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费小志.B级

发布时间:2023-11-1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岳阳市.费小志.B级

报告编号:YY-43063440首页项目名称 精密现代城 44 栋 202 室一、二楼承载力检测项目地点湘阴县文星镇东茅路北侧精密现代城 44 栋 202室建筑面积772.4 ㎡委托单位 费小志(个人) 结构型式框架结构施工单位 / 竣工时间2012维修单位 / 维修时间/检测单位 河南省万测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检测时间2023 年11 月9日检测环境 一般自然环境 检测原因承载力鉴定方案1、对受检房屋所处场地、结构所处环境、使用、改造及扩建历史、修缮及灾害历史进行详细调查。2、对受检房屋的平面结构做法、主要构件布置、构件尺寸、层高等进行详细调查、检测。3、采用回弹法对受检房屋混凝土构件抗压强度进行抽样检测。4、采用尺量法对受检房屋主要承重混凝土构件截面尺寸进行抽样检测。5、现场使用钢筋检测仪对混凝土构件配筋进行抽样检测。6、综合分析和验算。检测结论及建议结论:根据现场检测及结构分析结果,按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中建筑安全性鉴定评级的规定,综合评定当前房屋结构安全性等级为:Bsu 级。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及承载力验算结果,精密现代城 44 栋 202 室一、... [收起]
[展开]
岳阳市.费小志.B级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房屋安全鉴定
文本内容
第1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扫码查询

鉴定报告Appraisal Report

报告编号:YY-43063440

项 目 名 称 : 精密现代城 44 栋202 室一、二楼承载力检测项 目 地 点 : 湘阴县文星镇东茅路北侧精密现代城44栋202室鉴 定 项 目 : 结构承载力鉴定

委 托 单 位 : 费小志(个人)

检 测 日 期 : 2023 年 11 月 9 日河南省万测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第1页,共46页

第2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报告声明1、报告无我单位“鉴定报告专用章”无效;2、报告无骑缝章无效;

3、报告无鉴定人员、审核人、批准人签章无效;4、报告涂改无效;

5、本报告复印无效;

6、本报告仅对来样负责;

7、对鉴定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十五日内向鉴定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处理;

第2页,共46页

第3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精密现代城44 栋202 室一、二楼承载力检测房屋结构承载力报告(报告编号:YY-43063440)外勤检测人:

报告审核人:

报告批准人:

河南省万测检测工程有限公司第3页,共46页

第4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首页项目名称 精密现代城 44 栋 202 室一、二楼承载力检测项目地点

湘阴县文星镇东茅路北侧精密现代城 44 栋 202

建筑面积772.4 ㎡委托单位 费小志(个人) 结构型式框架结构施工单位 / 竣工时间2012

维修单位 / 维修时间/

检测单位 河南省万测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检测时间2023 年11 月9日检测环境 一般自然环境 检测原因承载力鉴定

方案

1、对受检房屋所处场地、结构所处环境、使用、改造及扩建历史、修缮及灾害历史进行详细调查。

2、对受检房屋的平面结构做法、主要构件布置、构件尺寸、层高等进行详细调查、检测。3、采用回弹法对受检房屋混凝土构件抗压强度进行抽样检测。4、采用尺量法对受检房屋主要承重混凝土构件截面尺寸进行抽样检测。5、现场使用钢筋检测仪对混凝土构件配筋进行抽样检测。

6、综合分析和验算。

检测结论

及建议

结论:根据现场检测及结构分析结果,按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中建筑安全性鉴定评级的规定,综合评定当前房屋结构安全性等级为:Bsu 级。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及承载力验算结果,精密现代城 44 栋 202 室一、二楼承载力检测,经验算该房屋结构一层、二层大部分构件满足委托方要求 12KN/m2。建议:

1、在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认可的情况下,严禁变更建筑结构、用途及使用环境,亦严禁较大幅度增加使用荷载。

2、后续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建筑的日常使用检查维护及变形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适宜的处理措施。河南省万测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盖章)第4页,共46页

第5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1、项目概况

受检建筑位于湘阴县文星镇东茅路北侧精密现代城 44 栋202 室,该建筑始建于约2012年,地上 6 层框架结构,基础独立基础 ,建筑层高一层为 3.4m ,二层为3.55m检测面积约为 772.4m2。

该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主要承重结构构件为柱、钢筋混凝土梁及钢筋混凝土板,现为了解该建筑当前承载力,需对其进行鉴定检测。受费小志(个人)委托,我公司承揽了相应鉴定检测工作,于 2023 年 11 月 9 日进场检测,2023 年 11 月9 日完成现场检测工作。在对现场检测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检测报告。

2、检测依据

(1) 委托书、合同及相关资料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 年版)(3)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19)

(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5)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

(6)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7)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11)(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9) 《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136-2017);(10)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11)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2019)

(1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13)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1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 年版)(GB 50011-2010)(15)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16)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第5页,共46页

第6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3、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现场检测使用的主要仪器见表 3.1-1。

表 3.1-1 主要检测仪器一览表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型号 内部编号 检定有效截止日期1 混凝土回弹仪 ZC3-E YY004 2024 年11 月1日2 一体式楼板厚度检测仪 JY-LB90K YY006 2024 年11 月1日3 碳化深度测量仪 HT-A YY005 2024 年11 月1日4 电子经纬仪 FPTL2CA YY012 2024 年11 月1日5 激光测距仪 H-D510A YY001 2024 年11 月1日6 钢筋探测宝 ZD322 YY015 2024 年11 月1日4、现场查勘、检测结果分析

4.1、建筑使用情况调查

现场对受检建筑的结构作用、使用环境、使用历史等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走访调查及查勘,具体情况如下:

结构上的作用:现场实际调查显示,目前该建筑一层,二层作为图书馆使用。使用环境:受检建筑位于湘阴县文星镇东茅路北侧精密现代城44 栋202 室所处场地地势平坦。结构所处环境系室内干燥环境,不存在侵蚀性环境因素。使用历史:现场走访调查获悉该建筑不存在改建、修缮、灾害史。结合现场条件实地查勘亦未发现该建筑有明显的结构性改造。

