;˛ˇ!í… º½$تº½ñ>?

迅刣䋙 6迄莛攉䵩㦁僆!

1.历史第一个——中英《南京条约》;

2.历史第一批——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

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³löõ;#*++

6ó$%öõú5$%,-5.//0|Ã;512

3#4å0ù;$%öõK

7ó&'öõú55| 6â ä¶Øªº½STã['

7§58#95'9K

8ó()öõú58#9:(95)(;;<>

3.涉及香港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

拓香港界址条约》;

!\"#{3#g=g>?@AK

4.涉及台湾的——《马关条约》。

5.列强获得中国领土驻军特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

!,-Böõ˜CDE5›F/GHÅ!5I_,-

Böõ;˜:ºJKL++WXMgl$WXMg

N$˚N˚ùû$I_@A;$I_OP;$yQÅ

RSK

!˜—To¸;UVWXöõ{

6YZöõ{óYZöõú/ Üá±á M[\\./]^

å0$:$_$5`ab%ÊZYZÅRùû;,

-Böõ>

7cdöõ{Üá±á äef_Zcdùg;,-Bö

õ5höõiå|jkjlmn2>$o¿pq2

=õ ²â r-stu;vw>

8xyz{|æ{}`~ÄÅvÇÉÑÖN/Ü

0á|àâ>?

!ä—µãä5,-Böõˆ˜jgå 6âÜ6í6²ñ5

çˆ/gléÅ—>2è˜!êg1’,-Böõ

˜!>

迅刣䋙 7迄餺樥袙訬䢤渮坔!

1.侵略方式:军事侵略(首先和主要方式)、政治控

制和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其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

国、灭亡中国。

2.侵略战争(三次主要的)

①鸦片战争——近现代史起点

A.中国开始沦为半半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

矛盾、历史任务、阶级关系等开始发生变化;

B.中国逐步失去领土、领海、关税、司法主权;

C.少数人的民族意识觉醒;

②甲午战争

A.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失去台湾,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高潮;

!9ëíìî;‡ï0ñ++óò>

C.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洋务运动宣告失败(北洋水师Aced!);

③庚子国难(八国联军侵华)

A.签订《辛丑条约》;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ôöõú++0Zù=íû]/0Ûü®†5å|

ù=ôñ5:Zì=í°=/:Ûü®†5¢£§

4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