4.2、建筑结构体系及构造

委托方提供该建筑的原设计图纸资料。现场对该建筑的平面结构做法、主要构件布置、构件尺寸、层高等进行详细核查、检测。根据核查、检测结果绘制平面布置图,详见后附图。第6页,共46页

第7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4.3、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

结合现场条件,采用回弹法对受检建筑混凝土构件抗压强度进行抽样检测。并按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附录 K 的要求辅以龄期修正(受检建筑建成时间2012 年,混凝土材料龄期约 4000d,龄期修正系数取为 0.96),结果见后附表一所示。采用回弹法对受检建筑承重墙体烧结普通砖抗压强度、贯入法检测砌体砌筑砂浆抗压强度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见后附表一所示。

4.4、钢筋配置检测

结合现场条件,采用电磁感应法并结合抽样开凿的方式对受检建筑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配筋情况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见后附表二所示。

4.5、混凝土构件截面尺寸检测

结合现场条件,现场使用尺量法对该建筑混凝土构件截面尺寸进行测量,检测结果见后附表三所示。

4.6、建筑整体垂直度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要求,采用投点法对受检建筑的整体垂直度进行检测,结果见后附表四所示。

5、结构承载力复核计算分析

5.1、结构复核计算分析依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2015 年版)(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6)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6)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7)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

(8) 其他有关结构设计规范及规程

(9) 现场检测结果及相关资料

第7页,共46页

第8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5.2、计算程序

本工程结构验算采用盈建科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系统 V2021 -3.1.0 系列程序。5.3、荷载及材料参数取值

(1)恒、活荷载标准值根据实际情况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进行取值,见表 5.3-1。

表 5.3-1 恒、活荷载取值(kN/㎡)

位置 恒荷载 活荷载屋面 / 防水保温层荷载 / 不可上人屋面楼面 16 装修荷载 / 可上人屋面楼梯 / 楼梯折算成平面均布荷载 / /

基本风压 0.45 n=50 年基本雪压 0.45 n=50 年抗震设防烈度 不考虑地震作用

注:墙、楼面、屋面混凝土自重由软件自动计算。 (2)材料参数取值:

1 混凝土强度等级 实测:混凝土柱强度等级取 C30,混凝土梁强度等级取C30。3 钢筋强度

按 规 范 : Ⅰ 级 钢 y

f =235N/mm2 , Ⅱ 级 钢y

f =335N/mm2 ,Ⅲ级钢y

f =400N/mm2。

4 截面尺寸 截面尺寸按实际检测值验算。

5 钢筋直径及间距 钢筋直径、钢筋间距均按实际检测值进行验算。第8页,共46页

第9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5.4、计算分析结果

代表层各类构件承载能力验算评级:构件承载力验算公式为:

/( )

0 R S(上式中R为结构构件的抗力;S 为结构构件的作用效应; 0  为结构构件的重要性系数,对于本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取 0 

=1.0。)。

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代表层主要构件承载力构件大于 0.95,部分一般构件承载力部分小于 0.90 大于等于 0.85。

计算分析过程及计算书见附表四、附表五。

6、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对该房整体安全性能进行鉴定,将建筑分别划分为单个构件、子单元及鉴定单元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分四个安全性等级进行鉴定,鉴定步骤如下:(以下正文中所引用章节及标准为 GB50292-2015 中的章节)根据第 5.1 节有关规定和标准,确定单个构件的安全性等级;根据各子单元的检查项目及各种构件的评定结果,确定各子单元的安全性等级;根据子单元的评定结果,确定鉴定单元的安全性等级。6.1、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中 5.2 规定砌体及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鉴定,应按承载能力、构造、不适于承载的位移或变形、裂缝或其他损伤等四个检查项目,分别评定每一受检构件的等级,并取其中最低一级作为该构件安全性等级。6.1.1 当按承载能力评定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等级时,具体结果详见表6.1-1。表 6.1-1 构件鉴定评级表构件类别 构件 承载力验算结果 安全性等级主要构件

砼柱 /( ) 0.95 R  0S  bu

砼梁 /( ) 0.95 R  0S  bu

砼板 /( ) 0.95 R  0S  bu一般构件 /( ) 0.90 R  0S  bu

第9页,共46页

第10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6.1.2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 年版) 与《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的相关构造与连接规定对该建筑物上部承重结构主要构件的构造和连接进行鉴定评级,具体结果详见表 6.1-2。

表 6.1-2 构件构造鉴定评级表序号 鉴定项目 鉴定结果 评级1 砼

材料强度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符合规范(GB 50010-2010)(2015 年版)中第 4.1.2 条的规定。

纵筋配置 bu根据现场检测结果,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为18mm,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为 0.75%,符合规范 GB 50010-2010(2015 年版)中第8.5.1 条的规定。

箍筋配置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箍筋最小为 8mm,箍筋间距符合规范(GB50010-2010)(2015 年版)中第 9.3.2.1 及第 9.3.2.2 条的规定。2 砼

材料强度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符合规范(GB 50010-2010)(2015 年版)中第 4.1.2 条的规定。

纵筋配置 bu根据现场检测结果:框架梁高度 400mm,伸入支座范围内的纵向受力钢筋数量为 3 根,梁底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为22mm,符合规范(GB50010-2010)(2015 年版)中第 9.2.1.1 条及第9.2.1.2 条的规定。箍筋配置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箍筋为 8mm,箍筋间距符合规范(GB 50010-2010)(2015 年版)中第 9.2.9.2 条及第 9.2.9.3 条的规定。3 砼

板厚

根据现场检测楼板厚度为 130mm,符合规范 GB 50010-2010(2015 年版)

中第 9.1.2 条的规定。

bu跨厚比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混凝土板的最大跨厚比为:32.8,符合规范(GB50010-2010)(2015 年版)中第 9.1.2 条的规定。

钢筋配置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钢筋混凝土板中受力钢筋间距符合规范GB(50010-2010)(2015 年版)中第 9.1.3 条的规定。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 0.75%,符合规范(GB 50010-2010)(2015 年版)中第8.5.1 条的规定。6.2、子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

第二层次鉴定评级,划分为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的承重部分三个子单元,分别按第 7.2、7.3、7.4 节的规定进行评定。

本次地基基础(子单元)的安全性鉴定评级,可根据上部结构的反应的检查结果和地基变形,按第 7.2.3 条规定进行评定。

上部承重结构(子单元)的安全性鉴定评级,可根据其所含各种构件的安全性等级、结构的整体性等级以及结构的侧向位移等级进行评定。

围护结构承重部分(子单元)的安全性鉴定评级,根据其所含各种构件的安全性等级进行确定。第10页,共46页

第11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表 6.2-1 子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表子单元

名称

评级项目

安全性评级地基

基础

上部结构反应 地基稳定性建筑物上部结构无沉降裂缝,建筑室内外地坪未见有明显 Au的开裂、下沉、隆起等现象。

场地地基稳定,无滑动迹象。上部承

重结构

构件及代表层安全性等级

整体性等级侧向位移等级bu构件

层数

砼柱 砼梁 砼板 评级

一层 b

bu Bu

u bu bu bu

二层 bu bu bu bu

围护结

构承重

部分

承载功能等级 整体性等级Bu Bu Bu说明: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表 7.3.5 规定多层及高层房屋:Au级:该构件集内,不含 bu 级和 du级,可含 bu级,但含量不多于 25%;Bu级:该构件集内,不含 du级,可含 bu 级,但含量不多于 15%;

bu 级:该构件集内,可含 bu 级和 du级;当仅含 bu 级时,其含量不应多于40%;但仅含du级时,其含量不应多于 10%;当同时含有 bu 级和 du级时,bu 级含量不应多于 25%;du级含量不应多于3%;Du级:该构件集内,bu 级或 du级含量多于 bu 级的规定数。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第 7.3.8 条规定:

Au级:不含 bu 级和 Du级代表层(或区);可含 Bu级,但含量不多于 30%;Bu级:不含 Du级代表层(或区);可含 bu 级,但含量不多于 15%;

bu 级:可含 bu 级和 Du级代表层(或区);当仅含 bu 级时,其含量不应多于50%;但仅含Du级时,其含量不应多于 10%;当同时含有 bu 级和 Du级时,bu 级含量不应多于 25%;Du级含量不应多于5%;Du级:其 bu 级或 Du级代表层(或区)的含量多于 bu 级的规定数。

第11页,共46页

第12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6.3、鉴定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

鉴定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根据其地基基础和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等级进行评定,并取其中较低等级作为其安全性等级。

表 6.3-1 鉴定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表鉴定单元

鉴定评级项目 安全性鉴定评级结果地基基础 上部承重结构 围护结构承重部分受检房屋 Bu bu Bu Bsu说明:

Au/Asu级:表示安全性符合《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对 Au/Asu级的规定,不影响整体承载。Bu/Bsu级:表示安全性略低于《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对 Au/Asu级的要求,尚不影响整体承载。bu/Csu级:表示安全性不符合《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对 Au/Asu级的要求,影响整体承载。Du/Dsu级:表示安全性极不符合《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对 Au/Asu级的要求,已严重影响整体承载。第12页,共46页

第13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7、附件

附表一:受检建筑混凝土构件抗压强度抽样检测结果(回弹法)

表 1.1 混凝土构件

序号

构件

测区砼抗压强度换算值(MPa)

砼抗压强度推定值(MPa)龄期修正砼抗压强度推定值(MPa)楼层及

构件部位

构件编号

设计强

度等级

平均值 标准差1 一层砼柱 2/A 轴 C30 39.5 0.85 38.0 38.12 一层砼柱 3/B 轴 C30 39.0 1.09 37.5 37.23 一层砼柱 4/C 轴 C30 39.3 0.70 38.5 38.14 二层砼柱 2/A 轴 C30 39.1 0.79 37.5 37.85 二层砼柱 3/B 轴 C30 39.3 0.80 38.2 38.06 二层砼柱 4/C 轴 C30 39.5 0.97 37.5 37.9附表二:受检建筑混凝土构件配筋检测结果

表 2.1 柱梁构件配筋检测结果

序号

楼层及

构件部位

构件

编号

主筋配置 箍筋配置设计值

(mm)

实测推定值

(mm)

设计值(mm)实测推定值(mm)1 一层砼柱 2/A 轴 / 柱 b 侧角筋为 16 / 12@100/2002 一层砼柱 3/B 轴 / 柱 b 侧角筋为 16 / 12@100/2003 一层砼柱 4/C 轴 / 柱 b 侧角筋为 16 / 12@100/2004 二层砼柱 2/A 轴 / 柱 b 侧角筋为 16 / 12@100/2005 二层砼柱 3/B 轴 / 柱 b 侧角筋为 16 / 12@100/2006 二层砼柱 4/C 轴 / 柱 b 侧角筋为 16 / 12@100/2007 一层砼梁 1-2/A 轴 / 梁底角筋为 22 / 8@100/2008 一层砼梁 B-C/2 轴 / 梁底角筋为 22 / 8@100/2009 一层砼梁 B-C/4 轴 / 梁底角筋为 22 / 8@100/20010 二层砼梁 1-2/A 轴 / 梁底角筋为 22 / 8@100/20011 二层砼梁 B-C/2 轴 / 梁底角筋为 22 / 8@100/20012 二层砼梁 B-C/4 轴 / 梁底角筋为 22 / 8@100/200第13页,共46页

第14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表 2.2 楼板配筋测结果

序号

楼层及

构件部位

构件

编号

平行字母轴线方向

钢筋间距(mm)

平行数字轴线方向钢筋间距(mm)

设计值 实测推定值设计值实测推定值1 一层砼板 1-2/A-B 轴 / 12@180 / 12@1802 一层砼板 3-4/B-C 轴 / 12@180 / 12@1803 一层砼板 4-5/B-C 轴 / 12@180 / 12@1804 二层砼板 1-2/A-B 轴 / 12@180 / 12@1805 二层砼板 3-4/B-C 轴 / 12@180 / 12@1806 二层砼板 4-5/B-C 轴 / 12@180 / 12@180附表三:受检建筑承重构件截面尺寸抽样检测结果(尺量法)

表 3.1 柱梁截面尺寸检测结果

序号

楼层及

构件部位

构件编号 设计尺寸(mm) 实测推定值(mm)备注1 一层砼柱 2/A 轴 / 450×450 /

2 一层砼柱 3/B 轴 / 450×450 /

3 一层砼柱 4/C 轴 / 450×450 /

4 二层砼柱 2/A 轴 / 450×450 /

5 二层砼柱 3/B 轴 / 450×450 /

6 二层砼柱 4/C 轴 / 450×450 /

7 一层砼梁 1-2/A 轴 / 240×350 /

8 一层砼梁 B-C/2 轴 / 300×500 /

9 一层砼梁 B-C/4 轴 / 300×500 /

10 二层砼梁 1-2/A 轴 / 240×350 /

11 二层砼梁 B-C/2 轴 / 300×500 /

12 二层砼梁 B-C/4 轴 / 300×500 /

第14页,共46页

第15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表 3.2 板厚检测结果

序号

楼层及

构件部位

构件

编号

现场楼板厚度测量值(mm)

板厚实测平均值(mm)1 一层砼板 1-2/A-B 轴 130 131 130 1302 一层砼板 3-4/B-C 轴 131 130 130 1303 一层砼板 4-5/B-C 轴 130 129 130 1304 二层砼板 1-2/A-B 轴 132 130 130 1305 二层砼板 3-4/B-C 轴 129 130 130 1306 二层砼板 4-5/B-C 轴 130 131 130 130检测结论:

楼板厚度推定值 130mm,符合规范 GB 50010-2010(2015 年版)中第 9.1.2 条的规定。第15页,共46页

第16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附图:

筑一、二层平面示意图

计算模型图

第16页,共46页

第17页

第17页,共46页

第18页

第18页,共46页

第19页

第19页,共46页

第20页

第20页,共46页

第21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一. 项目基本信息

表 1-1 项目基本信息表

类型 计算值 类型 计算值建设地点 建筑功能

建筑面积(m^2) 设计工作年限

结构高度(m) 6.950 嵌固端层号(层底嵌固) 1

地上/地下层数 2/0 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地面粗糙度 A 基本风压(kN/m^2)0.55

抗震设防类别 丙类 地震分组 第一组地震设防烈度 7(0.1g) 场地类别 III 类场地特征周期(s) 0.45 最大地震影响系数 0.0800

结构阻尼比(%) 5.00 抗震等级 框架2 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 1.00 底部加强区层号 1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 1-2

二. 指标汇总信息

表 2-1 指标汇总

计算结果:计算值规范(规程)限值判别备注结构总质量(t)983.50 质量比1.01< 1.5 满足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比与相邻上一层侧向刚度的 0.7 倍或相邻上三层平均值的0.8的比值X1.00 >= 1.00 满足 2 层 1 塔

Y 1.00 满 足 2 层1塔楼 层 抗 剪 承 载 力 与 相 邻 上 一 层比值的最小值X 1.00 >= 0.80 满足 2 层 1 塔Y 1.00 满足 2 层1 塔结构自振周期(s)T1 0.3260(Y) T3/T1 <= 0.90 满足

T2 0.2987(X)

T3 0.2822(T) 有效质量系数X 100.00% > 90% 满足

Y 100.00% 满足 地震底部剪重比调整前 X 6.77% >= 1.60% 满足 1 层1 塔第21页,共46页

第22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Y 5.83% >= 1.60% 满足 1 层 1 塔水平力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 大 位 移 与 层 高 之比( Δu/h)地震 X 1/2616 < 1/550 满足2 层1 塔Y 1/2318 < 1/550 满足 2 层 1 塔风荷载 X 1/7478 < 1/550 满足2 层1 塔Y 1/11564 < 1/550 满足 2 层 1 塔地 震 力 作 用 下 ( 偶 然 偏 心 ) 塔楼扭转参数最大位移/平均位移 X 1.27 < 1.50 满足1 层1 塔Y 1.27 满足 1 层 1 塔

最大层间位移/层间平均位移 X 1.27 < 1.50 满足 1 层1 塔Y 1.27 满足 1 层1 塔结构刚重比X 168.84 > 10 满足 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Y 145.59 满足

三. 超筋超限信息汇总

本模型中暂无超筋超限信息

四. 结构模型概况

1. 系统总信息

(一)总信息: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 0.00

混凝土容重(kN/m3) 25.00

钢材容重(kN/m3) 78.00

裙房层数 0

转换层所在层号 0

嵌固端所在层号 1

地上部分层数 2

地下室层数 0

第22页,共46页

第23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1.00

弹性板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1.00

转换层指定为薄弱层 是

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 是

考虑梁板顶面对齐 否

构件偏心方式 传统移动节点方式

结构材料信息 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 模拟施工加载 1

风荷载计算信息 计算水平风荷载

地震作用计算信息 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执行规范 通用规范(2021 版)结构所在地区 全国

规定水平力的确定方式 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高位转换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计算 传统方法

墙倾覆力矩计算方法 考虑墙的所有内力贡献墙梁转杆单元,当跨高比>= 0.00

框架梁转壳元,当跨高比< 0.00

梁墙扣除与柱重叠部分质量和重量 否

楼板扣除与梁墙重叠部分质量和重量 否

自动计算现浇楼板自重 是

弹性板按有限元方式进行面外设计 否

全楼强制刚性楼板假定 不采用

整体计算考虑楼梯刚度 不考虑

(二)风荷载信息:

地面粗糙度类别 A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 0.55

X 向结构基本周期(秒) 0.30

Y 向结构基本周期(秒) 0.33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 5.00

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1.00

保留分析模型上自定义的风荷载 否

考虑顺风向风振影响 是

考虑横风向风振影响 否

第23页,共46页

第24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考虑扭转风振影响 否

横风向或扭转风振校核 是

用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kN/m2) 0.55

用于舒适度验算的结构阻尼比(%) 2.00

水平风体型系数:

体型分段数 1

分段数 最高层号 X 向体型系数 Y 向体型系数

1 2 1.30 1.30

设缝多塔背风面体型系数 0.50

(三)地震信息: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丙类设防地震分组 第一组设防烈度 7(0.1g)场地类别 III 类特征周期(秒) 0.45

周期折减系数 1.00

计算地震位移时是否考虑周期折减系数对地震作用的影响 是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0.0800

用于 12 层以下规则砼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5000

是否采用自定义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否结构阻尼比选取方法 全楼统一结构的阻尼比(%) 5.00

特征值分析参数:

分析类型 子空间迭代法计算振型个数 6

砼框架抗震等级 2 二级剪力墙抗震等级 3 三级钢框架抗震等级 3 三级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不改变悬挑梁默认取框梁抗震等级 否降低嵌固端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否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是按主振型确定地震内力符号 是程序自动考虑最不利水平地震作用 否第24页,共46页

第25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工业设备反应谱法与规范简化方法的底部剪力最小比例 1.00

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否考虑偶然偏心 是考虑偶然偏心的方式 相对于边长的偶然偏心X 向相对偶然偏心 0.05

Y 向相对偶然偏心 0.05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 0

同时考虑相应角度的风荷载 是(四)隔震信息:

指定的隔震层个数 0

阻尼比确定方法 强制解耦

最大附加阻尼比 0.50

迭代确定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 否

(五)活荷信息:

楼面活荷载折减方式 传统方式

柱、墙设计时活荷载 不折减

传给基础的活荷载 折减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

计算截面以上层数 折减系数

1 1.00

2-3 0.85

4-5 0.70

6-8 0.65

9-20 0.60

20 层以上 0.55

梁楼面活荷载折减设置 不折减

梁活荷不利布置的最高层号 2

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 1.00

墙、柱设计时消防车荷载 折减

梁设计时消防车荷载 折减

(六)二阶效应:

结构内力分析方法 一阶弹性设计方法

第25页,共46页

第26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二阶效应计算方法 不考虑

柱长度系数置 1.0 否

考虑柱、支撑侧向失稳 否

考虑结构整体缺陷 否

考虑结构构件缺陷 否

(七)调整信息:

梁刚度放大系数按 2010 规范取值 是中梁刚度放大系数上限 2.00

边梁刚度放大系数上限 1.50

梁刚度放大系数按主梁计算 否地震作用下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0.60

采用 SAUSAGE-Design 计算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否计算地震位移时是否单独指定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否风荷载作用下的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1.00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

柱端简化为刚域 否梁端简化为刚域 否托墙梁刚度放大系数 1.00

钢管束剪力墙计算模型 按合并强肢模型计算钢管束墙混凝土刚度折减系数 1.00

剪重比调整 调整扭转效应是否明显 否弱轴方向动位移比例(0-1) 0.00

强轴方向动位移比例(0-1) 0.00

薄弱层调整:

按刚度比判断薄弱层的方式 按抗规和高规从严判断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的薄弱层自动进行调整 否指定的薄弱层个数 0

薄弱层地震内力放大系数 1.25

地震作用调整:

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 1.00

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的内力 否框支柱调整系数上限 5.00

二道防线调整:

第26页,共46页

第27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考虑双向地震时内力调整方式 先考虑双向地震再调整0.2V0 分段调整方法 规范方法alpha 0.20

beta 1.50

调整分段数 0

调整系数上限 2.00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0.85

梁端弯矩调幅方法 通过主次梁支座进行调幅梁活荷载内力放大系数 1.00

梁扭矩折减系数 0.40

转换结构构件(三、四级)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放大系数 1.00

(八)设计信息:

结构重要性系数 1.00

交叉斜筋箍筋与对角斜筋强度比 1.00

梁按压弯计算的最小轴压比 0.15

梁按拉弯计算的最小轴拉比 0.15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是结构中的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照纯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否按排架柱考虑柱二阶效应 否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计算柱双偏压配筋方式 普通方式柱剪跨比计算原则 简化方式(H/2h0)H 取柱净高 Hn 否框架梁弯矩按简支梁控制 主梁、次梁均执行此条主梁进行简支梁控制的处理方法 分段计算保留用户自定义的边缘构件信息 否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类型 SATWE 列出的所有类型构造边缘构件尺寸 按《高规》7.2.16 条处理构造边缘构件竖向配筋最小值提高 0.001Ac 是轴压比小于《抗规》6.4.5 条限制时设置为构造边缘构件 是自动生成梁、墙相交处暗柱 是梁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1.15

柱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1.15

墙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1.15

第27页,共46页

第28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执行《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是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1.30

刚重比计算的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1.30

刚重比计算的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1.50

型钢混凝土构件设计执行规范 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2016)

异形柱设计执行规范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17)

执行《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DB11/1003-2013 否梁保护层厚度(mm) 20.00

柱保护层厚度(mm) 20.00

箍筋间距:

梁箍筋间距(mm) 100.00

柱箍筋间距(mm) 100.00

墙水平分布筋间距(mm) 200.00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 0.85

钢柱计算长度系数:

X 向: 有侧移Y 向: 有侧移自动考虑有无侧移 否钢构件材料强度执行《高钢规》JGJ 99-2015 是钢梁宽厚比等级 S4

钢柱宽厚比等级 S4

长细比、宽厚比执行《高钢规》第 7.3.9 条和 7.4.1 条 否钢结构设计执行规范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

圆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执行规范 高规(JGJ 3-2010)

方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执行规范 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2016)

(九)配筋信息:

钢筋级别:

HRB500 轴心受压强度取 400N/mm2 是柱主筋级别 HRB400[360]

柱箍筋级别 HRB400[360]

第28页,共46页

第29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梁主筋级别 HRB400[360]

梁箍筋级别 HRB400[360]

墙主筋级别 HRB400[360]

墙水平分布筋级别 HPB300[270]

墙竖向分布筋级别 HPB300[270]

边缘构件箍筋级别 HPB300[270]

墙分布筋配筋率: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0.30

墙最小水平分布筋配筋率(%) 0.00

板主筋级别 HRB400[360]

受剪、受扭、受冲切时,强度取值不超过 360N/mm2 是

(十)荷载组合:

地震与风同时组合 否

考虑竖向地震为主的组合 是

普通风与特殊风同时进行组合 否

温度作用考虑风荷载参与组合的组合值系数 0.00

砼构件温度效应折减系数 0.30

屋面活荷载、雪荷载和风荷载组合原则 屋面活荷载、风荷载和雪荷载同时进行组合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h(主控) 1.40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h(非主控) 0.50

荷载组合方式 采用默认组合(十一)地下室信息:

室外地面与结构最底部的高差(单位 m) 0.00

x 向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 值) 3.00

y 向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 值) 3.00

x 向地面处回填土刚度折减系数 0.00

y 向地面处回填土刚度折减系数 0.00

地下室外墙侧水土压力参数:

室外地坪标高(m) -0.35

回填土侧压力系数 0.50

回填土天然容重(kN/m3) 18.00

地下水位标高(m) -20.00

回填土饱和容重(kN/m2) 25.00

第29页,共46页

第30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室外地面附加荷载(kN/m2) 0.00

面外设计方法 有限元方法

水土侧压计算 水土分算

水压力年限调整系数 1.00

考虑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否

人防设计信息:

人防地下室总层数 0

竖向配筋方式 纯弯

外墙纵筋保护层厚度(mm) 35.00

内墙纵筋保护层厚度(mm) 35.00

1. 楼层信息

表 6-1 构件材料

层号 梁元 柱元(含支撑) 墙元

数量 材料 数量 材料 数量 材料

1,2 66 C30 39 C30

表 6-2 梁柱板钢筋强度及保护层厚度层号 柱纵筋 柱箍筋 柱保护层厚度 梁纵筋 梁箍筋梁保护层厚度楼板钢筋1,2 360 360 20 360 360 20 360注: 保护层厚度单位为 mm

表中为钢筋强度设计值,选择中、大震不屈服设计时,程序自动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进行计算。

表 6-3 墙钢筋强度

层号 墙主筋 墙水平分布筋 墙竖向分布筋 边缘构件箍筋1,2 360 270 270 270

表中为钢筋强度设计值,选择中、大震不屈服设计时,程序自动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进行计算。

表 6-4 墙分布筋配筋率

层号 最小水平分布筋配筋率(%)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1,2 0.00% 0.30%

第30页,共46页

第31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3. 各层等效尺寸

表 6-5 各层等效尺寸(单位:m,m^2)

层号 层高 累计层高 面积 形心 X,Y 等效宽B 等效高H最大宽BMAX最小宽 BMIN

2 3.550 6.950 418.42 14.82,11.28 18.06 22.89 22.90 18.051 3.400 3.400 418.42 14.82,11.28 18.06 22.89 22.90 18.05表 6-6 各层的柱、墙面积信息(单位:m^2)

层号 楼层面积 柱面积 墙面积 X 向墙面积Y 向墙面积1,2 418.42 8.23(1.97%) 0.00(0.00%) 0.00(0.00%) 0.00(0.00%)

1. 工况设定

表 7-1 工况设定

工况编号 工况简称 工况详称

工况 1 DL 恒载

工况 2 LL 活载

工况 3 LL2 活载 2(不利负包络)

工况 4 LL3 活载 3(不利正包络)

工况 5 WX X 向风

工况 6 WY Y 向风

工况 7 EXP X 正偏心地震

工况 8 EXM X 负偏心地震

工况 9 EYP Y 正偏心地震

工况 10 EYM Y 负偏心地震

工况 11 LX X 静震

工况 12 LY Y 静震

工况 13 PX X 正偏心静震

工况 14 MX X 负偏心静震

工况 15 PY Y 正偏心静震

工况 16 MY Y 负偏心静震

工况 17 EX X 向地震

工况 18 EY Y 向地震

2. 工况信息

表 7-2 永久荷载信息

第31页,共46页

第32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工况名称 分项系数 分项系数(有利) 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恒荷载(DL) 1.30 1.00 1.00

表 7-3 可变荷载信息

工况名称 分项系数 抗震组合值系数 组合值系数 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活荷载(LL) 1.50 -- 0.70 0.50

风荷载(WL) 1.50 0.20 0.60 0.00

表 7-4 地震作用信息

工况名称 分项系数(主控) 分项系数(非主控)

水平地震(EH) 1.40 0.50

3. 构件内力基本组合系数

DL: 恒荷载 LL: 活荷载 WL: 风荷载 EH: 水平地震

表 7-5 工况组合原则

编号 组合

1 1.30*DL 1.50*LL

2 1.00*DL 1.50*LL

3 1.30*DL 1.50*WL

4 1.30*DL -1.50*WL

5 1.00*DL 1.50*WL

6 1.00*DL -1.50*WL

7 1.30*DL 1.50*LL 0.90*WL

8 1.30*DL 1.50*LL -0.90*WL

9 1.30*DL 1.05*LL 1.50*WL

10 1.30*DL 1.05*LL -1.50*WL

11 1.00*DL 1.50*LL 0.90*WL

12 1.00*DL 1.50*LL -0.90*WL

13 1.00*DL 1.05*LL 1.50*WL

14 1.00*DL 1.05*LL -1.50*WL

15 1.30*DL 0.65*LL 1.40*EH

16 1.30*DL 0.65*LL -1.40*EH

17 1.00*DL 0.50*LL 1.40*EH

18 1.00*DL 0.50*LL -1.40*EH

第32页,共46页

第33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表 8-1 质量分

五 . 质量信息

1. 结构质量分布

根据《高规》3.5.6 条的规定,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的 1.5 倍。结构全部楼层满足规范要求。

层号 质心 X,Y,Z(m) 恒载质量(t) 活载质量(t) 层质量(t) 质量比2 14.54,11.38, 6.95 451.5 41.8 493.3 1.01

1 14.54,11.38, 3.40 448.4 41.8 490.2 1.00

恒载产生的总质量 (t): 899.855

活载产生的总质量 (t): 83.646

结构的总质量 (t): 983.501

恒载产生的总质量包括结构自重和外加恒载

结构总质量包括恒载、活载产生的质量和附加质量以及自定义工况荷载产生的质量活载产生的总质量、自定义工况荷载产生的总质量和结构的总质量是活载折减后的结果(1t= 1000kg)

2. 各层刚心、偏心率信息

Xstif、Ystif(m): 刚心的 X,Y 坐标值

Alf(Degree): 层刚性主轴的方向

Eex、Eey: X,Y 方向的偏心率

表 8-2 各层刚心、偏心率信息

层号 Xstif Ystif Alf Eex Eey

2 13.28 11.66 0.00 14.22% 3.00%

1 13.28 11.66 0.00 14.30% 3.05%

九. 荷载信息

1. 风荷载信息

风压单位: kN/m2

迎风面积单位: m2

本层风荷、楼层剪力单位:kN

楼层弯矩单位: kN.m

表 9-1 X 向风荷载信息

层号 本层风荷 楼层剪力 楼层弯矩 风振系数

2 132.4 132.4 470.1 1.7

1 96.6 229.1 1248.9 1.4

第33页,共46页

第34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表 9-2 Y 向风荷载信息

层号 本层风荷 楼层剪力 楼层弯矩 风振系数

2 104.8 104.8 372.1 1.7

1 76.4 181.2 988.2 1.4

十. 立面规则性

1. 楼层侧向剪切刚度

Ratx,Raty(刚度比): X,Y 方向本层塔剪切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剪切刚度的比值RJX,RJY: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剪切刚度

表 10-1 楼层侧向剪切刚度及刚度比

层号 RJX(kN/m) RJY(kN/m) Ratx Raty

2 1.30e+6 1.12e+6 0.88 0.88

1 1.48e+6 1.27e+6 1.00 1.00

2. 楼层侧向剪弯刚度

Ratx,Raty(刚度比): X,Y 方向本层塔剪弯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剪弯刚度的比值表 10-2 楼层侧向剪弯刚度比

层号 Ratx Raty

2 0.88 0.88

1 1.00 1.00

3. [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

《高规》3.5.2-1 条规定: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 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结构并无侧向刚度不规则的情况。

Ratx1,Raty1(刚度比 1):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 80%的比值中之较小值(按抗规 3.4.3;高规3.5.2-1)

Rat2_min: 按刚度比 2 判断的限值

RJX,RJY: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

表 10-3 楼层刚度及刚度比

层号 RJX(kN/m) RJY(kN/m) Ratx1 Raty1

2 3.86e+5 3.47e+5 1.00 1.00

1 7.06e+5 6.08e+5 2.61 2.50

4. 各楼层受剪承载力

《高规》3.5.3 条规定:A 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 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第34页,共46页

第35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结构设定的限值是 80.00%。并无楼层承载力突变的情况

Vx(kN)、Vy(kN): 楼层受剪承载力(X、Y 方向)

Vx/Vxp、Vy/Vyp: 本层与上层楼层承载力的比值(X,Y 方向)

表 10-4 各楼层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

层号 Vx(kN) Vy(kN) Vx/Vxp Vy/Vyp 比值判断

2 3547.30 3426.78 1.00 1.00 满足

1 4408.42 4256.84 1.24 1.24 满足

5.楼层薄弱层调整系数

用户指定的薄弱层:在参数及多塔定义中指定的薄弱层

软弱层: 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楼层

(刚度比判断方式: 抗规和高规从严判断)

(软弱层判断原则: “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的刚度比1)

薄弱层: 受剪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楼层

C_def: 默认的薄弱层调整系数(综合以上三项判断得到)

C_user: 用户定义的薄弱层调整系数

C_final: 程序综合判断最终采用的薄弱层调整系数表 10-5 薄弱层调整系数

层号 方向 用户指定薄弱层 软弱层 薄弱层 C_def C_user C_final

1,2 X,Y 1.00 1.00

十一. 抗震分析及调整

1.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

地震作用的最不利方向角: 63.53 度

表 11-1 结构周期及振型方向振型号 周期(s) 方向角(度) 类型 扭振成份 X 侧振成份Y 侧振成份总侧振成份阻尼比

1 0.3260 69.05 Y 32% 9% 60%68%5.00%

2 0.2987 168.65 X 6% 91% 4%94%5.00%

3 0.2822 97.13 T 63% 1% 37%37%5.00%

4 0.0980 79.98 Y 31% 2% 67%69%5.00%

第35页,共46页

第36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5 0.0887 167.41 X 0% 95% 5%100%5.00%

6 0.0849 71.71 T 69% 3% 28%31%5.00%

根据《高规》3.4.5 条,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9,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85。

表 11-2 结构周期比

第一扭转周期(s) 振型号 第一平动周期(s) 振型号 周期比0.2822 3 0.3260 1 0.87

说明:此处计算周期比采用的扭转和平动振型通过平动和扭转因子进行判断,程序无法确定其是否为整体振型,因此结果仅供参考.设计人员应通过振型图确定计算周期比所需的第一阶平动振型和扭转振型。

注: 图中蓝色(系列 0)表示侧振成份,红色(系列1)表示扭振成份. 2. 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

表 11-3 各地震方向参与振型的有效质量系数

振型号 X 向地震 Y 向地震 振型号 X 向地震 Y 向地震1 7.54% 52.14% 2 78.81% 3.27%

3 0.52% 32.20% 4 0.31% 8.30%

5 12.38% 0.53% 6 0.44% 3.56%

根据《高规》5.1.13 条,各振型的参与质量之和不应小于总质量的90%。第 1 地震方向 X 向地震 的有效质量系数为 100.00%,参与振型足够第 2 地震方向 Y 向地震 的有效质量系数为 100.00%,参与振型足够3. 地震作用下结构剪重比及其调整

Vx,Vy(kN): 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的剪力

RSW: 剪重比

Coef2: 按抗规(5.2.5)条计算的剪重比调整系数

Coef_RSWx,Coef_RSWy: 程序综合考虑最终采用的剪重比调整系数(如果用户定义了则采用用户定义值)

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4.2.3-3 规定,7 度(0.10g)设防地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 0.08,X 向楼层剪重比不应小于 1.60%。

第36页,共46页

第37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由下表可见, X 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

表 11-4 X 向地震工况下指标

层号 Vx(kN) RSW Coef2 Coef_RSWx

2 463.9 9.40% 1.00 1.00

1 665.8 6.77% 1.00 1.00

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4.2.3-3 规定,7 度(0.10g)设防地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 0.08,Y 向楼层剪重比不应小于 1.60%。

由下表可见, Y 向地震剪重比符合要求。

表 11-5 Y 向地震工况下指标

层号 Vy(kN) RSW Coef2 Coef_RSWy

2 396.4 8.03% 1.00 1.00

1 573.7 5.83% 1.00 1.00

4.偶然偏心信息

Ecx,Ecy: X、Y 向偶然偏心

表 11-6 偶然偏心

层号 Ecx Ecy

1,2 0.05 0.05

十二. 结构体系指标及二道防线调整

1. 竖向构件倾覆力矩及百分比(抗规方式)

表 12-1 X 静震工况下的倾覆力矩及百分比(单位 kN.m)

层号 框架柱 短肢墙 普通墙 斜撑总弯矩2 1646.8(100.0%) 0.0(0.0%) 0.0(0.0%) 0.0(0.0%) 1646.8

1 3910.4(100.0%) 0.0(0.0%) 0.0(0.0%) 0.0(0.0%) 3910.4

表 12-2 Y 静震工况下的倾覆力矩及百分比(单位 kN.m)

层号 框架柱 短肢墙 普通墙 斜撑总弯矩2 1407.1(100.0%) 0.0(0.0%) 0.0(0.0%) 0.0(0.0%) 1407.1

1 3357.5(100.0%) 0.0(0.0%) 0.0(0.0%) 0.0(0.0%) 3357.5

2. 竖向构件倾覆力矩及百分比(力学方式)

表 12-3 X 静震工况下的倾覆力矩及百分比(单位kN.m)

层号 合力点坐标(m) 框架柱 短肢墙普通墙斜撑总弯矩

X Y

第37页,共46页

第38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2 11.8 11.5 1646.8(100.0%) 0.0(0.0%) 0.0(0.0%) 0.0(0.0%) 1646.81 11.4 11.8 3910.4(100.0%) 0.0(0.0%) 0.0(0.0%) 0.0(0.0%) 3910.4表 12-4 Y 静震工况下的倾覆力矩及百分比(单位kN.m)

层号 合力点坐标(m) 框架柱 短肢墙普通墙斜撑总弯矩

X Y

2 11.8 11.5 1407.1(100.0%) 0.0(0.0%) 0.0(0.0%) 0.0(0.0%) 1407.11 11.4 11.8 3357.5(100.0%) 0.0(0.0%) 0.0(0.0%) 0.0(0.0%) 3357.53. 竖向构件地震剪力及百分比

表 12-5 X 向地震工况下的剪力及百分比(单位 kN)

层号 框架柱 墙及支撑 总剪力

2 463.9(100.0%) 0.0(0.0%) 463.9

1 665.8(100.0%) 0.0(0.0%) 665.8

表 12-6 Y 向地震工况下的剪力及百分比(单位 kN)

层号 框架柱 墙及支撑 总剪力

2 396.4(100.0%) 0.0(0.0%) 396.4

1 573.7(100.0%) 0.0(0.0%) 573.7

十三. 变形验算

1. 普通结构楼层位移指标统计

根据《高规》3.7.3 条规定:对于高度不大于 150m 的框架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 不宜大于1/550,对于高度不小于 250m 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 不宜大于1/500,结构设定的限值为 1/550,结构所有工况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根据《高规》3.4.5 条规定: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5 倍;B 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 A 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2 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 倍。结构设定的判断扭转不规则的位移比为 1.20,位移比的限值为 1.50,结构不属于扭转不规则。所有工况下位移比、层间位移比均满足规范要求。

表中位移的单位为(mm)

第38页,共46页

第39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表 13-1 X 正偏心静震工况的位移层号 最大位移(节点号) 平均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位移比层间位移比

2 2.62(80) 2.09 1.47 1.17 1.26 1.251 1.16(40) 0.92 1.16 0.92 1.27 1.27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2.62(发生在 2 层 1 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27(发生在 1 层 1 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27(发生在 1 层 1 塔)

表 13-2 X 负偏心静震工况的位移层号 最大位移(节点号) 平均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位移比层间位移比

2 2.59(118) 2.21 1.45 1.24 1.17 1.171 1.14(78) 0.97 1.14 0.97 1.17 1.17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2.59(发生在 2 层 1 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17(发生在 1 层 1 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17(发生在 1 层 1 塔)

表 13-3 Y 正偏心静震工况的位移层号 最大位移(节点号) 平均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位移比层间位移比

2 2.47(84) 1.94 1.35 1.06 1.27 1.271 1.12(44) 0.88 1.12 0.88 1.27 1.27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2.47(发生在 2 层 1 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27(发生在 1 层 1 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27(发生在 1 层 1 塔

表 13-4 Y 负偏心静震工况的位移层号 最大位移(节点号) 平均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位移比层间位移比

2 1.96(84) 1.92 1.07 1.05 1.02 1.021 0.89(44) 0.87 0.89 0.87 1.02 1.02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1.96(发生在 2 层 1 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位移比 = 1.02(发生在 1 层 1 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比= 1.02(发生在 1 层 1 塔)

第39页,共46页

第40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表 13-5 X 向地震工况的位移

层号 最大位移(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节点号)

2 2.42(118) 1.36 1.24 1/2616(118)

1 1.07(78) 1.07 0.98 1/3187(78)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2.42(发生在 2 层 1 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2616(发生在 2 层 1 塔)表 13-6 Y 向地震工况的位移

层号 最大位移(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节点号)

2 2.78(84) 1.53 1.25 1/2318(84)

1 1.26(44) 1.26 1.03 1/2697(44)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2.78(发生在 2 层 1 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2318(发生在 2 层 1 塔)表 13-7 X 向风工况的位移

层号 最大位移(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节点号)

2 0.88(118) 0.47 0.38 1/7478(118)

1 0.41(78) 0.41 0.32 1/8295(78)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88(发生在 2 层 1 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7478(发生在 2 层 1 塔)表 13-8 Y 向风工况的位移

层号 最大位移(节点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角(节点号)

2 0.59(84) 0.31 0.29 1/9999(84)

1 0.28(44) 0.28 0.27 1/9999(44)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楼层位移= 0.59(发生在 2 层 1 塔)

本工况下全楼最大层间位移角= 1/11564(发生在 2 层 1 塔)第40页,共46页

第41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附图1:建筑外部实景

附图2:建筑内部实景

第41页,共46页

第42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附图3:建筑内部实景

附图4:建筑内部实景

第42页,共46页

第43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附图5:建筑内部实景

附图6:建筑内部实景

第43页,共46页

第44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附图7:建筑内部实景

附图8:构件测区图

第44页,共46页

第45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第45页,共46页

第46页

报告编号:YY-43063440第46页,共46页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络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